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迹

迹(跡)是什么意思

  • 真迹←→赝品-反义词词典

    真迹←→赝品zhēnjī-yànpǐn

    【词性】:名

    真迹:出于画家或书法家本人之手的作品。

    赝品:伪造的文物。

    【例】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总一百六十卷。(唐·张怀瓘:《书断·二王真迹》) 这幅画是赝品。

  • 梵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梵迹fàn jì

    【释义】:

    佛像的异名。《法苑珠林》卷二三:“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本是曹国人,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西瑞,京邑所推。”

  • 杰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杰迹jié jì

    【释义】:

    犹伟绩。《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一》:“大农杰迹,功符天作,可以论古对能,岂有愧乎?”

  • 伟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伟迹wěi jì

    【释义】:

    伟大的业绩和事迹。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曾巩《进太祖皇帝总序状》:“将无以使列圣巍巍之伟迹,焜耀昭彻,布在方册,此臣之所以惴惴也。”

  • 冥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冥迹míng jì

    【释义】:

    指玄理。汉·郭宪《〈洞冥记〉序》:“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

  • 形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迹xíng jì

    【释义】:

    踪迹。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唐·李幼卿《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亦指遗迹、痕迹、迹象。

  • 影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影迹yǐng jì

    【释义】:

    踪影;痕迹。《宋书·谢灵运传》:“诚钜平之先觉,实中兴之后祥。据左史之攸征,胡影迹之可量。”宋·司马光《洛阳少年行》:“流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团团载红日,云分电散无影迹,黄鸡未鸣已复出”。

  • 踪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踪迹zōng jì

    【释义】:

    踪影形迹。《史记·孟尝君传》:“湣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唐·李白《估客行》诗:“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 发迹-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发迹fājì

    指人变得有钱有势——破产(在国外,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忽然发迹起来;可是没多久,由于竞争失败又~了。)

  • 真迹-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真迹zhēnjī

    出于书法家或画家本人之手的作品——赝品(这幅画是唐伯虎的真迹,不是~。)

  • 脚印 脚迹 足迹-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脚印 脚迹 足迹

    脚印jiǎoyìn 脚迹jiǎojī 足迹zújī

    名词。指脚踏下的痕迹。

    “脚印”强调印痕;意思很具体,多用于踏出的明显痕迹,如脚底或鞋底带泥或水在地面印下的痕迹,或者较松软的地面或雪地被脚踏过而有的凹陷印痕。例如:“如果顺着她的脚印,寻踪觅迹,就会走进一座白云缭绕青松的大山”(碧野;《月亮湖》);“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地消失了”(巴金:《家》);“他巧使顺风船,走路不留脚印……胡同捉驴两头堵”(刘绍棠:《柳伞》)。

    “脚迹”和“足迹”都强调留下的痕迹,可用于脚走过留有明显痕迹或隐约痕迹以及抽象地泛指留下走过的痕迹等各种情形。“脚迹”在意思上比“足迹”具体一些;“足迹”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比较典雅。例如:“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动也不想一动”(巴金:《家》);“我同他不曾有过任何的联系,可是他的脚迹始终未从我的眼前消失”(巴金:《探索与回忆》);“深林地面多处见到大象的脚迹”;“从这本《诗与生活》里,可以窥见我从童年到老年走过的脚迹”(臧克家:《诗与生活·序》);“他有些纳闷,这样一个偏僻的草滩是什么人留下了足迹”;“尽管我们去的地方全是荒野,但凡是印过我们足迹的地方,不久都要变成锦绣的山河”(《人民文学》,1979,4);“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足迹,杀身成仁了”(《闻一多诗文选集》)。

  • 流浪 漂泊(飘泊) 浪迹-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流浪 漂泊(飘泊) 浪迹

    流浪liúlàng 漂泊(飘泊)piāobó 浪迹làngjī

    动词。表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住处,在各地转移,随处谋生。

    “流浪”强调到处转移,生活无着落。例如:“司马古勒流浪到萨尔逊泊的其莫尔其克村,他在一个被人们称为贾老爷的汉族地主家当了雇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他的表哥×××,过去也曾弃农流浪,不务正业”(《中国青年报》,1981.1.1)“流浪的生活,又吸上了瘾,身子坏了,吐了血”(徐迟:《牡丹》);“这六年间流浪的我,六年间的家乡景物,六年间的家庭状况,——呵!”(蒋光慈:《弟兄夜话》)。

    “漂泊”强调无一定方向地东奔西走,随处栖息,有以小船随水漂移,随处停泊来作比喻的形象色彩,又多用于文艺性的文字而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在陌生的国度,他们象一群失去父母的孤儿,到处漂泊”(《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我在云南东部山里漂泊时,好些晚上都得有闻不识者足奥的机会”(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

    “浪迹”突出在各地转移而留下足迹,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他当时与贺知章,汝阳王琎,崔宗之,裴周南等,浪迹纵酒,称为‘酒中八仙’”(陆佩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我想起在地中海和台湾海员几次邂逅后的情景。此刻,他们又浪迹何处?”(《人民日报》,1981.10.16);“浪迹天涯驾驭风涛,未肯平安了此生……我感到身后关切的注视,便收回遐想”(《十月》,1982,2)。

  • 踪影 踪迹-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踪影 踪迹

    踪影zōngyǐng 踪迹zōngjī

    名词。指人或动物的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踪影”含有“因对象的行动飘忽无定而留下的痕迹也不很明晰”的意味;多用于要寻找的对象,因而一般置于否定式中。例如:“到处去打电话,派人找,而江泰依然毫无踪影”(《曹禺选集》);“车子走了半晌,不见飞禽走兽的踪影”(《杨朔散文选》);“漫漫长夜,海上没有灯光,不见过往船只的踪影,只有恶浪……一排推着一排”(《上海文艺》,1978.3)。

    “踪迹”不一定跟要寻找的对象有关,可用于肯定或否定。例如:“不幸他们的踪迹……被敌人发现了”(杨朔:《铁骑兵》);“稻场上和小溪边顿时少了那些女人的踪迹”(茅盾:《春蚕》);“伊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鲁迅:《兔和猫》)。

  • 浪迹-实用委婉语词典

    浪迹

    婉指到处游走,随处为家。意为像大海中的波浪,没有定处。也作“流荡”、“流浪”、“流转”。

  • 萍踪浪迹-实用委婉语词典

    萍踪浪迹

    意指在异乡天涯留下自己的踪迹。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遭兵火数年狼狈,萍踪浪迹,此生无所依。”也作“萍踪浪影”。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 天涯浪迹,顾影自怜-实用委婉语词典

    天涯浪迹,顾影自怜

    意为流浪在远方,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而怜惜自己。

  • 以境写心,不露痕迹-实用委婉语词典

    以境写心,不露痕迹

    意为通过作品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十分含蓄。

  • 厕迹-敬谦语小词典

    厕迹cèjì

    见〖厕身〗cèshēn。

  • 贱迹-敬谦语小词典

    贱迹jiànjì

    见〖贱躯〗jiànqūū。

  • 事迹和事绩-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事迹和事绩

    “迹”本来指印迹,“事迹”的“迹”也还有这个意思,“事迹”指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比较重要的事情,如“先进事迹、生平事迹、感人的事迹、英雄事迹、模范事迹”。不要误写为“事绩”,没有“事绩”这个词。

  • 卷土重来 销声匿迹-反义词应用词典

    卷土重来 销声匿迹

    卷土重来 juǎntǔchónglái

    销声匿迹 xiāoshēngnìjì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例句〕

    1.但我不甘心,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到湘西,我要卷土重来。

    2.“可是敌人要知道它是木头炮,还会卷土重来哩。”秦柏生说。

    3.敌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他们还要等待时机,妄图卷土重来。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例句〕

    1.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

    2.眼前的例,就如在张勋在时,盛极一时的“遗老”“遗少”气味,现在表面上已经销声匿迹……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大都销声匿迹了。

    〔应用例句〕

    为着真正做到销声匿迹,闯王把人马分作三股,以便为日后的卷土重来保存力量。

  • 来龙去脉 无迹可寻-反义词应用词典

    来龙去脉 无迹可寻

    来龙去脉 láilóngqùmài

    无迹可寻 wújìkěxún

    【来龙去脉】原来是迷信的说法,把接连着的山比做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地连贯着,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从哪儿来,向哪儿去。现在指一件事情前后关连的线索。也指事情的前因后果。

    〔例句〕

    1.当然,过于性急地要想一下子把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搞得清清楚楚,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2.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打电话给张西帆同志,询问字卷的来龙去脉,并叮嘱:“拿来给我看看,我也应该题嘛!”

