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旄)是什么意思
干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干旄gān máo
【释义】:
旌旗。以其用牦牛尾装饰在旗竿上而得名。干,通“竿”。《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出拥干旄,人参衡镜。”宋·王安石《次韵酬宋王己》之四:“远迹荒郊谢隽豪,春风谁与驻干旄?”清·孔尚任《桃花扇·八道》:“咭叮噹秦着钧天乐,又摆些羽葆干旄。”
骍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骍旄xīng máo
【释义】:
赤色牛。骍,赤色;旄,旄牛。《左传·襄十年》:“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注:“骍旄,赤牛也。举骍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难。”
旗 旌 麾 旄-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旗 旌 麾 旄
[旗qí 旌jīng 麾huī 旄máo]
同 都有“旗子”、“旗帜”的意思。
异 【旗】 意为“旗帜”,是旗子的总称。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武器。揭:高举)
【旌】 ①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韩诗外传》卷六:“郑伯肉袒,左把茅旌。”《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②泛指旗子。《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麾】 ①指挥作战用的旗子。《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置五麾”。《墨子·号令》:“城上以麾指之”。 ②泛指“旗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旄】 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泛指“大旗”。岑参《轮台歌》:“上将拥旄西出征”。(上将:大将军)
辨 “旌”、“旗”本来不同,但二者连用,则泛指“旗子”。如杜甫《北征》:“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资治通鉴·唐纪》:“时大风雪,旌旗裂”。成语有“旌旗蔽空”。
旄-古文观止词典
旄máo
【词性】:名词
即旄牛尾,可作装饰品(1)。《货殖列传序》:夫山西饶材、竹、毅、鲈、旄、玉石。——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和玉石。
旄旗-古文观止词典
旄旗máo qí
【词性】:名词
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泛指军旗(1)。《吊古战场文》:野竖旄旗,川回组练。——原野里竖立着军旗,河岸边来往奔跑着战士。
旗旄-古文观止词典
旗旄qí máo
【词性】:名词
泛指旗帜。旗竿顶用旄牛尾作装饰的旗叫施(2)。《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他在外面时,就树立起旗帜。《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异前,而骑卒拥后。——一旦乘坐用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前边有旗帜引导,后边有骑兵护卫。
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旄máo
①古代用牦牛尾作装饰的旗子。也指牦牛尾。《史记·货殖列传序》:“夫山西饶材、竹、榖、、~、玉石。”岑参《轮台歌》:“上将拥~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②旗帜,仪仗。《庄暴见孟子》:“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③牦牛。《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象之约。”(约:短尾。)
另见mào。
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旄mào
老,老人。《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倪,止其重器。”(倪:小儿。)
另见máo。
旄1-现代汉语大词典
旄1 m6o
【释义】:
古代用牦牛尾做竿饰的旗子。
旄2-现代汉语大词典
旄2 mà。
【释义】:
古同“耄”。泛指老年。
玄旄-汉语大词典
玄旄
【1】黑色的旗帜。《汉书·扬雄传上》:“彏天狼之威弧﹐張燿日之玄旄。”
干旄-汉语大词典
干旄
【1】《诗·鄘风》篇名。《诗序》谓此诗是赞美“{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隋}{王通}《文中子·周公》:“{越公}聘子。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歌《干旄》以遣之。”{阮逸}注:“《干旄》﹐{衛}詩﹐美臣子多好善。”【2】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咭叮噹奏着鈞天樂﹐又擺些羽葆干旄。”{宋}{王安石}《次韵酬宋玘》之四:“遠迹荒郊謝雋豪﹐春風誰與駐干旄?”{北周}{庾信}《代人致仕表》:“出擁干旄﹐入參衡鏡。”
