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旌)是什么意思
旌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旗jīng qí
【释义】:
旗帜的通称。泛指各种旗帜。旌,古时竿头缀有旄牛尾和五彩羽毛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干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干旌gān jīng
【释义】:
亦作“干旍”。旌旗。旍通“旌”。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旌,在浚之域。”朱熹集传:“析羽为旌。干旌,盖析翟羽于旗干之首也。”《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何寤青蝇飞于干旍,无极游于二垒。”清·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二:“奉盘正拟具壶觞,忽有干旌过草堂。”
旌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麾jīng huī
【释义】:
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遂军,得其旌麾。”遂,韩遂。
旌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夏jīng xià
【释义】:
一种大的旌旗。古乐舞时所用。夏,五色。《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题,标志,以大旌表识其行列。
旌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旃jīng zhān
【释义】:
泛指旌帜。唐·李白《古风》:“虮虱生虎,心魂逐旌旃。”
前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前旌qián jīng
【释义】:
帝王官吏仪仗中前行的旗帜。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行漏抱刻,前旌载鸢。”唐·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诗:“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危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危旌wēi jīng
【释义】:
高扬的旌旗。唐·祖咏《望蓟门》诗:“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心如摇旌-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如摇旌
意为心神动摇不定,难以成大事。也作“心如悬旌”。
心如悬旌-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如悬旌
婉指心思容易为外界的变化所左右,像高悬的旗子,飘飘忽忽。《战国策·楚策一》:“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旌-孙子兵法词典
旌jīng
【释义】: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帜。《作战篇》:“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行军篇》:“旌旗动者,乱也。”
旌旗-孙子兵法词典
旌旗
【释义】:
古代军中用于指挥的旗帜,麾旌出令,麾旗应令。《军争篇》:“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王晳注:“表部曲行列齐整也。”杜牧注:“旌以出令,旗以应号。”
旗 旌 麾 旄-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旗 旌 麾 旄
[旗qí 旌jīng 麾huī 旄máo]
同 都有“旗子”、“旗帜”的意思。
异 【旗】 意为“旗帜”,是旗子的总称。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武器。揭:高举)
【旌】 ①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韩诗外传》卷六:“郑伯肉袒,左把茅旌。”《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②泛指旗子。《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麾】 ①指挥作战用的旗子。《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置五麾”。《墨子·号令》:“城上以麾指之”。 ②泛指“旗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旄】 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泛指“大旗”。岑参《轮台歌》:“上将拥旄西出征”。(上将:大将军)
辨 “旌”、“旗”本来不同,但二者连用,则泛指“旗子”。如杜甫《北征》:“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资治通鉴·唐纪》:“时大风雪,旌旗裂”。成语有“旌旗蔽空”。
文旌-敬谦语小词典
文旌wénjīng
敬辞。原指有文彩的旌旗。古代用来称别人的行旅。《颜氏家藏尺牍·董进士含》:“知文旌明晨便发,聚首两月,依依之情,如读河梁之什矣。”
旌-古文观止词典
旌jīng
【词性】:动词
表彰(7)。《介之推不言禄》: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表彰这个善良的人。《梓人传》:当时谏官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当时谏官陈子昂建议,杀掉他但在他的里巷表彰他。《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而且在他们的墓道上竖了一块牌,来表彰他们做出的功绩。
旌旗-古文观止词典
旌旗jīng qí
【词性】:名词
旗帜的通称(1)。《前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战船前后相连有千里之长,旗帜遮蔽了天空。
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
【释义】:
意谓成功在望,只须静候捷报佳音。《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卓员外住下,待司马长卿音信。正是: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
《水浒全传》二四:王婆道:“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眼观旌旗捷,耳听好消息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五:金天雷得了全胜,一任他去,勒马而回。正是:眼观旌旗捷,耳听好消息。
⊙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喻世明言》一:陈大郎心中暗喜,也收拾银两,别了管典的,自回下处。正是: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节至,耳听好消息
《金瓶梅词话》四: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好消息。不要交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眼盼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二刻拍案惊奇》二:小道人就像热地上蚰蜒,好生打熬不过,禁架不定。正是:眼盼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醒世姻缘传》六三:智姐知他中计,也便辞了白姑子回去,只是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旗报,耳听好消息
《青楼梦》二三:又叮嘱拜林察言观色,见机而行,早些回来,与我细说。正所谓:眼望旌旗报,耳听好消息。
⊙耳听好消息,眼观旌节旗
《照世杯》二:欧滁山千叮万嘱一遍。正是:耳听好消息,眼观旌节旗。
⊙耳闻好消息,眼看捷旌旗
《隋唐演义》九五:秦称广平王郭子义屡胜贼兵,又得回纥助战,已恢复西京,今即移兵东向,并将恢复东京。上皇大喜。正是:且喜耳闻好消息,会须眼看捷旌旗。
旌-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旌jīng
①古代一种用牦牛尾或五色鸟羽作竿饰的旗帜。《孟子·滕文公下》:“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不至,将杀之。”(田:打猎。虞人:管打猎的官。)泛指旗子。《楚辞·九歌·国殇》:“~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礼仪·乡射礼》:“~各以其物。”②标志。《国语·周语上》:“故为车服旗章以~之。”③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善人。”(志:记住。)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其所为。”
【旌表】①用以表彰的牌坊、匾额。欧阳修《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铭》:“胥氏义闻乡闾,门有~。”②建匾额表彰。《北史·隋炀帝纪》:“义夫节妇,~门闾。”
【旌节】①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②唐宋时皇帝赐给节度使的仪仗。李白《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渡黄河。”
【旌麾】①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军旗,帅旗。《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大破遂军,得其~。”《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南指。”②借指征战。虞世南《从军行》:“结发早驱驰,辛苦事~。”
【旌旗】旗帜。苏轼《教战守策》:“使其耳目习于钟鼓~之间而不乱。”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心旌-现代汉语大词典
心旌xīn jīng
【释义】:
喻不宁静的心神。郑振铎《桂公塘》:“心旌飘飘荡荡的,不知置身于何所。”
旌-现代汉语大词典
旌jīng
【释义】:
①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②表彰。如:旌表。
旌节-现代汉语大词典
旌节jīng jié
【释义】:
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也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毛主席的旌节。”
旌表-现代汉语大词典
旌表jīng biǎo
【释义】:
封建时代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鲁迅《起死》:“旌表了孝子,确也是一件大事情。”
旌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旌旗jīng qí
【释义】:
旗帜的总称。毛泽东《西江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铭旌-现代汉语大词典
铭旌míng jīng
【释义】:
旧时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郭沫若《满江红》:“高树铭旌三叩首。”
题旌-现代汉语大词典
题旌tí jīng
【释义】:
题书表彰。章炳麟《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褐木以记化居,落马以示毛物,悉铭之属。”
五旌-汉语大词典
五旌
【1】指{印度}古因明学(即逻辑学)的五段推理法,后为新学三段推理法所代替。{章炳麟}《訄书·正名杂义》:“夫三段之條﹐五旌之教﹐是有專家﹐不得采摭。”
三旌-汉语大词典
三旌
【1】指公﹑侯﹑伯三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屠羊}隱名﹐{楚王}延以三旌之位。”{明}{方孝孺}《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縱僥倖有成﹐而竊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無與於樂矣。”《庄子·让王》:“{子綦}爲我延之以三旌之位。”{陆德明}释文:“三旌﹐三公位也。{司馬}本作三珪。”【2】三面旌旗。{清}{朱彝尊}《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琅函錦題國門出﹐車前騶唱揚三旌。”
表旌-汉语大词典
表旌
【1】显示,指引。{唐}{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轉轮经藏石记》:“由是而言﹐是堂是藏是經之用﹐信有以表旌覺路也。”【2】谓立牌坊挂匾额等以显扬之。《後汉书·申屠蟠传》:“{玉}({緱玉})之節義﹐足以感無恥之孫﹐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時﹐尚當表旌廬墓﹐况在清聽﹐而不加哀矜!”
