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斟)是什么意思
斟酌-古语词今用词典
斟酌zhēnzhuó
注酒、倒酒。汉朝班固,字孟坚、生活在汉光武帝至和帝时代(公元32至92年),即汉朝中兴时代。统治者奢侈之风盛行,夸耀西都的豪华,盛赞长安之旧制。班固作赋,明褒颂而暗讽之。其中写天子及其臣田猎之壮,形象直观,令人瞠目:天子举行盛大游乐,炫耀武力于上林。军队奔驰,战车隆隆,草木涂地,山倾水覆,飞鸟惊惧,百兽恐慌。弓不虚放,矢不单发。飞鸟坠地,百兽栽倒,虎豹无处逃,犀牛自相撞,草木无存,禽兽杀光,原野萧条而冷落,鸟无音而兽绝迹,于是天子登临雕花刻鸟之宫馆台榭,会合将士,论功行赏。“陈轻骑以行炰,膝酒车以斟酌,”(让轻骑战车排列整齐,给将士传送烤熟的野味,让酒车来回奔驰,给将士倒酒斟满酒杯。)高举烽火,举杯畅饮,其乐无比。(《文选·班固(西都赋〉》)后引申为:反复思虑、决定去取,比较、选择。
今沿用引申义。
①反复思虑、决定去取。《语文活动》:“修改文章,需考虑的方面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推敲,等等。”杨朔《茶花赋》:“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奇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党员文摘》:“但是李达没有拘泥于毛泽东修改后的诗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作了一番斟酌,对毛泽东修改的两句话,又作了个别的修改。”
②比较、选择。叶圣陶《苏州园林》:“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推敲 斟酌 琢磨 衡量 酌-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推敲 斟酌 琢磨 衡量 酌
推敲tuīqiāc 斟酌zhēnzhuó 琢磨zuómo 衡量héngliang187酌zhuó
动词。表示反复考虑字句、事情等是否得当,是否合理可行。
“推敲”强调反复考虑优劣利弊;因为来源于唐朝贾岛考虑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敲”字好还是“推”字好,因此多用来表示对字句的反复考虑,但也可用于艺术作品内容、表现方法等等问题。例如:“古代不少文人很重视推敲字眼,务求用得妥贴、生动”;“尽管这些片子还不成熟,有些地方还值得推敲,但却闪耀出这些青年导演的锐气和光彩”(《光明日报》,1979.5.5);“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偏细细推敲”(鲁迅:《祝福》)。
“斟酌”强调仔细地反复考虑,含有“从容进行”的意味;适用于事情和字句;有以斟酒饮酒作比喻的形象色彩。例如:“经再三斟酌,还是邀请他们俩人参加要得当些”;“当初绘画的时候,这太阳应该画多大,是费过一番心思来斟酌的”(秦牧:《艺海拾贝》);“先生看了译稿之后,在要斟酌修改的地方,总用小纸条夹记,当面和我们商量改定”(许广平:《鲁迅回忆录》);“这一个字答得似无道理,他也不去斟酌”(《小说选刊》,1981,11)。
“琢磨”含有“耐心、认真、细细地反复思考”的意味;多用于别人的言辞话语;有以雕刻和打磨玉石作比喻的形象色彩。例如:“读者看到后面,需要翻阅前面,仔细琢磨体味”(《文艺报》,1979,3);“吴天柱他们琢磨,这一定是哪一个大工地的材料”(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书记说的一番话,她晚上琢磨了很久”。
“衡量”强调在考虑中作估量和比较,意思较重,多用于较重要或较大的事情。例如:“事情这么重大,没有认真衡量一番就匆忙作出决定”;“又特别把自己的话仔细衡量”(叶圣陶:《倪焕之》);“要去的话,就得准备好冒险,你衡量一下怎么办吧”。
“酌”和“斟酌”意思一致,多用于建议,计划和字句,比喻的形象色彩比“斟酌”弱;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现在一般只用于委婉的文言说法里。例如:“此见当否,请酌”;“是否可以作这样解释,请再斟酌一下,或同懂俄文的同志商量一下加以酌定”(《文艺报》,1982,6)。
考虑 斟酌 思考-近义词应用词典
考虑 斟酌 思考
考虑 kǎolǜ 斟酌 zhēnzhuó 思考 sīkǎo
【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如:
1.而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2.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如:
3.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思考】进行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如:
