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策

策(策)是什么意思

  • 下策←→上策 良策 善策-反义词词典

    下策←→上策 良策 善策xiàcè-shàngcè liángcè shàncè

    【词性】:名

    下策:不高明的办法或计策。

    上策:高明的办法或计策。

    良策:好的办法或计策。

    善策:好的办法或计策。

    【例】 倘若他的尊意,则怎么办呢?我想,这只有三条计。上策是凡有外国的事物都不谈,中策是凡有外国人都称之为洋鬼子……下策是,只好将外国人名改为王羲之唐伯虎黄三太之类。例如进化论是唐伯虎提倡的,相对论是王羲之发明的,而发现美的则为黄三太……(鲁迅:《不懂的音译》) 蛮兵围城,老爷心中焦急,故出重赏,征求良策,你若有退兵的办法,快快说来,老爷一定赏你。(包蕾:《三个臭皮匠变成一个诸葛亮》) 谠言善策,随事献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

  • 玉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玉策yù cè

    【释义】:

    指道书。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俗说岱宗上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岱宗,即泰山。

  • 坟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坟策fén cè

    【释义】:

    指典籍。《后汉书·儒林传序》:“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北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 上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上策shàng cè

    【释义】:

    指最高明的主意、办法、计策、谋略等等,一般出自明君、贤相、谋臣、智士。《汉书·沟洫志》:“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明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魏书·崔浩传》:“今不劳兵马,坐视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其异名甚多,大都为相关的同义单音词辗转联缀而成。

  • 俦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俦策chóu cè

    【释义】:

    计策,谋略,俦,筹划。明·吴承恩《贺周兰墩升都督障词》:“人传孝友,转帆樯于赤县;八闽戎节,寓俦策于清尊。”

  • 庙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庙策miào cè

    【释义】:

    旧指帝王或朝廷对于国家大事的决策。庙,庙堂,指朝廷。《后汉书·班勇传》:“孝明帝深惟庙策。”李贤注:“古者谋事就祖,故言庙策也。”唐·徐彦和《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羌庭遥筑馆,庙策重和亲。”

  • 全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全策quán cè

    【释义】:

    完善的计策方略。《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容当以全策糜之,可坐而制也。”清·许乔林《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诗:“治水无全策,贾让仅得半;况今河屡迁,治法亦宜变。”

  • 天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策tiān cè

    【释义】:

    帝王的谋略。天,指帝王。北周·庾信《奉和平邺应诏》:“天策司神兵,风飞扫邺城。”隋·薛道衡《隋高祖颂》:“运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帷扆(yǐ),宫殿的帐帷与屏风,借指帝庭。天策,又为星名。

  • 玄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玄策xuán cè

    【释义】:

    神妙的谋略。玄,深奥,玄妙。汉·蔡邕《释海》:“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汉书·崔骃传》:“协准矱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策。”李贤注:“玄策,犹妙策也。”准矱(huò),尺度。晋·王齐之《萨陀波仑始悟欲贡养大师赞》:“信道忘形,欢不期适,非伊哲人,孰采玄策。”

  • 史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史策shǐ cè

    【释义】:

    史册,史书。策,简策,编连好的竹简,指书。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积乎史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迹载在史策。”

  • 书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策shū cè

    【释义】:

    书册,书籍。策,写简。《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 鞭策-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鞭策biāncè

    〈动〉鞭打,用鞭子赶马。比喻严格督促使其进步。对象一般是人,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也可以作宾语。

    写日记可以鞭策自己进步|英雄的事迹鞭策着我|老一辈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是鼓舞和鞭策我的力量|这样才能使青年鞭策自己,振作精神,发愤图强|领导的表扬鼓励是对我们有力的鞭策|群众的批评是对我切实改进服务工作的鞭策

  • 策划-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策划cèhuà

    〈动〉筹划,谋划。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宾语常是某种事情或行动。

    这样的事幕后一定有人策划|他们又在着手策划一台新的节目|策划政变|策划起义|策划暴动|汉奸们正密谋策划投降敌人|他把同志们组织起来策划越狱|他们正策划镇压农民起义军|他们多次策划于密室

  • 策划 谋划 筹划-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策划 谋划 筹划

    策划cèhuà 谋划móuhuà 筹划chóuhuà

    动词。表示为某件事或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

    “策划”强调出主意、定方策,常含有“在背后或暗中进行”的意味。例如:“他回到东山坞之后,就动手策划,顺着中农的心思,先制造一种空气”(浩然:《艳阳天》,第一卷);“你把富农马斋、商贩瘸老五,还有一伙子富裕中农召集到柳镇小茶棚里,又策划什么阴谋?”(同上书,第二卷);“可以看出,主席又在考虑新的行动,策划新的战役了”(《回忆毛主席》)。

    “谋划”强调思谋考虑、想办法。例如:“他急于要来同卢象升见面谈谈,帮他谋划一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信心是有的,但若真正能谋划出一个妥善的办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筹划”强调定计划并考虑或研究有关准备的事项,含有“作统筹安排”的意味。例如:“李有红和康明理,早两天就被请去帮忙,收礼物,筹划一切事情”(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她晚上帮助闯王筹划军事,白天为部署迎敌的事骑马到各处奔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上册)。

  • 计谋 计策 计-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计谋 计策 计

    计谋jìmóu 计策jìcè 计jì

    名词。指为对付某种情势、摆脱困境或战胜强敌而预先拟定的方法和措施。

    “计谋”强调有某种谋划、打算。例如:“贺龙同志还巧设计谋,深入虎穴,不放一枪,攻下利川汪家营”(《人民日报》,1976·6·10);“前年冬天,社长和区农业技术站定下好计谋,把老龙潭堵死,开渠引水到山前来”(碧野:《情满青山》)。

    “计策”侧重于妥善的或巧妙的办法。例如:“原来他的计策是要田见秀在阵前痛痛责备高杰的忘恩负义”(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他决定冒点风险,用计策使官军不敢进村”(同上);“白蛇姑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鲁迅:《坟》)。

    “计”在意思上和“计策”一致,但表示得不如“计策”明显;是文言词,一般在书面语中出现时有书面语色彩,只是和动词“中”搭配时可用于口语而消失了这种色彩。例如:“如今看起来,此一计也,不仅是‘苦肉’,而且是苦心了”(郭沫若:《洪波曲》);“看来敌人陷入我重重包围,已成瓮中之鳖,无计可施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 失算 失策 失计-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失算 失策 失计

    失算shīsuàn 失策shīcè 失计shījì

    形容词。指没有算计好或策略上有错误。

    “失算”强调考虑不周,含有估计上失误的意味;多用于一般的事情。例如:“杨官璘一着失算负给河北新秀”(《羊城晚报》,1983.11.16);“我们失算了,刚才不应该放他走,请他多留两天,给大家作个报告多好哇!”;“师弟,敌人这是一招失算,他不会招招失算”(曲波:《桥隆飙》)。

    “失策”含有“想法或做法不对、策略有误”的意味,多用于比较重大的事情;意思比“失算”重。例如:“他们把这么广大的国土,一夜之间,整个送给了敌人,让他们……把那做根据地,来进攻我们。各位,这是多么失策的事,多么伤心的事啊”(《田汉剧作选》);“那么,政府明令迁移工业,岂不是失策了么?”(茅盾:《锻炼》);“后因朝廷抚驭失策,始为叛乱,吞并诸部,势力渐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

    “失计”强调谋划上失当;可用于一般的和重大的事;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请她参加进来,未免失计”;“现在方始明白,我把K和萍也拉了出来,是大大的失计,我以为这么一来,我计得售,却不道是放火自烧了身”(茅盾:《腐蚀》)。

