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族)是什么意思
贵族←→平民 庶民-反义词词典
贵族←→平民 庶民guìzú-píngmín shùmín
【词性】:名
贵族:享有特权的统治阶级的上层。
平民:泛指普通的人民。
庶民:古代平民的通称。
【例】 共产党的干部决不能是贵族老爷。 不要小看我们平民百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是骗人的鬼话罢了。
皇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皇族huáng zú
【释义】:
与帝王同族之近支的称谓。
天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族tiān zú
【释义】:
皇族。天,指帝王。《晋书·慕容超载记》:“始知天族多奇,玉林皆宝。”宋·楼钥《跋赵忠定公家书》:“丞相忠定公魁多士,登馆殿,……皆本朝天族之所未有。”忠定,赵汝愚谥号,为宋宗室。
贵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贵族guìzú
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平民(贵族们挥金如土,那些钱财都是压榨、剥削~得来的。)
望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望族wàngzú
封建社会里有名望的官僚、地主等家族——寒门(他出身~)
王公贵族架势-实用委婉语词典
王公贵族架势
欧美婉指凭借地位权势,傲睨他人。古代王公贵族的军官善骑高头大马,耀武扬威。也作“骑高头大马的”。
贵族-敬谦语小词典
贵族guìzú
见〖贵宗〗guìzōng。
寒族-敬谦语小词典
寒族hánzú
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宗族、家族。《儒林外史》五回:“严致和道:‘恐怕寒族多话。’两位道:‘有我两人做主。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都请到了,趁舍妹眼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谁人再敢放屁!’”《红楼梦》二回:“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都有。”
家族 家属-近义词应用词典
家族 家属
家族 jiāzú 家属 jiāshǔ
【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如:
1.他写了一个家族的四代人,写了这个家族的最兴盛时期,也写了最后一个继承人的灭亡。
【家属】家庭内户主本人以外的成员,也指职工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如:
2.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这一个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
辨析:“家族”指同一姓氏,血统相同的几辈人,血缘关系亲近不一,人口多,不一定同住一个地方,如一个家族的五代人。“家属”指某人的家庭成员,即某家户主以外的家庭成员。
九族-古文观止词典
九族jiǔ zú
【词性】:名词
始见于《尚书·尧典》:“以亲九族。”汉代儒家有二说。《今文尚书》夏侯、殴阳说九族为异姓亲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文尚书》家认为同姓亲族,谓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1)。《季梁谏追楚师》:亲其九族,以致禋祀。——亲近九族,用这些来致力于祭祀神灵。
七族-古文观止词典
七族qī zú
【词性】:名词
亲族的统称。《史记·邹阳列传》裴骃集解:“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司马贞《索隐》:“七族:父之姓,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两说不同(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然则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这样,那荆轲被灭了七族,要离烧死了妻和孩子,哪里值得对大王说呢!
世族-古文观止词典
世族shì zú
【词性】:名词
家族(1)。《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来信中〕所说我家族姓氏系统的次序,哪敢不接受您的教诲再作一次详细的增补呢。
宗族-古文观止词典
宗族zōng zú
【词性】:名词
谓同宗族之人(1)。《报任安书》:以为宗族交游光宠。——以之来为亲族朋友增光。
族-古文观止词典
族zú
【词性】:名词
一、宗族,家族(21)。《宫之奇谏假道》:桓、庄之族何罪?——桓叔、庄伯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晋献文子成室》:聚国族于斯。——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义田记》:父之族,无不乘车者。——父亲的家族,没有不乘坐车子的。
二、品类(2)。《展禽论祀爰居》: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不是这类人,就不在祭祀的典礼之内。《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士大夫这类人,称谁老师、称谁学生等等,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族-古文观止词典
族zú
【词性】:动词
灭族,使……灭族(2)。《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自己。《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胜而相如族。——如果秦国一次得胜,蔺相如就会被灭族。
族灭-古文观止词典
族灭zú miè
【词性】:动词
消灭(1)。《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消灭它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释义】:
不是自己同宗族、同民族的,必然怀有异心。也常指不是自己人或不是同类人,必然各怀异心。《东西晋演义·西》二: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九尾龟》七:他们现在的宗旨是开口闭口总说“满人不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固然不错。《狮子吼》二:其余如“戎狄豺狼,不可亲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都悬为宝训,全国奉守。
刨坟三代,祸灭九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刨坟三代,祸灭九族
【释义】:
三代:三辈。九族:泛指一切亲族。刨掉三辈以上的坟墓,杀死九族的人。指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济公全传》一九三:你岂不知一日为贼,终身是寇?上为贼父贼母,下为贼子贼妻,被在官应役拿住,刨坟三代,祸灭九族,死后落个骂名千载。
☉刨坟灭祖
《永庆升平前传》二五:如要他们会中之人私通大清国的官长,知道犯了他们的规矩,就是粉身碎骨,刨坟灭祖。
☉平坟三代,祸灭九族
《彭公案》三:你这逆贼,在家中杀害职官,上为贼父贼母,中为贼妻,下为贼子,终身为贼,骂名扬于万载,若被当官拿住,平坟三代,祸灭九族。
十灭九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十灭九族
【释义】:
十族中诛灭九族。形容滔天大罪或天大灾祸。《醒世姻缘传》一五:咱如今做着现任有司官,家里窝藏着钦犯,这是甚么小罪犯!咱已他担着是违背圣旨,十灭九族,拿着当顽哩!
