旃(旃)是什么意思
徂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徂旃cú zhān
【释义】:
旌旗。徂,往,赴;旃,赤色的曲柄旌旗,古用以招聚士众。唐·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轻生辞风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鹜徂旃。”
旌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旃jīng zhān
【释义】:
泛指旌帜。唐·李白《古风》:“虮虱生虎,心魂逐旌旃。”
旃-古汉语虚词词典
旃zhān
合音词
是“之”与“焉”的合音。用于句末。其中的“之”指代上文已出现的人或事物。①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左传·桓公十年》)——虞公求旃:虞公向他索求。②季孙喜,使饮己酒,而以具往,尽舍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使饮己酒:让公鉏请自己饮酒。具:酒器。尽舍旃:把酒器全部留给了他。③山之灵兮,胡不贼旃?(《柳河东集·憎王孙文》)——句义:山神啊,怎么不惩罚他呢?
旃-古文观止词典
旃zhān
【词性】:语气词
助劝勉语气。可译为“吧”(1)。《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希望你努力吧,不要多说了。
旃裘-古文观止词典
旃裘zhān qiú
皮衣。匈奴人多穿用兽毛皮革等制成的衣服。亦借指匈奴(2)。《货殖列传序》: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皮衣、筋角。《报任安书》:旃裘之君长咸震怖。——匈奴的君长都十分震惊。
旃-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旃zhān
代词
表示近指。指代人、事物。作宾语。可译为“这”。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举兹以旃,不亦宝乎!(《汉书》册十页三〇五七)
——推举这〔两个人〕而任用这〔两个人〕,不也是〔国家的〕珍宝吗!
《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毛诗注疏》册三卷五之三页五上)
——〔你〕可要当心这啊!(上:用同“尚”。)
旃-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旃zhān
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末,助劝勉语气。可译为“吧”。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恽》:愿勉旃,毋多谈。(《汉书》册九页二八九七)
——请〔你〕好好干吧,不必多谈。
旃-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旃zhān
兼词
代词“之”和助词“焉”的合音词,同时兼有二者的作用。“之”作宾语,“焉”助劝阻、反诘语气。可译为“它吧”、“它呢”、“他呢”等。
《诗经·唐风·采苓》:舍旃,舍旃!(《毛诗注疏》册四卷六之二页八上)
——丢掉它吧,丢掉它吧!
苏颋《长乐花赋》:伊榛莽而荒些!君曷为兮赋旃?(《全唐文》册七十七卷二五〇页二下)
——那些杂乱丛生的草木〔到秋天〕就都荒芜了啊!您为何还要歌咏它呢?(伊:代词。)
柳宗元《憎王孙文》:山之灵兮,胡不贼旃?(《柳河东集》册五卷十八页八下)
——山上的神灵啊,为什么不惩办他呢?
旃-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旃zhān
附类
一、名词。用同“毡”。指“毛毡”。
《盐铁论·论功》:织柳为室,旃(dài)为盖。(《盐铁论》册二卷九页六上)
——〔匈奴人〕编柳条造房屋,〔用〕毛毡帐席做屋顶。(:屋檐旁斜搭的帐席。)
二、代词。代“它”。
《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一〇三)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索求它。
旃-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旃zhān
①赤色的曲柄旗。《谷梁传·昭公八年》:“置~以为辕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前堂罗钟鼓,立曲~。”泛指旌旗。班固《南巡赋》:“建日月之~旌。”②“之焉”的合音。《诗经·唐风·采苓》:“舍~舍~,苟亦无然。”(舍:弃置。无然:无以为然。)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毋多谈!”③通“毡”。一种毛织物。《汉书·苏武传》:“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毛并咽之,数日不死。”(雨yù:降。)
