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旒

旒(旒)是什么意思

  • 宸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宸旒chén liú

    【释义】:

    帝王的代称。实指帝王之冠以指代。旒,皇冠前后所悬垂之玉串。唐·无名氏《梅妃传》:“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子由申救,远谪黄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

  • 缀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缀旒zhuì liú

    【释义】:

    犹言表率、榜样。《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郑玄笺:“缀,犹结也;旒,旌旌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旌为表,故诗缀旒并言,以喻汤为下国表则也。”故称“缀旒”为表率。按“缀旒”亦指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可引申为法式、准则。

  • 赘旒-古文观止词典

    赘旒zhuì liú

    亦作“缀旒”。旗帜上连缀附属的飘带。比喻君主为大臣挟制,实权旁落(2)。《信陵君救赵论》:盖君若赘旒久矣!——君主像旗帜上附属的飘带一样已很久了!《信陵君救赵论》:王亦自为赘旒也。——魏王也把自己看作旗帜上附属的飘带。

  • 旒-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旒liú

    ①旗子下边悬挂的饰物。《礼记·明堂位》:“旗十有二~。”②旗帜。曹睿《善哉行》:“采旄蔽日,旌~翳天。”③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淮南子·主术》:“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所以蔽明也。”

  • 旒-现代汉语大词典

    旒liú

    【释义】:

    ①旌旗悬垂的饰物。②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

  • 丹旒-汉语大词典

    丹旒

    【1】丹旌。《梁书·刘显传》:“營營返魄﹐汎汎虚舟。白馬向郊﹐丹旒背鞏。”

  • 九旒冕-汉语大词典

    九旒冕

    【1】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宋}{周密}《武林旧事·皇子行冠礼仪略》:“内服跪受服﹐興﹐置匴於席﹐執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宋史·舆服志》:“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

  • 九旒-汉语大词典

    九旒

    亦作“[九游]”亦作“[九斿]”【1】星名。《史记·天官书》:“三曰九游。”{张守节}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導軍進退﹐亦領州列邦。”【2】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通志·器服一》:“{唐}依{周}禮制……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諸臣衮冕青珠九旒。”{三国} {魏}{曹植}《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華組之纓﹐從風紛紜。”【3】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礼记·乐记》:“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文选·张衡<东京赋>》:“雲罕九斿﹐闟戟轇轕。”{李善}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管子·小匡》:“賞服大路﹐龍旗九游﹐渠門赤旂。”《宋书·礼志五》:“皇子爲王﹐錫以此乘﹐故曰王青蓋車。皆左右騑駕﹐五旂﹐旂九旒﹐畫降龍。”

  • 十二旒-汉语大词典

    十二旒

    【1】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郑玄}注:“天子以五采藻爲旒﹐旒十有二。”{孔颖达}疏:“天子前之與後各有十二旒。”【2】借指天子。{宋}{梅尧臣}《次韵景彝奉慈庙孟秋摄事二十韵》:“却直中書省﹐重瞻十二旒。”

  • 前旒-汉语大词典

    前旒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則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唐}{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宋}{曾巩}《洪範传》:“人之於視聽﹐有能察於閭巷之間﹐米鹽之細﹐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亂之幾者﹐用其聰明於小且近﹐故不能無蔽於大且遠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聰。”【2】指代帝王。{宋}{苏舜钦}《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飛章立辨雪﹐危言動前旒。”

  • 凝旒-汉语大词典

    凝旒

    【1】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負扆勞天眷﹐凝旒念國章。”《旧唐书·杨虞卿传》:“陛下初臨萬宇﹐有憂天下之志﹐宜日延輔臣公卿百執事﹐凝旒而問﹐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觀焉。”【2】代称帝王。{宋}{张孝祥}《丑奴儿》词:“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 垂旒-汉语大词典

