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纓

纓(纓)是什么意思

  • 條纓-汉语大词典

    條纓

    【1】丝制的带子。饰于驾车的马或结于冠。條,通“縧”。《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龍勒﹐條纓五就。”{郑玄}注:“條﹐讀爲絛。其樊及纓以絛絲飾之而五成。”《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适}脱衰絰﹐冠條纓﹐墨緣﹐以見乎公。”

  • 交纓-汉语大词典

    交纓

    【1】犹沾襟。《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明發遺安寐﹐寤言涕交纓。”{张铣}注:“淚下而交於纓也。纓﹐衣領也。”

  • 冠纓-汉语大词典

    冠纓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絶。”《韩非子·奸劫弑臣》:“{楚}{王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2】指帽。{明}{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爲交游者﹐蓋不少矣。”【3】指仕宦。{陈炜谟}《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金鸡寺}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唐}{李白}《古风》之十九:“流血塗野草﹐豺浪盡冠纓。”

  • 垂纓-汉语大词典

    垂纓

    【1】垂下冠带。古代臣下朝见君王时的装束。后常借指出任官职。《管子·小匡》:“{管仲}詘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公辭斧三﹐然後退之。公曰:‘垂纓下衽﹐寡人將見。’”{晋}{葛洪}《抱朴子·嘉遯》:“普天率土﹐莫匪臣民﹐亦何必垂纓執笏者爲是﹐而樂飢衡門者可非乎?”《後汉书·章帝纪》:“一人犯罪﹐禁至三屬﹐莫得垂纓仕宦王朝。”{唐}{钱起}《夕发箭场岩下作》诗:“懿爾青雲士﹐垂纓朝鳳闕。”

  • 塵纓-汉语大词典

    塵纓

    【1】比喻尘俗之事。{明}{朱鼎}《玉镜台记·宴会》:“罔極深恩報未能﹐孝思鄭重利名輕﹐何心顧戀塵纓。”{唐}{白居易}《长乐亭留别》诗:“塵纓世網重重縛﹐迴顧方知出得難。”《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李周翰}注:“塵纓﹐世事也。”

  • 布纓-汉语大词典

    布纓

    【1】布制的冠带。古守丧者所服。《仪礼·丧服》:“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贾公彦}疏:“案:斬衰冠繩纓……此布纓亦如上繩纓﹐以一條爲武﹐垂下爲纓也。”

  • 帨纓-汉语大词典

    帨纓

    【1】指妆奁。{清}{黄宗羲}《刘太夫人传》:“太傅有孤女未嫁﹐夫人分孫女之簪珥﹐助其帨纓。”

  • 征纓-汉语大词典

    征纓

    【1】远行的马车。缨,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借指马车。{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南田}畫《拙修堂讌集圖》﹐題詩云:‘花殘江國滯征纓﹐緑浦紅潮柳岸平。’”

  • 彯纓-汉语大词典

    彯纓

    【1】谓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梁书·张充传》:“彯纓{天閣}﹐既謝廊廟之華;綴組{雲臺}﹐終慚衣冠之秀。”{清}{杭世骏}《<东城杂记>序》:“攬水竹以清心魂﹐謝彯纓而回俗駕。”{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則建崇牙﹐開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纓結佩之士﹐羅列于初筵。”{王闿运}《哀江南赋》:“彯纓者坐致公卿﹐揮麈者羞談{管}{樂}。”

  • 玉纓-汉语大词典

    玉纓

    【1】以玉为饰的冠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楚}{子玉}自爲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唐}{杨衡}《白纻歌》之一:“玉纓翠珮雜輕羅﹐香汗微漬朱顔酡。”{汉}{张衡}《西京赋》:“璿弁玉纓﹐遺光儵爚。”

  • 珠纓-汉语大词典

    珠纓

    【1】串珠的缨络,常作冠纽,头饰。{晋}{石崇}《王明君词》:“哀鬱傷五内﹐泣淚濕珠纓。”《花月痕》第四三回:“許多宫妝侍女……簇擁着兩位珠纓蔽面的女神下車。”{唐}{戴叔伦}《白苧词》:“新裁白苧勝紅綃﹐玉佩珠纓金步摇。”【2】喻指晶莹成串之物。{宋}{陆游}《蟠龙瀑布》诗:“遠望紛珠纓﹐近觀轉雷霆。”此指成串的水珠。【3】喻指穿戴华贵的人。{明}{何景明}《白紵歌》:“珠纓列座瓊筵開﹐{秦}筝慷慨{趙}瑟哀。”

  • 珮纓-汉语大词典

    珮纓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带。{唐}{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纓。”{王琦}汇解:“《禮記》:‘男女未冠笄者﹐總角衿纓﹐皆佩容臭。’{鄭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2】佩饰与冠缨。借指百官。{清}{刘献廷}《代九日玉泉应制》诗:“輦道過林麓﹐山溪擁珮纓。六龍飛閬苑﹐八駿遶層城。”

  • 槍纓-汉语大词典

    槍纓

    【1】枪上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唐}{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诗:“箭羽槍纓三百萬﹐踏翻{西海}生塵埃。”

