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瘞)是什么意思
假瘞-汉语大词典
假瘞
【1】暂时安葬。《梁书·文学传·刘苞》:“初﹐{苞}父母及兩兄相繼亡殁﹐悉假瘞焉。”
埋瘞-汉语大词典
埋瘞
【1】谓湮没。{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叙录》:“六經顛倒﹐亂於非種﹐聖制埋瘞﹐淪於雺霧。”【2】埋葬,埋藏。《旧唐书·韩思复传》:“且天災流行﹐埋瘞難盡。”《南史·贼臣传·侯景》:“横尸滿路﹐無人埋瘞。”
封瘞-汉语大词典
封瘞
【1】埋葬。{南朝} {宋}{鲍照}《请假启》:“天倫同氣﹐實惟一妹﹐存没永訣。不獲計見﹐封瘞泉壤臨送。”
守瘞-汉语大词典
守瘞
【1】古代祭祀地神时,将祭品埋于地下,设人守护,谓之“守瘞”。《周礼·春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凡祭事守瘞﹐凡喪事掌巫降之禮。”{郑玄}注:“瘞謂若祭地祇有埋牲玉者也﹐守之者以祭禮未畢若有事然﹐祭禮畢則去之。”
收瘞-汉语大词典
收瘞
【1】收殓埋葬。{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清}{黄宗羲}《大方伯马公救灾颂》:“其流棺遺骼散在原野河壖者﹐則在處收瘞之。”《北史·魏纪五·静帝》:“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瘞骸骨。”
斂瘞-汉语大词典
斂瘞
【1】犹敛葬。斂,通“殮”。《新唐书·褚亮传》:“貶{西海}司户﹐時博士{潘徽}貶{威定}主簿﹐{亮}與俱至{隴山}﹐{徽}死﹐爲斂瘞﹐人皆義之。”
浮瘞-汉语大词典
浮瘞
【1】浅埋。{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疑狱》:“乃問地方:‘死者屍何在?’地方指之曰:‘此浮瘞者是也。’”
潛瘞-汉语大词典
潛瘞
【1】暗中埋葬。{清}{冯桂芬}《奉政大夫金君墓志铭》:“{雲州}人{崔際唐}潛瘞君尸。”
攢瘞-汉语大词典
攢瘞
【1】暂时浅埋﹐以待迁葬。{明}{汤显祖}《牡丹亭·秘议》:“{麗娘}原是他香閨女﹐十八而亡﹐就此攢瘞。”
望瘞-汉语大词典
望瘞
【1】祭礼仪节之一。《清史稿·礼志二》:“{乾隆}十七年﹐改送燎爲望瘞。明年﹐增望瘞樂章。”{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瘞位。[各官立介][贊]望瘞。[雜焚祝帛介][贊]禮畢。”{王季思}等注:“{明}代祭宗廟及{孔}廟的禮儀﹐當最後唱‘望瘞’時﹐捧祝官與進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
毁瘞-汉语大词典
毁瘞
【1】取出已撤除的宗庙神主埋葬。{唐}{韩愈}《禘祫议》:“曰{獻}{懿}廟主宜毁之﹑瘞之﹐臣又以爲不可。謹按《禮記》﹐天子立七廟﹐一壇一墠﹐其毁廟之主皆藏於祧廟﹐雖百代不毁﹐祫則陳於太廟而饗焉。自{魏}{晉}以降﹐始有毁瘞之議。”
旅瘞-汉语大词典
旅瘞
【1】犹旅葬。{清}{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戴寳德}者﹐年逾六旬﹐曾與{文榮}同客{歸州}﹐{芳蓉}向之號泣叩頭﹐求示以旅瘞之處。”
焚瘞-汉语大词典
焚瘞
【1】焚化并埋葬。{宋}{苏轼}《邓忠臣母周挽词》:“豈比黄壤下﹐焚瘞千金璧。”
燔瘞-汉语大词典
燔瘞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專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颜师古}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于天神。”
祈瘞-汉语大词典
祈瘞
【1】古代祭地神的一种方式。先以牲献祭求祷,然后埋之。《山海经·中山经》:“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郭璞}注:“禱請已薶之也。”
禋瘞-汉语大词典
禋瘞
【1】谓祭祀天地。禋,指祭天。将牲体﹑玉帛等放在柴火上焚烧,升烟以祭。瘗,指祭地。礼毕将牲体﹑玉帛等埋于地以享。{南朝} {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夫禋瘞繭栗﹐宗社三牲。膮膷豆俎﹐以供賓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飽﹐豈得惟陳草石﹐取備上藥而已。”
私瘞-汉语大词典
私瘞
【1】私下掩埋。《新唐书·房儒复传》:“{儒復}娶{崔昭}女﹐{崔}悍媢﹐殺二侍兒﹐私瘞之。”
瘞-汉语大词典
瘞
