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伎

伎(伎)是什么意思

  • 伎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伎荷jì hé

    【释义】:

    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卷荷为伎荷。伎,立也。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谓之伎荷。或作芰,非是。”

  • 倡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倡伎chāng jì

    【释义】:

    亦作“倡妓”。原指从事歌的艺人,后指卖淫的女子。宋·罗烨《醉翁谈录·子瞻判和尚游娼》:“灵隐寺有僧,名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妓李秀双家。”

  • 倡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倡伎chāng jì

    【释义】:

    亦作“倡技”。伎,指音乐歌舞,或百戏杂技艺人,后泛指称歌舞杂戏男女艺人。《后汉书·梁冀传》: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讴竟路。”《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三年》:“吴主悲喜,迎拜于东门之外。既入庙,比七日三祭,设诸倡伎,昼夜娱乐。”又指“娼女”,见该条。

  • 伎人-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伎人jī rén

    【释义】:

    指女歌舞艺人。三国·魏·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晋书·宣帝纪》:“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与曹爽为伎人。”

  • 手段 手腕 手法 伎俩-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手段 手腕 手法 伎俩

    手段shǒuduàn 手腕shǒuwàn 手法shǒufǎ 伎俩jìliǎng

    名词。指为达到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不正当方法。

    “手段”含有“为谋取自己的利益而要损害他人或不惜打击别人、破坏公益”的意味;能和“不择”搭配。例如:“朱吟秋这家伙——他也打算用手段了”(茅盾:《子夜》);“有的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地偷工减料、偷税漏税”;“鸿渐不知道这些话是出于她的天真直率,还是她表姐所谓手段老辣”(钱钟书:《围城》);“小仲马……曾做过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章,把十五年中法国官场以及一般社会对于此剧所取的态度与所用的手段,一一叙述”(刘半农:《译〈茶花女〉剧本序》)。

    “手腕”含有“出于奸滑、权诈或谋算的做法,它灵活、狡猾、隐晦”的意味;一般用于人事交往和外交。例如:“可是吴荪甫尖锐地看了朱吟秋一眼以后,仍然断定这是朱吟秋的外交手腕,但也不给他揭破”(茅盾:《子夜》);“他这是有意在躲她,简直和她要政治手腕嘛”(《小说月报》,1982,3);“这个道貌岸然的党委办公室干部,比两个家庭妇女更贪婪,更有手腕”(《十月》,1981,6)。

    “手法”强调有设想好的某种方式、方法,含有“按照一定的设划来实现”的意味;能和“两面”搭配。例如:“一个月来,做公债的人哪一个不在那里钻洞觅缝探听老赵的手法呢”(茅盾:《子夜》);“他经商致富,靠的是圆滑、取巧和两面手法”。

    “伎俩”强调不正当的性质,含有“虽然狡狯,却并不高明,易被识破”的意味;贬义比较重;只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你们使出的这种‘贼喊捉贼’的伎俩,是迷惑不了任何人的”(《人民日报》,1979.9.21);“这是他们用来蒙骗世界的反华伎俩”;“黎黎和其它姑娘向岑老头恳求央告,施展了女孩子在这种场合的种种伎俩,但都无济于事”(《小说选刊》,1982,2)。

    “手法”用在“(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技巧”意义上时(如说:“作者的夸张手法并不过分”),和本组其它词没有同义关系。

  • 伎俩 花样-近义词应用词典

    伎俩 花样

    伎俩 jìliǎng 花样 huāyàng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如:

    1.投降主义者没有了群众的基础,即无所施其伎俩,抗日战线便能巩固起来。

    【花样】欺骗人的狡猾计策、手段等。如:

    2.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实属未敢苟同。

    辨析:“伎俩”着重于不正当的手腕,如骗人的伎俩。“花样”着重于花招,骗人狡猾的计谋。它们带贬义,如这是叛徒的伎俩,这是骗子的花样。

  • 伎-古文观止词典

    伎jì

    【词性】:名词

    一、用同“枝”。技能,本领(3)。《报任安书》: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使我得以贡献自己浅薄的技能,出入于宫禁之中。《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一切在那里的各种东西,布置得无不配合自然姿态和体势,在厅堂之下各自献出它们的本领。《小石城山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使它们经过了千百年也得不到一次机会向人们表现出它的本领,这实在是花了劳动却没有功效。

  • 山鬼之伎俩有限,老僧之不睹不闻无穷-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山鬼之伎俩有限,老僧之不睹不闻无穷

    【释义】:

    山鬼:山神或山精。伎俩:不正当的手段。比喻对奸狡人的卑劣手段,不理不睬,足以应付自若。《好逑传》一六:铁中玉欲要认真动手,却又见是一班女子,反恐装村,只得忍耐,因暗想道:俗语说:山鬼之伎俩有限,老僧之不睹不闻无穷。只不理她们便了。

