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舉)是什么意思
一舉兩全-汉语大词典
一舉兩全
【1】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三国志·魏志·郭淮传》:“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西游记》第五四回:“這叫做‘假親脱網’之計。豈非一舉兩全之美也?”
一舉萬里-汉语大词典
一舉萬里
【1】见“一舉千里”。
一舉-汉语大词典
一舉
【1】谓一次行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樓船一舉争沸騰﹐烽火四連相隱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他盤算了一天一夜﹐得了一個妙計﹐以爲非但得差﹐就是得缺升官﹐也就在此一舉的了。”{老舍}《骆驼祥子》十四:“〔他〕继而一想﹐今天这一举﹐可是得罪了许多人。”【2】谓鸟类一飞。{汉}{贾谊}《惜誓》:“黄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宋}{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弋人悵何慕﹐一舉渺江海。”【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舉”。《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郑玄}注:“殺牲盛饌曰舉。王日一舉以朝食也。”【4】谓举起一次。《北齐书·和士开传》:“{士開}有難色。是人云:‘此物甚易與﹐王不須疑惑﹐請爲王先嘗之。’一舉便盡。”《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公子端起盅子來﹐虚舉了一舉﹐就放下了。”【5】一次应试。{唐}{韩愈}《赠张童子序》:“{張童子}生九年﹐自州縣達禮部﹐一舉而進立于二百之列。”{唐}{钱起}《送李棲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幾年深道要﹐一舉過賢關。”{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维》:“{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一經舉-汉语大词典
一經舉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通典·选举五》:“其但習《禮記》及《論語》﹑《孝經》﹐名一經舉。”
一舉三反-汉语大词典
一舉三反
【1】《论语·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后以“一舉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轰天雷》第十四回:“私者公之析言﹐公者私之積名﹐要之一舉三反﹐可以覘夫索西諦矣。”
一舉成名-汉语大词典
一舉成名
【1】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唐}{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舉成名而東。”{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蕭雅}勤苦攻書﹐後來一舉成名﹐直做到尚書地位。”{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这何尝有丝毫恶意?不过着了当时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迷﹐想一举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
一舉一動-汉语大词典
一舉一動
【1】指每一个举动。《宣和遗事》前集:“所上表章﹐數朕失德﹐此章一出﹐中外咸知﹐一舉一動﹐天子不得自由矣!”{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與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巴金}《秋》二:“跟他不相干的事他也认错﹐弄得我们一举一动都不方便。”
一舉手之勞-汉语大词典
一舉手之勞
【1】{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后以“一舉手之勞”喻毫不费力。
一舉千里-汉语大词典
一舉千里
【1】一飞就是千里。喻前程远大。《史记·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絶跡﹐一舉千里也。”亦作“[一舉萬里]”。《晋书·慕容盛载记》:“當如鴻鵠高飛﹐一舉萬里﹐不可坐待罟網。”
一舉兩得-汉语大词典
一舉兩得
【1】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晋书·束晳传》:“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遷西州﹐以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内寬。”《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特制者用宣纸﹐此外以廉纸印若干﹐定价极便宜﹐使学生亦有力购读﹐颇为一举两得。”
七舉時節-汉语大词典
七舉時節
【1】指夏季。《管子·幼官》:“七舉時節﹐君服赤色﹐味苦味﹐聽羽聲﹐治陽氣﹐用七數。”{尹知章}注:“火成數七﹐火氣舉﹐君則順時節而布政……七﹐亦火之成數。”{石一参}今诠:“夏三月﹐火德王……王者御物﹐夏以七爲數﹐用其成也。”
三舉-汉语大词典
三舉
【1】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郈成子}〕聞{甯喜}作難﹐右宰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2】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齊日三舉。”{孙诒让}正义:“王齊日﹐朝食蓋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則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舉。”【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蓋自{高駢}死﹐{唐}以{梁}兼統{淮南}﹐遂與{孫}﹑{楊}争﹐凡三十年間﹐三舉而三敗。”【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乾德}元年〕定諸州貢舉條法及殿罰之式:進士‘文理紕繆’者殿五舉﹐諸科初場十‘不’殿五舉﹐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舉﹐第一至第三場九‘不’並殿一舉。”不﹐指文理不通。殿三舉﹐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試﹐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則三舉矣。”
不可枚舉-汉语大词典
不可枚舉
【1】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之多。《醒世恒言·灌园叟晩逢仙女》:“〔籬邊〕更有那金萱﹑百合……夜落金錢﹑纏枝牡丹等類﹐不可枚舉。”{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蓋{朱子}方責{文中子}作《元經》擬《春秋》之妄﹐豈肯躬自蹈之?書中舞文弄字之弊﹐不可枚舉。”
不遑枚舉-汉语大词典
不遑枚舉
【1】犹不胜枚举。{梁启超}《噶苏士传》第四节:“凡一切開民智增公益之事﹐無不盡力﹐設民會以通聲氣﹐立高等學校以養人材……凡兹文明事業﹐不遑枚舉。”
不可勝舉-汉语大词典
不可勝舉
【1】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明}{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而其大較皆豪傑之士﹐道德充溢於中﹐事功見於當時。”{清}{俞樾}《茶香室续抄·身后请致仕》:“於卒後書致仕者﹐不可勝舉。”
不勝枚舉-汉语大词典
不勝枚舉
【1】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清}{叶廷琯}《吹网录·韦昭避讳改名》:“以至太師﹑軍師﹑昭烈﹑昭獻﹑昭文﹑昭德之類﹐不勝枚舉。”{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至于花型﹐样式更是多到不胜枚举。”
不舉-汉语大词典
不舉
【1】不抚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官人。初生時﹐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嗇}生子﹐未生二月前﹐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唐}{顾况}《补亡诗·囝》:“及其生汝﹐人勸不舉﹐不從人言﹐果獲其苦。”《金史·高彪传》:“{彪}始生﹐其父用術者言﹐爲其時日不利于己﹐欲不舉﹐其母爲營護。”【2】不举办;不进行。《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明}{沈德符}《野獲编·吏部·都给事升转》:“至於會議出﹐而年例遂因之不舉矣﹐恐祖制終難高閣也。”【3】不检举;不告发。《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後汉书·和帝纪》:“吏民踰僭。厚死傷生……有司不舉﹐怠放日甚。”【4】指不升起。{汉}{蔡邕}《黄钺铭》:“{羌戎}受首于西彊﹐{百固}冰散于東鄰﹐{鮮卑}收迹﹐烽燧不舉。”【5】没有攻下。《韩非子·初见秦》:“{趙}不舉﹐{韓}不亡﹐{荆}﹑{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爲王謀不忠也。”【6】不祭祀。《诗·大雅·雲汉》:“靡神不舉﹐靡愛斯牲。”{郑玄}笺:“言王爲旱之故﹐求于羣神﹐無不祭也。”【7】不能举;举不起。《韩非子·说林下》:“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水浒传》第一一五回:“衆人看{張横}時﹐四肢不舉﹐兩眼朦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舁夫凡十易肩﹐困憊不舉﹐相與委柩路側。”【8】不推荐。《墨子·尚贤上》:“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上》:“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9】不举起。《孟子·梁惠王上》:“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汉}{王充}《论衡·效力》:“火之光也﹐不舉不明。”【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舉”。
不識擡舉-汉语大词典
不識擡舉
【1】指责别人不理解或不珍视自己对他的优待或礼遇。《封神演义》第七回:“這賤人不識擡舉!朕着美人歌舞一回﹐與他取樂玩賞﹐反被他言三語四﹐許多話説。”《儒林外史》第一回:“你這都説的是甚麽話!票子傳着倒要去﹐帖子請着倒不去﹐這不是不識擡舉了!”{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记得幼小时候住在故乡﹐每看见绅士将一点骗人的自以为所谓恩惠﹐颁给下等人﹐而下等人不大感谢时﹐则斥之曰‘不识抬举!’”
