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旗)是什么意思
红旗←→绿旗-反义词词典
红旗←→绿旗hóngqí-lǜqí
【词性】:名
红旗:危险信号的旗。
绿旗:安全信号的旗。
【例】 值勤人员挥着红旗,告诉人们山上在放炮,行人不要通过马路,不久,爆破完了,值勤人员才挥起绿旗,行人们放心地从山下的马路走过去了。
升旗←→降旗-反义词词典
升旗←→降旗shēngqí-jiàngqí
【词性】:动
升旗:将军旗、国旗等慢慢地拉到旗杆顶上。
降旗:将旗子降下。
【例】 每天,学校里都举行升旗、降旗仪式。
旗枪-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旗枪qí qiāng
【释义】:
茶叶别名,实为由顶芽小叶制成的绿茶名。唐·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云:“旗枪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枪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枪旗qiāng qí
【释义】:
茶叶别名。以其嫩芽挺立似枪,新叶初展如旗,故名。宋·欧阳修《虾蟆碚》诗:“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宋·王千秋《生查子》词:“花飞锦锈香,茗碾枪旗嫩。”宋·叶梦得《避暑漫录》下:“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
旌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旌旗jīng qí
【释义】:
旗帜的通称。泛指各种旗帜。旌,古时竿头缀有旄牛尾和五彩羽毛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幢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幢旗chuáng qí
【释义】:
旌旗。幢,一种饰有羽毛、锦绣筒形的旌旗。唐·杨炯《战城南》诗:“幢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丹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丹旗dān qí
【释义】:
红色的旗帜。三国·魏·曹丕《黎阳作》诗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重整旗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重整旗鼓chóngzhěngqígǔ
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一蹶不振(这次比赛虽然输了,但是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重整旗鼓,不能从此~。)
大张旗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大张旗鼓dàzhāngqígǔ
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偃旗息鼓(新时期的总任务还必须深入持久、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决不能因为前一阶段的工作取得某些成绩,就认为可以~了。)
旗开得胜-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旗开得胜qíkāidéshèng
发号令的战旗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获得成功——一触即溃(我军士气旺盛,在战斗中旗开得胜;敌军士气衰退,~。)
旗帜鲜明-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旗帜鲜明qízhìxiānmíng
常用来比喻政治倾向或态度、主张非常明显、分明、确定,一点也不含糊——模棱两可(他在学术论争中,总是旗帜鲜明地表示赞成或反对某种主张,绝不~。)
偃旗息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军队隐蔽行踪,不让对方发觉,也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大张旗鼓(这个事情开始~地宣传了一番,现在又偃旗息鼓了。)、秣马厉兵(敌人正在~,根本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旗 旗子 旗帜-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旗 旗子 旗帜
旗qí 旗子qízi 旗帜qízhì
名词。指用布、绸或纸做的成幅的标志,一头挂在杆上或各边固定在墙上。
“旗”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多同单音词组合。例如:“向这面旗宣誓过‘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三元里的忿怒群众,……扛着各式各样的原始武器”(《散文特写选》,1949——1979,第二卷);“拿绿旗的啦啦队是师范学院的”。
“旗子”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我看到那旗子上有几个白字:大队指挥部”(峻青:《秋色赋》);“大路两旁,用小竹竿插了几十面彩色旗子,怪好看的”;“车轮突飞的时候,车上每人手中的旗子摆摆有声”(萧红:《生死场》)。
“旗帜”有庄重的态度色彩,又多用于书面语而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每只船上,有二十名官兵打桨,三十名官兵持矛,前后都是旗帜”(鲁迅:《理水》);“城头旗帜很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上册);“各地运动员队伍的前头,都有醒目的旗帜”。
“旗帜”在比喻政治倾向或有号召力的思想时(如说:“写政论文章,必须旗帜鲜明”;“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和“旗”“旗子”没有同义关系。
重整旗鼓-实用委婉语词典
重整旗鼓
婉指重新振作精神,鼓舞自己的士气。喻指。
旌旗-孙子兵法词典
旌旗
【释义】:
古代军中用于指挥的旗帜,麾旌出令,麾旗应令。《军争篇》:“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王晳注:“表部曲行列齐整也。”杜牧注:“旌以出令,旗以应号。”
旗-孙子兵法词典
旗qi
【释义】:
旗帜的总称。《军争篇》:“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王晳注:“表部曲行列齐整也。”
旗 旌 麾 旄-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旗 旌 麾 旄
[旗qí 旌jīng 麾huī 旄máo]
同 都有“旗子”、“旗帜”的意思。
异 【旗】 意为“旗帜”,是旗子的总称。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武器。揭:高举)
【旌】 ①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韩诗外传》卷六:“郑伯肉袒,左把茅旌。”《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②泛指旗子。《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麾】 ①指挥作战用的旗子。《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置五麾”。《墨子·号令》:“城上以麾指之”。 ②泛指“旗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旄】 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泛指“大旗”。岑参《轮台歌》:“上将拥旄西出征”。(上将:大将军)
辨 “旌”、“旗”本来不同,但二者连用,则泛指“旗子”。如杜甫《北征》:“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资治通鉴·唐纪》:“时大风雪,旌旗裂”。成语有“旌旗蔽空”。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反义词应用词典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重整旗鼓 chóngzhěngqígǔ