幡旄-汉语大词典
幡旄
亦作“[幡眊]”【1】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蓋﹐照灼涯涘。”《梁书·陆襄传》:“郡民{鮮于琛}服食脩道法﹐嘗入山採藥﹐拾得五色幡眊。”《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風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鈴鑷之聲﹐驚動左右。”{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隱隱﹐鈴鑷夜將將。”
庶旄-汉语大词典
庶旄
【1】用以装饰旌旗的各色羽毛。《汉书·礼乐志》:“金支秀華﹐庶旄翠旌。”{颜师古}注:“庶﹐衆也。庶旄翠旌﹐謂析五采羽﹐注翠旄之首而爲旌耳。”
朱旄-汉语大词典
朱旄
【1】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晋}{葛洪}《抱朴子·安贫》:“{長卿}所以解犢鼻而擁朱旄﹐{曲逆}所以下席扉而享茅土。”《文选·张衡<东京赋>》:“屬車九九﹐乘軒並轂。弩重旃﹐朱旄青屋。”{薛综}注:“朱旄﹐旄牛尾赤色者也。”借指贵官所乘的车子。
星旄-汉语大词典
星旄
亦作“[星施]”【1】绘有星辰的旄。亦泛指旌旗。{清}{王夫之}《九昭》:“左威蕤之翠羽兮﹐右離褷之星施。”《文选·扬雄<甘泉赋>》:“流星旄以電爥兮﹐咸翠蓋而鸞旗。”{张铣}注:“旄﹐以旄牛尾爲之﹐飾以星文﹐其光如電﹐懸於竿上以指麾也。”{章炳麟}《东夷诗》之八:“葳星施從風颺﹐雷鼓喧郊甸。”《逸周书·王会》:“{樓煩}以星施。星施者﹐珥尾。”{孔晁}注:“施所以爲旄羽珥。”{朱右曾}校释:“愚案:《説文》云:‘施﹐旗皃。珥﹐瑱也。’蓋垂旄于旗若珥然。”
犛旄-汉语大词典
犛旄
【1】以犛牛尾为饰的旗。{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刑神咤犛旄﹐陰燄颭犀札。”
氛旄-汉语大词典
氛旄
【1】以氛气为旄。《文选·张衡<思玄赋>》:“僕夫儼其正策兮﹐八乘攄而超驤。氛旄溶以天旋兮﹐蜺旌飄而飛揚。”{刘良}注:“旄麾以氛氣爲之。”
擁旄-汉语大词典
擁旄
【1】持旄。借指统率军队。{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將軍擁旄宣廟略﹐戰士横行静夷落。”《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李善}注:“{班固}《涿邪山祝文》:‘杖節擁旄﹐征人伐鼓。’”{南朝} {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擁旄爲{漢}將﹐汗馬出長城。”{清}{昭槤}《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春將軍}{寧}亦世代擁旄者﹐言對敵如角觝然﹐覺稍勢異﹐即放手再與之撲﹐不然必顛仆矣。”
文旄-汉语大词典
文旄
【1】染有文采的旄牛尾。多用以装饰旗帜。《荀子·王制》:“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杨倞}注:“旄﹐旄牛尾。文旄﹐謂染之爲文綵也。”
旄-汉语大词典
旄
《廣韻》莫報切,去号,明。《集韻》武道切,上晧,明。【1】昏乱。《史记·春申君列传论》:“初﹐{春申君}之説{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旄﹐音耄。”【2】眼睛昏花。《战国策·楚策一》:“〔{棼冒勃蘇}〕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鲍彪}注:“旄﹐‘眊’同﹐無目也。”{吴师道}补正:“‘旄’﹑‘眊’﹑‘耄’﹐字通﹐並昏也。”{吴曾祺}补注:“案即‘耄’字﹐昏也。”【3】年老。《礼记·射义》:“旄期稱道不亂。”{郑玄}注:“八十﹑九十曰旄﹐百年曰期頤。”{陆德明}释文:“旄﹐本又作‘耄’﹐莫報反。”《隶释·宋荆州从事范镇碑》:“當陟{泰}階﹐配燿岳{嵩}﹐壽不極旄﹐早世隕終。”
旄-汉语大词典
旄
《廣韻》莫袍切,平豪,明。【1】泛指尾。参见“[旄端]”。【2】牦牛尾。《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陆德明}释文:“旄音毛。{馬}云:白旄﹐旄牛尾。”《荀子·王制》:“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杨倞}注:“旄﹐旄牛尾。文旄﹐謂染之爲文綵也。”《史记·夏本纪》:“{淮海}維{揚州}……貢金三品﹐瑶﹑琨﹑竹箭﹐齒﹑革﹑羽﹑旄。”{张守节}正义:“{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爲旌旗之飾﹐《書》《詩》通謂之旄。故《尚書》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此牛也。”【3】通“[髦]”。俊杰。《古文苑·枚乘<柳赋>》:“雋乂英旄﹐列襟聯袍。”{章樵}注:“〔旄〕與‘髦’通。”【4】牦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獸則則旄獏犛﹐沈牛麈麋。”{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旄﹐旄牛﹐狀如牛而四節生毛。”