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語

語(語)是什么意思

  • 一言抄百語-汉语大词典

    一言抄百語

    【1】谓许多话归结为一句话。《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一言抄百語﹐你‘逢人只説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切記!切記!”

  • 一言賴語-汉语大词典

    一言賴語

    【1】谓满口油腔滑调。{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紅娘}聞語﹐吸地笑道:‘一言賴語﹐都是二四。’”

  • 一言半語-汉语大词典

    一言半語

    【1】一句半句话。指极少的语言。{宋}{杨万里}《送刘德修将漕潼州》诗之二:“一言半語到金石﹐四海九州成弟兄。”{元}{张可久}《天净沙·春情》曲:“一言半語恩情﹐三番兩次丁寧。”《红楼梦》第六九回:“{鳳姐兒}……且往{大觀園}中來﹐繞過羣山﹐至北界牆根下﹐往外聽了一言半語﹐回來又回{賈母}説﹐如此這般。”{赵树理}《三里湾》二九:“弄得他既不得不打听﹐又不便去打听﹐只好关住大门听门外传来一言半语的没头没尾评论。”亦作“[一言半辭]”﹑“[一言半句]”。《史记·信陵君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朱子语类》卷十一:“近來學者有一種則捨去册子﹐却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清}{王世奎}《柳南随笔》卷三:“{王實甫}《西厢記》﹐{湯若士}《還魂記》﹐詞曲之工者也﹐而作詩者入一言半句于篇中﹐即爲不雅﹐猶時文之不可入古文也。”

  • 一語雙關-汉语大词典

    一語雙關

    【1】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即表面上一个意思,而暗中却藏着另一个意思。{浩然}《艳阳天》第八六章:“〔{焦克礼}〕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誰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

  • 一語中的-汉语大词典

    一語中的

    【1】见“一語破的”。

  • 一語道破-汉语大词典

    一語道破

    【1】一句话说穿。{明}{陈确}《与张考夫书》:“故{孟子}直以一語斷之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自{唐}﹑{虞}至{戰國}二千餘年﹐聖人相傳心法﹐一語道破。”{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余稱其詩﹐專主性情。{慈山}({曹廷棟})寄札謝云:‘老人生平苦心﹐被君一語道破。’”{张一弓}《山村诗人》:“{侯木匠}一语道破了诗人不幸的根源。”

  • 一家語-汉语大词典

    一家語

    【1】犹一家之言。{明}{何景明}《明月篇》:“乃知{子美}辭固沉著﹐而調失流轉﹐雖成一家語﹐實則詩歌之變體也。”

  • 一轉語-汉语大词典

    一轉語

    【1】佛家禅宗参禅时以一语转机锋,称“一轉語”。《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淮海禅师》:“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脱野狐身。”{宋}{苏轼}《尘外亭》诗:“戲留一轉語﹐千載起攘袂。”{宋}{陆游}《赠应秀才》诗:“我得{茶山}一轉語﹐文章切忌參死句。”{茶山}﹐{曾幾}别号。【2】指用一句话启发,使人恍然大悟。{胡適}《尝试集·尝试篇》:“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 一語破的-汉语大词典

    一語破的

    【1】一句话就击中要害。的,箭靶的中心,比喻要害之处。{闻一多}《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前人提过‘移孝作忠’的话﹐其实真是孝﹐就无法移作忠﹐既已移作忠﹐就不能再是孝了。倒是‘忠孝不能两全’真正一语破的了。”亦作“[一語中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 七言八語-汉语大词典

    七言八語

    【1】形容人多语杂。《红楼梦》第二五回:“當下衆人七言八語﹐有説送祟的﹐有説跳神的﹐有蔫{玉皇閣}{張道士}捉怪的﹐整鬧了半日。”《镜花缘》第八一回:“酒過數巡﹐大家又把昨日詩稿拿出﹐彼此傳觀﹐七言八語﹐議論紛紛。”{田军}《一幅画》:“旁边站着的四个人都七言八语地说开了。”

  • 三關語-汉语大词典

    三關語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驢脚?”世称“黄龍三關”。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明}{宋濂}《妙果禅师塔铭》:“師制行峻絶﹐有壁立萬仞之意。每垂三關語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機者。”

  • 三語-汉语大词典

    三語

    【1】{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诗:“更聞臺閣求三語﹐遥想風流第一人。”{宋}{苏轼}《次韵道潜留别》:“異同更莫疑三語﹐物我終當付八還。”【2】指{宋}{赵鼎}评论{邵伯温}的三句话。《宋史·儒林传二·邵伯温》:“{趙鼎}少從{伯温}游﹐及當相﹐行追録﹐始贈秘閣修撰﹐嘗表{伯温}之墓曰:‘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於{崇寧}。’世以此三語盡{伯温}出處云。”

  • 三語掾-汉语大词典

    三語掾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爲掾。世謂‘三語掾’。”《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但{王衍}作{王戎},{阮修}作{阮瞻}。后常以“三語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江}東三語掾。”{金}{元好问}《益父曹弟见过》诗:“從事舊慚三語掾﹐通家猶記十年兄。”{唐}{刘商}《杂言哀悼姚仓曹》诗:“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 三言兩語-汉语大词典

    三言兩語

    亦作“[三言兩句]”【1】指简短的言辞。{元}{施惠}《幽闺记·姊妹论思》:“有三言兩語﹐寄也無因。”{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裏﹐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红楼梦》第六七回:“有一個道士﹐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鲁迅}《书信集·致曹白》:“因为这和他一生的生活﹐境遇﹐工作﹐挣扎相关﹐三言两语﹐实难了结。”

  • 才語-汉语大词典

    才語

    【1】运用生僻的典故﹑词藻以显示机巧的言辞或文字。《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袁淑}嘗詣{義康}。{義康}問其年﹐答曰:‘{鄧仲華}拜衮之歲。’{義康}曰:‘身不識也。’{淑}又曰:‘{陸機}入{洛}之年。’{義康}曰:‘身不讀書﹐君無爲作才語見向。’”{清}{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今則對客進牘﹐字惟談歡;舉杯當歌﹐聲必論慼。以常談爲才語﹐謂暴謔爲高言。此又一蔽也。”{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宋}{景文公}作《唐書》﹐尚才語﹐遂多易前人之言。”

  • 下語-汉语大词典

    下語

    【1】措辞;用语。{宋}{苏轼}《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词:“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宋}{王楙}《野客丛书·汉人下语》:“{鄒陽}曰‘{高皇帝}收敝民之倦’﹐{谷永}曰:‘陛下當盛壯之隆’……{漢}人文章有如此下語者﹐似覺意疊﹐要不害於理。”【2】迷信谓鬼神借活人之口为它代言。{宋范镇}《东斋纪事》卷五:“三司副使{陳洎}既卒﹐數下語處其家事……所憑而下語者小婢﹐才十二歲耳。”

  • 下斷語-汉语大词典

    下斷語

    【1】作出判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在我們旁觀的呢﹐實在不敢下斷語。”

  • 不可同年而語-汉语大词典

    不可同年而語

    【1】见“不可同日而語”。

  • 不可同日而語-汉语大词典

    不可同日而語

    【1】谓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语出《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宋}{沈作喆}《寓简》卷八:“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清}{王韬}《答强弱论》:“然而緩速利鈍﹐難易勞逸﹐不可同日而語矣。”{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在崇高思想和健康感情基础上面产生的趣味﹐和趣味主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亦作“[不可同年而语]”。{汉}{贾谊}《过秦论》:“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雖遲速安危小異﹐然比之常静無心終始不悔如{孝文帝}者﹐不可同年而語矣。”{清}{魏源}《默觚下·治篇》:“故摘果於未熟﹐視已熟不可同年而語。”

  • 不語兵-汉语大词典

    不語兵

    【1】隐语。指江河流水。因可用以淹没敌人,故云。{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既不克﹐又欲增兵。{丞昭}奏曰:‘陛下有不語兵千萬在左右﹐胡不用之。’上不悟。{丞昭}以馬策指{汾}。”

  • 不經之語-汉语大词典

    不經之語

    同“[不經之談]”【1】{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杂录》:“{神宗}顧問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對。乃以問{趙元老}。{元老}奏‘不經之語﹐不敢以聞’。”{清}{叶廷琯}《吹网录·<柳南随笔续笔>有应订正处》:“此必寺僧欲借古名人爲引重﹐乃造此不經之語以聳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社会之改造》:“其抱道自重之心﹐而咄咄書空常爲口禪者﹐無非陳腐不經之語。”

  • 不語先生-汉语大词典

    不語先生

    【1】指{白居易}撰的《六帖》。{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上》:“《牛羊日曆》以{白居易}《六帖》爲不語先生。”

  • 世界語-汉语大词典

    世界語

    【1】以印欧语系的语言为基础的国际辅助语。语法简单,便于学习,有利国际交往。方案较多,今所通行的世界语为1887年{波兰}{柴门霍夫}所创。{巴金}《探索集·世界语》:“我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世界语﹐我自己也讲不清楚。”

  • 世語-汉语大词典

    世語

    【1】世俗的言论。《无量寿经》卷下:“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明}{刘基}《招隐》:“世語我不接﹐世士我不逢。”【2】俗语。{唐}{刘知幾}《史通·言语》:“唯{王}﹑{宋}著書﹐叙{元}﹑{高}時事﹐抗詞正筆﹐務存直道﹐方言世語﹐由此畢彰。而今之學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穢﹐語傷淺俗。”