4.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
辨析:“考虑”泛指思考探求问题,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对象较广,指一般事情,也指较重大的事情,如计划、办法、制度、工作等。“思考”指对事情进行较深刻周到的思索,如独立思考。“斟酌”原义指酌酒,引申指根据具体情况反复思索是否合适可行,对象多是一般事情,文章内容和词句等,常说字斟句酌,再三斟酌。
推敲 斟酌-近义词应用词典
推敲 斟酌
推敲 tuīqiāo 斟酌 zhēnzhuó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如:
1.通常我们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修改,甚至几次重写。
【斟酌】考虑,推敲,决定取舍。如:
2.其实在写文章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辨析:它们都指反复考虑字句、话语等是否可用,是否用得恰当,如他逐句逐段地斟酌(推敲)。推敲对象多是文章、词句、结构等。“斟酌”不限于文章、字句,还可指对事情等的考虑,如对这件事我要再三斟酌。
斟灌-古文观止词典
斟灌zhēn guàn
【词性】:名词
古国名。夏帝仲康所封诸侯国(1)。《吴许越成》: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从前有过的浇攻灭了斟灌而攻伐斟。
斟-古文观止词典
斟zhēn xún
【词性】:名词
夏帝太康国都,后封为同姓诸侯国(1)。《吴许越成》: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从前有过的浇攻灭了斟灌而攻伐斟。
斟酌-古文观止词典
斟酌zhēn zhuó
【词性】:动词
商讨,考虑,以定取舍(2)。《召公谏厉王止谤》:而后王斟酌焉。——然后天子考虑它。《诸葛亮前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至于考虑政事的利害得失,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捉猪问地脚,斟酒问提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捉猪问地脚,斟酒问提壶
【释义】:
地脚:地道的脚夫,指善捉猪者。提壶:有提梁的酒壶。比喻做事应该问经手者、当事人。《绣鞋记》一二:当日与我借银,你并非经手!何得遽行赎取揭约。谚云捉猪问地脚,斟酒问提壶,必须黄显国亲自到来,方能交还揭数。
斟-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斟zhēn
①(用勺、瓢等)舀取。《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七日不尝粒。”(藜羹:煮野菜。)②用壶等倒酒或茶水。李白《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听我一曲悲来吟。”③考虑,推敲。左思《魏都赋》:“~《洪范》,酌典宪;观所恒,通其变。”
【斟量】酌量,估量。《颜氏家训·省事》:“比较材能,~功伐。”(功伐:功绩。)
【斟酌】①倒酒。《后汉书·方术传·左慈》:“慈乃赍酒一升,脯一斤,手自~,百官莫不醉饱。”(赍jī:持。)②考虑择取。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句斟字酌-现代汉语大词典
句斟字酌jù zhēn zì zhuó
【释义】:
同“字斟句酌”。何其芳《还乡杂记》:“在那两位同学中,一个正句斟字酌地翻译着一些西欧作家的散文和小说。”
浅斟低唱-现代汉语大词典
浅斟低唱qiǎn zhēn dī chàng
【释义】:
斟着茶酒,低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样子。如:浅斟低唱,觥筹交错。
字斟句酌-现代汉语大词典
字斟句酌zì zhēn jù zhuó
【释义】:
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斟酌、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所有的发言、报告,都可以拿回去修改,字斟句酌。”
斟-现代汉语大词典
斟zhēn
【释义】:
①用壶倒酒或茶水。杨沫《青春之歌》:“于是她笑着,赶快跟客人斟上水。”②推敲;考虑。徐迟《牡丹》:“青年和老人再三斟字酌句。”
斟酌-现代汉语大词典
斟酌zhēn zhuó
【释义】:
倒酒不满叫斟,太过叫酌,贵在适中。故凡事反复考虑是否可行或适当叫斟酌。曹禺《日出》:“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
二斟-汉语大词典
二斟
