豭(豭)是什么意思
豭-现代汉语大词典
豭jiā
【释义】:
公猪。也泛指猪。
豭尾-现代汉语大词典
豭尾jiā wěi
【释义】:
公猪尾巴。辛亥革命前后对男子发辫的贬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由是引犬羊为同种,奉豭尾为鸿宝。”
豭豚-现代汉语大词典
豭豚jiā tún
【释义】:
小公猪。后泛指公猪。章炳麟《訄书》:“欧罗巴诸国来互市者,复蚩鄙百端,拟以豭豚。”
豭猪-现代汉语大词典
豭猪jiā zhū
【释义】:
公猪。章炳麟《新方言》:“今湖北谓牡豕为豭猪。”
人樣豭駒-汉语大词典
人樣豭駒
【1】见“人樣鰕胊”。
寄豭-汉语大词典
寄豭
【1】寄放在别家传种的公猪。喻指在别人家淫乱的男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夫爲寄豭﹐殺之無罪。”{司马贞}索隐:“豭﹐牡豬也。言夫淫他室﹐若寄豭之豬也。豭﹐音加。”{章炳麟}《訄书·杂志》:“{全紹衣}顧責之以奪情﹑背交與寄豭之戮。功名在壺鑑﹐而以三疵成罪﹐豈不瑣哉?”
牲豭-汉语大词典
牲豭
【1】祭祀用的公猪。{宋}{苏舜钦}《和马承之<古庙>》:“尚應名竹素﹐不復祭牲豭。”
艾豭-汉语大词典
艾豭
亦作“[艾猳]”【1】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衞侯}爲夫人{南子}召{宋朝}……過{宋}野, 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 盍歸吾艾豭?’”{杜预}注:“艾豭, 喻{宋朝}。艾, 老也。”{陆德明}释文:“豭, 牡豕也。”{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懼失麟鹿﹐而獲艾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欲漁男色﹐又懼爲艾豭之事爲子孫羞。”{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坊曲娼女﹐初薦枕於人﹐必與其艾豭同拜此神(指{白眉神})﹐然後定情。”
豭-汉语大词典
豭
《廣韻》古牙切,平麻,見。【1】公猪。《左传·哀公十五年》:“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輿豭從之。”{孔颖达}疏:“豭,是豕之牡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夫爲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司马贞}索隐:“豭,牡豕也。”【2】泛指猪。{明}{徐渭}《旱甚久不应祷再追前韵》:“轍鮒槁厥頳,壇豭秃其翠。”【3】指雄性动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伤寒热病》:“勞復發熱,同枳殻﹑豭鼠屎﹑葱白煎服。”
豭狗-汉语大词典
豭狗
【1】猪和狗。喻行为卑劣之人。《明史·黄道周传》:“{衛}{開方}不省其親﹐{管仲}至比之豭狗。”
豭尾-汉语大词典
豭尾
【1】公猪尾巴。辛亥革命前后对男子发辫的贬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由是引犬羊爲同種﹐奉豭尾爲鴻寶。”
豭豘-汉语大词典
豭豘
【1】见“豭豚”。
豭豚-汉语大词典
豭豚
亦作“[豭]”亦作“[豭豘]”【1】小公猪。后泛指公猪。《礼记·杂记下》:“凡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宋}{惠洪}《冷斋夜话·宋神宗诏禁中不得牧豭豘因悟太祖远略》:“{神宗皇帝}一日行後苑﹐見牧豭豘者﹐問何所用。”{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蔑倫之人﹐不足爲衅鐘之豭﹐虐懲之亦不爲過。”{章炳麟}《訄书·解辫发》:“{歐羅巴}諸國來互市者﹐復蚩鄙百端﹐擬以豭豚。”【2】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裴駰}集解:“冠以雄雞﹐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帶之。”
豭熊-汉语大词典
豭熊
【1】熊的一种。亦称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熊》:“羆﹐頭長脚高﹐猛憨多力﹐能拔樹木﹐虎亦畏之。遇人則人立而攫之﹐故俗呼爲人熊。{關}西呼豭熊。”
豭喙-汉语大词典
豭喙
【1】猪嘴。《左传·昭公四年》:“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杜预}注:“口象猪。”
豭豬-汉语大词典
豭豬
【1】公猪。《汉书·翟方进传》:“會{北地}{浩商}爲{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豭豬連繫都亭下。”{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今{湖北}謂牡豕爲豭豬。”
豭貜-汉语大词典
豭貜
【1】传说中的猿猴类动物。《剪灯新话·申阳洞记》:“從者十餘輩﹐各執器仗﹐羅列階下﹐儀衞雖甚整肅﹐而狀貌則皆豭貜之類也。”
豭-汉语大词典
豭
【1】见“豭豚”。
豭豨-汉语大词典
豭豨
【1】公猪。{明}{徐渭}《早祷十七韵次陈长公》:“蜥蜴山澤窮﹐豭豨屠賈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