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疽

疽(疽)是什么意思

  • 毒疮 痈疽-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毒疮 痈疽

    毒疮dúchuāng 痈疽yōngjū

    名词。指局部皮肤或黏膜上严重溃烂、红肿的疾病。

    “毒疮”强调有毒物侵入或有毒菌繁殖而顽恶难治的。例如:“怎样终于生了一身毒疮!她的相貌使她只能做下等的妓女;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朱自清:《温州的踪迹》);“幸而我带有两种药,一种是内服的,一种是外用的,对这种毒疮很有奇效”(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

    “痈疽”强调红肿,含有“形成硬块”的意味;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常可用于比喻。例如:“戴眼镜的外科大夫细心地观察病者腿部的痈疽,似乎是发现一个特殊的病例”;“不把寄附在党和人民肌体上的痈疽腐毒除掉,是不会有真正的安定团结的”(《人民日报》,1981.4.24)。

  • 疽-古文观止词典

    疽jū

    【词性】:名词

    毒疮(1)。《范增论》: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还没有回到彭城,背上的毒疮发作,就此死去。

  • 疽-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疽jū

    痈疽,一种毒疮。《史记·项羽本纪》:“行未至彭城,~发背而j死。”

  • 坏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坏疽huài jū

    【释义】:

    四肢或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内脏器官(如肺、肠)发生的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坏死部分变成灰褐色,甚至黑色。

  • 对口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口疽duì kǒu jū

    【释义】:

    中医指生在脑后,部位跟口相对的疮。如:这对口疽得及早治疗。

  • 口颊坏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口颊坏疽kǒu jiá huài jū

    【释义】:

    小儿急性病,常由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引起,症状是口腔黏膜部分组织溃疡,发黑,坏死,并向外溃烂,严重时发生昏迷。

  • 棉炭疽病-现代汉语大词典

    棉炭疽病mián tàn jū bìng

    【释义】:

    棉花主要病害之一。由棉刺盘孢菌引起,危害棉苗和棉铃。病苗易死,病铃生凹陷的红褐色圆斑。由雨水和昆虫传播。防治途径包括:种子用温水或抗菌剂浸种,或用药剂拌种,深耕轮作,喷波尔多液等药剂。

  • 炭疽病-现代汉语大词典

    炭疽病tàn jū bìng

    【释义】: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羊、马、牛等家畜和人都会感染。家畜的症状是发高烧、全身抽搐、黏膜变紫黑色、呼吸困难等,常不及医治而死。可接种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治疗用抗炭疽免疫血清、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 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疽jū

    【释义】:

    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恶疮。多生于背部。俗称发背。

  • 疽疮-现代汉语大词典

    疽疮jū chuāng

    【释义】:

    毒疮,恶疮。比喻祸患。杨朔《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又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

  • 疽痈-现代汉语大词典

    疽痈jū yōng

    【释义】:

    痈疽,恶疮。借指危害机体的根源。瞿秋白《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那种堕落的神态真是俄国社会的疽痈。”

  • 痈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痈疽yōng jū

    【释义】:

    毒疮名。比喻祸患;毛病。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 瘭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瘭疽biāo jū

    【释义】:

    局部皮肤炎肿化脓的疮毒。常生于手指头或脚趾头。中医学上称蛇头疔。俗称虾眼。

  • 鼻疽-现代汉语大词典

    鼻疽bí jū

    【释义】:

    马、骡、驴中蔓延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通常马为慢性,骡、驴为急性。人、骆驼和猫等亦能感染。病原为鼻疽杆菌。急性鼻疽的病状为呼吸迫促,咳嗽,流脓样鼻涕,鼻黏膜和皮下形成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病畜日见瘦削,以至死亡。也叫马鼻疽。

  • 内疽-汉语大词典

    内疽

    【1】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後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内疽﹐腥物所爲也。”

  • 對口疽-汉语大词典

    對口疽

    【1】见“對口”。

  • 口頰壞疽-汉语大词典

    口頰壞疽

    【1】即走马疳。小儿急性病,常由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引起,症状是口腔黏膜部分组织溃疡,发黑,坏死,并向外溃烂,严重时发生昏迷。也叫走马牙疳或牙疳。