“[瘗]”的繁体字。《廣韻》於罽切,去祭,影。【1】埋物祭地。《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藴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瘞﹐靡神不宗。”{毛}传:“上祭天﹐下祭地﹐奠其幣﹐瘞其物。”{高亨}注:“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爲瘞。”《周礼·秋官·犬人》:“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瘞謂埋祭也。”{汉}{扬雄}《河东赋》:“伊年暮春﹐將瘞后土。”【2】埋葬。{晋}{潘岳}《西征赋》:“夭赤子於{新安}﹐坎路側而瘞之。”{唐}{韩愈}《祭十二兄文》:“生不偕居﹐疾藥不親﹐斂不摩棺﹐瘞不繞墳。”{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上:“鳳死時﹐山之僧以石函瘞其骨于山巔﹐壘磚爲塔覆之﹐山因以名。”{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鄉兵〕被傷者生則醫﹐死則瘞﹐有妻子者議。”【3】坟墓。{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於瘞上﹐若杖折﹐掘出我。”《晋书·王敦传》:“有司議曰:‘{王敦}滔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淩}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惡。’於是發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4】埋藏;隐藏。《新唐书·魏徵传》:“大理卿{馬曙}有犀鎧數十首﹐懼而瘞之。”{元}{张可久}《红绣鞋·三衢山中》曲:“仙橋藏老樹﹐石筍瘞蒼雲。”
瘞土-汉语大词典
瘞土
【1】祭土地神。《吕氏春秋·任地》:“有年瘞土﹐無年瘞土。”{高诱}注:“祭土曰瘞。年﹐穀也。有穀祭土﹐報其功也。無穀祭土﹐禳其神也。”
瘞玉-汉语大词典
瘞玉
【1】古代祭山礼仪。治礼毕埋玉于坑。{唐}{岑文本}《奉和正日临朝》:“方陪瘞玉禮﹐珥筆{岱山}隅。”{北周}{庾信}《周祀方泽歌·皇夏》:“瘞玉埋俎﹐藏芬斂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故燔柴瘞玉﹐載在六經。”【2】见“瘞玉埋香”。
瘞地-汉语大词典
瘞地
【1】祭土地神。《汉书·郊祀志下》:“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瘞地於北郊﹐即陰之象也。”{颜师古}注:“祭地曰瘞薶﹐故云瘞地也。”
瘞臧-汉语大词典
瘞臧
【1】见“瘞藏”。
瘞藏-汉语大词典
瘞藏
亦作“[瘞臧]”亦作“[瘞臧]”【1】指殉葬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庚娘》:“終日間﹐得金百﹐於是葬諸南郊。好事者﹐爲之珠冠袍服﹐瘞藏豐滿焉。”《汉书·刘向传》:“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尹知章}注:“瘞藏﹐謂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槨之次浮也。”{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还有各种牺牲的包裹(‘次浮’)﹐各种仪仗(‘差樊’)﹐各种殉葬品(‘瘗藏’)﹐这些都可以使有关的手艺人得到生活资料。”
瘞坎-汉语大词典
瘞坎
亦作“[瘞埳]”【1】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新唐书·礼乐志二》:“瘞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此壇埳之制也。”《元史·世祖纪十四》:“壇南植松一株﹐北墉瘞坎壝垣﹐悉倣古制﹐别爲齋廬﹐門廡三十三楹。”《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爲瘞埳于壬地。”《宋史·礼志七》:“{社首}壇……三壝四門﹐如方丘制。又爲瘞埳於壬地外壝之内。”
瘞銘-汉语大词典
瘞銘
【1】见“瘞鶴銘”。
瘞藏-汉语大词典
瘞藏
【1】埋葬。《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山陵封域之内﹐先有丘墳﹐合令子孫改卜﹐舊例給其所費;無子孫者官爲瘞藏。”{宋}{叶適}《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喻寺觀憩徙者﹐死爲瘞藏。”【2】隐藏;埋藏。《新唐书·裴宽传》:“〔{韋詵}〕休日登樓﹐見人於後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裴寬}居也。’與偕來﹐{詵}問狀﹐答曰:‘{寬}義不以苴污家﹐適有人以鹿爲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汉书·贡禹传》:“{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宫﹐及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宋}{陈师道}《後山谈丛》卷一:“金幣自隨﹐穀不可徙﹐隨在瘞藏。”
瘞歛-汉语大词典
瘞歛
【1】犹收殓埋葬。《新唐书·李训传》:“是時暴尸旁午﹐有詔棄都外﹐男女孩嬰相雜廁。淹旬﹐許京兆府瘞歛﹐作二大冢﹐葬道左右。”
瘞薶-汉语大词典
瘞薶
【1】见“瘞埋”。
瘞位-汉语大词典
瘞位
【1】设瘗坎之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瘞位。”
瘞鶴-汉语大词典
瘞鶴
【1】见“瘞鶴銘”。
瘞繒-汉语大词典
瘞繒
【1】古代埋缯帛以祭地。《礼记·礼运》:“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説﹐設制度。”{唐}{阎随侯}《西岳望幸赋》:“奏{咸池}兮羅金石﹐欽瘞繒兮埋玉璧。”
瘞埳-汉语大词典
瘞埳