一人造反,九族全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释义】:
九族:泛指亲戚本家。一个人要是犯了反判朝廷的大罪,所有的亲戚、本家都要被株连诛杀。《水浒全传》六二:不是我们要害你,只怕你连累我,常言道: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一人造叛,九族皆诛
《东西晋演义·西》一:圣上以娘娘不合与杨骏谋叛。贾后奏知,一人造叛,九族皆诛。
⊙一人造反,九族当诛
《绣球缘》二八:若论国法,一人造反,九族当诛,朕看皇姑面上,又念二人忠烈,将死者级回原官,命该处官员送他妻子上京与皇姑相会。
⊙一人造反,九族皆诛
《东西晋演义·西》一:惠帝未决,有司奏曰:“一人造反,九族皆诛。以其与圣上有母子之亲免死,宜废为庶人。”
族大难遮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族大难遮丑
【释义】:
家大族大难免出一些丑事。比喻人多难免鱼龙混杂,会出一些败类。《冷眼观》一五:原来他们党中的人物,却是各界都有,只要扫帚戴个帽子,皆可以兼收并蓄,拉了来做同胞看待。诸如当扒手的,怕还算是他们内中实业界上的大好老呢。非我说句刻薄话,古语族大还难遮丑,莫说是聚多数乌合之众,我恐怕里头连忘八兔子都敢是有的呢。
单身贵族-汉语惯用语辞典
单身贵族dān shēn guì zú
指不愿受婚姻约束而独身不成家的婚龄男女,也泛指已过婚龄尚未结婚的大龄青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8.12:“在西方的单身贵族中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仍在苦苦寻觅合适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第二类人则是不愿或反婚姻,将爱情、性与婚姻家庭脱钩,认为结婚证书不过是一纸古董、保守及繁冗的空文。”
贵族学校-汉语惯用语辞典
贵族学校guì zú xué xiào
指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好、收费高的民办学校。《华南新闻》2001.226“我们没有走贵族学校的路子,而是面向平民大众,收费较低,普通家庭都能承受,确实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
绿卡族-汉语惯用语辞典
绿卡族lǜ kǎ zú
指具有外国永久居留权的人。绿卡对有关国家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俗称。《文汇报》2000.3.15“90年代随《北京人在纽约》、《百老汇100号》、《绿卡族》等一大批‘留学生’题材的电视剧席卷而来,我们关注的是,不同文化的剧烈冲突以及传统人格的裂变。”
族-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族zú
①聚集。《庄子·在宥》:“云气不待~而雨。”特指筋骨聚结处。《庄子·养生主》:“每至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②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行。”(以:与……在一起,率领。)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③灭族,一人犯罪,刑及亲族。《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矣!”杜牧《阿房宫赋》:“~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种族,民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我黄帝子孙,聚~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⑤类,种类。《淮南子·俶真》:“万物百~,使各有经纪条贯。”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⑥众,一般。《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
【族类】①同族的人。《左传·成公四年》:“非我~,其心必异。”②同类。张华《鹪鹩赋》:“繁滋~,乘居匹游。”
【族灭】整个家族被诛灭。杜牧《阿房宫赋》:“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也?”