丹旌-汉语大词典
丹旌
【1】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唐}{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丹旌即路﹐祖奠在庭。”{宋}{苏舜钦}《韩忠宪公挽词》之二:“霜風吹縞帳﹐野月照丹旌。”
匭旌-汉语大词典
匭旌
【1】匦函和旌车。{唐}{武则天}置匦函,接受投书,以揽天下人才;{汉}朝廷以蒲车旌帛迎聘在野贤士。{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畎畝有懷於憂國﹐匭旌無路而陳情。”
仙旌-汉语大词典
仙旌
【1】指高官出行时用的旌旗。{明}{孙梅锡}《琴心记·文君信诳》:“人家須養女﹐今日悔生兒﹐閥閲增輝人助喜。風流美壻﹐仙旌指回輿。”
前旌-汉语大词典
前旌
【1】帝王官吏仪仗中前行的旗帜。{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行漏抱刻﹐前旌載鳶。”{唐}{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诗:“衣冠列祖道﹐耆舊擁前旌。”{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敏樹}於湖上瞻望前旌有日矣。”【2】借指前军﹐前线。{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侍御以州邻寇贼复有水火迫于征税诗以见喻》:“不敢{淮南}卧﹐來趨{漢}將營。受辭瞻左鉞﹐扶疾往前旌。”
危旌-汉语大词典
危旌
【1】高扬的旌旗。{唐}{祖咏}《望蓟门》诗:“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干旌-汉语大词典
干旌
【1】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朱熹}集传:“析羽爲旌。干旌﹐蓋析翟羽於旗干之首也。”《诗序》谓《干旄》是赞美“{衛文公}臣子多好善”之作,后因以“干旌”指好善或好善的显贵者。{清}{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二:“奉盤正擬具壺觴﹐忽有干旌過草堂。”{清}{唐甄}《潜书·取善》:“非有干旌之賢大夫也﹐而時稱大官之相知﹐則人議其汙。”
司旌-汉语大词典
司旌
【1】习射时负责举旗以示箭之中否。《文选·张衡<东京赋>》:“張大侯﹐制五正﹐設三乏﹐厞司旌。”{薛综}注:“司旌﹐謂執旌司射﹐中當舉之。”{张铣}注:“乏﹐以皮革爲之﹐令人隱於内﹐舉旌以指箭中不﹑高下。”
告善旌-汉语大词典
告善旌
【1】为奖励人臣进谏而设的旗帜。《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善旌-汉语大词典
善旌
【1】古代人主为求善言所立之旗。语出《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宋}{范仲淹}《从谏如流赋》:“我后光被羣方﹐柔懷多士﹐陳謗木而聽政﹐建善旌而求理。”《汉书·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欲有進者﹐立於旌下言之。”
行旌-汉语大词典
行旌
【1】旧指官员出行时的旗帜。亦泛指出行时的仪仗。{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恭喜的英雄﹐你前去罢﹐被遗弃了的现实的现代﹐在后面恭送你的行旌。”{太平天囯}{洪仁玕}《香港饯别》诗:“未挈琵琶揮别調﹐聊將詩句壯行旌。”{周咏}《去国吟》:“落紅片片迷征程﹐萋萋芳草映行旌。”【2】借以敬称出行的官员。《荡寇志》第一二三回:“舍下離此不遠﹐願請行旌小住一日﹐未知可否。”《英烈传》第十九回:“{宋濂}對{孫炎}道:‘請問行旌從何而來?高姓大名?不知來尋在下﹐有何見教?’”
後旌-汉语大词典
後旌
【1】见“後旍”。
客旌-汉语大词典
客旌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时在途中所用的旌节。{唐}{骆宾王}《畴昔篇》诗:“叢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煙。賴有邊城月﹐來傍客旌懸。”{明}{何景明}《送寇定州》诗:“五月{燕京}寺﹐高雲動客旌。南風開菡萏﹐君到{定州}城。”【2】犹言客踪。{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築居仙縹緲﹐旅食歲峥嶸。”
寵旌-汉语大词典
寵旌
【1】尊崇表彰。{唐}{李翱}《杨烈媍传》:“厥自兵興﹐朝廷寵旌守禦之臣。憑堅城深池之險﹐儲蓄山積﹐貨財自若﹐冠胄服甲負弓矢而馳者﹐不知幾人。”
弓旌-汉语大词典
弓旌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後汉鸿胪陈君碑>》:“{初平}之元﹐禁罔蠲除﹐四府並辭﹐弓旌交至。”{章樵}注:“弓旌﹐所以招聘賢者。”{唐}{窦常}《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謝金門侣﹐弓旌誤見招。”【2】借指延聘。{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崔安潛}侍郎廉問{江西}﹐{鄴}適飄蓬{湘}{浦}間﹐{崔}素賞其作﹐志在弓旌﹐竟爲幕吏所沮。”{清}{顾炎武}《与王虹友书》:“流寓{關}{華}﹐已及二載﹐幸得棲遲泉石﹐不與弓旌。”
弧旌枉矢-汉语大词典
弧旌枉矢
【1】谓以竹弓张悬旌旗的縿幅,并在弓衣上绘流矢,作弧矢星状,以象征武事。一说,在旌旗上绘弧矢星。《周礼·考工记·輈人》:“弧旌枉矢﹐以象弧也。”{郑玄}注:“《覲禮》曰:‘侯氏載龍旂弧韣。’則旌旗之屬皆有弧也﹐弧以張縿之幅﹐有衣謂之韣。又爲設矢﹐象弧星有矢也……枉矢蓋畫之。”{贾公彦}疏:“弧旌者﹐弧弓也。旌旗有弓﹐所以張縿幅﹐故曰弧旌也。云枉矢者﹐就旌旗張縿弓上﹐亦畫枉矢於上……知畫之者﹐以其弓所以張幅﹐幅非弦﹐不可着矢﹐以畫於縿上也。”{孙诒让}正义:“九旗皆有弧﹐此獨舉弧旌者﹐蓋弧矢以象武事……{戴震}云:‘畫矢於韣。’案{賈}{戴}二説不同﹐未知孰得{鄭}恉。今依{金榜}説﹐旞旌即日月爲常等七旗﹐而注羽則縿上自各有正章﹐不得復畫枉矢以掍廁其間。{戴}説於經義較合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弧旌枉矢﹐虹旃蜺旄。”{吕延济}注:“弧旌枉矢﹐皆星名﹐畫以飾幟也。”
王旌-汉语大词典
王旌
【1】{周}天子车上的旌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之爲令尹也﹐爲王旌以田。”{杜预}注:“析羽爲旌﹐王旌游至於軫。”《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大常”{汉}{郑玄}注:“銘之言名也。生則書于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也。”{贾公彦}疏:“王旌車上建之。”
柳旌-汉语大词典
柳旌
【1】柳条迎风招展,如旌旗,因以为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蘭橈桂楫﹐可教戰於{昆明};桑蓋柳旌﹐用觀兵於{上苑}。”
樹旌-汉语大词典
樹旌
【1】树立旌旗。《周礼·天官·掌舍》“設旌門”{汉}{郑玄}注:“若食息﹐張帷爲宫﹐則樹旌以表門。”
獲旌-汉语大词典
獲旌
【1】古代举行射礼时唱获者所持的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獲旌。歲時共更旌。”{郑玄}注:“獲旌﹐獲者所持旌。”
戍旌-汉语大词典
戍旌
【1】戍旗。{唐}{司空曙}《送乔广下第归淮南》诗:“戍旌標白浪﹐■網入青葭。”
明旌-汉语大词典
明旌
【1】显扬表彰。《子华子·孔子赠》:“明旌善類而誅鋤醜厲者﹐法之正也。”【2】丧具。旧时竖在灵柩前或敷在棺上,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見明旌之低昂﹐尚遲疑於别袖。”《礼记·檀弓下》:“銘﹐明旌也。以死者爲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識之。”
油旌-汉语大词典
油旌
【1】古代一种军旗。{唐}{元稹}《赠李十一》诗:“{淮水}連年起戰塵﹐油旌三换一何頻。”
抗旌-汉语大词典
抗旌
【1】举旗。{元}{杨载}《送张宣抚使岭南》诗:“抗旌辭朝野﹐擊楫渡{湘川}。”{晋}{石崇}《王明君词》:“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三国} {魏}{曹植}《应诏诗》:“前驅舉燧﹐後乘抗旌。”《汉书·终军传》:“票騎抗旌﹐{昆邪}右衽。”
揚旌-汉语大词典
揚旌
【1】高举军旗。 指征战。{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朔}南方偃草﹐{河}右暫揚旌。”{晋}{陆机}《赠顾交阯公真》诗:“伐鼓{五嶺}表﹐揚旌萬里外。”
摇旌-汉语大词典
摇旌
【1】飘荡的旌旗。喻心神不定。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懸旌,而無所終。”{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年光同激箭﹐鄉思極摇旌。”{宋}{王禹偁}《和卢州通判李学士见寄》之二:“未得樽前一開口﹐可憐心緒獨摇旌。”
文旌-汉语大词典
文旌
【1】有文彩的旌旗。古时贵官出行时前导的仪仗﹐后用为称人行旅的敬辞。《颜氏家藏尺牍·董进士含》:“知文旌明晨便發﹐聚首兩月﹐依依之情﹐如讀河梁之什矣。”{明}{何景明}《过书院》诗之一:“書院新開日﹐文旌暫過時。”
旆旌-汉语大词典
旆旌