不舉火-汉语大词典
不舉火
【1】谓不生火作饭;断炊。{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下:“後其家或不舉火﹐則釜中悉皆灰泥﹐間亦有不潔汙其中﹐如是月餘乃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陳錫九}〕日不舉火﹐周全不顧恤。”{清}{王韬}《淞隐漫录·蛇妖》:“甲家固甚貧窶﹐青黄不接﹐無所得食﹐適城中富户所藏穀﹐欲覓短佣爲舂者﹐甲乃使妻挈二女往﹐己則獨居丙舍。值甕中米罄﹐不舉火者已三日矣。”
再舉-汉语大词典
再舉
【1】再次采取行动。《管子·幼官》:“一舉而上下得終﹐再舉而民無不從。”{汉}{王粲}《从军诗》之一:“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也。”【2】再度高飞。《楚辞·贾谊<惜誓>》:“黄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王逸}注:“言黄鵠養其羽翼﹐一飛則見山川之屈曲﹐再舉則知天地之圜方﹐居身益高所睹愈遠也。”
九舉-汉语大词典
九舉
【1】指{齐桓公}九合诸侯。《管子·幼官》:“九舉而帝事成形。”{尹知章}注:“説九合諸侯之所致。”【2】多次举荐。{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凡十辟么府﹐九舉賢良方正。”【3】谓九次举牲。{周}天子宴请上公之礼。《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饗禮九獻﹐食禮九舉。”{郑玄}注:“九舉﹐舉牲體九飯也。”{贾公彦}疏:“食禮之時﹐九舉牲體而食畢。”
表舉-汉语大词典
表舉
【1】上表推荐。《醒世恒言·李■公穷邸遇侠客》:“{李勉}雖則不在其位﹐却素聞{安禄山}﹐有反叛之志﹐今見{房德}乃是他表舉的官職﹐恐其後來黨逆﹐故就他請教上﹐把言語去規訓。”《後汉书·李固传》:“至於表舉薦達﹐例皆門徒。”【2】列表举示。《汉书·百官公卿表序》:“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温故知新之義云。”
兩舉-汉语大词典
兩舉
【1】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先朝時﹐鎖廳舉進士者。時有一人以爲奇異﹐試不中﹐皆以責罰爲私罪。其後﹐詔文官聽應兩舉﹐武官一舉﹐不中者不獲罰。”《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兩舉不第者﹐與教授。”
中舉-汉语大词典
中舉
【1】科举时代称乡试考中为中举。{明}{李贽}《答耿司寇》:“故使{克明}不中舉﹐即不中進士﹐即不作大官﹐亦當爲天地間有數奇品﹐超類絶倫。”{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他中举之后﹐还没等进京应考。”{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下:“明年秋﹐汝弟中舉﹐名在百十二。”
升舉-汉语大词典
升舉
【1】荐举提升。{清}{姚鼐}《太常寺卿莱阳赵公遗像赞》:“升舉於朝﹐四海稱慶。”
内舉-汉语大词典
内舉
【1】荐举亲故。{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主持事业最主要的基本态度一》:“{中国}古话于‘大义灭亲’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内舉不失親。”《旧唐书·代宗纪》:“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内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内舉不避親﹐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説他因兄而得官﹐誤了終身名節。”
人存政舉-汉语大词典
人存政舉
【1】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則能興行政教。”《花月痕》第四六回:“只這議論﹐都是認真擔當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舉﹐便自易易。”
以黨舉官-汉语大词典
以黨舉官
【1】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管子·明法》:“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尹知章}注:“交合則自進用﹐何須求用?”《韩非子·有度》:“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旧注:“官由黨舉﹐所以務交﹐求其親援。”
以言舉人-汉语大词典
以言舉人
【1】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盐铁论·利议》:“〔文學〕議論稱誦﹐竊{商}﹑賜之辭;刺譏言治﹐過{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萬乘。及授之政﹐昏亂不治。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件舉-汉语大词典
件舉
【1】犹枚举。一一列举。{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陳千秋}雖死﹐{孫文}﹑{林奎}尚在;{唐才常}雖死﹐{張之洞}尚在;保國會之微言﹐不箸竹帛﹐而入會諸公尚在;其足以證明{長素}之有志革命者﹐不可件舉。”
任舉-汉语大词典
任舉
【1】委任举荐,引荐保举。《南史·王僧绰传》:“〔{僧綽}〕累遷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究識流品﹐任舉咸盡其分。”《礼记·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孔颖达}疏:“其任舉有如此者﹐謂朋友更相委任舉薦有如此在上諸事。”《史记·穰侯列传》:“{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管子·任法》:“法古之法也﹐世無請謁任舉之人。”{尹知章}注:“任﹐保也。以法取人﹐則無請謁之保舉。”
例舉-汉语大词典
例舉
【1】提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事物而逐一罗列。{丁玲}《韦护》第一章:“他又例举些她们还没有读过的名作﹐用他的善于描摹的言语﹐于是故事便更有声有色了。”
修舉-汉语大词典
修舉
【1】兴复;恢复。{宋}{范仲淹}《奏两府兼判》:“至歲終﹐具禮樂有所損益﹐或廢墜有所修舉﹐畫一進呈。”《明史·叶昇传》:“在鎮六年﹐邊備修舉﹐外寇不敢犯。”【2】推行。{宋}{王安石}《上富相公书》:“某不肖﹐當朝廷選用才能﹑修舉法度之時﹐不以罪廢而蒙器使﹐此其幸固已多矣。”【3】举办;举行。{明}{张居正}《崇圣学以隆圣治疏》:“今一應大典禮﹐俱已次第修舉。”【4】谓事务处理及时﹑得当。《旧唐书·李渤传》:“少府監{裴通}﹐職事修舉﹐合考上中。”
保舉-汉语大词典
保舉
【1】负责推荐,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後汉书·朱浮传》“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李贤}注引《汉官仪》:“其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没如禮……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又可脩保舉故不以實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負。”{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十章:“那时候如果我有功﹐他们会保举我当矿长﹑厂长咧!”{宋}{丁谓}《丁晋公谈录》:“昔{張去華}當{太祖}朝﹐試﹐有數知己﹐皆館閣名臣﹐保舉之。”
俊舉-汉语大词典
俊舉
【1】俊逸高迈。《南史·刘孝威传》:“氣調爽逸﹐風儀俊舉。”
條舉-汉语大词典
條舉
【1】逐条举出。{宋}{梅尧臣}《得王介甫常州书》诗:“事成條舉作書尺﹐不肯勞人魚腹將。”【2】谓申明法制,依法律行事。《旧唐书·郑覃传》:“帝嘗謂宰臣曰:‘百司弛慢﹐要重條舉。’”
健舉-汉语大词典
健舉
【1】犹健拔。{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北征》﹑《南山》皆用仄韻﹐故氣力健舉。”{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退之}酷嗜{子雲}﹐碑版或至不可讀﹐而書説健舉渾厚﹐宜爲宗匠。”
偏舉-汉语大词典
偏舉
【1】谓推举所偏爱者。《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争職而妬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杨倞}注:“偏舉﹐偏黨而舉所愛也。”
偉舉-汉语大词典
偉舉
【1】伟大的举动。{殷夫}《梅儿的母親》:“我是快乐的﹐亲见伟举﹐死了﹐我也不是一个牢囚!”
備舉-汉语大词典
備舉
【1】详细列举。{谢觉哉}《艰险拿来足踩平》:“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化﹑政法及其他不能备举的事业﹐都有较切实和详细的规定。”{唐}{李翱}《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况使司税額﹐悉以正名﹐幸當職司﹐敢不備舉。”【2】谓兼容并包。{明}{王廷相}《<何大复先生集>》序:“遐追{周}{漢}﹐俯視{六朝}﹐温醇典雅﹐豐容色澤﹐靡不備舉。”【3】具备并实行。《礼记·乐记》:“備舉其道﹐不私其欲。”{孔颖达}疏:“能備具舉行仁義之道﹐以利天下﹐不私自恣己之情欲也。”
儀舉-汉语大词典
儀舉
【1】仪容举止。《新唐书·魏元忠传》:“{元忠}始名{真宰}﹐以諸生見{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謝而出﹐儀舉自安。”
公舉-汉语大词典
公舉
【1】公众推举。《资治通鉴·後周太祖广顺二年》:“{唐}主問{文蔚}:‘卿取士何如前朝?’对曰:‘前朝公舉﹑私謁相半﹐臣專任至公耳。’”{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乡贤》:“學宫祀鄉賢﹐最爲重典﹐今鄉紳身都雄貴﹐其父必登俎豆﹐至有生前屢罹胥靡之罰﹐暴著耳目者﹐亦儼然當春秋兩祭﹐而黌序中﹐遂借公舉以媒重賄﹐日甚一日。”{何香凝}《回忆廖仲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随即响应﹐在{南京}组织了临时政府﹐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
興舉-汉语大词典
興舉
【1】兴起;倡导。《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作銅雀臺”{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水浒传》第九七回:“將軍等興舉大義﹐保全生靈。”
并舉-汉语大词典
并舉
【1】同时举办;同时举起;同时列举。{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孙犁}《<刘绍棠小说选>序》:“现实主义的旗帜﹐是与{中国}革命的旗帜同时并举的。”如:把这两者并举是不妥当的。
並舉-汉语大词典
並舉
【1】相互荐举。《楚辞·离骚》:“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王逸}注:“相與朋黨﹐並相薦舉。”【2】同时荐举。《汉书·宣帝纪》:“唯恐羞先帝聖德﹐故並舉賢良方正以親萬姓。”【3】同时列举。{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因知《招魂》乃{原}作也。若屬{宋玉}所作﹐{史公}必不與諸篇並舉。”
包舉-汉语大词典
包舉
【1】犹言全部占有。{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唐}{元稹}《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昔我{高祖}﹑{太宗}化{隋}爲{唐}﹐奄宅區夏﹐包舉四海﹐全付子孫﹐其事何哉?”{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器》:“由是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間﹐名物理氣﹐無不羅括而包舉。”{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借以問鼎神州﹐包舉禹城之河山耳。”【2】总括;包括。{唐}{刘知幾}《史通·载言》:“至於《史》﹑《漢》則不然﹐凡所包舉﹐務存恢博。”{清}{准良}《请修铁路疏》:“均能臚陳確實﹐包舉無遺。”{鲁迅}《热风·估<学衡>》:“虽说采集时候﹐也兼游览﹐但这应该包举在主要的事务里﹐一列举便不‘古’了。”
免解舉人-汉语大词典
免解舉人
【1】即免解进士。{唐}{宋}时,进士即是举人,与{明}{清}时乡试榜称举人,会试榜称进士者不同。《宋史·选举志二》:“應該恩免解舉人﹐值兵燬失公據者﹐召京官二員委保﹐所在州軍給據﹐仍申部注籍。”
兔起鳧舉-汉语大词典
兔起鳧舉
【1】喻行动快速。《吕氏春秋·论威》:“凡兵欲急疾捷先……而不可久處﹐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之地矣。”{高诱}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趨﹐喻急疾也。”
交舉-汉语大词典
交舉
【1】谓互相举杯。《晏子春秋·谏上二》:“〔{齊景公}〕湎而不聽。少間﹐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舉則先飲。”
率舉-汉语大词典
率舉
【1】杰出,特异。《世说新语·赏誉》“亦終日忘疲”{刘孝标}注引《王胡之别传》:“{胡之}少有風尚﹐才器率舉﹐有秀悟之稱。”
出舉-汉语大词典
出舉
【1】放债。《隋书·食货志》:“十七年十一月﹐詔在京及在外諸司公廨﹐在市廻易﹐及諸處興生﹐並聽之。唯禁出舉收利云。”
出舉興生-汉语大词典
出舉興生
【1】借贷取息。《隋书·食货志》:“以爲所在官司﹐因循往昔﹐以公廨錢物﹐出舉興生﹐唯利是求﹐煩擾百姓﹐敗損風俗﹐莫斯之甚。”{明}{杨慎}《俗言·出举兴生》:“稱貸取息﹐一曰出舉興生。”
印舉-汉语大词典
印舉
【1】见“印譜”。
列舉-汉语大词典
列舉
