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笞)是什么意思
鞭笞-古语词今用词典
鞭笞biānchī
用鞭子抽打。造父、王良皆春秋时晋国人,造父一说西周人,王良别名王于期,二人皆善于驾驭马车。造父驾四马之车,时而奔跑,时而绕圈,得心应手,所以能如此自如,是因为他独掌马缰、马鞭之故。虽然马会被突然窜出的猪惊吓,使造父不能控制,但此非造父之不能驾驭,也非所握缰绳马鞭的威力不足。王良驾车不用马鞭、马缰,而利用马的喜好,用草料和水去控制它。虽然马渴见草圃和水池而失控,但并非王良驭马之不得法。“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王良、造父都是天下著名的驾车能手。然而,倘若叫王良在车的左边掌握着马嚼,不停地喝斥,造父在车的右边用鞭子不停地抽打,这样,马连十里也走不到,这主要是由于两人共驾驭一辆车的缘故。)治天下亦然,绝不能大权旁落,君臣共掌赏罚大权。(《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一》)后引申为:批判、谴责。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用鞭子抽打。《光明日报》:“教师的这种良好品质是哺育后代最好的乳汁。鞭笞对付牛可以,对人是不行的。”
②批判、谴责。陈毅《沁园春·慰柳亚老》:“妙用斯文,鞭笞权贵,南社风骚,历四番变革,独标文采;两番争战,抗日情高。”《契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自读提示》:“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都极其成功,有力地鞭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成都晚报》:“关心群众疾苦,瞄准实发事件,颂扬新人新风,鞭笞丑恶现象。”
鞭笞 鞭挞-近义词应用词典
鞭笞 鞭挞
鞭笞 biānchī 鞭挞 biāntà
【鞭笞】用鞭子或板子打。如:
1.现在,四近没有炮火,没有鞭笞,没有压制,于是也就没有反抗,没有革命。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如:
2.他们一直遭到了和将要永远遭到人们的憎恶、咒骂;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鞭挞。
辨析:它们都指用鞭子、木板、竹板打人。“鞭挞”运用范围比“鞭笞”广,它可指具体的鞭打,又可以有比喻用法,指抨击,如例2,用评论来攻击(某种言论或行动)。“鞭笞”则只指具体的用鞭子打。
鞭笞-古文观止词典
鞭笞biān chī
【词性】:动词
鞭打(1)。《贾谊过秦论上》:执敲仆而鞭笞天下。——手拿着棍子鞭打天下人。
鞭笞不可废于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鞭笞不可废于家
【释义】:
鞭笞:用鞭或藤条打;废:废除,去掉。意谓大家族不能不用体罚来教训下人或子弟。《东游记》六八:大户道:“大王戒谕真是,小子傲慢凌人。只是我为家主鞭扑家奴,古语说的好:鞭笞不可废于家。难道这也叫做欺凌?”
笞-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笞chī
①用鞭、杖、荆条等抽打。《陈涉世家》:“尉果~广。”②笞刑。古代刑法之一,用竹板或荆条打。《汉书·刑法志》:“加~与重罪无异。”邵长蘅《阎典史传》:“犯法者鞭~贯耳不稍贳。”(贳shì:饶恕,宽免。)
笞-现代汉语大词典
笞chī
【释义】:
①用鞭、杖或竹板打人。沈从文《从文自传》:“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②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为五刑之一。
笞刑-现代汉语大词典
笞刑chī xíng
【释义】:
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民国的法律是没有笞刑的,倘有人以为肉刑好,则这人犯罪时就特别打屁股。”
笞辱-现代汉语大词典
笞辱chī rǔ
【释义】:
拷打而使受辱。范文澜等《中国通史》:“朱温凶悍狡诈,懒惰不肯作工,屡被刘崇笞辱。”
鞭笞-现代汉语大词典
鞭笞biān chī
【释义】:
①鞭打;杖击。冰心《最后的安息》:“她脑中所充满的只有悲苦恐怖,躯壳上所感受的也只有鞭笞冻饿。”②比喻谴责;批判。瞿秋白《谈谈〈三人行〉》:“《三人行》的全篇对于‘愚蒙顽固’的市侩主义,并不加以鞭笞的。”
笞笞-汉语大词典
笞笞
【1】吆喝赶马声。《西游记》第五六回:“〔{猪八戒}〕雙手舉鈀﹐上前趕馬。那馬更不懼他﹐憑那獃子笞笞的趕﹐只是緩行不緊。”
杖笞-汉语大词典
杖笞
