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愧)是什么意思
惭愧←→自满-反义词词典
惭愧←→自满cánkuì-zìmǎn
【词性】:形
惭愧:由于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和内疚。
自满:对自己有的成绩感到满足。
【例】 体力不强,连兜风都不够格,自己觉得惭愧。(郭沫若:《洪波曲》) 我们经常说,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起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惭愧-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惭愧cánkuì
〈形〉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形容人的心情。常作谓语,也可以作状语、补语、宾语。
很惭愧,我实在不能帮你做完这个实验了|这件小事让我惭愧,催我自新|心里惭愧极了|惭愧得面红耳赤|惭愧得低垂着头|他居然没有惭愧的感觉|惭愧的心情|惭愧的目光|他惭愧地说:“这事全怪我。”|惭愧地看了我一眼|内心感到惭愧|觉得惭愧
当之无愧-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
〈成〉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不感到惭愧。常作谓语、定语。
古人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杨校长可以当之无愧|大家都选杨老师做模范教师,他当之无愧|他是个当之无愧的三好学生
受之有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受之有愧shòuzhīyǒukuì
接受别人的馈赠,感到有惭愧——却之不恭(承蒙厚赐,~,受之有愧。)
问心无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问心无愧wènxīnwúkuì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心中有愧
心中有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心中有愧xīnzhōngyǒukuì
内心感到惭愧——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愧色-古语词今用词典
愧色kuìsè
羞惭的脸色。孔子的学生原宪,为人性情正直,洁身自好。家贫穷。而他知命安贫,每天弹琴唱歌,自得其乐。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贡,能言善辩,会经商,家富。一次,他乘坐高大的马车去见原宪,车盖外白素而内深青带红。因车马高大,进不了小巷,子贡只好下车,原宪头戴榆属树皮做的帽子,脚上穿着露出脚后跟的鞋,拄着藜茎拐杖,在门前迎接。子贡见状,以为原宪生病,因问:你身患什么病?原宪答曰:据说,没有财产叫做贫穷,学了道理而不身体力行才叫病。现在,我只是贫穷而不是病。“子贡逡巡而有愧色。”(于贡听了此话,带着羞愧的脸色,倒退了几步,)原宪又说:学习本为自身修养,却用以索取名誉;教育本为他人,却用以谋取私利。假借仁义去做坏事,装饰车马借以炫耀,君子以为羞耻,我一辈子也不愿这样做。(《庄子·让王》)
今沿用本义。
柳亚子《迭韵和谢老》:“何宋同伦宁愧色,风云后起积劳薪。”瞿秋白《赤都心史·黎明》:“对着那南风中的残艳,有无愧色?”
愧怍-古语词今用词典
愧怍kuìzuò
愧、怍单用与合用义同,皆“惭愧”之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认为: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于天下不在其中。父母身体康健,兄弟姐妹无灾无痛这是第一乐事;自己一辈子不做亏心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对天不羞惭,低头对人无愧疚),这是第二乐事;一生能得到天下杰出人物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第三乐事,(《孟子·尽心上》)愧怍本于此,后多连用。《聊斋志异·云翠仙》:“我又不能御穷,分郎忧,中岂不愧怍?”
今沿用本义。
王蒙《杂色》:“曹千里睁开眼睛,舒了舒喉咙,唱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愧怍。”
羞惭 羞愧-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羞惭 羞愧
羞惭xiūcán 羞愧xiūkuì
形容词。指感到羞耻而又惭愧。
“羞惭”强调心中不安,既可意思较为一般化而显得轻缓,又可以比较具体突出;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近年来工作成果甚微,每想起来羞惭难安”;“每个人应该尽其在我地贡献力量,不必因为力量微小而羞惭”(秦牧:《艺海拾贝》);“他的旁边站着一个士兵,又害怕,又羞惭,不知如何是好”(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
“羞愧”强调不好意思,含义一般比较具体。例如:“见张老师来了,她有些宽慰,又有点羞愧”(《人民文学》,1977,11);“我心里多么羞愧,现在我才知道,就是二哥,在印《挺进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康有富见马区长来了,羞愧难言,脸一直红到耳根后”(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感愧交加-实用委婉语词典
感愧交加
意为心中的感激和惭愧交织在一起。也作“感愧交并”。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实用委婉语词典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意为拒绝您的意思是对您的不恭敬,可接受下来心里又感到惭愧。
叱谢高情,缕缕感愧-实用委婉语词典
叱谢高情,缕缕感愧
用于请人转达自己深切的谢意。“叱谢”,谦辞。
愧歉-实用委婉语词典
愧歉
意为夹杂着惭愧的歉意。
惭愧-实用委婉语词典
惭愧
用于向对方倾吐因自己过失产生的自责心情。
愧歉交萦-实用委婉语词典
愧歉交萦
意为自己的惭愧和抱歉之情交织在一起。“萦”,即萦回。
过誉谬奖,令我惭愧-实用委婉语词典
过誉谬奖,令我惭愧
意为您对我的奖饰太过分了,使我难以接受。
学惭窥豺,业愧囊萤-实用委婉语词典
学惭窥豺,业愧囊萤
意为自己的学识实在浅陋,事业上也是懒散得很哪。“窥豺”,含有管中窥豹的意思;“囊萤”,含有疏疏散散的意思。
仰不愧天-实用委婉语词典
仰不愧天
意为其言行堂堂正正,可昭日月。有道是:“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实用委婉语词典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意为每每仰望高空的飞鸟,俯视江河湖海中自由遨游的鱼儿,真感到惭愧啊。语出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岂能尽如人意,只求无愧我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岂能尽如人意,只求无愧我心
意为怎能一味逢迎他人,博取他人的欢心,只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祸从天上来,但求心无愧-实用委婉语词典
祸从天上来,但求心无愧
意为如果祸难来自客观,是难以预料、避免的,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了。中国谚语。
愧悼俱深,肃泐布唁-实用委婉语词典
愧悼俱深,肃泐布唁
意为我的惭愧和悲悼之情同样深切,特此写下来劝慰、问候您。
惭愧 羞愧-近义词应用词典
惭愧 羞愧
惭愧 cánkuì 羞愧 xiūkuì
【惭愧】因有缺点或做错事而感到不安。如:
1.我感到惭愧,就说:“你放心睡吧,没有事了。”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如:
2.他这种焦虑的神色使我感到羞愧了,他是在为两个县人民的命运担着心啊。
辨析:“羞愧”语义比“惭愧”重,达到羞耻程度。二者常通用,如内心感到惭愧(羞愧)。