    垂旒

    【1】指帝王。{清}{杜芥}《赋得群山夜来晴》诗:“萬象朝一真﹐拱笏翼垂旒。”{元}{袁桷}《白云平章致仕》诗:“盛代東封催告禮﹐更須元老侍垂旒。”{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垂旒資穆穆﹐祝網但恢恢。”【2】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汉}{班固}《白虎通·绋冕》:“垂旒者﹐示不視邪。”{南朝} {梁}{沈约}《皇雅》:“執瑁朝羣后﹐垂旒御百神。”{明}{吕硕园}《还魂记·耽试》:“聖主垂旒﹐想汝玉遺珠一網收。”【3】指居侯王之位。{清}{钮琇}《觚賸·圆圆》:“〔{延陵}〕自此由{秦}入{蜀}﹐迄於秉鉞{滇}{雲}﹐垂旒{洱海}﹐人臣之位﹐於斯已極。”

  • 宸旒-汉语大词典

    宸旒

    【1】帝王之冠。借指帝王。{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子由}申救﹐遠謫{黄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唐}{无名氏}《梅妃传》:“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燕賞﹐陪從宸旒。”{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笏囊佩袋》:“{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寶卿{謝敏行}以故事捧寶逼近宸旒﹐其佩忽與上佩相糾結﹐賴中官始得解。”

  • 玉旒-汉语大词典

    玉旒

    【1】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常以代称天子。{唐}{许浑}《秋日早朝》诗:“龍旟盡列趨金殿﹐雉扇纔分拜玉旒。”{唐}{白居易}《策头》:“窺玉旒﹐讀金策﹐慚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明}{杨珽}《龙膏记·成隟》:“雉扇纔分拜玉旒﹐宵衣應待絶更籌。”

  • 珠旒-汉语大词典

    珠旒

    【1】皇冕前后的珠串。常借指帝王。{唐}{杨衡}《他乡七夕》诗:“向雲迎翠輦﹐當月拜珠旒。”{宋}{梅尧臣}《和景彝紫宸早谒》:“朝開閶闔九重深﹐望拜珠旒照玉簪。”【2】比喻似珠饰冕旒之物。{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二:“千株玉槊攙雲立﹐一穗珠旒落鏡寒。”{王文诰}辑注:“珠旒﹐謂瀑布也。”{宋}{范成大}《小涧》诗:“石礙珠旒濺﹐灘平霧縠鋪。”此喻飞泻的水花。{清}{查慎行}《顺风挂帆连下贞阳香炉清远三峡》诗:“就中{清遠}更秀出﹐造化有意窮雕鎪……{華陽}道冠簪碧玉﹐{竺國}寶髻垂珠旒。”此喻层岩叠石。

  • 冕旒-汉语大词典

    冕旒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問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綴珠垂下﹐重如繁露也。’”{清}{袁枚}《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執笏北向。”【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胡適}《<镜花缘>的引论》四:“他({武则天})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南朝} {梁}{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屬念﹐無忘夙興。”{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師至﹐嗣皇傳冕旒。”{明}{沈鲸}《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啓﹐達羣意於冕旒。”

  • 旄旒-汉语大词典

    旄旒

    【1】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周礼·春官·司常》“全羽爲旞﹐析羽爲旌”{唐}{贾公彦}疏:“或解以爲旞旌之下亦有旄旒﹐而用絳帛也。”

  • 旌旒-汉语大词典

    旌旒

    亦作“[旌斿]”【1】旌旗。{三国} {魏}{曹叡}《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清}{林则徐}《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聲裂山雜鼓角﹐檣影蘸水揚旌斿。”

  • 旒-汉语大词典

    《廣韻》力求切,平尤,來。【1】旌旗悬垂的饰物。《礼记·明堂位》:“旂﹐十有二旒。”《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爲下國綴旒。”{郑玄}笺:“旒﹐旌旗之垂者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北齐书·文宣帝纪》:“頃者天下多難﹐國命如旒﹐則我建國之業將墜於地。”【2】同“[瑬]”。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孔子家语·入官》:“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唐}{韩愈}《苦寒》诗:“褰旒去耳纊﹐調和進梅鹽。”{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賀當陽?”【3】泛指旌旗。{隋}{萧悫}《上之回》诗:“朔路傳清警﹐邊風卷畫旒。”

  • 旗旒-汉语大词典

    旗旒

    亦作“[旂旒]”【1】指铭旌。{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序》:“敢撰德於旂旒﹐庶圖芳於鍾萬。”【2】泛指旌旗。《宋书·乐志三》:“赫赫大{魏}﹐王師徂征……采旄蔽日﹐旗旒翳天。”

