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綬)是什么意思
佩綬-汉语大词典
佩綬
【1】一种彩色丝带,用来标志身分﹑等级,或佩系官印﹑勋章。{郭沫若}《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希夷夫人}用红丝线来订上了佩绶﹐还用红墨水来加上了边沿。”
公綬-汉语大词典
公綬
【1】指高官显贵。{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張齊賢}〕日與故舊乘小車﹐携觴游釣。榜於門曰:老夫已毁裂軒冕﹐或公綬垂訪﹐不敢拜見。”
冠綬-汉语大词典
冠綬
【1】泛指官吏的服饰制度。冠,礼帽;绶,印绶。《宋史·舆服志四》:“請以官爲定﹐庶名實相副﹐輕重有準﹐仍分官爲七等﹐冠綬亦如之。”
印纍綬若-汉语大词典
印纍綬若
【1】语本《汉书·佞幸传·石显》:“{顯}與中書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爲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言其兼官據勢也。”{顔师古}注:“纍纍,重積也。若若,長貌。”后以“印纍綬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职,权势显赫。{严复}《论世变之亟》:“然則印纍綬若之徒﹐其必矯尾厲角﹐而與天地之機爲難者﹐其用心蓋可見矣。”
印綬-汉语大词典
印綬
【1】借指官爵。{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三:“舊説見龜蛇集者有印綬之喜。”{唐}{韦应物}《饵黄精》诗:“終期脱印綬﹐亦與天壤存。”【2】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史记·项羽本纪》:“{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旧唐书·裴度传》:“帶丞相之印綬﹐所以尊其名;賜諸侯之斧鉞﹐所以重其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兗州府}〕連忙委了本府經歷廳﹐到{嶧縣}去摘了印綬﹐權時代理縣事。”{宋}{孔平仲}《孔氏杂说》卷一:“{漢}時印綬﹐非若今之金紫﹑銀緋﹐長長(使)服之也。蓋居是官則佩是印綬﹐既罷則解之。”
卷綬-汉语大词典
卷綬
【1】卷束绶带。谓官吏辞职。《艺文类聚》卷五九引{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庆州牧书》:“必欲卷綬避賢﹐辭病收迹。”
墨綬-汉语大词典
墨綬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户以上爲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户爲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後汉书·蔡邕传》:“墨綬長吏﹐職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清}{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爲{真州}宰﹐墨綬垂芬芳。”{宋}{司马光}《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綬百里宰﹐紅蕖幕府僚。”{唐}{岑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
吐綬雞-汉语大词典
吐綬雞
【1】鸟名。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产于{巴}{峡}及{闽}{广}山中,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附吐绶鸡》:“出{巴峽}及{閩}{廣}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雞﹐小者如鴝鵒。頭頸似雉﹐羽色多黑﹐雜以黄白圓點﹐如真珠斑。項有嗉囊﹐内藏肉綬﹐常時不見﹐每春夏晴明﹐則向日擺之。頂上先出兩翠角﹐二寸許﹐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長闊近尺﹐紅碧相間﹐采色焕爛……此鳥生亦反哺。行則避草木﹐故《禽經》謂之避株﹐《食物本草》謂之吐錦雞﹐《古今注》謂之錦囊﹐《蔡氏詩話》謂之真珠雞﹐《倦游録》謂之孝鳥﹐《詩經》謂之鷊。”{清}{赵翼}《题岭南物产图六二韵》:“帶箭鳥拖尾﹐吐綬雞贅肉。”
吐綬鳥-汉语大词典
吐綬鳥