  • 鼠入钱筒——伎已穷-佛源语词词典

    鼠入钱筒——伎已穷

    歇后语。老鼠爬进任何筒中都爬不出来,如果爬进装食物的筒中还能吃到东西,爬进钱筒,既吃不到东西又爬不出来。指一切能力和伎俩都使用不上,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虚堂和尚语录》卷七:“鼠入钱筒伎已穷,十年踪迹眼头空。如今又问平田路,山舍半吹黄叶风。”

  • 伎-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伎jì

    ①技艺,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使得奏薄~,出入周卫之中。”(奏:献。)②歌女,舞女。《新唐书·元载传》:“名姝异~,虽禁之不逮。”

  • 伎-现代汉语大词典

    伎jì

    【释义】:

    ①古代指以音乐、歌舞为业的女子。如:伎女。②用同“技”。

  • 伎女-现代汉语大词典

    伎女jì nǚ

    【释义】:

    古代指女歌舞艺人。鲁迅《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然而伎女的装束,是闺秀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这在现在还是如此。”

  • 伎俩-现代汉语大词典

    伎俩jì liǎng

    【释义】:

    手段,花招。叶圣陶《倪焕之》:“什么曾祖手里传下来的…明明是一派胡说,敲诈的伎俩!”

  • 伎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伎家jì jiā

    【释义】:

    指以歌舞或出卖色相为职业的女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故伎家故事,文人间亦著之篇章。”

  • 倡伎-现代汉语大词典

    倡伎chāng jì

    【释义】:

    ①古称以歌舞杂戏娱人的男女艺人。②娼妓。鲁迅《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

  • 故伎-现代汉语大词典

    故伎gù jì

    【释义】:

    也作“故技”。旧伎俩;老花招。闻一多《致梁实秋五》:“你也可以仿你从前的故伎,将他们分成等差。”巴金《家》:“他们还是一样地横眉毛竖眼睛在街上找人寻事,常常使人想起他们在这种情形中的故技。”

  • 故伎重演-现代汉语大词典

    故伎重演gù jì chóng yǎn

    【释义】:

    见“故技重演”。

  • 歌舞伎-现代汉语大词典

    歌舞伎gē wǔ jì

    【释义】:

    日本传统戏剧的一种。在日本传统戏剧能乐、魁儡剧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扮演者画脸谱,表演夸张,有程式动作,场上人物只表演动作和念白,另有歌者在一旁伴唱。

  • 鬼蜮伎俩-现代汉语大词典

    鬼蜮伎俩guǐ yù jì liǎng

    【释义】:

    比喻暗中害人的卑劣手段。郭沫若《汪精卫进了坟墓》:“我们中国人只要人人都怀抱着耿耿忠贞的正气…敌人和汉奸就用尽它们的鬼蜮伎俩,也把我们无可如何。”

  • 三部伎-汉语大词典

    三部伎

    【1】{唐玄宗}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清}{吴伟业}《洛阳行》:“殿内遂停三部伎﹐宫中爲設八關齋。”

  • 才伎-汉语大词典

    才伎

    【1】见“才技”。

  • 仙伎-汉语大词典

    仙伎

    【1】谓非凡的技能﹑本领。{清}{昭槤}《啸亭杂录·朱文正》:“公岸然曰:‘彼禄命方長﹐安得驟死?’然{雙五}果病愈﹐致位通顯﹐則公之仙伎﹐亦未易窺測也。”

