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而)是什么意思
从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从而cóng
短语
一、用于递进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是前项的进一步深化。义即“进而”。①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滕文公上》)——句义:慰劳他们,教导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再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②上宜禁其欲,灭其迹,而不止也,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乱上以为治也。(《韩非子·诡使》)——句义:君主本应禁绝他们的欲望,毁弃他们行动的痕迹,却不能禁止,又从而尊从他们,这就是以教下属犯上为政治。③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临川先生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非特:不仅。
二、表示因果关系,后项是前项导致的结果。义即“因而”。①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左传·昭公十三年》)——句义:〔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坚守自己的志向更加专一。惠公、怀公丢弃百姓,百姓因而亲附文公。②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荀子·荣辱》)
俄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俄而é ér
副词
见“俄”。
蛾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蛾而é ér
副词
见“俄”。
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ér
人称代词
一、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作主语,也可作名词修饰语。义即“你”、“你的”。①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句义:夫差,你忘记了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②成臼之役,而弃不榖,今而敢来,何也?(《国语·楚语下》)——句义:〔在〕成臼之战中,你背弃了我,现在你竟敢来到这里,为什么呢?不榖:君王的谦称,我。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句义: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④欲富而家,先富而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⑤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留侯世家》)——句义:汉王刘邦停止吃饭,吐出食物大骂道:“迂腐儒生,差一点坏了你君王的大事!”⑥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句义:赵简子对无恤说:“〔一旦〕晋国有危难,你不要认为尹铎兵力少,不要认为晋阳城太远,一定要把晋阳当作最后的归宿。”
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义即“这”、“这样”。①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战国策·赵策一》)——句义:豫让抽出宝剑跳了几跳,朝天大呼而刺之,说道:“这样可以回报知伯〔的知遇之恩〕了!”②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句义:同样是被逼迫,夫君这样妾也如此。
连词
一、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义即“和”、“与”、“且”。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句义:这个孩子有熊虎似的形状和豺狼般的声音。②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句义: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把它们报告给上司。③宰予之辞,雅而文也。(《韩非子·显学》)——句义:宰予的言辞,典雅且有文彩。④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句义: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国土险要且百姓归附。⑤新兰秀而滋,旧竹清且修。(《元诗别裁集·周权:夏日偕友晚步饮听泉轩》)——滋:茂盛。修:长,高。
二、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有先后相承关系。义即“就”、“便”、“然后”。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义: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小了。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句义:失去了羊就〔很快〕把羊圈修补好,还不算晚。③日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汉书·金日传》)——句义:金日的母亲教育两个儿子很有章法,皇上听说以后很赞许她。④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年》)——句义: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给秦王,地图打开后便露出了匕首。奉(pěng):捧着。见(xiàn):现,露出。
三、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义即“因而”、“便”。①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句义:虞国国君不任用百里奚因而导致了灭亡,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因而称霸诸侯。②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③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论衡·奇怪》)——薏苡(yìyǐ):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薏米,可食。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文忠公集·醉翁亭记》)
四、连接状语与谓语。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句义: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起来很清楚。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汤问》)——笑而止之:笑着制止愚公。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唐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④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欧阳文忠集·归田录》)——睨(nì):斜视。⑤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五、用于“来”、“下”等词之前,共同表示时间、数量或范围的起点。义即“以”。①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句义: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②此三代而下,享国所以独久者,盖有以也。(《齐东野语·汉租最轻》)——三代:指夏、商、周三朝。享国:掌握政权。盖有以也:大概是有原因的。
六、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前,表示转折。义即“可是”、“但是”、“却”、“然而”。①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句义:问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富有和尊贵的人,但从未见过有显贵人物到家里来。②〔陆云〕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晋书·陆云传》)——机:陆机,西晋著名文学家。③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句义:〔室〕外虽然有四季之别,可是室内却无寒暑之异。④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南史·陶潜传》)——句义:陶潜不懂音乐,却置备了一张琴。⑤君实为人,忠信有馀,而才智不足。(《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君实:司马光的字。
七、用于递进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作衬托,后一分句有表示进层的连词“而况”、“又何况”、“况”等与之呼应。义即“尚且”。①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孟子·万章下》)——句义: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君求同他交朋友尚且做不到,何况召唤〔他〕呢?②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训》)——句义:一只小鹿尚且不忍心杀害,更何况人呢?麑(ní):幼鹿。③诚之至也,而金石为开,况于人乎!(《搜神记·熊渠子》)——诚:真诚。
八、用于进层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进层关系。义即“而且”、“并且”。①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句义: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不仅自己一方〕要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能错过打败敌人〔的机会〕。②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句义:马陵地区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多有险要隘口,可以埋伏军队。③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句义:剩下的部队不满百人,而且又都有伤病,不能胜任作战。
九、用于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谓语之间,表示假设。义即“如果”、“假如”。①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句义:子产如果死了,谁能接替他?②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句义:管氏如果懂得礼仪,还有谁不懂得礼仪呢?③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周书·寇洛传》)——句义:这样的人假如不加奖赏,那么如何劝勉鼓励以后的人呢?
语气词
用于陈述句、感叹句或祈使句后,表示终结或感叹、祈使语气。作用相当于“呀”、“吧”。①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论语·子罕》)——句义:唐棣树的花儿,翩翩地摇呀。②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句义:鬼尚且要吃东西,若敖氏的鬼,怕是要挨饿了吧!③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汉书·韦贤传》)——句义:我虽然鄙陋年老,心里还是很喜好礼乐啊。耇(gǒu):年老。
而况-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况ér kuàng
连词
用于进层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义即“何况”。“而况乎”、“而况于”义词。①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讳,而况疏远乎?”(《商君书·赏刑》)——昆弟:兄弟。过:缺点,错误。讳:避讳。②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世说新语·政事》——四时:四季。犹:尚且。消息:消长。③夫鸟兽之於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尚:尚且。辟:避。避开。④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盐铁论·非鞅》)——自:即使。盈:满。
而况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况乎ér kuàng hū
连词
见“而况”。
而况于-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况于ér kuàng yú
连词
见“而况”。
而已-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ér yǐ
语气词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止。义即“罢了”。①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于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②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国语·晋语四》)③《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④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礼记·文王世子》)⑤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荀子·致士》)⑥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战国策·韩三》)
而已耳-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耳ér yǐ ěr
语气词连用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义即“罢了”。①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庄子·山木》)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荀子·臣道》)
而已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乎ér yǐ hū
语气词连用
用于疑问句末,“而已”表限止语气,“乎”表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司马侯问焉,曰:“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对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左传·昭公元年》)②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战国策·赵三》)③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史记·刺客列传》)
而已也-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也ér yǐ yě
语气词连用
用于陈述句末,“而已”表限止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①故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荀子·富国》)②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史记·乐书》)
而已哉-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哉ér yǐ zāi
语气词连用
“而已”表限止语气,“哉”表反诘和感叹语气。①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庄子·在宥》)②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管;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而已矣-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矣ér yǐ yǐ
语气词连用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义即“罢了”、“就行了”。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②此孝子之至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礼记·问丧》)③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④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兵:兵器,武器。⑤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战国策·齐六》)⑥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慎势》)⑦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史记·乐书》)
非……而何-古汉语虚词词典
非……而何fēi……ér hé
凝固格式
用先否定后反诘的方式,表示强烈的肯定。义即“不是……又是什么”、“只能是……”。充当句子谓语。“非……而谁”、“非……而奚”义同。①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句义:国家被别国战胜,国君出奔外国,不是祸又是什么?②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史记·陈丞相世家》)③然人之所以能视听言动,非天而何?(《朱子语类·释明明德》)——非天而何:不是上天的旨意使然又是什么?④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赵盾。正卿:上卿,最高执政大臣。亡不越竟:奔亡却没出国境。反不讨贼:回朝廷后又没有诛讨弑君的凶手。⑤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祖堂集·十四》)⑥逢滑当公而进曰:“吴未有福,荆未有祸。”公曰:“国胜君出,非祸而奚?”(《说苑·善说》)——国胜君出:国家被战胜,国君出奔国外。奚:何。
非……而谁-古汉语虚词词典
非……而谁fēi……ěr shuí
凝固格式
见“……而何”。
非……而奚-古汉语虚词词典
非……而奚fēi……ěr xī
凝固格式
见“非……而何”。
既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既而jìér
副词
用于谓语前或句首,表示所述事实是在前一事实出现后不久出现的。义即“不久”、“很快”。①初,司城荡卒,公孙寿辞司城,请使意诸为之。既而告人曰:“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左传·文公十六年》)——句义:当初,司城荡死了,公子寿辞去司城的官职,请求让荡意诸担任。不久〔公子寿〕告诉别人说:“国君无道,我的官位接近国君,很怕祸患降临到我身上。”②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又欲置公子职。商臣作乱,遂杀成王。(《韩非子·内储说下》)——句义:楚成王〔最初〕立商臣为太子,不久又打算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于是发动叛乱,便杀了楚成王。③初,衍未有子,以正表兄正德为子,既而封为西丰侯。(《魏书·萧正表传》)——句义:当初,萧衍没有儿子,便以萧正表的哥哥萧正德为自己的儿子,不久封正德为西丰侯。
偶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偶而ǒu ér
副词
见“偶”。
然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而rán ér
连词
