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惕)是什么意思
警惕←→麻痹-反义词词典
警惕←→麻痹jǐngtì-mábì
【词性】:形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麻痹:疏忽;没有警惕性。
【例】 下午再走吧,一会王公安员回来,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情况再向你谈谈。主要的是要提高警惕。(肖平:《三月雪》) 工人们明白书记这目光的意思:别骄傲自满,麻痹大意,斗争激烈复杂着呢!(肖育轩:《心声》)
松懈←→警惕-反义词词典
松懈←→警惕sōngxiè-jǐngtì
【词性】:形
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例】 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据中央社重庆十一日电是这样说的:“最高统帅部今日电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 刘全有用手一指说:“你呀,应该懂得订制度的精神。”停了停,接着说:“这主要是让大家警惕一下,把羊子圈起来就行了,你以为当真要罚款吗?”(吉学霈:《两个队长》)
警惕-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警惕jǐngtì
〈动〉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常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
这两天你要特别警惕,不用再回工厂了|你要警惕着点儿|要警惕王总经理那样的人|警惕坏人入室抢劫|他时常在心里暗暗警惕自己,绝不能贪图享乐|他警惕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个进站的人|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提高警惕|保持警惕|引起警惕|放松警惕
警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警惕jǐngtì
对可能发生的错误倾向、危险情况保持锐敏感觉——麻痺
警惕 警觉-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警惕 警觉
警惕jǐngtì 警觉jǐngjué
动词。表示对危险或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
“警惕”强调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注意,含有“须保持戒心,而且要在较长时间内注意”的意味;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及各种场合。例如:“他们必须压抑住难忍的疲乏,用高度的神经紧张来警惕敌人的报复”(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老东山忽然警惕起来,眼睛瞪大了”(冯德英:《迎春花》);“你是多年的政工干部,也可以说是‘老政工’了,你可要警惕啊”(《收获》,1982,1)。
“警觉”强调敏锐地觉察反应,含有“在较短的或紧迫的时间内十分留意”的意味;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自从上回四个团丁来逼着胡杏回省城之后,胡柳心里就分外警觉,听到什么地方有陌生男人的声音,她一定会全神注视”(欧阳山:《苦斗》);“守夜人听见远远地传来马蹄声和咳嗽声,大家立刻警觉起来,把打瞌睡的同伴们推醒”(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小昭这次却十分警觉,含意不浅地朝我看了一眼”(茅盾:《腐蚀》)。
朝乾夕惕-实用委婉语词典
朝乾夕惕
婉指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奋斗,未敢懈怠。也作“朝兢夕惕”。
警惕 麻痹-反义词应用词典
警惕 麻痹
警惕 jǐngtì 麻痹 mábì
【警惕】动词。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有形容词和名词用法。
〔例句〕
1.这两天你要特别警惕,不用再回工厂了。
2.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们要特别警惕骄傲情绪的滋长。
3.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
【麻痹】形容词,失去警惕性,疏忽大意;动词,使麻痹;名词,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的身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的丧失和运动机能的障碍。
〔例句〕
1.节假日期间更要注意防火防盗,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2.除虫菊能麻痹昆虫的神经系统,是制造蚊香的上好原料。
3.他患过小儿麻痹,所以至今离开拐杖仍无法行走。
〔应用例句〕
许多事故都是人们麻痹大意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发生事故。
警觉 警惕-近义词应用词典
警觉 警惕
警觉 jǐngjué 警惕 jǐngtì
【警觉】对危险或事变所具有的敏锐觉察。如:
1.“考验什么呢?”李镇平听到这话,心里更警觉了。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特别注意,特别小心预防。如:
2.这两天你要特别警惕,不用再回工厂了。
辨析:“警觉”多指能从某些教训或迹象中敏锐地推断出可能发生的情况。“警惕”多用于小心防范,如警惕假冒商标等。
惕息-古文观止词典
惕息tì xī
【词性】:形容词
战兢恐惧,不敢出声息的样子。《报任安书》:视徒隶则心惕息。——看到狱卒就心惊胆战,不敢出声息。
惕-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惕tì
①敬畏,戒惧。《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岂敢忘职?”李朝威《柳毅传》:“愧~惭惧,不知所失。”②疾速。《国语·吴语》:“一日~,一日留,以安步王志。”(留:徐缓。)③忧伤。柳宗元《乞巧文》:“抱拙终身,以死谁~?”
