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伯

伯(伯)是什么意思

  • 伯←→叔-反义词词典

    伯←→叔bó-shū

    【词性】:名

    伯:伯父,父亲的哥哥。

    叔:叔父,父亲的弟弟。

    【例】 古人皆呼伯父叔叔,而今世多单呼伯、叔。(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 伯父←→伯母-反义词词典

    伯父←→伯母bófù-bómǔ

    伯父:父亲的哥哥。

    伯母:伯父的妻子。

    【例】 细想起来,安家伯父、伯母这番深心,九公父女这番义举,便是张家二老素日在我跟前的辛勤也就难得。(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 伯父←→叔父-反义词词典

    伯父←→叔父bófù-shūfù

    【词性】:名

    伯父:父亲的哥哥。

    叔父:父亲的弟弟。

    【例】 周恩来同志小时候在沈阳读书,住在他的伯父家里,离学校很远。(小学《语文》第四册《八个铜钱》) 父之弟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尔雅·释亲》)

  • 叔母←→伯母-反义词词典

    叔母←→伯母shūmǔ-bómǔ

    【词性】:名

    叔母:叔父的妻子。

    伯母:伯父的妻子。

    【例】 叔母刘,抚养有恩。(唐·李延寿:《南史·谢瞻传》) 羊祜年十五而孤,事伯母蔡氏,以孝闻。(《太平御览五一三·三十国春秋》)

  • 伯父-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父bó fù

    【释义】:

    指称父亲的哥哥。伯,长(zhǎng)。《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为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礼记·曾子问》:“巳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饷冠者。”也尊称年长于父亲的男子。

  • 伯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伯bó bo

    【释义】:

    伯父。唐·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魂。”《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伯伯汉王刘先主,叔叔张飞断水人。”《儒林外史》第六回:“他伯娘听见这个话,恨不得双手送过来。就是他伯伯回来,也没得说。”

  • 伯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考bó kǎo

    【释义】:

    对已故伯父的称呼。《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

  • 伯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氏bó shì

    【释义】:

    伯父。伯,父亲的哥哥;氏,男士尊称。《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杨伯峻注:“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又指“长兄”,见该条。亦指长子。

  • 海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海伯hǎi bó

    【释义】:

    海神。晋·葛洪《枕中书》:“屈原为海伯,统领八海。”

  • 伯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氏bó shì

    【释义】:

    长兄。伯,长兄;氏,尊称男性。《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高亭注:“伯氏,大哥。”仲氏,二哥。壎(xūn),古代陶制吹奏乐器;篪(chí),古代竹制吹奏乐器,似笛。壎篪,喻兄弟合好。唐·韩愈《复志赋》:“当岁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又指长子,伯父。

  • 伯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兄bó xiōng

    【释义】:

    长兄。《书·吕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朱熹注:“伯”长也。”

  • 河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河伯hè bó

    【释义】:

    河神。《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陆德明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已见《大宗师篇》。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史记·西门豹传》:“苦为河伯娶妇。”张守节正义:“河伯,华阳潼乡人,姓冯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遂为河伯也。”

  • 鱼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鱼伯yú bó

    【释义】:

    河神名。亦称水君。晋·崔豹《古今注》:“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导从。一名鱼伯,大水有之,汉末有人于河际见之。”

  • 阏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阏伯è bó

    【释义】:

    火祖,即火神。《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汉书·五行志上》:“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又《律历志》:“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大火,实指荧惑,即火星。

  • 欢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欢伯huān bó

    【释义】:

    酒的别称。以其能令人欢乐,故称。《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金·元好问《来月轩》诗:“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蟾兔,月亮。

  • 山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山伯chān bó

    【释义】:

    山神。《谈宾录》载:“瑯琊王知远,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因儿时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六卒,封少室山伯。”又为何首乌别名。见该条。

  • 水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水伯shuǐ bó

    【释义】:

    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为天吴,是为水伯。”

  • 雄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雄伯xióng bó

    【释义】:

    指杰出的人物。伯,同“霸”。《三国志·吴志·张纮传》“纮著诗赋铭诔十余篇。”裴松之注引《吴书》:“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

  • 千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千伯qiān mò

    【释义】:

    亦作“千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千,通“阡”,田间小路(南北走向);伯,通“陌”,田间小路(东西走向)。《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清·姚燮《岁暮四章》诗:“潢江千陌无春色,积雪山城变惨容。”

  • 含黄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含黄伯hán huáng bó

    【释义】:

    蟹的别称,以其含有蟹黄,故称。宋·陶谷《清异录·夹舌虫》:“卢绛从弟纯,以蟹肉为一品膏,尝曰:‘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后因食二螯夹伤其舌,血流盈襟,绛自是戏呼蟹为夹舌虫。”

  • 伯季-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季bó jì

    【释义】:

    本指兄弟排行里的老大和最小的,借指兄弟。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近世诸薛群从伯季,死丧犹相功缞者数十人。”功缞,丧服名。

  • 伯仲-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伯仲bó zhòng

    【释义】:

    本指兄弟次序,指老大、老二,亦泛指喻兄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郑玄注:“伯仲吟兄弟也。”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 常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常伯cháng bó

    【释义】:

    皇帝左右的大臣。即“公卿”、“宰辅”之类。《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孔颖达疏:“王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后作皇帝近臣泛称。

  • 郎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郎伯láng bó

    【释义】:

    郎、伯,均为男子的一种美称。古时妇女对自己丈夫也称为郎伯。唐·杜甫《元日寄韦氏妹》诗:“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 伯乐-古语词今用词典

    伯乐bólè

    古人名。说法不一,相传指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姓孙,名阳。或言伯乐善驭马:“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庄子·马蹄》)。或言伯乐知马:见马负重上坡,大汗交流。下车抚借。马俯首喷气,仰天长鸣。“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或言伯乐善相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杂说四首》之四)。说法虽各有差异,然伯乐之识马善驭则大体一致。后引申为:善于发现、选拔、使用人才的人。

    今沿用引申义。

    《十月》:“刘北以为自己遇上伯乐了,回到西郊跟朋友们添枝加叶大吹。”《光明日报》:“把伯乐说得超凡脱俗,作比喻未尝不可,作现实生活的完美塑造,则不过是幻想。”《文汇报》:“如今在千里马扬蹄奋飞,为国扬威之际,重奖一下昔日默默无闻的伯乐,又有何不可?!”

  • 伯仲-古语词今用词典

    伯仲bózhòng

    ################

  • 文章伯-实用委婉语词典

    文章伯

    对妙手著文章的大作家的尊称。

  • 伯乐-实用委婉语词典

    伯乐

    对善于识人和举荐人才的人的尊称。古有“伯乐相马”的典故,故称。

  • 霸 伯-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霸 伯

    [霸bà 伯bó]

    同 ①春秋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诸侯,即诸侯盟主。《荀子·王制》:“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霸是也。”(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商君书·更法》:“五霸不同法而霸”。《韩非子·难四》:“桓公,五伯之上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汉书·严安传》:“壤长地进,至乎伯王”。以上各例中的“伯”应该读bà,即“霸”。 ②做诸侯的盟主。《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荀子·王制》:“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王:音wàng,动词,称王)《荀子·儒效》:“用万乘之国,则举错可定,一朝而伯。”(错:措)

    异 【霸】 称霸。诸葛亮《草庐对》:“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伯】 ①排行第一的。《诗·邶风·泉水》:“遂及伯姊”。 ②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 ③伯父。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汝伯何由发如漆?”

    注 “霸”在古代没有“蛮横”、“不讲理”的意义。

  • 伯 孟-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伯 孟

    [伯bó 孟mèng]

    同 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老大。《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乡人:本乡人)“伯姊”、“伯兄”就是“大姐”、“大哥”。《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所以称齐君的长女为“孟姜”。又《史记·鲁周公世家》:“庄公筑台临党氏,见孟女,说而爱之。”(说:悦)

    异 【伯】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后来又产生“伯父”义。杜甫《醉歌行》:“汝伯何由发如漆?”

