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蠻)是什么意思
五水蠻-汉语大词典
五水蠻
【1】古代{巴}人的一支。因居住在“西阳五水”旁,故名。{南朝}{宋}﹑{齐}于其地设若干左郡﹑左县,遂与汉人杂居,逐渐同化。《南史·夷貊传下》:“{西陽}有{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蕲水》:“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歷{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爲{五水蠻}。”
乃蠻-汉语大词典
乃蠻
【1】也称{乃蛮部},一作{奈曼}。古族名。{辽}{金}时,游牧于{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文化较高,统治阶层信景教。至{元太祖}时始灭。《元史·太祖纪》:“帝與{乃蠻}軍大戰至晡﹐{禽}殺{太陽罕}。”【2】{蒙}语“八”。{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國语命名……乃蠻者﹐八也。”
十樣蠻牋-汉语大词典
十樣蠻牋
【1】古人{蜀}地出产的十色笺纸。{五代}{齐己}《白莲集》有《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诗。{明}{杨慎}《墐户录·十样蛮笺》:“{韓浦}詩曰:‘十樣蠻牋出{益州}。’《成都古今記》載其目曰深紅﹐曰粉紅﹐曰杏紅﹐曰明黄﹐曰深青﹐曰淺青﹐曰深緑﹐曰淺緑﹐曰銅緑﹐曰淺雲﹐凡十樣。又有松花﹑金沙﹑流沙﹑彩霞﹑金粉﹑桃花﹑冷金之别﹐即其異名。” {元}{费直}《笺纸谱》:“{楊文公}{億}《談苑》載{韓浦}寄弟詩云:‘十樣蠻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
南蠻-汉语大词典
南蠻
【1】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聽消息﹐老{南蠻}皇帝讓位與小皇帝{欽宗}。’”《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報進牛皮帳中:‘啓上狼主﹐又有一個小南蠻殺進營來﹐十分厲害。’”【2】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吕氏春秋·召类》:“{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唐}{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謀﹐致身落{南蠻}。”《礼记·曲礼下》:“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宋书·荆雍州蛮传》:“{荆}﹑{雍州}{蠻}﹐{槃瓠}之後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荆州}置{南蠻}﹐{雍州}置寧{蠻}校尉以領之。{世祖}初﹐罷{南蠻}併大府﹐而寧{蠻}如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蠻荆}﹐所谓{南蛮}﹐{淮河}流域是所谓{淮夷}﹑{徐夷}。”
南詔蠻-汉语大词典
南詔蠻
【1】指{乌蛮}等族。《旧唐书·西南蛮传·南诏蛮》:“{南詔蠻}﹐本{烏蠻}之别種也﹐姓{蒙}氏。{蠻}謂王爲‘詔’﹐自言{哀牢}之後﹐代居{蒙舍州}爲渠帥﹐在{漢}{永昌}故郡東﹐{姚州}之西。其先渠師有六﹐自號‘六詔’﹐兵力相埒﹐各有君長﹐無統帥。{蜀}時爲{諸葛亮}所征﹐皆臣服之。”
南蠻子-汉语大词典
南蠻子
【1】对南方人的謔称。{孙犁}《白洋淀纪事·“藏”》:“{浅花}心里想﹐那里来的这么个哑吧;后来日子长了﹐他才说起话来﹐哇啦哇啦的是个南蛮子。”
南蠻-汉语大词典
南蠻
【1】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聽消息﹐老{南蠻}皇帝讓位與小皇帝{欽宗}。’”《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報進牛皮帳中:‘啓上狼主﹐又有一個小南蠻殺進營來﹐十分厲害。’”【2】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吕氏春秋·召类》:“{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唐}{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謀﹐致身落{南蠻}。”《礼记·曲礼下》:“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宋书·荆雍州蛮传》:“{荆}﹑{雍州}{蠻}﹐{槃瓠}之後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荆州}置{南蠻}﹐{雍州}置寧{蠻}校尉以領之。{世祖}初﹐罷{南蠻}併大府﹐而寧{蠻}如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蠻荆}﹐所谓{南蛮}﹐{淮河}流域是所谓{淮夷}﹑{徐夷}。”
南蠻鴃舌-汉语大词典
南蠻鴃舌
【1】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鴃,伯劳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彼時{江}以南﹐爲南蠻鴃舌之鄉。”《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八蠻-汉语大词典
八蠻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蠻”{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旁春}C”后以泛指外族。{唐}{王维}《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授鉞以董八蠻﹐可傳首於魏闕。”{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國知之可也﹐九夷八蠻﹐何自知之?”
六蠻-汉语大词典
六蠻
【1】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九夷﹑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郭璞}注:“六蠻在南。”《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七戎﹑六蠻﹐充牣邊鄙。”{唐}{刘禹锡}《原力》:“我之力異﹐然以道用之﹐可以格三苗而賓左衽;以威用之﹐可以係六蠻而斷右臂。”
兇蠻-汉语大词典
兇蠻
【1】凶恶野蛮。{萧乾}《栗子·昙》:“游行的人们驻足……{启昌}也是中间的一个。他伸出瘦小的胳臂﹐指着那些凶蛮的洋兵嚷着。”
刁蠻-汉语大词典
刁蠻
【1】狡猾蛮横。{清}{钱学纶}《语新》:“予忿{岳}田雖俱重價﹐且負租累累﹐人又刁蠻﹐但貧富無常﹐究緣困迫所致。”{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四章:“这刁蛮的家伙﹐定是偷鸭子的!”
荆蠻-汉语大词典
荆蠻
【1】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西湖佳话·西湖隐迹》:“{荆}{蠻}之隱﹐是讓國也。”{炉魂}《对于张之洞死後之湖南人》:“夫{楚}號雄區﹐人多忠節……以{荆}{蠻}之餘氣﹐鬱百年之奇氣﹐奮能獨立﹐强足一國。”{唐}{白居易}《晋谥恭世子议》:“{周}之衰也﹐{楚子}以{霸王}之器﹐奄有{荆}{蠻}﹐光啓土宇﹐赫赫{楚國}﹐由之而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蕩播越﹐竄在{荆}{蠻}﹐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犇{荆}{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
動蠻-汉语大词典
動蠻
【1】方言。指动手打人等野蛮行为。{克非}《春潮急》十六:“〔{李克}〕刚才在厅旁那边留神细看这场并不寻常的父子纷争。及见{李春山}动蛮﹐才两步插过来横挡在中间﹐阻住那‘家法’的挥舞。”
土蠻-汉语大词典
土蠻
【1】旧指仡佬族。{清}{魏源}《圣武记》卷七:“{苗}叛時﹐惟沿邊{土蠻}不從亂。{土蠻}者﹐號{犵狫}﹐故土司遺民也。”
夷蠻-汉语大词典
夷蠻
【1】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唐}{韩愈}《祭郑夫人文》:“微嫂之力﹐化爲夷蠻。”《史记·太史公自序》:“嘉{句踐}夷蠻能脩其德﹐滅强{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明}{刘基}《过闽关》诗之四:“驛路高低過嶺關﹐兠離人語雜夷蠻。”
小蠻腰-汉语大词典
小蠻腰
【1】旧时用以喻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明}{唐寅}《黄莺儿》词:“路迢遥﹐歸期正早﹐瘦損小蠻腰。”{方荣杲}《题红薇日记》诗:“俠女芳名稱{玉嬌}﹐玲瓏嫵媚小蠻腰。”
小蠻-汉语大词典
小蠻
【1】泛指姬妾。{宋}{黄庭坚}《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參同火﹐梨棗枝繁﹐深鎖三關﹐不要{樊姬}與{小蠻}。”{程善之}《拟古》诗:“前車擁賓客﹐後乘載{小蠻}。”【2】酒器名。{唐}{白居易}《春晩酒醒寻梦得》诗:“還攜小蠻去﹐試覓{老劉}看。”自注:“小蠻﹐酒榼名也。”按﹐{白居易}《夜招晦叔》诗有“高調{秦}筝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蠻”即“小花蠻榼”之略称。【3】{唐}{白居易}的舞妓名。{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爲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嚇蠻書-汉语大词典
嚇蠻書
【1】传说{李白}曾为{唐玄宗}起草答{渤海国}可毒书,后世称为“嚇蠻書”。《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左手將鬚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一折:“那裏是樽前誤草嚇蠻書﹐便是我醉中納了風魔狀。”【2】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清}{黄遵宪}《流求歌》:“歸化雖編{歸漢里}﹐畏威終奉嚇蠻書。”
山蠻-汉语大词典
山蠻
【1】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三月﹐{秦}兵寇{南鄉}﹐拔之﹐山蠻三萬户降{秦}。”{胡三省}注:“自{春秋}之時﹐{伊}{洛}以南﹐{巴}﹑{巫}﹑{漢}﹑{沔}以北﹐大山長谷﹐皆蠻居之……{後漢}{祭遵}攻新城蠻﹑柏華蠻﹐破{霍陽聚}﹐則{春秋}蠻氏之聚落也。其後又有巫蠻﹑南郡蠻﹑江夏蠻。{襄陽}以西﹐{中廬}﹑{宜城}之西山﹐皆蠻居之﹐所謂山蠻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元嘉}〕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蕭思話}鎮{襄陽}﹐啟{太祖}自隨戍{沔北}﹐討{樊}{鄧}諸山蠻﹐破其聚落。”
村蠻漢-汉语大词典
村蠻漢
【1】犹乡巴佬。{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八出:“村蠻漢﹐買甚的?”