  • 吮疽-汉语大词典

    吮疽

    【1】见“吮瘡”。

  • 吮疽舐痔-汉语大词典

    吮疽舐痔

    【1】见“吮癰舐痔”。

  • 彈疽-汉语大词典

    彈疽

    【1】割治痈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能使个彈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 漂疽-汉语大词典

    漂疽

    【1】即瘭疽。脓疮之类。漂,通“瘭”。《庄子·则阳》:“漂疽疥癕﹐内熱溲膏是也。”{成玄英}疏:“漂疽﹐熱毒腫也。癕﹐亦疽之類也。”一说为疮疽化脓。{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謂病瘡膿出也。”

  • 腦疽-汉语大词典

    腦疽

    【1】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你母親患腦疽瘡身死。”

  • 炭疽-汉语大词典

    炭疽

    【1】急性传染病。马﹑牛﹑绵羊等家畜和人都能感染,病原体是炭疽杆菌。病畜的症状是发高热,痉挛,口和肛门出血,胸部﹑颈部或腹部肿胀。人感染后,发生脓疱﹑水肿或痈,也能侵入肺或胃肠。家畜的炭疽病有的地区叫癀病。

  • 疽-汉语大词典

    《廣韻》七余切,平魚,清。【1】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灵枢经·痈疽》:“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汉书·陈平传》:“〔{亞父}〕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颜师古}注:“疽﹐癕瘡也。”{唐}{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殿中疽發其背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疽由筋骨陰分發﹐肉脉陽分發曰癰。”

  • 疽瘡-汉语大词典

    疽瘡

    【1】毒疮。{杨朔}《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又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2】比喻祸患。{宋}{王安石}《开元行》:“君不聞{開元}盛天子﹐糾合俊傑披奸娼;幾年辛苦補四海﹐始得完好無疽瘡。”

  • 疽癰-汉语大词典

    疽癰

    【1】借指丑恶的事物或坏人坏事。{瞿秋白}《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十一:“那种堕落的神态真是{俄国}社会的疽痈。”【2】痈疽﹐恶疮。{宋}{曾巩}《边将》诗:“當今羌夷久猖獗﹐兵如疽癰理須決。”

  • 疽腸-汉语大词典

    疽腸

    【1】犹言狠毒的心肠。{唐}{元稹}《有鸟》诗之二:“弱羽長憂俊鶻拳﹐疽腸暗著鵷雛啄。千年不死伴靈龜﹐梟心鶴貌何人覺!”

  • 疽腫-汉语大词典

    疽腫

    【1】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左传·襄公十九年》“{荀偃}癉疽﹐生瘍於頭”{唐}{孔颖达}疏:“{荀偃}病此疽腫﹐腫潰﹐遂生創於頭。”

  • 疽食-汉语大词典

    疽食

    【1】疮毒侵蚀肌肉。比喻祸患蔓延。《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百姓齊民﹐積年塗炭﹐疽食侵淫﹐邊虞方重。”{明}{归有光}《贺戚总戎平倭序》:“〔{倭}夷〕頃歲乃敢陵斥州縣﹐浸淫疽食﹐濱海之區﹐爲其所傷殘者沿絡萬里。”{清}{彭士望}《冬心》诗:“盜賊即黎民﹐變化良有由。苟且終撫局﹐疽食正堪憂。”《後汉书·虞诩传》:“竊聞公卿定策當棄{涼州}……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棄之非計。”

  • 疽疣-汉语大词典

    疽疣

    【1】毒疮和赘疣。{唐}{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滯則爲疽疣﹐治之在鍼石。”

  • 疽囊-汉语大词典

    疽囊

    【1】毒疮植根处。喻群恶聚集之所。{宋}{陆游}《秋雨叹》诗:“高皇一言感天地﹐盜賊千羣掃無迹。疽囊雖慘固可醫﹐誰爲聖代施鍼石。”{宋}{范成大}《馆娃宫赋》:“暗養虎之後患﹐縱處女使兔脱。迨嘗膽之謀成﹐駭疽囊之潰裂。”《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丁謐}〕雖與{何晏}﹑{鄧颺}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勢屈於{爽}。{爽}亦敬之﹐言無不從。故于時謗書﹐謂‘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當﹐一狗憑{默}作疽囊’。三狗﹐謂{何}﹑{鄧}﹑{丁}也。{默}者﹐{爽}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謐}尤甚也。”