    【孟】 表示时间顺序。四季的第一个月,分别叫“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辨 先秦时期排行不用数字,只用伯、孟、仲、叔、季。“伯”、“孟”都指老大,在其他意义上互不通用。

  • 伯伯-敬谦语小词典

    伯伯bǎibǎi

    敬称。古代妇女用来称年龄与丈夫相仿的男子。《水浒传》二七回:“武松道:‘却才冲撞,阿嫂休怪。’那妇人便道:‘有眼不识好人。一时不是,望伯伯恕罪。”◇读bóbo,指伯父。

  • 老伯-敬谦语小词典

    老伯lǎobó

    敬称。①称父亲的朋友。《儒林外史》四八回:“王玉辉就吓了一跳,忙去敲门,只见那朋友的儿子,挂着一身的孝,出来开门,见了王玉辉,说道:‘老伯如何今日才来?我父亲那日不想你!直到临回首的时候,还念着老伯不曾得见一面,又恨不曾得见老伯的全书。’”②称朋友的父亲。‖老伯,您儿子是我的朋友,您有什么困难只管跟我说。

  • 老年伯-敬谦语小词典

    老年伯lǎoniánbó

    敬称。科举时代用来称与父亲同年登科的人,也用来称父辈。《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御史笑道:‘今日奉屈老年伯到此,正为这场公案,要剖个明白。’”清·蒋士铨《空谷香·病侠》:“小侄不幸,将罹大难,特求老年伯相救。”

    另作〖年伯〗niánbó。

  • 年伯-敬谦语小词典

    年伯niánbó

    敬称。科举时代用来称与父亲同年登科的人。《儒林外史》二七回:“鲍廷玺道:‘姑爷,你却为什么在这里?’季苇萧道:‘我因盐运司荀大人是先君文武同年,我故此来看看年伯。’”

    另作〖老年伯〗lǎoniánbó。

  • 年月日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年月日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

    这本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有人喜欢采取英美式的表达方式,以致发生了混淆。汉语中年月日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即某年某月某日,如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又写作1997-07-01,也有写作“1997.7.1或1997/7/1。而英式的表达法是从小到大,即某日某月某年,如香港回归的时间写作1/7/1997;美式的表达法是先月日后年份,即某月某日某年,如香港回归的时间写作7/1/1997。汉语的表达方式不会发生误解的,而英式和美式的表达方式却时有因不够明白而发生误解。在中国人之间交往时,我们没有必要用英式或美式的表达方式。在与外国人交往需要用英美式表达方式时,最好将月份写成英语单词,如“July1,1997”,以免误解。另外,“1997年”不要写成“97年”,不要用简写。

  • 数字·阿拉伯数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数字·阿拉伯数字

    在数学史上,阿拉伯数字被称作“印度—阿拉伯数字”。它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由印度传到阿拉伯,12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印度数码早在公元8世纪初叶就传到中国,但没有流行开来。直到20世纪初,随着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兴起,阿拉伯数字才被广泛地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数字制。它的优点是: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所以被世界各国普遍应用,成为一套国际通行的数字体系。在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出版物实行横排之后,阿拉伯数字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不仅用于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出版物,一般出版物凡是在涉及数字(如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时,也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体例,各种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十分混乱。为纠正这种混乱状况,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中宣部出版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这个规定试行了8年,后经修订,于1995年12月13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做为国家标准颁布,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

  • 天壤之别 伯仲之间-反义词应用词典

    天壤之别 伯仲之间

    天壤之别 tiānrǎngzhībié

    伯仲之间 bózhòngzhījiān

    【天壤之别】天上与地下的差别,形容相隔很远,差别极大。

    〔例句〕

    1.不走翰林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别了。

    2.把那些纽约郊外的别墅和黑人贫民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序,老大、老二。就像兄弟之间一样。比喻不相上下。

    〔例句〕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2.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吕,指伊尹、吕尚;萧曹指萧何、曹参)

  • 伯-古文观止词典

    伯bó

    【词性】:名词

    一、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位(2)。《襄王不许请隧》: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其余的土地就拿来平分给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高祖功臣侯年表》:虞之侯伯。——虞时的侯爵、伯爵。

    二、古代指管辖一方的长官或一方诸侯的首领(1)。《报任安书》:且西伯,伯也。——况且周文王是一方诸侯的首领。

    三、旧时对文章品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2)。《潮州韩文公庙碑》:诏封公昌黎伯。——皇帝下令封公为昌黎伯。《潮州韩文公庙碑》: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昌黎伯韩文公的祠庙。

    四、即智伯,春秋战国间晋国的卿(3)。《豫让论》:当伯请地无厌之日。——在智伯要求别人割地给他而没有满足的时候。《豫让论》:伯虽顽冥不灵。——智伯即使顽劣昏庸麻木不仁。《豫让论》:视伯之危亡。——看着智伯的危亡。

  • 伯-古文观止词典

    伯bà

    【词性】:动词

    用同“霸”。称霸(8)。《展禽论祀爰居》: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共工氏称霸九州。《诸稽郢行成于吴》: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他们将一定会产生狂妄的称霸诸侯的野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秦用戎人由余伯中国。——秦王任用了戎人由余称霸中国。

  • 伯车-古文观止词典

    伯车bó chē

    【词性】:名词

    名鍼,又称后子,齐桓公的儿子(1)。《吕相绝秦》: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派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

  • 伯父-古文观止词典

    伯父bó fù

    【词性】:名词

    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1)。《子革对灵王》:昔我皇祖伯父昆吾。——从前我皇祖伯父昆吾。

  • 伯高-古文观止词典

    伯高bó gāo

    【词性】:名词

    姓龙,名述,字伯乐,汉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人,初任山都长,治所在今湖北襄阳西北。后来汉光武帝看了马援的信后,就把他提升为零陵郡太守(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学习龙伯高不成功。

  • 伯舅-古文观止词典

    伯舅bó jiù

    【词性】:名词

    周王朝称异姓诸侯为伯舅(2)。《齐桓下拜受胙》:使孔赐伯舅胙。——派宰孔赐给伯舅祭肉。《齐桓下拜受胙》:以伯舅耋老。——因为伯舅年纪老了。

  • 伯乐-古文观止词典

    伯乐bó lè

    【词性】:名词

    春秋时人,以善相马著称(5)。《杂说四》:世有伯乐。——人世间有伯乐。《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虽善知马。——伯乐虽然擅长识马。

  • 伯奇-古文观止词典

    伯奇bó qí

    【词性】:名词

    姓尹,名伯奇。相传他是周武王时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幼年失去生母,因后母说他坏话,被父亲赶出门外,伯奇很伤心,弹琴作《履雪操》,曲终,投河自杀(1)。《送杨寘序》: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就像尹伯奇那样的孤儿、屈原那样的忠臣的嗟叹声音啊。

  • 伯仕-古文观止词典

    伯仕bó shì

    【词性】:名词

    犬戎的一个君主名字(1)。《祭公谏征犬戎》: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现在,自从大毕、伯仕去世。

  • 伯氏-古文观止词典

    伯氏bó shì

    【词性】:名词

    即狐突,申生的老师(3)。《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不念伯氏之言。——没有记住伯氏您的话。《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您不肯出来替我君王策划国事。《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伯氏苟出而图吾君。——伯氏您如果肯出来替我君王策划国事。

  • 伯牙-古文观止词典

    伯牙bó yá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楚国人。传说以精于琴艺著名(1)。《报任安书》: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终身不再弹琴。

  • 伯夷-古文观止词典

    伯夷bó yí

    【词性】:名词

    古代贤人。商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他们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封建社会把伯夷和其弟叔齐当作高尚守节的典范(12)。《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两人不记旧仇。《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伯夷和叔齐虽然很贤能。

  • 伯州犁-古文观止词典

    伯州犁bó zhōu lí

    【词性】:名词

    楚国太宰,掌管王家内外事务,辅佐国王治理国家(1)。《子产却楚逆女以兵》:令尹使太宰伯州犁对曰。——令尹叫太宰伯州犁回答说。

  • 昌黎伯-古文观止词典

    昌黎伯chāng lí bó

    【词性】:名词

    元丰元年,宋神宗给韩愈的封号(2)。《潮州韩文公庙碑》:诏封公昌黎伯。——皇帝下令封韩文公为昌黎伯。《潮州韩文公庙碑》: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所以祠堂的匾额上写着:“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 大伯-古文观止词典

    大伯tài bá

    【词性】:名词

    春秋时周太王的长子(2)。《宫之奇谏假道》: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宫之奇谏假道》:大伯不从。——太伯没有跟随在王的身边。

  • 鬬伯比-古文观止词典

    鬬伯比dòu bó bǐ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楚国大夫(2)。《季梁谏追楚师》:鬬伯比言于楚子曰。——鬬伯比对楚王说。《季梁谏追楚师》:鬬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鬬伯比说:“我是为以后打算,少师正得到他国君的信任。”

  • 方伯-古文观止词典

    方伯fāng bó

    【词性】:名词

    周代在京城千里之外设方伯,为一方诸侯的首领(1)。《梓人传》: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在京城以外靠近边远的地方,设有方伯、连率。

  • 公父文伯-古文观止词典

    公父文伯gōng fǔ wén bó

    【词性】:名词

    春秋时鲁国大夫(1)。《敬姜论劳逸》: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公父文伯退了朝,去拜见他的母亲。

  • 九伯-古文观止词典

    九伯jiǔ b6

    【词性】:名词

    九州的方伯。即各州诸候之长。亦泛指天下诸侯(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五侯九伯,汝实征之。——天下诸侯,你们都可以去讨伐他们。

  • 龙伯高-古文观止词典

    龙伯高lóng bó gāo

    【词性】:名词

    人名。东汉时京兆(今西安市西北)人,初任山都长,后来因马援的称赞,光武帝提升他为零陵(今湖南零陵)郡太守(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诚实忠厚,〔办事〕周密谨慎。

  • 穆伯-古文观止词典

    穆伯mù bó

    【词性】:名词

    指公父穆伯,鲁国大夫(1)。《敬姜论劳逸》:余惧穆伯之绝嗣也!——我怕你父亲穆伯要断了后代啊!

