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俘)是什么意思
俘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俘虏fú lǔ
【释义】:
指在战争中擒获的敌方的人员或为敌方所擒获者,但以指前者为主。《魏书·太祖记》:“于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贾彝、贾闰、晁崇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词·隔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
俘纍-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俘纍fú léi
【释义】:
亦作“浮累”,指俘虏。纍,绳索,用绳索捆绑。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志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宋·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清·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纍即为军赏,斩刈首纍之余,汩没于奴隶。”斩刈(yí),砍、杀;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
俘囚-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俘囚fú qiú
【释义】:
俘虏。即在战争中被俘获的敌方人员。《南史。橝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京观,古代战胜国常将敌俘尸首埋成很高的土堆,以显示国威。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江左皇族,水乡庶姓……或出于王命,或起自俘囚,一诣桑乾,皆成禁脔。”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臣闻汉王之父太公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于汉者。”
囚俘-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囚俘qiú fú
【释义】:
《左传·昭公十三年》:“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今宜悉解囚俘,愿谕遣之。”又谓捕获俘虏。
贱俘-敬谦语小词典
贱俘jiànfú
谦称。古代降臣用来对人称自己。晋·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俘虏 俘获-近义词应用词典
俘虏 俘获
俘虏 fúlǔ 俘获 fúhuò
【俘虏】打仗时捉住的敌人。如:
1.剩下的,有的缴械投降,有的逃奔双堆集,有的就逃到我们占领的地堡里,稀里糊涂当了俘虏。
【俘获】俘虏和缴获。如:
2.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
辨析:“俘获”所指范围比“俘虏”广,可指缴获枪炮子弹等物资,也可指捉住俘虏,如我军俘获不少枪支子弹,还有几十名俘虏。
缴获 俘获 抄获-近义词应用词典
缴获 俘获 抄获
缴获 jiǎohuò 俘获 fúhuò 抄获 chāohuò
【缴获】从战败的敌人或罪犯等方面取得(武器、凶器等)。如:
1.第六联队的一部分奉命开到总司令部(公安局旧址)附近,重新编好了队伍,领到了很多缴获的武器、弹药,部队全部武装起来了。
【俘获】俘虏和缴获。如:
2.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抄获】搜查获得。如:
3.从地下印刷所抄获的东西,有对开机一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俄罗斯三种文字的铅字一千多公斤……
辨析:“俘获”指捉住敌人,又获得军用物资,如俘获甚众。“缴获”着重于“缴”,收缴敌人的武器、军用物资等。对象多是枪炮、弹药、军用品等。“抄获”着重于“抄”,法院、警察局对案件有关人员搜查获得的东西,对象多是有关案件的证据或其他东西。
俘-古文观止词典
俘fú
【词性】:名词
俘虏(1)。《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现在我是亡国卑贱的俘虏。
俘-古文观止词典
俘fú
【词性】:动词
掳惊,掠夺(1)。《吕相绝秦》: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康公还是不思悔改,入侵我河曲,攻打我涑水,掳掠我王官。
俘馘-古文观止词典
俘馘fú guó
【词性】:名词
本为生俘敌人,及割掉所杀敌人的左耳。这里泛指俘虏(1)。《楚归晋知罃》: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因此做了俘虏。
俘-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俘fú
①俘获。《左传·昭公十八年》:“遂入之,尽~以归。”②俘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献楚~于王。”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
【俘馘】(-guó)指俘虏。馘,割取敌方战死者左耳。《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治戎:进行战争。)
【俘囚】俘虏。《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俘-现代汉语大词典
俘fú
【释义】:
①用战争手段掳获对方人员。如:被俘。②在战争中被擒获的人。如:交换战俘。
