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葬)是什么意思
婚礼←→葬礼-反义词词典
婚礼←→葬礼hūnlí-zànglǐ
【词性】:名
婚礼:结婚仪式。
葬礼:埋葬仪式。
【例】 婚礼就开始举行了。(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 葬礼在哀乐声中开始了。
火葬←→水葬 土葬-反义词词典
火葬←→水葬 土葬huǒzàng-shuǐzàng tǔzàng
火葬:火化尸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
水葬:将尸体投入河、海中,任其漂流,让鱼类吃掉。
土葬:将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入地里。
【例】 古代大多实行土葬,现在大多实行火葬,有的地方,比如西藏,还实行水葬。
断送 葬送-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断送 葬送
断送duànsòng 葬送zàngsòng
动词。表示丧失、毁掉,不能再发展、存在。
“断送”强调在发展成长中被毁灭,常用于前途、人的生命。例如:“如果我们……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将被断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何勤含泪道:‘就算我再没主意,也不能把女儿断送给他’”(欧阳山:《苦斗》)。
“葬送”强调因受压迫、侵害而毁掉;意思比“断送”重;常用于人的生命和产业、成果、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等。例如:“我们总还是老朋友,我不忍看你葬送自己”(《人民文学》,1979,4);“他们……几乎把整个艺术毁灭,也几乎把我们全部葬送”(同上刊,1979,8);“一场大火,把我的房屋、财产全部葬送了”;“他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也给炮火葬送了”;“现在人间的压迫和剥削已被葬送”(碧野:《月亮湖》)。
埋葬 葬埋 掩埋 葬-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埋葬 葬埋 掩埋 葬
埋葬máizàng 葬埋zàngmái 掩埋yǎnmái 葬zàng
动词。表示把遗体置于土中,并用厚土盖在上面。
“埋葬”强调置于土中,有庄重的态度色彩;多在对过去出现过的事实加以讲述时采用,较少感情成分;可用于将死者遗体或将遗体连同棺木置于土中的两种情形;常可比喻地用于被否定的事物。例如:“也许他已埋葬了好几年了”(何其芳:《私塾师》);“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地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土坎上”(沈从文:《从文自传》;“话还没说完,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了”(鲁迅:《南腔北调集》);“这些剧本,只是让人感到腐朽的恶势力必将死去,而且非被埋葬不可”(《曹禺选集》)。
“葬埋”是“埋葬”的等义词,很少用。
“掩埋”强调以厚土覆盖,使在土中不易暴露;一般用于将死者遗体埋入土中的情形;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无人掩埋,野狗活跃在尸群里”(萧红:《生死场》);“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葬”在意思上和“埋葬”较一致,只是没有那么庄重,语气轻些;也用于只将遗体埋入土中和将遗体连同棺木置于土中的两种情形;可同“礼”、“仪”组合。例如:“没有土地的人,既无地立足,也不能呼吸,死了也无处葬身”(李广田:《他说:这是我的》);“那军官还答应接他们两老住在一起;生养死葬呢”(欧阳山:《金牛和笑女》);“三天以后,月英的棺材抬着横过荒山……莽在荒山下“(萧红:《生死场》);“在纪念堂前,举行了庄严悲壮的葬礼”(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下卷);“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协助这次革命示威般的鲁迅葬仪胜利成功”(同上)。
“掩埋”在表示“把重要的东西埋在土中,用泥土等盖住使不易暴露”的意思时(如说:“我终于把党的文件掩埋当院老松树东侧一堆乱石下的泥地里”),和本组其它词没有同义关系。
安葬 埋葬-近义词应用词典
安葬 埋葬
安葬 ānzàng 埋葬 máizàng
【安葬】埋葬。如:
1.请把烈士的遗体交给我们,让我们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礼节来安葬他吧。
【埋葬】葬。如:
2.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3.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辨析:它们都指葬,但运用时感情色彩不同。“安葬”表示说话人对死者的尊重。“埋葬”多指一般的入葬。它可用于比喻义,指把腐朽、反动或其他东西消灭铲除,如埋葬法西斯,田园被埋葬等。“安葬”无此用法。
葬-古文观止词典
葬zàng
【词性】:动词
掩埋尸体(23)。《杜蒉扬觯》:知悼子卒,未葬。——知悼子死了,还没有埋葬。《李陵答苏武书》:死则葬蛮夷中。——死后就葬在蛮夷地域中。《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最终就葬在这里。
葬埋-古文观止词典
葬埋zàng mái
【词性】:动词
掩埋尸体(1)。《原道》: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他们定出葬埋祭祀等制度来增长他们之间的恩爱。
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葬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葬僧
【释义】:
葬:断送。若要使自己所奉行的佛法兴盛起来,就只有排除掉其他的僧徒才能做到。比喻只有消灭了同行中的对立面,才能使自己的主张确立起来。《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四三:妇人便向灵明说道:“师父,你是何处道士,那里全真?岂不知道俗语说的好: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葬僧”
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是葬身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是葬身坑
【释义】:
三寸舌是诛杀自己性命的剑,一张口是埋葬自己身体的深坑。比喻言语不慎往往招来杀身之祸。《水浒传》二一: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正是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是葬身坑。
死无葬身之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死无葬身之地
【释义】:
死后无地方可埋葬。形容下场极度悲惨。《三国演义》一〇:府君与百姓坚守勿出;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西游记》三一: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红楼梦》五五:如今小姐是娇客,惹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地
《警世通言》三二: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
雪里葬死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雪里葬死尸
【释义】:
比喻事实真相掩盖不住,迟早会暴露。《蜃楼志》一九:若要不知,除非莫做,雪里葬死尸,不久自然消化出来。我也晓得,你不十分恋着那人,不过难为情罢了。
⊙雪里消死尸
《金瓶梅词话》七二: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怎么不晓得的?雪里消死尸,自然消他出来。
⊙雪中埋物,终须败露
《狐狸缘全传》五:常言说:雪中埋物,终须败露,大约延寿儿外边贪玩去了,终久有个回来。
⊙雪中埋尸,见日终化
《醉醒石》一三:以此盖彼,以后盖前,拖欠日深,缺额越多,到底必有一结。挖肉补疮,其孔日大。雪中埋尸,见日终化。
一张口是葬身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张口是葬身坑
【释义】:
意谓人往往因言致祸。《水浒全传》二一: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正是: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是葬身坑。
殉葬品-汉语惯用语辞典
殉葬品xùn zàng pǐn
殉葬器物。比喻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如他成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火葬-佛源语词词典
火葬
梵语Jhāpita茶毗的意译。葬仪法的一种,用火焚烧死者的身体,将骨灰收存然后埋葬。原盛行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现代汉语承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野葬-佛源语词词典
野葬
佛教四种葬法之一。印度葬法有三种:一曰水葬,二曰火葬,三曰野葬;中国葬法有四种,前三种葬法加上土葬。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葬-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葬、塟zàng
埋葬,掩埋尸体。《周易·系辞下》:“古之~者,厚衣之以薪,~之中野,不封不树。”(薪:草。封:聚土筑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葬身】埋葬尸体。《楚辞·渔父》:“宁赴湘流,~于江鱼之腹中。”
下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葬xià zàng
【释义】:
把灵枢或遗体埋入土中。巴金《秋》:“郑家就把她丢在庙里头,存心不下葬,说起来真气人!”
