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箋)是什么意思
表箋-汉语大词典
表箋
【1】泛指表文。《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安南}雖亂﹐猶頻奉表箋﹐具方物﹐款關求入。”《清史稿·圣祖纪二》:“停{直省}進鮮茶暨賫送表箋。”
便箋-汉语大词典
便箋
【1】没有正规格式的信笺或记事用纸。{叶圣陶}《皮包》:“{张书记}回头看了看{黄科长}﹐站起来﹐拿张便笺送到{黄科长}桌子上。”
信箋-汉语大词典
信箋
【1】信纸。{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先生所购之信笺﹐如自己不要﹐内山书店云愿意买去﹐大约他自有售去之法﹐寄来。”
傳箋-汉语大词典
傳箋
【1】谓《诗经》的注解。《诗经》注有{汉}{毛公}传与{郑玄}笺。{清}{马瑞辰}有《毛诗传笺通释》。
冷金箋-汉语大词典
冷金箋
【1】见“冷金牋”。
寸箋-汉语大词典
寸箋
【1】简短的书信。{明}{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匆匆的聊附寸箋﹐草草伏尊照不宣。”{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箋﹐以申謝悃。”
吴箋-汉语大词典
吴箋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宋}{陆游}《新滩舟中作》诗:“衰遲未覺詩情減﹐又擘吴箋賦{楚}城。”{宋}{陆游}《风入松》词:“欲寄吴箋説與﹐這回真箇閑人。”{清}{周亮工}《书影》卷八:“〔{趙燕如}〕《寄謝友人送吴箋》詩云:‘感君寄吴箋﹐箋上雙飛鵲。’”
吟箋-汉语大词典
吟箋
【1】见“吟牋”。
衍波箋-汉语大词典
衍波箋
【1】诗笺名。{林学衡}《与菊吟夜话》诗:“還將無限思﹐寫與衍波箋。”《诗话总龟》卷三四引{宋}{王直方}《直方诗话》:“{蕭貫}少時﹐嘗夢至宫廷中……見羣婦人如神仙﹐視{貫}﹐驚問何所從來?{貫}愕然﹐亦不知對。{貫}自陳進士﹐能爲詩。中有一人授{貫}紙﹐曰:‘此所謂衍波箋﹐煩賦《宫中曉寒歌》。’{貫}援筆立成。”
彩箋-汉语大词典
彩箋
亦作“[彩牋]”【1】小幅彩色纸张。常供题咏或书信之用。{後蜀}{欧阳炯}《三字令》词:“彩牋書﹐紅粉淚﹐兩心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红票儿》:“每屆歲除﹐凡富貴之家以銀易錢者﹐皆用彩箋書寫﹐謂之紅票兒。”【2】借指诗笺或书信。{宋}{张先}《蝶恋花》词:“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尺箋-汉语大词典
尺箋
【1】指书信。{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古道之存﹐存乎尺箋﹐盍思乎勉旃!”
子母箋-汉语大词典
子母箋
【1】谓诗笺彼此酬和往复,犹如青蚨钱之去而复来,因称“子母箋”。{明}{俞弁}《山樵暇语》卷八:“{西涯}{李文正公}與客索箋紙﹐數日酬和過半﹐因名爲子母箋。其詩有云:‘朝來東館暮{西涯}﹐子母箋成豈浪誇……’子母錢古有之矣﹐子母箋自{李公}詩始。”
玉箋-汉语大词典
玉箋
亦作“[玉牋]”【1】笺纸的美称。{宋}{赵汝茪}《梅花引》词:“題破玉牋雙喜鵲﹐香燼冷﹐繞雲屏﹐渾是山。”{清}{刘献廷}《赠下河孙幕府代》诗:“綺繡敷青史﹐芳華潤玉箋。”
玉版箋-汉语大词典
玉版箋
【1】即玉版纸。{元}{汤式}《一枝花·赠草圣》套曲:“括造化攢成赤兔毫﹐挽滄溟磨徹烏龍墨﹐燦日月光摇玉版箋﹐吐烟雲香徹紫英石﹐四寶清奇。”{元}{乔吉}《新水令·闺丽》套曲:“空揣着題詩玉版箋﹐織錦香羅帕。”
玉泉箋-汉语大词典
玉泉箋
【1】{浙江}{杭州}{西湖}{玉泉}所产的纸。{清}{杨焯}《玉泉笺》诗:“玉泉箋紙壓{西湖}﹐{宣祖}風流絶代無。”
瑶箋-汉语大词典
瑶箋
亦作“[瑶牋]”【1】对书札的美称。{清}{孙枝蔚}《列仙诗》之四:“東華童子捧瑶箋﹐青鳥啣書送地僊。”{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忽枉瑶牋贈佳句﹐頭風立愈如加砭。”
松花箋-汉语大词典
松花箋
【1】见“松花牋”。
桃花箋紙-汉语大词典
桃花箋紙
【1】即桃花纸。{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桓元}詔平{淮}﹐作桃花箋紙﹐縹緑青赤者﹐蓋今{蜀}箋之製也。”
