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慮

慮(慮)是什么意思

  • 一致百慮-汉语大词典

    一致百慮

    【1】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语出《易·繫辞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孔颖达}疏:“一致而百慮者﹐所致雖一﹐慮必有百﹐言慮雖百種﹐必歸於一致也。”{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殊塗同歸﹐一致百慮﹐内外交融﹐義同泯合。”《朱子语类》卷七六:“天下何思何慮一句﹐便是先打破那個思字﹐却説同歸殊塗﹐一致百慮。”

  • 五慮-汉语大词典

    五慮

    【1】指耳﹑目﹑口﹑鼻﹑心五种器官的感觉。《管子·水地》:“癡蹇而爲人﹐而九竅五慮出焉。”{尹知章}注:“五慮﹐謂耳﹑目﹑鼻﹑口﹑心也。”

  • 世慮-汉语大词典

    世慮

    【1】俗念。{宋}{苏舜钦}《夏热昼寝感咏》:“恬然世慮寂﹐時被蒼蠅喧。”{胡朴安}《杂诗》之十五:“只合狂吟抛世慮﹐坐消閒日未全非。”{唐}{裴铏}《传奇·陶尹二君》:“余本凡人﹐但能絶其世慮。”{明}{宋濂}《郑景彝传》:“終日嘿嘿而坐﹐或焚香以銷世慮。”

  • 更慮-汉语大词典

    更慮

    【1】改变主意。《商君书·农战》:“親戚交游合﹐則更慮矣。”

  • 事慮-汉语大词典

    事慮

    【1】对事情的想法。《吕氏春秋·原乱》:“自上世以來﹐亂未嘗一。而亂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慮不同情也。事慮不同情者﹐心異也。”

  • 九慮-汉语大词典

    九慮

    【1】反复﹑周详地考虑。{清}{方中德}《古事比·箴规》:“三思而言﹐九慮而行。”

  • 千慮一失-汉语大词典

    千慮一失

    【1】《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后用“千慮一失”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慮,也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章炳麟}《文学说例》:“當{高郵}時﹐斯二種文法﹐尚未發見﹐故必更易舊訓﹐然後可通﹐是亦千慮一失乎?”{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著書之家﹐千慮一失﹐往往有之。”

  • 千慮一得-汉语大词典

    千慮一得

    【1】愚笨人的细致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语本《晏子春秋·杂下十八》:“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後常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之词。{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千慮一得﹐或有取焉。”{清}{俞樾}《茶香室三钞·人通物语》:“{程涓}字{巨源}﹐{明}{萬歷}間人﹐《千一疏》其所著書名﹐取千慮一得之義。”《陈书·虞荔传》:“{寄}雖疾侵耄及﹐言無足採﹐千慮一得﹐請陳愚筭。”

  • 千一慮-汉语大词典

    千一慮

    【1】谦词。指愚者之虑。{宋}{陆游}《送曾处士赴行在》诗:“敬輸千一慮﹐或取二三策。”

  • 千慮-汉语大词典

    千慮

    【1】极言忧虑之多。{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遗》诗:“自在南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2】反复思考。{唐}{张九龄}《荆州作》诗之一:“千慮且猶失﹐萬緒何其紛。”

  • 千思萬慮-汉语大词典

    千思萬慮

    【1】形容反复思考或多方面思考。{唐}{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千思萬慮盡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貴。”{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

  • 介慮-汉语大词典

    介慮

    【1】介意忧虑。《南齐书·陈显达传》:“此等豈足介慮。”

  • 伯慮-汉语大词典

    伯慮

    【1】神话传说中古国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皆在{鬱水}南。一曰{相慮}。”{毕沅}校正:“相字當爲柏字﹐{伯慮}一作{柏慮}也。”

  • 俗慮-汉语大词典

    俗慮

    【1】指凡庸的思想感情。{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之五:“{莫干}好﹐最好游人多。飛瀑{劍池}涤俗慮﹐{塔山}遠景足高歌。結伴舞婆娑。”【2】世俗的思想情感。{唐}{戴叔伦}《又酬晓灯离暗室》诗之四:“{楚}僧話寂滅﹐俗慮比虚空。”{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 前慮-汉语大词典

    前慮

    【1】事前的谋虑。《战国策·魏策一》:“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2】对前方的忧虑。《隋书·梁士彦传》:“帝執其手曰:‘余之有{晉州}﹐爲平{齊}之基。若不固守﹐則事不諧矣。朕無前慮﹐惟恐後變﹐善爲我守之。’”

  • 勿慮-汉语大词典

    勿慮

    【1】犹无虑。概略﹐大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是故君子爲小由爲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爲備也﹐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勿慮﹐即‘無慮’。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慈者所以使衆﹐道雖未備﹐而大較已存乎此也。”

  • 免慮-汉语大词典

    免慮

    【1】放心,不挂念。{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惟恐夫人與賢妻憂念﹐特令琴童奉書馳報﹐庶幾免慮。”

  • 亡慮-汉语大词典

    亡慮

    【1】大略,大约。{明}{宋濂}《<日损斋笔记>序》:“{漢}{魏}以來﹐藝文之流﹐伸其獨見﹐而成一家言者﹐亡慮數百。”《汉书·赵充国传》:“今詔破羌將軍{武賢}將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將二千人﹐{長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亡慮萬二千人。”{颜师古}注:“亡慮﹐大計也。”{清}{顾炎武}《菰中随笔》:“一邑之中﹐食利於官者﹐亡慮數千人。”

  • 玄慮-汉语大词典

    玄慮

    【1】深虑。《後汉书·张衡传赞》:“不有玄慮﹐孰能昭晣?”{李贤}注:“玄﹐猶深也。”

  • 凝慮-汉语大词典

    凝慮

    【1】凝思。{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 危慮-汉语大词典

    危慮

    【1】犹苦思。{宋}{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至於失志之人﹐窮居隱約﹐苦心危慮﹐而極於精思。”

  • 參慮-汉语大词典

    參慮

    【1】参与谋划。《新唐书·宦者传上·窦文场》:“衛士{朱華}以按摩得幸{文場}﹐參慮補置﹐索賕數萬緍。”

  • 取慮-汉语大词典

    取慮

    【1】复姓。见《通志·氏族三》。【2】古地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见《汉书·地理志上》。

  • 平慮-汉语大词典

    平慮

    【1】谓平静地认真思考。{宋}{司马光}《体要疏》:“陛下清心平慮﹐擇其是者而行之﹐非者不能復奪也。”【2】即平露。瑞木名。详“平露”。

  • 平慮草-汉语大词典

    平慮草

    【1】植物名。即买菜。《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吴}有鬼目菜﹐生工人{黄耉}家;有買菜﹐生工人{吴平}家。東觀案圖書﹐名鬼目曰芝草﹐買菜曰平慮草。{吴}主以{耉}爲侍芝郎﹐{平}爲平慮郎。”{胡三省}注:“《吴志》曰……買菜﹐高四尺﹐厚二分﹐如枇杷形﹐莖廣尺八寸﹐下莖廣五寸﹐兩邊生葉﹐緑色。”

  • 塵慮-汉语大词典

    塵慮

    【1】犹俗念。{清}{李渔}《怜香伴·狂喜》:“我勸你﹐左手持螯﹑右舉觴﹐把塵慮盡皆滌盪。”{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道芽期日就﹐塵虜乃冰釋。”{金}{元好问}《少林雨中》诗:“重羡禪棲客﹐都無塵慮侵。”

  • 大慮-汉语大词典

    大慮

    【1】指需要反覆考虑的重大问题。{宋}{叶適}《沈元诚墓志铭》:“君既重其縣人﹐縣將有大慮﹐必待君而後決。”【2】远大的谋略。《汉书·陈汤传》:“{湯}爲人沈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管子·大匡》:“{小白}之爲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3】深思远虑。{严复}《<原富>按语》:“而其用意固爲千古之大慮﹐不容後人輕易排擊也。”《逸周书·谥法》:“大慮静民曰定。”{朱右曾}校释:“大慮﹐深思遠慮也。”

  • 可慮-汉语大词典

    可慮

    【1】令人忧虑。{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但可虑的是对于我仍然要问阶级。”{沙汀}《困兽记》六:“〔{田畴}〕在替{吴楣}的悲观主义纳闷﹐觉得她的情绪太可虑了。”

  • 周慮-汉语大词典

    周慮

    【1】周密考虑。{郭沫若}《蒲剑集·中苏文化之交流》:“为要实现它们……不是我个人所能周虑﹐也不是这篇小文所能详述的。”{明}{陈子龙}《杂诗》之二十:“養内或遺外﹐周慮誰能保!”