羞愧 羞赧-近义词应用词典
羞愧 羞赧
羞愧 xiūkuì 羞赧 xiūnǎn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如:
1.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
【羞赧】羞惭得脸发红。如:
2.“还没有!”淑兰羞赧地回答。
辨析:“羞愧”指人的难为情,感到不体面的心理状态,如满脸羞愧,内心羞愧。“羞赧”,因害羞而脸红,如令人羞赧。它是文言词。
愧-古文观止词典
愧kuì
【词性】:动词
惭愧,羞愧,使……感到羞愧(16)。《苏秦以连横说秦》:状有愧色。——脸上有羞愧的样子。《送天台陈庭学序》:予甚自愧。——我自己觉得很惭愧。《豫让论》: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打算以此来使天下后代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羞愧-古文观止词典
羞愧xiū kuì
【词性】:动词
惭愧(1)。《相州昼锦堂记》:羞愧俯伏。——惭愧得低头跪倒。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释义】:
却:推辞,拒绝。拒绝显得不恭敬,接受了又感到惭愧。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所讲的客套话。《金瓶梅词话》七:官人倘然要说俺侄儿媳妇,自恁来闲讲便了,何必费烦,又买礼来,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济公全传》一〇:说着话,就见老者由怀内掏出两封银子,放在桌上。真是白花花。那壮士说:“多蒙老丈之恩,栽培之德,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敢领不恭之罪。”《儿女英雄传》一三:我说你不过,就是这样罢。我也合你说不到“却之不恭”,却是“受之有愧”了。
☉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水浒全传》七二:员外识荆之初,何故以厚礼见赐,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却恐不恭,受之有愧
《镜花缘》五〇:他三个女子生的都觉出色,恰好夫人跟前正少丫环,既承他们美意,远远送来,所谓“却恐不恭,受之有愧”,也只好备个领谢帖儿。
愧-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愧媿kuì
惭愧,羞愧。《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兼~贵家子。”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吾师。”
【愧怍】(-zuò)惭愧。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
不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愧bù kuì
【释义】:
当之无愧;当得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柳惠光听到这里,觉得严律师真不愧是个刀笔吏,说话一针见血。”
不愧不怍-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愧不怍bù kuì bù zuò
【释义】:
指为人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如:为人只要不愧不怍即可,何必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俯仰无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俯仰无愧fǔ yǎng wú kuì
【释义】:
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郭沫若《论中德文化书》:“孔子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讨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讨愧tǎo kuì
【释义】:
心中惭愧。《实事白话报》。1926 1.9:“无奈安生心里讨愧,所以脸上才闹的挺僵。”
发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发愧fā kuì
【释义】:
感到惭愧。老舍《全家福》:“一想起来,我心里就发愧!”
抱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抱愧bào kuì
【释义】:
心中有愧;惭愧。徐特立《欧洲义务教育现状》:“至于学问一事,是抱愧得很,不过将来或者有点希望而已。”
当之无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
【释义】: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无愧色。秦似《榕树的风度》:“所谓‘大树好乘凉’,真正说起来,只有榕树才当之无愧。”
问心无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问心无愧wèn xīn wú kuì
【释义】:
扪心自问,毫无惭愧。巴金《秋》:“只要你自己做事问心无愧,别的也不用去管了。”
忧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忧愧yōu kuì
【释义】:
忧伤或忧虑而且羞愧。冰心《寄小读者》:“有时读书至夜深,再看见有鼠子出来,我总觉得忧愧,几乎要避开。”
惭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惭愧cán kuì
【释义】:
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
惶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惶愧huáng kuì
【释义】:
惶恐羞愧。叶圣陶《风潮》:“他的脸还是红着…显得他正在惶愧呢。”
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kuì媿
【释义】:
①羞惭。鲁迅《〈集外集〉序》:“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②使之感到羞惭。鲁迅《登错的文章》:“不过这两位,却确可以励现任的文官武将,愧前任的降将逃官。”
愧汗-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汗kuì hàn
【释义】:
因羞愧而出汗。形容羞愧至极。如:反省再三,不胜愧汗。
愧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色kuì sè
【释义】:
羞愧的脸色。徐迟《牡丹》:“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
愧疚-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疚kuì jiù
【释义】:
惭愧而内疚。叶圣陶《病夫》:“但是迟疑了好久,那种愧疚的情绪渐渐淡薄了。”
愧怯-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怯kuì qiè
【释义】:
害羞。萧平《三月雪》:“小娟的脸立刻红了,愧怯地吞吞吐吐地说:‘我跟着刘大爷来的。’”
愧怍-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怍kuì zuò
【释义】:
惭愧。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愧怕-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怕kuì pà
【释义】:
羞惭害怕。钱钟书《围城》:“假使柔嘉一病,真给辛楣猜着了——鸿渐愧怕得遍身微汗。”
愧恼-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恼kuì nǎo
【释义】:
羞惭恼恨。叶圣陶《苦辛》:“我们那里知道新郎听了我们的笑声将触动终生不灭的伤痛,还将发生眼前新来的愧恼!”
