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憤)是什么意思
不憤氣-汉语大词典
不憤氣
【1】方言。不甘心;不情愿。《金瓶梅词话》第九四回:“{春梅}又嫌忒鹹了﹐拏起來照地下一潑……駡道:‘你對那奴才説去﹐他不憤氣做與我吃﹐這遭做的不好﹐叫他討分曉哩。’”
丹憤-汉语大词典
丹憤
【1】出于忠诚的激愤。{唐}{袁高}《茶山诗》:“茫茫滄海間﹐丹憤何由申。”
厭憤-汉语大词典
厭憤
【1】厌恶愤恨。{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近逢{公素}我同好﹐厭憤偷俗常鬱陶。”
傷憤-汉语大词典
傷憤
【1】悲愤。《三国志·吴志·张紘传》“出{紘}爲{會稽}東部都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初{琅邪}{趙昱}爲{廣陵}太守﹐察{紘}孝廉﹐{昱}後爲{笮融}所殺﹐{紘}甚傷憤﹐而力不能討。{昱}門户絶滅。及{紘}在東部﹐遣主簿至{琅邪}設祭﹐并求親戚爲之後。”
公憤-汉语大词典
公憤
【1】公众的愤怒。{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巴金}《关于<龙﹑虎﹑狗>》:“自从一九二九年我发表《灭亡》以来﹐挨的骂实在不少﹐仿佛我闯进文坛﹐引起了公愤。”
交憤-汉语大词典
交憤
【1】郁结愤懑,积满愤恨。{汉}{王粲}《登楼赋》:“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冤憤-汉语大词典
冤憤
【1】冤屈而愤恨。{唐}{白居易}《祭李司徒文》:“惟公之殁﹐遭罹禍亂﹐冤憤痛酷﹐天下所知。”{元}{郝经}《幽思》诗之三:“精衛苦填海﹐冤憤一何愚。”
坌憤-汉语大词典
坌憤
【1】谓郁愤迸发。{唐}{陆龟蒙}《怪松图赞》序:“及其壯也﹐力與石鬪﹐乘陽之威﹐悲己之軋﹐拔而將昇﹐卒不勝其壓﹐擁勇鬱遏﹐坌憤激訐﹐然後大醜彰於形質。”
含憤-汉语大词典
含憤
【1】怀着悲愤之情。{宋}{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宫。”{唐}{陈子昂}《国殇文》:“徒手奮呼誰救哉﹐含憤抗怒志未迴。”{南朝} {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而下官抱痛圜門﹐含憤獄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元}{傅若金}《拒马河》诗:“行人悲舊事﹐含憤説{荆軻}。”
哀憤-汉语大词典
哀憤
【1】悲哀愤懑。{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塊然獨坐﹐則哀憤兩集。”{宋}{王谠}《唐语林·识鉴》:“{晉}難興﹐終《止息》於此﹐其音哀憤而噍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杲}聞奔視﹐則兄已死﹐不勝哀憤。”{彭芳}《保路运动》:“萬衆哀憤﹐禍機四伏。”
啣憤-汉语大词典
啣憤
【1】怀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邢子仪》:“曾有鄰婦夜奔﹐拒不納。婦啣憤去﹐譖諸其夫﹐誣以挑引。”
嗟憤-汉语大词典
嗟憤
【1】叹恨;愤恨。《宋史·兵志五》:“{洮西}{香子城}之戰﹐官軍貪功﹐有斬{巴氊角}部蕃兵以效級者﹐人極嗟憤。”《梁书·武帝纪上》:“人神怨結﹐行路嗟憤。”{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京兆嗟憤﹐而鄙其淺露。”
嗔憤-汉语大词典
嗔憤
【1】气愤;愤怒。{明}{徐渭}《大寒岭啖新胡桃频婆诸果》诗:“猛風增食肉﹐嗔憤易睢盱。”
崩憤-汉语大词典
崩憤
【1】痛心忿怒。《宋书·柳元景传》:“國禍寃深﹐凶人肆逆﹐民神崩憤﹐若無天地。”
銜憤-汉语大词典
銜憤
【1】见“銜忿”。
鬱憤-汉语大词典
鬱憤
【1】愤懑。{唐}{李商隐}《祭张书记文》:“精靈何處﹐鬱憤徒極。”{严既澄}《不遇》:“你可以不再被囚于你的过去的郁愤和悲哀。”{明}{叶盛}《水东日记·记杀马顺等事》:“有旨:‘朝廷當别有處。’衆心鬱憤﹐叫號不已。”{汉}{班固}《窦将军北征颂》:“唱呼鬱憤﹐未逞厥願。”
宿憤-汉语大词典
宿憤
【1】旧日的愤怨。{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序》:“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宋}{叶適}《取燕》一:“使{契丹}政令猶强﹐社稷猶固﹐我獨抗宿憤﹐勞累戰﹐雖得{燕}{薊}﹐而財竭民怨﹐内潰外叛﹐遂以失國。”{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霏微滴瀝﹐濺面灑肌﹐浩蕩鏗鍧﹐驚心動魄。可以起壯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塵紛﹐可以平宿憤﹐亦天下偉觀也。”
寫憤-汉语大词典
寫憤
【1】犹发愤。{晋}{袁宏}《後汉纪·顺帝纪》:“{皇甫規}對策曰:‘陛下聖德欽明﹐聞災責躬﹐咨嗟羣僚﹐招延敢諫臣﹐得踐天庭承大問﹐此誠臣寫憤畢命之期也。’”
孤憤-汉语大词典
孤憤
【1】{韩非}所著的书篇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韓非}〕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做《孤憤》。”{司马贞}索隐:“孤憤,憤孤直不容於時也。”后以“孤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鲁迅}《准风月谈·“吃白相饭”》:“第一段是欺骗。见贪人就用利诱﹐见孤愤的就装同情。”{唐}{刘知幾}《史通·自叙》:“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於時﹐而美志不遂。鬱怏孤憤﹐無以寄懷。”{清}{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孤憤心猶烈﹐窮愁氣未申。”
嫉憤-汉语大词典
嫉憤
【1】犹愤恨。{闻一多}《冬夜评论》五:“只这‘同样’两个字里含着多少的嫉愤﹐多少的悲哀!”{沙汀}《困兽记》二七:“现在﹐那种对于{吴楣}的嫉愤之情﹐几乎完全不存在了。”
幽憤-汉语大词典
幽憤
【1】郁结的怨愤。《晋书·刘琨传》:“{琨}詩託意非常﹐攄暢幽憤。”{汉}{崔寔}《政论》:“斯{賈生}之所以排於{絳}{灌}﹐{屈子}之所以攄其幽憤者也。”{宋}{王安石}《金山寺》诗:“我歌爾其聆﹐幽憤得一吐。”{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诗:“埋玉深深未敢傳﹐萬千幽憤欲回天。”
極憤-汉语大词典
極憤
【1】极大的愤慨。{唐}{柳宗元}《闵生赋》:“{重華}幽而野死兮﹐世莫得其僞真。{屈子}之悁微兮﹐抗危辭以赴淵。古固有此極憤兮﹐矧吾生之藐艱。”
狡憤-汉语大词典
狡憤
【1】谓狡戾愤懑。《左传·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杜预}注:“狡﹐戾也。憤﹐動也。”{孔颖达}疏:“言馬之亂氣狡戾而憤滿。”{清}{方苞}《辕马说》:“駑蹇者﹐力不能勝;狡憤者﹐易懼而變。”
狷憤-汉语大词典
狷憤
【1】偏急愤懑。{宋}{欧阳修}《亳州致仕第三表》:“臣既非狷憤以肆一朝之忿﹐又非矯激而希高世之名。”{宋}{苏辙}《四论熙河边事札子》:“{育}等狷憤﹐恥功不遂﹐妄造事端以蓋前失﹐患終不弭。”
死憤-汉语大词典
死憤
【1】激愤敢死。《六韬·练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爲其將報仇者﹐聚爲一卒﹐名曰死憤之士。”
泄憤-汉语大词典
泄憤
【1】发泄内心的愤恨。{唐}{徐彦伯}《登长城赋》:“張虎牙以泄憤﹐虬蝟鬚以蓄怒。”{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她因为找不到工作﹐无处泄愤﹐就常常找我出气。”
沮憤-汉语大词典
沮憤
【1】沮丧愤懑。{宋}{苏舜钦}《答马永书》:“予年四十矣﹐志於道亦有年﹐豈一旦受譴而并棄之﹐舍其所樂﹐自爲沮憤﹐亦何益于事哉!”
