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繩

繩(繩)是什么意思

  • 一繩-汉语大词典

    一繩

    【1】一根绳索。{汉}{严遵}《道德指归论》:“胎之新乳也﹐一繩制之;及其爲牡也﹐羅網不能禁也。”《後汉书·徐稺传》:“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爲棲棲不遑寧處?”《新唐书·王重荣传》:“{珂}恃{太原}侮慢我﹐爾持一繩縛之。”【2】犹一行。{清}{黄景仁}《清平乐·河间晓发》词:“茅檐士銼﹐著箇凄凉我﹐替戾聲催裝上馱﹐冷雁一繩先過。”{清}{吴蔚光}《齐天乐·雁》词:“西風不管﹐共衰柳寒鴉﹐一繩吹亂。”【3】{清}代计算田亩的一种单位。《清文献通考·田赋五》:“{順治}元年設立官莊﹐是時近畿百姓帶地來投﹐設爲納銀莊頭﹐願領入官地畝者﹐亦爲納銀莊頭﹐各給繩地﹐每四十二畝爲一繩。”

  •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井繩-汉语大词典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1】见“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 世繩-汉语大词典

    世繩

    【1】社会的礼法。《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優文答報”{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曰:“固當羈絆於世繩﹐維繫於禄位。”

  • 中繩-汉语大词典

    中繩

    【1】符合墨线。《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爲度。”《荀子·劝学》:“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2】谓适度。{明}{何景明}《进舟赋》:“量左右以中繩兮﹐察緩急之所宜。”【3】喻符合标准。《吕氏春秋·离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 直繩-汉语大词典

    直繩

    【1】指正直的人。{唐}{卢纶}《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诗:“投足經危路﹐收才遇直繩。”【2】喻法制。《北史·李彪传论》:“逮於直繩在手﹐厲氣明目﹐持堅無路﹐末路蹉跎。”{唐}{高適}《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彼邦本倔强﹐習俗多驕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撓直繩。”《魏书·高恭之传》:“{道穆}外秉直繩﹐内参機密﹐凡是益國利民之事﹐必以奏聞。”【3】以法制裁。{宋}{曾巩}《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無直繩肅下之誼﹐有浮言罔上之迹。”《北史·裴延儁传》:“{延儁}在臺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後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直繩則虧喪恩舊﹐橈情則違廢禁典;選德則功不必厚﹐舉勞則人或未賢。”{三国} {魏}{曹操}《与太尉杨彪书》:“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4】正直如绳墨。《南史·褚玠传》:“及爲御史中丞﹐甚有直繩之稱。”{唐}{杜甫}《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使君傳舊德﹐已見直繩心。”《晋书·李胤传》:“遷御史中丞﹐恭恪直繩﹐百官憚之。”

  • 絛繩-汉语大词典

    絛繩

    【1】丝带子。{唐}{徐凝}《回施先辈见寄新诗》之一:“九幽仙子西山卷﹐讀了絛繩繫又開。”

  • 准繩-汉语大词典

    准繩

    【1】引申为标准;准则。{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且日月山水諸文﹐宛轉悉如其像﹐非若隸書之局就准繩﹐與形相失。”【2】测定平直的器具。准,测定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线的墨线。《吕氏春秋·分职》:“巧匠爲宫室﹐爲圓必以規﹐爲方必以矩﹐爲平直必以准繩。”{毕沅}校注:“{李}本作准﹐别本作準。”

  • 刀繩-汉语大词典

    刀繩

    【1】刀和绳。用指自尽之具。《新五代史·杂传·杨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儷﹐我已爲{朱公}婦矣﹐無面視君﹐有刀繩而已!”

  • 刻繩-汉语大词典

    刻繩

    【1】限制约束。{清}{谭嗣同}《仁学》十四:“夫禮﹐依仁而著﹐仁則自然有禮﹐不待别爲標識而刻繩之。”

  • 句繩-汉语大词典

    句繩

    【1】即钩绳。正曲直的工具。《文子·自然》:“若夫規矩句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爲巧也。”

  • 司繩-汉语大词典

    司繩

    【1】负责颁行法令。{南朝} {宋}{谢庄}《宋明堂歌·歌黄帝》:“履建宅中寓﹐司繩御四方。裁化偏寒燠﹐布政周炎涼。”【2】主持纠察的官员。{明}{何景明}《何子·用直》:“故直節之士﹐邦之司繩而國之强禦也。故司繩不得職﹐則邪枉行矣。”

  • 從繩-汉语大词典

    從繩

    【1】依照绳墨取直。《书·说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孔}传:“言木以繩直﹐君以諫明。”【2】指笔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明}{李贽}《八物》:“譬之於鳥則賓鴻﹐於獸則獵犬﹐於草則國老﹐於木則從繩。同於鳥獸草木﹐而又不同於鳥獸草木﹐則以其爲鳥獸草木本類之獨著耳。”【3】比喻匡正君失。《旧唐书·李蔚传》:“臣過忝渥恩﹐言虧匡諫﹐但舉從繩之義﹐少裨負扆之明。”{唐}{朱湾}《咏柏板》:“赴節心長在﹐從繩道可觀。”

  • 徽繩-汉语大词典

    徽繩

    【1】徽索。指捆绑罪人的绳索。亦比喻囚禁。{南朝} {梁}{王僧孺}《辞府笺》:“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解籙收簪﹐且歸初服。”

  • 宛轉繩-汉语大词典

    宛轉繩

    【1】古时北方妇女在端午日佩带的结成人像的绳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婦人〕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爲人像帶之。”

  • 寢繩-汉语大词典

    寢繩

    【1】躺卧时身直如绳。亦喻行事依照准则不逾矩。《淮南子·览冥训》:“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高诱}注:“寢繩﹐直身而卧也。”{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伏惟皇帝陛下﹐祥摛戴玉﹐拓地軸以登皇;道契寢繩﹐掩天紘而踐帝。”

  • 尺繩-汉语大词典

    尺繩

    【1】本指工匠量长短﹑较曲直的工具,引申为约束,拘囿。{清}{顾炎武}《菰中随笔》:“蓋去古法愈遠﹐而倜儻跅弛之士﹐其不諧尺繩於科目﹐受羈馽於銓曹者﹐少得以自達矣。”

  • 尺步繩趨-汉语大词典

    尺步繩趨

    【1】谓行有准绳,循法度。{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豈不周規折矩﹐尺步繩趨﹐佳乎否乎?”

  • 履繩-汉语大词典

    履繩

    【1】谓践行直道。《文子·上德》:“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險者﹐不得履繩。”《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高诱}注:“繩﹐直正也。”

  • 引繩批根-汉语大词典

    引繩批根

    亦作“[引繩排根]”【1】比喻合力排斥异己。《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汉书·灌夫传》作“引繩排根”。{颜师古}注:“言{嬰}與{夫}共相提挈﹐有人生平慕{嬰}{夫}﹐後見其失職而頗慢弛﹐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與交。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宋}{程大昌}《考古编·庄子一》:“古今多罪{周}({莊周})之詆訾{堯}﹑{舜}﹑{孔子}﹐則相與引繩排根﹐一切斥爲異端。”{清}{钱谦益}《廷试策》:“彼爲引繩批根之言﹐以刼衆而行其私。”{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己不辦事﹐立於辦事者之後﹐引繩批根以嘲諷掊擊。”

  • 引繩排根-汉语大词典

    引繩排根

    【1】见“引繩批根”。

  • 引繩切墨-汉语大词典

    引繩切墨

    【1】木工拉墨线裁直。用以比喻刚直不阿。{清}{钱谦益}《刘公墓志铭》:“引繩切墨﹐不少假易。”{章炳麟}《訄书·订文》:“若是﹐則布政之言﹐明清長弟﹐較然如引繩以切墨﹐品庶昭蘇﹐而啙偷者競矣。”

  • 引繩棋布-汉语大词典

    引繩棋布

    【1】形容纵横整齐。{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廬舍道巷﹐引繩棋布。”

  • 引繩-汉语大词典

    引繩

    【1】牵拉绳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爲緜蕞野外”{司马贞}索隐引{三国}{吴}{韦昭}曰:“引繩爲緜﹐立表爲蕞。”{郭沫若}《前茅·暴虎辞五》:“懸未及地召止之﹐令人引繩不令落。”【2】特指木工拉墨线。{宋}{洪刍}《板屋》诗:“風吟日暴雨所沐﹐巧匠引繩如解玉。”{清}{曾国藩}《邓湘皋先生墓表》:“引繩落斧﹐剖晰毫釐。”