偃旗息鼓 yǎnqíxīgǔ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含褒义。又作“重振旗鼓”。
〔例句〕
1.目前十八子正在集合人马,加紧操练,时机一到,就会重整旗鼓,石破天惊。
2.今天我们踢输了一场,但一定要重整旗鼓,把明天的球踢好。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击鼓。形容行踪秘密,不让人发觉或停止战斗。也比喻事情、攻击等停止。常作谓语。也作“偃旗卧鼓”“卧旗息鼓”“掩旗息鼓”。
〔例句〕
1.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2.两方势均力敌,混战一场便各自偃旗息鼓,收兵回营。
〔应用例句〕
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这场球虽然踢输了,但你们不要偃旗息鼓,而要重整旗鼓,转败为胜。
1.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2.高中物理课有些定理比较抽象,很不好理解。
3.你写的这篇科普文章太抽象了。
4.“人”这个概念,是在概括了各种人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
【具体】形容词。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特定的,同“一般”相对。有动词用法:表示把理论或原则联系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后面一定要带“到”。没有否定式。作谓语时必带名词宾语,必须有后续语句。
〔例句〕
1.旅行社为客人们在昆明的旅游活动作了周到而具体的安排。
2.陈老师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训练内容。
3.贯彻上级的有关决定具体到我们单位,首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法制教育。
〔应用例句〕
李教授善于结合具体的事实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轰轰烈烈 偃旗息鼓-反义词应用词典
轰轰烈烈 偃旗息鼓
轰轰烈烈 hōnghōnglièliè
偃旗息鼓 yǎnqíxīgǔ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例句〕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并且继续领导着轰轰烈烈的光荣的胜利的战争。
2.就是老太太、太太们,那个不愿意老爷在外头轰轰烈烈做官呢。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来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例句〕
1.闯王说:“今夜两队人马都要偃旗息鼓,闯字旗不用打了。”
2.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
〔应用例句〕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反动派扼杀了,但革命党人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深入到农村去发动民众。革命没有冷冷清清,又一次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
旗开得胜 一触即溃-反义词应用词典
旗开得胜 一触即溃
旗开得胜 qíkāidéshèng
一触即溃 yīchùjíkuì
【旗开得胜】发号令的战旗一扬就打了胜仗。也比喻事情一开始就获得成功。
〔例句〕
1.武工队的土地雷从脚下炸开了,匪兵们哭爹喊娘,乱成一片,这次战斗旗开得胜。
2.那王一飞为了给匪兵们打气壮胆,强打起精神说:“共产党吓跑了,咱们初战告捷,旗开得胜,弟兄们再吃点辛苦赶回张山村,叫胡区长杀两头大肥猪,慰劳大家。”
【一触即溃】刚一作战就崩溃。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例句〕
1.我去打乱敌人的阵脚,枪声一响,你们就虚张声势,叫敌人晕头转向,一触即溃。
2.一九三九年冬天,国民党军阀官僚,望风披靡,有的卷起细软,逃之夭夭;有的一触即溃,摇身一变,或当了汉奸,或当了二鬼子。
旗帜 旗子-近义词应用词典
旗帜 旗子
旗帜 qízhì 旗子 qízi
【旗帜】旗子,比喻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等。如:
1.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2.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
【旗子】用绸、布、纸等做成的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大多数挂在杆子上或墙上。如:
3.花花绿绿的一面旗子的确挂在檐头,风吹过时飘飘地拂动。
辨析:“旗帜”指旗子,如船桅插上各种旗帜。它有比喻意义,如指英雄模范为群众的旗帜,又如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等。“旗子”指用绸、布、纸等做成的标志,如墙头插上各种小旗子。
翠凤之旗-古文观止词典
翠凤之旗cuì fèng zhī qí
指用翠凤鸟羽毛装饰的旗帜(1)。《李斯谏逐客书》: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竖起了翠凤鸟羽装饰的旗帜,设立了灵鼍皮制的大鼓。
旌旗-古文观止词典
旌旗jīng qí
【词性】:名词
旗帜的通称(1)。《前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战船前后相连有千里之长,旗帜遮蔽了天空。
旄旗-古文观止词典
旄旗máo qí
【词性】:名词
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泛指军旗(1)。《吊古战场文》:野竖旄旗,川回组练。——原野里竖立着军旗,河岸边来往奔跑着战士。
旗-古文观止词典
旗qí
【词性】:名词
旗帜的总称(5)。《曹刿论战》: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近看他们战车的轮迹已经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了下去,所以追击他们。《李斯谏逐客书》: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竖起翠凤旗,设立灵鼍鼓。《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砍断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旗纛-古文观止词典
旗纛qí dào
【词性】:名词
泛指旗帜(1)。《张益州画像记》:公来自东,旗纛舒舒。——张公从京城出来,旗帜飘扬。
旗旄-古文观止词典
旗旄qí máo
【词性】:名词
泛指旗帜。旗竿顶用旄牛尾作装饰的旗叫施(2)。《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他在外面时,就树立起旗帜。《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异前,而骑卒拥后。——一旦乘坐用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前边有旗帜引导,后边有骑兵护卫。
旂旗-古文观止词典
旂旗qí qí
【词性】:名词
旗帜的总称。“旂”,古代的一种旗帜(1)。《臧哀伯谏纳郜鼎》:三辰旂旗,昭其明也。——绣着日、月、星的旗帜,这是昭示天象的光明。
义旗-古文观止词典
义旗yì qí
【词性】:名词
起义的旗帜,用以代指起义(1)。《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爱举义旗,以清妖孽。——于是就高举起义的旗帜,来清除妖孽。
不倒旗枪-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倒旗枪
【释义】:
犹言不倒架子,不失体面。《西游记》四一:行者闻言,暗笑道:“这呆子虽然在这里面受闷气,却还不倒旗枪。老孙一定要拿了此怪。若不如此,怎生雪恨?”