  • 嘉慮-汉语大词典

    嘉慮

    【1】犹良计。{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奇謀六奮﹐嘉慮四廻。”

  • 困心横慮-汉语大词典

    困心横慮

    【1】见“困心衡慮”。

  • 困心衡慮-汉语大词典

    困心衡慮

    亦作“[困心横慮]”【1】谓心意困苦,忧虑满胸。亦指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朱熹}集注:“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横於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焦循}正义:“{蘇秦}夜發書伏誦,引錐自刺其股,可謂困心横慮矣。”{郭沫若}《羽书集·先乱後治的精神》:“行动既经开始﹐他要困心衡虑﹐必使改革的趋于至善﹐天下归于至安。”{明}{宋濂}《环翠亭记》:“有困心衡慮﹐僅脱於震凌者矣。”

  • 役慮-汉语大词典

    役慮

    【1】犹役思。{唐}{柳宗元}《与吕温论<非国语>书》:“輒令往一通﹐惟少留視役慮﹐以卒相之也。”

  • 衡慮困心-汉语大词典

    衡慮困心

    【1】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中間解衣縮食﹐衡慮困心﹐體膚筋骨﹐靡所不憊﹐收集僅兹。”

  • 後慮-汉语大词典

    後慮

    【1】考虑以后的事。{冯金堂}《挖塘》:“现在的年轻人﹐光知道前杀﹐不知道后虑。”《汉书·陈馀传》:“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

  • 多謀善慮-汉语大词典

    多謀善慮

    【1】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清}{李渔}《凰求凤·画策》:“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何不替我籌度一番﹐行了這箇方便也好。”

  • 度慮-汉语大词典

    度慮

    【1】估量。《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

  • 宸慮-汉语大词典

    宸慮

    【1】帝王的思虑谋划。{宋}{叶適}《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今以郎官去留﹐何至上封事譊譊?徒溷宸慮哉!”{唐}{段文昌}《平淮西碑》:“天子淵默以思﹐霆馳以斷﹐獨發宸慮﹐不詢衆謀。”《宋史·林旦传》:“今二人既去﹐其餘黨常懷醜正惡直之心﹐願深留宸慮﹐以折邪謀。”

  • 宿慮-汉语大词典

    宿慮

    【1】预先思考﹑谋划。《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僕因{法孝直}自衒鬻﹐{龐統}斟酌其間﹐遂得詣公於{葭萌}﹐指掌而譚﹐論治世之務﹐講霸王之義﹐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慮明定﹐即相然贊﹐遂舉事焉。”

  • 密慮-汉语大词典

    密慮

    【1】周密的考虑。{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太祖}龍躍俟時﹐作鎮{淮}{泗}﹐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迴;龕世拯亂之情﹐獨用懷抱。深圖密慮﹐衆莫能窺。”

  • 寡慮-汉语大词典

    寡慮

    【1】少思虑。{唐}{房千里}《庐陵所居竹室记》:“人之外好﹐欲軒冕文彩以爲榮﹐似若動且陽焉;人之内好﹐欲寡慮恬默以爲泰﹐似若静且陰焉。”{宋}{苏辙}《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愚賤之人篤信寡慮﹐以爲天下之事可得徐陳遍舉﹐指顧而定矣。”

  • 審慮-汉语大词典

    審慮

    【1】仔细考虑。{叶圣陶}《微波》:“那闪闪的火焰--要告诉她而且要她藏在心里的一句话--几次要冒出来﹐但每次再一审虑的结果都把它压了下去。”《管子·宙合》:“静默以審慮﹐依賢可用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七曜》:“吾以{蔡氏}此説審慮之﹐知其不當﹐其{蔡氏}平昔所著之書莫不多差矣。”

  • 居安慮危-汉语大词典

    居安慮危

    同“[居安思危]”【1】《新唐书·杨虞卿传》:“自古天子居危思安之心同﹐而居安慮危之心則異﹐故不得皆爲聖明也。”{宋}{苏辙}《拟殿试策题》之一:“雖然朕夙夜東朝﹐祗服明訓﹐居安慮危﹐若蹈泉谷。”《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張皇六師﹐此居安慮危﹐不忘武備。”

  • 屈慮-汉语大词典

    屈慮

    【1】竭虑。谓尽心考虑。{唐}{李翱}《答朱载言书》:“足下不以某卑賤無所可﹐乃陳詞屈慮﹐先我以書。”

  • 屬慮-汉语大词典

    屬慮

    【1】不断思虑。《宋书·武帝纪下》:“朕以寡闇﹐道謝前哲﹐因受終之期﹐託兆庶之上﹐鑒寐屬慮﹐思求民瘼。”

  • 引慮-汉语大词典

    引慮

    【1】传讯囚犯,录其罪状及决狱情况。虑,通“録”。{唐}{冯翊}《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一旦引慮之際﹐公疑其未盡﹐微以意揣之﹐髠人乃具實以聞。”《资治通鉴·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庚午﹐初令天下長吏每旬親引慮繫囚。”{胡三省}注:“引慮繫囚﹐即《漢書》所謂録囚徒也。自{唐}以來﹐率曰慮囚﹐考之先儒﹐慮亦讀爲録。”

  • 存心積慮-汉语大词典

    存心積慮

    【1】谓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宋}{苏辙}《进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廟﹐郡縣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職﹐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積慮﹐皆以爲當然﹐是以寇至而不懼﹐難生而無變。”

  • 孰慮-汉语大词典

    孰慮

    【1】熟虑,仔细考虑。《礼记·表记》:“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後汉书·袁术传》:“苟以悦主爲美﹐不顧成敗之計﹐古今所慎﹐可不孰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韓}亡﹐{公仲}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秦}。願公孰慮之。”

  • 姦慮-汉语大词典

    姦慮

    【1】犹奸心,歹心。《後汉书·隗嚣传》:“凡我同盟三十一將﹐十有六姓﹐允承天道﹐興輔{劉}宗。如懷姦慮﹐明神殛之。”

  • 杞天之慮-汉语大词典

    杞天之慮

    亦省作“[杞慮]”同“[杞人憂天]”【1】{明}{李贽}《复邓石阳书》:“蓋千古絶無之事﹐千萬勿煩杞慮也。”{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 杞慮-汉语大词典

    杞慮

    【1】见“杞天之慮”。

  • 林慮漿-汉语大词典

    林慮漿

    【1】酒的一种。{宋}{陶穀}《清异录·酒浆》:“{後唐}時﹐{高麗}遣其廣評侍郎{韓申一}來﹐{申一}通書史﹐臨回﹐召對便殿﹐出新貢林慮漿面賜之。”

  • 極慮-汉语大词典

    極慮

    【1】竭尽思虑。{宋}{苏轼}《策略一》:“故嘗深思極慮﹐率其意之所欲言者爲二十五篇﹐曰‘畧’﹐曰‘别’﹐曰‘斷’。”{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任翼圣》:“晩年學《易》﹐研思極慮。”{唐}{白居易}《与韩弘诏》:“卿苦心奉國﹐極慮撫人﹐惠彼一方﹐于兹十載。”《汉书·郊祀志下》:“故聖主盡心極慮以建其制。”

  • 機慮-汉语大词典

    機慮

    【1】犹思虑。{唐}{温庭筠}《早秋山居》诗:“素琴機慮静﹐空伴夜泉清。”{严复}《救亡决论》:“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奥﹐層累階級﹐脚踏實地﹐而後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

  • 猜慮-汉语大词典

    猜慮

    【1】疑虑。《列子·黄帝》:“今昉知子黨之誕我﹐我内藏猜慮﹐外矜觀聽﹐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熱﹐惕然震悸矣。”

  • 猷慮-汉语大词典

    猷慮

    【1】谋虑。{明}{李东阳}《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蓋齒之尊者﹐聞見廣而猷慮熟。”

  • 殫誠畢慮-汉语大词典

    殫誠畢慮

    【1】竭尽忠诚与思虑。《清史稿·后妃传·太祖高皇后》:“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 殫思極慮-汉语大词典

    殫思極慮

    【1】谓竭尽心力思考谋划。{唐}{白居易}《策头》之一:“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清}{冯桂芬}《三启李宫保》:“而立言之體直截了當﹐易於邀准﹐因復殫思極慮﹐酌易前稿數語。”

  • 殫慮-汉语大词典

    殫慮

    【1】竭尽思虑。{宋}{李觏}《袁州州学记》:“有屈力殫慮﹐祇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宋史·李纲传论》:“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於北行﹐而{宋}豈至爲南渡之偏安哉?”