  • 旒扆-汉语大词典

    旒扆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唐}{姚崇}《于知微碑》:“朝庭稱歎﹐聲聞旒扆。”{唐}{张说}《姚崇神道碑铭》:“上惻旒扆﹐旁悲路衢。”{唐}{陆龟蒙}《徐方平後闻赦因寄袭美》诗:“新春旒扆御翬軒﹐海内初傳涣汗恩。”【2】借称帝位。《旧唐书·高宗纪论》:“大帝往在藩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

  • 旒冕-汉语大词典

    旒冕

    【1】即冕旒。{清}{黄遵宪}《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爲日神之子天帝孫。”【2】谓戴冕旒。{宋}{洪迈}《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3】借称帝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宋}{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良}願先生……俯降殿庭﹐辱對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齊云終﹐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誠畢敬。”

  • 旒旌-汉语大词典

    旒旌

    亦作“[旒旍]”【1】指铭旌。《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李善}注引{汉}{扬雄}《元后诔》:“著德太常﹐注諸旒旍。”{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綜{漢}{魏}諸家所爲誄辭﹐殆兼數義:其一﹐述德詠功;其二﹐贈終叙哀。辭則表之旒旍﹐或刊碑碣。”《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萬紀載弦吹﹐千載託旒旌。”{吕延济}注:“有功者銘書於旒旌之上。”【2】有垂旒的旌旗。《文选·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輿﹐駟倉螭﹐垂旒旌。”{李善}注:“旒旌﹐謂建太常十二旒。”

  • 旒紞-汉语大词典

    旒紞

    【1】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明}{刘基}《雪晴偶兴因以成篇》诗:“初驚急溜瀉源泉﹐漸看縣澌挂旒紞。”

  • 旒旍-汉语大词典

    旒旍

    【1】见“旒旌”。

  • 旒纊-汉语大词典

    旒纊

    【1】借称帝王。{唐}{李尚一}《开业寺碑》:“遂能上聞旒纊﹐光動絲綸。”{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旒纊釋南顧﹐戈甲濯銀潢。”【2】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唐}{欧阳詹}《吊汉武帝文》:“愛深宫秘殿者﹐可以垂旒纊;好青山緑水者﹐可以棲江湖。”{清}{顾炎武}《京师作》诗:“其内廓乾清﹐至尊儼旒纊。”{南朝} {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

  • 旒綴-汉语大词典

    旒綴

    【1】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附赘。{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本原既得﹐不獨《蓉渡》爲糟粕﹐即《烏絲》《載酒》亦成旒綴。”{唐}{杜甫}《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使者紛星散﹐王綱尚旒綴。”{仇兆鳌}注:“《詩》:‘爲下國綴旒。’注:‘綴﹐結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爲諸侯所繫屬﹐如旗之縿爲旒所綴也。’《公羊傳》:‘君若綴旒然。’{劉琨}《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按:《公羊传·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贅旒然”。

  • 旒翣-汉语大词典

    旒翣

    【1】丧葬时用的铭旌与翣柳。《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棺槨﹑輿服﹑旒翣之屬﹐禮典舊制﹐不可廢闕。”

  • 旒蘇-汉语大词典

    旒蘇

    【1】旒旗的垂饰。《北史·薛琡传》:“自制喪車﹐不加彫飾﹐但用麻爲旒蘇﹐繩網絡而已。”{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四:“《考聲》云:‘旒蘇﹐旗脚也。’今以垂珠帶爲旒蘇﹐象冕旒也。”

  • 旒旐-汉语大词典

    旒旐

    【1】指铭旌。{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豎旒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糧甖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唐}{张说}《惠文太子挽歌》之二:“旒旐飛行樹﹐帷宫宿野煙。”

  • 旒旗-汉语大词典

    旒旗

    【1】指铭旌。《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序>》:“行以號彰﹐德以述美。敢託旒旗﹐爰作斯誄。”{刘良}注:“旒旗﹐謂銘旌幡也﹐古人用以書德行。”

  • 扆旒-汉语大词典

    扆旒

    【1】皇帝的代称。旒,帝冕。《旧唐书·裴度传》:“如至巳午之間﹐即當炎赫之際﹐雖日昃忘食﹐不憚其勞﹐仰瞻扆旒﹐亦似煩熱。”

