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聾)是什么意思
三日聾-汉语大词典
三日聾
【1】见“三日耳聾”。
三日耳聾-汉语大词典
三日耳聾
【1】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宋}{陆游}《戏用方外语示客》诗:“踞牀一喝君聞否?三日猶應覺耳聾。”{清}{钱谦益}《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訝詩思窮﹐老夫三日猶耳聾。”亦作“[三日聾]”。{清}{龚自珍}《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小臣若上議﹐廷臣三日聾。”
不啞不聾-汉语大词典
不啞不聾
同“[不癡不聾]”【1】《古尊宿语录·大慧普觉禅师》:“{紹興}二十八年:‘敢問大衆﹐因甚不覺?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
不瞽不聾-汉语大词典
不瞽不聾
【1】见“不癡不聾”。
不癡不聾-汉语大词典
不癡不聾
【1】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爲王;不瞽不聾,不能爲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宋书·庾炳之传》:“不癡不聾﹐不成姑公。”{唐}{赵璘}《因话录》卷一:“{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琴瑟不調﹐{曖}駡公主……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公﹐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钱锺书}《围城》七:“人全贪小利的;‘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隋书·长孙平传》:“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兩個便學個不癡不聾的阿姑阿翁﹐好讓他三人得親順親﹐去爲人爲子。”
凡聾-汉语大词典
凡聾
【1】平庸昏聩的人。{唐}{孟郊}《劝善吟》:“知君方少年﹐少年懷古風。藏書拄屋脊﹐不惜與凡聾。”{唐}{李群玉}《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庶期《白雪》調﹐一奏驚凡聾。”
啓瞶振聾-汉语大词典
啓瞶振聾
【1】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清}{秋瑾}《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仗粲花蓮舌﹐啓瞶振聾。唤起大千姊妹﹐一聽五更鐘。”{清}{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啓瞶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説。”
喑聾-汉语大词典
喑聾
【1】聋哑。{汉}{班固}《白虎通·考黜》:“諸侯喑聾﹑跛躄﹑惡疾不免黜者何?尊人君也。”【2】喻人庸碌鄙陋。{唐}{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鳳及}以喑聾不才﹐而輒議一代大典﹐凡所撰録﹐皆素責私家行狀﹐而世人叙事罕能自遠。”
妝聾做啞-汉语大词典
妝聾做啞
【1】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明}{李日华}《南西厢·乘夜踰垣》:“你看那{張生}不識羞的涎臉﹐叉定着手兒妝聾做啞。”
昭聾發聵-汉语大词典
昭聾發聵
【1】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巴縣}{鄒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聾發聵﹐正義浹乎寰宇﹐迴響振乎棧峽。”
治聾-汉语大词典
治聾
【1】医治耳聋。古代传说社日饮酒可治耳聋。{宋}{陆游}《丙寅元日》诗:“春枕方濃從賣困﹐社醅雖美倦治聾。”{清}{钱谦益}《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無酒治聾心悒怏﹐有文起躄興蹣跚。”
治聾酒-汉语大词典
治聾酒
【1】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飲酒治聾﹐不知其何據。{五代}{李濤}有《春社從李昉求酒詩》云:‘社公今日没心情﹐爲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廳……則其傳亦已久矣。’”
振聾發聵-汉语大词典
振聾發聵
【1】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與湘東王書》云:‘……未聞吟咏性情﹐反擬《内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歸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誥》。’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常思闡明真道以援引世人﹐而提撕警覺之不倦。所恨蠢爾愚夫﹐自安寡昧﹐即欲一施其振聾發聵之方而無從。”{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然在革命初期总须得有一二壮烈的牺牲以振聋发聩﹐{秋}{徐}二先烈在这一点上正充分完成了他们作为前驱者的任务。”
推聾作啞-汉语大词典
推聾作啞
【1】见“推聾妝啞”。
推聾妝啞-汉语大词典
推聾妝啞
【1】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明}{杨珽}《龙膏记·罗织》:“{張無頗}﹐你不要推聾妝啞﹐這是丞相書中言語。”亦作“[推聾作啞]”。《水浒传》第四九回:“伯伯﹐你不要推聾妝啞。”{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二折:“他説着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
愚聾-汉语大词典
愚聾
【1】犹蒙蔽。《魏书·李彪传》:“肆志傲然﹐愚聾視聽﹐此而可忍﹐誰不可懷!”