  • 樊纓-汉语大词典

    樊纓

    【1】络马的带饰。樊,马腹带;缨,马颈革。《诗·小雅·采芑》“鉤膺鞗革”{毛}传:“鉤膺﹐樊纓也。”{陆德明}释文:“樊﹐步干反。”{唐}{鲍溶}《塞上曲》:“{漢}卒馬上老﹐樊纓空絲繩。”《周礼·春官·巾车》:“錫樊纓﹐十有再就。”{郑玄}注:“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鄭司農}云:‘纓﹐謂當胸……{玄}謂纓﹐今馬鞅。’”

  • 獵纓-汉语大词典

    獵纓

    【1】收揽冠带,表示恭敬严肃。《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司马贞}索隐:“獵猶攬也。攬其冠纓而正其衣襟﹐謂變而自飾也。”{康有为}《<礼运注>叙》:“{康有爲}乃獵纓敷衽而正言。”

  • 晨纓-汉语大词典

    晨纓

    【1】见“晨嬰”。

  • 曼胡纓-汉语大词典

    曼胡纓

    【1】结冠的粗带子。曼,通“縵”。语出《庄子·说剑》:“ 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説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清}{唐孙华}《题文姬入塞图》诗:“曼纓左帶作後隊﹐睽睢面目紛追隨。”{清}{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凯》诗:“悵然感時危﹐遂被曼胡纓。”亦省作“[曼纓]”。

  • 曼纓-汉语大词典

    曼纓

    【1】见“曼胡纓”。

  • 沾纓-汉语大词典

    沾纓

    【1】谓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明}{刘基}《题墨竹》诗:“獨立凄凉對圖畫﹐爲君惆悵一沾纓。”《淮南子·缪称训》:“{雍門子}以哭見{孟嘗君}﹐涕流沾纓。”{唐}{黄滔}《祭陈先辈》:“既闕殷勤而執紼﹐空將嗚呼以沾纓。”

  • 漫胡纓-汉语大词典

    漫胡纓

    【1】即缦胡缨。武士缨带名。{唐}{{韩愈}{李正封}}《晩秋郾城夜会联句》:“逢掖服翻慙﹐漫胡纓可愕。”一本作“縵胡纓”。

  • 濯纓-汉语大词典

    濯纓

    【1】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后以“濯纓”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南朝} {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體絶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唐}{白居易}《题喷玉泉》诗:“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臨川試問{堯}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清}{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 拘纓-汉语大词典

    拘纓

    亦作“[拘癭]”【1】传说中的北方古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郭璞}注:“或曰纓宜作癭。”{袁珂}校注:“《淮南子·墬形篇》有{句嬰民}﹐即此。{高誘}注云:‘{句嬰}讀爲九嬰﹐北方之國。’……纓﹐正宜作癭。癭﹐瘤也。多生於頸﹐其大者如懸瓠﹐有礙行動﹐故須以手拘之﹐此‘{拘癭之國}’之得名也。作{拘纓}者﹐同音通假﹐實亦{拘癭}。”

  • 披髮纓冠-汉语大词典

    披髮纓冠

    【1】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鬬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明}{张居正}《答河道吴公桂芳书》:“{淮}{揚}之民﹐方苦昏墊﹐披髮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豈能豫憂運道之難處耶!”

  • 振纓-汉语大词典

    振纓

    【1】犹弹冠。谓出仕。《晋书·周馥传》:“{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彦之稱。”{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厥負擔﹐振纓{承華}。”【2】犹濯缨。谓隐遁。《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臨世濯足﹐希古振纓。”{刘良}注:“臨世而隱﹐如古之漁父濯足振纓也。言隨時清濁﹐以隱於俗也。振﹐亦濯也。”{唐}{钱起}《过曹钧隐居》诗:“濟濟振纓客﹐煙霄各致身。”

  • 摘纓-汉语大词典

    摘纓

    【1】{春秋}时﹐{楚庄王}和群臣夜宴﹐中途烛灭﹐有人在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暗摘其缨(帽带)﹐以告{楚王}。{楚王}命群臣统统摘去缨﹐然后举火﹐使那人不被发现。后来{楚}与{晋}战﹐其人奋力作战﹐以报答{楚王}。见《韩诗外传》卷七。后因用为宴宾之典。{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二折:“正逢愛客瓊筵啟﹐休誇珠履﹐漫摘華纓﹐賓和主燕喜情諧。”

  • 氂纓-汉语大词典

    氂纓

    【1】以毛做成的帽带。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以示自请罪谴。《晋书·束晳传》:“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汉书·贾谊传》:“〔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颜师古}注引{郑氏}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唐}{陈鸿}《长恨歌传》:“{國忠}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 朝纓-汉语大词典

    朝纓

    【1】朝冠。缨﹐结冠的带子。{唐}{刘禹锡}《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诗:“新辭金印拂朝纓﹐臨水登山四體輕。”

  • 煩纓-汉语大词典

    煩纓

    【1】谓世俗的烦扰。缨,帽带。{唐}{韦应物}《西涧即事示卢陟》诗:“知子塵喧久﹐暫可散煩纓。”

  • 盔纓-汉语大词典

    盔纓

    【1】头盔上丝织饰物。{明}{汤显祖}《牡丹亭·牝贼》:“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清}{洪昇}《长生殿·合围》:“雙手把紫韁輕挽﹐騙上馬﹐將盔纓低按。”