  • 牧伯-古文观止词典

    牧伯mù bó

    【词性】:名词

    指州官(1)。《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我的艰难处境,不但蜀中人士及二州长官看到和知道,天地神灵的确都看得清清楚楚。

  • 秦伯-古文观止词典

    秦伯qín bó

    【词性】:名词

    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为五霸之一。封伯爵,称穆公(9)。《阴饴甥对秦伯》: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在王城订立盟约。《阴饴甥对秦伯》:秦伯曰:“是吾心也。”——秦穆公说:“这是我的心意啊。”《寺人披见文公》: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晋侯秘密地在王城会见秦穆公。

  • 蘧伯玉-古文观止词典

    蘧伯玉qú bó yù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卫国的贤臣(1)。《管仲论》:吾观史鰌以不能进攀伯手而退弥子暇,故有身后之谏。——我看春秋时期的史鰌,因为不能举荐蘧伯玉、罢斥弥子暇,所以有死后的规劝。

  • 士文伯-古文观止词典

    士文伯shì wén bó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晋国大夫,字伯瑕(2)。《子产坏晋馆垣》:士文伯让之。——士文伯责备他。《子产坏晋馆垣》: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派士文伯去表示谦意。

  • 叔伯-古文观止词典

    叔伯shū bǎi

    【词性】:名词

    同祖父的,有时也指同曾祖父的(弟兄)(1)。《陈情表》: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没有叔伯,又缺少兄弟。

  • 太伯-古文观止词典

    太伯tài bó

    【词性】:名词

    人名。相传是周太王的儿子。为了让位弟弟王季,逃往荆蛮。荆蛮人拥戴太伯做吴君,成为吴国的始祖(1)。《沧浪亭记》:太伯、虞仲之所建。——过去太伯、虞仲创建的吴国。

  • 文伯-古文观止词典

    文伯wén bó

    【词性】:名词

    一、指春秋时晋大夫,名丐,字伯瑕(1)。《子产坏晋馆垣》:文伯复命。——文伯去回报。

    二、春秋时鲁国大夫,名歜,季悼子的孙子,公父穆伯的儿子(1)。《敬姜论劳逸》: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忏季孙之怒也。”——文伯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主妇还纺麻,恐怕要惹季孙生气吧。”

  • 吴太伯-古文观止词典

    吴太伯wú tài bó

    【词性】:名词

    周代吴国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自己逃至吴地,成为当地君长,故云吴太伯亦作“泰伯”(1)。《伯夷列传》: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孔子论述〕吴太伯、伯夷这些人,是很详细的。

  • 五伯-古文观止词典

    五伯wǔ bà

    【词性】:名词

    用同“五霸”(5)。《齐国佐不辱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五霸能称雄于诸侯,在于辛劳努力,安抚诸侯,让大家为天子的命令效劳。《乐毅报燕王书》: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自从五霸以来,功业上没有谁能赶上先王的。《报任安书》:权倾五伯,囚于请室。——权势胜过春秋五霸,被囚禁在牢房里。

  • 僖伯-古文观止词典

    僖伯xī bó

    【词性】:名词

    即臧僖伯。春秋时鲁国公子彄,字子臧。孝公之子。臧是他后代的姓氏,僖是他的谥号(1)。《臧僖伯谏观鱼》:僖伯称疾不从。——僖伯推说有病没有前往。

  • 西伯-古文观止词典

    西伯xī bó

    【词性】:名词

    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4)。《伯夷列传》:及至,西伯卒。——到了那里,西伯已经死了。《报任安书》: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况且,西伯是一方的首领,还被拘禁在羑里。《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昔西伯拘羑里。——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

  • 西伯昌-古文观止词典

    西伯昌xī bó chāng

    【词性】:名词

    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即周文王(1)。《伯夷列传》: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叔齐听说西伯昌最能敬养老人,说“何不去投奔他呢!”

  • 巷伯-古文观止词典

    巷伯xiàng bó

    【词性】:名词

    《诗经·小雅》中的诗篇名(1)。《青霞先生文集序》: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从《小弁》的埋怨父亲、《巷伯》的刺谗言者以下,直到那些忠臣、寡妇、隐士、怨恨之士的诗篇,都并列在“风”中,分出一部分为“雅”,多得数不清,这难道都是古代中正平和之声吗?

  • 孝伯-古文观止词典

    孝伯xiào bó

    【词性】:名词

    春秋时卫庄公之子(1)。《石碏谏宠州吁》:生孝伯,蚤死。——〔厉妫〕生了孝伯,早死。

  • 臧哀伯-古文观止词典

    臧哀伯zāng āi bó

    【词性】:名词

    即臧孙达。春秋时鲁国大夫(1)。《臧哀伯谏纳郜鼎》:臧哀伯谏曰。——臧哀伯规劝说。

  • 臧僖伯-古文观止词典

    臧僖伯zāng xī bó

    【词性】:名词

    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彄,字子臧(1)。《臧僖伯谏观鱼》:臧僖伯谏曰。——臧僖伯规劝说。

  • 曾伯祖-古文观止词典

    曾伯祖zēng bó zǔ

    【词性】:名词

    祖父的伯父(1)。《柳子厚墓志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曾伯祖名叫奭,作过唐朝的宰相。

  • 郑伯-古文观止词典

    郑伯zhèng bó

    【词性】:名词

    一、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11)。《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在鄢地战胜了共叔段。《郑庄公戒饬守臣》:郑伯伐许。——郑伯攻打许国。《郑伯克段于鄢》:段,郑伯弟也。——段是郑庄公的弟弟。

    二、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文公。公元前672-前628年在位(1)。《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三、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穆公。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1)。《郑子家告赵宣子》:于是晋侯不见郑伯。——在这时晋灵公不肯见郑穆公。

    四、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襄公。公无前604-前587年在位(1)。《留侯论》:郑伯肉袒牵羊以迎。——郑襄公赤身露体,手牵着羊来迎降。

    五、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简公。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3)。《子产告范宣子轻币》:郑伯如晋。——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坏晋馆垣》: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坏晋馆垣》:晋侯见郑伯。——晋侯接见了郑伯。

  • 智伯-古文观止词典

    智伯zhì bó

    【词性】:名词

    春秋、战国间晋国的卿(9)。《豫让论》:豫让臣事智伯。——豫让做智伯家臣。《豫让论》:智伯以国士待我。——智伯以国家杰出人才对待我。《豫让论》: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尽力劝他们的主人听从智伯的要求。

  •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观止词典

    郑伯克段于鄢

    【朝代】:隐公元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它是根据《春秋》的纲目独立进行编写的一部编年史,成书约在战国初期。作者当为熟悉各国史料的史官,姓名尚无法确定,有人说是左丘明,可备一说。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在天、人关系上,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上,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对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残暴荒淫等丑行,也能本着“不隐恶”的态度予以无情揭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文学价值极高。善于描写战争,特别是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善于叙事,精于剪裁,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情节曲折起伏,疏密相间,戏剧性很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经常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善于记载行人辞令,语言简洁、生动。

    本文记述了春秋时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母亲姜氏为了争夺权力而勾心斗角的历史,从客观上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并深刻地揭示出古代伦理道德所谓“孝悌仁义”、“兄友弟恭”的虚伪性。作者以时间顺序为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环境中加以刻画,庄公的伪善伪孝,毒辣阴险,共叔段的骄纵狂妄、野心勃勃及姜氏的偏私成性等,无不跃然纸上。结构谨严,重点突出。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臧僖伯谏观鱼-古文观止词典

    臧僖伯谏观鱼

    【朝代】:隐公五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鲁隐公远离国都到棠邑去观看捕鱼,臧僖伯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和法度,是自乱其政。他主张在农闲时进行田猎,演习武事。文中历陈典故,与隐公的游玩逸乐形成对照,说明了国君一举一动的重要性。

    【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 臧哀伯谏纳郜鼎-古文观止词典

    臧哀伯谏纳郜鼎

    【朝代】:桓公二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宋国太宰华督弑公,担心受到诸侯国的干预,以郜鼎行贿于鲁,鲁桓公将其陈于太庙。鲁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劝谏桓公发扬美德,杜绝邪恶,即“昭德塞违”。从臧哀伯的话中,可以看出周代礼乐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 阴饴甥对秦伯-古文观止词典

    阴饴甥对秦伯

    【朝代】:僖公十五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秦晋两国在韩原大战后,晋惠公兵败被俘,晋大夫阴饴甥去秦国求和,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巧言应对,终于使秦国释放了惠公。通篇借用“君子”、“小人”之言,正反开合,软硬兼施,巧妙地表达了他的本意。

