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惧

惧(懼)是什么意思

  • 无畏←→惧怕 害怕 畏惧 丧胆-反义词词典

    无畏←→惧怕 害怕 畏惧 丧胆wúwèi-jùpà hàipàwèijù sàngdǎn

    【词性】:形

    无畏:不知害怕:没有畏惧。

    惧怕:害怕。

    害怕:遇到危险等心中发慌不安。

    畏惧:害怕。

    丧胆:形容十分恐惧。

    【例】 在这永不停歇的行进中,我们看到:象王引生这样的坚强的指挥员正在一批批地涌现,象李启这样的无畏的战士正在一批批地涌现。(冯牧:《滇云揽胜记》)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茹志鹃:《百合花》) 对于孩子们,她注意家教,但是她从不乱骂。他们都很畏惧她,……(周立波:《山乡巨变》) 这两个扛活出身平时默默无闻、不被人注意的庄稼汉,当一旦侵略者踏上了我们的国土的时候,他们却立刻就变成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 副馆长这一质问,使大家不由的抬起头来,他既是山东人敢说,又和本镇上宪兵队长是同乡,所以理直气壮,连馆长都惧怕他二分。(老舍:《民主世界》)

  • 恐惧-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恐惧kǒngjù

    〈形〉惧怕。形容人的心理、表情、目光、行为等。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其他成分。

    她非常恐惧,十分不安|心里异常恐惧|这些响动使孩子恐惧得不敢出门|脸上露出恐惧的神情|恐惧心理|恐惧的目光|孩子恐惧地向后退缩着|恐惧地回答着恐惧地看着|心里充满了恐惧|消除了恐惧|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海鸥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在大海深处|恐惧和惊慌使他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 临危不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临危不惧línwēibùjù

    遇到危难毫不惧怕——临阵脱逃(红军打仗目的明确,英勇善战,临危不惧;白军厌战情绪严重,士气衰退,~者不在少数。)

  • 害怕 怕 惧 惧怕 恐惧 畏惧 慑 恐怖 胆寒-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害怕 怕 惧 惧怕 恐惧 畏惧 慑 恐怖 胆寒

    害怕hàipà 怕pà93、275、340惧jù 惧怕jùpà340 恐惧kǒngjù 畏惧wèijù340慑shè 恐怖kǒngbù271胆寒dǎnhán

    动词。表示在遇到凶恶的东西、威胁人的势力或危险时,心中产生不安情绪或发慌。

    “害怕”较强调产生或引起不安情绪,是通用于口语和白话文的常用词。例如:“若被这种梭标队吓翻了,那真是胆小鬼!只有土豪劣绅看了害怕,革命党决不应该看了害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那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空虚啦,逃难啦,姑娘们害怕,勇士们挺身而出,就结成良缘了”(《作品》,1981,4);“这种打法,无论谁见了都要害怕”(《鲁彦选集》)。

    “怕”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也是常用词。例如:“他们……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鲁迅:《狂人日记》);“你以为我是无事生非耍酒疯吗?不,绝不是,是我心里怕呀”(《当代》,1981,2)。

    “惧”和“怕”意思一致;是文言词,只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书面语句,有文言色彩和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较少用。例如:“忽闻户外似有军靴步声,大惧”;“他们在这一形势面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他的结论,是冷静,镇定,不怕不惧,便可以镇平一切的祸乱”(《洪灵菲选集》)。

    “惧怕”含有“感受到压力”的意味;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他们的一切,使我惧怕,厌恨”(鲁迅、茅盾编:《草鞋脚》);“现在,这些心爱之物一件件都变成了无情的罪证。他悔恨,惧怕;……”(《人民日报》,1982.4.15);“那些平日帮虎吃食的家丁,心中惧怕,也纷纷四下逃散”(冯骥才等:《义和拳》)。

    “恐惧”强调发慌,意思比“害怕”“怕”“惧”“惧怕”等重些;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惊惶的情绪引起了他失望的念头,使他由疑虑而恐惧,儿乎不知所措”(许钦文:《凡生》);“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恐惧的必要,更艰险,更需要胆量的一条路就摆在他的面前”(《靳以文集》,上卷);“越军攻入吴都,越水师自海道入淮,绝吴归路。夫差恐惧,让晋为盟主,匆忙回国向越求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