【惕然】忧惧的样子。《吕氏春秋·离俗》:“~而寤,徒梦也。”
【惕惕】忧惧的样子。《国语·楚语上》:“岂不使诸侯之心~焉!”
【惕息】提心吊胆,恐惧。司马迁《报任安书》:“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枪:通“抢”,撞,碰。)
儆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儆惕jǐng tì
【释义】:
戒惧;使戒惧。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们杀了一个要儆惕一百个,我们的恐怖是如火如荼。”
警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警惕jǐng tì
【释义】:
保持警觉,小心戒备。峻青《海啸》:“他警惕着意外事情的发生,做着最坏的准备。”
怵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怵惕chù tì
【释义】:
恐惧警惕;惊惧。姚雪垠《长夜》:“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悚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悚惕sǒng tì
【释义】:
警惕。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惕tì
【释义】:
谨慎小心。如:惕厉;警惕。
惕厉-现代汉语大词典
惕厉tì lì
【释义】:
也作“惕励”。警惕谨慎;警惕激励。如:终日惕厉;忧时惕励。
惕励-现代汉语大词典
惕励tì lì
【释义】:
见“惕厉”。
朝乾夕惕-现代汉语大词典
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
【释义】:
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形容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如:他当了总经理后,朝乾夕惕,工作非常努力。
儆惕-汉语大词典
儆惕
【1】戒惧。《明史·沈溍传》:“帝嘗以勳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誦習﹐使之儆惕。”【2】指使戒惧。{郭沫若}《恢复·如火如荼的恐怖》诗:“我们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我们是并不觉得恐怖。我们杀了一个要儆惕一百个﹐我们的恐怖是如火如荼。”
兢惕-汉语大词典
兢惕
【1】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清史稿·高宗纪六》:“〔{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爲懷。’”{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視自省﹐兢惕不安。”{唐}{白居易}《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鈞衡﹐職乖燮理;仰陰陽而增懼﹐顧霖雨而懷慚。無任兢惕之至!”
冰惕-汉语大词典
冰惕
【1】戒惧警惕。《南齐书·褚渊传》:“下官常人﹐志不及遠。隨運推斥﹐妄踐非涯﹐才輕任重﹐夙宵冰惕。近值國危﹐含氣同奮﹐况在下官﹐寧吝身命。”
啓惕-汉语大词典
啓惕
【1】使受到启发而震惧。{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多印白话﹐数{满清}罪恶﹐派间谍到{满}军中散发﹐以启惕其军心。”
夕惕-汉语大词典
夕惕
【1】谓至夜晚仍怀忧惧,工作不懈。{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吴}主不此之思﹐不加夕惕﹐佞諂凡庸﹐委以重任﹐危機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明}{李东阳}《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诗:“夙興念委託﹐夕惕懷艱辛。”{南朝} {梁}{沈约}《立太子恩诏》:“夕惕寅畏﹐若寘淵谷。”
夕惕朝乾-汉语大词典
夕惕朝乾
【1】语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谓终日勤勉谨慎,不敢懈怠。{明}{张居正}《考满谢手敕加恩疏》:“日申月飭﹐特祖宗已試之規;夕惕朝乾﹐乃臣子本然之分。”
夕惕若厲-汉语大词典
夕惕若厲
【1】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三国演义》第七三回:“常恐殞越﹐辜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颖达}疏:“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無咎。”《旧唐书·代宗纪》:“朕主三靈之重﹐託群后之上﹐夕惕若厲﹐不敢荒寧。”{唐}{李白}《明堂赋》:“而聖主猶夕惕若厲﹐懼人未安﹐乃目極于天﹐耳下于泉。”
析惕-汉语大词典
析惕
【1】犹徜徉。《淮南子·人间训》:“〔鴻鵠〕翺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間。”一本作“徜徉”。
戰惕-汉语大词典
戰惕