俘虏-现代汉语大词典
俘虏fú lǔ
【释义】:
①战争中擒获。何其芳《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也泛指捉住。浩然《艳阳天》:“追了好半天,总算把弯弯绕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②战争中擒获的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如:不虐待俘虏;当了俘虏。③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徐迟《三峡记》:“祁连山俘虏了我的心,青海湖我一见钟情。”
俘获-现代汉语大词典
俘获fú huò
【释义】:
在战争中擒获或缴获。杨朔《百花山》:“当场连人带炮都俘获了。”
遣俘-现代汉语大词典
遣俘qiǎn fú
【释义】:
遣还俘虏。伍修权《在安理会上的发言》:“早在日本投降以后不久,美国军队即以协助国民党政府‘受降’‘遣俘’为名,开始了侵略台湾的各种准备活动。”
战俘-现代汉语大词典
战俘zhàn fú
【释义】:
在战争中俘获的敌方人员。韩先楚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总》:“彭总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周密的侦察,有时亲自察看地形,听取对战俘的审问。”
生俘-现代汉语大词典
生俘shēng fú
【释义】:
活捉(敌人)。如:击毙、生俘敌人无数。
俘-汉语大词典
俘
《廣韻》芳無切,平虞,敷。【1】用战争手段掳获对方人员。《左传·成公十三年》:“{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杨伯峻}注:“俘,掠取人民以爲俘虜。”《国语·晋语一》:“今{晉}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寵,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韦昭}注:“軍獲曰俘。”《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小則俘民略畜,大則攻城剽邑。”{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伐國取人曰俘。”【2】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资等。《书·汤誓》:“{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俘厥寶玉。”{孔}传:“俘,取也。”《左传·定公十五年》:“{吴}之入{楚}也,{胡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杜预}注:“俘,取也。”《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軼我{河}縣,俘我{洛}畿。”{刘良}注:“俘,取也。言……虜取我{洛}畿也。”【3】在战争中被擒获的人或被缴获的物资。《左传·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晋}{陆机}《辩亡论》:“分命鋭師五千,西御水軍。東西同捷,獻俘萬計。”{张铣}注:“獻謂獻生虜於君。”{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吴}人伐{越}獲俘,俘即罪人,如今之所謂生口也。”《花月痕》第五十回:“過了數日,{荷生}進京獻俘。”
俘殺-汉语大词典
俘殺
【1】俘获杀戮。《新五代史·梁臣传·徐怀玉》:“{懷玉}以輕騎連擊破之﹐俘殺五千餘人。”
俘累-汉语大词典
俘累
【1】见“俘纍”。
俘隸-汉语大词典
俘隸
【1】被俘而为奴隶者。《周书·晋荡公宇文护传》:“而子爲公侯﹐母爲俘隸﹐熱不見母熱﹐寒不見母寒﹐衣不知有無﹐食不知饑飽﹐泯如天地之外﹐無由暫聞。”
俘擒-汉语大词典
俘擒
【1】擒获或被擒获。{南朝} {陈}{徐陵}《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彼軍人恃勇﹐遂致俘擒。”
俘聝-汉语大词典
俘聝
【1】见“俘馘”。
俘邑-汉语大词典
俘邑
【1】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拥有所有权的城邑。《左传·昭公十八年》:“{許}不專於{楚}﹐{鄭}方有令政﹐{許}曰:‘余舊國也。’{鄭}曰:‘余俘邑也。’”{明}{刘基}《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鄭}人蓋以{許}爲俘邑久矣﹐特畏大國而未得逞其志耳。”
俘級-汉语大词典
俘級
【1】战争中掳获的敌方人员及其已死者的首级。《南史·宋武帝纪》:“{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里}之捷﹐鳥散魚潰。元凶遠竄﹐傳首萬里。”
俘馘-汉语大词典
俘馘
亦作“[俘聝]”【1】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的左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鄭文}夫人{芈氏}﹑{姜氏}勞{楚子}於{柯澤}。{楚子}使{師}示之俘馘。”{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疏:“俘者﹐生執囚之;馘者﹐殺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計功也。”【2】指被俘虏者。《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辛酉﹐帝御{咸安樓}受{定州}俘馘﹐百官就列﹐宣露布於樓前。”《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爲俘馘。”{杨伯峻}注:“{知罃}實被‘俘’﹐而未被‘馘’﹐此‘馘’字是連類而及之詞。”《说文·耳部》引作“以爲俘聝”。{宋}{王安石}《冯鲁公神道碑》:“{太宗}征{河東}﹐公奮身冒兵﹐數取俘馘以獻于行在。”【3】俘获斩杀。《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是夜﹐大破之﹐俘馘首領及甲兵以萬計。”