    3.他向英国足协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计划采取的行动。

    【无迹可寻】一点痕迹也寻找不到。

    〔例句〕

    刚才还看见这本书,转眼间不知去向,无迹可寻。

  • 来势汹汹 销声匿迹-反义词应用词典

    来势汹汹 销声匿迹

    来势汹汹 láishìxiōngxiōng

    销声匿迹 xiāoshēngnìjì

    【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非常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例句〕

    1.庾信来到前沿,一见叛军来势汹汹,已是惊惶不已,恰巧对岸射来一箭,正中门柱,吓得他手中甘蔗应弦落地,急忙弃军而逃。

    2.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

    【销声匿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减少,消除。匿:隐藏。迹:形迹。也作“声销迹灭”。

    〔例句〕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2.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不是广东的柑子,福州的蜜橘,浙江的黄岩橘,都要上市了吗?生基斯德一到,这些东西完全销声匿迹了。

    3.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如何肯销声匿迹。

    〔应用例句〕

    一向来势汹汹的他,这段却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了。

  • 沦落 荣达 发迹-反义词应用词典

    沦落 荣达 发迹

    沦落 lúnluò 荣达 róngdá

    发迹 fājì

    【沦落】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例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荣达】繁荣而显达。

    〔例句〕

    许多人荣达以后便不认微时的处境,这种忘本的事,是他平时所痛恨的。

    【发迹】旧时指穷人变得有钱有势,或谓人由隐微而得志通显。

    〔例句〕

    1.该起诉书详细地记录了这位曾横行一时的“驸马爷”的发迹史和没落史。

    2.我的辅导员庄正芳还在这里执教,弹指30年,我又回到发迹起家的地方。

  • 陈迹 痕迹-近义词应用词典

    陈迹 痕迹

    陈迹 chénjì 痕迹 hénjì

    【陈迹】过去了的事迹(已经不起作用)。如:

    1.记得先已说过:这不过是我的生活中的一点陈迹。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迹,迹象。如:

    2.此外,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

    辨析:“陈迹”指过时不起作用的事迹,如让它成为古老的历史陈迹。“痕迹”指事情过后所留下的形迹或印象,它包括过去或现在,能起作用,不起作用等迹象,如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剩了一条白的痕迹,留下痕迹,不露痕迹,车马的痕迹等。

  • 遗迹 陈迹-近义词应用词典

    遗迹 陈迹

    遗迹 yíjì 陈迹 chénjì

    【遗迹】古代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如:

    1.有的地方,妇女的发髻上插着三支短剑似的装饰品,那是明代妇女准备星夜和突然来袭的倭寇搏斗的装束的遗迹。

    【陈迹】过去的事迹。如:

    2.当然,这些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辨析:“遗迹”专指古代遗留的印迹,包括有活力的和已死去的,如这座座古庙是古代历史的遗迹,封建时代的遗迹。“陈迹”指已往的事迹,多指已经死去的事迹,如古代陈迹,时代陈迹。

  • 踪迹 踪影-近义词应用词典

    踪迹 踪影

    踪迹 zōngjì 踪影 zōngyǐng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如:

    1.据说在漆黑的夜里,他能识别猎物的踪迹哩。

    【踪影】多指寻找对象的踪迹形影(常用于否定式)。如:

    2.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

    辨析:“踪迹”,实迹,指人或动物的足迹、行迹,如游击队的踪迹,山羊的踪迹等。“踪影”,形影,可有实迹,如根本没见到他的踪影;也可无实迹,因此还可用于人或动物以外的事物,多用于否定式,如例2。

  • 陈迹-古文观止词典

    陈迹chén jī

    陈旧的事物(2)。《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变成陈旧的事物。《上枢密韩太尉书》:然皆古人之陈迹。——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

  • 发迹-古文观止词典

    发迹fā jī

    【词性】:名词

    多指由卑微而立功扬名(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如今将军攻下了祝阿,因而立功扬名。

  • 回迹-古文观止词典

    回迹huí jī

    【词性】:动词

    隐居,避居(1)。《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这种人〕暂且隐居山林,而内心却被尘世利禄所污染。

  • 迹-古文观止词典

    迹jī

    【词性】:名词

    一、足迹,痕迹(11)。《乐毅报燕王书》: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从前,伍子胥的劝说被吴王阖间所接受,所以吴王的足迹能够到达遥远的楚国国都郢城。《卜居》:将随驽马之迹乎?——还是跟着劣马的足迹亦步亦趋呢?《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有的突然低垂枝叶来扫除他的车迹。

    二、事迹,业绩(7)。《乐毅报燕王书》: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让自己脱身,保全功劳,用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送杨少尹序》:又图其迹。——又用图描绘了他们的事迹。《朋党论》: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历史上的太平或者动乱、兴旺或者衰亡的事迹,做为君主的,是应该来借鉴的啊!

  • 迹-古文观止词典

    迹jī

    【词性】:动词

    考核(1)。《贾谊治安策一》: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我私下考核以前的事迹,大都是势力强大的人首先造反。

  • 王迹-古文观止词典

    王迹wáng jī

    【词性】:名词

    王业,帝王的基业(1)。《秦楚之际月表》: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然而王迹的兴起,起于乡里之中。

  • 心迹-古文观止词典

    心迹xīn jī

    思想和行动(1)。《与韩荆州书》: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为,怎么敢不向您全部吐露呢!

  • 禹迹-古文观止词典

    禹迹yǔ jī

    【词性】:名词

    大禹治洪水所到的地方。相传大禹为治洪水,足迹遍及九州,所以称九州大地为“禹迹”。亦借指中国疆域(1)。《祭鳄鱼文》:况禹迹所揜。——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的地方。

  • 远迹-古文观止词典

    远迹yuǎn jī

    踪迹远离(1)。《送李愿归盘谷序》: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虎豹踪迹远离了啊,蛟龙逃走躲藏了起来。

  • 踪迹-古文观止词典

    踪迹zōng jī

    【词性】:名词

    事迹(1)。《送杨少尹序》: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史官是否也能够广泛宣传他的言行,接着二疏的事迹给他作传呢?

  • 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迹途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迹途人

    【释义】:

    途人:路人。骨肉:亲人。人一富贵连素不相识的路人也都成了亲人,人一贫穷连血肉相关的亲人也成了路人。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东周列国志》九〇:父母见其狼狈,辱骂之。妻方织布,见秦来,不肯下机相见。秦饿甚,向嫂求一饭,嫂辞以无柴,不肯为炊。有诗为证: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迹途人。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虽亲尽不亲。

  • 石灰布袋,到处留迹-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石灰布袋,到处留迹

    【释义】:

    石灰布袋放到哪里哪里就留下痕迹。指走到哪里,行迹就暴露在哪里,多比喻留下不好名声。《醒世恒言》一五:若是不择美恶,以多为胜,如俗话所云:石灰布袋,到处留迹。其色何在?但可谓之好淫而已。

    ⊙石灰布袋

    《海上花列传》二六:施个脾气勿好,赛过是石灰布袋。故歇新做起,好像蛮要好,熟仔点就厌气勿来哉。

  • 迹-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迹jī

    介词

    “迹”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依据的事物。作状语。可译为“由”。

    马中锡《中山狼传》:迹是观之,是将不利于我,我不知死所矣。(《中华活页文选》册三页一一九)