【1】惊悸;恐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元少先生》:“僮變色曰:‘我爲先生﹐禍及身矣!’戰惕奔入。”{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脉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宋}{范仲淹}《遗表》:“言逐涕零﹐命隨殞﹐臣無任惶懼戰惕之至。”
日惕-汉语大词典
日惕
【1】日日警惕﹑戒惧。《国语·楚语下》:“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爲之關籥蕃籬而遠備閑之﹐猶恐其至也﹐是之爲日惕。”{韦昭}注:“惕﹐懼也。”
日乾夕惕-汉语大词典
日乾夕惕
【1】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明}{李贽}《代深有告文》:“夫出家修行者﹐必日乾而夕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良由大政親裁﹐日乾夕惕。”
晝乾夕惕-汉语大词典
晝乾夕惕
【1】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乾》:“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前蜀}{杜光庭}《贺圣体渐痊愈表》:“晝乾夕惕﹐焦勞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憂軫而寒暄爽候。”
晝警夕惕-汉语大词典
晝警夕惕
【1】日夜警惕戒慎。{宋}{沈括}《延州谢到任表》:“敢不盡慮力行﹐求神聖責任之實;晝警夕惕﹐思天地亭育之恩。”
朝乾夕惕-汉语大词典
朝乾夕惕
【1】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乐器》:“不執一﹐則存省愈嚴﹐陟降一心﹐德業一致﹐此朝乾夕惕﹐存神盡性之密用﹐作聖之功﹐於斯至矣。”《红楼梦》第十八回:“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職。”
忡惕-汉语大词典
忡惕
【1】忧惧。{清}{方苞}《送王篛林南归序》:“戊戌春﹐忽告余歸有日矣。余乍聞﹐心忡惕﹐若暝行駐乎虚空之逕﹐四望而無所歸也。”
忷惕-汉语大词典
忷惕
【1】戒惧。《旧唐书·刘总传》:“每公退﹐則憩于道場﹐若入他室﹐則忷惕不敢寐。”
愁惕-汉语大词典
愁惕
【1】忧惧。{唐}{韦应物}《过昭国里故第》诗:“收此還我家﹐將還復愁惕。”
怵惕-汉语大词典
怵惕
【1】戒惧;惊惧。《汉书·王商传》:“於是退{勃}使就國﹐卒無怵悐憂。”{颜师古}注:“悐﹐古惕字。”《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姚雪垠}《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书·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孔}传:“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唐}{杜甫}《北征》诗:“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
怛惕-汉语大词典
怛惕
【1】犹怵惕,惊惧。{三国} {魏}{曹植}《感节赋》:“内紆曲而潛結﹐心怛惕以中驚。”《史记·孝文本纪》:“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爲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于心。”【2】凄怆;悲伤。《文选·马融<长笛赋>》:“聽簉弄者遥思於古昔﹐虞志於怛惕﹐以知長戚之不能閒居焉。”{李周翰}注:“怛惕﹐惻愴之聲。”
恐惕-汉语大词典
恐惕
【1】戒惧。{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仁宗祫享恭虔》:“侍祠諸神裹手執笏﹐見上恭虔﹐皆恐惕揎袖。”
悚惕-汉语大词典
悚惕
【1】恐惧;惶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後﹐心中悚惕﹐魂魄俱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臨{黄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感悚惕焉。”{汉}{焦赣}《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懼﹐安無悚惕。”{清}{吴伟业}《松鼠》诗:“側目仍盱睢﹐奉頭似悚惕。”【2】敬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衆參已﹐肅肅列侍……共視座上﹐真如懸觀音圖像﹐時被微風吹動。聞言悚惕﹐鬨然並諾。”【3】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清}{陈确}《答张考夫书》:“臨書不勝悚惕。”{唐}{元稹}《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寵過憂來﹐恩殊感極﹐彷徨自顧﹐悚惕難居。”【4】警惕。{清}{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唐}以來諸家言﹐以悚惕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悛惕-汉语大词典
悛惕
【1】悔悟戒惧。{唐}{吴少微}《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序》:“於是旭旦之音達而人用悛惕﹐伐{虞泉}而人悲衰老。”
惕-汉语大词典
惕
