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應

應(應)是什么意思

  • 一呼百應-汉语大词典

    一呼百應

    【1】一声呼唤,人皆响应。形容接应的人很多。{清}{昭槤}《啸亭杂录·王述庵书》:“若縣令先以挾私違制﹐則人有同心﹐豈能默爾。一呼百應﹐籲告上臺﹐以求利斷﹐自無不可。”{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会员漫山遍野﹐梭镖短棍一呼百应﹐土匪无处藏踪。”{姚雪垠}《长夜》十四:“他遥想十年前﹐这家主人还舒服地住在这座宅子里﹐人财两旺﹐鹅鸭成群﹐男女伙计一呼百应。”

  • 一應俱全-汉语大词典

    一應俱全

    【1】一切都具备。《何典》第四回:“和尚道:‘小僧身上餓皮虱﹑角虱……一應俱全﹐不知要那一種?’”{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一:“〔教员宿舍〕有良好的卫生设备﹐冷热水管﹐电气电话﹐一应俱全。”{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一:“临街三间是{老张}的杂货铺﹐上自鸦片﹐下至葱蒜﹐一应俱全。”{艾青}《我的父亲》诗:“镇上有曾祖父遗下的店铺--京货﹐洋货﹐粮食﹐酒﹐‘一应俱全’。”

  • 一應-汉语大词典

    一應

    【1】所有一切。{宋}{范仲淹}《求追赠考妣状》:“一應京朝官在任未滿﹐不因公事﹐朝廷非時移替﹐在任不曾磨勘﹐轉官者後來同計。”{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一應大小屬官今晩免參﹐明日蚤見。”《清史稿·刑法志三》:“其農忙停審﹐則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應户﹑婚﹑田土細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九回:“这是订礼﹐一应花消齐由我出。”

  • 一應-汉语大词典

    一應

    【1】谓一时应变。《淮南子·说山训》:“{弦高}誕而存{鄭}﹐誕者不可以爲常﹐事有一應而不可循行。”

  • 二應-汉语大词典

    二應

    【1】指{三国}{魏}{应玚}﹑{应璩}兄弟。《南史·陆瑜传》:“〔{瑜}〕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兄{琰}時爲管記﹐並以才學娱侍左右﹐時人比之二{應}。”{清}{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族姓叨三{謝}﹐詞場繼二{應}。”

  • 不應-汉语大词典

    不應

    【1】不知;不顾。{宋}{陈师道}《河上》诗:“還家慰兒女﹐歸路不應長。”{宋}{谢薖}《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雲霧﹐回顧﹐不應中有少微星。”{宋}{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遠﹐横槊看詩成。”【2】不是。{宋}{黄庭坚}《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沈郎}作詩好﹐不應春能生許愁。”{宋}{陈师道}《十五夜月》诗:“不應明白髮﹐似欲勸人歸。”{宋}{陆游}《九月晦日》诗:“自是老來多感慨﹐不應蕭瑟爲秋風。”【3】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失誤了官身﹐本該扣廳責打四十﹐問你一個不應罪名。”{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怎麽把我也問個不應。”《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領回家﹐鄰佑杖斷有失救應。房主人並下處鄰舍止得個不應。”【4】不应该。{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着{鴟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應若是。”【5】不曾;未尝。{唐}{韩翃}《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應賒﹐南入{徐州}見柳花。”{宋}{晁补之}《洞仙歌·咏菊》词:“不應誇絶豔﹐曾妬春華﹐因甚東君意不到?”{宋}{辛弃疾}《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細數從前﹐不應詩酒皆非。”【6】不须。{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宋}{王安石}《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訓釋雖工君尚少﹐不應急務世人傳。”{宋}{周文璞}《赠赵子野歌》:“書來不應寄他物﹐只要秋林一雙笛。”

  • 不應-汉语大词典

    不應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荀子·正论》:“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爲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卧。”{清}{王韬}《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勸之納簉室﹐生終不應﹐曰:‘百歲歡娱﹐能有幾何﹐豈可使他人間之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問當﹐夫人説話﹐不應一句。”【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晩也。”《淮南子·原道训》:“風興雲蒸﹐事無不應。”

  • 丕應-汉语大词典

    丕應

    【1】很好地应和。《书·皋陶谟》:“其弼直﹐惟動丕應。”{孙星衍}疏:“天下大應之。”《宋史·乐志十》:“紛綸丕應﹐保祐下方。”

  • 承應-汉语大词典

    承應

    【1】指妓女﹑艺人应宫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盐商》:“梨園數部﹐承應園中﹐堂上一呼﹐歌聲嚮應。”{宋}{吴自牧}《梦粱录·妓乐》:“御馬院使臣﹐凡有宣唤或御教﹐入内承應奏樂。”《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浙西}既有這一名好妓女﹐可即着人去取來承應歌舞。”

  • 表裏相應-汉语大词典

    表裏相應

    【1】内外互相应合。《汉书·燕剌王刘旦传》:“非以中外有人﹐表裏相應故邪?”

  • 乖應-汉语大词典

    乖應

    【1】不和谐。《隋书·音乐志中》:“七聲之内﹐三聲乖應。”

  • 協應-汉语大词典

    協應

    【1】谓应时,应运而生。{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合曲》:“秋風協應﹐生殿閤之微涼。”《宋史·乐志五》:“比歲休祥協應﹐靈芝産於廟楹﹐瑞麥秀於留都。”【2】配合呼应。《明史·西域传一·土鲁番》:“又或{牙蘭}包藏禍心﹐構變於内﹐内外協應﹐何以禦之?”

  • 厭應-汉语大词典

    厭應

    【1】厌当。《汉书·息夫躬传》:“往年熒惑守心……其法爲有兵亂……可遣大將軍行邊兵﹐敕武備﹐斬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因以厭應變異。”详“厭當”。

  • 占應-汉语大词典

    占應

    【1】占卜显现的征兆及其验证。《汉书·叙传下》:“三季之後﹐厥事放紛﹐舉其占應﹐覽故考新。”《明史·五行志一》:“史志五行﹐始自《漢書》﹐詳録五行傳説及其占應。”

  • 内應-汉语大词典

    内應

    【1】隐藏在内部起事策应。亦指为对方做策应工作的人。{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张炳垣传》:“君密陳欽使{向公}﹐請期進兵﹐而己爲内應。”《新唐书·郭子仪传》:“會{永樂}尉{趙復}……及宗室子{鋒}在城中﹐謀爲内應。{子儀}攻{蒲}﹐{復}等斬陴者﹐披闔内軍。”《史记·晋世家》:“{晉國}大夫{欒}﹑{郤}等聞{重耳}在{秦}﹐皆陰來勸{重耳}﹑{趙衰}等反國﹐爲内應甚衆。”

  • 休應-汉语大词典

    休應

    【1】吉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昔{元}{凱}之弼{重華}﹐宣惠慈和﹐{周公}之翼{成王}﹐坐而待旦﹐故能流光六合﹐萬國咸寧。此乃履道休應﹐非卜筮之所明也。”《新唐书·五行志二》:“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后}以爲休應。”{明}{张居正}《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微夫慈誠内啓﹐休應響答﹐疇克臻兹﹐卓哉煌煌﹐與神母授{禹}之符﹐如出一轍矣。”{晋}{陶潜}《搜神後记》卷二:“案卦言之﹐卿所恙愈……若如此﹐不出二十日﹐病都除。又是休應﹐年將八十﹐位極人臣。”

  • 伺應-汉语大词典

    伺應

    【1】待机策应。《新唐书·张荐传》:“{周曾}奮發于外﹐{韋清}伺應于内。”

  • 侍應生-汉语大词典

    侍應生

    【1】旧时银行﹑公司等新式企业中年轻的勤杂人员。

  • 供不應求-汉语大词典

    供不應求

    【1】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巴金}《忆·觉醒与活动》:“当时在{成都}新的书报很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二节:“《民报》发行后受到国内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

  • 供應-汉语大词典

    供應

    【1】供给所需的财物。亦指满足需要的物资。{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后勤部叫在那里成立一个临时粮站﹐供应驻在周围的野战军后方机关。”{清}{顾炎武}《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有校尉往{浙江}者﹐舟至{胥門}外﹐索供應﹐衆共擊之﹐火其舟。”《宦海》第十二回:“這個{李文虎}奉了{宣制軍}的札子﹐一路上擺起架子來……勒索地方官的供應。”{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所由爲官所使﹐到村之後﹐必索百姓供應。”{宋}{尤袤}《淮民谣》:“供應稍不如﹐向前受笞箠。”

  • 供應-汉语大词典

    供應

    【1】特指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秦併六国平话》卷下:“今日設宴待臣僚﹐筵中無樂。臣兒見收得家童上客庸保﹐善擊筑﹐可以筵間供應。”{清}{洪昇}《长生殿·弹词》:“想當日奏清歌趨承金殿﹐度新聲供應瑶階。”{明}{杨慎}《升庵诗话·雍陶哀蜀人为南诏所俘》:“至今{大理}有巧匠三十六行。近{嘉靖}中取雕漆工廿餘人﹐挈家北上﹐供應内府﹐皆{蜀}俘人之後也。”{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我説{漢王}必然重待賢弟﹐如今着光禄寺排設筵席﹐教坊司選歌兒舞女供應哩!”【2】伺候,听候使唤。{宋}{范镇}《东斋记事》卷四:“有{王有}者﹐州將每令{趙昌}畫﹐則遣{有}服事供應之。久之﹐其畫遂亞於{昌}。”《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縣主急忙忙下船﹐到府迎接﹐又要支持船上﹐往還供應﹐准准的一夜眼也不合。”《红楼梦》第四四回:“{平兒}並無父母兄弟姊妹﹐獨自一人﹐供應{賈璉}夫婦二人。”

  • 八方呼應-汉语大词典

    八方呼應

    【1】各方面声气相通﹐相互配合。

  • 其應若響-汉语大词典

    其應若響

    【1】见“其應如響”。

  • 其應如響-汉语大词典

    其應如響

    【1】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静若鏡﹐其應若響。”《子华子·晏子》:“如以匙勘鑰也﹐如以璽印塗也﹐必以其類﹐其應如響。”{宋}{陈善}《扪虱新话·辨孟子言悦乐鼓乐之异》:“{王}曰:‘寡人好世俗之樂。’{孟子}又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所謂其應如響﹐其實陽開而陰翕之也。”

  • 光應-汉语大词典

    光應

    【1】善报。《汉书·武帝纪》:“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應。”

  • 充應-汉语大词典

    充應

    【1】充差应役。《元典章·兵部三·杂例》:“各處提調官送少壯人丁應役﹐毋令老幼不堪之人充應。”

  • 玄應-汉语大词典

    玄應

    【1】神妙的感应。{唐}{白居易}《画元始天尊赞》:“通玄應於希夷﹐集靈祐於肸蠁。”{晋}{郗超}《奉法要》:“猶形正則影直﹐聲和而響順﹐此自然玄應﹐孰有爲之者哉!”{南朝} {梁}{沈约}《瑞石像铭》:“帝上眷幽關之易啟﹐咨玄應之無方。”

  • 交應-汉语大词典

    交應

    【1】感应。{唐}{白居易}《策项》之二:“交應之間﹐實猶影響。”

  • 冥應-汉语大词典

    冥應

    【1】谓神佛庇佑。{宋}{苏辙}《东茔老翁井斋僧疏》:“謹請戒律僧就墳側晨設齋轉經﹐夜設水陸道場﹐以祈冥應。”{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陀罗》:“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求冥應。”【2】谓神佛的应验。{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是故因親以教愛﹐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嚴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來﹐寔由冥應。”{南朝} {宋}{宗炳}《明佛论》:“天道至公﹐所希者命﹐寧當許其虐命﹐而抑其冥應哉!”