洩憤-汉语大词典
洩憤
【1】发泄愤恨。{明}{刘基}《杂诗》之二三:“蜜蜂死洩憤﹐鳲鳩死求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日夜切齒﹐將伺{柴}出而後洩憤於女。”
滯憤-汉语大词典
滯憤
【1】积愤。{唐}{李白}《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禮成於意﹐歡生於同﹐滯憤積慘﹐篲掃湯沃。”
激憤-汉语大词典
激憤
【1】激励发愤。《孔子家语·困誓》:“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於是乎在。”《後汉书·桓帝纪》:“激憤建策﹐内外協同。”【2】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3】激动气愤。{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这当儿﹐战士们都非常着急地在院子里议论。全连队的人心情都是激愤的。”【4】激怒。{瞿秋白}《赤都心史》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
抗憤-汉语大词典
抗憤
【1】激昂愤慨。{晋}{潘岳}《西征赋》:“{樊}抗憤以巵酒﹐咀彘肩以激揚。”《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况輦轂咫尺﹐姦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文选·范晔<逸民传论>》:“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不顧﹐多失其中行焉。”{吕延济}注:“高抗憤怒而不迴顧。”
抒憤-汉语大词典
抒憤
【1】发泄怨愤。{清}{袁枚}《新齐谐·医妒》:“{張}素號牡夜叉﹐一旦凶威大損﹐愈恨{馬學士}計﹐惟毒苦其所贈姬以抒憤。”{清}{钮琇}《觚賸续编·玉剑讹》:“《中山狼傳》爲{宋謝良}所著﹐雖遊戯之筆﹐當時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托此以抒憤耳。”
抱憤-汉语大词典
抱憤
亦作“[抱忿]”【1】心怀忧愤或愤怒。{唐}{皮日休}《悼贾文》:“當抱憤于渺藩兮﹐曾無足以少休。”{华亭过客}《<廿载繁华梦>序》:“每拔劍以唾壺﹐因人抱忿;或廢書而隕涕﹐爲古擔憂。”{曹亚伯}《武昌起义》:“因未得萬全之策﹐致暫緩撻伐之師﹐而兵心抱憤﹐躍躍欲試﹐勢又不能復緩時日。”
攄憤-汉语大词典
攄憤
【1】抒发怨愤。{宋}{李纲}《论建中兴之功札子》:“獲觀陛下恢復中原﹐攄憤千古﹐志願畢矣。”《天讨·观鲁<山东讨满洲檄>》:“然亡國之民﹐動觸忌諱﹐遺老無所攄憤﹐假託神怪﹐以寓光復之思﹐于此可見矣。”{汉}{蔡邕}《瞽师赋》:“撫長笛以攄憤兮﹐氣轟鍠而横飛。”
氣憤-汉语大词典
氣憤
【1】生气愤恨。{叶圣陶}《夜》:“他们两个都和善﹐到这儿满脸的气愤﹐可还是透着和善。”{清}{李渔}《奈何天·软诓》:“我替你氣憤不過﹐幾時走將過去﹐譏誚他一番纔好。”也指因生气而表现出来的愤慨情绪。《南史·胡蕃传》:“{蕃}氣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徑往。”【2】情绪激愤。{唐}{张说}《吊国殇文》:“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
氣不憤-汉语大词典
氣不憤
亦作“[氣不忿]”【1】不服气。《红楼梦》第六一回:“没的{趙姨奶奶}聽了﹐又氣不忿﹐反説太便宜了我。”《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論起{春梅}又不是你房裏丫頭﹐你氣不憤還教他伏侍大娘就是了。”{邓友梅}《话说陶然亭》:“〔{老管}〕想到自己是被人硬逼着走到这坟墓里来的﹐既气不忿﹐又委曲﹐可又想不出离开这一伙他该往哪里去。”
氣憤憤-汉语大词典
氣憤憤
【1】非常气愤的样子。{唐}{白居易}《缚戎人》诗:“同伴行人因借問﹐欲説喉中氣憤憤。”{茅盾}《子夜》五:“突然跺了一脚﹐{吴荪甫}气愤愤地将自己掷在沙发榻上﹐狞起眉毛看看旁边的报纸。”《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丈人氣憤憤的道:‘你明日就做和尚!’”《水浒传》第三回:“{魯提轄}回到經略府前下處﹐到房裏﹐晩飯也不喫﹐氣憤憤地睡了。”
民憤-汉语大词典
民憤
【1】人民的愤恨。{{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汉成帝}用减死刑﹐赦天下罪徒等办法企图缓和民愤﹐当然都不能有什么效果。”
歎憤-汉语大词典
歎憤
【1】感叹愤激。《後汉书·宦者传·孙程》:“自太子之廢﹐常懷歎憤。”《明史·徐学诗传》:“舉朝莫不歎憤﹐而無有一人敢牴牾者。”《南史·柳元景传》:“軍士咸欲盡力﹐及聞降﹐莫不歎憤。”
忌憤-汉语大词典
忌憤
【1】怨愤;嫉恨。《旧唐书·黄巢传》:“時多朋黨﹐小人讒勝﹐君子道消﹐賢豪忌憤﹐退之草澤。”《中国民间故事选·打碎的碗》:“因为只有沉默﹐才能从死堆中把陶工们救出来﹐才能不致于招来国王的忌愤。”
忠憤-汉语大词典
忠憤
【1】忠义愤激。{明}{杨慎}《岁享旌忠庙碑记》:“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憤之氣﹐凛然千載。”{章炳麟}《杂感》诗之一:“羣公辛苦懷忠憤﹐尚憶‘{揚州}十日’不?”《魏书·刁沖传》:“{沖}乃抗表極言其事。辭旨懇直﹐文義忠憤。”{宋}{李如箎}《东园丛说·书说》:“{唐}{杜工部}更{天寳}之亂﹐作詩獨出忠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
忿憤-汉语大词典
忿憤
【1】愤怒不平。《世说新语·方正》“{宣王}果大忿”{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朝廷慮{高祖}不勝忿憤……乃使{毗}仗節爲{高祖}軍司馬。”{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股肱掾史﹐咸用忿憤﹐欲詣闕自理。”《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今大駕蒙塵﹐人思效命﹐而虜敢自送﹐衆心忿憤。”
怨憤-汉语大词典
怨憤
【1】怨恨;愤恨。《汉书·地理志下》:“父兄被誅﹐子弟怨憤。”{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琴《烏》曲怨憤﹐庭鶴舞摧頽。”{王西彦}《古屋》第三部四:“她还可以把丈夫当作活玩具﹐一个发泄怨愤的对象。”{清}{姚莹}《黄香石诗序》:“夫非其聲音文字之工也﹐是其忠義之氣﹐仁孝之懷﹐堅貞之操﹐幽苦怨憤﹐鬱結而不可伸之志﹐所存者然也。”
愁憤-汉语大词典
愁憤
【1】悲愤。{宋}{司马光}《二月中旬虑问过景灵宫门始见花卉呈钱君倚》诗:“豁然愁憤開﹐精神四面至。”{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愁憤徒滿胸﹐嶸不能齊。”
怒憤-汉语大词典
怒憤
【1】愤怒。{沙汀}《淘金记》二一:“寡妇怒愤似地瞅了对方一眼﹐接着又嘘口气﹐转身冲出去了。”{何其芳}《画梦录·雨前》:“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
恚憤-汉语大词典
恚憤
【1】愤怒。《後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囂}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而死。”《新唐书·刘幽求传》:“遷{杭}{郴}二州﹐恚憤卒於道。”{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朱淑贞璿玑图记》:“{竇滔}有寵姬{趙陽臺}﹐善歌舞。{若蘭}苦加捶楚﹐由是{陽臺}積恨﹐讒毁交至﹐{滔}大恚憤。”
恨憤-汉语大词典
恨憤
【1】怨愤。《新唐书·段秀实传》:“{朱泚}反﹐以{秀實}失兵﹐必恨憤﹐且素有人望﹐使騎往迎。”《後汉书·匈奴传论》:“永言前載﹐何恨憤之深乎!”