一、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然”指代前一分句所述情况,“而”表示转折。义即“这样可是”、“如此却”,有的可对译作现代汉语的“然而”。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句义: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可是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情况,是没有的。②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性:天性,本性。为:创造。化:改变。③以骄主使罢民,然而不亡者,天下少矣。(《吕氏春秋·适威》)——罢民:疲惫之民。④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食货志上》)——以上用之故:因为国君使用它们的缘故。
二、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面的情况是承接前面情况而出现的。义即“这样就”、“既然这样,那么”。①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礼记·文王世子》)——句义:回答说:有父亲在,礼节就应如此。这样众人就懂得父子之道了。②士大夫务节死制,然而兵劲;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荀子·王霸》)——句义:士大夫勉力坚守节操能以身殉职,这样军队就强劲;诸官吏敬畏法纪遵守制度,国家的正常秩序就不会被扰乱。③治病之医,未必惠于不为医者,然而治国之吏,未必贤于不能治国者。(《论衡·定贤》)——未必惠于不为医者:不一定好于不行医的人。
随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随而suí ér
副词
见“随手”。
不劳而获-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不劳而获bù láo ér huò
〈成〉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常作谓语、定语。
他们不劳而获,整天种花、养鸟、打牌、听戏,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我们鄙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不劳而获的钱财是很容易挥霍尽的|他们过的是不劳而获的生活|有些人总是企图不劳而获,心里总盘算着怎么去偷,去骗,去抢
不谋而合-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不谋而合bù móu ér hé
〈成〉事前没有经过商量而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常作谓语、定语。
他出的这个主意,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俩对教学改革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两篇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不谋而合|对这件事的处理,他们和老师竟然有不谋而合的想法|爸爸和妈妈回答得这样一致,这样不谋而合,准是事先商量好的
不约而同-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不约而同bù yuē ér tóng
〈成〉事先没有约定过而彼此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常作谓语、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我们几个同学不约而同,都拿起笔记下了老师的这几句话|老师讲完了,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看着老师的眼睛|“啊,找到了!”几个匪徒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我们有不约而同的心事,就是想找个地方打个盹儿
忽而-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忽而hūér
〈副〉①忽然,表示事情发生得突然。只能作状语。
妈妈讲到这里,忽而停住了|老师觉得奇怪,忽而露出满意的笑容
②一会儿。同时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对的动词或形容前面作状语。
他忽而把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烧,忽而拿起笔来写什么,忽而又把两个试管里的液体倒在一起|灯管忽而亮忽而灭的|他忽而放声大笑,忽而闷闷不乐
华而不实-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华而不实huá ér bù shí
〈成〉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常作定语,也可以作谓语。
他这个人华而不实,什么事也办不成|我这个人最讲实际,不喜欢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要反对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这种堆砌词藻,华而不实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半途而废-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半途而废bàntúérfèi
做事情没有完而终止——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幅漫画启示我们,做事情要~,不能象那个挖井人那样半途而废。)
背道而驰-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背道而驰bèidàoérchí
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并肩前进、志同道合(他俩~)
高枕而卧-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高枕而卧gāozhěnérwò
见〔高枕无忧〕
公而忘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公而忘私gāngérwàngsī
为了公事而忘记了私事——假公济私(公而忘私的人,做了自我牺牲,精神上是充实的;~的人,捞了不少油水,灵魂上是空虚的。)
侃侃而谈-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侃侃而谈kǎnkǎnértán
不慌不忙地谈着,形容从容不迫的样子——支吾其词、哑口无言。
空手而回-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空手而回kōngshǒuérhuí
回来时一无所获——满载而归(他每次打猎都空手而回,这次却~。)
满载而归-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满载而归mǎnzàiérguī
装满了东西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空手而回、一无所获(他每次进山打猎,回来的时候,虽说不上满载而归,但也不是~。)
锲而不舍-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一暴十寒、浅尝辄止(学习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事无成的。)
轻而易举-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轻而易举qīngéryìjǔ
形容事情容易做——难如登天
适可而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适可而止shìkěérzhǐ
达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贪心的人总是~,决不会适可而止。)、多多益善。
挺身而出-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挺身而出tǐngshēnérchū
形容勇敢地站出来——畏葸不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他总是~。)
望而却步-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望而却步wàngérquèbù
看到了危险或者力不能及的事而向后退却——知难而进(在“四化”征途中,每个人都应当~,切不可一遇困难就望而却步。)
形而上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形而上学xíngérshàngxué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是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言而无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言而无信yánérwúxìn
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有信(交朋友就要~,不能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言而有信yánéryǒuxìn
说话讲信用——言而无信
择善而从-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择善而从zéshànércóng
择取其中好的,跟从学习——无所适从(对各种说法,我们不能总是~,要认真加以研究,择善而从。)
知难而进-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知难而进zhīnánérjìn
指迎着困难上,比喻具有革命的无畏精神——知难而退(事情很棘手,问题一大堆,是知难而进,还是~,那要看你自己了。)、望而却步(一切革命者都应具有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能在困难面前~。)
知难而退-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知难而退zhīnánértuì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动,不能蛮干,后指见困难畏缩不前——知难而进
而立-古语词今用词典
而立érlì
三十岁。孔夫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德治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而众星都围绕着它。如果用行政命令治理,用刑法约束,虽也能使百姓避免犯罪,但他们并不知犯罪之可耻。如果以德治天下,用礼来加以约束,百姓有羞耻之心而遵守规矩。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自立。)四十岁则知事物之所当然,说话做事稳重而有把握。到七十岁时,就可达到随心所欲,心里怎样想就能怎样做,但始终不会越轨,超出规范。(《论语·为政》)
今沿用本义。
《大众电视》:“《青春万岁》是我的第一部作品……1979年,迟了二十年之后,终于出了书。如今又拍成了电影,前后整整是三十年的历程。有几个而立之年的朋友看了电影,说电影‘左’了。右了或‘左’了是人说的,而生活之树是绿的,青春之火是红的。”《法律与生活》:“颜跃明,刚过而立之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普通的脸,普通的身材,普通的打扮,普通得一转身就会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成都晚报》:“阿根廷队以上届冠军队为基础,吸收部分新秀入队……,主力大都是而立之年的老将。”
尽管……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尽管……然而……
“尽管”、“然而”都是连词,配对合用,构成“尽管……然而……”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用于书面。“然而”放在后边分句的开头。例如:
①尽管这种说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是奇特甚至好笑的,然而那里面不也包含着光辉的真理吗:万物的本源都是物质,物质彼此起着错综的作用。(秦牧《社稷坛抒情》)
②鲁迅先生的衣着尽管旧,甚至是破的,然而总是那么整洁。(川岛《鲁迅先生生活琐记》)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表示转折。“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③他们的短篇小说尽管风格各殊,然而创作量丰富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秦牧《十年》)
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
“然而”,连词。意思和用法跟“但是”基本相同,大多用于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前面先提出一个肯定的事实,后面用“然而”引出与上文有所不同的意思。“然而”放在后面分句、句子或段落的开头,可以停顿。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两三年的时光,在上海住着是如燕子疾飞似的匆匆滑过去了,然而在孤身栖止于海外的游子看来,是如何漫长的一个时间呀!(郑振铎《离别》)
②章太炎的“谢本师”并非一件大事情,然而或者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师弟关系、青老关系的道理来。(唐弢《“谢本师”》)
③春姑娘走路的速度不能算很快,每天约莫走七十里。然而在她轻盈步履走过、袍袖拂到、目光注及的地方,冬眠的动物睁开眼睛了、叶芽舒展了、花蕾结了起来和慢慢绽开了。(秦牧《花街十里一城春》)
④……写古代的人物故事,其目的是“古为今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马克思决不会支持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马南邨《最现代的思想》)
“然而”表示转折关系,除单用外,还常跟前面的“虽然、虽、虽说、尽管”或后面的“却”等配对连用,构成“虽然……然而……”或“然而……却……”一类的关联格式。连用表示的转折语气比单用重些。
【辨析】
然而——可是——但是(见“但是”条)
然而却-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却
“然而”,连词,“却”,副词。搭配组成“然而却”的关联短语,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表示转折。转折意味较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敌人的特务机关布满华北,敌人买去了众多的华北地形的测量图,然而却买不去更众多的华北的人民。(何其芳《我歌唱延安》)
②他们刚结束了会议,然而却还在叮咛些什么,纳着鞋帮的清子便又扭转过来,露出一掬粘腻的、又分不清是否含着轻蔑的笑容。(丁玲《夜》)
③这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的男人,然而却敌不过桌子上那点西红柿、豆角、青椒。(张洁《方舟》)
④我歇在路口,呆呆地打量他:他的身架高大,然而却很瘦,脸上的眉骨颧骨都很突出。(映泉《白云深处》)
然而……却……-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却……
“然而”,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然而……却……”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①梅园新村的名字很好听,大有诗的意味。然而实地的情形却和名称完全两样。(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②保守这感情上的秘密,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她却严密地把它保守下去,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春天,当地全部解放以后。(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我到过一个小岛,它面积很小。然而,岛上的生活却是多么火热啊!(秦牧《土地》)
④她不愿看眼前的情景。然而,风雪中孩子的哭声却那么清晰、凄惨。(达理《“亚细亚”的故事》)
不……而……-关联词语词典
不……而……
“不”,副词;“而”,连词。配对构成“不……而……”的关联格式,表示否定肯定的并列关系。前后分句的语意是对立的,前边分句表示否定,后边表示肯定。“而”兼有对比的作用。例如:
①直到十九世纪,铁的生产才不用小规模的熔铁炉,而用大规模的高炉。(高士其《“天石”》)
②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鲁迅《读书杂谈》)
③文艺作品里面语言的好坏,不在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词儿,是否用了某一行业的话语,而在它的词儿与话语用得是地方不是。(老舍《怎样学习语言》)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作革命的科学来学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不是……而是……-关联词语词典
不是……而是……
“不是”、“而是”都是关联短语,合用构成“不是……而是……”的关联格式,表示否定肯定的并列关系。前边分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一方面,后边分句用“而是”表示肯定的另一方面。前后两个分句正反对举,使肯定的意思更突出。例如:
①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我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郭沫若《屈原》)
③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
④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有时,在前边分句里只用“不”表示否定,构成“不……而是……”的否定肯定对举的格式。例如:
⑤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象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王鲁彦《雪》)
有时,后边分句里只用判断词“是”表示肯定,构成“不是……是……”的否定肯定对举的格式。例如:
⑥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郭沫若《银杏》)
⑦年轻的女司机小万从车里探出头:“不是送你进京,是送徐副局长去住医院。”(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有时,在前边分句里用“非是”表示否定,构成“非是……而是……”的否定肯定对举的格式。例如:
⑧这次曹冷元的儿子吉福的牺牲,使振德的心情倍加沉痛。这并非是因为冷元是他的本家哥哥,而是因为他非常清楚,曹冷元是怎样把这两个孩子养大的。(冯德英《迎春花》)
有时,表示并列的多重复句,可以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是”,构成表示否定的并列关系;这些分句跟后边表肯定的分句又构成并列关系。这种“不是……不是……(不是)……而是……”的格式是双重并列关系。例如:
⑨“大娘,生我的气了吧?”毕部长眼睛又眯起来了,这分高兴,不是来自枣酒,也不是来自扒鸡,而是他象一名实习医生那样,终于找到了患者的病因。(李国文《月食》)
⑩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树林说,树林忙忙碌碌的,没有工夫听他的话。他这话是向垫在他下面的伙伴大大小小的石块说的。(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辨析】
不是……而是……——不是……就是……
“不是……而是……”是表示否定肯定的并列关系。前后分句相对或相反,不分主次。
“不是……就是……”是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在两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限选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而-关联词语词典
而
“而”,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或段落,单用于后一部分的开头,表示并列关系。“而”源于古代,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周立波《娘子关前》)
②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鲁迅《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③他懂得很多很多的土匪的黑话,比如他把路叫做“条子”,把河叫做“带子”,把鸡叫做“尖嘴子”,而把月亮叫做“炉子”。(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④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⑤为要镇静大家,心死的应该出洋,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的方法。