  • 推动 驱使 驱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推动 驱使 驱策

    推动tuīdòng 驱使qūshǐ379驱策qūcè

    动词。表示(以某种力量)使事物动起来或前进。

    “推动”强调使事物动起来;含有“所作用的对象原先不动或者发展缓慢,所以有必要施加力量”的意味;可用于工作。例如:“不注意推动群众团体,不注意开群众大会做宣传,那末,要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群众的建议和批评,大大推动了我们的筹建和计划工作”。

    “驱使”和“驱策”都含有“强制地使所作用的对象按确定的方向和要求而行动”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驱使”强调使所作用的对象去做某种事或作某种行动。例如:“她为习惯力量所驱使,冒着大风跑去打电话请医生来解决一下其实并不太复杂的难产手术”(《茅盾评论文集》,上册);“联保主任很清楚这是实力派的阴谋,然而,一向忍气吞声的日子驱使他接受了这个挑战”(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驱策”强调务使前进或活动,含有象用鞭子赶一般的形象色彩;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驱使”浓厚,较少用。例如:“祖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驱策我们加快步伐,努力追赶上去”;“如其还有‘社会’‘文化’观念,求为人而劳动,那只是第七识的我执所驱策”(《瞿秋白文集》,第一卷)。

  • 屠龙无策,刻鹄不成-实用委婉语词典

    屠龙无策,刻鹄不成

    意为自己不学无术,干大事不行,做小事也不成。原指屠龙的本领没有,雕刻天鹅的技艺也不行。古有“刻鹄类鹜”一说,意指刻鹄不成,反类鹜者。

  • 策-孙子兵法词典

    策cè

    【释义】:

    策划;策度。《虚实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杜佑注:“策度敌情,观其所施,计数可知。”

  •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

    [书(書)shū 籍jí 简jiǎn 策cè 册cè 牍dú 札zhá 编biān 篇piān 卷juàn]

    同 和文章、书籍有关。

    异 【书】 除“书写”、“文字”、“书籍”、“书信”等意义外,还专指《尚书》。(《尚书》又简称《书》,是我国上古帝王的文诰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的专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

    【籍】 ①名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论衡·自纪》:“户口众,簿籍不得少”。 ②书籍。《孟子·告子下》:“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汉书·艺文志》:“皆灭去其籍”。

    【简】 ①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一简为一行,若干简成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叫做“策”或“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法:法律) ②为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承蒙您来信,受益不浅)

    【策】 成编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策:方册。方:木版)《左传·隐公十一年》:“不书于策”。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单执一札谓之简,编诸简乃名为策。”

    【册】 编串好的许多竹简(或木简),简册。《尚书·多士》:“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朝。典:典籍)这个意义和“策”是相通的。

    【牍】 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板。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②书籍,文书。《后汉书·荀悦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览:看)

    【札】 ①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 ②书信。颜延之《赠王太常》诗:“遥怀具短札”。(远念友人,因此写了短信)

    【编】 ①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或脱简,或脱编”。(或:有的) ②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卢照邻《乐府杂诗序》:“访遗编于四海”。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③编写。《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④部。《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出:拿出)

    【篇】 ①文章有首有尾就称为一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后汉书·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箸:通“著”,写作) ②书籍,典籍。《汉书·儒林传》:“观古今之篇籍。”

    【卷】 ①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上卷”、“第一卷”。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诗:“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②书。《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虽在军陈,手不释卷”。(陈:阵。释:放下)有的把书籍叫“书卷”。

    辨 在“书籍”的意义上。“书”、“籍”同义。但“读书”不能写成“读籍”,因为“书”是指书上的文字和内容,“籍”指“簿册”。“简”、“牍”、“札”都用作古代的书写材料,但竹片为“简”,木片为“牍”,“札”是小木片,通称为“简”。后来都可引申为“书信”的意思,但“牍”表示“书信”一般是“尺牍”连用。如《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

    “策”、“册”在成编的竹、木简这一意义上相通。但“策”的本义是“竹鞭”,“册”的本义是把竹简编串成简札,“策”的“竹鞭”、“鞭策”等意义和“册”字毫不相干。

    “简”、“策”、“册”后来也都可指书籍。“编”多指成部的书,如“简编”、“长编”,也可指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篇”只指篇章。成语有“连篇累牍”、“断简残篇”。“编”的外延比“篇”大。另外,“编”可以作动词,“篇”则不能。

  • 人急智生 束手无策-反义词应用词典

    人急智生 束手无策

    人急智生 rénjízhìshēng

    束手无策 shùshǒuwúcè

    【人急智生】褒义。人在紧急时,突然会生出解决困难的办法。

    〔例句〕

    1.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揩抹了灰尘。

    2.这些人人急智生,就把坑里的冰凿开,一块一块的望火里投。

    3.黄淑英人急智生,机警地把篮子里的饼和蛋埋进路旁的雪堆里,提着空篮子,继续向山上走去。

    【束手无策】贬义。形容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像被捆住双手,无法解脱一样。

    〔例句〕

    1.觉民对那许多人的束手无策感到失望,但是他仍然追问下去。

    2.小姐已是十死九生,只多得一口气了。马少卿束手无策。

    3.大家镇定,现在情况虽然紧急,但我们还不至于束手无策。

  • 鞭策 督促-近义词应用词典

    鞭策 督促

    鞭策 biāncè 督促 dūcù

    【鞭策】鞭打,比喻严格督促使前进。如:

    1.这样才能促使青年鞭策自己前进,振作精神,发愤图强。

    【督促】监督催促。如:

    2.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日,正是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

    辨析:“鞭策”,鞭和策原指驱使牛马等牲畜的用具,后有督促的意思,指严格监督,严格要求自己,多以比较完美而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以达到学优汰劣,逐步上进。“督促”指催促,指对订好的计划监督贯彻,对布置好的工作监督执行,特别是上级领导更要根据具体的任务,督促检查,促使质量按标准完成。

  • 策动 策划-近义词应用词典

    策动 策划

    策动 cèdòng 策划 cèhuà

    【策动】指使行动;鼓动。如:

    1.这个故事是描写解放前夕地下工作者策动空军起义的事件。

    【策划】筹划;谋划。如:

    2.统治者多次在这里策划如何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投降和勾结帝国主义。

    辨析:“策动”“策划”有通用处,如他们策动(策划)政变,但有不通用处,如策划于密室,不用“策动”。“策动”可指人和事,如策动海军人员起义,策动事变等。

  • 策略 战略-近义词应用词典

    策略 战略

    策略 cèlüè 战略 zhànlüè

    【策略】根据客观形势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斗争方式。如:

    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战略】①战争的方略。②比喻重大的、决定全局的策略。如:

    2.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

    3.建设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宏大队伍,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辨析:“策略”运用范围比“战略”广。多指为实现某一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具体斗争方式;也可指解决某一问题或处理某一问题所采取的具体办法。“战略”着重于指导战争或革命运动的全局,争取胜利的总方针和总路线,如战略部署。

  • 计策 计谋-近义词应用词典

    计策 计谋

    计策 jìcè 计谋 jìmóu

    【计策】为对付人或情势而预先安排的策略或方法。如:

    1.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

    【计谋】策略;计策。如:

    2.我有些踌躇,总觉得这样的计谋不很得当,写不下去。

    辨析:“计策”指为对付人或事而预先筹划的办法和策略,如他想出了一个好计策。“计谋”,谋划,策略,如计谋深远。

  • 策-古文观止词典

    策cè

    【词性】:名词

    一、用同“册”。简册,书册。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策(2)。《展禽论祀爱居》:使书以为三策。——叫人把季子的话写成三份简策。《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隐退后著书册来论述自己的心情。

    二、马鞭(3)。《鲁仲连义不帝秦》:夷维子执策而从。——夷维子手执马鞭跟随着他。《贾谊过秦论上》: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长鞭驾御天下。《杂说四》:执策而临之曰。——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

