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祭

祭(祭)是什么意思

  • 祭 祀 奠 祖-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祭 祀 奠 祖

    [祭jì 祀sì 奠diàn 祖zǔ]

    同 都有“祭祀”的意思。

    异 【祭祀】 或单用,或连用,指的是“祭天”、“祭神”、“祭祖”。“祭祀”时有供品,如以羊、豕、牛为三牲。祭祖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周礼·天官·大府》:“邦都之赋,以待祭祀。”《盐铁论·诛秦》:“宗庙绝祀”。

    【奠】 指用酒食祭祀死者。《仪礼·士丧礼》:“奠脯醢醴酒”。(脯:干肉。醢:音hǎi,肉酱)

    【祖】 是祭祀路神。《左传·昭公七年》:“公将往,梦襄公祖。”(杜预注:“祖,祭道神”)《列子·说符》:“齐田氏祖于庭”。《晋书·谢安传》:“帝出,祖于西池。”后来把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宋史·胡瑗传》:“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送行又叫“祖送”。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麟阁良朋,祖送于青门之外。”

  • 奉祭-敬谦语小词典

    奉祭fèngjì

    敬辞。表示恭敬地祭祀。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二章:“我们村子里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每年春秋两次奉祭你的呢。”

  • 祭祀 祭奠-近义词应用词典

    祭祀 祭奠

    祭祀 jìsi 祭奠 jìdiàn

    【祭祀】 旧俗遇节日或祖先生辰忌日,备供品向神佛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福佑(迷信)。如:

    1.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祭奠】对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如:

    2.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烈士墓前献花祭奠。

    辨析:“祭祀”主要指祭鬼神,祭死去的祖先。“祭奠”主要指生者对死者的悼念。“祭奠”运用范围比较广。

  • 吊祭-古文观止词典

    吊祭diào jì

    【词性】:动词

    祭奠(1)。《吊古战场文》: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祭奠达不到远方,灵魂归宿到哪里去呢?

  • 祭-古文观止词典

    祭jì

    【词性】:名词

    一、祭祀用品(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王祭不供。——周王的祭祀用品供应不上。

    二、祭礼(1)。《管仲论》: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拿美酒嘉肴等祭品,在已故的朋友石曼卿的墓前举行祭礼。

  • 祭-古文观止词典

    祭jì

    【词性】:动词

    一、祭祀,祀祖祀神,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通言皆称祭。也指以仪式悼念死者(8)。《季梁谏追楚师》: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如今人民受饥挨饿,可是国君却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私欲,祝史祭祀时用了虚报功德的言辞,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会怎么样。《祭公谏征犬戎》: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每天祭祀祖父、父亲一次,每月祭祀高祖、曾祖一次;每季度祭祀远祖一次,每年祭祀神灵一次,进京朝天子终生一次:这些是先王的教导。《祭十二郎文》: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慰问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

    二、指供应天子祭祖之物(3)。《祭公谏征犬戎》:甸服者祭。——甸服地区一定要供应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祭公谏征犬戎》:有不祭,则修意。——如果不按日供献祭品,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心意。《祭公谏征犬戎》:于是乎有刑不祭。——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惩罚那不按时供应祭品的。

  • 祭服-古文观止词典

    祭服jì fú

    【词性】:名词

    祭祀时所用的礼服(2)。《敬姜论劳逸》: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大夫的妻子做祭服,列士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采桑养蚕,用作供奉祭祀宗庙的谷物和祭服,给天下带个头。

  • 祭公谋父-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谋父zhài gōng móu fù

    【词性】:名词

    周穆王的谋士,周公的孙子(2)。《子革对灵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祇宫。——祭公谋父做了《祈招》诗劝止穆王的野心,穆王因此得能在祇宫善终。《祭公谏征犬戎》: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周穆王打算征伐犬戎,祭公谋父规劝说:“不可!”

  • 祭器-古文观止词典

    祭器jì qì

    【词性】:名词

    祭祀所用的礼器,如樽、彝、、簋、笾、豆之类(1)。《冯煖客孟尝君》: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庙于薛。——希望您〔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

  • 祭祀-古文观止词典

    祭祀jì sì

    【词性】:名词

    祭祀的礼制,祭祀之事(3)。《原道》: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给他们制定出葬埋祭祀等制度来增长他们之间的恩爱。《卖柑者言》:奉祭祀,供宾客乎?——来供奉祭祀,款待宾客呢?

  • 祭仲-古文观止词典

    祭仲zhài zhòng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郑大夫,字足,故又称祭仲足。郑庄公时,有宠,为郑卿。庄公卒,祭仲立昭公。宋国执祭仲,劫其改立厉公(1)。《郑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会造成国家的灾祸。……”

  • 祭足-古文观止词典

    祭足zhài zú

    【词性】:名词

    人名。即祭仲(1)。《周郑交质》: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四月,郑国的大夫祭足统帅军队割取周属地温的麦子。

  • 祭祀-古文观止词典

    祭祀jì sì

    【词性】:动词

    祭神祭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统称祭祀(2)。《触詟说赵太后》:祭祀必祝之。——祭祀的时候一定要为她祈祷。《泷冈阡表》: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每年每季祭祀的时候,就一定掉下眼泪。

  • 祭公谏征犬戎-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谏征犬戎

    【原文出处】:周语上 国语

    【说明】: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全书以国为单位,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东周定王,历时五百多年。

    《国语》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希望统治者节制对人民的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崇尚天命,提倡愚忠,要求人民安于现状等,,则是应当批判的。

    在艺术上,它虽不及《左传》,但在散文发展史上仍有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作用。长于记言,也有些生动的叙事。文辞古朴简练,说理平实严谨,尤其长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往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原文】:

    本文记述的是周穆王在国势日趋衰落之时,却要穷兵黩武,远征犬戎。大臣祭公历数先王遗德,反复强调“耀德不观兵,”就会“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但穆王不听忠谏,一意孤行,结果不但没有扬威耀武,反而“自是荒服者不至”,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曰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于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 祭十二郎文-古文观止词典

    祭十二郎文

    【说明】:

    本文抒发了作者悼念亡侄的无限哀感。抒情和叙事紧密融合,忆事生情,叙事抒情,因情而写,所写皆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语言上也一反传统祭文的格套,如话家常。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馀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 祭鳄鱼文-古文观止词典

    祭鳄鱼文

    【说明】: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事被贬官潮州任刺史之职。到任之后,他听说这一带鳄鱼为患,就令下属以一羊、一猪投水中,并写了此文晓谕劝诫鳄鱼。文中痛责了鳄鱼危害人民的罪行,指明了它们唯一出路以及冥顽不灵的下场,虽然事属荒唐,但表现了作者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为民除害的决心。也许作者是借题发挥,以鳄鱼指代一切危害社会和人民的东西。文章如兴问罪之师,如布堂堂之阵,如发皇皇檄文,义正辞严,刚柔相济,气势浩荡,大义凛然,有较大的威慑力量。

    【原文】: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揭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沁沁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 余祭-古文观止词典

    余祭yú zhài

    【词性】:名词

    人名。吴王寿梦的第二个儿子(3)。《吴子使札来聘》: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一母亲所生的弟兄四人。《吴子使札来聘》: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所以谒死了,余祭就被立做国君;余祭死了,夷昧就被立做国君。

  • 祭石曼卿文-古文观止词典

    祭石曼卿文

    【说明】:

    石曼卿,名延年,欧阳修之友。本文是石曼卿死后二十多年作者的祭墓之作。文章表现出作者对于亡友的无限敬仰和赞美,抒发了作者对亡友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感情真挚,哀痛深重,情调低徊呜咽,音节悲壮凄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原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尚飨!

  • 打牙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牙祭

    【释义】:

    原指逢节吃有荤菜的饭。后指偶然吃一次丰盛的饭菜。《儒林外史》一八: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 庄家老儿读祭文——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庄家老儿读祭文——难

    【释义】:

    歇后语。旧时祭文多为诘屈聱牙的文言文,农家人读起来困难很大。意谓感到为难。《醒世姻缘传》一六:那晁老一个教书的老岁贡,刚才撩吊了诗云子曰,就要叫他戴上纱帽,穿了圆领,着了皂靴,走在堂上,对了许多六房快皂,看了无数的百姓军民,一句句说出话来,一件件行开事去,也是庄家老儿读祭文——难!

