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箸)是什么意思
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
【释义】:
棒头:即棒,体罚用的棍子,喻严训;箸头:即箸,筷子,吃喝用具,喻溺爱;忤逆:不孝顺。谓严训能培养出孝顺的儿子,溺爱反而养成逆子。《初刻拍案惊奇》一三: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为是严家夫妻养娇了这孩儿,到得大来,就便目中无人,天王也似的大了。
饭饱弄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饭饱弄箸
【释义】:
箸:筷子。吃饱了饭,摆弄筷子。比喻吃饱了没事干,招惹是非。也比喻人欲望无止境,得到了此还想再得到彼。《醒世姻缘传》四七:宗师着实的骇然,问道:“魏三,你怎么说?”他只是磕头,说道:“小的没的说,饭饱弄箸,是死催的。”又九四:谁知这监生得福不知,饭饱弄箸。
⊙饭饱了,便要弄起箸来
《醒世姻缘传》九一:这吴推官若是安分知足的人,这也尽叫是快活的了。他却乞儿不得火向,饭饱了,便要弄起箸来,不依大奶奶的规矩,得空就要做贼。
⊙饭饱就弄箸
《飞跎全传》三:分饭减口,众人用完饭,饭饱就弄箸了。
箸-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箸zhù
名量词。计量饭菜的约略量。“筷子”义。可带“子”:一箸菜/两箸子肉/几箸面条/几箸子烤鸭∥大家只顾饮酒、说话,满桌饭菜却一箸未动。/姥姥生怕小宝不吃菜,总是一箸肉一箸鱼地往小宝饭碗里夹。
“箸”多用于明清白话小说和某些方言中。含书面语色彩。现多用“筷”“筷子”计量饭菜的约略量。“箸”读zhù,不读zhě。
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箸筯zhù
①筷子。李白《行路难》之一:“停杯投~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②通“著”。显明,显著。《荀子·强国》:“霸者之善~焉。”③通“著zhuó”。(1)附着。《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乎心。”(2)穿戴。《世说新语·贤媛》:“桓车骑不好~新衣。”
下箸-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箸xià zhù
【释义】:
用筷子取食;吃。如:这菜拼成的花形这么漂亮,使得客人都不忍下箸。
火箸-现代汉语大词典
火箸huǒ zhù
【释义】:
即火筷子。
箸1-现代汉语大词典
箸1zhù筯
【释义】:
筷子。郁达夫《北国的微音》:“举起箸来取菜,提起杯来喝酒。”
箸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箸子zhù zi
【释义】:
筷子。老舍《四世同堂》:“赶到酒菜的香味把他的馋涎招出来,他才猛孤丁的夹一大箸子菜,放在口里,旁若无人的大嚼大咽。”
箸2-现代汉语大词典
箸2zhù
【释义】:
义同“著1”。撰述;写作。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直至清末,震钧箸《石鼓文集注》,辨为秦文公东猎时所刻。”
箸录-现代汉语大词典
箸录zhùl ù
【释义】:
记载,记录。郭沫若《〈诅楚文〉考释》:“这所谓‘元至正中吴刊本’,自来的收藏家从未箸录,但确是一部好书。”
下箸-汉语大词典
下箸
亦作“[下筯]”【1】用筷子取食;吃。{唐}{李白}《寻鲁城范居士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他筵不下筯﹐此席忘朝饑。”{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七:“〔{仲舒}長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到後來大少爺死了﹐更是冷一頓﹐熱一頓﹐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時候。”{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京師人家日供常膳﹐未識下筯食味﹐非取於市不屬饜。”《晋书·何曾传》:“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借箸-汉语大词典
借箸
【1】《史记·留侯世家》:“{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字房}前!客有爲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郦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爲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爲大王籌之。’”藉,《汉书·张良传》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谋划。