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胙)是什么意思
胙-古文观止词典
胙zuò
【词性】:名词
祭祀用的肉(2)。《齐桓下拜受胙》: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周天子派宰孔赐给齐侯祭肉。《齐桓下拜受胙》:使孔赐伯舅胙。——派宰孔赐给伯舅祭肉。
齐桓下拜受胙-古文观止词典
齐桓下拜受胙
【朝代】:僖公九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齐桓公尊王有功,周襄王以祭肉赐之,并免其下拜之礼。当时桓公已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他为了利用天子的名义,竟不惜稍敛霸气,对有名无实的周天子行跪拜之礼。本文记载了这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语言简洁而生动。
【原文】:
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胙-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胙zuò
①祭祀求福用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于公。”又《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②福佑。《国语·周语下》:“天地所~,小而后国。”③赐。《左传·隐公八年》:“~之土而命之氏。”《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周武定业,~茅土于子弟。”(胙茅土:古代帝王分封诸侯,以五色配五方,用白茅包取某色之士赐予该方诸侯,叫“胙茅土”。)④通“阼”。台阶。《荀子·哀公》:“君入庙门而右,登自~阶。”
【胙土分茅】本是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用以指有封爵镇守一方的大官。邵长蘅《阎典史传》:“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
散胙-现代汉语大词典
散胙sàn zuò
【释义】:
旧时祭祀以后,分发祭肉,叫做“散胙”。鲁迅《致许广平二二》:“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胙-现代汉语大词典
胙zuò
【释义】:
祭祀用的酒肉。如:胙肉。
胙肉-现代汉语大词典
胙肉zuò ròu
【释义】:
祭祀时供神的肉。毛泽东《寻乌调查》:“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
世胙-汉语大词典
世胙
【1】谓世代享有封爵。《左传·襄公十四年》:“世胙大師﹐以表{東海}。”{杜预}注:“胙﹐報也;表﹐顯也。謂顯封{東海}﹐以報大師之功。”{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昔者吾黨以爲革命既成﹐必不容大君世胙﹐惟建置大總統爲無害。”《北史·魏咸阳王禧传》:“{冀州}人{蘇僧瓘}等三千人稱{禧}清明﹐有惠政﹐請世胙{冀州}。”
主胙-汉语大词典
主胙
【1】帝业。《新唐书·宗室传赞》:“{佑}之言曰:‘夫爲人置君﹐欲其蕃息則在郡縣﹐然而主胙常促;爲君置人﹐不病其寡則在建國﹐然而主胙常永。’”
分茅胙土-汉语大词典
分茅胙土
【1】分茅列土。{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後纪》:“數公皆人傑﹐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分胙-汉语大词典
分胙
【1】祭祀完毕分享祭神之肉。{宋}{陆游}《家居》诗:“饋漿煩郡府﹐分胙媿鄉鄰。”
受胙-汉语大词典
受胙
【1】接受胙肉。《左传·僖公九年》“下拜登受”{晋}{杜预}注:“拜堂下﹐受胙於堂上。”{清}{昭槤}《啸亭续录·大雩》:“旱甚乃大雩﹐皇帝躬禱昊天上帝於圜邱﹐不設鹵簿……不飲福受胙。”《旧唐书·乐志一》:“皇帝祭享酌酒﹑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
復胙-汉语大词典
復胙
【1】谓正祭后的第二天再祭。《尔雅·释天》:“繹﹐又祭也。{周}曰繹﹐{商}曰肜﹐{夏}曰復胙。”{邢昺}疏:“説者云:胙﹐祭肉也。以祭之明日﹐復陳其祭肉以賓尸也。”
析珪胙土-汉语大词典
析珪胙土
【1】谓封爵分土。{清}{钮琇}《觚賸·圆圆》:“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里﹐諧鳳侯門。”
散胙-汉语大词典
散胙
【1】旧时祭祀以后,分发祭肉,叫做“散胙”。{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二》:“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鲁迅}《热风·即小见大》:“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