  • 殫精竭慮-汉语大词典

    殫精竭慮

    【1】犹殚思极虑。《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档案》:“惟有殫精竭慮﹐整頓維持﹐以期力保地方。”{鲁迅}《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着眼在经济上﹐当然可以说是进了一步。但这‘殚精竭虑用苦工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

  • 殫精極慮-汉语大词典

    殫精極慮

    【1】犹殚思极虑。{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訓誥典謨﹐聖人豈殫精極慮作意而爲之者哉。”

  • 歸慮-汉语大词典

    歸慮

    【1】犹归思。{南朝} {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斷絶雖殊念﹐俱爲歸慮款。”{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一:“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

  • 散慮-汉语大词典

    散慮

    【1】排遣忧愁。{唐}{张九龄}《答严给事书》:“林澤之閒﹐聊足散慮。”{明}{汤显祖}《牡丹亭·道觋》:“俺可也‘散慮逍遥’﹐不用你這般‘虚輝朗耀’!”

  • 變心易慮-汉语大词典

    變心易慮

    【1】改变思想;改变打算。《史记·张仪列传》:“〔寡人〕以爲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 明慮-汉语大词典

    明慮

    【1】英明的谋虑。{南朝} {宋}{鲍照}《代放歌行》:“明慮自天斷﹐不受外嫌猜。”

  • 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汉语大词典

    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

    【1】谓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旧唐书·宇文融传》:“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鲁迅}《花边文学·运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失’﹐是在非到盖棺之后﹐一个人的运命‘终是’不可知。”亦作“[智者千慮﹐或有一失]”。《史记·淮阴侯列传》:“{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我聞的古人有言:智言千慮﹐必有一失。”

  • 智慮-汉语大词典

    智慮

    【1】指智慧与思虑。{章炳麟}《与邓实书》:“言能經國﹐絀於籩豆有司之守;德音孔膠﹐不達形骸智慮之表。”【2】智谋;谋划。《南史·郑绍叔传》:“臣智慮淺短﹐以爲其事當如是﹐殆以此誤朝廷也。”《商君书·农战》:“善爲國者﹐官法明﹐故不任智慮。”

  •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汉语大词典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

    【1】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池魚之慮-汉语大词典

    池魚之慮

    【1】谓担忧无端受累遭灾。《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罗店镇志》:“訛傳{丁國恩}率大兵會剿{羅店}﹐蓋以吾鎮賊曾踞作巢穴﹐人人抱池魚之慮﹐一時驚惶無措﹐各扶老携幼避匿四鄉﹐半皆露宿。”

  • 沈思熟慮-汉语大词典

    沈思熟慮

    亦作“[沉思熟慮]”【1】深入思索,仔细考虑。{茅盾}《虹》七:“像受了什么刺戟似的﹐{梅女士}忽然戴着一付沉思熟虑的面孔。”

  • 沈謀研慮-汉语大词典

    沈謀研慮

    【1】犹深谋熟虑。{宋}{苏舜钦}《复辨》:“不親煩務﹐而專以沈謀研慮﹐將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業也。”亦作“[沈謀重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阮文达公拟疏》:“是沈謀重慮﹐制勝萬里﹐師徒不勞﹐兵矢未折﹐功莫偉焉。”

  • 沈慮-汉语大词典

    沈慮

    【1】深思熟虑。{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陆逊》:“{陸遜}多沈慮﹐籌無不中。”{三国} {蜀}{诸葛亮}《将苑·将强》:“沈慮可以容衆﹐力行可以建功。”《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字{太玄}﹐沈慮而斷。”

  • 沈謀重慮-汉语大词典

    沈謀重慮

    【1】见“沈謀研慮”。

  • 沈慮-汉语大词典

    沈慮

    【1】深思熟虑。{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陆逊》:“{陸遜}多沈慮﹐籌無不中。”{三国} {蜀}{诸葛亮}《将苑·将强》:“沈慮可以容衆﹐力行可以建功。”《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字{太玄}﹐沈慮而斷。”

  • 洗心滌慮-汉语大词典

    洗心滌慮

    【1】比喻彻底改悔。《花月痕》第四九回:“所有{回}衆﹐無不洗心滌慮﹐犂面刻肌﹐誓與{漢}人和輯。”《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自是知縣洗心滌慮﹐遂爲良牧。”【2】涤除私心杂念。{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李翘之》:“人能洗心滌慮﹐自去其污﹐何處非菩薩寶相﹑琉璃世界耶!”{宋}{苏轼}《策略二》:“蓋自近歲始柄用二三大臣﹐而天下皆洗心滌慮﹐以聽朝廷之所爲。”{明}{宋濂}《修慎斋记》:“爾勿使有冤民﹐朝夕洗心滌慮﹐以承上官﹐不可循一髮私。”

  • 洗慮-汉语大词典

    洗慮

    【1】排除胸中俗念。{唐}{皎然}《寒栖子歌》:“洗慮因吞清明籙﹐世人皆貪我常足。”

  • 浮慮-汉语大词典

    浮慮

    【1】谓世俗的烦恼。{宋}{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诗:“濃茗洗積昏﹐妙香浄浮慮。”{明}{杨士奇}《同蔡尚远游东山》诗:“何因此閑栖﹐永令浮慮遣。”{叶圣陶}《病夫》:“{陆君}的无所集注的浮虑被打破了。”

  • 清慮-汉语大词典

    清慮

    【1】思虑的敬词。{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是﹐有劳王爷的清虑。”{南朝} {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书》:“故前謂自非體合天地﹐無以元應斯弘﹐知研其清慮﹐未肯存同。”{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紆廣念於履組﹐塵清慮於餘香。”

  • 淺慮-汉语大词典

    淺慮

    【1】肤浅的思虑。《宋书·律历志下》:“曆數之所先﹐愚恐非{冲之}淺慮妄可穿鑿。”

  • 涸思乾慮-汉语大词典

    涸思乾慮

    【1】犹言绞尽脑汁。{明}{王志坚}《表异录·艺文》:“極思爲文﹐曰涸思乾慮。”

  • 深謀遠慮-汉语大词典

    深謀遠慮

    【1】谓计划周密,考虑深远。{汉}{贾谊}《过秦论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後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圖遠筭﹐固將有以焉爾。”{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不怕{朱延年}很聪明又很调皮﹐遇到深谋远虑﹑老练圆滑的{徐总经理}却总感到局促不安。”亦作“[深圖遠筭]”﹑“[深猷遠計]”。{唐}{杨炯}《百泉县令李楚才神道碑》:“辭{殷}而奉{周}﹐背{楚}而歸{漢}﹐深謀遠慮﹐即{良}{平}無以加也。”{明}{李东阳}《<桃溪杂稿>序》:“先生好古力踐﹐深猷遠計﹐發而爲言者﹐固其所自立也。”

  • 深思遠慮-汉语大词典

    深思遠慮

    【1】想得深,考虑得远。《汉书·师丹传》:“發憤懣﹐奏封事﹐不及深思遠慮﹐使主薄書﹐漏泄之過不在{丹}。”《歧路灯》第四回:“像令兄這樣深思遠慮﹐就是有經濟的學問。”

  • 深計遠慮-汉语大词典

    深計遠慮

    【1】犹深思远虑。《三国志·魏志·田畴传》:“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宋}{苏轼}《谏买浙灯状》:“頃者詔旨裁減皇族恩例﹐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爲民。”