    三、蓍草。古代用于卜筮(3)。《卜居》:龟策诚不能知此事。——龟壳和蓍草确实不能明白这些事。《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壳上的灰尘。《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表示歉意地说。

    四、帝王封赠任免臣下的文书,文件史书(2)。《苏秦以连横说秦》:书策稠浊。——文书多而混乱。《豫让论》:照耀简策。——照耀史书。

    五、计策,计谋,计划(4)。《苏秦以连横说秦》:皆欲决于苏秦之策。——都要取决于苏秦的计策。《报任安书》:有奇策材力之誉。——有特殊计谋和才能的声誉。《诸葛亮后出师表》:而欲以长策取胜。——却想要从长远的计划取胜。

  • 策-古文观止词典

    策cè

    【词性】:动词

    一、驾驭,驱使,驱赶(5)。《管晏列传》:拥大盖,策四马。——支起大车盖,驾驭着四匹马。《李陵答苏武书》:策疲乏之兵。——驱使着疲乏的士兵。《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从早到晚驱赶着马车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前。

    二、拄,扶(1)。《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到处游览。

  • 策名-古文观止词典

    策名cè míng

    【词性】:动词

    古代士人出仕,把姓名登记在官府的简策上,称为策名,借指做官(1)。《李陵答苏武书》:策名清时。——在太平盛世做官。

  • 策勋-古文观止词典

    策勋cè xūn

    把军功记在簿册上(1)。《吊古战场文》:饮至策勋。——告祭祖庙,把军功记在簿册上。

  • 发策决科-古文观止词典

    发策决科fā cè jué kē

    指应举考中(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应举考中的人,授予您官职也不恐惧。

  • 龟策-古文观止词典

    龟策guī cè

    龟甲和蓍草。古代占卜用具(1)。《卜居》:龟策诚不能知此事。——龟甲、蓍草确实不能知道这些事。

  • 简策-古文观止词典

    简策jiǎn cè

    【词性】:名词

    编连成册的竹简,即以指书籍(1)。《豫让论》:垂光百世,照耀简策。——光芒照射到后代百世,照耀在书籍之上。

  • 孙策-古文观止词典

    孙策sūn cè

    【词性】:名词

    孙策(175——200)。三国时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伯符。孙坚之子,孙权之兄。是三国东吴的奠基人(1)。《诸葛亮后出师表》:使孙策坐大。——使孙策安然日趋强大。

  • 贾谊治安策一-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治安策一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汉文帝时,诸侯王势力愈益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社会政治问题,贾谊“数上疏陈政事”。本文即其所作《治安策》中的一部分。在文中,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小其力”,即把当时的大诸侯王国分为若干小诸侯王国,以此削弱诸侯势力,求得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且指出了改革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论据充分,说理详尽。

    【原文】: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七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葅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他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整。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释义】:

    下笔滔滔不绝,做事心中却苦无良策。《三国演义》四三: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无理取闹之西游记》:那读书人的通病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

  • 自古全军为上策-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自古全军为上策

    【释义】:

    自古以来打仗都以保全己方军队为第一位。《隋史遗文》三八:舟随日色来中国,帆逐云行返故乡。自古全军为上策,何须一战定擒王?

  • 对空策-汉语惯用语辞典

    对空策duì kōng cè

    谓用空泛的议论回答问题。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黄花节将近了,必须做一点所谓文章。但对于这一个题目的文章,教我做起来,实在近于先前的考场里‘对空策’。”

  • 土政策-汉语惯用语辞典

    土政策tǔ zhèng cè

    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文汇报》1985.11.30“许多企业拿着地方和部门的一些规定(税务部门的同志把这些‘土政策’叫‘二号文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辨护,拒绝补交偷、漏、欠款。”

  • 鸵鸟政策-汉语惯用语辞典

    鸵鸟政策tuó niǎo zhèng cè

    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迫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秦牧《1979年的晨钟》:“只有正视疾病才能医治疾病,只有承认痈疽才能割除痈疽。用纸来包火,或者采取鸵鸟政策是没有好处的。”

  • 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策筞、筴cè

    ①竹制的马鞭。贾谊《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韩愈《马说》:“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②赶马。《左传·襄公十一年》:“抽矢~其马。”韩愈《马说》:“~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宗臣《报刘一丈书》:“日夕~马,候权者之门。”③鞭策,勉励。《后汉书·第五伦传》:“拘迫大义,思自~厉。”④竹杖,手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山海经·海外北经》:“弃其~,化为邓林。”用作动词,拄着或扶着手杖。陶潜《归去来兮辞》:“~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扶老:指手杖。)⑤蓍草,占卜的用具。《楚辞·卜居》:“詹尹乃释~而谢。”⑥计算用的小竹棍儿。《老子》:“善计不用筹~。”⑦策划,谋划。《孙子·虚实》:“故~之而知得失之计。”又为名词。计策,谋略。《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宁许以负秦曲。”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归而求救国之~。”⑧编在一起的竹简,也代指书简。《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⑨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以及任免官职的文书。《左传·昭公三年》:“晋侯嘉焉,授之以~。”用作动词,指策封或免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为丞相。”⑩汉代以后取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又指应策者的对答。《汉书·公孙弘传》:“~奏,天子擢弘为第一。”(擢:提拔。)⑾一种政论性文体。《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著诗、颂、碑、铭、书、~,凡十五篇。”

    【策士】谋士。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辅成帝图。”(曲逆:指曲逆侯陈平。)

    【策勋】在简册上记功。《木兰诗》:“~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三大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大政策sān dà zhèng cè

    【释义】:

    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 三光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光政策sān guāng zhèng cè

    【释义】:

    侵华日军“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实施的政策。三光,指烧光、杀光、抢光。阮章竞《五月山花红似火》:“日本侵略者疯狂推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 上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上策shàng cè

    【释义】:

    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沈从文《我的小学教育》:“不理是为一个不愿眼前吃亏的上策。”

  • 下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策xià cè

    【释义】:

    不高明的计策或办法。如:我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 中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策zhōng cè

    【释义】:

    不及上策而胜过下策的计策。

  • 决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决策jué cè

    【释义】:

    ①决定计策或办法。梁斌《播火记》:“今天开的会,是贾湘农负责召开的决策的会议,人并不多。”②决定的计策或办法。鄢国培《巴山月》:“以退为攻是最高当局的战略决策。”

  • 计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计策jì cè

    【释义】:

    策略;方法。萧红《白面孔》:“我想这是用的什么计策吧?把他弄上了圈套。”

  • 警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警策jǐng cè

    【释义】:

    ①原指以鞭策马前进。后引申为督教人儆戒振奋。谢觉哉《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②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也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孙犁《读一篇散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 警策辞-现代汉语大词典

    警策辞jǐng cè cí

    【释义】:

    警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

  • 出奇划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奇划策chū qí huà cè

    【释义】:

    出谋划策。沙汀《淘金记》:“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 出谋划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谋划策chū móu huà cè

    【释义】:

    出主意,想办法。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宋蚦在村里本来是个傀儡,所作所为,都靠黎伥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

  • 干策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干策策gān cè cè

    【释义】:

    枯瘦的样子。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世上使恶的人肥肫肫,守本份的人干策策。”

  • 土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政策tǔ zhèng cè

    【释义】:

    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文汇报》1985.11.30:“许多企业拿着地方和部门的一些规定(税务部门的同志把这些‘土政策’叫‘二号文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拒绝补交偷、漏、欠款。”

  • 对空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空策duì kōng cè

    【释义】:

    用空泛的议论回答问题。策,对策,文体的一种。鲁迅《黄花节的杂感》:“黄花节将近了,必须做一点所谓文章。但对于这一个题目的文章,教我做起来,实在近于先前的在考场里‘对空策’。”

  • 对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策duì cè

    【释义】:

    ①对付的办法或策略。王西彦《古城的忧郁》:“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又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②古代应试者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

  • 对策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策论duì cè lùn

    【释义】:

    也叫博弈论。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带有竞赛或斗争性质现象的一门学科。是运筹学的分支。主要研究的问题是:确定对决策者是否存在某种意义下的最优行动方案,以及如何求得这个方案。在管理科学、统计决策、军事计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 失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失策shī cè

    【释义】:

    策略上有错误;谋划不当。沙汀《淘金记》:“寡妇强制自己笑了,因为她已经很快反省到了她的失策。”

  • 小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小政策xiǎo zhèng cè

    【释义】:

    即土政策。《中国青年报》198711.20:“党对残疾人的升学和就业给予了政策上的保证。可下边的‘小政策’却为什么对我们残疾人如此无情!”

