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盾

盾(盾)是什么意思

  • 矛←→盾-反义词词典

    矛←→盾máo-dùn

    【词性】:名

    矛:古代用来刺人的武器。

    盾:古代用来抵挡矛的武器。

    【例】 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

  • 盾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盾牌dùn pái

    【释义】:

    古代用以遮挡刀枪箭戟的防卫武器。可用以护身前进,实行攻击。其状有圆、椭圆、长方或长梯形不等,多为金属片、木料或藤条所制成。

  • 盾-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盾dùn

    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的武器——矛(以子之~攻子之盾)

  • 抵触(牴触) 抵牾(牴牾) 矛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抵触(牴触) 抵牾(牴牾) 矛盾

    抵触(牴触)dǐchù316抵牾(牴牾)dǐwǔ 矛盾máodùn316

    动词。表示同另一方对立,不调和,不统一。

    “抵触”和“抵牾”都以两羊彼此用角顶着相斗为喻,有比喻的形象色彩。“抵触”强调因方向或倾向上很不一致而互相排斥。例如:“两兄弟要到解放区去参加革命的想法,是同他们父亲的顽固保守思想严重抵触的”;“他们既为先进人物,必然是与‘传来的积习’相抵触、相背谬的”(《人民日报》,1982.7.8)。“抵牾”强调同另一方相反,互相对抗;意思比“抵触”略重;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关于屈原其人,清季以来颇有人怀疑其是否存在,主要牵涉到……《屈原贾生列传》一篇,以为其中矛盾牴牾,或出于后人之手”(徐北文:《先秦文学史》);“他又经常处在‘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反复之中,言论行动往往前后抵牾”(《读书》,1981,5)。

    “矛盾”强调形成对立,不相调和;原有以古代兵器矛和盾的关系来作比喻的形象色彩,现已消磨掉,意思变得比较抽象;在意思的轻重程度上和“抵触”一致;使用频率比“抵触”“抵牾”高。例如:“一个刚走进社会的青年,往往会感到现实环境跟自己的理想严重矛盾”;“于是乎关于他的记载,就在中英俄日各报上,互相参差矛盾得出奇”(《瞿秋白文集》,第一卷);“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绝对和我心灵……相矛盾”(同上)。

  • 矛盾 抵触(牴触)-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矛盾 抵触(牴触)

    矛盾máodùn100抵触(牴触)dǐchù100

    名词。指对立的事物之间的不相协调、互相排斥。

    “矛盾”强调彼此对立而不相协调的关系;原有以古代兵器矛和盾的关系来作比喻的形象色彩,现已消磨掉,意思变得比较抽象;常可用作哲学的术语而有较深刻的概念内容;在一般生活领域中也较为常用。例如:“反动派故意挑拨美苏的矛盾,想利用这矛盾来打内战”(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人与人的关系复杂起来,矛盾也就多了一些。戏剧必须有矛盾”(老舍:《小花朵集》);“过去一年内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短篇小说大抵属于上述两类:进步与落后、保守的矛盾,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的矛盾”(《茅盾评论文集》,上卷);“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抵触”强调彼此在方向或倾向上很不一致而互相排斥的关系;意思以两羊相斗时彼此用角顶着来形容,比较具体。例如:“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鲁迅:《热风》);“春梅一向有心学工业,当工人,看见东生出去而自己留着,情绪上有抵触”(《茅盾评论文集》,上卷)。

  • 自相矛盾 自圆其说-反义词应用词典

    自相矛盾 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 zìxiāngmáodùn

    自圆其说 zìyuánqíshuō

    【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

    〔例句〕

    1.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2.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

    【自圆其说】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不自相矛盾。

    〔例句〕

    1.(史其祥)踌躇了好半天,只得仰承宪意,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

    2.这不但不切合原作,并且常常不能自圆其说;只算是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罢了。

  • 闹矛盾-汉语惯用语辞典

    闹矛盾nào máo dùn

    因意见不合而彼此不和。《花城》1981年第6期:“好样的!没有因为闹矛盾而影响学习,正说明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好丈夫。”