  • 短纓纓-汉语大词典

    短纓纓

    【1】方言。额前短发。《陕北民歌选·信天游》:“你妈妈生你人人亲﹐长头发剪成短缨缨。”

  • 白冠釐纓-汉语大词典

    白冠釐纓

    【1】用兽尾作缨的白帽。古代大夫触犯五刑﹐则戴之﹐表示自己有罪。《孔子家语·五刑》:“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亦作“[白冠氂纓]”。{汉}{贾谊}《新书·阶级》:“故其在大譴大訶之域者﹐聞譴訶﹐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其罪矣﹐上弗使執縛係引而行也。”

  • 白冠氂纓-汉语大词典

    白冠氂纓

    【1】见“白冠釐纓”。

  • 蛇纓-汉语大词典

    蛇纓

    【1】蛇颈之纹。{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海内南经·建木》:“爰有建木﹐黄實紫柯﹐皮如蛇纓﹐葉有素羅。”

  • 羅纓-汉语大词典

    羅纓

    【1】丝制冠带。{汉}{繁钦}《定情诗》:“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宋史·舆服志四》:“進賢冠以漆布爲之﹐上縷紙爲額花﹐金塗銀銅飾……以羅爲纓結之。”

  • 羈纓-汉语大词典

    羈纓

    【1】马络头和缰绳。喻拘系﹐束缚。{清}{管同}《祭檀牧斋明府文》:“既仕而躓﹐天脱羈纓﹐鶴逸鴻飛﹐大放其聲。”

  • 簪纓門第-汉语大词典

    簪纓門第

    【1】旧指显贵人家。{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二场:“即便他恩情金石样﹐他家是簪缨门第也不相当。”《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這{安老爺}家﹐通共算起來﹐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却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静静。”

  • 簪纓-汉语大词典

    簪纓

    【1】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唐}{李白}《少年行》之三:“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明史·儒林传序》:“其他簪纓逢掖﹐奕葉承恩﹐亦儒林盛事也。”{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龍門}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頽風﹐想簪纓於幾載?”{茅盾}《动摇》三:“{陆}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

  • 衣纓-汉语大词典

    衣纓

    【1】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南唐}{谭峭}《化书·食化·王者》:“王者衣纓之費﹐盤餚之直﹐歲不過乎百萬。”【2】借指官宦世家。{南朝} {陈}{徐陵}《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固以衣纓仰訓﹐黎庶投懷。”{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命苟未合﹐雖降衣纓而求屠博﹐尚不可得﹐况郡佐乎?”{明}{文徵明}《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君墓表》:“{陳氏}遂爲{吴郡}衣纓之族。”

  • 衿纓-汉语大词典

    衿纓

    【1】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读书人。{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聞君{董狐}説小説﹐以敵八股功最深;衿纓市井皆快覩﹐上達下達真妙音。”{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凡衿纓冠帶之倫﹐苟其稍具普通知識﹐固罔不知戴異族之爲非。”

  • 被髮纓冠-汉语大词典

    被髮纓冠

    【1】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鬭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严复}《救亡决论》:“此種舉動﹐豈{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項德澤﹐不然﹐何被髮纓冠如此耶?”

  • 草纓-汉语大词典

    草纓

    【1】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 以示羞辱。相传是{虞舜}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 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御览》卷六四五引《慎子》:“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當宫﹐布衣無領當大辟﹐此{有虞}之誅也。”{南朝} {梁}{任昉}《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臣聞化澄上業﹐草纓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懲刑。”

  • 華纓-汉语大词典

    華纓

    【1】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宋}{龚鼎臣}《东原录》:“紙尾勤勤問姓名﹐禁林依舊玷華纓﹐莫驚書録稱臣{向}﹐便是當年{劉更生}。”《文选·鲍照<咏史>》:“仕子彯華纓﹐游客竦輕轡。”{李善}注:“《七啓》曰:‘華組之纓。’”{明}{高启}《青丘子歌》:“不慙被寬褐﹐不羡垂華纓。”

  • 紅纓帽-汉语大词典

    紅纓帽

    【1】{清}代的礼帽。帽顶披红缨。冬春用暖帽, 以缎为顶, 以呢﹑绒或皮为檐; 夏秋用凉帽, 也叫纬帽, 无檐, 用纱或竹丝作胎, 形如覆釜。有官职的外加花翎顶戴, 以示官阶。《老残游记》第二回:“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着頭跑。”{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头上戴着拖花翎的红缨帽﹐一条辫子在空中飞扬﹐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

  • 組纓-汉语大词典

    組纓

    【1】古代系冠的丝带。其色因地位而异。《楚辞·招魂》:“放組纓﹐班其相紛些。”{蒋骥}注:“放組纓﹐言除去冠帶也。”《墨子·公孟》:“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礼记·玉藻》:“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2】借指官位。{宋}{梅尧臣}《寄题资州钱固秀才道胜堂》诗:“有室羅經籍﹐無心取組纓。”

  • 結纓-汉语大词典

    結纓

    【1】《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 冠不免。’結纓而死。”结缨, 系好帽带。后用以表示从容就死。{南朝} {梁}{刘孝标}《辨命论》:“{仲由}之善﹐不能息其結纓。”{清}{唐孙华}《永嘉令马公死寇难令嗣观察公请于朝赐谥忠勤索诗》:“蚍蜉援絶當流矢﹐雀鼠糧空自結纓。”{唐}{陈子昂}《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暉谢表》:“誠合結纓軍壘﹐抵罪國章。”