    ——由此看来,这将对我不利,我不知道死的地方了。

  • 大智非明,真空无迹-佛源语词词典

    大智非明,真空无迹

    过人的智慧并不在外表显现出来,真正的佛法没有什么迹象。《五灯会元·卷三·盘山宝积禅师》:“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 古迹-佛源语词词典

    古迹

    本义指古代遗留的建筑物或其残迹,佛家用以指先代法师的行为、事迹。《祖堂集·卷二十·五冠山瑞云和尚》:“观看教典,推寻古迹,通观一人成佛方样,应知三遍成佛耳。”又:“若欲修行普贤行者,先穷真理,随缘行行,即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耳。”现代汉语承本义使用。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

  • 迹-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迹跡、蹟jì

    ①脚印,足迹。《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之道,交于中国。”姚鼐《登泰山记》:“无鸟兽音~。”②痕迹,遗迹。《韩非子·主道》:“掩其~,匿其端。”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如在昨日。”③事迹,业绩。欧阳修《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而皆自于人欤?”④考察,推究。贾谊《治安策》:“臣窃~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柳宗元《柳常侍行状》:“~其罪状,未甚指明。”

  • 不拘形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拘形迹bù jū xíng jì

    【释义】: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茅盾《子夜》:“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和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 来踪去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来踪去迹lái zōng qù jì

    【释义】:

    ①指来往行迹。韦君宜《似水流年》:“我和两位同座旅客的谈话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好几次,把各人的来踪去迹都谈完了。”②犹来龙去脉。如:只有清楚地解决了外汇问题,才能了如指掌地去把握住物价问题的来踪去迹。

  • 事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事迹shì jì

    【释义】:

    过去所做的重要事情。丁玲《母亲》:“敏芝津津有味的传述着她家里的许多事迹。”

  • 匿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匿迹nì jì

    【释义】:

    隐藏起来,不露形迹。马南邨《为什么会吵嘴》:“在群众性的社会运动中,有些坏现象即便匿迹于一时,而日久玩生,又可能重新出现。”

  • 匿迹销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匿迹销声nì jì xiāo shēng

    【释义】:

    同“销声匿迹”。李大钊《新纪元》:“劳工阶级有了自卫的方法,那些少数掠夺劳工剩余的强盗,都该匿迹销声了。”

  • 人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迹rén jì

    【释义】:

    人的足迹。郁达夫《沉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

  • 伟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伟迹wěi jì

    【释义】:

    ①伟大的业绩。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壮哉盛哉!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②指不朽的文物古迹。瞿秋白《赤都心史》:“后来还是中央政府派员保护了这历史的伟迹。”

  • 真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真迹zhēn jì

    【释义】:

    出自书画作者本人的手笔。马南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找不到张飞画的真迹了。”

  • 印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印迹yìn jì

    【释义】:

    痕迹,踪迹。老舍《骆驼祥子》:“看着这些印迹,他想起东西,想起人,梦似的都不见了。”

  • 陈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陈迹chén jì

    【释义】:

    旧迹;遗迹。鲁迅《〈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

  • 隐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迹yǐn jì

    【释义】:

    隐藏踪迹。意为隐居。王西彦《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 劣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劣迹liè jì

    【释义】:

    恶劣的行迹。高云览《小城春秋》:“他领头揭发教育厅长的劣迹,教育界人士都响应了他。”

  • 手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迹shǒu jì

    【释义】:

    亲手写的墨迹。袁鹰《不灭的诗魂》:“两天后,小报登了这首诗,把手迹也制了版。”

  • 发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发迹fā jì

    【释义】:

    ①兴起;立功扬名。《花城》1981年第4期:“凭你这一身武艺,哪里不可以发迹?”②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或由贫困而富足。骆宾基《山区收购站》:“一两年不见,听说你们发迹了!电灯都安起来了。”也指发财。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像姑姑那样靠神来发迹的人有的是。”

  • 声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声迹shēng jì

    【释义】:

    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 墨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墨迹mò jì

    【释义】:

    ①墨色的痕迹;用墨钩勒的线条。如:墨迹未干。②某人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马南邨《选帖和临池》:“因为敬仰他的为人,所以也重视他的墨迹。”

  • 芳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芳迹fāng jì

    【释义】:

    指前贤的行迹。梁启超《爱国歌》:“君不见博望、定远芳迹已千古,时哉后起吾英雄。”

  • 萍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萍迹píng jì

    【释义】:

    喻人四处漂流,行踪无定。如:十年漂泊如萍迹。

  • 萍踪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萍踪浪迹píng zōng làng jì

    【释义】:

    喻踪迹无定。如:他是萍踪浪迹,知道几年才来?

  • 寻踪觅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寻踪觅迹xún zōng mì jì

    【释义】:

    寻找踪迹。如:他寻踪觅迹,好容易找到此地。

  • 奇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奇迹qí jì

    【释义】:

    难以想象的不平凡的事情。老舍《骆驼祥子》:“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

  • 古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古迹gǔ jì

    【释义】:

    古代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其残迹。鲁迅《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清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

  • 史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史迹shǐ jì

    【释义】:

    历史的陈迹。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我们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 名胜古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名胜古迹míng shèng gǔ jì

    【释义】: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壁画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必须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体,并具有观赏性质。

  • 名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名迹míng jì

    【释义】:

    ①名胜古迹。郭沫若《我的童年》:“中有一座碑是明末的乡贤嘉定人的安磐写的,只这一点怕是沙湾场的唯一的名迹。”②名家的手迹。如:这张帖从名迹拓出。

  • 行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迹xíng jì

    【释义】:

    比喻行动的踪迹。罗文坊《“向心扫荡”的破灭》:“尽管日寇如何狡猾,最终还是没有发现我边区领导机关的行迹所在。”

  • 行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迹xíng jǐ

    【释义】:

    事迹;行为。沙汀《丁跛公》:“他把她们看成空气一样,一点也不因此检点一下自己的行迹。”又如:生平行迹。

  • 征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征迹zhēng jì

    【释义】:

    迹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而《卜辞》中则确有多父多母之征迹。”

  • 形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迹xíng jì

    【释义】:

    ①踪迹;痕迹。秦兆阳《大地》:“查遍了每一处苇丛,每一片荷荡,没有找到任何形迹。”②举动和神态。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③礼貌;规矩。胡适《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 形迹可疑-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迹可疑xíng jì kě yí

    【释义】:

    举止神情令人怀疑。许广平《致鲁迅一一》:“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

  • 影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影迹yǐng jì

    【释义】:

    踪影;痕迹。杨成武《突破天险腊子口》:“表上的指针已指向三点,我们睁大眼睛注视右面天空,但没有一丝信号的影迹。”

  • 汗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汗迹hàn jì

    【释义】:

    汗水的痕迹。凌力《星星草》:“立海和许多兄弟们在另一门炮前忙碌着,又是洗又是擦,弄得一个个脸上油泥汗迹混在一块儿,都成了花脸。”

  • 污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污迹wū jì

    【释义】:

    污染的痕迹。叶圣陶《孤独》:“他的衣裳有许多的污迹。”

  • 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泪迹lèi jì

    【释义】:

    泪痕。徐银斋《胡琴的风波》:“看样子凤莲和她爹吵了嘴的,眼睛上还有泪迹。”

  • 消声匿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消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冯骥才《雕花烟斗》:“前几年消声匿迹的门生,又来登门求教。”也作“消声匿影”。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不转瞬间,消声匿影…渺不可复睹矣。”

  • 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浪迹làng jì

    【释义】:

    到处漂泊,行踪不定。李瑛《寄红场》:“是呵,谁知道他明日将要浪迹何方!”