    “畏惧”含有畏怯、胆怯的意味;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惧”淡些。例如:“用枪杀来威胁也罢,用严刑来逼迫也罢,他们都无所畏惧,坚贞不屈”;“风雨雷霆,电光野火,都曾经使他们畏惧颤栗”(秦牧:《土地》)。

    “慑”含有“在威势下畏怯”的意味,意思的轻重和“害怕”一致;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用时须在后面接上介词“于”。例如:“敌人慑于我游击队布下了地雷,未敢来犯赵庄”;“在市场上猪肉供应大量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的兴趣都转向了豆腐,大概是慑于胆固醇的威胁吧”(《小说月报》,1981,11)。

    “恐怖”强调因感到害怕而十分不安、紧张,多用于受到很大威胁或遇到可怕情景的情况,意思比“恐惧”还要重;除用作谓语外,常可充作定语、状语。例如:“一个人感觉到别人动摇他的根基,他的统治的时候,他最怀恨也最恐怖”(孙犁:《白洋淀纪事》);“有这等轻灵凄咽的雨声,似是冲跑了寂寞;然而使人听了比静守着寂寞还要恐怖”(王统照:《春雨之夜》);“烙印在云普叔脑筋中的许多痛苦的印象,凑成了那些恐怖的因子”(叶紫:《丰收》);“这眼光射向四处……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鲁迅:《伤逝》)。

    “胆寒”强调内心对于可怕事情的严重不安、惊怕,含有深深虑患的意味;意思因有打寒颤作烘托而比较具体,轻重程度则同“害怕”一致。例如:“想起沙漠一天天向南扩展,不禁令人胆寒。应该赶快研究和采取抗住风沙的有效措施”;“因此感到自己的孩子的运命,真有些胆寒!”(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 怕 恐怕 惧怕 畏惧 畏 惮-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怕 恐怕 惧怕 畏惧 畏 惮

    怕pà93、179、275恐怕kǒngpà93、275、275 惧怕jùpà179畏惧wèijù179畏wèi 惮dàn

    动词。表示顾虑(人或某种事物)会危害自己或使自己不利而对之惊慌不安。

    “怕”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我并不是比梦旦先生为阳货,比我自己为孔丘,只是自己怕见名人的怪癖使我采取了这样一个滑头的办法罢了”(郭沫若:《学生时代》);“他怕冯书记那一对炯炯发光的眼睛,不敢抬起头来”(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彦继学这个南方人,到西北才两年,怕祁连山的马性子烈,骑不住,特意挑了一匹老实马”(华山:《山中海路》)。

    “恐怕”强调担心、惊慌,意思比“怕”重些。例如:“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样”(鲁迅:《祝福》);“他恐怕这枯骨,他爱这枯骨”(《洪灵菲选集》)。

    “惧怕”强调面对着的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或压力,因而顾虑不安;意思比“怕”重;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女人们始终惧怕打针,惧怕白衣的‘鬼子’用水壶向小孩肚里灌水”(萧红:《生死场》);“他们惧怕人民起来,惧怕民主运动,惧怕认真地动员全民的抗日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惟农会势盛地方,地主惧怕‘共产’,完全‘卡借’,农村几无放债的事”(同上书,第一卷)。

    “畏惧”含有“胆怯,退避使自己惊慌不安的人或事物”的意味;意思比“惧怕”“恐怕”更重些;也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敌人在中国畏惧的是共产党和八路军”;“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用以比喻蒋介石辈的口谈革命,实际则畏惧革命,反对革命”(《毛泽东选集·注释》,第一卷)。

    “畏”在意思上和“畏惧”一致,但是轻一些;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书面语句,只是和“罪”搭配时可出现于口语和俗白文字;能重复使用而同“首”“尾”组合为固定词组“畏首畏尾”。例如:“虽尊敬校长,但亦畏其威严”;“现在是掏尽脂膏,流尽血汗……一面又疑神疑鬼,畏首畏尾”(《唐弢杂文选》);“这劣绅横了心,不畏罪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惮”和“怕”意思一致,意思的轻重也和“怕”一致,比“畏”“恐怕”“恐惧”轻;是文言词,有很浓厚的书面语色彩,比较古旧,现代少用,常和“烦”组合。例如:“我对划版、编排不熟悉,流沙同志不惮烦地帮助我”(臧克家:《诗与生活》);“缪勒不惮烦地举了许多例子来解释语言没有历史,而只有增长”(岑麒祥:《普通语言学》);“谁都会犯错,错则勿惮改”。