【1】杖击。{清}{于成龙}《婚姻不遂之妙判》:“{馮汝棠}者﹐貪富嫌貧﹐棄良即醜;利慾熏其良知﹐女兒竟爲奇貨。須知令甲無私﹐本宜懲究;姑念{緹縈}泣請﹐暫免杖笞。”
榜笞-汉语大词典
榜笞
【1】鞭笞拷打。{章炳麟}《定版籍》:“有闕乏﹐即束縛詣吏﹐榜笞與逋賦等。”{宋}{陆游}《秋兴》诗之二:“榜笞督租賦﹐涉筆騂我顔。”《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貫高}至﹐對獄……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教笞-汉语大词典
教笞
【1】教训鞭笞。《史记·律书》:“故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搒笞-汉语大词典
搒笞
【1】拷打。引申指折磨。《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衆生。”《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宋}駙馬{楊鎮}從子{玠節}﹐家富於資﹐守藏吏{姚溶}竊其銀﹐懼事覺﹐誣{玠節}陰與{唐}〔{廣}〕{益}二王通﹐有司搒笞﹐誣服。”《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五年》:“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搒笞奔走者甚衆。”
捶笞-汉语大词典
捶笞
【1】杖击;抽打。《荀子·富国》:“名聲足以暴炙之﹐威權足以捶笞之。”{杨倞}注:“捶﹑笞﹐皆杖擊也。”{汉}{袁康}《越绝书·荆平王内传》:“〔{子胥}〕操鞭捶笞{平王}之墓。”
掠笞-汉语大词典
掠笞
【1】拷打;笞击。{晋}{袁宏}《後汉纪·质帝纪》:“被以誹謗之罪﹐閉獄掠笞﹐使出錢自贖。”《史记·张仪列传》:“〔{楚}相門下〕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到來日我去相府中﹐禀過此一件事。我慢慢的掠笞這廝。”
撻笞-汉语大词典
撻笞
【1】用鞭和竹板子打。{汉}{班固}《白虎通·五刑》:“刑不上大夫者﹐據禮無大夫刑﹐或曰﹐撻笞之刑也。”
擊笞-汉语大词典
擊笞
【1】鞭笞示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與共毁太子。王以故數擊笞太子。”
督笞-汉语大词典
督笞
【1】杖罚;责打。《汉书·丙吉传》:“汝嘗坐養皇曾孫不謹﹐督笞﹐汝安得有功?”{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此督字﹐當如《陳咸傳》作杖罰解。”
笪笞-汉语大词典
笪笞
【1】鞭打。《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妇病行》:“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
笞-汉语大词典
笞
《廣韻》丑之切,平之,徹。【1】用鞭﹑杖或竹板打人。《管子·形势解》:“弱子,慈母之所愛也,不以其理動者,下瓦則慈母笞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新唐书·儒学传中·郎馀庆》:“{驩州}司馬{裴敬敷}與{餘慶}雅故,以事笞{餘慶}婢父,婢方嬖,譖{敬敷}死獄中。”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2】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为五刑之一。《汉书·刑法志》:“當笞者笞臀。”《新唐书·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爲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
笞榜-汉语大词典
笞榜
【1】见“笞搒”。
笞罰-汉语大词典
笞罰
【1】拷打责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比及數歲﹐可省笞罰。”{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其督賦税﹐未嘗急貧民﹐或有所笞罰﹐唯豪劇吏耳。”
笞决-汉语大词典
笞决
【1】用刑决狱。{宋}{岳珂}《愧郯录·国忌日断刑》:“今世國忌日﹐百僚行香﹐在京則雙忌賜假﹐隻忌視事坐曹如故;外郡皆如平日﹐笞决無禁。”
笞服-汉语大词典
笞服
【1】指用鞭打来驾驭牲畜。{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御曰:‘借之。’新婦謂僕曰:‘坿驂無笞服。’”【2】拷打而使屈服。《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
笞箠-汉语大词典
笞箠