【1】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夏}之时{寒浞}杀{后羿}而占有其妻室,生子{浇}及{豷},使{浇}率师灭{斟灌}﹑{斟鄩}。{夏}臣{靡}收二国遗民,灭{寒浞}而立{少康}。{少康}复灭{浇},使其子{后杼}灭{豷},{夏}室中兴。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后因用“二斟”指忠心复国之师。{清}{顾炎武}《感事》诗之一:“舊國仍三{亳}﹐多方有二{斟}。”
不斟-汉语大词典
不斟
【1】古代{南楚}谓疾病少愈而加剧为不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方言》:斟﹐益也;凡病少愈而加劇謂之不斟﹐或謂之何斟。{吕居仁}答{曾吉父}詩:‘記我今年病不斟’蓋用此。”
低唱淺斟-汉语大词典
低唱淺斟
【1】谓听人曼声歌唱,并自在地缓缓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适的情态。语出《绿窗新话》卷二引{宋}无名氏《湘江近事》:“{陶穀}學士,嘗買得{党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党太尉}家應不識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穀}愧其言。”{元}{卢挚}《寿阳曲》:“詩難詠﹐畫怎描﹐欠漁翁玉蓑獨釣。低唱淺斟金帳曉﹐勝烹茶{党}家風調。”
依斟流彘-汉语大词典
依斟流彘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使{奡}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於{彘}。”后以“依斟流彘”謂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後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賢力争﹐屢折姦鋒﹐雖願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李贤}注:“言帝寵幸宦豎﹐令執威權﹐賴忠臣{李膺}等竭力諫争﹐以免篡弑之禍。不然﹐則雖願如{夏相}依{斟}﹐{周王}流{彘}﹐不可得也。”
句斟字酌-汉语大词典
句斟字酌
【1】谓逐句逐字仔细推敲。{何其芳}《还乡杂记·我是怎样写起散文来的呢(代序)》:“在那两位同学中﹐一个正句斟字酌地翻译着一些西欧作家的散文和小说。”
同斟-汉语大词典
同斟
【1】一同饮酒。{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會隨仙羽化﹐香蟻且同斟。”{宋}{秦观}《拟韦应物》诗:“鄰父縮新醅﹐林下邀同斟。”
行斟-汉语大词典
行斟
【1】行酒。依次斟酒。《史记·赵世家》:“{襄子}姊前爲{代王}夫人……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
字斟句酌-汉语大词典
字斟句酌
【1】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斟酌﹑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 慎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爺}説話﹐只管是這等字斟句酌﹐再不想一個跑堂兒的﹐他可曉得甚麽叫作名勝!”{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结论三》:“所有的发言﹑报告﹐都可以拿回去修改﹐字斟句酌。”
孤斟-汉语大词典
孤斟
【1】独自饮酒。{唐}{韩愈}《县斋读书》诗:“詩成有共賦﹐酒熟無孤斟。”{宋}{苏轼}《次韵刘贡父所和韩康公忆持国》之二:“已託西風傳絶唱﹐且邀明月伴孤斟。”
獻斟-汉语大词典
獻斟
【1】献酒。{南朝} {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寒榮共偃曝﹐春醖時獻斟。”
淺斟低唱-汉语大词典
淺斟低唱
【1】斟着茶酒,低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样子。{宋}{陶穀}《清异录·释族》:“{李煜}乘醉﹐大書石壁曰:‘淺斟低唱﹐偎紅倚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淺斟低唱﹐觥籌交舉。”{宋}{柳永}《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淺斟低唱。”{清}{黄景仁}《虞美人·闺中初春》词:“問春何處最多些﹐只在淺斟低唱那人家。”
斟-汉语大词典
斟