村蠻-汉语大词典
村蠻
【1】粗野。《词林摘艳·集贤宾·诗酒玩江楼》套曲:“那姐姐香甜俊美嬌﹐小人又村蠻鱉强醜﹐醜和嬌兩意怎相投!”
東謝蠻-汉语大词典
東謝蠻
【1】古族名。{唐}代分布在今{贵州省}东北境。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旧唐书·西南蛮传·东谢蛮》:“{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宫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爲酋長﹐其部落皆尊畏之。”
東蠻-汉语大词典
東蠻
【1】{唐}鼓吹铙歌名。《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东蛮》{宋}{郭茂倩}题解:“《東蠻》﹐言既克{東蠻}﹐羣臣請圖蠻夷狀﹐如《周書·王會》也。”【2】指{东谢蛮}。{唐}{柳宗元}《东蛮》诗:“{東蠻}有{謝}氏﹐冠帶理海中。”
板楯蠻-汉语大词典
板楯蠻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秦}{汉}时分布在当时的{巴郡}一带。《後汉书·桓帝纪》:“{白馬羌}寇{廣漢屬國}﹐殺長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蠻}討破之。”{李贤}注:“{板楯}﹐{西南蠻}之號。”
楚管蠻絃-汉语大词典
楚管蠻絃
【1】泛指南方的管弦乐器。{唐}{李商隐}《燕台·冬》诗:“{楚}管蠻絃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
楚蠻-汉语大词典
楚蠻
【1】古代指{楚国}境内的民族。《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横蠻-汉语大词典
横蠻
【1】蛮横。{铁郎}《二十世纪之湖南》:“紳黨横蠻﹐似{墺國}之{梅特涅}﹐而老朽則過之。”{丁玲}《母亲》一:“{罗}家还不是那种十分横蛮不讲理的人家﹐看在老头子的面上﹐好好歹歹也就让了他们一些。”
樊蠻-汉语大词典
樊蠻
【1】{唐}{白居易}的家妓{樊素}﹑{小蛮}的并称。{唐}{白居易}《天寒晩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四海故交唯{許}{汝}﹐十年貧健是{樊}{蠻}。”
獅蠻-汉语大词典
獅蠻
【1】{宋}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宋}{吴自牧}《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爲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爲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輕閃過﹐捽住獅蠻﹐恨心不捨。”{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陣處磕搭的揝住獅蠻﹐交馬處滴溜撲摔下雕鞍。”{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獅蠻拽札起錦征袍﹐把龍泉扯離出沙魚鞘。”【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節〕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門首紥縛燈栅﹐張掛新奇好燈……獅蠻社火﹐鼓樂笙簫﹐通宵達旦。”
獅蠻寶帶-汉语大词典
獅蠻寶帶
【1】古代高级武官用的腰带。《三国演义》第三回:“只見{吕布}……繫獅蠻寶帶﹐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
獠蠻-汉语大词典
獠蠻
【1】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康子}〕不生於他地﹐而生於此地﹐不爲邊僻洞穴生番獠蠻之人﹐而爲數千年文明國土之人。”
獨錦蠻-汉语大词典
獨錦蠻
【1】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獨錦蠻}亦{烏蠻}種﹐在{秦藏川}南。”
戎蠻-汉语大词典
戎蠻
【1】亦作“[戎曼]”。即{蛮氏}。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一带。后为{楚}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晉}人執{戎曼子}{赤}歸于{楚}。{赤}者何?{戎曼子}之名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蠻城}﹐即{戎蠻子國}。{哀}四年﹐{楚}圍{蠻氏}﹐盡俘以歸。”【2】泛指四夷。{晋}{张华}《命将出征歌》:“{重華}臨帝道﹐戎蠻或不賓。”{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吴}﹑{楚}﹑{秦}﹑{越}﹐昔之稱戎蠻者﹐今皆爲中原腹地。”
武陵蠻-汉语大词典
武陵蠻
【1】{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武陵郡},故名。《後汉书·桓帝纪》:“{武陵蠻}寇{江}{陵}﹐車騎將軍{馮緄}討﹐皆降散。”
放蠻-汉语大词典
放蠻
【1】使用蛮横手段。{欧阳山}《苦斗》四二:“{何守义}听她这样说﹐就抢上前一步﹐抓住她的两只胳膊﹐准备放蛮。”
洞蠻-汉语大词典
洞蠻
【1】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南中洞蠻作亂。”{清}{李渔}《风筝误·梦骇》:“今日聖主臨軒策士﹐出的題目是問洞蠻犯順該撫該勦的機宜。”
淺蠻-汉语大词典
淺蠻
【1】我国古代对南方发展程度较高,生活习俗等比较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元}{谢应芳}《宜山谣》:“椎髻舞﹐擊銅鼓﹐淺蠻生蠻皆安堵。”《太平广记》卷一九〇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王建》:“{邛}{黎}之間有淺蠻焉﹐世王號﹐曰{劉王}﹑{揚王}﹑{郝王}。”
溪蠻-汉语大词典
溪蠻
【1】即五溪蛮。{东汉}至{宋}对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区{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故称。《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夔州路}轉運使{丁謂}言:‘溪蠻入粟實緣邊砦栅﹐頓息{施}{萬}諸州饋餉之弊。’”{清}{钱谦益}《湖广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张醇儒授文林郎制》:“今之{桃源}﹐介在{沅}{湘}溪蠻﹐接跡亦稍勤征繕矣。”
漁蠻-汉语大词典
漁蠻
【1】指以舟为家的渔民。{宋}{范成大}《连日风作洞庭不可渡出赤沙湖》诗:“漁蠻尚自有常處﹐羈官方汝尤飄零。”{沈钦韩}注:“漁當作魚。{東坡}有《魚蠻子》詩。蓋如蜑户以舟爲家﹐《寰宇記》所謂{江}東曰水郎也。”{清}{朱方蔼}《吴中杂咏》之四:“十里荷香明鏡間﹐扁舟來往樂漁蠻。”
指日蠻-汉语大词典
指日蠻
【1】古时祈晴用的神画像。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吾所業乃印雨龍與指日蠻也﹐今丞相爲政數年﹐率春及夏旱﹐僕印賣求雨龍;纔秋至冬多雨潦﹐即賣指日蠻﹐吾獲利以足衣食。”
胡攪蠻纏-汉语大词典
胡攪蠻纏
【1】不讲道理﹐胡乱纠缠。《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多少旅客明明是听不清话﹐我却认为他们是胡搅蛮缠。”{袁静}《伏虎记》第十四回:“这家伙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胡搅蛮缠。”
烏蠻鬼-汉语大词典
烏蠻鬼
【1】即乌鬼。{川}俗事奉的鬼神名。{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老杜}詩〕:‘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黄魚’﹐{川}{峽}路人家﹐多供祀烏蠻鬼。以臨{江}﹐故頓頓食黄魚耳。”
烏蠻髻-汉语大词典
烏蠻髻
【1】古{乌蛮}族人的发式。{唐}{袁郊}《甘泽谣·红线》:“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繫青絲輕履。”
烏蠻-汉语大词典
烏蠻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絶塞{烏蠻}北﹐孤城{白帝}邊。”《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詔}……本{哀牢夷}後﹐{烏蠻}别種也。”{宋}{陆游}《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惟是{魚復}之故城﹐雖號{烏蠻}之絶塞﹐乃如别駕﹐實類閒官。”
生蠻-汉语大词典
生蠻
【1】古时对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数民族的蔑称。{元}{张翥}《忆闽中》诗:“人多熟酒燒藤葉﹐市有生蠻賣象牙。”{唐}{白居易}《与元衡诏》:“生蠻部落{苴舂}等﹐久阻聲教﹐遠此歸投。”
白蠻-汉语大词典
白蠻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分布于今{云南省}{滇池}﹑{洱海}地区及{四川省}南部。{唐}时其首领参加了{南诏}政权。{後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首领{段氏}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白蛮}中居今{洱海}地区者﹐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宫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威行{烏}{白蠻}﹐解辮請冠裾。”{唐}{杜甫}《秋风》诗:“要路何日罷長戟﹐戰自{青羌}連{白蠻}。”