  • 玉繩-汉语大词典

    玉繩

    【1】比喻雨滴。{唐}{张萧远}《兴善寺看雨》逸句:“須臾滿寺泉聲合﹐百尺飛簷掛玉繩。”【2】星名。常泛指群星。{唐}{陆龟蒙}《新秋月夕作吴体以赠》诗之二:“清談白紵思悄悄﹐玉繩銀漢光離離。”《文选·张衡<西京赋>》:“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瑶光與玉繩。”{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爲玉繩。”《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只見玉繩低度﹐朱户無聲﹐此景堪羨。”{清}{王夫之}《薑斋诗话》附录《夕堂永日绪论外编》:“有代字法﹐詩賦用之﹐如月曰‘望舒’﹐星曰‘玉繩’之類。”

  • 朱絲繩-汉语大词典

    朱絲繩

    【1】指琴瑟上的丝弦。{南朝} {宋}{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 朱繩縈社-汉语大词典

    朱繩縈社

    【1】见“朱絲縈社”。

  • 朱繩-汉语大词典

    朱繩

    【1】红色的帘绳。{宋}{梅尧臣}《和谢希深会圣宫》:“叢楹琢文石﹐連網絡朱繩。”【2】弦乐器上的红色丝弦。{唐中宗}《授李承嘉户部尚书制》:“堅同白玉﹐直若朱繩。”{宋}{范仲淹}《移苏州谢两府》:“佩黄裳之文﹐庶揚於易教;詠朱繩之直﹐無忝於詩人。”

  • 枉墨矯繩-汉语大词典

    枉墨矯繩

    【1】比喻违背准绳﹑准则。{南朝} {梁}{江淹}《尚书符》:“箕賦深斂﹐毒被南{郢};枉墨矯繩﹐害著西{荆}。”{胡之骥}注:“{宋玉}《九辯》曰:‘背繩墨而改錯。’{王逸}注曰:‘違廢聖典﹐背仁義也。’”

  • 枕方寢繩-汉语大词典

    枕方寢繩

    【1】枕方石,睡绳床。《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寢繩﹐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寢繩謂織繩爲牀﹐人寢其上。{高}説非。”《文子·精神》作“枕石寢繩”。

  • 枕石寢繩-汉语大词典

    枕石寢繩

    【1】见“枕2方寝繩”。

  • 枲繩-汉语大词典

    枲繩

    【1】麻绳。《墨子·备穴》:“約枲繩以牛丌下﹐可提而與投。”{孙诒让}间诂:“{蘇}云:‘枲繩﹐麻繩也。’”

  • 機繩-汉语大词典

    機繩

    【1】机轴绳墨。比喻机要重任。{南朝} {梁}{江淹}《为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二表》:“身薄施厚﹐感厲愈深。遂負機繩之託﹐猥集衡梁之任。”{胡之骥}注:“言機軸繩墨之託也。”

  • 咸繩-汉语大词典

    咸繩

    【1】古代束棺木的绳子。《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汉}{郑玄}注:“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孔颖达}疏:“云‘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者﹐以今人之語證經﹐緘是束棺之物。”《骈雅·释器》:“咸繩﹐棺束也。”

  • 甕牖繩樞-汉语大词典

    甕牖繩樞

    【1】用破瓮口作窗户,用绳子缚着门枢。指房屋简陋,家境贫穷。{汉}{贾谊}《过秦论》上:“{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甕﹐一本作“罋”。《富尔敦发明轮船弹词》:“{富爾敦}﹐初不過﹐甕牖繩樞窶人子﹐到後來﹐轟轟烈烈一世驚。”亦作“[甕牖桑樞]”。桑枢﹐以桑枝为门轴。{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可便望蘭堂畫閣﹐剗地着我甕牖桑樞。”

  • 正視繩行-汉语大词典

    正視繩行

    【1】谓言行正直。{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視繩行﹐無間其裏﹐必能正其人心矣。”

  • 正色直繩-汉语大词典

    正色直繩

    【1】谓严正执法。《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遷御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廻避﹐百寮憚之。”

  • 曲繩-汉语大词典

    曲繩

    【1】犹枉法。《晋书·熊远传》:“{姬公}不曲繩於天倫﹐{叔向}不虧法於孔懷。”

  • 曳繩釣-汉语大词典

    曳繩釣

    【1】钓渔具的一种。由钓线﹑钓钩﹑沉子等部分组成。钓钩装有真饵或假饵,由钓船拖曳前进,诱鱼追食上钩。常用以钓捕海洋中大型贪食性鱼类。

  • 法繩-汉语大词典

    法繩

    【1】以法律制裁。{明}{沈德符}《野獲编·禁卫·舍人校尉》:“此輩紈絝﹐非可以理喻法繩者。”【2】捆绑犯人的绳子。{许地山}《危巢坠简·归途》:“巡警忽然看见离尸体不远处有一把浮现在雪上的小手枪﹐于是进前去﹐用法绳把它拴起来。”{蒲州梆子}《归宗图》第二场:“俱家人带法绳伏罪进京。”

  • 法脈準繩-汉语大词典

    法脈準繩

    【1】犹言法则标准。{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

  • 油繩-汉语大词典

    油繩

    【1】方言。即麻花。{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 準繩-汉语大词典

    準繩

    【1】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准,测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汉}{陆贾}《新语·道基》:“故聖人防亂以經藝﹐工正曲以準繩。”《史记·夏本纪》:“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2】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文子·下德》:“帝者不體陰陽即侵﹐王者不法四時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繩即廢。”{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提紀綱者﹐不能以準繩檢下﹐而曰密奏風聞。”《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近科的文章本也華靡過甚﹐我們既奉命來此﹐若不趁此着實的洗伐一番﹐伊于胡底?諸公把這話奉爲準繩罷。”{夏衍}《力与巧》:“学了文法就可以使你的文章有规矩﹐有准绳﹐而不至于犯不通的错误。”【3】衡量;裁督。多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梁书·到洽传》:“領尚書左丞﹐準繩不避貴戚﹐尚書省賄賂莫敢通。”【4】指使严格遵守法制。《新唐书·韩偓传》:“{偓}因薦御史大夫{趙崇}勁正雅重﹐可以準繩中外。帝知{偓}﹐{崇}門生也﹐嘆其能讓。”

  • 牛鼻繩-汉语大词典

    牛鼻繩

    【1】系在牛鼻环上用以牵牛的绳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般载杂卖》:“梢横一木﹐以獨牛在轅内﹐項負横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

  • 抅繩-汉语大词典

    抅繩

    【1】两头有搭钩的绳子。{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只有這一個放下他那抅繩匾擔立在道旁﹐明明是個打柴的了。”

  • 拘繩-汉语大词典

    拘繩

    【1】拘泥于成法。{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墓铭辨例》:“末學拘繩﹐少見多怪。”

  • 抱表寢繩-汉语大词典

    抱表寢繩

    【1】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文子·下德》:“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内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

  • 推繩-汉语大词典

    推繩

    【1】审问处治。《北齐书·酷吏传·毕义云》:“前爲{汲郡}太守{翟嵩}啓列:{義雲}從父兄{僧明}負官債﹐先任京畿長吏﹐不受其屬﹐立限切徵﹐由此挾嫌﹐數遣御史過郡訪察﹐欲相推繩。”《旧唐书·许敬宗传》:“若使嫌隙是實﹐即合據法推繩。”《梁书·张缅传》:“{緬}居憲司﹐推繩無所顧望﹐號爲勁直。”

  • 擲繩-汉语大词典

    擲繩

    【1】古百戏的一种。《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木人奏音聲……及爲百戲﹐跳劒﹐舞輪﹐昇竿﹐擲繩﹐皆如生無異。”

  • 胡繩-汉语大词典

    胡繩

    【1】香草名。《楚辞·离骚》:“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王逸}注:“胡繩﹐香草也。”{唐}{陆龟蒙}《采药赋》:“胡繩繫晷以難駐﹐曷車載春而不返。”{清}{方文}《盛林玉阁中喜遇李三石》诗:“石上偶然窺宛委﹐花前纔與結胡繩。”{清}{方文}《自题采药图用谈长益韵》:“却訝{靈均}好奇服﹐製荷衣又索胡繩。”

  • 火繩-汉语大词典

    火繩

    【1】古代枪炮的引火绳。《镜花缘》第八回:“{林之洋}提着鳥槍﹑火繩﹐{唐敖}身佩寳劍﹐曲曲彎彎﹐越過前面山頭。”{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搬運子藥﹑火繩及一切軍裝等項﹐共用長夫三十名。”【2】用艾﹑草等搓成的绳,燃烧发烟,用来驱除蚊虫或引火。{柳杞}《好年胜景》:“还有成捆成辫用野蒿野艾编成的火绳。这种火绳是熏除蚊子用的﹐驱邪味用的……露宿时警戒野兽用的﹐是人们走夜路照明壮胆用的。”