乱葬岗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乱葬岗子luàn zàng gǎng zi
【释义】:
无人管理任人埋葬尸首的土岗子。如:他也没个亲人,大伙儿就把他埋在那乱葬岗子上。
丧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丧葬sāng zàng
【释义】:
办理丧事,埋葬死人。王西彦《古屋》:“一切丧葬的事情,完全靠着屋主孙尚宪先生的慷慨大量。”
厚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厚葬hòu zàng
【释义】:
不惜财力地经营丧葬。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为了使百姓能够有工作做,他甚至主张厚葬。”
卜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卜葬bǔ zàng
【释义】:
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择吉祥之葬日与葬地,称为“卜葬”。后即为择时地安葬之代称。廖仲恺《致蒋介石函》:“渠(邓铿)生前至爱赣园…故拟卜葬于此。”
从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从葬cóng zàng
【释义】:
殉葬;陪葬。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穆公自己死的时候偏偏要教三良从葬。”
丛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丛葬cóng zàng
【释义】:
①乱葬的坟场。鲁迅《过客》:“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②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鲁迅《黄花节的杂感》引《辞源》:“黄花冈。地名,在广东省城北门外白云山之麓。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数十人,攻袭督署,不成而死,丛葬于此。”
公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葬gōng zàng
【释义】:
公众为死者举行的葬礼。袁鹰《校园随想》:“昆明三万多群众,怎样给四位殉难者出殡,在这儿举行公葬。”
陪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陪葬péi zàng
【释义】:
①旧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殉葬。郭澄清《大刀记》:“石黑,还有白眼狼,都在那里等人去陪葬哩!”②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
随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随葬suí zàng
【释义】:
指以物品随同死者埋葬。《考古》1983年第2期:“一号墓…葬具无存,随葬器物较多。”
土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葬tǔ zàng
【释义】: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我国土葬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埋在地里。郭沫若《中国史稿》:“也可能是先分别土葬,到一定的时候,举行二次葬。”
埋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埋葬mái zàng
【释义】:
①掩埋尸体。杨朔《乱人坑》:“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引申为消灭。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组成强大的罗网!”②掩盖,掩藏。巴金《新生》:“我让那逐渐变为浓密的黑暗来埋葬我。”
埋葬虫-现代汉语大词典
埋葬虫mái zàng chóng
【释义】:
昆虫。体长20毫米~25毫米,黑色,鞘翅基部和端部有黄色波状带。常群集在鸟兽尸体旁掘穴,使其陷入土中而取食,故名。
墓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墓葬mù zàng
【释义】:
考古学上指坟墓。舒之梅《珍贵的云梦秦简》:“只有出土物中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墓葬的断代才较有把握。”
营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营葬yíng zàng
【释义】:
办丧事。如:营葬机构代办一应业务。
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zàng、塟
【释义】:
①掩埋尸体。巴金《寒夜》:“他现在葬在哪里?我要去看他。”②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尸体。如:火葬;海葬;天葬。
葬仪-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仪zàng yí
【释义】:
葬礼。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又说二十三婶的死,自己如何的操劳,葬仪如何的堂堂。”
葬礼-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礼zàng lǐ
【释义】:
殡葬的礼仪。冰心《南归》:“大家向着这一杯香云似的土丘行过礼,这简单严静的葬礼,便算完毕了。”
葬式-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式zàng shì
【释义】:
葬礼。鲁迅《〈守常全集〉题记》:“这回听说在北平公然举行了葬式,计算起来,去被害的时候已经七年了。”
葬身-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身zàng shēn
【释义】:
埋葬尸体。多用作比喻。如:敌潜艇最终葬身于海底。
葬送-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送zàng sòng
【释义】:
断送。郭沫若《洪波曲》:“然而着了魔的张国焘毕竟把自己也完全葬送了。”
葬埋-现代汉语大词典
葬埋zàng mái
【释义】:
埋葬。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欧洲战前之一切政治艺术,人文种种,胥葬埋于坟墓之内矣。”
落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落葬luò zàng
【释义】:
下葬。鲁迅《铸剑》:“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
薄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薄葬bó zàng
【释义】:
葬具及丧礼简单、节俭。如:大力提倡厚养薄葬。
天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天葬tiān zàng
【释义】:
某些民族或某些宗教徒的葬法:人死后,将尸体运到山林或旷野(有的要割碎尸体),让鹰鹫等食之,以被食尽为吉祥。
太空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太空葬tài kōng zàng
【释义】:
一种新的殡葬形式,用卫星将死者骨灰送入3000公里高空的环球轨道上运行,家属可通过高倍望远镜或天文望远镜观看。《南风窗》1986年第9期:“别出心裁的‘太空葬’最先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殡葬商提出的。”
合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合葬hé zàng
【释义】:
指夫妻同葬一墓穴。也指同葬一墓室。郭沫若《中国史稿》:“在半坡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
国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葬guó zàng
【释义】:
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或特殊地位的人举行的葬礼。
水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葬shuǐ zàng
【释义】: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流。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老了的藏人…往往尚有未确死者,其家人即弃之河中,行水葬。”
海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海葬hǎi zàng
【释义】: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或骨灰投入海洋。
安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安葬ān zàng
【释义】:
埋葬。巴金《砂丁》:“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
迁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迁葬qiān zàng
【释义】:
把灵柩从原来的葬地迁移到另一地方埋葬。李劼人《大波》:“又想到为人迁葬祖坟,那责任多大!”
送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送葬sòng zàng
【释义】:
①将死者遗体送到埋葬或火化地点。魏巍《东方》:“父亲披麻戴孝为死鹰送葬,自己跪在台阶下,向这个戴着瓜皮帽的小子叩头。”②葬送,断送。郭沫若《武装民众之必要》:“大家都抱着一个‘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那样岂不是甘愿要把国家整个送葬么?”