【1】即吐绶鸡。{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吐綬鳥身大如鸐﹐五色﹐出{巴}東山中。毛色可愛﹐若天晴淑景﹐即吐綬﹐長一尺﹐須臾還吞之。”{唐}{刘禹锡}《吐绶鸟词》:“{越}人偶見而奇之﹐因名吐綬{江}南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魚復縣}南山有鳥大如鴝鵒﹐羽色多黑﹐雜以黄白﹐頭頰似雉﹐有時吐物長數寸﹐丹采彪炳﹐形色類綬﹐因名爲吐綬鳥。”{清}{屈大均}《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收香一一立花鬚﹐吐綬紛紛飲花乳。”
寶綬-汉语大词典
寶綬
【1】帝王﹑皇后的印玺。{唐}{令狐楚}《郑尚书贺册皇太后表》:“獻寶綬于内朝﹐宣玉册于中禁。”《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夏四月﹐{温}({徐温})奉玉册﹐寶綬尊{隆演}({楊隆演})即{吴王}位。”
彈冠結綬-汉语大词典
彈冠結綬
【1】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汉书·萧育传》:“〔{育}〕少與{陳咸}﹑{朱博}爲友﹐著聞當世。往者有{王陽}﹑{貢公}﹐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後汉书·朱晖传论》:“若夫文會輔仁﹐直諒多聞之友﹐時濟其益﹐紵衣傾蓋﹐彈冠結綬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建原廟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刑﹐百廢具興﹐多土爰集﹐彈冠結綬﹐共欣千載之逢;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
桃花綬-汉语大词典
桃花綬
【1】{汉}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南朝}{梁元帝}《玄览赋》:“或帶桃花之綬﹐乍響{玄山}之王。”
璽綬-汉语大词典
璽綬
【1】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汉书·高帝纪下》:“使{陸賈}即授璽綬﹐{它}稽首稱臣。”《晋书·琅邪王伷传》:“平{吴}之役﹐率衆數萬出{涂中}﹐{孫晧}奉箋送璽綬﹐詣{伷}請降。”《资治通鉴·後唐庄宗同光三年》:“〔{王宗弼}〕劫遷{蜀}主及太后後宫諸王于西宫﹐收其璽綬。”
朱綬-汉语大词典
朱綬
【1】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诗:“至今壁間像﹐朱綬意蕭散。”{唐}{钱起}《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書下﹐過門朱綬新。”{唐}{钱起}《送河南陆少府》诗:“{雲間}{陸生}美且奇﹐銀章朱綬映金羈。”
桃綬-汉语大词典
桃綬
【1】即桃花绶。亦泛指印绶。{唐}{李商隐}《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綿相憶隔{章臺}。”{冯浩}注:“{梁武帝}賦:‘或帶桃花之綬。’桃綬泛用﹐不拘品秩。”【2】指桃花。{宋}{宋祁}《春宴行乐家园》诗:“身輕早蝶千回舞﹐技癢新禽百種啼。乘暖草茵侵坐軟﹐畏風桃綬向林低。”【3】指桃红色的丝带。{清}{陈维崧}《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旗亭舊事﹐記曾經﹐見汝寳釵樓側……翠滑鸞鞾﹐紅香桃綬﹐絶藝千金值。”
槐綬-汉语大词典
槐綬
【1】三公的印绶。绶,印纽丝带。借指印。{北周}{庾信}《伤王司徒褒》诗:“緑紱紆槐綬﹐黄金飾侍蟬。”
狗帶綬-汉语大词典
狗帶綬
【1】有狗图形的丝带。《後汉书·五行志一》:“{熹平}中﹐省内冠狗帶綬﹐以爲笑樂。”
挂綬-汉语大词典
挂綬
【1】谓辞官。綬,系在印纽上的丝带。{唐}{元稹}《归田》诗:“{陶君}三十七﹐挂綬出都門。”
文綬-汉语大词典
文綬
【1】彩色丝带。{唐}{虞世南}《琵琶赋》:“開寳撥以更運﹐帶文綬而旁垂。體備角商﹐韻包宫羽。”
綬-汉语大词典
綬
【1】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草染制,故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綬。”{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草名也﹐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緑﹐因以爲綬名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楊妃}專寵帝室﹐金印綬﹐寵徧於{銛}{釗};象服魚軒﹐榮均於{秦}{虢}。”
章綬-汉语大词典
章綬