百蠻-汉语大词典
百蠻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方外内鄉﹐百{蠻}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旧唐书·辛替否传》:“千里萬里﹐貢賦於郊;九夷百{蠻}﹐歸款於闕。”《诗·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毛}传:“因時百{蠻}﹐長是{蠻}服之百國也。”{清}{陈玉树}《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诗:“{越}甲鳴君情共憤﹐百{蠻}終獻吉光裘。”{元}{汤式}《赏花时·送人回镇淮安》曲:“鐵甕金墉壯九關﹐銅柱樓船控百{蠻}﹐{江}{漢}静波瀾。”
瘴雨蠻煙-汉语大词典
瘴雨蠻煙
【1】指南方含有瘴气的烟雨。{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蠻煙﹐十年夢﹐尊前休説。”{清}{王韬}《宜索归澳门议》:“至歲以{中國}十數萬生靈擲於洪濤巨浸之中﹐殞於瘴雨蠻煙之地。”
瘴蠻-汉语大词典
瘴蠻
【1】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明史·潘珍传》:“今北敵曰蕃﹐聯帳萬里﹐烽警屢聞﹐顧釋門庭防﹐遠事瘴蠻﹐非計之得。”
要蠻-汉语大词典
要蠻
【1】指王畿外极僻远的蛮荒之地。要﹐要服。{晋}{潘尼}《释奠颂》:“席卷要蠻﹐蕩定荒阻。”
蠻荆-汉语大词典
蠻荆
【1】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後汉书·李膺传》:“{緄}前討{蠻荆}﹐均{吉甫}之功。”《诗·小雅·采芑》:“蠢爾{蠻荆}﹐大邦爲讎。”{朱熹}集传:“{蠻荆}﹐{荆州}之蠻也。”{宋}{欧阳修}《金鸡》诗:“{蠻荆}鮮人秀﹐厥美爲物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蛮荆}﹐所谓南蛮。”
蠻作-汉语大词典
蠻作
【1】蛮干。《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雖是難纏﹐却不蠻作。”
蠻睫螳輪-汉语大词典
蠻睫螳輪
【1】用《庄子·则阳》{蛮}居蜗角﹑《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虫巢蚊睫﹑《庄子·人间世》螳臂当车等寓言故事。比喻幺麽小丑。{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國初奠定區宇﹐所剗除諸逆寇﹐皆嘗竊大號﹐鑄錢文……蠻睫螳輪﹐竟非全無大志者。”
蠻楚-汉语大词典
蠻楚
【1】即{蛮荆}。{唐}{柳宗元}《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辛生}嘗南依{蠻楚}﹐專志於學。”集注引{孙汝听}曰:“〔{蠻楚}〕謂{荆州}也。”
蠻夷-汉语大词典
蠻夷
亦作“[蠻彝]”【1】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魑魅爲羣。”{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总论》:“{蜀}地僻陋有蠻彝風。”{欧榘甲}《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爲蠻夷﹐然其地温暖﹐萬物繁生﹐覓食甚易。”
蠻夷戎狄-汉语大词典
蠻夷戎狄
【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国语·周语中》:“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荀子·正论》:“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郭沫若}《屈原》第二幕:“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卿大夫﹐农工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蠻聲獠氣-汉语大词典
蠻聲獠氣
【1】旧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说话的声气。{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聽不上蠻聲獠氣﹐倒敢恁煩天惱地。”
蠻頭-汉语大词典
蠻頭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祭神用品。以面粉包肉为人头形﹐故称。{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馒头青白团》:“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爲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爲饅頭也。”
蠻僿-汉语大词典
蠻僿
【1】粗野闭塞。{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其原因在{蒙古}鐵騎之西侵﹐{俄國}受其蹂躪者三百餘載﹐其漸長育之文明﹐遂而中斬於斯時﹐因復反於蠻僿之境而毫無進步。”
蠻軍-汉语大词典
蠻軍
【1】蛮族军队。{清}{李渔}《风筝误·败象》:“這的是風鶴皆兵﹐草木皆刀﹐把蠻軍魂收魄掃。”{清}{李渔}《风筝误·运筹》:“賊勢堪虞﹐肆蠻軍野戰﹐不用兵書;衝鋒辟路﹐惟仗那猛象前驅。”
蠻溪-汉语大词典
蠻溪
【1】指南方的溪流。{明}{区大相}《入罗滂水》诗:“潮响蠻溪合﹐林光瘴峒消。”{宋}{梅尧臣}《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案頭蠻溪硯﹐其狀若圓璧。”按﹐此指{广东}{高要}之{端溪}。
蠻服-汉语大词典
蠻服
【1】泛称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唐}{元稹}《骆口驿》诗:“二星徼外通蠻服﹐五夜燈前草御文。”【2】古代王畿方千里之外﹐每方五百里分为一服﹐共分成九服。蛮服在卫服之外﹐夷服之内﹐为第六服。《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贾公彦}疏:“言蠻者﹐近夷狄﹐蠻之言縻﹐以政教縻來之。”
蠻子-汉语大词典
蠻子
【1】古代{戎蛮}部落的首领。子﹐爵位名。《左传·哀公四年》:“〔{士蔑}〕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春秋·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戎}{蠻子}殺之。”{孔颖达}疏:“{戎}是種號﹐{蠻}是國名﹐子﹐爵也。”【2】泛指部落首领。{唐}{白居易}《蛮子朝》诗:“{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蠻子。”【3】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带有轻视的意思。{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蠻子設計﹐送到相公一封書﹐説相公病危死了。”{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九·■子蛮子》:“南人相貌鄙薄﹐體輕浮﹐其皆類乎廝役﹐故稱奴婢爲蠻子。”{何其芳}《七一五团在大青山》:“我不能忘记那些你对我谈雪山﹑草地和{西康}蛮子的夜晩。”《水浒传》第二九回:“眼見得是箇外鄉蠻子﹐不省得了。”
蠻王-汉语大词典
蠻王
【1】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明}{徐熥}《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趁墟{滇}客龍名市﹐納款蠻王象渡河。”
蠻珍-汉语大词典
蠻珍
【1】指南方所产珍贵物品。{清}{唐孙华}《送同年陆匪莪之官新建》诗:“萬里蠻珍來{粤}賈﹐一帆湖影接鄉關。”
蠻利-汉语大词典
蠻利
【1】{唐}时{南诏国}对{唐}人任师保的尊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故{西瀘}令{鄭回}者﹐{唐}官也﹐往{巂州}破﹐爲所虜。{閤羅鳳}重其惇儒﹐號‘蠻利’﹐俾教子弟﹐得箠搒﹐故國中無不憚。”
蠻蟲-汉语大词典
蠻蟲
【1】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汉}{班固}《白虎通·礼乐》:“蠻蟲難化﹐執心違邪。”
蠻徭-汉语大词典
蠻徭
【1】见“蠻猺”。
蠻民-汉语大词典
蠻民
【1】泛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榛﹐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蠻箐-汉语大词典
蠻箐
【1】南方少数民族设置的竹弩。{清}{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乡贤二》:“途中懸崖絶壑﹑豺虎蠻箐﹑水火盜賊之虞﹐無所不歷﹐瀕於死者屢矣。”
蠻-汉语大词典
蠻