悒憤-汉语大词典
悒憤
【1】忧愤。{汉}{应瑒}《报庞惠恭书》:“雖萱草樹背﹐臯蘇在側﹐悒憤不逞﹐■以增毒。”
悲憤-汉语大词典
悲憤
【1】悲痛愤慨。{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夫以{懷王}之死﹐{楚}人尚且悲憤不已﹐有‘{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之語。”《後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蔡文姬}〕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清}{陈维崧}《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词:“知我平生悲憤事﹐惟有當頭明月。”{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这实例﹐就如东三省的沦亡﹐{上海}的爆击﹐凡是活着的人们﹐毫无悲愤的怕是很少很少罢。”
悲憤填膺-汉语大词典
悲憤填膺
【1】悲痛和愤怒充满了胸膛。{清}{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頭朝露﹐貴賤都虚度。悲憤填膺莫訴﹐壯懷孤負。”{唐弢}《友谊的选择》:“对于这种‘血的买卖’﹐{鲁迅}悲愤填膺﹐鄙夷地斥之为‘无耻’。”
悱憤-汉语大词典
悱憤
【1】指思虑郁结,渴求启发。{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序》:“今爲此書﹐粗舉長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蓋粗言較略﹐以示一隅。冀悱憤之徒﹐省之可以思過半矣。”【2】忧思郁结。{晋}{成公绥}《啸赋》:“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纏緜。”
惋憤-汉语大词典
惋憤
【1】怨恨愤慨。{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焦仲卿》詩﹐有數病……其後府吏與母永訣﹐回身入房﹐此時不知幾爲徘徊﹐幾爲惋憤﹐而詩之情色﹐甚是草草。”{宋}{苏轼}《策断三》:“貴爲將相﹐而不免囚徒之恥﹐宜其有惋憤鬱結而思變者﹐特未有路耳。”
感憤-汉语大词典
感憤
亦作“[感忿]”【1】愤慨。{宋}{曾巩}《上欧蔡书》:“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憤痛切。”{邹鲁}《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我又亲自去看﹐见身首异处﹐碧血晶莹﹐同时围观的人很多﹐我大为感愤。”《战国策·韩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後汉书·臧洪传论》:“{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红楼梦》第二二回:“{黛玉}看了﹐知是{寳玉}一時感忿而作﹐不覺又可笑又可嘆。”
愠憤-汉语大词典
愠憤
【1】犹积愤。{唐}{柳宗元}《吊屈原文》:“哀余衷之坎坎兮﹐獨愠憤而增傷。”愠﹐一本作“藴”。
愧憤-汉语大词典
愧憤
【1】羞愧愤慨。《南史·萧宏传》:“{宏}自{洛口}之敗﹐常懷愧憤。”{刘揆一}《黄花岗之役》:“公聞{萍}﹑{瀏}﹑{醴}事敗﹐擊桌愧憤﹐寢食俱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湘裙}愧憤﹐哭欲覓死﹐舉家騰沸。”《晋书·王敦传》:“臣每慷慨於遐遠﹐愧憤於門宗。”
慨憤-汉语大词典
慨憤
【1】犹愤慨。《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初聞{晉州}敗﹐請出兵北討﹐奏寢不報﹐{永業}慨憤。”《宋书·武帝纪上》:“公命世英縱﹐藏器待時﹐因心資敬﹐誓雪國恥﹐慨憤陵夷﹐誠發宵寐。”
愾憤-汉语大词典
愾憤
【1】愤怒,愤恨。{唐}{常衮}《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支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由是愾憤邊戎﹐徘徊孤劍。遂西至絶域﹐以奇功累授裨將。”
憂憤-汉语大词典
憂憤
【1】忧郁愤恨。{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時{煜}方以亡國憂憤﹐無意於蓄財﹐所取不多。”{叶圣陶}《线下·校长》:“{顾校长}看看学生去了一半﹐心里不免忧愤。”《後汉书·何颙传》:“{顒}以它事爲{卓}所繫﹐憂憤而卒。”《三国演义》第六六回:“{荀攸}知之﹐憂憤成疾﹐卧病十數日而卒。”
慚憤-汉语大词典
慚憤
【1】羞愧愤恨。{郭沫若}《今津纪游》四:“禅师自若﹐而美人惭愤﹐跳入庭前池水中﹐化为大蛇﹐蟠松而逝。”{明}{胡应麟}《诗薮·闰馀中》:“{蘇子美}爲賽神會﹐{李}欲與﹐{蘇}以其任子也﹐卻之。{李}慚憤﹐致興大獄。”《晋书·慕容垂载记》:“{垂}慚憤歐血﹐因而寢疾。”
憤-汉语大词典
憤
“[愤]”的繁体字。《廣韻》房吻切,上吻,奉。【1】郁结于心;憋闷。《论语·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楚辞·九章·惜诵》:“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後汉书·章帝纪》:“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其先至者已發憤吐懣,略聞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於左右,顧問省納。”【2】充盈,旺盛。《左传·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乾。”{孔颖达}疏:“言馬之亂氣狡戾而憤滿。”《艺文类聚》卷二引{晋}{傅咸}《喜雨赋》:“亢陽火憤,野無生類。”【3】发;奋。《淮南子·修务训》:“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憤於中則應於外,故在所以感。”{高诱}注:“憤,發也。”【4】愤怒;怨恨。{战国 楚}{宋玉}《大言赋》:“壯士憤兮絶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唐}{陈子昂}《国殇文》:“徒手奮呼誰救哉,含憤沉怒志未迴。”《宋史·张永德传》:“{張侍中}誅我宗黨殆盡,希中以法,報私憤爾。”{明}{李东阳}《安石工》诗:“匹夫憤泣天爲悲,黄門夜半來毁碑。”{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六:“相继演说的有数十人,有痛哭者,有愤詈者。”【5】乱。《文选·班固<幽通赋>》:“{周賈}盪而貢憤兮,齊生死與禍福。”{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貢,潰也。憤,亂也。”
憤烈-汉语大词典
憤烈
【1】愤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巧娘}言雖憤烈﹐然自是屈意事{三娘}。”
憤痛-汉语大词典
憤痛
【1】愤怒悲痛。{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唐}{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迨明﹐絶無其迹。{紇}大憤痛﹐誓不徒還。”
憤勇-汉语大词典
憤勇
【1】奋勇。《逸周书·小明武》:“懷戚思終﹐左右憤勇﹐無食六畜﹐無聚子女。”{宋}{{苏舜钦}{苏舜元}}《瓦亭联句》:“白衣壯士氣塞腹﹐憤勇不忍羞本朝。”
憤不欲生-汉语大词典
憤不欲生
【1】愤恨得不想活了。极言愤恨之深。{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伸出求的手﹐望着冷若冰霜的面孔﹐那种愤不欲生的滋味没有刻到你心里吗?”{郭沫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工友们愤不欲生﹐开会讨论对策﹐全场只是痛哭﹐那种凄怆的情境真是惨不忍见﹐惨不忍闻。”{清}{支机生}《珠江名花小传》:“{鳳}既知﹐憤不欲生﹐投繯赴河者再﹐皆遇救。”
憤悱-汉语大词典
憤悱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輕以余書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憤悱而發﹐豈不過哉!”{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靈﹐無所憤悱者﹐覩眇論則以爲恒言也。”{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禮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憤悱也。”{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執事憤悱﹐旁求博討﹐卒未有得。”【2】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盧文紀}等見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憤悱。”{明}{沈德符}《野獲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司馬子長}云‘主上以倡優畜之’﹐此非誠言﹐乃憤悱之詞也。”
憤意-汉语大词典
憤意
【1】怒意。{茅盾}《子夜》五:“他的机警的眼光﹐现在微露愤意﹐看定了{吴荪甫}的面孔。”
憤争-汉语大词典