  • 出門應轍-汉语大词典

    出門應轍

    【1】犹出门合辙。{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國}則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學者每閉門造車﹐出門應轍﹐常非有所承而後起者也。故其學界爲無數平行線形。”

  • 反應堆-汉语大词典

    反應堆

    【1】使铀﹑钚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变以取得原子能的装置。原理是用中子击破铀﹑钚等元素的原子核,发生链式反应而释放出大量的能。也叫原子反应堆﹑原子堆﹑核反应堆。

  • 反應-汉语大词典

    反應

    【1】谓响应反叛。《後汉书·刘焉传》:“〔{趙韙}〕還共擊{璋}({劉璋})﹐{蜀郡}﹑{廣漢}﹑{犍爲}皆反應。”【2】犹反映,再现。{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杂感这种文体……牠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3】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如:化学反应;热核反应。如:化学反应;热核反应。【4】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夏衍}《走险记》二:“我无法形容那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和同行的人谈起﹐他们的反应并不强烈。”《羊城晩报》1983.12.25:“上述几人的后排防守也好﹐重心低﹐反应快﹐移动迅速。”【5】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如含羞草的叶子因触动而闭合,变形虫遇不同物体而伸出或缩回假足,人服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身体不适,这些都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相声《麻醉新篇》:“不是医院可怕﹐是我有个毛病﹐很多药我吃了有反应。”

  • 取應-汉语大词典

    取應

    【1】即应举。参加科举考试。{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庆》:“今年是大比之年﹐昨日郡中有吏來辟召﹐你可上京取應。”{元}{石德玉}《曲江池》楔子:“來年春榜動﹐選場開﹐須着{元和}孩兒取應去。”{清}{李渔}《风筝误·遣试》:“今當大比之年﹐要打發他上京取應。”

  • 報應-汉语大词典

    報應

    【1】往还,交往。《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今王舅{博}({張博})數遺王書﹐所言悖逆……而恬有{博}言﹐多予金錢﹐與相報應﹐不忠莫大焉。”【2】指祭祷的灵验。{宋}{洪迈}《夷坚丙志·李明微》:“{李明微}法師﹐{福州}人﹐道戒孤高﹐爲人拜章伏詞﹐報應甚著。”【3】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变化说成是对人事治乱的反应或预示,称为报应。《汉书·成帝纪》:“朕親飭躬﹐郊祀上帝。皇天報應﹐神光並見。”《魏书·世祖纪》:“豈朕精誠有感﹐何報應之速﹐雲雨震灑﹐流澤霑渥。”【4】回报;回音。{宋}{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而{宇文丈}堅謂{長沙}去山前迢遞﹐報應不免遲緩﹐恐誤事機。”{宋}{司马光}《抚纳西人诏意》:“曏邊臣奏陳﹐云彼君臣失職﹐及移文詰問﹐曾無報應。”【5】佛教语。原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如:你这样专干坏事﹐难道不怕报应吗!{晋}{袁宏}《後汉纪·明帝纪下》:“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宋}{苏轼}《袁宏论佛说》:“又以爲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一章:“‘你也相信报应?’{剑平}不由得笑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隨人善惡細微﹐各彰報應。”

  • 對應-汉语大词典

    對應

    【1】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同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如:对应措施;对应行动。

  • 天人感應-汉语大词典

    天人感應

    【1】{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清}{冯桂芬}《<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儒者不談果報﹐而天人感應之理具載於經。”

  • 天應-汉语大词典

    天應

    【1】上天的感应﹑显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切勿稱兵!若必欲舉事﹐須待天應。”《史记·三王世家》:“故珍獸至﹐嘉穀興﹐天應甚彰。”《国语·越语下》:“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王姑待之。”

  • 口不應心-汉语大词典

    口不應心

    【1】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張飛}曰:‘弟自今以後﹐不飲酒﹐不打軍士﹐諸般聽人勸諫便了。’{糜竺}曰:‘只恐口不應心。’”《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養娘替{玉郎}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却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倘被他們曉得﹐却怎處?’”{沙汀}《一个秋天晩上》:“班长又口不应心地继续说了下去。”

  • 司應-汉语大词典

    司應

    【1】相互应和。《文选·潘岳<笙赋>》:“管攢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爲笙。”{李周翰}注:“言竹管各守一聲﹐以主相應。”

  • 叫應-汉语大词典

    叫應

    【1】犹呼应;照应。{明}{高攀龙}《与泾阳论知本书》:“知本則知止矣﹐正與‘物有本末’一節相叫應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賸’字與‘半’字不相叫應。”{郭沫若}《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祭{婵娟}用了《橘颂》……和第一幕生出了一个有机的叫应。”

  • 吉應-汉语大词典

    吉應

    【1】吉祥的征兆。《北史·薛濬传》:“{濬}初爲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黄蛇﹐有角及足……僧曰:‘此兒之吉應’。”

  • 同聲相應-汉语大词典

    同聲相應

    【1】指乐声相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颖达}疏:“同聲相應者﹐若彈宫而宫應﹐彈角而角動是也。”{三国} {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則比絃不動;聲同﹐則雖遠相應。”【2】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合欢诗》:“婦人言虎嘯風起﹐龍躍雲浮﹐磁石引針﹐陽燧致火﹐皆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宋}{秦观}《十二经相合义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謂同類而相感者也。”【3】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水浒传》第八五回:“{江}乃{鄆城}小吏﹐逃罪上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续范亭}《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我们过去都是{续}{李}两烈士的革命同志﹐参加过国民军的战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 合應-汉语大词典

    合應

    【1】理应,应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其所犯例與律俱無正條﹐則用比照法﹐合應比照某律﹐比照某例定擬。”

  • 合應-汉语大词典

    合應

    【1】互相感应。{汉}{班固}《西都赋》:“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寔惟作京。”【2】互相配合。{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遊冶子弟懷毒蓄機﹐日伺{倭}來﹐裏外合應。”

  • 呈應-汉语大词典

    呈應

    【1】犹支应,承应。{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九》:“每日有戲子一班﹐在門上伺候呈應。”

  • 和應-汉语大词典

    和應

    【1】指车铃之声相应。《大戴礼记·保傅》:“升車則聞和鸞之聲……在衡爲鸞﹐在軾爲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王聘珍}解诂:“和﹑鸞﹐皆鈴也﹐所以爲車行節者。”【2】和气感应。《宋史·乐志十二》:“嘉薦報本﹐於以祈年。誠格和應﹐神娭福延。”

  • 和應-汉语大词典

    和應

    【1】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謂之鼖﹐小者謂之應”{郝懿行}义疏引{三国}{魏}{孙炎}云:“和應大鼓也。”

  • 呼應-汉语大词典

    呼應

    【1】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語者﹐有隔舟相呼應者。”【2】指响应;回响。{丁玲}《水》二:“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3】谓沟通。{胡采}《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4】犹应允,答应。{清}{李渔}《意中缘·借兵》:“寒暄叙不成﹐直書情:友妻陷入豺狼穽﹐專望你提精勁﹐救娉婷﹐鋤梟獍。誇言曾向良朋逞﹐急救我友相呼應。”【5】前后关联,互相照应。{茅盾}《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望溪方}氏﹐摹仿{歐}{曾}﹐明于呼應頓挫之法。”【6】比喻调度,指挥。{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國家雖已設海軍衙門﹐而皮毛徒具﹐精義未講﹐呼應不靈﹐規模未備﹐則猶未能言實效也。”{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專簡大臣督師三省﹐庶呼應靈而事權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在{煊}萬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而視{煊}者究不免有五日京兆之見﹐誠恐人心一懈﹐呼應即因之不靈。”

  • 咎有應得-汉语大词典

    咎有應得

    【1】谓由于自身的罪过而得祸或受罚是完全应得的,怨不得别人。《宦海》第七回:“{李德標}一時冒犯﹐觸怒{烏紳}﹐咎有應得。”{鲁迅}《<朝花夕拾>後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巴金}《家》十四:“你当初为什么不反抗﹐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现在是咎有应得。”

  • 唤應-汉语大词典

    唤應

    【1】呼应,照应。{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丁》:“《子華子》全剽百氏成文﹐至章法起伏唤應﹐宛然{宋}世塲屋文字。”

  • 善應-汉语大词典

    善應

    【1】犹吉兆。《北史·隋滕穆王纶传》:“{綸}以{穆王}故﹐當{文帝}世﹐每不自安﹐{煬帝}即位﹐尤被猜忌﹐{綸}憂懼﹐呼術者{王琛}問之﹐{琛}答曰:‘王相禄不凡。滕﹐即騰也﹐此字足爲善應。’”【2】善于应对。《老子》:“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 嘉應-汉语大词典

    嘉應

    【1】祥瑞。《汉书·哀帝纪》:“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爲海内獲福﹐卒亡嘉應。”《宋书·符瑞志上》:“{安帝}未即大位﹐在邸﹐數有神光赤蛇嘉應……後遂入承大統。”{宋}{秦观}《代贺坤成节表》:“忠謀入而姦黨破﹐弊事革而嘉應來。”

  • 噭應-汉语大词典

    噭應

    【1】高声急应。《礼记·曲礼上》:“毋側聽﹐毋噭應。”{孔颖达}疏:“噭﹐謂聲響高急﹐如叫之號呼也。應答宜徐徐而和﹐不得高急也。”{清}{王韬}《淞滨琐话·白琼仙》:“急呼小鬟﹐{春雲}已從門旁噭應。”