盲聾-汉语大词典
盲聾
【1】眼瞎耳聋。亦喻愚昧无知。《韩非子·解老》:“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元}{房皞}《扣角歌赠史吉甫》:“夫子不言人益蒙﹐著成《大傳》開盲聾。”
眼瞎耳聾-汉语大词典
眼瞎耳聾
【1】比喻对周围情况全不了解。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日本}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
矇聾-汉语大词典
矇聾
【1】目不见,耳不闻。喻糊里糊涂。{明}{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儒先億度而言之﹐父師沿而誦之﹐小子矇聾而聽之。”
瘖聾-汉语大词典
瘖聾
【1】喻对事物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後汉书·儒林传上·尹敏》:“{永平}五年﹐詔書捕男子{周慮}。{慮}素有名稱﹐而善於{敏}﹐{敏}坐繫免官。及出﹐歎曰:‘瘖聾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謂察察而遇斯患乎?’”{宋}{梅尧臣}《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後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偶爾道瘖聾﹐多疑已竊指。”【2】哑和聋。《淮南子·泰族训》:“瘖者不言﹐聾者不聞﹐既瘖且聾﹐人道不通。故有瘖聾之病者﹐雖破家求醫不顧其費。”
癡聾-汉语大词典
癡聾
亦作“[痴聾]”【1】又痴又聋。谓呆笨无知。《韩非子·内储说上》:“嬰兒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兩下裏都把真心瞞起來﹐一邊假作癡聾﹐一邊假爲歡笑﹐倒弄得各懷一番假意了。”{瞿秋白}《文艺杂著·鞘声八》:“不要快活了!{满}{蒙}的利益还轮不到你痴聋的阿家翁呢。”
發瞽披聾-汉语大词典
發瞽披聾
【1】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汉}{枚乘}《七发》:“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發聾振聵-汉语大词典
發聾振聵
【1】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言论文章有使人清醒感奋的作用。{赵汉卿}《宣言书》:“然而發聾振聵﹐救國拯民﹐吾當以雜志爲先導。”{清}{夏燮}《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雖愚頑之沈溺既久﹐自足以發聾振聵。”{清}{蕊珠旧史}《京尘杂录·厂年玉笋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花月痕》第一回评:“此回爲全書總序﹐煌煌大文﹐發聾振聵。”
聾-汉语大词典
聾
“[聋]”的繁体字。《廣韻》盧紅切,平東,來。【1】听觉失灵或闭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目不别五色之章爲昧。”《韩非子·解老》:“耳不能别清濁之聲則謂之聾。”{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信可發藴而飛滯,披瞽而駭聾矣。”{唐}{韩愈}《双鸟》诗:“有耳聒皆聾,有口反自羞。”《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原來他只得母女二人,他那母親又是個既聾且病的。”【2】愚昧;不明事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即聾﹑從昧﹑與頑﹑用囂,姦之大者也。”《左传·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杜预}注:“聾,闇也。”{杨伯峻}注:“昭謂眼明,聾則耳不聰。此猶言{鄭}解事,{宋}不解事。”
聾盲-汉语大词典
聾盲
【1】耳聋目盲。《庄子·逍遥游》:“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惟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2】喻使人耳目闭塞。《後汉书·陈蕃传》:“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阬儒何以爲異!”