  • 深慮-汉语大词典

    深慮

    【1】谓思虑深沉。{汉}{贾谊}《过秦论下》:“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墨子·非儒下》:“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孙诒让}间诂引{俞樾}曰:“同乃周字之誤……言其慮深沈﹐其謀周密也。”【2】甚为忧虑。《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他{安}{鄧}兩家都受過{十三妹}從前相救之恩﹐正想報答﹐深慮那姑娘此去﹐輕身犯難﹐難免有些差池。”{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國用靡資﹐百姓不足﹐則惻隱深慮。”{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君德不同﹐陛下無深慮也。”【3】深入思考。《史记·淮阴侯列传》:“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深慮之。”

  • 深見遠慮-汉语大词典

    深見遠慮

    【1】看得深,想得远。《後汉书·祭遵传》:“昔{高祖}大聖﹐深見遠慮﹐班爵割地﹐與下分功﹐著録勳臣﹐頌其德美。”

  • 深惟重慮-汉语大词典

    深惟重慮

    【1】犹深思熟虑。《汉书·严助传》:“今王深惟重慮﹐明太平以弼朕失。”

  • 深思熟慮-汉语大词典

    深思熟慮

    【1】反复地深入细致地思考。{宋}{欧阳修}《辞免第二状》:“苟非深思熟慮﹐理須避讓﹐豈敢固自稽遲以干典憲。”{宋}{苏轼}《策别·课百官四》:“而其人亦得深思熟慮﹐周旋於其間。”{茅盾}《子夜》十二:“深思熟虑的神气在{吴荪甫}脸上摆出来了。”

  • 渺慮-汉语大词典

    渺慮

    【1】深思细想。{清}{宗稷辰}《姚適庵<怡柯草堂诗赋钞>序》:“然而澄思渺慮﹐順事婉陳﹐雖處危急煩憂之地﹐而所宣不失其和平﹐非若他人尚氣憤張﹐意態如介胄之色者。”《花月痕》第八回:“〔{荷生}〕一路上凝神渺慮﹐細細追摹﹐不知不覺已走到後面閣上第三層扶梯了。”

  • 滌慮-汉语大词典

    滌慮

    【1】清除烦扰,使思想清净。{宋}{梅尧臣}《和吴冲卿学士石屏》:“我歸滌慮反覆思﹐義雖不經聊解頤。”{明}{刘基}《天寿节登槃翠轩分韵得稽字》:“澄心映空曠﹐滌慮俯清泚。”{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近几年来﹐我也不断阅读一些新的文学作品﹐能使我净心涤虑﹐安静愉悦地读下去的东西﹐并不太多。”

  • 潛慮-汉语大词典

    潛慮

    【1】暗算;深思。{宋}{苏轼}《渔樵闲话录》:“隱衷潛慮﹐傾人害物﹐而謂人不知﹐誠自欺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聲大義者﹐張膽而明目;定大策者﹐潛慮而密謀。”

  • 潛心滌慮-汉语大词典

    潛心滌慮

    【1】谓专心致志。{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達爾文}〕千八百四十二年﹐遂去{倫敦}﹐卜居於{京特省}附近之一村落﹐屏絶塵俗﹐潛心滌慮﹐將航海五年内所蒐之材料﹐所悟之新説﹐整齊之﹐鍛煉之。”

  • 澄慮-汉语大词典

    澄慮

    【1】澄清思虑。{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收斂耳目﹐澄慮默照。”

  • 澄思渺慮-汉语大词典

    澄思渺慮

    【1】深思远虑。{清}{宗稷辰}《姚適庵怡柯草堂诗赋抄序》:“然而澄思渺慮﹐順事婉陳﹐雖處危急煩擾之地﹐而所宣不失其和平。”{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取前人名句意境絶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 澹慮-汉语大词典

    澹慮

    【1】恬淡的心情。{清}{刘芳显}《金陵杂诗》之二:“輕物愜澹慮﹐任適得其宜。”

  • 牽慮-汉语大词典

    牽慮

    【1】担心。{王统照}《号声》:“他似是十分牵虑到距离不远突发的战事﹐因而心理上感到不安!”

  • 挂慮-汉语大词典

    挂慮

    亦作“[掛慮]”【1】挂念;放不下心。{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一章:“忘了自己处境的危险﹐老挂虑着那四个可能落在警探手中的同志。”{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恭勤備至﹐浣濯必親﹐臨敵唯恐貽憂﹐居常未曾挂慮﹐怡顔侍膳﹐跼影循牆﹐此又力行之難也。”《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想起這事﹐止有他一個曉得﹐不如一發除了根﹐永無掛慮。”{宋}{司马光}《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久絶榮進之心﹐分當委順田里﹐凡朝廷之事﹐未嘗掛慮。”

  • 措心積慮-汉语大词典

    措心積慮

    【1】犹言处心积虑。谓长久考虑在心。{明}{宋濂}《<用明禅师文集>序》:“昔者﹐{蘇文忠公}與{道潛師}游﹐日稱譽之……有識之士疑之﹐則以謂{潛師}游方之外者也﹐其措心積慮皆與吾道殊﹐初不可以强而同。”{宋}{何坦}《西畴常言》:“逮迹其自爲﹐則因循惰弛﹐罕克自强﹐措心積慮﹐甘心爲小人﹐而不以爲病。”

  • 搉慮-汉语大词典

    搉慮

    【1】谓大略。《墨子·经下》“擢慮不疑”{清}{孙诒让}间诂:“擢當作搉﹐形近而誤﹐亦作榷。《廣雅·釋訓》云:‘揚搉嫴榷無慮都凡也。’凡古書言大略計算者﹐重言之曰揚搉﹑嫴榷﹑無慮﹐單言之曰榷﹐曰慮……此又合兩文言之曰‘搉慮’﹐其義一也。”

  • 朝不慮夕-汉语大词典

    朝不慮夕

    【1】见“朝不謀夕”。

  • 欲慮-汉语大词典

    欲慮

    【1】犹欲望。《列子·天瑞》:“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

  • 志慮-汉语大词典

    志慮

    【1】精神;思想。{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宋}{叶適}《陈叔向墓志铭》:“君既與{魏益之}遊﹐每恨志慮昏而無所明﹐記憶煩而不足賴。”《周礼·考工记·弓人》:“凡爲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郑玄}注:“又隨其人之情性。”【2】指志愿。{明}{陈子龙}《郡斋春日》诗:“物候感遷化﹐志慮空蹉跎。”

  • 無慮-汉语大词典

    無慮

    【1】没有深谋远虑。《孙子·行军》:“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杜牧}注:“無有深謀遠慮﹐但恃一夫之勇﹐輕易不顧者﹐必爲敵人所擒也。”《後汉书·安帝纪》:“比年雖獲豐穰﹐尚乏儲積﹐而小人無慮﹐不圖久長﹐嫁娶送終﹐紛華靡麗。”【2】不要扰乱。《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高诱}注:“慮,猶亂也。”一说不要阻滞。{陈奇猷}校释:“慮落﹑留三字蓋雙聲兼叠韻,自可通假。《説文》:‘留,止也。’……‘無慮吾農事’,蓋謂無滯止吾農事,即今語‘勿躭擱我的農事’耳。”【3】无所忧虑;不愁。《淮南子·原道训》:“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唐}{司空图}《漫题》诗之三:“率怕人言謹﹐閑宜酒韻高。山林若無慮﹐名利不難逃。”《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鈍秀才}〕初時還怕他還鄉……又有人傳言道:是隨{趙指揮}糧船上京﹐被{黄河}水决﹐已覆没矣。心下坦然無慮。”{清}{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凡有言﹐無慮不從。”【4】大约;总共。《周髀算经》卷下:“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未有定。”{赵爽}注:“無慮者﹐粗計也。”《汉书·冯奉世传》:“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信用六萬人。”{颜师古}注:“無慮﹐舉凡之言也。無小思慮而大計也。”{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壽皇}〕游幸湖山﹐御大龍舟。宰執從官﹐以至大璫應奉諸司及京府彈壓等﹐各乘大舫﹐無慮數百。”《明史·顾宪成传》:“{憲成}既廢﹐名益高﹐中外推薦無慮百十疏。”{郭沫若}《羽书集·纪念台儿庄》:“参加火炬游行的通合{武汉}三镇﹐无虑有五十万人。”

  • 無慮無思-汉语大词典

    無慮無思

    【1】犹言无忧无虑。《魏书·李骞传》:“放言肆欲﹐無慮無思。”