亦作“[斾旌]”【1】泛指旗帜。《诗·小雅·车攻》:“蕭蕭馬鳴﹐悠悠斾旌。”{宋}{苏轼}《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少年獨識{晁新城}﹐閉門却掃卷旆旌。”{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旄旌-汉语大词典
旄旌
【1】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茅”。{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楚莊王}伐{鄭}﹐克之。{鄭伯}肉袒﹐左執旄旌﹐右執鸞刀﹐以迎{莊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
旃旌-汉语大词典
旃旌
【1】泛指赤色旗帜。{汉}{班固}《南巡颂》:“運天官之法駕﹐建日月之旃旌。”{北周}{庾信}《郑常墓志铭》:“文軌既同﹐旃旌已偃;司勳行賞﹐軍吏舉功。”《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孔颖达}疏:“蓋王以通帛﹑雜帛並賜{衛}也。然則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圓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後何須更復言旌﹐明是圓其文故重言之。”
旌-汉语大词典
旌
《廣韻》子盈切,平清,精。【1】发挥。参见“[旌智]”。【2】表彰。{唐}{李衢}《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诗:“錫瑞來豐歲﹐旌賢入貢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不惟氊殺之條﹐原情可免;又且矢志之事﹐孝行可旌。”{三国 魏}{曹操}《表论田畴功》:“{疇}文武有效﹐節義可嘉﹐誠應寵賞﹐以旌其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杜预}注:“旌﹐章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後外舅{周簶馬}公見此詩﹐遂割腴田三百畝爲節婦立祠﹐且爲請旌。”【3】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楚辞·远游》:“擥彗星以爲旍兮﹐舉斗柄以爲麾。”{洪兴祖}补注:“旍即‘旌’字。”《周礼·春官·司常》:“全羽爲旞﹐析羽爲旌。”《说文··部》:“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也。”{段玉裁}注:“{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故{許}云‘析羽注旄首’。{孫炎}云:‘析五采羽注旄上也。’”【4】泛称旗帜。{宋}{李如箎}《东园丛说·三礼说·丧制》:“蓋以旌招魂而欲其復……其旌今世俗謂之兆﹐揭於竿﹐及置於坐者是也。”《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或揚旌求士﹐或設簴待賢。”{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旌﹐幡也。”《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争先。”{王逸}注:“旌旗蔽天﹐敵人衆多﹐來若雲也。”{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見明旌之低昂﹐尚遲疑於别袖。”《仪礼·乡射礼》:“旌各以其物。”{郑玄}注:“旌﹐總名也。”【5】识别。{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側聆故老言﹐遂得旌賢愚。”【6】古代使者所持的节。参见“[旌節]”。【7】通“[精]”。参见“[旌密]”。【8】表识;表明。{清}{冯桂芬}《游祁阳浯溪记》:“字從吾者﹐旌獨有也。”{唐}{元结}《浯溪铭》:“溪古地荒﹐蕪没已久﹐命曰{浯溪}﹐旌吾獨有。人誰知之﹐銘在溪口。”《国语·周语上》:“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猶恐具有墜失也﹐故爲車服﹑旗章以旌之。”{韦昭}注:“旌﹐表也。車服﹑旗章﹐上下有等﹐所以章别貴賤﹐爲之表識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薛综}注:“旌﹐表也。言所以立兩觀者﹐欲表明六典舊章之法。”
旌旝-汉语大词典
旌旝
【1】泛指旗帜。{宋}{王安石}《见远亭》诗:“夾砌陳旌旝﹐褰簾進佩環。”
旌纛-汉语大词典
旌纛
【1】大旗。亦泛指旗帜。{唐}{贾岛}《寄沧州李尚书》诗:“迢遞瞻旌纛﹐浮陽寄詠言。”{宋}{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塗秦少游》:“兩邦旌纛光相照﹐十畝鋤犂手自親。”{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卢国华》词:“記江湖十載﹐厭持旌纛。”【2】犹尊驾。{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三:“已經新元﹐緬惟旌纛所至﹐百神呵衛﹐台候動止萬福。”
旌鼓-汉语大词典
旌鼓
【1】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谏鼓。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進善之旍……有敢諫之鼓。”《魏书·高祖纪上》:“昔之哲王﹐莫不博採下情﹐勤求箴諫﹐建設旌鼓﹐詢納芻蕘。”【2】旌旗和战鼓。《後汉书·董卓传》:“明旦〔{董卓}〕乃大陳旌鼓而還。”《南史·徐勉传》:“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
旌蓋-汉语大词典
旌蓋
【1】旌旗和车盖。{唐}{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松門駐旌蓋﹐薜幄引簪裾。”{唐}{顾况}《朝上清歌》:“旌蓋颯沓﹐簫鼓和些。”《南齐书·萧遥昌传》:“旌蓋飄颻﹐遠涉{淮}{泗}。”
旌儒廟-汉语大词典
旌儒廟
【1】庙名。{唐玄宗}时建。故址在相传{秦始皇}坑儒处﹐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唐}{贾至}《旌儒庙碑》:“{開元}末﹐天子在{驪山}之宫﹐登{集雲}之臺﹐考圖驗記﹐周覽原隰﹐見鄉名{坑儒}﹐頽壍猶在……乃詔有司﹐作是新廟。牲幣有數﹐以時饗祀﹐因祀命鄉﹐號曰{旌儒}。”
旌尚-汉语大词典
旌尚
【1】表彰。{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如所舉之人果成異政﹐則宜旌尚舉主﹐以勸來者。”
旌忠-汉语大词典
旌忠
【1】表彰忠节。《宋史·寇準传》:“{皇祐}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爲篆其首曰‘旌忠’。”《明史·英宗後纪》:“冬十月丁酉﹐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旌陽宅-汉语大词典
旌陽宅
【1】相传为{晋}{许逊}炼丹成仙处。亦借称修炼成仙之所。{宋}{叶適}《赠赵季清县丞》诗:“多生有奇姿﹐名已在仙籍;朝游{風后館}﹐暮返{旌陽宅}。”{宋}{姜夔}《鹧鸪天》词:“{旌陽}宅裏疏疏磬﹐挂屩楓前草草杯。”
旌大-汉语大词典
旌大
【1】表彰光大。《新唐书·李迥秀传》:“後所居堂産芝草﹐犬乳鄰猫﹐{中宗}以爲孝感﹐旌大門閭。”
旌毦-汉语大词典
旌毦
【1】旌旗上的羽饰。{南朝}{梁简文帝}《往虎窟山寺》诗:“藹藹車徒邁﹐飄飄旌毦懸。”
旌孝-汉语大词典
旌孝
【1】表彰孝行。《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夫褒忠﹐所以勸臣節也;旌孝﹐所以激人倫也。”{元}{刘因}《哭张之杰》诗:“傷心墓頭字﹐旌孝看他年。”
旌賞-汉语大词典
旌賞
【1】表彰奖赏。《旧五代史·晋书·杨光远传》:“{元城}之役﹐卿左右皆立功﹐未曾旌賞。”《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朝廷比開言路﹐苟言之當理﹐宜加旌賞。”《宋书·孝武帝纪》:“下四方旌賞茂異。”
旌别-汉语大词典
旌别
【1】识别;区别。{清}{徐夔}《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诗:“方今廟堂慎旌别﹐登崇俊良絶脂韋。”{唐}{白居易}《论孟元阳状》:“況{元陽}功効忠勤﹐天下有數﹐今以無能者一例除改﹐無所旌别﹐臣恐今日已後﹐無以勸人。”《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孔}传:“言當識别頑民之善惡。”
旌旐-汉语大词典
旌旐
【1】指铭旌﹐导引灵柩的魂幡。{隋炀帝}《秦孝王诔》:“旌旐飄飄而從風﹐笳管酸嘶而響谷。”{南朝} {梁}{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詔撰德於旌旐﹐永傳徽於舞綴。”{元}{揭傒斯}《熊英德哀辞》诗:“旌旐揚廣衢﹐輀車出城闥。”{宋}{欧阳修}《刘丞相挽词》之一:“盛衰同俯仰﹐旌旐送山丘。”【2】旌旗。《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咸駕﹐載旌旐﹐授車以級﹐整設于屏外。”{郑玄}注:“即駕之﹐又爲之載旌旗。”
旌祀-汉语大词典
旌祀
【1】表彰与祭祀。{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燕九》:“其所以受國朝之旌祀而立廟貌於無窮者﹐豈異説紛紜飛昇黄白之流可擬比於萬一也!”