【1】见“瘞坎”。
瘞錢-汉语大词典
瘞錢
【1】陪葬的钱币。{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漢}{晉}人葬多瘞錢﹐往往遭發掘之禍。”《史记·酷吏列传》:“會人有盗發{孝文園}瘞錢。”{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瘞埋錢於園陵以送死。”《新唐书·王璵传》:“{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爲鬼事。”
瘞鶴銘-汉语大词典
瘞鶴銘
【1】著名的摩崖刻石。{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长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宋}{苏舜钦}《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诗:“{山陰}不見换鵝經﹐{京口}今存《瘞鶴銘》……我久臨池無所得﹐願觀遺法快沉冥。”{清}{赵翼}《再题焦山寺》诗:“十年來往空相望﹐今日纔尋《瘞鶴銘》。”{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楚汉魏六朝下》:“《東觀餘論》云:‘……此銘後又有題“{丹陽}尉{山陰}宰”數字﹐及{唐}{王瓚}詩﹐字畫亦頗似《瘞鶴》﹐但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明}{徐渭}《画鹤赋》:“{焦山}瘞銘﹐{桂陽}避彈。”{郭沫若}《创造十年》八:“连《瘗鹤铭》的所在我都是模糊印象了。”亦省作“[瘞鶴]”﹑“[瘞銘]”。
瘞葬-汉语大词典
瘞葬
【1】埋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無何﹐山中遣僮來﹐以斷杖付生云:‘代死者﹐此君(指竹)也。’便囑瘞葬致祭﹐以解竹木之寃。”
瘞玉埋香-汉语大词典
瘞玉埋香
【1】指埋葬已故的美女。{明}{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回頭樂事浮雲改﹐瘞玉埋香今幾載。”亦省作“[瘞玉]”。{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高淡仙}〕《咏小青》云:‘多謝檀郎能瘞玉﹐芳魂流落{聖湖}邊。’”
瘞血-汉语大词典
瘞血
【1】见“瘞毛血”。
瘞毛血-汉语大词典
瘞毛血
亦称“[瘞血]”【1】古时祭宗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在正祭前一天杀牲口﹐用部分毛血贮放于净器中﹐当正祭时﹐赞礼官唱“瘞毛血”﹐由执事者捧毛血瘗于坎中。《宋史·礼志一》:“又請南北郊先行升煙瘞血之禮﹐至薦奠畢﹐即如舊儀﹐於壇坎燔瘞牲幣。”{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贊]瘞毛血。迎神﹐參神﹐伏俯﹐興。”《通典·礼三》:“是以《三禮義宗》等並云:……祭地以瘞血爲先﹐然後行正祭。”
瘞埋-汉语大词典
瘞埋
【1】埋葬。《列子·杨朱》:“〔{端椒}〕不爲子孫留財﹐及其病也﹐無藥石之儲﹐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向鄰家借了鋤耰畚鍤之類……親自動手﹐瘞埋停當。”{唐}{于鹄}《悼孩子》诗:“裸送不以衣﹐瘞埋于中衢。”【2】亦作“[瘞薶]”。古代祭地礼仪之一。《礼记·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用騂犢。”{孔颖达}疏:“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者﹐謂瘞繒埋牲祭神祇於此郊也。”《宋史·礼志五》:“今請就北郊爲壇﹐不設燎壇﹐但瘞埋以祭。”《汉书·郊祀志下》:“天地用牲一﹐燔尞瘞薶用牲一。”
瘞魚-汉语大词典
瘞魚
【1】干鱼的一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干鱼》:“《正字通》曰淡浥魚﹐《説文》{唐}本曰瘞魚﹐{徐}本曰饐魚﹐{顧}本曰漬魚。”
發瘞-汉语大词典
發瘞
【1】发掘瘗埋﹐挖坟。《晋书·王敦传》:“有司議曰:‘{王敦}滔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淩}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惡。’於是發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肆瘞-汉语大词典
肆瘞
【1】祭名。谓祭山后将所用牲玉埋于土中。《山海经·中山经》:“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郭璞}注:“肆﹐陳之也。陳牲玉而後薶藏之。”《山海经·中山经》:“{洞庭}﹑{榮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瘞。”{郭璞}注:“肆竟然後依前薶之也。”
鶴瘞銘-汉语大词典
鶴瘞銘
【1】即《瘞鹤铭》。{明}{林尧俞}《焦山》诗:“《鶴瘞銘》猶在﹐僧歸户不關。”
鶴瘞-汉语大词典
鶴瘞
【1】即《瘗鹤铭》。{清}{王夫之}《补落花诗》之三:“江干《鶴瘞》千秋伴﹐共怨人間甲子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