  • 表語-汉语大词典

    表語

    【1】犹言褒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楚語》曰:‘若{武丁}之神明也﹐其聖之睿廣也﹐其治之不疚也﹐猶自爲未艾。’{荆公}嘗摘取‘睿廣’二字入表語中。”【2】有的语法书用来指“是”字句“是”字后面的成分,也泛指名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

  • 中語-汉语大词典

    中語

    【1】宫中例不外传的言语。《汉书·外戚传下·冯昭仪》:“太后還謂左右:‘此迺中語﹐前世事﹐吏何用知之?’”{颜师古}注:“中語﹐謂宫中之言語也。”

  • 主語-汉语大词典

    主語

    【1】语法名词。谓语陈述的对象。在汉语中,主语一般在谓语之前,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一般的句子都包括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部分里的主要的词是主语。有些语法书称主语部分为主语,称主语为主词。

  • 半部論語-汉语大词典

    半部論語

    【1】{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严复}《救亡决论》:“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

  • 了語-汉语大词典

    了語

    【1】尽头话,属于一种机智的戏言。{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玄})與{殷荆州}({仲堪})語次﹐因共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豎旒旐。’{殷}曰:‘投魚深淵放飛鳥。’”{宋}{苏舜钦}有《了语》诗。

  • 乩語-汉语大词典

    乩語

    【1】扶乩所得的批语。{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为了要她回去﹐既耸之以两家的名声﹐又动之以亡人的乩语。”《红楼梦》第九五回:“{岫烟}不及細説﹐便將所録乩語遞與{李紈}。”

  • 亂語胡言-汉语大词典

    亂語胡言

    【1】胡说;瞎扯。{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省可里亂語胡言!”闽剧《钗头凤》:“娘親﹐你切莫聽那三姑六婆亂語胡言。”

  • 千語萬言-汉语大词典

    千語萬言

    【1】见“千言萬語”。

  • 千言萬語-汉语大词典

    千言萬語

    【1】形容说的话很多。《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縱有千言萬語﹐怎能説得到那{十三妹}跟前。”{唐}{吕岩}《七言》诗之一:“此道非從它外得﹐千言萬語謾評論。”{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三章:“那两双昏花的老眼里﹐都闪动着一种复杂的神色﹐这神色里包含着千言万语。”亦作“[千語萬言]”。《四游记·太子被戏下武当》:“千語萬言勸解太子﹐如風過耳﹐不肯回朝。”{郭沫若}《落叶》:“就费尽了千语万言﹐有时只不过是激起冷笑的猛潮﹐反抗的烈火罢了。”

  • 直語-汉语大词典

    直語

    【1】没有藻饰的语言。{晋}{葛洪}《抱朴子·黄白》:“且此内篇﹐皆直語耳﹐无藻飾也。”{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至如{曹}{劉}詩多直語﹐少切對﹐或五字並側﹐或十字俱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2】正直的语言。{宋}{曾巩}《地动》诗:“祖宗威靈陛下聖﹐安得直語聞明堂。”

  • 用語-汉语大词典

    用語

    【1】措辞。如:用语不当。【2】某一方面专用的词语。如:商业用语;医学用语;外交用语;军事用语。

  • 今語-汉语大词典

    今語

    【1】现代的通俗语言。{{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再版说明》:“古书中较难读的篇章词句﹐本编一般都译成今语。”{刘师培}《文说》二:“况訛言亂真﹐别有一因:怯書今語﹐勇效昔言。”

  • 仂語-汉语大词典

    仂語

    【1】语法术语。词组。{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章第四五节:“句子多数是包含着若干仂语的;但是﹐句子本身又可以转化为仂语。”

  • 代語-汉语大词典

    代語

    【1】各方言之间的同义词。{章炳麟}《文学说例》:“{淮南王}諱其父{長}﹐其書稱‘長’曰‘修’﹐而《楚辭》傳本﹐多出{淮南}﹐則‘修’﹑‘長’之變可知也。君臣同稱﹐又酋長之舊俗矣。良由{楚}在{周}初﹐尚棲篳路﹐開化既晩﹐故遺語猶存。斯皆不見‘六經’﹐而可以推之代語者乎!”《方言》第十:“悈鰓﹑乾都﹑耇﹑革﹐老也。皆{南楚}{江}{湘}之間代語也。”{郭璞}注:“凡以異語相易謂之代也。”

  • 仡佬語-汉语大词典

    仡佬語

    【1】属汉藏语系,语族尚未确定。{仡佬族}两万多人口中会说仡佬语的只有六千多人。因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无文字。参见“[仡佬族]”。

  • 伐山語-汉语大词典

    伐山語

    【1】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宋}{王铚}《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語﹐有伐材語。伐材語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繩削而已;伐山語則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謂熟事也;伐山﹐謂生事也。生事必對熟事﹐熟事必對生事。若兩聯皆生事﹐則傷於奥澁;若兩聯皆熟事﹐則無工﹐蓋生事必用熟事對出也。”亦指从古籍中摘要引录的资料或文句。{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五:“古人作文﹐多爲伐山語﹐蓋取諸書句要入之文字中﹐貴其簡嚴。”{明}{杨慎}曾博引旧籍汇成一书﹐定名为《艺林伐山》﹐即取义于此。

  • 作浪語-汉语大词典

    作浪語

    【1】不负责任﹑随便乱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此婦堅貞之性﹐數年以來﹐老僧頗識之﹐彼是不定作浪語的。”

  • 作言造語-汉语大词典

    作言造語

    【1】谓编造虚诞的言辞。《庄子·盗跖》:“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説﹐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摇脣鼓舌﹐擅生是非。”

  • 作止語默-汉语大词典

    作止語默

    【1】行动﹑静止﹑说话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为言谈。{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箇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 低語-汉语大词典

    低語

    【1】指低声说的话。{巴金}《灭亡》第二十章:“她口里喃喃着说些他听不清楚的低语﹐就像白杨叶底私语一样。”【2】低声说话。{唐}{曹松}《夜饮》诗:“席上未知簾幕曉﹐青娥低語指東方。”{宋}{柳永}《两同心》词:“錦帳裏低語偏濃﹐銀燭下細看俱好。”

  • 低聲細語-汉语大词典

    低聲細語

    【1】形容小声说话。{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袁静}《伏虎记》第一回:“他们的皮帽上挂着白霜﹐怀里揣着短枪﹐一来就和爷爷低声细语地商量打鬼子的事儿。”

  • 佳語-汉语大词典

    佳語

    【1】指妙语,意味隽永的言语。{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中:“‘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寫物態﹐慰人情也。{謝玄}愛之。‘遠猷辰告’﹐{謝安}以爲佳語。”【2】好话。赞颂的话。《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3】好话。吉祥的话。{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徽宗}嘗乘輕舟泛{曲江}﹐有宫嬪持寳扇書者。上攬筆亟作草書一聯……俄復取筆塗去‘犯鈎陳’三字﹐曰:此非佳語。”

  • 侈語-汉语大词典

    侈語

    【1】夸饰的语言。{陈炽}《税则》:“因循顧畏﹐侈語懷柔。”

  • 俏語-汉语大词典

    俏語

    【1】动听的话。《西游记》第二七回:“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語道:‘……忽遇三位遠來﹐却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茅盾}《子夜》十二:“他的思想﹐无论如何不能集中;尤其是{刘玉英}的妖媚的笑容﹐俏语﹐眼波﹐一次一次闯回来诱惑他的筹划大事的心神。”

  • 俚語-汉语大词典

    俚語

    【1】方言俗語;民间浅近的话语。{宋}{陈善}《扪虱新话·彭乘批答之谬》:“又有{楊安國}者爲侍講﹐講《論語》至‘一簞食﹐一瓢飲’﹐乃操俚語曰:‘官家﹐{顔回}甚窮﹐但有一籮粟米飯﹐一葫蘆漿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按以水浸物曰涨膀﹐涨膀蓋{吴}俗俚語也。”{唐}{刘禹锡}《插田歌》:“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新五代史·死节传·王彦章》:“{彦章}武人﹐不知書﹐常爲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保安語-汉语大词典

    保安語

    【1】{中国}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特点为:元音和谐已不存在;词首能出现复辅音。构词附加成分较少,没有反身附加成分。保安语受汉﹑藏语的影响较大,有相当多的汉语和藏语借词。

  • 俗語-汉语大词典

    俗語

    【1】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语句。{丁玲}《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萧云}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這們少﹐俗語説的好﹐‘物以稀爲貴’﹐豈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2】方言土语。{朱光潜}《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但丁})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拉丁})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中》:“所以{晋}{楚}方言﹑{齊}{魯}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濡水}……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3】指当地的习惯称呼。《红楼梦》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着‘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4】民间流传的说法。《史记·滑稽列传》:“民人俗語曰‘即不爲{河伯}娶婦﹐水來漂没﹐溺其人民’云。”

  • 俊語-汉语大词典

    俊語

    【1】高明的言辞,妙语。{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某句是務頭﹐可施俊語于其上。”{宋}{朱熹}《游昼寒分韵得竹字》:“後生更亹亹﹐俊語非碌碌。”{明}{杨慎}《郭象注<庄子>》:“今觀其著﹐時出俊語﹐與{鄭玄}之注《檀弓》亦同而異也。”

  • 倩語-汉语大词典

    倩語

    【1】指女子娇好的语声。《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公子見他波臉如嬌花含笑﹐倩語如好鳥弄晴。”