而心过于活的,是有罪,应该严厉处置,这才是在国内治心的方法。(鲁迅《内外》)例①用“而”连接形容词“荒凉”和“凄冷”。例②用“而”连接短语“食肉”和“不知味”、“口渴”和“争水”。例③用“而”连接分句。例④用“而”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例⑤用“而”连接段落。
从分句间的意念关系来看,“而”所连接的前后并列的两项或几项,意思可以是彼此对等的,或者彼此相反的。例如:
⑥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呐喊〉自序》)
⑦我以为我们的文学要不断讴歌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擂鼓呐喊;而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鞭挞资产阶级的腐朽事物,批判剥削阶级思想,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而斗争。(秦牧《〈长河浪花集〉序》)
有时,“而”用在肯定否定的句式中,对比说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例如:
⑧在发觉自己的体力不支时,想到的是要赶快做,而不是先坐下来休息。(川岛《鲁迅先生生活琐记》)
⑨近年来芙蓉镇上称得上生意兴隆的,不是原先远近闻名的猎行牛市,而是本镇胡玉音所开设的米豆腐摊子。(古华《芙蓉镇》)
【提示】
“而”,作连词,除了表示并列关系,还可以表示承接、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而又(而……又………)-关联词语词典
而又(而……又………)
“而”,连词;“又”,副词。连用构成“而又”或“而……又……”的格式,表示并列关系。
“而又”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容词、短语,表示几种状态、情况同时存在。例如:
①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峻青《海滨仲夏夜》)
②眼前的战斗情况,艰巨、激烈而又复杂,呈现着敌我死活纠缠、扭打厮杀的白热状态。(吴强《红日》)
③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鲁迅《淡淡的血痕中》)
④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⑤这座碑这样朴实无华,而又庄重端凝,就象总理的为人。(柯岩《岚山情思》)
“而……又……”用来连接两个语意并列的分句,表示几种状态、情况同时存在。“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例如:
⑥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去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什么巨石。(萧乾《草原即景》)
⑦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唐弢《琐忆》)
忽而……忽而……-关联词语词典
忽而……忽而……
“忽而”,副词。两个叠用,构成“忽而……忽而……”的格式,用法与“一会儿……一会儿……”、“时而……时而……”相似,表示并列关系,即不同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或不断变化。“忽而”后面是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两个动词、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实行王道和实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然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忽而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马南邨《王道和霸道》)
②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曹禺《雷雨》)
两个以上的“忽而”叠用,表示多种情况的不断更迭。例如:
③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曲波《林海雪原》)
④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是用出末一手来了。(鲁迅《二丑艺术》)
⑤还有二层,一是琐事太多,忽而管家务,忽而陪同乡,忽而印书,忽而讨版税;二是著作太杂,忽而做序文,忽而作评论,忽而译外国文。(鲁迅《致萧军、萧红》)
⑥我自寓沪以来,久为一班无聊文人造谣之资料,忽而开书店,忽而月收版税万余元,忽而得中央党部文学奖金,忽而收苏俄卢布,忽而往墨斯科,忽而被捕,而我自己,却全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鲁迅《致荆有麟》)
⑦道旁的屯落在九月的阳光的照射下,影影绰绰的,随着道路的拐弯,随着太阳的转动,这些屯落也在转动着,忽而转出长着红梗的荞麦,忽而转出村后的焦黄的豆田,忽而转出村中心的高音喇叭的长竿,忽而又露出一带粉墙,忽而这个村落在前那个屯落在后,忽而又转成这个屯落在近,那个屯落在远。(乔雪竹《日落的庄严》)
【辨析】
忽而……忽而……时而……时而……
两组关联格式都可以表示不同动作或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或不断变化。但“忽而……忽而……”还含有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意思;“时而……时而……”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⑧大地上没有一个活动的影子,连飞鸟都不知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一架敌机象一只凶恶的鹰隼追捕着弱小的生物,在远处树丛间忽而冲下来,忽而翻上去,反复地飞翔着,机枪的声音在寂静的天空里清脆地震荡着。(慕湘《晋阳秋》)例⑧的“冲下来”、“翻上去”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
时而……时而……-关联词语词典
时而……时而……
“时而”,副词。叠用构成“时而……时而……”的格式,并列修饰意义相对的两个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一正一反交替发生。例如:
①窗外雷声隆隆地响着,闪电的白光,时而闪亮,时而熄灭。(管桦《葛梅》)
②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③有两年时间,他成了职业的地下工作者,时而出没在矿山乡镇间,时而奔走在铁路线上,凭着不惹人注意的少年身份,进行着隐蔽的活动。(慕湘《晋阳秋》)
④两个道人嘟嘟哝哝,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神清气稳地念个不停,对走进来的人连望也不望一眼。(曲波《林海雪原》)
有时,两个以上的“时而”叠用,表示多种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出现。例如:
⑤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⑥象大自然,时而美好,时而残忍;时而狂暴,时而温存……大自然能用复杂和单纯来概括吗?(铁凝《我爱,我想》)
⑦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辨析】
时而……时而……——忽而……忽而……(见“忽而……忽而……”条)
时而……时而……——时……时……(见“时……时……”条)
而-关联词语词典
而
“而”,连词。连接顺序相承的词语或句子,表示语意的承接。
“而”连接相同的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连续或反复。“而”后常与副词“又”连用,以加强语气。例如:
①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鲁迅《社戏》)
②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鲁迅《阿Q正传》)
“而”连接短语或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情况。用“而”承接,有强调先后顺序的作用。例如:
③直至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基本上被推翻而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之时,才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毛泽东《五四运动》)
④这类古猿化石是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的;但他们向着人的方向发展,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即在第三纪后半期即已开始,而一直生存到第四纪更新世早期。(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⑤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而”还可以用在前提和结论之间,表示逻辑推理的承接。前边分句表示前提或条件;后边分句表示结论。“而”有加强推理逻辑性的作用。例如:
⑥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毛泽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
⑦他们得到的结论是:一盘散沙。据此以为中国不值一打,而定出所谓“速决”的计划,少少出点兵力,企图吓溃我们。(毛泽东《论持久战》)
例⑥用“两个环子”比喻“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层层推论,指出它们对革命发展的重要性。“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是承前推出的假设性结论。接着,又以这一结论为前提,进而得出再一个假设性结论“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用“而”表示顺承推理。例⑦先以“一盘散沙”的“结论”为依据,推出“中国不值一打”的结论,又以此为依据,“定出所谓‘速决’的计划”,暴露了日本侵略者从战略到战术所犯的错误。
【提示】
“而”,单用作关联词语,不仅可以表示承接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而后-关联词语词典
而后
“而后”,连词。意义和用法跟“然后”基本相同,承接上文,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又出现另一种动作或情况。“而后”是文言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老舍《怎样学习语言》)
②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地点、位置,而后含着眼泪疙瘩往上跑。(刘白羽《火光在前》)
③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象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老舍《骆驼祥子》)
“而后”后面常跟副词“还、又、再”等连用,强调动作或情况的重复、继续或者补充。例如:
④作家多少都有些可怜——闯过了编辑部的难关,而后还得挨批评者的雷。(老舍《抓药》)
⑤叫茶房拿来开水,把饭冲了两过,而后又倒上开水,当作汤,极快极响地扒搂了一阵。(老舍《番表》)
⑥他想踅回连部,指着殷旭升的鼻子臭骂一顿,而后再把那张提干表撕个稀巴烂:老子不稀罕!……(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既而-关联词语词典
既而
“即而”,副词,有“不久之后”、“接着”的意思。用在后一分句或句子前面,表示前一动作或情况发生之后不久,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有时,可以叠用,表示连续发生几个动作或情况。“即而”是文言词,用于书面。例如:
①突然间,心不在焉地坐在一起,“我来说一点”,极有见地地说起话来了,竟然是关于语文和语文教学,这是让人惊讶,即而又觉着悲苦的……(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②现在对着这朴素而新鲜的自然景色,一种亲切欣慕的感情禁不住涌了上来。既而想,此后将同这可爱的景色朝夕相亲了:便仰起了头,深深地吸入一腔清新的空气。(叶圣陶《倪焕之》)
③一课国文讲罢了,一种算法歌诀教过了,教师开始独唱,既而学生跟着教师合唱,既而各个学生独唱,既而全体学生合唱。(叶圣陶《倪焕之》)
【辨析】
既而——继而
二者都是副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后一动作或情况接着前一动作或情况产生。但“既而”侧重表示前后相距时间短暂,“继而”侧重于表示前后的连续性。
继而-关联词语词典
继而
“继而”,副词,有“紧接着”的意思。用于后边分句或句子,承接上文,表示后一动作或情况随着前一动作或情况而发生。例如:
①陶姮一时没有听懂,继而明白过来,惊奇地说:“倒丝毫看不出来。”(李叔德《赔你一只金凤凰》)
②这在先前,是道学先生所占据的,继而以顽固无识等恶名失败,她们即以曾受新教育,曾往国外留学,同是女性等好招牌,起而代之。(鲁迅《寡妇主义》)
③想到这里,她甚至想独自回娘家,跟祥子一刀两断,不能为他而失去自己的一切、继而一想,跟着祥子的快活,又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老舍《骆驼祥子》)
【辨析】
继而——既而(见“既而”条)
起初(始而)……继而……-关联词语词典
起初(始而)……继而……
“起初(始而)”、“继而”都是副词。连用构成“起初(始而)……继而……”的格式,表示时间先后的承接关系。“起初(始而)”强调前项发生在开始阶段;“继而”承接上文,强调前后相继。例如:
①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发见了我腋下的长毛,当作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向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丰子恺《给我的孩予们》)
②当李来享第一次用自己的剑劈在一个步兵头上,眼看着敌人在他们马前摇晃着倒了下去,他始而惊骇,继而感到新奇和兴奋,对别的孩子们大声叫看:“我砍倒了一个!我砍倒了一个!”(姚雪垠《李自成》)
“起初”有时可以说成“最初”、“首先”。例如:
③最初就想配了架子当作假山来摆。继而觉得把惨痛的历史的证物,变装为古董性的东西,是不应该的。(夏丐尊《钢铁假山》)
④她的戴着绿翡翠耳坠的妈妈,用热吻润开她沾着母胎腥味的眼睛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妈妈象花一样的脸;继而是小庭院探上来的凤凰树枝,摇动红艳艳的花朵,轻抚着阳台花瓶式的绿琉璃栏杆,象一朵游动的红云,飘进她的眼里,飘进她的心里。(王中才《三角梅》)
不单……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单……而且……
“不单”、“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不单……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单”用来引出前项,承认一层意思,同时表示这不是说话人所要说的全部意思;“而且”承接上文,引出后项,表示比前项更进一层。例如:
①那种毫无礼貌的神气,不单不象对待一个尊贵的人,而且不象对待一个仆役。(欧阳山《苦斗》)
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福星集》)
表示递进关系的前后两项,有时只在前项用“不单”,后项的“而且”可以省略,不过后项的主语一般是总括性或任指性的。例如:
③不单是部队进步了,各方面都有进步呢。(沙汀《随军散记》)
④不单是老通宝家,村里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象龟甲呀!(茅盾《秋收》)
不但……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而且……
“不但”、“而且”都是连词,成对构成“不但……而且……”的格式,这是最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不但”有“不只”的意思,用来引出前项,承认一层意思,并表示这不是说话人所要说的全部意思;“而且”,承接上文,引出后项,表示比前项更进一层。例如:
①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如果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也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一个完全的革命派。(毛泽东《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③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竺可桢《哥白尼》)
④我想,在过去的时代里,更夫并不是这么多余而毫无用处的。他不但传更报点,而且负巡逻守夜的责任。(田仲济《更夫》)
如果前后两项都是肯定形式,表示“肯定再肯定”;如果两项都是否定形式,则表示“否定再否定”。例如:
⑤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马南邨《生命的三分之一》)
⑥的的确确,行里不但准备金不足,而且有点周转不灵。(曹禺《日出》)
有时,“不但”引出的是一个否定形式,“而且”引出的是一个肯定形式,就构成“先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例如:
⑦王利发真象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老舍《茶馆》)
⑧一辆汽车悄然驶过,车灯照亮了她的脸。施亚男这才看清,她不但没有哭,而且正沉湎在什么想象之中。(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有时,“不但”可以蒙后省略,只在后边分句承上单用“而且”,表示语意更进一层。一般不能只在前边分句单用“不但”。例如:
⑨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在“不但……而且……”格式中,如果前后分句同一主语,“不但”和“而且”大多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同时,则大多放在各自的主语之前。例如:
⑩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⑾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时,前边所要承认的意思不止一个,可以叠用“不但”,构成“不但……不但……而且……”的格式;如果后边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不止一个,可以叠用“而且”,构成“不但……而且……而且……”的格式。例如:
⑿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用心地研究这项工作,用极大的精力帮助农村人民展开生产运动,几年之内,农村就会有丰富的粮食和日用品,不但可以坚持战斗,不但可以对付荒年,而且可以贮藏大批粮食和日用品,以为将来之用。(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⒀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有时,为了强调递进关系,“而且”常跟副词“还、也”等连用。例如:
⒁沈氏不但没有注意到王氏的话,而且还阻止她说下去。(巴金《秋》)
⒂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有时,“不但……而且……”跟副词“还”、“也”等连用,构成“不但……而且……也……还……”的格式,表示多级递进的关系。例如:
⒃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象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不但……反而(反、反倒)……-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反而(反、反倒)……
“不但”,连词;“反而(反、反倒)”,副词。配对构成“不但……反而(反、反倒)……”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但”用在前边分句,从否定方面说起,“不但”后面一般有否定词“不”、“没有”、“未”等与之连用;“反而”用在后边分句,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把意思推进一层,引出肯定方面的意思。这是一种“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句式。例如:
①这些玩笑,不但不让施亚男觉得好笑,反而在他的心里激起一种无名的恼怒,好象他们全都污辱了那位可尊敬的、和善的、诚恳的售票员姑娘。(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②拿政权来讲,从前一打仗就把摊子收拾起来,现在不但不收捡摊子,反而更摆开了。(沙汀《随军散记》)
③而引起这样轰动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不但没有频频“谢幕”,反而连面也没露,满头大汗地躺在船舱里和政委、大副们一起商量怎样婉谢一定要上船拍照的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柯岩《船长》)