勉旃-现代汉语大词典
勉旃miǎn zhān
【释义】:
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
旃-现代汉语大词典
旃zhān
【释义】:
①古代一种赤色、无饰、曲柄的旗。②“之焉”的合音字。语助词。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③同“毡”。
旃檀-现代汉语大词典
旃檀zhān tán
【释义】:
即檀香。
乙旃-汉语大词典
乙旃
【1】复姓。{北魏}有{乙旃眷}。见《魏书·官氏志》﹑《晋书·姚泓载记》。
使旃-汉语大词典
使旃
【1】犹言执掌使官之职。旃,纯赤色的曲柄旗。{宋}{陆游}《江西到任谢表》:“施及妄庸﹐亦蒙省録﹐甫停追詔﹐還畀使旃。”
優旃-汉语大词典
優旃
【1】{战国}{秦国}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秦始皇}修苑囿﹑{秦二世}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及{優旃}之諷漆城﹐{優孟}之諫葬馬﹐并譎辭飾説﹐抑止昏暴。”【2】{春秋}{齐国}优人。{汉}{陆贾}《新语·辨惑》:“{齊}人使{優旃}儛於{魯公}之幕下﹐傲戲欲候{魯君}之隙以執{定公}。”{優旃}﹐《穀梁传·定公十年》作“{優施”。
勉旃-汉语大词典
勉旃
【1】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汉书·杨恽传》:“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宋}{欧阳修}《送谢中舍》诗之二:“人生白首吾今爾﹐仕路青雲子勉旃。”{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學違從衆﹐明公各勉旃。”
行旃-汉语大词典
行旃
【1】帝王或高官出行时所树的大旗。{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诗:“行旃方境逝﹐去棹艤江干。”{唐}{储光羲}《荥阳马氏二子》诗:“聖君封太嶽﹐十月建行旃。”
徂旃-汉语大词典
徂旃
【1】远征军的旌旗。{唐}{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輕生辭鳳闕﹐揮袂上{祁連}。陸離横寳劍﹐出没騖徂旃。”
廣夏細旃-汉语大词典
廣夏細旃
【1】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毡毯。指居住条件优越。语出《汉书·王吉传》:“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在前,勸誦在後。”{颜师古}注:“廣夏,大屋也。旃,與氈同。”{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其視{歐}{美}之民﹐廣夏細旃﹐饍飲精潔。”
張旃-汉语大词典
張旃
【1】见“張旜”。
橈旃-汉语大词典
橈旃
【1】轻柔飘荡的旗帜。《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张铣}注:“橈﹐弱也。”
戎旃-汉语大词典
戎旃
【1】军旗。借指战事,军队。《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契闊戎旃﹐從容讌語。”{李周翰}注:“戎﹐兵;旃﹐旌也。”{南朝}{梁元帝}《将归建业先遣军东下诏》:“頃戎旃既息﹐關柝無警。”《旧唐书·郭子仪传》:“卿入居台鉉﹐出統戎旃。”《明史·何鉴洪锺等传赞》:“{洪鍾}﹑{陳金}威略甚著﹐而土兵之謡﹐聞之心惻﹐斯又統戎旃者所當留意也。”{王闿运}《丁文诚诔》:“鳴鏑驚於近郊﹐戎旃阻於{河}外。”
曲旃-汉语大词典
曲旃
【1】用整幅帛制成的曲柄长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前堂羅鍾鼓﹐立曲旃。”{裴駰}集解:“{如淳}曰:‘旌旗之名。通帛曰旃。曲旃﹐僭也。’{蘇林}曰:‘禮﹐大夫建旃。曲旃﹐柄上曲也。’”{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列長於門前﹐羅曲旃於堂下。”
牛頭旃檀-汉语大词典
牛頭旃檀