  • 倒語-汉语大词典

    倒語

    【1】古书中反其意而用的词语。{明}{焦竑}《焦氏笔乘·古文多倒语》:“古文多倒語﹐如息之爲長﹑亂之爲治﹑擾之爲順﹑荒之爲定﹑臭之爲香……皆美惡相對之字﹐而反其義以用之。”【2】谓颠倒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以加强语意。{宋}{吕本中}《紫微诗话》:“有{吴儔}賢良爲{廬州}教授﹐嘗誨諸生﹐作文須用倒語﹐如‘名重{燕然}之勒’之類﹐則文勢自然有力。”{杜甫}《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久野鶴如霜鬢”{明}{王嗣奭}注:“‘野鶴如霜鬢’﹐倒語以協韻。”

  • 俳語-汉语大词典

    俳語

    【1】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宋}{苏辙}《滕王阁》诗:“豪風相凌蕩﹐俳語終倉猝。”自注:“{歐陽文忠}嘗云:‘{王勃}記文似俳﹐而{唐}人貴之如此﹐何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枚}氏《七發》﹐非必於七也﹐文涣而成七。後之作者無七﹐而必於七﹐然皆俳語也。”【2】戏笑嘲谑的言辞。《新唐书·李实传》:“優人{成輔端}爲俳語諷帝。”{明}{沈德符}《野獲编·祝唐二赋》:“{祝}({祝允明})先有《煙花洞天賦》……其後又有《風流遁賦》﹐則皆俳語也。”{清}{赵翼}《戏为俳体遣闲》诗:“閒遣無聊作俳語﹐麗譙更鼓已三撾。”

  • 偶語-汉语大词典

    偶語

    【1】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漢高祖}素恨{雍齒}﹐比沙中偶語﹐{張良}勸帝封之以厭衆心﹐偶語果息。”《史记·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弃市。”《新唐书·藩镇传·李正己》:“政令嚴酷﹐在所不敢偶語﹐威震鄰境。”{宋}{司马光}《言王广渊札子》:“臣伏見新除{王廣淵}直{集賢院}﹐外廷之人無不怪惑﹐偶語族談﹐莫知其故。”{郑振铎}《街血洗去后》:“再走下去﹐行人渐少﹐看不出什么紧张的空气﹐只有几个人靠在店柜上惊奇的偶语。”

  • 偈語-汉语大词典

    偈語

    【1】即偈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叔微}未第時﹐其父夢人以偈語贈之﹐云:‘藥餌陰功﹐{樓陳}間{許}。殿上呼盧﹐喝六得五。’”{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絶似《法華經》﹑《楞嚴經》偈語﹐簡淨老横﹐可備一則也。”《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靓雲}〕問道:‘《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語爲他人説﹐其福勝彼。”請問那四句偈本經到底没有説破--有人猜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禽語-汉语大词典

    禽語

    【1】鸟语;鸟鸣。{宋}{赵师秀}《春晩即事》诗:“春深禽語改﹐溪落岸沙高。”

  • 傖語-汉语大词典

    傖語

    【1】指鄙俚的文辞。{明}{胡应麟}《诗薮·元》:“{元}七言律……較{大中}則格調有餘﹐擬{大歷}則神情不足﹐要非{五代}﹐晩{宋}傖語可及也。”

  • 傒語-汉语大词典

    傒語

    【1】{南朝}人讥称{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语音。《南史·胡谐之传》:“{諧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頓成傒語。’”

  • 傑語-汉语大词典

    傑語

    【1】犹佳句。{宋}{陆游}《道院》诗:“擬《騷》無傑語﹐千古愧{湘}{沅}。”【2】豪语;壮语。{明}{李贽}《史纲评要·晋纪·安帝》:“{裕}({劉裕})曰:‘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餘糧棲畝﹐人無匱乏之憂;虜已入吾掌中矣!’”评曰:“傑語。”

  • 傳語-汉语大词典

    傳語

    【1】传话。{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倘见{达夫}先生﹐并传语平安为托。”《国语·周语上》:“百工諫﹐庶人傳語。”{韦昭}注:“百工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唐}{岑参}《逢入京使》诗:“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兒感些風寒﹐這幾日身子不快﹐來不得。傳語員外得知﹐一好便來。”《後汉书·清河王刘庆传》:“帝將誅{竇氏}……又令{慶}傳語中常侍{鄭衆}求索故事。”

  • 傷言扎語-汉语大词典

    傷言扎語

    【1】方言。谓说讽刺话。{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嫂嫂指鸡骂狗﹐伤言扎语﹐家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周立波}《盖满爹》:“伤言扎语﹐学生们听了﹐心里不好受。”

  • 傾語-汉语大词典

    傾語

    【1】尽情交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北平}{陶聖俞}﹐名下士……偶出户﹐見一人負笈儴﹐似卜居未就者。略詰之﹐遂釋負於道﹐相與傾語﹐言論有名士風。”

  • 僻語-汉语大词典

    僻語

    【1】怪僻的语言。{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至如《堯典》﹑《舜典》﹑《禹貢》﹑《洪範》之類﹐明白顯達﹐無一僻語。”

  • 優語-汉语大词典

    優語

    【1】指优人在演戏中戏谑嘲讽的话。{任二北}《优语集·弁言一》:“優語有諫﹑諛之分﹐古優諫正古刺詩之流變。”{吴梅}《<中国近世戏曲史>序》:“{唐}{宋}以來﹐流傳優語﹐如‘李義山’﹑‘二聖環’﹑‘史彌遠’諸説﹐爲一時士大夫所不敢言者。”

  • 儷語-汉语大词典

    儷語

    【1】对偶的辞句。{姚华}《论文后编》:“可謂六代儷語之佚文﹐三{唐}近體之摘句也。”{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甲辰科首题》:“{楊表中}‘天何言哉﹐民力竭矣’二儷語……謂爲成語確對。”{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史弥远玉带》:“{彌遠}未嘗留意儷語﹐因覽衆啓畢﹐獨取一啓内‘解賜’二字﹐曰:‘此却知{彌遠}是上解賜。’”【2】指骈体文。{章炳麟}《与邓实书》:“{復生}氣體駿利﹐以少習儷語﹐不能遠師{晉}{宋}﹐熹用彫琢﹐而失粹。”

  • 冷言熱語-汉语大词典

    冷言熱語

    【1】犹冷言冷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三官}説:‘欲待回家﹐難見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熱語。’”

  • 冷言冷語-汉语大词典

    冷言冷語

    【1】含有讥讽意味的话。《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只這冷言冷語﹐帶譏帶訕的﹐教人怎麽當得!險些把{子春}一氣一個死。”《说唐》第二回:“婦人見識淺薄﹐認以爲真﹐常在{文帝}面前﹐冷言冷語﹐弄得{文帝}十分猜疑。”{茅盾}《小圈圈里的人》:“上课以前﹐她就饱听了一顿{贝师母}的冷言冷语的奚落﹐和指桑骂槐的咆哮。”{舒三和}《武松打虎》弹词:“我是好意对他讲﹐他反而冷言冷语把人伤。”

  • 共同語-汉语大词典

    共同語

    【1】部落或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础方言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 共同交際語-汉语大词典

    共同交際語

    【1】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主要语言。如我国的汉语﹑{苏联}的俄语。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几种共同使用的语言﹐也叫共同交际语。例如联合国大会规定的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等。

  • 前言不答後語-汉语大词典

    前言不答後語

    【1】谓说话﹑写文章前后矛盾或缺乏条理。

  • 前言不對後語-汉语大词典

    前言不對後語

    同“[前言不答後語]”

  • 前言不搭後語-汉语大词典

    前言不搭後語

    【1】见“前言不答後語”。《红楼梦》第五四回:“既説是世宦書香大家子的小姐……自然奶媽子丫頭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麽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頭知道?你們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甚麽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了不是?”亦作“[前言不搭後語]”。{{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七:“如果我不先做这一番功夫﹐仅仅怀着一腔杂乱的意思跑上台来﹐前言不搭后语﹐记起一句说一句﹐一会儿说这一层﹐一会儿说那一层﹐不将使诸位同学听得莫名其妙﹐因而疑心我或许在做白天的梦吗?”《荡寇志》第八十回:“你前言不對後語﹐現有你的口供在此。衆證確鑿﹐你自去看來。”{冰心}《寄小读者》十四:“写完时重读一过﹐觉得太无次序了﹐前言不对后语的。”【2】《红楼梦》第五四回:“既説是世宦書香大家子的小姐……自然奶媽子丫頭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麽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頭知道?你們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甚麽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了不是?”亦作“[前言不搭後語]”。{{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七:“如果我不先做这一番功夫﹐仅仅怀着一腔杂乱的意思跑上台来﹐前言不搭后语﹐记起一句说一句﹐一会儿说这一层﹐一会儿说那一层﹐不将使诸位同学听得莫名其妙﹐因而疑心我或许在做白天的梦吗?”《荡寇志》第八十回:“你前言不對後語﹐現有你的口供在此。衆證確鑿﹐你自去看來。”{冰心}《寄小读者》十四:“写完时重读一过﹐觉得太无次序了﹐前言不对后语的。”

  • 真語-汉语大词典

    真語

    【1】佛教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即不作曲示的实语。{唐}{栖白}《寄南山景禅师》诗:“一度林前見{遠公}﹐静聞真語世情空。”{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憑取一真語﹐天官自相尋。”【2】真实的话。{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至今重遊此山﹐覺童語終是真語。”

  • 兒女子語-汉语大词典

    兒女子語

    【1】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宋史·宗泽传》:“汝爲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

  • 凡語-汉语大词典

    凡語

    【1】指普遍通用的语词。《方言》第一:“嫁﹑逝﹑徂﹑適﹐往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2】谓平常的言语。{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唐}應制諸首詩﹐{宋之問}三作外﹐餘皆未愜人意……及{劉太真}輩﹐率凡語耳﹐横被嗟賞。”

  • 凭肩語-汉语大词典

    凭肩語

    【1】凭肩而说的话。指亲密的话。{宋}{范成大}《题赵昌四季花图·海棠梨花》诗:“{阿環}不可招﹐空寄凭肩語。”

  • 玄辭冷語-汉语大词典

    玄辭冷語

    【1】玄妙冷隽的言辞。{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詩話必具史筆﹐{宋}人之過論也。玄辭冷語﹐用以博見聞資談笑而已﹐奚史哉?”