  • 同化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同化政策tóng huà zhèng cè

    【释义】:

    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 善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善策shàn cè

    【释义】:

    好办法。范文澜等《中国通史》:“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金城公主(七〇九年嫁到吐蕃),和赞普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

  • 国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策guó cè

    【释义】:

    指国家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拥护抗战到底的国策,反对汪精卫的卖国协定。”

  • 得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得策dé cè

    【释义】:

    谋略得当。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这就是短期内改编藏军和成立军政委员会是否可能和得策的问题。”

  • 献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献策xiàn cè

    【释义】:

    献计。如:发动全厂员工献计献策。

  • 愚民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愚民政策yú mín zhèng cè

    【释义】:

    统治者为便于统治人民而实行的使人民处于无知和蔽塞状态的政策。冰心《三寄小读者》:“(四人帮)推行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把‘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当做青少年的样板。”

  • 遣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遣策qiàn cè

    【释义】:

    随葬物品的清单。《文物》1976年第10期:“遣策,不仅是墓葬随葬品的清单…它对于墓葬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 妙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妙策miào cè

    【释义】:

    巧妙的计策。如:我们要依靠群众解决困难,不能只是少数人关起门来苦思妙策。

  • 驱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驱策qū cè

    【释义】:

    ①驾御鞭策。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要驾驭云霓龙凤,驱策日月风雷,在天空中作不知止息的巡游。”②犹驱使;役使。郭沫若《答〈国际文学〉编者》:“你有什么需要,凡我力量所能做到的,我都乐意听你的驱策,请你丝毫也不要客气。”

  • 绥靖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绥靖政策suí jìng zhèng cè

    【释义】:

    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是一种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如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又叫妥协政策。

  • 无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策wú cè

    【释义】:

    没有计谋;没有办法。潘漠华《晚上》:“他这样追寻着酒,是他可怜的无策的心,自知只能这样无理胡涂的度日了。”

  • 束手无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释义】:

    捆住双手,无计可施。形容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茅盾《锻炼》:“眼看着病症如此严重,明知道该怎么医治,可是又束手无策;这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的痛苦。”

  • 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政策zhèng cè

    【释义】:

    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根据和准则。沈从文《从文自传》:“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

  • 方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方策fāng cè

    【释义】:

    方法对策;方针策略。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但是她这个方策是失败了。”

  • 炮舰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炮舰政策pào jiàn zhèng cè

    【释义】:

    指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来推行其政治目标的外交政策。起源于19世纪英、法等国常用兵舰迫使别国屈服的情况。又叫炮舰外交。

  • 群策群力-现代汉语大词典

    群策群力qún cè qún lì

    【释义】:

    语出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后常用“群策群力”指大家出主意、出力量。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令全国而为一,群策群力,努力而行,则将来成功,必定更大。”

  • 鸵鸟政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鸵鸟政策tuó niǎo zhèng cè

    【释义】:

    指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秦牧《1979年的晨钟》:“只有正视疾病才能医治疾病,只有承认痈疽才能割除痈疽。用纸来包火,或者采取鸵鸟政策是没有好处的。”

  • 要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要策yào cè

    【释义】:

    重要的计划或政策。邹韬奋《本刊与民众》:“我们以为‘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都是根本要策。”

  • 策1-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1cè筞、筴

    【释义】:

    ①驱赶骡马役畜的鞭棒。②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李文翔《新排长》:“驭手放开闸,向红马策了顶响的一鞭。”③督促;使进步。如:策励。④古代用以记事的竹、木片,编在一起的叫策。如:简策。⑤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教令的文件。如:策封。⑥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如:策论。⑦计谋;谋略。《花城》1981年第3期:“郑洞国征求李鸿的意见,‘我看也是撤回为上策。’李鸿答。”又如:策士。⑧谋划;测度。如:策无遗算。⑨古代曾使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似“筹”。⑩书法用笔的名称。仰横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

    “筴”另见“筴”。

  • 策士-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士cè shì

    【释义】:

    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 策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马cè mǎ

    【释义】:

    驱马使行。峻青《傲霜篇》:“在昏暗的夜里,在飒飒的寒风中,我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辞别了老人,策马上路了。”

  • 策无遗算-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无遗算cè wú yí suàn

    【释义】:

    所出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 策反-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反cè fǎn

    【释义】:

    在敌对势力或对立派别的内部,秘密鼓动其中的一些人倒戈。欧阳山《柳暗花明》:“陈经理你到底派人钻到我们内部来策反来了。”

  • 策立-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立cè lì

    【释义】:

    古代取得皇位或确立太子、皇后都须发布诏策文书,因指取得皇位、确立太子等为“策立”。

  • 策动-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动cè dòng

    【释义】:

    ①谋划发动;谋划鼓动。鲁迅《“京派”与“海派”》:“北京学界,前此固亦有其光荣,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策动。”②鞭策驱使。邵燕祥《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策动着我们工业的骏马日夜不停地朝前赶!”

  • 策划-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划cè huà

    【释义】:

    谋划;计谋。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那时候,孙中山也正在想望着、策划着中国的自由。”

  • 策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论cè lùn

    【释义】: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 策进-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进cè jìn

    【释义】:

    ①筹划进行。廖仲恺《致蒋介石函电》:“其他改革,亦俟兄来共同策进,不成则同去未晚也。”②犹促进。郭沫若《谢陈代新》:“我们不是拿文化来做装饰品,而是用文化来作为策进人民幸福的工具。”

  • 策励-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励cè lì

    【释义】:

    督促勉励。续范亭《悼关向应同志》:“延安养疴,互相策励。”

  • 策应-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应cè yìng

    【释义】:

    从不同方面对敌作战,以与友军呼应。峻青《海啸》:“这样,三支力量,就形成了犄角之势,既可以分别应付情况,又可以互相策应支援。”

  • 策画-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画cè huà

    【释义】:

    同“策划”。

  • 策勉-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勉cè miǎn

    【释义】:

    鞭策勉励。邹韬奋《经历》:“我常自策勉,认为报答这样的深情厚惠于万一的途径,是要把在社会上所获得的信用,完全用在为大众谋福利的方面去。”

  • 策略-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略cè lüè

    【释义】:

    ①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②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如:你做这件事时要策略些。

  • 策援-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援cè yuán

    【释义】:

    策应支援。《新华日报》1938.4.15:“广东是我们最富裕和民族性最强的一省,我希望她能支持中华民族的抗战到底,同时,作全国的策援,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 策源地-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源地cè yuán dì

    【释义】:

    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朱自清《那里走》:“北京呢,算是新文学的策源地,作家原也很多。”

  • 策2-现代汉语大词典

    策2cè

    【释义】:

    姓。

  • 算无遗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算无遗策suàn wú yícè

    【释义】:

    指谋划周密,从不失误。如:他善于做庄,算无遗策,人称桥牌高手。

  • 良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良策liáng cè

    【释义】:

    善策,妙计。如:咱们商量个良策,定要把这桩事挽回。

  • 走为上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走为上策zǒu wéi shàng cè

    【释义】:

    见“走为上计”。

  • 鞭策-现代汉语大词典

    鞭策biān cè

    【释义】:

    ①马鞭子。②鞭打。郭沫若《蔡文姬》:“(蔡文姬)与赵四娘同在逃难中,为胡兵所获,受鞭策。”③驱使;控制。巴金《寒夜》:“周主任的表情和吴科长的眼光似乎在鞭策着他走向着‘死’。”④督促;激励。老舍《四世同堂》:“只有受苦才能使大家更恨敌人,更爱国家。这是惩罚,也是鞭策。”

  • 七策五成-汉语大词典

    七策五成

    【1】传説{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會稽}之耻﹐乃喟然而歎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明}{汪道昆}《五湖游》:“七策五成﹐昔稱{范蠡};千金三致﹐今號{陶朱}。”

  • 三大政策-汉语大词典

    三大政策

    【1】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 三策-汉语大词典

    三策

    【1】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2】{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为{江都}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明}{汪廷讷}《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談笑封侯。”{宋}{范成大}《乙未元日书怀》诗:“縱有百年今過半﹐别無三策但當歸。”【3】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試三策﹐{唐王}御筆親賜狀元﹐跨馬游街三日。”

  • 三十六策-汉语大词典

    三十六策

    【1】犹言三十六计。{元}{方回}《记游自次前韵》:“爾來何止師左次﹐三十六策走上策。”{林旭}《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言戰言守言遷都﹐三十六策地則無。”

  • 上策-汉语大词典

    上策

    【1】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沈从文}《我的小学教育》:“不理是为一个不愿眼前吃亏的上策。”{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璟}({宋璟})曰:‘{建康}與敵境隔{江}而已﹐又在下流﹐吾今移都{豫章}﹐據上流而制﹐根本上策也。’”《魏书·崔浩传》:“今不勞兵馬﹐坐觀成敗﹐鬭兩虎而收長久之利﹐上策也。”《汉书·沟洫志》:“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 才策-汉语大词典

    才策

    【1】才智和谋略。《北史·郭祚邢峦等传论》:“{邢巒}以文武才策﹐當軍國之任﹐内參機揆﹐外寄折衝﹐其緯世之器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 下策-汉语大词典

    下策

    【1】不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匈奴}爲害久矣﹐{周}{秦}{漢}皆征之﹐然皆未得上策者。{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新唐书·杜牧传》:“不計地勢﹐不審攻守﹐爲浪戰﹐最下策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他又奈何我不得﹐所以出了这個下策。”{郁达夫}《咏史》诗之一:“聚富{咸陽}終下策﹐八千子弟半清貧。”

  • 中策-汉语大词典

    中策

    【1】中等的计策。《说岳全传》第四五回:“今都{建康}雖是中策﹐尚可以號召四方﹐以圖恢復。”《汉书·匈奴传下》:“{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唐}{杜牧}《罪言》:“中策莫如取{魏}。”

  • 中策-汉语大词典

    中策

    【1】谓对策合格。{清}{叶廷琯}《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五代祖以文學中策﹐累資爲{長洲}令。”

  • 久策-汉语大词典

    久策

    【1】长远的策略。《後汉书·耿弇传赞》:“{國}({耿國})圖久策﹐分此凶{狄}。”

  • 乘堅策肥-汉语大词典

    乘堅策肥

    【1】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汉书·食货志上》:“乘堅策肥﹐履絲曳縞。”{章炳麟}《人无我论》:“若夫膏粱之子﹐生而多金﹐乘堅策肥﹐自快其意。”亦作“[乘堅驅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後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今末世貴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飯﹐乘堅驅良……斯故禍敗所從來也。”{李贤}注:“堅謂好車﹐良謂善馬也。”

  • 乘策-汉语大词典

    乘策

    【1】骑马。《後汉书·逸民传·梁鸿》:“欲乘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

  • 乾策-汉语大词典

    乾策

    【1】泛指《易》卦中每一阳爻的蓍草茎数。参阅{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十一。【2】推演《乾》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茎数。《乾》爻皆为老阳,其数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乾策与坤策相配,总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环一年的日数。《易·繫辞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孔颖达}疏:“以乾老陽﹐一爻有三十六策﹐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策也……此經據老陽之策也。”{宋}{苏轼}《数珠赠南禅湜老》诗:“儒生推變化﹐乾策數大衍。”

  • 協策-汉语大词典

    協策

    【1】犹协助。{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曹參}〕協策{淮陰}﹐亞跡{蕭公}。”

  • 用策-汉语大词典

    用策

    【1】出谋画策。《史记·魏世家》:“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爲用策之臣無任矣。”

  • 仁策-汉语大词典

    仁策

    【1】施行仁政的方策。{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夫竭智附賢者﹐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必樹伯迹。”

  • 仗策-汉语大词典

    仗策

    【1】手持马鞭。谓骑马。{宋}{王安石}《次韵平甫赠三灵山人程惟象》:“家山松菊半荒蕪﹐仗策窮年信所如。”{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松相公}{筠}時督師{湖北}﹐{樹勳}仗策軍門……積功至{襄陽}太守。”{明}{张凤翼}《红拂记·仗策渡江》:“近來聞得{越公}{楊素}留守{西京}﹐招納豪傑﹐欲待仗策往見﹐以圖尺寸。”

  • 全策-汉语大词典

    全策

    【1】完善的计策方略。《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清}{许乔林}《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诗:“治水無全策﹐{賈讓}僅得半;况今{河}屢遷﹐治法亦宜變。”

  • 佐策-汉语大词典

    佐策

    【1】协助划策。{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子布}佐策﹐致延譽之美。”

  • 倒杖策-汉语大词典

    倒杖策

    【1】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韩非子·喻老》:“{白公勝}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鋭貫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淮南子·说山训》:“{白公勝}之倒杖策也……{兒説}之爲{宋王}解閉結也﹐此皆微眇可以觀論者。”亦省作“[倒杖]”。《列子·说符》:“{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

  • 儔策-汉语大词典

    儔策

    【1】计策,谋略。{明}{吴承恩}《贺周兰墩升都督障词》:“人傳孝友﹐轉帆檣於{赤縣};八{閩}戎節﹐寓儔策於清尊。”

  • 優策-汉语大词典

    優策

    【1】诏策。《南齐书·王思远传》:“上既誅{晏}﹐遷爲侍中﹐掌優策及起居注。”

  • 八寸策-汉语大词典

    八寸策

    【1】古代书写《论语》的竹简。《北史·徐遵明传》:“{遵明}見{鄭玄}《論語序》云‘書以八寸策’﹐誤作‘八十宗’﹐因曲爲之説。其僻也皆如此。”{章炳麟}《文学总略》:“‘傳’者﹐‘專’之假借……專之得名﹐以其體短﹐有異於經。{鄭康成}《論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孝經》一尺二寸﹐《論語》八寸。’此則專之簡策﹐當復短於《論語》﹐所謂六寸者也。”

  • 典策-汉语大词典

    典策

    【1】见“典册”。

  • 前策-汉语大词典

    前策

    【1】以前的计划。《史记·秦始皇本纪》附{汉明帝}曰:“{始皇}既殁﹐{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2】过去的史籍。{隋}{江总}《举士诏》:“{堯}施諫皷﹐{禹}拜昌言﹐求之異等﹐久著前策。”《新唐书·裴潾传》:“夫{秦}{漢}之君亦信方士矣﹐如{盧生}﹑{徐福}﹑{欒大}﹑{李少君}﹐後皆詐譎無成功。事暴前策﹐皆可驗視。”

  • 先策-汉语大词典

    先策

    【1】谓预知。《後汉书·刘宽传》:“〔{寬}〕以先策{黄巾}逆謀﹐以事上聞﹐封{逯鄉侯}六百户。”{李贤}注:“先策﹐謂預知也。”