校書箋-汉语大词典
校書箋
【1】即薛涛笺。一种幅小而精美的纸张,用以题咏或书写信函。{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薛涛笺又称校书笺。亦借指题咏或书信。{唐}{司空图}《退居漫题》诗之二:“只憂詩病發﹐莫寄校書箋。”{唐}{司空图}《狂题》诗之十三:“應到去時題不盡﹐不勞分寄校書箋。”
校箋-汉语大词典
校箋
【1】校订和笺注。如{徐震堮}有《世说新语校笺》。
檀箋-汉语大词典
檀箋
【1】浅红色的纸。{清}{陈维崧}《新雁过妆楼·再咏糊窗》词:“幾扇疎櫺玲瓏處﹐檀箋粉繭糊成。”
擘箋-汉语大词典
擘箋
【1】见“擘牋”。
毫箋-汉语大词典
毫箋
【1】毛笔和精美的纸张。借指诗文著作。{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黄陶菴}之深於譬證﹐{唐荆川}之熟於歷史﹐{歸震川}之原於《六經》﹐洵令毫箋生色。”
情箋-汉语大词典
情箋
【1】情书。{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望咫尺青天﹐那有個{瑶池}女使﹐偷遞情箋。”
砑紅箋-汉语大词典
砑紅箋
【1】一种压印图画的红色笺纸。《隋唐演义》第三九回:“那時{張麗華}方在{臨春閣}上……寫小砑紅箋﹐要做答{江令}的‘璧月’詩句﹐尚未及完﹐忽見{韓擒虎}擁兵直入。”
砑箋-汉语大词典
砑箋
【1】压印有图画的信笺。{清}{黄景仁}《玉烛新》词:“多時客館相偎﹐把錦被濃薰﹐砑箋親擘。”{清}{纳兰性德}《菩萨蛮·回文》词:“砑箋銀粉殘煤畫﹐畫煤殘粉銀箋砑。”
硃箋紙-汉语大词典
硃箋紙
【1】朱色的笺纸。多用以书写吉庆对联。《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中間懸着一軸百子圖的畫;兩邊貼着硃箋紙的對聯。”亦省作“[硃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聯者﹐即桃符也……或用硃箋﹐或用紅紙﹐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硃箋-汉语大词典
硃箋
【1】见“硃箋紙”。
畫箋-汉语大词典
畫箋
【1】供作画用的精美纸张。{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北平笺谱》〕因画笺大小不一﹐而影响于书之大小﹐不能一律﹐这真是一个难问题。”
短箋-汉语大词典
短箋
【1】见“短牋”。
蠟箋-汉语大词典
蠟箋
亦作“[蠟牋]”【1】涂蜡的纸﹐旧时专供书法家写字之用。《花月痕》第十六回:“{秋痕}正在梳頭﹐{癡珠}就在妝臺邊坐下。瞧了一會﹐見有一張宣紙﹑一副蠟箋擱在架上﹐便説道:‘你這屋裏却没有横額﹐我和你寫罷。’”{郁达夫}《青烟》:“他看见正厅中间桌上有一盏洋灯点在那里﹐明亮的洋灯光射到上首壁上﹐照出一张{锺馗}图和几副蜡笺的字对来。”{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典故》:“内庫藏{明}代香牋甚多﹐今製尚沿其舊﹐亦{宋}人蠟牋遺意﹐而堅緻過之。”
蠻箋-汉语大词典
蠻箋
亦作“[蠻牋]”【1】{唐}时高丽纸的别称。亦指{蜀}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唐}{陆龟蒙}《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雨多青合是垣衣﹐一幅蠻牋夜款扉。”{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十樣蠻牋紋錯綺﹐粲珠璣。”{清}{徐芳}《柳夫人小传》:“每宗伯({錢謙益})句就﹐遣鬟矜示{柳}﹐擊鉢之頃﹐蠻箋已至﹐風追電躡﹐未嘗肯地步讓。”{姚锡钧}《和了公和》:“分付幾園老居士﹐蠻牋同擘酒家樓。”
蠻箋象管-汉语大词典
蠻箋象管
【1】{高丽}或{蜀}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泛指名贵的纸笔。{唐}{罗隐}《清溪江令公宅》诗:“蠻牋象管夜深時﹐曾賦{陳}宫第一詩。”{宋}{李彭老}《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後》词:“蠻牋象管寫新聲﹐幾番曾試瓊壺觖。”{五代}{刘兼}《春宴河亭》诗:“蠻箋象管休凝思﹐且放春心入醉鄉。”亦作“[蠻牋象管]”。
蜀箋-汉语大词典
蜀箋