亦作“[笞捶]”亦作“[笞棰]”【1】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宋}{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驅之以笞箠。”{清}{顾炎武}《生员论上》:“一得爲此(生員)﹐則免於編氓之役……得於禮見官長﹐而無笞捶之辱。”《北齐书·孝昭帝纪》:“〔{高洋}〕自是不許笞箠郎中。”《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争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
笞譴-汉语大词典
笞譴
【1】拷打斥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皂隶》:“諸役得差﹐皆先酬之乃行;不然﹐必遭笞譴。”
笞鞭-汉语大词典
笞鞭
【1】拷打。{清}{陆嵩}《鬻儿行》:“是兒親生不論價﹐但願小過休笞鞭。”{汉}{刘向}《列女传·汉孝平王后》:“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莽}敬憚哀傷﹐意欲嫁之﹐令立國將軍{孫建世}子{豫}將醫往問疾﹐后大怒﹐笞鞭旁侍御﹐因廢疾﹐不肯起﹐{莽}遂不敢强也。”
笞擊-汉语大词典
笞擊
【1】拷打。{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凡如是者﹐蓋不止笞擊縻繫﹐易於毛角而已﹐且無有爲沉痛著大之聲﹐攖其後人﹐使之興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六:“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明}{文徵明}《胡参议传》:“大璫自{滇}還﹐道出{湖}{湘}﹐所至笞擊官吏﹐責索賂遺。”
笞掠-汉语大词典
笞掠
【1】拷打。《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體常流血﹐母乃能下食。”{明}{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裸體笞掠﹐爲辱已極﹐仁人之所深隱﹐况編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審﹐甚非所以體天愛人。”{宋}{洪迈}《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勝笞掠﹐强誣服。”《淮南子·时则训》:“〔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獄訟。”《後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無筭﹐五毒畢加﹐{禪}意自若﹐辭對無變﹐事遂散釋。”
笞督-汉语大词典
笞督
【1】犹笞责。{清}{刘大櫆}《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富者坐擁其貲﹐而貧民受笞督之苦﹐何以吏爲?”{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民雖復笞督之﹐危辱之﹐使追狷華﹐猶必不肯﹐乃反憂其壞俗邪。”《汉书·严翁归传》:“豪彊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莝﹐責以員程﹐不得取代﹐不中程﹐輒笞督﹐極者至以鈇自剄而死。”
笞扑-汉语大词典
笞扑
【1】见“笞撲”。
笞罪-汉语大词典
笞罪
【1】应受笞刑的罪行。《汉书·刑法志》:“當斬右止﹐乃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盗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
笞詬-汉语大词典
笞詬
【1】打骂。《旧唐书·崔纵传》:“{鄭氏}性剛戾﹐待{縱}不以理﹐雖爲大僚﹐每加笞詬。”
笞辱-汉语大词典
笞辱
【1】拷打而使受辱。{明}{方孝孺}《题杨先生墓铭後》:“鄉閭之民不畏郡縣之笞辱﹐而畏{白鹿子}之公議。”《汉书·循吏传·朱邑》:“以愛利爲行﹐未嘗笞辱人。”{{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朱温}凶悍狡诈﹐懒惰不肯作工﹐屡被{刘崇}笞辱。”
笞戮-汉语大词典
笞戮
【1】拷打杀戮。{宋}{苏洵}《议法》:“夫使有罪者不免於困﹐而無辜者不至陷於笞戮﹐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爲也。”
笞搒-汉语大词典
笞搒