世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世族shì zú
【释义】:
语出《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原谓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为世族。如: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
东乡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十三世纪进入今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族人为主,与回、汉等族人民长期相处,发展而成。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内。1950年起,建立了东乡族自治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大部分人会说汉语。
中华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华民族zhōng huá mín zú
【释义】:
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多个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九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九族jiǔ zú
【释义】:
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也有包括异姓亲属的说法,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何香凝《我的回忆》:“当时革命叫做‘造反’,被清政府知道,是会诛连九族的。”
华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华族huá zú
【释义】:
高门贵族。茅盾《子夜》:“她记得在家乡的时候,听说过一桩悲惨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样的‘阀阅华族’的一位青年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
仡佬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仡佬族gē lǎo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通用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从事农业。
仫佬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仫佬族mù lǎo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和壮语。
佤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佤族wǎ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前不同地区的佤族又自称巴饶、布饶和阿佤。主要分布在云南。
佧佤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佧佤族kǎ wǎ zú
【释义】:
佤族的旧称。详“佤族”。
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侗族dò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毗连地区。
侗族大歌-现代汉语大词典
侗族大歌dòng zú dà gē
【释义】:
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嘎老”或“嘎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保安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安族bǎo ān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信伊斯兰教。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所制腰刀闻名甘肃、青海一带。
俄罗斯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俄罗斯族é luó sī zú
【释义】:
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②俄罗斯联邦的人数最多的民族。
傣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傣族dǎi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傣语支。多从事农业,善于种植水稻。
傈僳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傈僳族lì sù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僮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僮族zhuà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1965年改为“壮族”。
乌孜别克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乌孜别克族wū zī bié kè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京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京族jī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越族。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港市沿海地区。
语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语族yǔ zú
【释义】:
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
阿昌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阿昌族ā chā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梁河等县。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较发达。
部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部族bù zú
【释义】:
氏族部落;与其他族类有别的某些人的共同体。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他以一个部族长老的身份,被阿兴扶上祭坛。”
鄂伦春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鄂伦春族è lún chūn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
鄂温克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鄂温克族è wēn kè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曾称索伦、雅库特、通古斯等,1957年改称今名。1958年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讷河县一带,主要从事农牧业。
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云族yún zú
【释义】:
按云出现的高度所作的分类。有高云、中云和低云三族。一般高云族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三属,中云族包括高积云、高层云两属,低云族包括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和积云五属。
土家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家族tǔ jiā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与古代“武陵蛮”、“五溪蛮”有渊源关系。分布在湖南西北部和湖北恩施地区等地,与汉、苗等族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文。
土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族tǔ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分布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及甘肃天祝、兰州市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多信喇嘛教。
士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士族shì zú
【释义】:
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步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南北朝时士族制度盛行,唐代以后渐趋消亡。
壮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壮族zhuà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西瓯、骆越、乌浒、俚、僚,宋始称撞。解放后称为僮族,1956年改“僮”为“壮”。主要分布在广西,少数居住在云南、广东。
基诺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基诺族jī nuò zú
【释义】:
我国民族名。原称基诺人,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1979年国务院正式承认为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
塔吉克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塔吉克族tǎ jí kè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通用维吾尔文。多信伊斯兰教。分布在山区的主要从事牧业,兼营农业;在平原的从事农业。
塔塔尔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塔塔尔族tǎ tǎ ěr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新疆各地,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多信伊斯兰教。多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教育事业等。
拉祜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拉祜族lā hù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和孟连两地。
撒尼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撒尼族sā ní zú
【释义】:
云南路南、泸西、弥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称。李纳《姑母》:“场子中央,站着短打扮的农民和撒尼、阿细族的男女。”
撒拉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撒拉族sā lā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拉尔。史称沙喇簇、撒喇、撒拉回等。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分布于青海循化、化隆和甘肃临夏一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苗族miáo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主要从事农业。
蒙古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蒙古族měng gǔ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吉林、新疆、黑龙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肃等省区。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又相继建立了自治州、联合自治州、自治县。
