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秦

秦(秦)是什么意思

  • 秦弓-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秦弓qín gōng

    【释义】:

    良弓异名。以其产自古秦地而得名。《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洪兴祖补注:“《汉书·地理志》云:秦地迫近戎狄,以射猎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为弓干。”

  • 朝秦暮楚-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朝秦暮楚zhāoqínmùchǔ

    一时给秦国服务,一时又给楚国服务,比喻人反复无常——忠贞不渝(对待爱情,应该~,不应该朝秦暮楚。)

  • 秦晋-古语词今用词典

    秦晋qínjìn

    秦国和晋国,秦秋时期,秦、晋两个相邻的强国,一方面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矛盾尖锐,一方面又为了发展的相互需要而世为婚姻。例如秦缪公的夫人就是晋惠公的姐姐。秦缪公伐晋,俘虏惠公,因其姐说情而获释。惠公之子子圉作为人质到了秦国,缪公以同宗之女作为他的妻子。公子重耳避难到秦国,缪公又以同宗五女为其妻。(参见《史记·晋世家》)“秦晋”凝炼成词,引申为:两姓联姻。

    今沿用引申义。

    《文学与人生》:“上海某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总经理周女士,地位显赫,收入颇丰,却与某街道办事处的一般干部结为秦晋。”《成都晚报》:“周大妈晚年丧偶,经人撮合,与一鳏居老人相识,她顾虑子女反对,从建立关系到再结‘秦晋’,都像在搞‘地下工作’。”《光明日报》:“二十三年前,梁文林与重庆姑娘刘德全结为秦晋之好。”

  • 秦晋之好-实用委婉语词典

    秦晋之好

    用于称赞两姓联姻。中国古代春秋时,秦、晋两国常常互通婚姻,故有此说。

  • 朝秦暮楚-实用委婉语词典

    朝秦暮楚

    婉指一会儿就发生变化,反复无常。原意战国时代秦国和楚国比较强大,其他国家和游说之士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会儿偏向秦国,一会儿偏向楚国。

  • 朝秦暮楚 忠心赤胆-反义词应用词典

    朝秦暮楚 忠心赤胆

    朝秦暮楚 zhāoqínmùchǔ

    忠心赤胆 zhōngxīnchìdǎn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亦比喻行踪不定,早晨在此地,晚上到彼地。

    〔例句〕

    1.尔我家三世奴,岂朝秦暮楚者耶?幼主妄行当劝戒,不从则当告主人。

    2.杨虎朝秦暮楚,是个反复小人。

    【忠心赤胆】形容忠诚不二。也作“赤胆忠心”“赤胆忠肝”。

    〔例句〕

    1.因见子有忠心赤胆,直谏纣王,怜救万民,身遭剜目之灾。

    2.那一番赤胆忠心为国为民一派的正气,姓白的,你见了也就威风顿减。

    3.这个丹心碧血扶周王,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

  • 秦-古文观止词典

    秦qín

    【词性】:名词

    一、古国名。开国君主是秦庄公之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分封为诸侯。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169)。《阴饴甥对秦伯》: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君子爱护他们的国君,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征税整治武装力量的困难,等待秦国送回国君的命令。《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军队一定会撤退。《蹇叔哭师》:秦师遂东。——秦国的军队就向东进发了。

    二、陕西省的简称(3)。《杨恽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我家原来是秦地人。《杨恽报孙会宗书》:能为秦声。——能够歌唱秦地的歌曲。《书洛阳名园记后》:当秦、陇之襟喉。——正当陕西、甘肃的要害地区。

    三、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秦始皇实行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30)。《项羽本纪赞》: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不过三年,就统率五国诸侯消灭了秦朝。《游侠列传序》: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在秦朝以前,民间游侠,埋没无闻,我感到很遗憾。《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我听说秦朝有十种过失,有一种过失现在还存在,这就是设置狱吏。

    四、人名。即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他是燕昭王的亲信,奉燕昭王之命到齐国从事间谍活动。齐闵王末年被任为齐相。他劝说齐闵王约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一部分魏、韩地。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来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间谍活动暴露,被齐闵王用车裂之刑处死(1)。《潮州朝文公庙碑》: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五、指秦王嬴政(1)。《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秦王已经称帝。

  • 秦伯-古文观止词典

    秦伯qín bó

    【词性】:名词

    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为五霸之一。封伯爵,称穆公(9)。《阴饴甥对秦伯》: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在王城订立盟约。《阴饴甥对秦伯》:秦伯曰:“是吾心也。”——秦穆公说:“这是我的心意啊。”《寺人披见文公》: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晋侯秘密地在王城会见秦穆公。

  • 秦国-古文观止词典

    秦国qín guó

    【词性】:名词

    古国名。开国君主是秦庄公之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封分为诸侯。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1)。《范雎说秦王》: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那秦国地处偏僻遥远,我愚昧无能。

  • 秦皇-古文观止词典

    秦皇qín huáng

    【词性】:名词

    即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秦始皇实行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1)。《留侯论》: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这样的人确实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的人,项籍不能使他恼怒的人。

  • 秦皇帝-古文观止词典

    秦皇帝qín huáng dì

    【词性】:名词

    即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秦始皇实行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而相信荆轲,那么,匕首就从暗中刺过来了。

  • 秦惠王-古文观止词典

    秦惠王qín huì wáng

    【词性】:名词

    战国时秦国国君嬴驷,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苏秦最初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

  • 秦济-古文观止词典

    秦济qín jī

    【词性】:名词

    人名。即唐代潮州刺史韩愈的下属官军事衙推(1)。《祭鳄鱼文》: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潮州刺史韩愈派遣军事衙推秦济,用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的深水里,来给鳄鱼吃。

  • 秦穆-古文观止词典

    秦穆qín mù

    【词性】:名词

    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为五霸之一。封伯爵,称穆公(1)。《凌虚台记》: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曾经试着和您登台眺望,它的东边就是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的所在地。

  • 秦穆公-古文观止词典

    秦穆公qín mù gōng

    【词性】:名词

    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为五霸之一。封伯爵,称穆公(1)。《公子重耳对秦客》: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秦穆公派人吊唁献公的儿子重耳。

  • 秦孝公-古文观止词典

    秦孝公qín xiào gōng

    【词性】:名词

    秦献公之子,嬴姓,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前321年在位。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1)。《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 秦昭王-古文观止词典

    秦昭王qín zhāo wáng

    【词性】:名词

    战国时秦国国君,亦称秦昭襄王,名稷(一作侧),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初,其母宣太后当权,任用魏冉为相,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改用范雎为相,又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此后秦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1)。《屈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楚怀王会面。

  • 苏秦-古文观止词典

    苏秦sū qín

    【词性】:名词

    苏秦,战国对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纵横家。他曾任六国相,倡导合纵之说。著有《苏子》三十一篇,已佚(12)。《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苏秦最初用连横的策略去劝说秦惠王。《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苏秦说:“下臣本来就怀疑大王是不会采用〔我的意见〕的。”《苏秦以横说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在这个时候,天下这样大,人民这样多,王侯这样有威权,谋臣这样有权术,都要取决于苏秦的计策。

  • 吕相绝秦-古文观止词典

    吕相绝秦

    【朝代】:成公十三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秦晋本春秋大国,既是近邻,又有婚姻关系,但为了争霸中原,二国也常常发生摩擦甚至于大打出手。本文所记的是秦桓公背弃盟约,晋厉公派吕相与秦绝交的事。文中从两国的友好邦交开始谈起,历数秦国背信弃义的行为,用夸张矫饰之笔,把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切不和都归罪于秦,为出师伐秦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行文纵横变化,逐层深入,虽也有强词夺理,与事实不尽相符之处,但也事出有因,令秦国难以置辩。

    【原文】: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微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 阴饴甥对秦伯-古文观止词典

    阴饴甥对秦伯

    【朝代】:僖公十五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秦晋两国在韩原大战后,晋惠公兵败被俘,晋大夫阴饴甥去秦国求和,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巧言应对,终于使秦国释放了惠公。通篇借用“君子”、“小人”之言,正反开合,软硬兼施,巧妙地表达了他的本意。

    【原文】: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 烛之武退秦师-古文观止词典

    烛之武退秦师

    【朝代】:僖公三十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秦晋两国联合伐郑,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使说秦。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对方利害立言,终于折服了秦穆公,使其撤去围郑的军队。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用笔曲折微妙,说理简明得体,突出地表现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公子重耳对秦客-古文观止词典

    公子重耳对秦客

    【原文出处】:(檀弓下) 礼记

    【说明】: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以吊唁为名,派子显去试探逃亡在外的重耳,劝其趁机回国夺取君位。重耳虽有此心,但经舅犯指点,却装出一副哀痛欲绝的样子,表示重丧之中,不敢存有非礼之想,骗取了穆公的信任和赞美。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以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器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 苏秦以连横说秦-古文观止词典

    苏秦以连横说秦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国策》是分国记事的国别史,记载了战国到秦统一以前250年间各国的史事。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到西汉经刘向编校为33篇,定名《战国策》。

    《国策》内容比较驳杂,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侧重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国策》对“士”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有夸大之处,反映出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但是某些篇章表现出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反抗强暴精神的赞扬等,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国策》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大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故事生动完整,语言严谨简约。叙事状物,喜用铺张扬厉,夸饰渲染手法,写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指陈利害,危言耸听。善于运用巧妙而幽默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与说服力。