  • 伎-汉语大词典

    《廣韻》巨支切,平友,羣。【1】见“伎3伎”。

  • 伎-汉语大词典

    《廣韻》支義切,去寘,章。【1】因嫉恨而害人。《说文·人部》:“〔伎〕从人,支聲。《诗》曰:‘‘人伎忒。’”今本《诗·大雅·瞻卬》作“鞫人忮忒”。

  • 伎-汉语大词典

    《廣韻》渠綺切,上紙,羣。【1】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宋}{叶適}《阴阳精义序》:“嗚呼,{伯起}不惡伎,俛然欲以此書自名,誠知之審歟!”【2】指其他各种技艺。{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雖有{烏獲}﹑{逢蒙}之伎,力不得用。”《南齐书·垣荣祖传》:“{榮祖}曰:‘昔{曹操}﹑{曹丕}上馬横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食矣。君輩無自全之伎,何異犬羊乎!’”《新唐书·王珪传》:“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授宫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3】才智;才能。《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少負不覊之行,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李善}注引{服虔}曰:“薄伎,薄才也。”{晋}{陆机}《文赋》:“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爲匠。”【4】音乐;乐舞。《世说新语·识鉴》“{武昌}{孟嘉}”{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又問:‘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南齐书·柳世隆传》:“平西將軍{黄回}軍至{西陽},乘三層艦,作{羌}胡伎,泝流而進。”《旧唐书·音乐志一》:“鼓笛雞婁,充庭考擊。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5】指散乐杂戏。《旧唐书·音乐志二》:“{漢}世有《橦木伎》,又有《盤舞》……樂府詩云:‘妍袖陵七盤。’言舞用盤七枚也,{梁}謂之《舞盤伎》。{梁}有《長蹻伎》﹑《擲倒伎》﹑《跳劍伎》﹑《吞劍伎》,今並存。又有《舞輪伎》,蓋今戲車輪者。《透三峽伎》蓋今《透飛梯》之類也。”【6】古代指百戏杂技艺人。《南史·王瞻传》:“{瞻}年六歲從師,時有伎經門過,同業皆出觀,{瞻}獨不視,習業如初。”《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天竺}伎能自斷手足,刺腸胃,{高宗}惡其驚俗,詔不令入中國。”【7】指以音乐歌舞为业的女子。{唐}{刘禹锡}《伤秦姝行引》:“惜其有良伎,獲所從而不克久,乃爲傷詞以貽{開士}。”{唐}{温庭筠}《陈宫词》:“伎語細腰轉,馬嘶金面斜。”《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置内教坊於{蓬萊宫}側,居新聲﹑散樂﹑倡優之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令女伎爲佾舞,雄健壯妙。”【8】妆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怪术》:“僧假裲襠巾幗,市鉛黛,伎其三尼。及坐,含睇調笑,逸態絶世。”【9】通“[暨]”。及。《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天與厥福,永享牟壽,上極華紫,旁伎皇代。”{洪适}释:“碑以‘伎’爲‘暨’。”【10】通“[企]”。立。参见“[伎荷]”。

  • 伎家-汉语大词典

    伎家

    【1】指以歌舞或出卖色相为职业的女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唐}人登科之後﹐多作冶遊﹐習俗相沿﹐以爲佳話﹐故伎家故事﹐文人間亦著之篇章。”

  • 伎術人-汉语大词典

    伎術人

    【1】有某种技艺或术数的人。《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伎術人雖任{京}朝官﹐審官院不在磨勘之例。”

  • 伎力-汉语大词典

    伎力

    【1】技能与勇力。{汉}{班固}《白虎通·姓名》:“貴功德﹐賤伎力。”{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爲害器。”

  • 伎巧-汉语大词典

    伎巧

    【1】指工艺匠人。《魏书·太祖纪》:“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北去{楊樓}以北﹐穿{馬行街}﹐東西兩巷謂之大小貨行﹐皆工作伎巧所居。”【2】指精美奇巧的工艺品。{宋}{苏舜钦}《谘目二》:“終日嬉遊廛市間﹐以鬻伎巧繡畫爲業。”《东观汉记·刘般传》:“時五校尉官顯職聞﹐府寺寬敞﹐輿服光麗﹐伎巧畢給﹐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3】技术,技艺。《鬼谷子·捭阖》:“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陶宏景}注:“伎巧﹐謂百工之役。”《後汉书·宦者传·单超》:“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驃騎者一人﹐騎而持幟前行﹐後騎繼之﹐各于馬上呈弄伎巧﹐蓋以習騎乘云。”

  • 伎能-汉语大词典

    伎能

    【1】技能。{明}{马愈}《马氏日抄·奇盗》:“二三皮條在旁私謂曰:‘此何人有此伎能?’心即疑之。”《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于平原校其伎能。”《南史·蔡廓传》:“{興宗}奇其言對﹐命釋縛﹐試以伎能。”{宋}{范仲淹}《奏于陕西河东沿边行赎法》:“二歲已上爲耐罪﹐言各隨伎能而任使之也。”《史记·日者列传褚少孙论》:“傳曰:‘富爲上﹐貴次之;既貴各各學一伎能立其身。’”

  • 伎船-汉语大词典

    伎船

    【1】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清}{陈维崧}《月当厅·虎丘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更多少伎船燈火﹐水寺謳吟。”

  • 伎癢-汉语大词典

    伎癢

    亦作“[伎懩]”【1】谓有所擅长,遇机会即欲表现,如痒难忍。{唐}{张建封}《酬韩校书愈打毯歌》:“軍中伎癢驍智材﹐競馳駿逸隨我來。”《文选·潘岳<射雉赋>》:“屏發布而累息﹐徒心煩而伎懩。”{李周翰}注:“無使媒有聲而心煩悶﹐其射伎復懩不可忍﹐欲射之無便也。”{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漸離}﹐變名易姓﹐爲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伎癢不能出。”【2】泛指欲望强烈。《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如癡似醉﹐把桌上東西這件聞聞﹐那件嗅嗅﹐好不伎癢。又聞得撲鼻馨香。”

  • 伎道-汉语大词典

    伎道

    【1】方术。{汉}{王充}《论衡·乱龙》:“今伎道之家﹐鑄陽燧取飛火于日﹐作方諸取水于月﹐非自然也﹐而天然之也。”