  • 混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混迹hùn jì

    【释义】:

    使行踪混杂在某种场合。常有隐身不露的意思。秦牧《惠能和尚的偈语》:“中外都有一些画家、雕塑家,创造出一件作品来之后,悄悄躲在佛寺幕帷后面,或者混迹到群众当中,听取最普通的人的批评意见。”

  • 渺无人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渺无人迹miǎo wú rén jì

    【释义】:

    看不见一个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沙汀《淘金记》:“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渺无人迹的黄土荒山。”也作“渺无人踪”。王汶石《大木匠》:“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

  • 游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游迹yóu jì

    【释义】:

    游踪。林建征《莺歌海》:“然而,它最偏僻的这一角,就是游迹最广的苏轼也没到过。”

  • 心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心迹xīn jì

    【释义】:

    心事;内心的真实情况。沙汀《酒后》:“而且一再发誓要把五亩绝业捐给善堂,以明心迹。”

  • 恶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恶迹è jì

    【释义】:

    劣迹。做过的坏事。王统照《沉思》:“他来缠我,我只是不见他,他反在社会上给我散布些恶迹的谣言。”

  • 寄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迹jì jì

    【释义】:

    暂时托身;借住。郭沫若《洪波曲》:“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 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jì跡、蹟

    【释义】:

    ①脚印;足迹。鲁迅《出关》:“迹是鞋子踏成的。”②痕迹。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③形迹;行动。如:迹近违抗。④业绩;事迹。董必武《哭潘怡如》:“平生我愧为知己,未把英雄史迹留。”⑤追踪;追寻。林纾《陈德斋墓志铭》:“命叔子怀金驰赴安海迹之,卒获全谱而旋。”⑥至;蹈。如:足不迹公卿之门。⑦遵循;仿效。董必武《写给档案工作》:“规圆矩方,依时序列,创业扩基,前轨可迹。”⑧考核;推究。如:迹其本原。

  • 迹印-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印jì yìn

    【释义】:

    痕迹。巴金《电》:“我也知道过去的生活在一个人的心灵上留下的迹印是很难消灭的。”

  • 迹地-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地jì dì

    【释义】:

    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

  • 迹近-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近jì jìn

    【释义】:

    样子近似某事。如:迹近儿戏。

  • 迹附-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附jì fù

    【释义】:

    追随;依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同时也杀了宗楚客和晋卿,因为他们迹附韦后。”

  • 迹象-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象jì xiàng

    【释义】:

    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曹禺《王昭君》:“我们的骑兵在鸡鹿寨外草地上,发现五百里外有汉军马粪多处,察看迹象,像是来了大批汉军。”

  • 迹痕-现代汉语大词典

    迹痕jì hén

    【释义】:

    犹痕迹。蒋光慈《莫斯科吟》:“回忆过去所遗留的一点一点地迹痕,——哭泣呢?怨恨呢?欢笑呢?还是留恋呢?”

  • 逆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逆迹nìj jì

    【释义】:

    劣迹。罪恶的行迹。郭沫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他的罪恶书不胜书,我现在只把他三月二十三日在安庆屠杀党员、屠杀民众的最近的逆迹向我们的同志及各界民众公布。”

  • 遗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遗迹yí jì

    【释义】:

    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 遁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dùn jì

    【释义】:

    隐居;隐迹。碧野《江汉行》:“这漳河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荆山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 遁迹空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空门dùn jì kōng mén

    【释义】:

    见“遁入空门”。

  • 遁迹黄冠-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黄冠dùn jì huáng guān

    【释义】:

    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 字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字迹zì jì

    【释义】:

    文字的笔画形体。巴金《寒夜》:“那些半清晰半模糊的字迹…今天并不比往常更叫人厌烦。”

  • 媲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媲迹pì jì

    【释义】:

    并驾齐驱;比肩。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纵能媲迹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

  • 绝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绝迹jué jì

    【释义】:

    不见踪迹。郭沫若《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 韬光晦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韬光晦迹tāo guāng huì jì

    【释义】:

    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如:自此弃绝名利,韬光晦迹,隐居于山野。

  • 杳无人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杳无人迹yǎo wú rén jì

    【释义】:

    没有人的踪迹。峻青《黎明的河边》:“大堤上仍然是杳无人迹,只有淡蓝色的枪烟在缭绕。”

  • 杳无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杳无踪迹yǎo wú zōngjì

    【释义】:

    一点踪迹都没有,不知去向。徐迟《火中的凤凰》:“汉代竹简和北京人头盖骨杳无踪迹。”

  • 轨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轨迹guǐ jì

    【释义】:

    ①途径。郭沫若《序〈念词与朗诵〉》:“但这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轨迹而前进,却是毫无可疑。”②指轨道。参见“轨道③”。③数学名词。某点适合一定的条件而运动时,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点的“轨迹”。

  • 轮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轮迹lún jì

    【释义】:

    车辙。李瑛《果子沟山路上》:“汽车牵起万座山,看风声起处,轮迹条条!”

  • 辙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辙迹zhé jì

    【释义】:

    车子行驶的痕迹。艾青《手推车》:“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 旧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旧迹jiù jì

    【释义】:

    陈迹;遗迹。如:古城南京,有许多六朝旧迹,是很诱人的旅游胜地。

  • 赝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赝迹yàn jì

    【释义】:

    伪造的书画墨迹。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不少赝迹上的伪宣和玺,往往是漫无规律,乱打乱盖的。”

  • 故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故迹gù jì

    【释义】:

    旧迹;遗迹。许地山《女儿心》:“她只想着去看安期生升仙的故迹。”

  • 敛声匿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敛声匿迹liǎn shēng nì jì

    【释义】: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 敛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敛迹liǎn jì

    【释义】:

    ①收敛形迹。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王闿运《李仁之传》:“游惰皆敛迹。”②隐藏;躲避。如:虎豹敛迹。

  • 胜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胜迹shèng jì

    【释义】:

    有名的古迹、遗迹。碧野《富春江畔》:“不要把历史的胜迹视为可有可无,这是我们祖国历史的骄傲、人类文化的精华。”

  • 脚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脚迹jiǎo jì

    【释义】:

    脚印;行踪。巴金《怀念老舍同志》:“这位女士脚迹遍天下,见闻广,她不会信口开河。”

  • 风萍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萍浪迹fēng píng làng jì

    【释义】:

    比喻飘泊无定。柔石《二月》:“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

  • 飘萍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飘萍浪迹piāo píng làng jì

    【释义】:

    漂泊无定。庐隐《玫瑰的刺》:“我从小就喜欢飘萍浪迹般的生活,无论在什么地方住上半年就觉得发腻,总得想法子换个地方才好。”

  • 灭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灭迹miè jì

    【释义】:

    ①消灭痕迹或踪迹。如:毁尸灭迹。②绝迹。陈毅《初游青岛》:“一切寄生虫,灭迹不待言。”

  • 灵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灵迹líng jì

    【释义】:

    奇迹。沙汀《记贺龙》:“贺龙同志回到屋里,依旧带着那种因为感到夸耀而来的愉快,而且仿佛谈说一种灵迹。”

  • 神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迹shén jì

    【释义】:

    灵异的现象。胡适《〈西游记〉考证》:“况且玄奘本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他的游记里有许多事实,如沙漠幻景及鬼火之类,虽然都有理性的解释,在他自己和别的信徒的眼里,自然都是‘灵异’,都是‘神迹’。”

  • 画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画迹huà jì

    【释义】:

    绘画的遗迹。罗尔纲《南京如意里太平天国壁画考证》:“一九五四年六月,南京私立新宁女子中学在如意里四十四号修校舍时,发现露天墙壁上有被石灰粉饰着的壁画画迹,后又在四十号学校操场发现壁画画迹两壁。”

  • 略迹原情-现代汉语大词典

    略迹原情lüè jì yuán qing

    【释义】:

    撇开表面的事实,从情理上加以原谅。鲁迅《我之节烈观》:“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

  • 销声匿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

    隐藏声音和踪迹,不公开露面。鲁迅《致时玳》:“那么,指导的英雄一定销声匿迹。”

  • 秽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秽迹huì jì

    【释义】:

    丑恶污浊的事迹。

  • 蜘丝马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蜘丝马迹zhī sī mǎ jì

    【释义】:

    犹蛛丝马迹。比喻事情发生后留下的线索和痕迹。如:根据现场留下的蜘丝马迹,刑警们迅速抓住了凶犯。

  • 痕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痕迹hén jì

    【释义】:

    ①物体留下的印子。老舍《骆驼祥子》:“他呆呆的看着那有些雨漏痕迹的顶棚。”②事物留下的迹象。如:城市建设使旧日的痕迹几乎完全消失了。

  • 蛛丝马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蛛丝马迹zhū sī mǎ jì

    【释义】: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鲁迅《送灶日漫笔》:“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

  • 笔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笔迹bǐ jì

    【释义】:

    ①指书画作品。也指书画的真迹。如:门上那匾是郑板桥的笔迹。②指书画技法。李玲修《笼鹰志》:“王习三的肖像画,更是维妙维肖,他作画的笔迹苍劲有力。”③字迹。指所写文字在形体上表现的特点。老舍《四世同堂》:“他看见一张纸条,上面有些很潦草的字——孟石的笔迹,他认得。”

  • 血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血迹xuèj ì

    【释义】:

    血在物体上留下的痕迹。周立波《暴风骤雨》:“不留一星星血迹地把一口猪杀了。”

  • 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航迹háng jì

    【释义】:

    船只、鱼雷等航行时在水面出现的痕迹。也指飞机、火箭等飞行的轨迹。《文汇报》1978.2.7:“浪花在船头欢快地飞跳,航迹在船尾轻巧地展开。”

  • 肇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肇迹zhào jì

    【释义】:

    犹肇始,肇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昔西欧肇迹,兆于古学复兴之年。”

  • 足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足迹zú jì

    【释义】:

    脚印;行踪。夏之栩《片断的回忆》:“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沙滩周围的大街小巷。”又如: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足迹。

  • 踪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踪迹zōng jì

    【释义】:

    ①足迹;行踪。洪深《申屠氏》:“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又如:踪迹可疑。②行动;行为。茅盾《昙》:“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③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慎到和申不害是属于黄老学派。”

  • 蹑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蹑迹niè jì

    【释义】:

    犹蹑踪。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忽复有两警吏蹑迹而来,出示一公文,则再逮捕之命令也。”

  • 一迹-汉语大词典

    一迹

    亦作“[一跡]”【1】一条或一个印迹。《淮南子·氾论训》:“是故聖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實從事於宜﹐不結於一迹之塗﹐凝滞而不化﹐是故敗事少而成事多。”《史记·酷吏列传》:“{南陽}吏民重足一迹。”【2】谓人的一言一行。{宋}{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凡有一迹出﹐則便有無限人議論處。”【3】犹言一至。《宋史·傅楫传》:“道除太學博士﹐居四年﹐未嘗一跡大臣門。”

  • 二迹-汉语大词典

    二迹

    【1】犹比迹。谓功劳业绩可与之比并。《後汉书·文苑传上·傅毅》:“於赫我祖﹐顯於{殷國}。二迹{阿衡}﹐克光其則。”{李贤}注:“{高宗}命{傅説}曰:‘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有商}。’故曰二迹也。言{傅説}功比{伊尹}﹐而能光大其法則也。”

  • 不拘形迹-汉语大词典

    不拘形迹

    【1】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和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随后他知道了{方岳宗}确实没有钱﹐他的弟弟{方岳贡}做官有清廉之名﹐就赶快把他释放﹐表示歉意﹐并且同他做了朋友﹐时常约他吃酒﹐不拘形迹地畅谈。”

  • 亞迹-汉语大词典

    亞迹

    【1】谓追踪前人而几可比拟。《南史·宋南平穆王铄传》:“〔{鑠}〕少好學﹐有文才﹐未弱冠﹐《擬古》三十餘首﹐時人以爲亞迹{陸機}。”{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曹參}〕協策{淮陰}﹐亞迹{蕭公}。”

  • 事迹-汉语大词典

    事迹

    【1】事情经过的痕迹;过去所做的重要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待文士》:“昔時之事迹誰見?今日之功名目覩。”{明}{马愈}《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時虧國憲謀危君上﹐事迹彰明者﹐幽於囹圄﹐無所刑戮﹐任其生死。”{丁玲}《母亲》四:“{敏芝}津津有味的传述着她家里的许多事迹。”

  • 禹迹-汉语大词典

    禹迹

    亦作“[禹跡]”【1】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舊迹。”{唐}{韩愈}《鳄鱼文》:“況{禹}迹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畫爲九州。”【2】指{夏禹}治水的业绩。{北周}{庾信}《周宗庙歌》之六:“功參{禹}迹﹐德贊{堯}門。”{唐}{章孝标}《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跡無人繼﹐萬頃湖田又斬新。”

  • 巨迹-汉语大词典

    巨迹

    【1】见“巨跡”。

  • 匿迹銷聲-汉语大词典

    匿迹銷聲

    【1】犹言销聲匿迹。看不到形迹,听不见声响。{清}{袁枚}《新齐谐·怪弄爆竹自焚》:“箧内有{徽州}爆竹數枚﹐持燈前把玩。良久﹐燭花飛落﹐轟然一聲﹐響如霹靂。此怪唧唧滚地﹐遂没不見。心大異之﹐虞其復來﹐待至漏盡﹐竟匿迹銷聲矣。”【2】犹言销聲匿迹。谓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李大钊}《新纪元》:“劳工阶级有了自卫的方法﹐那些少数掠夺劳工剩余的强盗﹐都该匿迹销声了。”《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勸他﹐叫他暫時匿迹銷聲﹐等避過風頭再作道理。”

  • 匿迹-汉语大词典

    匿迹

    亦作“[匿跡]”【1】隐藏起来,不露形迹。{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揚州}有{王生}者﹐人呼爲{王四舅}﹐匿跡貨殖﹐厚自奉養﹐人不可見。”《南史·隐逸传上·惠明》:“藏名匿迹﹐人莫之知。”《申子·大体》:“故善爲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迹﹐示天下無爲。”{马南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在群众性的社会运动中﹐有些坏现象即便匿迹一时﹐而日久玩生﹐又可能重新出现。”{太平天囯}{宋溶生}《贬妖穴为罪隶论》:“我{天王}奉天伐罪﹐除暴救民﹐迅掃羣魔﹐妖氛幾盡﹐而乃餘燼猶存﹐匿迹{燕}省。”

  • 人迹-汉语大词典

    人迹

    亦作“[人蹟]”亦作“[人跡]”【1】人的足跡。{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菴僻甚﹐人跡罕到。”《史记·秦始皇本纪》:“人迹所至﹐無不臣者。”{郁达夫}《沉沦》二:“跑到人跡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汉书·晁错传》:“人迹所及﹐靡不聞命。”{晋}{张协}《杂诗》之九:“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石徑崎嶇﹐人蹟裁交。”

  • 化迹-汉语大词典

    化迹

    【1】变化之迹;教化之迹。{唐}{卢照邻}《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夫{圯上}{黄公}﹐靈期己遠﹐{湘}中{玄乙}﹐化迹難徵。”《後汉书·仲长统传》:“以爲世非{胥庭}﹐人乖鷇飲﹐化迹萬肇﹐情故萌生。”{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開剖太虚﹐導引元氣﹐紛紛化迹﹐飈飈聖致。”【2】神灵之迹。{南朝} {宋}{鲍照}《登庐山》诗:“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長靈。乘此樂山性﹐重以遠遊情。”

  • 仙迹-汉语大词典

    仙迹

    【1】仙人的遗迹或行踪。《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杜僎成}〕拜受什﹐辭歸﹐……越數年﹐乃棄妻子﹐攜仙迹﹐遨遊名山﹐罕與人接。”{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蓬莱仙迹》:“{登州}{蓬萊閣}﹐頗多仙迹﹐士人往往有所見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迹。”

  • 伯迹-汉语大词典

    伯迹

    【1】霸王的业绩。伯,通“霸”。《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索人求士者﹐必樹伯迹。”{刘良}注:“擇人求士﹐必樹霸王之迹也。索﹐擇。伯﹐霸也。”

