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納)是什么意思
一納-汉语大词典
一納
【1】犹一味。{明}{沈自徵}《鞭歌妓》曲:“正是飽諳世事慵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看人情似壠外秋雲陌上花﹐一納地粧聾做啞。”{明}{冯惟敏}《四边静·徐我亭归田》套曲:“誰識俺放浪形骸﹐寄傲乾坤外?須不是閉户窮愁儍秀才﹐一納裏無聊賴。”
一撲納心-汉语大词典
一撲納心
【1】方言。一心一意。{老舍}《四世同堂》十九:“现在咱们好容易勾上了{冠}家﹐还不一扑纳心的跟他们打成一气?”亦省作“[一撲心]”。{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六章:“表面上看去﹐好象{李悦}样样都顺着她;事实上﹐她倒是一扑心听{李悦}的话。”{李成瑞}《农村调查的一段回忆》:“现在乡亲们一扑心要好好搞生产﹐多打粮。”
一納頭-汉语大词典
一納頭
【1】一意埋头。{元}{杨立斋}《哨遍》曲:“好向名利場中﹐一納頭剩告取些鬆寬暇。”{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他害的有些抹媚﹐我遭着没三思﹐一納頭安排着憔悴死。”《儿女英雄传》第二回:“真個的﹐他就一納頭的杜門不出﹐每日攻書﹐按期作文起來。”
上納-汉语大词典
上納
【1】谓向官府交纳赋税。{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比较》:“錢糧輸納﹐必有定限。完欠比較﹐必有定期。限有定而百姓閒時辦銀﹐逢限上納﹐無顧此失彼之虞。”{明}{汤显祖}《牡丹亭·缮备》:“〔外〕商人麽?則怕早晩要動支兵糧﹐儹緊上納。”
中納-汉语大词典
中納
【1】{宋}代募商人运粮秣至边境地区,以供军需,而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指定地点领取现金或盐茶等物,谓之“入中”,亦称“中納”。{明}{汤显祖}《牡丹亭·缮备》:“這鹽呵﹐是銀山雪障連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糧。平看取鹽花竈場﹐儘支排中納邊商。”
半籌不納-汉语大词典
半籌不納
【1】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喒手裏半籌不納。”{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踐}{姑蘇臺}上見他﹐那{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了納-汉语大词典
了納
【1】指完纳赋税。{宋}{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词:“早趁催科了納﹐更量出入收支。”
承納-汉语大词典
承納
【1】接受。{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你说爱是神所造﹐劝我不要拒绝﹐我本没有拒绝﹐然而憎也是神所造﹐我又怎能不承纳呢?”
匯納-汉语大词典
匯納
【1】汇合容纳。{碧野}《富春江畔》:“{富春江}上游左右汇纳{兰溪}的绿水和{新安江}的清流﹐而{兰溪}的上游是{婺江}﹐均属{钱塘江}水系。”
俞納-汉语大词典
俞納
【1】应允;接受。《清史稿·礼志七·上尊号徽号仪》:“{康熙}中﹐臣民合辭擬上尊号。至六旬聖壽﹐復請。{聖祖}諭言無裨治道﹐皆不允行。迄{高宗}敉定邊陲﹐王大臣猶以上尊號請﹐亦未俞納。”
保納-汉语大词典
保納
【1】谓接纳保护。《三国志·魏志·崔琰传》“{魯國}{孔融}”{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续汉书》:“{融}曰:‘保納藏舍者{融}也﹐{融}當坐之。’{襃}曰:‘彼來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過﹐我當坐之。’兄弟争死﹐郡縣疑不能决。”
信納-汉语大词典
信納
【1】相信和采纳。《晋书·裴秀传》:“頃之﹐爲廷尉正﹐歷{文帝}安東及衛將軍司馬﹐軍國之政﹐多見信納。”《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遠在邊隅﹐江汜分絶﹐恩澤教化﹐未蒙撫及﹐而於山谷之間﹐遥陳所懷﹐懼以大義﹐未見信納。”{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或異略嘉謀﹐爲上信納者﹐自有特恩改遷﹐非磨勘之可滯也。”
倒納-汉语大词典
倒納
【1】犹言反戴。《水浒传》第七五回:“前面又撞出{呼延灼}﹐引着一支馬軍﹐大殺一陣﹐殺的{李成}﹑{聞達}金盔倒納﹐衣甲飄零。”
傅納-汉语大词典
傅納
【1】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採纳。《汉书·成帝纪》:“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汉书·叙传下》:“{中宗}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颜师古}注:“傳讀曰敷。《虞書·舜典》曰:‘敷納以言。’敷﹐陳也。謂有陳言者則納而用之。”今本《书·舜典》作“敷奏以言”。
俯納-汉语大词典
俯納
【1】敬语。采纳。{龚振黄}《青岛潮》第十三章:“应请俯纳危言﹐审慎主持。”《花月痕》第四六回:“伏維聖鑒﹐俯納芻蕘﹐特伸乾斷。”
僧納-汉语大词典
僧納
【1】见“僧衲”。
包納-汉语大词典
包納
【1】包含容纳。{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宋}{沈括}《梦溪续笔谈》:“有干將之器﹐不露鋒芒;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進帳本非珍異﹐使人亦已到邊﹐若不蒙包納﹐則下國深誠無所展效。”【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嘗戒飭﹐毋令見在人户包納。”【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倉官包納﹐戒法司慎刑獄。”
允納-汉语大词典
允納
【1】接受;采纳。《晋书·儒林传·韦謏》:“〔{謏}〕好直諫﹐陳軍國之宜﹐多見允納。”《旧唐书·方伎传·明崇俨》:“{崇儼}每因謁見﹐輒假以神道﹐頗陳時政得失﹐帝深加允納。”
交納-汉语大词典
交納
【1】奉献;交付。{宋}{苏轼}《论高丽进奉状》:“印板既成﹐公然於海舶載去交納﹐却受本國厚賞﹐官私無一人知覺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大張員外}叫{張勝}同來{王招宣}府中﹐説將數珠交納。”《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哥哥昨晩回來﹐今日到寺裏交納利錢去了。”【2】结交。《宋书·自序传》:“{儀}淳深隱默﹐守道不移﹐風操貞整﹐不妄交納。”《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納朋友﹐終日閉户讀書。”
出納-汉语大词典
出納
亦作“[出内]”【1】掌管出纳王命的官。{周}代内史﹑{汉}代尚书,{魏}{晋}之中书门下,均掌此职。《北史·窦毅传》:“〔{毅}〕特爲朝廷所委信﹐雖任兼出内﹐未嘗有矜惰之容。”《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右正言{李誼}言:‘{蠡}職在出納﹐理當究心。’”《後汉书·刘茂传》:“{茂}﹐字{叔盛}﹐字好禮讓﹐歷位出納。”{李贤}注:“出納謂尚書﹐喉舌之官也。”《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梁}之崇政使﹐乃{唐}樞密之職﹐蓋出納之任也。”【2】担任出纳工作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小赵}是百货商店的出纳。”《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3期:“他自己就是队长﹑经理﹑会计﹑出纳﹑保管﹑文书﹐外兼采购员﹑通讯员﹑伙食团长。”【3】财物的支出和收入。{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二:“好在慰劳总会是各机关﹑各团体所共同组织的﹐而且还有审计处的代表在内﹐金钱出纳是不会有问题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鄰人前世爲巨室﹐君爲司出納﹐因其倚信﹐侵食其多金。”《墨子·号令》:“收粟米﹑布帛﹑錢金﹐出内畜産﹐皆平直其賈。”{宋}{秦观}《安都》:“大賈之室﹐斂散金錢以逐什一之利;出納百貨以收倍稱之息。”{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出納之際﹐吏緣爲姦。”【4】出入。{汉}{班固}《白虎通·情性》:“鼻能出納氣。”{宋}{梅尧臣}《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山门》:“青山中穴爲大門﹐下通軌轍高莫論。飛雲出納不計限﹐雙峙平削無刀痕。”{叶圣陶}《倪焕之》二三:“轮船是都市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现在却阻塞了。血流停顿﹐出纳阻塞﹐不是死象是什么?”《北史·王悦传》:“〔{悦}〕性儉約﹐不營生業﹐雖出内榮顯﹐家徒四壁而已。”【5】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後汉书·陈蕃传》:“輔弼先帝﹐出内累年。”{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爲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爲政府﹐出納王命﹐然跪對頃刻﹐未能謀議﹐但爲喉舌之司﹐未當論思之寄。”{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出納惟允﹐劒璽增華。”《书·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孔}传:“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領録天下之綱﹐綜覈萬事之要﹐邦國善否﹐出納之由﹐莫不處正於會府也。”【6】犹内外。《梁书·江革传》:“〔{江革}〕才思通贍﹐出内有聞﹐在朝正色﹐臨危不撓﹐首佐台鉉﹐實充僉諧。”《北史·羊祉传》:“言{祉}誠著累朝﹐効彰出内。”【7】支出。{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兵備道{田灝}者﹐阿大吏意﹐吝出納以旁掣之﹐事且敗。”{宋}{叶適}《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必吝出納﹐是爲有司之常。”{明}{张居正}《答蓟镇巡抚周乐轩》:“昨議處兵餉等事﹐部中猶執成説﹐吝於出納。”