  • 無貳慮-汉语大词典

    無貳慮

    【1】犹言无他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説﹐復謬曰:‘何爲不可?夫{公孫鞅}之事{孝公}也﹐極身無貳慮﹐盡公而不顧私。’”

  • 無思無慮-汉语大词典

    無思無慮

    【1】无所用心,无所忧虑。语出《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慮,不藏是非美惡。”{晋}{刘伶}《酒德颂》:“奮髯踑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宋}{林正大}《括沁园春》词:“但無思無慮﹐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鲁迅}《呐喊·风波》:“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無憂無慮-汉语大词典

    無憂無慮

    【1】毫不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來﹐來﹐來﹐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说唐》第六二回:“如今回歸田里﹐自耕自吃﹐倒也無憂無慮﹐何苦要去做官?”{叶圣陶}《倪焕之》六:“{焕之}顺着{冰如}所指的方向凝望﹐仿佛已经看见无忧无虑的男女往来于绿荫之下。”

  • 無慮無憂-汉语大词典

    無慮無憂

    同“[無憂無慮]”【1】《西游记》第九十回:“無慮無憂來佛界﹐誠心誠意上雷音。”

  • 焦慮-汉语大词典

    焦慮

    【1】着急忧虑。{唐}{温庭筠}《上蒋侍郎启》之二:“勞神焦慮﹐消日忘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何仙》:“我適至提學署中﹐見{文宗}公事旁午﹐所焦慮者殊不在文也。”{巴金}《砂丁》:“少女的声音里充满了焦虑。”

  • 焦思苦慮-汉语大词典

    焦思苦慮

    【1】着急忧虑,苦心思考。{邹韬奋}《经历》三三:“我这时的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绥远}的被侵略﹐每日所焦思苦虑的只是这个问题。”

  • 煩慮-汉语大词典

    煩慮

    【1】烦恼忧虑。{唐}{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是無煩慮﹐已代經紀矣。”{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國}人爲凝滯民族﹐自古以來﹐安居于家﹐僅煩慮近事者。”

  • 熟慮-汉语大词典

    熟慮

    【1】周密地考虑。《战国策·齐策一》:“{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裏{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凡事宜熟慮其後﹐勿過急也。”《宣和遗事》前集:“{徽宗}謂{豐稷}道:‘事礙東朝﹐卿當熟慮。’”

  • 燋慮-汉语大词典

    燋慮

    【1】犹忧虑。燋,通“焦”。《後汉书·苏不韦传》:“{不韋}毁身燋慮﹐出于百死。”

  • 營慮-汉语大词典

    營慮

    【1】犹操心。{清}{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大而課讀勸農﹐未嘗不營慮;小而廁牏灑埽﹐未嘗不躬親也。”

  • 心煩慮亂-汉语大词典

    心煩慮亂

    同“[心煩意亂]”【1】{汉}{蔡邕}《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是以宵寢晨興﹐叩膺增歎﹐心煩慮亂﹐喘呼息吸。”

  • 心慮-汉语大词典

    心慮

    【1】思虑;神思。{北魏}{杜弼}《檄梁文》:“鑿其耳目﹐易其心慮。”{宋}{叶適}《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然念臣災屯合聚﹐痾恙侵凌﹐形質至於變移﹐心慮從而昏奪。”《列子·仲尼》:“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

  • 忠慮-汉语大词典

    忠慮

    【1】忠于君国的计虑。《汉书·翟方进传》:“懷姦朋黨﹐相爲隱蔽﹐皆亡忠慮。”

  • 念慮-汉语大词典

    念慮

    【1】思虑。{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文公}格物之説﹐只是少頭腦﹐如所謂察之於念慮之微。”《汉书·公孙弘传》:“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持。”《淮南子·说山训》:“念慮者不得卧。止念慮﹐則有爲其所止矣。”【2】挂念。{金}{王若虚}《答张仲杰书》:“大小幸安﹐不必過煩念慮也。”{唐}{李绰}《尚书故实》:“臣有弟{嘉祐}遠牧方州﹐手足支離﹐常繫念慮。”

  • 思慮-汉语大词典

    思慮

    【1】思索考虑。《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清}{黄遵宪}《杂感》诗:“從古禍患來﹐每在思慮外。”{茅盾}《有志者》:“他挺了挺胸膛﹐觉得自己的思虑真是周密之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正贯》:“夙夜無寤﹐思慮惓心。”【2】犹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體强良﹐思慮徇通。”{丁玲}《阿毛姑娘》四:“〔{阿毛}〕从单纯的孩提一变而为好用思虑的少女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宋}{欧阳修}《东斋记》:“官署之東﹐有閣以燕休﹐或曰齋﹐謂閑居平心以養思慮。”{汉}{徐幹}《中论·治学》:“然鄙儒之博學也……無異乎女史誦詩﹐内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

  • 恐慮-汉语大词典

    恐慮

    【1】担心忧虑。{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一針針刺了羡覷﹐恐慮破後﹐有誰重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南方尚無擾亂﹐惟{南京}情形﹐對此亦極恐慮耳。”

  • 息慮-汉语大词典

    息慮

    【1】消除担忧;消除杂念。{叶圣陶}《倪焕之》十七:“他一直独住一间屋子;这非常适宜于静心息虑。”《孔丛子·答问》:“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也。”{唐}{吕岩}《沁园春》词:“不在勞神﹐不須苦行﹐息慮忘機合自然。”

  • 情慮-汉语大词典

    情慮

    【1】情思,感情。{晋}{何劭}《杂诗》:“勤思終遥夕﹐永言寫情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大理}人……給{宋}官文書﹐後邊有附記説:‘古文有云﹐察音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識辭﹐知己之人﹐幸逢相謁﹐言音未同﹐情慮相契。’”【2】忧虑之情。《晋书·羊曼传》:“太妃惟此一舅﹐發言摧咽﹐乃至吐血﹐情慮深重。”

  • 惕慮-汉语大词典

    惕慮

    【1】戒慎谋虑。{唐}{孟郊}《石淙》诗:“愜懷雖已多﹐惕慮未能整。”{唐}{张说}《对词摽文苑科策》:“猶或惕慮推溝﹐勞謙馭朽。”【2】忧虑。{唐}{裴铏}《传奇·孙恪》:“{恪}既被責﹐慚顔惕慮。”

  • 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汉语大词典

    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1】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膽﹐爲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伏願相公少賜採擇焉。”《史记·淮阴侯列传》:“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汉书·韩信传》:“{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鲁迅}《花边文学·“……”“□□□□”论补》:“我没有那么深造﹐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想来补一点﹐自然﹐浅薄是浅薄得多了。”亦作“[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愚者千慮﹐或有一得]”。【2】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膽﹐爲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伏願相公少賜採擇焉。”《史记·淮阴侯列传》:“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汉书·韩信传》:“{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鲁迅}《花边文学·“……”“□□□□”论补》:“我没有那么深造﹐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想来补一点﹐自然﹐浅薄是浅薄得多了。”亦作“[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 愚者千慮, 亦有一得-汉语大词典

    愚者千慮, 亦有一得

    【1】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愚慮-汉语大词典

    愚慮

    【1】谦称自己的思虑。{宋}{岳珂}《桯史·正隆南寇》:“臣有愚慮﹐請殫一得。”《史记·苏秦列传》:“今{奉陽君}捐館舍﹐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清}{吴敏树}《与杨性农书》:“前承委點校大文﹐負恃愛好﹐輒竭愚慮。”

  • 愁慮-汉语大词典

    愁慮

    【1】忧虑。《再生缘》第六四回:“正在萬分愁慮處﹐{酈相}是﹐已經復命寫完章。”《花月痕》第四回:“且屢奉嚴旨﹐急命尅復{潼關}﹐便覺十分愁慮。”{王西彦}《曙》:“在狭隘的泥棚的四堵墙壁里﹐充满着无言的愁虑。”

  • 愁慮-汉语大词典

    愁慮

    【1】积虑。《吕氏春秋·察微》:“且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陈奇猷}校释:“{王引之}曰:‘愁讀爲揫。揫﹐聚也。積心﹑愁慮﹐其義一也。’{金其源}曰:‘愁慮者﹐積慮也。’”