《说文··部》{清}{段玉裁}注:“旄﹐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謂此旗爲旄﹐因而謂犛牛尾曰旄﹐謂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5】通“[毛]”。毛发。《管子·小匡》:“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赵守正}注:“旄﹐同‘毛’﹐毛髮。”【6】古代用牦牛尾做竿饰的旗子。{汉}{张衡}《西京赋》:“弧旌枉矢﹐虹旃蜺旄。”《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毛}传:“孑孑﹐干旄之貌。注旄於干首﹐大夫之旃也。”{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7】通“[茅]”。参见“[旄旌]”。【8】见“旄丘”。【9】星名。参见“[旄星]”﹑“[旄頭]”。
旄車-汉语大词典
旄車
【1】官名。{春秋}时掌兵车﹐从行。《左传·宣公二年》:“{趙盾}爲旄車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爲公族大夫。”{杜预}注:“旄車﹐公行之官。”{孔颖达}疏:“主公車行列﹐謂之公行;車皆建旄﹐謂之旄車之族。”
旄旌-汉语大词典
旄旌
【1】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茅”。{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楚莊王}伐{鄭}﹐克之。{鄭伯}肉袒﹐左執旄旌﹐右執鸞刀﹐以迎{莊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
旄俊-汉语大词典
旄俊
【1】俊杰之士。旄﹐通“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於是芳蘭始被﹐深冠蓋之游;丹桂初叢﹐廣旄俊之士。”
旄麈-汉语大词典
旄麈
【1】旄牛和麈。麈爲鹿科动物﹐俗称四不像。《文选·左思<蜀都赋>》:“屠麖麋﹐翦旄麈。”{刘逵}注:“皆獵之所得也。麖麋體大﹐故屠之;旄麈有尾﹐故翦之。”
旄期-汉语大词典
旄期
【1】老年。《礼记·射义》:“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陆德明}释文:“旄﹐本又作‘耄’﹐莫報反﹐八十﹑九十曰耄。期﹐本又作‘旗’﹐音其﹐如字﹐百年曰期頤。”{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字异而义同》:“《書》云‘耄期’﹐《射義》作‘旄期’。”
旄麾-汉语大词典
旄麾
【1】泛指旗帜。{唐}{韩愈}《南海神庙碑》:“闔廟旋艫﹐祥飈送颿﹐旗纛旄麾﹐飛揚晻藹。”【2】即旌麾。帅旗。《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是時{曹公}新得{表}衆﹐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三国}{魏}{曹操}与{孙权}书:“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旄象-汉语大词典
旄象
【1】牦牛与象。《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旄象之約。”{高诱}注:“旄﹐旄牛也﹐在西方。象﹐象獸也﹐在南方。”《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2】饰以象牙的旌旗。《淮南子·原道训》:“席旃茵﹐傅旄象。”{高诱}注:“旄﹐旌也。象﹐以象牙爲飾也。”
旄舞-汉语大词典
旄舞
【1】{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执旄牛尾以指挥。《周礼·春官·乐师》:“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旄旒-汉语大词典
旄旒
【1】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周礼·春官·司常》“全羽爲旞﹐析羽爲旌”{唐}{贾公彦}疏:“或解以爲旞旌之下亦有旄旒﹐而用絳帛也。”
旄山-汉语大词典
旄山
【1】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旄鉞-汉语大词典
旄鉞
【1】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传:“鉞﹐斧也﹐以黄金爲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宋}{苏轼}《上皇帝书》:“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争爲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旧唐书·王珂传》:“天子以{珂}爲{河中}節度﹐授以旄鉞。”
旄人-汉语大词典
旄人
【1】《周礼》官名。掌教乐舞。《周礼·春官·序官》:“旄人﹐下士四人﹐舞者衆寡無數。”{郑玄}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周礼·春官·旄人》:“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
旄馬-汉语大词典
旄馬
【1】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海内南经》:“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郭璞}注:“《穆天子傳》所謂豪馬者。”