出納之吝-汉语大词典
出納之吝
【1】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论语·尧曰》:“{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宋}{苏轼}《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河北}諸路並係災傷﹐内{定州}一路﹐雖只是雨水爲害﹐然其實亦及五分以上。只緣有司出納之吝﹐不與盡實檢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此自言出之吝耳﹐納則何吝之有?因出納爲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納。”《北史·甄琛传》:“語稱出内之吝﹐有司之福;施惠之難﹐人君之禍。”
刻納-汉语大词典
刻納
【1】限期归还。{宋}{苏轼}《上皇帝书》:“當部送者﹐量遠近裁取﹐以三月刻納﹐不取其息。”
勤納-汉语大词典
勤納
【1】殷勤接待。{宋}{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見其酋長時﹐國禮何勤納。”
去故納新-汉语大词典
去故納新
【1】犹言去旧迎新。{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歲暮﹐家家具肴﹐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爲去故納新也。”
取納-汉语大词典
取納
【1】索取或收受财物。《南史·王琨传》:“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琨}無所取納﹐表獻禄俸之半。”《北齐书·神武帝纪上》:“時{乾}({高乾})次弟{慎}在{光州}﹐爲政嚴猛﹐又縱部下取納﹐{魏帝}使代之。”
受納-汉语大词典
受納
【1】受取;容纳。{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後唐}{明宗}嘗入倉觀受納﹐主吏懼責其多取﹐乃故爲輕量。”{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後汉书·宦者传·侯览》:“{桓帝}初爲中常侍﹐以佞猾進﹐倚埶貪放﹐受納貨遺以巨萬計。”【2】接受贿赂。《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二年》:“{祚}({于祚})頗有受納。{懷}({源懷})將入鎮﹐{祚}郊迎道左﹐{懷}不與語﹐即劾奏免官。”《北史·崔光传》:“{光}弟{敬友}﹐本州從事。頗有受納﹐御史案之﹐乃與守者俱逃。”
延納-汉语大词典
延納
【1】引见接纳。《旧唐书·德宗纪上》:“時猶多難﹐宜廣延納﹐以達下情。”《後汉书·北海靖王兴传》:“{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光武}愛之﹐數被延納。”{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穆宗皇帝}方御{養心殿}﹐延納多士。”【2】容受,容纳。{南朝} {宋}{谢灵运}《山居赋》:“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3】迎进,迎入。{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
填納-汉语大词典
填納
【1】犹补缴。{唐}{白居易}《奏阌乡县禁囚状》:“今前件囚等﹐欠負官錢﹐誠合填納。”
尉納-汉语大词典
尉納
【1】安抚结纳。《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會詔以{布}为左將軍﹐{操}復遺{布}手書﹐深加尉納。”
奉納-汉语大词典
奉納
【1】敬还﹐退回。《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今日既承大官人吩咐﹐老身權且留下﹐若是不能效勞﹐依舊奉納。”【2】敬献。{清}{陈天华}《猛回头》:“我想這政府是送土地送熟了的﹐不久就是拱手奉納。”
吐故納新-汉语大词典
吐故納新
【1】道家养生之术。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吐故氣﹐納新氣也。”{南朝} {宋}{朱昭之}《难夷夏论》:“道法則……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大則靈飛羽化﹐小則輕强無疾。”{明}{吴宽}《汤媪传》:“〔媪〕善養氣﹐能吐故納新﹐延年不死。”{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杂记》:“{丁}素究心神仙之事﹐精於導引﹐每澄心枯坐﹐吐故納新。”【2】人体的呼吸过程,谓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张贤亮}《土牢情话》第二章:“为了一点凉意而狠命地吸氨;氨气又使肺部更加灼热。我们的呼吸系统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进行吐故纳新。”【3】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鲁迅}《集外集·说鈤》:“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红旗》1968年第4期:“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
吐納-汉语大词典
吐納
【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摶}不知吐納修養之理﹐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聖世?”{清}{孙枝蔚}《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納頻﹐陶然一枕自生春。”【2】泛指呼吸。{鲁迅}《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清}末﹐而大抵长于{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汉}{王粲}《游海赋》:“苞吐納之弘量﹐正宗廟之紀綱。”{晋}{郭璞}《江赋》:“呼吸萬里﹐吐納靈潮。”{清}{唐孙华}《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納江流九派小﹐平壓雉堞群峰低。”【4】比喻贸易,买卖。{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5】言谈;谈吐。《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納﹐兼有將畧。”{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清}{吴伟业}《送何省斋》诗:“吐納既風流﹐姿容更瓌異。”【6】指发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崔}記教坊{任智方}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納悽惋﹐收斂渾淪。”
吸納-汉语大词典
吸納
【1】吸收容纳。{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二:“民族最要之特質有八……其始也同一血統﹐久之﹐則吸納他族互相同化﹐則不同血統而同一民族者有之。”
呈納-汉语大词典
呈納
【1】犹缴纳。《秦併六国平话》卷中:“〔{王賁}〕差使命隨路去索討地圖降書﹐赴司呈納。”{明}{杨继盛}《再上辞帖》:“謹將原禮呈納﹐伏稽諸理而恕其狂﹐矜其愚而不録具罪。”
吞納-汉语大词典
吞納
【1】汇合;容纳。{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瀦爲七百里﹐吞納各殊狀。”{宋}{李纲}《论水便宜六事奏状》:“陂澤相接﹐自西徂東﹐地勢傾下﹔加以雨潦﹐不能吞納﹐則决溢東注。”{明}{许浩}《两湖麈谈录》:“{太湖}吞納衆流﹐猶人之腹。”
含垢納汙-汉语大词典
含垢納汙
【1】见“含垢納污”。
含垢納污-汉语大词典
含垢納污
亦作“[含垢納汙]”【1】忍受耻辱,宽容污秽。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國君含垢。”{清}{昭槤}《啸亭杂录·汪参军》:“惟知含垢納污﹐以博一時虚譽。”{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及事{神宗}﹐蒙召對訪問﹐退而上書數萬言﹐大抵皆勸{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納汙﹐屈己以裕人也。”
含納-汉语大词典
含納
【1】包容。{明}{张居正}《杨襄毅墓志铭》:“其處於世也﹐巍然如{泰}{華}之蟠礴﹐浩然如滄溟之含納。”
周納-汉语大词典
周納
【1】见“周内”。
哂納-汉语大词典
哂納
【1】笑纳。请别人接受礼物的敬词。《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水夫人}帶了{素臣}全家到了{東方}莊上﹐當有家人呈上禮單﹐説是家老爺一點薄意﹐求夫人哂納。”【2】讥讽侵吞他人财物。{吴晗}《给士兵以“人”的待遇》:“新兵有规定之行粮﹐三餐则克扣两餐﹐医药茶水费用则全部哂纳。”
啓寵納侮-汉语大词典
啓寵納侮
【1】谓开宠端而招致侮慢。《书·说命中》:“無啓寵納侮﹐無恥過作非。”{孔}传:“開寵非其人﹐則納侮之道。”《左传·定公元年》:“啓寵納侮﹐其此之謂矣。”{杨伯峻}注:“開寵端而終受侮也。”
嘉納-汉语大词典
嘉納
【1】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納{敞}({張敞})言﹐召上計吏﹐使侍中臨飭如{敞}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卧内﹐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詩集見示﹐予小獻蒭蕘﹐太史深爲嘉納。”{茅盾}《子夜》九:“{赵伯韬}嘉納似的一笑﹐回到他的沙发里。”
回納-汉语大词典
回納
【1】谓奉还别人赠送之物。{宋}{苏轼}《与开元明师书》:“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
山容海納-汉语大词典
山容海納
【1】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書山容海納﹐則自斷於胸襟矣﹐豈在攸攸八行尺牘進退於人乎?”