《廣韻》職深切,平侵,章。【1】用勺﹑瓢等舀取。《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高诱}注:“無藜羹可斟,無粒可食,故曰不斟不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而任重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唐}{顾况}《游子吟》:“{太行}何艱哉,北斗不可斟。”【2】用壶倒酒或茶水。{前蜀 魏}{承班}《玉楼春》词:“玉斝滿斟情未已,促坐王孫公子醉。”{明}{陈所闻}《画眉序·闰九日登雨花台》套曲:“蘭香,斟緑醑長鯨吸。”{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于是她笑着,赶快跟客人斟上水。”【3】羹勺。亦指羹汁。《史记·张仪列传》:“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司马贞}索隐:“斟曰羹勺,故因名羹曰斟。”【4】调治。参见“[斟雉]”。【5】推敲;考虑。{晋}{左思}《魏都赋》:“斟《洪範》,酌典憲,觀所恒,通其變。”{明}{梁辰鱼}《浣纱记·定计》:“須多料,當細斟,奈天時今還未臨。”{徐迟}《牡丹》二:“青年和老人再三斟字酌句。”【6】收益增多或病情好转。《方言》第三:“斟,益也。南{楚}凡相益而又少謂之不斟。凡病少愈而加劇亦謂之不斟,或謂之何斟。”{宋}{吕本中}《次曾吉父兰溪绝句》之三:“書來肯附銅魚使,記我今年病不斟。”斟,一本作“禁”。【7】古国名。《汉书·地理志上》:“{斟},故國,{禹}後。”{清}{先著}《赠海云子》诗:“相逢炎月亦蕭森,來處家鄉是古{斟}。”自注:“{壽光}即古{斟}國。”【8】姓。《国语·郑语》:“{斟}姓無後。”{韦昭}注:“{斟}姓,{曹}姓之别……《傳》有{斟灌}﹑{斟鄩}﹑{澆}所滅。”
斟劑-汉语大词典
斟劑
【1】斟酌调整。{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评沈梅村古文》:“先要推勘作者之旨﹐折衷道要;次則裁量法度﹐斟劑規製﹐使人有律可循。”
斟誨-汉语大词典
斟誨
【1】斟酌教诲。《三国志·蜀志·陈震传》:“順流漂疾﹐國典異制﹐懼或有違﹐幸必斟誨﹐示其所宜。”
斟鄩-汉语大词典
斟鄩
【1】见“斟尋”。
斟灌-汉语大词典
斟灌
【1】古国名。{夏}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左传·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孔颖达}疏:“二{斟}﹐{夏}同姓諸侯。”《史记·夏本纪》“{中康}崩﹐子{帝相}立”{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
斟酌-汉语大词典
斟酌
【1】执掌。{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若夫驂駕六龍﹐驅馳七聖﹐斟酌元氣﹐裁成天道者﹐其惟聖人乎!”{晋}{袁宏}《後汉纪·顺帝纪》:“天有北斗﹐所以斟酌元氣;帝有尚書﹐所以出納王命。”{宋}{曾巩}《祭黄君文》:“當世之官﹐有微有盛。盛者廟堂﹐斟酌王命。”【2】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術之微﹐剖析義利之辨﹐而斟酌時中之權﹐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曹禺}《日出》第四幕:“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3】安排;摆布。《北史·杨愔传》:“太皇太后曰:‘豈可使我母子受{漢}老嫗斟酌。’”【4】倒酒;注酒。《後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慈}乃爲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緑樽翠杓﹐爲君斟酌。”【5】指饮酒。{宋}{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词:“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時﹐女頻來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濇。”旧题{汉}苏武《诗》之一:“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叙此平生親。”【6】品评欣赏。{宋}{向子諲}《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词:“今夜淒然對影﹐與誰斟酌姮娥。”【7】犹思忖;思量。{清}{余京}《中秋月蚀》诗:“{廣寒}宫闕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燭行。”{唐}{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仇兆鳌}注:“斟酌﹐代爲思忖也。”{宋}{范成大}《次韵子文探梅水西》:“斟酌芳心正怯寒﹐有情真被無情惱。”
斟瀉-汉语大词典
斟瀉