  • 畫旒-汉语大词典

    畫旒

    【1】旗子上的彩色饰物。{北齐}{萧悫}《上之回》诗:“朔路傳清警﹐邊風卷畫旒。”

  • 蔽旒-汉语大词典

    蔽旒

    【1】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聖主冕而前旒, 所以蔽明。”{明}{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狀貌不達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國紀﹐義存天常。”

  • 綵旒-汉语大词典

    綵旒

    亦作“[綵斿]”【1】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唐}{温庭筠}《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诗之二:“紅粉座中客﹐綵斿江上城。”{唐}{徐彦伯}《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青潭曉靄籠仙蹕﹐紅嶼晴花隔綵旒。”《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诗》:“彤雲麗琁蓋﹐祥飇被綵斿。”{李善}注:“斿﹐旌旗之旒也。”

  • 綴旒-汉语大词典

    綴旒

    亦作“[綴游]”亦作“[綴斿]”【1】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 大权旁落。{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降及{懷}{愍}﹐綴旒而已。”《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董仲舒}﹑{劉向}以爲先是{晉}爲{雞澤}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後爲{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颜师古}注:“{應劭}曰:‘斿﹐旌旗之旒﹐隨風動摇也。’言爲下所執﹐隨人東西也。”《後汉书·张衡传》:“夫{戰國}交争﹐戎車競驅﹐君若綴旒﹐人無所麗。”【2】用以比喻情况危急。{唐}{孙揆}《灵应传》:“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貞﹐狂童凌其寡弱﹐綴旒之急﹐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3】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風不諳﹐語言難曉。政權所寄﹐多在猾胥﹐而官爲綴旒也。”【4】比喻国势垂危。《旧唐书·玄宗纪上》:“大業有綴旒之懼﹐寳位深墜地之憂。”《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當此之時﹐若綴旒然。”{张铣}注:“旒﹐冠上垂珠﹐而綴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然﹐辭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觀今日國勢﹐危如綴旒。”《魏书·肃宗纪》:“祖宗盛業﹐危若綴旒﹐社稷鴻基﹐殆將淪墜。”【5】犹表率。{章炳麟}《訄书·明独》:“竊閔夫志士之合而莫之爲綴游也﹐其任俠者又羣而失其人也。”《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爲下國綴旒。”{毛}传:“綴﹐表;旒﹐章也。”{郑玄}笺:“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爲表﹐故《詩》綴旒並言﹐以喻{湯}爲下國表則也。”{宋}{王安石}《後殿朝次偶题》诗:“百年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魏书·礼志四》:“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

  • 辰旒-汉语大词典

    辰旒

    【1】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 贅旒-汉语大词典

    贅旒

    【1】赘,连缀;旒,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王大誓師旅﹐興言感慨﹐蕩清上國﹐拯厥贅旒。”{清}{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馳不稱意﹐一官束體如贅旒。”{章炳麟}《答学究》:“以囚之則君若贅旒﹐而位號未改﹐幸四鄰可以無動。”《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贅旒然。”{何休}注:“旒﹐旂旒;贅﹐繫屬之辭﹐若今俗名就壻爲贅壻矣。以旂旒喻者﹐爲下所執持東西。”

  • 邃旒-汉语大词典

    邃旒

    【1】本指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借指皇帝。{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谢官表》:“力陳丹悃﹐仰黷邃旒。”{唐}{欧阳詹}《元日陪早朝》诗:“斗柄東迴歲又新﹐邃旒南面挹來賓。”

  • 采旒-汉语大词典

    采旒

    【1】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孔颖达}疏:“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宋}{苏舜钦}《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因成此诗以寄》:“大議摇巖石﹐危言犯采旒。”

  • 韜旒-汉语大词典

    韜旒

    【1】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唐}{许敬宗}《奉和元日应制》:“待旦敷玄造﹐韜旒御紫宸。”

  • 龍旒-汉语大词典

    龍旒

    【1】龙旗。{南朝} {宋}{谢灵运}《缓歌行》:“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旒。”{明}{袁袠}《大驾视牲南郊》诗:“日並龍旒出﹐山將彩仗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