  • 嚮應-汉语大词典

    嚮應

    【1】响应。嚮,通“響”。回声相应。{清}{魏源}《三湘棹歌》之一:“艤船斬竹撑作篙﹐篙聲嚮應空谷號。”【2】响应。嚮,通“響”。 比喻用言语或行动迅速表示赞同﹑支持。《管子·七法》:“制儀法﹐出號令﹐莫不嚮應。”{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若{儀}{秦}{睢}{衍}之類﹐率揣摩時事以行其術……恫疑怵喝﹐激諷詭隨﹐故捷若轉圜﹐而亡弗嚮應。”《汉书·贾山传》:“一夫大謼﹐天下嚮應者﹐{陳勝}是也。”{颜师古}注:“嚮讀曰響。”

  • 因應-汉语大词典

    因應

    【1】犹顺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老子}所貴道﹐虚無﹐因應變化於無爲﹐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清}{王夫之}《知性论》:“以作用爲性﹐夫人之因應﹐非無作用也。”

  • 因果報應-汉语大词典

    因果報應

    【1】佛教语。佛教依据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论,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作善作恶,必各有报应。{唐}{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後汉书·西域传论》:“精靈起滅﹐因報相尋。”{李贤}注:“因報相尋﹐謂行有善惡﹐各緣業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這裏還像有點因果報應在裏面呢。”亦省作“[因報]”。{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則因果報應之説﹐亦未嘗廢也。”

  • 回應-汉语大词典

    回應

    【1】响应;应和。{邹韬奋}《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一封信》:“我们正站在民族解放的文化战线上回应全国青年们的救亡斗争。”{萧红}《手》:“上早操的时候﹐那指挥的口笛振鸣得也远了﹐和窗外树丛中的人家起着回应。”【2】回话,回答。《水浒传》第一回:“道童笑了一聲﹐也不回應﹐又吹著鐵笛。”{魏巍}《东方》第二部第十一章:“小鬼们喊了几句‘阿妈尼’﹐没有回应。”

  • 圓應-汉语大词典

    圓應

    【1】普遍应化。{南朝} {梁}{沈约}《上建阙表》:“天德圓應﹐憲章自遠。”{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神也者﹐圓應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

  • 山陰道上, 應接不暇-汉语大词典

    山陰道上, 應接不暇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民族主义之教育》:“此讀{支那}之歷史﹐凡野蠻破壞之事業﹐幾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觀。”{瞿秋白}《饿乡纪程》二:“生活也好似行程﹐青山绿水﹐本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山鳴谷應-汉语大词典

    山鳴谷應

    【1】形容回声响亮。亦喻此呼彼应。{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宋}{苏轼}《後赤壁赋》:“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元}{刘壎}《隐居通议·古赋一》:“疇昔談詞如雲﹐山鳴谷應﹐今則無復此奇士矣。”{刘伯承}《回顾长征》:“一军团趁黑夜从西侧插入敌人大队中﹐号声四起﹐山鸣谷应﹐敌人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仓惶南逃。”

  • 山崩鐘應-汉语大词典

    山崩鐘應

    【1】{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果如{華}言。”后因以“山崩鐘應”比喻事物互相感应。《易·乾》“同聲相應”{唐}{孔颖达}疏:“蠶吐絲而商弦絶﹐{銅山}崩而{洛}鐘應。”{清}{黄宗羲}《<范熊岩文集>序》:“先生不論友與未友﹐知其爲名士﹐山崩鐘應﹐便欲爲之分痛。”

  • 得手應心-汉语大词典

    得手應心

    【1】见“得心應手”。

  • 得心應手-汉语大词典

    得心應手

    【1】谓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语本《庄子·天道》:“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明}{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應心﹐奚事揣摩之計;入經出傳﹐耻爲孟浪之談。”{明}{李贽}《读史·琴赋》:“故{蔡邕}聞絃而知殺心﹐{鍾子}聽絃而知流水﹐{師曠}聽絃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秦牧}《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亦作“[得手應手]”。{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余家所藏{摩詰}畫《袁安卧雪圖》﹐有雲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明}{王錂}《春芜记·说剑》:“披長劍風生蒯緱……須得心應手﹐君知否?”

  • 徵應-汉语大词典

    徵應

    【1】犹证验,应验。{明}{叶盛}《水东日记·文字等语谶宜避》:“文字著述﹐官制稱謂﹐器物名號﹐以至歌謡讖語﹐戲謔之言﹐多有徵應﹐亦皆有當諱避者。”{明}{李贽}《史纲评要·後秦记·二世皇帝》:“{吕后}望氣﹐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然徵應之事﹐理自應有﹐莫作奇怪看。”《汉书·叙传上》:“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三曰神武有徵應。”{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温媪}者……鄉里咸謂之龍母﹐敬而事之﹐或詢以災福﹐亦言多徵應。”

  • 外應-汉语大词典

    外應

    【1】外部接应。亦指外部接应的力量。《易·屯》“六二之難乘剛也”{唐}{孔颖达}疏:“雖遠有外應﹐未敢苟進。”《新唐书·鱼朝恩传》:“{郭子儀}密白:‘{朝恩}嘗結{周智光}爲外應﹐久領内兵﹐不早圖﹐變且大。’”

  • 外合裏應-汉语大词典

    外合裏應

    【1】外面攻打,里边接应。《前汉书平话》卷上:“{高皇}大喜﹐即便來日準備外合裏應﹐拿捉陳豨。”

  • 多應-汉语大词典

    多應

    【1】大概,多半是。{唐}{李宣古}《听蜀道士琴歌》:“人間豈合值仙蹤﹐此别多應不再逢。”{宋}{曾慥}《类说》卷四九:“定知我死在汝後﹐多應汝死在我前。”《水浒传》第四二回:“多應這廝走入村中樹林裏去了。”{元}{刘庭信}《粉蝶儿·美色》曲:“説甚麽芳卿性純﹐秋娘豐韻。多應他懶住蟾宫﹐潛下仙階﹐謫降凡塵。”{清}{李渔}《怜香伴·闻试》:“探偵人已歸﹐探偵人已歸。看他兩頰笑容堆﹐多應有機會。”

  • 寄應-汉语大词典

    寄應

    【1】谓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己巳﹐詔:‘諸道舉人﹐自今並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乡贡》:“爾來鄉貢漸廣﹐率多寄應﹐故不甄别於榜中。”

  • 寶應-汉语大词典

    寶應

    【1】指河图﹑洛书一类表示天命的祥瑞。{清}{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三》:“有天下﹐有大國。寶應出﹐福德聚﹐主天下。寶應不出﹐福德不聚﹐主大國。”

  • 王徐應劉-汉语大词典

    王徐應劉

    【1】{汉}{建安}七子中之{王粲}﹑{徐幹}﹑{应瑒}﹑{刘桢}的并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暨{建安}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争驅。”

  • 理應-汉语大词典

    理應

    【1】理当,应当。《儒林外史》第四回:“老伯母的大事﹐我們做子姪的理應效勞。”{茅盾}《兰州杂碎》:“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南朝} {梁}{江淹}《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靈迹深覃﹐睿衷夐感﹐理應寫順﹐祇無涵秘。”《元史·刑法志一》:“諸職官於所部非親故及理應往復之家﹐輒行慶弔之禮者﹐禁之。”

  • 瑞應泉-汉语大词典

    瑞應泉

    【1】泉名。{明}{陶宗仪}《辍耕录·瑞应泉》:“{湖州}{長興州}{金沙泉}﹐{唐}時用此水造紫筍茶進貢﹐泉不常出﹐有司具牲牢祭之﹐始得水﹐事訖即涸。{宋}季屢加浚治﹐泉迄不出。{至元}十五年歲戊寅﹐中書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畝﹐遂賜名{瑞應泉}。”

  • 瑞應-汉语大词典

    瑞應

    【1】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瑞应。《西京杂记》卷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爲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宋}{周密}《齐东野语·祥瑞》:“草木鳥獸之珍不可一二數﹐一時君臣稱頌﹐祥瑞蓋無虚月﹐然……邦國喪亂﹐父子遷播﹐所謂瑞應又如此也。”{明}{陶宗仪}《辍耕录·传国玺》:“又寶璽之出﹐正當皇{元}聖天子六合一統之時﹐宫車晩出之近朝﹐以見天心正爲繼體之君設也﹐此瑞應之兆二也。”《後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 瑞應車-汉语大词典

    瑞應車

    【1】象征祥瑞之车。{宋}{洪迈}《容斋三笔·象载瑜》:“《景星》章云:‘象載昭庭’……按樂章詞意﹐正指瑞應車﹐言昭列於庭下耳。”《汉书·礼乐志》“象載瑜”{唐}{颜师古}注:“象載﹐象輿也。山出象輿﹐瑞應車也。”

  • 未應-汉语大词典

    未應

    【1】犹不须。{宋}{王安石}《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宋}{陆游}《遣兴》诗:“老去可憐風味在﹐未應山海混漁樵。”【2】不应当。{明}{刘基}《旅兴》诗之二四:“晨興步庭除﹐足弱幾不持;論年未應爾﹐胡爲遽如斯?”【3】犹不算;不是。{唐}{李白}《梁园吟》:“{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晩。”{宋}{张纲}《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應遲。高風輕借便﹐一鶚看横飛。”【4】犹不曾。{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唐}{王维}《听宫莺》诗:“遊子未應返﹐爲此始思鄉。”{宋}{蔡伸}《念奴娇》词:“雲浪鱗鱗﹐蘭舟泛泛﹐共載一輪月。五湖當日﹐未應此段奇絶。”

  • 東鳴西應-汉语大词典

    東鳴西應

    【1】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來……自一縷一針之細故﹐以至政治風俗之大端﹐無不東鳴西應﹐速於郵命。”

  • 核子反應-汉语大词典

    核子反應

    【1】即核反应。参见“[核反應]”。

  • 核反應-汉语大词典

    核反應

    【1】重元素的原子核裂变或轻元素的原子核聚变的过程。这种反应能产生很大的能量。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是由{卢瑟福}于1919年实现的。核反应的研究对于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探索新能源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 核反應堆-汉语大词典

    核反應堆

    【1】即原子反应堆。使铀﹑钚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变以取得原子能的装置。原理是用中子击破铀﹑钚等元素的原子核,发生链式反应而释放出大量的能。