  • 宠过若惊,喜深生惧-实用委婉语词典

    宠过若惊,喜深生惧

    意为一个人得到过分的宠爱会吃惊,而碰到太高兴的事情也会产生惧怕。语出唐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

  • 不惧-孙子兵法词典

    不惧

    【释义】:

    不害怕。《九地篇》:“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杜牧注:“陷于危险,势不独死,三军同心,故不惧也。”

  • 惧-孙子兵法词典

    惧jù

    【释义】:

    〔懼〕害怕;恐惧。《九地篇》:“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杜牧注:“陷于危险,势不独死,三军同心,故不惧也。”

  • 畏 惧 恐 怕 惊-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畏 惧 恐 怕 惊

    [畏wèi 惧jù 恐kǒng 怕pà 惊jīng]

    同 都有“恐惧”、“害怕”的意思。

    异 【畏】 一般的害怕。从语法作用上来看,是及物动词。《尚书·汤誓》:“予畏上帝”。《战国策·齐策四》:“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畏”的对象最先是上帝、天命或鬼神,因而有“敬畏”的意思。《尚书·无逸》:“畏天命”。后来“畏”的对象扩大到人或事物,往往仍含有“敬”的意思。《诗·郑风·将仲子》:“畏我父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孟子·尽心》:“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惧】 也属一般的害怕,但多作不及物动词。《论语·宪问》:“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荀子·宥坐》:“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惧”有时也用作及物动词。《列子·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但句中“惧”已不单是害怕,而是担心。“惧”又可用作使动词。《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惧”往往带有“戒惧”、“警惕”的意思。《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公惧。”

    【恐】害怕的程度较深,多表示大难临头,惊慌失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同坠)“恐”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也往往是带谓词性词组,“恐”的意义也由“害怕”变为“担心”。《论语·泰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恐”用作及物动词时后面通常带长宾语。《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叟,而在萧墙之内也。”苏洵《六国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怕】泛作害怕。是中古新兴的词。杜甫《丽春》:“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惊】突然受到刺激而精神紧张,侧重在“惊骇”。《吕氏春秋·察今》:“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贾谊《论积贮疏》:“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这是重在精神紧张,是惊骇,而不在害怕。又如《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键成,见者惊犹鬼神。”(鐻:音jù,乐器名,猛兽形,木制,后为铜制)这是感到惊异神奇,更不是害怕。有时候“惊”、“恐”连用,那是既惊且恐(先惊后恐)的意思,不能说“惊”就是“恐”。《史记·滑稽列传》:“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 临危不惧 惊惶失措-反义词应用词典

    临危不惧 惊惶失措

    临危不惧 línwēibùjù

    惊惶失措 jīnghuángshīcuò

    【临危不惧】临:面对,靠近。惧:害怕。面对危险,一点也不害怕。

    〔例句〕

    1.“共产党常常夸耀他们的干部临危不惧,临难不苟。”严醉说道。

    2.韩愈在兵部侍郎任内,勇敢地完成宣抚镇州王廷凑叛乱的任务,与以前参加平淮西吴元济战役一样,都表现了韩愈临危不惧,积极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

    3.和(夏侯和)、琇(羊琇)、抚(朱抚)皆抗节不挠,拒会(钟会)凶言,临危不惧。

    【惊惶失措】惶:害怕。失措:举动失去常态。惊慌、害怕而举止失态,不知如何是好。

    〔例句〕

    1.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和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惶失措,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

    2.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3.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惊惶失措。

  • 毛骨悚然 无所畏惧-反义词应用词典

    毛骨悚然 无所畏惧

    毛骨悚然 máogǔsǒngrán

    无所畏惧 wúsuǒwèijù

    【毛骨悚然】毛:毛发。骨:指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

    〔例句〕

    1.夜阑人静,独自一人谛听着钟摆在冷漠地、不停地摆动,不禁毛骨悚然……

    2.难道自己的言动有可以给他误认为丈夫的地方么?想到这里,方鸿渐毛骨悚然。

    3.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无所畏惧】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害怕的事物。