愧恨-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恨kuì hèn
【释义】:
惭愧悔恨。曹禺《北京人》:“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
愧怼-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怼kuì duì
【释义】:
惭愧悔恨。续范亭《偶感》:“一载光阴诚愧怼,将军变作老诗翁。”
愧恧-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恧kuì nǜ
【释义】:
惭愧。鲁迅《伤逝》:“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
愧悔-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悔kuì huǐ
【释义】:
惭愧懊悔。柳青《狠透铁》:“他妈好歹没吱声,只是愧悔地笑着。”
愧领-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领kuì lǐng
【释义】:
受人情谊或馈赠时所说的客套话。如:让您破费,愧领了。
愧惭-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惭kuì cán
【释义】:
惭愧。丁玲《阿毛姑娘》:“她是非常愧惭,很悔从前不学好这针线。”
愧痛-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痛kuì tòng
【释义】:
惭愧而痛心。曹禺《北京人》:“曾文清:(步到老人面前,愧痛地连叫着)爹,爹!我错了,我错了。”
愧惶-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惶kuì huáng
【释义】:
羞惭不安。陆诒《慰问石牌外围守军》:“愈走到前线,我们愈感到愧惶!”
愧窘-现代汉语大词典
愧窘kuì jiǒng
【释义】:
惭愧为难。叶圣陶《招魂》:“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句话倒使胡君感到了愧窘。”
感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感愧gǎn kuì
【释义】:
既感激又惭愧。叶圣陶《席间》:“乃蒙我师奖赞,为之作序,感愧无已。”
无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愧wú kuì
【释义】:
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诗人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而使他可以无愧地置身于我国最优秀的革命诗人的行列之中。”
疚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疚愧jiù kuì
【释义】:
因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痛苦惭愧。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她疚愧了,觉得脸上在发烧。”
自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自愧zì kuì
【释义】:
内心感到惭愧。叶辛《蹉跎岁月》:“柯碧舟表现的羞惭、自愧、懦弱和极力避开去的神情,像根针一样戳痛了玉蓉的心。”
自愧弗如-现代汉语大词典
自愧弗如zì kuì fú rú
【释义】: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第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
羞愧-现代汉语大词典
羞愧xiū kuì
【释义】:
羞耻和惭愧。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自己在讲堂上胡说了几句便骗得听众拍手,真是应该羞愧。”
不愧-汉语大词典
不愧
亦作“[不媿]”【1】引申谓当得起某种称号。《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你姐姐固是絶代佳人﹐小生也不愧今時才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九:“{柳惠光}听到这里﹐觉得{严律师}真不愧是个刀笔吏﹐说话一针见血。”【2】不感到羞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汉书·田儋传》:“吾亨人之兄﹐與其弟併肩而事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摇﹐我獨不媿于心乎?”
不愧屋漏-汉语大词典
不愧屋漏
【1】《诗·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謂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帳也;漏,隱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宋}{陈亮}《与应仲实书》:“古之賢者﹐其自危蓋如此﹐此所以不愧屋漏而心廣體胖也。”{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終始以精白一心不愧屋漏爲立身之根柢。”
俯仰無愧-汉语大词典
俯仰無愧
【1】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郭沫若}《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孔子}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宋}{陈亮}《与周立义参政书》:“持身端方﹐俯仰無愧。”
可愧-汉语大词典
可愧
【1】令人惭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孽精未除﹐徒負虚名﹐可愧﹐可愧!”
崩愧-汉语大词典
崩愧
【1】痛心惭愧。《宋书·礼志三》:“朕遭家多難﹐入纂絶業﹐德薄勳淺﹐鑒寐崩愧。”
廉愧-汉语大词典
廉愧
【1】犹廉耻。《汉书·贾谊传》:“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林慚谷愧-汉语大词典
林慚谷愧
【1】{南朝}{齐}{周颙},初隐于{钟山},后改节出仕,{孔稚珪}写了《北山移文》讽刺他。文章说,对于{周}的这种行为,“林慚無盡,澗愧不歇”。后遂以“林慚谷愧”为典,谓对改节出仕者林谷也为之惭愧。{明}{章懋}《与谢方石鸣治书》之四:“衰朽無能﹐忝竊非據﹐自知弗堪﹐深以負乘爲愧﹐再疏辭免﹐滿期必得所請﹐詎意成命莫回﹐不容辭避﹐兹不獲已﹐強顔復出﹐林慚谷愧甚矣。”