  • 意慮-汉语大词典

    意慮

    【1】思虑。{明}{张居正}《寿封翁观吾王年丈六十序》:“夫人身百年耳﹐而精神意慮﹐每隨血氣以爲盛衰。”《南史·何偃传》:“{竣}({顔竣})時權傾朝野﹐{偃}不自安﹐遂發悸病﹐意慮乖僻。”《列子·杨朱》:“恣耳目之所娱﹐窮意慮之所爲。”

  • 慎慮-汉语大词典

    慎慮

    【1】谨慎思虑。《礼记·表记》:“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孔颖达}疏:“宜謹慎思慮從君之命而行之﹐必使成功也。”

  • 愴慮-汉语大词典

    愴慮

    【1】悲思。{清}{黄景仁}《杂咏》:“渺懷結衣冠﹐愴慮動顔色。”

  • 憂慮-汉语大词典

    憂慮

    【1】忧愁思虑;忧愁担心。《後汉书·东海恭王彊传》:“身既夭命孤弱﹐復爲皇太后﹑陛下憂慮﹐誠悲誠慙。”{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这种景象带给她的却是忧虑和不安。”《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且説{王臣}母妻在家﹐真箇聞得{史思明}又反﹐日夜憂慮{王臣}﹐懊悔放他出門。”{宋}{苏轼}《降度牒召人入中斛出粜济饥等状》:“若秋穀未登﹐場不繼﹐即民間頓然闕食﹐深可憂慮。”

  • 慮-汉语大词典

    “[虑]”的繁体字。《集韻》凌如切,平魚,來。【1】{慮虒},古县名﹐以有{慮虒水},故称。{汉}置,属{太原郡},{晋}废。故城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参阅《汉书·地理志上》﹑《嘉庆一统志·代州》。

  • 慮-汉语大词典

    “[虑]”的繁体字。《廣韻》良倨切,去御,來。【1】思考;谋划。《书·太甲下》:“弗慮胡獲,弗爲胡成。”《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雖豈弟君子,神明所扶持,然廣慮之,深思之,亦養壽命之一端也。”《红楼梦》第十三回:“這話慮的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爺也忒慮得遠。”【2】思想;意念。《孟子·告子下》:“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晋}{何劭}《杂诗》:“勤思終遥夕,永言寫情慮。”{宋}{吴坰}《五总志·鸡林志》:“非特句法之端重,而慮高識明,絶人遠甚。”{清}{黄鷟来}《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堂》诗:“心閒幽賞愜,慮澹煩囂屏。”【3】忧虑,担心。{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兵强人衆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晋}{赵至}《与嵇茂齐书》:“懸鞌陋宇,則有後慮之戒。”{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大行皇帝知陛下仁孝,慮陛下悲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初時{滿生}心中懷着鬼胎,還慮他有時到來,喜得那邊也絶無音耗。”【4】大概。《论语·颜渊》:“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無慮與大氐同,古人自有複語耳,亦或止言慮。《賈誼傳》:‘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慮即無慮,亦猶大氐也。‘慮以下人’之慮,乃‘無慮’之慮。”{宋}{苏舜钦}《内园使连州刺吏知代州刘公墓志》:“戎人犯順,兵宿塞下,前後俘馘甚衆,獲馬畜鎧甲之類,慮一萬七千三百餘。”{章炳麟}《箴新党论》:“而今之以達官貴人爲師者……而欲入其門,慮無不入錢以當束修之獻者。”{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第三种较深,今之学生,虑未能读,可以从缓。”【5】用绳结缀。《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爲大樽,而浮乎江湖。”{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慮,猶結綴也。”【6】扰乱。《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高诱}注:“慮,猶亂也。”【7】怀疑。参见“[慮猜]”。【8】通“[録]”。讯察记录。《新唐书·百官志三》:“繫者五日一慮。”{宋}{叶適}《吕子阳老子支离说》:“天子感動,立命慮寃枉。”《明史·李时勉传》:“命日慮一囚,言一事。”【9】姓。{春秋}{鲁}{南蒯}家臣有{虑癸}。见《左传·昭公十四年》。

  • 慮傂尺-汉语大词典

    慮傂尺

    【1】见“慮2虒尺”。

  • 慮囚-汉语大词典

    慮囚

    【1】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慮,通“録”。《汉书·隽不疑传》“每行縣録囚徒還”{唐}{颜师古}注:“省録之﹐知其情狀有寃滯與不也。今云‘慮囚’﹐本録聲之去者耳。”《旧唐书·德宗纪下》:“庚午﹐命有司慮囚﹐旱故也。”{明}{归有光}《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君嘗慮囚﹐一女子呼寃﹐君察其誣﹐繫獄已二十年﹐遂出之。”{宋}{王观国}《学林·虑囚》:“{前漢}﹑{後漢}皆稱録囚﹐《唐史》﹑《五代史》皆稱慮囚﹐二字皆是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令方慮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駡曰:‘如此憒憒﹐何足臨民!’”

  • 慮虒尺-汉语大词典

    慮虒尺

    【1】{东汉}{章帝}{建初}六年所造的一种铜尺。{鲁迅}《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用密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什么{汉}朝的慮傂尺或{清}朝的营造尺。”{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慮虒銅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慮虒}乃{太原}邑﹐{建初}則{東漢}{章帝}年號也。考{章帝}時﹐{冷道}{舜祠}下﹐得玉律﹐以爲尺﹐與{周}尺同﹐因鑄爲銅尺頒郡國﹐謂之{漢}官尺。”亦作“[慮傂尺]”。

  • 慮計-汉语大词典

    慮計

    【1】思虑筹划。《史记·南越列传》:“取自脱一時之利﹐無顧{趙}氏社稷﹐爲萬世慮計之意。”

  • 慮恐-汉语大词典

    慮恐

    【1】忧虑。《醒世姻缘传》引起:“{樂羊子}出外游學﹐慮恐家中日用無資﹐回家看望。”{明}{陶宗仪}《辍耕录·庄蓼塘藏书》:“{至正}六年﹐朝廷開局修{宋}﹑{遼}﹑{金}三史﹐詔求遺書……其家慮恐兵遁圖讖﹐干犯禁條﹐悉付祝融。”

  • 慮微-汉语大词典

    慮微

    【1】考虑到细微处。{清}{梅曾亮}《闲园诗》序:“自督撫至州縣﹐其尊卑濶絶……惟郡守之職當其樞﹐可以通懷慮微﹐抒德導情。”

  • 慮猜-汉语大词典

    慮猜

    【1】猜疑。{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休道侯門深似海﹐説與婆婆休慮猜﹐只道家中管待客。”

  • 慮遠-汉语大词典

    慮遠

    【1】考虑到将来。{北周}{庾信}《燕射歌辞·徵调曲之五》:“事之豪髮無謂輕﹐慮遠防微乃不傾。”{晋}{张华}《女史箴》:“{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 慮懷-汉语大词典

    慮懷

    【1】思虑怀念。《鬼谷子·飞箝》:“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

  • 慮無-汉语大词典

    慮無

    【1】古代军中前卫部队持以报警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杜预}注:“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絳及白爲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

  • 慮始-汉语大词典

    慮始

    【1】谋划事情的开始。《商君书·更法》:“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旧唐书·良吏传下·宋庆礼》:“安有踐其跡以制其實﹐賤其諡以徇其虚﹐採慮始之謗聲﹐忘經遠之權利﹐義非得所﹐孰謂其可?”{明}{刘基}《筑城词》:“愚民莫可與慮始﹐見説築城俱不喜。”【2】指忧虑于事情的开端。{明}{张居正}《杂著》:“法之行不可慮始﹐即有不便於人者﹐彼久而習之﹐長而安焉﹐亦自無不宜矣。”

  • 慮思-汉语大词典

    慮思

    【1】思虑,考虑。{三国} {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 慮免-汉语大词典

    慮免

    【1】讯察赦免。《新唐书·高宗纪》:“二月丁亥﹐如{汝州}温湯﹐遣使慮免{汝州}輕繫。”

  • 慮私-汉语大词典

    慮私

    【1】图谋私利。《商君书·农战》:“進則曲主﹐退則慮私……夫曲主﹑慮私﹐非國利也﹐而爲之者﹐以其爵禄也。”