  • 摆路祭-汉语惯用语辞典

    摆路祭bǎi lù jì

    出殡时,亲友在路边祭奠。比喻做牺牲品。欧阳山《三家巷》“人家沙面当局都准备好了。一碰头,准是‘摆路祭’!在上海有那么些冤魂,自然要到广州来找替身。”

  • 打牙祭-汉语惯用语辞典

    打牙祭dǎ yá jì

    谓吃肉或会餐加菜。叶紫《行军散记》“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能靠这几个捞什子钱养家,但三个月不曾打牙祭,心里总有点儿难过。”

  • 祭-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祭jì

    ①祭祀,陈物供奉神、鬼、祖先的通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以尉首。”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无忘告乃翁。”②杀。《礼记·月令》:“豺乃~兽戮禽。”

    【祭器】祭祀所用的礼器。《战国策·齐策四》:“愿请先王之~,立宗庙于薛。”

    【祭祀】祭神祀祖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必祝之。”刘基《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供宾客乎?”(实:充实,盛。笾biān、豆:均为器皿。)

  • 主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主祭zhǔ jì

    【释义】:

    主持祭礼。如:这一次的祭礼由省长主祭。

  • 供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供祭gòng jì

    【释义】:

    祭祀。王西彦《厦门印象记》:“我的一个朋友寄寓的一家本地人,甚至还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到屋内供祭。”

  • 公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祭gōng jì

    【释义】:

    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向死者表示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 陪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陪祭péi jì

    【释义】:

    祭礼中陪同主祭人行祭。《人民日报》1955.3.28:“(何凯丰同志)追悼大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邓小平主祭。陪祭的有陆定一、徐特立等。”

  • 打牙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牙祭dǎ yá jì

    【释义】:

    方言。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泛指吃肉或会餐加菜。叶紫《行军散记》:“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能靠这几个捞什子钱养家,但三个月不曾打牙祭,心里总有点儿难过。”

  • 拜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拜祭bài jì

    【释义】:

    礼拜祭祀。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照例新建筑一座宝塔是要拜祭一番的。”

  • 开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开祭kāi jì

    【释义】:

    举行祭礼。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开祭的时候,奏过了哀乐,巧巧领着两个妇女献上花圈,然后是死者家属致祭,区干部致祭。”

  • 奉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奉祭fèng jì

    【释义】:

    敬词。祭祀。碧野《没有花的春天》:“我们村子里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每年春秋两次奉祭你的呢。”

  • 奠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奠祭diàn jì

    【释义】:

    献上酒食等祭祀死者、鬼神。沈从文《从文自传》:“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我记得分明,到河边还为的是拿了些纸钱同水酒白肉奠祭河鬼。”

  • 吊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吊祭diào jì

    【释义】:

    祭奠、吊唁。老舍《骆驼祥子》:“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

  • 哀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哀祭āi jì

    【释义】:

    文体的一种。包括哀吊文与祭祀文。诔文、挽文、吊文、哀词等为伤逝之词;祭天地、山川、社稷、宗庙、死者等为祭祀之词。朱自清《〈背影〉序》:“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 献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献祭xiàn jì

    【释义】:

    奉祀;祭供。纳兰星岛《呼玛河上的摇篮曲》:“秋天来啦,奶奶到云雀岭的大森林里去献祭。”

  • 獭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獭祭tǎ jì

    【释义】:

    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见《礼记·月令》。后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闻一多《龙凤》:“至于以凤比孔子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 牙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牙祭yá jì

    【释义】:

    旧时店主、雇主定期供店员、雇工以肉食,称牙祭肉。后泛指偶或的好饭菜。郭沫若《芍药及其他》:“另外我已经买了好些猪肉,可以让他们大打一次牙祭。”

  • 燔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燔祭fán jì

    【释义】:

    烧柴祭天。泛指礼祭。也指祭祀所用的牲体。郭沫若《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

  • 祭1-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1jì

    【释义】:

    ①祭祀。对陈物供奉神鬼祖先的通称。曹禺《北京人》:“我不去,我江家的祖宗还没有祭呢。”②祭奠。以仪式追悼死者。马识途《老三姐》:“我失悔没有在白天备办香烛钱纸,好歹也要祭一祭我的儿子。”③犹供奉。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你不会动手着火把锅子热上祭肚子吗?”④小说中指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泛指施放;使用。老舍《赵子曰》:“他在梦中又见着李景纯了,可是他祭起‘红中’、‘白板’,把李景纯打的望影而逃。”《花城》1981年第3期:“(‘代理缪斯’)在荒芜多年的诗坛上,高高祭起了擦得锃亮的马灯。”

  • 祭七-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七iì qī

    【释义】: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 祭天-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天jì tiān

    【释义】: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各少数民族也多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中国民间故事选》:“举行一次极其隆重的祭天。”原注:“祭天,是纳西族隆重的仪式。时间是正月和七月,正月叫大祭天,七月叫小祭天。”

  • 祭文-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文jì wén

    【释义】:

    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沙汀《还乡记》:“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 祭孔-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孔jì kǒng

    【释义】:

    祭祀孔子。鲁迅《致姚克》:“近来热闹完了,代之而兴的是祭孔,但恐怕也不久的。”

  • 祭仪-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仪jì yí

    【释义】:

    祭祀仪式。如:举行祭仪。

  • 祭礼-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礼jì lǐ

    【释义】:

    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也指祭吊用的礼品。李冰《你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祭刘胡兰》:“站在你的墓前我不敢把眼泪当作祭礼,让我好好想想你是怎样活着?又怎样死去?”

  • 祭司-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司iì sī

    【释义】:

    古代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

  • 祭司长-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司长jì sī zhǎng

    【释义】:

    古犹太教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地位崇高。鲁迅《复仇(其二)》:“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 祭台-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台jì táj

    【释义】:

    ①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②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

  • 祭扫-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扫jì sǎo

    【释义】:

    至墓前祭祀扫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如果你们也还纪念着中山先生,你们就应当及早回来,和我们一同去春秋祭扫。”

  • 祭师-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师jì shī

    【释义】:

    即祭司。鲁迅《随感录四十二》:“只要从他们的神话的历史里,抽出一条相类的事来做一个例,讲给酋长祭师们听,一说便成了。”

  • 祭红-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红jì hóng

    【释义】:

    瓷器釉色名。也叫霁红。指一种鲜红的釉色。创始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永乐年间。因常施于祭祀郊坛的瓷器,故名。

  • 祭坛-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坛jì tán

    【释义】:

    供祭祀或宗教祈祷用的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无论艺术哲学都得屈服于宗教意识之下,在祭坛下面得着其发展生命了。”也指上坛祭祀。侯宝林《改行》:“赶上皇上斋戒忌辰,或是皇上出来祭坛,你都得歇工,你没有饭吃他不管。”

  • 祭灶-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灶jì zào

    【释义】:

    五祀之一。古于夏祭。汉腊祭。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也称祀灶。老舍《骆驼祥子》:“七点以后,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

  • 祭社-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社jì shè

    【释义】:

    祀土地神。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它如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

  • 祭祀-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祀iì sì

    【释义】:

    祀神供祖的仪式。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李冰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岷江岸边玉垒山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 祭灵-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灵jì lííng

    【释义】:

    在灵柩或灵堂前祭奠死者。

  • 祭典-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典jì diǎn

    【释义】:

    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吴组缃《山洪》:“他们正在跪拜。祭典到了最后的节目了。”

  • 祭享-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享jì xiǎng

    【释义】:

    陈列祭品祀神供祖。茅盾《参孙的复仇》:“有一天,非利土人的首领们召聚了他们的族人,祭享他们的大神。”

  • 祭品-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品jì pǐn

    【释义】:

    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鲁迅《祝福》:“看四婶装好祭品,(祥林嫂)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

  • 祭拜-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拜jì bài

    【释义】:

    祭祀礼拜。越剧《二度梅》:“(彩环)命喜童掸扫一株老梅树,今朝还要来祭拜。”

  • 祭牲-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牲jì shēng

    【释义】:

    指古代祭祀时用牲畜(奴隶社会甚至用活人)作祭品。郭沫若《关于奴隶与农奴的纠葛》:“周代还是有杀殉制的,而且在春秋年间都还在用人为祭牲。”

  • 祭奠-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奠jì diàn

    【释义】:

    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祀。老舍《茶馆》:“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 祭幛-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幛jì zhàng

    【释义】:

    祭奠用的幛子。巴金《家》:“灵堂里挂起了挽联和祭幛。”

  • 祭旗-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旗jì qí

    【释义】:

    古代出师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先生们以‘前卫’之名,雄赳赳出阵的时候,我是祭旗的牺牲。”

  • 祭赛-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赛jì sài

    【释义】:

    祭祀酬神。鲁迅《坚壁清野主义》:“小家女也逛庙会,看祭赛。”

  • 祭器-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器jì qì

    【释义】:

    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

  • 祭2-现代汉语大词典

    祭2zhài

    【释义】:

    姓。

  • 生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生祭shēng jì

    【释义】:

    为赴死或将死的人举行祭礼。

  • 重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重祭chóng jì

    【释义】:

    再祭,重新祭祀。《天安门诗抄》:“总理遗志我们继承,‘四个现代化’实现日,我们一定要设酒重祭。”

  • 路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路祭lù jì

    【释义】:

    旧时出殡,亲友在灵柩经过的途中祭奠。鲁迅《〈守常全集〉题记》:“我在报章上,又看见北平当局的禁止路祭和捕拿送葬者的新闻。”

  • 二分之祭-汉语大词典

    二分之祭

    【1】古代帝王祭日﹑月的典礼。《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祭﹐未嘗不身親其禮。”{胡三省}注引{郑玄}曰:“古者﹐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故曰二分之祭。{魏}則朝日以朔﹐夕月以朏﹐猶仍古謂之二分之祭。”

  • 丁祭-汉语大词典

    丁祭

    【1】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明}{郑仲夔}《耳新·令德》:“{蕭郡}{尊思似}每丁祭﹐必齋宿學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聖人就要計較了。’”{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 三祭-汉语大词典

    三祭

    【1】谓三度酌酒于三处为祭。《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孔}传:“王三進爵﹐三祭酒﹐三奠爵。”{蔡沈}集传:“禮成於三﹐故三宿﹑三祭﹑三咤。”《仪礼·乡射礼》:“俎與薦﹐皆三祭。”{郑玄}注:“皆三祭﹐爲其將祭侯也﹐祭侯三處也。”{贾公彦}疏:“三處者﹐下文右與左﹐中是也。”

  • 上祭-汉语大词典

    上祭

    【1】致祭,奠祭。《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於畢。”《红楼梦》第十四回:“〔{北静王}〕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喪上祭﹐如今又設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後汉书·苏竟传》:“畢爲天網﹐主網羅無道之君﹐故{武王}將伐{紂}﹐上祭于畢﹐求助天也。”

  • 下祭-汉语大词典

    下祭

    【1】谓以尊祭卑。《礼记·祭法》:“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陈澔}集说:“以尊祭卑﹐故曰下祭。”

  • 中祭-汉语大词典

    中祭

    【1】指祭宗庙之礼。《周礼·天官·酒正》:“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郑玄}注:“{鄭司農}云:‘三貳﹐三益副之也。大祭天地﹐中祭宗廟﹐小祭五祀。’……{玄}謂大祭者﹐王服大裘袞冕所祭也;中祭者﹐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小祭者﹐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

  • 主祭-汉语大词典

    主祭

    【1】指主持祭祀的人。《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却是尋那一位做個主祭?”【2】主持祭祀。《孟子·万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庙主祭》:“上丁祀先師{孔子}﹐禮部奏准﹐{南京}國子監祭酒主祭。”《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國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

  • 直祭-汉语大词典

    直祭

    【1】谓以熟牢祭祀。《礼记·郊特牲》:“直祭祝於主﹐索祭祝於祊。”{郑玄}注:“直﹐正也﹐祭以孰爲正。”

  • 博士祭酒-汉语大词典

    博士祭酒

    【1】学官名。{东汉}以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 内祭祀-汉语大词典

    内祭祀

    【1】古代王后祭祀六宫之中灶﹑门﹑户。《周礼·天官·女祝》:“女祝﹐掌王后之内祭祀﹐凡内禱祠之事。”{郑玄}注:“内祭祀六宫之中竈﹑門﹑户。禱﹐疾病求瘳也。祠﹐報福。”{孙诒让}正义:“内祭祀六宫之中竈門户者﹐以經内祭祀專屬王后﹐則是内宫之群小祀。《祭統》云:‘内祭則大嘗禘是也。’彼王以宗廟爲内祭祀﹐與此后内祭祀異也。”

  • 厭祭-汉语大词典

    厭祭

    【1】古代祭祀常用活人为“尸”,代死者受祭,不用“尸”的祭称厌祭。《礼记·曾子问》:“{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攝主不厭祭。’”{郑玄}注:“厭﹐飫神也。厭有陰有陽﹐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是陰厭也;尸謖之後徹薦俎敦﹐設於西北隅﹐是陽厭也。”

  • 内祭-汉语大词典

    内祭

    【1】古代天子祭祀祖先宗庙。《礼记·祭统》:“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

  • 册祭-汉语大词典

    册祭

    【1】下诏赐给祭礼。《晋书·刁协传》:“〔詔曰〕今可復{協}本位﹐加之册祭﹐以明有忠於君者纖介必顯。”

  • 伏祭-汉语大词典

    伏祭

    【1】在伏日举行的祭祀。{宋}{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伏祭始於{秦}……近日伏祭已不聞舉行。”

  • 侍祭-汉语大词典

    侍祭

    【1】陪从祭祀。《史记·孝文本纪》“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裴骃}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凡臨祭祀宗廟﹐皆爲侍祭。”{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且明堂大享﹐千載難逢﹐臣子豈不以捧璋侍祭爲榮遇?”

  • 供祭-汉语大词典

    供祭

    【1】祭祀。{王西彦}《厦门印象记》五:“我的一个朋友寄寓的一家本地人﹐甚至还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到屋内供祭。”《京氏易传·鼎》:“木能巽火﹐故鼎之象;亨飪見新﹐供祭明矣。”{王绩}注:“凡飪熟﹐享祀爲先﹐故曰供祭明矣。”《汉书·霍光传》“丞相擅減宗廟羔﹑菟﹑鼃”{唐}{颜师古}注:“羔﹑菟﹑鼃所以供祭也。”【2】指供佛花中的人物。{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三:“我那位少爷就特意给她买来一匹高脚马﹐绣花鞍子﹐丝穗辔子﹐打扮得供祭一样。”

  • 公祭-汉语大词典

    公祭

    【1】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向死者表示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 共祭-汉语大词典

    共祭

    【1】{周}代大祝掌管的九祭之一。《周礼·春官·大祝》:“九曰共祭。”{郑玄}注:“共﹐猶授也。王祭食﹐宰夫授祭。”{孙诒让}正义:“共﹐即供之借字。《廣雅·釋詁》云:‘供﹐進也。’言進而授之……宰夫當作膳夫。《膳夫》云‘以樂侑食﹐膳夫授祭’是也。”

  • 兵祭-汉语大词典

    兵祭

    【1】军队的祭祀。《周礼·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時之田﹐表貉之祝號”{汉}{郑玄}注:“甸以講武治兵﹐故有兵祭。”

  • 享祭-汉语大词典

    享祭

    【1】祭祀。《三国演义》第九七回:“{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建立廟堂﹐四時享祭。”《管子·侈靡》:“安鄉樂宅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所以留民俗也。”《孔子家语·致思》:“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

  • 商祭-汉语大词典

    商祭

    【1】谓用干鱼祭祀。《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廟之禮……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孔颖达}疏:“槀﹐乾也;商﹐量也。祭用乾魚﹐量度燥滋﹐得中而用之也。”{汉}{蔡邕}《迁都告庙文》:“商祭明視﹐薌合嘉蔬。”