亦作“[蜀牋]”【1】自{唐}以来{蜀}地所制精致华美的纸的统称。{唐}{僧鸾}《赠李粲秀才》诗:“十軸示余三百篇﹐金碧爛光燒{蜀}牋。”《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生聞之﹐手舞足蹈﹐不任歡情。因以{蜀}箋寫所賦《夏景閨情》十首﹐爲小引於前以答娉。”{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诗:“妙畫臨{吴}絹﹐清詞洒{蜀}牋。”{明}{陈子龙}《艳歌行》:“春燕剪{越}素﹐秋鴻征{蜀}箋。”
箋-汉语大词典
箋
“[笺]”的繁体字。《廣韻》則前切,平先,精。【1】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鄭氏}箋”{孔颖达}疏:“{鄭}於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吕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爲箋。”后因以称注释古q,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宋}{陆游}《蔬食戏书》诗:“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笺》:“古無紙,專用簡牘,簡則以竹爲之,牘則以木爲也。{康成}每條自出己説,以片竹書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鄭氏}箋。”【2】同“[牋]”。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笺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诸王。《北堂书钞》卷七九引{汉}{应劭}《汉官仪》:“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箋奏。”《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欲令{蔡徵}爲{叔寶}作降箋,命乘騾車歸己,事不果。”【3】同“[牋]”。精美的小幅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信笺。{南朝 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宋}{黄机}《清平乐》词:“博山灰冷香殘,微風吹滿銀箋。”{元}{王逢}《宫中行乐词》:“宴分{王母}樂,詔授{薛濤}箋。”【4】同“[牋]”。指信札。{宋}{曾巩}《回泉州陈都官启》:“豈期厚眷,特枉長箋。”{鲁迅}《书信集·致吴渤》:“附上一箋,請持此箋前往一取爲幸。”【5】见“箋箋”。
箋紙-汉语大词典
箋紙
【1】文书用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上海}有這許多的詩人墨客﹐爲甚麽總没人提倡﹐同他們弄些好箋紙?”{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这样的商人﹐我在南边没有看见过﹐{北京}却有的﹐是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
箋香-汉语大词典
箋香
【1】香木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箋香〕出海南﹐香如蝟皮﹐栗蓬及漁簑狀﹐蓋修治時﹐雕鏤費工﹐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鍾於刺端﹐芳氣與他處箋香夐别。”{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大凡沈水﹑婆菜﹑箋香﹐此三名常出於一種﹐而每自高下﹐其品類名號爲多爾。不謂沈水﹑婆菜﹑菚香﹐各别香種也。”
箋釋-汉语大词典
箋釋
【1】犹笺注。{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梅村}詩從未有註。近時{黎城}{靳榮藩}字{介人}﹐以十年之功﹐爲之箋釋。”{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余〕曩嘗博徵{唐}{宋}樂紀及管色八十四調﹐求之三年﹐方稍悟樂祖微眇﹐悉取《詞源》之言律者﹐鋭意箋釋﹐斠若畫一﹐豈旦夕能畢其説耶?”