  • 玄策-汉语大词典

    玄策

    【1】神妙的谋略。{晋}{王齐之}《萨陀波仑始悟欲供养大師赞》:“信道忘形﹐歡不期適﹐非伊哲人﹐孰採玄策。”《後汉书·崔駰传》:“協準矱之貞度兮﹐同斷金之玄策。”{李贤}注:“玄策猶妙策也。”{汉}{蔡邕}《释诲》:“納玄策於聖德﹐宣太平於中區。”

  • 玅策-汉语大词典

    玅策

    【1】高明的计策。{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師父那神機玅策破{曹公}。”

  • 出奇劃策-汉语大词典

    出奇劃策

    【1】犹言出谋划策。{沙汀}《淘金记》十二:“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 出謀劃策-汉语大词典

    出謀劃策

    【1】出主意,想办法。{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九章:“其余的人﹐连{老贺}在内﹐也都出谋划策﹐各有贡献。”{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八:“{宋蚦}在村里本来是个傀儡﹐所作所为﹐都靠{黎伥}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兴唐传·闹花灯》:“暗地裏幫着給{單}家兄弟出謀劃策﹐調度五路的緑林人衆。”

  • 印策-汉语大词典

    印策

    【1】官印和授爵的策书。《陈书·高祖纪上》:“其以相國總百揆﹐除録尚書之號﹐上所假節侍中貂蟬﹑中書監印章﹑中外都督太傅印綬﹑{義興公}印策。”

  • 制策-汉语大词典

    制策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宋史·苏轼传》:“{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宋}{苏轼}《策别七》:“國家取人﹐有制策﹐有進士﹐有明經﹐有詞科﹐有任子﹐有府史雜流。”{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張柬之}進士擢第爲{清源}丞﹐年且七十餘﹐{永昌}初﹐勉復應制策。”

  • 廷策-汉语大词典

    廷策

    【1】谓会试中式者,天子亲自策问于朝廷。{元}{刘祁}《归潜志》卷二:“〔{史學優}〕年五十﹐擢南省魁﹐後中廷策。”{宋}{岳珂}《桯史·宸奎坚忍字》:“辛丑歲將廷策多士。”

  • 建策-汉语大词典

    建策

    【1】出谋献策,制定策略。{汉}{班固}《西都赋》:“{奉春}建策﹐{留侯}演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黄門侍郎{裴矩}知必將有亂﹐雖廝役皆厚遇之﹐又建策爲驍果娶婦。”{隋}{李德林}《<霸朝集>序》:“運籌建策﹐通幽達冥﹐從命者獲安﹐違命者悉禍。”《後汉书·西南夷传·滇》:“諸夷反叛……太尉掾{巴郡}{李顒}建策討伐。”

  • 幹策-汉语大词典

    幹策

    【1】犹干略。《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青龍}中﹐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幹策﹐徙爲{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

  • 土政策-汉语大词典

    土政策

    【1】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文汇报》1985.11.30:“许多企业拿着地方和部门的一些规定(税务部门的同志把这些‘土政策’叫‘二号文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拒绝补交偷﹑漏﹑欠款。”

  • 坐運籌策-汉语大词典

    坐運籌策

    【1】谓坐在军帐内策划军事方略。《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夫被堅執鋭﹐{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汉书·项籍传》:“夫擊輕鋭﹐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

  • 坤策-汉语大词典

    坤策

    【1】推演坤卦六爻所得的策数。《周易》用九,用六。《坤》用老阴六,故每爻六揲,每揲四策,六爻共得一百四十四策。合“乾策”共为三百六十策,大致相当于天地循环一年之数。亦指任一阴爻的策数。策,用于《易》筮的竹签或蓍草。《易·繫辞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孔颖达}疏:“《坤》之老陰一爻有二十四策﹐六爻故一百四十有四策也。”

  • 執策-汉语大词典

    執策

    【1】持鞭。{明}{高启}《寓感》诗之十三:“駑馬放田野﹐志本在豐章。偶遇執策人﹐驅上千里道。”《仪礼·聘礼》:“司馬執策立于其後。”【2】执持简册。《穆天子传》卷六:“内史執策。”{郭璞}注:“所以書贈賵之事。内史﹐主册命者。”

  • 墳策-汉语大词典

    墳策

    【1】指典籍。《後汉书·儒林传序》:“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

  • 墨策-汉语大词典

    墨策

    【1】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唐}朝初﹐明經取通兩經。先帖文﹐乃案章疏﹐試墨策十道……後明經停墨策﹐試口義併時務策三道。”

  • 壤策-汉语大词典

    壤策

    【1】犹言土地政策。《管子·山权数》:“凡貢制中二﹐{齊}之壤策也。”

  • 封策-汉语大词典

    封策

    【1】天子封赐王侯的文书。{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

  • 射策-汉语大词典

    射策

    【1】泛指应试。{清}{吴伟业}《哭志衍》诗:“射策{長安城}﹐驄馬黄金絡。”{唐}{皮日休}《三羞》诗序:“丙戌歲﹐{日休}射策不上﹐東退於{肥陵}。”【2】{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别體也……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漢武帝}時﹐開設學校﹐立《五經》博士﹐置弟子員﹐射策設科﹐勸以官禄﹐傳業者故益衆矣。”《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郎。”{颜师古}注:“射策者﹐謂爲難問疑義書之於策﹐量其大小署爲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劣。射之言投射也。”{宋}{苏轼}《策略第一》:“自{漢}以來﹐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務爲射策決科之學﹐其言雖不叛於聖人﹐而皆泛濫於辭章﹐不適於用。”

  • 專策-汉语大词典

    專策

    【1】独自决定的策略。{晋}{潘岳}《关中》诗:“將無專策﹐兵不素肄。”

  • 對空策-汉语大词典

    對空策

    【1】用空泛的议论回答问题。策﹐对策﹐文体的一种。{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黄花节将近了﹐必须做一点所谓文章。但对于这一个题目的文章﹐教我做起来﹐实在近于先前的在考场里‘对空策’。”

  • 對策-汉语大词典

    對策

    【1】对付的办法或策略。{王西彦}《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2】亦作“[對册]”。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宋}{叶適}《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龍圖閣學士太子詹事{王}公{十朋}﹐以太學生對策﹐請收還威福﹐除{秦檜}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諸生對册﹐殊路同歸。”{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説也……二名雖殊﹐即議之别體也。”《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郎”{唐}{颜师古}注:“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

  • 大策-汉语大词典

    大策

    【1】特指立太子﹑定帝位。{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竊觀今日事體﹐莫如早决大策﹐以安人心。垂簾之事﹐止可行之旬浹﹐久則不可。”【2】重大的谋略﹑决策。《後汉书·耿弇传》:“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北齐书·娄昭传》:“{神武}將出{信都}﹐{昭}贊成大策﹐即以爲中軍大都督。”

  • 天策府-汉语大词典

    天策府

    【1】{唐}{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后所建的府邸。《新唐书·杜如晦传》:“天策府建﹐爲中郎。”《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以{世民}爲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二萬户﹐仍開天策府﹐置官屬。”

  • 天人三策-汉语大词典

    天人三策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建议“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M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 天策上將-汉语大词典

    天策上將

    【1】{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所加官号。《旧唐书·高祖纪》:“〔{武德}四年〕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將。”《新唐书·太宗纪》:“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于{虎牢}﹐執之﹐{世充}乃降……{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

  • 天策-汉语大词典

    天策

    【1】名号。{唐高祖}{武德}四年﹐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参见“[天策上將]”﹑“[天策府]”。【2】星名。《左传·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杜预}注:“天策﹐傅説星。”{孔颖达}疏:“{傅説}﹐{殷高宗}之相﹐死而託神於此星﹐故名。”【3】帝王的谋略。{北周}{庾信}《奉和平邺应诏》:“天策引神兵﹐風飛掃{鄴城}。”{北周}{庾信}《贺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樞﹐秉地軸……沉雄内斷﹐不勞謀於{力牧};天策勇決﹐無待問於{容成}。”{隋}{薛道衡}《隋高祖颂》:“運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