蒙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蒙族měng zú
【释义】:
“蒙古族”的简称。
藏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藏族zà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自称博或博日。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或畜牧业。多信喇嘛教。
异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异族yì zú
【释义】:
外民族;外国。如:异族风俗。
大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族dà zú
【释义】:
旧指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
少数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少数民族shǎo shù mín zú
【释义】:
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有汉族以外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衣、朝鲜、满、俄罗斯等五十多个。
同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同族tóng zú
【释义】:
①同一宗族。也指同族的人。田汉《咖啡店之一夜》:“你不是白仁山先生的同族吗?”②同一种类。鲁迅《狗·猫·鼠》:“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
品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品族pǐn zú
【释义】:
①犹品类,品种。如:品族繁多。②指来源于同母畜的畜群,它们具有与同族祖先相类似的特征和特性,遗传性稳定。
哈尼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哈尼族hā ní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
哈萨克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哈萨克族hā sà kè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和后来蒙古的一部分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发展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小部分散居在青海、甘肃西部。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多信奉伊斯兰教。
回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回族huí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回回。使用汉族语言文字,信伊斯兰教,多与汉族杂居,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
国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族guó zú
【释义】:
国家民族。郭沫若《全面抗战的再认识》:“希望大家于保卫国族的神圣誓约之前,担当起执行全面抗战的实际。”
布依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布依族bù yī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布朗族bù lǎ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双江、镇康等地。
崩龙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崩龙族bēng lóng zú
【释义】:
德昂族的旧称。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
德昂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德昂族dé áng zú
【释义】:
旧称崩龙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语言属南亚语系。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擅于种茶。
独龙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独龙族dú lóng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畔。元时始见记载。操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经济以山地农业为主,耕作技术粗放。解放后改造山区,开掘水渠,兴办学校,社会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
外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外族wài zú
【释义】:
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
门巴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门巴族mén bā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牧业和狩猎,有小量手工业。多信喇嘛教。
水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族shuǐ zú
【释义】:
①水生动物的统称。姚雪垠《李自成》:“(崇祯)还指着那些栩栩如生的水族动物叫皇后欣赏。”②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操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
汉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汉民族hàn mín zú
【释义】:
即汉族。如: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汉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汉族hàn zú
【释义】:
我国的主体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族逐渐发展而成。分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语言属汉藏语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满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满族mǎn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呼和浩特等市。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文字。现多通用汉语文。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城市居民大多从事工业。
怒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怒族nù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
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宗族zōng zú
【释义】:
指同一父系的家族。也指同一宗族的人(不包括出嫁的女性)。
家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家族jiā zú
【释义】:
①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②家属。鲁迅《致沈雁冰》:“先曾决赴日本,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上海还要烦忙,如何休养。”
家族制度-现代汉语大词典
家族制度jiā zú zhì dù
【释义】:
生产资料为家庭所有,法律、礼教以保护家庭为基础,一切由家长支配的制度。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家族制度代替宗族制度,也就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所有制度代替以一个宗族为单位的土地所有制度…家族制度的内容是子弟服从父兄(儒家所谓孝悌),妇女服从男子(《仪礼·丧服篇》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儿子和媳妇不得有私财私物,不敢私自借用别人的财物,也不敢私自送财物给别人,一切听家长支配。”
寒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寒族hán zú
【释义】:
封建社会里指贫寒卑微的家庭,与“望族”相对。后也泛指在社会上无权势和地位的寒素之族。
达斡尔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省区。
远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远族yuǎn zú
【释义】:
血统疏远的亲族。许地山《枯杨生花》:“沧海全村都是姓金的,而且出门的很多,未必他们就是近亲;若是远族,那又有什么用处?”
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近族jìn zú
【释义】:
血统关系较近的宗族。姚雪垠《长夜》:“他只让几家近族跟自己的佃户躲进宅子里。”
追星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追星族zhuī xīng zú
【释义】:
崇拜迷恋明星的人。《工人日报》1993.8.27:“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追星族们所追的差不多全是港台明星。”
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遗族yí zú
【释义】:
①旧指名门望族的后代。黎锦明《复仇》:“咱是板桥的遗族,咱有显赫的门庭,有富裕的产业。”②死者的家族。孙中山《民生主义》:“并代全厂的工人保人寿险,工人死亡之后,遗族可以得保险费,又可以得抚恤金。”
彝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族yí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不同地区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
纳西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纳西族nà xī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籍称为摩沙或磨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用汉文。
维吾尔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维吾尔族wéi wú ěr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等。据1990年统计,人口约721万多,主要分布在新疆。多信伊斯兰教。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回纥部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发展成为维吾尔族。由游牧逐渐转变为农业。文化艺术也有相当发展,尤以歌舞为其民族文化特点。解放前,社会经济结构中封建制度占优势,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解放后,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各项事业均有所发展。
维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维族wéi zú
【释义】:
维吾尔族的简称。
王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王族wáng zú
【释义】:
国王的同族。