  • 伎女-汉语大词典

    伎女

    【1】古代指女歌舞艺人。《後汉书·千乘贞王伉传》:“{悝}自殺。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獄中。”{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然而伎女的装束﹐是闺秀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这在现在还是如此。”《南史·曹武传》:“〔{曹武}〕歎曰:“諸人知我無異意﹐所以殺我﹐政欲取吾財貨伎女耳。”

  • 伎工-汉语大词典

    伎工

    【1】在宫廷中供奉的歌舞艺人。《隋书·礼仪志二》:“禮用玉幣﹐有燎﹐不設金石之樂﹐選伎工端潔善謳詠者﹐使歌《雲漢》詩於壇南。”

  • 伎懩-汉语大词典

    伎懩

    【1】见“伎癢”。

  • 伎人-汉语大词典

    伎人

    【1】指女歌舞艺人。《晋书·宣帝纪》:“九年春三月﹐黄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與{曹爽}爲伎人。”{三国} {魏}{曹操}《遗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

  • 伎術-汉语大词典

    伎術

    【1】技艺方术。{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傳募有伎術者﹐待以不次之位。”《鬼谷子·中经》:“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爲之稱遠。”{宋}{高承}《事物纪原·伎术医卜·伎术》:“凡伎術皆自{軒轅}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數百年前﹐有一隱士﹐于此池側結廬屏迹﹐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爲寶﹐人畜易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爲少善﹐不如執一;鼯鼠五能﹐不成伎術。”

  • 伎數-汉语大词典

    伎數

    【1】方伎数术。{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後汉书·桓谭传》:“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李贤}注:“伎謂方伎﹐醫方之家也。數謂數術﹐明堂﹑羲和﹑史﹑卜之官也。”

  • 伎伎-汉语大词典

    伎伎

    【1】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勢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羣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箋通释》卷二十。

  • 伎作-汉语大词典

    伎作

    【1】指手艺人。《魏书·任城王传》:“六曰逃亡代輸﹐去來年久者﹐若非伎作﹐任聽即住。”《北史·韩麒麟传》:“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然猶分别士庶﹐不令雜居﹐伎作屠沽﹐各有攸處。”

  • 伎藝-汉语大词典

    伎藝

    【1】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等。{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啸》:“詩文伎藝寓目即工。”《国语·晋语九》:“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晋}{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蔡邕}〕博學﹐有雋才﹐善屬文﹐解音聲﹐伎藝并術數之事﹐無不精綜。”《南史·刘敬宣传》:“{敬宣}寬厚﹐善待士﹐多伎藝﹐弓馬音律﹐無事不善。”【2】指有技艺的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

  • 伎曲-汉语大词典

    伎曲

    【1】谓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汉}{扬雄}《法言·重黎》:“或問{淳于越}曰:‘伎曲﹐請問。’曰:‘{始皇}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猶腊肉也﹐{越}與亢眉﹐終無撓辭﹐可謂伎矣。仕無妄之國﹐食無妄之粟﹐分無妄之橈﹐自令之閒而不違﹐可謂曲矣。’”{李轨}注:“橈﹐橈時策也。自令與{始皇}併心爲無道。”

  • 伎苛-汉语大词典

    伎苛

    【1】谓治事烦苛。《管子·宙合》:“繆過以惛則憂﹐憂則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險政。”{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云:“伎﹐事也;苛﹐煩也。治事煩苛﹐政之險由此矣。”

  • 伎坊-汉语大词典

    伎坊

    【1】教坊。{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仇兆鳌}注:“伎﹐一作教。”

  • 伎樂-汉语大词典

    伎樂

    【1】音乐舞蹈。{清}{梅曾亮}《黄个园传》:“君蓄名畫數千﹐而不好伎樂。”《後汉书·百官志二》:“太子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樂。”{唐}{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辭去﹐卧東都之城東﹐酒食伎樂之燕不與。”《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樂﹐不解於時。”【2】指歌舞女艺人。《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騰}乃陳伎樂於城下一面﹐{獠}棄兵﹐攜妻子臨城觀之﹐{騰}潛師三面俱上﹐斬首萬五千級﹐遂平之。”{明}{李东阳}《韩休知》诗:“内家伎樂喧歌酒﹐外庭宰相還知否?”《新唐书·田布传》:“{布}號泣固辭﹐不聽﹐乃出伎樂﹐與妻子賓客诀曰:‘吾不還矣!’”