亦作“[笞榜]”【1】拷打。{宋}{沈遘}《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朱墨事勾校﹐笞榜窮奸諼。”{明}{吴宽}《病项》诗:“千鈞重負未容釋﹐更覺肩背遭笞搒。”{宋}{陆游}《农家叹》诗:“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搒。”{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诗:“側聞此郡繁﹐頗亦費笞搒。”
笞杖-汉语大词典
笞杖
【1】指古代的笞刑与杖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笞杖立加﹐葛藤悉斷。”{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苗}制﹐施行肉刑﹐{漢文}免之﹐改爲囚徒﹑髠鉗﹑鬼薪﹑役作﹐{隋文}代之以笞杖流徒。”{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大诘减等》:“{元世祖}笞杖之刑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止杖九十七。”
笞刑-汉语大词典
笞刑
【1】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民国}的法律是没有笞刑的﹐倘有人以为肉刑好﹐则这人犯罪时就特别打屁股。”《新唐书·刑法志》:“至{隋}始定爲:笞刑五﹐自十至于五十。”
笞殺-汉语大词典
笞殺
【1】谓拷打致死。《汉书·高后纪》:“〔斬〕{吕禄}﹐笞殺{吕嬃}。”
笞撻-汉语大词典
笞撻
【1】拷打。{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小不如意﹐呵譴笞撻。”《後汉书·崔寔传》:“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书·益稷》“撻以記之”{孔}传:“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明}{张居正}《与南台长言中不干外政书》:“{張進}本一火者耳﹐酒潑放肆﹐送内守備笞撻之﹐革其管事﹐法如是足矣。”
笞叱-汉语大词典
笞叱
【1】打骂。{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穆氏}家法切峻﹐{寧}命諸子直饌﹐愁不如意則杖之﹐諸子將至直日﹐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計無不爲﹐然未嘗免笞叱之過者。”
笞靳-汉语大词典
笞靳
【1】犹笞辱。《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左右給侍﹐無罪輒死﹐或箠掠何辱﹐{猪兒}尤數﹐雖{嚴莊}親倚﹐時時遭笞靳﹐故二人深怨{禄山}。”
笞責-汉语大词典
笞責
【1】拷打责罚。{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触讳》:“{蔡京}在相位﹐内外官司避其名﹐門下{薛昂}避之尤謹﹐家人犯者笞責。”《旧五代史·世裘传二·李从曮》:“左右或有過﹐未嘗笞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台州民变会记》:“{徐守}不待{張令}派差﹐自行帶兵拿到種户兩名﹐謂汝曹聞兵來始行芟除﹐顯係刁玩﹐喝令笞責﹐鎖帶回縣﹐勒罰洋四十元。”
笞撲-汉语大词典
笞撲
亦作“[笞扑]”【1】拷打。{清}{王韬}《淞滨琐话·白琼仙》:“此女一入門來﹐即欲覓死﹐以笞撲恐嚇之﹐亦不懼。”{宋}{叶適}《夫人林氏墓志铭》:“昔予在{金陵}﹐雅聞君能治{寧國}﹐號令清省﹐絶少笞扑﹐民愛信之﹐異口同辭。”
笞法-汉语大词典
笞法
【1】施行笞刑的法规。《汉书·景帝纪》:“〔{景帝}〕詔有司減笞法﹐定箠令。”
笞髡-汉语大词典
笞髡
【1】笞刑与髡刑。亦泛指刑罚。{清}{曹寅}《不寐》诗:“小人逐肥甘﹐動輒遭笞髡。”
笞鳳鞭鸞-汉语大词典
笞鳳鞭鸞
【1】比喻拷打善良无辜的人。{清}{吴兰修}《黄竹子传》:“{張}故忍人﹐笞鳳鞭鸞﹐輙加毒手﹐其女{小鴻}﹐嘗死之。”
笞棰-汉语大词典
笞棰
【1】见“笞箠”。
笞鬭-汉语大词典
笞鬭
【1】搏击。《新唐书·李嗣业传》:“〔{李嗣業}〕常爲先鋒﹐以巨棓笞鬭﹐賊值﹐類崩潰。”
笞婦翁-汉语大词典
笞婦翁
【1】{北齐}{刘昼}《新论·伤谗》:“昔{直不疑}未嘗有兄﹐而讒者謂之盗嫂﹐{第五倫}三娶孤女﹐而世人謂笞婦翁。如此者皆聽虚而責響﹐視空而索影﹐悖情而倒理﹐誣罔之甚也。”后因以“笞婦翁”为无故受人诬陷中伤的典故。
笞捶-汉语大词典
笞捶
【1】见“笞箠”。
箠笞-汉语大词典
箠笞
【1】鞭打。《韩诗外传》卷五:“箠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勳也。”{清}{龚自珍}《与人笺》八:“有家於此……登其堂﹐有孫攘臂欲箠笞其祖父﹐祖父欲愬於賓客﹐面發頳而不得語﹐此家寧可支長久耶?”