從納-汉语大词典
從納
【1】依从采纳。《南齐书·褚渊传》:“朝廷機事﹐多與諮謀﹐每見從納﹐禮遇甚重。”
徵納-汉语大词典
徵納
【1】犹征收。《旧唐书·王鉷传》:“輸納物者有浸漬﹐折估皆下本郡徵納。”【2】召用。《後汉书·班彪传》:“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絶才﹐德隆當世﹐如蒙徵納﹐以輔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爲歎也。”
完納-汉语大词典
完納
【1】交纳(赋税)。{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惟聲明商埠以外之{日本}人﹐須服從{中國}警章﹐完納各項賦税﹐與邦人一律。”《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雖則管了庫﹐正在農忙之際﹐諸事俱停﹐那里有什麽錢糧完納?”{清}{夏燮}《中西纪事·长江设关》:“貨物出口﹑入口之税課﹐俱或在{鎮江}﹐或在{上海}完納。”
容納-汉语大词典
容納
【1】包容受纳。{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天王}是圣明之主﹐一定能够容纳忠言。”{唐}{李德裕}《赐回鹘书意》:“朕想可汗公主以久修鄰好﹐累降嘉姻﹐望我國家﹐如歸親戚。朕每宏容納之意﹐固无纖芥之嫌。”{晋}{干宝}《晋纪总论》:“〔{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韋貫之}〕裨贊朝略﹐未嘗有私。性沈厚﹐容納進退情理。而士大夫親昵交友﹐莫能知者。”{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翁見粧奩堆積﹐深以所居狹隘不能容納爲憂。”
察納-汉语大词典
察納
【1】谓考察采纳。{唐}{柳宗元}《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二:“伏惟陛下俯迴宸睠﹐察納愚誠﹐不惟臣等受恩﹐天下幸甚。”{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苟有所見﹐不敢不言﹐伏望聖恩﹐特垂察納。”{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引納-汉语大词典
引納
【1】招致接纳。《後汉书·刘陶传》:“{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唐}{李翱}《劝河南尹复故事书》:“某道無可重﹐每爲閣下所引納。”{明}{叶式}《题诚意伯刘公集》:“蓋自賊{操}引納五胡﹐遺穢中國﹐遂乃歷載數百。”
存納-汉语大词典
存納
【1】容纳,接纳。《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
娉納-汉语大词典
娉納
【1】见“娉内”。
玉束納-汉语大词典
玉束納
【1】见“玉納”。
玉納-汉语大词典
玉納
亦称“[玉束納]”【1】缀系帕子的玉饰的一种。{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你將我那玉束納藤箱子便不放空回。”{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賀知章}]云:‘敢是羅帕藤箱玉納子。’[正末唱]:‘也不是那羅帕藤箱玉納。’”
珍納-汉语大词典
珍納
【1】犹保重。{南朝} {陈}{徐陵}《与王吴郡僧智书》:“方事祈寒﹐願加珍納。”
理納-汉语大词典
理納
【1】办理缴纳。{宋}{范仲淹}《奏为赦後除放祖宗朝欠债》:“其勾當人亡殁年深﹐只追貧弱子孫理納﹐並不知祖父如何少欠﹐似此刻剥傷民﹐豈陛下愛育生靈之德!”
格納-汉语大词典
格納
【1】{宋}代{海南}按商船大小定税金多寡的名目。《宋史·食货志下八》:“{海南}收税﹐較船之丈尺﹐謂之‘格納’。其法分三等﹐有所較無幾﹐而輸錢多寡十倍。”
格格不納-汉语大词典
格格不納
【1】谓难以接受。{清}{昭槤}《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使人讀之﹐胸臆間格格不納﹐殊不爽朗。”
格納庫-汉语大词典
格納庫
【1】汽车房。英语garage的音义兼译。{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小屋是砖砌的﹐就和汽车的格纳库一样﹐前面的门敞开着。”原注:“汽车房”。
榮納-汉语大词典
榮納
【1】谓受宠幸重用。《後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榮納由於閃揄﹐孰知辨其蚩妍。”{李贤}注:“行傾佞者則享榮寵而見納用。”
獻納-汉语大词典
獻納
【1】指献忠言供采纳。{汉}{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賞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獻納!”【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宋}{曾巩}《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請尊{孝武帝廟}爲{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納﹐以明盛德。”【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唐高祖}借兵於{突厥}﹐當時贈遺﹐或稱獻納。”《水浒传》第五十回:“〔{李逵}〕叫小嘍囉牽了有的馬匹﹐把莊裏一應有的財賦﹐捎搭有四五十馱……却回來獻納。”{{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獻納使-汉语大词典
獻納使
【1】{唐}时匦院主持人,专管臣民书奏之官。原称匦使。{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武后}時﹐投匭者或不陳事﹐而謾以嘲戲之言。乃置使閲其書奏……{明皇}以‘匭’字聲似鬼﹐改‘匭使’爲‘獻納使’。{乾元}初﹐復其舊名。”{唐}{杜甫}有《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
獻納函-汉语大词典
獻納函
【1】接受臣民所投书奏﹑呈文等的匣子。《资治通鉴·後汉高祖乾祐元年》:“{蜀}主以{張業}﹑{王處回}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爲獻納函。”
獻納院-汉语大词典
獻納院
【1】{唐}时朝廷专管臣民书奏呈文等的机构。{清}{方以智}《通雅·官制》:“{唐}之獻納院﹐{宋}之檢院﹐古納言也。”
獻納臣-汉语大词典
獻納臣
【1】进献忠言之臣。{唐}{王维}《送邱为落第归江东》诗:“知{禰}({禰衡})不能薦﹐羞稱獻納臣。”
獻納司-汉语大词典
獻納司
【1】即献纳院。{唐}{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獻納司存雨露邊﹐地分清切任才賢。”
歸納-汉语大词典
歸納
【1】归并;收拢。{叶紫}《杨七公公过年》:“然后再把一年中辛辛苦苦的结果:--百十捆稻草都归纳起来﹐统统堆到小船上面。”{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二{:“这里尽可能的简单化﹐归纳为容易把握容易记住容易实践的六件事。”【2】归入;加入。{曹亚伯}《武昌日知会之运动》:“漸次軍學兩界之有心革命者﹐均歸納於{高家巷}日知會。”{张謇}《致内阁书》:“今爲{滿}計﹐爲{漢}計﹐爲{蒙}﹑{藏}﹑{回}計﹐無不以歸納共和爲福利。”{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東州}平衍﹐{兖}﹑{鄆}﹑{單}﹑{濟}﹑{曹}﹑{濮}諸河﹐其所歸納﹐惟{梁山}﹑{張澤}兩濼。”【3】归还。{宋}{欧阳修}《与宋龙图书》:“先假通録﹐謹先歸納﹐煩聒豈勝惶悚。”{宋}{苏轼}《与郑靖老书》之二:“向不知公所存﹐又不敢帶行﹐封作一籠寄{邁}處﹐令訪尋歸納。”【4】逻辑学术语。一种由许多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与“演绎”法相对。{胡適}《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举例作证是归纳的方法。”{秦牧}《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把这些事情归纳起来﹐很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不少道理的。”
收納-汉语大词典
收納
【1】收集。{鲁迅}《<三闲集>序言》:“现在我将那时所做的文字的错的和至今还有可取之处的﹐都收纳在这一本里。”【2】收留,容纳。{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廷議諸臣﹐恐以收納逃亡啓邊釁。”{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收納學士大夫用之﹐不求其備。”
敷納-汉语大词典
敷納
【1】谓臣下陈奏善策,天子择善采纳。《书·益稷》:“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孔颖达}疏:“使陳布其言而納受之。”{蔡沈}集传:“敷納者﹐下陳而上納也。”
整冠納履-汉语大词典
整冠納履
【1】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納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謂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嫌疑者也。”
水底納瓜-汉语大词典
水底納瓜
同“[水裏納瓜]”【1】{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納瓜﹐親子父在拳中的這掿沙。”《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我勸他似水底納瓜﹐他覷我似鏡裏觀花。”
水裏納瓜-汉语大词典
水裏納瓜
【1】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裏納瓜﹐他看覷咱如鏡裏觀花。”
汎納-汉语大词典
汎納
【1】犹宽容。《北史·儒林传上·张伟》:“儒謹汎納﹐雖有頑固﹐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愠色。”
沿納-汉语大词典
沿納
【1】{唐}{宋}田赋以外的苛捐杂税。亦称“[雜變]”。《文献通考·田赋四》:“{南唐}正賦之外﹐所取不一。{宋}因之﹐名曰沿納……在後﹐沿納之賦﹐多從蠲減。”{{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国巧立名目﹐敲剥财物﹐设置多种苛捐杂税。{宋}朝统一后﹐全部承袭下来﹐统称之为‘杂变’﹐又叫‘沿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明道二年》:“自{唐}以來﹐民計田輸賦外﹐增取他物﹐復折爲賦﹐謂之雜變﹐亦謂之沿納﹐名品煩細。”
消納-汉语大词典
消納
【1】消受,容纳。{茅盾}《苏嘉路上》一:“夜色愈來愈浓﹐嚷嚷然推着挤着的这一行列终于都进了站台﹐消纳在车厢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已爲汝買椶若干﹐買酒若干﹐買肉若干……啟户視之﹐纍纍俱在﹐無可消納﹐竟與衆共餐。”{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前者以移民於{蒙古}﹑{新疆}之廣大無人境地﹐消納{長江}及沿海充盈之人口爲目的。”【2】归纳。{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圣武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魏君}《嘉慶川湖陝靖寇記》八篇﹐病在逐事登記﹐而無去取﹐無提掇消納虚實布置之法﹐以致頭緒不甚明顯﹐綫索不甚清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其肇因雖有萬端﹐消納言之﹐政治之無條理及立憲之假籌備所産出之結果已耳。”【3】消耗,耗去。{茅盾}《追求》二:“后来看表﹐才知道早得很﹐便又睡下﹐这一次﹐却消纳了整个的上午。”【4】销售。{孙中山}《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凡商業國﹐無不覓{中國}市場﹐以爲消納各國餘貨之地。”{孙中山}《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試問{歐}{美}於此世界中﹐將向何處覓消場﹐以消納戰争時儲節所贏之如許物産乎!”