【1】逐项举出。{草明}《乘风破浪》三:“他列举了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增长的速度来证明不可能之后﹐又列举现有的条件不够来说明这种不可能。”{马南邨}《燕山夜话·老鹰能比英雄吗》:“如此这般驯鹰的方法﹐书上介绍得很详细﹐这里不必要一一列举了。”
删舉-汉语大词典
删舉
【1】择取。{清}{魏源}《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曾預托以身後樂石之文﹐用敢删舉其大者﹐揭諸麗牲以餉來世。”
刺舉-汉语大词典
刺舉
【1】检举。{严复}《原强》:“祖宗之成憲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實力焉。于是而督責之令行﹐刺舉之政興。”{周振甫}注:“刺舉﹐派人刺探陰私加以舉發。”《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爲姦利﹐{三河}尤基﹐臣請先刺舉{三河}。”《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糟粕書生﹐刺舉小才﹐不思國家大計。”{胡三省}注:“刺者﹐以直傷人;舉者﹐招人之過。”【2】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執法刺舉於南端﹐五侯議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門﹐謂之執法。刺舉者﹐刺姦惡﹐舉有功。”
制舉藝-汉语大词典
制舉藝
【1】指八股文。{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張午橋}前輩云:‘{福}﹐{蘇州}人﹐曾官翰林。’{繆筱珊}先生云:‘{福}工制舉藝﹐曾見某選本所録甚多。’”
制舉業-汉语大词典
制舉業
【1】指八股文。{清}{薛福成}《徐公墓志铭》:“績學砥行﹐能文章﹐尤攻制舉業。”{清}{褚人穫}《坚瓠馀集·赝女受封》:“{喬}工制舉業﹐從者日衆。”
制舉-汉语大词典
制舉
【1】後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舉”。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2】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鉤入枉而出直﹐此言聖君賢佐之制舉也。”{尹知章}注:“言制以舉賢之法用鉤也。”【3】{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唐}{张说}《文贞公碑》:“弱冠﹐補孝敬敬郎﹐又制舉高第。”{宋}{苏轼}《上富丞相书》:“{軾}也﹐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於京師。翰林{歐陽公}不知其不肖﹐使與於制舉之末﹐而發其猖狂之論。”《新唐书·选举志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剋舉-汉语大词典
剋舉
【1】限期举事。《列子·汤问》:“{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俱之其國﹐幾剋舉。”
創舉-汉语大词典
創舉
【1】前所未有的举动。{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这是历史上--不但{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惊人创举。”{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白文公生日会》:“虔設牲醪﹐招邀朋侣﹐展拜{虎邱}祠下﹐祭罷飲福﹐談讌竟日而散﹐此實{吴中}創舉。”
動舉-汉语大词典
動舉
【1】推动举起。{汉}{王充}《论衡·状留》:“方物集地﹐壹投而止﹐及其移徙﹐須人動舉。”【2】举止动作。《新唐书·王涯传》:“{涯}質狀頎省﹐長上短下﹐動舉詳華。”
延頸舉踵-汉语大词典
延頸舉踵
同“[延頸企踵]”【1】《庄子·胠箧》:“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延頸舉踵﹐喁喁然皆嚮風慕義。”《吕氏春秋·精通》:“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爲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
差額選舉-汉语大词典
差額選舉
【1】即不等额选举。选举时,候选人名额按选举法或有关章程比应当选的名额多,由选举人自由选择投票。
壯舉-汉语大词典
壯舉
【1】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吴晗}《学习伟大祖国的历史》:“{郑和}就是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航海家﹐他带领二万几千人七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的航海事业还早。”
對舉-汉语大词典
對舉
【1】犹对偶;相对举出。{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四》“于越”:“《春秋》之‘於越’﹐即是‘越’而以‘於’爲發聲﹐視此文之‘于越’與‘戎翟’對舉者不同。”{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对举字》:“軒輊﹑依違﹑然疑﹑淹速﹐以對舉見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辭筆或詩筆對舉﹐{唐}世猶然﹐逮及{宋}{元}﹐此義遂晦。”
大舉-汉语大词典
大舉
【1】谓广泛推荐人才。《晋书·刘寔传》:“故自{漢}{魏}以來﹐時開大舉﹐令衆官各舉所知﹐惟才所任﹐不限階次。”【2】普遍检举。《後汉书·灵帝纪》:“制詔州郡大舉鉤黨。”【3】谓大兴军旅。{宋}{苏轼}《王仲仪真赞》:“方是時﹐虜大舉犯邊。”{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大舉天師百萬之衆……自{壽春}而南。”《北史·吐万绪传》:“及大舉濟{江}﹐{緒}以行軍總管與{西河}{紇豆陵洪景}屯兵{江}北。”【4】泛指进行其他大规模活动。{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此次回教徒之大举请愿﹐有否他故﹐所不敢知。”
就舉-汉语大词典
就舉
【1】指参加科举考试。{金}{元好问}《续夷坚志·王云鹤》:“年未四十﹐喪妻不娶﹐亦不就舉﹐獨處一室中﹐如僧。”
同舉-汉语大词典
同舉
【1】一同举荐。《後汉书·孔融传》:“{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爲{北海}相。”【2】一同举事。多指军事行动。《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儉}堅守﹐{欽}在外爲游兵”{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毌丘俭}{文钦}等表曰:“{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内﹐始分軍糧﹐克時同舉。”《南史·萧颖胄传》:“是時或云{山陽}謀殺{穎胄}﹐以{荆州}同舉。”《三国演义》第一回:“{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唐舉-汉语大词典
唐舉
【1】{战国}{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后多以指善相术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袁公}相術真奇絶﹐{唐舉}{許負}無差别。”{唐}{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問{唐舉}﹐何路出屯蒙。”
善舉-汉语大词典
善舉
【1】好的办法和措施。{明}{叶盛}《水东日记·奏效各有机会》:“都御史{張楷}﹑都督{劉聚}征{閩}寇﹐尚書{石璞}﹑都督{徐恭}等征{浙}寇﹐皆無善舉﹐皆當劾﹐而{楷}{聚}尤甚。”{清}{杭世骏}《质疑·礼记》:“若非簡其禮﹐則定{衛}之亂﹐亦同盟之善舉。”【2】慈善的行为。{清}{黄轩祖}《游梁琐记·吴翠凤》:“{鳳}喜出非望﹐將銀遍餽親鄰﹐悉充善舉。”{叶圣陶}《乡里善人》:“甲子那一年﹐由{康翁}发起﹐举办难民收容所的事情﹐我以为应该写进去。这并不需要夸张﹐却是十足的善举。”
嘉舉-汉语大词典
嘉舉
【1】举荐的美称。{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廊廟惟清﹐俊乂是延﹐擢應嘉舉﹐自國而遷。”【2】好事,喜庆之事。{明}{徐渭}《女状元》第五出:“兹會旨合賜{濯錦江}水所染鴛鴦段二十疋﹐真珠十升……助卿嘉舉。”
噶舉派-汉语大词典
噶舉派
【1】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國舉-汉语大词典
國舉
【1】全国所推重的人。{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公}云:‘{逸少}國舉。’故{庾倪}爲碑文云:‘拔萃國舉。’”
峻舉-汉语大词典
峻舉
【1】指品格高尚。《南史·蔡廓传论》:“{蔡廓}體業弘正﹐風格峻舉。”【2】高高飞扬。{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輝音峻舉﹐鴻風遠蹈。騰義飛辭﹐涣其大號。”
行事舉例-汉语大词典
行事舉例
【1】事无成法可循,援引旧例以行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行事舉例:今朝廷行事﹐有法所不載者﹐必舉例以行。然自{南朝}已始矣。”{清}{袁枚}《随园随笔·行事举例不始于南朝》:“{吴虎臣}以行事舉例始於{南朝}﹐欲用{江夷}領詹事﹐{王淮}引{謝琰}之例以相格。不知《周禮》士師掌獄之八成﹐{漢}有決事比﹐{魏}有停年格﹐皆例也。”
行舉-汉语大词典
行舉
【1】作为,举动。《魏书·崔光传》:“爲民父母﹐所宜存恤﹐靖以撫之﹐猶懼離散﹐乃於收斂初辰﹐致此行舉﹐自近及遠﹐交興怨嗟。”
行舉-汉语大词典
行舉
【1】巡查报告。《汉书·成帝纪》:“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行舉瀕{河}之郡水所毁傷困乏不能自存者﹐財振貸。”{颜师古}注:“巡行而舉其狀也。”【2】谓根据品行任用人才。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馬二}先生道:‘你這就差了。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
待舉-汉语大词典
待舉
【1】谓等待兴办。如:百废待举。【2】等待举用。《礼记·儒行》:“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郑玄}注:“舉﹐見舉用也。”
後舉-汉语大词典
後舉
【1】谓日后行事。《魏书·高句丽传》:“{世祖}怒﹐欲往討之﹐{樂平王}{丕}等議待後舉﹐{世祖}乃止。”《晋书·陶侃传》:“{侃}以孤軍一隊﹐力不獨禦﹐量宜取全﹐以俟後舉。”【2】指后发举事。《明史·刘基传》:“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
徙舉-汉语大词典
徙舉
【1】指军队行动。《荀子·议兵》:“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臧﹐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荀子·强国》:“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徙舉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合戰用力而敵退﹐是衆威也。”{梁启雄}简释引{物茂卿}曰:“徙舉者﹐徙軍舉兵也。”《明史·武德传》:“乘高覘之﹐其部曲徙舉不安而聲囂。”
徧舉-汉语大词典
徧舉
【1】全面概括;全部列举。《荀子·正名》:“故萬物雖衆﹐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汉}{班固}《西都赋》:“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新唐书·百官志一》:“其名類繁多﹐莫能徧舉。”
徧舉-汉语大词典
徧舉
【1】谓部分地概括﹑列举。《荀子·正名》:“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别名也。”{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疑此‘徧’字乃‘偏’字之誤。上云‘徧舉之’﹐乃普徧之義﹐故曰‘大共名也’;此云‘偏舉之’﹐乃一偏之義﹐故曰‘大别名也’。”
德舉-汉语大词典
德舉
【1】犹善行,美善的措施。谓以贤德为标准荐举人才。《左传·隐公三年》“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杨伯峻}注:“{穆公}之意﹐蓋以讓國是德﹐{宣公}以國讓於己﹐己亦讓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舉。己不讓﹐則是廢棄此德舉。”{南朝} {梁}{任昉}《为褚咨议蓁让代兄袭封表》:“若使{賁}高{延陵}之風﹐臣忘{子臧}之節﹐是廢德舉﹐豈曰能賢。”
徵舉-汉语大词典
徵舉
【1】征召举荐。《後汉书·刘恺传》:“{愷}性篤古﹐貴處士﹐每有徵學﹐必先巖穴。”{唐}{韩愈}《薛公墓志铭》:“〔公〕忠厚而好學﹐不應徵舉﹐沈浮閭巷間。”《清史稿·世宗紀》:“己未﹐徵舉博學鴻詞。”
外舉-汉语大词典
外舉
【1】荐举出任外职。{晋}{傅咸}《陈选举上书》:“内外之任﹐出處隨宜﹐中間選用﹐惟内是隆﹐外舉既頽﹐復多節目﹐競内薄外﹐遂成風俗。”【2】谓荐举外人。《礼记·儒行》:“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孔颖达}疏:“外舉不辟怨者﹐若{祁奚}舉讎{解狐}也。”【3】指在外举兵。《陈书·衡阳献王昌传》:“往者王業惟始﹐天步方難﹐參奉權謨﹐匡合義烈﹐威略外舉﹐神武内定﹐故以再康{禹}迹﹐大庇生民者矣。”《南史·循吏传序》:“王略外舉﹐未遑内務﹐奉師之費﹐日耗千金。”《南史·齐纪上·高帝》:“公神謀内運﹐霜鋒外舉﹐祅沴載澄﹐國塗悦穆﹐此又公之功也。”
多此一舉-汉语大词典
多此一舉
【1】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二幕:“我方才跟{志成}说﹐我后悔不该来看你们﹐我简直是多此一举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你給我這一張整票子﹐明天還是要到你那邊打散﹐何必多此一舉呢!”