“[蛮]”的繁体字。《廣韻》莫還切,平删,明。【1】荒野遥远,不设法制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孔}传:“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孔颖达}疏:“{鄭}云,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云蠻。”《礼记·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汉书·贾捐之传》:“《詩》云:‘蠢爾{蠻荆},大邦爲讎。’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爲國家難,自古而患之久矣,何況乃復其南方萬里之蠻乎!”{清}{魏源}《圣武记》卷七:“無君臣不相統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一方之謂‘蠻’。”【2】古代亦指国外。参见“[蠻舶]”﹑“[蠻船]”。【3】粗野;强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又恐怕{張幼謙}出去,被他兩家氣頭上蠻打壞了。”{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凡專擅自恣者通謂之蠻。”{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澄河}是咱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是得听咱们的指挥。”【4】指南方口音,不易听懂。{清}{龚自珍}《附录某生与友人书》:“小婢口齒蠻復蠻,秋衫紅淚澘復澘。”{郁达夫}《出昱岭关过三阳坑後车道曲折风景絶佳》诗:“地傳{洙}{泗}溪争出,俗近{江}{淮}語轉蠻。”【5】奴婢。{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四川}謂婢曰蠻。”【6】方言。副词。很;满;挺。《醒世姻缘传》第五回:“三間高高的門樓,當中蠻闊的兩扇黑漆門。”{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小崔}和{许宁}好了好几年,蛮好的一对。”{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不要紧,我身子蛮结实。”【7】{唐}诗人{白居易}妾{小蛮}的简称。{小蛮}细腰善舞,后因借指舞伎。{宋}{苏轼}《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樂天}雙鬚如霜营,始知謝遣{素}與{蠻}。”{程縯}注:“{樂天}有二妾,{樊素}善歌,{小蠻}善舞。”{宋}{苏轼}《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8】我国古代部落名。参见“[蠻子]”﹑“[蠻氏]”。【9】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斗促织》:“依希{觸}與{蠻},蝸角並開國。”【10】水兽名。{晋}{郭璞}《山海经图赞·神髯遗鱼》:“其音如吟,一脚人面,鼠身鼈頭,厥號曰蠻。”【11】水名。{宋}{欧阳修}《书宜城修水渠记後奉呈朱寺丞》诗:“樂哉{朱}君鄣靈堤,導{鄢}及{蠻}興衆陂。”《清一统志·湖北省·襄阳府》:“{鄢水},在{宜城縣}西南,源出{南漳縣}西{康狼山},東流入{宜城縣}南入{漢}……又名{蠻水},今名{蠻河}。此水本名{夷水},{桓温}父名{彝},改曰{蠻水}。”【12】姓。见《通志·氏族略二》。
蠻靴-汉语大词典
蠻靴
【1】见“蠻鞾”。
蠻人-汉语大词典
蠻人
【1】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杀人﹐奸淫掳掠﹐做着虽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清}{李渔}《风筝误·坚垒》:“呀!把尊神拜仰﹐威靈庇遠方﹐恕蠻人愚蠢﹐免降災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齊}有宦者内參{田鵬鸞}本蠻人也。”
蠻男-汉语大词典
蠻男
【1】方言。指男性童仆。{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四川}謂婢曰蠻。其气()買攜養之童豎曰蠻男。”
蠻罽-汉语大词典
蠻罽
【1】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唐}{高彦休}《唐阙史·贱买古画马》:“{外郎}奇之﹐命取以視﹐則古絲烟晦﹐幅聯三四﹐蠻罽裁標。”
蠻牋-汉语大词典
蠻牋
【1】见“蠻箋”。
蠻氣-汉语大词典
蠻氣
【1】粗犷悍勇的风气。{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广东}还有点蛮气﹐较好。”
蠻氊-汉语大词典
蠻氊
【1】见“蠻氈”。
蠻酒-汉语大词典
蠻酒
【1】南方造的酒。{唐}{罗隐}《寄徐济进士》诗:“雪壓{楚}蓮秋後折﹐雨催蠻酒夜深酤。”
蠻音-汉语大词典
蠻音
【1】南方口音。《北齐书·陆法和传》:“又{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時有所論﹐則雄辯無敵﹐然猶帶蠻音。”{唐}{许棠}《寄陆睦州》诗:“汐潮通{越}分﹐部伍雜蠻音。”{清}{曹寅}《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墟里寒泉在﹐蠻音稚子餘。”
蠻兒-汉语大词典
蠻兒
【1】{唐}代名歌舞伎。后亦泛指舞姬侍妾。{元}{耶律楚材}《复用前韵戏呈龙岗居士兼善长诗友》之二:“{蠻兒}侍寢{龍崗}老﹐恰似柔稊生柳枝。”{唐}{郑嵎}《津阳门诗》:“{迎娘}歌喉玉窱﹐{蠻兒}舞帶金葳蕤。”自注:“{迎娘}﹑{蠻兒}乃梨園弟子之名聞者。”{元}{耶律楚材}《戏景贤》诗:“{蠻兒}深愜{龍岡}意﹐唱得{香山}《楊柳枝》。”
蠻查-汉语大词典
蠻查
【1】古代果木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羣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製爲美名﹐以標奇麗……查三:蠻查﹑羌查﹑猴查。”
蠻語-汉语大词典
蠻語
【1】南方少数民族的言语。{明}{王世贞}《曲藻》:“不可作者:俗語﹑蠻語﹑謔語﹑嗑語﹑市語﹑方語﹑書生語﹑譏誚語。”{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爲{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桓}問:‘娵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爲娵隅。’{桓公}曰:‘作詩何以作蠻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唐}{韩翃}《寄武陵李少府》诗:“{楚}歌催晩醉﹐蠻語入新詩。”{林景行}《日夕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昏燈且校篇﹐蠻語待强記。”
蠻貊-汉语大词典
蠻貊
亦作“[蠻貃]”亦作“[蠻貉]”【1】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唐}{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聲振蠻貊﹐惠化鍾{華陽}。”{汉}{桓宽}《盐铁论·通有》:“求蠻貉之物以眩中國﹐徙{卭}{筰}之貨致之東海。”{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蠻貃無知﹐没我恩德﹐虜運將絶﹐腥羶穢朝。”{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包顺》:“按{包公}在當日已名動蠻貊如此。”原注:“指{西羌}{于龍}{呵}歸{漢}﹐慕{包拯}名﹐姓{包}事。”《书·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蠻雲蜑雨-汉语大词典
蠻雲蜑雨
同“[蠻煙瘴雨]”【1】{宋}{刘克庄}《挽赵漕克勤礼部》诗之一:“定應去判芙蓉館﹐不墮蠻雲蜑雨中。”
蠻僮-汉语大词典
蠻僮
【1】见“蠻童”。
蠻氈-汉语大词典
蠻氈
亦作“[蠻氊]”【1】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宋}{苏轼}《郭纶》诗:“我當憑軾與寓目﹐看君飛矢射蠻氊。”一本作“蠻氈”。{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氈出西南諸蕃﹐以{大理}者爲最。蠻人晝披夜卧﹐無貴賤﹐人有一氈。”{宋}{陆游}《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徑撥紙帳投蠻氈。”
蠻盒-汉语大词典
蠻盒
【1】一种藤制的由底盖相合而成的盛器。藤产南方﹐故称。{清}{周亮工}《大清明曲》之二:“{銀瓶山}下展新塋﹐蠻盒紛將橡栗盛。”
蠻鼓-汉语大词典
蠻鼓
【1】南方一种大鼓。也叫蜀鼓。{唐}{杜牧}《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滕閣}中春綺席開﹐《柘枝》蠻鼓殷晴雷。”
蠻荒-汉语大词典
蠻荒
【1】泛指远离京畿而文化﹑经济落后的僻远地区。《後汉书·樊準传》:“化自聖躬﹐流及蠻荒。”{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蓋文明之朕﹐固孕於蠻荒﹐野人狉榛其形﹐而隱曜即伏於内。”{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五:“山驛星斗寒﹐凛矣蠻荒國。”{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長終。”
蠻歌獠語-汉语大词典
蠻歌獠語
【1】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和讲话声。{宋}{张耒}《鸣蛙赋》:“若{羌}絲野鼓﹐雜亂無節兮﹐又似夫蠻歌獠語﹐詭怪之迭作也。”
蠻雲瘴雨-汉语大词典
蠻雲瘴雨
同“[蠻煙瘴雨]”【1】{明}{夏缁}《夜过伏波营》诗:“蠻雲瘴雨滿山頭﹐火照殘碑識{馬侯}。”
蠻俗-汉语大词典
蠻俗
【1】蛮地风俗。{宋}{欧阳修}《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寺在临江一山上与县廨相对》:“野僧豈解惜清泉﹐蠻俗那知爲勝迹。”
蠻蕉-汉语大词典
蠻蕉
【1】芭蕉。因产于南方﹐故称。{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秋入蠻蕉風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
蠻話-汉语大词典
蠻話
【1】指不易听懂的南方话。{吴组缃}《山洪》二:“后来局里先生站到柜台上﹐拍手说﹐说了半天﹐他那口蛮话﹐我也照头不照尾。”【2】横蛮的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我道:‘這個奇了﹐那裏鬧出這麽一句蠻話來?’”