{茅盾}《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日本}武士﹐对于{中国}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亦作“[借筯]”。《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雖前席問計﹐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無及也。”{唐}{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吾子歷覽古今之變﹐而通其得失﹐是將植密畫於借筯之宴﹐發羣謀於章奏之筆。”{元}{冯子振}《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籌滅{項}興{劉}﹐到底學神仙去。”{唐}{杜牧}《河湟》诗:“{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倒箸-汉语大词典
倒箸
【1】见“倒2著”。
六箸-汉语大词典
六箸
【1】古博弈之具。《说文·竹部》:“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棊也。”{段玉裁}注:“古戲﹐今不得其實。箸﹐{韓非}所謂博箭。《招魂》注云:‘箟簬作箸。’故其字从竹。”{三国} {魏}{曹植}《仙人篇》:“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西京杂记》卷四:“{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法用六箸﹐或謂之究﹐以竹爲之﹐長六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古爲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焭﹐今無曉者。”
前箸-汉语大词典
前箸
【1】进餐时座前的筷子。《汉书·张良传》:“{漢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汉纪·高祖纪二》作“前筯”。后谓为人筹画为“借箸”或“前箸”。{唐}{殷潜之}《题筹笔驿》诗:“圜觚當分畫﹐前箸此操持。”
匕箸-汉语大词典
匕箸
亦作“[匕筯]”【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唐}{刘禹锡}《为杜相公谢就宅赐食状》:“舉其匕筯﹐若負丘山。”《金史·僕散端传》:“{楠}方食﹐擲匕筯于案。”{苏曼殊}《绛纱记》:“此人不胜匕箸﹐何能为盗?”【2】指饮食。{宋}{陆游}《晓出湖边摘野蔬》诗:“行迎風露衣巾爽﹐浄洗膻葷匕筯香。”{清}{戴名世}《吴宏表稿序》:“顧有思得山海之珍﹑遠方之奇異以爲快﹐雖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須﹐非是不飽焉。”
元箸-汉语大词典
元箸
【1】犹玄著。玄妙的言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如作近體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斷不能得絃外之音﹐甘餘之味。”
玄箸-汉语大词典
玄箸
亦作“[玄著]”【1】犹沉着。谓着实而不浮泛。{清}{谭献}《明诗录序》:“{鄺露}{邢昉}﹐可謂超超玄箸矣。”{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與{王安豐}説{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徐震崿}校笺引{刘辰翁}曰:“玄箸猶沈著也。”《晋书·王戎传》作“玄著”。
土箸-汉语大词典
土箸
【1】见“土著”。
失匕箸-汉语大词典
失匕箸
【1】《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 ﹐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宋}{苏轼}《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诗:“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宋}{苏轼}《曹既见和复次韵》:“誰令妄驚怪﹐失匕號萬竅。”
失箸-汉语大词典
失箸
【1】见“失匕箸”。
玉箸-汉语大词典
玉箸
【1】见“玉筯”。
杯箸-汉语大词典
杯箸
亦作“[杯筯]”【1】杯与筷子。泛指食具。{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是猶乳哺之兒﹐而授之以杯筯﹐使自飲食﹐其殆必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一面又叫擺上酒席來。{繼之}夫人便去安排杯箸﹐姊姊搶着也幫動手。”
析箸-汉语大词典
析箸
【1】谓分家。箸,筷子。{明}{朱元弼}《犹及篇》:“{沈益川}{騰蛟}者﹐憲副{秦川公}伯子也。憲副晩而更置室﹐生子{騰龍}﹐析箸别居。”{清}{方文}《寄怀齐方壶》诗:“可憐半載喪二親﹐弟兄析箸家酷貧。”
沙箸-汉语大词典
沙箸