冒愧-汉语大词典
冒愧
【1】不顾羞愧。《後汉书·张衡传》:“冒愧逞願﹐必無仁以繼之﹐有道者所不履也。”
折愧-汉语大词典
折愧
【1】折辱,侮辱。《新唐书·苏瓌传》:“{瓌}以爲非禮﹐帝前折愧之。”《後汉书·马援传》:“{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陸陸﹐欲往附之﹐將難爲顔乎?”{李贤}注:“愧猶辱也。”
抱愧-汉语大词典
抱愧
【1】心中有愧;惭愧。{徐特立}《欧洲义务教育现状》:“至于学问一事﹐是抱愧得很﹐不过将来或者有点希望而已。”《天雨花》第十三回:“必然推説{黄小姐}﹐累他抱愧不相應。”《新唐书·房玄龄传》:“今天下事無不得﹐惟討{高麗}未止﹐上含怒意决﹐羣臣莫敢諫﹐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腆愧-汉语大词典
腆愧
【1】羞愧。{唐}{白居易}《与杨虞卿书》:“非次寵擢﹐夙夜腆愧。”
無愧辭-汉语大词典
無愧辭
【1】诚信而没有言不由衷的话。《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趙孟}〕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把臂有多日﹐開懷無愧辭。”{唐}{李商隐}《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诗:“敢伐不加點﹐猶當無愧辭。”
無愧-汉语大词典
無愧
亦作“[無媿]”【1】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南朝} {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媿耳。”{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之文〕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诗人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而使他可以无愧地置身于我国最优秀的革命诗人的行列之中。”【2】谓比较起来并不逊色。{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媿{馬遷}﹐後世有作﹐莫能及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絶﹐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無愧色-汉语大词典
無愧色
亦作“[無媿色]”【1】没有羞惭的表现。《後汉书·郭太传》:“〔{蔡邕}〕謂{涿郡}{盧植}曰:‘吾爲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晋书·孙楚传论》:“{孫楚}體英絢之姿﹐超然出類﹐見知{武子}﹐誠無媿色。”《北史·儒林传下·黎景熙》:“於時倫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唯{季明}獨以貧素居之﹐而無愧色。”
忍愧-汉语大词典
忍愧
【1】忍住羞愧。犹言厚着脸皮。《红楼梦》第四四回:“{賈璉}只得忍愧前來﹐在{賈母}面前跪下。”
恥愧-汉语大词典
恥愧
【1】羞愧。{唐}{刘知幾}《<史通>序例》:“夫前史所有﹐而我書獨無﹐世之作者﹐以爲恥愧。”
恬不知愧-汉语大词典
恬不知愧
【1】见“恬不知恥”。
悚愧-汉语大词典
悚愧
【1】惶恐惭愧。{明}{叶盛}《水东日记·钱子予》:“{宰}等悚愧謝罪。”{清}{顾炎武}《答汪苕文书》:“遠惠手書﹐奬挹過甚﹐殊增悚愧。”
感愧-汉语大词典
感愧
【1】既感激又惭愧。亦指感激或感谢。{宋}{苏轼}《与黄洞秀才书》之一:“寄示石刻﹐感愧雅意。”《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晋书·孝友传·孙晷》:“時年饑穀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鄉鄰感愧﹐莫敢侵犯。”{叶圣陶}《席间》:“乃蒙我师奖赞﹐为之作序﹐感愧无已。”
惶愧-汉语大词典
惶愧
【1】惶恐羞愧。《资治通鉴·汉文帝元年》:“又問:‘一歲錢穀入幾何?’{勃}({周勃})又謝不知﹐惶愧﹐汗出沾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元來恩相因某之故﹐累及罷官﹐某反苟顔竊禄於此﹐深切惶愧!”{叶圣陶}《风潮》:“他的脸还是红着……显得他正在惶愧呢。”
愧-汉语大词典
愧
《廣韻》俱位切,去至,見。【1】羞惭。《诗·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唐}{韩愈}《泷吏》诗:“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清}{孙枝蔚}《空城雀》诗:“回頭悔所爲,撫心愧仁賢。”{鲁迅}《<集外集>序》:“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2】使之感到羞惭。《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汉}{荀悦}《汉纪·昭帝纪》:“郎中令善愧人。”{明}{冯梦龙}《智囊补·胆智·况钟》:“此可以愧口給之文人,矜莊之大吏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登错的文章》:“不过这两位,却确可以励现任的文官武將,愧前任的降将逃官。”【3】通“[傀]”。怪异。参见“[愧行]”。
愧赧-汉语大词典
愧赧
亦作“[愧]”【1】因羞惭而面红耳赤。{唐}{韩愈}《答陈商书》:“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三国} {魏}{曹植}《上责躬诗表》:“形影相弔﹐五情愧。”《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作“愧赧”。《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
愧慄-汉语大词典
愧慄
【1】惭愧惶恐。{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縣尹﹐愧慄難爲情。”
愧死-汉语大词典
愧死
【1】极言羞愧。《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貴﹐反因來遲﹐不能少申一報﹐非負心而何?日後冥中相見﹐豈不愧死!”《镜花缘》第十二回:“如此謙恭和藹﹐可謂脱盡仕途習氣。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驕傲俗吏看見﹐真要愧死!”