④我们却相当顺利地执行了这个转变,不但未遭挫败,反而大大地胜利了。(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后边分句里的“反而”,也可以说成“反倒”、“倒反”或“倒反而”。“反”多用于书面,“反倒”等多用于口语。例如:
⑤如今你回来,不但不能解除我的思念,你那样古怪,反使娘摸不着头脑。(陈毅《归来的儿子》)
⑥不知过了多少分钟,船上的狗大声叫起来了;船上的人都被狗惊醒,而远远讲话的声音不但没有停住,反倒越听越近。(冯至《在赣江上》)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老舍《济南的冬天》)
⑧不但不想伤害他,倒反而想保护他。(欧阳山《苦斗》)
不但……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
“不但”、“甚至”都是连词,配对构成“不但……甚至……”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但”用在前边分句,指出并承认通常的一种情况;“甚至”用在后边分句,引出更突出的情况,有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哗”地一声,有人从楼上倒下一杯残茶,端端正正地淋在了他的头上,他不但没敢抬头瞧一瞧那位泼茶的人,甚至也没顾上揩一揩顺头往下流着的水珠,逃也似地离去了。(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②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为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已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有时,“甚至”可以说成“甚至于”、“甚而至于”、“甚或至于”,意义和用法同“甚至”。例如:
③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鲁迅《这个与那个》)
④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一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鲁迅《风波》)
⑤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不光……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光……而且……
“不光”、“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不光……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光”相当于“不但”,多用于口语;“而且”表示比前项更进一层。例如:
①宣判书长篇累牍地说,乔尔丹诺·布鲁诺“长时期生活在异端的国家内,并且他自己也过着无法无天的、魔鬼一样的生活”,因而他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异端”,而且是“异端”的领袖。(郑文光《火刑》)
②李诚说:“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
③不光她自己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而且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等等,等等,都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范小青《屋檐下》)
④冷占国心里刚冒出来的那点高兴劲又飞了,一个总调度室的副主任,不干点正事却来扫大门口,不光是失身分,而且是失职。(蒋子龙《拜年》)
⑤郭杏儿落生以后直到如今,不光是头一回进北京,而且是头一回进城。(刘心武《钟鼓楼》)
不仅……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仅……而且……
“不仅”、“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不仅……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仅”相当于“不但”;“而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例如:
①这个学院在全国八岁到十三岁的学生中,挑一些嗓音好、有音乐天赋的少年儿童,集中训练,然后择优选拔到唱诗班里来,这样,它的童声合唱不仅饮誉全英,而且闻名于整个欧洲。(唐弢《剑桥沉思录》)
②这是一幅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形和数字,成千上万个部件,不仅各有各的装载部位,而且件件有尺码,有重量,有体积,件件有标号。(柯岩《船长》)
③喝了一口酒之后,老唐开始说话;原来,他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十分健谈。(王蒙《悠悠寸草心》)
“不仅”也可以说成“不仅仅”。例如:
④后来,在他俩的“星期日音乐会”上,多了一位吉他手。这不仅仅起到打拍子的作用了,而且成为一个新的和弦。(航鹰《明姑娘》)
⑤不仅仅是这本传记的内容,而且是这本传记的形成过程,大大地感动了阿三。(乔雪竹《日落的庄严》)
如果前边所要承认的意思不止一个,可以叠用“不仅”。例如:
⑥在红日照耀下,几百万洞庭人民挥舞“倚天剑”,指画洞庭,整修了滨湖堤垸和湘、资二水入湖的洪道,完成了大通湖蓄洪工程,“龙宫”不仅变成了“闾里”,“水府”不仅能生“禾麦”,而且大量地生产了珍珠。(谢璞《珍珠赋》)
有时,后边分句用副词“还(又)”等跟“而且”连用,表示递进再递进的关系。例如:
⑦它聪明狡猾,古来有黠鼠之称,它不仅能挖洞,而且会积粮,我还看到过两只老鼠合作,偷走一个鸡蛋。(夏衍《甲子谈鼠》)
⑧人的感情真是奇怪的东西,我此时不仅微笑,而且大笑,却又不禁冷笑了。(柯岩《岚山情思》)
有时,后边分句里用副词“还(也、又)”跟“而且”连用,以强调递进关系。例如:
⑨我现在不仅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而且还有风湿性关节炎。(卢新华《伤痕》)
⑩下雪不仅仅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大好处,而且它还能够杀菌、消毒、防止疾病。(马南邨《雪花六出》)
⑾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⑿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而且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杨朔《泰山极顶》)
不仅……反而(反倒)……-关联词语词典
不仅……反而(反倒)……
“不仅”,连词;“反而(反倒)”,副词。配对构成“不仅……反而(反倒)……”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仅”引出一种否定的意思,后面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与之连用。“反而(反倒)”引出肯定方面的意思,把意思推进一层,表示“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例如:
①然而有权责的人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不仅不依从人民的意愿,反而倒行逆施,变本加厉,在遍地灾荒、漫天贪墨、万民涂炭、百业破产的时候,却偏偏进行着大规模的内战。(郭沫若《悼一多》)
②我有一种痴想,万物之灵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能不能针对它们这两个弱点下点功夫,让这种雅俗共赏、老少咸欢的动物不仅不绝灭,反而更繁衍呢?(夏衍《甲子谈鼠》)
③梁三喜对我的态度倒还够意思。在他骂我滚蛋时我没还嘴,见我跟着连队来了又没离开连队,他不仅没再向我投来鄙视的目光,反而象我刚下连时那样主动找我商量工作。(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④乔光朴没有从政治角度考虑,石敢替他想到了。可是,乔光朴不仅没有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又出人意料地调上来郗望北顶替冀申。(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后边分句里的“反而”,也可以说成“反倒”。多用于口语。例如:
⑤我称赞她的衣服和身材,她不仅不害羞,反倒爽快地议论姑娘们的身材特点,以及应该如何打扮之类。(邓友梅《在悬崖上》)
⑥不少工人为胡万通扫街而感动,他不仅没有失身份,在群众中反倒长了身价。(蒋子龙《拜年》)
不特(不惟)……而且(并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特(不惟)……而且(并且)……
“不特(不惟)”、“而且(并且)”都是连词。合用构成“不特(不惟)……而且(并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特(不惟)”是“不单、不只”的意思,用于书面,用法跟“不但”相同;“而且(并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例如:
①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鲁迅《长明灯》)
②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鲁迅《〈呐喊》自序)
③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创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发见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④因为振德深知,这种迷信的结鬼亲做法,不惟毫无意义,而且委屈了做为共产党员的大女儿。(冯德英《迎春花》)
不特……反而(反)……-关联词语词典
不特……反而(反)……
“不特”,连词;“反而(反)”,副词。配对构成“不特……反而(反)……”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特”用在前边分句,跟否定词“不”之类连用,引出一种否定的意思;“反而(反)”引出肯定方面的意思,把意思推进一层,表示“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李占春听他一说,不特不生他气,反而被他的不痛快感染着……(草明《原动力》)
②不过我却不骗人,并不骗自己,我清白,苇弟不走,不特于他没有益处,反只能让我更觉得他太容易支使,或竟更可怜他的太不会爱的技巧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不只(不止)……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不只(不止)……而且……
“不只(不止)”、“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不只(不止)……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只(不止)”相当于“不但”;“而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例如:
①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只阅读了大量文献,而且亲自访问了很多工人。(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②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想到这些,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凉,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自己思想上的反映。(峻青《秋色赋》)
④她不止是我爱的女人,而且是我的知心、我的伴侣、支持我的一只手臂。(韦君宜《洗礼》)
⑤不止是看,而且要和你们一起来共同进行收割,共同分享这丰收的喜悦。(峻青《秋色赋》)
如果前边所要承认的意思不止一个,可以叠用“不只”;如果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也不止一个,可以叠用“而且”。例如:
⑥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自觉地“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⑦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毛泽东《矛盾论》)
有时,为了强调递进关系,后边分句里,可以用副词“也”等跟“而且”连用。例如:
⑧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早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
不只(不惟)……反而……-关联词语词典
不只(不惟)……反而……
“不只(不惟)”,连词;“反而”,副词。配对构成“不只(不惟)……反而……”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只(不惟)”用在前边分句,引出否定方面的意思,“反而”(有时用关联短语“反过来”)用在后边分句,引出肯定方面的意思,把意思推进一层。是“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句式。例如:
①那些少爷、小姐,不只不尊重先生,反而把先生捉弄、嘲讽、辱骂、殴打,十分不象样子。(欧阳山《苦斗》)
②他徒然落个投降的坏名声,很不光彩,不惟得不到粮饷,得不到名义,反过来还天天被官府要贿赂……(姚雪垠《李自成》)
而-关联词语词典
而
“而”,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的后边分句,表示后一部分的意思更推进一层,起进一步说明的作用。例如:
①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毛泽东《实践论》)
②如果有其志而无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架子,反自以为得意,——自然也还有人以为有趣,——但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鲁迅《从帮忙到扯淡》)
③人马分三股出发,而李自成所在的一支人马走在最前。(姚雪垠《李自成》)
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朱自清《荷塘月色》)
⑤二者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提示】
“而”不仅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承接、假设等关系。
而况-关联词语词典
而况
“而况”,连词。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何况”。放在后边分句句首,用反问语气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多用于书面。
1.前后分句所说的情况互相对比,后边分句用“而况”以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是由深而浅的递进关系。句末用句号或问号表示。例如:
①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鲁迅《阿Q正传》)
②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鲁迅《社戏》)
③自然,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人,做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而况还有“剪贴”。(鲁迅《由聋而哑》)
2.表示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例如:
④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鲁迅《伤逝》)
⑤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鲁迅《祝福》)
⑥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鲁迅《《呐喊》自序》)
【辨析】
而况——何况
二者用法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而况”都可用“何况”替换。但“何况”前可以加副词“更、又”等,以强调后一层的意思,“而况”不行。“而况”多用于书面。
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而且
“而且”,连词。连接词语、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后项对前项而言是进了一层。“而且”是递进关系的标志。例如:
①老太爷的脾气古怪而且执拗,荪甫和竹斋都知道。(茅盾《子夜》)
②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巴金《灯》)
③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④龙唯灵重又出现那种专注神情,挺起腰板,侧着耳朵,听得来顶认真。
而且十分速迅,场子立刻清静下来,都在专心听了。(沙汀《你追我赶》)
“而且”用于递进复句,如果前后两项是同一主语,后边分句的主语常常承前省略;如果前后两项的主语各异,“而且”放在后边分句的主语之前。例如:
⑤第二天,结婚现场会,还是按计划举行了,而且开得很隆重,行礼如仪。(马烽《结婚现场会》)
⑥武器是学校体操用的枪、都是真枪、能连发九颗子弹,而且他们确实储备了不少弹药。(茅盾《可爱的故乡》)
有时,可以在后边分句里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而且”,表示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不止一个。例如:
⑦这一晚上,老通宝睡不安稳。他一合上眼,就是梦,而且每一个梦又是很短,而且每一次梦完的时候,他总象被人家打了一棍子似的在床上跳醒。(茅盾《秋收》)
⑧杨家桥的人,男男女女,老太婆小孩子都有,乌黑黑的一簇,在稻场上走过。“出来!一块儿去!”他们这样乱哄哄地喊着。而且多多头也在内!而且是他敲锣!而且他猛的抢前一步,跳到老通宝身前来了!(茅盾《秋收》)
有时,可以在“而且”后加用“甚至”、“也”等,构成三级递进的句式。例如:
⑨其后春玲为人温和,极少同人吵架发脾气,而且富于感情,也不吝惜眼泪。(冯德英《迎春花》)
⑩老郝照例讲讲话结束葬礼,他的墓前演说从来没有准备过,而且永远讲得动听,甚至连死者的行状也不需特别记忆,他们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熟悉得连手心纹路都清楚的。(李国文《改选》)
有时,为了强调递进关系,“而且”后面有副词“也”、“又”等与之连用。例如:
⑾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骂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鲁迅《孔乙己》)
⑿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里的“不但、不单、不光、不仅、不特、不惟、不只、非但、岂但”等配对使用,构成“不但……而且……”之类的关联格式。
【辨析】
而且——并且(见“并且”条)
反而(反、反倒)-关联词语词典
反而(反、反倒)
“反而(反、反倒)”,副词;用在递进复句的后边分句,表示意思从相反的方面推进一层。通常前边分句从否定的方面说起,后边分句再用“反而(反、反倒)”表示相反的意思,也就是肯定方面的意思,表示“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例如;
①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我大闺女是一九六五年出嫁的,我没要过一个麻钱的彩礼,反而倒贴了几身衣裳,还陪送了一对箩头。(马烽《结婚现场会》)
“反”、“反倒”,同“反而”。“反”多用于书面,“反倒”多用于口语。例如:
③好在张大哥明白老李的为人,因而不但不恼,反觉得可以自傲。(老舍《离婚》)
④想到自己的失败,他竟没有一点儿颓唐,反倒有点儿庆幸。(陈冲《小厂来了个大学生》)
“反而(反、反倒)”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前边分句的“不但、不仅、不特、不只、不惟、非但”等配对使用,构成“不但……反而(反、反倒)……”的格式,表示“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
【提示】
“反而(反、反倒)”除了可以用在递进关系的复句里,还可以用在转折关系复句里。
“反而(反、反倒)”,作副词,经常用于单句,充当状语,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例如:
⑤自从母亲死后,大小姐的身体反而健康发福了,气性也反而温驯了。(李劼人《暴风雨前》)
⑥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老舍《济南的冬天》)
非但……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非但……而且……
“非但”、“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非但……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非但”相当于“不但”,多用于书面;“而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例如:
①至于男盗和女娼,那是非但无害,而且有益:男盗可以多刮几层地皮,女娼——可以多弄几个“裙带官儿”的位置。(鲁迅《赌咒》)
②根据刚才的经验,知道洞里潮湿,穿布鞋非但容易湿透,而且把不稳脚。(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③这是一根枯树枝,不然船非但撞不断它,而且还要伤人。(映泉《同船过渡》)
④真正的美食家必须精通消化术,如果来个食而不化,那非但不能连续工作,而且也十分危险!(陆文夫《美食家》)
非但……反而(倒、反、反倒)……-关联词语词典
非但……反而(倒、反、反倒)……
“非但”,连词;“反而(倒、反、反倒)”,副词。配对构成“非但……反而(倒、反、反倒)……”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非但”用在前边分句,跟否定词“不、没有、末”等连用,引出一种否定的意思;“反而(倒、反、反倒)”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肯定方面的意思,把意思推进一层,表示“否定再肯定”的递进关系。例如:
①他听了,非但不走,反而把腰弯得更深了。(陆途《登泰山记》)
②然而我非但没有观赏美景的兴致,反而越往里走心越沉。(映泉《白云深处》)
③所以,几乎把S市著名饭馆吃遍的阿宝,除了从炊事员的职业角度,了解到天外有天,增加许多业务知识外,非但未曾长一点腰,相反,倒象害了一场重病似的,整天一副霜打的样子。(李国文《危楼记事》)
④袁绍非但不听田丰之劝,反以“沮众罪”把田丰关了起来。(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⑤兄弟俩结婚,非但没把原来的家拆散,反倒添人进口,扩大了门庭。(母国政《不是一场虚惊》)
非特(非徒)……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非特(非徒)……而且……
“非特(非徒)”,“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非特(非徒)……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非特(非徒)”相当于“非但”,有“不只”的意思,用来引出前项,承认一层意思,并表示这不是说话人所要说的全部意思,用于书面;“而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例如:
①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咷了。(鲁迅《阿Q正传》)
②昆虫有助于虫媒花的受精,非徒无害,而且有益,就是极简略的生物学上也都这样说,确是不错的。(鲁迅《“蜜蜂”与“蜜”》)
固然(固)……而且(并、且)……-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而且(并、且)……
“固然(固)”,连词;“而且(并、且)”,连词。配对构成“固然(固)……而且(并、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固然(固)”,有“确实如此”的意思,用在前边分句,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而且(并、且)”用在后边分句,表示后项对前项而言是进了一层。例如:
①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鲁迅《阿Q正传》)
②平日里从街上传过来那些徇私的消息的时候,他听了也固然是咬牙切齿的,并非常乐意把消息广为传递,别人那样得手,他痛心疾首了。(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③香客之自绍兴、处州、杭州及近县来者,为数固已不少,最远者,且有福建来的。(郁达夫《方岩纪静》)
既……且(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既……且(而且)……
“既”、“且(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既……且(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既”表示一种既成事实,“且(而且)”表示对前一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她总是把这一片广告牌叫作“暴发户”,对于这些突然破土而出的新偶像既亲且妒。(王蒙《风筝飘带》)
②也够了,“文字”是懂得的,也无须伸出手指来寻线索,但我不“等着”了,以为就这一段看,是既不“爽快”,而且和不创作是很少区别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③“这样的售货亭已经有八个了。”我们在一个售货亭前喝汽水,玉吉说,“这样既安排了就业人员、扩大贸易,而且方便了群众……”(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进而-关联词语词典
进而
“进而”,连词。连接分句,表示递进关系。前边分句先说明完成某事,后边分句用“进而”引出进一步的行动。例如:
①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毛泽东《矛盾论》)
②解放后,当他由一个喇嘛变为一个摊贩,最后又进而变为公私合营和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后,有一回商场的领导找他谈话。(刘心武《钟鼓楼》)
③因为羡慕张大哥,进而佩服张大嫂。(老舍《离婚》)
【辨析】
进而——从而
两者都是连词,一般单用于后面分句的主语后、谓语前。“进而”强调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动,表示递进关系;“从而”则强调在前面分句所述的原因、条件的基础上所得的结果,表示因果关系。两者不能换用。
岂但……并且(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岂但……并且(而且)……
“岂但”、“并且(而且)”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岂但……并且(而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岂但”有“哪里只是”的意思,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用来引出前项,承认一层意思;“并且(而且)”承接上文,引出后项,表示比前项更进一层。例如:
①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头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得的女儿女婿的心思。(叶圣陶《夜》)
②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名目罩上我。(鲁迅《狂人日记》)
③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并不是那种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下眼睛的人,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岂但“你管得了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马铁丁《俭以养德》)
甚而至于(甚且至于)-关联词语词典
甚而至于(甚且至于)
“甚而至于(甚且至于)”,连词,意思和用法相当于“甚至”。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成分,用在最后一项的前面,引出突出的事例,把意思更推进一层。表示递进关系。用于书面。例如:
①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鲁迅《补天》)
②从去年的翻译洪水泛滥以来,使许多人攒眉叹气,甚而至于讲冷话。(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
③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④鲁迅是很讲究精炼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⑤在女子,是从有了丈夫,有了情人,有了儿女,而后真的爱情才觉醒的;否则,便潜藏着,或者竟会萎落,甚且至于变态。(鲁迅《寡妇主义》)
“甚而至于(甚且至于)”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不但”等合用,表示递进关系。
甚至(甚而)-关联词语词典
甚至(甚而)
“甚至”,连词。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成分,表示递进关系。
“甚至”可以放在并列的几个词语的最后一个的前面,以突出这一词语,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他们认为日本已经不行了,它将改变其根本政策,自动地退出华中、华南甚至华北,中国可以不要再打而取得胜利。(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
②他们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甚至”也可以用于连接分句,前面分句先说通常的情况,后面分句用“甚至”引出更突出的情况,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例如:
④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
⑤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巴金《家》)
⑥他们勒索了“赎城费”,他们到处杀人、放火、奸淫、虏掠,甚至挖坟墓,射“活靶”,他们志得意满、骄横跋扈极了。(秦牧《古战场春晓》)
⑦历代以来,凡是在治黄方面尽过一些力量、作出一些贡献的人,人民铭记着他们的名字,用感激与尊敬的心情怀念着他们,甚至替他们立了庙堂,把他们当成神来供奉。(减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有时,“甚至”后面可以加用副词“还”,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⑧仿佛他所崇拜的这位作者就站在他的面前一样,他感到欢悦,惶惑,甚至还有点不知所措。(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⑨他看不起自己的伙伴,不屑于靠近他们,甚至还有溜到嘴边又咽回去的一句话:“你们,垫在我下面的,算得了什么呢!”(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甚至”有时可以说成“甚而”,用于书面。例如:
⑩我是说,人们命运的差别,甚而品格的高下,生或者死,往往在乎倾刻之间。(苏叔阳《生死之间》)
⑾那小饭馆可以说是北京市最基层最不起眼、甚而会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视为最低级最不屑一顾的社会细胞。(刘心武《钟鼓楼》)
“甚至”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不但、不仅”等合用,构成关联格式,表示递进关系。
【提示】
“甚至”还可以作副词,强调突出的事例。例如:
⑿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唐弢《琐忆》)
【辨析】
甚至——以至
两者都可以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以至”是“直到”的意思,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甚至”用来引出并强调突出的事例。“甚至”可以把论述推向更深一层,并富有感情色彩,“以至”一般没有这种色彩。例如:
⒀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吴晗《谈读书》)
“以至”可以表示因果关系,“甚至”不能。
甚至——乃至(见“乃至”条)
也(又)……并且(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也(又)……并且(而且)……
“也(又)”,副词;“并且(而且)”,连词。连用构成“也(又)……并且(而且)……”的格式,表示一进再进的三级递进关系。“也”、“又”用于第二分句,表示前后分句有一层进一层的意思;“并且”、“而且”用于第三分句,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曹禺《雷雨》)
②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鲁迅《〈华盖集〉题记》)
③先生的命运同你也是一样啦,他得罪了南后,又得罪了国王,而且又在国王和南后面前侮辱了显贵的国宾。(郭沫若《屈原》)
有时,还可以在“又……并且……”之后,再加用副词“还”,表示再多一级递进。例如:
④督军的态度也渐渐地软化了,他终于派了赵科长去慰问受伤的人,又出了两张告示敷衍学生,并且叫秘书长写信代他向学生联合会道款,还保证学生以后的安全。(巴金《家》)
但反而-关联词语词典
但反而
“但”,连词;“反而”,副词,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连用构成关联短语“但反而”,放在复句的后面分句,强调转折语气。同时含有进一步说明、补充上文的意思。例如:
①中国有着叫作“水利局”的机关,每年,从人民收着税钱,在办事。但反而出了这样的大水了。(鲁迅《我要骗人》)
“但”和“反而”之间,有时可以插入主语。例如:
②当时我是多么骄傲啊,但身上反而一陈痉挛,起了好多鸡皮疙瘩。(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反而”前面,有时加上表示转折的副词“却”、“倒”等,组成“但……却反而(倒反而)……”的格式,强调前后分句的转折语气。例如:
③近来也问或遇到温暖的神情,但这却反而增加我的苦痛。(鲁迅《伤逝》)
④国府也是坐北向南的,从门口望进去,相当深远,但比起别的机关来,倒反而觉得没有那种宫殿式的外表。(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而-关联词语词典
而
“而”,连词。连接意思相反或相对立的词、短语或者分句,表示转折关系。意思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等,但转折意味较轻。“而”是文言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木麻黄使我们想起一种人,它们外表平凡,而实际伟大。(秦牧《奇树》)
②作者“所言者小”,而读者“所见者大”,这就是我执笔时一点微末的希望。(唐弢《“谢本师”》)
③他怀抱着极大的野心,而表面上看去,十分忠勇诚直。(曹禺《王昭君》)
④我们看,光照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而”表示转折,除单用外,还可以跟前面分句里的“虽然、固然、尽管、”等配对连用,构成“虽然……而……”一类的关联格式;还可以跟后面的“却、倒、则、偏”等连用,一起用在后面分句,有强调转折的意味。
【提示】
“而”作连词,单用,除表示转折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假设关系等。
【辨析】
而——却
“而”是连词,“却”是副词,都可以用于复句,表示转折关系。但“而”放在主语前面,“却”放在主语之后。
而——但是(见“但是”条)
而……倒……-关联词语词典
而……倒……
“而”,连词;“倒”,副词。连用构成“而……倒……”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倒”的转折语气比“却”轻些。例如: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后来李自成的失败,自成自己实在不能负专责,而牛金星和刘宗敏倒要负差不多全部的责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而……偏(偏偏)……-关联词语词典
而……偏(偏偏)……
“而”,连词;“偏(偏偏)”,副词。连用构成“而……偏(偏偏)……”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而”置于句首,“偏(偏偏)”有“反而”的意思,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恰相反,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①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鲁迅《祝福》)
②你怕还不知道吧,同你一道抓进城来的那位舞师都下了监,而你偏偏囚在槛里,可见南后是一定要处死你的。(郭沫若《屈原》)
有时,“偏偏”前面可再加上副词“却”,强调转折。例如:
③我夹在人丛中,看不清哪是敌人哪是自己人,我希望闪电快亮起来,而闪电却偏偏不亮。(峻青《黎明的河边》)
而……却……-关联词语词典
而……却……
“而”,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而……却……”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强调转折。“而”置于后面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①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演员“进入角色”,只限于他扮演“这一个”角色,而剧作家,要“进入”的却是他自己剧本中要创造的每一个人物的角色。(夏衍《也谈戏剧语言》)
③我这个怪人引起船娘的好奇,而她的身世却也唤起我无限的同情。(于敏《西湖即景》)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却”前面可以带介宾短语之类的状语。例如:
④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而……则……-关联词语词典
而……则……
“而”,连词;“则”,副词。连用构成“而……则……”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而”置于句首,“则”放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前后对比,带有转折的语气。例如:
①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而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
②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于敏《西湖即景》)
③他在许多大学里的讲课轰动了这些城市,他写的小册子使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战栗,而青年人则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来迎接这个“不安分的”教授。(郑文光《火刑》)
反而(反、反倒)-关联词语词典
反而(反、反倒)
“反而(反、反倒)”,副词,用于后边分句,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起转折作用。例如:
①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②这是我感觉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在中国的上海地方让他们造公园来,反而禁止华人入园,反而将华人与狗并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③心中发热,四肢反倒冷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④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反而”表示转折关系,还可以跟“但”连用,组成关联短语“但反而”。
【提示】
“反而(反、反倒)”除了可以用于转折复句,还可以用于递进复句。
“反而(反、反倒)”,作副词,常用于含有转折意思的单句,充当状语。例如:
⑤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鲁迅《祝福》)
固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而……
“固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固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固然”用在前面分句;确认某种事实;“而”用在后面分句,转入正意,说出另一种情况。“而”的转折语气比“但是”轻。例如:
①正面讴歌光明和鞭挞丑恶的作品,固然头等重要,而一些能够增进人民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观念,学习或者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也应该有所接触和表现。(秦牧《〈长河浪花集〉序》)
②生活向她展示着新的希望,失掉了(或可能失掉)自己倾心相爱的人儿,固然使人痛苦,而这个,决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周克芹《勿忘草》)
③牢狱固然是牢狱,而整个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乃是人民的一座无形的大牢狱。(马铁丁《不屈的人》)