扯顺风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扯顺风旗
【释义】:
比喻见风使舵,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官场现形记》三五:有些扯顺风旗的,亦就一口一声的“观察”。唐二乱子更觉乐不可支。
打顺风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顺风旗
【释义】:
比喻见风使舵,说话办事顺着势头。讥人趋时附势,善于逢迎。《歧路灯》六八:家母舅听了家母、舍弟的话,打顺风旗。我又不能与舍弟掂斤拨两,说那牙寒齿冷的话。《绘芳录》六三:此时纵然上头准了你辩本,那些捧屁股,打顺风旗的一班御史,也不相容。
大张旗鼓-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张旗鼓
【释义】:
原意为行军打仗多设旗帜和战鼓,以壮大声势。后也比喻大造声势或公开地行动。《宦海》九: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去。《孽海花》三〇: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理旧业?这倒是个大问题。
放倒旗枪-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放倒旗枪
【释义】:
放下架子。《西湖二集》二九:奴家尝见世上的人,外面假装老实,其中尽多奸诈,有的始初老实,见色不好,后来放倒旗枪,竟至无色不好。
古庙前旗杆--独一根-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古庙前旗杆--独一根
【释义】:
歇后语。意即单独一根。《冷眼观》二二:还听说他们开堂收徒弟烧的香,都不能多一枝少一枝的,其数目恒视班字为转移。诸如师父是个元字班,那香自然是古庙前旗杆--独一根了。
耗子啃旗杆--吃不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耗子啃旗杆--吃不躺
【释义】:
歇后语。躺:倒。吃不躺:吃不倒。比喻敌不过。《施公案》一一三:老哥们快来,这只孤雁蹿出殿外,与我们动手。我们竟有些耗子啃旗杆--吃不躺咧!快来帮着共擒那人。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释义】:
军旗一展开,将士掩杀过去就打了胜仗,战马一到就取得成功。形容事情进展顺利、迅速。也比喻事情一开始进行,就取得成功。多为祝赞之词。《野叟曝言》九九:所到之峒,非守城兵将望风先逃,即合峒之民内变出降。真个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兵不血刃,各峒俱下。《说岳全传》七五:我想你父亲当日出征,出阵当先,真个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从不曾打过一阵败仗。《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六:云太师道:“但愿将军此一去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旗开取胜
《说岳全传》八〇:虎旅桓桓士气盈,旗开取胜虏尘清。
☉旗开得胜
《封神演义》九四:旗开得胜姜文焕,一怒横行劈董忠。
☉马到功成,旗开得胜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五:只是明日出师之时,斩妖缚邪,在天师身上;扶危济难,在国师身上。彼此都要用心竭力,马到功成,旗开得胜,不负今日倚托之重,才称朕心。
掮顺风旗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掮顺风旗子
【释义】:
掮:扛,打。打顺风旗。比喻说话、行事顺着势头。《梼杌萃编》五:不拘他是甚么样子脾气的上司,没有一个不喜欢掮顺风旗子的。
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
【释义】:
意谓成功在望,只须静候捷报佳音。《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卓员外住下,待司马长卿音信。正是: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
《水浒全传》二四:王婆道:“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眼观旌旗捷,耳听好消息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五:金天雷得了全胜,一任他去,勒马而回。正是:眼观旌旗捷,耳听好消息。
⊙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喻世明言》一:陈大郎心中暗喜,也收拾银两,别了管典的,自回下处。正是: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节至,耳听好消息
《金瓶梅词话》四: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好消息。不要交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眼盼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二刻拍案惊奇》二:小道人就像热地上蚰蜒,好生打熬不过,禁架不定。正是:眼盼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醒世姻缘传》六三:智姐知他中计,也便辞了白姑子回去,只是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眼望旌旗报,耳听好消息
《青楼梦》二三:又叮嘱拜林察言观色,见机而行,早些回来,与我细说。正所谓:眼望旌旗报,耳听好消息。
⊙耳听好消息,眼观旌节旗
《照世杯》二:欧滁山千叮万嘱一遍。正是:耳听好消息,眼观旌节旗。
⊙耳闻好消息,眼看捷旌旗
《隋唐演义》九五:秦称广平王郭子义屡胜贼兵,又得回纥助战,已恢复西京,今即移兵东向,并将恢复东京。上皇大喜。正是:且喜耳闻好消息,会须眼看捷旌旗。
一壁打鼓,一壁磨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壁打鼓,一壁磨旗
【释义】:
磨:挥动。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金瓶梅词话》六二:你看没分晓,一个人的形也脱了,关口都锁不住,勺水也不进来,还妄想指望好?咱一壁打鼓,一壁磨旗,幸的他若好了,把棺材就舍与人,也不值甚么。
拔白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拔白旗bá bái qí
谓在极“左”思潮下对所谓反面典型进行批判斗争甚或撤职。《巴金自传》“那个时候文艺界的斗争很尖锐,又很复杂,我常常感觉到‘拔白旗’的大棒一直在我背后高高举着。”
扯顺风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扯顺风旗chě shùn fēng qí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孙谦《新来的县委书记》:“你们他妈在会上只会扯顺风旗。”
打白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打白旗dǎ bái qí
谓投降。老舍《神拳》“我就是不打白旗,给鬼子兵跪下!”
挂白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挂白旗guà bái qí
谓投降屈从。老舍《四世同堂》“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
扛大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扛大旗káng dà qí
①比喻具有感召力的带头人。李英儒《儿女家》“咱不管也有人管,郭老师扛大旗,监狱里边有他的人。”②比喻充当恶势力的头头。冯志《敌后武工队》“他在范村像扛大旗,扯向东,地主富农跟向东,扭向西,地主富农转向西。”
扛黑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扛黑旗káng hēi qí
比喻充当恶势力的急先锋。宗福先《于无声处》:“既然欧阳平成了扛黑旗的急先锋,我们就要恨他、铭心刻骨地恨他!”
扛顺风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扛顺风旗káng shùn fēng qí
谓顺着别人的主张做下去或说下去。《扬州评话选·打焦俊》“他们两个人打不起来,要想办法叫他们打起来,老哥哥扇小扇子,你们替我扛顺风旗。”
使旗鼓-汉语惯用语辞典
使旗鼓shǐ qí gǔ
谓做出比试枪棒的架势。《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员外道‘要使旗鼓!’那官人道‘好,使旗鼓’”
顺风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顺风旗shùn fēng qí
①指顺应时势打出的旗号。《安徽捻军传说故事·坏蛋李四一》“他左盘右算想了一夜的点子,第二天找着杨瑞英商议商议,招了几个人,在西阳集打起顺风旗干起大捻子。”②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扬州评话选·打焦俊》“什么叫顺风旗呢?不问我说什么话,你都要顺着我,好比我喊‘兄弟。’你就要喊‘老大哥’我说‘昨天晚上玉皇大帝请我吃饭的,’你就要说‘对的,我还看见太白金星来请你的。’”
五色旗-汉语惯用语辞典
五色旗wǔ sè qí
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华民国的国旗。因民国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也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摇旗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摇旗子yáo qí zi
谓替别人呐喊助威。张恩忠《龙岗战火》:“我这个摇旗子、跑龙套的,当然也就有好日子过了。”
坐纛旗儿-汉语惯用语辞典
坐纛旗儿zuò dào qír
指主帅。比喻主事人。《红楼梦》“大爷派他去,原不过是个坐纛旗儿,难道真的叫他讲价钱会经纪去呢!”