  • 佛迹-汉语大词典

    佛迹

    亦作“[佛跡]”【1】相传{释迦牟尼}将入寂灭之时留在石上的足跡。《菩萨本生鬘论》卷四:“設不想念﹐或覩佛跡及行像者﹐隨分供養生隨喜心﹐所獲福報不可窮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户向塔。”【2】借指佛法。{南朝} {齐}{张融}《门论》:“汝可專遵於佛迹﹐而無侮於道本。”

  • 侔迹-汉语大词典

    侔迹

    【1】谓与他人的行为﹑业迹相等。《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侔迹{韓}{耿}﹐齊聲雙德。”

  • 僭迹-汉语大词典

    僭迹

    【1】谓僭越称尊的旧业遗绪。{汉}{扬雄}《剧秦美新》:“獨{秦}屈起{西戎}﹐{邠}荒{岐雍}之疆﹐因{襄}{文}{宣}{靈}之僭迹﹐立基{孝公}。”

  • 僞迹-汉语大词典

    僞迹

    亦作“[僞跡]”【1】装假的事;虚伪的事。{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下》:“夫{晉}﹑{宋}已前﹐帝王傳授﹐始自錫命﹐終於登極。其間箋疏款曲﹐詔策頻繁。雖事皆僞跡﹐言並飾讓﹐猶能備其威儀﹐陳其文物﹐俾禮容可識﹐朝野具瞻。”《文选·任昉<奏弹刘整>》:“未見{孟嘗}之深心﹐唯斆{文通}之僞迹。”{李善}注引《东观汉书》:“{高鳳}﹐字{文通}……年老﹐聲名著聞。太守連召請﹐恐不得免﹐自言‘{鳳}本巫家﹐不應爲吏。’又與寡嫂詐訟田﹐遂不仕。”

  • 真迹-汉语大词典

    真迹

    亦作“[真蹟]”亦作“[真跡]”【1】出自书画作者本人的手笔。{唐}{张怀瓘}《书断·购<兰亭序>》:“{辨才}熟詳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貧道有一真迹﹐頗是殊常。’{翼}({蕭翼})曰:‘何帖?’{辨才}曰:‘蘭亭。’{翼}笑曰:‘數經離亂﹐真迹豈在﹐必是響搨僞作耳。’”{唐}{王建}《宫词》之十二:“真跡進來依字數﹐别收鎖在玉函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秘府書畫﹐予盡得觀之﹐二{王}真蹟内三兩卷﹐有{陶穀}尚書跋尾者﹐尤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董元宰}臨二{王}帖一卷……{董}字極佳﹐真跡無疑。”{马南邨}《燕山夜话·由张飞的书画谈起》:“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找不到{张飞}画的真迹了。”

  • 凡迹-汉语大词典

    凡迹

    【1】常人的行迹。{明}{陈子龙}《杂诗》之二:“勁翮有遐舉﹐直木無繁枝。邁往絶凡迹﹐端正嘗違時。”

  • 冥迹-汉语大词典

    冥迹

    【1】隐身,隐居。{明}{刘基}《郁离子·九难》:“{郁離子}冥迹山林﹐友木石而侣猿猱。”【2】指玄理。{汉}{郭宪}《<洞冥记>序》:“{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顯著。”

  • 凶迹-汉语大词典

    凶迹

    【1】作恶的遗迹。借指恶人。《宋书·索虏传》:“殄逆鱗於{函關}﹐掃凶迹於{秦}土﹐非仰協{宋}靈﹐俯允羣願﹐焉能若斯者哉?”

  • 印迹-汉语大词典

    印迹

    【1】痕迹,踪迹。{李瑛}《<诗选>自序》:“现在所编的这个选本﹐我也有意识地尽量保留了……我成长的道路的印迹。”{老舍}《骆驼祥子》二十:“看着这些印迹﹐他想起东西﹐想起人﹐梦似的都不见了。”

  • 卷迹-汉语大词典

    卷迹

    亦作“[卷跡]”【1】敛迹;退隐。{唐}{岑参}《丘中春卧寄王子》诗:“卷迹人方處﹐無心雲自閑。”《宋书·自序传》:“既獲遄至﹐{胡}馬卷迹。”{宋}{秦观}《春日杂兴》诗之三:“志士耻弱植﹐卷跡甘饑寒。”

  • 刑迹-汉语大词典

    刑迹

    【1】形迹。{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刑迹就是形迹。”《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直言更亦無刑迹。”

  • 判迹-汉语大词典

    判迹

    【1】犹言分道而行。{明}{徐禛卿}《谈艺录》:“{晉氏}之風﹐本之{魏}焉。然而判迹於{魏}者﹐何也?”

  • 削迹-汉语大词典

    削迹

    亦作“[削跡]”【1】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庄子·让王》:“{夫子}再逐於{魯}﹐削迹於{衛}﹐伐樹於{宋}。”{明}{李贽}《复周南士书》:“然削迹伐木﹐餓{陳}畏{匡}﹐其得免者亦幸耳﹐非勝算也。”{清}{钱谦益}《康文初六十寿序》:“至如余之不肖﹐削迹竄逐﹐固無足道者。”【2】消踪匿迹。谓隐居。《後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身。”{清}{顾炎武}《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诗:“削迹行吟久不歸﹐修門舊舘露先晞。”《北齐书·杨愔传》:“{愔}遂棄衣冠於水濱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劉士安}﹐入{嵩山}﹐與沙門{曇謨徵}等屏居削迹。”《庄子·山木》:“削迹捐勢﹐不爲功名。”

  • 剪迹-汉语大词典

    剪迹

    【1】犹灭迹。{南朝} {宋}{鲍照}《野鹅赋》:“願引身而剪迹﹐抱末志而幽藏。”

  • 功迹-汉语大词典

    功迹

    【1】功劳和事迹。《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附录{汉}{班固}曰:“治民則{黄霸}……{趙廣漢}之屬﹐皆有功迹見述於後。”

  • 劣迹-汉语大词典

    劣迹

    亦作“[劣跡]”亦作“[劣蹟]”【1】恶劣的行迹。{郭孝成}《湖南光复记》:“此外如有他項劣跡犯罪被斥者﹐亦得有調消勳章及憑照之權。”{清}{昭槤}《啸亭杂录·察下情》:“後{王}將陛見﹐其僕預辭去。{王}問何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以爲汝先容地。’始知爲侍衛某﹐上遣以偵{王}劣蹟也。”{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章:“他领头揭发教育厅长的劣迹﹐教育界人士都响应了他﹐结果教育厅长只好自己滚蛋了。”

  • 參迹-汉语大词典

    參迹

    【1】继迹。犹言步后尘。{清}{宋大樽}《茗香诗论》:“飲﹐詩人之通趣也﹐奈參迹者殊多矣。”{汉}{蔡邕}《释诲》:“僕不能參迹於若人﹐故抱璞而優遊。”{唐}{沈佺期}有《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

  • 埋聲晦迹-汉语大词典

    埋聲晦迹

    【1】犹销声匿迹。《南史·萧脩传》:“{元帝}多忌﹐動加誅翦。{脩}静恭自守﹐埋聲晦迹。”

  • 埽迹-汉语大词典

    埽迹

    【1】绝迹。{清}{钱学纶}《语新》卷上:“婦女則服役神之夫人﹐當時不過一二老嫗……自二十年來﹐花團錦簇﹐變爲一班少婦﹐老嫗自以爲羞﹐漸漸埽迹。”

  • 塵迹-汉语大词典

    塵迹

    【1】见“塵跡”。

  • 墨迹-汉语大词典

    墨迹

    亦作“[墨跡]”亦作“[墨蹟]”【1】墨色的痕迹;用墨钩勒的线条。{明}{马愈}《马氏日抄·蟹芦图》:“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狀﹐宛然在於墨蹟濃淡點染間。”{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諸{黄}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其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清}{昭槤}《啸亭杂录·五国城》:“掘得{宋徽宗}所畫鷹軸﹐用紫檀匣盛瘞千餘年﹐墨跡如新。”【2】书﹑画的真迹;某人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余生平無所嗜好﹐最喜閲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蹟。”{马南邨}《燕山夜话·选帖和临池》:“因为敬仰他的为人﹐所以也重视他的墨迹。”{唐}{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南史·范晔传》:“上示以{曄}墨迹﹐{曄}乃引罪。”