愧行-汉语大词典
愧行
【1】傀行。谓行为怪异。《晏子春秋·问下二十》:“弟長鄉里﹐不夸言﹐不愧行﹐君子也。”{吴则虞}集释引{苏舆}曰:“‘愧’﹑‘傀’形聲竝近﹐疑叚字也。《周禮·大司樂》‘大傀異災’{鄭}注:‘傀﹐猶怪也。’傀行﹐猶言‘怪行’矣。”
愧懟-汉语大词典
愧懟
【1】惭愧悔恨。{续范亭}《偶感》诗:“一載光陰誠愧懟﹐將軍變作老詩翁。”
愧愕-汉语大词典
愧愕
【1】羞惭惊愕。《晋书·贾充传》:“衆以{荃}王妃﹐皆驚起而散。{充}甚愧愕﹐遣黄門將宫人扶去。”
愧怯-汉语大词典
愧怯
【1】害羞。{萧平}《三月雪》:“{小娟}的脸立刻红了﹐愧怯地吞吞吐吐地说:‘我跟着{刘大爷}来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伍秋月》:“見生醒﹐頗自愧怯。”
愧負-汉语大词典
愧負
【1】羞惭负疚。{宋}{苏轼}《和陶诗<拟古>》之一:“倒裳起謝客﹐夢覺兩愧負。”
愧辭-汉语大词典
愧辭
【1】不真实的言辞。{金}{王若虚}《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無實之譽﹐君子不以爲榮;無實而譽人﹐君子謂之愧辭。”《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於鬼神無愧辭。”{唐}{白居易}《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絶之。”
愧勗-汉语大词典
愧勗
【1】使知羞自勉。《新唐书·郑元璹传》:“{譯}事後母不謹﹐{隋文帝}嘗賜《孝經》愧勗之。”
愧窘-汉语大词典
愧窘
【1】惭愧为难。{叶圣陶}《招魂》:“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句话倒使{胡君}感到了愧窘。”
愧怒-汉语大词典
愧怒
【1】羞愧恼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生入﹐執子壻禮﹐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
愧憚-汉语大词典
愧憚
【1】羞惭畏惧。《旧唐书·徐有功传》:“遂使囂謗滿路﹐怨讟盈朝﹐浸以爲常﹐殊無愧憚。”
愧慚-汉语大词典
愧慚
【1】见“愧慙”。
愧惕-汉语大词典
愧惕
【1】羞惭而知所戒惧。{宋}{苏轼}《谢监司启》之一:“不圖謙光﹐遽錫褒寵﹐感銘既切﹐愧惕並深。”《三国志·魏志·曹爽传》“{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陳寫至實。”《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覺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愧畏-汉语大词典
愧畏
【1】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南朝} {梁}{沈约}《弹王源》:“明目腆顔﹐曾無愧畏。”{唐}{孙樵}《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賞柄﹐曾心不愧畏。”
愧-汉语大词典
愧
【1】见“愧赧”。
愧屈-汉语大词典
愧屈
【1】羞愧而屈服。《宋史·道学传一·程颢》:“{顥}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安石}爲之愧屈。”{明}{唐顺之}《施推官墓志铭》:“爲推官……諭酋﹐酋爲之愧屈。”
愧色-汉语大词典
愧色
【1】羞愧的脸色。{唐}{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诗:“{桐宫}放{太甲}﹐攝政無愧色。”{明}{李东阳}《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貴無愧色。”《庄子·让王》:“{子貢}逡巡而有愧色。”{徐迟}《牡丹》:“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
愧沮-汉语大词典
愧沮
【1】羞惭沮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今渠已愧沮不敢出。”《明史·张璁传》:“{璁}見帝忽暴其短﹐頗愧沮。”
愧懼-汉语大词典
愧懼
【1】惭愧恐惧。《旧唐书·许圉师传》:“犯者愧懼﹐遂改節爲廉士。”{明}{刘基}《谢恩表》:“臣竊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馬微忱﹐惟增愧懼。”《南齐书·东南夷传》:“但所獻輕陋﹐愧懼唯深。”
愧悚-汉语大词典
愧悚
【1】惭愧惶恐。{清}{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附呈近作數首﹐聊以塞盛意﹐愧悚愧悚。”{宋}{苏轼}《答水陆通长老书》之三:“别後一向忙﹐有疎奉問﹐疊辱手教﹐愧悚良深。”
愧汗-汉语大词典
愧汗
【1】谓因羞愧而出汗。{元}{袁桷}《络马图》诗:“屬車效駕豈在力﹐愧汗絶足追奔塵。”【2】因羞愧而出的汗。{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靈衣沾愧汗﹐儀馬困陰兵。”{宋}{苏轼}《答李方叔书》之十三:“故人見愛以德﹐不應更虚華粉飾﹐以重其不幸﹐承示諭﹐但有愧汗爾。”
愧謝-汉语大词典
愧謝
【1】谓对他人给予的照顾感到惭愧,并示感谢。{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子。’是友愧謝。”{宋}{郭彖}《睽车志》卷五:“友人疑其妖魅所惑﹐驚謂之曰:‘君未嘗娶﹐何者爲妻家﹐得無妄想耶?’{虚中}遽若省悟﹐但唯唯愧謝而已。”《宋书·谢晦传》:“{晦}至{江陵}﹐無它處分﹐唯愧謝{周超}而已。”{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杜子春》:“〔老人〕握其手曰:‘君復如此﹐奇哉!吾將復濟子幾緡方可?’……{子春}愧謝而已。”
愧縮-汉语大词典
愧縮
【1】羞愧畏缩。《新唐书·韦处厚传》:“{處厚}發十難誚其迂謬﹐{平叔}愧縮。”{宋}{苏轼}《与蔡景繁书》之一:“又念以重罪廢斥﹐不敢復自比數於士友間﹐但愧縮而已。”
愧灼-汉语大词典
愧灼
【1】谓因羞惭而脸上发烫。极言惭愧之意。{宋}{苏轼}《答杨礼先书》之一:“厚貺狨皮﹑石硯﹑蠟燭﹐物意兩重﹐不敢違命﹐但有愧灼。”