海納-汉语大词典
海納
【1】喻容受量大。{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韓公}曰:‘史官﹐國之樞機也。其如海納之醉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太史聽鼓而論功﹐司馬張旃而賞獲。上則雲布雨施﹐下則山藏海納。”《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2】谓广泛采纳。{唐}{陆贽}《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輟沐吐哺﹐虚襟坦懷;海納風行﹐不疑不滯。”
深文周納-汉语大词典
深文周納
【1】见“深文周内”。
滚納-汉语大词典
滚納
【1】谓依次交纳。《元典章·户部八·门摊课程》:“本道概管民户﹐除納商税﹑酒﹑醋﹑課程外﹐每户一年滚納門攤地畝一兩二錢。”
滯納金-汉语大词典
滯納金
【1】因过期缴纳税款﹑保险费或水﹑电﹑煤气等费用而需额外缴纳的钱。
潛納-汉语大词典
潛納
【1】暗藏。{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宗藩·谷王反覆》:“〔{谷穗}〕僞作妖言﹐謀制燈入貢﹐潛納壯士於御前。”
折納-汉语大词典
折納
【1】{唐}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宋}时亦称以产业偿还官欠。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二》﹑{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拜納-汉语大词典
拜納
【1】接受的敬词。{郭沫若}《集外·批评--欣赏--检察》:“‘盛气的指摘’只要指摘得在理﹐在宽容为怀的作家﹐我认为是应当拜纳。”【2】亦作“[拜内]”。奉献;敬缴。《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内之於王﹐惟王才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是行路的﹐錯過了宿頭﹐要借老爹這裏住一夜﹐明早拜納房金。”《三国演义》第四六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聰}曰:‘常住錢不敢私貸。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取下五十索。{聰}曰:‘幾日見還?’生指期拜納。”
招納-汉语大词典
招納
【1】招引接纳。{晋}{葛洪}《抱朴子·君道》:“高樓觀而下道德﹐廣苑囿而狹招納。”{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廣川無逆流﹐招納廁羣英。”{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丞相自嫌家族單寒﹐把天下同姓﹐盡行招納。”{宋教仁}《宋渔父日记·一九〇五年七月》:“去歲﹐{柳州}之役﹐彼等間關至{香港}招納人才時﹐余在{美國}﹐而無以應之也。”《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所過剽掠﹐自爲甲兵﹐招納亡命。”【2】犹招降。《南史·鲁爽传》:“{文帝}累遣招納﹐許以爲{司州}刺史。”《三国志·魏志·梁习传》:“{習}到官﹐誘諭招納。”{宋}{范仲淹}《王君墓表》:“言事者或請夷滅﹐或請招納。”
招降納叛-汉语大词典
招降納叛
【1】称网罗坏人﹐扩充势力。【2】招引接纳敌方叛降的人。{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一:“〔{日本}人〕招降纳叛﹐明目张胆了。”《隋唐演义》第六十回:“{徐懋功}道:‘殿下招降納叛﹐如小將輩俱自異國﹐得侍左右﹐今日殺{雄信}﹐誰復有來降者?’”
招權納賂-汉语大词典
招權納賂
【1】见“招權納賄”。
招權納賄-汉语大词典
招權納賄
【1】把持权势,接受贿赂。《明史·石亨传》:“{亨}招權納賕﹐肆行無忌。”《明史·杨善传》:“氣勢烜赫﹐招權納賄﹐{亨}輩嫉而間之﹐以是漸疏外。”亦作“[招權納賂]”﹑“[招權納賕]”。{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撥置西{李娘娘}﹐招權納賄者﹐{李進忠}也。”《元记·朴不花传》:“{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駸駸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臣寮雷孝友上言》:“既爲{侂胄}所親信﹐遂招權納賄﹐其門如市。”
招賢納士-汉语大词典
招賢納士
【1】招引接纳贤士。{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倒也略略听见些风声﹐听说他在那儿招贤纳士。”{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那其間便招賢納士﹐今日個俺可便偃武修文。”《三国演义》第八回:“〔{孫策}〕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水浒传》第四四回:“{戴宗}在筵上説起{晁}{宋}二頭領招賢納士﹐結識天下四方豪傑……許多好處。”
招權納賕-汉语大词典
招權納賕
【1】见“招權納賄”。
招亡納叛-汉语大词典
招亡納叛
【1】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那時{安禄山}久蓄異志﹐專一招亡納叛。”{明}{许三阶}《节侠记·谋归》:“只恐那告密的奉承奸佞﹐不説你結客論交﹐反説你招亡納叛。”《资治通鉴·汉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招門納婿-汉语大词典
招門納婿
【1】招赘。{老舍}《骆驼祥子》四:“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
按納-汉语大词典
按納
【1】按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君瑞}心頭怒發﹐忿得來七上八下﹐煩惱身心怎按納?”《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東坡}〕那裏還把持得定﹐按納得下。”《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施還}些時怒氣填胸﹐一點無明火按納不住。”{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一回家火發﹐我可便按納。心頭萬事無牽掛﹐數珠在手中掐。”
捐納-汉语大词典
捐納
【1】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清}{昭槤}《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歡悦﹐頌聲如雷。”《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二年……帝曰:‘墾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難於銓選﹐降旨停止。年來捐納應用之人﹐將次用完﹐越數年﹐必致無捐納之人﹐而專用科目矣。應酌添捐納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許捐納﹐其通判﹑知州﹑知縣及州同﹑縣丞等﹐酌議準捐。’”{章炳麟}《訄书·官统下》:“捐納則廢﹐年資則廢﹐科舉則廢﹐將論官者必於大學。”{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開例三載﹐所入僅二百萬有餘﹐捐納知縣五百餘人。始則缺多易得﹐後見非數年不能選授﹐亦復觀望徘徊。”
援納-汉语大词典
援納
【1】擢用接纳。《汉书·孔光传》:“放遠讒説之黨﹐援納斷斷之介。”
採納-汉语大词典
採納
【1】接纳;接受。《後汉书·郎顗传》:“宜採納良臣﹐以助聖化。”{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記載之著﹐發始於謡諺……及文教大進﹐政體日崇﹐凡兹之類﹐非官司所採納﹐不得列於國史﹐篇籍於焉散失。”{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今來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便廢此言。惟陛下察臣誠心﹐少加採納。”{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採納賢良﹐選用忠良。”
接納-汉语大词典
接納
【1】接受。{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较多地接纳了人民观点的人。”{赵树理}《三里湾·三个场上》:“当大家猜透他的谜﹐不愿接纳他的时候﹐{金生}说:‘……可以让他试一年。’”【2】结交罗致。《後汉书·岑彭传》:“{光武}深接納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宫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邹鲁}《广西光复》:“並開華熙客棧﹐實欲借此爲機關﹐接納志士以謀大舉。”【3】接待,招待。《水浒传》第七三回:“裏面太公張時﹐看見{李逵}生得凶惡﹐暗地教人出來接納。”
撫納-汉语大词典
撫納
【1】安抚招纳。《明史·汪广洋传》:“以{廣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撫納新附﹐民甚安之。”《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闓}等殺{蜀}所署太守{正昂}﹐與{燮}相聞﹐求欲内附。{騭}因承制遣使宣恩撫納。”{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彼不背盟﹐我則撫納。”【2】抚慰结纳。《晋书·周访传》:“善於撫納﹐士衆皆爲致死。”《周书·梁椿传》:“{椿}性果毅﹐善于撫納﹐所獲賞物﹐分賜麾下﹐故每踐敵場﹐咸得其死力。”
攬納-汉语大词典
攬納
【1】收揽容纳。{清}{吴敏树}《听雨楼记》:“度地不廣大﹐而攬納宏遠者﹐惟高且顯者爲然。”【2】包揽代纳赋税。《元史·刑法志二》:“若倉官人吏等盜官糧﹐與攬納飛鈔同論。”《明律·户律·揽纳税粮》:“凡攬納税糧者﹐杖六十。”《明史·邢宥传》:“姦民攬納秋賦﹐置之法。”
欱納-汉语大词典
欱納
【1】吸饮。{唐}{柳宗元}《晋问》:“黿鼉詭怪﹐于于汩汩﹐騰倒■越﹐委泊涯涘﹐呀呷欱納﹐摧雜失墜。”
款納-汉语大词典
款納
【1】诚恳收留。《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一個素不相識之人﹐如何肯欣然款納?”