箋布-汉语大词典
箋布
【1】古代细布名。即筒中布。{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爲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法苑珠林》卷十七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道冏}〕俄而至郡後{沈橋}﹐見一貴人﹐著■﹐被箋布單衣﹐坐床燾傘﹐形似華蓋﹐鹵簿從衛可數百人。”
箋書-汉语大词典
箋書
【1】指书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几案盈積。”一本作“牋書”。
箋啓-汉语大词典
箋啓
【1】下达上的笺记和书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紹興}中﹐有貴人好爲俳諧體詩及箋啓……後生遂有以爲工者。”
箋咏-汉语大词典
箋咏
【1】在笺纸上题咏诗词。{明}{阮大鋮}《燕子笺·家门》:“不料朱門有女﹐與青樓一樣﹐窈窕相當﹐把春容箋咏。燕子啣將﹐被同儕計搆﹐更姓名﹐决策勤王。”
箋奏-汉语大词典
箋奏
同“[牋奏]”【1】古代文书的一种,属章奏一类。{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漢}世制詔三王﹐其册書猶真草兼具﹐豈况符契箋奏之書﹐日不暇給﹐則何取端書分隸?”
箋幅-汉语大词典
箋幅
【1】笺纸﹐信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诗竹》:“{鄠縣}多竹園﹐有詩竹﹐莖短而葉大﹐堅厚﹐士人以代箋幅。”
箋探-汉语大词典
箋探
【1】铨释﹐探讨。{严迪昌}《清词史》第四编第一章:“他的词与现实生活隔离甚远﹐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龚自珍}的词心深能笺探。”
箋註-汉语大词典
箋註
同“[箋注]”【1】{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李}﹑{杜}﹑{韓}﹑{蘇}不斤斤於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後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註﹐趣便索然。”{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其後{鄭玄}之徒﹐箋註訓釋﹐不遺餘力。”
箋簡-汉语大词典
箋簡
【1】谓书信。{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笺简》:“改名箋簡﹐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清}{缪艮}《珠江名花小传》:“數日復貽箋簡﹐餘辭不獲﹐乃得聚晤於{仁厚里}。”
箋紋-汉语大词典
箋紋
【1】印有花纹的信笺。{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這封書不是箋紋﹐摺宫紗夾在斑筠。”
箋記-汉语大词典
箋記
【1】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孝景}諱{啓}﹐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云啓聞。”
箋繒-汉语大词典
箋繒
【1】指书信。{南朝} {陈}{徐陵}《与李那书》:“脱惠箋繒﹐慰其翹想。”
箋畣-汉语大词典
箋畣
【1】回信。以笺札回答。{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书》:“故曼衍爾爾﹐世俗箋畣﹐都不復效。”
箋札-汉语大词典
箋札
【1】指书信。{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康熙}間﹐叔父{健磐公}訪戚{鎮江}﹐寓某鐵匠家﹐與其妻{張淑儀}有文字之知﹐彼此暗投箋札﹐唱和甚懽﹐而終不及于亂。”{清}{叶廷琯}《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余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箋札常通﹐終未一面。”
箋注-汉语大词典
箋注