旌庸-汉语大词典
旌庸
【1】表彰有功的人。{北周}{庾信}《请功臣袭封表》:“伏惟皇帝崇德旌庸﹐興亡繼絶。”
旌枻-汉语大词典
旌枻
【1】见“旌栧”。
旌智-汉语大词典
旌智
【1】发挥智慧。{汉}{徐幹}《中论·艺纪》:“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事御羣也﹐聖人之所不能已也。”
旌延-汉语大词典
旌延
【1】表彰聘请。《宋书·礼志三》:“匡飾墳序﹐引無題之外;旌延寳臣﹐盡盛德之範。”《宋书·孝武帝纪》:“來歲可修葺庠序﹐旌延國胄。”
旌揚-汉语大词典
旌揚
【1】表扬。{唐}{王昂}《对沈谋秘略科策第一道》:“今若垂旌揚之期﹐崇奬激之道……則將得其人矣。”{清}{李渔}《奈何天·锡祺》:“爲申報異常功德﹐賜破格旌揚。”
旌典-汉语大词典
旌典
【1】表彰贞烈的匾额。{清}{冯桂芬}《六烈祠记》:“亟聞之當路旌典。”{明}{王世贞}《吴节妇吟》:“兒能成名孫復顯﹐{吴}家鼓吹迎旌典。”{明}{冯梦龙}《智囊补·语智·善言》:“{丹徒}{靳文僖}之繼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爲之奏請旌典。”
旌門-汉语大词典
旌門
【1】古代帝王出行﹐张帷幕为行宫﹐宫前树旌旗为门﹐称旌门。{南朝} {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旌門洞立﹐延帷接枑。”《周礼·天官·掌舍》:“爲帷宫﹐設旌門。”{贾公彦}疏:“食息之時﹐則張帷爲宫﹐樹立旌旗以表門。”{清}{昭槤}《啸亭续录·御营制度》:“行營﹐中建帳殿御幄﹐繚以黄漆木城﹐建旌門﹐覆以黄幕。”【2】犹旌闾。{清}{恽敬}《姜太孺人墓志铭》:“本朝之制﹐命婦不得以節旌門﹐所以教士大夫之家守禮明讓也。”{唐}{韩愈}《鄠人对》:“苟有合孝之道﹐又不當旌門﹐蓋生人之所宜爲﹐曷足爲異乎。”
旌幣-汉语大词典
旌幣
亦作“[旍幣]”【1】招求贤士时所馈赠的币帛。《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太祖}爲太傅﹐教辟{僧紹}及{顧歡}﹑{臧榮緒}以旍幣之禮﹐徵爲記室參軍。”《南史·明僧绍传》:“〔{齊高帝}〕以旌幣之禮﹐徵爲記室參軍﹐不至。”
旌干-汉语大词典
旌干
【1】见“旌竿”。
旌甲-汉语大词典
旌甲
【1】旌旗与铠甲。{南朝} {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賊初到﹐旌甲覆水。”《晋书·庾翼传》:“〔{庾翼}〕師次{襄陽}﹐大會僚佐﹐陳旌甲﹐親授弧矢。”
旌色-汉语大词典
旌色
【1】旌旗的色彩。{汉}{徐幹}《中论·爵禄》:“登高而建旌﹐則其所視者廣矣;順風而振鐸﹐則其所聞者遠矣。非旌色之益明﹐鐸聲之益遠也﹐所託者然也。”
旌旟-汉语大词典
旌旟
【1】泛指旗帜。{清}{唐孙华}《冬日书怀》诗之二:“餘皇張旌旟﹐冶女炫珠貝。”
旌卹-汉语大词典
旌卹
亦作“[旌恤]”【1】表彰死者并抚恤其遗属。{清}{胡其毅}《赠农家节妇》诗:“彼美門第高﹐芳名太洋溢。猶多粉飾情﹐居然受旌卹。”{清}{谭嗣同}《仁学》三六:“旌恤之典﹐盡屬虚文。”{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雖邀旌卹之典﹐未蒙破格之恩。”
旌捷旗-汉语大词典
旌捷旗
【1】告捷的旗子。{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正是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
旌異-汉语大词典
旌異
【1】旌表;褒奖。《陈书·文学传·阮卓》:“{阮卓}素不同逆﹐宜加旌異。”{宋}{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二:“仍尋訪子孫﹐重加旌異。”{唐}{元结}《九疑图记》:“故圖九峰﹐略載山谷﹐傳於好事﹐以旌異之。”《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摩該}一部背{庫庫}而向朝廷﹐亦宜别作名號以旌異之。”
旌車-汉语大词典
旌車
【1】即旌蒲。《後汉书·左周黄传论》:“處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車之招矣。”
旌招-汉语大词典
旌招
【1】以旌招之。谓征召贤士。语本《孟子·万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爰應旌招﹐撫翼宰庭。”{南朝} {陈}{周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圓}若蒙此旌招﹐未必不鑿坯而遯於廊廟之用。”
旌木-汉语大词典
旌木
【1】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進善之旍﹐有誹謗之木。”{卢辩}注:“[旍(旌)﹐]{堯}置之﹐令進善者立於旍下也。〔木﹐〕{堯}置之﹐使書政之失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景運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旌旛-汉语大词典
旌旛
亦作“[旌幡]”【1】泛指旗帜。《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晋}{范宁}注:“麾﹐旌幡也。”{唐}{雍陶}《赠金河戍客》诗:“戍遠旌幡少﹐年深帳幕低。”{唐}{方干}《侯郎中新置西湖》诗:“煙霧未應藏島嶼﹐鳧鷖亦解避旌旛。”
旌軒-汉语大词典
旌軒
【1】建有旌节的车。{唐玄宗}《送张说巡边》诗:“鼓吹威夷狄﹐旌軒溢{洛陽}。”
旌麾-汉语大词典
旌麾
亦作“[旍麾]”【1】借指征战;战乱。{清}{杜濬}《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無旌麾﹐{揚州}之域尤稀奇。”{唐}{虞世南}《从军行》之一:“結髮早驅馳﹐辛苦事旌麾。”{三国} {魏}{曹植}《离思赋》:“欲畢力於旌麾﹐將何心而遠之。”【2】帅旗。《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無外。”{唐}{卢象}《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駐﹐盜賊爲之潛蹤。”《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遂}軍﹐得其旌麾。”【3】泛指旗帜。{姚椿}《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旌麾堅{梁}壘﹐金鼓掃{秦}缶。”{宋}{王安石}《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關吏相呼迎印綬﹐里兒争出望旌麾。”《旧唐书·封常清传》:“{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
旌幡-汉语大词典
旌幡
【1】见“旌旛”。
旌寵-汉语大词典
旌寵
【1】表彰尊崇。《後汉书·朱穆传》:“〔{穆}〕守死善道﹐宜蒙旌寵。”
旌勞-汉语大词典
旌勞
【1】褒奖慰劳。{宋}{岳珂}《桯史·叶少蕴内制》:“眷言將命之臣﹐宜懋旌勞之典。”{明}{张居正}《杂著》:“{高皇帝}賜璽書旌勞曰:‘吏卒違法背理﹐繩之以死﹐勿論。’”
旌旒-汉语大词典
旌旒
亦作“[旌斿]”【1】旌旗。{三国} {魏}{曹叡}《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清}{林则徐}《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聲裂山雜鼓角﹐檣影蘸水揚旌斿。”
旌嘉-汉语大词典
旌嘉
【1】褒扬嘉奖。{宋}{秦观}《代谢敕书奖谕表》:“仰慙睿化方虞黜責之嚴﹐豈謂宸音遽有旌嘉之寵。”
旌蒲-汉语大词典
旌蒲
【1】古时征聘贤士所用的旌帛和蒲车。《後汉书·逸民传序》:“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巖中矣。”{南朝} {梁元帝}《荐鲍幾表》:“旌蒲出{魯}﹐賁帛歸{齊}。”
旌信-汉语大词典
旌信
【1】表明诚意。{南朝} {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
旌弓-汉语大词典
旌弓
亦作“[旍弓]”【1】征聘贤士的旌旗和弓。语本《孟子·万章下》:“〔招〕大夫以旌。”《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引逸《詩》:“翹翹車乘﹐招我以弓。”{晋}{刘琨}《答卢湛》诗:“旍弓騂騂﹐輿馬翹翹。”《魏书·高允传》:“臣東野凡生﹐本無宦意﹐屬休延之會﹐應旌弓之舉﹐釋褐鳳池﹐仍參麟閣﹐尸素官榮﹐妨賢已久。”
旌陽-汉语大词典
旌陽
【1】指{晋}仙人{许逊}。{逊}曾任{蜀}{旌阳}县令﹐故称。他曾学道于{大洞君}{吴猛}﹐后因{晋}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在{洪州}{西山}全家升仙而去。{明}{屠隆}《綵毫记·乘醉骑驴》:“簿書作令休云俗﹐{勾漏}{旌陽}俱是仙。”{宋}{姜夔}《鹧鸪天》词序:“古楓﹐{旌陽}在時物也。”
旌鉞-汉语大词典
旌鉞