《廣韻》他歷切,入錫,透。【1】畏惧;戒惧。《书·盘庚上》:“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孔}传:“汝不從我命,所含惡德,但不畏懼我耳。”《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無日不惕,豈敢忘職。”{杜预}注:“惕,懼也。”《国语·周语下》:“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韦昭}注:“惕,惕然恐懼也。”{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無任感恩慙惕之至。”{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今日之張牙舞爪以蠶食瓜分於我者,亦將迸氣歛息以憚我之威權,惕我之勢力。”【2】指惊动。《新唐书·辛替否传》:“夫事有惕耳目,動心慮,作不師古,以行於今,臣得言之。”【3】疾速。《国语·吴语》:“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韦昭}注:“惕,疾也;留,徐也。”【4】忧伤。{晋}{卢谌}《答魏子悌》诗:“乖離令我感,悲欣使情惕。”《陈书·世祖纪》:“自頃喪亂,編户播遷,言念餘黎,良可哀惕。”{唐}{柳宗元}《巧文》:“抱拙終身,以死誰惕。”
惕懼-汉语大词典
惕懼
【1】戒惧。《吕氏春秋·慎大》:“{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易·乾》“夕惕若厲”{唐}{孔颖达}疏:“雖至於夕﹐恆懷惕懼。”
惕懾-汉语大词典
惕懾
【1】畏惧。{宋}{沈辽}《德相惠新茶复次前韵奉谢》诗:“至尊所虚佇﹐守臣方惕懾。”
惕然-汉语大词典
惕然
【1】惶恐貌。{汉}{刘向}《说苑·尊贤》:“諸侯舉兵以伐{齊}﹐{齊王}聞之﹐惕然而恐。”《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聞之﹐不待時而入見{景公}﹐公汗出惕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馮相}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宋}{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内訟﹐深媿初心。”【2】忧虑貌。{唐}{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軍守衛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爲臣子﹐誰不惕然。”{明}{无名氏}《四贤记·义劝》:“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宋}{陆游}《岁暮感怀》诗:“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3】警觉省悟貌。{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郭汾陽}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换﹐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史记·龟策列传》:“{元王}惕然而悟。”
惕厲-汉语大词典
惕厲
亦作“[惕勵]”【1】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宋}{王禹偁}《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公謹儉惕厲﹐卒以無咎。”{明}{梁辰鱼}《浣纱记·游春》:“邇年以來﹐邦家多故﹐廟乏善策﹐外有强鄰﹐正君子惕勵之時。”{清}{魏源}《<简学斋诗集>序》:“乃今讀其詩﹐清深肅括之際﹐常有憂勤惕厲之思。”
惕驚-汉语大词典
惕驚
【1】惊恐。《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惊泻》:“驚瀉因驚成泄瀉﹐夜卧不安晝惕驚。”
惕惕-汉语大词典
惕惕
【1】忧劳。《诗·陈风·防有鹊巢》:“誰侜予美﹐心焉惕惕。”{毛}传:“惕惕﹐猶忉忉也。”{陈奂}传疏:“惕惕﹐亦憂勞之意﹐故云猶忉忉也……《爾雅》:‘惕惕﹐愛也。’{郭}注:‘《詩》云:心焉惕惕﹐《韓詩》以爲説人﹐故言愛也。’案:愛者謂愛君﹐君受讒賊所誑﹐故君子憂勞之心惕惕然。《爾雅》釋經義﹐{毛}傳釋字義也。”{宋}{王禹偁}《籍田赋》:“修農事以惕惕﹐春服之重重。”【2】戒惧。《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命。”《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而遑遑。”{清}{吴汝纶}《答严幼陵书》:“執事之譯此書﹐蓋傷吾土之不競﹐懼{炎}{黄}數千年之種族﹐將遂無以自存﹐而惕惕焉欲進之以人治也。”《资治通鉴·後汉高祖乾祐元年》:“及{崧}歸朝﹐自以形迹孤違。事{漢}權臣﹐常惕惕謙謹﹐多稱疾杜門。”
惕勵-汉语大词典
惕勵
【1】见“惕厲”。
惕汗-汉语大词典
惕汗
【1】惶恐而汗出。{唐}{沈亚之}《与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伏維俯賜終筆﹐書辭再陳﹐無任惕汗﹐謹再拜。”
惕兢-汉语大词典
惕兢
【1】犹惕慄。{前蜀}{杜光庭}《敕醮诸名山大川词》:“邇者軍國事繁﹐干戈歲用﹐未遑周普﹐常抱惕兢。”
惕息-汉语大词典
惕息