旗-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旗旂qí
①旗帜。《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靡,故逐之。”②清代满族军队以八种颜色的旗帜作为标识,故“旗”指满人的。《清史稿·兵制一》:“设四~,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复增四~,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之制自此始。”
【旗鼓】旗与鼓。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器具。《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进退从之。”丘迟《与陈伯之书》:“见故国之~,感平生于畴日。”
【旗满】八旗满州。《广东军务记》:“城内督标抚标~官兵,均欲奋勇出城决战。”(督标抚标:总督和巡抚统领的军队。)
半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半旗bàn qí
【释义】:
指降至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的国旗,用以表示哀悼。浩然《永世不忘毛主席》:“广场中央的旗杆矗立,悬挂的半旗在微风中无声地抖动。”
下半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半旗xià bàn qí
【释义】:
据说1912年,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国船,在进入泰晤士河时,桅杆半当中挂着旗,原来这是船员们在悼念前不久在海上死去的船长。后来就把国旗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作为世界各国哀悼重要人物逝世的一种礼节。也称降半旗。
五色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五色旗wǔ sè qí
【释义】:
1912年至1927年中华民国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五星红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五星红旗wǔ xīng hóng qí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红色,左上方缀一大四小黄色五角星。小五角星环拱大星之右,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五彩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五彩旗wǔ cǎi qí
【释义】:
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国旗。因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故称。
升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升旗shēng qí
【释义】:
把国旗、军旗等慢慢拉到旗杆顶端,是一种隆重的仪式。田汉《哭程砚秋》诗“眉飞燕市初升帜”原注:“砚秋同志参加第一届人民政协,亲见天安门初次升旗。”
义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义旗yì qí
【释义】:
为正义而战的或起义的军队的旗帜。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革命初受难,南昌举义旗。”
区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区旗qū qí
【释义】:
由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国内某特别行政区的旗帜。《人民日报》1987.71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最近组成。”
会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会旗huì qí
【释义】:
某个集会或以会为名的团体的旗帜。《北京日报》1983.9.19:“第五届全运会会旗在主席台上方迎风招展。”
信号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信号旗xìn hào qí
【释义】:
军队、舰船、海港、工地等用来传达信号、进行联系的旗帜。
偃旗息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释义】:
①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②休军罢战。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也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鲁迅《致许广平七三》:“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八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八旗bā qí
【释义】:
①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清初又建立了由归附的蒙古、汉人组成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民军籍为世袭。②后用以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萧红《小城三月》:“她们是八旗人,也就是满人。”
八旗子弟-现代汉语大词典
八旗子弟bā qí zǐ dì
【释义】:
清代旗人子弟。清代满族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后“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张天民《战士过雷区》:“那样,我们便成了少爷兵,成了腐朽的‘八旗子弟’,成了特权阶层。”
八旗制度-现代汉语大词典
八旗制度bā qí zhì dù
【释义】:
清代满族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时始建立。参见“八旗”。
党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党旗dǎng qí
【释义】:
代表一个政党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左上角有金黄色的镰刀和铁锤的红旗。
认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认旗rèn qí
【释义】:
指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新民晚报》1986.4.5:“他那座驾船上插着面认旗,旗上绣了个大大的‘郭’字。”
队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队旗duì qí
【释义】:
①一个团体组织的旗帜。如:球队队旗。②特指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旗帜。《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我们的队旗: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
降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降旗jiàng qí
【释义】:
把旗子降下。
手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旗shǒu qí
【释义】:
用来打旗语的旗子。如:海上常用手旗进行联络。
扬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扬旗yáng qí
【释义】:
①挥动旗帜。康濯《三面宝镜》:“其他小队长也跟着扬旗摆阵。”②铁路信号的一种。设在车站两旁,在立柱上装着活动的板,板横着时表示不准火车进站,板向下斜时表示准许进站。杨朔《秘密列车》:“车站扬旗落了,出现了绿灯,招呼进站。”
扯顺风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扯顺风旗chě shùn fēng qí
【释义】:
比喻顺势迎合,奉承别人。如:老王每到一处,先替他向人介绍,说这位就是郝厂长;有些扯顺风旗的,也就一口一声的“厂长”,郝思更觉得自己了不起。
扯旗放炮-现代汉语大词典
扯旗放炮chě qí fàng pào
【释义】:
比喻公开张扬。柳青《创业史》:“她扯旗放炮来考工厂,考不上怎样回下堡村蛤蟆滩呢?”
拉大旗作虎皮-现代汉语大词典
拉大旗作虎皮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释义】: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何满子《当前文学的严重课题》:“文学上的‘左’倾思潮和宗派活动在群众面前是不合法的——哪怕用了鲁迅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的手段,在进步文艺界和读书界仍然没有多大的市场。”
招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招旗zhāo qí
【释义】:
旧时店铺悬挂的招徕顾客的旗幡。也常作店招牌使用。如:山冈上一家大酒店,门前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挂白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挂白旗guà bái qí
【释义】:
指投降屈从。老舍《四世同堂》:“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
掩旗息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掩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释义】:
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也比喻停止行动。瞿秋白《饿乡纪程》:“刘守清又骂了他们一顿,才算掩旗息鼓的下去了。”
摇旗呐喊-现代汉语大词典
摇旗呐喊yáo qí nà hǎn
【释义】:
古时军队出阵,摇动旗帜,大声呼喊,用以耀武扬威。也用以比喻为他人助长声势。邹韬奋《患难余生记》:“出去之后,他还不是同流合污了,加入反民主者的行列中一同摇旗呐喊?”
节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节旗jié qí
【释义】:
代表某个节日的旗帜。《解放日报》1992.5.11:“在5月的和煦春风里高高飘扬的艺术节节旗,将为5月的上海更添色彩!”