归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归葬guīī zàng
【释义】:
人死后,尸体运回故乡埋葬。郭沫若《中国史稿》:“作为母系大家族的成员,其中还包括出嫁死后必须归葬于本氏族的男子。”
死无葬身之地-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无葬身之地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
【释义】:
指结局悲惨,不得好死。茅盾《子夜》:“李玉亭教授这几天来饭都吃不下,常常说大乱在即,我们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殉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殉葬xùn zàng
【释义】:
古代丧葬习俗。用人或器物陪葬。
殉葬品-现代汉语大词典
殉葬品xùn zàng pǐn
【释义】:
原指殉葬器物。引申为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如:他成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殡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殡葬bìn zàng
【释义】:
殡殓埋葬。邹韬奋《从心坎里》:“鲁迅先生逝世和殡葬的情形,还历历如在眼前。”
改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改葬gǎi zàng
【释义】:
另择墓地安葬。鲁迅《又论“第三种人”》:“法国的文艺家,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举动是常有的:较远,则如左拉为德来孚斯打不平,法朗士当左拉改葬时候的讲演。”
火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火葬huǒ zàng
【释义】:
一种葬法。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曹禺《北京人》:“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移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移葬yí zàng
【释义】:
迁葬。巴金《马拉·哥代和亚当·鲁克斯》:“他的遗骸被移葬在国葬院中。”
鸟葬-现代汉语大词典
鸟葬niǎo zàng
【释义】:
置尸于野,由鸟啄食肉尽,余骨由家人弃海的一种葬礼。
下葬-汉语大词典
下葬
【1】把灵柩或遗体埋入土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還是那年我家太老爺下葬﹐會着姑老爺的。”《糊涂世界》卷三:“太太疼他們﹐是最好的事﹐但是我們家鄉的規矩﹐下葬的时候﹐無論有几个兒女﹐一概要去捧土堆墳的﹐要是不到﹐及到長大成人﹐人家要説他是個孽種。”{巴金}《秋》一:“{郑}家就把她丢在庙里头﹐存心不下葬﹐说起来真气人!”
更葬-汉语大词典
更葬
【1】改葬。《吕氏春秋·异用》:“{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聞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
亂葬崗子-汉语大词典
亂葬崗子
【1】无人管理任人埋葬尸首的土冈子。《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他也没個親人兒﹐大夥兒就把他埋在那亂葬崗子上咧。”
主葬-汉语大词典
主葬
【1】葬礼主持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是他親姑娘﹐他又無父母﹐我做主葬了者。”
厚葬-汉语大词典
厚葬
【1】谓不惜财力地经营丧葬。《新唐书·李夷简传》:“病不迎醫﹐將終﹐戒毋厚葬。”《论语·先进》:“{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清}{昭槤}《啸亭杂录·张夫子》:“居數年卒﹐上厚葬之。”{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二:“为了使百姓能够有工作做﹐他甚至主张厚葬。”{汉}{王充}《论衡·薄葬》:“如明死人無知﹐厚葬無益﹐論定議立﹐較著可聞﹐則璵璠之禮不行﹐徑庭之諫不發矣。”
卜葬-汉语大词典
卜葬
【1】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择吉祥之葬日与葬地,称为“卜葬”。《礼记·杂记下》:“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孔颖达}疏:“謂卜葬擇日而卜人祝龜之辭也。”后即为择时地安葬之代称。{廖仲恺}《致蒋介石函》:“渠({邓铿})生前至愛{赣園}……故擬卜葬于此。”{宋}{岳珂}《桯史·望江二翁》:“{陳氏}卜葬﹐環數百里莫不聞。”
倮葬-汉语大词典
倮葬
【1】指不用衣衾棺椁而葬。《新唐书·傅弈传》:“〔{傅弈}〕遺言戒子:‘《六經》名教言﹐若可習也;妖胡之法﹐慎勿爲。吾死當倮葬。’”{汉}{刘向}《说苑·反质》:“{楊王孫}病且死﹐令其子曰:‘我死﹐欲倮葬以反吾真﹐必無易吾意。’”
假葬-汉语大词典
假葬
亦作“[假塟]”【1】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三国志·魏志·曹休传》:“{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清}{顾炎武}《日知录·假葬》:“{晉武帝}{太康}中﹐前太子洗馬{郄詵}﹐寄止衛國文學講堂十餘年﹐母亡﹐不致喪歸﹐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謂之假葬。”{南朝} {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天監}二年亡﹐年三十四﹐仍假葬焉。”{清}{袁枚}《随园随笔·典礼》:“《儀禮·士喪禮》之‘肂’即假塟也﹐謂先掘地揜棺使人不見也。然三月而塟﹐則殊亦不久。”
儉葬-汉语大词典
儉葬
【1】犹言薄葬。《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旹}弟{靜}紹封”{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清介传》:“〔{沐並}〕年六十餘﹐自慮身無常﹐豫作終制﹐戒其子以儉葬。”
公葬-汉语大词典
公葬
【1】公众为死者举行的葬礼。{袁鹰}《悲欢·校园随想》:“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昆明}三万多群众﹐怎样给四位殉难者出殡﹐在这儿举行公葬。”
卷席而葬-汉语大词典
卷席而葬
【1】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後汉书·梁鸿传》:“父{讓}﹐{王莽}時爲城門校尉﹐封{修遠伯}﹐使奉{少昊}後﹐寓於{北地}而卒。{鴻}時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
助葬-汉语大词典
助葬
【1】佐助他人发丧送葬。《礼记·曲礼上》:“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唐}{于鹄}《哭王都护》:“告哀鄉路遠﹐助葬戍城空。”《新五代史·杂传·罗绍威》:“{紹威}子{廷規}娶{梁}女﹐會{梁}女卒﹐{太祖}陰遣客將{馬嗣勳}選良兵實輿中﹐以長直軍千人雜輿夫入{魏}﹐詐爲助葬﹐{太祖}以兵繼其後。”
勑葬-汉语大词典
勑葬
【1】{宋}代大臣或贵戚死亡,皇帝遣内侍监护葬事,称“勑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貴臣有疾宣醫﹐及物故勑葬﹐本以爲恩﹐然中使挾御醫至﹐凡藥必服﹐其家不敢問﹐蓋有爲醫所誤者。勑葬則喪家所費﹐至傾竭貲貨﹐其地又未必善也。故都下諺曰:‘宣醫喪命﹐勑葬破家。’”
反葬-汉语大词典
反葬
【1】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礼记·檀弓上》:“{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艱﹐自駕靈輿﹐反葬故里。”
叢葬-汉语大词典
叢葬
【1】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引《辞源》:“{黄花冈}。地名﹐在{广东省}城北门外{白云山}之麓。{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数十人﹐攻袭督署﹐不成而死﹐丛葬于此。”【2】谓乱葬的坟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會晩經叢葬處﹐有數人遮道﹐逼索飯價。”{鲁迅}《野草·过客》:“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
土葬-汉语大词典
土葬
【1】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我国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埋在地里。《南史·扶南传》:“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爲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也可能是先分别土葬﹐到一定的时候﹐举行二次葬。”
埋葬-汉语大词典
埋葬
【1】掩埋尸体。《水浒传》第一一六回:“今夜必須提兵﹐先去奪屍首回來﹐具棺槨埋葬。”{杨朔}《乱人坑》:“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女﹐年四歲病没﹐故埋葬﹐五日復生。”【2】掩盖,掩藏。{杨朔}《征尘》:“我的眼眶鼻孔﹐埋葬着多量的细尘。”{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话还没有说完﹐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了。”{巴金}《新生》:“我让那逐渐变为浓密的黑暗来埋葬我。”【3】引申为消灭。{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诗:“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组成强大的罗网!”