廢舉-汉语大词典
廢舉
【1】囤积货物,价贱时买进,价贵时卖出。舉,通“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裴駰}集解:“廢舉﹐謂停貯也。”{司马贞}索隐:“{王肅}云:‘廢舉謂買賤賣貴也﹐轉化謂隨時轉貨以殖其資也。’{劉氏}云:‘廢謂物貴而賣之﹐舉謂物賤而買之。’”{明}{宋濂}《郑府君墓铭》:“母{周氏}﹐府君事之以孝聞。年十六﹐善爲廢舉之術。未幾﹐家大穰。”
密舉-汉语大词典
密舉
【1】秘密举发。《後汉书·百官志三》:“舊别監御史在殿中﹐密舉非法。”
察舉-汉语大词典
察舉
【1】{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书·文翁传》:“{文翁}﹐{廬江舒}人。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爲{蜀}郡守﹐仁愛好教化。”{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然而才行之迹﹐無由而深知﹐委之於察舉﹐而要之於久長﹐所以爲無失也。”【2】选拔。《史记·刺客列传》:“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奈何!”{司马贞}索隐:“察謂觀察有志行乃舉之。{劉}氏云察猶選也。”【3】监察检举。{宋}{曾巩}《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夫綱轄之地與御史更相察舉﹐所以警官邪明憲度﹐而侍郎於左右省無不統理。”{宋}{曾巩}《申明保甲巡警盗贼》:“保甲之法﹐使五家爲保﹐蓋欲察舉非違之事。”
彈舉-汉语大词典
彈舉
【1】弹劾检举。《南史·萧思话传》:“所以從來彈舉﹐雖在空文﹐而許以推遷。”《旧唐书·刘洎传》:“左丞{戴胄}﹑右丞{魏徵}﹐並曉達吏方﹐質性平直﹐事應彈舉﹐無所迴避。”
孤舉-汉语大词典
孤舉
【1】独自奋起;超群独出。{唐}{韩愈}《复志赋》:“窺前靈之逸迹兮﹐超孤舉而幽。”{宋}{秦观}《雪斋记》:“蓋公({蘇軾})之才豪於天下﹐斥其棄餘以爲詞章字畫者﹐皆絶一時。讀而翫之﹐使人超然有孤舉遠擢之意。”
玉舉-汉语大词典
玉舉
【1】犹玉立。喻人风姿秀美。{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劉萬安}﹐即{道真}從子﹐{庾公}所謂灼然玉舉。”{徐震堮}校笺:“玉舉﹐猶玉立也。”
杜舉-汉语大词典
杜舉
【1】{春秋}时,{晋}大夫{知悼子}({荀盈})卒,{平公}饮酒﹑击钟。宰夫{杜蒉}责以大臣丧日,不应举乐。{平公}引过自责,饮酒示罚,{杜蒉}洗而扬觶。{平公}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以戒后世。事见《礼记.檀弓下》。后因以称享宴礼毕而举杯为杜举,表明此杯乃昔者{杜蒉}之所举。{清}{钱谦益}《饮酒》诗之三:“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唐}{裴度}《黄目樽赋》:“自合禮於宗彝﹐匪齊名於杜舉。”{宋}{苏轼}《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
束緼舉火-汉语大词典
束緼舉火
同“[束緼請火]”【1】{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緼舉火﹐轢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枝舉-汉语大词典
枝舉
【1】枝条四举。比喻派生事物纷繁。《淮南子·俶真训》:“今夫萬物之疏躍枝舉﹐百事之莖葉條梓﹐皆本於一根而條循千萬也。”
枚舉-汉语大词典
枚舉
【1】一一列举。《北史·恩幸传序》:“其間盗官賣爵﹐汙辱宫闈者多矣﹐亦何可枚舉哉。”{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此類繁多﹐不能枚舉。”《书·无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宋}{蔡沈}集传:“下文{周公}言﹐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及云者﹐因其先後次第而枚舉之辭也。”
柏舉-汉语大词典
柏舉
亦作“[柏莒]”【1】古地名。{春秋}{楚}地。公元前506年,{楚}围{蔡},{吴}救之,大败{楚}师于此。故址在今{湖北}{麻城县}境,具体所在说法不一:一说为{麻城}东北的{柏子山}与{举水}的合称;一说在{举水}入{长江}口以南的{举洲};一说即{麻城}东南{举水}所出{龟峰山}。《吕氏春秋·首时》:“{子胥}乃修法制﹐下賢良﹐選練士﹐習戰鬭。六年﹐然後大勝{楚}于{柏舉}。”《春秋·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杜预}注:“{柏舉}﹐{楚}地。”《淮南子·诠言训》:“{楚}勝乎諸夏而敗乎{柏莒}。”{高诱}注:“莒﹐《春秋》作舉。”{庄逵吉}注:“{柏莒}即{柏舉}﹐古字通用也。”
案舉-汉语大词典
案舉
【1】考核并荐举。《史记·酷吏列传》:“{楊僕}者﹐{宜陽}人也。以千夫爲吏。{河南}守案舉以爲能﹐遷爲御史。”{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比辱書﹐以謂時時小有案舉而謗議已紛然矣。足下無怪其如此也。”
椒舉-汉语大词典
椒舉
【1】即{春秋}{楚}大夫{伍举},为{伍子胥}祖父。因邑于{椒},以邑为姓,故又称{椒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所謂{景薄}爲{北亳}矣﹐{椒舉}云‘{商湯}有{景亳}之命’者也。”{唐}{李德裕}《夏晩有怀平泉林居》诗:“眷闕悲{子牟}﹐班荆感{椒舉}。”《国语·楚语上》:“{椒舉}娶於{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
椒舉班荆-汉语大词典
椒舉班荆
【1】{春秋}时,{楚国}{椒举}与{声子}友善。{椒举}逃亡到{郑国},打算去{晋国},在{郑}郊遇到也打算去{晋国}的{声子},便“班荆相與食,而言復故。”班荆,布荆草于地;复故,谓返回故国{楚}。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遂以“椒舉班荆”为思念故国友人之典。{清}{钱谦益}《咸子诗序》:“少壯爲諸生時﹐流觀經史﹐每及{椒舉}之班荆﹑{繞朝}之贈策﹑{荆}{高}{燕市}之飲泣﹑{孫}{劉}{狼石}之坐語﹑{越石}{扶風}之歌﹑{步兵}{廣武}之歎﹐輒爲引觴擊節﹐曳袖起舞。”
業舉-汉语大词典
業舉
【1】谓为科举应试而学习。{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或問:‘爲學以親﹐故不免業舉之累?’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舉﹐爲累於學。’”
槐花黄, 舉子忙-汉语大词典
槐花黄, 舉子忙
【1】{唐}代{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回家,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习业作文,直到当年七月再献上新作的文章,谓之过夏。时逢槐花正黄,因有此语。{唐}{李淖}《秦中岁时记》:“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舉子忙。’”{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槐花黄﹐舉子忙’﹐你不去求官﹐則管裹戀着我的女孩兒做甚麽?”
概舉-汉语大词典
概舉
亦作“[概擧]”【1】大略举出。{清}{杭世骏}《质疑·诸史问目答李若珠》:“夫{孔}{孟}稱{舜}至孝﹐而言五十﹐想以約略概舉之詞﹐非必限以五十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王勝之}〕於民家得{唐}{沈既濟}所撰《劉展亂紀》一卷……其所紀用兵次第甚詳﹐此概舉之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概擧而推﹐可以類見。”
榷舉-汉语大词典
榷舉
【1】专举,特举。《魏书·刑罚志序》:“自{太祖}撥亂﹐蕩滌{華夏}﹐至于{太和}﹐然後吏清政平﹐斷獄省簡﹐所謂百年而後勝殘去殺。故榷舉行事﹐以著于篇。”
横舉-汉语大词典
横舉
【1】谓昂首奔驰。《文选·傅毅<舞赋>》:“良駿逸足﹐蹌捍凌越﹐龍驤横舉﹐揚鑣飛沫。”{李善}注:“馬舉首而横走。”
標舉-汉语大词典
標舉
【1】揭示,标明。{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史记》:“{范蔚宗}﹑{沈休文}之徒撰史者﹐詳論之外﹐别爲一首﹐華文麗句﹐標舉得失﹐謂之爲‘贊。’”{清}{魏源}《庸易通义》:“予故廣{李}氏之義﹐於《中庸》之通《易》者﹐標舉數章於後。”《淮南子·要略》:“人間者﹐所以觀禍福之變﹐察利害之反﹐鑽脈得失之跡﹐標舉終始之壇也。”{郭沫若}《集外·国防﹑污池﹑炼狱》:“在初‘国防文学’这个新的旗号标举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有点异样。”【2】高超;超逸。{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蘇}{李}《十九首》後﹐五言最勝……{少陵}才力標舉﹐縱横揮霍﹐詩品又一變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王雅宜}〕儀狀標舉﹐神候鮮令。”《宋书·谢灵运传论》:“{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並方軌前秀﹐垂範後昆。”【3】炫耀;赞扬。{宋}{苏舜钦}《杜谊孝子传》:“不若古之士大夫﹐聞一善則稱道而標舉之﹐使爲善者不怠﹐下流聳激而慕向﹐有所信而取正焉。”{唐}{刘知幾}《史通·曲笔》:“{魏收}以{元}氏出於邊裔﹐見侮諸華﹐遂高自標舉﹐比{桑乾}於{姬}{漢}之國。”
檢舉-汉语大词典
檢舉
【1】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孫}幾拜﹐我不檢舉你就罷了。”【2】犹选择。《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條具當今弊政與夫捄正之宜﹐請檢舉行之。”{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檢舉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濟。”{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聖旨宣諭﹐皇帝納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檢舉施行者。”【3】荐拔。《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昌化軍}安置{李光}﹐永不檢舉。”{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雖有檢舉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禍福﹐定非偶然。”
狂舉-汉语大词典
狂舉
【1】谓举证不当。《墨子·经说下》:“若舉‘牛有角’﹐‘馬無角’﹐以是爲‘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孙诒让}间诂:“《公孫龍子》亦有正舉狂舉之文﹐以意求之﹐蓋以舉之當者爲正﹐不當者爲狂。”《公孙龙子·通变论》:“與馬以鷄寧馬。材不材﹐其無以類﹐審矣!舉是亂名﹐是謂狂舉。”
獨舉-汉语大词典