愧懺-汉语大词典
愧懺
【1】羞愧而忏悔。《晋书·艺术传·佛图澄》:“{佐}始入﹐{澄}逆笑曰:‘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説汝師邪?’{佐}愕然愧懺。”
愧羞-汉语大词典
愧羞
【1】羞辱;羞惭。{宋}{范仲淹}《让枢密表》:“二年于兹﹐一功未立﹐屢叨進改﹐深負愧羞。”{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奸人疑臣殺害{裴度}﹐妄有告論﹐塵黷聖聰﹐愧羞天地。”
愧疚-汉语大词典
愧疚
【1】惭愧而内疚。{叶圣陶}《病夫》:“但是迟疑了好久﹐那种愧疚的情绪渐渐淡薄了。”{公刘}《哀诗魂》诗:“我赶来{北京}看你﹐带着愧疚和惶怵。”
愧歎-汉语大词典
愧歎
【1】谓自愧不如而叹服。{唐}{赵璘}《因话录·商下》:“〔{西平王}〕至{崔氏}家問疾﹐且拜謝教訓子女不至。姻族聞之﹐無不愧歎。”
愧感-汉语大词典
愧感
【1】感谢。《三国演义》第三七回:“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勝愧感。”
愧喪-汉语大词典
愧喪
【1】羞惭沮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和}始斂怒﹐起身去。{黄嫗}愧喪無色﹐辭欲歸。”
愧惜-汉语大词典
愧惜
【1】羞惭,悲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遂乃以順民之資格﹐實行公天下之主義﹐簞食壺漿以迎來者﹐以靳爲奴爲隸于異姓異種之箝制之下而不自愧惜。”
愧怍-汉语大词典
愧怍
【1】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無以報﹐不勝愧怍。”{宋}{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顔愧怍。”{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愧切-汉语大词典
愧切
【1】谓使之深深感到惭愧。《新唐书·陇西公博义传》:“各賜市書絹二百疋﹐以愧切之。”
愧痛-汉语大词典
愧痛
【1】惭愧而痛心。{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曾文清}:(步到老人面前﹐愧痛地连叫着)爹﹐爹!我错了﹐我错了。”
愧惻-汉语大词典
愧惻
【1】羞惭忧伤。{宋}{王安石}《与徐贤良书》:“自後日欲修問﹐而乃重煩手教﹐先加撫慰﹐重以愧惻也。”
愧悔無地-汉语大词典
愧悔無地
【1】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安公子}聽了這話﹐慚惶滿面﹐説道:‘姑娘﹐你問到這裏﹐我{安驥}誠惶誠恐﹐愧悔無地!’”
愧艴-汉语大词典
愧艴
【1】羞惭恼怒。《新唐书·李景让传》:“{景讓}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西川}節度使。”
愧笑-汉语大词典
愧笑
【1】犹耻笑。《後汉书·明帝纪》:“今{永平}之政﹐百姓怨結﹐而吏人求復﹐令人愧笑。”
愧慙-汉语大词典
愧慙
亦作“[愧慚]”【1】惭愧。《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惠公}方才曉得{穆姬}用情﹐愧慚無地。”{丁玲}《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她是非常愧惭﹐很悔从前不学好这针线。”《韩诗外传》卷九:“{田子}愧慙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
愧忿-汉语大词典
愧忿
【1】犹恼羞成怒。《宋史·何承矩传》:“{承矩}條殺獲以諭州民﹐或揭於市﹐{契丹}愧忿﹐故有此役。”
愧荷-汉语大词典
愧荷
【1】犹感荷。谓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宋}{苏轼}《答孙志康书》:“故因循至今﹐遂辱專使﹐手書累幅﹐愧荷深矣。”{唐}{裴铏}《传奇·孙恪》:“〔女〕指青衣謂{恪}曰:‘少有所須﹐但告此輩。’{恪}愧荷而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龍君執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憐女﹐未有良匹﹐願累先生﹐先生倘有意乎?’生離席愧荷﹐唯唯而已。”
愧顔-汉语大词典
愧顔
【1】犹害羞。《封神演义》第八十回:“你不知道進退﹐尚不愧顔!”
愧恨-汉语大词典
愧恨
【1】惭愧悔恨。{宋}{叶適}《<罗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罷是﹐則門户冷落﹐患復不亟爾。’{達文}頗愧恨。”《太平广记》卷二六引{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2】惭愧怨恨。《晋书·王浑传》:“〔{王渾}〕意甚愧恨﹐有不平之色。”{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
愧憤-汉语大词典
愧憤
【1】羞愧愤慨。《南史·萧宏传》:“{宏}自{洛口}之敗﹐常懷愧憤。”{刘揆一}《黄花岗之役》:“公聞{萍}﹑{瀏}﹑{醴}事敗﹐擊桌愧憤﹐寢食俱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湘裙}愧憤﹐哭欲覓死﹐舉家騰沸。”《晋书·王敦传》:“臣每慷慨於遐遠﹐愧憤於門宗。”
愧讓-汉语大词典
愧讓
【1】犹逊色。{宋}{穆修}《<河东先生文集>後序》:“如{韓}《元和聖德》﹑《平淮西》﹐{柳}《雅章》之類﹐皆辭嚴義密﹐製述如經﹐能崒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蔑愧讓者﹐非先生之文則誰歟?”{清}{刘大櫆}《渔溪巴君墓志铭》:“其後﹐以己意爲文﹐已與曩從塾師學習者無纖毫愧讓。”
愧悦-汉语大词典
愧悦
【1】羞愧而悦服。《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悦。”{胡三省}注:“{司馬師}承父懿之後﹐大臣未附﹐引咎責躬﹐所以愧服天下之心而固其權耳。”
愧惱-汉语大词典
愧惱
【1】羞惭恼恨。{叶圣陶}《苦辛》:“我们那里知道新郎听了我们的笑声将触动终生不灭的伤痛﹐还将发生眼前新来的愧恼!”