旄節-汉语大词典
旄節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唐}{张守节}正义:“旄節者﹐編毛爲之﹐以象竹節﹐《漢書》云‘{蘇武}執節在{匈奴}牧羊﹐節毛盡落’是也。”{明}{夏完淳}《大哀赋》:“{蘇屬國}之旄節終留﹐{庾開府}之江關永棄。”{宋}{梅尧臣}《送马仲塗司谏使北》诗:“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陰山}。”【2】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唐}{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九龍潭}﹐旄節朱旛倚石龕。”{赵殿成}笺注:“《真誥》:‘{老君}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巾金精之巾。’《紫陽真人内傳》:‘{衍門子}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3】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唐}{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诗:“諸將矜旄節﹐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開成}初﹐繇兵部侍郎爲{東川}節度使。時{嗣復}鎮{西川}﹐乃族昆弟﹐對擁旄節﹐世榮其門。”
旄氈-汉语大词典
旄氈
【1】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後汉书·西南夷传·冉■》:“其人能作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羧之屬。”
旄纛-汉语大词典
旄纛
【1】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崔圆》:“須臾漸近﹐樓船百艘﹐塞江而至﹐皆以錦繡爲帆﹐金玉飾舟﹐旄纛蓋傘﹐旌旗戈戟﹐繽紛照耀。”《尔雅·释言》“纛﹐翳也”{郭璞}注引{汉}{蔡邕}《独断》:“以旄牛尾爲之﹐大如斗﹐在左騑馬頭上﹐所謂黄屋左纛。纛又謂之翳。”
旄頭-汉语大词典
旄頭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旦}遂招來郡國姦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閲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敺。”{颜师古}注:“敺與‘驅’同……凡此旄頭先驅﹐皆天子之制。”{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國朝承{五代}荒殘之弊﹐事從簡略﹐每鳴鑾游豫﹐僅同藩鎮﹐而盡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謂旄頭清道後行之謹也。”{唐}{王维}《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兒﹐旄頭突騎﹐罔不畢勸﹐爲之元帥。”《後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騎虎賁懼驚乘輿﹐舉弓射之﹐猶不肯去;旄頭又以戟叉{政}﹐傷胷﹐{政}猶不退。”【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爲白衣會。”{唐}{武元衡}《送徐员外还京》诗:“旄頭星未落﹐分手轆轤鳴。”{清}{孔尚任}《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頭帳點兵。”
旄端-汉语大词典
旄端
【1】尾端。《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附駔驥之旄端﹐軼歸鴻於{碣石}。”{李周翰}注:“亦猶蠅附驥旄﹐以過歸鴻之飛而及{碣石}。”
旄星-汉语大词典
旄星
【1】即旄头星。{唐}{储光羲}《观范阳递俘》诗:“{北河}旄星隕﹐{鬼方}獮{林胡}。”{明}{陶宗仪}《辍耕录·角端》:“獨{耶律文正王}進曰:‘此名角端﹐乃旄星之精也。聖人在位﹐則斯獸奉書而至。’”
旄羽-汉语大词典
旄羽
【1】牦牛尾和雉羽。{汉}{桓宽}《盐铁论·本议》:“{隴}{蜀}之丹漆旄羽。”《晋书·食货志》:“{秦}{邠}旄羽﹐迥帶琅玕﹐{荆}{郢}桂林﹐旁通竹箭。”
旄牛-汉语大词典
旄牛
【1】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後汉书·西南夷传·冉■夷》:“有旄牛﹐無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爲毦。”
旄騎-汉语大词典
旄騎
【1】即旄头。《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四年》:“{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胡三省}注:“旄騎﹐旄頭騎也。”《後汉书·公孙述传》:“然少爲郎﹐習{漢}家制度﹐出入法駕﹐鑾旗旄騎﹐陳置陛戟﹐然後輦出房闥。”{李贤}注:“旄頭之騎也。”
旄-汉语大词典
旄
【1】犹旄幢。{唐}{徐彦伯}《南郊赋》:“瑞氣蜿蜒於藪甸﹐祥光燿爚於旄。”
旄敦-汉语大词典
旄敦