繫笞-汉语大词典
繫笞
【1】缚着鞭打。《汉书·衡山王刘赐传》:“{孝}少失母﹐附后﹐后以計愛之﹐與共毁太子﹐王以故數繫笞太子。”
譴笞-汉语大词典
譴笞
【1】责其罪而鞭挞之。《汉书·赵广汉传》:“事下廷尉治 (罪)﹐實丞相自以過譴笞傅婢﹐出至外弟乃死﹐不如{廣漢}言。”
鞭麟笞鳳-汉语大词典
鞭麟笞鳳
【1】见“鞭笞鸞鳳”。
鞭笞-汉语大词典
鞭笞
【1】鞭打;杖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唐}{元稹}《唐故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盐铁转运河阴留後河南元君墓志铭》:“教諸子無鞭笞之責﹐而亦不至於不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吾在冥府﹐大受鞭笞。”{冰心}《最後的安息》:“她脑中所充满的只有悲苦恐怖﹐躯壳上所感受的也只有鞭笞冻饿。”【2】古刑罚名。{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昔{周}用肉刑﹐積祀七百﹐{漢}氏廢之﹐年代不如。至於改以鞭笞﹐大多死者外有輕刑之名﹐内有殺人之實也。”{宋}{张耒}《喜雪走笔呈李宣城》诗之二:“聒聒庭中争曲直﹐紛紛筆下判鞭笞。”【3】拷打用的鞭子﹑竹板等物。{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我太夫人聖善六姻﹐訓子婦以憫默﹐罰婢僕傭保以莊勵爲鞭笞。”{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監司督守令﹐守令督吏卒﹐文符日至其門﹐鞭笞日加其身。”{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淮关》:“少年怒﹐嗾從者詰之﹐鞭笞交下。”【4】比喻谴责;批判。{瞿秋白}《乱弹·谈谈“三人行”》:“《三人行》的全篇对于‘愚蒙顽固’的市侩主义﹐并不加以鞭笞的。”{茅盾}《萧红<呼兰河传>序》四:“她不留情地鞭笞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5】比喻以暴力征服控制。{汉}{贾谊}《过秦论上》:“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宋}{苏轼}《谢馆职启》:“理則訓兵﹐有鞭笞戎狄之志。”{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我{太祖}〕命將出師﹐鞭笞羣雄。”{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自{秦始}統一宇宙﹐悍然尊大﹐鞭笞宇内﹐私其國﹐奴其民。”
鞭笞鸞鳳-汉语大词典
鞭笞鸞鳳
【1】谓仙人鞭策凤鸾乘之以行。比喻闲逸﹑高雅的 生活。{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诗:“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方世举}注:“上界真人比{雲夫}﹐亦兼比{錢徽}﹐散仙乃公自比﹐亦兼比{張籍}。言{雲夫}給事宫中﹐走馬看花﹐未極有趣。不如我等閒官﹐縱游無禁也。” 亦作“[鞭鸞笞鳳]”﹑“[鞭麟笞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先君{竹谷}老人送以詩云:‘怨鶴驚猿辭舊隱﹐鞭鸞笞鳳總新知。’”{宋}{裘万顷}《喜范光伯相过》诗:“安得飛騰九霄外﹐鞕鸞笞鳳日相陪。”{元}{李孝光}《送陈君礼之婺女兼寄徐仲礼》诗:“鞭麟笞鳳作官府﹐往往吹笙碧雲裏。”
鞭鸞笞鳳-汉语大词典
鞭鸞笞鳳
【1】见“鞭笞鸞鳳”。
髡笞-汉语大词典
髡笞
亦作“[髠笞]”【1】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後汉书·史弼传》:“詔書前後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靈太后}召{清河王}{懌}決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敦煌}爲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