【1】官印和系印的丝带。亦泛指官印。《西京杂记》卷二:“{朱買臣}爲{會稽}太守﹐懷章綬還至舍亭﹐而國人未知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上益加知遇﹐面賜章綬﹐累召對。”【2】指官位。{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一門群從﹐章綬鼎盛﹐可謂殊榮曼福﹐備於一身已。”{宋}{曾巩}《归老桥记》:“今{柳侯}……方爲天子致其材力以惠元元之時﹐雖欲遺章綬之榮﹐從湖山之樂﹐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螭綬-汉语大词典
螭綬
【1】螭纽及系纽的丝带。指官印。{唐}{杜牧}《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上有舅姑高堂﹐儼然螭綬龜章。”
蛇盤綬笥-汉语大词典
蛇盤綬笥
【1】《後汉书·方术传下·许曼》:“{桓帝}時﹐{隴西}太守{馮緄}始拜郡﹐開綬笥﹐有兩赤蛇分南北走。{緄}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歲之後﹐君當爲邊將﹐官有東名﹐當東北行三千里。復五年﹐更爲大將軍﹐南征。’{延熹}元年﹐{緄}出爲{遼東}太守﹐討{鮮卑}﹐至五年﹐復拜車騎將軍﹐擊{武陵}{蠻}賊﹐皆如占。”后因以“蛇盤綬笥”为带兵远征之典。{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旍節既秉﹐高蟬且珥﹐龜轉印函﹐蛇盤綬笥。”
衣綬-汉语大词典
衣綬
【1】朝服与佩绶。{唐}{白居易}《有感》诗之一:“鬢髮已斑白﹐衣綬方朱紫。”
艾綬-汉语大词典
艾綬
【1】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汉}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後汉书·冯鲂传》:“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李贤}注:“艾即﹐緑色﹐其色似艾。”《後汉书·酷吏传·董宣》:“以{宣}嘗爲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花綬-汉语大词典
花綬
【1】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隋}{江总}《赋得谒帝承明庐》:“香貂拜黻衮﹐花綬拂玄除。”{唐}{张说}《恩赐乐游园宴》诗:“花綬光連榻﹐朱顔暢飲醇。”{南朝} {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彫材濫杞梓﹐花綬接鵷鴻。”
藍綬-汉语大词典
藍綬
【1】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丝带的不同颜色, 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蓝绶表示等级较低的官吏。{宋}{苏舜钦}《送家静及第後赴官清水》诗:“白頭佐邑非爲晩﹐藍綬還鄉亦可誇。”{五代}{齐己}《送司空学士》诗:“藍綬乍稱新學士﹐白衫初脱舊神仙。”
組綬-汉语大词典
組綬
【1】借指官爵。{清}{唐孙华}《忆颐儿时就婿外家》诗:“所願紹家學﹐非必組綬。”{明}{徐渭}《赠沈母序》:“由此觀之﹐人固不可以無實﹐至於實之名否﹐則其權不在管毫﹐而在組綬也的然矣。”{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诗:“門傳組綬身能退﹐家學漁樵跡更奇。”【2】古人佩玉, 用以系玉的丝带。《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緼組綬。”{郑玄}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魏书·高祖纪下》:“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組綬。”
結綬-汉语大词典
結綬
【1】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唐}{皇甫冉}《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來結綬未經秋﹐已厭微官憶舊遊。”《汉书·萧育传》:“〔{蕭育}〕少與{陳咸}﹑{朱博}爲友﹐著聞當世。往者有{王陽}﹑{貢公}﹐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郁达夫}《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豈爲行吟來{楚}澤﹐終期結綬到南枝。”{明}{梁辰鱼}《浣纱记·不允》:“結綬{金馬}庭﹐高議{雲臺}上。”
紫綬金章-汉语大词典
紫綬金章
【1】紫色印绶和金印, 古丞相所用。借指贵官。{明}{陆采}《明珠记·访侠》:“正是不貪紫綬金章貴﹐留得蒼顔白髮身。”{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馬青蓮舊路﹐誰悟?”