【1】旄丘与敦丘。《汉书·叙传上》:“今子處皇世而論{戰國}﹐耀所聞而疑所覿﹐欲從旄敦而度高虖{泰山}﹐懷氿濫而測深虖重淵﹐亦未至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爾雅》:前高曰旄丘﹐如覆敦者敦丘。”
旄幢-汉语大词典
旄幢
【1】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宋}{梅尧臣}《送潘歙州》诗:“下車談詩書﹐上世擁旄幢。”
旄倪-汉语大词典
旄倪
【1】老人和幼儿。《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赵岐}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宋}{范成大}《麻线堆》诗:“但冀米鹽給﹐不煩金幣支。非客敢竊議﹐道傍詢旄倪。”{明}{宋濂}《元故承务郎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李府君墓铭》:“初﹐{大河}南決﹐州民扶挈旄倪走旁郡﹐凍餒道路﹐倀倀無所歸。”{郁达夫}《杂感》诗之三:“誅求又掠旄倪去﹐風鶴重添婦女驚。”
旄丘-汉语大词典
旄丘
【1】前高后低的山丘。《诗·邶风·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尔雅·释丘》:“前高旄丘﹐後高陵丘。”
旄狄-汉语大词典
旄狄
【1】即旄羽。《礼记·乐记》:“爲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然後鍾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孔颖达}疏:“狄﹐羽也。聲既文質備足﹐又用干戚旄羽以舞動之。”
旌旄-汉语大词典
旌旄
【1】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汉}{刘向}《说苑·权谋》:“有狂兕從南方來﹐正觸王左驂﹐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唐}{李频}《陕府上姚中丞》诗:“{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2】泛指旗帜。{宋}{苏辙}《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诗:“長恠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馬列旌旄。”{清}{恽敬}《新喻县文昌宫碑铭》:“是日肇祀於新宫﹐牲腯酒馨﹐旌旄從風。”【3】借指官兵。{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赋境二十韵》:“{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清}{吴伟业}《避乱》诗之六:“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
旗旄-汉语大词典
旗旄
亦作“[旂旄]”【1】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旧唐书·田弘正传》:“天慈遽臨﹐免書罪累﹐朝章荐及﹐仍委旂旄﹐錫封壤於全藩﹐列班榮於八座。”{宋}{曾巩}《饮归亭记》:“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秉旄-汉语大词典
秉旄
【1】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王氏}秉旄{五代}﹐時推忠孝。”{宋}{曾巩}《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
白旄-汉语大词典
白旄
【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與太子白旄﹐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築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將印﹐請{紹}登壇。”【2】喻出师征伐。{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李世民}是也﹐本貫{河}東{太原}人氏﹐父乃{唐公}{李淵}。自因{隋}朝亂政﹐天下縱横﹐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黄鉞﹐平定兩京。”
蜺旄-汉语大词典
蜺旄
【1】画虹蜺的彩旗。{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蜺旄羽騎之殷﹐戈飜落日;突鬢蒙輪之勇﹐劍决浮雲。”《文选·张衡<西京赋>》:“弧旌枉矢﹐虹旃蜺旄。”{吕延济}注:“旃﹑旄﹐亦旗類﹐畫虹蜺於上﹐因名之。”
竿旄-汉语大词典
竿旄
【1】揭旄于竿﹐以招贤者。引申为礼贤。《左传·定公九年》:“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汉}{焦赣}《易林·履之损》:“竿旄旌旗﹐執幟在郊。”《孔子家语·好生》:“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節旄-汉语大词典
節旄