烏納裘-汉语大词典
烏納裘
【1】古时道士的一种袍服。{唐}{皮日休}《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二:“不知何事迎新歲﹐烏納裘中一覺眠。”原注:“烏納裘出《王筠集》。”
然納-汉语大词典
然納
【1】谓同意采纳。《南齐书·褚渊传》:“想體殊常﹐深思然納。”《新唐书·逆臣传上·史思明》:“{朝義}然納﹐以騎兵五千夜出。”
懷納-汉语大词典
懷納
【1】怀柔招纳。《後汉书·南匈奴传》:“{王莽}簒位……單于乃畔。{光武}受命﹐復懷納之﹐緣邊郡得以還復。”
悒納-汉语大词典
悒納
【1】依违随人,曲从迎合。{宋}{苏舜钦}《朱君墓志铭》:“五任十有五年﹐據法平直不撓﹐未嘗過差﹐然不肯悒納上官﹐故無有通薦者。”《汉书·酷吏传赞》“{張湯}以知阿邑人主﹐與俱上下”{颜师古}注引{三国}{魏}{苏林}曰:“邑﹐音人相悒納之悒。”
感納-汉语大词典
感納
【1】谓因感动而接受其情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梦》:“我狐也﹐蒙君注念﹐心竊感納。”
慰納-汉语大词典
慰納
【1】安抚招纳或接纳。{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往者軍逼而自引還﹐今日在遠而興慰納﹐辭遜意狹﹐謂其力盡﹐適以增驕﹐不足相動。”《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後宫有進見者﹐每加慰納。”《後汉书·应奉传》:“到官慰納﹐{山}等皆悉降散。”
懸納-汉语大词典
懸納
【1】谓公布应缴纳的数额。《北史·儒林传上·徐遵明》:“頗好聚斂﹐與{劉獻之}﹑{張吾貴}皆{河}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服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
省納-汉语大词典
省納
【1】省察采纳。《後汉书·贾逵传》:“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讖合者﹐先帝不遺芻蕘﹐省納臣言﹐寫其傳詁﹐藏之秘書。”{汉}{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遭時闇亂﹐不見省納﹐不勝憤懣﹐遂復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後汉书·独行传·谯玄》:“時數有災異﹐{玄}輒陳其變。既不省納﹐故久稽郎官。”
省納-汉语大词典
省納
【1】谓以少量明器放进墓穴。《礼记·丧服小记》:“陳器之道﹐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孔颖达}疏:“多陳之者﹐謂朋友賓客贈遺明器﹐多陳列之以爲榮也。而省納之可也者﹐雖復多陳﹐不可盡納入壙﹐故省少納之可也。”
申納-汉语大词典
申納
【1】重行纳用。《後汉书·朱穆传》:“願將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李贤}注:“申﹐重也。”
監納-汉语大词典
監納
【1】监督交纳。《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一》:“〔{顯德}元年〕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賜死﹐坐監納厚取耗餘也。”《宋史·职官志五》:“司農寺……{乾道}二年﹐詔糧綱有欠﹐從本寺斷遣監納﹐情理重者﹐大理寺推勘。”《隋书·酷吏传·燕荣》:“於是遣{弘嗣}監納倉粟。”
私納-汉语大词典
私納
【1】犹私取。《宋史·高宗纪一》:“{洪芻}等坐圍城日括金銀自盜﹐及私納宫人﹐{芻}及{余大均}﹑{陳沖}貸死﹐流{沙門島}﹐餘五人罪有差。”
科納-汉语大词典
科納
【1】犹科输。《宋史·食货志上五》:“〔{熙寧}〕十年﹐知{彭州}{吕陶}奏……自{熙寧}六年施行役法﹐至今四年﹐臣本州四縣﹐已有寬剩錢四萬八千七百餘貫﹐今歲又須科納一萬餘貫。”
百納-汉语大词典
百納
【1】见“百衲”。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汉语大词典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1】见“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汉语大词典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亦作“[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1】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不要举手端正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閒;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請老兄另托高賢﹐小弟告回。”《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張勝}道:‘使不得!第一家中母親嚴謹;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要來{張勝}家中﹐斷然使不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先生是讀書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君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明}{陆采}《明珠记·抄没》:“深感將軍好意﹐争奈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雖則結爲義父﹐難免外人議論。”
登納-汉语大词典
登納
【1】选入。{唐}{楼颖}《<国秀集>序》:“自{開元}以來﹐維{天寳}三載﹐譴謫蕪穢﹐登納菁英﹐可被管弦者都爲一集。”
矜納-汉语大词典
矜納
【1】怜惜允纳。{南朝} {齐}{王俭}《求解选表》:“款言彰於侍接﹐丹誠布於朝野﹐物議不以爲非﹐聖心未垂矜納。”
聘納-汉语大词典
聘納
【1】谓以礼娶亲。古代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聘指问名﹐纳指纳征﹐亦称纳币。《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唐}{谷神子}《博异志·张不疑》:“聘納則無﹐市一婢耳。”《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紱絻而親迎﹐非不煩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淫也。”《文选·范晔<後汉书·皇后纪论>》:“所以明慎聘納﹐詳求淑哲。”{李周翰}注:“聘﹐問;納﹐取也。”
聚納-汉语大词典
聚納
【1】聚敛纳贿。{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二:“{薛吉}不厲清節﹐守{汾州}有聚納之響。”《南史·萧思话传》:“以爲{豫章}内史﹐聽其肆意聚納﹐由是在郡著貪暴之聲。”
聲納-汉语大词典
聲納
【1】[英 sonar]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进行导航和测距的技术或设备。军事上用于侦察﹐也用于测量海深和发现鱼群等方面。
聽納-汉语大词典
聽納
【1】听从采纳;听谏纳善。《新唐书·李绛传》:“{玄宗}嘗歷試官守﹐知人之艱難﹐臨御初﹐任用{姚崇}﹑{宋璟}﹐勵精聽納﹐故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誠見陛下聖德寬大﹐聽納不疑。”《後汉书·桓谭传》:“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黄白之術﹐甚爲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明}{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有言責者﹐公是公非﹐各宜奮讜直﹐以資聽納。”
笑納-汉语大词典
笑納
【1】请人接受馈赠时说的套语。{郭沫若}《屈原》第二幕:“送了这点菲薄的礼物﹐以备阁下和阁下的舍人们回{魏国}去的路费﹐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阁下笑纳。”《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再帶去些微土物﹐千里送鵝毛﹐笑納可也。”
答納珠-汉语大词典
答納珠
【1】下垂的耳珠。{明}{朱有燉}《嘲戏·风流舍人》曲:“皂皮靴刺着倒提雲﹐答納珠墜着耳輪。”
籍納-汉语大词典
籍納
【1】{宋}时将欠户的产业按高价没入官府折还欠钱谓之籍纳。{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已經估覆三估不伏定﹐即以所估高價籍定者﹐謂之籍納。惟籍納産業﹐方許給還。”《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先是殿中侍御史{王奇}﹐請籍納職田以助賑貸。”
補納-汉语大词典
補納
【1】缝补。《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雅性節儉……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温﹐無有緣飾。”【2】补阙献纳。{晋}{常璩}《华阳国志·後贤志·文立》:“{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立}自内侍﹐獻可替否﹐多所補納。”【3】补充交纳。{宋}{刘克庄}《鹊桥仙·乡守赴丞相生日》词:“更將補納放寬些﹐便是箇﹐{西京}循吏。”
襃納-汉语大词典
襃納