    〔例句〕

    1.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无所畏惧的。

    2.当得到批准的消息时,我对每天往返十五公里的上班路程毫不畏惧。

  • 胆怯 胆寒 害怕 恐惧 畏惧-近义词应用词典

    胆怯 胆寒 害怕 恐惧 畏惧

    胆怯 dǎnqiè 胆寒 dǎnhán 害怕 hàipà 恐惧 kǒngjù 畏惧 wèijù

    【胆怯】胆小;畏缩。如:

    1.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

    【胆寒】害怕。如:

    2.他们在“飞鸟不敢站,猿猴心胆寒”的石崖上,冒着连绵阴雨,狂风暴雪,踏悬崖如履平地,靠着一根根几十丈长的绳子,神出鬼没地在溜光陡峭的险崖上,钻打炮眼,填装炸药。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如:

    3.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恐惧】惧怕。如:

    4.她只是像一个挨了打的,夹着尾巴,收敛着恐惧与复仇的眼光,落荒而逃。

    【畏惧】害怕。如:

    5.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辨析:“胆寒”是书面语。“胆怯”运用范围较广,泛指临险境,遇困难等的心理状态,也指小孩妇女等的怕生、害羞。“胆寒”语义比“胆怯”重。“害怕”是口语,有时还指“顾虑、担心”,如我们害怕半夜雨大了,再出毛病。“恐惧、惧怕”无此用法。“恐惧”泛指程度重的害怕,运用范围较广。“畏惧”程度比“害怕”重。

  • 害怕 惧怕-近义词应用词典

    害怕 惧怕

    害怕 hàipà 惧怕 jùpà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如:

    1.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惧怕】害怕。如:

    2.朝中百官惧怕戴的权势,也随声附和。

    辨析:“惧怕”程度比“害怕”重,“怕”中还含有“恐惧”的意味,多用于书面语体,如他毫不惧怕。“害怕”着重指遇到阻碍多,事情复杂危险时,内心惊慌顾虑不安,如我害怕挨打。它多用于口头语体。有时还指“顾虑、担心”,如害怕半夜再下大雨,洪水就更猛了。

  • 畏惧 畏怯-近义词应用词典

    畏惧 畏怯

    畏惧 wèijù 畏怯 wèiqiè

    【畏惧】害怕。如:

    1.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畏怯】胆小害怕。如:

    2.在这密集而凶狠的敌人面前,他们毫不迟疑,毫不畏怯,用冲锋枪、手榴弹和小炸药包,朝敌人冲杀过去。

    辨析:“畏惧”,恐惧害怕,如无所畏惧,毫不畏惧,畏惧的眼光。“畏怯”,无勇气,胆子小,形容少见世面的年轻姑娘、小伙子的胆小情态等,如毫不畏怯,有点畏怯。

  • 怖惧-古文观止词典

    怖惧bù jù

    【词性】:形容词

    惶惧(1)。《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我说不尽犬马般的惶惧心情。

  • 惶惧-古文观止词典

    惶惧huáng jù

    【词性】:形容词

    慌恐,惊慌(1)。《杨恽报孙会宗书》:当阖门惶惧。——应当慌恐地闭门思过。

  • 惧-古文观止词典

    惧jù

    【词性】:动词

    害怕,恐惧,担心,使……害怕(33)。《臧哀伯谏纳郜鼎》: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这样仍然害怕有失误,所以还要发扬美德来示意给子孙。《季札观周乐》: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忧思却不恐惧,大概是周东迁以后的音乐吧?《子革对灵王》: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带领军队包围徐国,借以使吴国害怕。

  • 惧-古文观止词典

    惧jù

    【词性】:形容词

    用同“瞿”。惊惶失措的样子(1)。《与陈给事书》:退而惧也,不敢复进。——告辞回来,心里十分惶恐,不敢再到门上。

  • 恐惧-古文观止词典

    恐惧kǒng jù

    【词性】:动词

    害怕,畏惧(7)。《吕相绝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文公惧怕,就安抚诸侯。《冯煖客孟尝君》:君臣恐惧。——君臣都非常害怕。《滑稽列传》:髡恐惧俯伏而饮。——我很害怕就俯伏着饮酒。