  • 尋蹤覓迹-汉语大词典

    尋蹤覓迹

    【1】寻找踪迹。{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恰才遇那女子﹐人物非凡;我尋踪覓迹前來﹐不知何處去了。”{明}{梁伯龙}《遇妓》曲:“豈料尋踪覓迹﹐重訪曲闌東。”

  • 奇迹-汉语大词典

    奇迹

    亦作“[奇蹟]”亦作“[奇跡]”【1】不平凡的事情。{宋}{曾巩}《类要序》:“至於地志族譜佛老方伎之衆説﹐旁及九州之外﹐蠻夷荒忽詭變奇跡之序録﹐皆披紬繹。”{老舍}《骆驼祥子》七:“{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無知}叡敏﹐獨昭奇迹。”【2】不可多得的墨迹。{宋}{梅尧臣}《答新长老诗篇》:“唯師獨慕{陶彭澤}﹐奇蹟仍收{王會稽}。”自注:“嘗示余{右軍}書一軸。”【3】不平凡的业绩。{明}{张凤翼}《红拂记·天涯知己》:“三載霸西隅﹐一舉成奇蹟。”

  • 奮迹-汉语大词典

    奮迹

    【1】见“奮跡”。

  • 古迹-汉语大词典

    古迹

    亦作“[古蹟]”亦作“[古跡]”【1】古代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其残迹。{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訪古迹﹐猶有{謝安墩}。”迹﹐一本作“跡”。《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姬昌}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今古迹在{黄河}南岸上是{姬昌廟}。”{明}{徐渭}《礼书总论》:“志古跡﹐以不忘其賢有德者也。”{清}{孙枝蔚}《河涨後泛舟至平山》诗:“出城古蹟﹐寂寞少游人。”{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清}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2】指古人的法书墨迹。《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示{僧虔}古迹十一袠﹐就求能書人名。”《隋书·经籍志一》:“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寳蹟臺}﹐藏古畫。”{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唐}人臨模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清}{周亮工}《与倪闇公》书:“〔書家〕得數行古蹟﹐如行師佩{玄女}兵符。”

  • 史迹-汉语大词典

    史迹

    【1】历史的陈迹。{胡適}《古史讨论的读後感》:“我们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赵朴初}《由西安往成都车中》诗:“石棧天梯史迹看﹐車如流水走盤盤。”

  • 名迹-汉语大词典

    名迹

    亦作“[名蹟]”亦作“[名跡]”【1】声名与业绩。《汉书·张安世传》:“{安世}曰:‘明主在上﹐賢不肖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薦之?’其欲匿名迹遠權勢如此。”《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驅升于{弇山}﹐乃紀名迹于{弇山}之石。”{唐}{元结}《漫问相里黄州》诗:“志業豈不同﹐今已殊名跡。”{唐}{韩愈}《薛公墓志铭》:“尚書娶{吴郡}{陸景融}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2】姓名与行迹。《後汉书·独行传·李业》:“隱藏山谷﹐絶匿名迹﹐終{莽}之世。”《三国志·魏志·郭嘉传》“{郭嘉}字{奉孝}”{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3】名胜古迹。{清}{黄宗羲}《<范熊岩先生文集>序》:“兩地既饒名蹟﹐先生不忍其湮没﹐一一爲之修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泰山}上的五大夫松﹐難道當真是{秦始皇}封的那五棵松嗎?不過既有這個名蹟﹐總得種五棵松在那地方。”{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中有一座碑是{明}末的乡贤{嘉定}人的{安磐}写的﹐只这一点怕是{沙湾场}的唯一的名迹。”【4】名家的手迹。{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三先生於都門宴别﹐各攜所蓄名蹟相玩賞。”{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帖》:“《谷園摹古》從舊拓名迹出。”

  • 含明隱迹-汉语大词典

    含明隱迹

    【1】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晋}{干宝}《搜神记》卷三:“妙哉{隗生}!含明隱迹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凶者也。”

  • 嘉迹-汉语大词典

    嘉迹

    【1】美好的业迹。《水经注·浊漳水》引{三国}{魏}{曹丕}《述征赋》:“羨{西門}之嘉迹﹐忽遥睇其靈宇。”按{西门}﹐指{西门豹}。

  • 帝迹-汉语大词典

    帝迹

    【1】帝王的功业。{南朝} {梁}{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竊惟帝迹多緒﹐俯同不一。”《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帝迹懸衡﹐皇流共貫。”{李善}注:“《春秋合誠圖》曰:‘{黄帝}有迹﹐必稽功務法。’{宋均}曰:‘迹﹐行迹。謂功績也。’”

  • 行迹-汉语大词典

    行迹

    【1】比喻行动的踪迹。{罗文坊}《“向心扫荡”的破灭》:“尽管{日}寇如何狡猾﹐最終还是没有发现我边区领导机关的行迹所在。”【2】经行的足迹。{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晉}{簡文}爲撫軍時﹐所坐牀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爲佳。”{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一:“驅車背鄉園﹐朔風卷行迹。”{清}{吴伟业}《打冰词》:“新戍{雲中}千騎馬﹐横津直渡無行迹。”{晋}{张协}《杂诗》之一:“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緑。”

  • 行迹-汉语大词典

    行迹

    亦作“[行跡]”亦作“[行蹟]”亦作“[行跡]”【1】事迹;行为。《东观汉记·平原怀王胜传》:“{平原王}葬﹐{鄧太后}悲傷﹐命史官述其行迹﹐爲傳誄﹐藏于王府。”{沙汀}《丁跛公》:“他把她们看成空气一样﹐一点也不因此检点一下自己的行迹。”{清}{姚鼐}《河南孟县知县新城鲁君墓表》:“君少讀書﹐慕古人行蹟。”《後汉书·皇后纪序》:“故考列行跡﹐以爲《皇后本紀》。”

  • 往迹-汉语大词典

    往迹

    亦作“[往蹟]”【1】前人或过去的事迹。{甘簃}《辛亥和议之秘史》:“辛亥南北和議之往蹟﹐人人知之﹐亦人人能言之。”{唐}{孟郊}《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诗:“{仲宣}{荆州}客﹐今余{竟陵}賓。往蹟雖不同﹐託意皆有因。”【2】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晋}{陶潜}《桃花源诗》:“往迹浸復湮﹐來徑遂蕪廢。”{清}{黄鷟来}《和陶饮酒》诗之十五:“壯歲客四方﹐蹙蹙少安宅。迨老猶未已﹐車馬多往蹟。”

  • 從迹-汉语大词典

    從迹

    亦作“[從跡]”【1】即踪迹。追随仿效;追查。{章炳麟}《辨诗》:“《七畧》次賦爲四家:一曰{屈原}賦﹐二曰{陸賈}賦﹐三曰{孫卿}賦﹐四曰雜賦……{陸賈}不可得從跡。”《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從迹連王﹐王使人候司。”{颜师古}注:“從﹐讀曰蹤。”《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传:“委蛇﹐行可從迹也。”{孔颖达}疏:“動而有法﹐可使人蹤迹而效之。”【2】即踪迹。迹象。《汉书·张汤传》:“事變從迹安起?”