    《国策》对我国后代散文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本文记述战国著名策士苏秦游说各国,谋取荣华富贵的经过,可以当作一篇生动的人物传记来读。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他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国,因不谙时务而终归失败。第二部分写他以合纵的策略游说燕赵等国,终于取得成功,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两部分形成前后对比,以夹叙夹议、铺陈排比的文笔,生动地展现了苏秦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形象地揭示出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但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来描绘苏秦,对他追逐名利而投机取巧、朝秦暮楚的政治态度缺乏批判,应引起读者注意。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曰。”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餝,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 范雎说秦王-古文观止词典

    范雎说秦王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秦昭襄王即位后,由其母宣太后及舅父魏冉把持朝政。范雎自魏至秦游说秦王,想让秦王改变这种大权旁落的状况。但当秦王向他求教时,他却不急于回答。直到秦王心诚意急之时,他才说明自己与秦王交疏言深,话一不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即使自己不怕死,也担心因自己之死使天下贤人望而生畏,莫肯来秦。最后才指出太后,穰侯专权的危害,终于使秦王完全信任了自己。范雎的说辞,反复陈说,委婉警悚,突出地表现了他深谋远虑与老成持重,同时也显示出他的长于辞令,善于进谏的才能。

    【原文】: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鲁仲连义不帝秦-古文观止词典

    鲁仲连义不帝秦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强秦攻赵,是战是降,事关重大。鲁仲连站在反侵略的立场上,坚决主张抗击秦国,并和“帝秦派”辛垣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鲁仲连揭穿了秦国得寸进尺的贪婪好战本质,并以具体事例反复强调了“帝秦”的危害性,终于驳倒了“帝秦”的论调,说服了辛垣衍,使赵国加强了抗秦的决心和信心。本文还突出地赞扬了鲁仲连事成之后不居功受赏的高贵品质,着力塑造了一个“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义士形象。题材集中,笔墨经济,重点突出,比喻恰当。说理形象而透彻,文势起伏而流畅。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快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而听退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王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奏!”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 秦楚之际月表-古文观止词典

    秦楚之际月表

    【原文出处】:史记

    【说明】:

    本文是《秦楚之际月表》的序言,文中论述了秦楚之际的历史变化,揭示了汉朝速兴的原因。写法上有正有反,行文上千回百转,篇末连用反问作结,余味无穷。

    【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贾谊过秦论上-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过秦论上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贾谊(前201-前169),河南洛阳人。贾谊是汉文帝时代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才识卓越,学问渊博,很受文帝赏识。但因为他主张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和诬陷,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聘为梁怀王太傅,才能不得施展,终于抑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散文议论畅达,气势宏伟,剖析利害,指陈得失,颇多卓越之见,有战国纵横家风格。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重点在于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他认为威镇四海的强秦,短短15年就被一举推翻,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实际上是“过汉”,它借古喻今,希望文帝以秦之速亡为鉴戒,用“仁义”治国。文章感情奔放,气势浩瀚;结构波澜起伏,姿态横生;语言自然流畅,明快错落。尤其是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使全文犹如长江大河,滚滚而下,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量。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仆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稷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秦-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秦qín

    ①周代诸侯国。《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急攻之。”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陈涉世家》:“天下苦~久矣。”

  • 先秦-现代汉语大词典

    先秦xiān qín

    【释义】:

    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 避秦-现代汉语大词典

    避秦bì qín

    【释义】:

    晋陶潜《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遇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也指躲避强暴或战乱。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安南亡于法,朝鲜并于日,其墐户无天,避秦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 朝秦暮楚-现代汉语大词典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释义】:

    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各视利益之所在,时而事秦,时而奉楚,变化无常。游说之士亦如此。后比喻人反复无常。马南邨《王道和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

  • 嬴秦-现代汉语大词典

    嬴秦yíng qín

    【释义】:

    指秦国或秦王朝。秦为嬴姓,故称嬴秦。

  • 秦-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qín

    【释义】:

    ①周朝国名。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②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前206年,为汉所灭。传二世,共十五年。③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1)公元352年氐族贵族苻健称帝,国号秦,建都长安,史称前秦。(2)公元386年,羌族贵族姚苌称帝,国号为秦,建都长安,史称后秦。(3)公元385年鲜卑贵族乞伏国仁称大单于,其弟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北),史称西秦。④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⑤姓。

  • 秦川-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川qín chuān

    【释义】:

    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要把咱的穷根斩,将来铁牛翻秦川。”

  • 秦川牛-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川牛qín chuān niú

    【释义】:

    中国黄牛的优良地方品种。产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地区,故名。全身紫红或红色,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格强健,蹄大坚固。性情温驯,役力强。产肉性能良好。

  • 秦火-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火qín huǒ

    【释义】:

    指秦始皇焚书事。瞿秋白《赤都心史》:“心与智不调,请寻一桃源,避此秦火。”

  • 秦吉了-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吉了qín jí liǎo

    【释义】:

    即鹩哥。

  • 秦灰-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灰qín huī

    【释义】:

    指秦始皇所烧书籍的灰烬。后成为焚书的典实。蔡元培《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函》:“见焚字纸者,近取谛视,则先生之遗著在焉,审之则一半已付秦灰。”

  • 秦关-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关qín guān

    【释义】:

    指秦地关塞。朱德《攻克石门》:“尽歼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

  • 秦陇-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陇qín lǒng

    【释义】:

    秦岭和陇山的并称。也指今陕西、甘肃之地。陈毅《寄友》:“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

  • 秦皇-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皇qín huáng

    【释义】:

    秦始皇。毛泽东《沁园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 秦侯瓜-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侯瓜qin hóu guā

    【释义】:

    秦东陵侯召平所种的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泛指甜美之瓜。郭沫若《董老行》:“传食共分秦侯瓜。”

  • 秦庭之哭-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庭之哭qín tíng zhī kū

    【释义】:

    春秋时,吴国进攻楚国,楚臣申包胥奉命到秦国求援,在秦庭倚墙而哭,历七日夜哭声不绝,秦王遂出兵援楚。见《左传·定公四年》。后用为乞求别人援救之典。姚雪垠《李自成》:“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作秦庭之哭。”

  • 秦晋-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晋qín jìn

    【释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用以指两姓联姻。苏曼殊《绛纱记》:“父有契友…与吾父约,有子女必谐秦晋。”

  • 秦腔-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腔qín qiāng

    【释义】:

    戏曲剧种。俗称梆子,流行于陕西以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本属古秦地,故名。音调激越高亢,节奏鲜明,善于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柳青《创业史》:“(生宝)撅起屁股拉屎的时候,还唱着那么几句很不内行的秦腔。”

  • 秦楼楚馆-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楼楚馆qín lóu chǔ guǎn

    【释义】:

    旧时指歌舞场所或妓院。

  • 秦醉-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醉qín zuì

    【释义】:

    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翦诸鹑首。”指天帝在醉意蒙眬中赐缪公以秦境之地。后因以“秦醉”指侥幸取得政权。鲁迅《无题》:“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 秦篆-现代汉语大词典

    秦篆qín zhuàn

    【释义】:

    即小篆。范文澜等《中国通史》:“李斯订定文字,依据籀文、古文,笔画力求简省划一,称为秦篆,或称小篆。”

  • 一秦-汉语大词典

    一秦

    【1】一个{秦}国。《汉书·陈胜传》:“{武臣}至{邯鄲}﹐自立爲{趙王}﹐{陳餘}爲大將軍﹐{張耳}﹑{召騷}爲左右丞相。{勝}怒﹐捕繫{武臣}等家室﹐欲誅之。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不如因立之。’”{颜师古}注:“言爲讎敵﹐與{秦}無異。”后常用为独一的颫~。{唐}{韩翃}《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诗:“更羡風流外﹐文章是一{秦}。”{宋}{黄庭坚}《晁张和答秦觏五言予亦次韵》:“自古非一{秦}﹐六籍蓋多難。”【2】指{秦桧}。{宋}{陆游}《追感往事》诗之五:“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 三户亡秦-汉语大词典

    三户亡秦

    【1】谓{楚}虽仅存三户,终于灭亡{秦国}。{唐}{高適}《东征赋》:“歎三户之亡{秦}﹐知萬人以離{項}。”{宋}{苏轼}《竹枝歌》:“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盡讙呼。”{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但三户亡{秦}﹐讖緯已兆;一成祀{夏}﹐曆數有徵。”{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户必亡{秦}。”

  • 三秦-汉语大词典

    三秦

    【1】{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指今{陕西}一带。{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金冯璧}《河山形胜图》诗:“地形西控{三秦}遠﹐河勢南吞二{華}秋。”【2】{秦州}﹑{东秦州}﹑{南秦州}的合称。《魏书·尒朱天光传》:“於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咸來款順。”《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秦}﹐{秦}﹑{東秦}﹑{南秦}也。”

  • 借秦-汉语大词典

    借秦

    【1】借{秦}朝乱亡为喻,以论治政之道。语出《汉书·贾山传》:“{賈山},{潁川}人也……{孝文}時,言治亂之道,借{秦}爲諭,名曰《至言》。”{宋}{苏轼}《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之一:“曲無和者應思{郢}﹐論少卑之且借{秦}。”