蠻檣-汉语大词典
蠻檣
【1】指南方船舶。{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彼蠻檣與海楫﹐得乘時伺便而至耳。”
蠻隸-汉语大词典
蠻隸
【1】由南方少数民族人充当的奴隶。{康有为}《大同书》丙部:“{劉歆}僞爲《周官》﹐以{漢}制緯之﹐乃託爲罪隸﹑閩隸﹑蠻隸﹑夷隸﹑貉隸諸名﹐以爲{周公}之制。”{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問役焉取?則蠻隸是徵。”《周礼·秋官·蛮隶》:“蠻隸﹐掌役校人養馬。”{郑玄}注:“征南夷所獲者。”{贾公彦}疏:“云掌役校人者﹐爲校人所役使以養馬。”
蠻判官-汉语大词典
蠻判官
【1】{宋}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蠻人言語不通﹐郡中有蠻判官者爲之貿易﹐蠻判官蓋郡吏﹐然蠻人懾服﹐惟其言是聽。”
蠻公子-汉语大词典
蠻公子
【1】对南方少年的戏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君勿漏言。蠻公子頗充裕﹐年又雛﹐未必深解五木訣。我贏些須﹐明當奉屈耳。”
蠻錦-汉语大词典
蠻錦
【1】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锦。{唐}{张碧}《游春引》之二:“{五陵}年少輕薄客﹐蠻錦花多春袖窄。”
蠻奴-汉语大词典
蠻奴
【1】指舞姬;婢仆。{唐}{罗邺}《自遣》诗:“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蠻奴。”{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何處小蠻奴﹐擅入人家窺伺?”【2】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明}{李梦阳}《土兵行》:“花裙蠻奴逐婦女﹐白奪釵釧换酒沽。”
蠻村-汉语大词典
蠻村
【1】蛮人的村庄。亦泛指荒村。{宋}{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三:“倦看澀勒暗蠻村﹐亂棘孤藤束瘴根。”{宋}{苏轼}《寄虎儿》诗:“謀生看拙否﹐送老此蠻村。”
蠻獠-汉语大词典
蠻獠
【1】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此國東山阜連接﹐無大國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類蠻獠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朱砂膏治白花蛇毒》:“州連蠻獠﹐三月草長蛇盛﹐則當防戍。”{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華族寒門﹐别若鳥魚;蠻獠都士﹐絶出智愚。”
蠻絃-汉语大词典
蠻絃
【1】见“蠻弦”。
蠻强-汉语大词典
蠻强
【1】蛮横倔强。{叶圣陶}《倪焕之》三:“那教师握住那学生颤动的手说:‘犯点儿错没有什么要紧﹐用不着蛮强;只要自己明白﹐以后再也不会错了。’”
蠻獷-汉语大词典
蠻獷
【1】粗野强悍。{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攀躋誠畏塗﹐習俗羨蠻獷。”
蠻貨-汉语大词典
蠻貨
【1】南方出产的货物。{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詩人多用方言﹐南人謂象牙爲白暗﹐犀爲黑暗﹐故{老杜}詩曰:‘黑暗通蠻貨。’”
蠻做-汉语大词典
蠻做
【1】胡作;硬干。《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上官翁}早已識破其情﹐想道:‘省得他自家蠻做出事來﹐不免用個計較﹐哄他在圈套中了﹐再作道理。’”{王古鲁}注:“蠻做﹐吴語﹐即‘胡做’。”
蠻府-汉语大词典
蠻府
【1】旧指主管少数民族的官署。{明}{陈子龙}《送吴峦稚司李桂林》诗:“蠻府官閒能作賦﹐{漢}廷恩近憶鳴珂。”{明}{袁宗道}《送郭少参希彦之蜀》诗:“蠻府傳新檄﹐賓人候去旌。”
蠻估-汉语大词典
蠻估
【1】古代指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贾。{明}{高启}《蔷薇露盥手》诗:“蠻估海帆迴﹐銀甖玉汞開。盥餘香滿手﹐恰似折花來。”原注:“《一統志》:‘薔薇水出{占城國}﹐灑衣經歲香不歇。’”
蠻蜑-汉语大词典
蠻蜑
【1】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諸葛武侯}相{蜀}﹐制{蠻蜑}侵{漢}界。自{吐蕃}西至東﹐接{夷陵}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陈书·徐世谱传》:“世居{荆州}爲主帥﹐征伐{蠻蜑}。”{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邕州}舊以刺竹爲墻﹐{蠻蜑}來侵﹐竟不能入。”
蠻瘴-汉语大词典
蠻瘴
【1】南方瘴气。{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舊唐書》謂{居易}流落江湖四五年﹐幾淪蠻瘴。”{宋}{张九成}《辛未闰四月即事》诗之一:“須臾倒江湖﹐一掃蠻瘴腥。”
蠻力-汉语大词典
蠻力
【1】粗笨的气力。《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其中有膀子蠻力的﹐不去靠弓馬幹功名﹐偏喜作個山闖子﹐流爲强盜。”{郭沫若}《屈原考》:“{项羽}一身蛮力﹐终于上了{刘邦}的当。”{明}{袁宏道}《竹枝词》:“拽時蠻力强三虎﹐抛擲輕如一鳥毛。”
蠻箋-汉语大词典
蠻箋
亦作“[蠻牋]”【1】{唐}时高丽纸的别称。亦指{蜀}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唐}{陆龟蒙}《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雨多青合是垣衣﹐一幅蠻牋夜款扉。”{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十樣蠻牋紋錯綺﹐粲珠璣。”{清}{徐芳}《柳夫人小传》:“每宗伯({錢謙益})句就﹐遣鬟矜示{柳}﹐擊鉢之頃﹐蠻箋已至﹐風追電躡﹐未嘗肯地步讓。”{姚锡钧}《和了公和》:“分付幾園老居士﹐蠻牋同擘酒家樓。”
蠻俚-汉语大词典
蠻俚
【1】见“蠻里”。
蠻裔-汉语大词典
蠻裔
【1】蛮荒之地。{清}{张际亮}《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天語監司乃大臣﹐古聞蠻裔多羣醜。”《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無曰蠻裔﹐不虔汝德。”{刘良}注:“無以爲蠻夷荒裔之國不敬汝德。”《明史·郑履淳传》:“以蠻裔爲關門勁敵﹐以錢穀爲黎庶脂膏。”
蠻粧-汉语大词典
蠻粧
【1】南方的妆饰。{清}{周亮工}《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之四:“蠻粧新樣{木蘭陂}﹐學得{金陵}百事宜。”原注:“姬初至{榕城}﹐學爲{秣陵}粧。”
蠻煙瘴霧-汉语大词典
蠻煙瘴霧
同“[蠻煙瘴雨]”【1】{宋}{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蠻煙瘴霧雖生處﹐何必區區憶陋邦。”
蠻客-汉语大词典
蠻客
【1】南方客商。{唐}{卢纶}《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榷商蠻客富﹐税地芋田肥。”
蠻紇恒-汉语大词典
蠻紇恒
【1】方言。养子。{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山西}{平陽}謂養子曰蠻紇恒。”
蠻茶-汉语大词典
蠻茶
【1】南方地区所产的茶叶。{宋}{范成大}《食罢书字》诗:“捫腹蠻茶快﹐扶頭老酒中。”自注:“蠻茶出{修仁}﹐大治頭風。”按﹐{修仁}在今{广西}。
蠻横-汉语大词典
蠻横
【1】犹猛烈。{杨朔}《月黑夜》:“风雨的势头不但不减﹐反而更加蛮横。”【2】粗暴而不讲理。{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瞿秋白}《饿乡纪程》十:“那堂倌絮絮叨叨说﹐那地{俄国}人怎样多﹐{谢美诺夫}的兵怎样蛮横﹐穷党来了﹐又不知道怎么样?”