  • 火繩槍-汉语大词典

    火繩槍

    【1】用火绳作导火线的枪。{太平天囯}歌谣:“赤手空拳擒{清}將﹐矛槍打敗火繩槍。”

  • 煞繩-汉语大词典

    煞繩

    【1】用来勒紧车上装载的东西的绳子。

  • 應繩-汉语大词典

    應繩

    【1】喻符合规矩法度。{晋}{陆机}《文赋》:“苟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2】合乎绳墨。《庄子·马蹄》:“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 申繩-汉语大词典

    申繩

    【1】执法。{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請託無所容﹐申繩不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附己。”

  • 矩繩-汉语大词典

    矩繩

    【1】曲尺与墨绳。比喻规矩法度。《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叙录》:“唯{開元}之定今隸﹐爲後世之矩繩﹐於今用之﹐正極爲衡。”

  • 秋繩-汉语大词典

    秋繩

    【1】秋草结子。《周礼·秋官·薙氏》:“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郝懿行}《证俗文》以为“繩”系“”或“■”之讹﹐“”﹑“■”皆古“孕”字。

  • 痛繩-汉语大词典

    痛繩

    【1】严厉地制裁。《史记·酷吏列传》:“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姦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唐}{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諸州刺史等……但受節將指撝﹐不懼朝廷典憲﹐共爲蒙蔽﹐皆合痛繩。”{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禁人有犯﹐薄示之辱﹐教以改過而已;至於老姦宿惡不可以情用者﹐深治而痛繩之﹐終不以爲夸也。”

  • 蛛繩-汉语大词典

    蛛繩

    【1】蛛丝。{唐}{姚合}《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絲網張空際﹐蛛繩續瓦溝。”

  • 箔經繩-汉语大词典

    箔經繩

    【1】编帘子的绳。可作中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二·帘箔》:“箔經繩﹐主治癰疽有膿不潰﹐燒研和臘豬脂傅下畔﹐即潰﹐不須鍼灸。”

  • 自繩-汉语大词典

    自繩

    【1】约束自己。{宋}{苏轼}《祭黄幾道文》:“入爲御史﹐以直自繩。”{孙中山}《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既不能以紀律自繩﹐也不能以紀律繩人。”{唐}{韩愈}《寄卢仝》诗:“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 糾繩-汉语大词典

    糾繩

    亦作“[糺繩]”【1】督察纠正。{唐}{司空图}《成均讽》:“掖庭絃吹﹐先罷賞於材人;司隸糾繩﹐次申嚴於權右。”{前蜀}{杜光庭}《莫庭乂本命醮词》:“南天司禄算之文﹐北斗統糺繩之目。”《魏书·高恭之传》:“自頃以私鑄薄濫﹐官司糾繩﹐挂網非一。”{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辞》:“苟無以鞭策之﹐糾繩之﹐吾恐無方針之行駛﹐將旋於巨浪盤渦中以沉溺也。”

  • 紅繩-汉语大词典

    紅繩

    【1】红色绳子。{元}{宋无}《春愁诗》:“金雁塵香暗鳳絃﹐紅繩風緊閣秋千。”《金史·礼志九》:“肆赦儀﹐設捧制書木鶴仙人一﹐以紅繩貫之﹐引以轆轤﹐置於御前欄干上。”【2】犹红线。谓缔结婚姻。川剧《谭记儿》第一场:“说什么人言可畏﹐非是奴守志不坚﹐想淑女{卓氏}{文君}﹐奔{司马}佳话早传。又怎奈红绳已被我剪断﹐红叶逐水去不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須玉杵千金聘﹐已許紅繩兩足纏。”

  • 絨繩-汉语大词典

    絨繩

    【1】用羊毛或兔毛﹑驼毛等制成的绳。可以编织衣物。《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解散青絲﹐剪下一縷﹐用五彩絨繩結之。”{茅盾}《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用两股头的细绒绳替小小姐结一件衬衫。”

  • 結繩-汉语大词典

    結繩

    【1】上古无文字, 结绳以记事。《易·繫辞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颖达}疏:“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明}{徐渭}《代云南策问》之三:“自結繩以後至三王五帝。”{晋}{孙绰}《喻道论》:“夫時移世異﹐物有薄淳﹐結繩之前﹐陶然太和。”

  • 絲繩-汉语大词典

    絲繩

    【1】丝编之绳。《宋史·舆服志三》:“〔冕〕以金飾版側﹐以白玉珠爲旒﹐貫之以五采絲繩。”{汉}{辛延年}《羽林郎》诗:“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絶。”【2】指钓丝。《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把絲繩抛下﹐没十來句話的工夫﹐就有一個楊葉竄兒﹐吞着鈎子﹐把漂兒墜下去。”

  • 綏繩-汉语大词典

    綏繩

    【1】执以登车稳身的绳索。{清}{黄宗羲}《左副都御史施公神道碑铭》:“乘龍冉冉帝上昇﹐前無疑弼後無丞﹐公獨攀髯執綏繩。”

  • 維繩-汉语大词典

    維繩

    【1】用绳系缚。比喻加以束缚。《淮南子·道应训》:“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此所謂{筦子}梟飛而維繩者。”{高诱}注:“言爲士者﹐上下無常﹐進退無恒﹐不可繩也。以喻飛梟﹐從下繩維之﹐而欲翺翔﹐則不可也。”

  • 緘繩-汉语大词典

    緘繩

    【1】古代用以束棺的绳索。《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汉}{郑玄}注:“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

  • 縚繩-汉语大词典

    縚繩

    【1】丝带子。{南朝} {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方當開兹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翫於書帷﹐長循環於纖手。”

  • 繩-汉语大词典

    “[绳]”的繁体字。《集韻》弭盡切,上準,明。【1】见“繩3繩”。

  • 繩-汉语大词典

    “[绳]”的繁体字。《集韻》以證切,去證,以。【1】草结籽。《周礼·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郑玄}注:“含實曰繩。”{陆德明}释文:“繩音孕,以證反。”

  • 繩-汉语大词典

    “[绳]”的繁体字。《廣韻》食陵切,平蒸,船。【1】绳子。{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唐}{韩愈}《张中丞传·後叙》:“引繩而絶之,其絶必有處。”《易·繫辞下》:“作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宋}{孙光宪}《竹枝词》之二:“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2】木工用以测定直线的墨线。《书·说命上》:“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荀子·劝学》:“木直中繩,輮以爲輪。”《汉书·律历志上》:“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3】直;正。《逸周书·武纪》:“不可以枉繩,失鄰家之交。”{朱右曾}校释:“繩,直也。”《吕氏春秋·离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高诱}注:“繩,正也。”【4】准则;法度。《商君书·开塞》:“王道有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執繩而制四方。”《汉书·王莽传中》:“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韩非子·孤愤》:“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5】衡量。《史记·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清}{谭嗣同}《仁学》一:“何不觀于{歐}{美}諸洲,而一繩其得失也。”《礼记·乐记》:“以繩德厚。”{郑玄}注:“繩,猶度也。”【6】纠正;弹劾。《管子·七臣七主》:“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尹知章}注:“繩,謂彈正也。”《书·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孔颖达}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汉书·匡衡张禹等传赞》:“彼以古人之迹見繩,烏能勝其任乎!”{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迹謂既明且哲也。繩謂抨彈之也。”【7】引申为制裁。《史记·秦始皇本纪》:“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魏书·张普惠传》:“{涼州}刺史{石士基}﹑行臺{元洪超}并贜貨被繩。”《元典章·礼部三·葬礼》:“若有不孝不悌亂常敗俗皆糾而繩之。”{郑观应}《盛世危言·公法》:“强者可執其法以繩人,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8】约束。{孙中山}《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既不能以紀律自繩,自亦不能以紀律繩人。”{汉}{荀悦}《申鉴·政体》:“若乃肆情於身,而繩欲於衆;行詐於官,而矜實於民。”{宋}{司马光}《夜坐》诗:“人生本不勞,苦被外物繩。”【9】捆缚。{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因取筋數百條繩而駕之,曰:‘我梯取此{月娥}。’”《尔雅·释器》:“繩之,謂之縮之也。”{邢昺}疏引{孙炎}曰:“繩束築版謂之縮,然則縮者束物之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又寸斷五色絲,横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爲莙。”【10】称誉。《吕氏春秋·古乐》:“{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高诱}注:“繩,譽也。”《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爲{莘}故,繩{息嬀}以語{楚子}。”{杜预}注:“繩,譽也。”{孔颖达}疏:“字書‘繩’作‘譝’字從‘言’,訓爲‘譽’。”《逸周书·皇门》:“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爲上,是授司事于正長。”{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二仰山人}〕平章花月,眼界頗高,獨屢繩{觀鳳}之美於{倚玉生}。”【11】继承。《诗·大雅·下武》:“昭兹來許,繩其祖武。”{朱熹}集传:“繩,繼。”{明}{张居正}《答陈节推书》:“恭惟老師,功存社稷,澤洽黎元,誕發祥于文孫,早克繩乎祖武。”{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蓋今所成就,無一不繩前時之遺迹,則文明必日有其遷流。”【12】古代称深衣后幅居中的衣缝。《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郑玄}注:“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13】水名。即今{金沙江}。参阅《汉书·地理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14】{清}代旗田的计量单位。{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记田名数》:“本朝旗田,初以六畝爲一晌,四十二畝爲一繩,園地百八十畝爲一所。”