  • 畏惧-古文观止词典

    畏惧wèi jù

    【词性】:动词

    害怕(1)。《苏秦以连横说秦》:富贵则亲戚畏惧。——富贵了那么连亲戚都害怕。

  • 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释义】:

    男子汉生不为欢乐享受而生,死就也没什么可以害怕的。指男子汉置生死于度外。《济公全传》一一七:我自生以来,杀人也过了百了。我吃也吃过,我穿也穿过,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我今天身受国法,不过二十余年,又长成这样。

    ⊙大丈夫生而何荣,死而何惧

    《带印郭公全传》三九:陈伯平曰:“大丈夫生而何荣,死而何惧?古人谓‘先下手的为强,后下手的遭殃’。就趁明日点名行礼之际,把狗官们一齐都毁了就是。”

    ⊙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龙图耳录》七五:这些无赖之徒见马强这番光景,又把那做光棍、闯世路的话头提起:什么生而何欢,死而何惧咧!什么敢作敢为,才是英雄好汉咧!

  • 惧内掌团营--怕老婆的都元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惧内掌团营--怕老婆的都元帅

    【释义】:

    歇后语。惧内:怕老婆。都元帅:大元帅。讥讽人非常惧内。《醒世姻缘传》五八:相于廷笑道:“这有甚么难解?是‘扯淡’二字。我再出你打,‘惧内掌团营’,人物七字打。”狄希陈想了一会,说道:“我没处去打,我吃钟,你说了罢。”相于廷道:“是‘怕老婆的都元帅’。”

  • 来者不惧,惧者不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来者不惧,惧者不来

    【释义】:

    既然敢来的就不害怕,害怕的就不敢来。指敢于前来的人总有几分胆识。《醒世恒言》三四:爹,自古道:来者不惧,惧者不来。也莫要轻觑了他。《东周列国志》四六:谚云:来者不惧,惧者不来。将军若欲与吾战,吾当退去一舍之地,让将军济水而阵,决一死敌。

    ☉惧者不来,来者不惧

    《说唐全传》一〇:那人惧者不来,来者不惧,叫声:“我的儿,好铜!”把金背刀往上招架。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释义】:

    面对事情要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完成它。指遇事谨慎谋划,以期成功。《于少保萃忠全传》八:卿等所言亦是。且古昔圣人,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但朕度之审矣,卿等无虑。《龙图耳录》六〇:以后切不要如此,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方于事体有益。

  • 小人当令他畏惧,不当使他怀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小人当令他畏惧,不当使他怀恨

    【释义】:

    对于小人应当使他对你产生惧怕,而不应当使他对你仇恨。《荡寇志》八一:古人说得好:小人当令他畏惧,不当使他怀恨。盖兄休要疑心下官帮助他,须知此事不但你我远祸,也须要周全杨腾蛟的性命。

  • 识法者惧-佛源语词词典

    识法者惧

    法,指规律,佛教中指佛法;惧,恐惧,指做事谨慎、认真,惟恐违背规律。懂得规律的人,做事时惟恐违背规律,所以做事认真而又谨慎。《虚堂和尚语录》卷三:“师旷离娄,黜其聪明,何也,识法者惧。”

  • 惧-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惧懼jù

    ①恐惧,害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之?”(惧:使动用法。)《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②通“瞿”。见“惧然”。

    【惧然】张皇失措的样子。《汉书·惠帝纪赞》:“闻叔孙通之谏则~。”

  • 临危不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临危不惧lín wēi bù jù

    【释义】: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 初生之犊不惧虎-现代汉语大词典

    初生之犊不惧虎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

    【释义】: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靳以《众神》:“真是初生之犊不惧虎,我刘国栋就是一只虎,哼,连虎也得惧我三分的!”