【1】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蘇武}〕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2】指旌节。{唐}{郑愔}《塞外》诗之二:“{子卿}猶奉使﹐恒向節旄看。”{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奉勑王朝﹐會向{江}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宋}{司马光}《赐殿前都指挥使安武军节度使郝质不允诏》:“卿以沈勇冠軍﹐忠厚許國﹐内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于朕志。”
英旄-汉语大词典
英旄
【1】见“英髦”。
羽旄-汉语大词典
羽旄
【1】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 故亦为旌旗的代称。《墨子·非攻中》:“今嘗計軍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往而靡弊腐爛不反者﹐不可勝數。”《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清}{陈梦雷}《秋兴》诗之七:“期門護蹕繞城臯﹐萬乘{長楊}擁羽旄。”{宋}{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诗:“羽旄照城闕﹐談笑安邊隅。”【2】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礼记·乐记》:“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郑玄}注:“羽﹐翟羽;旄﹐旄牛尾。文舞所執。”{宋}{苏轼}《九成台铭》:“使耳聞天籟﹐則凡有形有聲者﹐皆吾羽旄﹑干戚﹑管磬﹑匏絃。”《庄子·天道》:“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
翠旄-汉语大词典
翠旄
【1】杆顶饰以翠羽的旗帜。{唐}{杜甫}《有事于南郊赋》:“掣翠旄於華蓋之角﹐彗黄屋於鈎陳之星。”
素旄-汉语大词典
素旄
【1】即白旄。用旄牛尾为饰的白旗。古代用以指挥军队作战。《文选·史岑<出师颂>》:“昔在{孟津}﹐惟師{尚父}﹐素旄一麾﹐渾一區字。”{李善}注:“《尚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2】用作君主的仪仗。{明}{徐祯卿}《从吴学士侄奎观模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识》诗:“白雲縹緲{蒼梧}遥﹐旖如{湘君}垂素旄。”
郡旄-汉语大词典
郡旄
【1】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元}{柯丹丘}《荆钗记·堂试》:“千里承恩秉郡旄﹐矢心曾不染秋毫。”
采旄-汉语大词典
采旄
【1】指用旄牛尾装饰的彩旗。{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楚辞·远游》:“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雜而炫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建{格澤}之長竿兮﹐總光耀之采旄。”{明}{何景明}《述归赋》:“飭桂衡之超駕兮﹐搴采旄以前飾。”
設旄-汉语大词典
設旄
【1】谓在旗帜上装饰上牦牛尾。《诗·小雅·车攻》:“建旐設旄﹐搏獸于{敖}。”{孔颖达}疏:“言當建立旐於車﹐而設旄牛尾於旐之首。”
雲旄-汉语大词典
雲旄
【1】见“雲髦”。
霓旄-汉语大词典
霓旄
【1】指彩虹。{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之三:“{南苑}草芳眠錦雉﹐夾城雲暖下霓旄。”
顛旄-汉语大词典
顛旄
【1】指头发。旄,通“毛”。《管子·小匡》:“勸之以慶賞﹐糺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爲民終始。”{戴望}校正:“旄與毛通。”{赵守正}通解:“顛旄:頭頂之髮……旄﹐同‘毛’﹐毛髮。”
騂旄-汉语大词典
騂旄
亦作“[騂毛]”【1】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会时所用牲。{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騂毛白馬﹐珠盤玉敦﹐陳辭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范文澜}注:“‘騂毛’當依《左傳》作‘騂旄’﹐{唐}寫本正作‘騂旄’。”{北周}{庾信}《燕射歌辞·商调曲四》:“世不失職﹐受騂毛之盟。”{倪璠}注:“《左傳》作‘旄’﹐此作‘毛’﹐省文也。”《左传·襄公十年》:“{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备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杜预}注:“騂旄﹐赤牛也。舉騂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雞。”
黄旄-汉语大词典
黄旄
【1】黄色旗号。《汉书·武帝纪》:“秋七月﹐{按道侯}{韓説}﹑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宫。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加黄旄。”{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時太子亦發節以戰﹐故加其上黄以别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