報葬-汉语大词典
報葬
【1】谓人死后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古代丧礼,大殓后须停柩待葬,为时三月。《礼记·丧服小记》:“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後卒哭。”{郑玄}注:“報讀爲赴疾之赴﹐謂不及期而葬也。”{陈澔}集说:“謂家貧或以他故不得待三月﹐死後即葬者。”
墓葬-汉语大词典
墓葬
【1】考古学上指坟墓。{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近年在{北京城}西南约四十公里的{琉璃河}附近﹐发现了{商}{周}时期一个残存的古城遗址和一些重要墓葬。”{舒之梅}《珍贵的云梦秦简》:“只有出土物中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墓葬的断代才较有把握。”
塋葬-汉语大词典
塋葬
【1】犹丧葬。《元典章·刑部四·过失杀》:“擬於{丁五兒}名下追{中統}鈔五定﹐給付苦主﹐充塋葬之資。”
大葬-汉语大词典
大葬
【1】指祖坟。《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職孤﹐立正長以順幼﹐立職喪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朱右曾}校释:“大葬﹐祖墳墓也。”【2】古谓按封建礼制举行的隆重葬礼。《论语·子罕》:“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刘宝楠}正义:“大葬﹐謂用大夫禮葬也。”《清史稿·礼志十一》:“大葬前期﹐遣輔臣及三品以上官詣陵陳祭。”【3】泛指正式葬礼。{清}{方文}《述哀》诗:“母柩難久停﹐須遷就原隰。大葬年未利﹐今且治攢室。”
天葬-汉语大词典
天葬
【1】某些民族或某些宗教徒的葬法:人死后﹐将尸体运到山林或旷野(有的要割碎尸体)﹐让鹰鹫等食之﹐以被食尽为吉祥。
合葬-汉语大词典
合葬
【1】古代专指夫妻同葬一墓穴。《礼记·檀弓上》:“{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别眇夫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享﹐婦從夫爲昭穆。”{唐}{韩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铭》:“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合葬》:“《禮記》曰:《檀弓》云:‘{季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又云:‘{舜}葬{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注謂古不合葬。又:‘{季武子}曰:{周公}蓋附。’注云:附謂合葬。合葬自{周公}以來﹐是則{周公}初制此禮也。故{周恒王}之詩曰:‘死則同穴。’”【2】指同葬一墓室。{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在{半坡}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
喪葬-汉语大词典
喪葬
【1】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陽爲驚悼﹐代營喪葬。”{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一:“一切丧葬的事情﹐完全靠着屋主{孙尚宪}先生的慷慨大量。”
國葬-汉语大词典
國葬
【1】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或特殊地位的人举行的葬礼。
徇葬-汉语大词典
徇葬
【1】古代用人或物陪葬。徇,通“殉”。《三国志·魏志·夫馀国》:“殺人徇葬﹐多者百數。”
從葬-汉语大词典
從葬
【1】殉葬;陪葬。{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宫闱·仁庙殉葬诸妃》:“{獻陵}七妃﹐三葬{金山}﹐餘俱從葬。”{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而{穆公}自己死的时候偏偏要教三良从葬。”
安葬-汉语大词典
安葬
【1】埋葬。《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墳園﹐專等尋着你母女的下落﹐擇地安葬。”《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間暫請赴京都。”{巴金}《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明}{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時叫家僮討棺木來﹐把老安人殯斂了﹐選個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
宣葬-汉语大词典
宣葬
【1】奉皇帝命令办理的丧葬。{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物外平章》:“日夜官宦女子守定﹐終久斷送你這潑命。説甚公侯﹑將相﹐只是這般模樣。管甚宣葬﹑﹑葬﹐精魂已成魍魎。”
客葬-汉语大词典
客葬
【1】葬埋于外地。{唐}{韩愈}《祭石君文》:“客葬{秦}原﹐孤魂誰附?”