【1】梵语的音义并译。即旃檀香树。以其产地之山状若牛头,故称。《法苑珠林》卷十五引《佛本行经》:“爾時太子即初就學﹐將好最妙牛頭旃檀作於書板﹐純用七寶莊嚴四緣﹐以天種種殊特妙香塗其背上。”{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七:“旃檀那﹐謂牛頭旃檀等﹐赤即紫檀之類﹐白謂白檀之屬。”亦省称“[牛頭]”。《翻译名义集·众香》“牛頭旃檀”引《华严经》:“{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翻译名义集·众香》“牛頭旃檀”引《正法念经》:“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頭旃檀……以此山峰狀如牛頭﹐於此峰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
旃-汉语大词典
旃
【1】用细毛布制作的毡。{明}{汤显祖}《紫钗记·河西款檄》:“{火州}西{撒馬兒}田地大狻猊﹐降伏了覆着旃兒做坐席。”氎﹐一本作“氎”。
氎旃-汉语大词典
氎旃
同“[旃]”【1】{明}{汤显祖}《紫钗记·河西款檄》:“{火州}西{撒馬兒}田地大狻猊﹐降伏了覆着氎旃兒做坐席。”氎﹐一本作“”。
旆旃-汉语大词典
旆旃
亦作“[斾旃]”亦作“[斾]”【1】泛指旗帜。{明}{郑若庸}《玉玦记·侵南》:“有多少旌旗?遠悠悠斾旃呵想你趁逐。”{宋}{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與隨斾﹐余疐手扶﹐余後手牽。”
旃-汉语大词典
旃
《廣韻》諸延切,平仙,章。【1】表彰。{汉}{扬雄}《法言·问明》:“舉兹以旃﹐不亦寳乎?”{刘师培}补释:“蓋旃爲軍中之標識﹐引申之即爲旌表之義。”{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旌旃》:“旌者﹐旌也﹐旌表賢人之德。旃者﹐善也﹐以彰善人之德。”【2】赤色﹑无饰﹑曲柄的旗。《穀梁传·昭公八年》:“艾蘭以爲防﹐置以爲轅門。”《仪礼·聘礼》:“使者載旜﹐帥以受命于朝。”{郑玄}注:“旜﹐旌旗屬也。載之者所以表識其事也。”【3】泛指旌旗。{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良圖掃沙漠﹐别夢繞旌旃。”【4】通“[氈]”。{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緜之麗密。”《汉书·王吉传》:“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颜师古}注:“廣夏﹐大屋也。‘旃’與‘氈’同。”【5】之﹐焉。《後汉书·应劭传》:“覩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宋}{梅尧臣}《述酿赋》:“夫酒之作也﹐必良其器﹐必香其泉﹐法式具舉﹐酸敗罕。”{元}{耶律楚材}《和冀先生韵》:“勉旃封禪事﹐不可策安邊。”《诗·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马瑞辰}通释:“之﹑旃一聲之轉﹐又爲‘之焉’之合聲﹐故旃訓‘之’﹐又訓‘焉’。”
旃茵-汉语大词典
旃茵
【1】毡制的褥子或坐垫。《韩诗外传》卷五:“天子居廣厦之下﹐帷帳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舃﹐視不出閫﹐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賢左右也。”《淮南子·原道训》:“建鍾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坐旃茵之上﹐安圖籍之言若易然﹐亦不知步涉者之難也。”
旃席-汉语大词典
旃席
【1】毡席;毛毡。{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匡床旃席﹐侍御滿側者﹐不知負輅輓船﹑登高絶流者之難也。”《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鍾。”
旃檀-汉语大词典
旃檀
【1】即檀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以旃檀木爲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釋氏}呼爲旃檀﹐以爲湯沐﹐猶言離垢也。{番}人訛爲真檀。”{元}{汤式}《天香引·题舜江寺》曲:“風蕩幢旛﹐烟散旃檀。地僻塵稀﹐天上人間。”{唐}{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焚香不俟于旃檀﹐散花奚取于優鉢。”
旃罽-汉语大词典
旃罽
【1】毡﹑毯一类毛织品。{汉}{桓宽}《盐铁论·通有》:“若各居其處﹐食其食﹐則是橘柚不鬻﹐胊鹵之鹽不出﹐旃罽不市﹐而{吴}{唐}之材不用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禽兽衣冠》:“{北齊}後主馬犬有儀同﹑郡公之號﹐藉以旃罽﹐食物十餘種。”
旃蒻-汉语大词典
旃蒻
【1】指毛﹑蒲之类制成的垫子。{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無茵席之加﹑旃蒻之美。”