亦作“[褒納]”【1】赞赏收纳, 嘉许采纳。《後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元初}中﹐復上縑萬匹﹐以助國費﹐{鄧太后}下詔襃納焉。”《新唐书·刘仁轨传》:“{貞觀}十四年﹐{校獵}{同州}。時秋斂未訖﹐{仁軌}諫曰:‘……少延一旬﹐使場圃畢勞﹐陛下六飛徐驅﹐公私交泰。’璽書褒納。”《明史·赵彦传》:“有傳我大{清}兵欲入{喜峰口}者﹐{彦}憂之﹐畫上八事﹐帝皆襃納。”
艾納-汉语大词典
艾納
亦作“[艾蒳]”【1】也称大艾。菊科。木质草本植物,叶互生,春末开花。我国产于{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将其叶片蒸馏后所得艾粉,精炼成艾片(也称冰片或艾脑香),可供药用,有解热﹑驱风﹑止痛﹑镇静之效。《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七·乐府古辞》:“■毺■■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马志}曰:“《廣志》云:艾納出西國﹐似細艾。”【2】古松﹑梅等树皮上生出的一种莓苔。有香气。{唐}{陆龟蒙}《苔赋》:“質被緑錢之美﹐香聞艾納之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马志}曰:“《廣志》云:……松樹皮上緑衣﹐亦名艾納﹐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東坡}《梅》詩云:‘憑仗幽人收艾納﹐國香和雨入莓苔。’艾納﹐梅枝上苔也。”
苞納-汉语大词典
苞納
【1】包容。苞, 通“包”。《晋书·慕容皝载记》:“主者奏以妖言犯上﹐致之于法﹐殿下慈弘苞納﹐恕其大辟﹐猶削黜禁錮﹐不齒於朝。”《宋书·索虏传》:“頃誅討蠻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爲寇賊。”
華納-汉语大词典
華納
【1】有雕饰的台阶。纳, 即纳陛。{明}{杨慎}《过石椿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诗之二:“城荒吊華納﹐山遠問蔥蒙。”
藏污納垢-汉语大词典
藏污納垢
【1】见“藏垢納污”。
藏垢納污-汉语大词典
藏垢納污
【1】包藏污垢。常以喻包容坏人坏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 山藪藏疾, 瑾瑜匿瑕, 國君含垢, 天之道也。”{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至今讀之者﹐無不魂驚髮豎﹐愈見神廟聖度﹐真如海嶽之藏垢納污靡不包容者。”亦作“[藏污納垢]”。{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李大钊}《青年与农村》:“若想扩清选举﹐使这种新制度不作高等流氓们藏污纳垢的巢穴﹑发财作官的捷径﹐非开发农村不可。”
納拜-汉语大词典
納拜
【1】低头拜见。納, 用同“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席望其家﹐遥拜其父祖﹐乃就坐。”{明}{李贽}《与周友山书》:“倘肯如此﹐弟當托兄先容﹐納拜大宗師門下。”
納國-汉语大词典
納國
【1】犹纳土。{宋}{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錢氏}({吴越王}{錢俶})納國未及百年﹐而墳廟堙圮﹐{杭}人哀之。”
納履-汉语大词典
納履
【1】借指辞别。{明}{陶宗仪}《辍耕录·屦舄履考》:“古人舄﹑屨﹑履至階必脱﹐唯著韤而入……{漢}賜劍履上殿﹐是不賜則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則納履而去。納﹐結也。”{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书》:“未有勳庸以報知遇﹐即納履而去﹐忠義之士﹐固如是乎?”【2】穿鞋。{明}{方孝孺}《息耕亭记》:“彼晨而興﹐纓冠納履。”《镜花缘》第八三回:“所以{信陵君}爲{侯生}執轡﹐{張子房}爲{圯上老人}納履﹐後來興王定霸﹐做出許多事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納顧-汉语大词典
納顧
【1】受到知遇。{宋}{沈辽}《贺州推官知阳朔县李君墓碣铭》:“及冠﹐遊{長沙}﹐造内閣{李公}﹐受於幕下﹐納顧甚厚。”{汉}{应璩}《与满炳书》:“昨者不遺﹐猥見照臨﹐雖昔{侯生}納顧於{夷門}﹐{毛公}受眷於逆旅﹐無以過也。”
納衣-汉语大词典
納衣
【1】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納, 通“衲”。《宋书·徐湛之传》:“〔{會稽公主}〕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爲汝父作此納衣。’”【2】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納, 通“衲”。{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慧持》:“{持}形長八尺﹐風神儁爽﹐常躡草屣﹐納衣半脛。”
納合-汉语大词典
納合
【1】复姓。{金}代有{纳合椿年}。见《金史》本传。
納室-汉语大词典
納室
【1】娶妻。{唐}{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崔生}母在故居﹐殊不知{崔生}納室。”{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李孝女》:“母卒既葬﹐乃爲弟納室﹐嫁其妹。”
納下-汉语大词典
納下
【1】采纳下面的意见。{汉}{王符}《潜夫论·明闇》:“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2】交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孔明}曰:‘將軍要去﹐誰爲副將?’{忠}曰:‘老將{嚴顔}﹐可同我去。但有疏虞﹐先納下這白頭。’”
納説-汉语大词典
納説
【1】犹言进谏。{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而人臣納説於君﹐因其既厭而止之﹐則易爲力。”{汉}{王充}《论衡·逢遇》:“進能有益﹐納説有補﹐人之所知也。”《汉书·陈汤传》:“{湯}明法令﹐善因事爲勢﹐納説多從﹐常受人金錢作章奏﹐卒以此敗。”{宋}{周密}《齐东野语·诗用史论》:“然{胡明仲}論{留侯}則云:‘善乎{子房}之能納説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後事而失機。不問則不言﹐有言則必當其可。’”
納宜-汉语大词典
納宜
【1】犹纳福。多用为书信中祝人安适之辞。{南朝} {梁}{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虯书》:“金涼佇運﹐想恒納宜﹐沖明在襟﹐履候無爽。”
納音-汉语大词典
納音
【1】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相合为六十音,与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参阅{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清}{钱大昕}《纳音说》。
納幣-汉语大词典
納幣
【1】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 择日具书, 送聘礼至女家, 女家受物复书, 婚姻乃定。亦称文定, 俗称过定。{宋}{苏轼}《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約而未納幣也。”《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細詢始末﹐乃知女十歲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納幣後始歸。”
納石-汉语大词典
納石
【1】茶名。{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之四二:“氈房納石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糞歸。”{陈衍}注:“納石﹐{韃靼}茶。”
納亨-汉语大词典
納亨
【1】犹纳牲。《周礼·天官·大宰》:“及納亨﹐贊王牲事。”{郑玄}注:“納亨﹐納牲。”{贾公彦}疏:“及殺訖﹐納與亨人﹐故言納亨。”按﹐亨人﹐主为外内饔煮肉者。
納納-汉语大词典
納納
【1】沾湿貌。{宋}{梅尧臣}《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納納喧灘齒。”《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王逸}注:“納納﹐濡溼貌也。”{唐}{刘禹锡}《踏潮歌》:“翌日風迴沴氣消﹐歸濤納納景昭昭。”【2】包容貌。{唐}{杜甫}《野望》诗:“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遥。”{清}{方文}《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納納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際情。”
納贖-汉语大词典
納贖
【1】纳银赎罪。{晋}{潘岳}《西征赋》:“丞屬號而守闕﹐人百身以納贖。”《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了緣}師徒雖不知情﹐但隱匿奸黨﹐杖罪納贖。”
納福-汉语大词典
納福
【1】指享福。{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偶尔出门做官﹐补过几次缺﹐都不久就重回到{北平}闭门纳福。”【2】迎祥得福。《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當營衛帝室,蠲邪納福。”后多用为问候祝颂之辞。《红楼梦》第六回:“{劉姥姥}只得蹭上來問:‘太爺們納福。’”
納還-汉语大词典
納還
【1】归还。《水浒传》第十二回:“既然是{楊制使}﹐就請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納還行李如何?”