寓葬-汉语大词典
寓葬
【1】寄葬于外乡。{清}{周亮工}《书影》卷九:“{宋潛溪}學士以{孫慎}得罪﹐遷於{蜀}﹐卒於{夔}﹐遂寓葬於{夔府}之西{蓮花池山}下。”
寵葬-汉语大词典
寵葬
【1】谓皇帝赐葬。{唐}{钱起}《故相国苗公挽歌》:“{灞陵}誰寵葬﹐{漢}主念{蕭何}。盛業留青史﹐浮榮逐逝波。”
尸葬-汉语大词典
尸葬
【1】葬埋尸体。{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四章:“有私産則有田宅﹑工業﹑商貨之争訟多焉﹐有尸葬則有墓地之獄焉。”
弔葬-汉语大词典
弔葬
【1】犹吊丧。《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唐}{贾公彦}疏:“按《宗伯》云‘以喪禮哀死亡’﹐此云‘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彼據弔葬致哀﹐此據設財物補其不足也。”
弔葬-汉语大词典
弔葬
【1】犹吊丧。《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唐}{贾公彦}疏:“按《宗伯》云‘以喪禮哀死亡’﹐此云‘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彼據弔葬致哀﹐此據設財物補其不足也。”
棺殯槨葬-汉语大词典
棺殯槨葬
【1】以棺和椁殓尸而葬。《南史·顾欢传》:“棺殯槨葬﹐中夏之風;火焚水沉﹐西戎之俗。”
槀葬-汉语大词典
槀葬
【1】草草埋葬。《後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李贤}注:“槀﹐草也。以不歸舊塋﹐時權葬﹐故稱槀。”{元}{宋无}《己亥秋淮南饥客中怀故里朋游寄之》诗:“哭喪多槀葬﹐征旅少贏糧。”{清}{李渔}《玉搔头·极谏》:“我死之後﹐你們切不可備辦棺衾﹐只是槀葬便了。”一本作“藁葬。”
死無葬身之地-汉语大词典
死無葬身之地
【1】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憐害俺一家﹐死無葬身之地也。”《水浒传》第三二回:“{宋公明}只因要來投奔{花知寨}﹐險些兒死無葬身之地。”《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而今還有一個正經的婦人﹐中了尼姑毒計﹐到底不甘﹐與夫同心合計﹐弄得尼姑死無葬身之地﹐果是快心。”{茅盾}《子夜》十八:“{李玉亭}教授这几天来饭都吃不下﹐常常说大乱在即﹐我们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殉葬-汉语大词典
殉葬
【1】用人或器物陪葬。《礼记·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汉}{王充}《论衡·薄葬》:“殺人以殉葬﹐以快生意。”《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传》:“〔{似道}〕聞{余玠}有玉帶﹐求之﹐已殉葬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因貨殉葬之飾﹐用爲資度。”
殉葬品-汉语大词典
殉葬品
【1】原指殉葬器物。引申为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如:他成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殯葬-汉语大词典
殯葬
【1】殡殓埋葬。《礼记·丧大记》:“在竟外﹐則殯葬可也。”《後汉书·独行传·王忳》:“{忳}即鬻金一斤﹐營其殯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故爲人子者﹐生則致敬﹐死則殯葬﹐未聞父死不殮而争富貴者。”{邹韬奋}《从心坎里》:“{鲁迅}先生逝世和殡葬的情形﹐还历历如在眼前。”
改葬-汉语大词典
改葬
【1】另择墓地安葬。《南史·袁顗传》:“{明帝}忿{顗}({袁顗})違叛﹐流尸於{江}﹐弟子{彖}收瘞於{石頭}後岡。{後廢帝}即位﹐方得改葬。”《仪礼·丧服》:“改葬﹐緦。”{郑玄}注:“言改葬者﹐明棺物毁敗﹐改設之﹐如葬時也。”{鲁迅}《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法国}的文艺家﹐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举动是常有的:较远﹐则如{左拉}为{德来孚斯}打不平﹐{法朗士}当{左拉}改葬时候的讲演。”{清}{赵翼}《陔馀丛考·改葬》:“改葬起於{文王}也。然古人改葬﹐葢出於不得已……後世以遷就風水﹐輕動祖宗之體魄﹐謬矣。”
歸葬-汉语大词典
歸葬
【1】人死后将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史记·管蔡世家》:“{悼公}死於{宋}﹐歸葬。”《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他今求的他太翁骸骨歸葬﹐也算了過一生心事。”{唐}{韩愈}《董府君墓志铭》:“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歸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作为母系大家族的成员﹐其中还包括出嫁死后必须归葬于本氏族的男子。”
收葬-汉语大词典
收葬
【1】收殓埋葬。《三国志·魏志·王修传》:“〔{王脩}〕遂詣{太祖}﹐收葬{譚}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光武}使司徒{鄧禹}收葬于{霸陵縣}。”《北史·赵贵传》:“〔{趙貴}〕因請收葬{岳}。”
敕葬-汉语大词典
敕葬
【1】{宋}代大臣及近戚有病,皇帝多命医诊治,凡药必服,家人不敢问。及死,例遣内侍监护葬事,称“敕葬”。至敕葬,听凭监护吩咐,有至倾家荡产者,故当时有“宣醫納命,敕葬破家”之语。见{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斂葬-汉语大词典
斂葬
【1】入殓安葬。斂,通“殮”。《宋史·仁宗纪二》:“詔諸戍邊軍月遣内侍存問其家﹐病致醫藥﹐死爲斂葬之。”《汉书·云敞传》:“{敞}時爲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歸﹐棺斂葬之。”《新唐书·裴冕传》:“{鉷}死﹐{李林甫}方用事﹐僚屬懼﹐皆引去﹐獨{冕}爲斂葬﹐由是寖知名。”
會葬-汉语大词典
會葬
【1】参加葬礼;会合送葬。《後汉书·杨赐传》:“公卿已下會葬。”{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祭品象物﹐多難指名﹐會葬者蓋相摩。”《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衛侯}來會葬。”{{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唐文宗}令全部宦官去会葬﹐{郑注}纵亲兵杀死全部宦官。”{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2】合葬。《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諡爲{帝太后}﹐與{莊襄王}會葬{茝陽}。”
水葬-汉语大词典
水葬
【1】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二曰水葬﹐沉流漂散。”{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第十三章:“老了的{藏}人……往往尚有未确死者﹐其家人即弃之河中﹐行水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爲灰燼。”
没葬-汉语大词典
没葬
【1】埋葬。{宋}{刘斧}《青琐高议後集·隋炀帝海山记下》:“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征{遼}者百不存十﹐没葬者十未有一。”
洗骨葬-汉语大词典
洗骨葬
【1】旧葬俗,死者葬后二三年,开棺洗骨,贮瓦瓶内再埋。{清}{赵翼}《陔馀丛考·洗骨葬》:“然又有洗骨葬者﹐{江西}{廣信府}一帶風俗﹐既葬二三年後﹐輒啓棺洗骨使浄﹐别貯瓦缾内埋之……按﹐《南史·顧憲之傳》﹐{憲之}爲{衡陽}内史﹐其土俗人有病﹐輙云先亡爲禍﹐乃開塚剖棺﹐水洗枯骨﹐名爲除祟﹐則此俗由來久矣。”