  • 繩違-汉语大词典

    繩違

    【1】纠正违误。《晋书·锺雅传》:“{雅}直法繩違﹐百僚皆憚之。”《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元年》:“{瑀}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

  • 繩祖-汉语大词典

    繩祖

    【1】谓继承祖先业迹。语出《诗·大雅·下武》:“昭兹來許, 繩其祖武。”{朱熹}集传:“繩, 繼; 武, 迹。”{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忍庵先生》:“惜此七尺﹐保此方寸﹐以爲報國繩祖之本﹐庶能慰老人之懷。”

  • 繩髮-汉语大词典

    繩髮

    【1】谓编发为辫。《北史·乌洛侯传》:“{烏洛侯國}在{地豆干}北……其俗繩髮皮服﹐以珠爲飾。”

  • 繩頭-汉语大词典

    繩頭

    【1】绳的一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錢己}道:‘我身子坌﹐果然下去不得﹐我只在上邊吊着繩頭﹐用些坌氣力罷。’”

  • 繩繩-汉语大词典

    繩繩

    【1】戒慎貌。《汉书·礼乐志》:“繩繩意變﹐備得其所。”{颜师古}注引{臣瓒}曰:“《爾雅》曰:‘繩繩﹐戒也。’”{北周}{庾信}《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肅肅﹐致敬繩繩。”{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既歸﹐躬鋤耰﹐其樂不改;治廟祀﹐裁古今﹐彜制爲通行﹐家事繩繩有法度。”《管子·宙合》:“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尹知章}注:“繩繩﹐戒慎也。”【2】众多貌; 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朱熹}集传:“繩繩﹐不絶貌。”{清}{钮琇}《觚賸·粟儿》:“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康有为}《强学会序》:“夫{中國}之在大地也﹐神聖繩繩﹐國最有名。”{明}{宋濂}《元故德清县尹陈府君墓志铭》:“既至﹐僞帥延之上坐﹐府君爲敷陳大義﹐何者爲順﹐何者爲逆﹐逆則罹禍﹐順得受福﹐繩繩千餘言﹐僞帥不覺屈膝﹐城遂來歸。”{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繩繩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測已。”

  • 繩度-汉语大词典

    繩度

    【1】谓牵引绳索以度过障碍或超越目标。{唐}{薛胜}《拔河赋》:“洎標紛以校力﹐突繩度而就强。”{南朝} {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莫不梯峯挂迥﹐越繩度之山。”《宋书·夷蛮传论》:“{漢}世西譯遐通﹐兼途累萬﹐跨{頭痛}之山﹐越繩度之險。”

  • 繩妓-汉语大词典

    繩妓

    【1】见“繩伎”。

  • 繩糾-汉语大词典

    繩糾

    【1】纠正过失。{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是用擢居議論之司﹐以求繩糾之益。”{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於是宰輔有所奏請﹐宥密有所圖回﹐争臣有所繩糾﹐侍從有所獻替﹐以次入對。”{宋}{司马光}《言高居简札子》:“臣職在繩糾﹐不敢不言。”《魏书·高恭之传》:“{道穆}繩糾﹐悉毁去之﹐並發其贓貨﹐具以表聞。”

  • 繩愆糾繆-汉语大词典

    繩愆糾繆

    【1】见“繩愆糾謬”。

  • 繩纓-汉语大词典

    繩纓

    【1】古代斩衰服的帽缨。《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孙希旦}集解:“繩纓﹐斬衰冠之纓。”{汉}{班固}《白虎通·丧服》:“布衰裳麻絰﹐箭笄繩纓﹐苴杖爲略。”《仪礼·丧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贾公彦}疏:“云冠繩纓者﹐以六升布爲冠;又屈一條繩爲武﹐垂下爲纓……則知此繩纓不用苴麻用枲麻。”

  • 繩迹-汉语大词典

    繩迹

    【1】衍化踪迹。{鲁迅}《坟·人之历史》:“{德}之{黑格爾}者……顧亦不篤於舊﹐多所更張﹐作生物進化系圖﹐遠追動植之繩迹﹐明其蔓衍之由。”

  • 繩鞚-汉语大词典

    繩鞚

    【1】见“繩控”。

  • 繩樞-汉语大词典

    繩樞

    【1】以绳系户枢。形容贫家房舍之陋。枢为门户的转轴。{汉}{贾谊}《新书·过秦上》:“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晋}{陆云}《谷风》诗:“繩樞增結﹐甕牖綢繆。”

  • 繩一戒百-汉语大词典

    繩一戒百

    【1】谓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元}{柯丹丘}《荆钗记·遣音》:“依條按法﹐想繩一戒百誰不怕。”

  • 繩外-汉语大词典

    繩外

    【1】法度之外。《管子·法法》:“不牧之民﹐繩之外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若言離法而行遠功﹐則繩外之民也。”

  • 繩子-汉语大词典

    繩子

    【1】由两股以上的棉﹑麻﹑棕等纤维或金属丝绞合而成的条状物。《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當下不由分説﹐叫兩個夯漢把{牛浦}衣裳剥盡了﹐帽子鞋襪都不留﹐拿繩子捆起了﹐臭打一頓。”

  • 繩先啟後-汉语大词典

    繩先啟後

    【1】承前启后。{宋}{岳飞}《题许虎侯像》:“至德顯忠﹐繩先啓後。”

  • 繩牀土銼-汉语大词典

    繩牀土銼

    【1】简单的坐具和瓦锅。形容生活清苦。{清}{昭槤}《啸亭续录·王功伟》:“訓課蒙童以爲糊口計﹐繩牀土銼﹐終日書聲喧聒不已﹐而先生不以爲厭也。”

  • 繩木-汉语大词典

    繩木

    【1】上古时代记事的工具。《隋书·经籍志一》:“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興焉。”

  • 繩地-汉语大词典

    繩地

    【1】{清}代称以绳为计量单位的土地。《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爲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

  • 繩治-汉语大词典

    繩治

    【1】制裁; 惩办。《新唐书·裴宽传》:“時{北平軍}使{烏承恩}﹐虜酋也﹐與中人通﹐數冒賄﹐{寬}以法繩治。”{明}{张居正}《答藩伯徐中台书》:“今内官勳臣﹐小有違犯﹐動被繩治。”

  • 繩橛之戲-汉语大词典

    繩橛之戲

    【1】古代的一种博戏。{唐}{李淖}《秦中岁时记》:“寒食節﹐内僕司車與諸軍使爲繩橛之戲。”《类说》卷一引《秦京杂记》:“寒食節﹐内僕司車與諸軍使爲繩橛之戲。合車轍道兩頭打大橛﹐張繩橛上﹐高二尺許﹐須緊榜定﹐駕車盤轉﹐碾輪於繩上﹐過不失者﹐勝;落輪繩下者﹐輸。皆裝飾車牛賭物﹐動以千計。”

  • 繩文-汉语大词典

    繩文

    【1】指上古时代用以记事的绳结。《晋书·王羲之传》:“制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

  • 繩規-汉语大词典

    繩規

    【1】犹法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斯亦能語之繩規﹐無形之監史矣。”

  • 繩彈-汉语大词典

    繩彈

    【1】弹劾。《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著名前世”{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安}深疾惡之﹐到官治戮﹐肆之於市。懼有司繩彈﹐遂自免。”

  • 繩察-汉语大词典

    繩察

    【1】弹劾督察。《新唐书·韩思复传》:“遷御史大夫﹐性恬淡﹐不喜爲繩察。”