有时,“而”后面还可以加副词“却”,构成“而……却……”的格式,用在后面分句,强调转折。“而”置于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④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性韧却大可以佩服。(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固然……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然而……
“固然”、“然而”都是连词,配对组成“固然……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多用于书面。“固然”大多置于前面分句的主语之后,“然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例如:
①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②“汽笛呀!”“列宁呀!”固然并不就是无产文学,然而“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可喜的事来了,人喜了呀!”也不是表现“人性”的“本身”的文学。(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有时,“然而”跟“却”连用,放在后面分句,有强调转折的语气。“然而”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③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鲁迅《忽然想到(二)》)
④法律我不知道,至于生理学,却学过一点,皮肤被打得发青,肺,肝,或肠胃的生理的机能固然不至于毁损,然而发青之处的皮肤的生理的机能却是毁损了的。(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尽管……而……-关联词语词典
尽管……而……
“尽管”、“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尽管……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而”表示的转折较轻。例如:
①人类是聪明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终于消灭了天花、霍乱,可是直到现在,尽管不断地发动灭鼠运动,而鼠口还在继续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夏衍《甲子谈鼠》)
后面分句经常用“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而”置于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②狂风中,尽管它的枝叶身干,随风俯仰,而花苞却睥睨一切,迎风怒放。(曹靖华《洱海一枝春》)
③这个布尔什维克尽管守着粮仓,有那么多的落地粮、仓底粮,别人都是合理合法似地享用,而他却一堆一堆地扫好,簸扬干净,送回垛上去。(李国文《月食》)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却”前面带介宾短语之类的状语。例如:
④因为我从北而南,所经过的地方,招牌旗帜,尽管不同,而对于这样的女人,却从不闻有一处仇视她的。(鲁迅《忧“天乳”》)
虽……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而……
“虽”,连词,同“虽然”,只用在主语后面;“而”,连词,表示轻转。配对使用,构成“虽……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①他的肉体虽死了,而他的精神将永远地活着,将永远会溶化在人类心灵里。(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②这时,食虽有肉,而出已无车了。(减克家《昆仑飞雪到眉梢——记叶圣陶先生》)
③我虽属于地狱,在社会的最下层,而从小就有向上的志趣。(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④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郭沫若《银杏》)
有时,后面分句用“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而”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⑤斗的种类虽有不同,而它们在耕田、拉车等方面的作用却都一样。(马南邨《养牛好处多》)
虽……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而……
“虽”,连词;“然而”,连词。配对合用,构成“虽……然而……”的格式,意思和用法同“虽然……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用于书面。“然而”用于后面分句开头。例如:
①那脸上底皱纹虽皱得更厉害,然而生底痛苦可以从那里挤出许多,更能表明她是一个享乐天年的老婆子。(许地山《补破衣的老妇人》)
②旧戏虽也还有,然而是新编了。(唐弢《新脸谱》)
③绍文的脸上虽还勉强透着一丝微笑,然而神气是多么惨淡啊?(秦瘦鸥《秋海棠》)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的语气。例如:
④我的模糊的睡眠,虽看不清那大自鸣钟的时刻,然而我的第六官却已感得了时间的迟暮,八点钟的快车大约总赶不到了。(郁达夫《还乡记》)
⑤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鲁迅《伤逝》)
虽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而……
“虽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而”表示轻转。例如: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虽然没有学问,是个普通的纱厂女工,而我的丈夫爱我胜过爱他自己。(莫应丰《妻子的梦》)
②诗虽然不再写了,而关于卜辞、金文及先秦文献的研究成了海内有数的专家。(郭沫若《悼一多》)
③在乡间的鸡鸣狗吠,本与万里之外是不相闻的,天下虽然大乱,而过年一样,大家照例忙着。(陈毅《归来的儿子》)
有时为了加强转折语气,后面分句常用“却”与“而”呼应,组成“虽然……而……却……”的格式。“而”放在分句句首,“却”置于主语之后,谓语文前。例如:
④虽然大豆在中国古语中称为“菽”,而“菽”却不仅仅指的大豆。(马南邨《大豆是个宝》)
⑤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却也毫不足怪。(鲁迅《致钱玄同》)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却”前面可带介宾短语之类的状语。例如:
⑥生活方式虽然率由旧章,而到底在物质上,却掺进了不少的新奇东西。(李劼人《死水微澜》)
⑦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虽然……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然而……
“虽然”、“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先容认一个事实,后面用“然而”引出意思相反或不一致的另一个事实。“虽然”用在前边分句,“然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例如:
①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秦牧《土地》)
②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许地山《落花生》)
③虽然彼此并不认识,然而他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决定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的手里。(唐弢《同志的信任》)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④这时有伊索生的剧本的绍介和胡适之先生的《终身大事》的另一形式的出现,虽然并不是故意的,然而鸳鸯蝴蝶派作为命枢的那婚姻问题,却也因此而诺拉(Nora)似的跑掉了。(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虽说(虽则)……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说(虽则)……然而……
“虽说”、“然而”都是连词,合用构成“虽说……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①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游船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个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沈从文《边城》)
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家里。(鲁迅《祝福》)
有时,用“虽则……然而……”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则”,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书面。例如:
③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运命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茅盾《春蚕》)
从而-关联词语词典
从而
“从而”,连词。有“从此就”、“因此就”的意思。一般单用在陈述性的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前面分句陈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条件或基础。用于书面。例如:
①其二,当前读者对军事题材的作品不甚感兴趣。我看其原因是某些描写战争的作品却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把本来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磨平,从而失去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②达尔文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和现在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成的,从而阐明了人类与动物的共同性,进一步奠定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③在一九四二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辨析】
从而——进而 (见“进而”条)
故(故而)-关联词语词典
故(故而)
“故”,连词。单用于陈述性的因果复句的后面分句的开头,总结上文所说的原因或理由,表示结果或结论。用法跟“所以”相同,但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女孩子天真如春风,快乐如小猫,长长的睡眠把白日的疲倦完全恢复过来,故她在月光下显得异常活泼,如一尾鱼在急流清溪里。(沈从文《月下小景》)
②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朱自清《绿》)
③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周作人《谈酒》)
“故而”也是连词,用法相当于“故”。例如:
④大小便,是学生们监禁中暂时的解放,故而厕所就变作了乐园。(郁达夫《书塾与学堂》)
“故”,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因为、既”等合用,构成“因为……故……”一类的格式,表示因果关系。例如:
⑤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革命取怀疑的态度。(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⑥翠翠既在船上拉缆子摆渡,故见到什么好看的、脸上长雀斑的、面相极古怪的、人乖的、眼睛眶子红红的,莫不在记忆中留下个印象。(沈从文《边城》)
【提示】
“故”,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那样做,有“故意”的意思。后面只带单音词。例如:
⑦在这里,只有“当然”,而没有“但是”,如果在“当然”的后面,故弄玄虚地加上一个“但是”的凶劣尾巴,其结果只能是害了工作,又害了自己。(郭小川《“当然”》)
⑧因为我已经深知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又何必明知故犯的去使人暗暗地不快呢?(鲁迅《在酒楼上》)
因而-关联词语词典
因而
“因而”,连词。基本上同“因此”,用在陈述性的因果关系复句的后面分句,承接上文所说的原因或理由,引出结果或结论。“因而”的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②这声音甚至让我以为有一个人正在被扼住喉管,因而毛骨悚然。(王蒙《悠悠寸草心》)
③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④她曾用一句话振作你渐将倦怠的心情,你因而想,如得常在她旁边该多么好呢……(叶圣陶《倪焕之》)
“因而”不仅单用,还常跟前面分句的“由于、因为”呼应,构成“由于(因为)……因而……”的关联格式,表示因果关系。
【辨析】
因而——因此 (见“因此”条)
因而——因此——所以 (见“所以”条)
因为……因而……-关联词语词典
因为……因而……
“因为”、“因而”都是连词,成对使用,构成“因为……因而……”的格式,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陈述性的因果关系。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因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主语之前,表示结果。“因而”后面可有停顿。例如:
①也许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一千尺的缘故,天低得好象可以用手去摸,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心。(萧乾《草原即景》)
前后分句同一主语,后面分句主语往往承前省略,“因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谓语之前,后边不停顿。例如:
②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她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毛泽东《实践论》)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苏黎世三人团宣言,因为后者害怕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认为工人运动“走得太远”,斗争太“粗野”,容易给当时法律以“胡闹和过火行为”的口实,因而提倡“仁慈”、“博爱”,主张共产党改变工人党的性质,从“片面”转为“全面的党”,吸收“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来参加。(唐弢《包袱不是坐垫》)
④有一些累世居留海外的华侨土生,因为当地华侨人数稀少,说中国话的机会不多,因而操中国语言已经不很灵便,然而这些年来他们也纷纷回来了。(秦牧《在遥远的海岸上》)
⑤星星,这不是嵌镶在天空上的金色的小钉,这是跟我们的太阳一样大、一样亮的太阳,只不过因为它们离地球非常远,因而看去就仿佛是小点点了。(郑文光《火刑》)
由于……因而……-关联词语词典
由于……因而……
“由于”、“因而”都是连词,成对使用,构成“由于……因而……”的关联格式,表示陈述性的因果关系。只用于书面。“因而”用于后面分句的句首,表示结果或结论,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矛盾论》)
②由于弟子在某些地方超越了本人,因而悻悻然宣告“破门”,天下似乎不会有如此糊涂的老师;反过来,但愿天下的弟子个个都能超越老师,使老师觉得“后生可畏”——一种带着欣悦的“畏”。(唐弢《“谢本师”》)
有时,“由于……因而……”的格式连接的不是分句,而是有因果关系的语句,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例如:
③由于随身携带高尔基作品因而被捕的事情,就曾不止一次的发生过。(唐弢《高尔基作品在中国》)
例③中的“由于……因而……”作定语,限制主语“事情”。
而-关联词语词典
而
“而”,连词。用于意思上相对立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假设关系。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后面有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另一分句。例如:
①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②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③人而没有“坚信”,狐狐疑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也就是所谓“无特操”。(鲁迅《运命》)
【提示】
“而”,作连词,单用,除了表示假设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等关系。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
“即使”,连词;“但(但是)”,连词;“却(然而、其实),副词。合用构成“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的格式,表示有转折意义的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跟后面分句表示转折的“但”或“却”之类词语配对,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
在“即使……但(但是)……”格式中,“但(但是)”引出同上文假设相对立的意思。例如:
①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②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鲁迅《“感旧”以后(上)》)
③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即使……却……”格式中,“却”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动作行为或情况。例如:
⑤所以,即使上海和汉口的牺牲者的姓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诗文却往往更久地存在,或者还要感动别人,启发后人。(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⑥这时候,即使只值半文钱,却是真价值;即使丑得要使人“恶心”,却是真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在“即使……但是却……”格式中,“但是”跟“却”连用,加重转折的语气。例如:
⑦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唐弢《琐忆》)
“即使……然而(然而却)……”的格式,多用于书面。“然而”跟“却”连用,转折的意味加重。例如:
⑧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鲁迅《门外文谈》)
⑨中国现下的所谓文学家又作别论;即使是真的文学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在“即使……而……其实……”格式中,连词“而”跟“其实”连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件事,表示对上文的修正和补充。例如:
⑩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杂谈》)
罢了 而已-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罢了 而已
罢了bàle 而已éryǐ
语气词。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仅仅这么样,算不了什么”的语气,对句子的意思起减轻或冲淡的作用。
“罢了”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常跟“不过”“只是”“无非”等词前后呼应。例如:“别多心,我不过有点儿闷,到外面走两步罢了”;“我们起诉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敌人的法庭,对敌人的罪行进行揭露罢了”(《光明日报》,1979.3.4);“这不过是跌得伤重,更不是癫痫症状,而只是徒惹孩童们围拢一圈,莫名其妙,见怪见笑罢了”(《人民文学),1981,4)。
“而已”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偶尔可出现于口语;常跟“仅仅”或“仅”呼应,没有作这种呼应时则常同“如此”搭配。例如:“我以为它决不仅仅在于博人一笑而已,它还产生了加强人们印象的效果”(秦牧:《艺海拾贝》);“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玩味上面提到的那几段精彩的描写,就会发现,它们的手段还不止如此而已”(同上);“仅为您提供便利而已,并无他意”。