  • 桴鼓相應-汉语大词典

    桴鼓相應

    【1】以鼓槌击鼓,鼓即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三:“这些团体和三厅的工作是能够桴鼓相应的。”{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由是言之﹐則企業家果爲國民經濟之中堅﹐而企業之榮悴﹐與國民經濟全體之榮悴﹐誠有桴鼓相應而絲毫無忒者﹐蓋甚明也。”

  • 桴應-汉语大词典

    桴應

    【1】犹响应。{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序》:“故全國義師桴應{武昌}﹐以{宜昌}爲最先。”

  • 支應局-汉语大词典

    支應局

    【1】{清}代后期,各省总督﹑巡抚可以就地筹款,应付特殊用途,通常设置支应局,为非正式的财政机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譬如他要領煤﹐這裏{南京}是没有煤賣的﹐照例是到支應局去領價﹐到{上海}去買。”

  • 支應-汉语大词典

    支應

    【1】敷衍,应付。{周而复}《牛永贵挂彩》:“当伪军为了混饭吃﹐稀稀拉拉支应差事。”《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當下滿屋裏的人﹐只有太太支應着回答﹐其餘親族女眷﹐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無一不掩口而笑。”【2】供应。《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賦額日虧﹐軍儲日絀﹐全靠西陲完善之區轉輸支應。”{{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那些据点里的{日本}人还不甘心﹐经常集中兵力﹐到这一带来﹐强迫老百姓继续支应他们。”{明}{海瑞}《驿传议》:“夫天下無不弊之法﹐支應之用既簡﹐奸猾之騙必微。譬如吾用十兩﹐彼冒破其一;用至百兩﹐彼冒破者十矣。”【3】应酬;接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此時日子更近了﹐陸續有人送禮來﹐一切都是{伯明}代他支應。”{明}{叶宪祖}《夭桃纨扇》第一折:“這幾日城南桃花盛開﹐遊人不絶﹐費人支應﹐好不耐煩。”【4】指供应之物。《西游记》第六八回:“有管事的送支應來﹐乃是一盤白米﹑一盤白麵﹑兩把青菜﹑四塊豆腐﹑兩個麵觔﹑一盤乾笋﹑一盤木耳。”{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滬}兵其殆哉!不壁壘﹐不訓練﹐行無步伍﹐出無支應﹐將何以戰?”【5】应答,回答。{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九章:“这个家伙说话蛮占理﹐把我说得没话支应。”【6】伺候;守候。《红楼梦》第三八回:“山坡桂樹底鋪下兩條花毯﹐命支應的婆子並小丫頭等也都坐了﹐只管隨意吃喝。”《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家裏再留下兩個中用些的家人﹐支應門户。”

  • 此動彼應-汉语大词典

    此動彼應

    【1】见“此發彼應”。

  • 此發彼應-汉语大词典

    此發彼應

    【1】这里发动,那里响应。{清}{陈天华}《警世钟》:“各做各的﹐怎麽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聯絡﹐此發彼應才行。”亦作“[此動彼應]”。{裘廷梁}《论白话为唯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腦筋于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 效應-汉语大词典

    效應

    【1】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2】成效。《後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和帝}時﹐爲太醫丞﹐多有效應。”

  • 救應-汉语大词典

    救應

    【1】救援接应。{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积薪》:“婦乃指示攻守﹑殺奪﹑救應﹑防拒之法﹐其意甚略。”《水浒传》第四八回:“這三村莊上﹐誓願結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應。”

  • 敵應-汉语大词典

    敵應

    【1】犹言相敌对,相排斥。《易·艮》:“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 變應-汉语大词典

    變應

    【1】犹应变。{汉}{徐幹}《中论·务本》:“智足以統理萬物﹐權足以變應無端。”《荀子·不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梁启雄}释引{刘师培}曰:“變應當作應變。”

  • 明應-汉语大词典

    明應

    【1】明显的瑞应。《史记·孝武本纪》:“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2】显示祥应。《汉书·郊祀志上》:“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颜师古}注:“明著美光及黄氣之祥應。”

  • 昭應-汉语大词典

    昭應

    【1】应验;相应。{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蓋至孝感天神﹐昭應如此。”{唐}{王昌龄}《别皇甫五》诗:“明祠靈響期昭應﹐天澤俱從此路還。”{明}{孙柚}《琴心记·空门遇使》:“既謂{鎖骨菩薩}化身﹐正要靈感昭應﹐發菩提念。”《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晷緯昭應﹐山瀆效靈。”{李周翰}注:“晷﹐日;緯﹐星也。昭應﹐謂明而不錯亂也。”

  • 會應-汉语大词典

    會應

    【1】犹会当。{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丈夫會應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論?”{宋}{王安石}《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二:“摇落會應傷歲晩﹐攀翻剩欲寄情親。”

  • 汎應曲當-汉语大词典

    汎應曲當

    亦作“[泛應曲當]”【1】谓广泛适应,无不恰当。《朱子语类》卷十三:“若得胸中義理明﹐從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應曲當。”{清}{马建忠}《借债以开铁道说》:“苟于借債之中不籌一泛應曲當之良法﹐而顧鰓鰓焉慮有流弊而中止也﹐是何異慮色荒而禁婚姻﹐慮禽荒而廢蒐狩也。”{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使得一般的﹑尤其有成见的{中国}人﹐要感觉着这(辩证唯物论)并不是外来的异物﹐而是泛应曲当的真理。”

  • 汎應-汉语大词典

    汎應

    亦作“[泛應]”【1】犹敷衍。{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论》:“不操其心﹐而從容乎聲色貨利之境﹐以泛應乎一日萬幾之繁﹐而責事之不效﹐亦可謂失其本矣。”【2】多方应酬。{清}{朱锡}《幽梦续影》:“不静坐不知忙之耗神者速﹐不泛應不知閒之■神者真。”

  • 洽應-汉语大词典

    洽應

    【1】应和。{明}{吴从先}《妓虎传》:“惟{江都}遺民﹐詩才酒興﹐稱敵手也。一時洽應者﹐{武林}有{何仙郎}﹑{王晉公}﹑{卓左車}﹐{平湖}有{俞僧密}﹐稍未見屈。”

  • 漫應-汉语大词典

    漫應

    【1】随便答应。{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試問何人﹐停騎漫應曰:‘不知何許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女自與榜人婦言之﹐婦目{黄}﹐{黄}漫應焉。”{鲁迅}《<伪自由书>前记》:“对于{达夫先生}的嘱咐﹐我是常常‘漫应之曰:那是可以的’的。”

  • 灑掃應對-汉语大词典

    灑掃應對

    【1】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朱氏}之學則主於下學上達﹐必由灑掃應對而馴至於精義入神。”{明}{王廷相}《慎言·作圣》:“聖人之道﹐貫徹上下﹐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 手不應心-汉语大词典

    手不應心

    【1】犹言力不从心。《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日往月來﹐不覺一年有餘﹐{李公子}囊篋漸漸空虚﹐手不應心﹐媽媽也就怠慢了。”

  • 招應-汉语大词典

    招應

    【1】招呼﹑理睬。《儒林外史》第二七回:“{鮑老太}不招應﹐那人就問在我這裏。”

  • 援應-汉语大词典

    援應

    【1】声援接应。{揆郑}《哀政闻社员》:“自負以爲新進﹐鋭意更張﹐海外大政客﹐又能與爲援應。”{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我兵攻一方﹐則各方援應。”

  • 接應-汉语大词典

    接應

    【1】犹应对;应答。《宋书·颜延之传》:“接應之方﹐言必出己。”《东观汉记·马客卿传》:“{馬客卿}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接應諸公﹐專對賓客。”{王西彦}《古屋》第三部六:“‘他的妻子很能干﹐’我接应着。”{叶圣陶}《城中·搭班子》:“{泽如}不想说什么话去接应﹐他照旧带着不舒服的感觉望着{钱}的喉结。”【2】呼应支援。{茅盾}《子夜》十三:“还是先和{虹口}那几个罢下来的厂接好头﹐她们来冲﹐我们关车接应。”{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龍泉}人{郭公子}起義兵以應僞{周}……後與{大任}不協﹐不相接應。”《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却説店小二爲接應{陳名}盜馬﹐回到家中﹐正在房裏與老婆説話。”{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元帥先行﹐我與{敬德}將軍隨後來接應元帥來。”【3】供应;接济。如:子弹接应不上。

  • 擊應-汉语大词典

    擊應

    【1】战斗中各部队受到攻击时互相接应。语本《孙子·九地》:“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清}{黄遵宪}《冯将军歌》:“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

  • 氣應-汉语大词典

    氣應

    【1】指神的昭示。《汉书·石奋传》:“乃者封{泰山}﹐皇天嘉況﹐神物並見。朕方答氣應﹐未能承意。”{颜师古}注:“言自修整﹐以報瑞應﹐恐未承順上天之意。”【2】气息相应。{唐}{韩愈}《明水赋》:“德協于坎﹐同類則感;形藏在空﹐氣應則通。”

  • 有求必應-汉语大词典

    有求必應

    【1】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允诺。{清}{宣鼎}《夜雨秋灯录·汤文正》:“{五官}憶及大五聖堂﹐其神甚靈﹐有求必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往日良朋密友﹐有求必應﹐啜汁者豈止一人。”{巴金}《团圆》:“我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

  • 照應-汉语大词典

    照應

    【1】配合。{宋}{岳飞}《破曹成捷状》:“十三日殺{曹成}發來照應{北藏嶺}夾擊官軍賊兵一萬五千餘人。”《西游记》第二七回:“衆神聽了﹐誰敢不從﹐都在雲端裏照應。”{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杀得性起﹐不再同{刘芳亮}等互相照应﹐率领他自己的标兵追着一股敌人不放。”【2】照顾;料理。《红楼梦》第一〇三回:“姨太太不但不肯照應我們﹐倒駡我糊塗!”《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這其間﹐照應他的服食冷暖﹐料理他的鞋脚梳妝。”{巴金}《砂丁》三:“你们马上照应他们动身﹐不准有丝毫的耽搁。”【3】呼应;映衬。{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六》:“{楚子}縣{陳}﹐猶可辭乎?王曰:可哉!因縣{陳}。乃復封{陳}。前後照應。”《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話説人生萬事﹐前數已定﹐儘有一時間偶然戲耍之事﹐取笑之話﹐後邊照應將來﹐却像是個讖語響卜﹐一毫不差。”{鲁迅}《野草·风筝》:“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 熱核反應-汉语大词典

    熱核反應

    【1】在极高温度下,轻元素的原子核产生极大的热运动而互相碰撞,聚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的过程。如氘核和氚核在几千万度高温时就聚变成氦核,同时放出极大量的能。也称聚变。