  • 繩檢-汉语大词典

    繩檢

    【1】规矩; 法度。{宋}{苏轼}《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論﹐大或出於繩檢;比聲協句﹐小亦合於方圓。”{清}{吴德旋}《书<抱朴子>後》:“故所著書辭﹐賤禄利﹐尚高節﹐匡世謬﹐貴繩檢﹐其説美矣。”{清}{薛福成}《<寄龛文存>序》:“蓋其聲光駿發﹐非桐城繩檢所能束縛也。”{明}{唐顺之}《万古斋公传》:“以繩檢自律﹐亦以繩檢律人。”【2】约束。{唐}{杜牧}《念昔游》诗之一:“十載飄然繩檢外﹐罇前自獻自爲酬。”{清}{褚人穫}《坚瓠三集·千字文题》:“{明}{韓襄毅}巡撫{江西}﹐上車觀風﹐繩檢頗嚴。”{宋}{苏洵}《养才》:“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

  • 繩墜-汉语大词典

    繩墜

    【1】谓以绳系之而下坠。指缒城而下。{唐}{刘肃}《大唐新语·政能》:“{仁傑}曰:‘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

  • 繩戲-汉语大词典

    繩戲

    【1】即绳伎。走绳之杂戏。《晋书·乐志下》:“{後漢}正旦﹐天子臨{德陽殿}受朝賀﹐{舍利}從西來﹐戲於殿前……以兩大絲繩繫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孽海花》第六回:“昨天{江令}轉達中丞盛意﹐邀弟同觀繩戲。”

  • 繩責-汉语大词典

    繩責

    【1】督责。{汉}{王充}《论衡·自然》:“何則?時人愚蠢﹐不知相繩責也。”《汉书·石奋传》:“今流民愈多﹐計文不改﹐君不繩責長吏﹐而請以興徙四十萬口﹐摇蕩百姓。”《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上司之繩責既嚴﹐下吏之威暴愈促。”

  • 繩趨尺步-汉语大词典

    繩趨尺步

    【1】犹言循规蹈矩。{清}{王韬}《传教上》:“惟耶穌一教不與天主教同日而語﹐其守己奉公﹐繩趨尺步﹐蓋有與天主教同源而異流﹐殊途而别轍者。”《宋史·道学传三·朱熹》:“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 繩榘-汉语大词典

    繩榘

    【1】见“繩矩”。

  • 繩愆-汉语大词典

    繩愆

    【1】纠正过失。{唐}{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臣恐{元稹}左降已後﹐凡在位者﹐每欲舉事﹐必先以{元稹}爲戒﹐無人肯爲陛下當官執法﹐無人肯爲陛下嫉惡繩愆。”

  • 繩帶-汉语大词典

    繩帶

    【1】用麻绳做的带子。古代丧服所用。《仪礼·丧服》:“絞帶者﹐繩帶也。”{贾公彦}疏:“‘絞帶者﹐繩帶也’者﹐以絞麻爲繩作帶﹐故云絞帶也。”

  • 繩捆索綁-汉语大词典

    繩捆索綁

    【1】用绳索捆绑。《四川巴县民歌·做来做去为别人(四)》:“冬季里来雪花飞﹐赶交地主租谷米;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 繩愆糾違-汉语大词典

    繩愆糾違

    【1】见“繩愆糾謬”。

  • 繩非-汉语大词典

    繩非

    【1】惩处邪恶。{前蜀}{杜光庭}《莫令南斗醮词》:“南斗主生﹐垂吉昌而勸善;北宫紀死﹐編罪惡以繩非。”

  • 繩屨-汉语大词典

    繩屨

    【1】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仪礼·丧服》:“繩屨者﹐繩菲也。”

  • 繩板-汉语大词典

    繩板

    【1】指拉纤用的绳与板。《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安禄山}〕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執繩板立於岸側﹐十五里一更﹐晝夜兼行。”{胡三省}注:“凡挽船夫用板長二尺許﹐斜搭胸前﹐一端至肩﹐一端至脅﹐繩貫板之兩端﹐以接船繂而挽之。”

  • 繩絡-汉语大词典

    繩絡

    【1】绳编的网状饰物。《晋书·舆服志》:“非法駕則乘畫輪車﹐上開四望﹐緑油幢﹐朱絲繩絡﹐兩箱裏飾以金錦﹐黄金塗五采。”【2】驾御马的缰绳﹑笼头。{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九:“然必如調鷹者﹐縱之九霄之間﹐而縧鏇在臂;鞚馬者﹐逸之百步之外﹐而繩絡在手﹐如是而可以御士矣。”

  • 繩鋸木斷-汉语大词典

    繩鋸木斷

    【1】《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水非石之鑽, 索非木之鋸, 漸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繩鋸木斷”比喻力量虽小, 日久为之, 也能做成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張乖崖}爲{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杖劍﹐下階斬其首。”

  • 繩削-汉语大词典

    繩削

    【1】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 修改。{清}{谈迁}《与霍鲁斋书》:“幸逢鴻匠﹐大加繩削。”{唐}{韩愈}《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横縱﹐無所統紀﹐然而不煩於繩削而自合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繩削而已;伐山則蒐山開荒﹐自我取之。”

  • 繩表-汉语大词典

    繩表

    【1】犹表率。取法的标准。{汉}{王充}《论衡·程材》:“〔儒生〕並好仕學宦﹐用吏爲繩表也。”

  • 繩束-汉语大词典

    繩束

    【1】约束; 束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祉}儒者﹐不知變﹐繩束頓嚴﹐諸軍忿怨。”{明}{李贽}《复焦弱侯书》:“蓋《近谿語録》須領悟者乃能觀於言語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繩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寄華}發出規條﹐吩咐多要遵繩束﹐如不服者﹐定加鞭笞。”

  • 繩律-汉语大词典

    繩律

    【1】规矩格律。{清}{钮琇}《觚賸·泥无身》:“詩歌誕率﹐不拘繩律。”

  • 繩契-汉语大词典

    繩契

    【1】谓结绳刻木以记事。{明}{张居正}《敕修东岳庙碑文》:“惟{岱宗}之神﹐自繩契以來﹐秩在祝史﹐通乎上下﹐今天下郡國﹐皆有東嶽廟。”

  • 繩案-汉语大词典

    繩案

    【1】见“繩按”。

  • 繩法-汉语大词典

    繩法

    【1】继承效法。{清}{昭槤}《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故{仁廟}每歲舉行秋獮之典﹐歷朝因之﹐繩法先猷﹐永遠遵行也。”

  • 繩樞甕牖-汉语大词典

    繩樞甕牖

    【1】以绳子系门枢, 以破瓮作窗户。形容贫穷人家屋舍之陋。《魏书·逸士传·李谧》:“繩樞甕牖之室﹐華門圭竇之堂﹐尚不然矣。”

  • 繩愆糾謬-汉语大词典

    繩愆糾謬

    【1】谓举发过失, 纠正错误。《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书·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孔颖达}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過則彈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周}之太僕﹐繩愆糾謬。”亦作“[繩愆糾繆]”﹑“[繩愆糾違]”。《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

  • 繩按-汉语大词典

    繩按

    亦作“[繩案]”【1】约束制裁。{宋}{司马光}《大理寺丞庞之道墓志铭》:“〔{之道}〕繩案無所避﹐豪貴爲之歛手。”《旧唐书·韦凑传》:“州人前{仁壽}令{孟神爽}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前後官吏莫敢繩按。”

  • 繩幅-汉语大词典

    繩幅

    【1】犹绳检。约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六:“{西河}少年落拓江湖﹐無復繩幅﹐《鮚埼外集》痛詆之﹐他書亦多訾議。”

  • 繩牀-汉语大词典

    繩牀

    亦作“[繩床]”【1】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 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清}{杜濬}《为斯上人题》诗:“誰識山僧意﹐繩牀繪牡丹。”{清}{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晩得拘攣之疾﹐不下繩床者十五年。”《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迺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至於坐止﹐咸用繩牀。”{宋}{王观国}《学林·绳床》:“繩牀者﹐以繩貫穿爲坐物﹐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

  • 繩橋-汉语大词典

    繩橋

    【1】用绳索连结两岸, 铺以竹木而成的桥。{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彭氏诗》:“絶壁繩橋萬壑深﹐春風何意此登臨。”{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將至{青城}﹐當再渡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分爲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於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木作一架﹐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然。”{唐}{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下臨千仞雪﹐却背五繩橋。”