    【原文】: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观止词典

    郑伯克段于鄢

    【朝代】:隐公元年

    【原文出处】:毅梁传

    【说明】:

    《毅梁传》又名《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相传它是子夏的弟子毅梁赤口述,至汉代写定成书。《穀梁传》也是研究《春秋》“微言大义”的,内容上与《公羊传》一样,颇多穿凿附会之辞,但对研究秦汉间的儒家思想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辞清而淡,义该以贯,气峻以厉,意婉以平”,是《穀梁传》的写作风格。但叙述往往过于简略,行文上又较多重复,不足为法。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的解释。若把它与所选的《左传》的同题之作对照着读,就可以清楚看出:《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而《穀梁传》则是以解释义理为主,所以本文远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形象生动。

    【原文】: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 伯夷列传-古文观止词典

    伯夷列传

    【原文出处】:史记

    【说明】:

    本文是《史记》70列传中的首篇。文中简要记述了伯夷叔齐二人的言行事迹,而用大量笔墨,尽情抒发了作者的抑郁不平,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不满,对“天道”也表示了大胆的怀疑。文章以议论为主,篇末不用赞语,是列传之变体。但写得纵横变化,回环往复,感情充沛,笔力雄健,又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曰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 伯劳东去雁西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伯劳东去雁西飞

    【释义】:

    伯劳:鸟名。比喻分离。□《乐府诗集·东飞伯乐歌》:东飞伯乐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儿女英雄传》八:况且你我如浮萍暂聚,少一时伯劳东去雁西飞,我这残名贱姓,竟不消提起。

    ⊙伯劳东去西飞燕

    《二刻拍案惊奇》四〇:本是连枝并头铁石坚,到做了伯劳东去西飞燕。

  • 伯乐一顾,马价十倍-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伯乐一顾,马价十倍

    【释义】:

    伯乐:传为秦穆公时人,因擅长相马而名重当时。只要被伯乐看上一眼,马的身价就能提高十倍。比喻受到有声望的人关照、光顾,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后汉书·阮嚣传》:数蒙伯乐一顾之价。《歧路灯》七四:我心里想着,你毕竟是此道中有体面的,我虽说不通也该记得有个伯乐一顾,马价十倍的话。

  • 蘧伯玉带笼头——牵牵君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蘧伯玉带笼头——牵牵君子

    【释义】:

    歇后语。蘧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淮南子·原道》说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里代称君子,戴上笼头,成了“牵牵君子。”□《论语·卫灵公》: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牵牵:谐“谦谦”。意即谦谦君子。《儿女英雄传》三〇:这话从那里说起?此之谓蘧伯玉带笼头——牵牵君子。放着这等一位恢宏大度的何萧史,一位细腻风光的张桐卿,还怕帮助不了一个安龙媒?

  • 皇伯伯-汉语惯用语辞典

    皇伯伯huáng bó bo

    方言。指明清时代替皇室采办衣物珍玩的红太监。因其与皇室、权臣亲近,常受地方官绅重托,尽管当时满口应允,过后却音讯全无,用以比喻把所托之人和事抛之脑后的人。《新民晚报》2000.5.18.“也许皇伯伯接收财礼受人嘱托时,就没有听清,更没有记住,或根本就不想办呢!真可谓‘贵人多忘事’。于是官绅们就把皇伯伯说成‘忘’伯伯,其中有几多的无奈啊!”《无锡日报》2000.5.20“好心借出手机碰上‘皇伯伯’。”

  • 马伯六-汉语惯用语辞典

    马伯六mǎ bó liù

    指撮合男女搞不正当关系的人。清褚人获《坚瓠广集·马伯六》“俗呼撮合者曰马伯六,不解其义。偶见《群碎録》.‘北地马群,每一牡将十余牝而行,牝皆随牡,不入他群……愚合计之,亦每伯牝马用牡马六匹,故称马伯六耶?’”聂绀弩《论武大郎》“他的性命断送在奸夫淫妇和‘马伯六’手里了!”也作“马泊六”、“马八六”、“马百六”。《水浒传》“王婆笑道‘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我胜花娘子,见报街道者唱《太子游四门》,撞见马八六。”明沈璟《义侠记》“若有好亲事与我说一头儿。若会做马百六,我便费些钱也罢。”

  • 兔毛大伯-汉语惯用语辞典

    兔毛大伯tù máo dà bó

    指土财主。元郑廷玉《看钱奴》:“冤家债主元来是,我那兔毛大伯有钞使。全压着郭巨埋儿,也强如明达卖子。”

  • 文章伯-汉语惯用语辞典

    文章伯wén zhāng bó

    对文章大家的尊称。唐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

  • 相伯仲-汉语惯用语辞典

    相伯仲xiāng bó zhòng

    不相上下。梁启超《新史学》“吾见夫今日举国之官吏士民,其见识与彼一二人者,相伯仲也。”

  • 伯-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伯bó

    ①兄弟中排行第一的,长兄。《诗经·小雅·何人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xūn:一种陶制吹奏乐器。篪chí:一种竹管乐器。)②父亲的兄长。《世说新语·言语》:“亡~令问夙彰,而无有继嗣。”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国语·周语中》:“其余以均分公侯~子男。”④诸侯的盟主。《庄子·大宗师》:“上及有虞,下及五~。”也指当诸侯的盟主。《荀子·儒效》:“一朝而~。”⑤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礼记·王制》:“州有~。”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所见明知。”⑥通“佰”。数词。晁错《论贵粟疏》:“亡农夫之苦,有仟~之得。”⑦通“陌”。田间东西向的小路。《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千:通“阡”,南北向小路。)

    【伯乐】春秋时秦国人,以善相马而著称。韩愈《马说》:“世有~,然后有千里马。”

    【伯仲】兄弟的次第。比喻不相上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吕:指伊尹、吕尚。萧曹:指萧何、曹参。)

  • 伯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1bó

    【释义】:

    ①长兄,兄弟中年最长者。泛指排行最大的。如:伯仲叔季。②父亲的哥哥。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 伯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子bó zi

    【释义】:

    方言。伯父。

  • 伯父-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父bó fù

    【释义】:

    ①父亲的哥哥。②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

  • 伯公-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公bó gōng

    【释义】:

    ①父亲的伯父。②丈夫的伯父。

  • 伯乐-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乐bó lè

    【释义】:

    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后喻指有眼力,善于发现、选拔、使用出色人才者。孙犁《关于编辑和投稿》:“有时是编辑一眼看高,一眼看低,这叫没遇见伯乐。”

  • 伯乐相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乐相马bó lè xiàng mǎ

    【释义】:

    伯乐观察、品评马的优劣。比喻有眼力者鉴别并荐举人才。《十月》1981年第6期:“她带上多年写下的社会科学论文和空前的决心去接受伯乐相马的考验了。”

  • 伯母-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母bó mǔ

    【释义】:

    ①伯父的妻子。②对父执之妻或朋友之母的称呼。

  • 伯仲-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仲bó zhòng

    【释义】:

    指兄弟的次第。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孙中山《行易知难》:“中国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

  • 伯仲之间-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仲之间bó zhòng zhī jiān

    【释义】: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鲁迅《致许广平三四》:“报言章士钊将辞,屈映光继之,此即浙江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饭’人物也,与士钊盖伯仲之间,或且不及。”

  • 伯仲叔季-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仲叔季bó zhòng shū jì

    【释义】:

    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指老大,仲为老二,叔为第三,季是最小的。

  • 伯劳-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劳bó láo

    【释义】:

    鸟名。又名。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喙大而锐利。吃昆虫和小鸟。善鸣。古代多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如古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 伯克-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克bó kè

    【释义】:

    旧时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特有的官名。以阿奇木伯克为长,伊什罕伯克为副,下设各级伯克,清政府分别加以任命,概称伯克。后也泛指该地区一般上层人物。郭小川《喀什一条街》:“山根上拉来的砖,盖了‘伯克’的私房。”

  • 伯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伯bó bo

    【释义】:

    伯父。如:二伯伯;李伯伯。

  • 伯祖-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祖bó zǔ

    【释义】:

    父亲的伯父。

  • 伯祖母-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祖母bó zǔ mǔ

    【释义】:

    父亲的伯母。

  • 伯婆-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婆bó pó

    【释义】:

    ①伯祖母。②丈夫的伯母。

  • 伯2-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2bǎi

    【释义】:

    妇人对夫兄的称呼。今北方方言称作“大伯子”。

  • 伯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伯子bǎi zi

    【释义】:

    丈夫的哥哥。

  • 阿拉伯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阿拉伯马ā lā bó mǎ

    【释义】:

    著名骑乘型马品种。原产阿拉伯半岛,历史悠久。体格中等,匀称而结实,姿态优美,步伐轻快、稳健,速度快,能持久,聪明而温顺,容易调教。

  • 阿拉伯狒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阿拉伯狒狒ā lā bó fèi fèi

    【释义】:

    即狒狒。

  • 阿拉伯数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阿拉伯数字ā lā bó shù zì

    【释义】:

    世界上最通用的数字。有0、1、2、3、4、5、6、7、8、9十个。记数用十进位制。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随着印度的天文学、数学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印度的数字传到了中亚,12世纪初又传到欧洲,直到16世纪才和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 叔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叔伯

    【释义】:

    ①shū bó兄弟中长幼的称谓。②shū bai同祖父或同曾祖父的兄弟姊妹间的关系。如:叔伯姐妹;叔伯弟兄。

  • 大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伯

    【释义】:

    ㈠dà bó①称老年男子。②父亲的长兄。㈡dàbǎi③称丈夫的哥哥。

  • 大伯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伯子

    【释义】:

    ①dà bǎi zi称丈夫的哥哥。②dàbó zi称老年男子。

  • 大伯爷-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伯爷dà bǎi yé

    【释义】:

    称呼丈夫的哥哥。

  • 大伯娘-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伯娘dà bǎi niáng

    【释义】:

    称呼丈夫的嫂子。

  • 岐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岐伯qí bó

    【释义】:

    相传为黄帝时的名医。今所传《黄帝内经》,即战国秦汉时医家托名黄帝与岐伯论医之作。鲁迅《父亲的病》:“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

  • 水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伯shuǐ bó

    【释义】:

    传说中的水神。郭沫若《月蚀》:“这时候我也并没有甚么怀乡的情趣,但总觉得我们四川的山灵水伯远远在招呼我。”

  • 屠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屠伯tú bó

    【释义】:

    犹屠夫。多用以指屠杀生灵的人。鲁迅《〈而已集〉题辞》:“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 韦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韦伯wéi bó

    【释义】:

    国际单位制中计量磁通量的单位。中国法定计量单位。是单匝环路的磁通量。1韦伯磁通量在1秒内均匀地减小到零时,环路内产生1伏电动势。

  • 老大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老大伯lǎo dà bó

    【释义】:

    老大爷。杨沫《青春之歌》:“‘老大伯,等一等!’老头走到大门口,道静把他叫住了。”

  • 梁山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梁山伯liáng shān bó

    【释义】:

    晋会稽人。相传山伯曾与上虞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窗三载,感情笃厚。临别前,祝托言为妹作媒,许婚于梁。后祝父将祝另许他人,祝相抗未从命。梁至祝家求婚亦遭峻拒。二人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先后殉情,并化为一对蝴蝶。戏曲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据此敷演而成。

  • 风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伯fēng bo

    【释义】:

    神话传说中的风神。章炳麟等《游仙联句》:“风伯受鞭督,雨师函其头。”

  • 金山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金山伯jīn shān bó

    【释义】:

    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旧时译作“金山”。后指少壮出国到美洲做工,老大回来的华侨为“金山伯”。黄谷柳《虾球传》:“(他)指挥那些小扒手去摸金山伯、南洋伯、外江佬…的荷包。”

  • 锡伯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锡伯族xī bó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辽宁。

  • 笨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笨伯bèn bó

    【释义】:

    《晋书·羊聃传》载:豫章太守史畴因肥硕而被称笨伯。本讥人肥胖,行动不敏捷。后泛称愚笨者。鲁迅《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倘其典书卖裤,居此生活费綦昂之广州,以俟月余后或将提起之诉讼,天下那易有如此十足笨伯哉!”

  • 雨伯-现代汉语大词典

    雨伯yǔ bó

    【释义】:

    神话中的司雨之神。

  • 一時伯仲-汉语大词典

    一時伯仲

    【1】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清}{吴兰馨}《绛蘅秋·秋社》:“看這{怡蕉客}所作諸詩﹐可的是一時伯仲呢!”

  • 二伯-汉语大词典

    二伯

    【1】指{周}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周公}和{召公}。《孔丛子·居卫》:“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謂之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爲左右﹐曰二伯。”{郑玄}注:“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宋}{王安石}《对难》:“{成王}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誅二叔。”【2】指{齐桓公}{晋文公}两位霸主。《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范宁}注:“二伯﹐謂{齊桓}{晋文}。”{晋}{刘琨}《重赠卢谌》诗:“{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宋}{王十朋}《问策》:“{宋襄}﹑{楚莊}﹑{秦穆}﹐雖不足與二伯之烈﹐皆有以一見取者﹐孰謂無道其事而羞稱之耶?”【3】指{周文王}与{齐桓公}。《晋书·石勒载记上》:“昔{周文}以三分之重﹐猶服事{殷朝};{小白}居一匡之盛﹐而尊崇{周室}。况國家道隆{殷}{周}﹐孤德卑二伯哉!”

  • 五伯-汉语大词典

    五伯

    【1】同“五百”。《新唐书·苏世长传》:“初在{陝}﹐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于廛﹐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世長}不勝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宋}{岳柯}《桯史·蠲毒图》:“〔{王涇}〕減死黥流﹐杖脊朝天門﹐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斃﹐{涇}貨五伯下其手﹐卒得活。”【2】指{东汉}{邓彪}等五人,因字号中皆带“伯”字,故称。《後汉书·邓彪传》“{鄧彪}字{智伯}……後仕郡﹐辟公府”{唐}{李贤}注引《东观记》:“{彪}與同郡{宗武伯}﹑{翟敬伯}﹑{陳綏伯}﹑{張弟伯}﹐同志好﹐齊名﹐{南陽}號曰‘五伯’。”

  • 五伯-汉语大词典

    五伯

    【1】(4)指{春秋}{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诸侯王表》:“故盛則{周}﹑{邵}相其治,致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其守。”{颜师古}注:“伯讀曰霸。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2】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爲{夏}伯,{大彭}﹑{豕韋}爲{殷}伯,{齊桓}﹑{晋文}爲{周}伯,合爲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備説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齊桓}﹑{晋文}﹑{宋襄}﹑{楚莊}﹑{秦繆}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當年勢迭興,讀書牛角戴鋤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m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齊桓}﹑{晋文}﹑{楚莊}﹑{吴}{闔閭}﹑{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

  • 五伯長-汉语大词典

    五伯長

    【1】{春秋}五霸之长。指{齐桓公}。伯,通“霸”。《荀子·王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爲五伯長。”《吕氏春秋·贵公》:“{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爲五伯長。”

  • 五侯九伯-汉语大词典

    五侯九伯

    【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汉书·诸侯王表序》:“{太公}於{齊}﹐亦五侯九伯之地。”《旧唐书·哀帝纪论》:“五侯九伯﹐無非問鼎之徒;四岳十連﹐皆畜無君之迹。”《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杜预}注:“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

  • 世伯-汉语大词典

    世伯

    【1】对父辈朋友中年龄大于己父者的通称。《红楼梦》第二六回:“單你去了﹐還是老世伯也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世伯這話﹐可是先没有告訴過我﹐要是告訴過我﹐我就是少賣點錢﹐也要成全了世伯這個言能踐行的美名。”

  • 再從伯-汉语大词典

    再從伯

    【1】与父同祖而长于父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同州}司馬{裴沆}嘗説﹐再從伯自{洛}中將往{鄭州}。”

  • 表伯-汉语大词典

    表伯

    【1】称父之表哥。《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北門橋}{莊}表伯聽見表叔來了﹐急於要會。明日請表叔在家坐一時﹐不要出門。”

  • 中黄伯-汉语大词典

    中黄伯

    【1】见“中黄”。

  • 年伯-汉语大词典

    年伯

    【1】科举时代为对父亲同年登科者的尊称,{明}代中叶以后亦用以称同年的父亲或伯叔,后用以泛指父辈。{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前{明}{正}{嘉}以前﹐風俗猶爲近古﹐必父之同年﹐方稱年伯﹐而同年之父﹐即不爾。”{清}{蒋士铨}《空谷香·病侠》:“小姪不幸﹐將罹大難﹐特求老年伯相救。”《文明小史》第五五回:“二人和{秦鳳梧}的老子都有年誼﹐{秦鳳梧}只得站起來招呼老年伯。”

  • 主伯-汉语大词典

    主伯

    【1】古代指家长和长子。语本《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毛}传:“主,家長也;伯,長子也;亞,仲叔也;旅,子弟也。”{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使元首與股肱弗相聯屬﹐則精神不貫而身病;使主伯與亞旅弗相親比﹐則意氣不洽而家睽。”{清}{龚自珍}《农宗》:“帝若皇﹐其初盡農也﹐則{周}之主伯歟?”