憤争
【1】激愤相争。{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总论》:“然當之今日﹐剽掠攻擊﹐毆奪憤争﹐所在皆是。”
憤發-汉语大词典
憤發
【1】奋发。{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動聽﹐因形設象﹐易爲變觀。示之以禍難﹐激之以恥辱﹐大丈夫雄心﹐能無憤發?”{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後》:“故不得已而呼號憤發﹐置其身於死地﹐以冀君之一寤。”《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故憤發其所爲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2】发怒。《汉书·汲黯传》:“{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黯}憤發﹐駡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爲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視矣!’”《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张彦弘》:“帝顧衛兵﹐或有憤發者﹐因履係解﹐目{全忠}:‘爲吾繫之。’{全忠}跪結履﹐汗浹于背﹐而左右莫敢動。”{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其後{才常}權日盛﹐凡事不使{澤厚}知﹐又日狎妓飲燕不已﹐{澤厚}憤發﹐争之不可得。”
憤歎-汉语大词典
憤歎
【1】愤慨叹息。{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昔讀{宋}{明}末野史﹐嘗時時擲書憤歎﹐而不料竟親身遇之也﹐嗚呼!”{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是乃{仲尼}所以憤歎‘予欲無言’也。”{三国} {魏}{嵇康}《幽愤诗》:“嗈嗈鳴雁﹐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歎﹐曾莫能儔。”{宋}{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之矣。”{清}{唐孙华}《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過者皆憤歎﹐恨不縱斧斨。”
憤惋-汉语大词典
憤惋
【1】怅恨;愤恨。《後汉书·袁绍传》:“海内傷心﹐志士憤惋。”{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三:“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元年》:“{德驤}判大理寺﹐其官屬與堂吏附會宰相﹐擅減刑名﹐{德驤}憤惋求見﹐欲面白其事。”《北齐书·慕容绍宗传》:“{紹宗}對曰:‘太后臨朝﹐淫虐無道﹐天下憤惋﹐共所棄之。’”{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去我國兮心摇﹐情憤惋兮誰識?”
憤王-汉语大词典
憤王
【1】指{项羽}。《梁书·萧琛传》:“{蕭琛}爲{吴興}太守。郡有{項羽廟}﹐土民名爲‘憤王’。”{清}{黄景仁}《乌江吊项羽》诗:“{憤王}遺像黯承塵﹐已事空悲五裂身。”
憤起-汉语大词典
憤起
【1】奋起。{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全国公民要自动的愤起﹐竖起民众万能的大旗。”{唐}{韩愈}《石鼓歌》:“{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憤積-汉语大词典
憤積
【1】愤懑充积。{三国} {魏}{吴质}《答东阿王书》:“凡此數者﹐乃{質}之所以憤積於胸臆﹐懷眷而悁邑者也。”{汉}{刘向}《九叹·忧苦》:“獨憤積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憤結-汉语大词典
憤結
【1】愤恨抑郁。《北史·韩麒麟传》:“{顯宗}既失意﹐遇信向{洛}﹐乃爲五言詩贈御史中尉{李彪}﹐以申憤結。”
憤憒-汉语大词典
憤憒
【1】烦闷心乱。《後汉书·王符传》:“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憤憒﹐易爲恐懼。”
憤-汉语大词典
憤
【1】肿胀。《素问·风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脉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
憤愠-汉语大词典
憤愠
【1】怨恨;愤怒。{南朝} {宋}{谢惠连}《豫章行》:“如何阻行止﹐憤愠結心胸。”{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其人憤愠叫號﹐交愬於臺省。”
憤薄-汉语大词典
憤薄
【1】充溢,奔涌。{晋}{潘岳}《寡妇赋》:“氣憤薄而乘胸兮﹐涕交横而流枕。”{唐}{高適}《李云南征蛮诗》:“精誠動白日﹐憤薄連蒼穹。”【2】引申为骄盈。《宋书·颜延之传》:“仰竊過榮﹐增憤薄之性;私恃顧盼﹐成强梁之心。”
憤憤-汉语大词典
憤憤
【1】心求通而未得貌。《论语·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何晏}集解引{汉}{郑玄}注:“{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爲説之。”【2】指烦闷不舒貌。{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下》:“{宋}{孔熙先}博學文史﹐兼通數術﹐有縱横才志。{文帝}時﹐爲散騎侍郎﹐不爲時知﹐憤憤不得志。”{明}{归有光}《与沈敬甫书》之五:“但千古哭聲﹐未嘗不同﹐何論前世有{屈原}﹑{賈生}耶?以發吾之憤憤而已。”【3】气愤不平。《宋书·殷景仁传》:“{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踰己﹐一旦居前﹐意甚憤憤。”{朱自清}《侮辱》:“可是--也说不出什么﹐只喃喃了两声﹐便愤愤然走了。”{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憤憤于腥羶賤種者何地蔑有?”《後汉书·齐武王縯传》:“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明}{刘基}《牡丹会诗序》:“有向隅而不獲與羣﹐則憤憤然見於色﹐形於辭。”
憤激-汉语大词典
憤激
【1】形容气势猛烈。{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畿辅杂记二·苑家口》:“獨一河承受諸水﹐河身狹隘﹐氣勢憤激﹐流沫盤渦﹐濤聲衝撞。”【2】激奋,激昂。{晋}{张华}《壮士篇》:“壯士懷憤激﹐安能守虚沖。”《南史·宋纪上·武帝》:“丹誠未宣﹐感慨憤激﹐望霄漢以永懷﹐盼山川以增佇。”{宋}{叶適}《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及{隆興}英睿憤激﹐大勢宜若遽振。”【3】愤怒激动。{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劉毅}〕及敗於{桑落}﹐知物情已去﹐彌復憤激。”{蒋光慈}《短裤党》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4】指偏激。{清}{王筠}《箓友肊说》:“{筠}質性粗俗﹐多憤激過當之語。”{明}{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將先後所論洋務五十五篇……付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自知憤激之詞﹐不免狂戇僭越之罪。”
憤厥-汉语大词典
憤厥
【1】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列子·汤问》:“{吴}{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爲櫾。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
憤怨-汉语大词典
憤怨
【1】愤怒怨恨。《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並無異心。只爲公子來遲﹐不將姻事爲重﹐所以小女心中憤怨﹐公子休得多疑。’”《汉书·叙传下》:“{項氏}畔换﹐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李義府}以立后之功﹐獨見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憤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
憤毒-汉语大词典
憤毒
【1】愤恨。《後汉书·袁绍传》:“每念{靈帝}﹐令人憤毒!”{李贤}注:“毒﹐恨也。”
憤濤-汉语大词典
憤濤
【1】怒涛。{唐}{{韩愈}{孟郊}等}《远游联句》:“憤濤氣尚盛﹐恨竹淚空幽。”
憤邑-汉语大词典
憤邑
亦作“[憤悒]”【1】愤恨忧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妾{章氏}﹐小字{阿端}﹐誤適蕩子﹐剛愎不仁﹐横加折辱﹐憤悒夭逝﹐瘗此二十餘年矣。”《後汉书·应劭传》:“豈繄自謂必合道衷﹐心焉憤邑﹐聊以藉手。”{晋}{赵至}《与嵇茂齐书》:“自非知命﹐誰能不憤悒者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時人咸以{濬}功重報輕﹐爲之憤邑。”