花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花旗huā qí
【释义】:
旧称美国国旗为花旗,以其国旗的图样而得名。也借指美国。许杰《论枯朽与摧拉》:“但在他们的内心上,恐怕也在希望着今日的花旗爷叔,可能成为当年的英将戈登。”
大张旗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张旗鼓dà zhāng qí gǔ
【释义】:
①比喻声势、规模很大。毛泽东《元旦祝词》:“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②比喻公开。杨朔《〈铁流〉的故事》:“又不敢大张旗鼓地读,只能在夜晚,反锁上门,拥着被看。”
奥林匹克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奥林匹克旗ào lín pǐ kè qí
【释义】: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会旗,白色,无边,中间为奥林匹克环,其中的蓝环在旗左上角近旗杆处。参见“奥林匹克环”。
号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号旗hào qí
【释义】:
作为船舶标志或用来通信的各种旗帜。
嘛呢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嘛呢旗má nī qí
【释义】:
也称经幡。藏传佛教徒祈祷用的法物。用白布或彩纸制成长条状小旗,上写六字真言及其他经文,扎制成串,以竿揭诸屋顶,或竖立于山头及嘛呢堆上,表示祈祷。
国际信号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信号旗guó jì xìn hào qí
【释义】:
也叫国际通语信号旗。供船舶之间或船与岸之间相互通信联络用的国际通用的一套信号旗。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作代替重见字母或重见数字用的代用旗、1面表示收到对方信号时使用的回答旗。
国际通语信号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通语信号旗guó jì tōng yǔ xìn hào qí
【释义】:
即国际信号旗。
国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旗guó qí
【释义】:
代表国家的旗帜。其式样、图案和使用办法由宪法或专门法律规定。
市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市旗shì qí
【释义】:
一个城市规定的代表该市的旗帜。《北京日报》1986.9.11:“市徽、市旗的图案要反映首都特点和文化古都风貌,图案要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彩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彩旗cǎi qí
【释义】:
彩色的旗子。用于会场布置以及游行、庆祝等活动。如:会场外彩旗飘扬。
献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献旗xiàn qí
【释义】:
把锦旗献给某个集体或个人,表示敬意或谢意。郭沫若《洪波曲》:“二十二日献旗,见李品仙将军,赴前线炮兵阵地。”
水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旗shuǐ qí
【释义】:
传统京剧使用的道具。白色,布质,方形,上绘水纹,表示水浪。京剧《白蛇传》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
测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测旗cè qí
【释义】:
测量上用为目标的小红旗。海雁《在五月的崖头上》:“测旗像花一样布满荒野。”
红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红旗hóng qí
【释义】:
①红色的旗子。多用作革命的标志。杜鹏程《延安人》:“(他俩)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②竞赛中用以奖励优胜者的红色旗子。后即用以比喻先进的。如:红旗单位。
红旗手-现代汉语大词典
红旗手hóng qí shǒu
【释义】:
指先进人物。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她们依照党的蓝图,绣祖国锦绣边陲,开一代女儿新风,成了各条战线上的红旗手。”
校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校旗xiào qí
【释义】:
署有学校校名的旗帜。
转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转旗zhuǎn qí
【释义】:
指军队作战行动改变方向。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此时所有向西向南之敌军主力,皆转旗向东,集中视线于黄陂,猛力并进,找我作战。”
军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军旗jūn qí
【释义】:
军队的旗帜。沈从文《会明》:“被人谥作‘呆’,那一面宝藏的军旗,和那无根无蒂的理想,都有一部分责任了。”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为红地,左上方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
战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战旗zhàn qí
【释义】:
军中的旗帜。阿英《夜》:“一眼看去,江上不知有多少的伟大之暗影,仿佛都执着战旗在奔向前敌。”
星条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星条旗xīng tiáo qí
【释义】:
指美国国旗。因美国国旗是由代表全国五十个州的五十颗星和代表当时争取独立的十三个殖民地的十三道条纹组成,故称。胡万春《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它曾经让挂着星条旗、米字旗、膏药旗的军舰压得喘不过气来。”
收旗卷伞-现代汉语大词典
收旗卷伞shōu qí juǎn sǎn
【释义】:
喻停止活动。沙汀《淘金记》:“每天吸食(大烟)的时候,他们得安置几重岗位来严密戒备。只要一有响动,就又立刻收旗卷伞,把家具藏向夹墙里、厕所里。”
斩将搴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斩将搴旗zhǎn jiàng qiān qí
【释义】: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吴伯箫《马》:“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
旗1-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1qí旂
【释义】:
旗帜。
旗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子qí zi
【释义】:
①用绸、布、纸等制成的长方形、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多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田野《火烧岛》:“老金站在屋顶上,把一面不知从哪里变出来的红旗子,挥舞着。”②旗号。比喻某种名义。鲁迅《答曹聚仁先生信》:“文言的保护者,现在也有打了大众语的旗子的了。”
旗开得胜-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开得胜qí kāi dé shèng
【释义】:
令旗一扬就获得胜利。形容战争胜利之速。也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成功。老舍《女店员》:“我预祝妇女商店旗开得胜,成为北京市的一面红旗。”
旗手-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手qí shǒu
【释义】:
①执旗的人。碧野《金鸡菊》:“他们顺着小红旗排好了队。旗手是那个顽皮的小孩子,他戴着荷叶边白色遮阳帽。”②比喻领导人或先行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旗号-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号qí hào
【释义】:
旧时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比喻做某种事借用的名义。赵树理《张来兴》:“我这人就是见不得这种神气——说句话先把局长的旗号打在前边,好像他是局长的传令官!”
旗杆-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杆qí gān
【释义】:
同“旗竿”。杨朔《昨日的临汾》:“孩子们在绕着旗杆互相追逐。”
旗兵-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兵qí bīng
【释义】:
八旗兵丁。老舍《茶馆》:“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
旗枪-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枪qí qiāng
【释义】:
绿茶的一种。由带小芽的鲜茶制成。因冲泡时芽尖挺如枪、叶展如旗而得名。主要产于浙江。
旗帜-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帜qí zhì
【释义】:
①各种旗子的总称。洪深《青龙潭》:“各家藏着的旗帜,各色各种都要。”②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毛泽东《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法西斯势力则必归于消灭。”③比喻榜样。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你当了人民代表,成了旗帜,见了毛主席。”
旗帜鲜明-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帜鲜明qí zhì xiān míng
【释义】:
比喻政治倾向非常明显或态度很明确。袁鹰《横眉》:“他旗帜鲜明,大义凛然。”
旗鱼-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鱼qí yú
【释义】:
鱼名。一般体长二三米,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鱼类。身体近似圆筒形。上颌像剑。第一背鳍长而高,如船帆。性凶猛,行动敏捷,以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味鲜美,可供食用。
旗竿-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竿qí gān
【释义】:
悬挂旗帜的杆子。鲁迅《白光》:“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
旗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语qí yǔ
【释义】:
在航海、军事或某些远距离作业中,为表示所欲传达的言语或信号而统一规定的一套挥动旗子的动作。冰心《我的童年》:“这房子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
旗舰-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舰qí jiàn
【释义】:
海军舰队司令、编队司令所在的军舰。为便于识别,舰上挂有该级司令旗(夜间挂司令灯),故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叫指挥舰(艇)。《中国近代史》:“福建海军旗舰‘扬武’号,用尾炮击中法旗舰‘伏尔他’号。”
旗鼓相当-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鼓相当qí gǔ xiāng dāng
【释义】: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李广田《金坛子》:“他们两支…到了父亲一代起始分居度日时,也还旗鼓相当。”
旗2-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2qí
【释义】:
①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②清代满族八旗驻屯的地方,今沿用为地名。如:正黄旗;蓝旗营。③属于八旗的,特指满族的。如:旗装;旗袍。④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秦牧《愿借骆驼千里足》:“这个‘旗’的面积有十一万四千多平方公里,和浙江省大小差不多。”
旗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人qí rén
【释义】:
指清代编入旗籍的人。特指满族人。老舍《四世同堂》:“旗人的生活好像…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艺术中。”
旗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下qí xià
【释义】:
清代指八旗之下。也借指旗人。欧阳山《三家巷》:“官塘街三家巷有一个旗下的大烟精要卖房子。”
旗袍-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袍qí páo
【释义】:
妇女的一种袍装。原为清代满族(旗人)妇女所穿而得名。经不断改进,现基本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的样式。夏衍《法西斯细菌》:“静子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中国主妇了。”
旗袍裙-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袍裙qí páo qún
【释义】:
具有旗袍直身特点的一种短裙。
旗装-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装qí zhuāng
【释义】:
旧时满族妇女的服装打扮。王统照《一栏之隔》:“以及戴了方翅,穿了厚鞋的旗装太太…也都要把脸贴在铁栏上向里望望。”
旗籍-现代汉语大词典
旗籍qí jí
【释义】:
旗人的户籍。鲁迅《买〈小学大全〉记》:“令旗籍子弟也讲读朱子的《小学》。”
风信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信旗fēng xìn qí
【释义】:
指示风向的旗子。谢雪畴《长江飞渡记》:“小伙子们急得耐不住性子,仰起脖子,瞧住桅杆顶上那小风信旗。”
风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旗fēng qí
【释义】:
风中飘动的旗帜。鲁迅《致曹靖华》:“以前他是改组派,但像风旗似的转得真快。”
旌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旌旗jīng qí
【释义】:
旗帜的总称。毛泽东《西江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神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旗shén qí
【释义】:
代表神灵的旗帜。清末义和团尊奉为神灵的象征。老舍《神拳》:“我受了坎字老团黄老师傅的传授,得到这一对神旗,我怎么学的,怎么教给你们,没有半点私心!”