  • 伎倆-汉语大词典

    伎倆

    【1】犹言狡诈。《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駡你句真伎倆﹐媚人狐黨﹐衝一片假心腸。”【2】手段,花招。{叶圣陶}《倪焕之》十二:“什么曾祖手里传下来的﹐什么旧契所载都图一点不差﹐明明是一派胡说﹐敲诈的伎俩!”《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大尹喝退{高贊}﹐唤{尤辰}上來﹐駡道:‘弄假成真﹐以非爲是﹐都是你弄出這個伎倆!’”{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吞象心腸歹伎倆﹐谷中添粃屑﹐米内插粗糠。”{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妖婦進資甚巨﹐而貪婪無厭﹐鬼蜮伎倆﹐愈出愈奇。”【3】技能;本领。{唐}{贯休}《战城南》诗之一:“{邯鄲}少年輩﹐個個有伎倆。”{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流业》:“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伎倆。”{刘昞}注:“錯意工巧。”{明}{康对山}《述隐》曲:“愧無伎倆佐{虞}{唐}﹐墮落在兒曹細黨。”{柳亚子}《论诗六绝句》:“一卷生吞{杜老}詩﹐聖人伎倆只如斯。”

  • 伎術官-汉语大词典

    伎術官

    【1】指医官﹑太史官等有某种技艺或术数的官吏。{宋}{赵昇}《朝野类要·爵禄》:“伎術官服色:醫官﹑并太史官﹐謂之文官頭﹐武官尾﹐蓋初入仕著緑﹐及格則换紫﹐并紅鞓帶﹐又及和安春官大夫﹐則或特轉之類﹐而醫官又有特賜金帶者。”《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九月﹐己巳﹐詔:‘伎術官自今不得如{京}朝官用考課遷陟。’”

  • 伎荷-汉语大词典

    伎荷

    【1】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謂卷荷爲伎荷。伎﹐立也。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謂之伎荷。或作芰﹐非是。”

  • 伎兒-汉语大词典

    伎兒

    【1】指歌舞艺人。{清}{吴伟业}《王郎曲》:“梨園子弟愛傳頭﹐請事{王郎}教絃索﹐恥向王門作伎兒﹐博徒酒伴貪歡謔。”《新唐书·于志宁传》:“又宫中數聞鼓聲﹐太樂伎兒輒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可不思之?”《百喻经·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

  • 作伎-汉语大词典

    作伎

    亦作“[作妓]”【1】谓表演歌舞或演奏音乐。《晋书·乐志下》:“但歌﹐四曲﹐出自{漢}世﹐無弦節。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晋}{陆机}《吊魏武帝文》:“〔{魏武帝}遺令〕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銅雀臺}﹐於臺堂上施八尺牀……月朝十五日﹐輒向帳作妓。’”《梁书·陈伯之传》:“{伯之}每旦常作伎﹐日晡輒卧﹐左右仗身皆休息。”

  • 倒舞伎-汉语大词典

    倒舞伎

    【1】表演倒立杂技的艺人。《旧唐书·音乐志二》:“{苻堅}嘗得西域倒舞伎。{睿宗}時﹐{婆羅門}獻樂﹐舞人倒行﹐而以足舞於極銛刀鋒﹐倒植於地﹐低目就刃﹐以歷臉中;又植於背下﹐吹篳篥者立其腹上﹐終曲而亦無傷;又伏伸其手﹐兩人躡之﹐旋身遶手﹐百轉無已。”

  • 倡伎-汉语大词典

    倡伎

    【1】古称以歌舞杂戏娱人的男女艺人。《云笈七籤》卷四十:“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後汉书·梁冀传》:“{冀}﹑{壽}共乘輦車……游觀第内﹐多從倡伎﹐鳴鍾吹管﹐酣謳竟路。”《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三年》:“{吴主}悲喜﹐迎拜於東門之外。既入廟﹐比七日三祭﹐設諸倡伎﹐晝夜娱樂。”【2】娼妓。{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姚华}《曲海一勺·明诗跋》:“倡伎以色事人﹐不能風雅。”{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张安贫儿镂臂文》:“{唐}{宋}間惡少﹐競刺其身……國朝此風遂絶。惟冶遊兒與倡伎密﹐或劄刺名號﹐以互相思憶。”

  • 工伎-汉语大词典

    工伎

    【1】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燕}將{王沈}等降{魏}。{樂浪王惠}﹑中書侍郎{韓範}﹑員外郎{段宏}﹑太史令{劉起}等帥工伎三百奔{鄴}。”{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翰院〕應供奉之人﹐自學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隸籍其間者﹐皆稱翰林﹐如今之翰林醫官﹐翰林待詔之類是也。”【2】技艺方术。{汉}{王充}《论衡·讥日》:“工伎之書﹐起宅蓋屋必擇日。”

  • 坐部伎-汉语大词典

    坐部伎

    【1】{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其樂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樂懸内﹐已上謂之坐部伎。”亦省称“[坐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樂爲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雅樂。”{唐}{白居易}《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

  • 奇伎-汉语大词典

    奇伎

    【1】见“奇技”。

  • 奏伎-汉语大词典

    奏伎

    【1】见“奏技”。

  • 口伎-汉语大词典

    口伎

    【1】见“口技”。

  • 吞劍伎-汉语大词典

    吞劍伎

    【1】我国传统杂技之一。《旧唐书·音乐志二》:“{梁}有長蹻伎﹐擲倒伎﹐跳劍伎﹐吞劍伎﹐今並存。”