  • 紫纓-汉语大词典

    紫纓

    【1】指鸟颈紫毛。《文选·枚乘<七发>》:“鵷雛鵁鶄﹐翠鬣紫纓。”{李善}注:“纓﹐頸毛也。”【2】紫色帽带。贵官所用。{汉}{蔡邕}《王子乔碑》:“被絳衣﹐垂紫纓。”{唐}{张说}《蜀路》诗:“{秦}京開朱第﹐魏闕垂紫纓。”

  • 絶纓-汉语大词典

    絶纓

    【1】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宋}{柳永}《迎新春》词:“香徑裏﹐絶纓擲果無數。”{清}{无名氏}《韵香传》:“絶纓錯舃﹐紙醉金迷﹐卜晝卜夜﹐歡樂未央。”【2】扯断结冠的带。据{汉}{刘向}《说苑·复恩》载: {楚庄王}宴群臣, 日暮酒酣, 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 以告王, 命上火, 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 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 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与{楚}战, 有{楚}将奋死赴敌, 卒胜{晋}军。王问之, 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三国} {魏}{曹植}《求自试表》:“絶纓盗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钱起》:“况賓無絶纓之嫌﹐主無投轄之困。”{唐}{陈子昂}《座右铭》:“{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絶纓。”

  • 縵胡纓-汉语大词典

    縵胡纓

    【1】武士冠缨。亦指武服。{晋}{张协}《杂诗》之七:“舍我衡門衣﹐更被縵胡纓。”{唐}{李白}《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吴}鈎霜雪明。”

  • 縵纓-汉语大词典

    縵纓

    【1】缦胡。{唐}{陈去疾}《送韩将军之雁门》诗:“破圍鐵騎長驅疾﹐飲血將軍轉戰危。畫角吹開邊月静﹐縵纓不信虜塵窺。”

  • 繁纓-汉语大词典

    繁纓

    【1】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繁, 马腹带; 缨, 马颈革。《左传·成公二年》:“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言{孔子}不以名器假人﹐繁纓以朝﹐且猶不可﹐{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勳大勞﹐而贈以三公之官﹐給以一品鹵簿﹐其爲繁纓﹐不亦大乎!”{汉}{贾谊}《新书·审微》:“{叔孫于奚}者﹐{衛}之大夫也。曲縣者﹐{衛君}之樂體也;繁纓者﹐君之駕飾也。”《礼记·礼器》:“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孔颖达}疏:“繁﹐謂馬腹帶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而乃繁纓棨戟﹐徒誇品秩之尊。”{元}{卢亘}《送侍讲学士邓善之辞官还钱塘》诗之三:“五就惜纓﹐九斿載雲罕。”{汉}{蔡邕}《独断》卷下:“繁纓在馬膺前﹐如索帬者是也。”

  • 繩纓-汉语大词典

    繩纓

    【1】古代斩衰服的帽缨。《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孙希旦}集解:“繩纓﹐斬衰冠之纓。”{汉}{班固}《白虎通·丧服》:“布衰裳麻絰﹐箭笄繩纓﹐苴杖爲略。”《仪礼·丧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贾公彦}疏:“云冠繩纓者﹐以六升布爲冠;又屈一條繩爲武﹐垂下爲纓……則知此繩纓不用苴麻用枲麻。”

  • 纓-汉语大词典

    “[缨]”的繁体字。《廣韻》於盈切,平清,影。【1】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结在颔下。《孟子·离娄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三国 魏}{曹植}《七启》:“華組之纓,從風紛紜。”《礼记·玉藻》:“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清}{孙枝蔚}《赠别张牧公》诗之三:“臨岐折椏淚沾纓,愁對踟蹰馬不行。”【2】彩带,古时女子许嫁时所佩。《礼记·曲礼上》:“女子許嫁,纓。”《仪礼·士昏礼》:“主人入,親説婦之纓。”{郑玄}注:“婦人十五許嫁,笄而禮之,因著纓,明有繫也,蓋以五采爲之。”【3】用以系香囊。《礼记·内则》:“衿纓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4】用丝或毛等制成的穗状饰物。《水浒传》第三回:“{史進}頭戴白{范陽}氊大帽,上撒一撮紅纓。”《水浒传》第三四回:“那一百四五十軍漢寨兵,各執着纓鎗棍棒。”【5】鸟颈上的毛。《文选·枚乘<七发>》:“鵷鶵鵁鶄,翠鬣紫纓。”{李善}注:“纓,頸毛也。”【6】套马的革带。驾车用。《仪礼·既夕礼》:“薦馬纓,三就入門,北面交轡,圉人夾牽之。”{郑玄}注:“纓,今馬鞅也。”《左传·桓公二年》:“鞶﹑厲﹑游﹑纓,昭其數也。”{唐}{杜甫}《述古》诗之一:“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7】引申指绳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汉书·终军传》:“{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8】通“[嬰]”。缠绕。{唐}{郑愕}《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往字》诗:“繄君曲得引,使我纓俗網。”{晋}{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飛閣纓虹帶,曾臺冒雲冠。”《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一》:“兼抱濟物性,而不纓垢氣。”{李善}注:“纓,繞也。”【9】通“[嬰]”。遭受。参见“[纓繳]”。