海葬-汉语大词典
海葬
【1】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或骨灰投入海洋。《散文》1982年第2期:“海葬仪式最后的一个项目是全体人员肃立于船的栏杆旁……司令员亲手将骨灰盒绑上一块厚厚的不锈钢板﹐又精心地裹上一块红绸布后﹐由他双手敬捧﹐两兵相护﹐沿梯缓下﹐许久﹐才恋恋不舍地松开双手﹐将其投放在洋面。”
渴葬-汉语大词典
渴葬
【1】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爲或日或不日﹐不及時而日﹐渴葬也;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何休}注:“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渴﹐喻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汝父渴葬亂塚中。”
招魂葬-汉语大词典
招魂葬
【1】谓人死而不得其尸,用其生前所着衣冠,招其魂而葬。《晋书·袁瓌传》:“時{東海王}{越}尸既爲{石勒}所焚﹐妃{裴氏}求招魂葬{越}﹐朝廷疑之。{瓌}與博士{傅純}議﹐以爲招魂葬是謂埋神﹐不可從也。”{唐}{张籍}《征妇怨》诗:“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臝葬-汉语大词典
臝葬
【1】谓不为衣衾棺椁而葬。《汉书·杨王孙传》:“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颜师古}注:“臝者﹐不爲衣衾棺槨者也。”
旅葬-汉语大词典
旅葬
【1】谓客死葬于他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還{建鄴}舊山﹐旅葬{江陵}東郭。”{唐}{孟郊}《哭李观》诗:“知音既已矣﹐微言誰能彰。旅葬無高墳﹐栽松不成行。”
族葬-汉语大词典
族葬
【1】同一高祖的子孙葬在一块墓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族墳墓”{清}{孙诒让}正义:“族葬﹐蓋以先祖居中﹐子孫以昭穆居左右﹐所謂生相近﹑死相迫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自冢人墓地之官不設﹐族葬之法不行﹐士君子惑於龍穴﹑沙水之説﹐自心裏要想發達﹐不知已墮於大逆不道。”《周礼·春官·墓大夫》:“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郑玄}注:“族葬﹐各從其親。”
旋葬-汉语大词典
旋葬
【1】随即安葬。《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斂手足形﹐旋葬而無槨﹐稱其財﹐爲之禮﹐貧何傷乎?”{王肃}注:“旋﹐便。”《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遭壤以穿﹐旋葬而窆。”{张铣}注:“使逢地即穿﹐疾葬而不棺也。”
火葬-汉语大词典
火葬
【1】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許嫁而不果﹐{良}怒﹐殺之﹐斷其頭而歸﹐投於竈下﹐曰:‘當令火葬。’”【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則焚爲灰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時已有之。”{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燒葬-汉语大词典
燒葬
【1】火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林楊國}〕舉國事佛﹐有一道人命過燒葬﹐燒之數千束樵﹐故坐火中。”【2】焚烧送葬物。《魏书·高允传》:“前朝之世﹐屢發明詔﹐禁諸婚娶不得作樂﹐及葬送之日歌謡﹑鼓舞﹑殺牲﹑燒葬﹐一切禁斷。”
營葬-汉语大词典
營葬
【1】办丧事。《金史·循吏传·女奚烈守愚》:“父没時年十五﹐營葬如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没。”《宋书·谢弘微传》:“{東鄉君}薨……{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禄營葬。”
斡葬-汉语大词典
斡葬
【1】火葬。{元}{无名氏}《勘金环》第二折:“醜弟子﹐我則怕你斡葬。”
慢葬-汉语大词典
慢葬
【1】不以礼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爲或日或不日?不及時而日﹐渴葬也;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何休}注:“慢葬﹐不能以禮葬也。”
祖葬-汉语大词典
祖葬
【1】奠祭送葬。{南朝} {宋}{鲍照}《松柏篇》:“事痛存人心﹐根結亡者懷﹐祖葬既云及﹐壙隧亦已開。”
祔葬-汉语大词典
祔葬
【1】合葬。亦谓葬于先茔之旁。《礼记·丧礼小记》:“祔葬者不筮宅。”{孙希旦}集解:“祔葬﹐謂葬於祖之旁也。”《宋书·少帝纪》:“{孝懿皇后}祔葬於{興寧陵}。”《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八年》:“{文焕}斬四卒﹐以{貴}祔葬{順}冢。”《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懿萧皇后》:“帝遺旨:‘太后百歲後不須祔葬。’”{唐}{王维}《故任城县尉裴府君墓志铭》:“祔葬于{鳳棲原}先府君之塋。”
留葬-汉语大词典
留葬
【1】指客死异乡,就地埋葬。《晋书·王祥传》:“將死﹐{烈}欲還葬舊土﹐{芬}欲留葬京邑。”{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少公葬地》:“{王祥}有言:歸葬仁也﹐留葬達也。”
盜葬-汉语大词典
盜葬
【1】谓窃用他人土地﹑墓穴埋葬死者。{明}{叶盛}《水东日记·葬地蛇盘兔》:“意者﹐地氣温暖﹐二物皆穴焉﹐偶相值而相持﹐亦適然耳。昧者至争地盜葬﹐訐訟連年﹐惑哉!”《清文献通考·刑四》:“若本人遠祖之墳被人發掘盜葬﹐因將盜葬之棺發掘抛棄者﹐雖同是發塚﹐不必以發塚論。”《唐律·户婚中·盗耕人墓田》:“諸盜耕人墓田﹐杖一百。傷墳者﹐徒一年。即盜葬他人田者笞五十﹐墓田加一等﹐仍令移葬。”
移葬-汉语大词典
移葬
【1】迁葬。{巴金}《马拉·哥代和亚当·鲁克斯》:“他的遗骸被移葬在国葬院中。”
瘞葬-汉语大词典
瘞葬
【1】埋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無何﹐山中遣僮來﹐以斷杖付生云:‘代死者﹐此君(指竹)也。’便囑瘞葬致祭﹐以解竹木之寃。”
窆葬-汉语大词典
窆葬
【1】丧葬。{宋}{章望之}《曹氏女传》:“{曹氏}以室居未嫁。父既没﹐其故僚率吏民﹑錢三十萬﹐致之柩前﹐曰:‘以供窆葬之用。’”{宋}{罗烨}《醉翁谈录·曹氏廉不受赠》亦载此事﹐作“窆喪”。
節葬-汉语大词典
節葬
【1】墨家提出的薄葬主张。{战国}时﹐{墨子}深以儒家厚葬为非﹐认为:“桐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参阅《墨子·节葬下》。
裸葬-汉语大词典
裸葬
【1】裸体而葬。谓不用衣衾棺椁。《後汉书·赵咨传》:“{王孫}裸葬﹐{墨}{夷}露骸。”{唐}{刘知幾}《史通·品藻》:“{楊王孫}裸葬悖禮﹐狂狷之徒﹐攷其一生﹐更無他事﹐而與{朱雲}同列﹐冠之傳首﹐不其穢歟!”{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一:“{王孫}裸葬﹐雖非聖人之道﹐然其意在於矯厚葬也。”
葬-汉语大词典
葬
《廣韻》則浪切,去宕,精。【1】掩埋尸体。《易·繫辞下》:“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无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 蓋取諸《大過》。”《楚辞·渔父》:“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新唐书·高承简传》:“{承簡}夷其丘, 庀家財以葬。”{巴金}《寒夜》尾声:“他现在葬在哪里? 我要去看他。”【2】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尸体。{元}{杜仁傑}《耍孩兒·喻情》套曲:“葬瓶中灰骨是箇不自由的鬼。”如: 火葬; 海葬; 天葬。