  • 儀秦-汉语大词典

    儀秦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明}{秦樓外史}《男王后》第四折:“這的是拿奸頭抵全﹐捉賊真贜見·這其間使不得{儀}{秦}辯﹐拼了個貶{潮陽}八千。”{汉}{扬雄}《法言·渊骞》:“亂而不解﹐{子貢}恥之;説而不富貴﹐{儀}{秦}恥之。”{元}{雅琥}《上执政》诗:“正言期{董}{賈}﹐枉道恥{儀}{秦}。”{清}{唐甄}《潜书·用贤》:“京朝之官﹐陷人奪位﹐援黨助己﹐傾害之術﹐巧於{儀}{秦}。”

  • 先秦-汉语大词典

    先秦

    【1】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多指{春秋}{战国}时期。《汉书·河间献王德传》:“{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颜师古}注:“先{秦}﹐猶言{秦}先﹐謂未焚書之前。”{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先{秦}文字﹐無有不佳。余所尤愛者﹐{樂毅}《答燕惠王書》﹑{李斯}《上逐客書》﹑《韓非子·説難》。”

  • 亡秦三户-汉语大词典

    亡秦三户

    【1】《史记·项羽本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清}{无名氏}《陆沉痛·城温》:“好好少年﹐何妨作亡{秦}三户!”{古直}《吊杨笃生先生》诗:“曾把心香爇到君﹐亡{秦}三户識雄文。”

  • 函秦-汉语大词典

    函秦

    【1】泛指{长安}一带。{宋}{陆游}《山南行》诗:“地近{函}{秦}氣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宋}{陆游}《剑门关》诗:“{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宋}{司马光}《送王书记之官永兴》诗:“{鞏}{洛}風煙遠﹐{函}{秦}草樹微。”

  • 劇秦美新-汉语大词典

    劇秦美新

    【1】{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上封事给{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故名《剧秦美新》。文中抨击{秦始皇}焚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王莽}则歌功颂德。

  • 劇秦-汉语大词典

    劇秦

    【1】{汉}{扬雄}撰《剧秦美新》一文,贬斥{秦}朝,称美{王莽}的{新}朝。后因以“劇秦”谓指斥前朝。{清}{陈梦雷}《抒哀赋》:“不淟涊以劇{秦}兮﹐庶余心之靡他。”{明}{刘基}《咏史》:“想得民心思{漢}日﹐正當{楊子}劇{秦}時。”【2】{扬雄}《劇秦美新》的省称。{宋}{王安石}《扬雄》诗之一:“歲晩{天禄閣}﹐强顔爲《劇秦》。”{郁达夫}《岁暮穷极某府怜其贫嘱为撰文》诗:“國門《吕覽》應傳世﹐何必臣{雄}再《劇秦》。”

  • 又生一秦-汉语大词典

    又生一秦

    【1】谓又造成一个强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古今喻类》:“自增仇敵曰又生一秦。”

  • 大秦-汉语大词典

    大秦

    【1】古国名。又名{犁靬}﹑{海西}。古代{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海而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以{大秦}称{东罗马帝国}。《後汉书·西域传·大秦》:“〔{大秦國}〕以在海西﹐亦曰{海西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 大秦君-汉语大词典

    大秦君

    【1】称{唐}{秦景通}。{景通}与其弟{暐}俱精《汉书》﹐时称{景通}为{大秦君}。《旧唐书·儒学传上·秦景通》:“與弟{暐}尤精《漢書》……當時習《漢書》者皆宗師之﹐常稱{景通}爲{大秦君}﹐{暐}爲{小秦君}。”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汉语大词典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1】{唐}代基督教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立。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碑文为景教士{景净}撰﹐{吕秀巖}书﹐概述{大秦}景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的活动和基督教教义。碑底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为研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 大秦寺-汉语大词典

    大秦寺

    【1】{唐}代所建景教寺﹐通称{大秦寺}。{宋}{王溥}《唐会要·大秦寺》:“{天寶}四載九月﹐詔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爲名﹐將欲示人﹐必修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爲{大秦寺}。天下諸府郡置者﹐亦準此。”{宋}{苏轼}《南山纪行诗·小序》:“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宫}﹐而宿于{南谿}谿堂。遂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乃歸。”

  • 大秦珠-汉语大词典

    大秦珠

    【1】{大秦国}出产的珠子。后泛指远方异域所产之珠。{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後汉书·西域传·大秦》:“〔{大秦}〕土多金銀奇寳﹐有夜光璧﹑明月珠。”{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之二:“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 小秦君-汉语大词典

    小秦君

    【1】称{唐}{秦暐}。《旧唐书·儒学传上·秦景通》:“{秦景通}﹐{常州}{晉陵}人也。與弟{暐}尤精《漢書》﹐當時習《漢書》者皆宗師之﹐常稱{景通}爲{大秦君}﹐{暐}爲{小秦君}。若不經其兄弟指授﹐則謂之‘不經師匠﹐無足採也’。”

  • 周秦-汉语大词典

    周秦

    【1】{周}{秦}两代的并称。{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这儿的‘周秦’一个词﹐就是指{周}{秦}之际。”《汉书·元帝纪》:“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重以{周}{秦}之弊﹐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2】{北宋}词家{周邦彦}与{秦观}的并称。两人均受{柳永}的影响,同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周}{秦}詞以理法勝﹐{姜}{張}詞以骨韻勝﹐{碧山}詞以意境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總之﹐謂{白石}拔幟於{周}{秦}之外﹐與之各有千古則可﹐謂{南宋}名家以迄{仲舉}﹐皆取法於{白石}﹐則吾不謂然也。”

  • 哭秦庭-汉语大词典

    哭秦庭

    【1】{春秋}{楚国}{伍员},因家族被{楚}王诛灭而奔{吴},谓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包胥}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后{伍}率{吴}兵破{楚},{申包胥}师于{秦}。{秦}王不许。{申}“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絶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为所感,遂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年》。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璩毕曜迁官》诗:“獨慚投{漢}閣﹐俱議哭{秦}庭。”{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诗:“{申包}哭{秦}庭﹐泣血將安仰?”{梁斌}《播火记》十二:“要是一下子闹起红军来﹐咱到哪里哭{秦}庭去?”亦省作“[哭庭]”。{明}{张煌言}《上鲁国主启》:“〔臣〕雖乖哭庭之義﹐尚圖掃境之功。”

  • 帝秦-汉语大词典

    帝秦

    【1】尊奉{秦王}为帝。{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说{赵}奉{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齐}{鲁仲连}晓以利害,终使{赵}{魏}同息此议。事见《战国策·赵策三》。后以屈奉暴君或异族统治者为“帝秦”。{傅尃}《感怀》诗:“枉勞奔走十年身﹐興{漢}誰知竟帝{秦}。”{陈去病}《有怀刘三纯苦念西狩无畏》诗:“其二有{漸離}﹐生來耻帝{秦}。”

  • 後秦-汉语大词典

    後秦

    【1】十六国之一。为羌族{姚萇}所建,史称{後秦}(公元384年-417年)。《晋书·地理志上》:“既而{姚萇}滅{苻}氏﹐是爲{後秦}。”

  • 嫚秦-汉语大词典

    嫚秦

    【1】横暴的{秦}朝。《文选·韦孟<讽谏>诗》:“阨此嫚{秦}﹐耒耜斯耕。”{吕向}注:“因陒於{秦}家嫚毒之法而耕於野。”

  • 東秦-汉语大词典

    東秦

    【1】{战国}时{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湣王}曾称东帝,两国皆以其富强而东西并立,后因称{齐国}或{齐}地为“東秦”。{宋}{苏轼}《次韵答顿起》之二:“十二東{秦}比{漢}京﹐去年古寺共題名。”《晋书·慕容德载记》:“{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南朝} {梁}{萧统}《诒明山宾诗》:“{平仲}古稱奇﹐{夷吾}昔擅美﹐令則挺{伊}賢﹐東{秦}固多士。”

  • 椎秦-汉语大词典

    椎秦

    【1】椎击{秦皇}。《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韩}人{张良}为{韩}报{秦}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始皇},“得力士,爲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張子房}破{楚}椎{秦},貌如處子。{諸葛孔明}陳師對壘,氣若書生。”后亦以“椎秦”泛指击杀仇敌。{马骏声}《醉题酒家壁》诗:“椎{秦}不得志猶存﹐天下英雄皆好酒。”{康有为}《东事战败》诗:“嗚呼﹐椎{秦}不成奈若何?”

  • 楚炬秦灰-汉语大词典

    楚炬秦灰

    【1】谓焚毁,毁灭。{清}{张三礼}《<空谷香>序》:“而妖艷靡曼之音誨淫倡亂﹐甘以詞章得罪名教﹐遂使毛穎﹑陳元失身溷厠﹐{楚}炬{秦}灰﹐不能廓清摧陷﹐豈非詞場寃山苦海歟!”