  • 纓組-汉语大词典

    纓組

    【1】结冠的丝带。亦借指官宦。《南史·文学传·锺嵘》:“服既纓組﹐尚爲臧獲之事。”{唐}{王建}《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且歡身體適﹐幸免纓組束。”{明}{归有光}《戴素庵七十寿序》:“{西野}既解纓組之累﹐先生亦釋絃誦之負。”{清}{申涵光}《家诫示舍弟》诗:“朱門曳長裾﹐譚讌雜纓組。”

  • 纓徽-汉语大词典

    纓徽

    【1】妇女所佩的香囊。《文选·嵇康<琴赋>》:“新衣翠粲﹐纓徽流芳。”{李善}注:“《爾雅》曰:‘婦人之徽謂之縭。’{郭璞}曰:‘今之香纓也。’”{南朝} {宋}{鲍照}《梦归乡》诗:“開奩奪香蘇﹐探袖解纓徽。”

  • 纓蕤-汉语大词典

    纓蕤

    【1】冠上饰物。亦借指文人士大夫。{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當纓蕤之盛集﹐攄風雅之秘思﹐率以賡載﹐始成編軸。”《後汉书·舆服志下》:“〔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爲首飾。”

  • 纓綏-汉语大词典

    纓綏

    【1】见“纓緌”。

  • 纓簪-汉语大词典

    纓簪

    【1】缨和簪, 古代显贵的冠饰。借指贵官。{唐}{李白}《送杨少府赴选》诗:“時泰多美士﹐京國會纓簪。”

  • 纓縻-汉语大词典

    纓縻

    【1】拘系。《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屈膝厥角﹐請受纓縻。”{张铣}注:“纓﹑縻﹐皆係也﹐言請受國家拘係以輸貢賦也。”

  • 纓子-汉语大词典

    纓子

    【1】系在衣帽或器物上的穗状饰物。《金瓶梅词话》第二回:“頭上戴着纓子帽兒﹐金玲瓏兒﹐金井玉欄杆圈兒。”【2】像缨子的东西。多指萝卜﹑芥菜等的叶。{高玉宝}《高玉宝》第五章:“{玉宝}妈端了一筐萝卜缨子出来﹐在院子里﹐吩咐{玉容}拿到井台边去洗。”

  • 纓絡棗-汉语大词典

    纓絡棗

    【1】枣名。{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都門棗品極多﹐大而長圓者爲纓絡棗。”

  • 纓弁-汉语大词典

    纓弁

    【1】仕宦的代称。{唐}{皇甫冉}《题高云客舍》诗:“時人趣纓弁﹐高鳥違羅網。”{南朝} {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滯{江}臯﹐從賞乖纓弁。”{明}{李东阳}《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故纓弁介胄之家﹐論恬退者必歸之。”

  • 纓摔-汉语大词典

    纓摔

    【1】方言。掸子。{梁斌}《红旗谱》三:“{朱老忠}从柜房里拿出把缨摔﹐掸着满身的尘土。”

  • 纓冕-汉语大词典

    纓冕

    【1】仕宦的代称。{唐}{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访》诗:“卻慚身外牽纓冕﹐未信尊前倒接。”《北史·李谔传》:“自非懷經抱質﹐志道依仁﹐不得引預搢紳﹐參厠纓冕。”{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源》:“〔{王源}〕忝籍世資﹐得參纓冕。”{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纓冕無醜士﹐酸寒一洗朱顔酡。”

  • 纓纕-汉语大词典

    纓纕

    【1】马的颈带与腹带。《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懷挾纓纕﹐以望君之塵垢者。”{韦昭}注:“纓﹐馬纓也;纕﹐馬腹帶也。”

  • 纓紳-汉语大词典

    纓紳

    【1】冠带与腰带。借指显贵。{唐}{颜师古}《奉和正日临朝》:“肅肅皆鵷鷺﹐濟濟盛纓紳。”

  • 纓黻-汉语大词典

    纓黻

    【1】见“纓紱”。

  • 纓繳-汉语大词典

    纓繳

    【1】中箭。纓, 通“嬰”。缴,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文选·陆机<文赋>》:“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一本作“嬰繳”。{李善}注:“《説文》曰:‘繳﹐生絲縷也。’謂縷繫矰矢而以弋射。”{瞿蜕园}注:“嬰繳﹐中箭。”

  • 纓繸-汉语大词典

    纓繸

    【1】即缨络。{李大钊}《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这结绳的文字﹐如用小绳绕一大纲上﹐或绕一木棍上﹐形成一组缨繸的样子。”

  • 纓鎖-汉语大词典

    纓鎖

    【1】缨与锁。比喻束缚之物。{南朝} {梁}{王筠}《与东阳盛法师书》:“弟子恨此樊籠﹐迫兹纓鎖﹐無由問道﹐撫躬如失。”

  • 纓帽-汉语大词典

    纓帽

    【1】{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 帽顶有红缨子。《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個個倒是纓帽緞靴﹐長袍短褂。”{清}{梁恭辰}《广东火劫记》:“又見有似差役﹐頭帶纓帽﹐手持鐵練者三十餘人﹐擁入戲棚捉人。”