  • 玄語-汉语大词典

    玄語

    【1】不切实际的话。《管子·轻重丁》:“議論玄語﹐終日不歸。”{马非百}新诠:“猶言説話不切實際。”

  • 交語-汉语大词典

    交語

    【1】交谈。{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夹杂着一片愉快的轰笑声﹑嘁嘁喳喳人们底交语声。”《新唐书·朱宣传》:“{瓊}單騎至﹐方交語﹐士突起﹐掖{瓊}以入。”{宋}{文天祥}《渔舟序》:“未幾﹐交語而退。”《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超}等疑之”{裴松之}注引《魏书》:“公與虜交語﹐不宜輕脱﹐可爲木行馬以爲防遏。”【2】传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 京語-汉语大词典

    京語

    【1】犹京话。{清}{吴敏树}《书谢御史》:“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

  • 率語-汉语大词典

    率語

    【1】随便说的话。《太平广记》卷二八引《记闻·郗鉴》:“居二十日而{孟先生}至﹐顧{{}言曰:本謂率語耳﹐寧期果來。然吾有事到{恒州}﹐汝且居此。”

  • 冰語-汉语大词典

    冰語

    【1】媒人的话。《歧路灯》第九三回:“只爲{譚}宅此時蹇修聯影﹐也就冰話聒聰﹐不再一一細説。”

  • 冷語冰人-汉语大词典

    冷語冰人

    【1】用冷酷的言语伤害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少游戲之﹐則冷語冰人。”{宋}{曾慥}《类说·外史檮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曰:‘非是求願﹐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 冷語-汉语大词典

    冷語

    【1】含有嘲讽意味的话。{明}{张凤翼}《仙吕桂枝香·风情》曲:“半天丰韻﹐前生緣分﹐驀然間冷語三分。”{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五:“蓋《詩》……有露一二冷語可思者﹐《碩人》﹑《猗嗟》之類是也。”又谚语有“冷笑无情﹐冷语如冰”之语。

  • 出處語默-汉语大词典

    出處語默

    【1】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有德》:“君子之道﹐出處語默之不齊﹐命官取友之無黨﹐高明沈潛之相濟﹐中道之矩﹐神化之所以行也。”{唐}{牛僧孺}《养生论》:“可而仕﹐否而退﹐是養生於出處語默之間者也。”{汉}{王符}《潜夫论·实贡》:“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語默﹐勿彊相兼。”

  • 出語-汉语大词典

    出語

    【1】犹出言。{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隨行唯跼蹐﹐出語但寒喧。”{宋}{陈善}《扪虱新话·宋太祖皇帝诗语雄健》:“{鉉}聞不覺駭然﹐驚服{太祖}雖無意爲文﹐然出語雄健如此。”《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因見那人出語不俗﹐横身在裏面勸解。”{何其芳}《画梦录·扇子上的烟云》:“一滴之饮遂使我大有醉意﹐不禁出语惊人了。”

  • 出語成章-汉语大词典

    出語成章

    【1】见“出口成章”。

  • 出言吐語-汉语大词典

    出言吐語

    【1】见“出言吐氣”。

  • 危語-汉语大词典

    危語

    【1】使人害怕的话。{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與{殷荆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劒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卧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明史·杨廷和传》:“{廷和}以其弱可脅也……詳言{江彬}反狀﹐以危語怵之。”

  • 卷頭語-汉语大词典

    卷頭語

    【1】犹序文。{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而第二期的第一篇﹐竟又是我的文章﹐题目是《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序》……但前面却附有一行声明道:‘本篇原来是我为日译本《支那小说史》写的卷头语。’”

  • 争語-汉语大词典

    争語

    【1】争辩。{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会场搜检》:“〔{邵喻義}〕將所纂邸報中時事儷語﹐抄録批點﹐攜入以供策科。偶與監軍争語﹐謂其懷挾文字﹐{邵}不能平﹐至拳毆之。”《急就篇》卷四:“讒諛争語相觝觸。”{颜师古}注:“争語﹐謂各持辯説也。有争語者﹐常相觝距而擊觸也。一曰:争語﹐謂交相譖毁也。”

  • 别語-汉语大词典

    别語

    【1】惜别之语。{宋}{洪咨夔}《清平乐》词:“煙浦花橋如夢裏﹐猶記倚樓别語。”{唐}{韩愈}《送灵师》诗:“别語不許出﹐行裾動遭牽。”【2】其他的话语。{明}{袁凯}《京师得家书》诗:“行行無别語﹐只道早還鄉。”

  • 判語-汉语大词典

    判語

    【1】犹今之判决书。{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語﹐賜以酒食而付去。”【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清}{顾炎武}《日知录·经义论策》:“第二場:論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判語五條。”《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揀嫩嫩的口氣﹐亂亂的文法﹐歪歪的四六﹐怯怯的策論﹐憒憒的判語﹐那定是少年初學。”

  • 刺骨語-汉语大词典

    刺骨語

    【1】中肯﹑深刻之言。{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白石}詞﹐以清虚爲體﹐而時有陰冷處﹐格調最高。{沈伯時}譏其生硬﹐不知{白石}者也……惟{趙子固}云:‘{白石}詞家之{申}{韓}也’﹐真刺骨語。”

  • 刺語-汉语大词典

    刺語

    【1】多余的话。{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二》:“{山谷}云:‘此老人於般若横説豎説﹐了無刺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

  • 刮語燒書-汉语大词典

    刮語燒書

    【1】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诗》《书》及列国史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至{政}({秦始皇})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始皇}﹐盛從{鞅}﹑{儀}﹑{韋}﹑{斯}之邪政……剗滅古文﹐刮語燒書。”{李善}注:“《史記》{李斯}曰:‘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剩語-汉语大词典

    剩語

    【1】多馀的话。{宋}{惠洪}《冷斋夜话·般若了无剩语》:“此老人於般若横説豎説﹐了無剩語﹐非其筆端能吐此不傳之妙哉。”{宋}{邵博}《闻见後录》卷十六:“{李邦直}追作神道碑﹐至三百餘言﹐其文無一剩語。”

  • 劇語-汉语大词典

    劇語

    【1】戏谑之语。{宋}{沈遘}《和江邻幾送文丞相还游普安院》诗:“高情緬山水﹐劇語雜譏談。”{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門吏{陸暢}﹐{江東}人﹐語多差誤﹐輕薄者多加諸以爲劇語。”

  • 劖言訕語-汉语大词典

    劖言訕語

    亦作“[劖言劖語]”【1】刻薄嘲讽玩笑之言。《西游记》第四六回:“我們也錯看了這猴子了!平時間劖言訕語﹐鬭他耍子﹐怎知他這般真實本事!”《西游记》第六一回:“〔{玉面公主}〕跑進洞﹐叫出那{牛王}來。與老{孫}劖言劖語﹐嚷了一會﹐又與他交手﹐鬭了有一個時辰。”

  • 劖言劖語-汉语大词典

    劖言劖語

    【1】见“劖言訕語”。

  • 助語-汉语大词典

    助語

    【1】虚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張文潛}言:‘{王中父}詩喜用助語﹐自成一體。’予按﹐{韓少師}{持國}亦喜用之﹐如‘酒成豈見甘而壞﹐花在須知色即空’;‘居仁由義吾之素﹐處順安時理則然’;‘不盡良哉用﹐空令識者傷’;‘用舍時焉耳﹐窮通命也歟。’”{刘师培}《文说》:“上古立言﹐罕用助語﹐欲傳語尾之餘音﹐則擇實詞爲虚用。”

  • 參語-汉语大词典

    參語

    【1】三人聚话。{宋}{陆游}《西楼夕望》诗:“溪鳥孤飛寒靄外﹐野人參語夕陽中。”{宋}{叶適}《蔡知阁墓志铭》:“{公}遂挾{侂胄}見{趙公}參語﹐因知省{關禮}白太皇太后。”《汉书·杨敞传》:“{延年}從更衣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教令﹐遂共廢{昌邑王}﹐立{宣帝}。”{颜师古}注:“三人共言﹐故云參語。”

  • 反語-汉语大词典

    反語

    【1】即反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详“反切”。【2】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語云:‘{寇萊公}之知人則哲﹐{王子明}之將順其美﹐{包孝肅}之飲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賢者之過﹐人皆得而見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清}{昭槤}《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語。自言直樞庭時﹐嘗召見﹐上適閲{明}參政{亮}捷報﹐命王閲之。王習爲常﹐奏此戰惜未獲渠首﹐使{張漢潮}得擒{明亮}﹐始爲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則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謝出。”

  • 反語-汉语大词典

    反語

    【1】{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語‘{劉忱}’爲‘臨讎’﹐改名{悛}。”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書》{武帝}創{同泰寺}﹐後又創{大通門}以對寺之南﹐取反語以協同泰也。”