獨舉
【1】独力擎起。《管子·八观》:“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宫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獨伐也﹐大木不可獨舉也。’”【2】单独进行。{明}{沈德符}《野獲编·台省·南御史改北》:“〔南道御史{黄貞所}〕先籍{蘇州}﹐差巡{下江}。以桑梓不便行事﹐改北道差……同時{江亨泉}爲{吴}之{太倉}人﹐亦拜南御史﹐以鄉曲情﹐于{申}{王}兩政府已許之﹐而難于獨舉;適有{黄}先籍一事﹐南臺長爲{耿楚侗}﹐遂並題請改北。”【3】独受称举。《淮南子·缪称训》:“帝王者多矣﹐而三王獨稱;貧賤者多矣﹐而{伯夷}獨舉。”
甄舉-汉语大词典
甄舉
【1】犹阐扬,阐明。《晋书·裴頠传》:“{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穢雜之弊﹐甄舉静一之義。”《北齐书·魏收传》:“辨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採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之。”
正舉-汉语大词典
正舉
【1】{先秦}哲学用语。谓正确的举例或提法。《公孙龙子·通变论》:“木賊金者碧﹐碧則非正舉矣。”《公孙龙子·通变论》:“黄其正矣﹐是正舉也。”
武舉-汉语大词典
武舉
【1】指科举制度中的武科。《新唐书·选举志上》:“〔{武后}〕{長安}二年﹐始制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水浒传》第十二回:“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2】见“武舉人”。
武舉人-汉语大词典
武舉人
【1】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续文献通考·选举六》:“〔{宋}〕{嘉定}十年十二月詔武舉人毋復應文舉。”亦省称“[武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光绪广州府志》:“{新安縣}武舉{庾體羣}﹐亦於初四夜半攻{英}船於{虎門}。”《宋史·仁宗纪一》:“〔八年〕乙巳﹐親試書判拔萃科及武舉人。”
收舉-汉语大词典
收舉
【1】荐举任用。{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若加禮收舉﹐必{蘇氏}之令子也。”《北齐书·高季式传》:“({高永樂})子{長命}﹐本自賤出﹐年二十餘始被收舉。”【2】收养。{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俗説:{元服}父字{伯楚}﹐爲光禄勳﹐於服中生此子。時年長矣﹐不孝莫大於無後﹐故收舉之。”【3】收系弹劾。《後汉书·酷吏传·阳球》:“{陽球}出爲{高唐}令﹐以嚴苛過理﹐郡守收舉。”{李贤}注:“收繫舉劾之也。”《後汉书·第五种传》:“中常侍{單超}兄子{匡}爲{濟陰}太守﹐負埶貪放﹐{種}欲收舉﹐未知所使。”
昇舉-汉语大词典
昇舉
【1】犹登仙。{明}{沈德符}《野獲编·神仙·王子龙》:“夫仙以點化授人﹐且許以昇舉﹐其非妖妄明甚。”
明舉-汉语大词典
明舉
【1】谓察其情,明其冤。《後汉书·张禹传》:“歷行郡邑﹐深幽之處莫不畢到﹐親録囚徒﹐多所明舉。吏民希見使者﹐人懷喜悦。”【2】公开选拔。{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又州郡徵吏﹐亦稱爲檄﹐固明舉之義也。”{汉}{桓宽}《盐铁论·相刺》:“諸生所謂中直者﹐遭時蒙幸﹐備數適然耳﹐殆非明舉所謂﹐固未可與論治也。”
時詘舉贏-汉语大词典
時詘舉贏
【1】见“時絀舉贏”。
時絀舉贏-汉语大词典
時絀舉贏
【1】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绌,不足;赢,有余。《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卹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五年》引此文作“時詘舉贏”﹐{胡三省}注:“{徐廣}曰:‘時衰耗而作奢侈。’言國家多難而勢詘﹐此時宜恤民之急﹐而舉事反若有贏餘者﹐失其所以爲國之道矣。”
暴舉-汉语大词典
暴舉
【1】指暴动。{黄中黄}《沈荩》第一章:“庚子南方之暴舉﹐爲{沈藎}平生之露點。”【2】残暴的行动。{郭沫若}《羽书集·武汉永远是我们的》:“最近﹐敌人复出孤注一掷的暴举﹐进攻我们的{华南}了。”{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政府宜速申令全国﹐保护青年﹐取消{西安}附近之集中营﹐严禁各地侮辱青年之暴举。”
沖舉-汉语大词典
沖舉
亦作“[冲舉]”【1】旧谓飞升成仙。《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吾沖舉有日﹐弟子中有能舉此函者便爲嗣法。”{明}{袁伯修}《袁宗道传》:“自古之沖舉者﹐豈盡枯槁耶?”{清}{吴德旋}《书<抱朴子>後》:“今曰大藥成而白日沖舉﹐壽與天地長久﹐則曷若朝聞道而夕死之爲愈哉。”{清}{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季真}曾謁一賣藥{王老}﹐求冲舉之術﹐持一珠貽之。”
清舉-汉语大词典
清舉
【1】清俊超逸。《世说新语·文学》“人以比{王苟子}”{刘孝标}注引{王愔}《文字志》:“{脩}明秀有美稱﹐善隸行書﹐號曰流奕清舉。”{苟子}为{王脩}小字。{唐}{高彦休}《阙史·崔起居题上马图》:“{崔雍}起居﹐譽望清舉﹐尤嗜古書圖畫。”《世说新语·赏誉》“{殷中軍}道{右軍}‘清鑒貴要’”{刘孝标}注引{南朝}{宋}{王韶之}《晋安帝纪》:“{羲之}風骨清舉也。”【2】清明公正的选用或推荐。{宋}{沈辽}《代人上太守求荐书》:“或曰閣下以某之疾爲不足﹐以辱清舉。”《晋书·阮籍传》:“補吏之召﹐非所克堪。廻謬恩﹐以光清舉。”{宋}{范仲淹}《过陈州上晏相公》诗:“曩由清舉玉宸知﹐今覺光榮冠一時。”【3】谓声音清脆而悠扬。{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建康俗尚》:“性好文學﹐音辭清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
扶舉-汉语大词典
扶舉
【1】犹扶舆。谓勉强扶持。《淮南子·览训》:“傷弓弩矛戟矢石之創者﹐扶舉於路。”
抓舉-汉语大词典
抓舉
【1】体育竞赛举重项目之一。运动员须以连续动作用两手抓提杠铃,利用下蹲或箭步的惯性使手臂伸直支撑杠铃。参见“[挺舉]”﹑“[推舉]”。
拔舉-汉语大词典
拔舉
【1】选拔推荐。《庄子·天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成玄英}疏:“施令設官﹐取得宜便﹐拔擢薦舉﹐不失才能。”{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下》:“{王甫}曰:‘卿輩皆相拔舉﹐迭爲脣齒;其不合則見排擯﹐非黨而何?’”
拔山舉鼎-汉语大词典
拔山舉鼎
同“[拔山扛鼎]”【1】《黑籍冤魂》第一回:“一個人被鴉片束縛住了﹐任你是拔山舉鼎的英雄﹐銅澆鐵鑄的羅漢﹐只要煙癮一發﹐頓時骨軟精酥﹐連一些氣力都没有。”《秦併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招舉-汉语大词典
招舉
【1】招致举用。《三略·上略》:“羣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挺舉-汉语大词典
挺舉
【1】举重比赛方式之一。双手把杠铃从地上提翻到胸前,再举过头顶,一直到两臂伸直﹑两腿直立为止。
按舉-汉语大词典
按舉
【1】检查举发。{宋}{苏舜钦}《荐王景仁启》:“閣下服天子之命﹐專按舉之職﹐寰内之吏﹐賢不肖得以進退之。”《北齐书·冯翊王润传》:“開府{王迴洛}與六州大都督{獨孤枝}侵竊官田﹐受納賄賂﹐{潤}按舉其事。”{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開封}官治事﹐畧如外州﹐督察按舉﹐必繩以法﹐往往加以笞責。”
振舉-汉语大词典
振舉
【1】振作;整顿。{唐}{元稹}《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是時﹐賊始盛﹐{陳許懷汝}之衆怯怯未振舉。”《旧唐书·裴度传》:“若罷{度}官﹐是姦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清}{薛福成}《代曾侯相丹阳束氏族谱序》:“邇者郡邑修輯譜系﹐比姓相望﹐蓋亦鳩召亡散﹐振舉先緒之一端。”{明}{张居正}《答苏松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书》:“振舉綱維﹐察舉姦弊……巡按之職也。”
援舉-汉语大词典
援舉
【1】引荐。{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弘农太守河内吴匡》:“後{匡}({吴匡})去{濟南}相﹐{瓊}({黄瓊})爲司空﹐比比援舉﹐起家﹐拜尚書﹐遷{弘農}。”
推舉-汉语大词典
推舉
【1】推选;举荐。{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三》:“公獨奏請推舉剛正有爲﹑智識超卓大臣一員﹐巡撫{雲南}。”《淮南子·泰族训》:“廢公趨私﹐内外相推舉﹐姦人在朝﹐而賢者隱處。”{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唐}{韩愈}《董府君墓志铭》:“賓接門下﹐推舉人士﹐侍側無虚口。”【2】劾举推究。《後汉书·李固传》:“{固}伏尸號哭﹐推舉侍醫。”《资治通鉴·汉质帝本初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推舉者﹐劾舉其侍疾無狀﹐而推究其姦也。”【3】指两手推举。举重比赛方式的一种。运动员蹲地先两手提起杠铃置于胸前,然后站直;待裁判发令后将杠铃向上推起,直至双臂伸直,再按裁判发令放下。
提舉-汉语大词典
提舉
【1】提而举之。《陈书·徐陵传》:“{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失其所﹐於是提舉綱維﹐綜覈名實。”【2】掌管。{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臣頃在{陝西}﹐見刺義勇提舉諸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蔡京}入相﹐依仿三司条例司旧例﹐设置‘讲议司’制定法令制度﹐由他亲自提举。”{清}{叶廷琯}《吹网录·石林公历官年月》:“以龍圖閣學知{汝州}﹐尋免﹐提舉{洞霄}。”【3】提拔荐举。{唐}{白居易}《姚侍御见过戏赠》诗:“東臺御史多提舉﹐莫按金章繫布裘。”【4】官名。{宋}枢密院编修敕令所有提举,宰相兼;同提举,执政兼。此外,有提举常平仓﹑提举茶盐﹑提举水利等官。{元}{明}沿其制。{清}亦有提举之职,如文渊阁设提举阁事,以内务府大臣充任。{宋}{辛弃疾}有《鷓鴣天·和張子志提舉》词。《明史·太祖纪一》:“置儒學提舉司﹐以{宋濂}爲提舉。”{清}{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上》:“{唐}樞密使亦宦官也﹐{五代}{郭崇韜}﹑{安重誨}領之﹐遂改爲宰相之要任。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書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檢校提舉也。”
提綱舉領-汉语大词典
提綱舉領
同“[提綱挈領]”【1】《景德传灯录·遇安禅师》:“提綱舉領﹐盡立主賓。如何是主?”