  • 料應-汉语大词典

    料應

    【1】估计;想来应是。{明}{高启}《客中忆二女》诗:“料應此際猶依母﹐燈下看縫寄我衣。”{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料應他衣絶禄盡﹐時乖運拙﹐月值年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花王閣剩稿》中﹐有哭{天士}詩四首﹐曰:……料應塵海無堪語﹐且試驂鸞向紫清。”

  • 心口相應-汉语大词典

    心口相應

    【1】想的与说的相一致。《坛经·般若品》:“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金瓶梅词话》第二回:“{武松}笑道:‘若得嫂嫂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應﹐却不應心頭不似口頭。’”{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哎﹐{隨何}也﹐須索箇心口相應。”

  • 心手相應-汉语大词典

    心手相應

    【1】谓技艺熟练,随心所欲。《梁书·萧子云传》:“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宋}{姜夔}《续书谱》:“大抵下筆之際﹐盡倣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兼通﹐心手相應﹐斯爲妙矣。”{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惟習之至熟﹐自可心手相應。”

  • 心不應口-汉语大词典

    心不應口

    【1】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應口﹐把歡娱翻成僝僽。情兒泛泛﹐渾如江水流。”

  • 感應-汉语大词典

    感應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宋}{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動第一絃﹐則第四絃亦應﹐自然易動﹐即以羽毛輕纖之物試之﹐皆然﹐此氣之自然感應者也。”《汉书·礼乐志》:“《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鳥獸猶且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易·咸》:“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2】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3】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唐}{刘知幾}《史通·书事》:“幽明感應﹐禍福萌兆則書之。”《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範》﹐作肅爲時雨之徵﹐天人感應﹐理本不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應﹐不可思量。”{明}{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惡有惡報﹐感應之常。”

  • 憑應-汉语大词典

    憑應

    【1】依据瑞应。《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有憑應而尚缺﹐焉壞徹而能全。”{李善}注:“言古帝王之興﹐有憑依瑞應而尚毁缺﹐焉有行壞徹之道而全立者乎?”

  • 應-汉语大词典

    “[应]”的繁体字。《廣韻》於陵切,平蒸,影。【1】应当,应该。《诗·周颂·赉》:“{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毛}传:“應,當。”《淮南子·原道训》:“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高诱}注:“應,當也。”《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二章:“他觉得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共产党员所应采取的行动。”【2】认为是;是。《庄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舆己同則反。”{成玄英}疏:“與己同見則應而爲是。”{唐}{王维}《偶然作》诗之六:“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宋}{王安石}《上巳闻苑中乐声》诗:“更覺至尊思慮遠,不應全爲拙倡優。”《水浒传》第九回:“不是當朝勳戚第,也應前代帝王家。”【3】所有,全部。{宋}{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應水占地皆以官地對還。”{清}{李渔}《意中缘·悟作》:“老爺在書房有事,分付一應客到,不許亂傳。”《红楼梦》第三九回:“凡一應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連老爺在家出外去的一應大小事,他都知道。”【4】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是立即进行的。相当于“很快”﹑“立即”。{汉}{王充}《论衡·感虚》:“或時{燕王}好用刑,寒氣應至。”《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5】副词。表示料想之词。犹恐怕﹑大概。{南朝 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6】副词。犹曾;须。多与“不”或“未”连用。{唐}{吴融}《风雨吟》:“尋常倚月復眠花,莫説斜風兼細雨,應不知天地造化是何物,亦不知榮辱是誰主。”{宋}{王安石}《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词:“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别時圓?”【7】犹顾﹐知。{宋}{陈师道}《河上》诗:“還家慰兒女,歸路不應長。”{宋}{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晚,横槊看詩成。”【8】通“[膺]”。当,判处。《左传·昭公二年》:“私欲養求,不給則應。”{杜预}注:“所求不給,則應之以罪。”《晏子春秋·外篇上一》:“不給則應。”{吴则虞}集释引{于省吾}曰:“應﹑膺古同字……此云不給則膺懲之也。”【9】古国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國皆{武王}子。{應國}在{襄陽}{城父縣}西。”【10】姓。

  • 應王-汉语大词典

    應王

    【1】{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瑒}﹑{王粲}的并称。《艺文类聚》卷六四引{南朝}{梁}{庾肩吾}《谢东宫赐宅启》:“才下{應王}﹐禮加{温}{阮}﹐官成名立﹐無事非恩。”

  • 應干-汉语大词典

    應干

    【1】犹言一切有关的。{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臣自班行﹐叨塵相位﹐一命已上﹐皆出親擢。賦性僻介﹐素不與内侍往還﹐應干文字﹐悉由通進司投進。”

  • 應當-汉语大词典

    應當

    【1】应该。《後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君病根深﹐應當剖破腹。”《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心生願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再生缘》第四五回:“接口便稱言得是﹐至親同往正應當。”{宋}{梅尧臣}《雷秘校入阙拟官时将登舟过辇下》诗:“聞道求爲縣﹐應當學種花。”{冰心}《三年》:“你是个得胜者﹐应当有得胜者的同情与宽大!”

  • 應合-汉语大词典

    應合

    【1】应当;该当。《元典章·户部四·夫自嫁妻》:“{張世榮}原要買休錢﹐應合没官。”{唐}{杜甫}《伤春》诗之一:“{蓬萊}足雲氣﹐應合總從龍。”

  • 應有盡有-汉语大词典

    應有盡有

    【1】应该有的都有。形容一切齐备。语出《宋书·江智渊传》:“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横豎用的皇上家的錢﹐樂得任意開銷﹐一應規矩﹐應有盡有。”{老舍}《全家福》第二幕:“并不是应有尽有﹐设备全﹐我是叫你看看那个干净劲儿!”

  • 應分-汉语大词典

    應分

    【1】分内所应当。{郭沫若}《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性能是受到了束缚﹐没有得到应分的发展。”{张天翼}《春风》:“{邱老师}指指点点地教他认字﹐谈着里面的故事……他认为这是他应分做的事﹐并且也很有趣味。”

  • 應得-汉语大词典

    應得

    【1】犹应当;应該。《红楼梦》第八三回:“這病時常應得頭暈﹐減飲食﹐多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供養伯伯是應得的﹐此銀伯伯留下隨便使用。”{郭沫若}《恢复》诗:“我们是除恶务尽﹐然而总是因循;我们对于敌人﹐应得如拉屎﹐洒尿!”{唐}{杜甫}《喜雨》诗:“晚來聲不絶﹐應得夜深聞。”

  • 應阮-汉语大词典

    應阮

    【1】{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瑒}﹑{阮瑀}的并称。{隋}{王胄}《西园游上才》诗:“當軒顧{應}{阮}﹐還覺賤{鄒}{枚}。”{南朝} {陈}{徐陵}《侍宴》诗:“承恩豫下席﹐{應}{阮}獨何人。”

  • 應叟-汉语大词典

    應叟

    【1】指{三国}{魏}{应據}。《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良田廣宅﹐符{仲長}之言;{邙山}{洛水}﹐協{應叟}之志。”{李善}注:“{應璩}與{程文信}書曰:‘故求遠田﹐在{關}之西﹐南臨{洛水}﹐北據{邙山}﹐託崇岫以爲宅﹐因茂林以爲蔭。’”{唐}{李德裕}《平泉山居诫子孙记》:“吾乃翦荆棘﹐驅狐狸﹐始立{班生}之宅﹐漸成{應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於庭際﹐平生素懷﹐於此足矣。”

  • 應生-汉语大词典

    應生

    【1】指{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瑒}。{三国} {魏}{杨修}《答临淄侯笺》:“{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

  • 應陳-汉语大词典

    應陳

    【1】{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瑒}﹑{陈琳}的并称。{唐}{郑愔}《夜游曲》:“{漢}室歡娱盛﹐{魏國}文雅遒。{許史}多暮宿﹐{應}{陳}從夜游。”

  • 應劉-汉语大词典

    應劉

    【1】{汉}末{建安}文人{应瑒}﹑{刘桢}的并称。二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唐}{张说}《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曰興曰比﹐階{應}{劉}之閫奥;或草或真﹐藏{鍾}{張}之筋骨。”{明}{谢榛}《送王侍御按河南》诗:“知君最愛{應}{劉}賦﹐更向{西園}一寄聲。”{宋}{范仲淹}《览秀亭》诗:“開樽揖明月﹐席上皆{應}{劉}。”

  • 應是-汉语大词典

    應是

    【1】凡是,所有。《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應是山林樹下﹐例皆尋遍﹐不見一人。”【2】料想是;应当是。{唐}{李白}《清平乐》词:“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宋}{苏轼}《卜算子·感旧》词:“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顔老。”《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據此一説﹐自然應是父親更重。”{明}{刘基}《题宋子章效米元晖山水图》诗:“應是前後身﹐神會造化迹。”

  • 應有-汉语大词典

    應有

    【1】应当具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進洞房﹐早看見擺滿一分妝奩﹐凡是應有的﹐公婆都給辦得齊齊整整。”【2】所有,一切。{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將{江}上應有戰舡﹐盡行拘收﹐不放{關公}渡{江}回去。”{唐}{白居易}《奏所闻状》:“自今已後﹐應有進奉﹐並不用申報御史臺﹐如有人勘問﹐便仰録名奏來者。”《水浒传》第一回:“應有民間税賦悉皆赦免。”

  • 應須-汉语大词典

    應須

    【1】应当;应该。{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宋}{张孝祥}《念奴娇》词:“人物應須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這個道理﹐應須知道好即是壞﹐壞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個道理。”【2】一应所需。《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隴西郡}司馬{劉秩}試守右庶子……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并於當路自供。”

  • 應門-汉语大词典

    應門

    【1】古代王宫的正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孔颖达}疏引{李巡}曰:“宫中南嚮大門﹐應門也。應是當也。以當朝正門﹐故謂之應門。”《诗·大雅·緜》:“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毛}传:“王之正門曰應門。”{宋}{范仲淹}《明堂赋》:“中階之前﹐三公屹然;應門之外﹐九采察焉。”{清}{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應門沉沉﹐莫可扣擊。”{南朝} {梁}{柳恽}《长门怨》诗:“玉壺夜愔愔﹐應門重且深。”

  • 應緣-汉语大词典

    應緣

    【1】犹言大概是。{宋}{徐铉}《柳枝词》:“應緣鶯舌多情賴﹐長向{雙成}説翠條。”

  • 應時-汉语大词典

    應時

    【1】随时;即刻。《汉书·何武传》:“{武}爲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章炳麟}《俱分进化论》:“刀劍瘡痍﹐應時完好。”{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人能静坐﹐回光反照﹐不生種種念慮﹐則本來面目﹐應時自見。”《後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遂下療﹐應時愈。”{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 應徐-汉语大词典