  • 平語-汉语大词典

    平語

    【1】谓不相对偶的语句。{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洪文安}{遵}在翰林苑當直﹐例作平語﹐諫官隨而擊之。”【2】犹句末。{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香山居士》引《蔡宽夫诗话》:“{楚}人發語之辭曰羌﹑曰蹇;平語之詞曰些﹐一經{屈}{宋}采用﹐後世遂爲佳句。”

  • 左語-汉语大词典

    左語

    【1】异族语言。{唐}{王维}《送李判官赴江东》诗:“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

  • 巧語花言-汉语大词典

    巧語花言

    同“[花言巧語]”【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老夫人心數多﹐情性;使不着我巧語花言﹐將没做有。”《红楼梦》第七三回:“再者:放頭兒﹐還只怕他巧語花言的和你借貸些簪環衣裳做本錢。”

  • 土家語-汉语大词典

    土家語

    【1】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分南北两个方言。复元音和鼻化元音较多,北部方言没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动词的体﹑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助词表示。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大都在名词之后,但带后置助词的形容词则在名词之前。

  • 土語-汉语大词典

    土語

    【1】土话。{张天翼}《清明时节》五:“他们说得太起劲了﹐就顾不着对方懂不懂﹐竟用了他们各人顶道地的家乡土语。”{臧克家}《罪恶的黑手》诗:“他们用土语放浪的调笑﹐杂一些低级的诙谐来解疲劳;各人口中抽一缕长烟﹐烟丝中杂着深味的乡谈。”

  • 土族語-汉语大词典

    土族語

    【1】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记录蒙古语的文献中出现的首辅音h(现代蒙古语已经失落),在土族语中主要是f〔f〕或h〔x〕。由于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而形成了词首复辅音。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较多。

  • 坐語-汉语大词典

    坐語

    【1】坐谈。《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日引耆耋之士坐語﹐問以得失。”

  • 坊中語-汉语大词典

    坊中語

    【1】指俚俗之语。{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今{荆}{襄}人呼提爲堤﹐{晉絳}人呼梭爲莝﹐{關中}人呼稻爲討﹐呼釜爲付﹐皆訛謬所習﹐亦曰坊中語也。”

  • 壯語-汉语大词典

    壯語

    【1】侈谈,大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自{桓麟}《七説》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餘家。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觀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宫館﹐壯語畋獵﹐窮瓌奇之服饌﹐極蟲媚之聲色。”【2】豪壮的言语。《晋书·谯刚王逊传》:“{敦}〔{王敦}〕果謂{錢鳳}曰:‘彼不知懼而學壯語﹐此之不武﹐何能爲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西堂}〕長調稍可﹐壯語工於綺語也。”{陈毅}《初游良口》诗:“我聞此語甚欣喜﹐喜聞英雄作壯語。”{宋}{吴可}《藏海诗话》:“擘開蒼玉巖﹐椎破銅山鑄銅虎。何故爲此語?是欲爲壯語耶?”【3】我国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北部南部两个方言。

  • 壯侗語族-汉语大词典

    壯侗語族

    【1】又称“黔台语族”或“侗台语族”。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境内。国内的壮侗语族语言分三个语支: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在国外,属于这个语族的语言主要有泰语﹑老挝语﹑掸语﹑岱语﹑侬语等。

  • 對語-汉语大词典

    對語

    【1】对偶的词句。{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下》:“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其詩卷首有一對語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鳥點頭行。’”【2】对偶句中的偶句。{清}{梁章鉅}《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揚州}﹐聞{公眉觀察}亦有一聯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屬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誰與歸。’出語本《朱子》﹐對語本《檀弓》。”【3】交谈﹐对话。{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執役﹐則屏於舍外﹐常聞其中若有對語者。近聽之﹐則寂然。”{元}{萨都剌}《夜泊钓台》诗:“山僧對語夜未央﹐不知風露滿衣裳。”{唐}{韩愈}《赠崔立之》诗:“入門相對語﹐天命良不疑。”{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對語或須對譯﹐曷若易之爲便?”

  • 對牀夜語-汉语大词典

    對牀夜語

    【1】两人夜间对床共语。{宋}{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

  • 導語-汉语大词典

    導語

    【1】新闻术语。在一条新闻的开头﹐用几句话突出新闻的中心﹐使读者能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称为导语。

  • 弁語-汉语大词典

    弁語

    【1】弁言。{明}{高攀龙}《<去浮集>序》:“余友{張伯可}刻《去浮集》已﹐屬{張以登}爲弁語。”

  • 大衆語-汉语大词典

    大衆語

    【1】1934年{上海}展开语文如何接近民众的讨论﹐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与大众有隔阂﹐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文。大众语论战给当时废止白话﹑恢复文言﹑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以很大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推进作用。{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对于大众语的问题﹐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问﹐也说不出什么来。”亦称“[大衆語文]”。{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反对大众语文的人﹐对主张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货色来看!’”

  • 大衆語文-汉语大词典

    大衆語文

    【1】见“大衆語”。

  • 大語-汉语大词典

    大語

    【1】高声说话。《汉书·扬雄传下》:“大語叫叫﹐大道低回。”{颜师古}注:“叫叫﹐遠聲也。”【2】典雅古奥的言辞。《梁书·萧子云传》:“郊廟歌辭﹐應須典誥大語﹐不得雜用子史文章淺言。”【3】大话﹐狂言。《三国演义》第三回:“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盧從史}既節度{昭義軍}﹐張甚﹐奴視法度士﹐欲聞無顧忌大語。”{汉}{徐幹}《中论·谴交》:“然擲目指掌﹐高談大語﹐若此之類﹐言之猶可羞﹐而行之者不知耻。”

  • 天語-汉语大词典

    天語

    【1】谓天子诏谕;皇帝所语。{宋}{苏轼}《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诗:“朝廷貴二{陸}﹐屢聞天語温。”{清}{周亮工}《书影》卷四:“{茅元儀}《武備志》成﹐曾經{神宗}乙夜之覽﹐天語稱其該博。”{唐}{刘禹锡}《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诗:“身帶霜威辭鳳闕﹐口傳天語到{鷄林}。”【2】上天之告语。{明}{唐顺之}《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見﹐天語帝親聞。”{宋}{李清照}《渔家傲》词:“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唐}{李白}《明堂赋》:“聽天語之察察﹐擬帝居之將將。”

  • 失語症-汉语大词典

    失語症

    【1】大脑言语中枢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的障碍。表现为不能说话﹐说话有错句﹑错音或自己虽有说话能力﹐却对别人的话完全或部分不能理解。

  • 失語-汉语大词典

    失語

    【1】失言。{清}{吴伟业}《临江参军》诗:“同舍展歡謔﹐失語輒面斥。”《三国演义》第三回:“{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并無失語。”

  • 套語-汉语大词典

    套語

    【1】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遣詞貴典雅﹐然亦有典雅之事數見不鮮﹐亦宜慎用。如‘蓮子空房’﹑‘人面桃花’等字﹐久已習爲套語﹐不必再拾人唾餘。”{朱光潜}《谈文学·咬文嚼字》:“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明}{李贽}《答焦漪园书》:“更有一種﹐專與朋輩往來談佛乘者﹐名曰《李氏焚書》﹐大抵多因緣語﹑忿激語﹐不比尋常套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那姓{傅}的倒還圓通﹐不過是拿官場套語‘再商量’三個字來敷衍。”【2】应酬的客套话。{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本邑明經某﹐適來見顧﹐亦金剛之流亞﹐數以語餂{鴻}﹐{鴻}略敍套語﹐絶不涉及縣事。”

  • 小語-汉语大词典

    小語

    【1】细语。{清}{纳兰性德}《卜算子·塞寒》词:“小語緑楊烟﹐怯踏銀河凍。”{明}{杨慎}《折桂令·偶见》曲:“小語低聲﹐休猜做燕請鶯招。”{宋}{陈亮}《念奴娇·至金陵》词:“人家小語﹐一聲聲近清唱。”{唐}{裴思谦}《及第後宿平康里》诗:“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2】短暂交谈。{清}{秦朝釪}《消寒诗话》:“{湯}祠郎{修}來過﹐余强同至花下小語而别﹐意甚不暢。”{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宋}{陆游}《酬妙湛闍梨见赠》诗:“山店煎茶留小語﹐寺橋看雨待幽期。”【3】细碎之说。指杂录﹑笔记体文字。《文选·江淹<拟李陵从军>诗》“袖中有短書”{李善}注引{汉}{桓谭}《新论》:“若其小説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4】以描绘微小事物为内容的杂体辞赋。{晋}{傅咸}《小语赋》:“{楚襄王}登{雲陽}之台﹐{景差}﹑{唐勒}﹑{宋玉}侍。王曰:‘能爲小語者處上位。’”其中叙{景差}等所赋乃蚊蚋﹑虮蚁之类。

  • 少言寡語-汉语大词典

    少言寡語

    【1】谓平时说话不多。{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二章:“在{苗文珍}的眼里﹐{潘翠枝}的少言寡语﹐温柔娴静﹐是内心里安宁的反映。”{林雨}《你喜欢谁》:“想不到少言寡语的青年司机﹐说起他的{老赵叔}来﹐竟这般滔滔不绝。”

  • 尖言冷語-汉语大词典

    尖言冷語

    【1】谓言语尖刻。《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見丈人聲勢凶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冷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 口語-汉语大词典