納步-汉语大词典
納步
【1】犹留步。{明}{陶宗仪}《辍耕录·先辈谦让》:“{徐永之}先生爲{江}{浙}提舉日﹐客往訪之者﹐無間親疎貴賤﹐必送之於門外。客或請納步﹐則曰﹐不可﹐婦人送迎不踰閾。”
納隍-汉语大词典
納隍
【1】{汉}{张衡}《东京赋》:“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於隍。”谓推入城池中。按,《孟子·万章下》称{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納之溝中。”{张}赋本此意。后以“納隍”指出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宋}{王禹偁}《贺雪表》:“因百姓以爲心﹐思躋壽域;慮一夫之不獲﹐常若納隍。”《宋书·王僧达传》:“民有咨瘼之聲﹐君表納隍之志。”{唐}{陆贽}《论淮西管内水损处请同诸道遣宣慰使状》:“儻宏善救之心﹐當軫納隍之慮。”
納馬-汉语大词典
納馬
【1】犹纳粟。{明}代入监之资。{明}{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援納粟納馬等例﹐僥幸出身﹐殊壞士習。”{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景泰}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爲輸粟。”
納麓-汉语大词典
納麓
【1】《书·舜典》:“納于大麓, 烈風雷雨弗迷。”{孔}传:“麓, 録也。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后以“納麓”谓总揽大政。《旧唐书·哀帝纪》:“著{重華}納麓之功﹐彰{文命}導川之績。”{南朝} {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謙度﹐方追{重華}納麓之勤;約情撝操﹐乃取{文命}卑宫之義。”{宋}{王禹偁}《谢加朝请大夫表》:“去歲伏遇尊號皇帝陛下﹐詳觀國書﹐追念始祖﹐顧復不祧之廟﹐光揚納麓之勳。”
納屨踵决-汉语大词典
納屨踵决
【1】穿鞋而后跟即破。极言生活贫困。《韩诗外传》卷一:“{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絶﹐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决。”《庄子·让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絶﹐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决。”亦作“[納履踵决]”。
納受-汉语大词典
納受
【1】接受; 收受。《魏书·恩倖传·茹皓》:“{皓}頗敏慧﹐折節下人。而潛自經營﹐陰有納受﹐貨産盈積。”《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不然﹐當復相紹介於{益州}﹐兄弟使相納受。”《汉书·王章传》:“上初納受{章}言。”
納質-汉语大词典
納質
【1】送纳人质。{唐}{李翱}《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領{黄氏}帥其屬納質供賦。”《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永樂}〕四年遣子{刀典}入國學﹐實陰自納質。”《後汉书·和帝纪》:“〔{永元}三年〕詔曰:‘{北狄}破滅﹐名王仍降﹐{西域}諸國﹐納質内附。’”{宋}{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西漢}時{康居}國王納質於大單于。”
納寵-汉语大词典
納寵
【1】纳妾。{沙汀}《淘金记》十七:“另一个年岁相当的地主﹐更干脆娶了一名游娼作妾﹐可惜纳宠不久﹐老婆儿子便都和他闹决裂了。”《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季葦蕭}道:‘恭喜納寵。’”{明}{无名氏}《四贤记·开演》:“{烏古孫公}﹐享榮華富貴﹐乏嗣傳宗﹐堅心辭納寵﹐甘作白頭翁。”
納祐-汉语大词典
納祐
【1】犹纳福。{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恭惟發運學士﹐膺時納祐﹐與國同休。”
納-汉语大词典
納
“[纳]”的繁体字。《廣韻》奴答切,入合,泥。【1】入;使入。《书·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2】收藏;藏入。《书·金縢》:“公歸,乃納册于金縢之匱中。”{晋}{潘岳}《西征赋》:“納旌弓於鉉台,讃庶績於帝室。”{宋}{曾巩}《戚元鲁墓志铭》:“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曷以告哀?納銘于墓。”【3】引进;接受。《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前蜀}{韦庄}《夏夜》诗:“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凉。”【4】取;娶。《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如果朋友们凑趣说:‘那是怕你纳第三个姨太太。’”《国语·晋语六》:“殺三{郤}而尸諸朝,納其室以分婦人。”{韦昭}注:“納,取也;室,妻妾貨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宗室〕傾心來往了多時,畢竟納了{嚴蕊}爲妾。”【5】结交。《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今將軍當盛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吕}道,如是則可以免患。”{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温}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叙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6】贡献;缴纳。{欧阳予倩}《梁红玉》第一场:“我们平日衣也穿不暖,饭也吃不饱,辛辛苦苦纳了许多税,捐了许多钱。”《书·禹贡》:“百里賦納緫,二百里納銍。”《国语·晋语九》:“{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7】{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财货于官府取得监生亦称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人姓{金}名{滿}……少時讀書不就,將銀援例納了個令史,就參在本縣户房爲吏。”【8】穿;着。谓以脚跟着入鞋中。《礼记·玉藻》:“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孔颖达}疏:“納,猶著也。”《仪礼·既夕礼》:“屨外納。”{郑玄}注:“納,收餘也。”【9】归还。{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辭龍樓鳳閣,納象簡烏靴,棟梁材取次盡摧折。”【10】停,留。参见“[納步]”。【11】播;下。参见“[納種]”。【12】见“納納”。【13】用同“[捺]”。按下。{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一折:“把心上火權時納,到晩來把天文看咱。”{老舍}《四世同堂》十六:“牌没法打下去了。{冠先生}与{冠太太}都纳住气,不在客人面前发作。”《水浒传》第十九回:“{吴用}就血泊裏拽過頭把交椅來,便納{林冲}坐地。”【14】用同“[捺]”。低,低下。参见“[納頭]”﹑“[納拜]”。【15】用同“[呐]”。参见“[納喊]”。【16】通“[衲]”。补缀, 粗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帷帳屏風,壞則補納。”{汉}{王充}《论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改霞}欣然接住纸卷,很小心地放进书兜,书兜里还有语文﹑算术和帮她妈纳的一只鞋底子。”【17】通“[衲]”。引申为粗劣。参见“[納布]”。【18】通“[軜]”。古代驷马车上两旁两匹马的内侧缰绳。《荀子·正论》:“三公奉軶持納。”{杨倞}注:“納與軜同。軜謂驂馬内轡繫軾前者。”【19】姓。{元}代有{纳麟}。见《元史》本传。
納鞋-汉语大词典
納鞋
亦称“[納鞋底]”【1】用线缝制鞋底。納, 通“衲”。《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蕙蓮}道:‘我不得閑﹐與娘納鞋哩。’”{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女人们就坐在远点的地方纳鞋底﹐或者就只抱着她们的孩子。”
納入-汉语大词典
納入
【1】放进; 归入。{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東西數千里﹐上下數百年﹐盡納入兩個虚字中﹐此何等神力!”{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声音表现者须将诗文内容所要求的强调﹐一一纳入那节奏形式所规定的部位。”
納官-汉语大词典
納官
【1】捐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乃知道士之納官﹐皆爲琴也。”【2】授官。《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韦昭}注:“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官﹐一本作“宦”。【3】向官府交纳谷物。《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唐}{孔颖达}疏:“待秋收﹐然後取民新穀﹐以納官也。”
納凉-汉语大词典
納凉
【1】见“納涼”。
納賄-汉语大词典
納賄
【1】行贿。{清}{钮琇}《觚賸续编·严拒夜饮》:“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宋}{梅尧臣}《碧云騢》:“{趙稹}納賄中官{羅崇勳}﹐而引爲樞密副使。”{清}{李渔}《凰求凤·昼策》:“須要使他個個輸財﹐人人納賄﹐弄得老娘滿載而歸。”【2】受贿。《北史·樊子盖传》:“臣安能清止是﹐小心不敢納賄耳。”
納吉-汉语大词典
納吉
【1】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币之前, 男方卜得吉兆, 备礼通知女方, 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納吉用鴈﹐如納采禮。”{郑玄}注:“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清}{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一》:“古昏禮有六禮﹐今《朱子家禮》略去問名﹑納吉﹑請期﹐止用納采﹑納幣﹑親迎。”
納寶-汉语大词典
納寶
【1】见“納鉢”。
納剌-汉语大词典
納剌
【1】复姓。见《金史·金国语解》。
納陛-汉语大词典
納陛
【1】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錫”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 纳之于檐下, 不使尊者露而升, 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五錫納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納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納,内也,謂鑿殿基際爲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錫君納陛以登”{李周翰}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宋史·吕端传》:“又以{端}軀體洪大﹐宫庭階戺稍峻﹐特令梓人爲納陛。”此为木制者。