俘掠-汉语大词典
俘掠
【1】俘获抢劫。《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時{河東}州縣﹐俘掠之餘﹐未有倉廪﹐人情恇擾﹐聚入城堡﹐徵斂無所得﹐軍中乏食。”《旧唐书·李密传》:“入{東都}﹐俘掠居人﹐燒{天津橋}。”《新五代史·杂传·孟方立》:“{晉}數遣{李存孝}等出兵以窺{山東}﹐三州之人俘掠殆盡﹐赤地數千里﹐無復耕桑者累年。”
俘獻-汉语大词典
俘獻
【1】作为俘虏而被进献。{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有司候{昶}至闕﹐令銜璧俘獻于太廟一切罷之。”
俘劫-汉语大词典
俘劫
【1】侵犯掠夺。{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今聞{陳}﹑{許}﹑{安}﹑{唐}﹑{汝}﹑{壽}等州與賊界連接處﹐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
俘擄-汉语大词典
俘擄
【1】见“俘虜”。
俘纍-汉语大词典
俘纍
亦作“[俘累]”【1】俘获捆绑;俘掳。{宋}{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降﹐諸將束手無策﹐相與爲俘纍以去。”{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殺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無用之地以謂武功。”{清}{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國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爲軍賞﹐斬刈首馘之餘﹐汨没於奴隸。”
俘虜-汉语大词典
俘虜
亦作“[俘擄]”亦作“[俘鹵]”【1】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何其芳}《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鹵百萬﹐總集{相州}﹐斷六十萬人於{漳河}﹐血流成川。”《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應有百姓婦女﹐曾經俘擄他處爲婢妾者﹐一任骨肉識認。”【2】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魏书·太祖纪》:“於俘虜之中擢其才識者{賈彝}﹑{賈閨}﹑{晁崇}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如:不虐待俘虏。《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爲俘虜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3】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徐迟}《三峡记》:“{祁连山}俘虏了我的心﹐{青海湖}我一见钟情。”《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端木蕻良}《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4】泛指捉住。{浩然}《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弯弯绕}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俘廟-汉语大词典
俘廟
【1】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二:“{太祖}遣學士{李瀚}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
俘執-汉语大词典
俘執
【1】俘获擒捉。《南史·梁武帝纪下》:“{東魏}將{慕容紹宗}大敗{蕭明}于{寒山}﹐{明}被俘執。”{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序》:“其君長已降﹐及就俘執﹐道路勞問﹐迎致使者﹐相望既至﹐罪不數辱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前知》:“兩人不得已﹐趨去﹐道遇鐵騎絡繹﹐竟免俘執。”
俘囚-汉语大词典
俘囚
【1】在战争中被掳获的人。{宋}{苏轼}《代侯公説项羽辞》:“臣聞{漢王}之父{太公}爲俘囚﹐臣切慶大王獲所以勝於{漢}者。”《南史·檀道济传》:“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悉戮以爲京觀。”{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中》:“{江左}皇族﹐水鄉庶姓﹐若{司馬}﹑{劉}﹑{蕭}﹑{韓}﹑{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詣{桑乾}﹐皆成禁臠。”【2】拘禁。{金}{高士谈}《丙寅刑部中》诗之一:“釁來無朕兆﹐意外得俘囚。”{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觀公書此事﹐則再出世之語昭然矣。”
俘鹵-汉语大词典
俘鹵
【1】见“俘虜”。
俘獲-汉语大词典
俘獲