  • 慮佚-汉语大词典

    慮佚

    【1】谓思虑放荡失当。{明}{刘基}《拟连珠》之九:“蓋聞民情本質﹐文過則僞;人道本直﹐慮佚則傾。”

  • 慮嘆-汉语大词典

    慮嘆

    【1】揣度未来,感叹过去。《庄子·齐物论》:“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啓態。”{成玄英}疏:“慮則抑度未來﹐嘆則咨嗟已往。”

  • 慮外-汉语大词典

    慮外

    【1】犹意外。《晋书·毛璩传》:“故{益州}刺史{璩}……勤王忠烈﹐事乖慮外。葬送日近﹐益懷惻愴。”

  • 慮變-汉语大词典

    慮變

    【1】谋及事物的转化。{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英雄》:“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关尹子·七釜》:“天下之理﹐是或化爲非﹐非或化爲是;恩或化爲讎﹐讎或化爲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 慮患-汉语大词典

    慮患

    【1】忧虑祸患。{清}{龙启瑞}《读<曹参传>书後》:“且{參}能幸而薨於{孝惠}之世耳﹐使天假之年得見{吕后}﹑{産}﹑{禄}之事﹐不知{參}將以歌謼日飲者治之耶﹐抑皇然慮患之不暇給也?”{宋}{苏辙}《历代论一·汉文帝》:“爲天下慮患﹐而使好名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爲{鼂錯}者鮮矣!”《荀子·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惟陛下慮患無形之外﹐慎萌纖微之初。”

  • 慮率-汉语大词典

    慮率

    【1】大率,大概。《荀子·议兵》:“爲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罸埶詐除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刘淇}《助字辨略》卷四:“慮﹐大計﹐猶云大率……慮率﹐重言也。”

  • 慮化-汉语大词典

    慮化

    【1】犹虑变。《吕氏春秋·悔过》:“民不可與慮化舉始﹐而可以樂成功。”

  • 慮憶-汉语大词典

    慮憶

    【1】忧虑,挂念。{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出:“告媽媽寬心行路﹐兩下裏休慮憶。”

  • 慮表-汉语大词典

    慮表

    【1】思虑所不及之处。{南朝} {陈}{徐孝克}《仰同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五禪清慮表﹐七覺蕩心封。”【2】犹意外。《宋书·王僧绰传》:“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旧唐书·许敬宗传》:“禍生慮表﹐非可防萌﹐宫内官僚﹐迥無關預。”

  • 慮過-汉语大词典

    慮過

    【1】考虑得过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夫人太慮過﹐小生空妄想﹐郎才女貌合相仿。”

  • 慮算-汉语大词典

    慮算

    【1】考虑;盘算。电影文学剧本《青松岭》三十:“你怎么还是光虑算自己那个小日子?”

  • 慮難-汉语大词典

    慮難

    【1】忧虑灾难。《三国志·吴志·孙坚传》“於義儉矣”{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汉}{贾谊}《惜誓》:“非重軀以慮難兮﹐惜傷身之無功。”

  • 慮禍-汉语大词典

    慮禍

    【1】考虑到祸患;忧虑祸及于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東廊僧〕就把昨夜牛坊聽見﹐已後慮禍再逃﹐墜井遇尸的話﹐細説了一遍。”{汉}{刘向}《说苑·谈丛》:“君子慮福勿及﹐慮禍百之。”

  • 慮問-汉语大词典

    慮問

    【1】对囚犯进行审问。{宋}{洪迈}《容斋四笔·国初救弊》:“俟至京﹐擇官慮問﹐如顯有負屈者﹐本州吏量加懲罰。”《宋史·刘敞传》:“近例﹐凡聖旨及中書﹑樞密所鞫獄﹐皆不慮問。”

  • 懸慮-汉语大词典

    懸慮

    【1】挂念;忧虑。{明}{张居正}《论边事疏》:“即日奉聖諭:兵部報虜賊數十萬﹐欲犯{遼東}﹐前哨已到近邊﹐朕心日夕懸慮。”{宋}{苏轼}《答李寺丞书》之二:“僕雖遭憂患狼狽﹐然匹如當初不及第﹐即諸事易了。荷憂念之深﹐故以解懸慮。”

  • 神慮-汉语大词典

    神慮

    【1】指天子的心意,意图。《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相國{晉王}誕敷神慮﹐光被四海。”【2】精神;心神。{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左右驚怖伏地﹐{叔高}神慮怡然如舊。”{唐}{元晦}《越亭二十韵》:“臨高神慮寂﹐遠眺川原布。”{宋}{张耒}《上方》诗:“坐久神慮平﹐微涼清骨毛。”

  • 研慮-汉语大词典

    研慮

    【1】研究考虑。{宋}{范仲淹}《与朱校理书》:“某則多病健忘﹐無益於事。如得一閑郡﹐時復研慮陳述補益之事﹐猶庶幾萬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覃思之士﹐情饒歧路﹐鑒在疑後﹐研慮方定。”{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十四:“試取{曹子桓}《典論·論文》﹑{范蔚宗}《<後漢書>引語》﹑{張思光}《自序》讀之﹐古人作文字﹐研慮以悦心﹐精嚴如此。”

  • 研精竭慮-汉语大词典

    研精竭慮

    【1】专心研究,尽力思考。{宋}{张淏}《云谷杂记·前辈读书》:“{司馬温公}酷好{揚子雲}《太玄》……自云:‘少好其書﹐研精竭慮﹐歷年已多﹐始敢爲注。’”

  • 碩慮-汉语大词典

    碩慮

    【1】深远的思虑。{汉}{班固}《典引》:“既感羣后之讜辭﹐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

  • 畔慮-汉语大词典

    畔慮

    【1】背叛的谋划。畔,通“叛”。《荀子·议兵》:“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埶﹐故民雖有離心﹐不敢有畔慮。”

  • 睿慮-汉语大词典

    睿慮

    【1】指皇帝的思考。{唐}{李德裕}《谏敬宗搜访道士疏》:“儻陛下睿慮精求﹐必致真隱。”《镜花缘》第八九回:“掄才縈睿慮﹐製序費宸思。”《明史·左懋第传》:“而刑獄則以睿慮之疑信﹐定諸囚之死生﹐諸疑於心與疑信半者﹐悉從輕典。”

  • 異慮-汉语大词典

    異慮

    【1】犹三心二意。{汉}{陆贾}《新语·怀虑》:“懷異慮者不可以立計﹐持兩端者不可以定威。”【2】不寻常的思虑。《礼记·曲礼下》:“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孔颖达}疏:“異慮﹐非常之慮也。”

  • 生慮-汉语大词典

    生慮

    【1】谓生计之虑。{南朝} {宋}{鲍照}《秋夜》诗之一:“歲役急窮晏﹐生慮備温涼。”{南朝} {宋}{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诗》:“積痾謝生慮﹐寡慾罕所闕。”

  • 知慮-汉语大词典

    知慮

    【1】智慧和谋略。{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使其言果當﹐而知慮果及于此﹐則可謂之賢而不可謂之妬。”《孟子·告子下》:“{公孫丑}問曰:‘{樂正子}强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战国策·赵策二》:“故寡人以子之知慮﹐爲辨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難﹐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

  • 短慮-汉语大词典

    短慮

    【1】谋虑浅陋不周。《後汉书·袁绍传》:“愚佻短慮﹐輕進易退。”

  • 私慮-汉语大词典

    私慮

    【1】谓只从私心出发去思考问题。《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

  • 積慮-汉语大词典

    積慮

    【1】久积思虑。《穀梁传·隐公元年》:“{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唐}{柳宗元}《为京畿父老上府尹奏复尊号状》:“蓋以挹損徽號近二十年﹐盛德益光﹐大名未復﹐致遠邇積慮﹐幽明憤懷。”{明}{高启}《江上过丁校书宅留饮》诗:“幸兹竟日歡﹐一浣積慮非。”

  • 百慮-汉语大词典

    百慮

    【1】各种思虑;许多想法。{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明}{刘基}《永康胡元鼎白云楼》诗:“昔時望雲煎百慮﹐今日看雲美無度。”{唐}{杜甫}《西阁夜》诗:“時危關百慮﹐盜賊爾猶存。”《易·繫辞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清}{吴嘉纪}《秋日怀孙八豹人》诗之六:“衰年纏百慮﹐我輩豈長存。”