  • 國伎-汉语大词典

    國伎

    【1】犹国乐。{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音乐》:“西京樂﹐起{苻氏}末﹐{魏}代至{隋}咸重之﹐遂謂之國伎。”

  • 家伎-汉语大词典

    家伎

    【1】见“家妓”。

  • 女伎-汉语大词典

    女伎

    【1】见“女妓”。

  • 婆猴伎-汉语大词典

    婆猴伎

    亦作“[婆侯伎]”【1】杂技名。相传{周成王}时南方有{扶娄国},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后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婁”之音变。参阅{晋}{王嘉}《拾遗记.周》。

  • 婆侯伎-汉语大词典

    婆侯伎

    【1】见“婆猴伎”。

  • 末伎-汉语大词典

    末伎

    【1】不足道的技艺。{晋}{张华}《励志》诗:“{養由}矯矢﹐獸號于林;{蒲盧}縈繳﹐神感飛禽。末伎之妙﹐動物應心。”{明}{刘基}《赠弈棋相子先序》:“蓋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唐}{刘肃}《大唐新语·惩戒》:“{高宗}朝﹐{姜恪}以邊將立功爲左相﹐{閻立本}爲右相。時以年饑﹐於國子學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時人爲之語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以末伎進身者﹐可爲炯戒。”【2】古指工商业。{汉}{荀悦}《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務﹐則事業脩矣。”

  • 材伎-汉语大词典

    材伎

    【1】见“材技”。

  • 根孤伎薄-汉语大词典

    根孤伎薄

    【1】势力孤单,才智浅薄。{南朝} {宋}{鲍照}《侍郎报满辞阁疏》:“日晏途遶﹐塊然自喪﹐加以無良﹐根孤伎薄﹐既同{馮衍}負困之累﹐復抱{相如}痟渴之疾。”

  • 椀珠伎-汉语大词典

    椀珠伎

    【1】古杂技。犹今舞碟弄碗之戏。{元}{吴莱}《椀珠伎》诗:“椀珠聞自宫掖來﹐長竿寳椀手中迴。”《旧唐书·音乐志二》:“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亦省称“[椀珠]”

  • 橦末之伎-汉语大词典

    橦末之伎

    【1】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清}{赵翼}《岁暮宴集梨园小部纵饮追欢即席有作》诗:“憑他橦末{都盧}戲﹐演出人間傀儡塲。”{唐}{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彀中時落羽﹐橦末乍升猱。”《文选·张衡<西京赋>》:“百馬同轡﹐騁足並馳﹐橦末之伎﹐態不可彌。”{薛综}注:“於橦末作其形狀。”亦省称“[橦末]”。

  • 正聲伎-汉语大词典

    正聲伎

    【1】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江州}刺史{陳顯達}鎮{樊城}。上慮朝野憂遑﹐力疾召樂府奏正聲伎。”{胡三省}注:“{江}左以清商爲正聲伎。”

  • 故伎重演-汉语大词典

    故伎重演

    【1】见“故技重演”。

  • 故伎-汉语大词典

    故伎

    亦作“[故技]”【1】旧伎俩;老花招。{闻一多}《书信·致梁实秋五》:“你也可以仿你从前的故伎﹐将他们分成等差。”{巴金}《家》二二:“他们还是一样地横眉毛竖眼睛在街上找人寻事﹐常常使人想起他们在这种情形中的故技。”

  • 效伎-汉语大词典

    效伎

    亦作“[効伎]”亦作“[效技]”【1】犹献技。{唐}{柳宗元}《永州新堂记》:“凡其物類莫不合形輔勢﹐効伎於堂廡之下。”{晋}{陆机}《文赋》:“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爲匠。”{南朝} {梁}{萧统}《七契》:“{養由}輕盼則林摧鷙獸﹐{蒲且}效技則虚下翔禽。”

  • 曲伎-汉语大词典

    曲伎

    亦作“[曲技]”【1】小技。{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崇文宏文生等﹐或駁雜糾紛﹐或偏長曲技。”{汉}{王充}《论衡·逢遇》:“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 清商伎-汉语大词典

    清商伎

    【1】{隋}时清乐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隋}清樂也。有編鐘﹑編磬﹑獨弦琴﹑繫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節鼓﹐皆一;笙﹑笛﹑簫﹑篪﹑方響﹑跋膝﹐皆二。歌二人﹐吹葉一人﹐舞者四人﹐并習《巴渝舞》。”

  • 淫伎-汉语大词典

    淫伎

    【1】无益的技艺。指制造奢华物品的技艺。{汉}{陆贾}《新语·本行》:“璧玉珠璣不御於上﹐則翫好之物棄於下;雕刻綪畫不納於君﹐則淫伎曲巧絶於民。”

  • 手伎-汉语大词典

    手伎

    【1】见“手技”。

  • 擔幢伎-汉语大词典

    擔幢伎

    【1】表演担幢杂技的人。《晋书·桓彝传》:“獲{關中}擔幢伎﹐以充太樂。”