蠻虜-汉语大词典
蠻虜
【1】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三国} {魏}{曹叡}《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蠻虜。”
蠻族-汉语大词典
蠻族
【1】古时泛称居住在南方的人。{{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从传说和神话里﹐推测远古居民分布的一般情况如下……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
蠻夏-汉语大词典
蠻夏
【1】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三国} {魏}{曹植}《魏德论》:“愠彼蠻夏﹐蠢爾弗恭。”《文选·李康<运命论>》:“以{仲尼}之行也……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李善}注:“蠻﹐謂{蔡}{楚}也……夏﹐謂{宋}{衛}也。”
蠻不在乎-汉语大词典
蠻不在乎
【1】犹言满不在乎。不放在心上;不当一回事。《花城》1981年第2期:“‘放心啦﹐永安饭店那么高﹐掉下来头都碎了﹐她又没有身份证﹐认不出来的啦!’{阿牛}蛮不在乎的回答。”
蠻勇-汉语大词典
蠻勇
【1】强悍勇猛。{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许多挑战书飞向{张腊月}﹐可是蛮勇无比的{张腊月}﹐一次也没让对手压倒。”
蠻土-汉语大词典
蠻土
【1】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筹笔驿诗》:“南既清蠻土﹐東期赤{魏}庭。出師功自著﹐治國志誰銘。”
蠻風瘴雨-汉语大词典
蠻風瘴雨
同“[蠻煙瘴雨]”【1】{宋}{孔平仲}《孔氏谈苑·赵昶婢善吹》:“爲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清霜曉。”
蠻彝-汉语大词典
蠻彝
【1】见“蠻夷”。
蠻彊-汉语大词典
蠻彊
【1】南方边疆。彊﹐通“疆”。{清}{朱琦}《感事》诗:“節鉞遽更代﹐蠻彊重責委。”
蠻布-汉语大词典
蠻布
【1】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布。{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蘇子瞻}學士﹐{蜀}人也。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布弓衣﹐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此詩在《聖俞集》中﹐未爲絶唱。蓋其名重天下﹐一篇一詠﹐傳落夷狄﹐而異域之人貴重之如此耳。”
蠻不講理-汉语大词典
蠻不講理
【1】蛮横﹐不讲道理。{鲁迅}《彷徨·肥皂》:“谁知道那势利鬼不但不依﹐还蛮不讲理﹐说了许多可恶的废话。”{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九:“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呵哟﹐你是野人哪﹐这样蛮不讲理!”
蠻紙-汉语大词典
蠻紙
【1】蛮方产的纸。《说郛》卷三引{唐}{段公路}《北户录》:“{晉}{宋}間有一種紙﹐長丈餘﹐就船抄之﹐世謂蠻紙。”
蠻猓-汉语大词典
蠻猓
【1】旧时对西南方某些落后部族的蔑称。{严复}《救亡决论》:“三者之俗﹐蠻猓不如﹐仁義非中國有也。”
蠻觸-汉语大词典
蠻觸
【1】《庄子·则阳》:“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后以“蠻觸”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赵樸初}《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舊時袍澤同盟侣﹐化爲{蠻}{觸}争蝸涎。”{唐}{白居易}《禽虫》诗之七:“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交争蝸角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顧乃於電光石火之内﹐更興{蠻}{觸}之兵戈﹐不夢中夢乎?”{明}{郑若庸}《玉玦记·访姨》:“人生大夢信無憑﹐{蠻}{觸}徒然有鬭争。”
蠻鴃-汉语大词典
蠻鴃
【1】谓南方话像伯劳鸟叫。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赵岐}注:“今此{許行},乃南{楚}蠻夷,其舌之惡,如鴃鳥耳。鴃,博勞鳥也。”{阿英}《陵汴卖书记》:“两人相顾语﹐蛮鴃不可辨。”
蠻船-汉语大词典
蠻船
【1】蛮舶。{唐}{李洞}《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诗:“繫縧輕象笏﹐買布接蠻船。”{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诗:“海錯出蠻船﹐山珍通野餉。”
蠻鼉-汉语大词典
蠻鼉
【1】南方少数民族的鼍鼓。{唐}{张祜}《观杨瑗柘枝》诗:“促疊蠻鼉引《柘枝》﹐卷簷虚帽帶交垂。”
蠻徼-汉语大词典
蠻徼
【1】蛮地﹑边徼。泛指边远地区。指南方边塞。{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宋}{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一:“其爲諫官﹐不避誅責﹐極陳中宫廢立之失﹐遠貶蠻徼﹐非知有今日之報也。”
蠻猺-汉语大词典
蠻猺
亦作“[蠻徭]”【1】旧时对少数民族瑶族的蔑称。{宋}{叶適}《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武陵}二年﹐軍律嚴静﹐{蠻猺}震服﹐省地晏然。”{清}{泣红}《胭脂血弹词》第六回:“苦則苦﹐艷質消磨烽火裏;愁則愁﹐紅顔怎得敵{蠻猺}?”{王闿运}《<桂阳州志>序》:“蠲税課農﹐{蠻徭}大和。”
蠻牀-汉语大词典
蠻牀
【1】藤床。藤产于南方﹐故称。{宋}{欧阳修}《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蠻牀倦晨興﹐籃輿厭朝出。”
蠻幹-汉语大词典
蠻幹
【1】硬干;胡作。{赵树理}《邪不压正》四:“{小昌}却也给穷人们办过些好事……只是权力大了﹐就有些蛮干起来。”{老舍}《四世同堂》五十:“既然盼望{日本}人失败﹐他们当然不肯真刀真枪的和中央派来的人蛮干﹐他们必须给自己留个退步。”
蠻禽-汉语大词典
蠻禽
【1】鷓鸪的别名。{宋}{陆游}《东山避暑用辘轳体》诗:“輪囷離奇澗松古﹐鈎輈格磔蠻禽悲。”
蠻夷邸-汉语大词典
蠻夷邸
【1】古代供来朝邻族﹑邻国的使者所住的馆舍。{唐}{常衮}《贺白鼠表》:“方委貢於蠻邸﹐遂呈祥於甸邑。”{南朝} {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況僞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方當繫頸蠻邸﹐懸首{藁街}。”《三辅黄图》卷六:“蠻夷邸﹐在{長安}城内{藁街}。”亦省称“[蠻邸]”。《汉书·元帝纪》:“〔{建昭}三年〕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撟發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冬﹐斬其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颜师古}注:“蠻夷邸﹐若今鴻臚客館。”{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谢元深》:“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後汉书·西域传·焉耆》:“遂斬{焉耆}﹑{尉黎}二王首﹐傳送京師﹐懸蠻夷邸。”
蠻書-汉语大词典
蠻書
【1】给蛮方的战书。{明}{钱邦芑}《送侯若孩从军》诗:“墨磨鐵盾飛新檄﹐箭射蠻書下故城。”
蠻里-汉语大词典
蠻里
亦作“[蠻俚]”【1】古代少数民族{蛮}人的别称。{章炳麟}《思乡原下》:“自頃談者以{鄒魯}比德{蠻俚}﹐謂{顔回}兒﹐{孫卿}屠家公﹐{老聃}木禺行尸﹐古籍復盡廢不誦。”《後汉书·南蛮传序》:“{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内屬。”{李贤}注:“{里}﹐{蠻}之别號﹐今呼爲{俚}人。”