  • 繩墨-汉语大词典

    繩墨

    【1】喻法度﹑法律。{唐}{骆宾王}《叙寄员半千》诗:“嗟爲刀筆吏﹐恥從繩墨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管子·法法》:“引之以繩墨﹐繩之以誅僇。”《後汉书·寇荣传》:“尚書背繩墨﹐案空劾﹐不復質确其過。”{李贤}注:“繩墨﹐謂法律也。”{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左執繩墨﹐右執規矩﹐篤信謙守﹐以待彈射。”【2】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太平广记》卷八四引{唐}{薛用弱}《集异记·奚乐山》:“有{奚樂山}者﹐擕持斧鑿﹐詣門自售﹐視操度繩墨頗精。”{清}{戴名世}《史论》:“於是入山林之中﹐縱觀熟視﹐某木可材也﹐某木可柱也﹐某木可棟也榱也﹐某石可礎也階也﹐乃集諸工人斧斤互施﹐繩墨並用。”{南朝} {宋}{鲍照}《论国制启》:“袤丈之木﹐繩墨左焉。”《孟子·尽心上》:“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礼记·经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3】喻规矩﹑准则。{唐}{司空图}《为东都僧化募雕刻律疏》:“風波未息﹐横智鷁而難超;繩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漸。”{元}{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二》:“此篇筆力超然﹐高風遠韻尚可想見﹐豈尋常詩人繩墨所能束縛。”{汉}{张衡}《思玄赋》:“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分股則帖括時文是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内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爲不嚴矣。”

  • 繩套-汉语大词典

    繩套

    【1】绳结的套扣。{高风阁}《垫道》:“他们抢着自己拉着合适的绳套﹐开腿就走。”{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若結死套頭縊者﹐弔處必高﹐乃先掛繩套﹐後入項掛下。”

  • 繩染-汉语大词典

    繩染

    【1】修正润色。《南史·谢弘微传》:“〔{謝混}〕爲韻語以奬勸{靈運}﹑{瞻}等曰:‘{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若加繩染功﹐剖瑩乃瓊瑾。’”

  • 繩履-汉语大词典

    繩履

    【1】草鞋。《後汉书·刘虞传》:“{虞}雖爲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

  • 繩武-汉语大词典

    繩武

    【1】《诗·大雅·下武》:“昭兹來許, 繩其祖武。”{朱熹}集传:“繩, 繼; 武, 迹。言{武王}之道, 昭明如此, 來世能繼其迹。”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繩武”。{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卜居源遠溯﹐繩武迹遐窺。”{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我欲繩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 繩控-汉语大词典

    繩控

    亦作“[繩鞚]”【1】绳制的马络头。{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鞍辔》:“{桓寬}《鹽鐵論》云:‘古者繩鞚草緹皮韉而已﹐後代以革鞍而不飾。’”{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賤騎繩控﹐革鞮皮廌而已。”

  • 繩尺-汉语大词典

    繩尺

    【1】引申为以之为标准。{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席上歌《借扇》﹑《見娘》二折﹐出腔收韻﹐繩尺{魏}家。”【2】衡量。{清}{周亮工}《何省斋太史诗序》:“作爲詩古文詞﹐縱筆所如﹐龍驤霞蔚﹐不可以諸家相繩尺﹐而能卓然自爲一家。”【3】比喻法度﹑规矩。{清}{魏源}《黄山》诗之三:“變幻各縱奇﹐不復就繩尺。”{宋}{陆游}《东阳陈君义庄记》:“今雖自力﹐而不合於有司之繩尺。”【4】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金近}《测量队到村里来》:“测量队到我们村里来了﹐把那根长长的绳尺拉开。”{宋}{叶適}《祭韩子师尚书文》:“威望之所銷壓﹐氣焰之所炙炘﹐繩尺之所裁量﹐機智之所糾紛。”{清}{唐甄}《潜书·良功》:“天下之材不齊﹐其成器也萬變萬巧而不一﹐豈有斧刀之所不能施者哉?豈有繩尺之所不可合者哉?”

  • 繩舉-汉语大词典

    繩舉

    【1】纠正举发。{唐}{白居易}《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繩舉違謬﹐惠養鰥惸。”

  • 繩逐-汉语大词典

    繩逐

    【1】谓纠举其过失而斥逐之。《南史·贺琛传》:“斗筲之人﹐詭競求進﹐運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爲能﹐以繩逐爲務﹐長弊增姦﹐實由於此。”

  • 繩勒-汉语大词典

    繩勒

    【1】约束抑制。{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勒。”

  • 繮繩-汉语大词典

    繮繩

    【1】牵牲口的绳子。《西游记》第五三回:“{孫大聖}前邊引路﹐{猪八戒}攏了繮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心中無限焦燥﹐只得拉着繮繩步行一程﹐再騎一程。”{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正说着﹐{吴忠}赶上来了﹐从首长手里接去骡子的缰绳﹐就拉着下山。”

  • 繩正-汉语大词典

    繩正

    【1】犹纠正。《後汉书·循吏传·王涣》:“〔{王涣}〕在{温}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东观汉记·王阜传》:“〔{王阜}〕爲{益州}太守﹐邊郡吏多放縱﹐{阜}以法繩正﹐吏民不敢犯禁。”

  • 繩劾-汉语大词典

    繩劾

    【1】弹劾; 纠正。《北齐书·卢勇传》:“{琅邪公主}虚僦千餘車﹐{勇}繩劾之。”《新唐书·张仲方传》:“已而禁軍横﹐多撓政﹐{仲方}勢笮﹐不能有所繩劾。”{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九:“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劾。”

  • 繩矩-汉语大词典

    繩矩

    亦作“[繩榘]”【1】墨绳与矩尺。比喻规矩﹑标准。《新唐书·后妃传下·德宗贤妃韦氏》:“〔{韋氏}〕性敏淑﹐言動皆有繩矩﹐帝寵重之﹐後宫莫不師其行。”{明}{刘元卿}《贤奕编·证学》:“先生時兢兢步趨﹐不踰繩矩。”{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论张长史书》:“始觀張{旭所}書《千字文》……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内。”{明}{李东阳}《明故中顺大夫陆公行状》:“其爲人冲澹沈默﹐動必繩榘﹐不爲聲利所移易。”{清}{曾国藩}《江宁府学记》:“故其材之成﹐則足以輔世長民﹐其次亦循循繩矩。”{章炳麟}《訄书·尊史》:“夫整齊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觀之﹐無瑰特﹐察諸子所説與箸于《楚辭》﹑《山海經》者﹐後先凌雜﹐派别撓亂﹐然後知此其爲繩榘也。”

  • 繩枉-汉语大词典

    繩枉

    【1】惩处邪曲之人。《三国志·魏志·徐邈传》:“以{邈}爲{涼州}刺史……彈邪繩枉﹐州界肅清。”

  • 繩纜-汉语大词典

    繩纜

    【1】缆绳。系船的绳索。{巴金}《秋》六:“{翠环}把灯放下﹐解开了绳缆。”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三:“或以青林之枝爲櫂﹐或以木蘭之心爲檝﹐練實之竹爲篙﹐石脉之紉爲繩纜也。”【2】指一般的粗绳。{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埽身太長﹐人力不能壓﹐埽不至水底﹐故河流不斷﹐而繩纜多絶。”

  • 繩菲-汉语大词典

    繩菲

    亦作“[繩屝]”【1】古代丧服所着的草鞋。{明}{王志坚}《表异录·器具》:“繩屝﹐草鞋也。”《仪礼·丧服》:“繩屨者﹐繩菲也。”{郑玄}注:“繩菲﹐今時不借也。”{贾公彦}疏:“云‘繩菲﹐今時不借也’者﹐{周}時人謂之屨子﹐{夏}時人謂之菲﹐{漢}時謂之不借者﹐此凶荼屨不得從人借﹐亦不得借人﹐皆是異時而别名也。”

  • 繩屈-汉语大词典

    繩屈

    【1】狭窄而曲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琅縣}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索相牽而上。”

  • 繩直-汉语大词典

    繩直

    【1】犹准绳。谓其笔直。{晋}{潘岳}《藉田赋》:“遐阡繩直﹐邇陌如矢。”《易·说卦》:“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宋}{陈师道}《和黄充实春尽游南山》:“回溪轉鉤曲﹐門徑入繩直。”

  • 繩紋-汉语大词典

    繩紋

    【1】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 多在陶器的腹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他们普遍地在单把鬲﹑斝﹑甗﹑罐等砂质炊器上拍印绳纹﹐其他容器有兰纹﹑方格纹或是素面。”