亦作“[沙筯]”【1】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唐}{段公路}《北户录·越王竹》:“次有沙筯﹐産於海島間﹐狀如蓴菜﹐春吐黄花﹐其心若骨﹐可爲籌筯﹐凡欲採者﹐須輕步拔之﹐不爾﹐聞人行聲﹐則縮入沙中﹐了不可取。”{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沙箸﹐生于海岸沙中﹐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勁﹐可爲酒籌。凡欲採者﹐輕步向前﹐及手﹐急挼之﹐不然﹐聞行者聲﹐遽縮入沙中﹐掘尋之終不可得也。”
淵箸-汉语大词典
淵箸
【1】深沉清朗。{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時人欲題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問{周侯}﹐{周侯}曰:‘可謂卓朗。’{桓公}曰:‘精神淵箸。’”
火箸-汉语大词典
火箸
同“[火筯]”【1】《新唐书·地理志一》:“{邠州}{新平郡}上貢剪刀﹑火箸﹑蓽豆。”《红楼梦》第五十回:“{湘雲}聽了﹐便拿了一支銅火箸擊着手爐。”{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鼠狼》:“某心悸﹐取火箸擲而擊之﹐一人仆﹐餘驚走。”
無下箸處-汉语大词典
無下箸處
【1】{晋武帝}时,{何曾}生活豪奢,食日费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后用以形容富人饮食奢侈无度。《晋书·何曾传》:“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四字》:“每一日餐費﹐至十餘金﹐猶嫌無下箸處。”
白箸-汉语大词典
白箸
【1】见“白著”。
罷箸-汉语大词典
罷箸
亦作“[罷筯]”【1】放下筷子。谓中止进餐。{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薛伟》:“甚有奇事﹐請諸公罷筯來聽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工部·刘晋川司空》:“公且罷箸﹐聽我言。”
竹箸-汉语大词典
竹箸
【1】竹筷。《三侠五义》第九一回:“〔他〕放下一雙黄油四棱竹箸﹐一個白沙碟兒醃蘿蔔條兒。”
箸-汉语大词典
箸
《廣韻》遟倨切,去御,澄。【1】筷子。《荀子·解蔽》:“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汉书·周勃传》:“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清}{赵翼}《陔馀丛考·呼箸为快》:“俗呼箸爲快子。{陸容}《菽園雜記》謂起於{吴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爲快子。”{郁达夫}《北国的微音》:“举起箸来取菜,提起杯来喝酒。”
箸-汉语大词典
箸
《集韻》陟略切,入藥,知。【1】附着。《战国策·赵策一》:“兵箸{晉陽}三年矣,且暮當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鲍彪}注:“箸,言附其城。”【2】穿着。{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太傅時年七八歲,箸青布絝,在兄邊坐。”
箸-汉语大词典
箸
《廣韻》陟慮切,去御,知。【1】显明。《荀子·强国》:“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時託也。”{王先谦}集解:“霸者其善明箸,以其所託不失時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箸,邪氣流行,爲重困於俞,忿發爲疽。”【2】撰述;写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爲太常所論箸也。”{宋}{苏轼}《与郑嘉会书》:“此中枯寂,殆非人世,然居之甚安,況諸史滿前,甚可與語者也,箸書則未,日與小兒編排齊整之,以須異日歸之左右也。”{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同尘先生》:“{崔瑞已},字{安道},善酒令,箸《庭萱譜》,稱{同塵先生}。”{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直至{清}末,{震钧}箸《石鼓文集注》,辨为{秦文公}东猎时所刻;又于所箸《天咫偶闻》曾撮述其大略。”
箸述-汉语大词典
箸述
【1】写作的成品。{清}{朱焘}《北窗呓语》:“名重之士﹐每致繼起無人﹐往往生前箸述重若璆琳﹐身後子孫棄如草芥。”{章炳麟}《文学说例》:“前世箸述﹐其篇題多無義例。”【2】写作;编纂。{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書籍之浩浩﹐箸述者之衆﹐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箸録-汉语大词典
箸録
【1】记载;记录。{郭沫若}《<诅楚文>考释》:“这所谓‘{元}{至正}中{吴}刊本’﹐自来的收藏家从未箸录﹐但确是一部好书。”{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東方朔}設{非有先生}之論﹐{朔}書二十篇﹐則於雜家箸録。”