珞巴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珞巴族luò bā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名。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瑶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瑶族yáo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
枪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枪族qiāng zú
【释义】:
使用同一种弹药,主要活动部件和供弹具可以通用的一组不同种类枪械的总称。
柯尔克孜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柯尔克孜族kē ěr kè zī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新疆各地和黑龙江省富裕县。主要信伊斯兰教。
旧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旧族jiù zú
【释义】:
指旧时曾有一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家族。如:望门旧族。
显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显族xiǎn zú
【释义】:
有声望的世家大族。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武则天的父亲是木材商人,伯父是大地主。家财虽多,但不是显族。”
景颇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景颇族ijǐng pō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泸水、昌宁、耿马、澜沧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部分操景颇语和载佤语。
普米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普米族pǔ mǐ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西蕃、巴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丽江、宁蒗、维西、永胜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贵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贵族guì zú
【释义】: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在封建社会,指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主要是皇室的宗族子弟和功臣。也指显贵的世家大族。罗惇曧《庚子国变记》:“有达官贵族,被驱遣负尸,不顺则鞭之。”后又泛指社会上享有特权的阶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贵族院-现代汉语大词典
贵族院guì zú yuàn
【释义】:
一些国家对上议院的称呼。因一些国家上议院主要由贵族组成而得名。参见“上议院”。
毛南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南族máo nán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广西环江一带,从事农业、手工业,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和壮语。用汉文。
毛难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难族máo nán zú
【释义】:
毛南族的旧称。
胞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胞族bāo zú
【释义】:
原始公社制时代氏族与部落之间的环节。希腊语phratria的意译,意为兄弟关系。郭沫若《中国史稿》:“母系氏族公社由若干母系大家族组成,若干氏族结合成为胞族,若干胞族组成部落。”
望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望族wàng zú
【释义】:
指封建社会里有名望的官僚、地主等的家族。后也指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家族。茅盾《一个女性》:“但巧而又不巧的是琼华出身于本镇的望族,命注定了该受周围五十里内的青年男子的崇拜。”
朝鲜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19世纪中叶开始从朝鲜大批迁入中国定居。
氏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氏族shì zú
【释义】:
原始社会里人们依血缘关系所结成的集体。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内部实行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mín zú
【释义】:
①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②特指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如:少数民族;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乐队-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乐队mín zú yuè duì
【释义】:
主要使用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乐队。
民族主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主义mín zú zhǔ yì
【释义】:
①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民族主义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资产阶级把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歧视、压迫其他民族,制造民族纠纷,并企图以民族斗争掩盖阶级斗争,这是民族主义反动的一面。②三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共同语mín zú gòng tóng yǔ
【释义】:
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现在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
民族形式-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形式mín zú xíng shì
【释义】:
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族运动-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运动mín zú yùn dòng
【释义】:
在阶级社会中被压迫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和独立的斗争。
民族英雄-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英雄mín zú yīng xióng
【释义】:
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对外来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作出贡献,令人钦敬的人。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
民族资本-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资本mín zú zī běn
【释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一般为中小资本。
民族资产阶级-现代汉语大词典
民族资产阶级mín zú zī chǎn jiē jí
【释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某些民族独立国家里同帝国主义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对革命的敌人的妥协性。
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zú
【释义】:
①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的统称。赵树理《孟祥英翻身》:“牛孟两家都是大族,婚姻关系世代不断。”②民族。如:汉族;回族。③人或事物中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一大类。如:打工族;卤族元素。④灭族。古代一人犯罪,刑及亲族的刑罚。如:族灭;族诛。
族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人zú rén
【释义】:
同宗族的人;同家族的人。鲁迅《在钟楼上》:“还有因为有族人在台湾,自己也可以算作台湾人,取得优待‘被压迫民族’的特权与否的辩论。”
族内婚-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内婚zú nèi hūn
【释义】:
又叫内婚制。在氏族、部落内部选择配偶的原始婚配形式。分近亲婚、民族内婚、宗教内婚、等级内婚等。与“外婚制”相对。
族长-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长zú zhǎng
【释义】:
宗法家族的首领。我国旧时的族长通常由家族中辈分高,有权势的男性担任。有权主持族内事务,裁决族内争端等。
族灭-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灭zú miè
【释义】:
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范文澜《中国通史》绪言:“北魏皇帝说崔浩谋叛,族灭崔氏,并大杀士族,抑制了这个要求。”
族兄-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兄zú xiōng
【释义】:
同高祖兄弟的兄辈。也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长者。
族外婚-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外婚zú wài hūn
【释义】:
又叫外婚制。氏族、部落内部不准通婚的婚姻形式。即只能到外氏族、外部落或外姓中选择配偶。与“内婚制”相对。
族地-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地zú dì
【释义】:
一姓一族的土地。《解放日报》1942.4.5:“‘公地’是公共社团的土地,包括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社地(一村或数村的土地),庙地(庙宇土地),学地(办学校用的土地)等等。”
族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权zú quán
【释义】:
由婚姻、血缘、宗族关系结成的家族拥有的权力。我国旧家族由宗祠、支祠和家庭组成。家族通过族长对家族成员行使宗规、族规、家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族爷-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爷zú yé
【释义】:
一族中的长辈。范乃仲《小技术员战胜神仙手》:“神仙手原名刘庆余,佃农成分,升级的本家族爷,年六十二岁。”
族弟-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弟zú dì
【释义】:
同高祖兄弟的弟辈。也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少者。《文汇报》1987.4.28:“一天,族弟溥佳来看他,溥仪挺高兴。”
族规-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规zú guī
【释义】:
封建社会宗族或家族的法规。高云览《小城春秋》:“陈四敏和朱蕴冬就在‘不相结亲’的族规下面,偷偷的爱着。”
族诛-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诛zú zhū
【释义】:
族灭。鲁迅《小杂感》:“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族绅-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绅zú shēn
【释义】:
族里的绅士。张天翼《脊背与奶子》:“死不要脸的!老不死的!亏你还是族绅——任家族上真倒尽了楣!”