  • 盾-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盾dùn

    名量词。越南货币单位。1盾等于10角。

  • 盾-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盾dùn

    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的兵器。《鸿门宴》:“哙即带剑拥~入军门。”

  • 不矛盾律-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矛盾律bù máo dùn lǜ

    【释义】:

    即矛盾律。

  • 内部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内部矛盾nèi bù máo dùn

    【释义】:

    ①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②“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 人民内部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民内部矛盾rén mín nèi bù máo dùn

    【释义】:

    两类社会矛盾之一。与“敌我矛盾”相对。指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yǐ zǐ zhī máo gōng zǐ zhī dùn

    【释义】:

    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事见《韩非子·难一》。后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以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鲁迅《古书与白话》:“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阶级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阶级矛盾jiē jí máo dùn

    【释义】:

    指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基本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基本矛盾jī běn máo dùn

    【释义】:

    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基本矛盾。”

  • 对抗性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抗性矛盾duì kàng xìng máo dùn

    【释义】:

    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

  • 后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后盾hòu dùn

    【释义】:

    比喻后边的支援力量。郭澄清《大刀记》:“这如山如海的人群,是出征健儿们的坚强后盾。”

  • 外部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外部矛盾wài bù máo dùn

    【释义】:

    哲学概念。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

  • 闹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闹矛盾nào máo dùn

    【释义】:

    因意见不合而彼此不和。《花城》1981年第6期:“好样的!没有因为闹矛盾而影响学习,正说明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好丈夫。”

  • 敌我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敌我矛盾dí wǒ máo dùn

    【释义】:

    敌对阶级之间由于根本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

  • 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盾dùn

    【释义】:

    ①古代作战时用来抵御敌人刀箭等的兵器。②像盾牌形状的物品。如:金盾;银盾。③外国货币名。(1)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的本位货币。荷兰文作Guilder;印尼过去为荷兰殖民地,其卢比(Rupiah)的通称也为“盾”。田汉《回春之曲》:“洪思训:‘你知道她爸爸的橡胶生意赔了本,欠陈文甫好几十万盾钱,她爸爸不能不拿女儿巴结他。’”(2)越南货币也称“盾”(Dong)。

  • 盾牌-现代汉语大词典

    盾牌dùn pái

    【释义】:

    ①旧时一种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兵器。沈从文《从文自传》:“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②比喻掩盖、推托的借口。冰心《六一姊》:“我知道是她自己要看,却拿我作盾牌。”

  • 盾鳞-现代汉语大词典

    盾鳞dùn lín

    【释义】:

    软骨鱼特有的原始鱼鳞。由位于皮肤里的基板和露在外面的棘突组成。

  • 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矛盾máo dùn

    【释义】:

    ①《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楯,同“盾”。后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如:矛盾百出;自相矛盾。②哲学名词。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③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④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如:这两种意见有矛盾。

  • 矛盾律-现代汉语大词典

    矛盾律máo dùn lǜ

    【释义】:

    又叫不矛盾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能自相矛盾,要有一贯性。即A不是非A。

  • 自相矛盾-现代汉语大词典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楯,同“盾”。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

  • 五盾-汉语大词典

    五盾

    【1】五种盾牌。《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五盾﹐干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元史·舆服志二》:“前井宿旗左﹐參宿旗右﹐各五盾從。次鬼宿旗左﹐觜宿旗右﹐各五弓從。次柳宿旗左﹐畢宿旗右﹐各五盾從。”

  • 中盾-汉语大词典

    中盾

    【1】古官名。即中允。《汉书·叙传上》:“{成帝}季年﹐立{定陶王}爲太子﹐數遣中盾請問近臣。”{颜师古}注:“盾讀曰允。《百官表》云:‘詹事之屬官也。’《漢舊儀》云:‘秩四百石﹐主徼廵宫中。’”

  • 乖盾-汉语大词典

    乖盾

    【1】错乱矛盾。{宋}{洪迈}《容斋三笔·再书博古图》:“{蔡京}爲政﹐禁士大夫不得讀史﹐而《春秋三傳》真束高閣﹐故其所引用﹐絶爲乖盾。”