箸土傅籍-汉语大词典
箸土傅籍
【1】定居而编入户籍﹐为正式居民。{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代北}﹐始嘗宰制{中華}﹐逮乎{隋}{唐}統一﹐漢族自主﹐則亦箸土傅籍﹐同爲編氓。”
箸鞭-汉语大词典
箸鞭
【1】驱马加鞭。意谓奋发向前。《世说新语·赏誉》“{劉琨}稱{祖車騎}爲朗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劉琨}與親舊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晋书·刘琨传》作“著鞭”。
箸撰-汉语大词典
箸撰
【1】撰述;写成的作品。{清}{张履}《意苕山馆诗序》:“去夏{京口}之變﹐君適司訓是邦﹐盡失其所箸撰。”
箸長碗短-汉语大词典
箸長碗短
【1】形容家用器物凌乱不全。《二刻拍案惊奇》卷六:“等得{王生}歸來﹐家裏椅桌多不完全;箸長碗短﹐全不似人家模樣﹐訪知盡是妻子敗壞了。”
箸論-汉语大词典
箸論
【1】著作﹐论述。{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前世箸論在諸子﹐未有率爾持辯者也。”
箸匕-汉语大词典
箸匕
【1】筷和勺。均取食用具﹐常连用。{宋}{徐积}《谢周裕之》诗:“或取鱐與腊﹐或約酒以指。人皆悦真厚﹐誰敢停箸匕。”
箸作-汉语大词典
箸作
【1】古代职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掌国史资料及撰述之职。{宋}{苏轼}有《送岑箸作》诗。【2】写作的成品。{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圣武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邵陽魏默深}先生{源}﹐箸作等身﹐所箸《聖武記海圖志》﹐尤風行海内。”{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身後之榮﹐不在官職﹐而在箸作也。”
箸子-汉语大词典
箸子
【1】筷子。{老舍}《四世同堂》四三:“赶到酒菜的香味把他的馋诞招出来﹐他才猛孤丁的夹一大箸子菜﹐放在口里﹐旁若无人的大嚼大咽。”
籌箸-汉语大词典
籌箸
亦作“[籌筯]”【1】竹筹和筷子。{苏曼殊}《娑罗海滨遁迹记》:“雖析諸峯草木﹐以爲籌箸﹐不能算之矣。”{唐}{元稹}《遣春》诗之十:“波渌紫屏風﹐螺紅碧籌筯。”
衆箸-汉语大词典
衆箸
【1】见“衆著”。
超超玄箸-汉语大词典
超超玄箸
【1】谓言辞高妙, 不同凡俗。{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以《來鶴堂詩》見示。如《題畫》……皆超超玄箸﹐不食人間烟火。”{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王衍})與{王安豐}説{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谭献}《<明诗录>序》:“{鄺露}﹑{邢昉}﹐可謂超超玄箸矣。”亦省作“[超超]”。{明}{袁宏道}《灯下观菊花影同社中诸友赋》诗之六:“離即成三昧﹐超超實起余。”
較箸-汉语大词典
較箸
【1】见“較2著”。
象箸-汉语大词典
象箸
亦作“[象筯]”亦作“[象櫡]”亦作“[象]”【1】象牙制作的筷子。《韩非子·喻老》:“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淮南子·齐俗训》:“故糟邱生乎象﹐炮烙生乎熱斗。”{高诱}注:“{紂}爲長夜之飲﹐積糟成邱者﹐起于象櫡。”《史记·龟策列传》:“犀玉之器﹐象箸而羹。”{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故{越}人見{齊桓}不振之徵於未覺之疾﹐{箕子}識{殷}人{鹿臺}之禍於象箸之初。”{唐}{李咸用}《长歌行》:“象筯擊折歌勿休﹐玉山未倒非風流。”
運箸-汉语大词典
運箸
【1】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爲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爲大王籌之。’”{裴駰}集解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后以“運箸”指运筹计谋。{清}{钮琇}《觚賸·雪遘》:“由是{六奇}({吴六奇})運箸之謀﹐所投必合﹐扛鼎之勇﹐無堅不破。”
運籌借箸-汉语大词典
運籌借箸
同“[運箸]”【1】{清}{李渔}《风筝误·请兵》:“難道就束手待斃不成!休僝僽﹐少不得要運籌借箸﹐勉護神州。”
論箸-汉语大词典
論箸
【1】见“論著”。
顯箸-汉语大词典
顯箸
【1】见“顯著”。
食箸-汉语大词典
食箸
亦作“[食筯]”【1】筷子。{唐}{刘知幾}《史通·暗惑》:“一縑之財﹐猶且發問。則千石之俸﹐其費安施?料以牙籌﹐推以食箸﹐察其厚薄﹐知不然矣。”《西京杂记》卷四:“{元理}以食筯十餘轉﹐曰:‘東囷七百四十九石二升七合。’”
髹箸-汉语大词典
髹箸
【1】涂上漆的筷子。{清}{俞■}《灰七姑辞》:“小姑靈感識人意﹐髹箸重重書作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