葬埋-汉语大词典
葬埋
【1】埋葬。《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選吉日良時……葬埋了你父母骨殖。”{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歐洲}戰前之一切政治藝術﹐人文種種﹐胥葬埋于墳墓之内矣。”《周礼·地官·族师》:“以役國事﹐以相葬埋。”{宋}{苏轼}《上富丞相书》:“生得以養其父母﹐而祭其祖考;死得以使其子孫葬埋祭祀﹐不失其故常﹐是明公之仁﹐及於百世也。”
葬儀-汉语大词典
葬儀
【1】葬礼。{唐}{薛存诚}《御制段太尉碑》:“葬禮從儉禮﹐刊石荷{堯}君。”{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八:“又说二十三婶的死﹐自己如何的操劳﹐葬仪如何的堂堂。”
葬巫-汉语大词典
葬巫
【1】即葬师。《新唐书·吕才传》:“世之人爲葬巫所欺﹐志擗踴荼毒﹐以期徼幸。”
葬送-汉语大词典
葬送
【1】指掩埋死者﹑出殡等事。{宋}{曾巩}《与刘沆龙图启》:“方先人之葬送未成﹐偏親之奉養多乏……凡縻敝於秋毫﹐皆經營於方寸﹐顧惟私計﹐當議遠遊。”《宋书·谢方明传》:“營舉凶事﹐盡其力用﹐數月之間﹐葬送並畢。”《後汉书·陈忠传》:“大父母死未滿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2】断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媽媽心性﹐若是知道了﹐肯干休的?我這條性命眼見得要葬送了。”{清}{李渔}《慎鸾交·久要》:“怕設情中機彀﹐致他年薄倖﹐葬送温柔。”{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六:“然而着了魔的{张国焘}毕竟把自己也完全葬送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索將他攔縱﹐只恐怕夫人行把我來廝葬送。”
葬禮-汉语大词典
葬禮
【1】殡葬的礼仪。{冰心}《南归》:“大家向着这一抔香云似的土丘行过礼﹐这简单严静的葬礼﹐便算完毕了。”《後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宣}卒﹐賵贈葬禮﹐皆依后母舊儀。”《周书·韦夐传》:“其喪制葬禮﹐諸子等并遵其遺戒。”
葬術-汉语大词典
葬術
【1】指择葬地﹑定墓穴方位之术。俗称“看风水”。旧时迷信, 认为风水的好坏与人事的凶吉有关。{清}{赵翼}《陔馀丛考·葬术》:“葬術非起於{璞}({郭璞})﹐蓋{漢}以來已有之﹐{漢}以上則不經見……後世爲其術者﹐分爲二宗。一曰屋宅之法﹐始於{閩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爲説生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尅之理。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州}{楊筠松}……其爲説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專指龍穴沙水之相配。”《明史·方伎传·周述学》:“禄命﹑建除﹑葬術﹑五運六氣﹑海道鍼經﹐莫不各有成書。”
葬家-汉语大词典
葬家
【1】葬师。{清}{吴敏树}《亡弟云松事状》:“而弟子孫又頗宜善以葬家之説﹐意未可遷易之﹐遂定於此。”
葬薶-汉语大词典
葬薶
【1】葬埋。《汉书·贾山传》:“爲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託葬焉。”《荀子·正论》:“雖此倮而薶之﹐猶且必抇也﹐安得葬薶哉。”《淮南子·齐俗训》:“悲哀抱於情﹐葬薶稱於養。”
葬式-汉语大词典
葬式
【1】葬礼。{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这回听说在{北平}公然举行了葬式﹐计算起来﹐去被害的时候已经七年了。”
葬師-汉语大词典
葬師
【1】旧时丧葬中以看风水﹑择时日等迷信活动为业的人。{宋}{文天祥}《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公先世重卜葬﹐葬師譸張爲幻﹐封鬣無定居。”《古诗源·山经引相冢书》:“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
葬虞-汉语大词典
葬虞
【1】葬礼和虞祭。虞祭行于葬日, 故用“葬虞”借指下葬的日期。《礼记·杂记下》:“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孔颖达}疏:“謂卜葬擇日而卜人祝龜所稱主人之辭也。而云‘葬虞’者﹐虞用葬日﹐故并言葬虞也。”
落葬-汉语大词典
落葬
【1】下葬。{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鲁迅}《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落葬的行列里……用热闹来掩过了这‘死’﹐給大家接着就得到‘忘却’。”
薄葬-汉语大词典
薄葬
【1】葬具及丧礼简单﹑节俭。{汉}{王充}《论衡·薄葬》:“賢聖之業﹐皆以薄葬省用爲務。”{明}{沈德符}《野獲编·叛贼·发冢》:“如{王荆公}清苦﹐料無厚葬……{南京}太監{石巖}者﹐營治壽穴﹐苦乏大磚﹐或獻言﹐云近處古塚磚奇大。遂拆以充用﹐視其碣乃{介甫}也﹐則薄葬亦受禍矣。”《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
藁葬-汉语大词典
藁葬
亦作“[藳葬]”【1】草草埋葬。{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始欲治葬於{西山寺}﹐其後遂藳葬於{西溪}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日將暮﹐取兒藁葬。”《元史·世祖纪七》:“疾者醫之﹐饑者廪之﹐死者藁葬之﹐官給其需。”《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寃乘輿之殘酷﹐軫人神之無狀﹐載下車以黜喪﹐揜桐棺之藁葬。”
野葬-汉语大词典
野葬
【1】葬俗之一种。将尸体弃于野外树林中,给鸟兽吃。{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曰野葬﹐棄林飼獸。”
鄉葬-汉语大词典
鄉葬
【1】古代谓每乡建一大墓,以葬弃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大曆}初﹐{關東}人疫死者如麻﹐{滎陽}人{鄭損}﹐率有力者﹐每鄉爲一大墓以葬棄尸﹐謂之鄉葬。”
躶葬-汉语大词典
躶葬
【1】谓赤身埋葬。《西京杂记》卷三:“{楊貴}字{王孫}﹐{京兆}人也。生時厚自奉養﹐死卒躶葬於{終南山}。”{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汉中士女》:“{楊王孫}﹐{成固}人也。治{黄}{老}。家累千金﹐厚自奉養。臨終﹐告其子曰:‘我死﹐躶葬﹐以復吾真。’”
返葬-汉语大词典
返葬
【1】谓死在外地者归葬故乡。{唐}{韩愈}《祭郑夫人文》:“水浮陸走﹐丹旐翩然。至誠感神﹐返葬中原。”{宋}{陆游}《跋<淮海後集>》:“{子開}名{蘧}﹐居{江陰}﹐既死﹐返葬{趙州}{臨城}。”{北周}{庾信}《思旧铭》:“思歸道遠﹐返葬無從。”
送葬-汉语大词典
送葬
【1】送灵柩下葬。{唐}{刘言史}《北原情》诗之二:“近來送葬人﹐亦去聞歸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左传·襄公二年》:“{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九章:“父亲披麻戴孝为死鹰送葬﹐自己跪在台阶下﹐向这个戴着瓜皮帽的小子叩头。”【2】葬送,断送。{郭沫若}《羽书集·武装民众之必要》:“大家都抱着一个‘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那样岂不是甘愿要把国家整个送葬么?”