  • 内部矛盾-汉语大词典

    内部矛盾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 人民内部矛盾-汉语大词典

    人民内部矛盾

    【1】两类社会矛盾之一。同“敌我矛盾”相对。指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汉语大词典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廖仲恺}《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的关系》:“所以他在别个方面﹐用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对于{马罗达斯}所引各处的凭据﹐从实例上驳他一顿。”{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准风月谈·反刍》:“他们是在嘲笑那些反对《文选》的人们自己却曾做古文﹐看古书。这真利害。大约就是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罢--对不起﹐‘古书’又来了!”

  • 勾盾-汉语大词典

    勾盾

    【1】官署名。掌管苑囿游观等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建春门》:“{建春門}内御道内﹐有勾盾﹑典農﹑籍田三署。”

  • 基本矛盾-汉语大词典

    基本矛盾

    【1】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基本矛盾。”

  • 對抗性矛盾-汉语大词典

    對抗性矛盾

    【1】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

  • 句盾-汉语大词典

    句盾

    【1】即钩盾。官署名。《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渭水}{虒上}小女{陳持弓}年九歲﹐走入{横城門}﹐入{未央宫}尚方掖門﹐殿門門衛户者莫見﹐至句盾禁中而覺得。”{颜师古}注:“句盾﹐少府之署。”{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建春门》:“{建春門}内御道南﹐有句盾﹑典農﹑籍田三署。”句﹐一本作“勾”。

  • 後盾-汉语大词典

    後盾

    【1】比喻后边的支援力量。{郭澄清}《大刀记》第二十章:“这如山如海的人群﹐是出征健儿们的坚强后盾。”{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湘军之义勇》:“其體質健壯﹐尚須操練者﹐則列爲後盾。”

  • 外部矛盾-汉语大词典

    外部矛盾

    【1】哲学概念。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

  • 孑盾-汉语大词典

    孑盾

    【1】兵车上用的小盾。《释居·释兵》:“盾……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孑﹐小稱也。”

  • 獸盾-汉语大词典

    獸盾

    【1】虎盾。绘饰虎形的盾牌。因避讳而改。{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獸盾騰拏﹐圓壇帖妥。”{方世举}注:“獸盾﹐虎盾也。{唐}諱虎爲‘獸’。”

  • 戈盾-汉语大词典

    戈盾

    亦作“[戈楯]”【1】戈和盾。亦泛指兵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諸{桐汝}之閭。”《周礼·夏官·旅贲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2】借指战争。{明}{方孝孺}《奉怀太史公》诗:“哀彼草昧初﹐遺黎困戈盾。”

  • 戟盾-汉语大词典

    戟盾

    亦作“[戟楯]”【1】戟和盾。《汉书·李陵传》:“{陵}引士出營外爲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六韬·林战》:“使吾三軍﹐分爲衝陳﹐使兵所處﹐弓弩爲表﹐戟楯爲裏。”《晋书·羊祜传》:“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 潛盾-汉语大词典

    潛盾

    亦作“[潜盾]”【1】暗中卫护。{李大钊}《民彝与政治》:“人第見其人之功業﹐震于一時﹐而不知有無數同其意志者﹐潜盾于其後焉。”

  • 脅盾-汉语大词典

    脅盾

    【1】盾的或称。《管子·中匡》:“請薄刑罰﹐以厚甲兵﹐於是死罪不殺﹐刑罪不罰﹐使以甲兵贖。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罰以脅盾一戟。”《管子·幼官》:“旗物尚黑﹐兵尚脅盾。”{尹知章}注:“盾或著之於脅﹐故曰脅盾。”

  • 磨盾鼻-汉语大词典

    磨盾鼻

    【1】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亦省作“[磨盾]”。{清}{曹寅}《一日休沐歌》:“{程君}磨盾亦奇才﹐一揮萬彙驅風埃。”{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執鞭﹐願供磨盾。”{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從征九年﹐雖羽書旁午﹐然磨盾之暇﹐馬上吟咏﹐穹廬誦讀﹐無一日廢也。”