【1】倾注。使液体从高处流下。{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茶具》:“茶則有體之物﹐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
斟勺-汉语大词典
斟勺
【1】犹处置。《说文·斗部》“斟”{清}{段玉裁}注:“勺之斟之﹐多少在己﹐故凡處分曰斟勺。今多用斟酌。”【2】考虑﹑吸取。{汉}{应劭}《风俗通·声音》:“{周公}作《勺》。《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吴树平}校释引《白虎通·礼乐》:“{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
斟量-汉语大词典
斟量
【1】酌量;估量。{宋}{王安石}《与沈道原书》之一:“見{黄吉父}﹐説四姐甚瘦悴﹐恐久蔬食而然﹐切須斟量﹐勿使成疾。”{清}{唐孙华}《小病柬松一》诗之一:“眼暗■花髩有絲﹐斟量應是病來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布豆尺寸之數﹐蓋是大率中平之言矣。冷即須微厚﹐熱則須微薄﹐尤須以意斟量之。”
斟愖-汉语大词典
斟愖
【1】见“斟忱”。
斟裁-汉语大词典
斟裁
【1】斟酌决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造酒法〕初下米五斗﹐米必令五六十遍淘之﹐第二酘七斗米。三酘八斗米。滿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石声汉}注:“斟裁﹐斟酌斷定。”
斟尋-汉语大词典
斟尋
亦作“[斟鄩]”【1】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2】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杜预}注:“二國﹐{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太康}失位﹐逃到同姓部落{斟鄩}。{羿}灭{斟鄩}﹐立{仲康}。”
斟忱-汉语大词典
斟忱
【1】犹迟疑。{汉}{冯衍}《显志赋》:“意斟忱而不澹兮﹐俟回風而容與。”《後汉书·冯衍传下》作“斟愖”。{李贤}注:“斟愖﹐猶遲疑也。”
斟雉-汉语大词典
斟雉
【1】调治雉羹。{清}{顾炎武}《前诗意有未尽再赋》之二:“斟雉未能觴帝后﹐薨魚聊可事山君。”《楚辞·天问》:“{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堯}美而饗食之。”{清}{曹寅}《和些山咏东轩竹见寄》之七:“技遜投壺天發笑﹐羹非斟雉鼎流香。”
斟汋-汉语大词典
斟汋
【1】考虑;忖度。《周礼·秋官·士师》“一曰邦汋”{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汋讀如‘酌酒尊中’之酌。國汋者﹐斟汋盜取國家密事﹐若今時刺探尚書事。”
自斟-汉语大词典
自斟
【1】自行裁酌。{宋}{苏轼}《和陶郭主簿》之一:“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2】酌酒自饮。{晋}{陶潜}《和郭主簿》之一:“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宋}{刘克庄}《还黄镛诗卷》诗:“暮年誰可談兹事﹐盎有村醪且自斟。”
羊斟-汉语大词典
羊斟
【1】{春秋}时{宋}人。{郑}伐{宋}, {宋}{华元}﹑{乐吕}御之。{羊斟}为{华元}御, {华元}杀羊以飨士而不及{斟}。将战, {斟}曰:“疇昔之羊, 子爲政, 今日之御, 我爲政。”驰入{郑}师, {宋}遂败。见《左传·宣公二年》及《史记·宋世家》﹑《郑世家》。{唐}{郑薰}《赠巩畴》诗:“淡薄貴無味﹐{羊斟}慚大羹。”{金}{王琢}《同漕使对雪》诗:“躍馬共思追兔跡﹐抱戈誰與置{羊斟}。”
菫斟-汉语大词典
菫斟
【1】菫汁。{唐}{张读}《宣室志》卷一:“{尹君}笑曰:‘吾去歲在{北門}﹐有人以菫斟飲我者﹐我故示之以死﹐然則菫斟安能敗吾真耶!’”一本作“菫汁”。
酌古斟今-汉语大词典
酌古斟今
【1】谓斟酌古今之事, 互相参照。{清}{冯桂芬}《邵步青医学三书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時病機温毒病説》﹐重訂《萬氏女科三書》﹐發揮經旨﹐無奥不顯﹐酌古參今﹐易施於用。”{明}{杨慎}《词品·填词用韵宜谐俗》:“此詞連用數韻﹐酌古斟今﹐尤妙。”亦作“[酌古參今]”。
酌斟-汉语大词典
酌斟
【1】考虑事情或行文等是否妥当和可行。《天地会诗歌选·根由歌》:“共結聯盟表真心﹐同謀大事密酌斟。”【2】亦作“[酌酙]”。酌酒。{明}{程嘉燧}《孙履正履和北上临别题赠长句》:“脱衣貰酒君酌斟﹐君胡不飲心沉吟。”{清}{方文}《严子餐招同王宇安暨令嗣茂远朱岷左吴岱观夜集有怀亡友子岸》诗:“舉觴命親串﹐有酒當酌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