憤風驚浪-汉语大词典
憤風驚浪
【1】狂风骇浪。《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
憤恥-汉语大词典
憤恥
【1】积久之耻辱。{唐}{李翱}《论事疏表》:“竊見陛下即位以來﹐招懷不廷之臣﹐誅寇賊十餘事﹐刷五聖之憤恥﹐爲後代之根本﹐自古中興之盛﹐孰有及者?”【2】愤恨羞耻。{张孝若}《辛亥革命前後》第一节:“自見乙未{馬關}訂約﹐不勝憤恥﹐即注意實業﹑教育二事。”
憤疾-汉语大词典
憤疾
亦作“[憤嫉]”【1】愤怒憎恶。{章炳麟}《五无论》:“夫竊鈎者誅﹐竊國者爲諸侯﹐此{莊生}所爲憤嫉。”《後汉书·党锢传序》:“{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時﹐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紳﹐羣臣憤嫉﹐莫敢出氣。”【2】谓气愤不平。{宋}{苏轼}《代吕大防录用吕诲子孙札子》:“〔{吕誨}〕雖處散地﹐未嘗一日有忘朝廷之意。憂傷憤疾﹐以致殞没。”
憤火-汉语大词典
憤火
【1】怒火。{茅盾}《子夜》十三:“她心里的愤火高冲万丈﹐雨到了她热烘烘的脸上似乎就会干。”{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憤滿-汉语大词典
憤滿
【1】见“憤懣”。【2】充盈于内而发于外。{汉}{刘向}《说苑·善说》:“夫談説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强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别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寳之﹐珍之。”《後汉书·苏竟传》:“{仲尼}棲棲﹐{墨子}遑遑﹐憂人之甚也。{屠羊}救{楚}﹐非要爵禄;{茅焦}干{秦}﹐豈求報利?盡忠博愛之誠﹐憤滿不能已耳。”
憤愾-汉语大词典
憤愾
【1】见“憤慨”。
憤憾-汉语大词典
憤憾
【1】愤恨。{宋}{苏辙}《蜀论》:“至於其心有所不可復忍﹐然後聚而爲羣盜﹐散而爲大亂﹐以發其憤憾不洩之氣。”{明}{归有光}《亡友方思曾墓表》:“方其試而未得也﹐則憤憾而有不屑之志。”
憤忿-汉语大词典
憤忿
【1】愤怒。《旧唐书·裴度传》:“今文武百僚﹐中外萬品﹐有心者無不憤忿﹐有口者無不咨嗟。”
憤悶-汉语大词典
憤悶
【1】见“憤懣”。
憤怫-汉语大词典
憤怫
【1】愤怒。{唐}{元稹}《告畬三阳神文》:“政式不虔﹐人用不謐;奪富撓豪﹐軋窮役疾。弱者逋播﹐悍者憤怫。”{王闿运}《丁锐义传》:“而{塔齊布}﹑{羅澤南}諸軍鋒鋭氣盛﹐所向無前﹐常侮笑{林翼}軍﹐{鋭義}憤怫。”
憤興-汉语大词典
憤興
【1】奋兴,奋起。{清}{王夫之}《绎思》:“夷考六王熄﹐二{周}燼﹐五服頽﹐而三户憤興。”
憤抑-汉语大词典
憤抑
【1】悲愤抑郁。{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四:“{朱}甚喜﹐忽憶《荆州》詞﹐以謂語意憤抑悽惋﹐殆非龍宫嫻雅出塵態度。”{唐}{司空图}《注<愍征赋>後述》:“且凡禀精英之氣﹐是或有智謀超出羣輩﹐一旦憤抑﹐肆其筆舌﹐亦猶武人逞怨於鋒刃也。”
憤切-汉语大词典
憤切
【1】十分愤恨。《陈书·高祖纪上》:“眷言桑梓﹐公私憤切。”{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每言及時事﹐往往憤切興歎。”{陆嵩}《金陵》诗:“往事何人更憤切﹐不堪嗚咽獨{江}潮。”
憤潰-汉语大词典
憤潰
【1】愤然逃散。《韩诗外传》卷六:“比周憤潰以離上﹐傾覆滅亡可立而待。”
憤慨-汉语大词典
憤慨
亦作“[憤愾]”【1】愤愤不平。{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乃還救{譚}﹐十月至{黎陽}”{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且三軍憤慨﹐人懷私怒﹐我將軍辭不獲已﹐以及{館陶}之役。”{浩然}《艳阳天》第一〇一章:“她又不能违背她的大伯﹐陪着咬了咬牙﹐表示很愤慨。”【2】愤恨感慨。《宋书·袁湛传》:“奉命西行﹐途戾{荆}{郢}﹐瞻望{巴}{漢}﹐憤慨交深。”《晋书·儒林传·范弘之》:“每讀其事﹐未嘗不臨文痛歎﹐憤愾交懷。以今況古﹐乃知一揆耳。”《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篤﹐都無獻替之言﹐朝士以爲恨”{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载{晋}{陶侃}《临终表》:“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啟手啟足﹐當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誅﹐山陵未復﹐所以憤慨兼懷﹐唯此而已。”
憤嫉-汉语大词典
憤嫉
【1】见“憤疾”。【2】谓愤世疾俗。{周实}《哭洗酲》诗:“謂子毋憤嫉﹐種危國弱當太息。”
憤厲-汉语大词典
憤厲
【1】激愤。{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太白}謂{子美}詩苦﹐然却沉鬱﹐緣其性褊躁婞直﹐而多憂愁憤厲之氣。”{北齐}{刘昼}《新论·辨乐》:“此皆淫佚悽愴﹑憤厲哀思之聲。”{清}{黄翼圣}《寇警杂诗》:“殘毒既已酷﹐憤厲勿矯矯。”{南朝} {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侯景}凶逆﹐殲我國家﹐天下含靈﹐人懷憤厲。”
憤世-汉语大词典
憤世
【1】愤恨世事的不平。{唐}{韩愈}《後汉三贤赞》之二:“憤世著論﹐《潛夫》是名。”{王横}《哭子美》诗:“得毋憤世深﹐飄然竟相棄。”《汉书·邹阳传》:“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憤於世也。”
憤時疾俗-汉语大词典
憤時疾俗
同“[憤世嫉俗]”【1】《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憤時疾俗﹐欲以身輓之。”{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望溪}同時友{戴潛虚}先生……憤時疾俗之作尤多。”
憤懣-汉语大词典
憤懣
【1】亦作“[憤滿]”﹑“[憤悶]”。抑郁烦闷。{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爲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而時發其憤悶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絶。”{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憤悶胸須豁﹐交加臂莫攘。”{南朝} {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後汉书·蔡邕传》:“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温传昭}《晴转多云﹐有雷雨》:“{笑和尚}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2】愤慨,气愤。{柯云路}《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丁猛}愈来愈愤懑。”{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姚江}生擒{漢}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爲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憤媿-汉语大词典
憤媿
【1】愤恨惭愧。{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韩彦古》:“{仁甫}雖憤媿不平﹐而亦幸蒙其成﹐竟用以進。”
憤惱-汉语大词典
憤惱
【1】气愤,恼怒。{克非}《春潮急》二九:“{张福林}这才从自己的愤恼中回转过来﹐随即﹐全身一软﹐顺着门扇﹐像一堆泥巴似的垮到了地上。”
憤兵-汉语大词典
憤兵
【1】被激怒而用兵。{明}{唐顺之}《读<春秋>》:“夫侵伐﹐有貪兵﹐有憤兵﹐有應兵。”{清}{黄燮清}《十一月朔大雪》诗:“憤兵古所譏﹐覆車戒前轍。”【2】指愤怒的士兵。{柳亚子}《感事》诗:“憤兵自掘{嵎夷}墓﹐革命初焙{富士}茶。”
憤世嫉俗-汉语大词典
憤世嫉俗
【1】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清}{戴名世}《与刘大山书》:“僕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語獲罪。”{马南邨}《燕山夜话·古代的漫画》:“这些画家实际上都是当时南北各地不满于现实的文人﹐他们愤世嫉俗﹐满腹牢骚﹐不合时宜。”亦作“[憤世疾俗]”。{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一回:“説起憤世嫉俗的話來﹐自然處處都有梟獍。”
憤懟-汉语大词典
憤懟
【1】愤慨怨恨。{王闿运}《御夷论一》:“强者憤懟而不知救禍之道﹐弱者輸服而不知坐亡之慘。”《隶释·汉陈球後碑》{宋}{洪适}释:“兩碑之前﹐幾二百字可讀﹐其末則文字凋落如晨星相望﹐豈其間蓋有憤懟哀切之語﹐后來益有所愳而剔之乎?”{明}{刘元卿}《贤奕编·官政》:“而上或吾格﹐如不耐煩﹐則憤懟之心生﹐上下之情暌矣。”
憤盛-汉语大词典
憤盛
【1】积满,充盈。《後汉书·蔡邕传》:“《坤》爲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静反動﹐法爲下叛。”