  • 磨盾-汉语大词典

    磨盾

    【1】见“磨盾鼻”。【2】犹磨练。《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這半月之中﹐凡是下場的最好過也最不好過﹐好過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樁大事﹐且得消閒幾日。”

  • 盾-汉语大词典

    《廣韻》徒損切,上混,定。《廣韻》食尹切,上準,船。【1】古代作战时用来抵御敌人刀箭等的兵器。《史记·项羽本纪》:“{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内,{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诗·秦风·小戎》:“龍盾之合,鋈以觼軜。”{朱熹}集传:“盾,干也。”{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獸盾騰挐,圓壇帖妥。”【2】作后盾。比喻支持和援助的力量。{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而今顧若此,毋亦梗其中者多所蠹,而盾其後者之無所憑也。”【3】像盾牌形状的物品。如﹕金盾;银盾。【4】星名。《史记·天官书》:“杓端有兩星:一内爲矛,招摇;一外爲盾,天鋒。”【5】外国货币名。{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的本位货币。{荷兰}文作Guilder;{印尼}过去为{荷兰}殖民地,其卢比(Rupiah)的通称亦为“盾”。{田汉}《回春之曲》第一幕:“{洪思训}:‘你知道她爸爸的橡胶生意赔了本,欠{陈文甫}好几十万盾钱,她爸爸不能不拿女儿巴结他。’”【6】外国货币名。{越南}货币亦称“盾”(Dong)。

  • 盾矛-汉语大词典

    盾矛

    【1】矛盾。{明}{胡应麟}《<丹铅新录>引》:“故有於前人之説﹐疑也驟而信之﹐是也驟而非之﹐至剽敚陳言﹐盾矛故帙。”{明}{宋濂}《<释氏护教编>後记》:“嗚呼!教之與禪﹐本無二門……奈何後世各建門庭﹐互相盾矛﹐教則譏禪滯乎空寂﹐禪則譏教泥乎名相﹐藉藉紛紛﹐莫克有定。”

  • 盾鹵-汉语大词典

    盾鹵

    【1】见“盾櫓”。

  • 盾威-汉语大词典

    盾威

    【1】指军队的兵力和士气。{宋}{毛滂}《次韵曹子方》:“盾威正赫忽衰殘﹐人意渾如水面寬。”

  • 盾牌-汉语大词典

    盾牌

    【1】旧时一种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兵器。{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2】比喻掩盖﹑推托的借口。{冰心}《六一姊》:“我知道是她自己要看﹐却拿我作盾牌。”

  • 盾櫓-汉语大词典

    盾櫓

    亦作“[盾鹵]”【1】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茂貞}雖常才﹐然名望宿素﹐與{朱公}力争不足﹐守境有餘。{韓生}所謂入爲扤蔽﹐出爲席藉是也。適宜援而固之﹐爲吾盾鹵耳。”《管子·禁藏》:“被蓑以當鎧襦﹐沮笠以當盾櫓。”

  • 盾墨-汉语大词典

    盾墨

    【1】盾鼻上磨墨。后借指紧急时写的檄文。《花月痕》第五十回:“當南風解愠於薰琴﹐正秋露垂珠於盾墨。”{清}{夏燮}《中西纪事·宋贵庙碑》:“當盾墨磨成之日﹐是鞾刀誓死之秋。”

  • 盾鼻-汉语大词典

    盾鼻

    【1】盾牌的把手。{唐}{韩翃}《寄哥舒仆射》诗:“郡公盾鼻好磨墨﹐走馬爲君飛羽書。”{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盾鼻墨痕人不見﹐向天涯﹐空讀行行淚。”《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荀濟}〕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宋}{陆游}《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诗:“征{遼}詔下倘可期﹐盾鼻猶堪試殘墨。”{清}{赵翼}《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展诵之馀为题长句兼怀亡友璞函》诗:“矛頭米淅咽風餐﹐盾鼻墨磨揮露布。”