  • 州伯-汉语大词典

    州伯

    【1】古代一州诸侯之长。{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三部。”《汉书·朱博传》:“古選諸侯賢者以爲州伯。”【2】一州之长。《礼记·内则》:“州吏獻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郑玄}注:“五黨爲州。州﹐二千五百家也。州長﹐中大夫一人也。”{孔颖达}疏:“州伯則州長也。”

  • 九伯-汉语大词典

    九伯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杜预}注:“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2】见“九百”。【3】泛指地方长官。{唐}{王维}《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當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宋}{王安石}《谢知州启》:“{謝}守論功﹐當爲九伯之冠。”

  • 九伯風魔-汉语大词典

    九伯風魔

    【1】疯狂痴癫。{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言多語少﹐小人有些九陌風魔。”{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郎君每我行有十遍雨至期﹐除是害九伯風魔病。”亦作“[九陌風魔]”。

  • 十伯-汉语大词典

    十伯

    【1】谓十倍百倍。伯,百。{清}{龚自珍}《农宗答问第一》:“{漢}以後以財貨相倍蓰相十伯相千萬﹐三代以田相十伯千萬。”

  • 千伯-汉语大词典

    千伯

    【1】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千,通“阡”;伯,通“陌”。《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

  • 南伯-汉语大词典

    南伯

    【1】复姓。《庄子》有{南伯子綦}。

  • 原伯-汉语大词典

    原伯

    【1】复姓。{周}有{原伯絞}。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 仙伯-汉语大词典

    仙伯

    【1】借称官职清贵﹑文章超逸的人物。{宋}{陈师道}《和饶节咏周昉画》:“{金華}仙伯哦七字﹐好事不復千金摹。”{宋}{张孝祥}《鹧鸪天》词:“憶昔追遊翰墨場﹐{武夷}仙伯較文章。”【2】仙人之长。亦泛称仙人。《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淮南王}〕{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爲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明}{陈子龙}《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何來一仙伯﹐髮短而心長。”{宋}{范成大}《题金牛洞》诗:“自從仙伯弭芝蓋﹐鳳舞鸞歌開洞天。”

  • 匠伯-汉语大词典

    匠伯

    【1】即{匠石}。《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陆德明}释文:“伯﹐{匠石}字也。{崔}本亦作石。”{郭庆藩}集释:“《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注﹑{王子淵}《洞簫賦》注﹑{嵇叔夜}《琴賦》注﹑{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注﹑{張景陽}《七命》注﹐並引{司馬}云:{匠石}﹐字{伯}。”{清}{戴名世}《黄崑圃稿序》:“雖工師匠人﹐無不睨睨聚觀﹐而况{匠伯}者乎!”

  • 什伯-汉语大词典

    什伯

    【1】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汉}{王充}《论衡·量知》:“不曉什伯之陣﹑不知擊刺之術者﹐彊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淮南子·兵略训》:“正行伍﹐連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陳涉}﹐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閒﹐而倔起什伯之中。”{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時皆辟屈在十百之中。”【2】谓超过十倍﹑百倍。{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予初觀《燕几圖》﹐服其人之聰明什伯於我。”《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他本作“什百”﹑“什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雖無{太后}﹐而掣肘者什伯於{太后}﹐雖無{營禄}﹐而掣肘者什伯於{榮禄}。”

  • 仟伯-汉语大词典

    仟伯

    【1】千钱与百钱。借指盈余﹑利息。仟,通“千”。《汉书·食货志上》:“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颜师古}注:“仟謂千錢﹐伯謂百錢也。伯音莫白反。今俗猶謂百錢爲一伯。”【2】田间小道。仟,通“仟”。也写作“阡陌”。《汉书·食货志上》:“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仟伯﹐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颜师古}注:“仟伯﹐田間之道也。南北曰仟﹐東西曰伯。伯音莫白反。”

  • 伍伯-汉语大词典

    伍伯

    【1】亦作“[伍百]”。役卒。多为輿卫前导或执杖行刑。{清}{秦朝釪}《消寒诗话》:“公急命伍伯批頰曰:‘爾欲汙問官耶!’”{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呼伍伯輩﹐令二人持此木偶﹐擲之江中。”{程恩泽}《索炬叹》诗:“忽聞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門索蕉炬。”{唐}{韩愈}《寄卢仝》诗:“立召賊曹呼伍伯﹐盡取鼠輩尸諸市。”伯﹐一本作“百”。《後汉书·舆服志上》:“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

  • 伍伯-汉语大词典

    伍伯

    【1】伍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長爲伯﹐故稱伍伯。”

  • 伯-汉语大词典

    《洪武正韻》必駕切,去禡。【1】{春秋}时诸侯的盟主。《荀子·成相》:“{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杨倞}注:“伯讀曰霸。”《史记·齐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张守节}正义:“〔伯〕音霸。”【2】称霸,做诸侯的盟主。《国语·晋语四》:“〔{晉文公}〕遂伐{曹}{衞},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于{城濮},於是乎遂伯。”{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吴}{越}起於蠻夷之小邦,而舉兵以臨{齊}{晉},如履無人之地,遂伯諸侯。”

  • 伯-汉语大词典

    《廣韻》博陌切,入陌,幫。【1】妇人对夫兄的称呼。{宋}{陶岳}《五代史补·周世宗问相於张昭远》:“〔{李濤}弟〕{澣}娶禮部尚書{竇寧固}之女,年甲稍高,成婚之夕,{竇氏}出參,{濤}輒望塵下拜。{澣}驚曰:‘大哥風狂耶? 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清}{梁章鉅}《称谓录·夫之兄》:“婦稱夫兄爲伯不見於經典,然以《爾雅》稱夫弟爲叔例之,則夫兄亦可爲伯耳。”今北方方言称作“大伯子”。【2】今北方方言称作“大伯子”。【3】通“[百]”。百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什伯,或相千萬。”{朱熹}集传:“什伯千萬,皆倍數也。”《汉书·食货志上》:“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4】通“[百]”。数目。十的十倍。{清}{毛祥麟}《墨馀录·燕客》:“{明熹宗}朝,逆璫毒流天下,紳死奄禍者,以什伯計。”

  • 伯-汉语大词典

    《洪武正韻》莫白切,入陌。【1】田间东西向的小路。《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尹知章}注:“千伯,即阡陌也。”《汉书·地理志下》:“{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颜师古}注:“南北曰仟,東西曰伯,皆謂開田之疆畝也。伯音莫白反。”

  • 伯-汉语大词典

    《廣韻》博陌切,入陌,幫。【1】长兄,兄弟中年最长者。《左传·定公四年》:“{文}﹑{武}﹑{成}﹑{康}之伯猶多,而不獲是分也,唯不尚年也。”{孔颖达}疏:“伯是兄弟之長,故舉伯以爲言。”{唐}{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诗:“憶作兒童隨伯氏,南來今只一身存。”【2】专称嫡长子,对庶长子称“孟”而言。{汉}{班固}《白虎通·姓名》:“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媒氏民判解》:“《小戴·檀弓》言{文王}舍{伯邑考}是嫡妃長子,所謂嫡長曰伯,庶長曰孟是也。”【3】泛指排行最大的。参见“[伯仲叔季]”﹑“[伯兄]”﹑“[伯姊]”。【4】父亲的哥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唐}{杜甫}《醉歌行》:“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髮如漆?”【5】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诗·卫风·伯兮》:“伯也執殳,爲王前驅。”{朱熹}集传:“伯,婦人目其夫之字也。”{高亨}注:“{周}代婦女呼丈夫爲伯,等於現在呼哥哥。”【6】古代对男性长者的尊称。《诗·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郑玄}笺:“棄女車輔,則墮女之載,乃請長者見助。”《资治通鉴·汉宣帝地节三年》:“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爲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胡三省}注:“{許伯},即{許廣漢},稱伯者,蓋尊之也。”【7】用为对父辈亲友的通称。如:老伯﹑世伯。【8】古代管领一方的长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贾公彦}疏:“伯,長也,是一方之長也。”《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州有伯。”{郑玄}注:“{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9】指古代各官署长官所委派的分司之长。{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凡各曹皆有主﹑伯﹑亞﹑旅﹑府﹑史﹑胥﹑徒。主者長也,伯者分司之長也。”【10】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11】旧时对以文章或道义而闻名于世,并足以做他人表率者的尊称。《三国志·吴志·张纮传》“{紘}著詩賦銘誄十餘篇”{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紘}見{陳琳}作《武庫賦》﹑《應機論》,與{琳}書深歎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閒率少於文章,易爲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唐}{杜甫}《赠毕四曜》诗:“才大今詩伯,家貧苦宦卑。”{宋}{苏舜钦}《过濠梁别王原叔》诗:“乃知天壤間,自有道義伯。”《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至於大{宋}婦人,出色的更多。就中單表一個叫作{李易安},一個叫作{朱淑真}。他兩個都是閨閣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12】古代祭名。祭祀马神。《诗·小雅·吉日》:“吉日維戊,既伯既禱。”{毛}传:“伯,馬祖也。重物慎微,將用馬力,必先爲之禱其祖。”{朱熹}集传:“伯,馬祖也。謂天駟房星之神也。”《尔雅·释天》:“‘既伯既禱’,馬祭也。”{郭璞}注:“伯,祭馬祖也。”一说伯通“禡”。古代行军於所止处祭神。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八。【13】通“[白]”。显著,显赫。《荀子·儒效》:“〔人主〕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二》:“伯讀爲白。白,顯著也。言一朝而名顯於天下也。”【14】姓。{春秋}时{楚}有{伯州犁}。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伯-汉语大词典