族亲-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亲zú qīn
【释义】:
同族的亲属。
族类-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类zú lèi
【释义】:
①同类。鲁迅《致李秉中》:“倘若一见之后,觉得我非其族类,不复再来,我便知道他较我更有希望,十分放心了。”②种类。叶圣陶《黄山三天》:“山高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③指民族。郭沫若《昧爽》:“我们这么爱和平的族类!只有他们流我们的血的时候,没有我们流他们的血的时候。”
族尊-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尊zú zūn
【释义】:
宗族中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衡山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只好听她们的便。”
族谱-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谱zú pǔ
【释义】:
家族或宗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族徽-现代汉语大词典
族徽zú huī
【释义】:
表示某个宗族或家族的标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灭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灭族miè zú
【释义】:
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鲁迅《忽然想到》:“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甲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甲族jiǎ zú
【释义】:
指甲壳动物。
甾族化合物-现代汉语大词典
甾族化合物zái zú huà hé wù
【释义】:
又称类固醇。环戊烷骈全氢化菲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胆固醇、胆酸、维生素D、雄性和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畲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畲族shē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
种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种族zhǒng zú
【释义】:
人种。
种族主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种族主义zhǒng zú zhǔ yì
【释义】:
宣扬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反动理论。它认为世界上一些种族天生就比其他种族优越,因而优等种族负有统治其他种族的使命。
种族歧视-现代汉语大词典
种族歧视zhǒng zú qí shì
【释义】:
封建统治阶级或资产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对待其他种族和民族的行为。
种族革命-现代汉语大词典
种族革命zhǒng zú gé mìng
【释义】:
民族革命。鲁迅《略谈香港》:“而所谓革命者,其实是种族革命,要将土地从异族的手里取得,归还旧主人。”
锡伯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锡伯族xī bó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辽宁。
白衣民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白衣民族bái yī mín zú
【释义】:
朝鲜民族的代称。朝鲜人常穿白衣,故称。杨朔《三千里江山》:“日本吞并了朝鲜,这个白衣民族从此便失去了自由。”
白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白族bái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白子、白尼。为唐宋“白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地区。
皇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皇族huáng zú
【释义】:
皇帝的家族。鲁迅《关于知识阶级》:“先前俄国皇帝杀革命党,他们反对皇帝;后来革命党杀皇族,他们也起来反对。”
亲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亲族qīn zú
【释义】:
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
裕固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裕固族yù gù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古代河西回鹘后裔与蒙古、汉等民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聚居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等地区。
羌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羌族qiāng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羽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羽族yǔ zú
【释义】:
指鸟类。
赫哲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赫哲族hè zhé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黑斤、赫斤、黑真、赫真、奇楞等。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和汉族杂居。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豪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豪族háo zú
【释义】:
指豪门大族。如:贵戚豪族。
卤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卤族lǔ zú
【释义】:
即卤素。
高山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高山族gāo shān zú
【释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等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渔猎为副。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黎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黎族lí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海南省。主要从事农业。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汉语大词典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1】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箇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一族-汉语大词典
一族