  • 楚館秦樓-汉语大词典

    楚館秦樓

    【1】{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细腰者居之,人称{楚}馆;{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为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后世称{秦}楼。后因以“楚館秦樓”称歌榭妓院。《水浒传》第六回:“花街柳陌﹐衆多嬌艷名姬;{楚}館{秦}樓﹐無限風流歌妓。”{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館{秦}樓貪戀着誰﹐全不想養育的深恩義。”《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小小}自十五而至二十﹐這四五年﹐{楚}館{秦}樓之福﹐俱已享盡。”

  • 楚岫秦雲-汉语大词典

    楚岫秦雲

    【1】泛指{秦}{楚}云山。{宋}{陈与义}《邓州城楼》诗:“{鄧州}城樓高百尺﹐{楚}岫{秦}雲不相隔。”

  • 咸秦-汉语大词典

    咸秦

    【1】指{秦}都城{咸阳}。{唐}人多借指{长安}。{唐}{白居易}《醉後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出門可憐惟一身﹐弊裘瘦馬入{咸秦}。”{唐}{罗隐}《上霅川裴郎中》诗:“貴提金印出{咸秦}﹐瀟灑江城兩度春。”【2】指{秦朝}。{唐}{胡曾}《青门》诗:“{漢皇}提劍滅{咸秦}﹐亡國諸侯盡是臣。”

  • 晨秦暮楚-汉语大词典

    晨秦暮楚

    【1】犹言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孙丑下二》:“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爲臣而蚤定臣禮﹐於是晨{秦}暮{楚}﹐無國而不爲臣﹐無君而非其君。”

  • 暮楚朝秦-汉语大词典

    暮楚朝秦

    【1】{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后以“暮楚朝秦”比喻反复无常或主意不定。{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宣言》:“國中政黨﹐言之可羞﹐暮{楚}朝{秦}﹐宗旨靡定。”{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姚廉访》:“邊塞戰争之地﹐得失無常﹐居人各顧家室﹐必懷首鼠﹐苟有失守﹐則相率以迎﹐暮{楚}朝{秦}﹐是其常態。”【2】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清}{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爲之﹐如傳舍衙署焉。”

  • 挂秦金-汉语大词典

    挂秦金

    【1】高价征求对文章的意见。{唐}{李峤}《市》诗:“徒知觀{衛}玉﹐詎肯挂{秦}金?”

  • 胡秦-汉语大词典

    胡秦

    【1】胡与{秦}。犹中外。比喻相距很远。{唐}{于逖}《忆舍弟》诗:“安知汝與我﹐乖隔同胡{秦}。”《文选·苏武<诗>之一》:“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张铣}注:“胡{秦}﹐相去遠也。”{晋}{傅玄}《豫章行苦相篇》:“昔爲形與影﹐今爲胡與{秦}。胡{秦}不相見﹐一絶踰參辰。”

  • 朝秦暮楚-汉语大词典

    朝秦暮楚

    【1】{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各视利益之所在﹐时而事{秦}﹐时而奉{楚}﹐变化无常。游说之士亦如此。后以喻人反复无常。{马南邨}《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余嘗過訪其居﹐修竹瀟然﹐焚香獨坐﹐左圖右史﹐充棟汗牛。昔人之所慕者﹐今{大中}俱得之矣。與世之朝{秦}暮{楚}﹐驅馳勢利之場者﹐大相遼絶哉。”{清}{孙枝蔚}《陌上桑》诗:“朝{秦}暮{楚}胡爲乎﹐誰言鬚眉即丈夫?”【2】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或朝属{秦国}﹐暮属{楚国}。比喻行踪无定或生活不安定。{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烽烟滿郡州﹐南北從軍走;嘆朝{秦}暮{楚}﹐三載依{劉}。”{宋}{晁补之}《北渚亭赋》:“仕如行賈﹐孰非逆旅?託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 嬴秦-汉语大词典

    嬴秦

    【1】指{秦国}或{秦}王朝。{秦}为{嬴}姓﹐故称{嬴秦}。{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方當炎{漢}興隆日﹐正是{嬴秦}失鹿時。”{宋}{刘炎}《迩言》:“{戰國}君愚臣智﹐及其終也﹐臣亦自愚。{嬴秦}君尊臣卑﹐及其終也﹐君亦自卑。”

  • 歐秦-汉语大词典

    歐秦

    【1】{宋}词人{欧阳修}和{秦观}的并称。{王国维}《人间词话》三三:“{美成}詞深遠之致不及{歐}{秦}。”

  • 憶秦娥-汉语大词典

    憶秦娥

    【1】曲牌名。亦名《秦楼月》。属商调,南﹑北曲均有。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作小令。句法与词同,亦或后阙有异。【2】词牌名。{唐}{李白}词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双调,有三十七字﹑三十八字﹑四十字﹑四十一字﹑四十六字,分平韵﹑仄韵两体。参阅《词谱》卷五。

  • 盧秦-汉语大词典

    盧秦

    【1】即古代名医{扁鹊}。{扁鹊}姓{秦}氏。故又名“盧秦”。{明}{刘基}《老病叹》诗:“我身衰朽百病加﹐年未六十眼已花……琚瓆不能使之少﹐{盧秦}焉能使之加?”

  • 秦-汉语大词典

    《廣韻》匠鄰切,平真,從。【1】古部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非子}做部落首领时,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作为附庸。《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後所封國。”{段玉裁}注:“{鄭}《詩譜》曰:‘{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堯}時有{伯翳}者﹐實{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歷{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非子}爲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秦}之變風始作。’按{伯益}﹑{伯翳}實人一﹐{臯陶}之子也。”【2】{周}朝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为附庸,与以{秦}邑。{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时奄有今{陕西省}地,故习称{陕西}为{秦}。《论语·微子》:“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庄子·寓言》:“{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3】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前206年,为{汉}所灭。传二世,共十五年。《文献通考·帝系·帝号历年》:“{秦始皇}﹐{伯翳}之後﹐{莊襄王}之子﹐母{吕不韋}姬﹐姓{嬴}氏﹐名{政}。以{周}亡後九年甲寅﹐嗣立爲{秦王}。立二十七年庚辰﹐盡滅六國﹐稱{始皇帝}﹐後十二年辛卯崩。{二世皇帝}名{胡亥}﹐{始皇帝}少子﹐以壬辰嗣立。三年甲午﹐爲{趙高}所弑。立{二世}兄{子嬰}。乙未﹐{~高祖}入{秦}﹐{子嬰}降﹐{秦}亡。右{秦}二世﹐共十五年﹐首庚辰﹐盡甲午。”【4】{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1)公元352年氐族贵族{苻健}称帝,国号{秦},建都{长安},史称{前秦}。(2)公元386年,羌族贵族{姚萇}称帝,亦国号{秦},建都{长安},史称{後秦}。(3)公元385年{鲜卑}贵族{伏国仁}称大单于,其弟{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北),史称{西秦}。【5】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肃}{张家川}东。{秦}祖先{非子}封于此,是{秦}的最早都邑。【6】{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汉书·西域传下》:“{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7】香草名。一说为木名。《文选·宋玉<风赋>》:“獵蕙草﹐離秦衡。”{李善}注:“秦﹐香草也……又云:秦﹐木名也。”【8】{陕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国土奄有今{陕西省}地,故名。【9】姓。

  • 秦洞-汉语大词典

    秦洞

    【1】指{桃源洞}。{宋}{杨亿}《樱桃》诗:“石髓凝{秦}洞﹐珠胎剖{漢}津。”亦称“[秦人洞]”。{宋}{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桃花已滿{秦}人洞﹐杏樹猶存{董奉祠}。”

  • 秦冤-汉语大词典

    秦冤

    【1】{秦始皇}时﹐无辜之人辄遭冤屈。后因称无辜获罪为“秦冤”。{唐}{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自憫{秦}冤痛﹐誰憐{楚}奏哀?”

  • 秦分-汉语大词典

    秦分

    【1】秦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自石鼓爲{孔子}時正文外﹐{秦}篆得正文之八分﹐名曰{秦}分。{吾邱衍}説也。”

  • 秦筆-汉语大词典

    秦筆

    【1】{秦国}制造的笔。{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

  • 秦望-汉语大词典

    秦望

    【1】山名。{秦望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故名。{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兴福·昙翼》:“〔{曇翼}〕履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爲衆峯之傑﹐陟境便見。《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東海}横{秦望}﹐{西陵}遶{越臺}。”{王琦}注:“{施宿}《會稽志》:‘{秦望山}﹐在{會稽縣}東南四十里﹐舊經云衆嶺最高者。’”{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

  • 秦梁-汉语大词典

    秦梁

    【1】地名。一说{秦始皇}东巡涉水时从官提石所填的石桥。《初学记》卷五引{晋}{郭缘生}《述征记》:“{秦梁}﹐地名也。或云{秦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覩所累石﹐無造作之處。”

  • 秦女-汉语大词典

    秦女

    【1】指{秦穆公}女{弄玉}。{三国} {魏}{曹植}《仙人篇》:“{湘娥}撫琴瑟﹐{秦女}吹笙竽。”{黄节}注:“《列仙傳》曰:‘{蕭史}者﹐{秦繆公}時人也﹐善吹簫。{繆公}有女﹐號{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遂教{弄玉}作鳳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唐}{岑参}《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诗:“不逢{秦女}在﹐何處聽吹簫?”{鲁迅}《集外集·<赠人>诗之二》:“{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塵踊躍夜風輕。”

  • 秦智虞愚-汉语大词典

    秦智虞愚

    【1】{春秋}时{百里奚}为{虞}大夫﹐无所作为﹐{虞}亡入{秦}﹐与{蹇叔}﹑{由余}等共辅{穆公}建立霸业。见《史记·秦本纪》。后以“秦智虞愚”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清}{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楚}材{晉}用﹐國士所以長嗟;{秦}智{虞}愚﹐賢哲爲之永歎。”

  • 秦二代-汉语大词典

    秦二代

    【1】{秦}二世皇帝{胡亥}。{唐}代避{李世民}讳﹐故{二世}称{二代}。{唐}{白居易}《决壅蔽》:“昔{秦二代}好佞﹐{趙高}飾諂諛之言以壅之。”