【1】指注释文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綜其體制﹐約爲四類:紀述之文也﹐箋注之文也﹐議論之文也﹐比賦之文也。”{清}{阮元}《小沧浪笔谈·重修郑公祠碑》:“〔{鄭公}〕所學《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箋注百餘萬言。”{宋}{苏辙}《初发嘉州》诗:“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瞿秋白}《文艺杂著·涴漫的狱中日记》:“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箋疏-汉语大词典
箋疏
【1】犹笺注。{宋}{曾巩}《南轩记》:“然而六藝百家﹐史氏之籍﹐箋疏之書﹐與夫論美刺非……罔不畢載。”{清}{戴名世}《己卯行书小题序》:“今夫道具載于四子之書﹐幽遠閎深﹐無所不具﹐乃自{漢}{唐}諸儒相繼﹐訓詁箋疏﹐卒無當于大道之要。”{郭沫若}《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译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译成华字﹐依华文文例整顿一遍之后﹐再来插说几句以当笺疏。”
箋譜-汉语大词典
箋譜
【1】指将印有图画等的华美笺纸归类整理汇编成的簿册。{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在留黎(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冰心}《追念振铎》:“笺谱印成之后﹐他还签名送给我一部。”
箋傳-汉语大词典
箋傳
【1】注释﹐解说文义。{宋}{欧阳修}《读书》诗:“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宋}{叶適}《徐德操<春秋解>序》:“蓋箋傳之學﹐惟《春秋》爲難工。”
箋述-汉语大词典
箋述
【1】犹著述。{清}{俞樾}《茶香室三钞·明代两异人》:“{仲言}無目﹐{公起}口啞耳聾﹐兩君乃能勤於箋述﹐不廢吟咏﹐是難能也。”
箋管-汉语大词典
箋管
【1】谓纸和笔。{宋}{翁元龙}《绛都春·秋晩海棠与黄菊盛开》词:“夢回前度郵亭倦。客又拈箋管。”一本作“牋管”。
箋訓-汉语大词典
箋訓
【1】笺注训释。{清}{刘大櫆}《<陆宣公文集注>序》:“{張君}讀其文﹐愈重其人﹐論其世﹐遂釋其義。非以後之人爲有不知﹐故爲是箋訓之煩而已。”{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其專悟獨了﹐動用不窮﹐蓋非簡策所載﹐箋訓所及。”
箋箋-汉语大词典
箋箋
【1】浅小貌。喻见识浅狭。{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若乃{蘇軾}父子﹐則佞人之箋箋者。”{清}{黄轩祖}《游梁琐记·王天冲》:“{王}餽白金兩提曰:‘請爲大人壽﹐是箋箋者﹐不及{王}紳十之一。’”{明}{许自昌}《水浒记·火併》:“費千金馬骨有餘香﹐子是那箋箋株守﹐邊幅小難開廣。”
襞箋-汉语大词典
襞箋
【1】见“襞牋”。
粉箋-汉语大词典
粉箋
【1】粉红色的笺纸。《红楼梦》第六三回:“{晴雯}忙啓硯拿了出來﹐却是一張字帖兒﹐遞與{寶玉}看時﹐原來是一張粉箋子﹐上面寫着‘檻外人{妙玉}恭肅遥叩芳辰’。”
肅箋-汉语大词典
肅箋
【1】犹肃启。书札用语。如:肃笺者:顷奉手谕﹐欣慰无已!【2】用于敬致书信。如:专此肃笺叩候。
花箋-汉语大词典
花箋
【1】精致华美的笺纸。{南朝} {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三臺妙迹﹐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宋}{孙光宪}《河传》词:“襞花箋﹐豔思牽﹐成篇。”{徐迟}《财神和观音》:“他接过了稿纸来﹐那是他自己的造纸厂为他特制的花笺﹐上面的花纹是他自己的印制处给制版的。”
華箋-汉语大词典
華箋
亦作“[華牋]”【1】质好而色美的纸。常用来写信﹑题诗等。《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華箋法帖長爲侣﹐圓鏡方琴巧制形。”{前蜀}{韦庄}《立春》诗:“殷勤爲作宜春曲﹐題向華牋帖綉楣。”【2】对他人来信的敬称。{清}{钮琇}《<觚賸>自序》:“粲花賓至﹐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喜華牋之在篋。”{宋}{陆游}《畣勾简州启》:“忽奉華箋之貺﹐豈勝末路之榮。”{宋}{王安石}《谢夏噩察推启》:“敢圖高明﹐不自重貴﹐親存弊館﹐申貺華箋﹐切觀以思﹐懼恐且愧。”
薛濤箋-汉语大词典
薛濤箋