  • 纓導-汉语大词典

    纓導

    【1】冠上饰物。《周书·武帝纪下》:“〔{宣政}元年三月〕甲戌﹐初服常冠。以皁紗爲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 纓笏-汉语大词典

    纓笏

    【1】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講解移晷﹐纓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傾聽忘倦。”《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纓笏匝序﹐巾卷充街。”{李善}注:“纓笏﹐垂纓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舉服以明人。”{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落落餘數子﹐趨朝繫纓笏。”

  • 纓冠-汉语大词典

    纓冠

    【1】《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谓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后因以“纓冠”形容急迫或急切救助他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當予等被逮戒嚴﹐{成都}函電均不能發﹐{邵岷叔}至{資州}發電發函呼籲﹐乃得同鄉京官纓冠相救。”{清}{李渔}《玉搔头·缔盟》:“若非鴇母纓冠﹐幾乎不能面聖。”{明}{李东阳}《邃庵太宰先生初度叠前韵奉寿》:“纓冠義切煩趨赴﹐鼎釜生餘藕保全。”{程善之}《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贈策漫教論往事﹐纓冠竟自失天機。”【2】仕宦的代称。《明史·赵永传》:“大學士{楊一清}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以他語挑之。{永}正色曰:‘可以纓冠污吾道乎?’遂請致仕去。”{晋}{袁宏}《後汉纪·灵帝纪下》:“布衣韋帶﹐白首不仕者有矣;結髮纓冠﹐老而不退者有矣。”

  • 纓綬-汉语大词典

    纓綬

    【1】冠带与印绶。借指官位。{宋}{苏轼}《祭柳子玉文》:“慨然懷歸﹐投棄纓綬。”{唐}{张说}《游洞庭湖湘》诗之二:“城池自縶籠﹐纓綬爲徽纆。”

  • 纓索-汉语大词典

    纓索

    【1】冠带。《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偶然風吹燭滅﹐有一人從暗中牽美人之衣。美人扯斷了他繫冠的纓索﹐訴與{莊王}。”

  • 纓紱-汉语大词典

    纓紱

    亦作“[纓黻]”【1】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六年》:“{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願言解纓紱﹐從登去煩惱。”{明}{张居正}《七贤咏·王安豐》:“雖有纓紱累﹐終知世網疏。”《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彦和}﹑{季豫}等年在沖蒙﹐早此纓紱。”{南朝} {梁}{沈约}《梁三朝雅乐歌·俊雅二》:“珩珮流響﹐纓紱有容。”【2】比喻世俗的束缚。《庄子·逍遥游》“綽約若處子”{晋}{郭象}注:“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黄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

  • 纓佩-汉语大词典

    纓佩

    【1】见“纓珮”。

  • 纓緌-汉语大词典

    纓緌

    亦作“[纓綏]”【1】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清}{唐孙华}《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诗:“邑中惡子任猖狂﹐往往纓緌被蹂躪。”{晋}{张华}《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纓緌爲徽纆﹐文憲焉可踰。”{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時纓緌之徒﹐紳珮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明}{张居正}《贺冬至表一》:“兩堦騰肆樂之懽﹐四海慶寢兵之候﹐纓緌畢集﹐玉帛交陳。”{唐}{李益}《秋晩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诗:“明質鶩高景﹐飄颻服纓綏。”

  • 纓繐-汉语大词典

    纓繐

    【1】即缨子。{刘占江}《我们是红色少先队》:“拿切菜刀--这样的家伙不能背﹐也不好拴红缨繐。”

  • 纓頂-汉语大词典

    纓頂

    【1】红缨和顶子。{清}朝皇族官吏的帽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八:“走过旧货摊子我们也蹲下﹐对那些皇朝缨顶挂珠出神。”

  • 纓裙遊-汉语大词典

    纓裙遊

    【1】指{汉成帝}偕{赵飞燕}游{太液池}之事。{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帝常以三秋閑日﹐與{飛燕}戲於{太液池}……令佽飛之士﹐以金鏁纜雲舟於波上。每輕風時至﹐{飛燕}殆欲隨風入水。帝以翠纓結{飛燕}之裙﹐遊倦乃返。{飛燕}後漸見疏﹐常怨曰:‘妾微賤﹐何復得預纓裙之遊?’”

  • 纓裳-汉语大词典

    纓裳

    【1】官服。借指官职。{唐}{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釁罪不死﹐重罹纓裳。遷换因循﹐遂階榮位。”

  • 纓珮-汉语大词典

    纓珮

    亦作“[纓佩]”【1】官服的饰物。{南朝} {宋}{谢灵运}《辞禄赋》:“服纓佩於兩宫﹐執鞭笏於宰蕃。”{唐}{王维}《谒璿上人》诗:“浮名寄纓珮﹐空性無羈鞅。”《文选·沈约<学省愁卧>诗》:“纓珮空爲忝﹐江海事多違。”{刘良}注:“纓珮﹐官服飾也。”{隋炀帝}《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纓佩既濟濟﹐鐘鼓何鍠鍠。”

  • 纓網-汉语大词典

    纓網

    【1】喻世俗束缚。{唐}{白居易}《题赠郑秘书徵君石沟溪隐居》诗:“終當解纓網﹐卜築來相從。”