    《廣韻》博陌切,入陌,幫。【1】迫近。《淮南子·人间训》:“{陽虎}爲亂於{魯},{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圉三帀,而{陽虎}將舉劍而伯頤。”{高诱}注:“伯,迫也。”

  • 伯仲-汉语大词典

    伯仲

    【1】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清}{曹寅}《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王季思}等注:“伯仲﹐本指兄弟﹐這裏意指朋黨。”【2】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汉}{班固}《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四時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3】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前蜀}{杜光庭}《虬髯传》:“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清}{钮琇}《觚賸·佞佛》:“{魏里}{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績學工文。”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卢渥》:“軒冕之盛﹐近代無比﹐伯仲四人﹐咸居顯列。”《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汉}{郑玄}笺:“伯仲﹐喻兄弟也。”{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嗚呼!分同伯仲﹐古則拜親。”【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四章:“{中国}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西山}蘭若﹐{碧雲}﹑{香山}相伯仲。”{晋}{王羲之}《与谢安书》:“{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聞﹐{崑崙}之伯仲也。”{宋}{秦观}《代贺王左丞启》:“學窮{游}{夏}之淵源﹐文列{班}{楊}之伯仲。”

  • 伯仁-汉语大词典

    伯仁

    【1】{晋}{周顗}的字。{元帝}时为仆射,与{王导}交情很深。{永昌}元年,{导}堂兄{江州}刺史{王敦}起兵反,{导}赴阙待罪。{顗}在{元帝}前为{导}辩护,帝纳其言而{导}不知。及{敦}入朝,问{导}如何处置{顗},{导}不答,{敦}遂杀{顗}。后{导}知{顗}曾救己,不禁痛哭流涕说:“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见《晋书·周顗传》。后因以“伯仁”代称亡友。{续范亭}《吊老友杜仲虙忧国自沉》诗:“{伯仁}非我殺﹐我竟死{伯仁}。”{柳亚子}《摸鱼儿·自题<秣陵悲秋图>为亡友张秋石女士作》词:“捫心問﹐慟哭{新亭}时候。{伯仁}憐我輕負。”

  • 伯術-汉语大词典

    伯術

    【1】霸者的权术。伯,通“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後世儒者許多講來講去﹐只是講得箇伯術。”

  • 伯俞-汉语大词典

    伯俞

    亦作“[伯瑜]”【1】{汉}代人,姓{韩}。古代有名的孝子。{三国} {魏}{曹植}《鞞舞歌·灵芝篇》:“{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霑巾。”{黄节}注:“{朱緒曾}曰:《困學紀聞》云﹐采衣娱親﹐今人但知{老萊}之事而不知{伯瑜}。按此即《説苑》{韓伯俞}泣杖之事﹐但彼無‘采衣’二字。”{汉}{刘向}《说苑·建本》:“{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甞見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俞}得罪﹐笞﹐甞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 伯姬引-汉语大词典

    伯姬引

    【1】古琴曲名。传说为{春秋}时{宋共公}夫人{伯姬}保母所作。保母悼{伯姬}因守义而遇火焚之灾,援琴而歌《伯姬引》。见{汉}{蔡邕}《琴操·伯姬引》。《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题解》作“伯妃引”。详“伯姬”。

  • 伯父-汉语大词典

    伯父

    【1】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2】{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孔}传:“天子稱同姓諸侯曰伯父。”《国语·吴语》:“昔{吴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諸侯以顧在余一人。今伯父有{蠻}{荆}之虞﹐禮世不續﹐用命孤禮佐{周公}﹐以見我一二兄弟之國﹐以休君憂。”{韦昭}注:“此{晉}述天子告讓之辭……{吴伯父}﹐{吴}先君。”《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3】父亲的哥哥。《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爲嫡統繼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礼记·曾子问》:“巳祭而見伯父叔父﹐而后饗冠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你伯父常時説起﹐都説侄少爺是很明白能幹的人。”

  • 伯喈-汉语大词典

    伯喈

    【1】{汉}{蔡邕}的字。{邕}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灵帝}时拜郎中。{董卓}征召为祭酒,累迁中郎将。后以{卓}党死狱中。{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孔融}所創﹐有慕{伯喈}。”{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孝矣{伯喈}﹐賢哉{牛氏}﹐書館相逢最慘凄。”《後汉书·蔡邕传下》:“{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爲一代大典。”

  • 伯禹-汉语大词典

    伯禹

    【1】{夏禹}。《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孔颖达}疏引{賈逵}曰:“伯﹐爵也。{禹}代{鯀}爲{崇伯}﹐入爲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稱{伯禹}。”{唐}{张鷟}《游仙窟》:“{張騫}古迹﹐十萬里之波濤;{伯禹}遺踪﹐二千年之坂隥。”{晋}{郭璞}《江赋》:“駭黄龍之負舟﹐識{伯禹}之仰嗟。”

  • 伯理-汉语大词典

    伯理

    【1】见“伯理璽天德”。

  • 伯歌季舞-汉语大词典

    伯歌季舞

    【1】谓兄弟友爱和好。伯,兄;季,弟。{汉}{焦赣}《易林·否之损》:“秋風牽手﹐相提笑語。伯歌季舞﹐燕樂以喜。”

  • 伯樂-汉语大词典

    伯樂

    【1】星宿名。《庄子·马蹄》:“及至{伯樂}”{陆德明}释文引《石氏星经》:“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爲名。”《晋书·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2】喻指有眼力,善于发现﹑选拔﹑使用出色人才者。{孙犁}《秀露集·关于编辑和投稿》:“有时是编辑一眼看高﹐一眼看低﹐这叫没遇见{伯乐}。”{唐}{韩愈}《杂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清}{纳兰性德}《长安行赠叶訒庵庶子》:“世無{伯樂}誰相識﹐驊騮日暮空長嘶。”【3】{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吕氏春秋·观表》:“古之善相馬者……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庄子·马蹄》:“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陆德明}释文:“{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三国} {魏}{曹植}《求自试表》之一:“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

  • 伯母-汉语大词典

    伯母

    【1】妇人对夫兄之妻的称呼。《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不遂(逐)少(小)姑花下去﹐懶陪伯母趁嬌兒。”{蒋礼鸿}通释:“這裏的‘伯母’對小姑而言﹐應指妯娌。因爲婦女稱丈夫的哥哥爲伯伯﹐丈夫的弟弟爲叔叔﹐所以就稱丈夫的弟兄的妻子爲伯母或叔母。”【2】伯父的妻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便躺下道:‘侄少爺﹐你到床跟前的椅子上坐下﹐我們談談罷。’”《晋书·顾众传》:“事伯母以孝聞。”《礼记·杂记下》:“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絶地。”【3】对父执之妻或朋友之母的称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繼之}道:‘這就是你的錯了﹐怎麽十多天工夫﹐不寄一封信回去?可知尊堂伯母在那裏盼望呢。’”

  • 伯昏-汉语大词典

    伯昏

    【1】复姓。{春秋}有{伯昏瞀人}。见《庄子·列御寇》﹑《列子·黄帝》。

  • 伯叔-汉语大词典

    伯叔

    【1】{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书·旅獒》:“〔王〕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孔颖达}疏:“分寶玉於同姓伯叔之國﹐見己無所愛惜﹐是用誠信其親親之道也。”【2】伯父叔父。{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今人稱伯父叔父止稱伯叔﹐如古兄弟長幼之稱減去‘父’字﹐非禮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清}{西厓}《谈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則對伯叔皆云姪﹐古人但稱猶子從子矣。”

  • 伯祖妣-汉语大词典

    伯祖妣

    【1】已故的伯祖母。{唐}{柳宗元}有《伯祖妣趙郡李夫人墓志铭》。

  • 伯理璽天德-汉语大词典

    伯理璽天德

    【1】英语President的译音。意为总统。{严復}《<法意>按语》:“雖伯理由于公推﹐議院有其聚散﹐而精神之貫徹始終則一而已。”{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美洲}各國及{歐洲}之{瑞士}與{法國}皆民主之國也﹐其政權全在議院﹐而伯理璽天德(譯作總統)無權焉。”亦省作“[伯理]”。