  • 凶祭-汉语大词典

    凶祭

    【1】丧祭。{宋}{吴炯}《五总志》:“{唐}{孟銑}家祭儀﹐士人家四仲﹐祭當用平面氈條屏風而已。其用桌椅﹐即是几筵﹐乃凶祭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大抵以士人家用臺卓享祀類几筵﹐乃是凶祭。”

  • 助祭-汉语大词典

    助祭

    【1】古代谓臣属出资﹑陪位或献乐佐君主祭祀。后亦谓以财物助人祭祀。《汉书·武帝纪》“列侯坐獻黄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颜师古}注引{汉}{服虔}曰:“因八月獻酎祭宗廟時使諸侯各獻金來助祭也。”{郭沫若}《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我看《噫嘻》这首诗也就和《献侯鼎铭》一样……是{成王}亲耕之前昭假先公先王﹐史官们(古人称“作册”﹐犹今人称“书记”)把这事做成颂歌来助祭。”《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肅肅在廟”{汉}{郑玄}笺:“群臣助{文王}養老則尚和﹐助祭於廟則尚敬﹐言得禮之宜。”{宋}{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尋奉帝俞﹐得伸助祭之誠﹐實有分司之望。”

  • 墓祭-汉语大词典

    墓祭

    【1】在墓前祭祀;扫墓。{清}{赵翼}《陔馀丛考·墓祭》:“蓋{三代}以上本無墓祭﹐故{辛有}見被髮祭野者而以爲異。”{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自{漢世祖}令諸將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唐}{開元}詔許寒食上墓同拜埽禮﹐沿至今﹐遂有墓祭。”《後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會儀”{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寑於墓側﹐{漢}因而不改。”

  • 墮祭-汉语大词典

    墮祭

    【1】古祭礼名。《仪礼·士虞礼》:“祝命佐食墮祭。”{郑玄}注:“下祭曰墮。墮之猶言墮下者。”

  • 墦祭-汉语大词典

    墦祭

    【1】祭扫。{宋}{陆游}《春晴自云门归三山》诗:“人賣山茶先穀雨﹐鴉隨墦祭過清明。”{清}{姚鼐}《题汾州张太守墓庐图》诗:“{三代}重廟祀﹐墦祭禮所恪。”

  • 大祭-汉语大词典

    大祭

    【1】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尔雅·释天》:“禘﹐大祭也。”{郭璞}注:“五年一大祭。”《周礼·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郑玄}注:“大祭﹐天地;中祭﹐宗廟;小祭﹐五祀。”《周礼·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郑玄}注:“禘祫及大喪陳之﹐以華國也。”

  • 奉祭-汉语大词典

    奉祭

    【1】敬词。祭祀。{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我们村子里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每年春秋两次奉祭你的呢。”

  • 奠祭-汉语大词典

    奠祭

    【1】谓献上酒食等祭祀死者﹑鬼神。{南朝} {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遣大鴻臚監護喪事﹐朝夕奠祭。”{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我记得分明﹐到河边还为的是拿了些纸钱同水酒白肉奠祭河鬼。”{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道祭》:“蓋自開闢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 小祭祀-汉语大词典

    小祭祀

    【1】古帝王对四方百物之神的祭祀。《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郑玄}注:“小祭祀﹐王玄冕所祭。”《周礼·地官·舞师》:“凡小祭祀﹐則不興舞。”{贾公彦}疏:“《司服》云:‘羣小祀則玄冕。’注云:‘羣小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之屬。’”

  • 吉祭-汉语大词典

    吉祭

    【1】古丧礼,既虞之后,卒哭而祭,谓之“吉祭”。虞,葬后拜祭。《礼记·檀弓下》:“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2】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奉神主入宗庙以吉礼祭之。《清史稿·礼志五》:“其因時祫祭者﹐古禮天子三年喪畢﹐合先祖神饗之﹐謂之吉祭。”

  • 合祭-汉语大词典

    合祭

    【1】合于祧庙而祭。古代帝王对其世次疏远之祖,依制迁其神主藏于祧庙而合祭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毁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何休}注:“毁廟﹐謂親過高祖﹐毁其廟﹐藏其主于大祖廟中。”【2】天神地祇,合在一起祭祀。《汉书·郊祀志下》:“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宋}{苏轼}《郊祀奏议》:“謹按《後漢書·郊祀志》﹐{建武}二年初﹐制郊兆於{洛陽}﹐爲圓壇八﹐陛中又爲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此則{漢}世合祭天地之明驗也。”《宋史·盛陶传》:“議合祭天地﹐請從先帝北郊之旨。”

  • 吴祭酒-汉语大词典

    吴祭酒

    【1】指{吴伟业}。诗人,{明}亡入{清},{康熙}时为国子监祭酒。{清}{徐釚}《词苑丛谈·纪事四·吴祭酒题曲词》:“{吴祭酒}作《秣陵春》﹐一名《雙影記》﹐嘗寒夜命小鬟歌演。”{郁达夫}《自述》诗之十二:“忽遇{江}南{吴祭酒}﹐梅花雪裏學詩初。”【2】指{吴锡麒}。{清}{乾隆}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錢塘}{吴穀人}祭酒{錫麒}﹐官京師時﹐耽情《騷》《雅》﹐不屑奔走權門﹐以致品望日高﹐而生計日薄。”

  • 告祭-汉语大词典

    告祭

    【1】祭宗庙,告祖先。《诗·大雅·江汉》“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唐}{孔颖达}疏:“王命{召虎}云:今賜汝以圭柄之玉瓚﹐又副以秬米之酒﹐芬香條暢者一卣尊﹐汝當受之以告祭于汝先祖有文德之人。”【2】行封禅大典。《诗·周颂·时迈序》:“《時邁》﹐巡守告祭柴望也。”{毛}传:“巡守告祭者﹐天子巡行邦國﹐至于方岳之下而封禪也。《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 命祭-汉语大词典

    命祭

    【1】谓臣受君命而祭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一曰命祭。”{郑玄}注引《礼记·玉藻》:“君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是也。”{孙诒让}正义:“雖得祭﹐又先須君命之祭後乃敢祭也。”

  • 周祭-汉语大词典

    周祭

    【1】古代祭典之一。谓遍祭祖先。《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四曰周祭。”{郑玄}注引{杜子春}云:“周祭﹐四面爲坐也……周﹐猶徧也。徧祭者﹐《曲禮》曰‘殽之序﹐徧祭之’是也。”{贾公彦}疏:“周祭﹐四面爲坐也。謂若祭百神﹐四面各自爲坐。”{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从{祖甲}开始﹐有些{商王}经常举行一种系统地祭祀全体祖先的周祭。”

  • 哀祭-汉语大词典

    哀祭

    【1】文体的一种。包括哀吊文与祭祀文。诔文﹑挽文﹑吊文﹑哀词等为伤逝之词;祭天地﹑山川﹑社稷﹑宗庙﹑死者等为祭祀之词。{朱自清}《<背影>序》:“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黄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 喪祭-汉语大词典

    喪祭

    【1】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從來喪祭趁家之有無﹐他自己既不能盡心﹐要你多費﹐他必不安。”《礼记·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

  • 四祭-汉语大词典

    四祭

    【1】四时之祭。《礼记·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郑玄}注:“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祀先祖也。”

  • 國子祭酒-汉语大词典

    國子祭酒

    【1】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唐}{张说}《素盘盂铭序》:“國子祭酒{韋公}好遊山水。”{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何敬祖}﹐{咸}之從内兄﹐國子祭酒{王武子}﹐{咸}從姑之外孫也。”《红楼梦》第四回:“這{李氏}亦係{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爲國子祭酒。”{清}{光绪}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國子祭酒”为“學部尚書”。

  • 師友祭酒-汉语大词典

    師友祭酒

    【1】官名。{新莽}时始置,为太子官属。《汉书·王莽传中》:“爲太子置師﹑友各四人﹐秩以大夫……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先主既定{益州}﹐{廣漢}太守{夏侯纂}請{宓}爲師友祭酒﹐領五官掾。”