【1】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扬雄}《长杨赋》:“〔{匈奴}〕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恃舊勳﹐每入朝﹐所在暴鈔﹐至{太原}﹐{雲京}以戎狄待之﹐虜畏不敢惕息。”【2】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颜师古}注:“惕﹐懼也。息﹐喘息也。”{唐}{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猶惕息﹐老人偷拜擁前舟。”《明史·韩雍传》:“兩地鎮守宦官素驕恣﹐亦惕息無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爲}高官厚禄之思想彌漫於腦筋﹐驟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機﹐奉數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當以報於{漢}也。”
惕隱-汉语大词典
惕隱
【1】{辽}官名。《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其年七月﹐又遣惕隱率七千騎救{定州}﹐{王晏球}逆戰於{唐河}北﹐大破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阿保机}在任联盟长的第二年﹐即在联盟内设立了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迭剌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辽史·百官志一》:“大惕隱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惕隱﹐亦曰梯里已。”《辽史·国语解》:“惕隱﹐典族屬官﹐即宗正職也。”
惕傷-汉语大词典
惕傷
【1】恐惧悲伤。{明}{刘基}《二鬼》诗:“筋節解折兩眼■﹐不辨妍與媸﹐兩鬼大惕傷﹐身如受榜笞。”
惕伏-汉语大词典
惕伏
【1】恐惧而伏于地。{唐}{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又見夜叉輩六七人……遥見{四郎}﹐戢毒慄立﹐惕伏戰悚而拜。”
惕慄-汉语大词典
惕慄
亦作“[惕栗]”【1】犹言战战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爲淫暴。”{王闿运}《御夷论》一:“聖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貢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羣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惕心-汉语大词典
惕心
【1】心有所惧。{清}{褚人穫}《坚瓠八集·祭妒妇津神文》:“{武氏}至淫姣也﹐嘗惕心於介女之祠。”
惕號-汉语大词典
惕號
【1】惊恐呼号。《易·夬》:“惕號﹐莫夜有戎﹐勿恤。”{王弼}注:“雖有惕懼號呼﹐莫夜有戎﹐不憂不惑﹐故勿恤也。”
惕栗-汉语大词典
惕栗
【1】见“惕慄”。
惕想-汉语大词典
惕想
【1】忧思。{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
惕慮-汉语大词典
惕慮
【1】戒慎谋虑。{唐}{孟郊}《石淙》诗:“愜懷雖已多﹐惕慮未能整。”{唐}{张说}《对词摽文苑科策》:“猶或惕慮推溝﹐勞謙馭朽。”【2】忧虑。{唐}{裴铏}《传奇·孙恪》:“{恪}既被責﹐慚顔惕慮。”
惆惕-汉语大词典
惆惕
【1】悲恐。{南朝} {宋}{鲍照}《舞鹤赋》:“仰天居之崇絶﹐更惆惕而驚思。”
惴惕-汉语大词典
惴惕
【1】恐惧,忧戚。{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煢煢孤立﹐未有子息……每當春秋時饗﹐孑立捧奠﹐顧眄無後繼者﹐惸惸然欷歔惴惕。”
惶惕-汉语大词典
惶惕
【1】惶恐戒惧。{唐}{柳宗元}《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伏念{宗元}初授御史之日﹐尚書與{杜司空}先賜臨顧﹐光耀里閭﹐下情至今尚增惶惕。”{唐}{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乃惶惕銘戴之無窮﹐伏惟察而憐之。”
愧惕-汉语大词典
愧惕
【1】羞惭而知所戒惧。{宋}{苏轼}《谢监司启》之一:“不圖謙光﹐遽錫褒寵﹐感銘既切﹐愧惕並深。”《三国志·魏志·曹爽传》“{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陳寫至實。”《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覺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憂惕-汉语大词典
憂惕
【1】忧虑戒惧。《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賢}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宋}{王谠}《唐语林·识鉴》:“〔{潘炎}〕子{孟陽}﹐初爲户部侍郎﹐夫人憂惕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雖尚視息﹐憂惕焦灼﹐未知軀命﹐竟在何時。”
慚惕-汉语大词典
慚惕
【1】羞愧惶恐。{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七章:“勞阿姊詢及﹐慚惕何可言。”《隋书·杨素传》:“晝夜迴徨﹐寢食慚惕﹐常懼朝露奄至﹐虚負聖慈。”{宋}{欧阳修}《答李诩第一书》:“人還索書﹐未知所答﹐慚惕﹐慚惕!”