【1】在战争中擒获或缴获。{杨朔}《百花山》:“另外两组听见喊﹐也动了手﹐当场连人带炮都俘获了。”《魏书·序纪》:“衆軍利涉﹐出其不意﹐{衛辰}與宗族西走﹐收其部落而還﹐俘獲生口及馬牛羊數十萬頭。”《东周列国志》第七回:“三國車徒﹐悉爲{鄭}所俘獲。”【2】在战争或田猎中获取的人或物。《东周列国志》第六回:“有{鄭}使{潁考叔}在朝門外﹐齎本國書求見﹐納還俘獲。”{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一朱衣人下輦﹐坐别榻﹐衆次第獻俘獲已﹐遂上輦肅隊而出。”
俘係-汉语大词典
俘係
【1】俘获拴缚。《新唐书·马燧传》:“{悦}大敗﹐斬首萬級﹐俘係千餘﹐館穀三千萬斛﹐{邢}圍亦解。”《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皋}將{扶忠義}又取{末恭城}﹐俘係牛羊千計。”
俘略-汉语大词典
俘略
【1】俘获掠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初﹐{劉繼元}降﹐帝令殿前都虞候﹑{武泰}節度使{崔翰}先入慰諭﹐仍禁俘略之物無得出城。”
俘斬-汉语大词典
俘斬
【1】指被俘获斩杀的人。《宋史·太宗纪二》:“戊戌﹐{峽路}行營破賊于{廣安軍}……又破于{合州}{西方溪}﹐俘斬甚衆。”【2】俘获斩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烏孤}進攻﹐拔之﹐{飢}單騎奔{澆河}﹐俘斬數萬。”
禽俘-汉语大词典
禽俘
【1】擒获。《新唐书·薛举传》:“今{唐}新破﹐將卒禽俘﹐人心摇矣﹐可乘勝直趨{長安}。”
反俘-汉语大词典
反俘
【1】遣返俘虏。《宋史·方信孺传》:“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
受俘-汉语大词典
受俘
【1】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旧时封建统治者战争胜利后,先行献俘礼,把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再行受俘礼,由皇帝接受战俘。也叫“受俘馘”。《旧唐书·刘闢传》:“{闢}入京城﹐上御{興安樓}受俘馘。”《清史稿·礼志九》:“翼日﹐帝御{午門樓}受俘。”
告俘-汉语大词典
告俘
【1】古代凯旋,献俘太庙,以告成功。《新唐书·突厥传上·颉利可汗》:“{頡利}至京師﹐告俘太廟﹐帝御{順天樓}﹐陳仗衞﹐士民縱觀。”
囚俘-汉语大词典
囚俘
【1】俘虏。《左传·昭公十三年》:“{平子}怒﹐令見{費}人執之﹐以爲囚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諭遣之。”【2】捕获俘虏。《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
獻俘-汉语大词典
獻俘
【1】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晉}師〕振旅﹐愷以入于{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杜预}注:“獻{楚}俘於廟。”{唐}{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軍長驅﹐此月將發﹐恨不得與諸公等共觀諸將斬馘獻俘。”{清}{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並獲{青海}叛賊{羅卜藏丹津}﹐先後檻入﹐行獻俘禮。”【2】泛指献交俘获之人。{清}{陈梦雷}《解介士传》:“〔{伍員}〕選壯士伏大澤中﹐夜縱火﹐{敖}果率衆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縛﹐獻俘於王。”
戰俘-汉语大词典
戰俘
【1】在战争中俘获的敌方人员。{{韩先楚}{解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总》:“{彭总}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周密的侦察﹐有时亲自察看地形﹐听取对战俘的审问。”
砂俘-汉语大词典
砂俘
【1】虫名。《北梦琐言》卷四引{唐}{陈藏器}《本草》:“砂俘﹐又云倒行拘子﹐{蜀}人號曰俘鬱。旋乾土爲孔﹐常睡不動。取致枕中﹐令夫妻相悦。”
纍俘-汉语大词典
纍俘
【1】被拘系之俘虏。{明}{陈子龙}《记堕齿》:“予爲纍俘之餘﹐行吟澤畔﹐旦夕且死。”
賤俘-汉语大词典
賤俘
【1】降臣对自己的谦称。{晋}{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賞俘-汉语大词典
賞俘
【1】因俘获之功而所得的赏赐。《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戊午﹐大赦。己未﹐解嚴。軍士以賞俘貿酒﹐一人裁得一醉。”
遣俘-汉语大词典
遣俘
【1】谓遣还俘虏。{伍修权}《在安理会上的发言》:“早在{日本}投降以后不久﹐{美国}军队即以协助国民党政府‘受降’‘遣俘’为名﹐开始了侵略{台湾}的各种准备活动。”
遺俘-汉语大词典
遺俘
【1】指未被处死的俘虏。{清}{王顼龄}《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斋前辈韵》:“首惡暫稽軍鼓釁﹐遺俘難免檻車幽。”
降俘-汉语大词典
降俘
【1】投降的俘虏。《新唐书·突厥传上》:“{突厥}擾中國久﹐今天喪之﹐非慕義自歸﹐請悉籍降俘﹐内{兗}{豫}閑處﹐使習耕織﹐百萬之虜﹐可化爲{齊}人﹐是中國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陣俘-汉语大词典
陣俘
【1】战场上俘获的敌兵。{清}{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歲庚寅夏﹐四營兵潰於{邵武}之{禾坪}﹐{池鳳陽}詭稱先生爲陣俘﹐獻之提督{楊名高}。”
馘俘-汉语大词典
馘俘
【1】杀死和生俘的敌人(以割取左耳计数)。《逸周书·世俘解》:“太公{望}命禦{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新五代史·唐明宗纪》:“辛酉﹐{晏球}獻馘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