【1】旌旗与斧钺。《魏书·任城王子澄传》:“公在外見旌鉞既張﹐而有憂色。”{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公廳四間一厦﹐或備旌鉞之覯止。”{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公〕引旌鉞訪舊齋﹐而門徑窗扉及泉池釣遊之迹﹐歷歷如昨。”【2】喻权柄。{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唐若山》:“〔{李紳}〕後果入相﹐連秉旌鉞。”
旌旄-汉语大词典
旌旄
【1】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汉}{刘向}《说苑·权谋》:“有狂兕從南方來﹐正觸王左驂﹐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唐}{李频}《陕府上姚中丞》诗:“{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2】泛指旗帜。{宋}{苏辙}《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诗:“長恠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馬列旌旄。”{清}{恽敬}《新喻县文昌宫碑铭》:“是日肇祀於新宫﹐牲腯酒馨﹐旌旄從風。”【3】借指官兵。{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赋境二十韵》:“{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清}{吴伟业}《避乱》诗之六:“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
旌斾-汉语大词典
旌斾
亦作“[旌旆]”【1】犹尊驾﹑大驾。多用于官员。{宋}{苏轼}《与范蜀公书》之一:“日望旌旆之至﹐不敢復上問。”{清}{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前者旌旆自{江西}移{湖南}﹐士聚於庠﹐商告於市﹐民要於野﹐願一叩首馬前。”{唐}{贾岛}《送周判官元範赴越》诗:“已曾幾遍隨旌旆﹐去謁荒郊{大禹祠}。”【2】借指军旅。《太平广记》卷一九〇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高骈》:“樓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3】旗帜。{唐}{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戎車無停軌﹐旌斾屢徂遷。”{清}{魏源}《圣武记》卷三:“〔皇上〕命選精騎萬餘人﹐扈行私從僕馬亦復踰萬﹐旌斾亘三十餘里。”
旌帷-汉语大词典
旌帷
【1】铭旌与帷帐。均为丧仪用物。{南朝} {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宫車晩出﹐幄殿晨張﹐旌帷具列﹐綍翿成行。”
旌顯-汉语大词典
旌顯
【1】旌表。《新唐书·朱敬则传》:“以孝義世被旌顯﹐一門六闕相望。”《後汉书·刘般传》:“{揚州}刺史{觀恂}薦{般}在國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旌顯。”{明}{方孝孺}《与采苓先生书》:“盈天下之民以百萬計﹐以義見旌顯者惟一家。”
旌羽-汉语大词典
旌羽
【1】旌旗。因有羽饰﹐故称。{晋}{成公绥}《正旦大会行礼歌》:“鏗金石﹐揚旌羽;縱八佾﹐{巴}{渝}舞。”{唐}{许景先}《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郊雲駐旌羽﹐邊吹引金鉦。”{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让油幢表》:“奉詔賜車一乘……朱箱玄蓋﹐猶炤{漢}篆﹐皆旌羽勿差﹐功庸匪濫。”
旌棨-汉语大词典
旌棨
【1】旌旗与棨戟。借指贵官。《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趨事辭官闕﹐載筆陪旌棨。”{李善}注引{司马彪}《续汉书》:“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皆帶劍棨戟爲前行。”{唐}{李德裕}《与姚谏议郃书》之二:“自料此生無由再望旌棨﹐臨紙涕戀﹐不勝遠誠。”《旧唐书·刘子玄传》:“馳驟於風塵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間。”
旌褒-汉语大词典
旌褒
【1】表彰。{宋}{司马光}《除郝质》:“屬是齋祠之謹﹐復兼扈從之勞﹐不有旌褒﹐曷昭倚注。”{明}{叶盛}《水东日记·奏旌脱纲王晟死节》:“{景泰}中﹐{盛}奏旌褒用兵地方死節之臣。”{唐}{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序》:“伏惟陛下有{唐堯}如天如神之德﹐宜加旌褒﹐合于上下。”
旌善-汉语大词典
旌善
【1】表彰美善。{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五:“國家加恩宇内﹐養老恤孤﹐如指所屬﹐以旌善優賢爲本。”《旧唐书·高祖纪》:“朕受命君臨﹐志存刷蕩﹐申冤旌善﹐無忘寤寐。”{南朝} {宋}{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臣聞崇賢旌善﹐王教所先。”
旌叙-汉语大词典
旌叙
【1】表扬而录用为官。{晋}{孙绰}《喻道论》:“使姦惡者不得容其私﹐則國無違民﹐而賢善之流﹐必見旌叙矣。”《宋书·刘真道传》:“並事著屯險﹐感于予懷﹐宜蒙旌叙﹐勞慰存亡。”
旌甄-汉语大词典
旌甄
【1】表彰选拔。{陈垣}《史讳举例》卷一:“{中平}五年{張納}《功德叙》曰:‘旌甄秀異’﹐是不避{秀}。”
旌引-汉语大词典
旌引
【1】表扬荐引。《宋书·隐逸传·戴颙》:“前太尉參軍{戴顒}﹑辟士{韋玄}﹐秉操幽遁﹐守志不渝﹐宜加旌引﹐以弘止退。”
旌旆-汉语大词典
旌旆
【1】见“旌斾”。
旌直-汉语大词典
旌直
【1】表彰忠直。{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旌直優賢﹐道光師儒。”{明}{方孝孺}《孝思堂记》:“出蒞大藩﹐則繡衣持斧;按行所部﹐糾枉而旌直。”
旌節花-汉语大词典
旌節花
【1】花名。叶卵形﹐有锯齿。春夏之交开花。花小﹐色黄﹐成穗状的总状花序。浆果小球形﹐成串﹐可观赏。《太平广记》卷四〇九引《黎州汉源县图经》:“{黎州}{漢源縣}有旌節花﹐去地三二尺﹐行行皆如旌節也。”{宋}{张唐英}《蜀檮杌》卷下:“初﹐有道士{朱桃椎}謁之於階前﹐以劍撥土﹐取花子三粒種之﹐須臾成花三朵﹐謂{處回}曰:‘此仙人旌節花﹐公富貴之兆。’”
旌舉-汉语大词典
旌舉
【1】表彰举荐。{明}{徐渭}《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凡忠臣義士﹑孝子順孫﹑烈女節婦﹐臣悉咨訪﹐以備旌舉。”《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節﹐幽居遯棲﹐信誠義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識﹐幹事治民﹐務加旌舉﹐隨才引擢。”
旌賁-汉语大词典
旌賁
【1】褒美。《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元年》:“{準}既贈中書令﹐{億}宜蒙旌賁。”{唐}{司空图}《寿星述》:“英衮贊翹勤之旨﹐幽人荷旌賁之恩。”《梁书·处士传·何胤》:“昔荷聖王眄識﹐今又蒙旌賁﹐甚願詣闕謝恩。”
旌繁-汉语大词典
旌繁
【1】车马的饰物。旌﹐车的旗饰;繁﹐马缨。《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産馬﹐使{求}薦諸夫人之宰﹐其可以稱旌繁乎。”{杜预}注:“繁﹐馬飾繁纓也。”
旌擢-汉语大词典
旌擢
【1】表彰提拔。{明}{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朝而爲善﹐夕以聞於朝﹐而旌擢之命加焉。”《新唐书·窦建德传》:“{琮}﹐誼士也﹐吾方旌擢以勵事君者。”《北齐书·辛术传》:“其所旌擢﹐後亦皆致通顯。”
旌崇-汉语大词典
旌崇
【1】表彰。{明孝宗}《谕祭文》:“命有司立祠致祭﹐用昭旌崇之義。”
旌命-汉语大词典
旌命
【1】表彰征召。《後汉书·陈谌传》:“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宋}{曾巩}《徐幹<中论>目录序》:“{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晋书·山涛传》:“{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2】招聘贤士的命令;表彰的命令。{清}{唐孙华}《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旌命下九閶﹐恩綸賁黄壚。”{晋}{陆机}《辩亡论上》:“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