  • 纓紼-汉语大词典

    纓紼

    【1】绳索。引申为缠缚。{宋}{李纲}《召赴文字库祇候引对札子》:“臣固知黄屋不足以纓紼{帝堯}之心﹐所以敢言者﹐正持陛下體道而輕外物也。”《宋书·索虏传》:“自纓紼世務﹐情兼家國﹐徒存日昃﹐終有慚德。”【2】犹拂尘。{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執御從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壘﹑掌扇﹑纓紼之類。”【3】冠带与印带。《後汉书·党锢传序》:“至{王莽}專僞﹐終於篡國﹐忠義之流﹐耻見纓紼。”

  • 纓情-汉语大词典

    纓情

    【1】犹系心。{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雖假容於江臯﹐乃纓情於好爵。”

  • 纓毦-汉语大词典

    纓毦

    【1】用毛制成的穗状饰物。《後汉书·西南夷传·莋都》“齎黄金﹐旄牛毦”{李贤}注引{南朝}{陈}{顾野王}曰:“毦﹐結毛爲飾也﹐即今馬及弓槊上纓毦也。”

  • 纓絡-汉语大词典

    纓絡

    【1】指似缨络的饰物。{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頂纓絡﹐高矗雲霄。”【2】松树名。{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植物》:“羅漢松:《通州物産志》:‘松有茸針﹑纓絡﹑羅漢諸名﹐州北鍾{秀山}﹐又{西山}有纓絡﹐狀如膽瓶﹐大蔭天井。’”【3】用珠玉串成戴在颈项上的饰物。多作颈饰。《晋书·四夷传·林邑国》:“其王服天冠﹐被纓絡。”《红楼梦》第三回:“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縧﹐繫着一塊美玉。”{宋}{苏轼}《无名和尚颂观音偈》:“纍纍三百五十珠﹐持與{觀音}作纓絡。”【4】缠绕。比喻世俗的束缚。{唐}{权德舆}《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終當解纓絡﹐田里諧因緣。”《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方解纓絡﹐永託兹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李善}注:“纓絡﹐以喻世網也。”{刘良}注:“纓絡﹐縈纏也。”【5】带穗子的物品。亦指穗状饰物及像穗子的东西。{丁玲}《东村事件》:“自卫军的梭标﹐都成行的伸出人头﹐一些红缨络﹐在阳光下﹐更显得火也似的﹐在人海中燃烧着。”{刘白羽} 《昆仑山的太阳》:“这条莽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拂﹐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红楼梦》第五三回:“〔几上〕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紗透繡花草詩字的纓絡。”

  • 躐纓-汉语大词典

    躐纓

    【1】持理冠带。一种修饰容止的动作。躐,用同“擸”。《後汉书·崔駰传》:“當其無事﹐則躐纓整襟﹐規矩其步。”{李贤}注:“躐﹐踐也。此字宜從‘手’。《廣雅》云:‘擸﹐持也。’言持纓整襟﹐修其容止。”

  • 鄒纓齊紫-汉语大词典

    鄒纓齊紫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鄒君}患之,問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貴。’君因先自斷其纓而出,國中皆不服長纓。”后因以“鄒纓齊紫”为上行下效之典。《南史·儒林传论》:“語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鄒}纓{齊}紫﹐且以移俗。”

  • 遺簪絶纓-汉语大词典

    遺簪絶纓

    【1】《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韩诗外传》卷七:“{楚莊王}賜其羣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滅燭,有牽王后衣者,后扙冠纓而絶之,言於王曰:‘今爥滅,有牽妾衣者,妾扙其纓而絶之。願趣火視絶纓者。’王曰:‘止!’立出令曰:‘與寡人飲,不絶纓者,不爲樂也。’於是冠纓無完者,不知王后所絶冠纓者誰。於是王遂與羣臣歡飲,乃罷。”后合二事为“遺簪絶纓”,谓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徐珂}《清稗类钞·婚姻·台湾番人婚嫁》:“兩家父母亦共飲酒三五斗﹐以後遺簪絶纓﹐歡謔無度﹐數日方止。”

  • 貂纓-汉语大词典

    貂纓

    【1】貂,貂尾,冠饰;缨,冠带。借指显贵的大臣。{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簪笏成行﹐貂纓在席。”

  • 解纓-汉语大词典

    解纓

    【1】解去冠系。谓去官。{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纓客﹐寧知捨筏喻。”{明}{唐寅}《忆秦娥·王守谷寿》词:“解纓投散﹐抽簪辭鬧﹐此意誰知至妙。”

  • 詘纓插衽-汉语大词典

    詘纓插衽

    【1】徒冠去缨﹐扱衽短衣。谓罪人之服饰。《管子·小匡》:“{桓公}親迎之郊。{管仲}詘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尹知章}注:“示將就戮。”{石一参}今诠:“詘纓﹐謂徒冠而去其纓。插衽﹐謂扱其衽如短衣然。刑人之冠服如是。”

  • 請纓-汉语大词典

    請纓

    【1】《汉书·终军传》载﹕“{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后以“請纓”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明}{何景明}《武昌闻边报》诗:“先帝恩深能養士﹐請纓誰爲繫{樓蘭}。”{郁达夫}《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陆剑南》:“慷慨淋漓{老學庵}﹐請纓無路只清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慤}之長風。”