紫綬-汉语大词典
紫綬
【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 或作服饰。{明}{何景明}《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萬里爲蒼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空談霸王略﹐紫綬不挂身。”{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夢﹐紅樹青霜餞此行。”【2】即紫薇。{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謂紫薇也。”{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麗碧天霞﹐豐茸紫綬花。”
紫艾綬-汉语大词典
紫艾綬
【1】紫绿色绶带。《後汉书·冯鲂传》:“帝嘗幸其府﹐留飲十餘日﹐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李贤}注:“艾即﹐緑色也﹐其色似艾。”
綬-汉语大词典
綬
“[绶]”的繁体字。《廣韻》殖酉切,上有,禪。【1】丝带。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帷幕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郑玄}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周礼·天官·幕人》:“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唐}{韩愈}《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诗:“印綬歸台室,旌旗列將壇。”【2】指衣带。{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词:“雲薄羅裙綬帶長,滿身新裛瑞龍香,翠鈿斜映艷梅妝。”
綬草-汉语大词典
綬草
【1】多年生矮小草本。夏季开花, 花小, 白而带紫红色, 可供观赏。根茎可入药, 能滋阴益气﹑凉血解毒。
綬雞-汉语大词典
綬雞
【1】即吐绶鸡。{明}{杨慎}《凤赋》:“鵕飛光而暎天﹐綬雞曳彩而駢羅﹐竊鳳形而似者也。”
綬虉-汉语大词典
綬虉
【1】草名。《尔雅·释草》作“虉綬”。{郭璞}注:“小草有雜色,似绶。”{宋}{洪迈}《夷坚甲志·开源宫主》:“甃玉池邊綬虉長﹐吟折紫芝香滿手。”
綬帶-汉语大词典
綬帶
【1】指衣带。《武王伐纣平话》卷上:“{玉女}遂解綬帶一條與{紂王}。{玉女}言曰:‘此爲信約。’”{宋}{陶穀}《清异录·香琼绶带》:“{薛能}《賞酴醿詩》云:‘香瓊綬帶雪纓絡。’”{前蜀}{薛昭蕴}《小重山》词:“憶昔在{昭陽}﹐舞衣紅綬帶﹐繡鴛鴦。”【2】古代用以系官印等物的丝带。《新唐书·车服志》:“{德宗}嘗賜節度使時服﹐以鵰銜綬帶。”{唐玄宗}《千秋节赐群臣镜》诗:“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綬帶鳥-汉语大词典
綬帶鳥
【1】鸟名。亦称寿带鸟。又有练鹊﹑长尾鶲﹑一枝花等异名。雄鸟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 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 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 形似绶带, 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
綬囊-汉语大词典
綬囊
【1】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晋书·舆服志》:“{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耳。”
綬花-汉语大词典
綬花
【1】花名。蔓生如绶, 故名。{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紅綬花﹐蔓生如綬﹐有文采﹐因名焉。”{唐}{陈子良}《春晩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迎風采旄轉﹐照日綬花開。”
綬帶米-汉语大词典
綬帶米
【1】麦芽。可供药用。{宋}{陶穀}《清异录·药谱》:“綬帶米﹐麥糵。”
綬鳥-汉语大词典
綬鳥
【1】即吐绶鸡。亦称火鸡。因上嘴根有肉绶, 呈五色, 能伸缩, 故名。《埤雅·释鸟四》:“綬鳥﹐一名鷊﹐亦或謂之吐綬﹐咽下有囊如小綬﹐五色彪炳……亦曰真珠鷄﹐體有真珠點文。”
綬笥-汉语大词典
綬笥
【1】盛印绶的箱子。《後汉书·方术传下·许曼》:“{隴西}太守{馮緄}始拜郡﹐開綬笥﹐有兩赤蛇分南北走。”
緑綟綬-汉语大词典
緑綟綬