    口語

    【1】指言论或议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所笑。”《後汉书·隗嚣传》:“誅戮忠正﹐覆按口語。”{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此二人嚮在主第﹐罪惡山積﹐當伏重誅。陛下寬赦﹐斥之外方﹐中外之人議論方息。今僅數月﹐復令召還﹐道路籍籍﹐口語可畏。”【2】泛指言语﹑话。《说郛》卷七五引{宋}{叶梦得}《石林家训》:“溺妻妾之私﹐以口語相諜。”{明}{沈德符}《野獲编·谐谑·谑语》:“口語之仇﹐垂戒萬世。”《玉娇梨》第十一回:“家人得了口語﹐就請{蘇有德}换了頭巾﹑藍衫﹐竟進後廳來。”【3】特指毁谤。{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懷禄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横被口語。”{宋}{梅尧臣}《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後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平常遭口語﹐攢集猶毒矢。”{宋}{陆游}《容斋燕集诗序》:“至於罹口語﹐絓吏議﹐少年之喜謗前輩者﹐閧然成市﹐公猶容之。”【4】指毁谤的话。{唐}{刘禹锡}《谢上连州刺史表》:“亦緣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衆﹐競生口語﹐廣肆加誣。”{清}{钱陆灿}《侍郎栎园周公墓志铭》:“而奸吏不能有所陰陽其間﹐遂懷毒蠚﹐互相波扇﹐以口語風聞。”【5】指活口;口供。《後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發覺﹐{黨}乃縊殺内侍三人﹐以絶口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縣錄了口語﹐喝退{胡阿虎}。”【6】口头语言。与“書面語”相对。{唐}{刘知幾}《史通·言语》:“而後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世口語﹐罕能從實而書。”{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上山採蘼蕪’﹑‘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語﹐而用意之妙﹐絶出千古。”{秦牧}《散文领域--海阔天空》:“这里说的词汇﹐包括大量的口语和一些还有生命力的成语。”【7】指口音。《天雨花》第五回:“仙姑差矣﹐難道小生口語聽不出麽?”{丁玲}《阿毛姑娘》三:“刚住下来﹐依然还是不安﹐仅仅从一种颇不熟习的口语中﹐都可以使她忽略去一切美处。”

  • 口頭語-汉语大词典

    口頭語

    【1】群众的口头语言。{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却有情。’口頭語也。”{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2】在说话时常常不自觉地说出来的话;口头惯用语。{曹禺}《日出》第二幕:“{陈小姐}顶聪明了﹐专门会学人的口头语。”{马烽}《三年早知道》:“慢慢地﹐‘早就知道’这句话﹐变成他的口头语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世吾}有一句口头语:就那么回事。”

  • 古語-汉语大词典

    古語

    【1】指古代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汉书·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謀事必就祖﹐發政占古語﹐重作事也。”{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古語有之:‘白頭如新﹐傾蓋若舊。’”《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真真‘十啞九聾’﹐古語不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2】古代语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宋}{苏轼}《病中夜读朱博士诗》诗:“古语多妙寄﹐可識不可誇。”{元}{黄溍}《日损斋笔记·辩经》:“世人好用古語而不詳其文義﹐若此類者極多。”{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章太炎}〕曾说《山海经》上‘其州在尾上’的‘州’是女性生殖器。这古语至今还留存在{广东}。”

  • 吉語-汉语大词典

    吉語

    【1】好消息;吉祥的言辞。《汉书·陈汤传》:“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聞子高第日﹐正從相公喪。哀情逢吉語﹐惝怳難爲雙。”{宋}{陆游}《古别离》诗:“{紫姑}吉語元無據﹐況憑瓦兆占歸日。”{清}{沈初}《西清笔记·记职志》:“一屏擬吉語四字爲題﹐又作四言八句頌﹐署名題其上。”{韦君宜}《牺牲者的自白》:“按照卜来的吉语﹐他一两个月就会回来。”

  • 吐火羅語-汉语大词典

    吐火羅語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怚D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 同意語-汉语大词典

    同意語

    【1】见“同義語”。

  • 同年語-汉语大词典

    同年語

    【1】见“同年而語”。

  • 同義語-汉语大词典

    同義語

    亦作“[同意語]”【1】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常用来表示某种事物的本质或特征。《新华日报》1943.2.20:“法西斯是野蛮的同义语﹐法西斯的目的就是要使文明进化了的人类复归于野蛮。”{柳青}《狠透铁》十一:“至于‘现在’这个概念﹐对于他永远是奋斗的同意语。”《人民日报》1984.7.16:“打这以后﹐‘顶风上’就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同义语。”

  • 同語-汉语大词典

    同語

    【1】“同日而語”的略语。{清}{宣鼎}《夜雨秋灯录·桂林臬署三异》:“忠臣烈士﹐死不爲猿鶴﹐即爲神龍﹐豈花妖木客所可同語乎?”{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二人者雖不可與公同語﹐然比之向時刺客取首延頸以授吏……若兩人矣。”

  • 同日而語-汉语大词典

    同日而語

    同“[同日而論]”【1】{南朝} {梁}{沈约}《均圣论》:“區區中國﹐緣應未啟﹐求其會歸﹐尋其要旨﹐寧與四夷之樂同日而語乎?”{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制人之與見制於人﹐克人之與見克於人﹐豈同日而語哉!”{清}{昭槤}《啸亭续录·杨武陵》:“〔{盧忠肅}〕雖與{吴阿衡}同難﹐一放火之人﹐一救火之人﹐未可同日而語也。”{茅盾}《子夜》四:“〔{曾沧海}〕便想到现在挣钱的法门比起他做‘土皇帝’的当年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 同年而語-汉语大词典

    同年而語

    【1】犹言相提并论。{汉}{贾谊}《过秦论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宋}{苏轼}《书蒲永昇画後》:“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昇}同年而語也。”{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然正以權限嚴明故﹐故行政部有莫大之威權﹐非他種政體所可同年而語。”亦省作“[同年語]”。{清}{周亮工}《袁周合刻稿序》:“知{聖衣}於{仍叔}﹐其所期在千載以上矣﹐豈世俗所稱師弟子者可同年語哉!”{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吴梅村}〕比之自諱失節﹐反託於遺民故老者﹐更不可同年語矣。”{清}{冯桂芬}《重儒官议》:“獨有朝夕與居之人﹐責之以保舉﹐其有濫焉倖焉者鮮矣﹐豈與夫一人之薦牘﹐一日之文字所可同年語哉!”

  • 同日語-汉语大词典

    同日語

    【1】同“[同日而論]”。《汉书·息夫躬传》:“臣與{禄}異議﹐未可同日語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叛贼·妖人赵古元》:“〔{劉天緒}〕逆謀顯著﹐ 此豈可同日語哉!”{蔡元培}《民族学上之进化观》:“語言得文字之助﹐萬里以外﹐千載而後﹐均可傳達﹐較之利用面容手勢者豈可同日語耶?”{冰心}《寄小读者》二四:“比起父亲在万船如蚁之中﹐将载着数百军士的战舰﹐驶进{广州湾}﹐自然不可同日语。”【2】谓同样说。{清}{陈梦雷}《李葆甫传》:“此可爲知者道﹐未可與拘瑣齷齪之士同日語也。”

  • 吃語詩-汉语大词典

    吃語詩

    【1】一种诗体。字句如吃口令。{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下》:“《漫叟詩話》云:{東坡}作吃語詩‘江干高居堅關扃﹐耕犍躬駕角掛經’。”{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下》:“{苕溪漁隱}曰:{東坡}後又有《吃語詩》一篇﹐謂此爲一字詩﹐‘故居{劍閣}隔{錦官}’者是也。”

  • 合語-汉语大词典

    合語

    【1】指合于君臣父子长幼之道的言辞。《礼记·文王世子》:“凡祭與養老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孔颖达}疏:“合語者﹐謂合會義理而語説也。”{朱彬}训纂:“三老五更與君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爲合語。”

  • 名語-汉语大词典

    名語

    【1】名言。{陈田}《明诗纪事丙籤·李东阳》引{明}{王世贞}《读书後》:“嚮者於{李賓之}擬古樂府﹐病其太涉議論……自今觀之﹐奇旨創造﹐名語遞出。”

  • 吴語-汉语大词典

    吴語

    【1】泛指{吴}地方言。{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吴}語耳。’”{宋}{梅尧臣}《乘小舟访松山法聪上人》诗:“濕衣逢梵宫﹐有僧善{吴}語。”{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雖然懼兄且以我{吴}人而{吴}語也。”{中国民间文艺社}《<吴歌>前言》:“{吴}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我国{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用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所创造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 吴儂嬌語-汉语大词典

    吴儂嬌語

    【1】见“吴儂軟語”。

  • 吴儂軟語-汉语大词典

    吴儂軟語

    亦作“[吴儂嬌語]”【1】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們叫來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時燕語鶯聲﹐盡都是{吴}儂嬌語。”{郑振铎}《苏州赞歌》:“‘{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象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 咽語-汉语大词典

    咽語

    【1】低语。《後汉书·五行志一》:“請爲諸君鼓嚨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語。”

  • 告語-汉语大词典

    告語

    【1】告诉;述说。《史记·滑稽列传》:“至爲{河伯}娶婦時……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宋}{曾慥}《高斋漫录》:“{元祐}初﹐{温公}拜相﹐更易{熙豐}政事。{荆公}在{鍾山}﹐親舊恐傷其意﹐不敢告語。”{鲁迅}《呐喊·自序》:“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2】文体类别名。{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曾文正公}更約爲三門十一類﹐曰論著﹐曰告語﹐曰記載。”按﹐《经史百家杂钞》于“告语”门下﹐分诏令(上告下者)﹑奏议(下告上者)﹑书牍(同辈相告者)﹑哀祭(人告于鬼神者)四类。

  • 呪語-汉语大词典

    呪語

    亦作“[咒語]”【1】旧时僧﹑道﹑方士﹑神巫等施行法术时所念的口诀。《水浒传》第三九回:“〔{戴宗}〕口裏念起神行法咒語來。”《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三藏}〕念動呪語﹐未及念完﹐{法善}身體歘歘就瓶。”{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紅教〕與黄教異者﹐一則衣冠異色﹐二則咒語稍别。”{瞿秋白}《乱弹·世纪末的悲哀》:“这是些什么神秘的咒语﹐还是白天说梦话?”