旃檀瑞像-汉语大词典
旃檀瑞像
【1】檀香木刻的{释迦牟尼}像。{震均}《天咫偶闻》卷一:“{旃檀寺}本名{宏仁}﹐以旃檀佛像所在﹐俗呼爲{旃檀}云……{庚子}之亂﹐寺毁﹐像不知所在。”{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釋氏}有旃檀瑞像者﹐見於内典。謂{釋氏}在世時説法於{忉利天}﹐而{優填王}思慕不已﹐請{大目犍連}運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攝匠手登天﹐視其相好﹐歸而刻焉。{釋氏}者身長丈六尺﹐紫金色﹐人閒世絶不可擬。獨他方有旃檀木者能比方故也。瑞像則八尺而已﹐蓋减師之半。”亦称“[旃檀佛像]”。《梁书·诸夷传·扶南国》:“〔{天監}〕十八年﹐復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羅樹葉。”《元史·世祖纪十二》:“幸{大聖壽萬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師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會。”
旃羅含-汉语大词典
旃羅含
【1】指男色。{明}{沈德符}《野獲编·风俗·男色之靡》:“佛經中名男色爲旃羅含。”
旃旌-汉语大词典
旃旌
【1】泛指赤色旗帜。{汉}{班固}《南巡颂》:“運天官之法駕﹐建日月之旃旌。”{北周}{庾信}《郑常墓志铭》:“文軌既同﹐旃旌已偃;司勳行賞﹐軍吏舉功。”《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孔颖达}疏:“蓋王以通帛﹑雜帛並賜{衛}也。然則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圓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後何須更復言旌﹐明是圓其文故重言之。”
旃廗-汉语大词典
旃廗
【1】毡帐。{汉}{桓宽}《盐铁论·论功》:“{匈奴}無城廓之守……織柳爲室﹐旃廗爲蓋。”
旃蒙-汉语大词典
旃蒙
【1】十干中乙的别称。古代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清}{恽敬}《答董牧唐》:“旃蒙之春﹐東上{象湖}﹐士女盛殷﹐禮文亦富。”
旃厦-汉语大词典
旃厦
【1】语本《汉书·王吉传》:“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列朝·总裁永乐大典》:“即列聖亦不聞簡閲展視者﹐惟{世宗}篤嗜之﹐旃厦乙覽﹐必有數十帙在案頭。”
旃衣-汉语大词典
旃衣
【1】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西京杂记》卷四:“脱羊裘而衣旃衣﹐以見{高祖}。”
旃褐-汉语大词典
旃褐
【1】指粗衣。《西京杂记》卷四:“{婁敬}始因{虞將軍}請見{高祖}﹐衣旃衣披羊裘。{虞將軍}脱其身上衣服以衣之。{敬}曰:‘{敬}本衣帛則衣帛見﹐{敬}本衣旃則衣旃見。今捨旃褐假鮮華﹐是矯常也。’”
旃毳-汉语大词典
旃毳
【1】指鸟兽毛制成的衣服。{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下:“其民雖瘃墮寒冽﹐非旃毳不禦﹐然有衣服染績矣。”【2】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住毡帐衣毳衣﹑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清}{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二:“遐荒旃毳仰陶甄﹐筐篚微忱切下臣。”
旃荼羅-汉语大词典
旃荼羅
【1】梵语。义译严炽恶业。古{印度}种姓制度下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受压迫最深的阶层。{晋}{法显}《佛国记》:“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爲惡人﹐與人别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揬。”
旃戎-汉语大词典
旃戎
【1】指军旅。{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旃戎所向﹐舉江山歸﹐指顧之中﹐帥藩復完﹐他郡縣可談笑而得。”
旃裘-汉语大词典
旃裘