蠻珍海錯-汉语大词典
蠻珍海錯
【1】南方山野和海洋所产的各种珍贵食品。{宋}{苏轼}《丁公默送蝤蛑》诗:“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
蠻髦-汉语大词典
蠻髦
【1】犹蛮夷。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蠻如髦﹐我是用憂。”{清}{顾炎武}《与原一甥》:“至于{山東}人情﹐固已不啻蠻髦﹐南方親友﹐亦未見纓冠之救也。”
蠻狄-汉语大词典
蠻狄
【1】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唐}{阎随侯}《西岳望幸赋》:“羌夷覩之以奪魄﹐蠻狄聞之以挫氣。”
蠻弦-汉语大词典
蠻弦
亦作“[蠻絃]”【1】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弦乐器。{清}{陈维崧}《潇湘神·盱眙舟中作》词:“{淮水}流﹐{淮水}流﹐蠻絃銅鼓不勝愁。”{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诗:“蠻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
蠻方-汉语大词典
蠻方
【1】南方。{三国} {魏}{曹植}《朔风》诗:“凱風永至﹐思彼蠻方。”{宋}{欧阳修}《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蠻方異時俗﹐景物殊氣象。”《诗·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蠻方。”{高亨}注:“蠻方﹐當指南方。”
蠻左-汉语大词典
蠻左
【1】即蛮夷。{隋}{唐}时语。《周书·乐逊传》:“民多蠻左﹐未習儒風。”{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蛮左》:“《隋地志》末段云:‘{南郡}{夷陵}諸郡﹐多雜蠻左。’……蠻左﹐即蠻夷﹐乃當時語。”
蠻江-汉语大词典
蠻江
【1】指{四川}{青衣江}。因自塞外流入{乐山}境与{岷江}会合﹐故称。亦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的江水。{清}{吴伟业}《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山連鳥道天應盡﹐日落蠻江浪未平。”{宋}{苏轼}《初发嘉州》诗:“{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王十朋}注引{林子仁}曰:“蠻江﹐{陽山}與{青衣江}也。”{查慎行}注:“《太平寰宇記》:{青衣水}﹐濯衣即青﹐故名。至{龍遊縣}﹐與{汶水}合﹐以其來自徼外﹐故曰蠻江。”{宋}{陆游}《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小槽紅酒﹐晩香丹荔﹐記取蠻江上。”
蠻鞭-汉语大词典
蠻鞭
【1】西南少数民族用以驱使牲畜的用具。{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鞭﹐刻木節節如竹根﹐朱墨間漆之﹐長纔四五寸﹐其首有鐵環﹐貫二皮條﹐以策馬。”
蠻舶-汉语大词典
蠻舶
【1】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清}{唐孙华}《过上洋》诗:“魚鹽喧市井﹐蠻舶聚江干。”《唐书·卢钧传》:“{南海}有蠻舶之利﹐珍貨輻湊。”{宋}{无名氏}《五国故事·闽王氏》:“每發蠻舶﹐無失墜者﹐人因謂之招寶侍郎。”
蠻鞾-汉语大词典
蠻鞾
亦作“[蠻靴]”【1】舞鞋。多用麂皮制成。{茅盾}《虹》十:“这就是牺牲者的血﹐战士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和砑金的蛮靴。”{唐}{舒元舆}《赠李翱》诗:“{湘江}舞罷忽成悲﹐便脱蠻鞾出絳帷。”{清}{陈维崧}《采桑子·题画兰小册》词:“衮徧筝琶﹐舞煞蠻靴﹐百幅紅蘭出内家。”
蠻性子-汉语大词典
蠻性子
【1】脾气粗暴。{柳青}《狠透铁》:“这{来娃}是个蛮性子人。”
蠻歌-汉语大词典
蠻歌
【1】南方少数民族之歌。{唐}{杜甫}《夜》诗之一:“蠻歌犯星起﹐重覺在天邊。”{唐}{皇甫松}《浪淘沙》诗之二:“蠻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風野艇秋。”{明}{徐熥}《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開府定能寬{漢}法﹐采詩自可入蠻歌。”
蠻莫-汉语大词典
蠻莫
【1】旧土司名。{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分{孟密}北部地置安抚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附近地区;{万历}三十二年地入{缅甸}。{清}初曾再度内属﹐{乾隆}后又属{缅甸}。{明}{沈德符}《野獲编·兵部·暹罗》:“然{暹羅}實與{雲南}徼外{蠻莫}及{緬甸}相鄰。”
蠻會-汉语大词典
蠻會
【1】{南宋}时发行的一种纸币。会﹐是{南宋}纸币会子的简称;蛮﹐是{元}朝对{南宋}的蔑称。《元典章·户部六·买卖变会断例》:“緣亡{宋}蠻會﹐先欽奉聖旨禁體行使﹐經今四十餘年﹐官司未曾立法拘收除毁。”
蠻貉-汉语大词典
蠻貉
【1】见“蠻貊”。
蠻煙瘴雨-汉语大词典
蠻煙瘴雨
【1】指蛮荒地区的烟雨瘴气。亦指蛮荒地区。{清}{黄景仁}《洞庭行》:“蠻煙瘴雨土卑溼﹐留我寄命於兹鄉。”{宋}{黄公度}《眼儿媚·梅词和傅参议韵》词之一:“如今憔悴﹐蠻煙瘴雨﹐誰肯尋搜。”《明史·刘可训传》:“{可訓}將孤軍﹐出入蠻煙瘴雨者多年。”
蠻龍舌血-汉语大词典
蠻龍舌血
【1】中药没药的别名。{厉荃}《事物异名录·药材下·没药》引{宋}{陶穀}《清异录》:“{侯寧極}《藥譜》:‘蠻龍舌血﹐没藥也。’”
蠻君-汉语大词典
蠻君
【1】对蛮人的戏称。{宋}{苏轼}《王维吴道子画》诗:“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蠻貃-汉语大词典
蠻貃
【1】见“蠻貊”。
蠻娘-汉语大词典
蠻娘
【1】指南方青年妇女。{清}{陈维崧}《竹枝·粤东词》:“番君廟後鷓鴣飛﹐素馨花落蠻娘歸。”{明}{徐渭}《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三:“篋茜奩螺取次將﹐長紅大翠儘蠻娘。”{唐}{李贺}《湘妃》诗:“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静緑淚花紅。”
蠻果-汉语大词典
蠻果
【1】指南方的水果。{宋}{苏轼}《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栖禪}晩置酒﹐蠻果粲蕉荔。”
蠻僰-汉语大词典
蠻僰
【1】犹蛮夷。{僰}﹐古西南夷名﹐今{云南}{贵州}尚有其种族。《汉书·王莽传下》:“{胡}虜未滅誅﹐蠻{僰}未絶焚。”
蠻爲-汉语大词典
蠻爲
【1】胡作;硬干。{太平天囯}{李秀成}《自述》:“我今之禍﹐因主不從我奏﹐一味蠻爲。”
蠻纏-汉语大词典
蠻纏
【1】不讲道理地纠缠。{刘半农}《拟拟曲》之二:“他媳妇儿还不是那样的糊涂蛮缠不讲理。”《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及至鬧到糊塗蠻纏﹐講不清了﹐只好盡他鬧他的﹐人家過人家的。”
蠻氏-汉语大词典
蠻氏
【1】古国名。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吕氏春秋·精谕》:“{晉}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涉於{棘津}﹐{聊阮}﹑{梁}﹑{蠻氏}﹐滅三國焉。”《左传·成公六年》:“{晉}{伯宗}﹑{夏陽説}﹑{衛}{孫良夫}﹑{甯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
蠻箋象管-汉语大词典
蠻箋象管
【1】{高丽}或{蜀}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泛指名贵的纸笔。{唐}{罗隐}《清溪江令公宅》诗:“蠻牋象管夜深時﹐曾賦{陳}宫第一詩。”{宋}{李彭老}《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後》词:“蠻牋象管寫新聲﹐幾番曾試瓊壺觖。”{五代}{刘兼}《春宴河亭》诗:“蠻箋象管休凝思﹐且放春心入醉鄉。”亦作“[蠻牋象管]”。
蠻畿-汉语大词典
蠻畿