【1】一个宗族﹑家族。亦指同一宗族﹑家族。《国语·周语上》:“王御不參一族。”{韦昭}注:“一族﹐父子也。”《北史·魏纪三》:“{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絶同姓之娶。”《新唐书·柳浑传》:“{隋}時舊第﹐惟{田}一族耳。”【2】同一族类。《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輻湊﹐而爲之轂。”《南史·齐纪上》:“聲化遠洎﹐荒服無虞﹐殊類同歸﹐{華}戎一族。”【3】谓同一源流。{宋}{苏轼}《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兹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過隙則發現﹐臭味實一族。”{宋}{张耒}《道士矶》诗:“横江蔽原野﹐内外實一族。”
七族-汉语大词典
七族
【1】亲族的统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荆軻}之湛七族﹐{要離}之燒妻子﹐豈足道哉!”{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孫。”{司马贞}索隐:“又一説云﹐父之族﹐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從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南朝} {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約同{要離}焚妻子﹐誓殉{荆卿}湛七族。”【2】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向使{西京}七族﹐{東京}六姓﹐皆非姻黨﹐各以平進﹐縱不悉全﹐決不盡敗。”
三族-汉语大词典
三族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親疏。”{郑玄}注:“三族,謂父﹑子﹑孫。”《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郑玄}注:“三族,謂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輔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謂父母族﹑妻族也。”《後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違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2】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墨子·号令》:“其以城爲外謀者﹐三族。”《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陽}。”【3】指上古{帝鸿}﹑{少暤}﹑{颛顼}之不才子,即{浑沌}﹑{穷奇}﹑{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
上族-汉语大词典
上族
【1】犹望族。《魏书·西域传·乌萇》:“{烏萇國}﹐在{賒彌}南。北有{葱嶺}﹐南至{天竺}。{婆羅門胡}爲其上族。”{唐}{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世爲德表﹐門爲上族。”
五族-汉语大词典
五族
【1】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2】指族诛本人﹑兩弟及兩妻家。《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勳{徐自爲}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颜师古}注:“{温舒}與弟同三旅﹐而兩妻家各一﹐故爲五也。”【3】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後汉书·党锢传序》:“而今黨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訓之文﹐有謬經常之法。”《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殺{觚}者{高霸}{程同}﹐皆夷五族。”{胡三省}注:“五族﹐謂五服内親也。”
世族-汉语大词典
世族
【1】语本《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則有官族。”原谓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为世族。《列子·黄帝》:“{子華}之門徒皆世族也。”{清}{唐甄}《潜书·鲜君》:“博征都邑﹐世族貴家﹐其子孫鮮有賢者。”{章炳麟}《哀韩赋》:“故野不可有喬木兮﹐國亦不可有世族。”{唐}{韩愈}《卢氏墓志铭》:“夫人本宗﹐世族之後。”
九族-汉语大词典
九族
【1】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书·尧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孫之親。”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夏侯}{欧阳}等说。{唐}{王昌龄}《箜篌引》诗:“九族分離作{楚}囚﹐深谿寂寞絃苦幽。”《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誅。’”{何香凝}《我的回忆》:“当时革命叫做‘造反’﹐被{清}政府知道﹐是会诛连九族的。”
中華民族-汉语大词典
中華民族
【1】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多个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胤族-汉语大词典
胤族
【1】犹嗣族。{章炳麟}《沈荩哀辞》:“悲夫丈夫固享五鼎兮﹐况爲犧以饗胤族。”
亂族-汉语大词典
亂族
【1】指家族内部的淫乱。《礼记·坊记》:“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於族。”{郑玄}注:“亂族﹐犯非妃匹也。”【2】搞乱亲族关系。《逸周书·邦保》:“異姓亂族。”{朱右曾}校释:“亂族﹐謂以疏間親。”
十六族-汉语大词典
十六族
【1】指古代传说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唐}{王维}《奉敕详帝皇龟镜图状》:“{舜}之逐竄四凶﹑舉十六族﹐臣歌九德﹐君撫五絃等善事﹐{夏桀}之瑶臺瓊室﹑{殷紂}之肉林酒池等惡事﹐蓋畫如此之類﹐乃成龜鏡之圖。”
十族-汉语大词典
十族
【1】{明}{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政权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坚不从命,被灭十族。十族,九族之外,并及朋友门生。{清}{倪瑞璿}《樊大舅客金陵有诗吊方正学先生墓予次其韵》:“碧血一區埋十族﹐青山千古護孤墳。”{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大收其朋友門生。”{清}{赵翼}《金川门怀古》诗:“從亡芒屩千山險﹐駢戮歐刀十族空。”
内族-汉语大词典
内族
【1】指皇家宗室。《金史·宗室表序》:“{金}人初起{完顔}十二部﹐其後皆以部爲氏﹐史臣記録有稱‘宗室’者﹐有稱{完顔}者……{大定}以前稱‘宗室’﹐{明昌}以後避{睿宗}諱稱‘内族’﹐其實一而已。”
令族-汉语大词典
令族
【1】指名门世族。{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爰有縣令{柳邊}﹐{河東}令族﹐{大業}之年﹐來光上邑。”{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於穆令族﹐允構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仫佬族-汉语大词典
仫佬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姆佬”。居民有九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和壮语。