聾啞-汉语大词典
聾啞
【1】耳聋又不会说话。是一种由于在学会说话前严重耳聋﹐妨碍语言学习所造成的疾病。分先天性聋哑和后天性聋哑两种。如:聋哑儿童;聋哑学校。
聾啞症-汉语大词典
聾啞症
【1】由于耳聋﹐在幼年时期无法学习语言﹐以致长大后既聋且哑的疾病。参见“[聾啞]”。
聾蟲-汉语大词典
聾蟲
【1】指无知的畜类。《淮南子·修务训》:“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時教而成﹐又况人乎?”{清}{曹寅}《望雨谣》:“旱魃龍蟲慘莫支﹐家家當户繰冰絲。”《文子·道德》:“夫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
聾竈-汉语大词典
聾竈
【1】行灶的别称。《墨子·备城门》:“城上三十步一聾竈。”{毕沅}校注:“聾﹐疑壟字。”{孙诒让}间诂:“《史記·滑稽傳》:‘以壠竈爲椁。’……此壟竈在城上爲之﹐以具火﹐蓋即行竈也。”
聾瘖-汉语大词典
聾瘖
亦作“[聾喑]”【1】聋哑。比喻沉闷闭塞﹑上下情不通的局面。《子华子·晏子问党》:“聾喑之朝﹐上有放志﹐而下多忌諱。”{清}{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鐘吕久不鳴﹐乾坤盡聾喑。”《晏子春秋·谏下十七》:“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吾謂之瘖;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瘖﹐非害治國家如何也。”
聾喑-汉语大词典
聾喑
【1】见“聾瘖”。
聾瞢-汉语大词典
聾瞢
亦作“[聾矒]”【1】犹聋盲。{汉}{焦赣}《易林·咸之夬》:“聾瞢闇瞢﹐陂踦不行。”《南齐书·虞玩之传》:“耳目本聰明﹐而聾矒轉積。”
聾昧-汉语大词典
聾昧
【1】愚昧;耳聋目盲。{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昔{鬼方}聾昧﹐{崇虎}讒凶﹐{殷辛}暴虐﹐三者皆下科也。”{唐}{元稹}《立部伎》诗:“工師盡取聾昧人﹐豈是先王作之過。”
聾瞽-汉语大词典
聾瞽
【1】犹聋盲。《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於聖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上》:“下至聾瞽瘖啞殘疾之人﹐亦莫不有學﹐使習一藝以自養其天刑之軀。”【2】比喻欺骗﹐蒙蔽。《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前代所行《通制條格》之書﹐非不繁密﹐但資官吏弄法﹐民間知者絶少﹐是聾瞽天下之人﹐使之犯法也。”{元}{耶律楚材}《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食我園椹﹐不見好音﹐誣謗聖人﹐聾瞽學者。”{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似道}自知倖致高位﹐恐人議己﹐故作爲此説﹐以聾瞽愚俗耳。”
聾丞-汉语大词典
聾丞
【1】《汉书·循吏传·黄霸》:“{許丞}老﹐病聾﹐督郵白欲逐之。{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且善助之﹐毋失賢者意。’”后遂以“聾丞”为地方副佐之称。{宋}{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之一:“遲鈍終須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聾丞。”{宋}{陆游}《锦亭》诗:“樂哉今從{石湖公}﹐大度不計聾丞聾。”{清}{贝青乔}《军中杂诔》诗:“如何爲國捐軀者﹐只是聾丞醉尉多。”
聾矒-汉语大词典
聾矒
【1】见“聾瞢”。
聾聵-汉语大词典
聾聵
【1】耳聋或天生的聋子。{郭沫若}《未央》:“〔他〕常常为耳鸣重听所苦﹐如今将近十年﹐更觉得有将要成为聋聩的倾向了。”《国语·晋语四》:“聾聵不可使聽。”{韦昭}注:“耳不别五聲之和曰聾。生而聾曰聵。”《南齐书·王融传》:“聽《韶》《雅》如聾聵﹐臨方丈若爰居。”{汉}{扬雄}《法言·问明》:“吾不見震風之能動聾聵也。”【2】喻愚昧无知。亦指愚昧无知的人。{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啓斯人之聾聵。”{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四十:“世有此聾聵﹐茫茫將焉如。”{明}{归有光}《太极在先天范围之内》:“明言曉告﹐以振斯世之聾聵。”{唐}{韩愈}《朝归》诗:“坐食取其肥﹐無堪等聾聵。”{汉}{焦赣}《易林·颐之鼎》:“牛馬聾聵﹐不知聲味;遠賢賤仁﹐自合亂憒。”
聾俗-汉语大词典
聾俗
【1】愚昧无知的世俗。{唐}{孟浩然}《赠道士参寥》诗:“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章炳麟}《<革命军>序》:“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齊周華}等﹐持正義以振聾俗﹐自爾遂寂泊無所聞。”{晋}{赵至}《与嵇茂齐书》:“今將植橘柚於玄朔﹐蔕華藕於修陵﹐表龍章於裸壤﹐奏《韶武》於聾俗﹐固難以取貴矣。”【2】指庸俗而不辨美恶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顧蒙}〕困於旅食﹐以至書《千字文》授於聾俗﹐以换斗筲之資。”
聾瞶-汉语大词典
聾瞶
【1】耳聋眼瞎。喻愚昧无知。{宋}{司马光}《谢胡文学惠水牛图二卷》诗:“有如歌《九韶》﹐鐘鼓樂聾瞶。”{明}{杨慎}《艺林伐山·视听》:“汨没於聲之中者﹐謂之聾瞶;超脱於聲色之表者﹐謂之聰明。”{别士}《刊印宪政初纲缘起》:“于是天下之人﹐皆謂專制之政﹐不足復存于天下;而我之大夫﹐亦不能如向日之聾瞶矣。”{清}{黄遵宪}《杂感》诗:“{秦皇}焚詩書﹐乃使民聾瞶。”
聾子-汉语大词典
聾子
【1】耳聋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公子又問了他一句﹐他但指指耳朵﹐也不言語。公子道:‘偏又是個聾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他是個聾子﹐你問的是誰?”