    應徐

    【1】{汉}{应瑒}﹑{徐幹}的并称。二人以诗文著名,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华的宾客。{唐}{张说}《扈从幸韦嗣立山庄》诗之一:“菲才叨侍從﹐連藻愧{應}{徐}。”{明}{梁辰鱼}《红线女》第一折:“讌排仙苑﹐詔待公車﹐邊開{衛}{霍}﹐舘接{應}{徐}。”{唐}{高適}《苦雨寄房四昆季》诗:“兄弟方{荀}{陳}﹐才華冠{應}{徐}。”

  • 應真-汉语大词典

    應真

    【1】谓方是真话。{唐}{韩偓}《无题》诗之二:“明言終未實﹐暗祝始應真。”

  • 應分-汉语大词典

    應分

    【1】应当分享。{宋}{翁卷}《送薛子舒赴华亭船官》诗:“君到{雲間}日﹐應分二{陸}名。”

  • 應星-汉语大词典

    應星

    【1】岁星之别名。《史记·天官书》:“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 應該-汉语大词典

    應該

    【1】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三折:“這搭兒裏問甚好共歹﹐也是我年月日時衰﹐應該。”{洪深}《五奎桥》:“快去喊他来。他种的田也在桥东面﹐应该有分的。”{清}{李渔}《巧团圆·争继》:“此來不爲别事﹐只因老舅没有公郎﹐應該是外甥承繼﹐故此選了吉日﹐把小兒送上門來。”

  • 應-汉语大词典

    “[应]”的繁体字。《廣韻》於證切,去證,影。【1】受;接受。《书·康诰》:“惟弘王應保{殷}民。”{孙星衍}疏:“{韋昭}注《國語》曰:‘應,受也。’”《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黄泉,死且不朽。”{晋}{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爲而不有,應而不求。”{唐}{韩愈}《崔评事墓铭》:“自{江}南應節度使{王栖曜}命於{鄜州}。”{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二》:“随后她应观众的要求,劈线给他们看。”【2】应声,回答。《庄子·列御寇》:“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後汉书·齐武王縯传》:“{樊宏}謂{伯升}曰:‘昔{鴻門}之會,{范增}舉玦以示{項羽}。今{建}此意,得無不善乎?’{伯升}笑而不應。”《水浒传》第六回:“由洒家叫唤,没一個應。”{茅盾}《林家铺子》五:“‘嗯--’筹思了半晌,{林先生}勉强应着,脸色像是死人。”【3】应允;许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唐}{韩愈}《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孰云具美,而不永年。”《红楼梦》第九六回:“説是要救{寳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4】应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淮南子·原道训》:“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爲先唱,感而應之。”{宋}{王安石}《咏风》:“誰遣汝而號,誰應汝而唱?”{清}{洪昇}《长生殿·重圆》:“珊珊步躡高霞唱,更泠泠節奏應宫商。”【5】响应。《史记·吕太后本纪》:“{朱虚侯}欲從中與大臣爲應。”《周书·文帝纪下》:“先是{河}南豪傑多聚兵應{東魏},至是各率所部來降。”{唐}{柳宗元}《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裂裳而千里來應,左袒而一呼皆至。”【6】符合;适应;顺应。《庄子·马蹄》:“曲者中鈎,直者應繩。”《艺文类聚》卷十八引{南朝}{梁}{江淹}《丽色赋》:“言必入媚,動必應規。”{宋}{曾巩}《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閭丘夫人}爲身治家皆應儀度。”{明}{唐寅}《筠隐记》:“筠之爲物也,其圓應規,其直應矩。”【7】指照应。{宋}{姜夔}《续书谱》:“草書之體……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8】应付;对付。《庄子·齐物论》:“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枕中》:“今諸侯之地,或多或少,彊弱不相當,兵革暴起,何以應之?”{刘半农}《学徒苦》诗:“复令前门应主顾,后门洗缶涤壶!”【9】支付;供给。{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税,繼衣食也。”《三国演义》第五六回:“但軍馬經過,却望應些錢糧。”【10】感应;应验。《国语·越语下》:“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後汉书·张奂传》:“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元朝秘史》卷一:“{也速該}親家,原來你今日將這兒子來,應了我的夢,必是你{顔}人氏的吉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不能再让{朱半天}糟蹋,要离开村子。现在真的应了歌子的调调了。”【11】迎击。《战国策·燕策二》:“夫以{蘇子}之賢,將而應弱{燕},{燕}必破矣。”【12】古乐器名。小鼓。《诗·周颂·有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毛}传:“應,小鞞也;田,大鼓也。”《周礼·春官·笙师》:“笙師管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籧﹑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應,長六尺五寸,其中有椎。”{唐}{皮日休}《九夏歌·祴夏》:“禮酒既竭,嘉賓既悦,應爲之節。”自注:“應,樂器也。”【13】同“[雁]”。参见“[應2步]”。【14】通“[颜]”。参见“[應2行]”。

  • 應金-汉语大词典

    應金

    【1】谓与秋天相应。金,五行之一,于时为秋,故称。{宋}{李宗谔}《清风》诗:“閒館方廻暑﹐商飇乍應金。”

  • 應適-汉语大词典

    應適

    【1】见“應2敵”。

  • 應診-汉语大词典

    應診

    【1】接受求诊。{沙汀}《医生》:“次日闲天﹐他照常不应诊的﹐但他意外地很少停在家里。”

  • 應急-汉语大词典

    應急

    【1】应付急需;应付紧急情况。{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一值水旱﹐及起解稽違﹐不過借南庫錢以應急耳。”{叶圣陶}《倪焕之》六:“一向用男教师﹐只是不得已而思其次﹐是应急的办法。”

  • 應敵-汉语大词典

    應敵

    【1】应付对手。{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士人多用他人议论》:“士人應敵文章﹐多用他人議論而非心得。”【2】亦作“[應適]”。迎击来敌。《管子·枢言》:“故德莫如先﹐應適莫如後。”{戴望}校正:“適﹐古‘敵’字。”《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淮南子·兵略训》:“應敵必敏﹐發動必亟。”

  • 應矩-汉语大词典

    應矩

    【1】合乎法度。{汉}{蔡邕}《团扇赋》:“裁帛制扇﹐陳象應矩。”{三国} {魏}{曹叡}《善哉行》:“旄旍指麾﹐進退應矩。”

  • 應對如流-汉语大词典

    應對如流

    同“[應2答如流]”【1】{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骗子》:“{江}右某宰相……之次公子﹐以書來干謁。中丞見之﹐其人少年俶儻﹐應對如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操}見{詡}應對如流﹐甚愛之。”《晋书·张华传》:“{武帝}嘗問{漢}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户﹐{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應點-汉语大词典

    應點

    【1】接受查点。《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孔明}傳令曰:‘每軍要衣襟一幅﹐限一更時分應點。無者立斬。’”

  • 應對-汉语大词典

    應對

    【1】酬对;对答。{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侯白}〕博聞多知﹐諧謔辯論﹐應對不窮﹐人皆悦之。”《三国演义》第九八回:“{恪}字{元遜}﹐身長七尺﹐極聰明﹐善應對。”《论语·子张》:“{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冰心}《两个家庭》:“我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话﹐觉得他应对很聪明。”

  • 應對如響-汉语大词典

    應對如響

    同“[應2答如響]”【1】《陈书·文学传·岑之敬》:“{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横﹐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明史·汤胤勣传》:“少保{于謙}召詢古今將畧及兵事﹐{胤勣}應對如響。”

  • 應酬-汉语大词典

    應酬

    【1】勉强应付。{老舍}《四世同堂》三二:“{瑞丰}独自回到家中﹐应酬公事似的向祖父和母亲问了安。”{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下:“或冗中爲求者所迫﹐輒取舊改以應酬。”《霞外攟屑·掌故·盐商捐输皆虚伪》引{清}{郑献甫}《补学轩散体文·盐策》:“然則向之急公報效﹐與徇勢應酬者﹐果鹽商家物乎?抑國帑中物乎?”【2】犹应接。{宋}{张道洽}《岭梅》诗:“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3】交际往来。{明}{李贽}《答刘宪长书》:“如弟不才﹐資質魯鈍﹐又性僻嬾﹐倦於應酬。”{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鄰舟有{福來}﹑{青姑}﹐色藝與{才娘}頡頏﹐而談吐流利﹐應酬圓轉則過之。”{茅盾}《子夜》七:“在愉快的应酬谈笑中﹐他这顿午饭﹐照例要化去一小时光景。”{宋}{陆游}《晚秋农家》诗:“老來萬事懶﹐不獨廢應酬。”

  • 應奉-汉语大词典

    應奉

    【1】侍奉。{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三:“{荆寶}有小青衣曰{玉簫}﹐年才十歲﹐常令祗候﹐侍於{韋兄}﹐{玉簫}亦勤於應奉。”《敦煌曲子词·内家娇》:“除非却應奉君王﹐時人未可趨顔。”【2】{宋}代专为宫廷进奉财赋的官署应奉局的省称。{宋}{吴坰}《五总志》:“{王黼宣和}初入居宰路……乃復開邊隙﹐置應奉﹐以持禄固位。”《宋史·食货志上一》:“{政和}以來﹐創爲應奉﹐始廢湖爲田。”【3】指供给。{宋}{苏辙}《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然自其始通及今屢至﹐其實何益於事?徒使{淮}{浙}千里﹐勞於供億﹐京師百司﹐疲於應奉。”

  • 應待-汉语大词典

    應待

    【1】应接;接待。{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人使授命書﹐應待失禮。”《韩诗外传》卷十:“爲賓客莫應待邪?則行人{子牛}在。”{前蜀}{尹鹗}《清平乐》词:“應待少年公子﹐鴛幃深處同歡。”《墨子·非命上》:“外無以應待諸侯之賓客﹐内無以食饑衣寒。”【2】犹应对。《文子·微明》:“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 應諾-汉语大词典