  • 警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警惧jǐng jù

    【释义】:

    警戒恐惧。老舍《蜕》:“铺户的人们七手八脚的把刚卸下的门板又安上,而后警惧的,好奇的,立在门外,等着看飞机。”

  • 危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危惧wēi jù

    【释义】:

    忧虑恐惧。邹韬奋《经历》:“我们的心理是特别的紧张,差不多每日二十四小时都是时刻在惴惴危惧着的。”

  • 喜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喜惧xǐ jù

    【释义】:

    高兴和恐惧。茅盾《子夜》:“他的脸上依然没有流露任何喜惧的表情。”

  • 忧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忧惧yōu jù

    【释义】:

    忧愁恐惧。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一般人常怀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呢?——无非为利禄罢了。”

  • 怯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怯惧qiè jù

    【释义】:

    胆小怕事;恐惧。叶圣陶《义儿》:“级任先生暗里观察,希望看见义儿愁苦怯惧的面容。可是事实竟相反,义儿还是往日的义儿,而且更高兴了一点。”

  • 怕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怕惧pà jù

    【释义】:

    有所顾忌,害怕。李广田《没有太阳的早晨》:“王嫂心里真有点怕惧,而她只要一想到她,就立刻看见她那黄脸上一对三角形的眼睛。”

  • 恇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恇惧kuāng jù

    【释义】:

    恐惧;惊慌。如:恇惧不语。

  • 恐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恐惧kǒng jù

    【释义】:

    畏惧,害怕。老舍《骆驼祥子》:“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 悚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悚惧sǒng jù

    【释义】:

    恐惧;戒惧。王统照《一栏之隔》:“囚犯们却悚惧不安起来,更谨慎、更殷勤地工作。”

  • 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jù懼

    【释义】:

    恐惧;害怕。郭小川《长江组歌》:“长江虽大,我们无所惧!”

  • 惧内-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内jù nèi

    【释义】:

    怕老婆。旧称妻为内或内子。李劼人《天魔舞》:“(嵇科长)并且不惜把一面惧内的挡箭牌挂在口上,一点不怕人笑。”

  • 惧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色jù sè

    【释义】:

    畏惧的神色。如:面对凶暴的歹徒,武警战士毫无惧色。

  • 惧怯-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怯jù qiè

    【释义】:

    恐惧,胆怯。王鲁彦《父亲的玳瑁》:“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

  • 惧怖-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怖jù bù

    【释义】:

    恐惧;惶惧。曹禺《原野》:“花氏在外候着,惧怖地谛听里面的声音。”

  • 惧怕-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怕jù pà

    【释义】:

    害怕。曹禺《北京人》:“当她无端遭受婆婆狺狺然辱骂时,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并不惧怕。”

  • 惧惮-现代汉语大词典

    惧惮jù dàn

    【释义】:

    畏惧。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 惊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惊惧jīng jù

    【释义】:

    惊慌害怕。叶圣陶《恐怖的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现出困顿、怅惘、惊惧的神情。”

  • 惶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惶惧huáng jù

    【释义】:

    恐惧,惊慌。叶圣陶《恐怖的夜》:“我看见了弟弟比两年前高大了些的形体,听见了弟弟亲爱的呼声,紧张的惶惧已宽弛了好些。”

  • 骇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骇惧hài jù

    【释义】:

    惊惶恐惧。曹禺《雷雨》:“骇惧地闭上目。”

  • 无所畏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所畏惧wú suǒ wēi jù

    【释义】:

    没有什么惧怕的,什么都不怕。严文井《〈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序言》:“一个无所畏惧的巨人,精神百倍地向着未来迈开了大步。”

  • 栗栗危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栗栗危惧lì lì wēi jù

    【释义】:

    形容很害怕。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尤其不好的是红鼻子,有时简直像是将要熔化的蜡烛油,仿佛就要滴下来,使人看得栗栗危惧。”

  • 戒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戒惧jiè jù

    【释义】:

    警戒恐惧。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一段描写,实在是我们做父亲的人应该震惊戒惧佩服的。”

  • 畏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畏惧wèi jù

    【释义】:

    害怕。魏巍《东方》:“山上修筑工事的敌人,由于畏惧我军的冷炮,大部分钻进了地堡。”

  • 疑惧-现代汉语大词典

    疑惧yí jù

    【释义】:

    猜疑畏惧。魏巍《东方》:“为了消除他的疑惧,掏出一支烟递给他。”

  • 惧-汉语大词典

    “[懼]”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