憤不顧身-汉语大词典
憤不顧身
【1】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宋}{乐史}《绿珠传》:“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懍懍﹐誠足使後人仰慕歌詠也。”{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清}軍自得{漢陽}﹐{湖南}人士均憤不顧身﹐頗有滅此朝食之慨。”
憤然-汉语大词典
憤然
【1】奋发貌。《淮南子·人间训》:“{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宋}{王禹偁}《盐池八十韵》序:“天實惠我﹐使之補亡……遊覽之際﹐憤然成章。”{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2】气愤貌。{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楊}{劉}之學盛于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石介}憤然以爲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甚力。”{沙汀}《淘金记》二五:“‘什么叫面子哇?’寡妇愤然作色地说﹐连自己也没料到地变激昂了﹐‘我的面子早丢完了!’”{明}{李贽}《开国小叙》:“蓋自其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
憤踊-汉语大词典
憤踊
【1】愤发踊跃。《後汉书·度尚传》:“衆聞咸憤踊﹐{尚}勑令秣馬蓐食﹐明旦﹐徑赴賊屯。”{唐}{柳宗元}《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謹撰《平淮夷雅》二篇……庶繼代洪烈﹐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不勝憤踊之至。”{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今整飭士馬﹐憤踊鶴立﹐冀聞和同之聲﹐約一舉之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者至﹐皆憤踊。”
憤憤不平-汉语大词典
憤憤不平
【1】心中不平,为之十分气愤。《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樞密使{韓世忠}憤憤不平﹐親詣{檜}府争論﹐俱各罷斥。”《隋唐演义》第三三回:“{令狐達}争不過{叔謀}﹐憤憤不平﹐只得自回衙宇﹐寫本題奏去了。”{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七:“{宋蚒}听到这些愤愤不平的议论﹐只好把鼻子一捏﹐再也不提了。”
憤鬱-汉语大词典
憤鬱
【1】愤恨抑郁。{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媚}日以金錢投瓊卜余中否。及榜發落第﹐余乃憤鬱成疾。”{宋}{司马光}《开言路状》:“臣自到{西京}以來﹐朝夕伏聽朝廷惟新之政﹐以爲必務明四目﹐達四聰﹐以發天下積年憤鬱之志。”《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鮑叔牙}憤鬱發病而死﹐{齊}事從此大壞矣。”
憤氣-汉语大词典
憤氣
【1】气愤。{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殿财}看见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愤气不过﹐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2】怒气;激愤不平之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憤氣未銷﹐上衝穹昊﹐伏宣賜中書門下﹐追贈進士及第﹐各贈補闕﹑拾遺﹐見存明代。”{明}{陈子龙}《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馬聽﹐憤氣横戈矛。會當報國恥﹐豈必懷封侯。”{汉}{徐幹}《中论·慎所从》:“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至令憤氣傷心﹐疽發而死。”{郭沫若}《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3】悲怆之情。{晋}{赵至}《与嵇茂齐书》:“顧影中原﹐憤氣雲踊;哀物悼世﹐激情風烈。”
憤世疾俗-汉语大词典
憤世疾俗
【1】见“憤世嫉俗”。
憤心-汉语大词典
憤心
【1】愤怒或愤激之心。《晋书·宣帝纪论》:“既而擁衆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鬭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康有为}《读<史记·刺客传>》诗:“{遷}史憤心尊{聶政}﹐{泉明}詩詠慕{荆軻}。”
憤隔-汉语大词典
憤隔
【1】抑郁烦闷。《後汉书·袁谭传》:“聞此言者﹐莫不悼心揮涕﹐使太夫人憂哀憤隔﹐我州君臣監寐悲歎。”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作“憤懣”。
憤悁-汉语大词典
憤悁
【1】愤恨。《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腸憤悁而念怒兮﹐志遷蹇而左傾。”{洪兴祖}补注:“悁﹐忿也。”
憤盈-汉语大词典
憤盈
【1】积满,充盈。{三国} {魏}{嵇康}《答二郭》诗之一:“戀土思所親﹐能不氣憤盈?”{清}{魏源}《圣武记》卷一:“{長白山}陽﹐亘{混同江}﹑{寧古塔}﹑{興京}之南﹐樹海緑天數千里﹐萬産憤盈。”《国语·周语上》:“古者太史■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韦昭}注:“憤﹐積也;盈﹐滿也。”《後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心吐思兮匈憤盈﹐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2】愤恨之极。《後汉书·张奂传论》:“自{鄛鄉}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數十年閒﹐四海之内﹐莫不切齒憤盈。”
憤悒-汉语大词典
憤悒
【1】见“憤邑”。
憤世疾邪-汉语大词典
憤世疾邪
【1】犹愤世嫉俗。{宋}{杨万里}《四印室长句效刘信夫作呈信夫》:“憤世疾邪聊爾耳﹐未必{崔君}真鶴言。”{唐}{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疾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明}{刘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
憤恨-汉语大词典
憤恨
【1】愤怒痛恨。《後汉书·南匈奴传》:“{比}不得立﹐既懷憤恨。”{唐}{元稹}《赛神》诗:“憂虞神憤恨﹐玉帛意彌敦。”{魏巍}《勇士镇守在东方》:“他愤恨地说:‘敌人一个也不能留。’”《北史·贺拔胜传》:“是歲﹐{勝}諸子在東者﹐皆爲{神武}所害。{勝}憤恨﹐因動氣疾﹐{大統}十年薨于位。”【2】愤懑悔恨。{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發其愧恥憤恨之心。”{汉}{王充}《论衡·死伪》:“{田蚡}獨然者﹐心負憤恨﹐病亂妄見也。”
憤怒-汉语大词典
憤怒
【1】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鲁迅}《华盖集·杂感》:“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资治通鉴·後晋齐王开运二年》:“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討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南史·檀道济传》:“{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脱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汉书·魏相传》:“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明}{方孝孺}《与友人论井田书》:“且{王莽}之亂﹐非爲井田也﹐欺{漢}家之老母而奪其璽﹐稱制於海内﹐海内之人憤怒﹐思剖其心而食之﹐故因變奮起。”
憤迅-汉语大词典
憤迅
【1】奋迅。指兽跑迅疾而有气势。{清}{袁枚}《续新齐谐·虎投河》:“〔虎〕忽躍起撲兒﹐遂墮水中。憤迅騰擲﹐谿水爲沸。”
憤恚-汉语大词典
憤恚
【1】痛恨;怨恨。{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隆文}于講和時﹐即憤恚成疾﹐及抵{金山}﹐不數日即卒。”《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乾封}元年大赦﹐獨流人不許還﹐{義府}憤恚死﹐年五十三。”《宋书·五行志四》:“其後{權}以讒邪﹐數責讓{陸議}﹐{議}憤恚致卒。”《後汉书·杨赐传》:“吾每讀《張禹傳》﹐未嘗不憤恚歎息。”
憤沮-汉语大词典
憤沮
【1】怨恨沮丧。《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圜}益憤沮。”
憤咤-汉语大词典
憤咤
【1】愤怒。《三国志·蜀志·廖立传》:“{立}舉頭視屋﹐憤咤作色曰:‘何足言!’”