    應諾

    【1】亦作“[應喏]”。古代男子之礼,口出“喏”声以示敬顺。多用以对尊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見{紅娘}通報﹐有人唤門……夫人與{鶯}教召﹐須臾入。僕使階前忙應喏﹐骨子氣喘不迭﹐滿面征塵。”《三国志·吴志·顾雍传》“至德忠賢﹐輔國以禮”{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悌}每得父書﹐常灑掃﹐整衣服﹐更設几筵﹐舒書其上﹐跪拜讀之﹐每句應諾﹐畢﹐復再拜。”《武王伐纣平话》卷下:“{高毁}﹑{祁宏}復歸營内﹐來見{太公}應喏謝罪。”【2】答应;承诺。{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路中遇见一老妇背着一大袋马铃薯﹐■蹶前行﹐见我在旁就请我帮助﹐我应诺了他。”《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曰:‘汝若同去﹐不可失禮。’{飛}應諾。”《儒林外史》第一回:“母親替他理理衣服﹐口裏説道:‘你在此須要小心﹐休惹人説不是﹐早出晚歸﹐免我懸望。’{王冕}應諾。”

  • 應格-汉语大词典

    應格

    【1】合格,符合标准。{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故事﹐臺官皆御史中丞知雜與翰林學士互舉。其資任須中行員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上﹐曾任通判。人未歷通判﹐非特旨不薦﹐仍爲裏行。此{唐}{馬周}故事也。議者頗病太拘﹐難於應格。”{明}{李东阳}《三锡堂记》:“夫人臣之錫於君者:曰科第﹐曰爵秩﹐曰封贈。顧非文學之中選﹐才行之應格﹐階資之合典式﹐則不得與。”

  • 應迹-汉语大词典

    應迹

    【1】符合心迹。{宋}{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自私則不能以有爲爲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爲自然。”{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論衡》之《問孔》﹐序意自明﹐以{仲尼}大聖﹐其語言應迹﹐有絶出常情者﹐當時門弟子不能極問﹐故設疑發難。”

  • 應選-汉语大词典

    應選

    【1】接受铨选。《後汉书·顺帝纪》:“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牋奏﹐乃得應選。”《梁书·文学传下·何思澄》:“{天監}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舉學士入{華林}撰《徧略》﹐{勉}舉{思澄}等五人以應選。”【2】接受挑选。{唐}{牛僧孺}《玄怪录·郭代公》:“妾此鄉之祠﹐有{烏將軍}者﹐能禍福人。每歲求偶於鄉人﹐鄉人必擇處女之美者而嫁焉。妾雖陋拙﹐父利鄉人之五百緡﹐潛以應選。”

  • 應接不暇-汉语大词典

    應接不暇

    【1】谓人事繁忙,穷于应付。{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陶尚書}{穀}奉使{江}南﹐恃才凌忽﹐議論間殆﹐應接不暇。”{浩然}《艳阳天》第六八章:“那边的生意最兴隆……那两个手艺人真有点应接不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到了初十以後﹐就有朱卷送來了……到後來越弄越多﹐大有應接不暇之勢。”【2】谓美景众多,来不及欣赏。{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唐}{白居易}《草堂记》:“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讀盛{唐}時排律﹐{延清}﹑{摩詰}等作﹐真如入萬花春谷﹐光景爛熳﹐令人應接不暇﹐賞玩忘歸。”{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西山》:“鳥韻花香﹐幾於應接不暇。”

  • 應緣-汉语大词典

    應緣

    【1】犹攀附。《宋史·徽宗纪一》:“黨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應緣趨附黨人罷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 應刼-汉语大词典

    應刼

    【1】应验劫运。《红楼梦》第二回:“{蚩尤}﹑{共工}﹑{桀}﹑{紂}……皆應刼而生。”【2】围棋用语。应付对方的抛劫。{宋}{秦观}《阮郎归》词:“翻身整頓著殘棋﹐沈吟應刼遲。”

  • 應塞-汉语大词典

    應塞

    【1】应付搪塞。{章炳麟}《訄书·订孔》:“凡説人事﹐固不當以禄胙應塞﹐惟{孔氏}聞望之過情有故。”

  • 應器-汉语大词典

    應器

    【1】合乎才器。{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舉材應器﹐與士無私。”【2】佛教语。梵语patra的意译,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食器。{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下病人於地﹐卧單席上﹐以應器置腹上﹐紵布覆之。”《翻译名义集·犍椎道具》:“鉢多羅:此云應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晋}{道恒}《释驳论》:“蓋聖人設教﹐應器投法﹐受量有限。故化之漸録善心於毫端﹐忘鄙吝於丘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時大阿羅漢{馬勝}執持應器﹐入城食。”

  • 應時-汉语大词典

    應時

    【1】对付度日。谓谋生。《红楼梦》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個知事的﹐愁將來無應時之技﹐亦將本技丢開﹐便學起針黹紡織女工諸務。”【2】顺应天时;适合时令。{胡怀琛}《寄仲兄都门》诗:“應時略寫{江}南景﹐{黄浦}秋潮蟹正肥。”{清}{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中:“其從各省來京陛見官員及往來奉使人等﹐無不以該省雨澤曾否應時﹐田畝有無收穫﹐并閭閻資生情形一一體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似這般應時的瑞雪﹐是好一個冬景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應時納祜﹐與國同休。”【3】顺应时势;适合时会。{汉}{扬雄}《法言·问神》:“故夫道非天然﹐應時而造之﹐損益可知也。”{鲁迅}《<热风>题记》:“所以我的应时的浅薄的文字﹐也应该置之不顾﹐一任其消灭的。”{宋}{陈亮}《祭吕东莱文》:“講觀象之妙理﹐得應時之成能。謂人物之間出﹐非天意之徒生。”《荀子·天论》:“望時而得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 應真-汉语大词典

    應真

    【1】佛教语。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宋}{惠洪}《冷斋夜话·罗汉第五尊失队》:“予往{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宋子昭画》:“丙辰二月二十一日﹐過{商丘}{宋子昭}户部觀畫﹐{李伯時}白描十八應真﹐最爲奇妙。”《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王喬}控鶴以冲天﹐應真飛錫以躡虚。”{李善}注:“應真﹐謂羅漢也。”{李周翰}注:“應真﹐得真道之人。”{唐}{王昌龄}《诸官游招隐寺》诗:“應真坐松柏﹐錫杖挂窗户。”

  • 應權通變-汉语大词典

    應權通變

    【1】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三国演义》第七三回:“若應權通變﹐以寧静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詔策{亮}曰”{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吴}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爲忿者也。”

  • 應准-汉语大词典

    應准

    【1】应允。《红楼梦》第七二回:“{鳳姐}因問道:‘他可應准了?’{賈璉}笑道:‘雖未應准﹐却有幾分成了。’”

  • 應赴-汉语大词典

    應赴

    【1】接应趋援。《後汉书·西域传序》:“{安帝}{永初}元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詔罷都護。”《南史·沈庆之传》:“今四方尚未知義師之舉﹐而{劭}據有天府﹐首尾不相應赴﹐此危道也。”

  • 應諧-汉语大词典

    應諧

    【1】对答诙谐。{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杂剧》:“風清羽蓋﹐日轉槐庭﹐欲資載笑之歡﹐必有應諧之妙。”{汉}{扬雄}《法言·渊骞》:“或問{東方生}名過實者﹐何也?曰:應諧不窮﹐上諫穢德。”

  • 應當-汉语大词典

    應當

    【1】谓应事得当。《淮南子·原道训》:“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應當。”

  • 應聲蟲-汉语大词典

    應聲蟲

    【1】传说{唐}{宋}时有人患怪病,腹内生虫;人说话,虫即小声应之,是为应声虫。{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余友{劉伯時}﹐嘗見{淮西}士人{楊勔}﹐自言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輒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之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所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粒﹐遂愈。”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等亦记载此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与{张鷟}《朝野佥载》卷一﹐但未提及应声虫。【2】比喻自己无主见,只知随声附和的人。{沙汀}《困兽记》十五:“只有{吕康}一点不肯让步﹐申言他要坚持他的意见到底﹐不愿做应声虫。”{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楊用修}笑今之儒者﹐皆{宋}儒之應聲蟲。吾以爲{孔穎達}﹐真{鄭康成}之應聲蟲也。”

  • 應典-汉语大词典

    應典

    【1】实践说过的话。《群强报》1919.11.23:“不似荒唐人做事不假思索﹐到時不應典。”

  • 應節合拍-汉语大词典

    應節合拍

    【1】用以比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一:“一方面‘俯拾即是’﹐一方面却又‘着手成春’﹐只因为工夫已经成熟﹐在无所容心之间﹐自能应节合拍的缘故。”【2】合乎节拍。{韦君宜}《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他们一面拉风箱一面唱歌﹐应节合拍。”

  • 應名點卯-汉语大词典

    應名點卯

    【1】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红楼梦》第五八回:“{尤氏}雖天天過來﹐也不過應名點卯﹐不肯亂作威福。”

  • 應合-汉语大词典

    應合

    【1】应和配合;应和。{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八章:“她们用同样艰苦的脚步配合着前线上的步伐﹐用自己忠贞的心应合着丈夫的杀声!”{老舍}《骆驼祥子》二:“{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五:“两位演员的了解力都很不错﹐一反一正﹐一内一外﹐收到了应合之妙。”

  • 應天曆-汉语大词典

    應天曆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 應會-汉语大词典

    應會

    【1】应接聚会。《世说新语·政事》“羣胡同笑﹐四坐並懽”{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導}接誘應會﹐少有牾者。雖疎交常賓﹐一見多輸寫款誠﹐自謂爲{導}所遇﹐同之舊暱。”【2】犹应付。{宋}{叶適}《李仲举墓志铭》:“倥偬難理﹐雍容應會;迷謬不决﹐歘疾赴機。”【3】适应时机。{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公結髮從軍四十餘年﹐敵攻無堅﹐城守必完﹐臨危蹈難﹐歔欷感發﹐乘機應會﹐捷出神怪﹐不畏義死﹐不榮幸生。”

  • 應容-汉语大词典

    應容

    【1】应接的仪容。《吕氏春秋·审应》:“人主出聲應容﹐不可不審。”

  • 應乾-汉语大词典

    應乾

    【1】顺应天意。《初学记》卷四引{晋}{何充}《贺正表》:“應乾納祜﹐與天同休。”{唐}{刘禹锡}《代杜司徒谢追赠表》:“陛下應乾御極﹐作解庇人。”