遷葬-汉语大词典
遷葬
亦作“[遷塟]”【1】特指成人鳏寡者生时非夫妇,死后迁往一处埋葬,算合婚。《周礼·地官·媒氏》:“禁遷葬者與嫁殤者。”{郑玄}注:“遷葬,謂生時非夫婦,死既葬,遷之,使相從也。”后谓把灵柩从原来的葬地迁移到另一地方埋葬。《禅真逸史》第二一回:“時值十二月十九日庚申日﹐正合通書臘底庚申﹐一切修造﹑遷葬﹑祭祀﹑求神俱吉。”{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收其全家之屍﹐即典史署中掘地而瘞之﹐將徐謀遷葬。”《元典章·吏部五·假故》:“擬得職官奔喪遷葬﹐人子大故﹐今既以人倫重事﹐許給假限。”{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三章:“又想到为人迁葬祖坟﹐那责任多大!”{北魏}{无名氏}《魏故假节督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齐州刺史高公墓志铭》:“粤{元象}二年十月十七日﹐遷塟於故鄉司徒公之塋。”
還葬-汉语大词典
還葬
【1】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後主志》:“秋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還葬{漢中}{定軍山}。”{宋}{刘斧}《青琐高议·寇莱公》:“公貶死於{雷州}﹐詔還葬。”
託葬-汉语大词典
託葬
【1】依附埋葬。《汉书·贾山传》:“爲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託葬焉。”《旧唐书·忠义传上·罗士信》:“{士信}初爲{裴仁基}所禮﹐嘗感其知己之恩﹐及{東都}平﹐遂以家財收斂﹐葬於{北邙}。又云:‘我死後﹐當葬此墓側。’及卒﹐果就{仁基}所而託葬焉。”
詔葬-汉语大词典
詔葬
【1】下诏安葬。古代给有勋功大臣的殊荣。《旧唐书·职官志三》:“凡詔葬大臣﹐一品則卿護其喪事﹐二品則少卿﹐三品丞一人往。”
護葬-汉语大词典
護葬
【1】护送棺柩入葬。{宋}{周密}《齐东野语·山陵使故事》:“至四載﹐以{永厚陵}成﹐復護葬於{洛陽}。”《宋史·杨砺传》:“廢朝﹐贈兵部尚書﹐中使護葬。”
靡葬-汉语大词典
靡葬
【1】厚葬。《新唐书·宋璟传》:“比來人間競務靡葬。”
附葬-汉语大词典
附葬
【1】合葬﹔陪葬。《剪灯新话·翠翠传》:“將軍不違其志﹐竟附葬于生之墳左﹐宛然東西兩丘也。”《汉书·哀帝纪》:“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殯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附葬之禮﹐自{周}興焉。”
陪葬-汉语大词典
陪葬
【1】旧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殉葬。{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至{秦穆}卒﹐以{子車氏}之三子爲殉﹐而{秦政}時更有甚焉﹐意以使女數百陪葬。”{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六章:“要有人想再去当﹐可以上{柴胡店}嘛﹐{石黑}﹐还有{白眼狼}﹐都在那里等人去陪葬哩!”《新五代史·周太祖淑妃杨氏传》:“{太祖}崩﹐葬{嵩陵}﹐一后三妃皆當陪葬﹐而{太原}未克﹐{世宗}詔有司營{嵩陵}之側爲虚墓以俟。”【2】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北史·魏任城王云传》:“{太和}五年﹐薨於州﹐遺令薄葬﹐勿受贈襚﹐諸子奉遵其旨﹐諡曰康﹐陪葬{雲中}之{金陵}。”《魏书·外戚传上·姚黄眉》:“〔{姚黄眉}〕卒﹐贈{雍州}刺史﹐{隴西}王﹐諡曰獻﹐陪葬{金陵}。”《新唐书·百官志三》:“凡陪葬﹐以文武分左右﹐子孫從父祖者亦如之。”
隨葬-汉语大词典
隨葬
【1】指以物品随同死者埋葬。《考古》1983年第2期:“一号墓……葬具无存﹐随葬器物较多。”
鳥葬-汉语大词典
鳥葬
【1】置尸于野﹐任鸟啄食的一种葬礼。《太平广记》卷四八二引《穷神秘苑·顿逊》:“〔{頓遜國}〕其俗﹐人死後鳥葬。將死﹐親賓歌舞送于郭外。有鳥如鵝而色紅﹐飛來萬萬﹐家人避之。鳥啄肉盡﹐乃去﹐即燒骨而沉海中也。”{明}{马欢}《瀛涯胜览·暹罗》:“閒下人死﹐擡屍於郊外海邊﹐放沙際﹐隨有金色之鳥大如鵝者三五十數﹐飛集空中﹐下﹐將屍肉盡食飛去﹐餘骨家人號泣就棄海中而歸﹐謂之鳥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爲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
魚葬-汉语大词典
魚葬
【1】犹言葬身鱼腹。《说郛续》卷十八引{明}{孙绪}《无用闲谈》:“{介軒}{靳先生}赴南省時﹐曾與一友人同舟﹐其人溺而死﹐暨再過其地﹐以詩吊之﹐中一聯云:‘虎談在耳神猶變﹐魚葬傷心骨未收。’”{明}{李东阳}《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六:“尺地悲魚葬﹐高雲羨鳥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