  • 秦樓謝館-汉语大词典

    秦樓謝館

    【1】见“秦樓楚館”。

  • 秦王破陣樂-汉语大词典

    秦王破陣樂

    【1】{唐}代著名乐舞。或名《秦王破阵舞》;又称《七德舞》。《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爲{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於道﹐軍人相與爲《秦王破陣樂》之曲﹐後編樂府云。”

  • 秦長壘-汉语大词典

    秦長壘

    【1】见“秦壘”。

  • 秦宫-汉语大词典

    秦宫

    【1】{东汉}大将军{梁冀}嬖奴。《後汉书·梁冀传》:“{冀}愛監奴{秦宫}﹐官至太倉令。得出入{壽}所。{壽}見{宫}﹐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與私焉。”{唐}{李商隐}《可叹》诗:“{梁}家宅裏{秦宫}入﹐{趙后}樓中{赤鳳}來。”【2】指{秦}朝宫殿。《陈书·高祖纪上》:“寧{秦}宫之可顧?豈{魯}殿之猶存?”{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中闻钟》词:“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宫。”{清}{叶燮}《石门郁曾发游秦归赋赠兼示胡园表徐导柏》诗:“{秦}宫{漢}殿秋原上﹐飽贈書生一枕長。”

  • 秦庭-汉语大词典

    秦庭

    【1】{秦}朝。亦借指{秦}地{长安}。{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晋书·符坚载记上》:“我本出將歸{江}南﹐遭時不遇﹐隕命{秦}庭。”

  • 秦川女-汉语大词典

    秦川女

    【1】指{晋}{窦滔}妻{苏氏}。{苏氏}﹐名{蕙}﹐字{若兰}﹐{始平}人﹐地属{秦川}﹐故称。{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见《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后以泛指感念夫君的女子。{唐}{李白}《乌夜啼》诗:“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 秦人策-汉语大词典

    秦人策

    【1】《左传·文公十三年》﹕“〔{秦伯}〕使{士會}。{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爲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杜预}注﹕“策﹐馬檛。臨别授之馬檛﹐並示已所策以展情。”后借指马鞭。{唐}{杜甫}《别苏徯》诗:“贈爾{秦}人策﹐莫鞭轅下駒。”

  • 秦稽-汉语大词典

    秦稽

    【1】{秦望山}和{会稽山}的并称。《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跂予閒{衡}{嶠}﹐曷月瞻{秦}{稽}。”{吕延济}注:“瞻{秦}{稽}﹐謂{秦望}﹑{會稽山}也。”《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東渚鉅海﹐南望{秦}{稽}。”{张铣}注:“言{會稽}東渚有大海也。{秦望山}﹑{會稽山}﹐二山之名。”

  • 秦弓-汉语大词典

    秦弓

    【1】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楚辞·九歌·国殇》:“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洪兴祖}补注:“《漢書·地理志》云:{秦}有{南山}檀柘﹐可爲弓幹。”

  • 秦吉了-汉语大词典

    秦吉了

    【1】鸟名。也称了哥﹑吉了。因产于{秦中}﹐故名。{唐}{李白}《自代内赠》诗:“安得秦吉了?爲人道寸心。”{宋}{辛弃疾}《千年调》词:“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鹦》〔附录〕:“秦吉了﹐即了哥也。《唐書》作結遼鳥﹐番音也﹐出{嶺}南{容}﹑{管}﹑{廉}﹑{邕}諸州峒中﹐大似鸜鵒﹐紺黑色﹐夾腦有黄肉冠﹐如人耳﹐丹咮黄距……能效人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一秦吉了飛集棘上﹐展翼覆之。”

  • 秦地-汉语大词典

    秦地

    【1】指{秦国}所辖的地域。《战国策·秦策一序》:“{蘇}{張}説﹐外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皆{秦}地。”《晋书·地理志上》:“及{平王}東遷{洛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則爲{秦}地﹐累世都之﹐至{始皇}﹐遂平六國。”{唐}{杜甫}《洞房》诗:“{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宫。”{梁启超}《战国载记·纪列国疆域形势章》:“其時{秦}地之廣﹐乃僅與{韓}﹑{宋}﹑{燕}比肩。”【2】{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智严》:“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

  • 秦庭之哭-汉语大词典

    秦庭之哭

    【1】{春秋}时﹐{吴国}进攻{楚国}﹐{楚}臣{申包胥}奉命到{秦国}求援﹐在{秦}庭倚墙而哭﹐历七日夜哭声不绝﹐{秦王}遂出兵援{楚}。见《左传·定公四年》。后用为求别人援救之典。{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禽侠》:“三年而巢不移﹐則報仇之計已决;三日不返﹐其去作{秦}庭之哭可知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卢象升}沉默一阵﹐叹口气说:‘{伯祥}﹐你的主意虽是上策﹐但我实不能用﹐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作{秦}庭之哭。’”

  • 秦鬟妝鏡-汉语大词典

    秦鬟妝鏡

    【1】比喻山明水秀﹑风光佳丽的地方。{秦}鬟﹐指{浙江}{秦望山}。妆镜﹐指{绍兴}{鉴湖}。{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词:“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

  • 秦妍-汉语大词典

    秦妍

    【1】指{秦国}美女。{唐}{王勃}《采莲赋》:“{吴}娃{越}艷﹐{鄭}婉{秦}妍﹐感靈翹於上節﹐悦瑞色於中年。”

  • 秦姬曲-汉语大词典

    秦姬曲

    【1】相传{荆轲}刺{秦王}时﹐王急﹐不知所措。姬人以琴音示{秦王}逃脱之方﹐后世称为《秦姬曲》。《琅琊代醉编·秦姬曲》:“《燕丹傳》:王謂{軻}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聽瑟而死。’召姬人鼓琴﹐琴聲曰:‘羅縠卑衣﹐可裂而絶;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而負而拔。’王於是奮袖超屏風走﹐然則{秦王}之免﹐姬人力也。乃賜{夏無且}金﹐而不及姬人﹐何耶?”

  • 秦衡-汉语大词典

    秦衡

    【1】见“秦蘅”。

  • 秦川-汉语大词典

    秦川

    【1】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荆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南朝} {陈}{徐陵}《关山月》诗之一:“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遥﹐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花木秀芳郊。”{王老九}《张老汉卖馀粮》:“要把咱的穷根斩﹐将来铁牛翻{秦川}。”

  • 秦家樓-汉语大词典

    秦家樓

    【1】指{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萧史}时所作{凤楼}。也称{秦楼}。{明}{陈子龙}《萧史曲》:“自聽人間曲﹐更入{秦}家樓。”

  • 秦篝-汉语大词典

    秦篝

    【1】指{秦}人编制的熏笼。《楚辞·招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王逸}注:“篝﹐籠也。”{明}{王志坚}《表异录·器用》:“《記事珠》:簫局﹐古熏籠也﹐一名{秦}篝。”

  • 秦虢-汉语大词典

    秦虢

    【1】{唐明皇}时{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的并称。{宋}{蔡梦弼}《草堂诗话》:“{葛常之}《韻語陽秋》曰:‘{老杜}《麗人行》,專言{秦}{虢}宴游之樂,末章有“當軒下马入錦茵,且莫近前丞相嗔”之句,當是謂{楊國忠}也。’”后因用以比喻雅淡轻盈的女子。{清}{陈维崧}《箇侬·丙午元夕雨》词:“雅淡衣裳﹐輕盈姿格﹐人月同時一色。便旁人也道﹐此是{秦}{虢}。”

  • 秦庭朗鏡-汉语大词典

    秦庭朗鏡

    【1】传说{秦始皇}有镜﹐能照见人肠胃五脏等。见《西京杂记》卷三。后因以“秦庭朗鏡”比喻明于审案的官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負屈寒儒﹐得遇{秦}庭朗鏡;行凶詭計﹐難逃{蕭相}明條。”

  • 秦塞-汉语大词典

    秦塞

    【1】{秦}代所建的要塞。{唐}{李白}《蜀道难》诗:“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烟。”{唐}{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渭水}自縈{秦}塞曲﹐{黄山}歸繞{漢}宫斜。”{明}{唐顺之}《送人赴真定幕》诗:“雁起分{秦}塞﹐雀棲辨{魏}臺。”{明}{陈子龙}《襄阳》诗:“燧色通{秦}塞﹐妖星下{楚}宫。”

  • 秦瑟-汉语大词典

    秦瑟

    【1】古乐器的一种。{唐}{白居易}《醉歌》:“罷{胡}琴﹐掩{秦}瑟﹐玲瓏再拜歌初畢。”

  • 秦正-汉语大词典

    秦正

    【1】指夏历十月。正﹐一年的开始。{秦}以夏历十月为正月。{宋}{苏轼}《永裕陵十月旦表》:“戒寒墐户﹐倏及于{秦}正。”

  • 秦規-汉语大词典

    秦規

    【1】谓{秦}代的建筑规模。{唐}{杨汝士}《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樓古{秦}規在﹐{江}分{蜀}望開。”

  • 秦茾-汉语大词典

    秦茾

    【1】药草名。

  • 秦文-汉语大词典

    秦文

    【1】指{秦国}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歴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 秦書八體-汉语大词典

    秦書八體

    【1】指{秦}代通行的八种书体。{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周作人}《<蜕龛印存>序》:“夫{秦}書八體﹐五曰摹印﹐施于印璽﹐{漢}氏因之。”

  • 秦鏡-汉语大词典

    秦鏡

    亦作“[秦鑑]”【1】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宫},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见腸胃五臟,歷然無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H照宫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唐}{司空曙}《故郭婉仪挽歌》:“一日辭{秦}鏡,千秋别{漢}宫。”{宋}{周邦彦}《风流子·大石》词:“問甚時説與,佳音密耗,寄將{秦}鏡,偷换{韓}香。”后亦用以称颂官吏清明,善于断狱。{清}{褚人穫}《坚瓠补集·曲巷高门行》:“伏闕難留直指公(即{張慎學})﹐長懸{秦}鏡照{吴中}。”{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邓县尹》:“真心爲民﹐細心辨事﹐不辭辛苦﹐不憚繁冗﹐魑魅情弊﹐焉能逃{秦}鑑哉!”