亦作“[薛濤牋]”亦作“[薛陶牋]”【1】笺纸名。{唐}女诗人{薛涛}, 晩年寓居{成都}{浣花溪}, 自制深红小彩笺写诗, 时人称为“薛濤箋”。旧时八行红笺犹沿此称。{宋}{张元幹}《小重山》词:“薛濤牋上{楚}妃吟﹐空凝睇﹐歸去夢中尋。”{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松花牋其來舊矣。{元和}初﹐{薛陶}尚斯色﹐而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爲便﹐後減諸牋亦如是﹐特名曰‘薛陶牋’。今{蜀}紙有小樣者皆是也﹐非獨松花一色。”{明}{唐寅}《黄莺儿》曲:“緑窗前﹐揮毫未寫﹐淚灑薛濤箋。”
紅箋-汉语大词典
紅箋
【1】见“紅牋”。
素箋-汉语大词典
素箋
亦作“[素牋]”【1】白色的笺纸。{柯岩}《奇异的书简》一:“我要大声赞美发明书信的人。是他﹐第一个把生命和感情浓缩到小小的素笺上。”《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蘇東坡}〕方欲掩蓋﹐忽見硯匣下露出些紙角兒﹐{東坡}扶起硯匣﹐乃是一方素箋﹐叠做兩摺。”{唐}{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素牋一百句﹐題附{元}家詩。”
郇箋-汉语大词典
郇箋
【1】{唐}代{韦陟},袭封{郇国公}。常授意侍妾主尺牍,书于五彩笺,词旨轻重均合{陟}意,书体遒利有楷法,{陟}唯署名而已。见《新唐书·韦陟传》。后因以“郇箋”敬称他人书札。{清}{赵翼}《屡接秋帆开府手书兼寄珍裘赋谢》诗:“曳履雲霄已隔塵﹐{郇}箋偏荷寄書頻。”
郵箋-汉语大词典
郵箋
【1】书信。{清}{赵翼}《接张廉船书寄答》诗:“江程千里接郵箋﹐棖觸離懷悵各天。”
鄭箋-汉语大词典
鄭箋
【1】{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他作《毛诗笺》,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宋}{梅尧臣}《代书寄欧阳永叔》诗:“問《傳》輕{何}學﹐言《詩》詆{鄭}箋。”【2】泛指对古籍的笺注。{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十二:“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郁达夫}《和刘大杰<秋兴>》:“滿城風雨重陽近﹐欲替{潘}詩作{鄭}箋。”
通箋-汉语大词典
通箋
【1】往来的书信。{明}{杨基}《赠秦侍仪》诗:“蕃王從學拜﹐邊使候通箋。”
采箋-汉语大词典
采箋
【1】彩色的笺纸。《南史·陈纪下·後主》:“先令八婦人襞采箋﹐製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詞箋-汉语大词典
詞箋
亦作“[詞牋]”【1】赋诗填词的笺纸。{清}{龚自珍}《漫感》诗:“絶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清}{陈文述}《兰室》诗:“小字簪花格﹐新詩古錦囊﹐詞牋填{北宋}﹐書角折{南唐}。”
詩箋-汉语大词典
詩箋
【1】亦作“[詩牋]”。写上诗的笺纸﹔供写诗的笺纸。{清}{孔尚任}《再题东原草堂并谢留饭》诗:“花朵蕭疎簷不礙﹐詩牋狼籍壁難容。”{清}{黄遵宪}《用写经斋体送叶损轩之申江》诗:“索和詩箋停玉版﹐判依文稿閣牙籤。”{鲁迅}《集外集拾遗·<北平笺谱>序》:“不久復廓其技于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2】本指{汉}{郑玄}为《毛诗》作的笺注。后泛指为诗集作的笺注。{宋}{蔡梦弼}有《杜工部草堂诗笺》。
譚箋-汉语大词典
譚箋
【1】即谈笺。{明}{屠隆}《考槃馀事·纸笺·国朝纸》:“{松江}譚箋﹐不用粉造﹐以{荆川}連紙褙褙厚﹐砑光用蠟﹐打各色花鳥﹐堅滑可類{宋}紙。”
青箋-汉语大词典
青箋
【1】青色笺纸。{宋}{秦观}《呈李公择》诗:“青箋擘處銀鈎斷﹐紅袂分時玉筯懸。”一本作“青牋”。
長箋-汉语大词典
長箋
亦作“[長牋]”【1】采集众说﹐加以论辨裁断的训诂著作。{明}{赵宦光}有《説文長箋》﹑《六書長箋》。【2】长的信笺或诗笺。亦指诗文或书信。{唐}{李贺}《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诗:“繫書隨短羽﹐寫恨破長箋。”{宋}{曾巩}《回泉州陈都官启》:“豈期厚眷﹐特枉長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巖傑}復以長牋激之﹐始謂以文友相遇﹐千載一時。”