祭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旗jì qí
【释义】:
古代出师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先生们以‘前卫’之名,雄赳赳出阵的时候,我是祭旗的牺牲。”
龙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龙旗lóng qí
【释义】:
①古代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②清代国旗。老舍《老张的哲学》:“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锦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锦旗jǐn qí
【释义】:
用彩色绸缎制成的旗子,授给竞赛或生产劳动中的优胜者,或者送给团体或个人,表示敬意、谢意等。张弦《记忆》:“不到一年,就收到一大叠感谢信,还有一面公社赠送的漂亮的锦旗。”
白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白旗bái qí
【释义】:
①战败投降或要求停战的旗子。比喻事败服罪。金近《书柜里的故事》:“两个坏老太婆,快快扯出白旗来吧,再不投降,就要轰你们的房子!”②借指落后或反动的东西。《天安门诗抄》:“白旗倒了红旗飘,老子生死在这回。”③战争中敌对双方派人互相联络所用的旗子。
鸡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鸡旗jī qí
【释义】:
风信器之一种。它的风标做成一块鸡形的平面,随风向转动。又称风信鸡。臧克家《自己的写照》:“革命是面占风的鸡旗,人心一齐随着它转。”
顺风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顺风旗shùn fēng qí
【释义】:
比喻顺应趋势说话、行事。《扬州评话选》:“什么东西叫顺风旗呢?不问我说什么话,你都要顺着我,好比我喊:兄弟!你就要喊老大哥!我说昨天晚上玉皇大帝请我吃饭的,你就要说,对的,我还看见太白金星来请你的。”又如:他这个人惯会扯顺风旗,因此官运亨通,人称“不倒翁”。
领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领旗lǐng qí
【释义】:
①指军官。望帝《四川讨满洲檄》:“赏金多被领旗抽,区区微劳谁见收?”②捻军称向首领领受旗帜参加本部队。江地《皖北根据地失守与张洛行殉难》:“捻军中有一个流行的术语叫‘领旗’,即每一捻军首领组织队伍之前,向各村庄发出邀请,请参加他的部队,各村庄决定参加某一路捻军,这就算领了旗。”
自治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自治旗zì zhìqí
【释义】: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非蒙古族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行政地位相当于自治县。
血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血旗xuè qí
【释义】:
指红旗。蒋光慈《弟兄夜话》:“在M城,江霞可以看见满街的血旗——人类解放的象征。”
赤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赤旗chì qí
【释义】:
①红色的旗帜。也比喻鲜明的旗号。严复《救亡决论》:“(超俗之士)薄讲章者则标汉学考据之赤旗。”②象征无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革命。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重振旗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重振旗鼓chóng zhèn qí gǔ
【释义】:
见“重整旗鼓”。
重整旗鼓-现代汉语大词典
重整旗鼓chóng zhěng qí gǔ
【释义】: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姚雪垠《李自成》:“我就知道你不会完蛋,定有重整旗鼓的一天。”也作“重振旗鼓”。邹韬奋《经历》:“我深信我们在这样挣扎苦斗中所获得的极可宝贵的经验,对于将来重振旗鼓的《生活日报》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黄龙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黄龙旗huáng lóng qí
【释义】:
指清朝国旗。也称龙旗。袁鹰《十月长安行》:“且不说你曾亲眼看到英雄的人民,怎样砍倒黄龙旗、五色旗。”
一旗半鎗-汉语大词典
一旗半鎗
【1】指极细嫩的茶叶。{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這茶呵採的一旗半鎗﹐來從五嶺三{湘}。”
一旗二鎗-汉语大词典
一旗二鎗
【1】茶名。{明}{顾元庆}《茶谱·采茶》:“團黄有一旗二鎗之號﹐言一葉二芽也。”
一槍一旗-汉语大词典
一槍一旗
【1】见“一鎗一旗”。
一旗一槍-汉语大词典
一旗一槍
【1】指幼嫩的茶叶。{清}{张九徵}《与罗瑕公书》:“連朝有悶絶事﹐非一旗一槍所能戡定。”
一鎗一旗-汉语大词典
一鎗一旗
【1】指幼嫩的茶叶。鎗,亦作“槍”。{宋}{赵佶}《大观茶论·采择》:“凡茶如雀舌穀粒者爲鬭品﹐一鎗一旗爲揀芽﹐一鎗二旗爲次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爲葉者謂之旗。旗非所貴﹐不得已取一槍一旗猶可﹐過是則老矣。”{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次曰揀芽﹐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鎗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帶兩葉者﹐號一鎗兩旗。”
二十四旗-汉语大词典
二十四旗
【1】{清}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蒙族}和{汉族}军队,分别编为{蒙古军}八旗和{汉军}八旗,与原有{满族}八旗,共为“二十四旗”。{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其後歸附日衆,乃析爲八。以本部所屬者爲{滿洲},{蒙古}部落而遷入者爲{蒙古},{明}人爲{漢軍},合爲二十四旗,制度備焉。”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