  • 師祭-汉语大词典

    師祭

    【1】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唐}{皮日休}《原祭》:“説者以{蚩尤}爲五兵﹐每有師祭﹐當祭{蚩尤}。”《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時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爲位”{汉}{郑玄}注:“貉﹐師祭也……於所立表之處爲師祭﹐祭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倍增也。其神蓋{蚩蚘}﹐或曰{黄帝}。”《礼记·王制》“禡於所征之地”{汉}{郑玄}注:“禡﹐師祭也﹐爲兵禱。”

  • 常祭-汉语大词典

    常祭

    【1】通常的祭祀。《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唐}{孔颖达}疏:“爲冬節烝祭﹐其月節是{周}之歲首﹐特異常祭﹐加{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饗)天壤山川之故祀﹐必以時。”{唐}{韩愈}《禘祫议》:“常祭甚衆﹐合祭甚寡。”

  • 衍祭-汉语大词典

    衍祭

    【1】古代九种祭祀名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二曰衍祭。”{郑玄}注:“衍字當爲延……聲之誤也。延祭者﹐《曲禮》曰:‘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主人延客祭是也。’”{孙诒让}正义:“{李光坡}釋衍爲酳。{淩廷堪}亦云:‘衍祭﹐謂祭酒也。’《詩·小雅·伐木》:‘釃酒有衍﹐籩豆有踐。’{毛}傳:‘衍﹐美貌。’又《特牲饋食禮》:‘主人洗角升酌酳尸。’注:‘酳﹐猶衍也。’是知衍祭爲祭酒也。飲酒之禮﹐獻酒必祭……案衍祭﹐{鄭}謂爲延祭﹐於義可通﹐然惟見於記﹐禮經則無見文﹐{李}{淩}{夏}諸家並依經别爲詁釋﹐亦未知是否﹐姑兼存之。”

  • 室祭-汉语大词典

    室祭

    【1】犹家祭。在家中对先人的祭祀。{宋}{苏辙}《周论》:“今夫冠婚喪葬而不爲之禮﹐墓祭而不廟﹐室祭而無所﹐仁人君子有所不安于其中。”

  • 徧祭-汉语大词典

    徧祭

    【1】普遍祭祀。《礼记·曲礼上》:“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徧祭之”《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唐}{孔颖达}疏:“徧祭於山川﹑丘陵﹑墳衍﹑古之聖賢之羣神。”

  • 外祭-汉语大词典

    外祭

    【1】指郊社山川等祭祀。与内祭相对。《周礼·地官·牧人》:“凡外祭毁事﹐用尨可也。”{郑玄}注:“外祭謂表貉及王行所過山川用事者。”《礼记·祭统》:“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孔颖达}疏:“外祭則郊社者﹐諸侯常祭唯社稷。”

  • 家祭-汉语大词典

    家祭

    【1】家中对祖先的祭祀。《新唐书·艺文志二》有{孟詵}《家祭礼》一卷,今已不传。{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鄉風未敢分僚友﹐家祭先應薦祖宗。”{宋}{陆游}《示儿》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宰祭-汉语大词典

    宰祭

    【1】冢宰佐王进行的祭祀。《周礼·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郑玄}注:“言宰祭者﹐冢宰佐王祭。”

  • 寓祭-汉语大词典

    寓祭

    【1】谓象征性祭祀。借此祭彼,托物致祭。{宋}{范成大}《天柱峰》诗:“{衡山}{紫蓋}連延處﹐一峯巉絶擎玉宇。{漢}家憚遠不能到﹐寓祭{灊山}作{天柱}。”

  • 尸祭-汉语大词典

    尸祭

    【1】主祭。{清}{曾国藩}《刘母谭孺人墓志铭》:“魚菽尸祭﹐蠲饎必躬。”

  • 尹祭-汉语大词典

    尹祭

    【1】古代用于祭祀的切割方正的干肉。《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廟之禮……脯曰尹祭。”{孔颖达}疏:“尹﹐正也。裁截方正而用之祭。”{汉}{蔡邕}《独断》:“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 巷祭-汉语大词典

    巷祭

    【1】祭于里巷。相当于后来的路祭。《宋书·礼志四》:“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

  • 弔祭-汉语大词典

    弔祭

    亦作“[吊祭]”【1】祭奠﹑吊唁。《东观汉记·陈龟传》:“{陳龜}爲{五原}太守﹐後卒﹐西域胡夷﹐{并}{涼}民庶﹐咸爲舉哀﹐弔祭其墓。”{宋}{司马光}《抚纳西人诏意》:“而{夏}國主{秉常}﹐屢遣使者﹐造于闕庭﹐弔祭訃告﹐寖修常職。”{洪深}《包得行》第四幕:“我父亲到{潘知事}家吊祭﹐不知听到什么人说什么话。”{老舍}《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

  • 柴祭-汉语大词典

    柴祭

    【1】古代祭礼之一。烧柴祭天。《东观汉记·丁鸿传》:“瞻望{太山}﹐嘉澤降澍;柴祭之日﹐白氣上升﹐與燎煙合﹐黄鵠羣翔。”《後汉书·祭祀志下》:“封者﹐謂封土爲壇﹐柴祭告天﹐代興成功也。”

  • 梅村祭酒-汉语大词典

    梅村祭酒

    【1】指{清}{吴伟业}。{吴}号{梅村},入{清}后官国子祭酒,故称。{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吴梅村<木棉吟>》:“{許伯緘}丈嘗以{梅村祭酒}《木棉吟》見示﹐爲《梅村集》中所未收﹐惟見{金鋐}《鎮洋縣志》﹐蓋逸稿也。”

  • 獻祭-汉语大词典

    獻祭

    【1】奉祀;祭供。《汉书·王莽传中》:“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立廟於{長安}﹐{新}室世世獻祭。”{宋}{徐天麟}《西汉会要·礼六·宗庙》:“{平帝}{元始}四年﹐尊{孝宣廟}爲{中宗}﹐天子世世獻祭。”{纳兰星岛}《呼玛河上的摇篮曲》二:“秋天来啦﹐奶奶到{云雀岭}的大森林里去献祭。”

  • 獺祭魚-汉语大词典

    獺祭魚

    亦省作“[獺祭]”【1】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吕氏春秋·孟春》:“魚上冰﹐獺祭魚。”{高诱}注:“獺獱﹐水禽也。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反本狐邱﹐寓誠獺祭。”{清}{孙枝蔚}《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一點虔誠意﹐惟同獺祭魚。”实际上因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故有“獺祭”之说。{{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2】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宋}{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隱}爲文﹐多檢閲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爲獺祭魚。”{清}{赵翼}《哭汪文端师》诗:“叢編勤獺祭﹐殘卷剔蝸涎。”{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毛西河》:“〔{毛西河}〕凡作詩文﹐必先羅書滿前……〔其夫人〕曰:‘君等以{毛大可}爲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須獺祭乃成。’”{闻一多}《龙凤》:“至于以凤比{孔子}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 獺祭-汉语大词典

    獺祭

    【1】见“獭祭魚”。

  • 牙祭-汉语大词典

    牙祭

    【1】泛指偶或的好饭菜。{郭沫若}《芍药及其他·下乡去》:“另外我已经买了好些猪肉﹐可以让他们大打一次牙祭。”【2】旧时店主﹑雇主定期供店员﹑雇工以肉食,谓之“牙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着店裡吃牙祭肉。”

  • 正祭-汉语大词典

    正祭

    【1】首日之祭。与次日绎祭相对。《周礼·夏官·羊人》“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唐}{贾公彦}疏:“凡正祭皆用成牲﹐今言‘祭祀飾羔’﹐則非正祭用羔。”《礼记·祭义》“祭之明日﹐明發不寐”{唐}{孔颖达}疏:“謂正祭明日繹祭之時﹐祭既訖﹐得其夜﹐發夕至明而不寐。”{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繹祭。”

  • 歸祭-汉语大词典

    歸祭

    【1】归去祭祀。谓回去治理国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荀躒}〕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杜预}注:“歸攝君事。”

  • 旱祭-汉语大词典

    旱祭

    【1】求雨的祭祀。古称“雩”。《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周礼·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汉}{郑玄}注:“雩﹐旱祭也。”