  • 伯鸞之竈-汉语大词典

    伯鸞之竈

    【1】{汉}{梁鸿}字{伯鸾}。少孤,诣太学受业。常獨坐止,不与人同食。邻舍先炊已,呼{伯鸾}趁热釜炊,{伯鸾}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之。见《东观汉记·梁鸿传》。后以“伯鸾之灶”比喻沾他人的光或依附他人。{清}{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徐尚書}{乾學}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願以别業居之﹐且爲買田以養﹐皆不至。或叩之﹐答曰:‘昔歲孤生﹐飄摇風雨;今兹親串﹐崛起雲霄。思歸{尼父}之轅﹐恐近{伯鸞}之竈。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未見君子﹐徘徊{渭川}﹐以畢餘年足矣。’”

  • 伯趙氏-汉语大词典

    伯趙氏

    【1】古官名。{少皞氏}时主夏至﹑冬至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杜预}注:“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孔颖达}疏:“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唐}{于尹躬}《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官稱伯趙氏﹐色辨五方雲。”

  • 伯氏-汉语大词典

    伯氏

    【1】长兄。《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高亨}注:“伯氏﹐大哥。”{唐}{韩愈}《复志赋》:“常歲行之未復兮﹐從伯氏以南遷。”【2】长子。《国语·晋语一》:“伯氏不出﹐{奚齊}在廟﹐子盍圖乎!”{韦昭}注:“伯氏爲{申生}。伯氏﹐猶言長子也。”【3】伯父。《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杨伯峻}注:“{周王}于諸侯﹐同姓者﹐無論行輩﹐俱稱伯父或叔父。”

  • 伯牙-汉语大词典

    伯牙

    【1】{春秋}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汉}{蔡邕}《琴操·水仙操》。《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明}{杨慎}《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伯牙}復生﹐不能出其右矣。”{唐}{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伯牙}道喪來﹐弦絶無人續。”《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杨倞}注:“{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

  • 伯世-汉语大词典

    伯世

    【1】诸侯争霸的时代。伯,通“霸”。{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三》:“伯世以征伐統禮樂﹐故冠裳必載誓盟﹐聘享無非師捷﹐雖事鄰禮樂﹐亦莫不參征伐以出之。”

  • 伯姑-汉语大词典

    伯姑

    【1】大姑母。{唐}{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滎水}之上﹐{壇山}之側﹐汝乃曾乃祖松檟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

  • 伯甸-汉语大词典

    伯甸

    【1】谓以伯爵而居甸服。《左传·定公四年》:“{曹}﹐{文}之昭也;{晉}﹐{武}之穆也。{曹}爲伯甸﹐非尚年也。”{杜预}注:“以伯爵居甸服﹐言小。”{孔颖达}疏:“於昭穆﹐{曹}是{晉}之叔父也﹐{晉}爲大國﹐多受分物﹐{曹}爲伯爵而在甸服﹐非是尊尚年長也。”

  • 伯奇-汉语大词典

    伯奇

    【1】古代举行驱除疫鬼的大傩仪式中的神人。《後汉书·礼仪志中》:“{甲作}食﹐{胇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凡使十二神追惡凶。”【2】古代孝子。相传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母死,后母欲立其子{伯封}為太子,乃谮{伯奇},{吉甫}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編水荷而衣之,采蘋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而见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怀。{吉甫}感悟,遂求{伯奇},射杀后妻。见《初学记》卷二引{汉}{蔡邕}《琴操·履霜操》。《汉书·冯参传赞》:“讒邪交亂: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經﹐{屈原}赴{湘}。”《汉书·诸葛丰传》:“臣聞{伯奇}孝而棄於親﹐{子胥}忠而誅於君。”

  • 伯常-汉语大词典

    伯常

    【1】复姓。{春秋}时有{伯常骞}。见《庄子·则阳》。《晏子春秋·杂下四》作“栢常騫”。

  • 伯國-汉语大词典

    伯國

    【1】霸国。伯,通“霸”。指{春秋}时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国。{宋}{陈亮}《<谋臣传>序》:“昔{堯}{舜}之際﹐專尚德化﹐三代之王以仁政﹐伯國以謀﹐{戰國}以力。”

  • 伯業-汉语大词典

    伯業

    【1】霸者的功业。伯,通“霸”。{明}{陈子龙}《杨太史奉使册封蜀藩予遇之吴中作诗赠行兼述旧怀也》诗:“丞相祠堂在﹐{公孫}伯業捐。”{明}{王錂}《春芜记·庆寿》:“絃歌萬户清﹐伯業千秋盛。”

  • 伯姒-汉语大词典

    伯姒

    【1】兄嫂。{清}{戴名世}《郭烈妇传》:“〔烈婦〕告家人曰:‘吾受兄嫂恩至厚﹐待與訣﹐即從夫死。’……拜辭舅姑及家衆人﹐執{永嗣}手曰:‘勉之!以若累吾伯姒矣。’”

  • 伯雅-汉语大词典

    伯雅

    【1】古酒器名。《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引{三国}{魏}{曹丕}《典论·酒诲》:“{荆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並好酒﹐爲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宋}{刘克庄}《贺新郎》词:“誰與此翁相暖熱﹐賴有平生伯雅。”{金}{元好问}《九日读书山用陶诗为韵赋》之六:“鄭重伯雅生﹐藉汝聊吐氣。”

  • 伯通橋-汉语大词典

    伯通橋

    【1】{皋桥}的别称。在今{苏州市}{阊门}内。相传{汉}{皋伯通}曾居此桥侧,故名。{明}{徐祯卿}《青门歌送吴郎》诗:“落日帆歸{楊子渡}﹐青山家對{伯通橋}。”

  • 伯克-汉语大词典

    伯克

    【1】旧时{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特有的官名。以阿奇木伯克为长,伊什罕伯克为副,下设各级伯克,{清}政府分别加以任命,概称伯克。{清}{昭槤}《啸亭杂录·理藩院》:“{嘉峪關}外{回部}有十……其舊疆建諸王二﹐咸如{蒙古}諸藩﹐餘則置伯克司之。伯克者﹐{回}中長吏也﹐U視秩有差。”后亦泛指该地区一般上层人物。{郭小川}《喀什一条街》诗:“山根上拉来的砖﹐盖了‘伯克’的私房。”

  • 伯考-汉语大词典

    伯考

    【1】对已故伯父的称呼。《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爲{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妃}爲{文穆皇后}。將遷神主於太廟﹐以{高祖}爲伯考。”

  • 伯道無兒-汉语大词典

    伯道無兒

    【1】{晋}{邓攸},字{伯道}。历任{河东}{吴郡}和{会稽}太守,官至尚书右仆射。{永嘉}末,因避{石勒}兵乱,携子侄逃难,途中屡遇险,恐难两全,乃弃去己子,保全侄儿。后终无子。见《晋书·良吏传·邓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謝太傅}重{鄧僕射}﹐常言:‘天地無知﹐使{伯道}無兒。’”后用作叹人无子之典。{唐}{韩愈}《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其鰥者或{伯道}無兒﹐或{左芬}有女﹐或兒女成行而撫育無人。”

  • 伯勞-汉语大词典

    伯勞

    【1】鸟名。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诗·豳风·七月》“七月鳴鵙”{毛}传:“鵙﹐伯勞也。”《玉台新咏·古词<东飞伯劳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黄姑織女時相見。”后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唐}{贾岛}《送路》诗:“别我就蓬嵩﹐日斜飛伯勞。”{明}{张凤翼}《灌园记·法章闻变》:“東去伯勞西去燕﹐斷腸回首各風煙。”

  • 伯祖母-汉语大词典

    伯祖母

    【1】父亲的伯母。

  • 伯仲間-汉语大词典

    伯仲間

    【1】见“伯仲之間”。

  • 伯牛災-汉语大词典

    伯牛災

    【1】喻指患有恶疾。{唐}{王维}《哭褚司马》诗:“誰言老龍吉﹐未免伯牛災。”详“伯牛”。

  • 伯翁-汉语大词典

    伯翁

    【1】丈夫的伯父。{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六:“夫之伯母曰伯婆﹐叔母曰叔婆。考{慶元}六年{沙堽里}人{龔大雅}《甃義井題记》具列高曾祖翁婆及伯翁﹑叔翁﹑伯婆﹑叔婆﹑外翁﹑外婆諸名氏﹐則{宋}時已有此稱。”【2】父亲的伯父。见{清}{梁章鉅}《称谓录·父之世父叔父》。

  • 伯都-汉语大词典

    伯都

    【1】古代方言。虎的别称。《方言》第八:“虎……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郭璞}注:“俗曰伯都事神虎説。”

  • 伯益-汉语大词典

    伯益

    【1】{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为{嬴}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於{益},{益}避居{箕山}之北。见《书·舜典》﹑《孟子·万章上》。《竹书纪年》卷上:“〔{夏}帝{啓}〕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六年﹐{伯益}薨﹐祠之。”【2】{晋}鼓吹曲名。{傅玄}制。见《晋书·乐志下》。词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伯益》。

  • 伯子-汉语大词典

    伯子

    【1】丈夫的哥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伯子不良﹐把言語調戲我﹐我正色拒之。”{王古鲁}注:“此處指‘丈夫的哥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