  • 秦禍-汉语大词典

    秦禍

    【1】指{秦始皇}焚书事。{宋}{叶適}《魏华甫鹤山书院》词:“曾經{秦}禍多散闕﹐《鄭箋》《毛傳》悲紛如。”

  • 秦簫-汉语大词典

    秦簫

    【1】传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两人俱仙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宋}{王禹偁}《慰公主薨表》:“雲愁{魯}館﹐風咽{秦}簫﹐驂鸞轡以飇馳﹐慘龍頭而雪泣。”{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倩龍池和鳳沼﹐寡鵠望{秦}簫﹐孤鸞怯{楚}腰。”{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秦}簫吹斷續﹐{楚}挽哭滄浪。”

  • 秦垢-汉语大词典

    秦垢

    【1】{秦}朝的尘垢。对{秦}朝暴政的贬斥之辞。{宋}{苏轼}《凤翔八观·石鼓歌》:“暴君縱欲窮人力﹐神物義不汙{秦}垢。”

  • 秦郵帖-汉语大词典

    秦郵帖

    【1】帖名。{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家刻》:“是年秋八月﹐爲{韓城}{師禹門}太守﹐刻《秦郵帖》四卷﹐皆取{蘇東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諸公書﹐而殿以{松雪}﹑{華亭}二家。”

  • 秦鹿-汉语大词典

    秦鹿

    【1】指{秦国}的帝位。鹿﹐喻帝位。{宋}{王安石}《范增》诗之一:“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金}{元好问}《萧贡·楚歌》:“只貪衣繡榮{楚}猴﹐豈識金刀得{秦}鹿。”《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秦}鹿逐翻興社稷﹐{楚}騅推倒立封疆。”{清}{陈维崧}《满江红·汴京怀古》词之三:“{秦}鹿詎爲{劉季}死﹐{楚}猴甘受{周苛}賣。”

  • 秦俑-汉语大词典

    秦俑

    【1】{秦始皇}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陕西}{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也称{秦}兵马俑。

  • 秦絃-汉语大词典

    秦絃

    【1】犹{秦}筝。{唐}{李白}《古风》之五五:“{齊}瑟彈東吟﹐{秦}絃弄西音。”{宋}{贺铸}《侍香金童》词:“燕堂開﹐雙按{秦}絃呈素指。”

  • 秦艷-汉语大词典

    秦艷

    【1】指{秦}地美女。{明}{宋濂}《晩步青溪上》诗:“{荆}偈逞妍曲﹐{秦}艷發清彈。”

  • 秦王女-汉语大词典

    秦王女

    【1】指{秦穆公}女{弄玉}。《文选·江淹<杂体诗·效班婕妤“咏扇”>》:“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烟霧。”{李善}注引《列仙传》:“{蕭史}者﹐{秦繆公}時人。善吹簫。{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一旦皆隨鳳皇飛去。”

  • 秦封-汉语大词典

    秦封

    【1】指{秦始皇}巡游各地时给予山川﹑物类的封号。{清}{吴伟业}《松化石》诗:“{穀城}相遇處﹐肯復受{秦}封。”{靳荣藩}注引《汉官仪》:“{秦始皇}上封{泰山}﹐風雨暴至﹐休於松下﹐因封其松爲五大夫。”

  • 秦橋-汉语大词典

    秦橋

    【1】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所造的石桥。{唐}{李贺}《古悠悠行》:“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王琦}汇解引《初学记》:“《三齊記》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築城﹐造石橋﹐入海三十里。’”{宋}{梅尧臣}《王平甫惠画水卧屏》诗:“朝日下天窗﹐東海無{秦}橋。”

  • 秦娥-汉语大词典

    秦娥

    【1】古代歌女。《文选·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齊}僮《梁甫吟》﹐{秦}娥《張女彈》。”{李周翰}注:“{齊}僮﹑{秦}娥﹐皆古善歌者。”【2】指{秦}地女子。{唐}{李贺}《湘妃》诗:“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明}{袁宏道}《采莲歌》:“一片青花古玉盤﹐持贈{秦}娥與{燕}妾。”{明}{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幸不到風塵﹐似{漢}皓能逃{漢}﹐{秦}娥解避{秦}。”

  • 秦晉-汉语大词典

    秦晉

    【1】指{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晉}爲成﹐將會於{令狐}。”《国语·晋语八》:“{秦}{晉}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孫饗之。不集﹐三軍之士暴骨。”{北周}{庾信}《慕容宁神道碑》:“衿帶{關}{輔}﹐脣齒{秦}{晉}。”【2】{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唐}{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遂停》诗:“頗謂{秦}{晉}匹﹐從來{王}{謝}郎。”{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苏曼殊}《绛纱记》:“父有契友﹐固一鄉祭酒﹐與吾父約﹐有子女必諧{秦}{晉}。”

  • 秦房-汉语大词典

    秦房

    【1】{秦}{阿房宫}的简称。{秦}亡﹐为{项羽}所焚毁。{明}{夏完淳}《大哀赋》序:“一水狼烟﹐風動{秦房}之火。”

  • 秦雪-汉语大词典

    秦雪

    【1】{秦}地之雪。亦泛指白雪。{明}{徐渭}《丁卯六月十五鼓梦一宪公更讯予狱》诗:“{太白}高{秦}雪﹐材官選{漢}都。”按﹐{太白山}位于{秦}地﹐山上积雪终年不化﹐故称。

  • 秦晉之盟-汉语大词典

    秦晉之盟

    【1】见“秦晉之好”。

  • 秦坑-汉语大词典

    秦坑

    【1】指{秦始皇}坑儒事。{唐}{张说}《奉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学士序》:“乃命學者繕落簡﹐緝遺編﹐纂{魯}壁之文章﹐綴{秦}坑之煨燼。”{前蜀}{杜光庭}《蜀王仙都醮山词》:“鳳札龍書﹐靡存于{魯}壁;虎符龜籙﹐難訪于{秦}坑。”{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相與提攜﹐莫蹈{秦}坑之禍。”{明}{沈德符}《野獲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然此後青衿日恣﹐動以{秦}坑脅上官﹐至鄉紳則畏之爲倀子。”

  • 秦原-汉语大词典

    秦原

    【1】犹{秦中}。{唐}{韩愈}《祭石君文》:“客葬{秦}原﹐孤魂誰附?”作者题解:“{石洪}﹐{濬川}也﹐{河南}人﹐爲京兆﹑{昭應}尉﹐遂葬于死所﹐故曰客葬{秦}原也。”{唐}{杜牧}《晓望》诗:“{秦}原在何處?澤國碧悠悠。”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白敏中》:“{魏扶}詩云:‘{蕭關}新復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

  • 秦釵-汉语大词典

    秦釵

    【1】指{汉}{秦嘉}赠其妇{徐淑}的宝钗。亦泛指钗饰。《艺文类聚》卷三二引{汉}{秦嘉}《重报妻书》:“并寳釵一雙……寶釵可以耀首。”{徐淑}答曰:“未奉光儀﹐則寳釵不列也。”{唐}{韩偓}《寄恨》诗:“{秦}釵枉斷長條玉﹐{蜀}紙虚留小字紅。”

  • 秦珠-汉语大词典

    秦珠

    【1】{秦}地出产的珠饰。{清}{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垂耳乏{秦}珠﹐見面哂{燕}玉。”

  • 秦銅-汉语大词典

    秦銅

    【1】{秦}镜的代称。{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座上{秦}銅﹐莫辨五里昏霧。”

  • 秦牢-汉语大词典

    秦牢

    【1】谓{韩非}陷{秦国}狱中事。比喻自己所陷之冤狱。{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汲}冢寧詳蠧﹐{秦}牢詎辨寃。”{陈熙晋}笺注:“此言爲學士時﹐以事獲罪也。”

  • 秦頭-汉语大词典

    秦頭

    【1】指今{陝西省}{汉中}地区。{宋}{陆游}《病退颇思远游信笔有作》诗:“平日身如不繫舟﹐曾從{楚}尾客{秦}頭。”

  • 秦中-汉语大词典

    秦中

    【1】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也称{关中}。《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汉书·娄敬传》:“{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颜师古}注:“{秦中}謂{關中}﹐故{秦}地也。”{唐}{张说}《早渡蒲关》诗:“鳴鑾下{蒲阪}﹐飛斾入{秦中}。”{明}{陆采}《明珠记·访侠》:“你是長吟{洛下}﹐避俗{秦中}﹐隱迹{青城}。”【2】指{秦二世}{胡亥}。{宋}{洪迈}《容斋四笔·匡衡守正》:“《郊祀志》:{南山}巫祠{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以其彊死﹐魂魄爲厲﹐故祠之。”