  • 春祭-汉语大词典

    春祭

    【1】春季宗庙﹑宗祠之祭。《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穀梁传·桓公八年》“春正月乙卯烝”{晋}{范宁}注:“春祭曰祠。”《红楼梦》第五三回:“{賈珍}因問{尤氏}:‘咱們春祭的恩賞可領了不曾?’”【2】春日里中报祭。{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要大办春祭﹐祝今年的丰收。”《管子·禁藏》:“舉春祭﹐塞久禱﹐以魚爲牲﹐以糵爲酒﹐相召。”

  • 時祭-汉语大词典

    時祭

    【1】四时的祭祀。《汉书·韦玄成传》:“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礼记·曾子问》:“望墓而爲壇﹐以時祭。”《左传·昭公四年》:“夏﹐諸侯如{楚}﹐{魯}﹑{衛}﹑{曹}﹑{邾}不會。{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衛侯}辭以疾。”

  • 汎祭-汉语大词典

    汎祭

    亦作“[氾祭]”【1】古人祭食之礼,祭品各置其处。如果不按规定分置,而是远散祭品,即谓“汎祭”。{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鄉黨》著飲食之詳﹐《左傳》垂汎祭之誚﹐饑渴之於人亦大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氾祭﹐{穆子}不説﹐使工爲之誦《茅鴟》。”{杜预}注:“禮﹐食有祭﹐示有所先也。氾祭﹐遠散所祭﹐不共。”{孔颖达}疏:“祭食之禮﹐各有其處……故知汎祭爲遠散所祭﹐言其不共也。”

  • 淫祭-汉语大词典

    淫祭

    【1】淫祀,邪祭。《逸周书·命训》:“極禍則民鬼﹐民鬼則淫祭﹐淫祭則罷家。”

  • 瀹祭-汉语大词典

    瀹祭

    【1】煮新菜以祭祀。《汉书·郊祀志下》:“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瀹祭。”{颜师古}注:“瀹祭﹐謂瀹煮新菜以祭。言祭祀之道莫盛修德﹐故{紂}之牛牲﹐不如{文王}之蘋藻也。”

  • 牢祭-汉语大词典

    牢祭

    【1】古代用纯色牛羊豕的祭祀。《唐律疏议·职别上·释文》:“牲牢玉帛。凡牛﹑羊﹑豕此等皆擇純色﹐謂之全。全者爲牲﹐遂養之於滌宫三日﹐然後始用﹐破而生獻﹐謂之牢祭。”

  • 打牙祭-汉语大词典

    打牙祭

    【1】方言。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泛指吃肉或会餐加菜。{孟良棋}《在原始森林勘测》二:“快过中秋节了……{四川}的同志要求打牙祭﹐吃燉肉﹑烧鸡。”{叶紫}《行军散记》:“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能靠这几个捞什子钱养家﹐但三个月不曾打牙祭﹐心里总有点儿难过。”

  • 拜祭-汉语大词典

    拜祭

    【1】礼拜祭祀。{{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八部的部落长共同烧柴﹐拜祭太阳﹐由母亲氏族的长老御马﹐选举联盟长就职。”{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照例新建筑一座宝塔是要拜祭一番的。”

  • 振祭-汉语大词典

    振祭

    【1】古代九祭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至祭之末﹐禮殺之後﹐但擩肝鹽中振之﹐擬之若祭狀弗祭﹐謂之振祭。”

  • 挼祭-汉语大词典

    挼祭

    【1】祭名。尸未食前之祭。《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命挼祭。”{郑玄}注:“挼祭﹐祭神食也。《士虞禮》古文曰:‘祝命佐食墮祭。’《周禮》曰:‘既祭則藏其墮。’墮與挼讀同耳。今文改挼皆爲綏。古文此皆爲挼祭也。”{胡培翚}正义:“《禮經釋例》云:‘凡尸未食前之祭﹐謂之墮祭;又謂之挼祭。’”

  • 撲祭-汉语大词典

    撲祭

    【1】杀马而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礼仪。《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一》:“遣右驍衛將軍{石德超}等押先皇御馬二匹﹐往{相州}西山撲祭﹐用北俗禮也。”

  • 擩祭-汉语大词典

    擩祭

    【1】古代九种祭仪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六曰擩祭。”{郑玄}注:“{鄭司農}云:‘擩祭﹐以肝肺菹擩鹽醢中以祭也。’……不食者擩而祭之。”

  • 月祭-汉语大词典

    月祭

    【1】古代帝王每月对祖庙的祭祀。《汉书·韦玄成传》:“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新唐书·彭景直传》:“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廟﹐皆朔加薦﹐以象生時朔食﹐號月祭。”《礼记·祭法》:“王立七廟……皆月祭之。”

  • 脡祭-汉语大词典

    脡祭

    【1】古称供祭祀用的鲜鱼。{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廟之禮……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孔颖达}疏:“脡﹐直也。祭有鮮魚﹐必須鮮者﹐煑熟則脡直。若餒﹐則敗碎不直。”

  • 望祭-汉语大词典

    望祭

    【1】遥望而祭。《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羣神謂丘陵墳衍﹐古之聖賢者皆祭之。”{汉}{王充}《论衡·吉验》:“{楚共王}有五子:{子招}﹑{子圉}﹑{子干}﹑{子晳}﹑{棄疾}。五人皆有寵﹐{共王}無適立﹐乃望祭山川﹐請神決之。”《旧唐书·张柬之传》:“今減耗國儲﹐費用日廣﹐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歸﹐老母幼子﹐哀號望祭於千里之外。”《宋史·礼志二六》:“〔{紹興}〕三年正月﹐禮部﹑大常寺言:‘春秋二仲﹐薦獻諸陵﹐于行在{法惠寺}設位﹐望祭行禮。’從之。”《清史稿·高宗纪一》:“遣官望祭{長白山}﹑{北鎮}{醫巫閭山}及{遼太祖陵}。”【2】特称祭山川。《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則曷祭?祭{泰山}﹑{河}﹑海。”

  • 臘祭-汉语大词典

    臘祭

    【1】古时岁终祭祀。《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唐}{孔颖达}疏:“以欲臘祭之時﹐暫出田獵以取禽。”{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臘祭之名﹐起於三代﹐廢於{始皇}﹐而興於{漢}也。”《汉书·武帝纪》“比臘”{唐}{颜师古}注:“臘者﹐冬至後臘祭百神也。”

  • 殷祭-汉语大词典

    殷祭

    【1】盛大的祭典。指三年一次的祖庙大祭(祫)及五年一次合祭诸祖神主的大祭(禘)。《汉书·韦玄成传》:“毁廟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祫也。”《礼记·曾子问》:“君之喪服除﹐而后殷祭﹐禮也。”{孔颖达}疏:“殷﹐大也。小大二祥變除之大祭﹐故謂之殷祭也。”{唐}{史玄灿}《禘祫议》:“按《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公羊傳》云﹐五年而再殷祭﹐兩文雖互﹐其義略同。”

  • 炮祭-汉语大词典

    炮祭

    【1】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三曰炮祭。”{郑玄}注:“炮祭﹐燔柴也。”

  • 燎祭-汉语大词典

    燎祭

    【1】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南郊即皇帝位”{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

  • 燔祭-汉语大词典

    燔祭

    【1】烧柴祭天。泛指礼祭。{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臨燔祭﹐脱袞冕。”【2】指祭祀所用之牲体。{郭沫若}《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

  • 爓祭-汉语大词典

    爓祭

    【1】以爓肉行祭。{清}{夏炘}《学礼管释·释天子诸侯庙享献数》:“乃薦爓於尸主之前﹐謂之爓祭﹐亦謂之饋食﹑饋獻。”《礼记·祭义》:“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郑玄}注:“爓祭﹑祭腥﹐祭爓肉﹑腥肉也。”

  • 社祭-汉语大词典

    社祭

    【1】古谓祭祀土地神。《周礼·地官·鼓人》:“以靈鼓鼓社祭。”{郑玄}注:“社祭﹐祭地祇也。”