憎憤-汉语大词典
憎憤
【1】犹愤恨。{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二表》:“且儒生後進﹐换入武帥﹐或居於上﹐則多憎憤﹐必有怨言。”
懇憤-汉语大词典
懇憤
【1】勤恳发愤。{唐}{元稹}《训别致用》诗:“我有懇憤志﹐三十無人知。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
懣憤-汉语大词典
懣憤
【1】烦闷抑郁。{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經術淺末﹐不曉天官﹐見其非常﹐昭昭再見﹐誠切恠之﹐誠懣憤。”
懷憤-汉语大词典
懷憤
【1】心怀愤激。《後汉书·宦者传论》:“雖忠良懷憤﹐時或奮發;而言出禍從﹐旋見孥戮。”{晋}{潘尼}《怀退赋》:“伊疇昔之懷憤﹐思天飛以遠迹。”
畜憤-汉语大词典
畜憤
【1】积蓄的怨愤。《後汉书·王符传》:“其輕薄姦軌﹐既陷罪法﹐怨毒之家冀其辜戮﹐以解畜憤。”【2】指积聚怨愤。{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託諷。”一本作“蓄憤”。
申憤-汉语大词典
申憤
【1】伸张义愤。《宋书·孔觊传》:“予猥承人乏﹐總司戎統﹐聳劍東馳﹐申憤海曲。”
私憤-汉语大词典
私憤
【1】个人间的怨恨。《宋史·张永德传》:“{高進}曰:‘{張侍中}誅我宗黨殆盡﹐希中以法﹐報私憤爾。’”{金}{王若虚}《史记辨惑十一》:“予謂史書﹐實録也。詔誥一時之大事﹐縱使帝之所行不能副其言﹐豈容悉没之乎?此自{遷}之私憤﹐而{呂氏}深取之﹐遂以判{班}{馬}之才識﹐予未敢知也。”
積憤-汉语大词典
積憤
【1】郁积已久的悲愤或愤恨。{南朝} {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西瞻興遊歎﹐東睇起悽歌﹐積憤成疢痗﹐無萱將如何!”{唐}{刘禹锡}《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縣申府兮府聞天﹐積憤刷兮沈痾痊。”{明}{沈德符}《野獲编·户部·海上市舶司》:“{閩}{浙}遭{倭}禍﹐皆起於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牟利耳﹐繼而强奪其寳貨﹐靳不與直﹐以故積憤稱兵。”{鲁迅}《花边文学·读书忌》:“那么﹐虽是{中郎}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2】指心中蕴积的思虑。{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序》:“吾蓄慮積憤﹐亦既有年。”
疾憤-汉语大词典
疾憤
【1】痛恨愤慨。{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所以表面上似与人生直接最没有关系的新旧浪漫派的艺术家﹐实际上对人世社会的疾愤﹐反而最深。”{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啊!这又是何等的疾愤!何等的悲哀!何等的沉痛!”
痛憤-汉语大词典
痛憤
【1】悲痛愤怒;痛心愤慨。{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十二:“{杨衢云}被暗杀的消息﹐传到{日本}﹐{孙先生}在{横滨}闻信﹐深为痛愤。”《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论》:“{武后}斵喪王室﹐潛移龜鼎﹐{越王}{貞}父子痛憤﹐義不圖全。”{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五幕:“{春姑}:(痛愤欲绝)啊﹐人的良心何在呀!”{唐}{杜甫}《草堂》诗:“義士皆痛憤﹐紀綱亂相踰。”【2】极端愤恨。《新唐书·姦臣传下·卢杞》:“既得志﹐險賊寖露﹐賢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隱毒﹐天下無不痛憤。”
窮憤-汉语大词典
窮憤
【1】谓因贫困而发愤。{宋}{梅尧臣}《送李南玉》诗:“邇者有{趙壹}﹐窮憤自興詩。”
發憤自厲-汉语大词典
發憤自厲
【1】下定决心磨炼自己。{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處陰極玄黄之世﹐材者宜發憤自厲﹐復我邦族。”
發憤忘食-汉语大词典
發憤忘食
【1】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汉}{荀悦}《汉纪·昭帝纪》:“欣欣然發憤忘食﹐日新其德。”{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
發憤展布-汉语大词典
發憤展布
【1】发奋振作﹐施展本领。{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則一現女身﹐縱天地予以奇才﹐無復有發憤展布之日﹐僅爲一家一姓育子女。”
發憤圖强-汉语大词典
發憤圖强
【1】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愤图强。”《花城》1981年第1期:“{贺伯年}近日发愤图强﹐像作家构思一部巨著那样构思他的‘幻子录像机’﹐日思夜想﹐以致于眼窝深陷﹐面颊消瘦。”{郭小川}《他们下山开会去了》诗:“怎样向战友介绍十三年来牧工的发愤图强?”{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發憤-汉语大词典
發憤
【1】勤奋;决心努力。《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爲學。”{丁玲}《过年》:“{小菡}要发愤读书﹐要争气。”{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發憤著論﹐杜門絶交﹐斯誠感激有爲而然。”{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徐翁》:“督尚書兄弟發憤爲學﹐相繼登第。”《史记·孔子世家》:“其爲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2】发奋振作。{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發憤﹐都待要習文演武立功勳。”《南史·文学传·祖皓》:“逆豎滔天﹐王室如燬﹐正是義夫發憤之秋﹐志士忘軀之日。”《明史·欧阳一敬传》:“自{嚴嵩}敗﹐言官争發憤論事﹐{一敬}尤敢言。”{汉}{班固}《东都赋》:“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爾發憤﹐應若興雲。”《後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時政平則文德用﹐而武略之士無所奮其力能﹐故{漢}世有發憤張膽﹐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3】发泄愤懑。《史记·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設﹐迺發憤以表志。”{唐}{成玄英}《<庄子>序》:“〔{莊周}〕當{戰國}之初﹐降衰{周}之末﹐歎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明}{何景明}《述归赋》:“{左氏}著《國語》﹐{馬遷}抽《史記》﹐{荀卿}{董子}之流﹐皆有論譔﹐大抵困屈窮阨﹐發憤述作。”《楚辞·九章·惜诵》:“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宋}{司马光}《祭雷道矩文》:“無位於朝﹐憂國遑遑。發憤抗言﹐忠鯁激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户必亡{秦}。”《後汉书·袁术传》:“{董卓}無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廟焚毁﹐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劉聰}﹐敢率犬羊﹐馮陵輦轂﹐人神發憤﹐遐邇奮怒。”【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唐}{刘知幾}《史通·五行志杂驳》:“{昭子}以納君不遂﹐發憤而卒。”{晋}{潘岳}《马汧督诔》:“慨慨{馬生}﹐硠硠高致。發憤囹圄﹐没而猶眡。”{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發憤投水死。”《明史·刘源清传》:“{振}前爲亂卒所擁﹐實不反﹐詣{源清}自明。不能白﹐發憤自殺。”