慘惕-汉语大词典
慘惕
【1】悲伤。《魏书·李彪传》:“無情之人﹐父兄繫獄﹐子弟無慘惕之容。”
憚惕-汉语大词典
憚惕
【1】畏惧。{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潤芝}聲光所布﹐罔不憚惕。”
惕-汉语大词典
惕
【1】戒惧;警惕。{元}{刘壎}《隐居通议·古赋一》:“結尾數語﹐辭嚴義正﹐凛然《春秋》袞斧之意﹐讀之令人惕。”
神竦心惕-汉语大词典
神竦心惕
【1】肃敬貌。{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余嘗讀先生({陸九淵})録﹐至所謂分别‘義利之辨’者﹐乃使人斤斤焉神竦心惕﹐及過{荆門}謁先生祠下﹐又低回久之不能去。”
祗惕-汉语大词典
祗惕
【1】敬慎恐惧。《北齐书·文宣帝纪》:“循躬自省﹐實懷祗惕。”{唐}{白居易}《与韦丹诏》:“仰荷玄休﹐俯增祗惕。”
畏惕-汉语大词典
畏惕
【1】戒惧。《新唐书·房玄龄传》:“〔{玄齡}〕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窒惕-汉语大词典
窒惕
【1】恐惧。窒﹐通“恎”。《易·讼》:“《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闻一多}《璞堂杂识·窒惕》:“《損》象傳‘君子以懲忿窒欲’﹐《釋文》引{孟}本作恎……《廣雅·釋詁二》:‘恎﹐懼也。’是恎有懼義。”
筋惕肉-汉语大词典
筋惕肉
【1】中医学病证名。指筋肉抽搐跳动。因血虚﹐津液耗伤﹐筋脉失养;或因伤寒寒湿伤阳﹐水气不化所致。{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爲逆也。”
遽惕-汉语大词典
遽惕
【1】惶恐戒惧。《楚辞·大招》:“魂乎歸徠﹐不遽惕只。”{王逸}注:“言飲食醲美﹐安意遨遊﹐長無惶遽怵惕之憂也。”
警惕-汉语大词典
警惕
【1】保持警觉﹐小心戒备。《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峻青}《海啸》第二章十九:“他警惕着意外事情的发生﹐做着最坏的准备。”{明}{王直}《钟铭》:“嗟爾子孫﹐警惕弗愆。”
讋惕-汉语大词典
讋惕
【1】惊骇。{清}{王韬}《变法自强下》:“即如我國家{康}﹑{雍}﹑{乾}三朝﹐聖德兵威﹐讋惕殊俗﹐式廓版圖﹐訖乎化外。”
震惕-汉语大词典
震惕
【1】震惊畏惧。{唐}{元稹}《代谕淮西书》:“自是蠻夷懾竄﹐戎臣震惕﹐相與奔走朝闕之不暇。”{前蜀}{杜光庭}《张相公九曜醮词》:“捫心震惕﹐瀝懇歸依。”{清}{钱泳}《履园丛话·祥异·尘霾》:“京城忽有暴風自東南來﹐俄頃之間塵霾四塞……聖心震惕。”
魂驚魄惕-汉语大词典
魂驚魄惕
【1】形容十分震惊。{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又《十三隻做式圖》一册……予見之而魂驚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驚惕-汉语大词典
驚惕
【1】惊惧。{唐}{萧颖士}《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高堂列衆賓﹐廣座鳴清絃。俯仰轉驚惕﹐徘徊獨憂煎。”{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處詢舟子﹐約畧言之﹐云其中絶無人煙。心更驚惕﹐不知所云。”{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齊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黿銜左驂﹐没之。衆皆驚惕。”【2】警惕。驚,通“警”。{唐}{李白}《泾溪南蓝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诗:“恨君阻歡遊﹐使我自驚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越十餘日﹐捕獲﹐夫婦之姦乃並敗﹐余兄弟甚快之。{姚安公}曰:‘……故遇此種事﹐當生驚惕心﹐不可生歡喜心。’”一本作“警惕”。{明}{唐顺之}《阅视军情首疏》:“臣受命驚惕﹐不敢自寧﹐星馳前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