  • 長纓-汉语大词典

    長纓

    【1】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輕劍拂鞶厲﹐長纓麗且鮮。”{唐}{杜甫}《述古》诗之一:“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2】指捕缚敌人的长绳。{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汉书·终军传》:“{軍}自請:‘願受長纓﹐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執長纓﹐智勇伏囚拘。”【3】古时系帽的长丝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長纓鄙好﹐且變{鄒}俗。”{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二:“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4】指华衣美服者或达官显贵。{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朱黻咸髦士﹐長纓皆俊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 雨纓-汉语大词典

    雨纓

    【1】{清}时的一种便礼帽。官员祈雨时或暑月戴用。因帽后亦拖帽缨﹐故称。《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凡祈雨﹐承祭官及陪祀官﹐各雨纓素服。”《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忽見馬臺石邊站着一個人﹐戴着一頂雨纓涼帽﹐貫着個純泥滿銹的金頂。”{清}{昭槤}《啸亭续录·亲祷》:“{康熙}中﹐孟夏間久旱﹐上虔誠祈禱﹐由{乾清門}步禱南郊﹐諸王大臣皆雨纓素服以從。”

  • 霞纓-汉语大词典

    霞纓

    【1】云霞缭绕。{唐}{寒山}《诗》之六九:“有人兮山楹﹐雲卷兮霞纓。”

  • 鞶纓-汉语大词典

    鞶纓

    【1】古代天子诸侯或显贵者挽马的带饰。{唐}{元稹}《送侍御之岭南二十韵》:“鞶纓驄赳赳﹐緌珮繡縿縿。”《辽史·仪卫志一》:“駕蒼龍﹐金﹐鏤錫﹐鞶纓十二就。”借指有地位的人。{清}{黄宗羲}《迁祠记》:“頃一販夫﹐以千金修學﹐竄入鄉賢﹐或爲鞶纓之惜。”

  • 頍纓-汉语大词典

    頍纓

    【1】指古代帽上系在颔下的带子。《隋书·礼仪志四》:“賓盥訖﹐進加緇布冠。贊冠進設頍纓。”

  • 頓纓-汉语大词典

    頓纓

    【1】谓挣脱绳索。{唐}{李德裕}《似鹿石》诗:“不是見羈者﹐何勞如頓纓。”{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见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 香纓-汉语大词典

    香纓

    【1】古代未成年者或妇女所系的饰物。语本《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佩容臭”。{孔颖达}疏:“以纓佩之者﹐謂纓上有香物也。”{宋}{周邦彦}《丁香结》词:“寶幄香纓﹐熏爐象尺﹐夜寒燈暈。”{宋}{叶廷珪}《海录碎事·衣冠服用》:“香纓以五彩爲之﹐婦參舅姑﹐先持香纓咨之。”

  • 飛纓-汉语大词典

    飛纓

    【1】飘散着冠带。形容匆忙。{南朝} {齐}{谢朓}《永明乐》诗之九:“飛纓入華殿﹐屣步出重宫。”【2】飘着的冠带。{唐}{李百药}《笙赋》:“拂長袖而善留﹐絶飛纓以争眄。”

  • 馬纓花-汉语大词典

    馬纓花

    【1】合欢树的别称。{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門内有石橋﹐橋北有樹二株曰馬纓花。”{清}{吴震方}《岭南杂记·马缨花》:“色赤﹐如馬纓﹐其花下垂﹐一條數十朵﹐樹高者丈許。有白者﹐有桃花而大紅鑲邊者﹐皆異種也。”{王统照}《号声》:“在这夏夜的马缨树下﹐我仰望黑空中闪缀的星光﹐默默地想着。”{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亦称“[馬纓樹]”。

  • 馬纓-汉语大词典

    馬纓

    【1】挂于马颈的带饰。{唐}{卢照邻}《刘生》诗:“翠羽裝刀鞘﹐黄金飾馬纓。”{元}{马祖常}《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聲名惜馬纓﹐音律辨牛鐸。”【2】即马缨花。{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二:“黄昬木自是合昬﹑夜合﹑合歡樹爾……一名馬纓也。案馬纓以形似。”{清}{曹寅}《晩晴述事有怀芷园》诗:“節氣餘萱草﹐庭柯憶馬纓。”

  • 馬纓樹-汉语大词典

    馬纓樹

    【1】见“馬纓花”。

  • 馬纓丹-汉语大词典

    馬纓丹

    【1】花名。一名山大丹。{清}{李调元}《南越笔记·马缨丹》:“〔馬纓丹〕一名山大丹﹐花大如盤﹐蕊時凡數十百朵﹐每朵攢集成毬﹐與白繡毬花相類。”

  • 鵠纓-汉语大词典

    鵠纓

    【1】白色的革带。《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郑玄}注:“以淺黑飾韋爲樊﹐鵠色飾韋爲纓。”

  • 鸞纓-汉语大词典

    鸞纓

    【1】鸾羽状的饰物。用彩丝制成。{明}{何景明}《严治篇》:“故先王之制﹐階陛堂殿﹐以異其等;旂斿鸞纓﹐以繁其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