【1】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三公以上用绿綟色绶带。《晋书·卫瓘传》:“及{楊駿}誅﹐以{瓘}録尚書事﹐加緑綟綬﹐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慚聞紆緑綬﹐即候挂朝簪。”《後汉书·舆服志下》:“諸國貴人﹑相國皆緑綬。”{刘昭}注:“{徐廣}曰:‘金印緑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緑﹐又云似紫。”《陈书·高祖纪上》:“其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緑綟綬﹐位在諸侯王上。”亦省作“[緑綬]”。
緑綬-汉语大词典
緑綬
【1】见“緑綟綬”。
綟綬-汉语大词典
綟綬
【1】即绿綟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东观汉记·百官表》:“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
纓綬-汉语大词典
纓綬
【1】冠带与印绶。借指官位。{宋}{苏轼}《祭柳子玉文》:“慨然懷歸﹐投棄纓綬。”{唐}{张说}《游洞庭湖湘》诗之二:“城池自縶籠﹐纓綬爲徽纆。”
赤綬-汉语大词典
赤綬
【1】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南朝} {梁}{江淹}《横吹赋》:“赤綬紫駁﹐星含露分。”{明}{高启}《送董湖州》诗:“五馬貴專城﹐花兼赤綬明。”《後汉书·舆服志下》:“諸侯王赤綬。”
進綬-汉语大词典
進綬
【1】进升官阶。绶,丝带,用来系印环或玉佩。古时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分和等级。{唐}{源乾曜}《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進綬懷三少﹐承光盡百身。”綬﹐一本作“級”。
釋綬-汉语大词典
釋綬
【1】犹让位。《文选·曹冏<六代论>》:“{漢}宗室王侯解印釋綬﹐貢奉社稷﹐猶懼不得爲臣妾。”{张铣}注:“解印釋綬﹐謂奪其位也。”
解印綬-汉语大词典
解印綬
【1】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蘇士}既解印綬﹐旋察{古魯家}之異志﹐知事不可爲﹐乃避難于{突厥}。”亦省作“[解綬]”﹑“[解印]”。{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汉书·薛宣传》:“{游}({謝游})得檄﹐亦解印綬去。”{汉}{蔡邕}《文範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錯﹐争之不從﹐即解綬去。”{元}{张可久}《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邊稚子迎門。”{清}{李渔}《慎鸾交·谲讽》:“下官{蘇州}太守{卜康民}﹐地處衝繁﹐事多盤錯﹐未得掛冠之便﹐難萌解綬之心。”{唐}{王维}《济上四贤咏》:“解印歸田里﹐賢哉此丈夫。”
解綬-汉语大词典
解綬
【1】见“解印綬”。
青綬-汉语大词典
青綬
【1】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亦借指官印。{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唐}{刘禹锡}《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身在絳紗傳六藝﹐腰懸青綬亞三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清}{方文}《送杜于皇北上廷试》诗:“舊交强半拖青綬﹐政府誰當壞白麻。”《後汉书·舆服志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刘昭}注:“〔青綬﹐〕一號青緺綬。”【2】喻植物藤蔓。{清}{谭嗣同}《怪石歌七古》:“石兮石兮何痀僂﹐女蘿紛披帶青綬。”【3】借指高级官吏。《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兵見{堅}士衆甚整﹐不敢攻城”{裴松之}注引{汉}{王粲}《英雄记》:“{陳郡}太守{胡軫}……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
霞綬-汉语大词典
霞綬
【1】红色的绶带。《元史·礼乐志五》:“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鳳翹冠﹐翠花鈿﹐服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珮﹐各執寶蓋﹐舞唱前曲。”
雙綬-汉语大词典
雙綬
【1】两条绶带。{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唐}{刘禹锡}《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唐}{皇甫曾}《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唐}{李贺}《感讽》诗:“我待紆雙綬﹐遺我星星髮。”
金綬-汉语大词典
金綬