  • 盾-汉语大词典

    《集韻》庾準切,上準,以。【1】见“中盾”。

  • 甲盾-汉语大词典

    甲盾

    【1】见“甲楯”。

  • 矛盾-汉语大词典

    矛盾

    【1】见“矛楯”。【2】特指以文词相辩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會郡中有宴﹐{樂天}諷二子(指{張祜}﹑{徐凝})矛盾。”按﹐同书卷十二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指责非难之事。{南朝} {梁}{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诗:“矛盾交爲論﹐光璧帶成珍。”【3】犹屏障。《宋书·萧景传》:“羣{蠻}悉渡{漢水}來降。議者以{蠻}累爲邊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爲矛盾﹐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4】违抗。{明}{王錂}《春芜记·忤奸》:“想着我寵冠臣鄰﹐我屈指朝中半從順﹐怪伊行敢相矛盾。”【5】哲学名词。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6】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 矛盾律-汉语大词典

    矛盾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既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遵守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亦称“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

  • 自相矛盾-汉语大词典

    自相矛盾

    【1】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盾?”【2】《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红楼梦》第一回:“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魏书·儒林传·李业兴》:“{業興}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梁主}《孝經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盾!’”{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豈惟顛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經之甚也!”{毛泽东}《论持久战》一〇九:“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

  • 藩盾-汉语大词典

    藩盾

    【1】用大盾临时构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时, 用来护卫住所。《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郑玄}注:“藩盾﹐盾可以藩衞者。”

  • 趙盾-汉语大词典

    趙盾

    【1】见“趙盾日”。

  • 趙盾日-汉语大词典

    趙盾日

    【1】《左传·文公七年》:“{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 ’對曰:‘{趙衰}, 冬日之日也; {趙盾}, 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愛, 夏日可畏。”后因以“趙盾日”为夏天烈日之代称。{宋}{张耒}《仲夏》诗:“雲間{趙盾}益可畏﹐淵底{武侯}方熟眠。”{宋}{苏轼}《次韵朱光庭喜雨》:“久苦{趙盾}日﹐欣逢{傅説}霖。”亦省称“[趙盾]”。

  • 階級矛盾-汉语大词典

    階級矛盾

    【1】指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鉤盾-汉语大词典

    鉤盾

    亦作“[鈎盾]”【1】古代职官和官署名。{汉}少府属官有钩盾令﹐职掌园苑游观之事﹐{晋}亦有之﹔{隋}{唐}曰钩盾署﹐属司农寺﹐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新唐书·百官志三》:“司農寺……掌倉儲委積之事。總上林﹑太倉﹑鉤盾﹑官四署及諸倉﹑司竹﹑諸湯﹑宫苑﹑鹽池﹑諸屯等監。”《文选·张衡<东京赋>》:“奇樹珍果﹐鉤盾所職。”{薛综}注:“鉤盾﹐今官﹐主小苑。”{清}{赵翼}《米贵》诗:“祗應鈎盾田猶曠﹐可惜高空種不成。”《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中書謁者﹑黄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颜师古}注:“鉤盾主近苑囿。”

  • 鞼盾-汉语大词典

    鞼盾

    【1】有纹的皮革制成的盾。《国语·齐语》:“輕罪贖以鞼盾一戟。”{韦昭}注:“鞼盾﹐綴革﹐有文如繢。”{章炳麟}《訄书·经武》:“{商鞅}闟戟而出﹐{齊桓}以犀甲鞼盾而立國也。”

  • 鬧矛盾-汉语大词典

    鬧矛盾

    【1】因意见不合而彼此不和。《花城》1981年第6期:“好样的!没有因为闹矛盾而影响学习﹐正说明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好丈夫。”

  • 鳻盾-汉语大词典

    鳻盾

    【1】见“鳻鶞”。

  • 龍盾-汉语大词典

    龍盾

    亦作“[龍楯]”【1】画有龙的盾牌。《隋书·音乐志中》:“武弁﹐朱褠衣﹐烏皮履﹐三十二人﹐執戈﹐龍楯。”《诗·秦风·小戎》:“龍盾之合﹐鋈以觼軜。”{毛}传:“龍盾﹐畫龍其盾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