揚舉-汉语大词典
揚舉
【1】推举,选拔。《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堯}復使嶽揚舉仄陋﹐然後薦{舜}。”【2】提高,升华。《人民日报》1982.3.11:“我们需要的是崇高的悲﹐在艺术上起扬举作用的悲﹐从而给人一种激发斗志﹑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
揭舉-汉语大词典
揭舉
【1】列举;提出。{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我们且把他所称道的‘前王’和‘前圣’索性开一个清单在下面吧……以上一共揭举了十六项﹐还有些次一等的贤人我没有举出。”{王西彦}《夜宴》五:“接任后第一次向学生训话﹐他就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揭举了三章约法。”
摇舉-汉语大词典
摇舉
【1】腾升高举。《汉书·礼乐志》:“天馬徠﹐執徐時﹐將摇舉﹐誰與期。”{颜师古}注:“言當奮摇高舉﹐不可與期也。”
摽舉-汉语大词典
摽舉
【1】高举。《宋书·谢灵运传论》:“{靈運}之興會摽舉﹐{延年}之體裁明密﹐並方軌前透﹐垂範後昆。”摽﹐一本作“標”。
摽舉-汉语大词典
摽舉
【1】显示﹐标明。摽﹐通“標”。《隋书·音乐志上》:“是以五帝作樂﹐三王制禮﹐摽舉人倫﹐削平淫放。”
擎舉-汉语大词典
擎舉
【1】犹掌握。{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歐洲}之結構也﹐規模淺小﹐尋常人類﹐易擎舉而易指揮之。”
撮舉-汉语大词典
撮舉
【1】撮要举出。{茅盾}《“阿Q相”》:“‘{阿Q}相’的要点﹐约可撮举如下。”《隋书·文学传·潘徽》:“遂躬紆睿旨﹐摽摘是非﹐撮舉宏綱﹐裁斷篇部。”{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撮舉同異﹐而綱領之要可明矣。”
擡舉-汉语大词典
擡舉
【1】扶持;照料。{唐}{孙鲂}《柳》诗之十:“不是和風爲擡舉﹐可能開眼向行人?”{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六:“〔本朝{張師錫}〕《老兒詩》曰:‘……擡舉衣頻换﹐扶持藥屢煎。’”{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去到{長安}﹐那裏無人擡舉﹐他遂流落去街上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張君瑞}病懨懨擔帶不去。説不得凄凉﹐覷不得恓楚。骨消肉盡﹐只有那筋脈皮膚。又没箇親熟的人擡舉。”【2】培育。{宋}{陶穀}《清异录·百花》:“擡舉牡丹法:常以九月取角屑﹑硫磺﹐碾如麵﹐拌細土……至開時﹐大如盌面。”【3】高举;举起。{唐}{罗隐}《春风》诗:“但是粃糠微細物﹐等閒擡舉到青雲。”{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一隻手揪住繫腰﹐一隻手揝住道服﹐把那廝輕輕擡舉。”{刘大白}《湖滨看气泡儿》:“谁给它扶上青云路--无非仗着东风﹐拂拂地吹嘘﹐微微地抬举。”{唐}{元稹}《高荷》:“亭亭自擡舉﹐鼎鼎難藏擪。”【4】犹振作。{唐}{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鎩翮方擡舉﹐危根易損傷。”{宋}{杨万里}《谢张功父送牡丹》诗:“擡舉精神微雨過﹐留連消息嫩寒生。”【5】奖掖;提拔。{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蒙主上擡舉﹐加爲六宫提督太監。”{老舍}《龙须沟》第二幕:“那不含糊﹐大家抬举我﹐举我当了委员。”《水浒传》第二回:“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擡舉你﹐但有邊功﹐方可升遷﹐先教樞密院與你入名﹐只是做隨駕遷轉的人。’後來没半年之間﹐直擡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唐}{张元晏}《谢宰相启》:“驟忝轉遷﹐盡由擡舉。”
擿舉-汉语大词典
擿舉
【1】检举揭发。《宋史·刑法志一》:“如刑獄枉濫不能擿舉﹐官吏曠不能彈奏﹐務從畏避者﹐寘以深罪。”
擢舉-汉语大词典
擢舉
【1】选拔荐举。《东观汉记·赵憙传》:“擢舉義行﹐誅鋤姦惡。”{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慕容廆》:“擢舉賢良﹐官方授任。”《後汉书·独行传·雷义》:“嘗擢舉善人﹐不伐其功。”
毛舉-汉语大词典
毛舉
【1】粗略地列举。《子华子·北宫子仕》:“毛舉其目﹐尚不勝爲數也。”{宋}{司马光}《议学校贡举状》:“只於舊條之中毛舉數事﹐微有更張﹐則於取士之道並無所益。”{宋}{秦观}《财用下》:“今令雖有儀制之文﹐毛舉數事﹐不能委曲。”【2】琐细地列举。《明史·倪元璐传》:“在今日當曲原其被抑之苦﹐不當毛舉其尺寸之瑕。”{鲁迅}《热风·估<学衡>》:“以上不过随手拾来的事﹐毛举起来﹐更要费笔费墨费时费力﹐犯不上﹐中止了。”《宋史·陈桷传》:“時言事者率毛舉細務﹐略大利害。”《汉书·刑法志》:“徒鉤摭微細﹐毛舉數事﹐以塞詔而已。”{颜师古}注:“毛舉﹐言舉毫毛之事﹐輕小之甚。”
毛舉細故-汉语大词典
毛舉細故
【1】谓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徒毛舉細故﹐吾誠不知其進退何據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議選舉者﹐徒毛舉細故﹐而無敢昌言奪世家豪族之權者。”《明史·叶向高传》:“{忠賢}乃時毛舉細故﹐責{向高}以困之。”
牒舉-汉语大词典
牒舉
【1】上书陈述。{唐}{白居易}《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後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判》:“先迷後覺﹐判事雖不三思;苟有必知﹐牒舉明無二過。”
臚舉-汉语大词典
臚舉
【1】列举。{许杰}《假使鲁迅今天还活着》:“问题可正多着呢﹐我们且不再胪举了吧!”{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承命析其原委﹐姑臚舉其不同者言之﹐不敢稍涉武斷也。”{梁启超}《致伍秩庸星使书》:“若蒙採擇﹐更當臚舉﹐伏惟裁察。”
騰舉-汉语大词典
騰舉
【1】飞升。{宋}{陆游}《书神仙近事》:“昔道士{侯道華}喜讀書﹐或問其意﹐答曰:‘天上無凡俗神仙。’後果騰舉而去。”{唐}{叶法善}《留诗》:“今日登雲天﹐歸真遊上清﹐泥丸空示世﹐騰舉不爲名。”
殿舉-汉语大词典
殿舉
【1】科举考试中﹐因文理纰缪或犯规﹑舞弊等﹐罚停考若干科﹐称“殿舉”。《宋史·选举志一》:“〔{乾德}元年〕定諸州貢舉條法及殿罰之式:進士‘文理紕繆’者殿五舉﹐諸科初場十‘不’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不’殿三舉﹐第一至第三場九‘不’並殿一舉。殿舉之數﹐朱書于試卷﹐送中書門下。”
旌舉-汉语大词典
旌舉
【1】表彰举荐。{明}{徐渭}《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凡忠臣義士﹑孝子順孫﹑烈女節婦﹐臣悉咨訪﹐以備旌舉。”《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節﹐幽居遯棲﹐信誠義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識﹐幹事治民﹐務加旌舉﹐隨才引擢。”
族舉-汉语大词典
族舉
【1】并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舉遞奏﹐金鼓迭起。”
焱舉-汉语大词典
焱舉
【1】犹飞升。《觚賸·序赋创格》引{明}{陈鹤客}《<当泣草>序》:“遠遊誰去﹐焱舉何之?”
快舉-汉语大词典
快舉
【1】谓痛快地举杯饮酒。{宋}{杨万里}《寒食对酒》诗:“醒時本强飲﹐醉後忽快舉﹐一盃至三盃﹐一二三四五。”【2】快意的举动。{鲁迅}《准风月谈·冲》:“各国的兵警喜欢用水龙冲﹐{俄皇}曾用{哥萨克}马队冲﹐都是快举。”{清}{周亮工}《书影》卷三:“特制{張君}之主﹐配享祠中﹐俾知{宋}儒道統﹐實淵源於徵君之衣鉢﹐亦千秋之快舉也。”
恩舉-汉语大词典
恩舉
【1】恩赐举人。{清}代凡乡试毕三场而未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分别贡﹑监生员,合例者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称恩举。{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这位举人姓{陈}……他年纪已经老了﹐接连下了十好几科都不能及第﹐但到最后的一科也就公然中了。中的虽然是恩举﹐当然也是很光耀的事。”
慎舉-汉语大词典
慎舉
【1】慎重选拔。《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爲{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
慘舉-汉语大词典
慘舉
【1】残酷或悲惨的举动。{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缉捕》:“是年初六日夜﹐有盜殺{■}民{李東振}父子四人﹐帶傷三人……是以有初六夜之慘舉也。”{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十:“前年{美国}一个教派几百人在{南美}集体自杀的惨举﹐就使我想到{妙峰山}朝香人跳山涧。”
應舉-汉语大词典
應舉
【1】参加科举考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滿生}在家無事﹐日夜讀書﹐思量應舉。”{清}{侯方域}《贾生传》:“{賈生}乃辭歸里﹐凡七應舉﹐不第。”{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家貧﹐不足以自活﹐應舉覓官﹐凡二十年矣。”{宋}{苏轼}《答李端叔书》:“{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爲應舉而已。”【2】接受选用或举荐。{元}{无名氏}《冻苏秦》楔子:“如今七國争雄﹐都下招賢之榜﹐您孩兒禀過父親母親﹐待和哥哥同去應舉。”《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時{漢}帝求賢﹐{劭}辭老母﹐别兄弟﹐自負書囊﹐來到東都{洛陽}應舉。”《南史·孔觊传》:“{晉安帝}時﹐散騎常侍選望甚重﹐與侍中不異﹐其後職任閑散﹐用人漸輕。{孝建}三年﹐{孝武}欲重其選﹐於是吏部尚書{顔竣}奏以{覬}及司徒左長史{王景文}應舉。”
神舉-汉语大词典
神舉
【1】犹神游。《文选·张衡<思玄赋>》:“超踰騰躍絶世俗﹐飄颻神舉逞所欲。”{吕向}注:“既與世絶而神遊逞我所欲也。”
申舉-汉语大词典
申舉
【1】推荐。{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有力田﹐有孝悌﹐有義夫﹐有節婦﹐在乎助令長申舉之﹐禮厚之﹐旌别之﹐則百里之人知勸而易其俗矣。”
畢舉-汉语大词典
畢舉
【1】犹毕具,齐备。《梁书·文学传下·刘杳》:“君愛素情多﹐惠以二贊﹐辭采妍富﹐事義畢舉。”【2】完全办好。{清}{梅曾亮}《原任预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授{南河}{河}道總督﹐凡三年﹐改定木石工價及開塞修廢所宜﹐次第畢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諒輔}〕爲從事﹐大小畢舉﹐郡縣歛手。”《汉书·王莽传上》:“萬事畢舉﹐禍亂不作。”{明}{陈子龙}《议<重将权>》:“去其害而就其利﹐則天下之事可以畢舉。”
畫眉舉案-汉语大词典
畫眉舉案
【1】{西汉}{张敞}为妻描画眉毛,见《汉书·张敞传》。{东汉}{孟光}为夫送饭时,把端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一样齐,见《後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畫眉舉案”形容夫妻相互敬爱。{明}{杨珽}《龙膏记·错媾》:“{秦}{晉}交歡﹐喜蘭閨芳質﹐玉堂名彦﹐看瑟調琴弄﹐畫眉舉案。”
盛舉-汉语大词典
盛舉
【1】盛大的活动;美事。{宋}{陆游}《贺留枢密启》:“至以明詔特預於訏謨﹐尤爲本朝久虚之盛舉。”{明}{沈德符}《野獲编·评论·国学刻书》:“南北兩雍所貯書籍俱漫漶不完﹐近年北監奏請重刊二十一史﹐陸續竣事﹐進呈御覽﹐可謂盛舉矣。”{鲁迅}《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西湖}博览会上要设先烈博物馆了﹐在征求遗物。这是不可少的盛举。”
知舉-汉语大词典
知舉
【1】“知貢舉”的省称。《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悰}曰:‘{德裕}有文學而不由科第﹐常用此爲慊慊﹐若使之知舉﹐必喜矣。’”{胡三省}注:“知舉﹐知貢舉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東坡}素知{李廌}{方叔}﹐{方叔}赴省試﹐{東坡}知舉。”
知貢舉-汉语大词典
知貢舉
【1】{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于一二品大臣中简派,{满}{汉}各一,仅管考场事务,不负阅卷取士之责。{清}{赵翼}《陔馀丛考·礼部知贡举》:“{唐}初明經進士﹐皆考功員外郎主試事。{開元}二十四年﹐考功員外郎{李昂}爲舉人詆訶﹐帝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後世禮部知貢舉自此始。然其時知貢舉者即主司﹐後世則知貢舉者但理塲務﹐而主試則别命大臣。按{唐}制﹐知貢舉亦有不專用禮部侍郎而别命他官者……{五代}時亦或以他部尚書﹑侍郎爲之﹐此又近代别命大臣主試之始也。”《红楼梦》第一一九回:“知貢舉的將考中的卷子奏聞﹐皇上一一的披閲。”
矯舉-汉语大词典
矯舉