  • 痤疽-汉语大词典

    痤疽

    【1】犹痈疽﹐毒疮。《旧唐书·柳玭传》:“兹五不是﹐甚於痤疽。痤疽則砭石可瘳﹐五失則巫醫莫及。”《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淮南子·说林训》:“治鼠穴而壞里閭﹐潰小皰而發痤疽。”{高诱}注:“痤疽﹐癰也。”

  • 瘭疽-汉语大词典

    瘭疽

    【1】局部皮肤炎肿化脓的疮毒。常生于手指头或脚趾头。中医学上称蛇头疔﹐俗称蝦眼。{汉}{蔡邕}《谏伐鲜卑议》:“邊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也;中國之困﹐■背之瘭疽也。”{唐}{刘禹锡}《刘君遗爱碑》:“視人之瘼﹐如瘭疽在身。”一本作“熛疽”。{宋}{洪迈}《容斋随笔·何进高叡》:“乃知背脅瘭疽﹐決之不可不速;虎狼在穽﹐養之則自貽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瘭疽》:“瘭疽本由煙瘴起。”注:“此証一名蛇瘴﹐{川}{廣}煙瘴地面有之。初起紅點﹐次變黑色﹐其形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隨處可生﹐疼痛應心不止﹐腐爛筋骨﹐潰破膿如豆汁﹐今日拭净﹐次日膿汁復滿﹐愈而復發。”

  • 癉疽-汉语大词典

    癉疽

    【1】恶疮。{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李氏}頭上生四處癉疽﹐腦潰﹐晝夜鳴叫。”《左传·襄公十九年》:“{荀偃}癉疽﹐生瘍于頭。”{杜预}注:“癉疽﹐惡創。”

  • 癰疽-汉语大词典

    癰疽

    【1】毒疮名。《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文帝}偶然生下個癰疽﹐膿血迸流﹐疼痛難忍。”{清}{陈睿思}《阅<三朝要典>》诗:“譬如癰疽生腹心﹐毒氣爍體亡身命。”{汉}{桓宽}《盐铁论·申韩》:“若癰疽之相濘﹐色淫之相連﹐一節動而百枝摇。”《急就篇》卷四:“癰疽瘛瘲痿痹痮。”{颜师古}注:“癰之言壅也﹐氣壅否結﹐裏腫而潰也。癰之久者曰疽。”{宋}{叶適}《故赠右諫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方讒人尚熾﹐邪正未分﹐如癰疽隱起於其身﹐不決潰之不止。”【2】比喻祸患;毛病。《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 蝸疽-汉语大词典

    蝸疽

    【1】一种毒疮。蝸﹐通“瘑”。{汉}{王充}《论衡·商虫》:“蝸疽﹑螥螻﹑■蝦有蟲。”

  • 贅疽-汉语大词典

    贅疽

    【1】赘瘤痈疽。喻多馀无用。{宋}{刘挚}《县斋岁晩寄莱芜田同年》诗:“今古看毫髮﹐功名賸贅疽;何時拂衣去﹐相與醉鱸魚。”

  • 逼疽疽-汉语大词典

    逼疽疽

    【1】方言。矮小干瘦的样子。{明}{冯梦龙}《山歌·老公小》:“老公小﹐逼疽疽﹐馬大身高亨騎?”

  • 釘疽-汉语大词典

    釘疽

    【1】疔疮。《南齐书·徐嗣传》:“一姥稱舉體痛﹐而處處有■黑無數﹐{嗣}還煑升餘湯送令服之﹐姥服竟﹐痛愈甚﹐跳投牀者無數﹐須臾﹐所■處皆拔出長寸許﹐乃以膏塗諸瘡口﹐三日而復﹐云此名釘疽也。”

  • 風疽-汉语大词典

    風疽

    【1】病名。指湿疹。{清}{袁枚}《随园随笔·杂记》:“{諸葛殷}風疽遍體。”

  • 鼻疽-汉语大词典

    鼻疽

    【1】马﹑骡﹑驴中蔓延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通常马为慢性﹐骡﹑驴为急性。人﹑骆驼和猫等亦能感染。病原为鼻疽杆菌。急性鼻疽的病状为呼吸迫促,咳嗽,流脓样鼻涕,鼻黏膜和皮下形成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病畜日见瘦削,以至死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