  • 歌伎-汉语大词典

    歌伎

    【1】以歌舞为业的女子。{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诗:“詩從歌伎采﹐辯使坐賓驚。”

  • 歌舞伎-汉语大词典

    歌舞伎

    【1】歌女﹐舞女。《新唐书·河间王孝恭传》:“後房歌舞伎百餘。”【2】{日本}的一种民族戏剧。

  • 方伎-汉语大词典

    方伎

    【1】见“方技”。

  • 無所施其伎-汉语大词典

    無所施其伎

    【1】见“無所施其技”。

  • 營伎-汉语大词典

    營伎

    【1】见“營妓”。

  • 燈伎-汉语大词典

    燈伎

    【1】以灯彩为道具的舞蹈。{清}{昭槤}《啸亭续录·山高水长殿看烟火》:“{乾隆}初定制﹐於上元前後五日﹐觀煙火於{西苑}西南門内之{山高水長樓}……次樂部演舞燈伎﹐魚龍曼衍﹐炫曜耳目。”

  • 神伎-汉语大词典

    神伎

    【1】见“神技”。

  •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汉语大词典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1】谓学会一种技能﹐胜于积财千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爲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百伎-汉语大词典

    百伎

    【1】各种伎俩。{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千變百伎﹐在人目前。”【2】各种伎艺。{晋}{葛洪}《抱朴子·钧世》:“比之於女﹐俱體國色﹐而一人獨閑百伎﹐不可混爲無異也。”

  • 立部伎-汉语大词典

    立部伎

    【1】{唐}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唐}{白居易}《立部伎》诗:“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爲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樂爲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雅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八佾舞》則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畫幘﹐俱在樂懸之北。《文舞》居東﹐手執翟﹐狀如鳳毛。《武舞》居西﹐手執戚。《文》衣長大﹐《武》衣短小。其鐘師及磬師登歌。《八佾舞》並諸色舞通謂之立部伎。”亦省称“[立部]”。

  • 聲伎-汉语大词典

    聲伎

    【1】亦作“[聲妓]”。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天下珍滋譎怪充于家﹐供帳聲伎﹐與天子等。”{宋}{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妓之奉。”{晋}{袁宏}《後汉纪·顺帝纪上》:“{融}外戚家﹐雖好儒術﹐而服飾甚麗。坐絳紗帳﹐侍婢數十﹐聲妓不乏於前。”{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兄還不知{阮鬍子}漏網餘生﹐不肯退藏﹐還在這裏蓄養聲伎﹐結納朝紳。”《後汉书·皇后纪下·陈夫人》:“{陳夫人}者﹐家本{魏郡}﹐少以聲伎入{孝王}宫﹐得幸﹐生{質帝}。”【2】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艺。《金史·赵兴详传》:“近臣獻琵琶﹐{世宗}却之﹐謂{興詳}曰:朕憂勞天下﹐未嘗以聲伎爲心。”{宋}{苏轼}《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四表请举乐不允批答》:“吾之本性﹐以清净寂寞爲樂﹐雖在平日﹐無游觀聲技之念。”《南史·张欣泰传》:“{欣泰}負弩射雉﹐恣情閑放﹐聲伎雜藝﹐頗多開解。”

  • 聲伎兒-汉语大词典

    聲伎兒

    【1】见“聲兒”。

  • 薄伎-汉语大词典

    薄伎

    【1】薄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清}{唐甄}《潜书·食难》:“天下惟匹夫匹婦﹐無能﹑無所與之人﹐乃有死亡之患;其有薄伎者﹐雖困窮無傷也。”{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

  • 絶伎-汉语大词典

    絶伎

    【1】见“絶技”。

  • 緣竿伎-汉语大词典

    緣竿伎

    【1】见“緣2竿”。

  • 繩伎-汉语大词典

    繩伎

    亦作“[繩妓]”亦作“[繩技]”【1】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强委身焉。”{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难女》:“昔聞{獻縣}來一繩技﹐有姿色。”【2】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妓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繫之﹐鹿盧内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絃﹐然後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 賤伎-汉语大词典

    賤伎

    【1】卑微的技艺。亦指从事卑微技艺的人。{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琼奴记》:“彼工商賤伎﹐安能動余志?”{南朝} {梁}{江淹}《诣建平王书》:“竊慕大王之義﹐復爲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2】特指妓女。{明}{冯梦龙}《情史·情侠·严蕊》:“身爲賤伎﹐縱與太守有濫﹐罪亦不至死。”

  • 蹴瓶伎-汉语大词典

    蹴瓶伎

    亦作“[蹵瓶伎]”【1】古代杂技名。《文献通考·乐二十》:“蹵瓶伎﹐蓋蹵其瓶使上於鐵鋒杖端﹐或水精丸與瓶相植﹐回旋而不失也。”