  • 繩伎-汉语大词典

    繩伎

    亦作“[繩妓]”亦作“[繩技]”【1】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强委身焉。”{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难女》:“昔聞{獻縣}來一繩技﹐有姿色。”【2】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妓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繫之﹐鹿盧内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絃﹐然後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 繩坐-汉语大词典

    繩坐

    【1】指绳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水北則長廡徧駕﹐迴閣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鉢閒設。”【2】正坐。{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繩坐其内﹐飱風服道﹐結跏數息。”{周祖谟}校释:“繩﹐直也。”

  • 繩技-汉语大词典

    繩技

    【1】见“繩伎”。

  • 繩梯-汉语大词典

    繩梯

    【1】用绳做的梯子。在两根平行的绳子中间横向而等距离地拴上若干短木棍。《资治通鉴·後梁均王乾化四年》:“都指揮使{王環}乘風趣{黄州}﹐以繩梯登城﹐徑趣州署。”《宋史·赵遹传》:“暮夜復遣土丁負繩梯登厓。”{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绳梯》:“繩梯以巨繩繫横桄爲軟梯﹐凡登高則用之。”

  • 繩下-汉语大词典

    繩下

    【1】谓管束臣民。《新唐书·房琯传》:“帝以吏事繩下。”《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颜师古}注:“繩謂彈治之耳。”

  • 繩屝-汉语大词典

    繩屝

    【1】见“繩菲”。

  • 繩索-汉语大词典

    繩索

    【1】比喻牵挂; 束缚。{唐}{寒山}《诗》之二四六:“欲知真出家﹐心净無繩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四:“就是为着解开套在人民身上的绳索﹐使人民获得抗{日}﹑团结和民主的自由。”【2】绳子。亦特指粗绳。《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縣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云。”《诗·小雅·何人斯》“及爾如貫”{汉}{郑玄}笺:“我與女俱爲王臣﹐其相比次﹐如物之在繩索之貫也。”{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十:“所見一大樹﹐鸛雀徑止其上……其下方有數人持鋸斧繩索將伐之者。”{浩然}《艳阳天》第一〇二章:“那刚刚伸出蔓儿的秧子﹐互相搭在一起﹐像无数条绳索﹐一会儿套住了他的脚﹐一会儿又拴住了他的手。”

  • 繩河-汉语大词典

    繩河

    【1】银河。又名天河。{明}{高濂}《双调新水令·悼内》套曲:“準備寒衾挣踏﹐路斷繩河﹐那討箇七夕年年鵲駕。”{南朝} {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不悟瑶離降映﹐繩河低文。”{南朝} {梁}{江淹}《建平王庆安城王拜封表》:“麗采繩河﹐映萼璿圃。”

  • 繩床-汉语大词典

    繩床

    【1】见“繩牀”。

  • 繩約-汉语大词典

    繩約

    【1】绳索。亦比喻拘束, 约束。{清}{许汝霖}《赠汤宗伯潜庵先生》诗:“百事具規模﹐羣情奉繩約。”{明}{张居正}《送南阳公赴留都考功序》:“今之人士﹐繩約於毁譽之中久矣。”《老子》:“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宋}{叶適}《纪纲议》之二:“人之知慮﹐不能自出於繩約之内。”《後汉书·儒林传论》:“至如{張温}﹑{皇甫嵩}之徒……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扎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李贤}注:“繩約﹐猶拘制也。”

  • 繩準-汉语大词典

    繩準

    【1】准绳。《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規矩繩準﹐稱量數度﹐品有所成。”{明}{李东阳}《重建正学书院记》:“兹又聚徒置院﹐爲養蒙儲俊之計﹐爲之標的繩準以示之。”{唐}{钱珝}《授薛昭纬御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爲繩準。”《淮南子·齐俗训》:“今夫爲平者準﹐爲直者繩也﹐若夫不在於繩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術也。”

  • 繩督-汉语大词典

    繩督

    【1】督正。《新唐书·王君廓传》:“長史{李玄道}數以法繩督﹐猜惑不自安。”{明}{沈德符}《野獲编·刑部·弟子酖师》:“延{丹徒}名士{陳肖}者課以舉業﹐{陳}繩督過嚴﹐夏楚不少貸。”

  • 繩裁-汉语大词典

    繩裁

    【1】约束制裁。《新唐书·崔瓘传》:“{大曆}中﹐遷{湖南}觀察使﹐時將吏習寬弛﹐不奉法﹐{瓘}稍以禮法繩裁之﹐下多怨。”

  • 繩量-汉语大词典

    繩量

    【1】衡量。{闻一多}《诗与批评·谈商籁体》:“你试拿这标准去绳量你的《太湖之夜》﹐可不嫌直一点吗?”

  • 繼繼繩繩-汉语大词典

    繼繼繩繩

    【1】见“繼繼承承”。

  • 走繩索-汉语大词典

    走繩索

    【1】见“走繩子”。

  • 纜繩-汉语大词典

    纜繩

    【1】由棕﹑麻等多股拧成的粗绳。旧时多用以缆船, 故称。{袁鹰}《深深的怀念》:“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在岸边拢好缆绳﹐等他们下船。”

  • 走繩子-汉语大词典

    走繩子

    【1】即走绳。古称走索。传统杂技节目之一。{凌力}《星星草》第九章:“还有几个卖艺﹐走绳索的姑娘。”{蒋和森}《风萧萧》十一:“不但有会唱的﹐还有会吹的﹐会画的﹐连会走绳子的﹑踩高竿儿的都有哩!”亦称“[走繩索]”。

  • 走繩-汉语大词典

    走繩

    【1】杂技节目之一。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 并表演各种动作。{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至於舞竿走繩﹐特其平平者耳。”《孽海花》第六回:“{江知縣}道:‘是一班{粤}西來的跑馬賣解的﹐裏頭有兩個{雲南}的{苗}女﹐走繩的技術﹐非常高妙﹐能在繩上騰踏縱跳﹐演出各種把戲。’”

  • 赤繩-汉语大词典

    赤繩

    【1】赤色绳子。传说月下老人以此系男女之足, 使成夫妇。事见{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我日爲君物色佳偶﹐今始得之。適在内作小術﹐求月老繫赤繩耳。”{明}{张景}《飞丸记·梨园鼓吹》:“寃翻恩結﹐姻聯月下之赤繩;媒倩丸投﹐事類溝中之紅葉。”

  • 赤繩繫蹤-汉语大词典

    赤繩繫蹤

    【1】见“赤繩繫足”。

  • 赤繩綰足-汉语大词典

    赤繩綰足

    【1】见“赤繩繫足”。

  • 赤繩繫足-汉语大词典

    赤繩繫足

    【1】相传月下老人主司人间婚姻, 其囊中有赤绳, 于冥冥之中系住男女之足, 双方即注定为夫妇。《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五百年前合爲夫婦﹐月下老赤繩繫足。”{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韋固}少未娶﹐旅次{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檢書。因問之。答曰:‘此幽明之書。’{固}曰:‘然則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因問囊中赤繩子﹐曰:‘此以繫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繫之﹐終不可易。’”{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繩綰足再難逃﹐只願得同諧到老﹐歷天長地久﹐永把瑟琴調。”亦作“[赤繩繫蹤]”。{清}{蒲松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月老翻書﹐幸赤繩繫足;天孫隔渡﹐賴烏鵲填橋。”亦作“[赤繩綰足]”。{明}{陆采}《怀香记·飞报捷音》:“{藍田}璧先種﹐赤繩繫蹤。”

  • 赭繩-汉语大词典

    赭繩

    【1】古代木匠画线用的细绳, 因色赤, 故称。{明}{杨慎}《艺林伐山·赭绳》:“《商君書》:‘赭繩束枉木。’古之匠人用赭繩﹐即今之墨斗也。”

  • 負繩-汉语大词典

    負繩

    【1】指衣裳的背缝上下相当。《礼记·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郑玄}注:“繩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孔颖达}疏:“衣之背縫及裳之背縫上下相當﹐如繩之正﹐故云‘負繩’﹐非謂實負繩也。”{汉}{刘向}《说苑·修文》:“衣必荷規而承矩﹐負繩而準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2】指用墨绳打直线于木。{汉}{刘向}《说苑·正谏》:“土負水者平﹐木負繩者正﹐君受諫者聖。”

  • 貫繩-汉语大词典

    貫繩

    【1】穿钱绳。{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直如貫繩﹐上升梁間。”{清}{周煌}《琉球国志略·赋役》:“或三十爲一貫﹐或五十﹐或一百以至一千﹐皆自成貫﹐以草繩穿定﹐繩頭緊札﹐以紙封固﹐用黑硃小印鈐記之﹐或貫繩散斷﹐印文擦損﹐則不堪用。”