  • 礿祭-汉语大词典

    礿祭

    【1】古代宗庙时祭名。在{夏}{商}时为春祭,在{周}代则为夏祭。《後汉书·明帝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汉}{王充}《论衡·祀义》:“{紂}殺牛祭﹐不致其禮;{文王}礿祭﹐竭盡其敬。”《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肅明祀以礿祭﹐幾皇道以輔真。”

  • 祀祭-汉语大词典

    祀祭

    【1】祭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井東有火井祠﹐以時祀祭焉。”{宋}{曾巩}《为人後议》:“夫考者﹐父殁之稱。然施於禮者﹐有朝廷典册之文﹐有宗廟祀祭之辭而已。”

  • 祖祭-汉语大词典

    祖祭

    【1】奉祖的祭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者{漢}氏廣建藩王﹐豐則連城數十﹐約則饗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樹國﹐五等之品制也。”

  • 祝祭-汉语大词典

    祝祭

    【1】祭祀时向神祷告。{宋}{曾巩}《为人後议》:“若不加位號﹐則無典册之文﹐不立廟奉祀﹐則無祝祭之辭﹐則雖正其名﹐豈有施於事者﹐顧言之不可不順而已。”【2】司祭礼的人进行祭飨。《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 祔祭-汉语大词典

    祔祭

    【1】在祠庙中配享﹑附祭。《北史·裴骏传》:“{宣}上言:‘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魄﹐祔祭先靈。’”《通典·礼九九》:“六品以下云祔祭。將祔﹐卜日如常儀。四品以下筮日如常儀。”《续通典·礼三五》:“太常卿奏請神主還几筵。品官祔祭之禮﹐卒哭明日而祔。”{清}{程麟}《此中人语·无修补》:“{無修補}者里之遊民也……甲子秋﹐{昭忠祠}落成﹐邑紳請以{無修補}入祠祔祭。”

  • 祠祭司-汉语大词典

    祠祭司

    【1】{清}代礼部所属官署名。主掌祭祀。《红楼梦》第五三回:“〔{賈珍}〕一面説﹐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條﹐就是‘皇恩永賜’四個大字;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一行小字﹐道是:‘{寧國公}{賈演}﹐{榮國公}{賈法}﹐恩賜永遠春祭賞共二分﹐净折銀若干兩﹐某年月日﹐龍禁尉候補侍衛{賈蓉}當堂領訖。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個朱筆花押。”{清}{梁章鉅}《称谓录·祠祭司》:“《皇朝通考》:‘祠祭清吏司﹐凡祭祀其列在祀典者﹐則稽其實。喪祭貴賤有等﹐皆定其程。凡術數﹑醫卜﹑音樂及僧道并藉領之……’案今之祠祭司亦稱大主禋。”

  • 祠祭-汉语大词典

    祠祭

    【1】祭祀。《新唐书·王璵传》:“{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廣脩祠祭。”《後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朱}及二子{奉}{毅}與后弟{軼}﹑{輔}﹑{敞}辭語相連及﹐以爲祠祭祝詛﹐大逆無道。”《战国策·赵策二》:“先王棄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淺﹐私心固竊疑焉。”

  • 祭-汉语大词典

    《廣韻》側界切,去怪,莊。【1】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原为畿内之国,后东迁,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国语·周语上》:“{祭公}{謀父}諫曰:‘不可。’”{韦昭}注:“{祭},畿内之國,{周公之後也。”【2】姓。{东汉}有{祭遵}。见《後汉书》本传。

  • 祭-汉语大词典

    《廣韻》子例切,去祭,精。【1】祭祀。对陈物供奉神鬼祖先的通称。《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穀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薦其美也,非享味也。”《庄子·盗跖》:“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唐}{韩愈}《题楚昭王庙》诗:“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不去,我{江}家的祖宗还没有祭呢。”【2】祭奠。以仪式追悼死者。{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古之所謂鄉先生没而可以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马识途}《老三姐》:“我失悔没有在白天备办香烛钱纸,好歹也要祭一祭我的儿子。”【3】杀。参见“[祭獸]”。【4】犹供奉。{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你不会动手着火把锅子热上祭肚子吗?”{陆扬烈}《边老大》:“这只猪活像一头干瘪的猫(大概要不是这副样子,早就祭进那些强盗兵的肚子了)。”【5】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亦泛指施放;使用。《封神演义》第八四回:“{廣成子}祭起誅仙劍。”{老舍}《赵子曰》第三:“他在梦中又见着{李景纯}了,可是他祭起‘红中’﹑‘白板’,把{李景纯}打的望影而逃。”《花城》1981年第3期:“〔“代理{缪斯}”〕在荒芜多年的诗坛上,高高祭起了擦得锃亮的马灯。”

  • 祭陌-汉语大词典

    祭陌

    【1】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相传{战国}时俗巫为{河伯}娶妇,祭于此,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漳水}又北逕{祭陌}西。{戰國}之世﹐俗巫爲{河伯}取婦﹐祭於此陌。{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淫祀雖斷﹐地留{祭陌}之稱焉。”

  • 祭掃-汉语大词典

    祭掃

    【1】谓至墓前祭祀扫除。{清}{方苞}《教忠祠祭田条目序》:“贖高莊出賣之田﹐以其半供祭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如果你们也还纪念着{中山先生}﹐你们就应当及早回来﹐和我们一同去春秋祭扫。”《红楼梦》第一一〇回:“也好按時節早晚上香﹐時常祭掃祭掃。”

  • 祭豆-汉语大词典

    祭豆

    【1】古代祭祀时用以盛放祭品的器具。{清}{龚自珍}《农宗》:“家具始于縛帚﹐縛籜以爲帚﹐冶泥以爲釜﹐厥價陶三之﹐機杼四之﹐燈五之﹐祭豆七之。”《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左執角祭豆。”

  • 祭臺-汉语大词典

    祭臺

    【1】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2】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你看祭臺和這墳臺甎墻也那土墻﹐長出些箇棘科和這荆科﹐那裏有白楊也那緑楊。”

  • 祭器-汉语大词典

    祭器

    【1】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史记·张仪列传》:“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司马贞}索隐:“凡王者大祭祀必陳設文物軒車彜器等﹐因謂此等爲祭器也。”《资治通鉴·後周世宗显德四年》:“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战国策·齐策四》:“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礼记·王制》:“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 祭社-汉语大词典

    祭社

    【1】祀土地神。《书·泰誓上》“宜于冢土”{孔}传:“祭社曰宜。”{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二:“它如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祭社﹐擊鼓三日而祝。”

  • 祭式-汉语大词典

    祭式

    【1】祭祀的典式。{唐}{韩愈}《南海神庙碑》:“由是册尊{南海神}爲{廣利王}﹐祝號祭式與次俱升。”

  • 祭地-汉语大词典

    祭地

    【1】即祭田。《红楼梦》第九二回:“或是祭地﹐或是義莊﹐再置些墳屋。”【2】天子祭祀地神。《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瘞﹐靡神不宗”{毛}传:“上祭天﹐下祭地。”【3】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战国策·东周策》:“{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

  • 祭東-汉语大词典

    祭東

    【1】东向而祭。古{契丹}族的一种祭祀习俗。《辽史·国语解》:“國俗﹐凡祭祀皆東向﹐故曰祭東。”

  • 祭丁-汉语大词典

    祭丁

    【1】即丁祭。旧时每年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孔子}之称。{清}{蒋士铨}《一片石·访墓》:“到祭丁分肉的時節﹐才叫你認得我呢。”{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蘇秦}吃的饅頭是那二年前祭丁的冷饅頭。”

  • 祭禮-汉语大词典

    祭禮

    【1】祭吊用的礼品。{李冰}《你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祭刘胡兰》诗:“站在你的墓前我不敢把眼泪当作祭礼﹐让我好好想想你是怎样活着?又怎样死去?”【2】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檀弓上》:“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墨子·公孟》:“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

  • 祭財神-汉语大词典

    祭財神

    【1】旧时向财神祭祀,以祈求神佑致富的一种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祭财神》:“初二日﹐致祭財神﹐鞭炮甚夥﹐晝夜不休。”