旌德-汉语大词典
旌德
【1】表彰有德之人。{晋}{桓温}《荐谯元彦表》:“旌德禮賢﹐化道之所先。”《周书·宇文广传》:“旌德樹善﹐有國常規。”
旌賢-汉语大词典
旌賢
亦作“[旍賢]”【1】表彰贤人。《旧唐书·李晟传》:“闕而未録﹐孰謂旌賢。”《後汉书·胡广传》:“臣聞德以旌賢﹐爵以建事。”《宋书·武帝纪下》:“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旌賢舉善﹐問所疾苦。”《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旍賢表善﹐以康庶政。”
旌密-汉语大词典
旌密
【1】精密。旌﹐通“精”。{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五》:“《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師工旌密’﹐旌密即精密﹐是‘精’與‘旌’古字通。”《隶释·汉济阴太守修尧庙碑》:“師工旌密﹐有斑道之巧。”
旌閭-汉语大词典
旌閭
【1】旌表门闾。旧时朝廷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赐给匾额﹐挂于门廷之上﹐或树立牌坊﹐以示表彰。《宋书·孝义传·余齐民》:“{齊民}越自氓隸﹐行貫生品﹐旌閭表墓﹐允出在兹。”{唐}{元稹}《献事表》:“其餘滌瑕緩死﹐薄賦恤人﹐賜帛耆年﹐旌閭孝悌﹐修廢學﹐建義倉﹐莫不曲被殊私﹐覃于有截。”
旌銘-汉语大词典
旌銘
【1】旧时灵柩前书写死者姓名官衔的旗幡。又称铭旌。《後汉书·赵咨传》:“復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李贤}注引《礼记》:“銘﹐明旌也。以死者爲不可别﹐故以其旗識之。”
旌旗-汉语大词典
旌旗
亦作“[旍旗]”亦作“[旍旂]”亦作“[旌旂]”【1】借指军士。{唐}{王昌龄}《青楼曲》之一:“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陈毅}《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2】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軍事﹐建旌旗。”{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汉}{应瑒}《弈势》:“旌旂既列﹐權慮蜂。”{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閃爍﹐超越乎{墨烏戚爾}。”《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奪日光。”{三国} {魏}{曹植}《怀亲赋》:“步壁壘之常制﹐識旌旗之所停。”{宋}{刘过}《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汉}{枚乘}《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肅紛。”
旌竿-汉语大词典
旌竿
亦作“[旌干]”【1】旗竿。{唐}{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唐}{郑愔}《塞外》诗之三:“邊聲入鼓吹﹐霜氣下旌竿。”{明}{邵璨}《香囊记·褒封》:“排儀仗﹐列旌干﹐疾忙到此設香案。”
旌勸-汉语大词典
旌勸
【1】表彰奖励。{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毛文捷}通經典禮﹐廷對方謀﹐兹謂碩材﹐可宜旌勸。”{宋}{苏辙}《论堂除太宽札子》:“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與四選稍異﹐亦旌勸之義也。”
旌節-汉语大词典
旌節
【1】指军权。{清}{昭槤}《啸亭续录·明相国》:“公於{乾隆}丙子﹑丁丑間即從征{西域}﹐久擁旌節。”{宋}{乐史}《广卓异记·出入六十年富贵》:“十擁旌節﹐兩登相位﹐三掌邦計﹐再領鹽鐵。”【2】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郑玄}注:“旌節﹐今使者所擁節是也。”{孙诒让}正义:“《後漢書·光武紀》{李}注云:‘節﹐所以爲信也。以竹爲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爲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爲旌。’旌節﹐蓋即以竹爲橦﹐又析羽綴橦以爲節。其異於九旗者﹐無縿斿也。{漢}節即放古旌節爲之﹐故{鄭}舉以相況。”{唐}{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車﹐掌行人之旌節。”【3】旌与节。{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宋}{岳珂}《愧郯录·旌节》:“旌節之制﹐命大將帥及遣使於四方﹐則請而假之。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唐}{天寳}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行即建節﹐府樹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唐}{杜甫}《奉待严大夫》诗:“常怪偏裨終日待﹐不知旌節隔年迴。”{唐}{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旌節羅廣庭﹐戈鋌凛秋霜。”《旧唐书·崔宁传》:“先時﹐{張獻誠}與{旰}戰﹐{獻誠}屢敗﹐旌節皆爲{旰}所奪。”【4】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毛主席}的旌节。”
旌幟-汉语大词典
旌幟
【1】旗帜。《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門旗開處﹐只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幟。”《新唐书·令狐綯传》:“時{浙西}{杜審權}使票將{翟行約}率千兵與{湘}會﹐未至而{湘}覆﹐賊僞建{淮南}旌幟誘之﹐亦皆陷。”《後汉书·刘盆子传》:“{寳}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
旌録-汉语大词典
旌録
【1】表彰叙录。《晋书·元帝纪》:“其{吴}之高德名賢或未旌録者﹐具條列以聞。”{南朝} {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序》:“逮{元嘉}廓祚﹐聖神紀物﹐光昭茂緒﹐旌録舊勳。”《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車駕親率羣司﹐躬行古禮”{裴松之}注引{晋}{陈寿}《魏名臣奏》:“{文皇帝}旌録先賢﹐拜{玄}適孫{小同}以爲郎中。”
旌罕-汉语大词典
旌罕
【1】旌旗。罕﹐旗名﹐帝王所用。{唐}{赵彦昭}《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六龍駐旌罕﹐四牡耀旂常。”
旌栧-汉语大词典
旌栧
【1】树在船上的旌旗。《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文鷁﹐揚旌栧﹐張翠帷﹐建羽蓋。”{郭璞}注:“{張揖}曰:‘揚﹐舉也。析羽爲旌。建於船上也。’栧﹐船舷﹐樹旌於上。”《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旌枻”。
旌旃-汉语大词典
旌旃
【1】泛指旗帜。《北史·隋纪上·高祖文帝》:“旌旃舟檝﹐横亘數千里。”{明}{王世贞}《将军行》:“紅顔夫人婦﹐懸首映旌旃。”《後汉书·刘玄传论》:“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争受職命。”
旌旂-汉语大词典
旌旂
【1】见“旌旗”。
旌簡-汉语大词典
旌簡
【1】表彰选拔。{三国} {吴}{韦昭}《博弈论》:“博選良才﹐旌簡髦俊。”
旌斿-汉语大词典
旌斿
【1】见“旌旒”。
旌表-汉语大词典
旌表
【1】表彰。后多指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晋书·荀崧传》:“今承大弊之後﹐淳風穨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鲁迅}《故事新编·起死》:“旌表了孝子﹐确也是一件大事情。”{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上:“{玉山縣}民{俞■}﹐八世同居﹐内無異爨﹐詔旌表其閭。”{明}{高明}《琵琶记·散发归林》:“一門忠孝如此﹐理當保奏﹐請行旌表。”【2】指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宋}{欧阳修}《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铭》:“{胥氏}義聞鄉閭﹐門有旌表。”
旌夏-汉语大词典
旌夏