裝聾賣傻-汉语大词典
裝聾賣傻
【1】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 假装糊涂。{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你欠了我的﹐你得还。我一直没说过﹐你不能再装聋卖傻。”
裝聾-汉语大词典
裝聾
【1】装作聋子。谓假装听不见。{茅盾}《子夜》十三:“管车们好像是‘装聋’﹐却不‘装哑’。”
裝聾作啞-汉语大词典
裝聾作啞
【1】装做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闻不问。{明}{李贽}《与友朋书》:“{周}裝聾作啞﹐得{老子}之體﹐是故與之語清浄寧一之化﹐無爲自然之用﹐如以石投水﹐不相逆也。”《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那先生〕三來又貪着些小利﹐總然有些知覺﹐也裝聾作啞﹐只當不知。”{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亦作“[裝聾做啞]”﹑“[裝聾裝啞]”。《花月痕》第四七回:“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燹﹐是那個開端?前前後後蹧蹋幾許生靈﹐你還裝聾做啞麽?”{巴金}《秋》三九:“姑妈的意思很对。如今倒是装聋做哑的人可以过点清静日子。”{茅盾}《小巫》一:“{菱姐}几次三番乘机会说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样过日子﹐老爷只是装聋装哑。”
裝聾裝啞-汉语大词典
裝聾裝啞
【1】见“裝聾作啞”。
裝聾做啞-汉语大词典
裝聾做啞
【1】见“裝聾作啞”。
粧聾作啞-汉语大词典
粧聾作啞
【1】不闻不问, 假装糊涂。{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生粧聾作啞。”
粧聾粧-汉语大词典
粧聾粧
【1】装呆扮懵。{元}{乔吉}《山坡羊》曲:“粧呆粧﹐粧聾粧﹐人生一世剛圖甚。”
葱聾-汉语大词典
葱聾
亦作“[蔥聾]”【1】一种野羊。《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郝懿行}笺疏:“此即野羊之一種﹐今夏羊亦有赤鬣者。”
醒聵震聾-汉语大词典
醒聵震聾
【1】犹言振聋发聩。{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而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裏。”
鄭昭宋聾-汉语大词典
鄭昭宋聾
【1】《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杜预}注:“昭,明也。聾,闇也。”后以“鄭昭宋聾”比喻情况不同。{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况各國競騖於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闇﹐將以求免﹐不亦難乎?”
詐瞎裝聾-汉语大词典
詐瞎裝聾
【1】假装未看见﹐未听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少不得鬧過幾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詐瞎裝聾﹐含糊忍痛。”
詐瞽徉聾-汉语大词典
詐瞽徉聾
【1】犹言诈瞎装聋。{明}{沈鲸}《双珠记·术士玄谋》:“竊自謂賓主相看﹐深慚勞動﹐毋得推三阻四﹐詐瞽徉聾。”
詳聾-汉语大词典
詳聾
【1】佯聋﹐假装耳聋。詳﹐通“佯”。《楚辞·九章·抽思》:“兹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洪兴祖}补注:“詳﹐詐也。與佯同。”
警憒覺聾-汉语大词典
警憒覺聾
【1】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愦的人警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釐定﹐以爲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娱心適志已也。”
震聾發聵-汉语大词典
震聾發聵
【1】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刘心武}《写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满足这种要求的作品出现﹐形同震聋发聩﹐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闇聾-汉语大词典
闇聾
【1】口哑耳聋。《文子·符言》:“{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既闇且聾﹐人道不通。’故有闇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心亦有之塞也。”
頑聾-汉语大词典
頑聾
【1】丧失听觉。比喻暗于事理。{唐}{孟郊}《秋怀》诗之十:“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