  • 百慮一致-汉语大词典

    百慮一致

    【1】谓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语出《易·繫辞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北史·魏纪三·孝文帝纪论》:“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塗同歸﹐百慮一致。”

  • 皇慮-汉语大词典

    皇慮

    【1】皇帝的心思。{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膠序篇章﹐弗簡皇慮。”

  • 疲心竭慮-汉语大词典

    疲心竭慮

    【1】费尽心思。{宋}{欧阳修}《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是於詩賦策論六千卷中﹐選五百人﹐而日限又迫﹐使考試之官殆廢寢食﹐疲心竭慮﹐因勞致昏。”

  • 疑慮-汉语大词典

    疑慮

    【1】怀疑顾虑。《尉缭子·兵谈》:“人人無不騰陵張膽﹐絶乎疑慮﹐堂堂決而去。”{巴金}《秋》八:“现在他读到这篇文章﹐他的疑虑被证实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聽我説﹐與娘子和睦了﹐休要疑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教命云何?幸釋疑慮。”《後汉书·耿弇传》:“{更始}見{光武}威聲日盛﹐君臣疑慮﹐乃遣使立{光武}爲{蕭王}﹐令罷兵與諸將有功者還{長安}。”

  • 發慮-汉语大词典

    發慮

    【1】进行思虑﹑思考。《礼记·内则》:“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孔颖达}疏:“出其謀計發其思慮以爲國也。”《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引《谈宾录·马周》:“{太宗}怪其能﹐問{何}({常何})。{何}曰:‘此非臣發慮﹐乃臣家客{馬周}也。’”{晋}{成公绥}《故笔赋》:“乃發慮於書契﹐採秋毫之穎芒。”

  • 考慮-汉语大词典

    考慮

    【1】思索问题﹐以便作出决定。{徐铸成}《报海旧闻》二五:“他说我所提出的意见很重要﹐关系到《国闻社》的前途﹐他也早考虑到了。”{巴金}《新生·五月八日》:“这太突然了﹐我不能够马上决定。我还应该考虑。”

  • 聊慮-汉语大词典

    聊慮

    【1】深思;精心专一。《楚辞·九辩》:“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王逸}注:“愴然深思而悲泣也。”《文选·马融<长笛赋>》:“或乃聊慮固護﹐專美擅工。”{李善}注:“聊慮固護﹐精心專一之貌。”{吕延济}注:“聊慮﹐精心也。”

  • 聖慮-汉语大词典

    聖慮

    【1】帝王的思虑或忧念。{唐}{张固}《幽闲鼓吹》:“{宣宗}視遠郡謝上表﹐左右曰:不足煩聖慮也。”《後汉书·胡广传》:“稽之典經﹐斷之聖慮。”{清}{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又上之則有宰相風示意旨﹐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聖慮。”{宋}{曾慥}《高斋漫录》:“{宣仁}答云:此自有所處﹐不煩聖慮。”《三国志·吴志·楼玄传》:“今海内未定﹐天下多事﹐事無大小﹐皆當關聞﹐動經御坐﹐勞損聖慮。”

  • 至慮-汉语大词典

    至慮

    【1】最大的忧虑。《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季末闇主﹐不知損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亂生近暱﹐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積以然﹐故聖賢諄諄以爲至慮。”【2】深思熟虑。《後汉书·刘玄传》:“敗材傷錦﹐所宜至慮。”

  • 處心積慮-汉语大词典

    處心積慮

    【1】谓蓄意已久。《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明}{唐顺之}《题大营驿》:“觀{岳侯}所題大營驛壁﹐其處心積慮﹐未嘗一日不在於復中原﹐迎二帝﹐眷眷然若赤子之於慈母然。”{唐}{柳宗元}《驳复雠议》:“{元慶}能以戴天爲大恥﹐枕戈爲得禮﹐處心積慮﹐以衝讎人之胸。”{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高丽}人本富有革命精神﹐不甘受制﹐处心积虑为独立之运动者已久。”

  • 蚤慮-汉语大词典

    蚤慮

    【1】及早思谋。蚤﹐通“早”。《汉书·刘向传》:“如不行此策﹐{田氏}復見於今﹐六卿必起於{漢}﹐爲後嗣憂﹐昭昭甚明﹐不可不深圖﹐不可不蚤慮。”

  • 罣慮-汉语大词典

    罣慮

    【1】牵挂;思念。{郭沫若}《落叶·第十信》:“请你请你请你千万不要罣虑﹐认真地用功。”{戴望舒}《古意答客问》诗:“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罣虑?--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跫音。”

  • 籌慮-汉语大词典

    籌慮

    【1】犹筹维。{宋}{范仲淹}《谢授知邠州表》:“邊塞機宜﹐更當籌慮﹐用罄臣節﹐以酬聖知。”{明}{张居正}《答宣府总督郑范溪》:“如此推之﹐雖能暫戢於今日﹐亦難厲禁於將來﹐尚煩公之籌慮。”

  • 策慮-汉语大词典

    策慮

    【1】犹计谋。{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大夫{嚭}者狂佞之人﹐達於策慮﹐輕於朝事。”{唐}{李德裕}《幽州纪圣功碑铭序》:“精誠奮發﹐策慮愊憶﹐千里獻籌﹐一心憂國。”{宋}{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諸君天下選﹐才業吁異常﹐願當發策慮﹐坐使中國強。”{汉}{刘歆}《遂初赋》:“攄{趙奢}之策慮﹐威謀完乎金城。”

  • 篤慮-汉语大词典

    篤慮

    【1】深入考虑。{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臣願王與下吏詳計某言而篤慮之也。”

  • 衆慮-汉语大词典

    衆慮

    【1】各方面的考虑。{晋}{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魏书·杨侃传》:“夫兵散而更合﹐瘡愈而更戰﹐持此收功﹐自古不少。豈可一圖不全﹐而衆慮頓廢?”【2】各种杂念。《太平广记》卷二〇三引{晋}{王嘉}《拾遗记·师旷》:“〔{師曠}〕薰目爲瞽﹐以絶衆慮﹐專心於星筭音律。”

  • 衿慮-汉语大词典

    衿慮

    【1】犹襟怀。{宋}{曾巩}《延庆寺》诗:“泊無勢利心﹐自覺衿慮適。”

  • 精慮-汉语大词典

    精慮

    【1】深思熟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宋}{曾巩}《使相制》:“其精慮造微﹐翹材絶衆﹐崇論閎議﹐富於文辭。”【2】精神思虑。《列子·力命》:“病由飢飽色欲﹐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

  • 苦慮-汉语大词典

    苦慮

    【1】苦思冥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南朝} {宋}{范泰}《失题》诗:“華髮飄悴容﹐苦慮棲懷抱。”

  • 萬慮-汉语大词典

    萬慮

    【1】反复思考。{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魏文}下詔﹐辭義多偉﹐至於‘作威作福’﹐其萬慮之一蔽乎!”【2】思绪万端。{唐}{韩愈}《感春》诗之四:“數盃澆腸雖暫醉﹐皎皎萬慮醒還新。”{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三:“俯仰念物化﹐萬慮此俱寂。”

  • 翦精損慮-汉语大词典

    翦精損慮

    【1】谓消耗精神。{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醇醪汩其和氣﹐艷容伐其根荄﹐所以翦精損慮削乎平粹者﹐不可曲盡而備論也。”

  • 綴慮-汉语大词典

    綴慮

    【1】犹构思。{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

  • 繁慮-汉语大词典

    繁慮

    【1】很多的忧虑。《文选·谢惠连<秋怀>诗》:“耿介繁慮積﹐展轉長宵半。”{张铣}注:“繁慮﹐多憂也。”

  • 軫慮-汉语大词典

    軫慮

    【1】忧虑。{宋}{欧阳修}《为雨水为灾待罪避位第三表》:“臣某言﹐近以雨水之災﹐再上待罪。蒙降批答不允﹐仍斷來章者﹐陰沴干時﹐聖心軫慮。”{唐太宗}《执契静三边》诗:“秋駕轉兢懷﹐春冰彌軫慮。”{南朝} {梁}{江淹}《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第二表》:“中庶卷容﹐左右軫慮。”

  • 慮-汉语大词典

    【1】忧虑。《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聖主遠憂懷慮﹐皇情頒詔虜庭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