【1】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左传·襄公十年》:“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杜预}注:“旌夏﹐大旌也。”{孔颖达}疏:“謂舞初入之時舞師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題識其舞人之首。”{汉}{马融}《广成颂》:“建雄虹之旌夏﹐揭鳴鳶之脩橦。”
旌帛-汉语大词典
旌帛
【1】古时礼聘贤士所送的束帛。《後汉书·逸民传序》:“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巖中矣。”《魏书·李灵传论》:“{李}以儒俊之風﹐當旌帛之舉。”
旌奬-汉语大词典
旌奬
【1】表彰奖赏。{清}{昭槤}《啸亭续录·文臣射虎》:“{漢}大臣官員有能射者﹐亦許與及﹐上特賜花翎以旌奬之。”{宋}{范仲淹}《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况天下似此近上老臣甚少﹐不難旌奬。”《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里中將此事聯名具呈﹐懇求旌奬。”
旌戟-汉语大词典
旌戟
【1】旌旗与棨戟。用作官员出行的仪仗。{唐}{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旌戟儼成行﹐雞人傳發煦。”{唐}{姚合}《送裴大夫赴亳州》诗:“寒日嚴旌戟﹐晴風出管弦。”【2】借指贵官。{唐}{杜牧}《送张判官归兼谒鄂州大夫》诗:“今君拜旌戟﹐凛凛近霜臺。”
旌恤-汉语大词典
旌恤
【1】见“旌卹”。
旌輿-汉语大词典
旌輿
【1】招贤用的车子。《晋书·儒林传·虞喜》:“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
旐旌-汉语大词典
旐旌
【1】指铭旌。{三国} {魏}{曹植}《卞太后诔》:“敢揚后德﹐表之旐旌;光垂罔極﹐以慰我情。”
旒旌-汉语大词典
旒旌
亦作“[旒旍]”【1】指铭旌。《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李善}注引{汉}{扬雄}《元后诔》:“著德太常﹐注諸旒旍。”{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綜{漢}{魏}諸家所爲誄辭﹐殆兼數義:其一﹐述德詠功;其二﹐贈終叙哀。辭則表之旒旍﹐或刊碑碣。”《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萬紀載弦吹﹐千載託旒旌。”{吕延济}注:“有功者銘書於旒旌之上。”【2】有垂旒的旌旗。《文选·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輿﹐駟倉螭﹐垂旒旌。”{李善}注:“旒旌﹐謂建太常十二旒。”
旗旌-汉语大词典
旗旌
【1】旌旗。{唐}{宋之问}《扈从登封告成颂》诗:“和風吹鼓角﹐佳氣動旗旌。”《南史·谢晦传》:“舟艦列自{江津}至于{破冢}﹐旗旌相照。”
心旌-汉语大词典
心旌
【1】喻不宁静的心神。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懸旌,而無所終薄。”{郑振铎}《桂公塘》:“心旌飘飘荡荡的﹐不知置身于何所。”【2】指心神,神思。{宋}{王安石}《次韵宋中散》之一:“風流今見佳公子﹐投老心旌一片降。”{清}{赵翼}《寄题法梧门祭酒诗龛图》:“作詩必以龕﹐毋乃拘心旌。”
懸旌-汉语大词典
懸旌
【1】挂起旌旗。指进军。《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進公爵爲{魏王}”{裴松之}注引{汉}{刘艾}《献帝传》:“盪定西陲﹐懸旌萬里﹐聲教振遠﹐寧我區夏。”{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故{秦始皇}築城遏{胡}﹐而禍發幃幄;{漢武}懸旌萬里﹐而變起蕭牆。”【2】挂在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诗:“竄逐宦{湘}浦﹐摇心劇懸旌。”《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懸旌﹐而無所終薄。”{景耀月}《己酉正月三去祖国舍弟太素踰河送别愀然赋此》:“輿梁謝戚舊﹐方寸若懸旌。”
神旌-汉语大词典
神旌
【1】王师的代称。旌,旗。《後汉书·光武帝纪赞》:“虔劉{庸}{代}﹐紛紜{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李贤}注:“稱神者﹐猶言神兵神筭也。”
虞旌-汉语大词典
虞旌
【1】即虞旗。《周礼·地官·泽虞》:“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及弊田﹐植虞旌以屬禽。”{郑玄}注:“屬禽﹐猶致禽而珥焉﹐澤虞有旌﹐以其主澤﹐澤鳥所集﹐故得注析羽。”
虹旌-汉语大词典
虹旌
【1】彩旗。{汉}{王褒}《九怀·思忠》:“駕八龍兮連蜷﹐建虹旌兮威夷。”{宋}{司马光}《送王待制知陕府》诗:“鶠閣騫雲表﹐虹旌拂海隅。”{晋}{左思}《魏都赋》:“蕭斧戢柯以柙刃﹐虹旌攝麾以就卷。”{唐}{刘禹锡}《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玉帳觀{渝}舞﹐虹旌獵{楚}田。”{南朝} {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虹旌拂月﹐龍輈漸漢。”
蜺旌-汉语大词典
蜺旌
【1】彩饰之旗。《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旌﹐靡雲旗。”{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綴以縷爲旌﹐有似虹蜺之氣也。”{清}{赵翼}《题<青崖放鹿图>》诗:“便當八騶開路去﹐虎幡熊軾雙蜺旌。”{前蜀}{韦庄}《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诗:“五更殘月省牆邊﹐絳旆蜺旌卓曉煙。”{明}{梅鼎祚}《玉合记·悟真》:“鵝笙導﹐鵝笙導﹐妙音低度;蜺旌送﹐蜺旌送﹐慶雲深護。”{汉}{张衡}《思玄赋》:“氛旄溶以天旋兮﹐蜺旌飄而飛颺。”
竿旌-汉语大词典
竿旌
【1】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後汉书·袁谭传》:“{劉表}以書諫{譚}曰:‘何悟青蠅飛於竿旌﹐{無忌}游於二壘。’”{李贤}注:“竿旌﹑二壘者﹐謂{譚}({袁譚}){尚}({袁尚})也。”
節旌-汉语大词典
節旌
【1】犹节旄。{唐}{张祜}《边思》诗:“{蘇武}節旌盡﹐{李陵}音信稀。”
簾旌-汉语大词典
簾旌
【1】帘端所缀之布帛。亦泛指帘幕。{唐}{白居易}《旧房》诗:“牀帷半故簾旌斷﹐仍是初寒欲夜時。”{唐}{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诗:“蝙拂簾旌終展轉﹐鼠翻牕網小驚猜。”{冯浩}笺注:“簾旌﹐簾端施帛也。”{元}{张可久}《天净沙·清明日郊行》曲:“碧桃花下簾旌﹐緑楊影裏旗亭。”{清}{龚自珍}《菩萨鬘》词:“行雲欲度簾旌去﹐啼花恨草無重數。”
襃旌-汉语大词典
襃旌
亦作“[褒旌]”【1】犹褒表。{明}{沈鲸}《双珠记·人珠还合》:“不惟免乎落職之虞﹐將來且有褒旌之美﹐謝天地不盡。”
茅旌-汉语大词典
茅旌
【1】旄旌。杆端饰有旄牛尾的旗帜。茅, 通“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何休}注:“茅旌﹐祀宗廟所用﹐迎道神指護祭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公羊传》:“茅當讀爲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蓋旌之飾或以羽﹐或以旄……其用旄者﹐則謂之旄旌矣。”
翠旌-汉语大词典
翠旌
【1】见“翠旍”。
翿旌-汉语大词典
翿旌
【1】古代用红白羽毛交杂制成的彩旌。《仪礼·乡射礼》:“大夫兕中﹐各以其物獲;士鹿中﹐翿旌以獲。”{胡培翚}正义:“{敖氏}云:翿旌即白羽與朱羽糅者也。”
綏旌-汉语大词典
綏旌
亦作“[綏旍]”【1】垂旒舒展的旗幡。綏, 通“緌”。《礼记·曲礼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郑玄}注:“綏﹐謂垂舒之也。”{孔颖达}疏:“旌﹐謂車上旗幡也。尚威武故﹐舒散旗幡﹐垂綏然。{何胤}云:‘垂放旌旗之旒﹐以見於美也。’”{南朝} {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暢轂埋轔轔之轍﹐綏旍卷悠悠之斾。”
縣旌-汉语大词典
縣旌
亦作“[縣旍]”【1】悬挂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2】悬挂旌旗。喻标榜。《後汉书·崔駰传》:“叫呼衒鬻﹐縣旌自表﹐非{隨}{和}之寶也。”【3】指进军。《汉书·陈汤传》:“縣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劉備}薨于{白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文帝}問曰:‘{吴王}若欲脩宿好﹐宜當厲兵江關﹐縣旍{巴}{蜀}﹐而聞復遣脩好﹐必有變故。’”