  • 邯鄲伎-汉语大词典

    邯鄲伎

    【1】{邯郸郭公}({北齐}{後主}{高纬})的伎俩。{唐}{温庭筠}《邯郸郭公词》:“言念{邯鄲}伎﹐不見{鄴城}人。”{顾嗣立}补注:“{北齊}樂府《邯鄲郭公歌》:{邯鄲郭公}九十九﹐技兩漸進入{滕口}。”

  • 都盧伎-汉语大词典

    都盧伎

    【1】古代爬竿杂技。《文献通考·乐考二十》:“都盧伎﹐緣橦之伎衆矣﹐{漢武帝}時謂之都盧。{都盧}﹐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

  • 逞伎-汉语大词典

    逞伎

    【1】见“逞技”。

  • 進伎-汉语大词典

    進伎

    【1】进献歌舞。{宋}{周密}《齐东野语·优语》:“一日内宴﹐教坊進伎爲三四婢﹐首飾皆不同。”

  • 遊伎-汉语大词典

    遊伎

    【1】指出游的歌妓。{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 遢伎兒-汉语大词典

    遢伎兒

    【1】儇薄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渠寡福﹐又蕩無行﹐輕薄之心﹐還易翻覆。兒不能爲遢伎兒作婦!”{何垠}注:“遢﹐不謹也。伎﹐舒緩也。”{冯镇峦}评:“遢伎兒即儇薄子也。”

  • 辟邪伎-汉语大词典

    辟邪伎

    【1】古代装扮成辟邪兽形的舞伎。{唐}{李白}《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辟邪伎作鼓吹驚﹐雉子班之奏曲成。”{王琦}注:“辟邪﹐獸名……辟邪伎者﹐蓋假爲辟邪獸之形而舞者也。”

  • 雕蟲末伎-汉语大词典

    雕蟲末伎

    【1】见“雕蟲末技”。

  • 雜伎-汉语大词典

    雜伎

    【1】见“雜技”。

  • 鬼魅伎倆-汉语大词典

    鬼魅伎倆

    【1】见“鬼蜮伎倆”。

  • 鬼蜮伎倆-汉语大词典

    鬼蜮伎倆

    【1】喻暗中害人的卑劣手段。《歧路灯》第九五回:“這些衙役鬼魅伎倆﹐千人一狀﹐原也不必掛齒。”{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妖婦進資甚巨﹐而貪婪無厭﹐鬼蜮伎倆﹐愈出愈奇﹐真有令人髮指者。”亦作“[鬼蜮技倆]”﹑“[鬼魅伎倆]”。{鲁迅}《华盖集续编·并非闲话(三)》:“古人常说‘鬼蜮技俩’﹐其实世间何尝真有鬼蜮﹐那所指点的﹐不过是这类东西罢了。”

  • 音伎-汉语大词典

    音伎

    【1】见“音技”。

  • 馬伎-汉语大词典

    馬伎

    【1】马戏,人骑在马上所做的各种表演。杂技的一种。《新唐书·回鹘传下》:“樂有笛﹑鼓﹑笙﹑觱篥﹑盤鈴。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 騁伎-汉语大词典

    騁伎

    【1】见“騁技”。

  • 鬻伎-汉语大词典

    鬻伎

    【1】见“鬻技”。

  • 高麗伎-汉语大词典

    高麗伎

    【1】{隋}时七部乐之一。采用{高丽}乐曲,配以十四种乐器,由十八人演奏。《隋书·音乐志下》:“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兹伎》﹐七曰《文康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高麗伎》﹐有彈筝﹑搊筝﹑鳳首箜篌﹑卧箜篌﹑竪箜篌﹑琵琶。”

  • 高縆伎-汉语大词典

    高縆伎

    【1】见“高絙伎”。

  • 高絙伎-汉语大词典

    高絙伎

    亦作“[高縆伎]”【1】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梁}有高絙伎云。今戲繩者﹐謂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梁}始也。又有弄椀諸伎。{後漢}天子正旦受賀﹐以大繩繫兩柱﹐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比肩而不傾。”《通典·乐六》:“高絙伎﹐蓋今之戲繩者也。”{清}{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見高縆伎﹐行繩若飛越。”{钱仲联}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

  • 鼓舞伎-汉语大词典

    鼓舞伎

    【1】舞乐名。《宋书·乐志一》:“{晉}《鞞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並陳於元會。”

  • 龜兹伎-汉语大词典

    龜兹伎

    【1】指擅长{龟兹}乐舞的歌伎。{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豈出{龜兹}伎﹐玉笛非關{于闐}工。”【2】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龜兹伎》﹐有彈筝﹑豎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簫﹑觱篥﹑答臘鼓﹑毛員鼓﹑都曇鼓﹑侯提鼓﹑雞婁鼓﹑腰鼓﹑齊鼓﹑檐鼓﹑貝﹐皆一;銅鈸二。舞者四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