  • 和語-汉语大词典

    和語

    【1】{日本}语。{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支那}之志士﹐亦當以學和文﹑和語爲第一義。”

  • 呼語-汉语大词典

    呼語

    【1】语法用语。说话中对所呼唤的人或事物的称呼,属于独立成分。它的位置灵活,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如:{老王},你今天去图书馆吗?“老王”就是呼语。

  • 哄語-汉语大词典

    哄語

    【1】骗人的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一時没主意﹐聽了哄語。”

  • 單語-汉语大词典

    單語

    【1】只语,一句话。{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先聖昔賢之單語片言﹐固非頑鈍無耻者所可藉以藏身也。”【2】非对偶的语句,散体语句。{章炳麟}《文学总略》:“{阮元}之徒﹐猥謂儷語爲文﹐單語爲筆﹐{任昉}﹑{徐陵}所作可云非儷語邪?”

  • 囈語-汉语大词典

    囈語

    【1】梦话。{晋}{王嘉}《拾遗记·吴》:“〔{吕蒙}〕嘗在{孫策}座上酣醉﹐忽卧﹐於夢中誦《周易》一部﹐俄而驚起……衆座皆云:‘{吕蒙}囈語通《周易》。’”{冰心}《三年》:“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的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夜必夢故夫同枕席﹐睡中或妮妮囈語。”{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玛瑙}梦中发着呓语:‘不要打我呵!’”【2】比喻荒谬糊涂的话。{宋}{周密}《齐东野语·贾相寿词》:“每歲八月八日生辰﹐四方善頌者以數千計……一時傳誦﹐爲之紙貴﹐然皆諂詞囈語也。”{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主观的我在客观的物之中﹐何容你呓语连篇的求解放呢!”《十月》1981年第4期:“{汪方亮}也笑了。{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

  • 國語-汉语大词典

    國語

    【1】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隋书·经籍志一》:“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元史·显宗传》:“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滅堅}以國語講《通鑑》。”{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國語製國書﹐不用蒙古﹑漢字。”【2】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3】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 市語-汉语大词典

    市語

    【1】市井俗语。{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東坡}云:‘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鎔化耳。’”{明}{袁宏道}《解脱集·朱司理》:“近日覺與市井屠沽﹐山鹿野獐﹐街談市語﹐皆同得去﹐然尚不能合污﹐亦未免爲病。”【2】指行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不相通用﹐倉猝聆之﹐竟不知爲何等語也。”《水浒传》第六一回:“〔{燕青}〕説的諸路鄉談﹐省的諸行百藝的市語。”{宋}{陶穀}《清异录·百八丸》:“和尚市語以念珠爲百八丸。”按﹐念珠通常为一百零八颗﹐故名。《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長安}市人語各不同﹐有葫蘆語﹑鏁子語﹑紐語﹑練語﹑三摺語﹐通名市語。”

  • 常語-汉语大词典

    常語

    【1】通常词语,俗话。{清}{赵翼}《瓯北诗话·王荆公诗》:“{山谷}但知奇語之爲詩﹐不知常語亦詩也。”{唐}{韩愈}《记梦》诗:“壯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語一字難。”{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若余所舉數條﹐則彼此皆常語﹐而常語之中﹐具見優劣。”{章炳麟}《文学说例》:“亦有當時常語﹐非訓詁所能解剖者。”{宋}{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二:“{王彦輔}《麈史》曰:‘{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語﹐多倒其句而用之﹐蓋如此則語峻而體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類是也。’”【2】特指俗话。{鲁迅}《坟·论照相之类》:“{中国}常语说﹐临下骄者事上必谄。”

  • 客套語-汉语大词典

    客套語

    【1】客套话。{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谭九》:“{譚}曰:‘相擾何安?芻豆之費﹐臨行當厚償。’媪摇手曰:‘莫漫作客套語﹐所值幾何哉?’”

  • 徒語-汉语大词典

    徒語

    【1】犹徒言。《隋书·杨素传论》:“則知積惡餘殃﹐信非徒語。”{汉}{王粲}《安身论》:“故君子不妄動也﹐必適於道;不徒語也﹐必經於理。”《梁书·江淹传》:“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謂徒語﹐乃今知之。”

  • 術語-汉语大词典

    術語

    【1】各门学科中用以表示严格规定的意义的专门用语。{胡適}《国语文法概论》:“到这个时代﹐术语也完备了﹐条理也有了﹐方法也更精密了﹐故{马建忠}能建立{中国}文法学。”{叶圣陶}《倪焕之》二二:“一些术语﹐一些方法﹐一些原理﹐时刻在她脑子里打转。”

  • 街談巷語-汉语大词典

    街談巷語

    【1】见“街談巷議”。

  • 微語-汉语大词典

    微語

    【1】犹微辞。{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高司寇诗》:“曠懷久矣推先輩﹐微語還堪悟後賢。”{清}{昭槤}《啸亭杂录·张文和之才》:“{鄂公}有所過失﹐公必以微語譏諷﹐使{鄂公}無以自容。”【2】细语。{冯雪峰}《雪峰寓言·鸩﹑鹯及鸟儿们和森林》:“鸟儿们睡得非常熟﹐但也听到了森林的微语。”

  • 形語-汉语大词典

    形語

    【1】用表情手势代替言语来达意。{宋}{苏轼}《怪石供》:“海外有形語之國﹐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語也捷於口。”

  • 影子語-汉语大词典

    影子語

    【1】含蓄影射的言辞﹑议论。{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宋}人騎兩頭馬﹐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禍及﹐多作影子語﹐巧相彈射。”

  • 外來語-汉语大词典

    外來語

    【1】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词语。也叫借词或外来词。{章炳麟}《文学说例》:“如外來語﹐既破國語之純粹﹐亦害理解;有時勢所逼迫﹐非他語可以傭代﹐則用之可也。”

  • 外國語-汉语大词典

    外國語

    【1】外国的语言﹑文字。【2】指汉语中的外来语。{清}{周亮工}《书影》卷二:“{檇李}{陳無功}撰《庶物異名疏》﹐凡二千四百五十有二則﹐可稱該博。余意外國語﹐佛經語﹐皆無定字﹐况屢經翻譯﹐尤多差訛﹐不如删去﹐始稱大雅。”

  • 多言多語-汉语大词典

    多言多語

    【1】谓不该说而说。《水浒传》第六一回:“{盧俊義}道:‘你婦人家省得什么!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語。’”

  • 夢語-汉语大词典

    夢語

    【1】睡梦中说的话。{金}{党怀英}《壬辰二月六日夜梦作一绝句诗以纪之》:“豈非夢語本真語﹐毋乃造化爲余嬉。”{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劉霞裳}夢中得一聯云:‘星摇似醉愁他墮﹐手舉難扶笑我低。’醒後續二句云:‘安得仙雲生袖底﹐御風飛到斗牛西。’我以爲醒語終不如夢語。”

  • 夏蟲語冰-汉语大词典

    夏蟲語冰

    【1】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李善}注:“言淺近小智﹐同乎夏蟲﹐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矯也。”{张铣}注:“夏蟲不知冬有寒冰﹐亦猶小智不識高道﹐故笑之。”亦省作“[夏蟲疑]”。{清}{王韬}《六合将混为一》:“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鷄處甕﹐别有一天﹐夏蟲語冰﹐莫知其候也。”亦作“[夏蟲疑冰]”。{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诗:“巨塊置我前﹐凝結造化移。畏冷不敢食﹐有類夏蟲疑。”

  • 廋語-汉语大词典

    廋語

    【1】廋辞。《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帝方與{業}及{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狎昵﹐多爲廋語相誚戲。”{清}{周亮工}《书影》卷四:“有爲爬癢廋語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

  • 廢語-汉语大词典

    廢語

    【1】废弃不用的词语。{章炳麟}《文学说例》:“然檢雅詁﹐廢語多有可用爲新語者。”

  • 定語-汉语大词典

    定語

    【1】语法名词。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的修饰成分。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

  • 家語-汉语大词典

    家語

    【1】《孔子家语》的省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余案《家語》﹐言{仲由}爲{郈}宰﹐修溝瀆﹐與之簞食瓢飲﹐夫子令{賜}止之。”{唐}{刘知幾}《史通·疑古》:“{孔}門之著録(一本述)也﹐《論語》專述言辭﹐《家語》兼陳事業﹐而自古學徒相授﹐唯《論語》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家語》謂{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按﹐《孔子家语》原书已佚﹐今本系{三国}{魏}{王肃}伪作。{清}{方苞}《成王立在襁褓之中辨》:“{武王}崩﹐{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説見《家語》﹐又見《史記》﹐又見{賈誼}《保傅篇》。”

  • 宴語-汉语大词典

    宴語

    【1】闲谈。《新唐书·房琯传》:“{琯}方日引{劉秩}﹑{嚴武}與宴語﹐移病自如。”《国语·周语中》:“{晉}既克{楚}于{鄢}﹐使{郤至}告慶于{周}。未將事﹐{王叔簡公}飲之酒﹐交酬好貨皆厚﹐飲酒宴語相説也。”{南朝} {梁}{沈约}《郊居赋》:“或列席而賦詩﹐或班觴而宴語。”《汉书·赵充国传》:“初﹐破羌將軍{武賢}在軍中時與中郎將{卬}宴語。”{颜师古}注:“閑宴時共語也。”