雪浪箋-汉语大词典
雪浪箋
【1】有隐形波纹的白色宣纸。《红楼梦》第三八回:“没有頓飯工夫﹐十二題已全﹐各自謄出來﹐都交與{迎春}﹐另拿了一張雪浪箋過來﹐一併謄録出來。”
雲龍箋-汉语大词典
雲龍箋
【1】以云龙为图饰的纸张。《红楼梦》第八九回:“{寶玉}走到裏間門口﹐看見新寫的一副紫墨色泥金雲龍箋的小對。”
雲箋-汉语大词典
雲箋
亦作“[雲牋]”【1】有云状花纹的纸。{明}{张景}《飞丸记·邂逅参商》:“掩映芙蓉面﹐想起心事寄雲箋。相思一綫懸﹐懷人何日重相見。”{清}{巢震林}《如梦令·春闺》词:“艷曲背人偷和﹐小疊雲箋粉涴。”{苏曼殊}《燕子龛随笔》:“又女致母詩:‘挑燈含淚疊雲箋﹐萬里緘封寄可憐﹐爲問生身親阿母﹐賣兒還剩幾多錢?’”{宋}{周邦彦}《蕙兰芳引》词:“更花管雲牋﹐猶寫寄情舊曲。”
霞箋-汉语大词典
霞箋
【1】彩笺。{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在{長安}一勳戚家看菊……凡數百本﹐末皆齊正如一﹐無復高下參差。左右顧盻﹐若一幅霞箋然。”《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娉}便濡毫﹐展雙鸞霞箋﹐次其韻﹐頃刻而成。”
雁素魚箋-汉语大词典
雁素魚箋
亦作“[鴈素魚箋]”【1】指书信。{陈衍}《元诗纪事·闺阁》引{元}{吴氏}《寄外》诗:“既無黄耳寄家書﹐也合隨時寄雁魚。”{明}{昭璨}《香囊记·途叙》:“鴈素魚箋﹐離愁滿懷誰與傳。”亦省作“[雁魚]”。{明}{沈鲸}《双珠记·月下相逢》:“浩蕩風塵阻雁魚﹐相逢骨肉共欷歔。”
金箋-汉语大词典
金箋
【1】见“金牋”。
金粟箋-汉语大词典
金粟箋
【1】指{金粟山}藏经纸。{清}{张燕昌}《金粟笺说》:“金粟箋之名﹐定自天府詞館。”{清}{张燕昌}《金粟箋说》:“{吴槎客}贈余藏經套合紙﹐四層爲之﹐紙色與金粟箋同﹐面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八’凡十字﹐是墨印……又有{金粟山}藏經紙印。”
錦箋-汉语大词典
錦箋
【1】精致华美的笺纸。{元}{郭钰}《和寄龙长史诗》:“錦箋傳草春詞好﹐銀燭燒花夜枕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女吟咏數四﹐心悦好之。懷歸﹐出錦箋﹐莊書一通﹐置案間。”
門箋-汉语大词典
門箋
亦作“[門牋]”【1】下级拜谒上司所用的名帖。{明}{杨慎}《艺林伐山·画刺门笺蕊简》:“《釋名》曰:書姓名于刺上﹐作再拜起居字﹐皆畫其體﹐盡邊如畫。刺平交用之。下官刺上官﹐中央一行而已﹐謂之門牋。”【2】春节时贴在门楣上刻有各种图案的纸饰。《花城》1981年第2期:“门上春节时贴的门笺颜色还鲜艳﹐两旁的春联却已剥落了。”
鳳尾箋-汉语大词典
鳳尾箋
【1】见“鳳尾牋”。
鸞箋-汉语大词典
鸞箋
亦作“[鸞牋]”【1】{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蜀}人造十色牋,凡十輻爲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則隱起花木麟鸞,千狀萬態。”后人因称彩笺为“鸞箋”。{宋}{张镃}《池上木芙蓉欲开述兴》诗之二:“岸巾三酌便酣眠﹐墮地鸞牋寫未全。”{清}{龚自珍}《丑奴儿令》词:“鸞箋偷寫伊名字﹐琴語依稀﹐筝語依稀﹐花影無媒忽進幃。”{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歌《鳴鹿》﹐賦落鴻﹐寫鸞箋驚蛇走龍。”
魚箋-汉语大词典
魚箋
亦作“[魚牋]”【1】鱼子笺的简称。{五代}{和凝}《何满子》词:“寫得魚牋無限﹐其如花鎖春暉。”{唐}{王勃}《七夕赋》:“握犀管﹐展魚箋。”{宋}{晏幾道}《燕归梁》词:“衷腸事﹐魚牋字﹐情緒年年相似。”《剪灯馀话·连理树记》:“鴛枕且酬交頸願﹐魚箋莫賦斷腸詞。”【2】代称书信。《敦煌曲子词·破阵子》:“■徑萋萋芳草緑﹐紅臉可知珠淚頻。魚牋豈易呈。”{元}{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深不寄魚箋﹐翠衾寒猶帶龍涎。”{明}{屠隆}《綵毫记·湘娥思忆》:“水緑{湘江}渺﹐縱有魚箋難寄。”
龍箋-汉语大词典
龍箋
亦作“[龍牋]”【1】绘龙的笺纸。{元}{袁桷}《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之二:“御筆圓封草相麻﹐龍牋香透擁金花。”{清}{黄遵宪}《题黄佐廷赠尉遗像》诗之二:“一語衝君冠上髮﹐有人降表寫龍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