迴旌-汉语大词典
迴旌
亦作“[廻旌]”【1】指出使返归。旌,古代使者所持旌节。{南朝} {陈}{潘徽}《赠北使诗》:“迴旌逗{隴}左﹐返軸指{河}源。”{明}{何景明}《赠韩亚卿还湖南》诗之二:“送節初臨夏﹐廻旌已逼年。”
連旌-汉语大词典
連旌
【1】犹连旗。{隋}{薛道衡}《渡北河诗》:“連旌映潊浦﹐疊鼓拂沙洲。”{南朝} {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雲艫掩江汜﹐千里被連旌。”
進善旌-汉语大词典
進善旌
【1】上古专为进善言的人发表意见而设置的一种标志旗帜。{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累降搜賢詔﹐兼持進善旌。”{唐}{柳道伦}《进善旌赋》:“{帝堯}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國之令圖﹐將啓納善之懷於四方之士﹐乃立進善之旌於五達之衢。”《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裴駰}集解:“{應劭}曰:‘旌﹐幡也。{堯}設之五達之道﹐令民進善也。’{如淳}曰:‘欲有進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許旌陽-汉语大词典
許旌陽
【1】即{许逊}。{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二》:“{許旌陽}得道﹐贈遠祖{由}玉虚僕射﹐曾祖{琰}太微兵衛大夫﹐先祖{玉}太極把業録籍典者﹐父{肅}中嶽仙官﹐賜所居宅曰‘仙曹左府’。右皆天帝所令。今人但知{旌陽}拔宅事﹐不知{許武仲}逃{堯}後﹐復有此贈。未審天上玉虚僕射﹐較地下九州長何似耳。”
請旌-汉语大词典
請旌
【1】旧制﹐凡忠孝节义之人﹐得向朝廷请求表扬﹐谓之请旌。{清}{沈起凤}《谐铎·两指题旌》:“後其子成進士﹐入部曹﹐爲其母請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吾族{柳村}有側室{韓氏}﹐年逾二十﹐即守節教子﹐居{竹栢樓}十五年而卒。子{又愷}﹐請旌于朝。”
青雀旌-汉语大词典
青雀旌
【1】画着青雀的军旗。亦省称“[青旌]”。《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唐}{孔颖达}疏:“青旌者﹐青雀旌﹐謂旌旗。軍行若前值水﹐則畫爲青雀旌旗幡﹐上舉示之。所以然者﹐青雀是水鳥﹐軍士望見則咸知前必值水而各防也。”
青旌-汉语大词典
青旌
【1】见“青雀旌”。【2】青色的旗帜。木青色主生﹐故可作为投降不杀标志。《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張玄稔}〕以狀白{承訓}﹐約期殺賊將﹐舉城降﹐至日請立青旌爲應。”{胡三省}注:“木行色青﹐木主生﹐使立青旌﹐以示不殺。”
雲旌-汉语大词典
雲旌
【1】像旗帜一样迎风飘动的云。{南朝} {宋}{鲍照}《石帆铭》:“雲旌未起﹐風柯不吟。”{元}{倪瓒}《游善权洞》诗:“水玦岩前引﹐雲旌松際浮。”【2】多得像云一样的旗。{唐}{韩休}《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曙光摇組甲﹐疏吹繞雲旌。”{宋}{沈瀛}《满庭芳·立春生日》词:“春酒暖﹐金旛彩勝﹐霞袂雲旌。算重重佳慶﹐都聚今辰。”{清}{吴伟业}《南苑应制》诗:“熊舘發雲旌﹐春蒐告禮成。”
電旌-汉语大词典
電旌
【1】舒卷的旗帜。{南朝} {宋}{何承天}《临高台篇》:“傾霄蓋﹐靡電旌﹐降彼天塗穨窈冥。”
霓旌-汉语大词典
霓旌
【1】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前蜀}{韦庄}《喜迁莺》词:“香滿衣﹐雲滿路﹐鸞鳳繞身飛舞。霓旌絳節一羣羣﹐引見{玉華君}。”{明}{夏完淳}《观涛》诗:“海女霓旌乍有無﹐雷鼓填填{屏翳}怒。”《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舉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總旄。”{王逸}注:“揚赤霓以爲旌。”{宋}{钱易}《南部新书》癸:“{高駢}在{淮南}﹐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龍上漢時﹐願把霓旌引煙策。”【2】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唐}{杜甫}《哀江头》诗:“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顔色。”{明}{陆采}《怀香记·假公荐举》:“閶闔欲開﹐霓旌飄颻乎翠樹;冕旒方坐﹐仙仗森簇于丹墀。”
靡旌-汉语大词典
靡旌
【1】旌旗披靡。本谓战车疾驱之状。借指疾驱之战车。《左传·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杜预}注:“靡旌﹐驅疾也。”{杨伯峻}注:“蓋疾驅車轅自稍偏﹐其旌旗必傾斜似披靡﹐故云靡旌。”
雙旌-汉语大词典
雙旌
【1】借指高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倘或無知猖獗﹐突犯雙旌﹐雖手握兵符﹐徵調不及﹐一時亦無如之何。”【2】泛指高官之仪仗。{唐}{李商隐}《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賜以竹符之重﹐遂使{霍氏}固辭之第﹐早建雙旌。”{徐炯}注:“雙旌唯節度領刺史者有之﹐諸州不與焉。今則通用爲太守之故事矣。”{元}{刘忠之}《太常引·送郭复斋》词:“何處望雙旌﹐泛千里孤舟月明。”{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玉檢金泥出大庭﹐雙旌萬里去冥冥。”【3】{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百官志四下》:“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
離旌-汉语大词典
離旌
【1】即离旗。{唐}{虞世南}《从军行》之二:“沙磴離旌斷﹐晴川候馬歸。”
陰旌-汉语大词典
陰旌
【1】谓阴云之气如旌旗状。{唐}{{韩愈}{孟郊}}《秋雨联句》:“陰旌時摎流﹐帝鼓鎮訇磕。”
銘旌-汉语大词典
銘旌
【1】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郭沫若}《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樹銘旌三叩首﹐跪參導彈孤哀樣。”《周礼·春官·司常》:“大喪﹐共銘旌。”{清}{蒋士铨}《临川梦·哱叛》:“銘旌字﹐誰結個靈堂掛?”
題旌-汉语大词典
題旌
【1】题书表彰。多用于死者。{章炳麟}《辨诗》:“銘者自名﹐器有題署。若士卒揚徽﹐死者題旌﹐下及楬木以記化居﹐落馬以示毛物﹐悉銘之屬。”{清}{黄轩祖}《游梁琐记·吴翠凤》:“邑令敬其節操﹐爲懸額題旌﹐並佽助焉。”
風旌-汉语大词典
風旌
【1】随风摆动的旗子。{清}{黄遵宪}《公祭沈文肃公祠》诗:“南門管鑰東流柱﹐摇摇竟如風旌懸。”{宋}{苏轼}《次韵柳子玉·地炉》:“衰鬢鑷殘敧雪領﹐壯心降盡倒風旌。”
駐旌-汉语大词典
駐旌
【1】犹驻扎。{明}{何景明}《清浪》诗:“駐旌{清浪衛}﹐半日費攀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聞{徐晃}等少騎駐旌﹐闚望麾葆。”
鳧旌-汉语大词典
鳧旌
【1】饰有凫羽的旗。《逸周书·王会》:“其西天子車立馬乘﹐亦青陰羽鳧旌。”{孔晁}注:“鶴鳧羽爲旌旄。”
鸞旌-汉语大词典
鸞旌
【1】即鸾旗。{唐}{司空曙}《迎神》诗:“鸞旌圓蓋望欲來﹐山雨霏霏江浪起。”{明}{沈采}《千金记·登拜》:“擺鸞旌擁道﹐鼉鼓轟敲﹐馬隊紛紜﹐步卒喧噪﹐驃騎軍營四遶。”
麾旌-汉语大词典
麾旌
【1】本为指挥旗。后多指将帅之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先主}〕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衆而走。”【2】引申为旗仗。《隋书·音乐志中》:“鑾軒循轍﹐麾旌復路。”
麟旌-汉语大词典
麟旌
【1】即麟斾。{唐}{王勃}《乾元殿颂》:“龜文獵彦﹐麟旌訪逸。”
龍旌-汉语大词典
龍旌
【1】画有龙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南朝} {宋}{谢庄}《侍宴蒜山诗》:“龍旌拂紆景﹐鳳蓋起流雲。”《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每抱沈機扶社稷﹐一人有慶万家榮﹐早願拜龍旌。”{明}{王守仁}《登阅江楼》诗:“絶頂樓荒舊有名﹐高皇曾此駐龍旌。”【2】画有龙的旗帜。中军帅旗。{唐}{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龍旌昏朔霧﹐鳥陣捲寒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