  • 秦皇魚-汉语大词典

    秦皇魚

    【1】古时海中的大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東海}漁人言:‘近獲魚長五六尺﹐腸胃成胡槊之狀﹐或號秦皇魚。’”

  • 秦壘-汉语大词典

    秦壘

    亦称“[秦長壘]”【1】即{秦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唐}{张守节}正义:“{秦壁}一名{秦壘}﹐今亦名{秦長壘}。”

  • 秦璧-汉语大词典

    秦璧

    【1】指{和氏}璧。{秦昭王}曾致书{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唐}{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魏}珠能燭乘﹐{秦}璧許連城。”

  • 秦秦-汉语大词典

    秦秦

    【1】犹蓁蓁。积聚的样子。{宋}{王观国}《学林·省文》:“《字書》曰:搸搸﹐聚也;而{宋玉}《招魂》曰‘蝮蛇秦秦’﹐用省文也。”

  • 秦棧-汉语大词典

    秦棧

    【1】{秦}时所筑自{秦}入{蜀}的栈道。{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诗:“芳樹籠{秦}棧﹐春流遶{蜀}城。”{王琦}注:“入{蜀}之道﹐山路懸險﹐不容坦行。架木而度﹐名曰棧道。以其自{秦}入{蜀}之道﹐故曰{秦}棧。”

  • 秦女楚珠-汉语大词典

    秦女楚珠

    【1】比喻次要的东西胜过主要的东西。{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爲薰桂之櫝﹐{鄭}人買櫝而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在於兹矣。”

  • 秦望碑-汉语大词典

    秦望碑

    【1】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汲}冢《瑣語》﹐乃載{秦望碑}。”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 秦關-汉语大词典

    秦關

    【1】指{秦}地关塞。{晋}{张华}《萧史曲》:“龍飛逸天路﹐鳳起出{秦}關。”{唐}{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诗:“迴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宋}{陆游}《谢池春》词:“烟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元}{揭傒斯}《题李陵送苏武图》诗之一:“今朝送{漢}節﹐迢遞入{秦}關。”{清}{刘大櫆}《吴萼千墓志铭》:“{秦}關{蜀}棧﹐{粤}嶺海嶠﹐靡不遊﹐遊輒有以考其風土俗尚之異﹐與其山川人物之奇。”{朱德}《攻克石门》诗:“盡殲全師收重鎮﹐不教胡馬返{秦}關。”【2】指{关中}地区。{唐}{卢纶}《长安春望》诗:“誰念爲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 秦樹楚天-汉语大词典

    秦樹楚天

    【1】{秦}地的树和{楚}地的天。形容道路远隔。{明}{高瑞南}《山坡羊·怨秋声》套曲:“年華虚度﹐狠撩人情沾起初﹐想孤鸞别鶴空調﹐奈{秦}樹{楚}天躭誤。”

  • 秦椒-汉语大词典

    秦椒

    【1】即花椒。以产于{秦}地﹐故名。《山海经·北山经》:“{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四·秦椒》:“秦椒﹐花椒也。始産于{秦}﹐今處處可種﹐最易蕃衍。”{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九月·时品》:“新黄米包紅棗作煎糕﹐蕎麥麵和{秦}椒壓合酪。”

  • 秦公子-汉语大词典

    秦公子

    【1】指{东汉}{王粲}。{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序》:“{王粲}﹐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唐}{杜甫}《地隅》诗:“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

  • 秦篆-汉语大词典

    秦篆

    【1】即小篆。《汉书·艺文志》:“《蒼頡》七章者……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秦}滅舊章﹐以吏爲師﹐乃{李斯}删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李斯}订定文字﹐依据籀文﹑古文﹐笔划力求简省划一﹐称为{秦}篆﹐或称小篆。”

  • 秦城-汉语大词典

    秦城

    【1】指{秦}{长城}。{清}{黄景仁}《拟饮马长城窟》诗:“秦城蒼蒼{漢}月白﹐秋風飲馬城邊窟。”

  • 秦淮-汉语大词典

    秦淮

    【1】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想得玉樓瑶殿影﹐空照{秦淮}。”{元}{傅若金}《金陵晚眺》诗:“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既是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訪佳麗﹐倒也有趣!”{清}{戴名世}《种树说》:“頃余僑居{秦淮}之上﹐而城之西北多有間曠之地﹐居民多種樹爲生。”

  • 秦宫塊礫-汉语大词典

    秦宫塊礫

    【1】犹言{秦}宫金珠。{宋}{刘克庄}《满江红·丹桂》词:“月露晶英﹐融結做{秦}宫塊礫。”{钱仲联}笺注:“{杜牧}《阿房宫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

  • 秦郵-汉语大词典

    秦郵

    【1】今{江苏省}{高邮县}的别称。{秦}时于此筑台置邮亭﹐故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五·扬州府》:“{高郵}廢縣﹐今州治﹐{秦}{高郵亭}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伍秋月》:“{秦郵}{王鼎}﹐字{仙湖}。爲人慷慨有力﹐廣交遊。”{清}{曹寅}《和秋谷见寄韵》:“何由嬾酌{秦郵}酒﹐雙擘蠻箋坐{碧山}。”

  • 秦缺-汉语大词典

    秦缺

    【1】古时善走者。《文选·枚乘<七发>》:“{王良}﹑{造父}爲之御﹐{秦缺}﹑{樓季}爲之右。”{李善}注:“{秦缺}﹐{樓季}﹐皆善走者。”

  • 秦餘望-汉语大词典

    秦餘望

    【1】{秦望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南。{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越王}〕{无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

  • 秦妃-汉语大词典

    秦妃

    【1】指{秦穆公}女{弄玉}。{唐}{李贺}《天上谣》:“{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王琦}汇解:“{秦妃}﹐似指{秦繆公}之女{弄玉}。”

  • 秦石-汉语大词典

    秦石

    【1】谓{秦}代刻石。《宋史·文苑传六·陈师道》:“〔{師道}〕嘗銘{黄樓}﹐{曾子固}謂如{秦}石。”

  • 秦田水月-汉语大词典

    秦田水月

    【1】{明}{徐渭}对自己姓名的隐括。{清}{褚人穫}《坚瓠补集·隐括》:“{山陰}{徐文長}名{渭}﹐嘗隱括{徐渭}二字爲{秦田水月}。”按﹐“田水月”为“渭”字之分解;“秦”隐“徐”字﹐“秦”﹑“徐”均可析为“三人禾”。{徐渭}有《田水月评西厢记》二卷及《田水月红梨记》。

  • 秦隸-汉语大词典

    秦隸

    【1】{秦}代隶书。又称佐书。{秦始皇}时{下杜}人{程邈}作。对今隶而言﹐故又称古隶。《北史·江式传》:“時有六書……四曰佐書﹐{秦}隸書也。”{宋}{晁冲之}《和十二兄》:“簡疎{秦}隸奇﹐譎怪{夏}篆醜。”

  • 秦畤-汉语大词典

    秦畤

    【1】{秦}代祭天地五帝的处所。{清}{吴伟业}《海市》诗之三:“{秦}畤長松移絶島﹐{梁園}修竹隱{滄洲}。”{靳荣藩}注:“《史記·封禪書》:{秦襄公}作{西畤}﹐{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靈公}作{吴陽}{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作{畦畤}。”

  • 秦晉之好-汉语大词典

    秦晉之好

    【1】{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晉之好”。《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胤}到{徐州}見{布}﹐稱説:‘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爲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史·孙鑨传》:“乃至{鑨}割{渭陽}之情﹐{南星}忍{秦}{晉}之好。”亦作“[秦晉之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晉}之盟﹐則唯命是聽。”

  • 秦蘅-汉语大词典

    秦蘅

    【1】草名。秦为香草﹐蘅为杜衡。一说﹐秦为木名。《文选·宋玉<风赋>》:“獵蕙草﹐離秦蘅﹐新夷﹐被荑楊。”蘅﹐一本作“衡”。{李善}注:“秦﹐香草也。衡﹐杜衡也。又云:秦﹐木名也。{范子}{計然}曰:秦衡出於{隴西}{天水}。”

  • 秦詔版-汉语大词典

    秦詔版

    【1】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在铁﹑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量上。也称{秦}量诏版。{秦始皇}的诏版曾在{陝西}{咸阳}遗址出土﹐{山西}{左云}﹑{山东}{文登}等地也曾有刻有{秦始皇}诏书的铜权出土。{秦二世}的诏版只见于传世品。它们证明{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确实有力地推行于全国。

  • 秦越-汉语大词典

    秦越

    【1】{春秋}时{秦}在西北﹐{越}居东南﹐相距极远。诗文中常并举以喻疏远隔膜﹐互不相关。{唐}{韩愈}《争臣论》:“〔{陽子}〕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三年》:“{四川}急則{荆}閫援之﹐{和}{濡}急則{江}閫援之﹐{真}{泰}急則{淮}閫援之﹐務要脈絡貫通﹐毋或{秦}{越}相視。”{明}{刘元卿}《贤奕编·怀古》:“今富貴子弟﹐鞭撻童僕﹐不知輕重﹐忍視骨肉疾苦﹐殆猶{秦}{越}﹐獨何心哉!”{清}{黄景仁}《舟中咏怀》:“同調閑巖岑﹐{秦}{越}罕投贈。”{蔡元培}《敬告全国同胞》:“今者戰端開矣﹐猶未至全國糜爛之境也﹐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吾儕而坐視其孰勝孰負﹐若{秦}{越}人之視肥瘠﹐則亦已耳。”

  • 秦觀-汉语大词典

    秦觀

    【1】{秦}代的宫阙。《文选·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終南}表{秦}觀﹐{少室}邇王城。”{李善}注引《史记》:“{始皇}表{南山}巔以爲闕。{南山}﹐則{終南}也。”

  • 秦學-汉语大词典

    秦學

    【1】指{商鞅}﹑{李斯}的刑名学。《宋史·陈次升传》:“〔{次升}〕入太學時﹐學官始得{王安石}《字説》﹐招諸生訓之﹐{次升}作而曰:‘丞相豈{秦}學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爲{李斯}解事﹐非{秦}學而何?’”