納節-汉语大词典
納節
【1】纳还朝廷所赐的旌节。亦借指辞官。{清}{吴伟业}《赠何匡山》诗:“早年納節卧滄浪﹐回首風塵鬢髮蒼。”《新唐书·齐映传》:“{滑毫}節度使{令狐彰}署掌書記﹐{彰}疾甚﹐引{映}託後事。{映}因説{彰}納節﹐歸諸子京師。”《宋史·岳飞传》:“{飛}與{庶}書:‘今歲若不舉兵﹐當納節請閑。’”
納種-汉语大词典
納種
【1】下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旱稻》:“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穀》:“薉若盛者﹐先鋤一遍﹐然後納種﹐乃佳也。”
納頭-汉语大词典
納頭
【1】低头。{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只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阿盖}在{梁王}与{段功}谈话之间﹐久已不胜其羞涩﹐经此一问﹐满脸涨得通红﹐一纳头向寺门跑去。”
納粹-汉语大词典
納粹
【1】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Partei)的缩写Nazi的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国家社会党, 是以{希特勒}为首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納禄-汉语大词典
納禄
【1】归还俸禄。谓辞官。《国语·鲁语上》:“若罪也﹐則請納禄與車服而違署。”{韦昭}注:“納﹐歸也;禄﹐田邑也。”{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朱昂}〕晩年以工部侍郎骸骨……内侍傳詔各賦詩餞行。凡四十八篇﹐獨{李翰}{長維}詩最奇絶﹐云:‘清朝納禄猶强健﹐白首還家正太平。’”{宋}{陆游}《跋<盘涧图>》:“時予納禄已三年﹐居{會稽}{山陰}之{三山}。”
納垢藏污-汉语大词典
納垢藏污
【1】{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使客氣藉口立名抗節﹐受人錢甘心納垢藏污。”
納胯那腰-汉语大词典
納胯那腰
【1】见“納胯挪腰”。
納用-汉语大词典
納用
【1】采用。《孔丛子·公仪》:“君若饑渴待賢﹐納用其謀﹐雖蔬食水飲﹐{伋}亦願在下風。”《旧唐书·方伎传·严善思》:“數上表陳時政得失﹐多見納用。”《汉书·谷永传》:“故推{永}等使因天變而切諫﹐勸上納用之。”
納宦-汉语大词典
納宦
【1】见“納官”。
納揆-汉语大词典
納揆
【1】任用百官。语出《书·舜典》:“納于百揆, 百揆時叙。”《隋书·高祖纪下》:“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心盡帝圖﹐茂績殊勳﹐力宣王府。”《宋书·恩倖传·徐爰》:“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
納污藏垢-汉语大词典
納污藏垢
同“[納污含垢]”【1】{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舊病未去﹐新病復來﹐日積月深﹐納污藏垢﹐馴至良醫束手﹐岌岌待亡。”{欧榘甲}《新广东》:“此私會也﹐人類不齊﹐流品最雜﹐爲納污藏垢之巢窟。”
納土-汉语大词典
納土
【1】献纳土地。谓归附。{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吴郡}於{太平興國}中﹐{錢氏}納土﹐士始試於京師焉。”{清}{叶廷琯}《吹网录·吴越王鏐改元应补》:“此因{錢氏}子孫自納土以後﹐既深諱其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以{黎洞}納土﹐曲赦{廣西}。”【2】奉献泥土。{明}{沈德符}《野獲编·禨祥·妖言进土》:“{宋}{政和}七年﹐{汴京}修{二郎廟}﹐俱云獻土﹐或云納土﹐競相擔負﹐晝夜喧闐﹐街陌充塞﹐自春歷夏不休。”
納坦-汉语大词典
納坦
【1】复姓。{金}代有{纳坦谋嘉}。见《金史》本传。
納職-汉语大词典
納職
【1】犹纳贡。《史记·平準书》:“《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淮南子·原道训》:“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高诱}注:“職﹐貢也。”
納貢-汉语大词典
納貢
【1】{明}代科举制度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 由生员捐纳者称纳贡, 而由普通民人捐纳者称例监。{清}代有例贡, 性质相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東海}{李蘭臺}見而器之﹐收諸幕中﹐資以膏火﹐爲之納貢﹐使應{順天}舉。”《明史·选举志一》:“生員曰貢監……同一貢監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2】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史记·齐太公世家》:“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晋书·潘岳传》:“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奏言‘{山東}吏治廢弛﹐借納貢名﹐貪婪無厭。’”{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邓克拉土邦}时时蹂躏森林地带的其他土邦﹐要它们输诚纳贡。”
納西族-汉语大词典
納西族
【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籍称为“摩沙”或“磨些”。人口27.8万(1990年)。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以农业为主, 兼事畜牧。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通用汉文。
納新吐故-汉语大词典
納新吐故
【1】犹吐故纳新。吸入新鲜的吐弃陈旧的。语出《庄子·刻意》:“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明}{梅鼎祚}《玉合记·入道》:“他教我納新吐故﹐却老還童。”{元}{王祯}《农书》卷十六:“徇公滅私﹐乃爲而勿有;納新吐故﹐亦用當其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不損上藥﹐愈益下田﹐熊經鳥伸﹐納新吐故﹐無七情以奪魂魄﹐無百慮以煎肺肝。”
納肝-汉语大词典
納肝
【1】《吕氏春秋·忠廉》:“{衛懿公}有臣曰{弘演}, 有所於使。{翟}人攻{衛}……及{懿公}於{榮澤}, 殺之, 盡食其肉, 獨捨其肝。{弘演}至, 報使於肝, 畢, 呼天而啼, 盡哀而止, 曰:‘臣請爲襮。’因自殺, 先出其腹實, 内{懿公}之肝。”内, 同“納”。后以“納肝”为忠烈的典故。《隋书·诚节传序》:“{申蒯}斷臂於{齊莊}﹐{弘演}納肝於{衛懿}……凡在立名之士﹐莫不庶幾焉。”{明}{邵璨}《香囊记·潜回》:“那飲藥{譙玄}﹐納肝{弘演}﹐高風勁節真堪羡!”{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廟社淪胥﹐主臣同盡﹐納肝無救於{衛}滅﹐藏血何補於{周}危﹐窮塵終古﹐寧不恫乎?”
納婦-汉语大词典
納婦
【1】娶妇。《易·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納涼-汉语大词典
納涼
亦作“[納凉]”【1】乘凉。{宋}{苏轼}《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遥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納涼玩月﹐到處有之。”{王统照}《搅天风雪梦牢骚》:“若在夏天﹐虽是晩上由那里经过﹐还可与纳凉的农人们相谈。”{南朝} {陈}{徐陵}《内园逐凉》诗:“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納夏-汉语大词典
納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郑玄}注:“四方賓來﹐奏《納夏》。”
納交-汉语大词典
納交
【1】结交。《朱子语类》卷二八:“其行輩與吾相若者﹐則納交取友﹐親炙漸磨。”《宋史·张忠恕传》:“始{魏了翁}嘗勉{忠恕}以植立名節﹐無隤家聲﹐及是嘆曰:‘{忠獻}有後矣!’{真德秀}聞之﹐更納交焉。”{明}{归有光}《醯》:“是一事之微﹐可以納交也﹐可以爲惠也﹐可以使人稱我也。”
納監-汉语大词典
納監
【1】{明}{清}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洪由义》:“爲長子捐官﹐次子納監。”《儒林外史》第三回:“現放着我這幾個弟兄在此﹐每人拿幾十兩銀子借與{周相公}納監進場。”
納鞋底-汉语大词典
納鞋底
【1】见“納鞋”。
納款-汉语大词典
納款
【1】归顺; 降服。{清}{魏源}《圣武记》卷一:“{許定國}誘殺{高傑}﹐遂與{李際遇}先後納款。”{唐}{张说}《裴公神道碑》:“俄而銜璧轅門﹐釋縛納款。”{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纳款﹑通敌的鬼蜮行为﹐一到现在﹐就好像都是‘前进’的光明事业。”《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加以納款通和﹐布德脩禮。”{李善}注:“納其款關之誠﹐而通其和好之禮。”
納污藏疾-汉语大词典
納污藏疾
【1】《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 山藪藏疾, 瑾瑜匿瑕, 國君含垢, 天之道也。”后以“納污藏疾”比喻包容罪过错失。《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長孫無忌}等請誅{志冲}。上手詔:‘五嶽陵霄﹐四海亙地﹐納污藏疾﹐無損高深。’”
納佑-汉语大词典
納佑
【1】犹纳福。{宋}{张孝祥}《点绛唇》词:“四到{蘄州}﹐今年更是逢重九。應時納佑﹐隨分開尊酒。”
納失失-汉语大词典
納失失
【1】见“納石失”。
納賂-汉语大词典
納賂
【1】行贿。《国语·晋语九》:“{梗陽}人有獄將不勝﹐請納賂於{魏獻子}﹐{獻子}將許之。”【2】受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慶曆}八年﹐有言博士以美謚加於人﹐以利濡潤﹐有同納賂。”
納蘭-汉语大词典
納蘭
【1】复姓。{金}代有{纳兰邦烈}。
納鉢-汉语大词典
納鉢
亦作“[納寶]”【1】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金}﹑{元}时国君的行营。{元}{周伯琦}《<扈从诗>前序》:“啟行至{大口}﹐留信宿﹐歷{皇后店}{皁角}﹐至{龍虎臺}﹐皆納鉢。猶{漢}言頓宿所也。”{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納喇-汉语大词典
納喇
【1】复姓。{清}有{显祖}继妃{纳喇氏}﹑{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等。见《清史稿·后妃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