【1】诈称;谎说。《明史·丘禾嘉传》:“廷議{大凌}荒遠不當城﹐撤班軍赴{薊}﹐責撫鎮矯舉﹐令回奏。”{唐}{颜真卿}《谢兼御史大夫表》:“况列曹尚書﹐古之常伯﹐如天之有斗﹐豈易其人?昨以表辭﹐非敢矯舉。”《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杜预}注:“詐稱功德﹐以欺鬼神也。”【2】谓展翅高飞。{清}{黄鷟来}《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矯舉鴻已冥﹐凝寒龍漸蟄。”
秀舉-汉语大词典
秀舉
【1】俊美超逸;秀美峻拔。{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文》:“惟公少而英明﹐長而弘潤﹐風標秀舉﹐清暉映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峯競峙。”
秋舉-汉语大词典
秋舉
【1】即秋贡。{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三:“{天聖}中﹐{鄧州}秋舉﹐舊例﹐主文到縣﹐鄉中長上率後進見主文。”
科舉考試-汉语大词典
科舉考試
【1】{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科舉-汉语大词典
科舉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晋}{杜预}《上黜陟课法略》:“今科舉優劣﹐莫若委任達官﹐各考所統……其六歲處優舉者﹐超用之﹐六歲處劣舉者﹐奏免之。”【2】{隋}{唐}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神宗}朝{程顥}﹑{程頤}以道學倡于{洛}﹐四方師之﹐中興盛于東南﹐科舉之文稍用{頤}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密訪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輩所爲﹐乘{理宗皇帝}晏駕﹐奏停是年科舉。”《儒林外史》第六回:“又過了三四日﹐{嚴大老官}也從省裏科舉了回來。”{叶圣陶}《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科舉年-汉语大词典
科舉年
【1】{明}{清}科举制﹐一般每三年考试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年分﹐称“科舉年”。《儒林外史》第五回:“剩來的銀子﹐料想也不多﹐明年是科舉年﹐就是送與兩位舅爺做盤程﹐也是該的。”
移舉-汉语大词典
移舉
【1】挪动而举起。《孟子·告子下》“則舉{烏獲}之任”{汉}{赵岐}注:“{烏獲}﹐古之有力人也﹐能移舉千鈞。”
稱觴舉壽-汉语大词典
稱觴舉壽
同“[稱觴上壽]”【1】{汉}{崔寔}《四民月令》:“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稱舉-汉语大词典
稱舉
【1】称誉举荐。《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接识》:“論以同體﹐然後乃悦﹐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2】称说列举。{唐}{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上介尚書左僕射{陸公}{長源}……聞其所爲﹐每稱舉以戒其子。”{元}{戴表元}《<齐东野语>序》:“他所稱舉﹐旁聞曲證﹐如歸{泰山}之顛而記封邱之壝﹐過{矍相}之圃而數射夫之序。”
百務具舉-汉语大词典
百務具舉
【1】各种事务全都兴办。《明史·沐英传》:“{英}沉毅寡言笑﹐好賢禮士﹐撫卒伍有恩……在{滇}﹐百務具舉。”
百廢咸舉-汉语大词典
百廢咸舉
同“[百廢俱興]”【1】{明}{刘基}《杭州路重修府治记》:“公受命來{杭}未及朞月﹐威惠大行﹐百廢咸舉。吏民順令﹐如臂使指。”
百廢具舉-汉语大词典
百廢具舉
【1】见“百廢俱舉”。
百端待舉-汉语大词典
百端待舉
【1】见“百凡待舉”。
百舉百捷-汉语大词典
百舉百捷
【1】见“百舉百全”。
百廢俱舉-汉语大词典
百廢俱舉
同“[百廢俱興]”【1】《解放日报》1942.12.23:“‘百废俱举’的平均主义思想﹐以及与此相关联着的不合边区实际的‘正规化’思想﹐成了贯彻精简政策与集中力量于两大任务的绊脚石。”亦作“[百廢具舉]”。{宋}{王明清}《挥麈录》卷一:“{吴明可}帥{會稽}﹐百廢具舉﹐獨不傳書。”{明}{宋濂}《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遐邇施者日新月盛﹐數載之内﹐百廢具舉﹐名聞於朝帝。”《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梁启超}《敬告当道者》:“其有能如{水野越前}﹑{井伊直弼}之鞠躬盡瘁百廢具舉者乎?”
百舉百全-汉语大词典
百舉百全
【1】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谓办事万无一失。《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夫智者審于量主﹐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晋书·慕容德载记》:“聖人相時而動﹐百舉百全。”{宋}{陈亮}《酌古论·邓禹》:“不然﹐則安能百舉百全而未嘗小歟!”亦作“[百舉百捷]”。《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生在{江}{淮}﹐長於時事﹐見其便利﹐百舉百捷。”
百舉-汉语大词典
百舉
【1】见“百擧”。
百墮俱舉-汉语大词典
百墮俱舉
同“[百廢俱興]”【1】{钱基博}《吴禄贞传》:“在邊三年﹐百墮俱舉﹐而刊有《延吉邊務報告》四册﹐則其客{江陰}{章鍾祚}蒐輯{禄貞}在邊之書牘也。”
百廢待舉-汉语大词典
百廢待舉
【1】见“百廢待興”。
百凡待舉-汉语大词典
百凡待舉
【1】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平佚}《临时政府成立记》:“而{滬}軍{陳都督}﹐復以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爲難。”亦作“[百端待舉]”。{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章舉-汉语大词典
章舉
【1】即章鱼。{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舉馬甲柱﹐鬭以怪自呈。”{朱熹}注:“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魚。”{唐}{刘恂}《岭表录异》:“章舉形如烏賊﹐{閩}{越}間多采鮮者﹐煠如水母﹐以薑醋食之。”{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邦人市海鮮﹐别爲厨館﹐則有鯊魚之翅﹐海蛇之皮﹐章舉﹑馬甲。”
疏舉-汉语大词典
疏舉
【1】逐条列举。{汉}{贾谊}《治安策》:“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文献通考·经籍十七》:“其中所録諸家跋語﹐有昭然僞妄而不能辨者﹐不暇疏舉。”
登舉-汉语大词典
登舉
【1】往上飞升。{三国} {魏}{曹植}《升天行》之一:“乘風忽登舉﹐彷彿見衆仙。”
發舉-汉语大词典
發舉
【1】兴起﹐举事。《後汉书·臧洪传》:“〔{陳容}〕起謂{紹}曰:‘將軍舉大事﹐欲爲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爲郡將﹐奈何殺之!’”《汉书·王莽传上》:“{唐}{虞}發舉﹐{成}{周}造業﹐誠亡以加。”{三国} {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去年向吾有言﹐誠忿足下意欲發舉﹐吾深抑之。”【2】揭发﹐检举。《明史·李善长传》:“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時{明帝}喜發舉﹐數有以輕微而致大辟者﹐{朗}終不能有所諫止。”《汉书·王莽传下》:“敢盜鑄錢及偏行布貨﹐伍人知不發舉﹐皆没入爲官奴婢。”
老舉-汉语大词典
老舉
【1】旧时{广东}对妓之称。{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廣東}稱妓爲老舉﹐人不知其義。問土人﹐亦無知者。偶閲{唐}人《北里志》﹐方知{唐}人以老妓爲都知﹐分管諸姬……有{鄭舉舉}者﹐爲都知﹐狀元{孫偓}頗惑之。{盧嗣業}贈詩云:‘未識都知面﹐先輸劇罰錢。’{廣東}至今有老舉之名﹐殆從此始。”或谓“老舉”即“老妓”之音讹。{清}{孙橒}《馀墨偶谈·老举》:“{粤}中呼妓爲老舉﹐{隨園}以爲即{舉舉}﹑{師師}之意。或以爲‘舉’與‘妓’{粤}音相近﹐老舉即老妓之訛。其説近是。”
聘舉-汉语大词典
聘舉
【1】犹聘召。{清}{孙枝蔚}《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因赋寄怀》诗之二:“聘舉久不行﹐貲郎翻無愧。”
覈舉-汉语大词典
覈舉
【1】审核荐举。《後汉书·卢植传》:“用良者﹐宜使州郡覈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
舌舉-汉语大词典
舌舉
【1】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庄子·秋水》:“{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南朝} {梁}{陆倕}《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於是{楊}{墨}之黨﹐舌舉口張;六師之徒﹐轍亂旗靡。”
筐舉-汉语大词典
筐舉
【1】喻见识不广。《三国志·蜀志·郤正传》:“管闚筐舉﹐守厥所見﹐未可言八紘之形埒﹐信萬事之精練也。”
等額選舉-汉语大词典
等額選舉
【1】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一种选举方式。
簡舉-汉语大词典
簡舉
【1】简要而周全。《北齐书·李绘传》:“素長筆札﹐尤能傳受﹐緝綴詞議﹐簡舉可觀。”《宋书·王弘传》:“{高祖}因宴集﹐謂羣公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並撰辭﹐欲盛稱功德﹐{弘}率爾對曰:‘此所謂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時人稱其簡舉。”【2】检举。{明}{刘若愚}《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王體乾}〕知爲{纍臣}簡舉﹐甚銜之。”
舉-汉语大词典
舉
“[举]”的繁体字。《廣韻》居許切,上語,見。【1】双手托物使之向上。{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鈞之重,人不輕舉。”《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爲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孟子·告子下》:“今曰舉百鈞,則爲有力人矣。”【2】指扛﹐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荡水》:“輦猶在肩上,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領地。”【3】拿起;提起。{汉}{郑玄}《诗谱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衆篇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善屬文,與筆便成,無所改定。”《楚辞·九歌·东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4】飞;飞起。《文选·张衡<西京赋>》:“鳥不暇舉,獸不得發。”{李善}注:“舉,飛也。”《论语·乡党》:“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宋}{苏轼}《渔父》词之四:“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唐}{李白}《古风》之十五:“方知黄鶴舉,千里獨徘徊。”【5】飘动。{明}{刘基}《烛影摇红》词:“細葛香羅,有人衣袂隨風舉。”{唐}{李白}《忆旧時寄谯郡元参军》诗:“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6】升起;耸起。{汉}{桓宽}《盐铁论·和亲》:“燧燔烽舉,丁壯弧弦而出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衆岑競舉,若豎鳥翅。”《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藪,火烈具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宋}{张震}《蝶恋花》词:“小院繡簾纔半舉,銜泥紫燕雙飛去。”【7】仰起;抬起。{唐}{李白}《静夜思》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丁谓}《公舍春日》诗:“緑楊垂線草鋪茵,觸處烟光舉眼新。”【8】张开。《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黄氏}見説心慈愍,舉口便頌《金剛經》。”【9】称,言说。《礼记·杂记下》:“過而舉君之諱則起。”{郑玄}注:“舉,猶言也。”{唐}{韩愈}《原道》:“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10】发问;动问。《礼记·曲礼上》:“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孔颖达}疏:“舉亦問也。客從外來,宜問路中寒熱無恙,若主人未問,則客不可先問也。”【11】言行;举动。{清}{李渔}《怜香伴·闻试》:“如今離了他,思念成病,故有此舉。”《国语·鲁语上》:“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韦昭}注:“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闻书店于《世界文库》的译本,间有仍出单行本之举。”