  • 秦腔-汉语大词典

    秦腔

    【1】戏曲剧种。俗称梆子﹐流行于{陕西}以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本属古{秦}地﹐故名秦腔。音调激越高亢﹐节奏鲜明﹐善于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咸豐}以後﹐專重二簧﹐近則並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謂梆子腔也。”{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生宝}很喜欢{有万}心宽体胖﹐和谁都能说笑﹑打闹﹐撅起屁股拉屎的时候﹐还唱着那么几句很不内行的秦腔。”

  • 秦娘-汉语大词典

    秦娘

    【1】指歌女。{宋}{贺铸}《采桑子·罗敷歌》词之三:“東南自古繁華地﹐歌吹{揚州}。十二青樓。最數{秦}娘第一流。”

  • 秦和-汉语大词典

    秦和

    【1】古代名医{扁鹊}与医{和}的并称。{秦}﹐指{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和}﹐{春秋}时{秦国}名医。亦泛指医道高明的人。{唐}{张说}《岐州刺史平泉男陆君墓志铭》:“{汲直}謝病﹐{秦}{和}不醫。”{唐}{康骈}《剧谈录·续坤蹶马》:“{咸通}﹑{乾符}中﹐京師醫者{續坤}﹐頗得{秦}{和}之術。”{明}{邵璨}《香囊记·问卜》:“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 秦典-汉语大词典

    秦典

    【1】{秦}代的典籍。{隋}{牛弘}《依古制修立明堂议》:“今案不得全稱{周}書﹐亦未可即爲{秦}典。”

  • 秦炬-汉语大词典

    秦炬

    【1】犹{秦}火。{明}{刘基}《巫山高》诗:“猛風吹雨洗不盡﹐假手{秦}炬歊飛灰。”{清}{沙张白}《再来诗谶记》:“一世苦心﹐難付{秦}炬。”

  • 秦素-汉语大词典

    秦素

    【1】指{秦}地出产的白色丝绢。素﹐白色生绢。{唐}{李贺}《嘲雪》诗:“{龍}沙溼{漢}旗﹐鳳扇迎{秦}素。”

  • 秦氏-汉语大词典

    秦氏

    【1】指{秦}王朝。《隋书·律历志上》:“及{秦氏}滅學﹐其道浸微。”{唐}{韩愈}《祭田横墓文》:“當{秦氏}之敗亂﹐得一士而可王。”{宋}{周密}《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嘗於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千萬言﹐極意譏貶{秦氏}。”{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謂爲{秦氏}之文者﹐{鄭樵}也。”

  • 秦烏-汉语大词典

    秦烏

    【1】{战国}末年{燕太子}{丹}﹐留质于{秦}。{丹}求归﹐{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事见《燕丹子》。后因称乌鸦为“秦烏”。{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歎西歸難把{秦}烏守﹐向南栖空教{越}鳥留。”

  • 秦婦吟秀才-汉语大词典

    秦婦吟秀才

    【1】对{前蜀}诗人{韦庄}的雅称。{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蜀}相{韋莊}應舉時﹐遇{黄}寇犯闕﹐著《秦婦吟》一篇。内一聯云:‘内庫燒爲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爾後公卿亦多垂訝﹐{莊}乃諱之。時人號《秦婦吟》秀才。”

  • 秦醫-汉语大词典

    秦醫

    【1】指{扁鹊}。古之良医。《尸子·治天下》:“弱子有疾﹐慈母之見{秦}醫也﹐不争禮貌。”《韩非子·说林下》:“{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2】泛指良医。{唐}{颜真卿}《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南中污下﹐遂得氣疾﹐先大夫憐其寖劇﹐命訪{秦}醫。”

  • 秦儀-汉语大词典

    秦儀

    【1】{战国}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并称。《拾遗记·秦始皇》附{南朝}{梁}{萧绮}录:“今觀{子年}之記﹐{蘇}{張}二人﹐異辭同迹﹐或以字音相類﹐或以土俗爲殊﹐驗諸《墳》《史》﹐豈惟{秦}{儀}之見異者哉!”{唐}{李涉}《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聞先生教﹐指示{秦}{儀}路。”{宋}{苏轼}《寄题清溪寺》诗:“{秦}{儀}固新學﹐見利不知患。”{元}{耶律楚材}《和孟驾之韵》:“文章高出{蘇}{黄}輩﹐英雄不效{秦}{儀}志。”

  • 秦韓-汉语大词典

    秦韓

    【1】古国名。{辰韩}的别名。《後汉书·东夷传·三韩》:“{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爲邦﹐弓爲弧﹐賊爲寇﹐行酒爲行觴﹐相呼爲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爲{秦韓}。”【2】指{战国}时{秦国}和{韩国}。《战国策·秦策三》:“{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

  • 秦柱-汉语大词典

    秦柱

    【1】犹{秦}弦。指{秦国}筝瑟之类的弦乐器。柱﹐瑟﹑筝等拨弦乐器架弦的码子。{唐}{唐彦谦}《汉代》诗:“别隨{秦}柱促﹐愁爲{蜀}弦么。”

  • 秦昭盟夷-汉语大词典

    秦昭盟夷

    【1】指{秦昭襄王}与{夷}人刻石为盟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及{秦昭}盟{夷}﹐設{黄龍}之詛。”{范文澜}注引《华阳国志·巴志》:“{秦昭襄王}與{夷}人刻石盟曰:{秦}犯{夷}﹐輸黄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

  • 秦舞陽-汉语大词典

    秦舞陽

    【1】{战国}时{燕国}勇士。《战国策·燕策三》:“{荆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史记·刺客列传》:“{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清}{梁佩兰}《易水行》:“{於期}之頭奉上殿﹐血光直射{秦王}面。取持《督亢》色倉皇﹐咄哉年少{秦舞陽}。”

  • 秦聖-汉语大词典

    秦聖

    【1】对{秦始皇}的尊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

  • 秦侯瓜-汉语大词典

    秦侯瓜

    【1】{秦}{东陵侯}{召平}所种的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爲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爲名也。”【2】泛指甜美之瓜。{郭沫若}《蜩螗集·董老行》:“傳食共分{秦侯}瓜﹐延年自有{安期}棗。”

  • 秦肆-汉语大词典

    秦肆

    【1】指{秦}都{咸阳}。{唐}{李峤}《上高长史述和诗启》:“用過{秦}肆﹐懸輕{吕氏}之金;持入{周}京﹐即貴{洛陽}之紙。”按﹐{高诱}《<吕氏春秋>序》:“{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爲《吕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李峤}文即用此事。

  • 秦雍-汉语大词典

    秦雍

    【1】古{秦}地。指今{陕西}{西安}一带。{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决{洪河}﹐灑{秦雍}﹐不足以蕩犬羊之羶臊。”{王琦}注:“《西京賦》:{唐}之西京﹐爲{秦}地﹐在《禹貢》爲{雍州}之域﹐故曰{秦雍}。”

  • 秦嶺-汉语大词典

    秦嶺

    【1】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三秦记》:“{秦嶺}東起{商}{雒}﹐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文选·班固<西都赋>》:“睎{秦嶺}﹐睋北阜。”{李善}注:“{秦嶺}﹐{南山}也。《漢書》曰:‘{秦}地有{南山}。’”{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雲横{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2】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甘肃}{青海}边境﹐东到{河南}中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 秦帝女-汉语大词典

    秦帝女

    【1】指{秦穆公}女{弄玉}。{唐}{李白}《凤台曲》:“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

  • 秦客-汉语大词典

    秦客

    【1】指从{秦}地来的人。《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2】指{秦}时避乱移居{桃源洞}之人。借指避世隐居之士。{唐}{韩愈}《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3】指{秦}{弄玉}之夫{萧史}。{唐}{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西施}因網得﹐{秦}客被花迷。”{冯浩}笺注引{朱鹤龄}曰:“《列仙傳》﹑《水經注》俱云{蕭史}吹簫﹐能致白鶴﹑孔雀﹐自是用{秦樓}{蕭史}事。”{叶葱奇}注疏:“{秦}客即指{蕭史}﹐這裏借來指{孫}{韋}。”

  • 秦鳳-汉语大词典

    秦鳳

    【1】传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两人俱乘凤仙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用以为典。{唐}{吴融}《岐下闻杜鹃》诗:“怨已驚{秦}鳳﹐靈應識{漢}雞。”{宋}{杨亿}《宣曲二十二韵》:“{秦}鳳來何晩﹐{燕}蘭夢未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