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祭公)是什么意思
祭公谋父-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谋父zhài gōng móu fù
【词性】:名词
周穆王的谋士,周公的孙子(2)。《子革对灵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祇宫。——祭公谋父做了《祈招》诗劝止穆王的野心,穆王因此得能在祇宫善终。《祭公谏征犬戎》: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周穆王打算征伐犬戎,祭公谋父规劝说:“不可!”
祭公谏征犬戎-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谏征犬戎
【原文出处】:周语上 国语
【说明】: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全书以国为单位,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东周定王,历时五百多年。
《国语》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希望统治者节制对人民的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崇尚天命,提倡愚忠,要求人民安于现状等,,则是应当批判的。
在艺术上,它虽不及《左传》,但在散文发展史上仍有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作用。长于记言,也有些生动的叙事。文辞古朴简练,说理平实严谨,尤其长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往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原文】:
本文记述的是周穆王在国势日趋衰落之时,却要穷兵黩武,远征犬戎。大臣祭公历数先王遗德,反复强调“耀德不观兵,”就会“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但穆王不听忠谏,一意孤行,结果不但没有扬威耀武,反而“自是荒服者不至”,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曰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于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祭公-汉语大词典
祭公
【1】{周}王室卿士﹑{周公}之后人{祭公谋父}的省称。曾以“先王耀德不觀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见《国语·周语上》及《史记·周本纪》。《逸周书·祭公》:“王若曰:‘祖{祭公}次予小子虔虔在位。’”{孔晁}注:“{祭公}﹐{周公}之後﹐昭穆於{穆王}﹐在祖列。”《竹书纪年》卷下:“〔{穆王}〕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