反而 反倒-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反而 反倒
反而fǎn’ér 反倒fǎndào
副词。表示同前面说的意思或本来的目的、意向相反。在句中能兼起转折作用,往往同“不但”“不仅”相呼应。
“反而”强调转折;有时前面可加上“倒”而增强语气。例如:“对一个戏或一个电影,不得要领地乱捧一气,这对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文艺报》,1979,6);“这脚镣手铐我倒并不感觉痛苦,有这些东西在身上,倒反而增加了我的力量”(《沫若剧作选》);“他有残疾,行动不大方便,你应该照拂他,为什么反而欺侮他”(同上);“‘四人帮’越禁止,去天安门广场的人越多,禁令反而成了动员令”(《上海文学》,1979,5)。
“反倒”强调倒转过来;意思比“反而”略重;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杨朔散文选》);“来到跟前,反倒望不见雪山顶了”(同上);“他竟从来没有头昏过,反倒越谈神智越是清醒”(《北京文艺》,1979,8);“我瞪了‘红点子’一眼,他不但没有低头,反倒沉下脸来”(同上刊,1979,4)。
何况 而况 况且 况-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何况 而况 况且 况
何况hékuàng 而况érkuàng 况且kuàngqiě 况kuàng374
连词。表示后面所述是前面所述的进一层和补允追加的事实。
“何况”强调更提出一个新的有力因素;带反问的、进逼的语气,用在复句中时,常同前一分句中的“尚且”“都”“也”等相呼应。例如:“一个婴儿的诞生,尚且要经过几次阵痛;何况一个新社会?”(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鲁迅:《阿Q正传》);“信都很难写得通顺清楚,何况是文章呢”;“他有时也明白这不是个好惹的人……可是他又找不到另外的朋友,何况加上他有别的企图”(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而况”强调从原来一层进而还多生出另一层的转折、补充;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一般不须要同别的词呼应。例如:“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也毫无关系了”(鲁迅:《祝福》);“她的母亲以为年青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的,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萧红:《小城三月》)。
“况且”强调又有另一层,含有“而且”的意味;一般不须要同别的词呼应。例如:“可是,见死不救,究竟是于心不安的,人到底是人哪,况且,钱先生是他的好友啊”(老舍:《四世同堂》,上卷);“即便刘麦闹说话不恰当,你是副乡长,也不能叫劳模们不喝水,况且人家是客人,这样闹太不象话”(李准:《春笋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鲁迅:《狂人日记》)。
“况”和“何况”意思较一致,但轻一些,没有反问的、进逼的语气;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一般用于文言或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例如:“臣心悲痛万分,精神混乱,远非往日可比。况以不样之身,统帅三军,不惟在将士前观瞻不足以服人,恐怕连金、鼓敲起来也会不灵”(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若信至程度大同,必在前此进步水平以下。况人群之内,明哲非多,伧俗横行,……全体以沦于凡庸”(鲁迅:《坟》)。
偶而 偶尔 偶或 间或 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偶而 偶尔 偶或 间或 偶
偶而ǒu’ér 偶尔ǒu’ěr 偶或ǒuhuò 间或jiànhuò 偶ǒu339
副词。表示非规律性地有时候(发生)。
“偶而”和“偶尔”都强调偶然有时候出现一下;含有“出现次数很少”的意味。“偶而”较通俗,除书面语加以使用外,口语里有时也可使用;“偶尔”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报纸不过偶而看看,好比看古代书或是异国故事,漠不关心”(《叶圣陶文集》);“偶而也独自去看一回电影”(老舍:《离婚》;“他在高兴时也偶尔要谈谈他做法官的经验”(郭沫若:《少年时代》);“我自己偶尔也有到大世界去消遣的时候”(郭沫若:《学生时代》);“偶尔他偷眼望望斜对门的裕昌祥,就觉得那边闲立在柜台边的店员和掌柜,嘴角上都带着讥讽的讪笑”(《茅盾短篇小说集》)。
“偶或”强调有时会发生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书面语色彩十分浓厚,较少使用。例如:“静夜中,偶或可以听见楼外传来的二胡声”;“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受,他们心里却快活”(《茅盾短篇小说选》)。
“间或”强调当中隔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一次;也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但不如“偶或”、“偶尔”那样浓厚。例如:“在西风的呼啸声中,间或传来远处深巷里卖‘硬面饽饽’的老人叫卖声”(《曹禺选集》),“间或空中飞过一颗流星”(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偶”和“偶尔”意思一致,只是语气轻些;也是文言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不如“偶尔”常用,多同单音动词搭配;和“一”及“为之”组合为固定词组。“偶一为之”。例如:“几年来工作极忙,又常愁于生计,吟诗作画只能偶一为之”;“鸿渐勉尽半子之职,偶到孙家一去”(钱钟书:《围城》);“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郭沫若:《洪波曲》);“我们在会馆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鲁迅:《伤逝》)。
然后 而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然后 而后
然后ránhòu 而后érhòu
副词。表示接着在某个时间或某件事情的后面。
“然后”强调接着某种活动、动作或情况。例如:“从三月初开始,对整个无线电厂进行改造,训练职工。然后,以一百名职工的规模开始生产磁带录音机”;“先是下乡,然后走上了别的工作岗位”(《光明日报》,1979.2.24);“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你超过了他,然后他又超过了你”(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而后”含有在某种动作或情况完了后稍有间歇和转折的意味;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自然先有认识而后有信念”(《巴金散文选》);“他写了作品,也喜拉人听他读几段,征求意见,而后修改”(《十月》,1982,5);“先把底亮了出来,而后再解释”(《老舍论剧》);“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甚至 甚而 甚或 乃至 乃至于 甚至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甚至 甚而 甚或 乃至 乃至于 甚至于
甚至shènzhì 甚而shènér 甚或shènhuò 乃至nǎizhì 乃至于nǎizhìyú 甚至于shènzhìyú
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进一层的、突出一些的意思。
“甚至”强调下文的意思程度上进一步;较常用。例如:“我们的爱好文学、练习着写作的青年,甚至小部分的青年作者,也还没有摆脱这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技巧论的影响”(《茅盾评论文集》,上卷);“研究室附近,近来白天有怪人换番巡逻,甚至连夜里也有”(郭沫若:《洪波曲》);“我甚至将给如此之多,如彼……将要求的”(《瞿秋白文集》,第一卷)。
“甚而”强调下文还有更甚一层;含有“而且”的意味;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较浓厚。例如:“我不太喜欢沈阳,每次过那里都不逗留,甚而不出车站一步,转车立即离去”;“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鲁迅:《伤逝》)。
“甚或”含有“下文的进一层很有可能出现”的意味,也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甚而”浓厚,口语里完全不用。例如:“我担心你也会同我一样,被抓起来甚或遭到不幸”(《十月》,1980,1);“要设想最坏的情况,我们到柳州等不到车,甚或露宿街头几日都是可能的”。
“乃至”较侧重于下文和上文的递层衔接关系;适用于议论性文字,比较典雅;书面语色彩的浓厚程度和“甚而”一致,不如“甚或”高。例如:“最显眼的是,他们不了解百年多来,乃至抗日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夏衍:《老骥不伏枥,余热可传人——〈于伶戏剧散论〉代序》);“有人以为艺术的技巧可以归纳为若干‘规则’,熟习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出有技巧乃至技巧高的作品”(《茅盾评论文集》,上卷)。
“乃至于”是“乃至”的等义词。
“甚至于”是“甚至”的等义词。
所以 因此 因而 因之 故 故此 故而 是以 是故-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所以 因此 因而 因之 故 故此 故而 是以 是故
所以suǒyǐ 因此yīncǐ 因而yīn’ér 因之yīnzhī 故gù569故此gùcǐ 故而gù’ér 是以shìyǐ 是故shìgù
连词。用在表示原因、前提的句子和表示结果、推论的句子之间,连接这两部分,表明它们相互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无特别强调的方面和特殊的意味、色彩;多同原因分句中的“因为”或“由于”呼应搭配;在原因分句有时出现在后面的情形下,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例如:“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功夫去思想”(老舍:《骆驼祥子》);“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同上);“玉生当她只是说明一件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所以只轻轻‘嗯’了一声,算是把谈话结束了”(赵树理《三里湾》);“他所以学习成绩特别好,因为平时努力,学得很踏实,学习方法对头”。
“因此”有“重复提出前面的原因或前提”的意味,即隐含“因为这样”的意思;只能出现在表示原因或前提的句子(或分句)之后,可以有“由于”、“因为”的呼应,也常可以没有;较适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同上书,第一卷);“人们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朱自清:《飞》)。
“因而”侧重于推导,强调存在前面的事便能够出现后面的事;在表示有前因必然有相应结果的意思上,比“所以”、“因此”要轻;只能出现在表现原因的语句后面,但是往往不需要“由于”或“因为”的呼应;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早就要买把新的,可是新的买来了这把旧的怎么办?因而,他也就没急着买新的”(《十月》,1981,6)。
“因之”和“因此”意义一致;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书面语中也不多见。例如:“路过耒阳曾稍作逗留办理公务,时间异常紧迫,因之未能前往府上拜访,很是遗憾”;“我久已想写信给你,但是我恐怕你与其他时髦文学家同一态度,因之总未敢提笔”(蒋光慈:《少年漂泊者》)。
“故”强调由于前面提到的缘故,意思的轻重和“所以”一致;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不如“因之”浓)。例如:“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孙中山选集》);“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因物薄礼菲,乃未曾面告,而卿故以诙谐相加,刻薄甚矣”(《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故此”强调前面提到的这样的事实足可使下面如此推论或产生如此结果,意思和语气比“故”重,有郑重的态度色彩;又带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眼前忽略,到日后却不可收拾。故此,今要筹个解决的法子”(《孙中山选集》);“古代一人耕田,劳身焦思,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故此古代重农工”(同上);“来时匆促出发,不少事务未及委他人代理,故此难以久留外地,一两日内便须北返”。
“故而”强调由于存在前面的缘故,后面的推论或结果自然就会产生;意思不如“故此”重,也轻于“故”“因此”等而和“因而”一致;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也较浓厚。例如:“连月来工作繁重,常日夜不息,废寝忘餐,故面体重下降较多”;“我独居已经惯了,并且身体也不见得分外强健,若一结婚,难保得旧病的不会复发,故而对这门亲事,当初是断然拒绝了的”(郁达夫:《迟桂花》)。
“是以”和“是故”突出对前面提到的前提或原因的肯定,意思的轻重和“故而”一致;都古旧而很少使用,带浓厚的书面语色彩。“是以”较强调由于前面提到的而可推出后面的;“是故”则强调前面提到的是因由。例如:“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毛泽东书信选》);“有导致中共与美国直接冲突的可能。是以台湾问题不解决,台湾便一日有变成世界火药库的危险”(《李宗仁回忆录》);“政治腐败,军备不足,人心涣散,是故强寇侵凌而无力御侮”;“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孙中山选集》)。
幸亏 幸好 幸而 幸喜-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幸亏 幸好 幸而 幸喜
幸亏xìngkuī 幸好xìnghǎo 幸而xìng’ér 幸喜xìngxǐ
副词。表示幸运地有得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情况。
“幸亏”“幸好”都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幸亏”含有“亏得,难得”的意味。例如:“石头是滑的,地是粘的;我们又骑不惯云南的只能横坐在上面的驮马,一路跌下来不少次,但幸亏是横坐,人没摔坏”(方纪:《笛音和歌声》);“幸亏碰到一个复员军人,他会说汉语”(阮章竞:《矿山医生》);“倒幸亏这一次在街上碰上啊”(沙汀:《卢家秀》)。“幸好”含有“好在,好的是”的意味。例如:“幸好这时进来一个干部,给老田送来一份公文,要他签字,这才算救了我的驾”(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幸好我有言在先,看人可以,但必须妈妈先来个粗选,那号歪鼻子斜眼的趁早淘汰,不然我整天啥事都不用干了”(《中国青年》,1980,4,)。
“幸而”“幸喜”都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幸而”含有从本来困难无望转向有利、幸运的转折意味。例如:“幸而我们的车又向前开去了,我不禁呼出一口长气”;“幸而几天以后杜辉煌被宣布提拔为副连长,脸上又出现了笑容,李钜才放下心来”(《十月》,1982,1);“那夜他很生气……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鲁迅:《铸剑》)。“幸喜”含有因能避免困难而高兴的意味;书面语色彩比“幸而”浓。例如:“飓风来势猛烈,幸喜及时防患,禾苗无损,房舍安然”;“陆胜美正吸着烟,听到这话,大吃一惊,纸烟差一点掉到地下去了,幸喜得老板在看别的地方,没有发见他的狼狈模样”(马识途:《清江壮歌》)。
心有余而力不足-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有余而力不足
意为自己非常想去做这件事,但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也作“心余力绌”。
生无傲骨而苦乏媚容-实用委婉语词典
生无傲骨而苦乏媚容
意为自己虽然没有一副硬骨头,但也没有阿谀迎人的脸面。用于婉辞别人的规劝。
人本清贫而翻嫌浊富-实用委婉语词典
人本清贫而翻嫌浊富
意为自己虽然物质生活贫苦,但也看不起邪恶的富人。用于婉辞别人的规劝。
宁为众恶而不随私好-实用委婉语词典
宁为众恶而不随私好
意为自己宁可得罪众人,也不愿随便结交见不得人的关系。用于婉辞别人的邀约。
涅而不缁-实用委婉语词典
涅而不缁
形容一个人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有高贵的品质,能把持住自己。原意即便用黑色染料也无法染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用委婉语词典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婉指学生超过老师或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生而颖慧,力学自强-实用委婉语词典
生而颖慧,力学自强
意为从小就显示出很聪慧的样子,而且凭倚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好强。
执笔如执扇,轻盈而多风姿-实用委婉语词典
执笔如执扇,轻盈而多风姿
意为执笔写字如同手执扇子,轻松自如,又显现出不同的风范英姿。
横笔如横刀,豪迈而见骁勇-实用委婉语词典
横笔如横刀,豪迈而见骁勇
意为写字或画画,横笔如同把刀放平了似的,遒劲有力,所以也显得豪情勃发,英勇过人。
直道而行-实用委婉语词典
直道而行
喻指一个人坚持正义,敢于按公理办事,决不动摇。
出淤泥而不染-实用委婉语词典
出淤泥而不染
喻指其不为污浊的环境所左右,保持美好的节操。宋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涅于浑浊而不缁-实用委婉语词典
涅于浑浊而不缁
意为孤高自洁,不受环境的影响。“涅”,即染;“不缁”,即染不黑。语出宋苏辙《冯京加恩制》。
广其学而坚其守-实用委婉语词典
广其学而坚其守
意为一个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能坚定自己的操守。语出宋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生而长皙,颀然若削-实用委婉语词典
生而长皙,颀然若削
婉指身体长大,身材瘦削,很高挑的样子。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实用委婉语词典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意为居处不求豪华,器具只要求质地好并清洁就可以了,至于屋顶上的瓦片可赛过金银玉器。
华而复雅-实用委婉语词典
华而复雅
意为居处不但华丽,而且十分雅致。
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实用委婉语词典
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
意为不设心机以对待他人,心里得到安闲,身体也会得以舒坦。语出明高濂《遵生八笺》引《沧浪集》语。
穷而思达,人之情也-实用委婉语词典
穷而思达,人之情也
意为身处困穷之境而激发显达之志,是人之常情。语出唐卢照邻《同崔少监作双槿树赋序》
投袂而起-实用委婉语词典
投袂而起
婉指振足精神,决心发奋。原指一甩衣袖,凛然站起。喻指。《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不在于永不颠仆,而在于屡仆屡起-实用委婉语词典
不在于永不颠仆,而在于屡仆屡起
婉指屡次跌倒屡次爬起,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欧美谚语。喻指。
必叫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实用委婉语词典
必叫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
婉指人生也一定会有好运,如同上天会给予人福泽。喻指。语出《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
尽志力而无悔-实用委婉语词典
尽志力而无悔
意为此生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都没有悔意。语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意为人的感情普遍都怀念自己的故土,岂能够因自己的落魄或显达(主要是后者)而变心。语出汉王粲《登楼赋》。
事有切而未能忘,情有深而未能遣-实用委婉语词典
事有切而未能忘,情有深而未能遣
意为一个人往往因切身的事情而难以忘怀,因深挚的情感而难以排遣。语出唐王勃《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实用委婉语词典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意为饿了要吃的,劳累了想休息,艰苦而求享乐,受辱则希望得到光荣,是人的本性。语出《商君书·算地》。
穷而思达,人之情也;卑而应高,物之理也-实用委婉语词典