愧辱-汉语大词典
愧辱
【1】羞辱。{宋}{王安石}《涓涓乳下子》诗:“古人思慰親﹐愧辱寧在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清史稿·爱新觉罗允禩传》:“皇考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2】指遭受羞辱。《史记·龟策列传》:“還徧九州﹐未嘗愧辱﹐無所稽留。”
愧咎-汉语大词典
愧咎
【1】惭愧而自责。《明史·弋谦传》:“朕於{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自愧咎。”
愧惶-汉语大词典
愧惶
【1】羞惭不安。{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特貺千金之幣﹐禮當拜受﹐心則愧惶。”{陆诒}《慰问石牌外围守军》:“愈走到前线﹐我们愈感到愧惶!”
愧心-汉语大词典
愧心
【1】羞惭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
愧佩-汉语大词典
愧佩
【1】谓对人钦佩,自愧不如。{唐}{裴铏}《传奇·裴航》:“夫人後使{裊烟}持詩一章﹐{航}覽之﹐空愧佩而已。”
愧情-汉语大词典
愧情
【1】羞惭的心情。{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夫服藥求汗﹐或有不獲﹐而愧情一集﹐涣然流離。”
愧恥-汉语大词典
愧恥
【1】羞耻。{唐}{韩愈}《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奮﹐{愈}之所有﹐如前所陳﹐是以臨事愧恥而不敢答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惩淫》:“頃刻心下清醒﹐愧恥無以自容。”《书·说命下》:“其心愧恥﹐若撻于市。”{宋}{苏辙}《<孟子>解》:“人之爲不善也皆有愧恥不安之心。”
愧服-汉语大词典
愧服
【1】谓对人佩服,自愧不如。《新唐书·尉迟敬德传》:“帝嘗問:‘奪矟與避矟孰難?’對曰:‘奪矟難。’試使與{齊王}戲﹐少選﹐王三失矟﹐遂大愧服。”【2】惭愧而心服。《宋史·程之邵传》:“使者愧服﹐辟{之邵}爲屬﹐聽其所爲。”《新唐书·郑元璹传》:“{元璹}隨語折讓﹐無所屈﹐徐乃數其背約﹐{突厥}愧服。”{明}{宋濂}《方愚庵墓版文》:“佐貳始雖倨慢﹐先生委誠待之﹐卒自愧服。”
愧厲-汉语大词典
愧厲
【1】使有所愧而自勉之。《礼记·聘义》:“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
愧懅-汉语大词典
愧懅
【1】羞愧。{宋}{司马光}《回状元第二第三先辈书》:“不以{光}之愚庸散賤﹐親枉車騎……恐悚愧懅﹐於兹未怠。”
愧怕-汉语大词典
愧怕
【1】羞惭害怕。{钱锺书}《围城》八:“假使{柔嘉}一病﹐真给{辛楣}猜着了--{鸿渐}愧怕得遍身微汗。”
愧恧-汉语大词典
愧恧
【1】惭愧。{鲁迅}《彷徨·伤逝》:“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憂。”{清}{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恐明與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宋书·张畅传》:“{道民}忝爲城主﹐而損威延寇﹐其爲愧恧﹐亦已深矣。”
愧戴-汉语大词典
愧戴
【1】感谢。{唐}{裴铏}《传奇·张无颇》:“寡人薄德﹐遠邀大賢﹐蓋緣愛女有疾﹐一心鍾念。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實所愧戴。”
愧悔-汉语大词典
愧悔
【1】惭愧懊悔。《资治通鉴·隋文帝仁寿二年》:“今者自新之路永絶﹐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柳青}《狠透铁》:“他妈好歹没吱声﹐只是愧悔地笑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聞吾此説﹐初大驚駭﹐其後尋愧悔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逾年﹐生鄉﹑會果捷﹐官翰林﹐投刺謁{范公}﹐公愧悔不見。”
愧靦-汉语大词典
愧靦
【1】羞愧。{唐}{苏颋}《代家君让侍中表》:“臣謬遷而不能揚職﹐公私愧靦﹐夙夜憂惶。”
憂愧-汉语大词典
憂愧
【1】忧伤或忧虑而且羞愧。{唐}{白居易}《適意》诗:“自從返田畝﹐頓覺無憂愧。”{冰心}《寄小读者》二:“有时读书至夜深﹐再看见有鼠子出来﹐我总觉得忧愧﹐几乎要避开。”{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遭國顛沛﹐無節可紀。雖蒙曠盪﹐臣獨何顔!俛首頓膝﹐憂愧若厲。”
慚愧-汉语大词典
慚愧
亦作“[慙愧]”亦作“[慙媿]”【1】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扒起來﹐老虎已是不見﹐説道:‘慚愧!我又經過了這一番!’”{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慚愧﹐有緣遇這箇小娘子。”{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五:“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唐}{元稹}《长滩梦李绅》诗:“慙媿夢魂無遠近﹐不辭風雪到{長灘}。”{宋}{苏轼}《浣溪沙》词:“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翠浪舞晴空。”【2】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國慙媿﹐小國附協。”《汉书·贡禹传》:“自念終亡以報厚德﹐日夜慙愧而已。”《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濟﹐慚愧!慚愧!”{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慚愧﹐還所侵地﹐躬往謝之。”
慘愧-汉语大词典
慘愧
【1】羞愧。《白雪遗音·马头调·又独自一人》:“思想昨夜事﹐不由一陣心慘愧。”
憫愧-汉语大词典
憫愧
【1】忧伤怀惭。《旧唐书·元载传》:“朕涉道猶淺﹐知人不明﹐理績未彰﹐遺闕斯衆﹐致兹刑辟﹐憫愧良深。”
懷愧-汉语大词典
懷愧
【1】心中惭愧。{晋}{陶潜}《劝农》诗:“儋石不儲﹐飢寒交至。顧余儔列﹐能不懷愧。”{三国} {魏}{曹丕}《又与吴质书》:“從我游處﹐獨不及門﹐瓶罄罍恥﹐能無懷愧。”
當之無愧-汉语大词典
當之無愧
【1】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无愧色。{秦似}《榕树的风度》:“所谓‘大树好乘凉’﹐真正说起来﹐只有榕树才当之无愧。”《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若照{藎翁}的大才﹐這幾句考語着實當之無愧。”
疚愧-汉语大词典
疚愧
【1】因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痛苦惭愧。{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她疚愧了﹐觉得脸上在发烧。”
痛愧-汉语大词典
痛愧
【1】悲痛惭愧。《魏书·刘昶传》:“萬里奔波﹐投蔭皇闕﹐仰賴天慈﹐以存首領。然大恥未雪﹐痛愧纏心。”
發愧-汉语大词典
發愧
亦作“[發媿]”【1】感到惭愧。{唐}{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序》:“往拜侍御﹐謁{周君}﹐■{李生}﹐退未嘗不發媿也。”{老舍}《全家福》第一幕:“我呀﹐并不比那时候街面上的任何人特别坏﹐可也不特别好﹐没作过对社会有好处的事!一想起来﹐我心里就发愧!”