亦作“[蠻圻]”【1】古代九畿之一。又称蛮服。《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郑玄}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爲界﹐有分限者九。”{贾公彦}疏:“蠻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諸侯。”《国语·周语上》“蠻夷要服”{三国}{吴}{韦昭}注:“蠻﹐蠻圻。夷﹐夷圻也。《周禮》衛圻之外曰蠻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
蠻童-汉语大词典
蠻童
亦作“[蠻僮]”【1】南方的童仆。{宋}{梅尧臣}《茶磨》诗之二:“欲將雀舌成雲末﹐三尺蠻童一臂旋。”{宋}{陆游}《林亭书事》诗:“約束蠻僮收藥富﹐催呼稚子晒書忙。”
蠻婆-汉语大词典
蠻婆
【1】年龄较大的南方妇女。{清}{张汉}《鄂城纪事诗》:“賊分男女各二十五人爲一館……男館以兩司馬領之﹐女館以蠻婆領之。”
蠻牋象管-汉语大词典
蠻牋象管
【1】见“蠻箋象管”。
蠻功-汉语大词典
蠻功
【1】谓用暴力强迫的办法。{茅盾}《子夜》十四:“〔{屠维岳}〕看见{阿祥}闲站在游廊前﹐就发令道:‘{阿祥}﹐你到草棚里把{张阿新}骗来!骗不动﹐就用蛮功。’”
蠻淫-汉语大词典
蠻淫
【1】野蛮淫乱。《元典章·刑部三·禁采生祭鬼》:“近至{荆湖}﹐訪問{常}﹑{澧}﹑{辰}﹑{沅}﹑{歸}﹑{峽}等處﹐地連溪洞﹐俗習蠻淫。”
蠻落-汉语大词典
蠻落
【1】犹荒落。{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鬼方》:“蓋當時{楚}地﹐亦極爲蠻落﹐{春秋}始會盟中國耳。”【2】指南方少数民族部落。《新唐书·李夷简传》:“{夷簡}逐{顒}﹐占檄諭禍福﹐蠻落復平。”
蠻皮-汉语大词典
蠻皮
【1】顽劣﹐不听话。{明}{唐顺之}《与胡梅林总督书》之七:“{蘇}{松}府縣有司素蠻皮﹐一時提掇他不動﹐便成悮事。”《西游记》第十八回:“太公駡道:‘你那個蠻皮畜生﹐怎麽不去尋人﹐又回來做甚?’”
蠻野-汉语大词典
蠻野
【1】野蛮。{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文明如華﹐蠻野如蕾;文明如實﹐蠻野如華。”{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自{豳}{岐}以至{春秋}﹐又數百年﹐休養生息﹐遂一脱蠻野固陋之態。”
蠻腰-汉语大词典
蠻腰
【1】{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書}({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爲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后亦以“蠻腰”指善舞女子的细腰。《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蠻}腰細舞{章臺}柳﹐檀口輕歌{上苑}春。”{明}{顾大典}《青衫记·坐湿青衫》:“他有櫻桃素口﹐楊柳{蠻}腰﹐抛閃得人牛馬同槽。”
蠻蠻-汉语大词典
蠻蠻
【1】水兽名。《山海经·西山经》:“{剛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蠻蠻。其狀鼠身而鼈首﹐其音如吠犬。”【2】鸟声。{唐}{韦应物}《听莺曲》诗:“忽似上林翻下苑﹐綿綿蠻蠻如有情。欲囀不囀意自嬌﹐羌兒弄笛曲未調。”{唐}{张籍}《登楼寄胡家兄弟》诗:“獨上西樓盡日閒﹐林煙演漾鳥蠻蠻。”【3】比翼鸟。《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郭璞}注:“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鶼鶼鳥也。”
蠻悍-汉语大词典
蠻悍
【1】蛮横剽悍。{老舍}《骆驼祥子》五:“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如果反抗潮流﹐就是有很大的力量像{袁世凯}﹐很蛮悍的军队像{张勋}﹐都是终归失败。”
蠻榼-汉语大词典
蠻榼
【1】南方制的酒器。{宋}{张先}《木兰花·送张中行》词:“{吴}船漸起晩潮生﹐蠻榼未空寒日短。”{唐}{白居易}《夜招晦叔》诗:“高調秦筝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清}{曹寅}《後陶索酒看城西花戏柬》诗:“桃李漫山人坐卧﹐一雙蠻榼罄來無。”
蠻煙-汉语大词典
蠻煙
【1】特指外来的鸦片烟。{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蠻煙一掃海如鏡﹐清氣長此留炎州。”【2】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宋}{张咏}《舟次辰阳》诗:“村連古洞蠻煙合﹐地落秋畬{楚}俗懽。”{元}{柯丹丘}《荆钗记·团圆》:“爲參{万俟}丞相﹐招贅不從﹐反生惡意﹐將吾拘繫﹐奏官裏﹐一時改調蠻煙地﹐要陷我身軀。”{清}{龚贤}《扁舟》诗:“人語蠻煙外﹐鷄鳴海色中。”
蠻攀五經-汉语大词典
蠻攀五經
【1】方言。谓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又来了﹐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怀了毛毛﹐也会蛮攀五经地跟{余家杰}说:‘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自己不怀?你太不讲理﹐一脑壳封建。’”
蠻性-汉语大词典
蠻性
【1】粗暴的性格。{许地山}《解放者》:“他在军队里﹐蛮性越发发展﹐有三言两语不对劲﹐甚至动手动脚﹐打踢辱骂﹐无所不至。”
蠻聲-汉语大词典
蠻聲
【1】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宋}{苏轼}《和王巩》之六:“勤把鈆黄記宫樣﹐莫教絃管作蠻聲。”
蠻唱-汉语大词典
蠻唱
【1】指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宋}{苏轼}《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蠻唱與黎歌﹐餘音猶杳杳。”
蠻手蠻脚-汉语大词典
蠻手蠻脚
【1】谓动作笨拙生硬。{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一位青年医生﹐蛮手蛮脚地把她的绷带解开。”
蠻邸-汉语大词典
蠻邸
【1】见“蠻夷邸”。
蠻庭-汉语大词典
蠻庭
【1】指南方部族首领之家。{清}{曹寅}《铜鼓歌》:“豈堪懸注肆考擊﹐或疑烹餁充蠻庭。”
蠻勁-汉语大词典
蠻勁
【1】粗猛的劲头。{老舍}《四世同堂》十六:“今天﹐他没有吃酒﹐也就没有伸出拳头去的蛮劲儿。”{茅盾}《多角关系》六:“{二老板}苦笑了一下﹐知道这位洋货店老板﹐有几分蛮劲。”{曹禺}《雷雨》第一幕:“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
蠻來生作-汉语大词典
蠻來生作
【1】强做硬干。《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何玉鳳}〕便向{張金鳳}道:‘豈有此理﹐這事可是蠻來生作得的。’”
蠻夷大長-汉语大词典
蠻夷大長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史记·南越列传》:“{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爲書謝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2】借指{清}帝。{柳亚子}《题芷畦<燕游续草>》诗之一:“故宫銅狄西風淚﹐不爲蠻夷大長流。”
蠻垂-汉语大词典
蠻垂
【1】指南方边境。垂﹐通“陲”。《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天啓其心﹐東南是歸。厥初流隸﹐困于蠻垂。”
蠻花-汉语大词典
蠻花
【1】蛮地的花。{清}{唐孙华}《戏为友人代忆》诗之二:“蛋户驚妝靨﹐蠻花照淚痕。”{明}{徐渭}《扶桑花》诗之一:“憶别{湯江}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唐}{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瘴氣籠飛遠﹐蠻花向坐低。”{宋}{王安石}《溯栰》诗:“野果寒林寂﹐蠻花午簟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