  • 天人策-汉语大词典

    天人策

    【1】泛指金殿对策。{清}{方文}《送田孙若宪副之浙东》诗之四:“莫問天人策﹐虚名可汗顔。”【2】指{汉}儒{董仲舒}对答{武帝}之策问。{宋}{刘克庄}《满江红·送王实之》词:“落落{元龍}湖海氣﹐琅琅{董相}天人策。”

  • 太平策-汉语大词典

    太平策

    【1】安邦治国的策略。{宋}{叶適}《送邓谏从制幹》诗:“終攜太平策﹐還上{蜀}江船。”{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極殿}﹐召而見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雜王伯之略﹐稽之於今﹐驗之於古﹐恢恢乎若運天下於掌上矣。”

  • 失策-汉语大词典

    失策

    亦作“[失筴]”【1】策略上有错误;谋划不当。《後汉书·胡广传》:“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是以慮無失策﹐舉無過事。”《管子·山权数》:“故君無失時﹐無失筴﹐萬物興豐﹐無失利。”{清}{杜濬}《淮阴送别徐松之》诗:“可笑淹留余失策﹐翻疑君去太怱怱。”{沙汀}《淘金记》二四:“寡妇强制自己笑了﹐因为她已经很快反省到了她的失策。”

  • 小策-汉语大词典

    小策

    【1】细鞭。{元}{丁复}《赠耕民秀才》诗:“慈慈遲鳴犢﹐小策揮柔青。”【2】小册子。{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鶡冠子》也。”

  • 史策-汉语大词典

    史策

    【1】史册,史书。{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積乎史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國初事蹟﹐載在史策。”

  • 同化政策-汉语大词典

    同化政策

    【1】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 哀策-汉语大词典

    哀策

    亦作“[哀册]”【1】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南史·后妃传下·梁武丁贵嫔》:“{普通}七年十一月庚辰﹐〔貴嬪〕薨……詔吏部郎{張纘}爲哀册文。”{唐}{杨炯}《薛振行状》:“{孝敬}崩﹐詔公爲哀册。”{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上哀下曰誄﹐始{魯莊公};下哀上曰哀策﹐始{漢}{李尤}。”{清}{钱谦益}《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赋挽词》之二:“南郊傳累德﹐哀策屬何人?”《後汉书·礼仪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後。”

  • 善策-汉语大词典

    善策

    【1】好办法。{清}{林则徐}《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須知章程一定﹐即當永遠奉行﹐與其貽悔將來﹐不如先籌善策。”{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金城公主}(七〇九年嫁到{吐蕃})﹐和{赞普}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东观汉记·吴良传》:“{東平王}{蒼}辟爲西曹掾﹐數諫{蒼}﹐多善策。”

  • 國策-汉语大词典

    國策

    亦作“[國筴]”【1】犹国计。指国家的经济政策。《管子·乘马数》:“故修宫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筴也。”{马非百}新诠:“‘國筴’一詞﹐在書中凡十三見﹐皆指國家之經濟政策而言﹐猶言國計也。”【2】指国家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拥护抗战到底的国策﹐反对{汪精卫}的卖国协定。”

  • 布策-汉语大词典

    布策

    【1】布列算筹。策,运算的筹码。{宋}{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書非能肆筆而已﹐又當辨其體而皆通其意;數非能布策而已﹐又當知其用而各盡其法。”【2】设策,想办法。{宋}{陆游}《赠童道人盖与予同甲子》诗:“一事尚須煩布策﹐幾時能具釣魚船?”

  • 帝策-汉语大词典

    帝策

    【1】指天帝的策命。{南朝} {齐}{谢超宗}《齐南郊乐章·嘉胙乐》:“盛德符景緯﹐昌華應帝策。”

  • 行策-汉语大词典

    行策

    【1】实行决策。{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纪·太祖》:“{趙普}善畫策﹐{太祖}亦善行策。”【2】赶牲口的鞭子。策,马鞭。{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時方大暑﹐監官以下﹐皆露宿堰上﹐以伺水之出入﹐忽聞以行策相呼者曰:‘明日有何生活?’”

  • 衍策-汉语大词典

    衍策

    【1】演习韬略。{清}{唐甄}《潜书·审知》:“乃曰倚鋤而衍策﹐釋鋤而拜將﹐今日受命﹐明日克敵﹐此文辭之見﹐優偶之觀也﹐奚可用哉!”

  • 得策-汉语大词典

    得策

    【1】谓谋略得当。《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襄陽}居{江}{淮}上流﹐乃{川}{陝}襟喉之地﹐以{横}鎮撫﹐誠爲得策。”{宋}{司马光}《初到洛中书怀》诗:“早避喧煩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这就是短期内改编{藏}军和成立军政委员会是否可能和得策的问题。”

  • 御策-汉语大词典

    御策

    【1】驾御马匹的鞭子。《晋书·天文志上》:“前一星曰策星﹐王良之御策也﹐主天子之僕﹐在王良旁。”

  • 微策-汉语大词典

    微策

    【1】精妙的策略。{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传》:“{子胥}微策可謂神﹐守戰數軍﹐{句踐}行成。”

  • 銜策-汉语大词典

    銜策

    【1】马嚼子和马鞭。亦喻指准绳﹑准则。{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泛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汉书·张敞传》:“馭黠馬者﹐利其銜策。”{南朝} {陈}{徐陵}《陈公九锡文》:“禮爲楨幹﹐律等銜策。”

  • 徽策-汉语大词典

    徽策

    【1】策书的美称。《宋书·武帝纪中》:“爰暨木居海處之酋﹐被髮彫題之長﹐莫不忘其陋險﹐九譯來庭﹐此蓋播諸徽策﹐靡究其詳者也。”

  • 廟策-汉语大词典

    廟策

    【1】指朝廷的谋略。《後汉书·班勇传》:“{李明皇帝}深惟廟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唐}{徐彦伯}《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应制》:“{羌}庭遥築館﹐廟策重和親。”

  • 定策國老-汉语大词典

    定策國老

    【1】{唐}代自{敬宗}至{宣宗},宦官操纵国家大权,可以废立皇帝。枢密使宦官{杨复恭}给兄子{守亮}的信中,自称是“定策国老”,以策立皇帝的功臣自居,而称{昭宗}{李晔}为“负心门生”。参阅《新唐书·杨复恭传》。

  • 定策-汉语大词典

    定策

    【1】既定的政策方略。{晋}{陆机}《辩亡论》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術﹐敦率遺典﹐勤民謹政﹐循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2】决定方略或策略。{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運籌{固陵}﹐定策東。”{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二十一年﹐定策屯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庚午﹐帝還{越州}﹐遂定策航海﹐乃移{四明}。”【3】亦作“[定册]”。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汉书·韩王信传》:“〔{韓增}〕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益封千户。”《汉书·赵充国传》:“與大將軍{霍光}定册尊立{宣帝}﹐封{營平侯}。”《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穆宗}崩﹐太后定策立{德宗}。”《旧唐书·韦嗣立传》:“以定册尊立{睿宗}之功﹐賜實封一百户。”{明}{李贽}《读史汇·杨廷和》:“余又怪其不能以事{康陵}者而事{永陵}也﹐豈其真挾定册之功﹐或恃{世宗}仁聖﹐終能聽己也耶?”{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李泌}曰:‘賴陛下語臣﹐使{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徒承此旨﹐已就{舒王}圖定策之功矣。’”

  • 寶策-汉语大词典

    寶策

    【1】宝鼎神策。语本《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寶鼎神策。”后以“寶策”象征天命或社稷。《宋书·朱龄石毛脩之等传论》:“然後可以變國情﹑愜民志﹐撫歸運而膺寶策。”《南齐书·高帝纪上》:“神鼎將遷﹐寶策無主﹐實賴英聖﹐匡濟艱危。”

  • 强策-汉语大词典

    强策

    【1】坚硬的马鞭子。《楚辞·九辩》:“乘騏驥之瀏瀏兮﹐馭安用夫强策?”