自愧弗如-汉语大词典
自愧弗如
【1】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妻亦心賢之﹐然自愧弗如﹐積慚成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第}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
羞愧-汉语大词典
羞愧
【1】羞耻和惭愧。《後汉书·刘玄传》:“{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羣臣。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自己在讲堂上胡说了几句便骗得听众拍手﹐真是应该羞愧。”
荒愧-汉语大词典
荒愧
【1】惊慌愧耻。荒, 通“慌”。{南朝} {陈}{徐陵}《与王僧辩书》:“點污清朝﹐豈不荒愧。”
赧愧-汉语大词典
赧愧
【1】羞惭。{南朝} {宋}{刘义庆}《幽明录》:“{德如}心安氣定﹐徐笑語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即赧愧而退。”{明}{冯梦龙}《情史·情幻·贾云华》:“平時兄命我歌﹐我每赧愧。今當永訣﹐爲君一曲﹐君其聽之。”
負愧-汉语大词典
負愧
亦作“[負媿]”【1】抱愧,心中感到惭愧。{唐}{韩愈}《东都遇春》诗:“爲詩告友生﹐負愧終究竟。”{宋}{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荷推褒之過情﹐處負媿以終日。”{明}{方孝孺}《送李参政之官广西序》:“吾之職不負愧﹐則吾之心樂矣。”{清}{查慎行}《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朝家同再造﹐國事異中興;此舉無名極﹐當時負媿曾?”
貽愧-汉语大词典
貽愧
【1】留下羞愧。{元}{虞集}《写韵轩记》:“因書此以遺其觀之主者{余}君{玄谷}﹐無重貽愧於兹軒之高明云。”{明}{焦竑}《玉堂丛语·恬適》:“蓋予雖以文翰著銜﹐其所職﹐則啓沃輔翼﹐有關於上下者頗重大﹐予於是無一能効焉﹐書之﹐徒以自貽愧也。”
追愧-汉语大词典
追愧
【1】后悔惭愧。《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陳主}謂{袁憲}曰:‘我從來接遇卿不勝餘人﹐今日但以追愧。’”
遜愧-汉语大词典
遜愧
【1】自责而惭愧。《宋书·武帝纪中》:“{文思}事源﹐遠近所知﹐去秋遣{康之}送還{司馬君}者﹐推至公之極也﹐而了不遜愧﹐又無表疏。”
討愧-汉语大词典
討愧
【1】犹抱愧。《实事白话报》1926.1.9:“无奈{安生}心里讨愧﹐所以脸上才闹的挺僵。”
詐愧-汉语大词典
詐愧
【1】假装羞愧。《红楼梦》第五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有女兒身份﹐還不是那種佯羞詐愧一味輕薄造作之輩。”
問心無愧-汉语大词典
問心無愧
【1】扪心自问,毫无惭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君無須問此﹐只問己心。問心無愧﹐即陰律所謂善。”《官场现形记》第二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巴金}《秋》十五:“只要你自己做事问心无愧﹐别的也不用去管了。”
靦愧-汉语大词典
靦愧
【1】惭愧。{前蜀}{杜光庭}《封李真人告词》:“而芝泥露篆﹐願表勤誠﹐循省沖襟﹐良多靦愧。”{宋}{余靖}《免转工部侍郎状》:“内揆空踈﹐第深靦愧。”{唐}{常衮}《谢端午赐衣及器物等表》:“徘徊渥恩﹐靦愧朝列。”
餘愧-汉语大词典
餘愧
【1】不尽的愧怍。{清}{徐鼒}《小腆纪年》卷十一:“我兄弟受國恩無以報﹐空煩公等死有餘愧。”{明}{李东阳}《送萧海钓诗序》:“凡■官以保位﹐趨捷徑以媒進取者﹐皆害吾義。爲之得之者﹐多厚顔﹐不免於失﹐則終其身而有餘愧。”
驚愧-汉语大词典
驚愧
【1】惊惶羞愧。{宋}{洪迈}《夷坚丁志·黄资深》:“{黄資深}秀才﹐{廣昌}人﹐館于鄉里{王氏}。去主家百步許﹐有婦人自言主家女﹐來與亂。既久﹐遂病瘵……{黄}他日始知其詳﹐大驚愧。”
默愧-汉语大词典
默愧
【1】暗中羞愧。《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帝马皇后》:“故不加譴怒﹐但絶歲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國忘家之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