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袈裟

袈裟(袈裟)是什么意思

  • 袈裟-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袈裟jiā shā

    【释义】:

    亦为“加沙”。僧人的法衣。梵语为kasaya,红色,为许多长方形的小块布片拼缀而成。在隆重的场合由有地位的僧人斜披在外面。一般和尚并无袈裟。元·袁桷《昌上人游京师》诗:“加沙不展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

  • 袈裟-佛源语词词典

    袈裟

    梵语“迦沙曳”之省译,原作“迦沙”晋·葛洪作《字苑》时,改作“袈裟”。梵语本义为僧衣,汉语从之。梁·慧皎《高僧传·竺僧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现代汉语作为专门词语承用,今僧尼之衣仍称为“袈裟”。

  • 袈裟-现代汉语大词典

    袈裟jiā shā

    【释义】:

    [梵Kasāya]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近似黑的颜色,故称。艾芜《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 佛袈裟-汉语大词典

    佛袈裟

    【1】胞衣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人胞》。

  • 袈裟-汉语大词典

    袈裟

    【1】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 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袈裟之迹;其文明徹﹐焕如彫鏤。”{清}{黄遵宪}《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寬衣博袖將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艾芜}《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