【1】金印紫绶。指代高官。{唐}{孟郊}《立德新居》诗:“玉蹄裂鳴水﹐金綬忽照門。拂拭貧士席﹐拜候丞相轅。”
金章紫綬-汉语大词典
金章紫綬
【1】见“金印紫綬”。
金印紫綬-汉语大词典
金印紫綬
【1】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後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稱號﹐惟皇后貴人﹐金印紫綬。”亦作“[金章紫綬]”。《晋书·舆服志》﹕“貴人﹑夫人﹑貴嬪是爲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明}{高明}《琵琶记·蔡宅祝寿》:“惟願取黄卷青燈﹐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金紫]”。{汉}{蔡邕}《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踐常伯﹐超補三事。紆佩金紫﹐光國垂勳。”《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聖恩横加﹐猥賜金紫。”{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後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顔色﹐金章紫綬來相趨。”《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爲中書侍郎﹐才學如此﹐何憂不至尚書金紫。”{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選高班﹐每每東頭近聖顔。”
銀印青綬-汉语大词典
銀印青綬
【1】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秦}{汉}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茂陵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亦省作“[銀青]”。{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今官制:光禄大夫轉銀青﹐銀青轉金紫﹐金紫轉特進。”{唐}{高适}《遇冲和先生》诗:“三命謁金殿﹐一言拜銀青。”
銀綬-汉语大词典
銀綬
【1】犹银青。银印青绶。{唐}{高適}《东平留赠狄司马》诗:“入幕綰銀綬﹐乘軺兼鐵冠。”{刘开扬}笺注引《汉书·百官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
錦綬-汉语大词典
錦綬
【1】锦制的绶带。《宋史·舆服志四》:“其冕無額花者﹐玄衣纁裳﹐悉畫﹐小白綾中單﹐師子錦綬﹐二銀環。”【2】为官员显示身份的标志。{宋}{秦观}《和王通叟琵琶》:“風流雲散令人瘦﹐忍看麴塵昏錦綬。”{元}{迺贤}《投赠赵祭酒二十韵》:“錦綬還鄉乘駟馬﹐繡衣行部去襜帷。”
黄綬-汉语大词典
黄綬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黄綬。”{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銅印黑綬及黄綬。”{唐}{刘长卿}《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2】借指官吏或官位。{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颀》:“惜其偉才﹐只到黄綬﹐故其論家﹐往往高於衆作。”{明}{徐渭}《龛山凯歌》之二:“縣尉卑官禄米微﹐教辭黄綬着戎衣。”{唐}{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蒼生望﹐卒爲黄綬欺。”
鷊綬-汉语大词典
鷊綬
【1】比喻诗文的文理色彩。{元}{王逢}《仲倩许生栒哀辞序》:“而{栒}孝友眭之聞﹐錚錚族里。尤工詩﹐鷊綬翟章﹐影日林澗。”
黑綬-汉语大词典
黑綬
【1】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唐}{王贞白}《送马明府归山》诗:“免遭黑綬束﹐不與白雲疎。”《梁书·王僧孺传》:“久爲尺板斗食之吏﹐以從皁衣黑綬之役。”【2】黑色绶带。《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黄綬﹐{成帝}{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後汉书·滕抚传》:“{陰陵}人{徐鳳}﹑{馬勉}等﹐復寇郡縣﹐殺略吏人﹐{鳳}衣絳衣﹐帶黑綬﹐稱‘無上將軍’。”{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銅印黑綬及黄綬。”
龜綬-汉语大词典
龜綬
【1】龟纽印绶。亦借指官爵。《後汉书·西域传论》:“先馴則賞籝金而賜龜綬。”{李贤}注:“龜謂印文也。《漢舊儀》曰:‘銀印皆龜紐﹐其文刻曰“某官之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