胙-汉语大词典
胙
《廣韻》昨誤切,去暮,從。《集韻》疾各切,入鐸,從。【1】福佑;赐福。《国语·周语下》:“天地所胙﹐小而後國。”{韦昭}注:“胙﹐福也。天之所福﹐小則得國﹐大則得天下。”《新唐书·魏玄同传》:“天胙大聖﹐享國永年﹐異人間出。”{宋}{苏轼}《教坊致语》:“天方胙於{舜}孝﹐人已誦於{堯}言。”【2】谓建置社稷。《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君諱{烈}﹐字{休林}﹐{熒陽}{開封}人也。其先出自宗{周}﹐建國于{鄭}。因胙命氏﹐君其後也。”《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魏}〕許{昶}({劉昶})以克復舊業﹐世胙{江}南﹐稱藩于{魏}。”{胡三省}注:“建置社稷曰胙。又﹐守社稷曰胙。”【3】酬报。《左传·襄公十四年》:“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杜预}注:“胙﹐報也。”《左传·昭公三年》:“{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4】通“[祚]”。指天子﹑诸侯之位。《国语·齐语》:“〔{齊桓公}〕南城於{周}﹐反胙於{絳}。”{韦昭}注:“人君即位﹐謂之踐胙。此言{桓公}城{周}﹐尊事天子﹐又討{晉}亂﹐復其胙位﹐善之也。”《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踐胙之初﹐受爵亏(于)東土﹐厥功章然。”{章炳麟}《訄书·订孔》:“凡説人事﹐固不當以禄胙應塞。”【5】通“[阼]”。台阶。参见“[胙俎]”﹑“[胙階]”。【6】古国名。在今{河南}{延津}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7】赐与;分封。《隶续·汉武都太守耿勋碑》:“上納其謨﹐拜郎{上黨}府丞掌令﹐考績有成﹐符策乃胙。”{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胙者﹐賜也。言考績有成﹐乃賜之以符策﹐命爲太守也。”《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周武}定業﹐胙茅土於子弟;{漢高}受命﹐誓帶礪於功臣。”【8】祭祀用的酒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杜预}注:“祭之酒肉。”{清}{张岱}《陶庵梦忆·扬州清明》:“監門小户﹐亦攜殽核紙錢﹐走至墓所﹐祭畢﹐席地飲胙。”《史记·周本纪》:“〔{顯王}〕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裴駰}集解:“胙﹐膰肉也。”
胙席-汉语大词典
胙席
【1】祭祀的酒席。《朱子语类》卷六三:“《周禮》中‘胙席’又作昨昔之‘昨’。”《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又《司筵》云:‘設祀先王之胙席’﹐則祭宗廟亦稱祀也。”按﹐今本《周礼·春官·司几筵》作“祀先王昨席亦如之”。《朱子语类》卷六三:“胙與酢﹑昨字﹐古人皆通用。”
胙階-汉语大词典
胙階
【1】大堂前东边的台阶。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宾主相见﹐以东阶为主人迎宾登堂之地。胙﹐通“阼”。《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杨倞}注:“胙與阼同。”
胙侑-汉语大词典
胙侑
【1】赐以祭肉﹐赠以束帛﹐表示亲近。《国语·晋语四》:“王饗醴﹐命公胙侑。”{韦昭}注:“胙﹐賜祭肉。侑﹐侑幣。謂既食﹐以束帛侑公。”
胙肉-汉语大词典
胙肉
【1】祭祀时供神的肉。{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衆人。”《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個母舅﹐一口長齋﹐後來進了學﹐老師送了丁祭的胙肉來……只得就開了齋。”{毛泽东}《寻乌调查》第四章三:“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清}{昭槤}《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定例:{坤甯宫}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胙土-汉语大词典
胙土
【1】指帝王将土地赐封功臣宗室﹐以酬其勋劳。《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胙﹐訓報也。有德之人﹐必有美報。報之以土﹐謂封之以國。”{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更封妻蔭子﹐加爵封王﹐分茅胙土。”{南朝} {宋}{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亡祖奉國威靈﹐董符戎重﹐盡心所事﹐尅黜禍亂﹐功參盤鼎﹐胙土南服。”