穷而思达,人之情也;卑而应高,物之理也
意为处于穷困之境而希望发达,是人之常情,就像植物矮小而盼望长得高,是物之常理一样。语出唐卢照邻《同崔少监作双槿树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实用委婉语词典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婉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再难的事情也能成功。语出《荀子·劝学》。
时难得而易失-实用委婉语词典
时难得而易失
意为时间很难获得,而极容易失去。谚语。
顺时而动-实用委婉语词典
顺时而动
意为顺应最佳的时机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也作“待时而动”。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意为互相看着、笑着,感情非常融洽。语出《庄子·大宗师》。
量力而行-实用委婉语词典
量力而行
用于规劝人依照自己可能的力量去行动。也作“量力而动”。
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实用委婉语词典
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意为不让物欲伤害自己的性情,而保持坦荡的襟怀,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快乐的。语出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实用委婉语词典
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
意为利益是害处的根本,福气往往是祸的先导。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实用委婉语词典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意为积满善事的人必定有后福,恶贯满盈的人必定遭后祸。语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实用委婉语词典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意为祸害常常从微小的隐患开始,在人疏忽、不知不觉的时候爆发了。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
涸泽而渔-实用委婉语词典
涸泽而渔
婉指为了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而行事,牺牲长远的利益。也作“竭泽而渔”。原意将河里的水抽光,把鱼全部捉掉。
治丝而棼-实用委婉语词典
治丝而棼
意为整理蚕丝如果不先找到头绪,只会越理越乱。婉指做事要理清头绪,得到要领。
沐猴而冠-实用委婉语词典
沐猴而冠
原意指称猴子戴上帽子,好像人样。沐猴即猕猴。婉指人刻意装扮自己,虚有仪表。明佚名《十探子》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也作“衣冠沐猴”、“沐猴冠冕”。
发屋而求狸-实用委婉语词典
发屋而求狸
原意为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婉指因小失大。《淮南子·说山》:“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桀跖之徒,君子不与。”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实用委婉语词典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婉指君子不用水照自己,而以他人为自己的镜子。《墨子·非攻中》。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意为你我互相凝视,笑意融融,彼此在心里没有违逆。
别以久而情深,时值秋而感集-实用委婉语词典
别以久而情深,时值秋而感集
意为离别时间愈长而思念愈深,正当秋天到来更是感慨诸多。
正切停云,捧朵云而心慰-实用委婉语词典
正切停云,捧朵云而心慰
意为正当我牵记您的时候,得到您的信感到莫大的安慰。“停云”,即停留在思念。
萍聚而合,蓬飞而分-实用委婉语词典
萍聚而合,蓬飞而分
意为人生忽而像大海中的浮萍相聚在一起,忽而像野地的蓬草随风飘散。
引领而望-实用委婉语词典
引领而望
意为头抬得高高的,盼望着。
淡而无味-实用委婉语词典
淡而无味
欧美婉指软弱,犹豫不决。喻指。
辞丽而逸-实用委婉语词典
辞丽而逸
意为作品的辞藻华丽而又清逸。
质而不俚-实用委婉语词典
质而不俚
意指作品的语言虽然朴素但不粗鄙。“俚”,即粗俗。
佳篇隽句,连篇而至-实用委婉语词典
佳篇隽句,连篇而至
意为在文章或作品集子里,佳好的篇什和隽永的句子,纷至沓来,比比皆是,非常可观。
质而不俚,文质相称-实用委婉语词典
质而不俚,文质相称
意为语言质朴而不粗俗,文采与质朴相与匹配。“俚”,即粗俗。
气澄而幽,万象一镜-实用委婉语词典
气澄而幽,万象一镜
意为气韵澄明而又显得深远静幽,万种气象就好像归于一面镜子。语出唐司空图《李翰林写真赞》。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实用委婉语词典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意为作品有韵外之致,景物虽近在眼前却并不感到浮露尽显,虽处远却并不感到余味尽没。
婉而多思,寓情于文-实用委婉语词典
婉而多思,寓情于文
意为沉婉而多加思考,将感情赋予文字之中。语出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破壁而飞-实用委婉语词典
破壁而飞
婉指一个人可以由社会最底层从艰难困苦中起步,战胜前进道路上阻碍自己的所有障碍,腾飞起来。“破壁”,即打破拘囿自己的墙壁。
顺时而为-实用委婉语词典
顺时而为
婉指顺应恰当的时机显示自己的作为。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实用委婉语词典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
意为事物受到阻塞就会寻求突围,成功往往在开始时特别艰难。语出宋欧阳修《虞部员外郎尹墓志铭》。
贫而无谄-实用委婉语词典
贫而无谄
意为虽处贫穷,但傲骨犹存。“谄”,即谄媚,用卑贱的姿态取悦于人。
事业功德,老而益明-实用委婉语词典
事业功德,老而益明
意为功劳业绩道德行范,是愈老愈显明。语出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卑而骄之-孙子兵法词典
卑而骄之
【释义】:
敌人卑视我方就要使其骄横。《计篇》:“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梅尧臣注:“示以卑弱,以骄其心。”
不修而戒-孙子兵法词典
不修而戒
【释义】:
不需整治而自戒备。《九地篇》:“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杜牧注:“此言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戒惧,不待收索而自得心,不待约令而自亲信也。”
不求而得-孙子兵法词典
不求而得
【释义】:
不需勉励而自尽力。《九地篇》:“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曹操注:“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孟氏注:“不求其胜,而胜自得也。”
不约而亲-孙子兵法词典
不约而亲
【释义】:
不需约束而自亲附。《九地篇》:“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梅尧臣注:“不修而兵自戒,不索而情自得,不约而众自亲,不令而人自信,皆所以陷于危难,故三军同心也。”
不令而信-孙子兵法词典
不令而信
【释义】:
不需号令而自信从。《九地篇》:“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李筌注:“投之必死,不令而得其用也。”
而-孙子兵法词典
而ér
【释义】:
①作语助,表示承递。《计篇》:“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虚实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②作语助,表示并列。《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③作语助,表示转折。《计篇》:“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虚实篇》:“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而况-孙子兵法词典
而况
【释义】:
何况。《计篇》:“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无筭乎!”
而已-孙子兵法词典
而已
【释义】:
语末助词。《行军篇》:“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举而不穷-孙子兵法词典
举而不穷
【释义】:
行动不困穷。《地形篇》:“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张预注:“不妄动,故动则不误;不轻举,故举则不困。”
卷甲而趋-孙子兵法词典
卷甲而趋
【释义】:
收起铠甲,急速行军。《军争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杜佑注:“欲从速疾,卷甲束仗,潜军夜行;若敌知其情,邀而击之,则三军之将,为敌所擒也。”一说为轻兵、辎重全军急行。张预注:“卷甲,犹悉甲也;悉甲而进,谓轻重俱行也。”
利而诱之-孙子兵法词典
利而诱之
【释义】:
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它。《计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张预注:“示以小利,诱而克之。”
乱而取之-孙子兵法词典
乱而取之
【释义】:
敌人混乱就攻取它。《计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王晳注:“乱,谓无节制;取,言易也。”
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词典
强而避之
【释义】:
敌人强大就回避它。《计篇》:“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杜牧注:“敌人乘兵强气锐,则当须且回避之,待其衰懈,候其间隙而击之。”
亲而离之-孙子兵法词典
亲而离之
【释义】:
敌人和睦就要离间它。《计篇》:“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王晳注;“敌相亲,当以计谋离间之。”
实而备之-孙子兵法词典
实而备之
【释义】:
敌人力量充实就防备它。《计篇》:“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注:“敌治实,须备之也。”
同舟而济-孙子兵法词典
同舟而济
【释义】:
同乘一船航行,患难与共。《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梅尧臣注:“势使之然。”
悬权而动-孙子兵法词典
悬权而动
【释义】:
权衡利害,相机而动。《军争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杜牧注:“如衡悬权,秤量已定,然后动也。”
佚而劳之-孙子兵法词典
佚而劳之
【释义】:
敌人安逸就使之疲劳。《计篇》:“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何延锡注:“敌佚我宜多方以劳弊之。”
引而去之-孙子兵法词典
引而去之
【释义】:
领兵退却。《行军篇》:“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杜牧注:“堂堂引去,伏卒待之。”
若 汝(女) 尔(而) 乃-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若 汝(女) 尔(而) 乃
[若ruò 汝(女)rǔ 尔(而)ěr 乃nǎi]
同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你(你们)的”。
异 感情色彩不同。
【若】 一般的称呼,没有褒贬的意味。《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爬树)《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汝(女)尔(而)】 ①称呼极亲密的人或上对下。柳宗元《三赠刘员外》诗:“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歧:岔路)《诗·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你的车拉来,把我的财物运走。)《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 ②表示厌恶、轻蔑。《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荀子·议兵》:“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末,此世之所以乱也。”《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你信口编造)《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乃】 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史记·高祖本纪》:“几败乃公事!”(差点败坏了你爹的大事!)《汉书·高帝纪》:“此后亦非乃所知也。”陆游《示儿》诗:“家祭无忘告乃翁”。
并与而-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并与而
都是连词。“并”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例如:“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他们热烈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这项提案。”“而”一般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如:“中国人民是勤劳而勇敢的。”“这条山路高而陡。”“而”在书面上可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先后关系或相反的关系,如“取而代之、死而无憾、公而忘私”。“而”还可以连接动词和它的状语,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而后和尔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而后和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
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例如,“有伯乐而后发现千里马”。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例如:“三年前他找过我一次,尔后,杳无音讯了。”
和与而-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和与而
都可作连词,“和”一般连接名词,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一般连接动词和形容词,而不能连接名词。一、“和”连接动词时,几个动词一般需共管一个宾语,或者有共同的修饰语。例如我们可以说:“会议讨论和决定了今年的活动方案。”不能说:“会议讨论和决定了。”连接形容词时一般要有共同的修饰语,或者共管一个中心语。例如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不能说:“它们的品质是纯洁和高尚。”二、“而”连接动词的用法是文言格式的遗留,动作含有先后的意味,如“分而食之”“战而胜之”“人群一哄而散”“流星一闪而过”;有时连接正反两面的意思,如“公而忘私”“能执行而不执行,等于放弃责任”。连接形容词时常单纯地联合,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如“温暖而湿润”“大而黑的眼睛”“他表现得机智而勇敢”。
偶尔和偶而-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偶尔和偶而
“偶尔”,副词,指有时候。如“街上偶尔走过几个行人、他偶尔也逛逛公园”。没有“偶而”的写法。
不翼而飞 合浦珠还-反义词应用词典
不翼而飞 合浦珠还
不翼而飞 bùyì'érfēi
合浦珠还 hépǔzhūhuán
【不翼而飞】形容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亦作“无翼而飞”。
〔例句〕
1.紫旒摇头带笑道:“不见得,倘有甚靠不住,兄弟的一万金就不翼而飞了。”
2.胜利的消息像春天的风,不翼而飞,飞遍山山水水,飞到长城内外。
【合浦珠还】合浦,汉代郡名。比喻人去而复回或物失而复得。亦作“珠还合浦”“还珠合浦”。
〔例句〕
1.女笑日:“妾生平于吝者则破之,于邪者则诳之也。若实与君谋,君必不肯,何处可致千金者?错囊充牣,而合浦珠还,君幸足矣,穷问何为?”乃雇役荷囊,相将俱去。
2.倘长大成人,未免见鞍思马,睹物伤情,虽没处讨你父母,或者婆婆天年未终,犹得还珠合浦。
公而忘私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反义词应用词典
公而忘私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公而忘私 gōng'érwàngsī
自私自利 zìsīzìlì
损人利己 sǔnrénlìjǐ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忘掉私事。比喻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利益。
〔例句〕
1.我们要学习雷锋那爱憎分明,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2.年轻一代必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自私自利】指只顾自己的私利。
〔例句〕
1.想到把这头和她自己一样洁白的羔羊,孤零零地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她就发抖。
2.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他惟一真正关切的独养女儿欧也妮身上。
3.富贵人全无心肝,只知道自私自利,吃得白白胖胖,什么都做得出,于是“白”就代表了奸诈。
【损人利己】损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例句〕
1.损人利己者认为“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他们损人害人都是服从这一极端利己的信条的。
2.一切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同轻视劳动、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分不开的。
华而不实 表里如一-反义词应用词典
华而不实 表里如一
华而不实 huá'érbùshí
表里如一 biǎolǐrúyī
【华而不实】只开花,却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例句〕
1.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2.政治工作一定要切切实实地深入到群众之中去,千万不要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表里如一】形容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里:内心。
〔例句〕
1.信言不美——话虽然说得直了,但表明的是他的一颗诚心,是千真万确的表里如一。
2.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不危言耸听,不文过饰非,此乃君子之风。
〔应用例句〕
是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还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作风的表现。
急流勇退 知难而进-反义词应用词典
急流勇退 知难而进
急流勇退 jíliúyǒngtuì
知难而进 zhīnán'érjìn
【急流勇退】旧时比喻做官的人在顺利或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早引退。
〔例句〕
1.我亦久思急流勇退,奈朝廷未得其人耳。
2.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3.老厂长急流勇退,把位子让给了年富力强的人。
【知难而进】明知有困难,却不退缩,而是以极大的勇气去克服。
〔例句〕
1.华罗庚有一句名言:“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就是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2.知难而进的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要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3.如果没有知难而进的精神,一遇困难就畏缩不前,那是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