三面紅旗-汉语大词典
三面紅旗
【1】一九五八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合称三面红旗。
上三旗-汉语大词典
上三旗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
下半旗-汉语大词典
下半旗
【1】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是公众表示哀悼的礼节。也称降半旗。
下五旗-汉语大词典
下五旗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
五方旗-汉语大词典
五方旗
【1】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常用于军中,相传为{黄帝}所设。《宋史·礼志二十四》:“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臺相望﹐使人執旗如臺上之數以相應。”《水浒传》第一〇九回:“敲金邊﹐出五方旗﹐放大炮﹐掌號儹行營﹐各各擺陣出戰。”
五丈旗-汉语大词典
五丈旗
【1】杆高五丈的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2】借指帅旗。{王闿运}《郭新楷传》:“既乃歎曰:‘丈夫不假五丈旗﹐無由自見。’”
五綵旗-汉语大词典
五綵旗
亦作“[五彩旗]”【1】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国旗。因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故称。{李大钊}《乙卯残腊在太平洋舟中作》诗:“黯黯五彩旗﹐自兹少顔色。”【2】多种颜色的军旗。《通典·兵二》:“於是大將出五綵旗十二口﹐各樹於左右厢陳前。”亦省作“[五彩]”。{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聲既全﹐五彩必具。”
五色旗-汉语大词典
五色旗
【1】因{民国}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亦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鲁迅}《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鲁迅}《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更何况这位{常燕生}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2】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华民国}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五星紅旗-汉语大词典
五星紅旗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红色,左上方缀一大四小黄色五角星。小五角星环拱大星之右,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五牛旗-汉语大词典
五牛旗
【1】即五牛旗舆。{晋}代所造的一种皇帝乘舆。车设五牛,竖旗于牛背。{隋}{唐}因之。《隋书·礼仪志五》:“五牛旗﹐左青赤﹐右白黑﹐黄居其中﹐蓋古之五時副車也……後但以五色木牛象車﹐豎旗於牛背﹐使人輿之。旗常纏不舒﹐唯天子親戎﹐乃舒其斾。”《晋书·舆服志》:“五牛旗﹐平{吴}後所造﹐以五牛建旗﹐車設五牛﹐青赤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五彩旗-汉语大词典
五彩旗
【1】见“五綵旗”。
五旗-汉语大词典
五旗
【1】五色旗帜。{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陣》:“參聲既全﹐五菜必具﹐辨吾號声﹐知五旗。”《汉书·扬雄传上》:“鳴洪鐘﹐建五旗。”{颜师古}注引《汉旧仪》:“皇帝車駕建五旗﹐蓋謂五色之旗也。”《晋书·輿服志》:“天子親戎﹐五旗舒旆﹐所謂武車綏旌者也。”
表旗-汉语大词典
表旗
【1】边境线上的标帜,犹后世的界碑。{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读左传·昭公》:“表旗即後世界碑之類。”《左传·昭公元年》:“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
升旗-汉语大词典
升旗
【1】谓把国旗﹑军旗等慢慢拉到旗杆顶端,是一种隆重的仪式。{田汉}《哭程砚秋》诗:“眉飛{燕市}初升幟。”原注:“{砚秋}同志参加第一届人民政协﹐亲见{天安门}初次升旗。”
丹旗-汉语大词典
丹旗
【1】红色的旗帜。{三国} {魏}{曹植}《七启》:“獠徒雲布﹐武騎霧散﹐丹旗燿野﹐戈殳晧旰。”{三国} {魏}{曹丕}《黎阳作》诗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
半旗-汉语大词典
半旗
【1】指降至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的国旗,用以表示哀悼。{浩然}《永世不忘毛主席》:“广场中央的旗杆矗立﹐悬挂的半旗在微风中无声地抖动。”
九旗-汉语大词典
九旗
【1】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种旗帜。{晋}{潘岳}《藉田赋》:“玉輅鳴鸞﹐九旗揚旆。”《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爲常﹐交龍爲旂﹐通帛爲旜﹐雜帛爲物﹐熊虎爲旗﹐鳥隼爲旟﹐龜蛇爲旐﹐全羽爲旞﹐析羽爲旌。”{唐}{张薦}《唐享文太子庙乐章·送神》:“三獻具舉﹐九旗將旋。”
仆旗-汉语大词典
仆旗
【1】放倒战旗。借指休战。《新唐书·郑元璹传》:“豈若仆旗接好﹐則金玉重幣一歸可汗。”
令旗-汉语大词典
令旗
【1】即令箭。{清}{李渔}《奈何天·助边》:“老旦﹑副浄扮二差官持令箭上:‘赤手回鈞旨﹐空拳繳令旗;錢糧無着落﹐常例不曾虧。’”
作纛旗兒-汉语大词典
作纛旗兒
【1】犹言主事者,当家人。纛旗,军中主帅之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這事雖不在行﹐到底還算個作纛旗兒。如今你又出来了﹐這怎麽樣呢?”
使旗鼓-汉语大词典
使旗鼓
【1】谓做出比试枪棒的架式。《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員外道:‘要使旗鼓!’那官人道:‘好﹐使旗鼓!’”