《史记·项羽本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12】兴办;办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馀水》:“南則絶谷,累石爲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清}{方苞}《与徐司空蝶园书》:“夫備災宜豫,非倉卒所能舉。”{宋}{范仲淹}《窦谏议录》:“貧困者有喪不能自舉,公爲出金塟之。”【13】兴起;发动。{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益困策》:“昔先皇帝震怒,舉大兵問罪{匈奴}。”《史记·春申君列传》:“王又舉甲而攻{魏}。”《汉书·项籍传》:“{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諭以所爲,遂舉{吴中}兵。”【14】指兴兵。《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15】成就,成功。《史记·陈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16】点燃。《庄子·让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縱兵大掠,舉火燔燒。”《水浒传》第三四回:“且教軍士只顧造飯,恰才舉得火著,只見山下有八九十把火光,呼風唿哨下來。”【17】取;拾取。《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舉柴。”《吕氏春秋·乐成》:“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高诱}注:“舉,取也。”【18】攻克;占领。《穀梁传·僖公二年》:“{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秦併六国平话》卷下:“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19】记录;登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爲多文辭。”{陆德明}释文:“{沈}云:舉,謂記録之也。”《墨子·号令》:“悉舉民室材木瓦,若藺石數,署長短小大。當舉不舉,吏有罪。”【20】提出;列举。{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夫乘爵禄以謙讓者,名不可勝舉也。”《论语·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聖聽。”《老残游记》第九回:“難道可以説這是天理,不是人欲嗎?舉此可見聖人決不欺人處。”【21】谋画。《吕氏春秋·异宝》:“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高诱}注:“舉,猶謀也。”【22】纠正。《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太后幸{洛陽寺},省庶獄,舉冤囚。”{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縱有敗闕,遣誰舉之?”《吕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高诱}注:“舉,猶正也。”【23】指摘;检举。《荀子·不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毁疵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唐}{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爲御史中丞,舉彈無所避。”{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下》:“{滂}舉刺史二千石二十餘人罪惡者皆權豪之黨也。”【24】抚养;生育。{汉}{刘向}《列女传·赵飞燕姊娣》:“{飛燕}初生,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北史·后妃传下·隋炀愍皇后萧氏》:“{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養之。”{宋}{周密}《癸辛杂识後集·五月五日生》:“{田文}以五月五日生,父命勿舉,母私舉之。”{清}{恽敬}《答来卿书》:“四月中得書,知小女舉男子,喜甚。”【25】复兴;振兴。《礼记·中庸》:“繼絶世,舉廢國,治亂持危。”{宋}{曾巩}《左右司郎中制》:“創制之初,舉墜興壞。”【26】立,奉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國}之舉,恒在少者。”{杜预}注:“舉,立也。”【27】推荐;选用。《左传·襄公三年》:“{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爲諂;立其子,不爲比;舉其偏,不爲黨。”《论语·尧曰》:“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孟子·告子下》:“{傳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28】没收。《周礼·地官·司关》:“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郑玄}注:“不出於關,謂從私道出辟税者,則没其財而撻其人。”【29】放;发。《周书·苏湛传》:“{湛}聞之,舉聲大哭。”{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王禀守城》:“凡舉一砲,聽鼓聲齊發,砲石入城者大於斗。”【30】在物价低时收买货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司马贞}索隐引{刘氏}曰:“廢謂物 貴而賣之,舉謂物賤而收買之。”【31】借贷。{清}{顾炎武}《答再从兄书》:“孰使我倍息而舉,半價而賣,轉盼蕭然,{伍子}吹箎,王孫食者乎?”如:举债。【32】演奏。《诗·周颂·有瞽》:“既備乃奏,簫管備舉。”《礼记·杂记下》:“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唐}{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三王之禮靡不講,六代之樂罔不舉。”{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舞蝇虎》:“令舞《梁州》,上召國樂以舉其曲,蠅虎盤迴宛轉,無不中節。”【33】祭祀。《诗·大雅·云汉》:“靡神不舉,靡愛斯牲。”《礼记·王制》:“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爲不敬。”{郑玄}注:“舉,猶祭也。”《清史稿·礼志二》:“{雍}{乾}以來,凡祈禱,天神﹑太歲暨地祇三壇並舉。”【34】古谓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郑玄}注:“殺牲盛饌曰舉。”《左传·庄公二十年》:“司寇刑戮,君爲之不舉。”{杜预}注:“去盛饌。”《国语·楚语下》:“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韦昭}注:“舉,人君朔望之盛饌。”【35】指饮食。{清}{周亮工}《书影》卷九:“手持大藤瓢,容酒一斛,注滿而後飲。移時,有人再進,又能再舉。”《仪礼·特牲馈食礼》:“嗣舉奠,盥入,北面再拜稽首。”{郑玄}注:“舉,猶飲也。”《宣和遗事》後集:“俄有人進酒食,帝不復舉。”【36】指科举考试。《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唐}{貞元}年間,{博陵}{崔慎思}應進士舉,京中居住。”{唐}{包湑}《会昌解颐录·牛生》:“{牛生}自{河東}赴舉。”【37】指参加科考。{唐}{韩愈}《讳辩》:“{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宋}{周密}《齐东野语·韩慥奇卜》:“〔{曾仲躬}〕能世其家,舉進士,不第。”{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王應麟}欲舉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38】指科考中选。《新唐书·张嘉贞传》:“以五經舉,補{平鄉}尉,坐事免。”{清}{戴名世}《孙宜人墓志铭》:“是時{劉公}已舉於鄉矣。”{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以詞賦爲名進士,{興定}五年舉天下第一。”【39】{明}{清}乡试中选者为“举人”﹐因亦为“举人”的简称。《儒林外史》第三回:“鄰居道:‘你中了舉了﹐叫你家去打發報子哩。’”【40】穷尽。《史记·项羽本纪》:“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唐}{柳宗元}《断刑论》:“秋冬之有霜雪也,舉草木而殘之,草木豈有非常之罪也哉?”【41】总括;总计。《汉书·严助传》:“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颜师古}注:“舉,總也。言總天下乃至京師皆棄也。”{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今{青唐}{洮河}幅員三千餘里,舉{戎}{羌}之衆二十萬。”{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一章:“舉全地經緯分爲百度,赤道之北五十度,赤道之南五十度。”【42】方言。妓女。{清}{张心泰}《粤游小志》:“俗呼妓女爲老舉,即{隨園}以爲舉舉師師之意。其實舉即妓也。”【43】树木名。《山海经·中山经》:“{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郝懿行}笺疏:“舉即櫸柳。”【44】古代重量单位名。《小尔雅·广衡》:“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45】皆;全。《左传·哀公六年》:“{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羣臣乎?’”《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焦循}正义:“舉,猶皆也。”{宋}{苏轼}《罢登莱榷盐状》:“若不配賣,即一二年間舉爲糞土。”【46】通“[與1]”。结交,结盟。《荀子·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二》:“舉讀爲相與之與,謂交其上客以求助也。”【47】通“[與1]”。赞许;表彰。《吕氏春秋·谨听》:“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誖而不足以舉。”{陶鸿庆}注:“舉當讀爲與。”{汉}{刘向}《列女传·召南申女》:“君子以爲得婦道之儀,故舉而揚之。”{宋}{李纲}《用人材以激士风札子》:“欲士無浮華之習,莫若舉惇樸以鎮之。”【48】通“[與1]”。和;及。{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舉當讀爲與,言不唯寡君與羣臣受賜而已,先君之靈亦寵嘉之。”《左传·昭公三年》:“豈惟寡君舉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49】通“[與]”。参与,参加。《墨子·号令》:“里中父老小,不舉守之事及會計者,分里以爲四部。”{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六》:“舉讀爲‘吾不與祭’之‘與’,謂里中父老不與守城及會計之事者。”
舉鼎絶臏-汉语大词典
舉鼎絶臏
【1】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説}皆至大官。王與{孟説}舉鼎,绝臏。”{张守节}正义:“絶,斷也。臏,脛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林纾}《桐城派古文说》:“若{譚友夏}者﹐則千力萬氣﹐無所不學﹐而往往舉鼎絶臏。”亦作“[舉鼎絶脰]”。{清}{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乃欲上下馳騁﹐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間﹐斯足下所云舉鼎絶臏者乎?”{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輩對於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絶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舉發-汉语大词典
舉發
【1】检举揭发。{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出口之貨﹐有作僞者﹐准商舉發﹐立予查究。”{三国} {魏}{曹操}《步战令》:“臨戰﹐兵弩不離陳;離陳﹐伍長什長不舉發﹐與同罪。”【2】发作。{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先妣有心痛疾﹐舉發則彌旬不瘳。”《三国演义》第七四回:“眼見{關公}箭瘡舉發﹐不能動止。”{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尉遲}又有風病舉發﹐動止不得。”
舉音-汉语大词典
舉音
【1】放声喧呼。{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西方之衆有逐狶者﹐聞{司原}之譟也﹐競舉音而和之。”【2】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明}{王志坚}《表异录·凶丧》:“道路皆舉音以過喪。”{唐}{韩愈}《顺宗实录五》:“宫中當臨者﹐朝晡各十五舉音;非朝晡臨時﹐禁無得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