發憤自雄-汉语大词典
發憤自雄
【1】决心奋斗﹐使自己强盛有实力。{邹鲁}《中国同盟会》:“然苟我發憤自雄﹐西人將見好於我不暇﹐遑敢圖我。”{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願吾弟發憤自雄﹐勿蹈乃兄故轍也。”
舒憤-汉语大词典
舒憤
【1】抒发愤懑。《汉书·谷永传》:“君侯躬{周}{召}之德……宜在上將久矣。以大將軍在﹐故抑鬱於家﹐不得舒憤。”《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三国} {魏}{嵇康}《述志》诗之二:“慷慨思古人﹐夢想見容輝。願與知己遇﹐舒憤啓其微。”
衆憤-汉语大词典
衆憤
【1】犹公愤。《後汉书·酷吏传序》:“至使{陽球}磔{王甫}之屍﹐{張儉}剖{曹節}之墓﹐若此之類﹐雖厭快衆憤﹐亦云酷矣。”
羞憤-汉语大词典
羞憤
【1】羞愧而愤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二姊羞憤﹐遣夫赴愬於{高}。”
義憤填胸-汉语大词典
義憤填胸
【1】胸中充满义愤。《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儍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登時義憤填胸。”{李兆麟}《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义愤填胸﹐揭竿齐向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胸﹐恨之切骨。”
義憤填膺-汉语大词典
義憤填膺
同“[義憤填胸]”【1】{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余時義憤填膺﹐作檄討罪。”
義憤-汉语大词典
義憤
【1】被违反正义的事情所激发的愤怒。《後汉书·逸民传序》:“{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藴藉義憤甚矣。”{清}{龙启瑞}《粤西团练辑略序》:“威令之迫於上者鮮效﹐義憤之激於民者有功。”{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了解﹐但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
酷憤-汉语大词典
酷憤
【1】大恨, 大仇。《新唐书·纪王李慎传》:“爲我謝親戚﹐酷憤已雪﹐下見先王無恨矣。”
貢憤-汉语大词典
貢憤
【1】溃乱,惑乱。《文选·班固<幽通赋>》:“{周}{賈}盪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李善}注引{曹大家}曰:“{周}﹐{莊周};{賈}﹐{賈誼}也。貢﹐潰也﹐憤﹐亂也。盪﹐盪不知所守也。{莊周}{賈誼}﹐有好智之才﹐而不以聖人爲法﹐潰亂於善惡﹐遂爲放盪之辭。”《汉书·叙传上》引此文﹐{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莊周}﹑{賈誼}也。貢﹐惑也。憤﹐亂也。放盪惑亂死生禍福之正也。”
躁憤-汉语大词典
躁憤
【1】烦躁愤怒。{宋}{欧阳修}《与谢景山书》:“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則多躁憤佯狂﹐失其常節。”《宋史·南唐世家·李景》:“{景}既失{淮南}之地﹐頗躁憤﹐惡其大臣{宋齊丘}﹑{陳覺}﹑{李徵古}﹐皆殺之。”
遐憤-汉语大词典
遐憤
【1】谓遥相愤恨。《宋书·臧质传》:“僕以不肖﹐過蒙榮私﹐荷佩升越﹐光絶倫伍。家本北邊﹐志存慷慨﹐常甘投生﹐以殉艱棘﹐惟恩思難﹐激氣衝襟﹐故以眺{三湘}而永慨﹐望{九江}而遐憤。”
遺憤-汉语大词典
遺憤
【1】犹遗恨。{明}{何景明}《六子诗·李户部梦阳》:“古來有遺憤﹐非君獨哀嘆。”{宋}{陈与义}《刘大资挽词》之二:“{河}{洛}傾遺憤﹐英雄歎後塵。”《宋书·武帝纪中》:“祖宗遺憤﹐雪於一旦。”
釋憤-汉语大词典
釋憤
【1】消除愤怒;排遣愤懑。{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鬼神潛釋憤﹐夷狄遠輸誠。”{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
雪憤-汉语大词典
雪憤
【1】洗雪冤恨。{唐}{陈子昂}《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乃降明制﹐發德音﹐恤淫刑﹐蠲虐典。于是幽魂雪憤﹐遺噍昭蘇。”《宋史·外国传七·渤海》:“當靈旗破敵之際﹐是鄰邦雪憤之日。”《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不想{魯子敬}從{江夏}帶{劉備}軍師{諸葛亮}至此﹐彼因自欲雪憤﹐特下説詞以激主公。”
震憤-汉语大词典
震憤
【1】盛怒。《後汉书·张奂传》:“海内默默﹐人懷震憤。”
離憤-汉语大词典
離憤
【1】忧愤。{明}{陈子龙}《怨歌行》:“裁決適君意﹐離憤動君心。”
讎憤-汉语大词典
讎憤
亦作“[讐憤]”【1】仇恨愤怒。{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庆平贼表》:“禀血涵氣﹐咸百讐憤。”
陵憤-汉语大词典
陵憤
【1】骄浮愤激。《晋书·孙楚传论》:“違遜讓之道﹐肆陵憤之氣﹐丁年沈廢﹐諒自取矣。”
餘憤-汉语大词典
餘憤
【1】谓无穷的郁结之气。{晋}{陆机}《白云赋》:“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2】未消尽的愤激。《北齐书·王融传》:“若藉{巫}{漢}之歸師﹐騁士卒之餘憤﹐取{函谷}如反掌﹐陵關塞若摧枯。”{汉}{孔融}《遗张紘书》:“無乃{李廣}之氣﹐倉髮益怒﹐樂一當單于﹐以盡餘憤乎?”
驚憤-汉语大词典
驚憤
【1】惊讶愤怒。《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唐}无名氏《河东记·独孤遐叔》:“〔{遐叔}〕即下屋袱﹐稍於暗處﹐迫而察焉﹐乃真是妻也……{遐叔}驚憤﹐久之﹐計無所出﹐乃就階陛間捫一大磚﹐向座飛擊﹐磚纔至地﹐悄然一無所有。”
鯁憤-汉语大词典
鯁憤
【1】谓心中不平,充满义愤。《梁书·敬帝纪》:“大耻未雪﹐夙宵鯁憤。”
鼉憤龍愁-汉语大词典
鼉憤龍愁
【1】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誰言萬方聲一概﹐鼉憤龍愁爲余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