紇(紇)是什么意思
袁紇-汉语大词典
袁紇
【1】我国古代部族名。{北魏}时游牧于今{鄂尔浑河}流域,为{回纥}的祖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袁纥}有{乌护}﹑{乌纥}﹑{韦纥}等名称﹐{唐}时称为{回纥}。”
回紇-汉语大词典
回紇
【1】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袁纥}后裔,初受{突厥}统辖,{唐}{天宝}三年灭{突厥}后建立可汗政权,{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开成}五年被{黠戛斯}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畔,称{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改称{畏吾儿}(即今{维吾尔})。也叫回回。参见“[回回]”。
蠻紇恒-汉语大词典
蠻紇恒
【1】方言。养子。{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山西}{平陽}謂養子曰蠻紇恒。”
紇-汉语大词典
紇
“[纥]”的繁体字。【1】见“紇2繨”。
紇-汉语大词典
紇
“[纥]”的繁体字。《廣韻》下没切,入没,匣。《廣韻》胡結切,入屑,匣。【1】下等丝。《说文·糸部》:“紇,絲下也。”{段玉裁}注:“謂絲之下者也。”【2】人名字。{春秋}{鲁国}有{叔梁纥},{孔子}之父。见《左传·襄公十年》。【3】{回纥},古代民族名。
紇豆陵-汉语大词典
紇豆陵
【1】复姓。{北周}有{纥豆陵伊利}。见《周书·文帝纪上》。
紇頭-汉语大词典
紇頭
【1】麦的粗屑。《汉书·陈平传》“亦食糠覈耳”{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覈音紇。京師人謂麤屑爲紇頭。”
紇絡-汉语大词典
紇絡
【1】角落。《西游记》第四六回:“須臾﹐剃下髮來﹐窩作一團﹐塞在那櫃脚紇絡裏。”
紇支支-汉语大词典
紇支支
【1】形容坚韧。{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硬邦邦的竹簽着指痕﹐紇支支的麻繩箍腦門。”
紇-汉语大词典
紇
【1】见“紇2繨”。
紇突隣-汉语大词典
紇突隣
【1】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紇刺星-汉语大词典
紇刺星
【1】犹魔星。《西游记》第十八回:“我太公又與了我五錢銀子做盤纏﹐教我再去請好法師降他﹐不期撞着你這個紇刺星扯住﹐誤了我走路。”
紇奚-汉语大词典
紇奚
【1】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紇梯紇榻-汉语大词典
紇梯紇榻
【1】象声词。{唐}{崔涯}《嘲妓》诗:“更着一雙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門前。”
紇干-汉语大词典
紇干
【1】复姓。{北魏}有{纥干氏}, {代}人, {孝文}改为{干氏}。见《通志·氏族五》。
紇那曲-汉语大词典
紇那曲
【1】词牌名。《旧唐书·韦坚传》:“先是人間戯唱歌詞云:‘得(丁紇反)体(都董反)紇那也﹐紇囊得体耶?潭裏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体歌》。’”{唐}{刘禹锡}有《纥那曲》。后成为词牌﹐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
紇繨-汉语大词典
紇繨
亦作“[紇]”【1】疙瘩, 球状或块状的东西。多指绳线等物所结成的。{{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孟二楞}把包头巾往下一扯﹐挽了颗纥繨。”《西游记》第三回:“這{猴王}打出城中﹐忽然絆着一個草紇繨。”《西游记》第九二回:“鉞斧鋼刀藤紇﹐只聞風響并塵沙。”
紇邏敦-汉语大词典
紇邏敦
【1】青草。纥逻为突厥语青的音译, 敦为草或草原的音译。{唐}{白居易}《阴山道》诗:“{陰山}道﹐{陰山}道﹐紇邏敦肥水泉好。”
紇紇-汉语大词典
紇紇
【1】不断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饧餔》:“煮餔法:用黑餳糵末一斗六升﹐殺米一石﹐卧﹑煮如法。但以蓬子押取汁﹐以匕匙紇紇攪之﹐不須揚。”
紇石烈-汉语大词典
紇石烈
【1】复姓。{金}有{纥石烈志宁}。见《金史》本传。
紇那-汉语大词典
紇那
【1】踏曲的和声。{唐}{刘禹锡}《夔州竹枝词》之二:“今朝北客思歸去﹐廻入紇那披緑羅。”{唐}{刘禹锡}《纥那曲》:“{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紇地-汉语大词典
紇地
【1】笑声。{元}{高文秀}《■范叔》第一折:“猛回頭則落的紇地微微笑﹐倒不如癡呆懵懂﹐甘守着陋巷的這簞瓢。”
迴紇-汉语大词典
迴紇
【1】{回纥}。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亦称“迴鶻”。《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迴鶻}既敗﹐當即生降。”《旧唐书·回纥传》:“{元和}四年﹐{藹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遣使改爲{迴鶻}﹐義取迴旋輕捷如鶻也。”《旧唐书·回纥传》:“{迴紇}﹐其先{匈奴}之裔也……在{薛延陀}北境﹐居{娑陵水}側﹐去{長安}六千九百里﹐隨逐水草﹐勝兵五萬﹐人口十萬人。”{唐}{韩愈}《顺宗实录三》:“四年﹐{迴紇}求和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