仡佬族-汉语大词典
仡佬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唐}{宋}史书中写作“葛僚”﹑“仡僚”﹑“佶僚”﹑“革老”﹑“仡佬”等,统称为“僚”。散居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约二万六千人(一九七八年)。语言属汉藏语系,通用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从事农业。
佤族-汉语大词典
佤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前不同地区的佤族又自称“巴饶”﹑“布饶”和“阿佤”。人口为28万,主要分布在{云南}。
佧佤族-汉语大词典
佧佤族
【1】佤族的旧称。详“佤族”。
侗族-汉语大词典
侗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毗连地区。
侗族大歌-汉语大词典
侗族大歌
【1】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保安族-汉语大词典
保安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信伊斯兰教。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所制腰刀闻名{甘肃}﹑{青海}一带。
傈僳族-汉语大词典
傈僳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倫族-汉语大词典
倫族
【1】所属之族。{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五例》:“至于同類之中﹐各有倫族。”
傣族-汉语大词典
傣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或称{撣}﹑{金齒}﹑{白衣}﹑{白夷}﹑{擺夷}等。人口约七十六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傣}语支。多事农业,善植水稻。
僮族-汉语大词典
僮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
八族-汉语大词典
八族
【1】指{三国}{吴}八大家族。《文选·陆机<吴趋行>》:“八族未足侈。”{李善}注引{张勃}《吴录》曰:“八族﹐{陳}﹑{桓}﹑{吕}﹑{竇}﹑{公孫}﹑{司馬}﹑{徐}﹑{傅}也。”
公族-汉语大词典
公族
【1】诸侯或君王的同族。《诗·魏风·汾沮洳》:“殊異乎公族。”{毛}传:“公族﹐公屬。”{郑玄}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汉书·刘歆传》:“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進。”《隋书·嗣王集传》:“帝不忍加誅﹐乃下詔曰:‘……雖復王法無私﹐恩從義斷﹐但法隱公族﹐禮有親親。’”《明史·镇平王有爌传》:“〔{朱有爌}〕又採歷代公族賢者﹐自{夏}五子迄{元}太子{真金}百餘人﹐作《賢王傳》若干卷。”{章炳麟}《秦政记》:“六國公族散處閭巷之間﹐{秦}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結人﹐公族之欲復其宗廟﹐情也。”【2】指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自是{晉}無公族。”{杜预}注:“無公子﹐故廢公族之官。”
六族-汉语大词典
六族
【1】指{西周}初﹐{周}王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殷}民之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醜類﹐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2】指{春秋}时{晋国}之六卿。{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晉}六族又曰六卿:{趙}﹑{范}﹑{知}﹑{中行}﹑{魏}﹑{韓}。”【3】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仁傑}六族皆免。”
公族大夫-汉语大词典
公族大夫
【1】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左传·昭公五年》:“{韓襄}爲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国语·晋语七》:“{欒伯}請公族大夫。”{韦昭}注:“公族大夫﹐掌公族與卿之子弟。”{汉}{刘向}《列女传·晋赵衰妻》:“及{盾}爲正卿﹐思{趙姬}之讓恩﹐請以{姬}之中子{屏括}爲公族大夫。”
京族-汉语大词典
京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沿海地区。人口约12000人。
冠族-汉语大词典
冠族
【1】显贵的豪门世族。《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爽}{羲}……{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桓範}字{元則}﹐世爲冠族。”
凶族-汉语大词典
凶族
【1】原指与{尧}{舜}部族敌对的四个部落。后亦泛称敌对的民族或恶人。{汉}{徐幹}《中论·智行》:“若非{堯}﹐則裔土多凶族﹐兆民長愁苦矣。”《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北齐书·幼主纪论》:“{武平}在御﹐彌見淪胥﹐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凶族。”{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在{周}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據其天邑。”
分族-汉语大词典
分族
【1】小宗之族。《左传·定公四年》:“{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醜類﹐以法則{周公}。”{杨伯峻}注:“宗氏﹐其大宗﹐即嫡長房之族。分族﹐其餘小宗之族。”《国语·周语中》:“今雖{朝}({單子})也不才﹐有分族於{周}。”{韦昭}注:“王之族親也。”
别族-汉语大词典
别族
【1】从原来的氏族﹑家族中分离出去。《国语·晋语九》:“{智宣子}將以{瑶}爲後﹐{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别族于太史爲{輔氏}。及{智氏}之亡也﹐唯{輔果}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遜}謂之終敗﹐勸{竺}兄{穆}令與别族。其先覩如此。”【2】某一氏族的分支。《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高柴}﹐{齊}人﹐{高氏}之别族。”【3】区别氏族。《汉书·王莽传中》:“其令天下上此五姓名籍于秩宗﹐皆以爲宗室。世世復﹐無有所與。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别族理親焉。”
勢族-汉语大词典
勢族
【1】有权势的家族。《後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法禁屈撓於勢族﹐恩澤不逮於單門。”《宋书·恩倖传序》:“郡縣掾史﹐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
土家族-汉语大词典
土家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与古代“武陵蛮”﹑“五溪蛮”有渊源关系。人口二百八十余万。分布在{湖南}西北部和{湖北}{恩施地区}等地,与汉﹑苗等族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文。{沈从文}《<散文选>题记》:“从全国解放开始﹐{湘}西逐渐在前进在改变。{湘}西土家族和苗族已成立了联合自治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