  • 祭具-汉语大词典

    祭具

    【1】祭器。《汉书·郊祀志上》:“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 祭史-汉语大词典

    祭史

    【1】犹祝史。古代主祭祀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晉}{荀吴}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

  • 祭弔-汉语大词典

    祭弔

    【1】祭奠吊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十一年﹐{垂}衆北至{參合}﹐見積骸如山﹐設祭弔之禮。”

  • 祭司長-汉语大词典

    祭司長

    【1】古犹太教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地位崇高。{巴金}《将军集·将军》:“于是他读了:‘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鲁迅}《野草·复仇(其二)》:“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 祭田-汉语大词典

    祭田

    【1】旧时族田中用于祭祀的土地。{清}{方苞}《教忠祠祭田条目序》:“安知衰殘之軀﹐延至八十﹐親見宗祠祭田之粗具哉。”《红楼梦》第一一〇回:“再餘下的﹐置買幾頃祭田。”《清史稿·食货志一》:“祭田公地﹐一切免徵。建國初﹐賜聖賢裔祭田。”

  • 祭紅-汉语大词典

    祭紅

    【1】瓷器釉色名。也叫霁红,指一种鲜红的釉色。创始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永乐}年间。因常施于祭祀郊坛的瓷器,故名。

  • 祭公-汉语大词典

    祭公

    【1】{周}王室卿士﹑{周公}之后人{祭公谋父}的省称。曾以“先王耀德不觀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见《国语·周语上》及《史记·周本纪》。《逸周书·祭公》:“王若曰:‘祖{祭公}次予小子虔虔在位。’”{孔晁}注:“{祭公}﹐{周公}之後﹐昭穆於{穆王}﹐在祖列。”《竹书纪年》卷下:“〔{穆王}〕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

  • 祭墓-汉语大词典

    祭墓

    【1】祭奠于墓前。{清}{顾炎武}《日知录·墓祭》:“向墓而爲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後祭於家﹐此古人祭墓之始。”《韩诗外传》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爲尸。”{郑玄}注:“祭墓爲尸﹐或祈禱焉。”

  • 祭肉-汉语大词典

    祭肉

    【1】古代祭祀时供奉之肉。《论语·乡党》:“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穀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

  • 祭拜-汉语大词典

    祭拜

    【1】祭祀礼拜。越剧《二度梅》:“〔{彩环}〕命喜童掸扫一株老梅树﹐今朝还要来祭拜。”{{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吐蕃}又迫令所有{唐}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日用{唐}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

  • 祭賽-汉语大词典

    祭賽

    【1】祭祀酬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秋收之後﹐這一村疃人家輪流着祭賽。”《西游记》第四七回:“既有這家私﹐怎麽捨得親生兒女祭賽?”{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小家女也逛庙会﹐看祭赛。”

  • 祭日-汉语大词典

    祭日

    【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管子·轻重己》:“冬盡而春始﹐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日。”《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礼记·祭法》:“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郑玄}注:“王宫﹐日壇也。日稱君﹐宫壇﹐營域也。”{孔颖达}疏:“王﹐君也。宫﹐亦壇也。營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壇曰君宫也。”

  • 祭亭-汉语大词典

    祭亭

    【1】旧时出丧所制作的一种轿亭,常用以供奉祭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只見當先是兩個紙糊的開路神……以後還有甚麽頂馬﹑素頂馬﹑細樂﹑和尚﹑師姑﹑道士﹑萬民傘﹑銘旌亭﹑祭亭﹑香亭﹑喜神亭﹑功布﹑亞牌﹑馬執事。”

  • 祭司-汉语大词典

    祭司

    【1】古代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章炳麟}《建立宗教论》:“嘗試論之﹐世間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彼宗教之卑者﹐其初雖有僧侣﹑祭司﹐久則延及平民﹐而僧侣﹑祭司亦自廢絶。”{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然有三人焉﹐王欲生之者也﹐其二爲王戚﹐一則古名祭司之裔。”

  • 祭星-汉语大词典

    祭星

    【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东郊设坛而祭祀星辰。《管子·轻重己》:“天子東出其國九十二里而壇﹐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星。”《孔丛子·论书》:“主於郊宫﹐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尔雅·释天》:“祭星曰布。”{郝懿行}义疏:“祭星者﹐蓋爲壇祭之。《祭法》云:‘幽宗﹐祭星也。’{鄭}注:‘宗﹐當爲禜。幽禜﹐亦謂星壇也。’《釋文》引{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孫炎}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辰布列也。’”

  • 祭厲-汉语大词典

    祭厲

    【1】古时向恶鬼祭祀,以求免于作祟。《清史稿·礼志三》:“{明}制﹐自京師訖郡﹑縣﹐皆祭厲壇。{清}初建都{盛京}﹐厲壇建{地載門}外。自{世祖}入關後﹐京師祭厲無聞焉。”

  • 祭品-汉语大词典

    祭品

    【1】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徐迟}《牡丹》七:“{喜儿}依靠祭品延续她的生命﹐而她不愁衣食。但她却自己是那祭台上的羔羊。”{鲁迅}《彷徨·祝福》:“看四婶装好祭品﹐〔{祥林嫂}〕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元}{吴莱}《忆寄方子清》诗:“生徒脩棗脯﹐祭品授葅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他寫了‘節烈可風’四個字﹐做了匾﹐送給{李壯}懸掛;又辦了祭品﹐委了典史太爺去祭那婆娘。”

  • 祭祀-汉语大词典

    祭祀

    【1】祀神供祖的仪式。《红楼梦》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慶﹐無事叫他不用到這裏來。”{汉}{王充}《论衡·解除》:“祭祀無鬼神﹐故通人不務焉。”{唐}{柳宗元}《监祭使壁记》:“聖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蓋亦附之教也。”{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李冰}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岷江}岸边{玉垒山}上﹐享受人民的祭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 祭奠-汉语大词典

    祭奠

    【1】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红楼梦》第一〇九回:“我也時常祭奠。”{老舍}《茶馆》第三幕:“{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晋}{葛洪}《抱朴子·省烦》:“朝饗賓主之儀﹐祭奠殯葬之變﹐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禮﹐皆可減省﹐務令儉約。”

  • 祭肺-汉语大词典

    祭肺

    【1】古代祭祀,{周}人用牲肺以祭。{宋}{司马光}《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是故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明君臣上下﹐皆當深自貶損以救民急也。”《礼记·曲礼下》:“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郑玄}注:“禮食殺牲則祭先﹐{有虞氏}以首﹐{夏后氏}以心﹐{殷}人以肝﹐{周}人以肺。不祭肺﹐則不殺也。”{孔颖达}疏:“此膳而不祭肺﹐則食不兼味也。”

  • 祭享-汉语大词典

    祭享

    【1】陈列祭品祀神供祖。{唐}{韩愈}《祭湘君夫人文》:“外無四垣﹐堂陛頽落﹐牛羊入室﹐居民行商﹐不來祭享。”{茅盾}《参孙的复仇》:“有一天﹐{非利}土人的首领们召聚了他们的族人﹐祭享他们的大神。”《逸周书·周月》:“至於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自{夏}焉。”《清史稿·后妃传·太祖孝慈高皇后》:“上深悼之﹐喪歛祭享有加禮。”

  • 祭獺-汉语大词典

    祭獺

    【1】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清}{钱谦益}《<艺林彙考>序》:“勤學有食跖之能﹐臨文無祭獺之瘁。”

  • 祭尊-汉语大词典

    祭尊

    【1】犹祭酒。古代大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小学》:“{潏水}{李氏}云﹐古印有文曰祭尊﹐非姓名﹐乃古之鄉官也。《説苑》載鄉官﹐又有祭正﹐亦猶祭酒也。”{汉}{贾谊}《新书·时变》:“驕恥偏而爲祭尊﹐黥劓者攘臂而爲政。”

  • 祭饗-汉语大词典

    祭饗

    同“[祭享]”【1】《清史稿·礼志二》:“舊制﹐祭饗用生牢﹐頒百官胙肉。”《晋书·慕容儁载记》:“祭饗朝慶﹐宜正服衮衣九文﹐冠冕九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