【1】席毡衣裘﹐比喻富贵。{清}{方文}《金陵访王元倬先生并题其南陔诗》:“人争慕旃裘﹐君獨守蓬蓽。”【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严复}《原强》:“{魏}{晉}不綱﹐有五胡之亂{華}﹐{大河}以北﹐淪于旃裘膻酪者蓋數百年。”{明}{张居正}《葬地论》:“旃裘之國﹐親死則棄之野﹐經月不視﹐俟虎狼野獸食盡﹐以爲送終。”{汉}{桓宽}《盐铁论·诛秦》:“大圍{匈奴}﹐單于失魂……控弦之民﹐旃裘之長﹐莫不沮膽﹐挫折遠遁﹐遂乃振旅。”【3】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明}{汪廷讷}《种玉记·妃怨》:“看着那旃裘毳帳﹐中心黯然。這是我紅顔薄命伊誰怨。”《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清}{黄遵宪}《题运甓斋话别图》诗:“{吉莫}製革履﹐{蒙戎}縫旃裘。”
旃車-汉语大词典
旃車
亦作“[車]”【1】毡篷车。{唐}{韩愈}《画记》:“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車三兩。”{金}{元好问}《石岭关书所见》诗:“軋軋車轉石槽﹐故關猶復戍弓刀。”
旃斾-汉语大词典
旃斾
【1】军旗。《後汉书·袁谭传》:“乃知{閼伯}﹑{實沈}之忿已成﹐弃親即讎之計已決;旃斾交於中原﹐暴尸累於城下。”
旃冕-汉语大词典
旃冕
【1】通帛制的冕冠。《太平御览》卷六八六引《世本》:“{黄帝}作旃冕。”注:“{宋均}曰:通帛爲旃。”
旃帳-汉语大词典
旃帳
【1】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犹蒙古包。《汉书·苏武传》“賜{武}馬畜﹑服匿﹑穹廬”{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穹廬﹐旃帳也。”
旃帛-汉语大词典
旃帛
亦作“[旜帛]”【1】红旗。{清}{姚燮}《旜帛》诗:“旜帛連江擁甲斿﹐胭脂滿地潑春愁。”
旃檀佛像-汉语大词典
旃檀佛像
【1】见“旃檀瑞像”。
旌旃-汉语大词典
旌旃
【1】泛指旗帜。《北史·隋纪上·高祖文帝》:“旌旃舟檝﹐横亘數千里。”{明}{王世贞}《将军行》:“紅顔夫人婦﹐懸首映旌旃。”《後汉书·刘玄传论》:“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争受職命。”
畫旃-汉语大词典
畫旃
【1】画旗。{宋}{苏轼}《初发嘉州》诗:“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
白旃-汉语大词典
白旃
【1】白色粗毛织物。旃﹐同“氊”。《淮南子·修务训》:“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
白旃檀-汉语大词典
白旃檀
【1】即白檀香。{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唐}{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既無白旃檀﹐何以除熱惱?”{唐}{寒山}《诗》之九七:“有人把椿樹﹐唤作白旃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檀香》:“白旃檀﹐氣味辛温﹐無毒。”
虹旃-汉语大词典
虹旃
【1】彩旗。{晋}{陆云}《南征赋》:“虹旃泝風以委虵﹐霓旄蒙光而容裔。”{汉}{张衡}《西京赋》:“弧旌枉矢﹐虹旃蜺旄。”
翠旃-汉语大词典
翠旃
【1】色泽鲜明的曲柄旗。{南朝} {齐}{王融}《从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诗:“白日映丹羽﹐頳霞文翠旃。”{南朝} {陈}{张正见}《御幸乐游苑侍宴》诗:“禁苑迴雕輦﹐離宫建翠旃。”
細旃-汉语大词典
細旃
【1】细织之毛毡。{章炳麟}《訄书·订文》:“細旃之所承﹐金匱之所藏﹐著於文史者﹐三千名而足。”《汉书·王吉传》:“廣夏之下﹐細旃之上。”{颜师古}注:“旃與氈同。”{明}{沈德符}《野獲编·著述·大学衍义》:“蓋深得修齊宗旨﹐故以此書日置細旃﹐非{宋理宗}務名比也。”
迦旃隣提-汉语大词典
迦旃隣提
【1】梵语kcalindika的音译。鸟名。据说此鸟身体柔软如细绵衣。《法苑珠林》卷八:“迦真隣陀之鳥﹐生於海中﹐抱觸之﹐身心猗適﹐勝過六欲。”《正法念处经·观天品》:“復有第一上妙之觸﹐若身觸之﹐猶如觸於迦旃隣提。”原注:“迦旃隣提﹐海中鳥﹐觸之大樂。有輪王出﹐此鳥則現。”亦作“[迦真隣陀]”。
采旃-汉语大词典
采旃
【1】彩色毛织物。{汉}{桓宽}《盐铁论·力耕》:“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内府。”
靡旃-汉语大词典
靡旃
【1】谓日光照耀下﹐旌旗的影子没有移动。形容经历的时间很短。《文选·扬雄<长杨赋>》:“車不安﹐日未靡旃﹐從者彷彿﹐骩屬而還。”{李善}注:“日未靡旃﹐言日未移旌旗之影也。”{李周翰}注:“言不移時也。”
鸞旃-汉语大词典
鸞旃
【1】即鸾旗。{五代}{殷文圭}《观贺皇太子册命》诗:“鸞旃再立星辰正﹐雉扇雙開日月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