  • 規矩繩墨-汉语大词典

    規矩繩墨

    【1】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匠画直线所用的工具。多比喻标准法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清}{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官僚》:“其成之也﹐始之以規矩繩墨﹐繼之以斧斤錐鑿﹐終之以磋磨文飾。”{宋}{叶適}《黄观复墓志铭》:“余友禮部尚書名{度仲}子﹐檢身一以正﹐不中於規矩繩墨﹐不行也。”

  • 規矩鉤繩-汉语大词典

    規矩鉤繩

    同“[規矩繩墨]”【1】鉤,正圆的工具。《管子·形势》:“{奚仲}之爲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淮南子·齐俗训》:“巧夫規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 規矩準繩-汉语大词典

    規矩準繩

    同“[規矩繩墨]”【1】《孟子·离娄上》:“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爲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廖仲恺}《答胡適论井田书》:“先生能够早日把《国语的文法》做好寄来……使国语的文学有个规矩准绳。”{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故聖人之制經以遺後賢也﹐譬猶巧{倕}之爲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且其爲文也﹐無規矩準繩﹐故學之易成。”

  • 規繩-汉语大词典

    規繩

    【1】规矩绳墨。比喻法度。{唐}{司空图}《解县新城碑》:“初公密計地宜﹐且稽農隙﹐裁其經緯﹐授以規繩﹐吏既克勤﹐期不愆素。”《西游记》第三六回:“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

  • 規繩矩墨-汉语大词典

    規繩矩墨

    同“[規矩繩墨]”【1】{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

  • 跳繩-汉语大词典

    跳繩

    【1】一种体育活动或儿童游戏。把绳子揮舞成圆圈,人趁绳子近地时跳过去。

  • 踐繩-汉语大词典

    踐繩

    【1】遵循法度规矩。比喻正直。《吕氏春秋·知分》:“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高诱}注:“踐繩之節﹐正直也。”

  • 踏繩-汉语大词典

    踏繩

    【1】即走绳。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索。{清}{李芝}《解马行》:“踏繩舞罷舞穿梯﹐衣衩層分藍與茜。”{唐}{陈鸿}《东城老父传》:“{昌}({賈昌})度勝負既决﹐强者前﹐弱者後﹐隨{昌}鴈行﹐歸於雞坊。角觝萬夫﹐跳劍尋撞﹐蹴毬踏繩﹐舞於竿顛者﹐索氣沮色﹐逡巡不敢入。”

  • 蹈繩-汉语大词典

    蹈繩

    【1】遵守规矩。{汉}{王充}《论衡·状留》:“遵禮蹈繩﹐修身守節。”{明}{汤显祖}《新建汀州府儒学记》:“故{宋}之君子醇正詳雅﹐履規蹈繩。”

  • 蹙繩-汉语大词典

    蹙繩

    亦作“[繩]”【1】荡秋千。{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繩覲娥婺﹐鬭草擷璣珵。”{顾嗣立}注:“蹙繩﹐謂鞦韆也。”

  • 躧繩-汉语大词典

    躧繩

    【1】杂技名。在悬空的长绳上行走。{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舞索序》:“〔舞索〕俗名躧繩。施横繩半空﹐婦上履之如平地﹐甚危也。”

  • 連繩-汉语大词典

    連繩

    【1】纤绳﹑缰绳等一类长绳。{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中:“千里共積素﹐篙工失慓矯。此物遂桅行﹐連繩在纏繳。”{明}{刘基}《赠道士蒋玉壶长歌》:“屬車九九如連繩﹐最後雷軺子所乘。”

  • 進退中繩-汉语大词典

    進退中繩

    【1】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庄子·达生》:“{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爲文弗過也。”{成玄英}疏:“進退抑揚中繩之直。”《吕氏春秋·適威》:“{顔闔}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造父}之御無以過焉。”亦作“[進退履繩]”。《列子·汤问》:“内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淮南子·主术训》:“内得於心中﹐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

  • 進退履繩-汉语大词典

    進退履繩

    【1】见“進退中繩”。

  • 逾繩越契-汉语大词典

    逾繩越契

    亦作“[踰繩越契]”【1】谓在结绳﹑书契之前没有文字。绳﹑契指结绳﹑书契。《後汉书·班固传下》:“踰繩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繫》不得而綴也。”{李贤}注:“《易·繫辭》曰:‘上古結繩而化﹐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踰﹑越﹐並過也。詔﹐誥也。言過繩契以上既無文字﹐故寂寥而無文誥。”【2】引申指不通文字。{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上以朝臣不足任使﹐所用文武﹐踰繩越契。”

  • 遵繩-汉语大词典

    遵繩

    【1】遵守法度。《荀子·王霸》:“百官則將齊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

  • 諸繩-汉语大词典

    諸繩

    【1】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东山经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 警繩-汉语大词典

    警繩

    【1】警察用来捆绑罪犯的绳子。

  • 譏繩-汉语大词典

    譏繩

    【1】劝谏和纠正。《晋书·姚兴载记上》:“以取{吕氏}宫人{裴氏}及殺逃人{薄禾}等爲南臺所禁﹐天鑒玄鏡﹐暫免囹圄﹐譏繩之文﹐未離簡墨。”

  • 青繩-汉语大词典

    青繩

    【1】青色的绳子。古时用它缠束图版﹑界划天子经过的御道和围范帝王郊祀的坛场。《宋史·礼志二》:“南郊壇制……{元豐}元年二月﹐詔内壝之外﹐衆星位周環﹐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繩﹐以爲限域。”《宋书·符瑞志上》:“乃有龍馬銜甲……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字﹐泥以黄金﹐約以青繩。”{唐}{王建}《温泉宫行》:“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

  • 長繩繫景-汉语大词典

    長繩繫景

    【1】见“長繩繫日”。

  • 長繩繫日-汉语大词典

    長繩繫日

    【1】谓留住时光。语本{晋}{傅玄}《九曲歌》﹕“歲莫景邁羣光絶﹐安得長繩繫白日!”{唐}{赵牧}《对酒》诗:“長繩繫日未是愚﹐有翁臨鏡捋白鬚。”{宋}{李甲}《过秦楼》词:“已蜨稀鶯散﹐便擬把長繩繫日無由。”亦作“[長繩繫景]”。《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寧俟長繩繫景﹐寔不願之。”

  • 金繩-汉语大词典

    金繩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後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于明靈之府,封縢于瑶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繩而握天鏡,開玉匣而總地維。”{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繩。”《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爲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清}{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王琦}注引《法华经》:“國名{離垢}﹐琉璃爲地﹐有八交道﹐黄金爲繩﹐以界其側。”{明}{陈汝元}《金莲记·证果》:“看金繩寶筏相招﹐何須慮永劫沉身不可撈。”【3】借指地平线。{唐}{刘长卿}《龙门八咏·退公龛》:“閒雲隨錫杖﹐落日低金繩。”{康有为}《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繩﹐又看秋宵{香港}燈。”

  • 鉤繩-汉语大词典

    鉤繩

    【1】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工具。{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理鉤繩於日用﹐憑藻繢於天成。”《管子·形势解》:“{奚仲}之爲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文选·左思<魏都赋>》:“工徒擬議而騁巧﹐闡鉤繩之筌緒。”{吕延济}注:“鉤﹐曲尺也﹐繩所以直木者。”

  • 錨繩-汉语大词典

    錨繩

    【1】系锚的绳索。如:锚绳随着沉井的摆动猛烈地跳动着﹐随时都有崩断的危险。

  • 鋼絲繩-汉语大词典

    鋼絲繩

    【1】用几根钢丝绞成一股﹐再由几股绞成的绳。较粗的钢丝绳中间夹有麻绳﹐多用做起重的绳索。{周立波}《铁水奔流》八:“车上堆着法蓝盘﹐橡皮管和钢丝绳。”

  • 鐵繩-汉语大词典

    鐵繩

    【1】犹铁链。《金史·忠义传三·禹显》:“軍内變﹐城破被擒﹐帥義之﹐不欲加害﹐初以鐵繩鈐之﹐既而密與舊部曲二十人遁去。”{唐}{冯贽}《云仙杂记·茶燋缚奴投火》:“{鴻漸}怒﹐以鐵繩縛奴投火中。”{赵树理}《催粮差》:“{九孩}再不往下问﹐掏出小铁绳来套在{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铁锁崩的一声锁住。”

  • 鞦繩-汉语大词典

    鞦繩

    【1】拴住牲口股后的皮带。{清}{蒲松龄}《日用俗字·走兽》:“扯將轡頭連蘸水﹐鞦繩鞍帶行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