胙胤-汉语大词典
胙胤
【1】福及子孙。因指有国﹑有天下者子孙相继。{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國之本榦﹐所以胙胤百世而不易矣。”
胙俎-汉语大词典
胙俎
【1】古代祭祀时陈置祭肉之俎。《金史·礼志一》:“太祝持胙俎進。”【2】谓主人饮食之俎。胙﹐东阶﹐主人之位。俎﹐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口之具。胙﹐通“阼”。《周礼·天官·膳夫》:“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胙德-汉语大词典
胙德
【1】旧时歌颂帝王之词。谓有天下者之德。{清}{顾炎武}《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本支書胙德﹐臣辟記勳庸。”
胙餘-汉语大词典
胙餘
【1】古称祭祀完毕后所馀的酒肉。《汉书·郊祀志上》:“已祠﹐胙餘皆燎之。”{颜师古}注:“胙﹐謂祭餘酒肉也。”{宋}{陆游}《入蜀记》卷六:“祠舊有鳥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云‘羣鳥幸胙餘’矣。”
祭胙-汉语大词典
祭胙
【1】祭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膰焉”{晋}{杜预}注:“膰﹐祭肉。尊之﹐故賜以祭胙。”
禄胙-汉语大词典
禄胙
【1】见“禄祚”。
福胙-汉语大词典
福胙
【1】祭祀所用的肉类。《宋史·礼志四》:“宣制畢﹐宰臣百僚賀於樓下﹐賜百官福胙﹐及内外致仕文武升朝官以上粟帛羊酒。”{宋}{苏辙}《免南郊加恩表》:“福胙既均於在列﹐名器豈宜以假人?”{汉}{王充}《论衡·语增》:“使{文王}﹑{孔子}因祭用酒乎﹐則受福胙不能厭飽。”
致胙-汉语大词典
致胙
【1】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国语·齐语》:“{葵丘}之會﹐天子使{宰孔}致胙於{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於{文}{武}﹐使{孔}致胙。’”{韦昭}注:“胙﹐祭肉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奉{漢帝}爲{山陽公}……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2】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嘗﹑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數矣” {韦昭}注引{贾}{唐}二君曰:“臣祭﹐致肉於君﹐謂之致胙。”《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郑玄}注“致福﹐謂諸臣祭祀進其餘肉﹐歸胙于王”{唐}{贾公彦}疏:“今彼雖據諸侯禮﹐王之臣致胙亦然。故云‘歸胙於王’也。”
竺胙-汉语大词典
竺胙
【1】厚赐。竺﹐通“篤”。{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〇一:“葆汝心光淳悶在﹐皇天竺胙總無私。”
豐胙-汉语大词典
豐胙
【1】见“豐祚”。
醃胙-汉语大词典
醃胙
【1】盐腌的胙肉。{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丑]一年到頭不吃素﹐[副浄]醃胙。[丑]啐﹐你接得不好﹐倒露出脚色來。”{王季思}等注:“胙﹐祭祀時所供的肉。”
賜胙-汉语大词典
賜胙
【1】谓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语本《左传·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宋}{梅尧臣}《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君門賜胙予何有?不似矜誇鳳沼傍。”{汉}{班固}《两都赋》:“然後收禽會衆﹐論功賜胙。”《新唐书·礼乐志二》:“上下諸祝各進﹐跪徹豆﹐還尊所。奉禮郎曰:‘賜胙。’”
踐胙-汉语大词典
踐胙
【1】见“踐阼”。
進胙-汉语大词典
進胙
【1】进献祭祀用的牲肉。《新唐书·百官志一》:“諸司供奉口味﹐躬鐍其輿乃遣﹐進胙亦如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郤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杜预}注:“進胙﹐國中祭祀也。”
餘胙-汉语大词典
餘胙
【1】祭祀所馀之肉。{宋}{陆游}《仲秋书事》诗之一:“秋風社散日平西﹐餘胙殘壺手自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