  • 寄語-汉语大词典

    寄語

    【1】传话,转告。{南朝} {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語後生子﹐作樂當及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語昏污諸酷吏﹐遠在兒孫近在身。”{唐}{刘希夷}《晩春》诗:“寄語同心伴﹐迎春且薄妝。”{清}{纳兰性德}《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陈毅}《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憑君寄語强梁輩﹐摩擦自戕慎厥初。”

  • 宿語-汉语大词典

    宿語

    【1】夜谈。{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

  • 密語-汉语大词典

    密語

    【1】秘密的话语。{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博}常欲誑耀{淮陽王}﹐即具記{房}諸所説災異及召見密語﹐持予{淮陽王}以爲信驗。”《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回目:“{蔡夫人}隔屏聽密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2】也称“暗语”。隐秘的通信用语。通常以数字﹑字母﹑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王在邦}《一个意志一条心》:“接着﹐团长便用密语命令我们﹐晩上十一点﹐向‘五三七·七’高地四号阵地举行反击。”{徐怀中}《西线轶事》七:“在报话机训练班﹐别人都发愁密语背不会﹐白天黑夜地背﹐他呢﹐从来不怎么用心去背﹐到了密语考核﹐一二名里总少不了他。”

  • 寐語-汉语大词典

    寐語

    【1】梦话;说梦话。{宋}{梅尧臣}《和元之述梦见寄诗》:“始知端正心﹐寐語尚不誑。”{明}{李贽}《答耿中丞论谈书》:“世人白晝寐語﹐公獨於寐中作白畫語﹐可謂常惺惺矣。”{元}{马臻}《春归曲》:“百勞留春春不許﹐愁觜喃喃如寐語。”

  • 寬語-汉语大词典

    寬語

    【1】见“寬話”。

  • 寤語-汉语大词典

    寤語

    【1】相对而语。{王闿运}《莫姬哀词》:“餘生每話﹐寤語誰譍。”{南朝} {齐}{谢朓}《游後园赋》:“藉宴私而遊衍﹐時寤語而逍遥。”{唐}{王建}《山中寄及第故人》诗:“往往空室中﹐寤語説珪璋。”{汉}{王褒}《九怀·通路》:“假寐兮愍斯﹐誰可與兮寤語。”

  • 實語-汉语大词典

    實語

    【1】犹实话。{清}{夏燮}《中西纪事·外夷助剿》:“該酋已吐實語﹐謂剿賊本{中國}應辦之事。”【2】佛教语。谓语之称于实,又行能与语相应者。《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假設虚施皆不用﹐言言實語唱將來。”《金刚经·离相寂灭分》:“{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 審語-汉语大词典

    審語

    【1】审判结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審畢﹐招房即將口供呈堂﹐判日封繳案上﹐候出審語﹐發房存案。”{明}{陈汝元}《金莲记·廷谳》:“我和你且做審語﹐將犯人發到獄中便了。”

  • 寱語-汉语大词典

    寱語

    【1】梦话。引申为胡说﹑无稽之谈。《明觉禅师语录》卷二:“{山}云:‘今日困。’{濟}云:‘者老漢寱語作什麽?’{山}便打﹐{濟}掀倒繩牀。”{明}{唐顺之}《与两湖书》:“近時文人説{秦}説{漢}説{班}説{馬}﹐多是寱語耳。”

  • 屏語-汉语大词典

    屏語

    【1】谓避人密语。《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見{賈誼}於殿門外﹐乃相引屏語相謂自嘆。”《汉书·傅介子传》:“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隋书·李浑传》:“常日數共{李敏}﹑{善衡}等﹐日夜屏語﹐或終夕不寐。”《资治通鉴·後梁均王贞明四年》:“{知誥}每夜引{齊丘}於水亭屏語﹐常至夜分。”{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且囑立所養次子爲{劉氏}後﹐復切切屏語﹐似不欲他人預聞。”

  • 子不語-汉语大词典

    子不語

    【1】《论语·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后因以“子不語”指怪异的事物。{茅盾}《子夜》一:“他({吴老太爷})只好让他们(子女)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云飞}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 好語似珠-汉语大词典

    好語似珠

    【1】谓诗文中多隽语。{宋}{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語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孤立語-汉语大词典

    孤立語

    【1】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词内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缺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

  • 學語-汉语大词典

    學語

    【1】学习语言;学习说话。{汉}{桓宽}《盐铁论·遵道》:“文學結髮學語﹐服膺不舍。”{唐}{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晋}{陶潜}《和郭主簿》:“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宋}{陆游}《喜小儿辈到行在》诗:“{阿綱}學書蚓滿幅﹐{阿繪}學語鶯囀木。”

  • 妄語-汉语大词典

    妄語

    【1】谎言,虚妄不实的话。《梁书·良吏传·何远》:“每戲語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語﹐則謝卿以一縑。’衆共伺之﹐不能記也。”{鲁迅}《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2】撒谎;胡说。《後汉书·王霸传》:“{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語也。’遂前。”{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温公}謂誠自不妄語始。真格言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祝翁》:“咸以其新蘇妄語﹐殊未深信。”《百喻经·偷犛牛喻》:“知爾妄語﹐都不可信。”【3】佛教五戒之一,又十恶之一。《智度论》十四:“妄語者﹐不浄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水浒传》第四回:“我與你摩頂受記﹐教你‘一不可殺生﹐二不可偷盜﹐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貪酒﹐五不可妄語’。此五戒乃僧家常理。”

  • 好言好語-汉语大词典

    好言好語

    【1】谓出于善意的言辞;语气和善的言辞。{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晓得乡下人是刁恶不过﹐好言好语不肯听的!”{巍巍}《老烟筒》:“我好言好语批评他﹐挨了一顿骂。”{{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黑老蔡}好言好语盘问他﹐他不说实话。”

  • 好語-汉语大词典

    好語

    【1】赞扬﹑称颂的话。《史记·南越列传》:“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要之不可以説好語入見。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唐}{李贺}《沙路曲》:“沙路歸來聞好語﹐旱火不光天下雨。”{王琦}汇解:“好語﹐謂民間稱頌之語。”【2】指仁义之言,善言。《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爲外祖母築館於{甄氏}”{刘孝标}注引《魏末传》:“帝置弓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文帝}曰:‘好語動人心。’”【3】佳音,好消息。{唐}{白居易}《秋霖中奉裴令公见招早出赴会马上先寄六韵》:“素書傳好語﹐絳帳赴佳期。”{宋}{苏辙}《次韵子瞻十一月旦日锁院赐酒及烛》:“光明坐覺幽陰破﹐温暖深知覆育長。明日白麻傳好語﹐曼聲微繞殿中央。”{宋}{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之三:“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4】温和婉转的话。{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秘书曲水砚》:“{大受}以爲士可死不可辱﹐欲委官而去﹐{鄭}以好語調停之。”【5】态度和悦地对人说话。{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引经》:“有{王生}者﹐宅爲人所奪﹐久不給直﹐訟於官。{陳}不能決﹐第好語曰:‘《毛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王秀才}獨不能作鵲耶?’聞者笑之。”

  • 妍語-汉语大词典

    妍語

    【1】美好的话语。{宋}{陈师道}《赠赵奉议》诗:“明窗弄文墨﹐妍語含英姿。”

  • 妙語-汉语大词典

    妙語

    【1】词美意深而富于情趣的言语。{宋}{苏轼}《酒子赋》:“顧無以酢二子之勤兮﹐山妙語爲瓊瑰。”{宋}{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掃花坐晩吹﹐妙語益難忘。”{徐迟}《地质之光》:“他尤擅长的是天衣无缝的妙语双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此等妙語﹐止可作文字觀﹐不得作傳奇觀。”

  • 妲語-汉语大词典

    妲語

    【1】荒诞不经的言谈。《宋书·颜延之传》:“竊議以迷寡聞﹐妲語以敵要説﹐是短算所出﹐而非長見所上。”

  • 姿語-汉语大词典

    姿語

    【1】犹妙语。{唐}{孟郊}《寄崔纯亮》诗:“羣辯有姿語﹐衆歡無行歌。”

  • 媟語-汉语大词典

    媟語

    【1】轻薄或淫秽的言词。{宋}{黄彻}《《溪诗话》卷二:“愚觀{唐宗}渠渠於{白}﹐豈真樂道下賢者哉?其意急得艷詞媟語﹐以悦婦人耳。”{鲁迅}《书信集·致胡適》:“而其中多少媟语﹐我以为亦可删﹐这宗{明}人积习﹐此刻已无须毕备。”{唐}{杜牧}《李府君墓志铭》:“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 嫚語-汉语大词典

    嫚語

    【1】轻侮的言辞。{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黄端伯》:“〔{黄端伯}〕被執﹐角巾野服入見。南面屹立﹐命之跪﹐不屈﹐竟趺坐於地。與之言﹐皆對以嫚語。”{清}{顾炎武}《答张稷若书》:“一切蜚書嫚語﹐置之勿問﹐此於寬身之仁有餘矣。”

  • 嬌語-汉语大词典

    嬌語

    【1】柔声细语。{唐}{温庭筠}《舞衣曲》:“管含蘭氣嬌語悲﹐胡槽雪腕鴛鴦絲。”{晋}{左思}《娇女》诗:“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