  • 孤策-汉语大词典

    孤策

    【1】独杖。喻指单独出游。{唐}{贾岛}《欲游嵩岳留别李少尹益》诗:“孤策遲迴{洛水}湄﹐孤禽嘹唳幸人知。”

  • 委策-汉语大词典

    委策

    【1】指辞官不仕。策,策书,古代命官受爵的符信。{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赫赫聖皇﹐仍獲其聘。委策辟國﹐守此玄静。”

  • 幾策-汉语大词典

    幾策

    【1】机谋。《北齐书·文宣帝纪》:“至于軍國幾策﹐獨決懷抱﹐規模宏遠﹐有人君大略。”【2】{宋}代一种奏议的文体。如{苏洵}有权书﹑衡论﹑幾策二十篇。参阅{宋}{苏洵}《嘉祐集》卷一。

  • 玉策-汉语大词典

    玉策

    【1】见“玉册”。

  • 理策-汉语大词典

    理策

    【1】犹扶杖,拄杖。{清}{方文}《惠泉歌》:“道傍密陰且休息﹐因之理策登山阿。”

  • 璽策-汉语大词典

    璽策

    【1】见“璽册”。

  • 末策-汉语大词典

    末策

    【1】下策。{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之七:“千言萬語無人會﹐謾倚文章真末策。”

  • 杖策-汉语大词典

    杖策

    亦作“[杖筴]”【1】拄杖。《庄子·让王》:“〔{大王亶父}〕因杖筴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成玄英}疏:“因拄杖而去。”{明}{夏完淳}《秋怀》诗之二:“駕舟凌洪波﹐杖策窮崇山。”{唐}{杜甫}《别常徵君》诗:“兒扶猶杖策﹐卧病一秋强。”{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游﹐信足所至。”【2】执马鞭。谓策马而行。{唐}{魏徵}《述怀》诗:“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後汉书·邓禹传》:“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進及於{鄴}。”{清}{吴伟业}《又咏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明}{李梦阳}《徐子将適湖湘》诗:“英雄杖策集軍門﹐{金華}數子真絶倫。”【3】谓追随;顺从。《魏书·张衮传》:“昔{樂毅}杖策於{燕昭}﹐{公達}委身於{魏武}﹐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清}{陈梦雷}《绝交书》:“逆賊分曹授官……顧乃翻然勃然﹐忘廉恥之防﹐循貪冒之見﹐輕身杖策﹐其心殆不可問。”

  • 束手無策-汉语大词典

    束手無策

    【1】谓捆住双手,无计可施。形容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船上管船的舵工﹐押船的朝奉﹐面面相覷﹐束手無策。”{宋}{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降﹐諸將束手無策﹐相與爲俘纍以去。”{茅盾}《锻炼》十四:“眼看着病症如此严重﹐明知道该怎么医治﹐可是又束手无策;这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的痛苦。”

  • 枉策-汉语大词典

    枉策

    【1】弯曲的马鞭。《楚辞·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黄棘之枉策。”{王逸}注:“以棘爲策,既有芒刺,而又不直,則馬傷深而行速。”一说指妄谬的政策。见{余冠英}《<楚辞>选》。

  • 枝策-汉语大词典

    枝策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擊節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譔}曰:“舉杖以擊節。”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擊。”

  • 東堂策-汉语大词典

    東堂策

    【1】《晋书·挚虞传》:“{武帝}詔曰:‘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塗,皆明於王義,有益政道……’詔诸賢良方正直言,會{東堂}策問。”后因以“東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唐}{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全高{南越}蠧﹐豈謝{東堂}策。”{前蜀}{韦庄}《鄠杜旧居》诗之一:“年年爲獻{東堂}策﹐長是蘆花别釣磯。”

  • 桂策-汉语大词典

    桂策

    【1】桂木手杖。{南朝} {宋}{谢灵运}《罗浮山赋》:“鼓蘭枻以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 梵策-汉语大词典

    梵策

    【1】见“梵册”。

  • 棰策-汉语大词典

    棰策

    【1】鞭子。《韩非子·奸劫弑臣》:“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棰﹐一本作“捶”。

  • 檀公策-汉语大词典

    檀公策

    【1】《宋书·檀道济传》载:{檀道济}足智多谋,随{高祖}北伐,为前锋,屡建战功,后因称征战计策为“檀公策”。{宋}{陈与义}《发商水道中》诗:“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詩。”{宋}{陆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诗:“酒酣忽作{檀公}策﹐間道絶出{東關城}。”{元}{张翥}《闻归集贤远引奉简一章》诗:“將軍每歎{檀公}策﹐朝士徒悲{穆氏}歌。”

  • 權策-汉语大词典

    權策

    【1】权谋,计策。《宋书·良吏传·杜慧度》:“{瑗}與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設權策﹐累戰﹐大破之。”

  • 權宜之策-汉语大词典

    權宜之策

    【1】见“權宜之計”。

  • 支策據梧-汉语大词典

    支策據梧

    【1】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晩年。后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劳神。{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范榮期}見{郗超}俗情不淡﹐戲之曰:‘{夷}﹑{齊}﹑{巢}﹑{許}﹐一詣垂名﹐何必勞神苦形﹐支策據梧邪?’”

  • 獻策-汉语大词典

    獻策

    【1】犹献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時論者議欲自伐{吴}﹐三征獻策各不同。”{唐}{李端}《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秦}。”{宋}{苏轼}《过岭寄子由》诗:“投章獻策謾多談﹐能雪寃忠死亦甘。”{清}{冯桂芬}《怀人》诗:“獻策歸來戀舊林﹐循陔至樂勝朝簪。”

  • 殊策-汉语大词典

    殊策

    【1】帝王对臣属特颁的策书。《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慟皇情於容物﹐崩列辟於上旻;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闉。”{吕延济}注:“殊策﹐謂特加策。”

  • 改策-汉语大词典

    改策

    【1】鞭策其马使改变方向。策,马鞭。比喻转向。{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改策西{秦}﹐報辱北{冀}。”

  • 政策-汉语大词典

    政策

    【1】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根据和准则。{老舍}《且说屋里》:“他的‘政治生活’不包含着什么主义﹑主张﹑政策﹑计划与宗旨。”{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

  • 散策-汉语大词典

    散策

    【1】拄杖散步。{宋}{杨万里}《乙酉社日偶题》诗:“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緣溪路未乾。”{元}{王恽}《西江月·大河凝冰蔽川而下与一二僚友登白楼俯观》词:“散策暫辭鳧吏﹐倚樓來聽漁歌。”{唐}{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诗:“北風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 數策-汉语大词典

    數策

    【1】古时一种占卦方法。按一定的方式计算蓍草的茎数,把所得的奇数作为阳,偶数作为阴,排列成卦,以预测吉凶。策,蓍草的茎。《韩非子·饰邪》:“鑿龜數策﹐兆曰‘大吉’。”

  • 斂策-汉语大词典

    斂策

    【1】收起马鞭。喻归隐。{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2】谓不夸耀自己的计谋。《後汉书·皇甫嵩朱儁传论》:“時人説{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李贤}注:“斂策﹐不論其功。”

  • 時務策-汉语大词典

    時務策

    【1】论时务的对策。{唐}代科举考试,凡明经,先试贴文,然后口试经义,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第。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新唐书·选举志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