  • 微迹-汉语大词典

    微迹

    【1】谓暗中追踪。{清}{方苞}《潮州知府张君墓表》:“{潮}有大豪戕親迎者於路﹐而奪其妻﹐拒捕經年﹐君微迹而得之。”

  • 徵迹-汉语大词典

    徵迹

    【1】迹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而《卜辞》中则确有多父多母之征迹。”

  • 形迹可疑-汉语大词典

    形迹可疑

    【1】谓举止神情令人怀疑。《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一一>》:“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連我們也不知道﹐只聽吩咐查察形迹可疑之人。”

  • 形迹-汉语大词典

    形迹

    亦作“[形蹟]”亦作“[形跡]”【1】指遗迹。《平山冷燕》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覽水﹐凡過古人形迹所在﹐無不凴弔留題。”【2】踪迹。{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唐}{李幼卿}《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禮未及終﹐忘循舊形跡。”【3】拘礼;客套。{宋}{司马光}《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荷{堯夫}知待﹐固非一日。望深賜教﹐督以所不及﹐聞其短拙﹐隨時示諭﹐勿復形迹。”{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此風聲婦人。員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4】痕迹,迹象。{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異志﹐密相防禦﹐雖未表形迹﹐而釁難已成。”{宋}{司马光}《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諒祚}必叛無疑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難查﹐且自寬心!”【5】指见外﹑见疑。{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聞记·白万州遇剑客》:“客語黄鬚曰:‘{白公}﹐志士也﹐處士幸勿形跡。’”【6】嫌疑。《清史稿·世宗纪》:“畿甸之内﹐旗民雜處﹐旗人暴横﹐頗苦小民。爾當整飭﹐不必避忌{旗}{漢}形迹﹐畏懼王公勳戚﹐皆密奏以聞。”《北齐书·王松年传》:“諸舊臣避形迹﹐無敢盡哀。”【7】礼法;规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我輩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明日﹐請携琴去﹐當使隔簾爲君奏之。”{唐}{张鷟}《游仙窟》:“親則不謝﹐謝則不親。幸願{張郎}﹐莫爲形跡。”{胡適}《寄吴又陵先生书》:“年來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8】形式。{孽海花}《第十八回》:“我國現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機器事業的形迹﹐是不中用的。”【9】指身世。《老残游记》第八回:“不知{申子平}能否察透這女子形蹟﹐且聽下回分解。”【10】犹显示。

  • 影迹-汉语大词典

    影迹

    【1】踪影;痕迹。{杨成武}《突破天险腊子口》:“表上的指针已指向三点﹐我们睁大眼睛注视右面天空﹐但没有一丝信号的影迹。”《水浒传》第一〇三回:“閉門鬧了兩日﹐家至户到﹐逐一挨查﹐并無影迹。”《宋书·谢灵运传》:“誠{鉅平}之先覺﹐實中興之後祥。據左史之攸徵﹐胡影迹之可量。”{宋}{司马光}《洛阳少年行》:“流鞭縱鏑未云畢﹐青山團團載紅日﹐雲分電散無影迹﹐黄鷄未鳴已復出。”

  • 廁迹-汉语大词典

    廁迹

    亦作“[廁跡]”【1】插足,置身。《南齐书·刘瓛传》:“既習此歲久﹐又齒長疾侵﹐豈宜攝齋{河閒}之聽﹐廁迹{東平}之僚?”{金}{王若虚}《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雖不足與聞玄理﹐廁迹羽流﹐而杖履往來﹐陪君爲方外之友﹐庶無愧焉。”《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高竇}雖緣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結天子﹐廁跡名臣﹐垂榮無窮。”

  • 安迹-汉语大词典

    安迹

    【1】安足,立足。《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觀{荆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亦非可久戀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迹之所。’”

  • 宦迹-汉语大词典

    宦迹

    亦作“[宦跡]”【1】谓做官的经历﹑行踪。{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宦跡浮沈﹐餘生淹滯﹐新添明鏡鬢邊絲。”{清}{蒋士铨}《临川梦·寄曲》:“自二姑亡後﹐幾番要將他手評《牡丹亭》本子寄與{湯爺}。怎奈他宦迹轉遷﹐{張}{許}二位相公﹐又各有事於四方﹐因循躭閣﹐不覺二十餘載。”{清}{张佩纶}《论闺秀诗》之二十:“幽篁逸韻勝{鷗波}﹐{趙管}風流奈爾何;似悔王孫留宦迹﹐小詩時復入禪多。”

  • 容迹-汉语大词典

    容迹

    【1】见“容跡”。

  • 寄迹-汉语大词典

    寄迹

    【1】犹言暂时托身;借住。{清}{吴伟业}《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诗:“同好四五人﹐招尋忘出處﹐寄迹依琳宫﹐雙{松}得儔侣。”{晋}{陶潜}《命子》诗:“寄迹風雲﹐冥兹愠喜。”{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一:“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唐}{许尧佐}《柳氏传》:“{天寶}末﹐盜覆二{京}﹐士女奔駭。{柳氏}以豔獨異﹐且懼不免﹐乃剪髮毁形﹐寄迹{法靈寺}。”

  • 寓迹-汉语大词典

    寓迹

    亦作“[寓跡]”【1】犹寄足。暂时寄住。《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悟玄}不知何許人也﹐雖寓跡緇褐﹐而潛心求道。”{唐}{马吉甫}《蝉赋》:“聊息心於萬事﹐欣寓跡於一枝。”{宋}{郭彖}《睽车志》卷四:“有士人寓迹{三衢佛寺}﹐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为托身。

  • 實迹-汉语大词典

    實迹

    【1】见“實跡”。

  • 寢迹-汉语大词典

    寢迹

    亦作“[寢跡]”【1】隐藏行迹。指隐居。{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寢跡衡門下﹐邈興世相絶。”{晋}{陶潜}《张长公》诗:“寢迹窮年﹐誰知斯意。”

  • 屈迹-汉语大词典

    屈迹

    亦作“[屈跡]”【1】犹屈身。{南朝} {梁}{任昉}《宣德皇后令》:“〔{梁武}〕博通群籍而讓齒乎一卷之師﹐劒氣凌雲而屈迹於萬夫之下。”{唐}{张读}《人虎传》:“{徵}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跡卑僚﹐嘗鬱鬱不樂。”《新五代史·赵犨传》:“然{犨}陰識{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爲自託之計。”{金}{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未冠失怙﹐迫於家累﹐屈跡刀筆中。”

  • 屏迹-汉语大词典

    屏迹

    亦作“[屏跡]”【1】避匿;敛迹。《晋书·卞壸传》:“轉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传》:“法令明肅﹐賊盗屏迹﹐部内大清。”{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2】犹隐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廬屏迹﹐博習伎術﹐究極神理。”{宋}{岳珂}《桯史·尊尧集表》:“{安石}之屏迹{金陵}﹐弃置不召者十載。”{清}{赵翼}《六十自述》诗:“十年屏跡卧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 履迹-汉语大词典

    履迹

    亦作“[履跡]”【1】谓踏着前人的足迹。指承袭祖业。《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躡基履迹﹐播德芳聲。”【2】足迹。{南朝} {陈}{何楫}《班倢伃》诗:“履迹隨恩故﹐階苔逐恨新。”{唐}{岑参}《长门怨》诗:“緑錢生履迹﹐紅粉濕啼痕。”【3】事迹。{清}{刘大櫆}《<王天孚诗集>序》:“余讀其詩﹐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履迹”。

  • 弢迹-汉语大词典

    弢迹

    【1】收敛形迹。《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彭越}觀時﹐弢迹匿光。”{李善}注:“{杜預}《左氏傳》注曰:韜﹐藏。弢與韜古字通。”

  • 字迹-汉语大词典

    字迹

    【1】见“字跡”。

  • 妙迹-汉语大词典

    妙迹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歎妙迹永絶。”{宋}{黄庭坚}《跋<兰亭>》:“及{蕭}氏{宇文}焚蕩之餘﹐千不存一。{永}師晩出﹐所見妙迹﹐唯有《蘭亭》。”【2】谓不平凡的事迹。{唐}{李峤}《纸》诗:“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馳。”

  • 媲迹-汉语大词典

    媲迹

    【1】犹比肩。谓并驾齐驱。{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以{文貞}名儒名相﹐媲迹{皋}{夔}﹐侍郎猶勉之如此。”{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國縱能媲跡{歐美}﹐猶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

  • 幽迹-汉语大词典

    幽迹

    【1】隐微的心迹。《旧唐书·郑畋传》:“若匪遭逢聖君﹐無以發揚幽迹。”【2】隐居的踪迹。{唐}{骆宾王}《上司刑太常伯启》:“實欲投竿垂餌﹐晦幽迹於{渭}濱;抱甕灌園﹐絶機心於{漢}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