  • 應副-汉语大词典

    應副

    【1】处置。《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豐四年》:“應副軍行戰守等事﹐權許便宜指揮。”《资治通鉴·後汉隐帝乾祐三年》“防禦﹑團練使﹐自非軍期﹐無得專奏事﹐皆先申觀察斟酌以聞”{元}{胡三省}注:“言軍期事須朝廷應副﹐則不及聞於廉使﹐許得專達朝廷。”{宋}{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其間有事跡不圓處﹐合係中書樞密院三司檢尋應副。”【2】对待;对付。{宋}{叶適}《答刘子至书》:“{蘇州}局面多﹐卻儘應副得過﹐此亦他人所不能知也。其間曲折﹐非紙上可盡。”《朱子语类》卷五八:“不問小事大事﹐千變萬化﹐改頭换面出來﹐自家應副他﹐如利刀快劍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兩片去。”【3】照顾;照应。{宋}{司马光}《奏兵官与赵瑜同训练驻泊兵士状》:“竊慮向去新兵士不賓服舊兵官﹐舊兵官不應副新兵士﹐各兵彼我﹐則致生事﹐深爲不便。”{宋}{司马光}《免翰林学士札子》:“史籍煩多﹐恐難以應副禁林文字﹐免翰林學士一職。”【4】支付;供应。《元典章·户部二·杂例》:“軍官有俸﹐休應副伙食。”{宋}{范仲淹}《与中舍书》:“更有合支用處﹐並令{魏祐}應副。”【5】对应。{唐}{欧阳询}《书法·应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又如龍﹑詩﹑讐﹑轉﹐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6】应对;酬应。{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恨無才應副﹐空自表虔祈。”{宋}{苏舜钦}《谘目三》:“今但取高科及久在翰林者居其任﹐他本不曉財利﹐又知朝廷之意﹐用之以爲資級。但應副人情﹐不復留心金穀﹐多者踰歲﹐少者數月﹐已入兩府。”

  • 應唯-汉语大词典

    應唯

    【1】古代礼仪。口应“唯”声,表示遵从。多用于对尊长。《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又曰:‘大驚怕否?{胡二姊}知君在此﹐故來安慰﹐無至憂疑也。’{燧}乃應唯而出。”

  • 應令-汉语大词典

    應令

    【1】{魏}{晋}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晋}{王濬}有《祖德应令》,{南朝}{梁}{萧纪}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唐}{贾曾}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應2教]”。【2】响应诏令。《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爲生之本也……今萬家之縣﹐云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 應名-汉语大词典

    應名

    【1】合乎名称。《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也。”【2】名义上。《红楼梦》第七四回:“{平兒}笑道:‘這也無妨。{鴛鴦}借東西看的是奶奶﹐並不爲的是二爺。一則{鴛鴦}雖應名是他私情﹐其實他是回過老太太的。’”【3】挂名。{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咦!我是个应名的党员﹐没有啥能耐﹐吃点苦可还行啊!”《红楼梦》第九回:“這{賈薔}外相既美﹐内性又聰敏﹐雖然應名來上學﹐亦不過虚掩眼目而已;仍是鬥鷄走狗﹑賞花閲柳爲事。”

  • 應客-汉语大词典

    應客

    【1】应接客人。指接受参观﹑应对﹑问询等。《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何休}注:“示飽足也。”{汉}{班固}《奕旨》:“學不廣博﹐無以應客。”

  • 應允-汉语大词典

    應允

    【1】答应,允许。《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乾娘}應允﹐和{王婆}謝了{吴教授}自去。”《平山冷燕》第十二回:“{宋信}與{張寅}不知其意﹐只道是敬他才美﹐十分快活﹐滿口應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紀靈}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應允。待其不中﹐那時憑我厮殺。”{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生活不是对他应允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权利吗?”

  • 應付裕如-汉语大词典

    應付裕如

    【1】谓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它们已经像一个能征善战的战士﹐对这一切都应付裕如﹐显出一派沉着﹑从容的神态﹐在公路上飞速行进。”{周而复}《白求恩大夫》十一:“他跟随{白大夫}将近一年的时间﹐见习过上千次的大小手术﹐许多许多大手术他都应付裕如﹐很有经验了。”

  • 應口-汉语大词典

    應口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汪玉山}童穉時﹐{喻玉泉}令他對七字對云:‘馬蹄踏破青青草。’{玉山}應口對云:‘龍爪拏開黯黯雲。’”{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昝君謨}善射﹐閉目而射﹐應口而中。”{明}{李东阳}《杨南里传》:“先生幼多疾書﹐恍惚不能記。六七歲時﹐忽若有得﹐隨所授﹐輒應口成誦。”【2】适合口味。{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敢酒食餚饌不應口麽?”【3】犹言言行相符。{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腦後﹐轉關兒便是舌頭﹐許了的話兒都不應口。”【4】回嘴;顶嘴。《水浒传》第三回:“{鄭屠}挣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丢在一邊﹐口裏只叫:‘打得好!’{魯達}駡道:‘直娘賊!還敢應口!’”

  • 應當-汉语大词典

    應當

    【1】承当。{明}{邵璨}《香囊记·起程》:“自古道遠親不如近鄰。老娘忝爲鄰居﹐衣食稍爲贏餘﹐日後倘有欠缺﹐都是老娘應當。”《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其四頃田地﹐只養自家老小﹐猶不能贍﹐豈能應當如此重役。”

  • 應役-汉语大词典

    應役

    【1】受征召服劳役。《元典章·兵部三·蹉打船只》:“各處提調官送少壯人丁應役﹐毋令老幼不堪之人充應。”《清史稿·礼亲王代善传》:“{太宗}以祀事後至﹐言{界凡}方築城﹐民應役﹐宜急衛之。”

  • 應刃而解-汉语大词典

    應刃而解

    【1】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梁斌}《播火记》二五:“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 應工-汉语大词典

    應工

    【1】扮演。{夏衍}《<香罗帕>是一出好喜剧》:“按一九五六年的整理本﹐剧中主要人物{赵夫人}是由‘正旦’应工的。”

  • 應物-汉语大词典

    應物

    【1】犹言待人接物。{明}{孙柚}《琴心记·挑动春心》:“你看他清標應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氣逼人﹐似野鶴之出羣。”{清}{姚鼐}《扬雄<太玄>目录序》:“雖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見所以處事應物者﹐皆合乎聖人之道也。”《隋书·循吏传·刘旷》:“{劉曠}﹐不知何許人也。性謹厚﹐每以誠恕應物。”《晋书·外戚传·王濛》:“虚己應物﹐恕而後行。”【2】顺应事物。《史记·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宋}{欧阳修}《道无常名说》:“無常以應物爲功﹐有常以執道爲本。”《庄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锺泰}发微:“‘應物無方’﹐言不執滯也。”《西游记》第二回:“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

  • 應答如流-汉语大词典

    應答如流

    【1】对答犹如流水。形容答话敏捷流利。《魏书·李孝伯传》:“{孝伯}風容閑雅﹐應答如流﹐{暢}及左右甚相嗟歎。”《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許武}〕從容召二弟至前﹐詢其學業進退。{許晏}﹑{許普}應答如流﹐理明詞暢。”{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公居常寡談﹐頗無記論﹐酒至酣則應答如流。”

  • 應喏-汉语大词典

    應喏

    【1】见“應2諾”。

  • 應務-汉语大词典

    應務

    【1】处理政务。{宋}{苏轼}《擢用程遵彦状》:“而端静之士﹐雖有過人之行﹑應務之才﹐又皆藏器待時﹐恥於自獻﹐朝廷莫得而知之。”{唐}{颜真卿}《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序:“{嘉}有應務之器﹐故長字{良宰}﹐蓋取待封宰割之義也。”{清}{刘大櫆}《芋园张君传》:“應務之暇﹐即披覽書史。”【2】应酬事务。{明}{唐顺之}《答周七泉通判书》:“僕自來家居﹐多是謝却一切應務﹐或閉門讀書﹐或宴坐山水間。”

  • 應徵-汉语大词典

    應徵

    【1】泛指响应某种征求。如:应征稿件。【2】接受征召。{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劳农政府须得多集军队﹐下令征兵。我们村里应有三千人应征。”{徐怀中}《西线轶事》四:“{吴小涓}虚岁十九﹐是从学校应征入伍的。”

  • 應答-汉语大词典

    應答

    【1】对答。《汉书·艺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郭沫若}《豕蹄·司马迁发愤》:“{任少卿}听到{司马迁}这样和气地和他应答﹐他又高兴得扬眉眨眼起来﹐愈加用力地按着肚子。”{唐}{张鷟}《游仙窟》:“{十娘}曰:‘兒近來患嗽﹐聲音不徹。’下官答曰:‘僕近來患手﹐筆墨未調。’{五嫂}笑曰:‘娘子不是故誇﹐{張郎}復能應答。’”【2】指答话。《水浒传》第四五回:“本官唤我﹐只得去應答﹐兄弟﹐你先回家去。”

  • 應許-汉语大词典

    應許

    【1】答应,允许。{清}{李渔}《意中缘·设计》:“你就要辭也辭不脱了﹐落得做個人情﹐應許了罷。”{冰心}《斯人独憔悴》:“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庐隐}《两个小学生》:“还有他爹纵着他﹐说甚么请愿是法律应许的行为﹐不能干涉啦。”

  • 應付自如-汉语大词典

    應付自如

    【1】谓处理事情从容不迫。{何潮}《广州起义回忆》:“看他那嘴角上的微笑﹐和应付自如的沉着劲﹐真是个老练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余易木}《初恋的回声》五:“但是﹐这一次﹐{周冰}却应付自如。”

  • 應官-汉语大词典

    應官

    【1】应付官府的赋税﹑徭役等。{唐}{李涉}《竹枝词》:“渡頭少年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人窮至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應官。”【2】犹当官。{唐}{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诗:“通内藏珠府﹐應官解玉坊。”{冯浩}笺注引{李养浩}曰:“應官﹐猶云當官﹐是{唐}人口語。”

  • 應兆-汉语大词典

    應兆

    【1】应验的征兆。《红楼梦》第七七回:“就像{孔子}廟前的檜樹﹐墳前的蓍草﹐{諸葛}祠前的柏樹﹐{岳武穆}墳前的松樹……世亂﹐他就枯乾了;世治﹐他就茂盛了﹐凡千年枯了又生的幾次。這不是應兆麽?”

  • 應取-汉语大词典

    應取

    【1】谓应试求取功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魏生}别了妻子﹐收拾行囊﹐上京應取。”

  • 應天三絶-汉语大词典

    應天三絶

    【1】{唐僖宗}年间,{孙位}在{成都}{应天寺}左壁画坐天王及其部从鬼神像。{後蜀}{景焕}又在右壁画天王像,与之相对。当时的词人{欧阳炯}为此作长歌,僧{梦归}草书此歌于壁。因画﹑诗﹑书法三者俱佳,时人称之“應天三絶”。参阅{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应天三绝》。

  • 應人-汉语大词典

    應人

    【1】顺应人;应和人。语出《易·兑》:“順乎天而應乎人。”{汉}{王充}《论衡·明雩》:“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制爲應天改之﹐樂爲應人作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