信旗-汉语大词典
信旗
【1】古代军中用为指挥进退的旗帜。《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每戰﹐監使自有信旗﹐乘高立馬﹐以牙隊自衛﹐視軍勢小卻﹐輒引旗先走﹐陳從而潰。”{胡三省}注:“信旗者﹐别爲一旗﹐軍中視之以爲進退。”
信號旗-汉语大词典
信號旗
【1】军队﹑舰船﹑海港﹑工地等用来传达信号﹑进行联系的旗帜。
偃旗仆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仆鼓
【1】见“偃旗息鼓”。
偃旗卧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卧鼓
【1】见“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汉语大词典
偃旗息鼓
【1】休军罢战。{杨朔}《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晩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2】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來﹐難道就此偃旗息鼓﹐一問不問嗎?”【3】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雲}爲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譁者斬。”《旧唐书·伊慎传》:“{慎}列樹三栅﹐相去數里﹐偃旗卧鼓。於中栅聲鼓﹐三栅悉兵以擊﹐賊衆大亂。”{明}{徐复祚}《投梭记·阴伏》:“聽我號令:偃旗息鼓如安寢﹐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擊要詳審。”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梁书·王僧辩传》:“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分命衆軍﹐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無人。”
八旗制度-汉语大词典
八旗制度
【1】{清}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皇太极}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編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粎p﹐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清}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
八旗兵-汉语大词典
八旗兵
【1】{清}代兵制。{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为一旗。共设八旗。{皇太极}时﹐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乾隆}时八旗兵佐领之数近二千人﹐兵额计二十余万人。参见“[八旗制度]”。
八旗子弟-汉语大词典
八旗子弟
【1】{清}旗人子弟。{清}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后“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你祖太爺從此無心進取﹐便聚集了許多八旗子弟﹐逐日講書論文。”{张天民}《战士过雷区》:“那样﹐我们便成了少爷兵﹐成了腐朽的‘八旗子弟’﹐成了特权阶层。”
八旗-汉语大词典
八旗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軍﹐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M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率八旗勁旅抵{燕}﹐圍之匝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誓屠八旗﹐以安九有。”{萧红}《小城三月》:“她们是八旗人﹐也就是满人。”
公旗-汉语大词典
公旗
【1】复姓。{春秋}时{齐国}有{公旗氏}。见{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兵旗-汉语大词典
兵旗
【1】军旗。《史记·天官书》“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游。”{唐}{张守节}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導軍進退﹐亦領州列邦。並不欲摇動﹐摇動則九州分散﹐人民失業﹐信命一不通﹐於中國憂。以金﹑火守之﹐亂起也。”{南朝} {梁}{刘孝绰}《答云法师书》:“昔戈盾夾車﹐備不虞於{周}后;兵旗引駕﹐防未然於{漢}君﹐斯皆執心黄屋﹐瑞無紺馬﹐事極寰寓之中﹐理隔天人之外。皇上自兹善覺﹐降迹{閻浮}﹐以住地之心﹐行則天之化﹐故能慈導三有﹐仁濟萬物。”
玄旗-汉语大词典
玄旗
【1】浅黑色的旗。《晋书·舆服志》:“及{秦皇}并國……又有玄旗皁旒之制。”《淮南子·时则训》:“〔孟冬之月〕天子衣黑衣﹐乘玄驪﹐服玄玉﹐建玄旗。”《六韬·必出》:“將士人持玄旗。”《国语·吴语》:“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
玄武旗-汉语大词典
玄武旗
【1】绘有龟形的旗帜,作北面或后面军阵的标志,亦用作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朱雀隊建朱雀旗……玄武隊建玄武旗﹐一人執﹐二人引。”《宋史·仪卫志五》:“玄武隊﹐虎翼都指揮使一人﹐犦矟二﹐玄武旗一。”
刁斗旗杆-汉语大词典
刁斗旗杆
【1】{清}代科举考试中,状元及第者门前所建之旗。
别樹一旗-汉语大词典
别樹一旗
【1】见“别樹一幟”。
參旗-汉语大词典
參旗
【1】星名。属毕宿,共九星,在参星西。又名“天旗”﹑“天弓”。{三国} {魏}{何晏}《景福殿赋》:“參旗九旒﹐從風飄揚。”{唐}{杨炯}《浑天赋》:“天陵積尸之肅殺﹐參旗九斿之部伍。”{宋}{周邦彦}《夜飞鹊·别情》词:“相將散離會處﹐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清}{李绂}《驿南铺不寐》诗:“沉沉戍鼓樓頭動﹐宛宛參旗天半横。”
在旗-汉语大词典
在旗
【1】谓隶属旗籍。《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尹其明}〕合一位在旗的{安學海}{安二老爺}﹐是個至交朋友。”
坐纛旗兒-汉语大词典
坐纛旗兒
【1】指主帅。喻主事人。《红楼梦》第十六回:“大爺派他去﹐原不過是個坐纛旗兒﹐難道真的叫他講價錢會經紀去呢!”
大張旗鼓-汉语大词典
大張旗鼓
【1】比喻声势﹑规模很大。{毛泽东}《元旦祝词》:“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2】比喻公开。{杨朔}《<铁流>的故事》:“又不敢大张旗鼓地读﹐只能在夜晩﹐反锁上门﹐拥着被看。”
嘛呢旗-汉语大词典
嘛呢旗
【1】也称经幡。{藏}传佛教徒祈祷用的法物。用白布或彩纸制成长条状小旗,上写“六字真言”及其他经文,扎制成串,以竿揭诸屋顶,或竖立于山头及嘛呢堆上,表示祈祷。
國旗-汉语大词典
國旗
【1】代表国家的旗帜。其式样﹑图案和使用办法由宪法或专门法律规定。
幡旗-汉语大词典
幡旗
【1】旗帜。《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後汉书·刘盆子传》:“{寶}({李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唐}{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诗:“鐵馬擐紅纓﹐幡旗出禁城。”
幢旗-汉语大词典
幢旗
【1】旌旗。{唐}{杨炯}《战城南》诗:“幢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彩旗-汉语大词典
彩旗
【1】彩色的旗子。古用作仪仗。《清会典图·舆卫·彩旗》:“皇貴妃儀仗彩旗﹐雲緞﹐硃紅﹑黑二色﹐俱斜幅﹐不繡。餘如鳳旗之制。”{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彩旗轉初旭﹐玉座當祥烟。”【2】现用于会场布置以及游行﹑庆祝等活动。
廂黄旗-汉语大词典
廂黄旗
【1】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廂紅旗-汉语大词典
廂紅旗
【1】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廂白旗-汉语大词典
廂白旗
【1】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廂藍旗-汉语大词典
廂藍旗
【1】镶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定風旗-汉语大词典
定風旗
【1】装在桅杆上测定风向的旗子。《儒林外史》第三三回:“看着江里的船在樓窗外過去﹐船上的定風旗漸漸轉動﹐{韋四太爷}道:‘好了!風雲轉了!’”
奸旗鼓-汉语大词典
奸旗鼓
【1】谓违犯军令。古代军队以旗鼓发号令,故以为喻。《左传·定公十四年》:“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杜预}注:“犯軍令。”
珠旗-汉语大词典
珠旗
亦作“[珠旂]”【1】珠饰之旗。{南朝} {梁}{沈约}《拟风赋》:“拂九層之羽蓋﹐轉八鳳之珠旂。”{元}{王旭}《拟刘裕讨桓玄檄》:“寶劍横乎秋霜﹐珠旗曳乎明月。”{清}{唐孙华}《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珠旗雲罕夾鳳輦﹐恍惚疑有神靈隨。”《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郭璞}注引{张揖}曰:“以明月珠綴飾旗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