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賦

賦(賦)是什么意思

  • 二京賦-汉语大词典

    二京賦

    【1】《西京赋》与《东京赋》的合称。《後汉书·张衡传》:“{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亦省称“[二京]”。{晋}{左思}《三都賦序》:“余既思慕《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

  • 丁賦-汉语大词典

    丁賦

    【1】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始于{汉高祖}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清}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康熙}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雍正}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

  • 七賦-汉语大词典

    七賦

    【1】指五谷和桑﹑麻。{汉}{扬雄}《法言·问道》:“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爲中國。”{李轨}注:“七賦﹐五穀桑麻也。”

  • 三都賦-汉语大词典

    三都賦

    【1】{晋}{左思}作。构思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见《晋书·左思传》。后因以“三都赋”指广为流传的名篇。{明}{冯惟敏}《不伏老》第四折:“再來不上《三都賦》﹐此去休過{萬里橋}。”

  • 三賦-汉语大词典

    三賦

    【1】三篇赋。{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宋}{叶適}《寄题钟秀才咏归堂》诗:“五兵鑄就殺氣動﹐却寫三賦祥光流。”【2】{唐}代租﹑庸﹑调称“三赋”。{明}{张九韶}《群书拾唾·文武制度》:“{唐}三賦:租﹐有田則有租﹐租出米穀;庸﹐有身則有庸﹐庸出絹;調﹐有户則有調﹐調出繒纊布麻。”

  • 才賦-汉语大词典

    才賦

    【1】才能禀赋。{清}{陈田}《明诗纪事丁籤·郑善夫》:“《國雅》:‘{繼之}才賦英邁﹐往往有新語。’”{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海伦·斯诺如是说>》:“也许有的模式更可贵些﹐对社会更有用些;有的生命力更长些﹐更显示才赋﹐更具有普遍的素质。”

  • 井賦-汉语大词典

    井賦

    【1】古代行井田而纳贡赋,因用以称田赋。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爲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貢賦”。{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六:“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宋}{欧阳修}《除皇弟允初加食邑食实封余如故制》:“節旄並建﹐井賦兼增。”{唐}{陆贽}《马燧浑瑊副元帅招讨河中制》:“授以師保之任﹐疇其井賦之養。”

  • 丘賦-汉语大词典

    丘賦

    【1】{春秋}{郑国}军赋制度。{{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左传·昭公四年》:“{鄭}{子産}作丘賦。”{杜预}注:“丘﹐十六井﹐當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子産}别賦其田﹐如{魯}之田賦。”

  • 更賦-汉语大词典

    更賦

    【1】{汉}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後汉书·明帝纪》:“又所發{天水}三千人﹐亦復是歲更賦。”{李贤}注:“更﹐謂戍卒更相代也;賦﹐謂雇更之錢也。”《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爲之﹐一月一更﹐是謂卒更也。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爲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謂過更也。”

  • 升高能賦-汉语大词典

    升高能賦

    【1】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所见。《诗·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传:“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可以爲大夫。”{孔颖达}疏:“升高能賦者﹐謂升高有所見﹐能爲詩賦其形狀鋪陳其事勢也。”{晋}{左思}《三都赋》:“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

  • 九賦-汉语大词典

    九賦

    【1】{周}代的九类赋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賦歛財賄: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郊之賦,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七曰關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幣餘之賦。”{郑玄}注:“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關市﹑山澤謂占會百物,幣餘謂占賣國中之斥幣,皆未作當增賦者。”按,前六种赋税皆以地区远近为区别,征土地产物;关市之赋征商旅税;山泽之税征矿﹑渔﹑林业税;币馀之赋指不属以上各类的其他赋税。后以“九赋”泛指各类赋税。《南齐书·武帝纪》:“軍國器用﹐動資四表﹐不因厥産﹐咸用九賦。”{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示優裕之德以周惠﹐利緩九賦。”{南朝} {宋}{鲍照}《喜雨奉勅作》诗:“關市欣九賦﹐倉廩開萬箱。”

  • 千金買賦-汉语大词典

    千金買賦

    【1】{汉武帝}{陈皇后}的故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别在{長門宫},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爲文,奉黄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詞。而{相如}爲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唐}{李白}《白头吟》之二:“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

  • 供賦-汉语大词典

    供賦

    【1】向朝廷缴纳赋税。{唐}{李翱}《徐申行状》:“大首領{黄}氏帥其屬納質供賦。”{南朝} {宋}{袁淑}《与始兴王濬书》:“不腆供賦﹐束馬先璧以俟命﹐唯執事所以圖之。”

  • 俳賦-汉语大词典

    俳賦

    【1】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夫俳賦尚辭而失於情﹐故讀之者無興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則矣。”

  • 脩賦-汉语大词典

    脩賦

    【1】制定赋税之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量入脩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數。”

  • 傜賦-汉语大词典

    傜賦

    【1】力役与赋税。《新唐书·李方玄传》:“鉤檢户籍﹐所以差量傜賦者﹐皆有科品程章﹐吏不得私。”《韩非子·诡使》:“習悉租税﹐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狀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傜賦﹐而上不得者萬數。”《宋书·孝武帝纪》:“百姓勞弊﹐傜賦尚繁﹐言念未乂﹐宜崇約損。”

  • 公賦-汉语大词典

    公賦

    【1】官府的赋税。《汉书·王嘉传》:“今{賢}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晋}{袁宏}《後汉纪·灵帝纪上》:“其孤寡貧窮﹐令宗人相贍之……以穀代公賦多少有次。行之期月﹐里無盗竊者。”

  • 兼賦-汉语大词典

    兼賦

    【1】加倍交纳租税。{三国} {魏}{曹操}《抑兼并令》:“無令强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 充賦-汉语大词典

    充賦

    【1】犹凑数。被官吏荐举给朝廷的谦词。{唐}{白居易}《策尾》:“謬膺詔選﹐充賦天庭。”《汉书·晁错传》:“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颜师古}注:“{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充賦﹐此{錯}之謙也﹐云如賦調也。’”

  • 免賦-汉语大词典

    免賦

    【1】免征赋税。《宋史·太祖纪一》:“〔{建隆}二年正月〕壬子﹐{商州}鼠食苗﹐詔免賦。”

  • 平賦-汉语大词典

    平賦

    【1】公平课税。{南朝} {宋}{何承天}《社颂》:“稱物平賦﹐百姓熙雍。”

  • 均賦-汉语大词典

    均賦

    【1】谓均平田赋。{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擇才均賦﹐自古尤難。”《宋史·王珪传》:“曾祖{永}﹐事{太宗}爲右補闕。{吴越}納土﹐受命往均賦﹐至則悉除無名之算﹐民皆感泣。”

  • 封賦-汉语大词典

    封賦

    【1】受封田地之赋税。{清}{钱谦益}《左汇序》:“{陳轅頗}之封賦﹐{季孫}之田賦﹐則{桑}{孔}之濫觴也。”

  • 弊賦-汉语大词典

    弊賦

    【1】谦称自己的军队。古代按田亩出车徒﹐因称兵卒﹑车辆为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梁祖}曰:‘{王公}朋附{并汾}﹐違盟爽信﹐弊賦已及於此﹐期於無舍。’”

  • 大賦-汉语大词典

    大賦

    【1】{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系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 天賦-汉语大词典

    天賦

    【1】天所给予﹐天授。{前蜀}{贯休}《尧铭》:“君既天賦﹐相亦天錫。”【2】禀受于天;生来具有。{元}{贯云石}《咏梅》曲:“冰姿逈然天賦奇﹐獨占陽和地。”《旧唐书·僖宗纪》:“{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神資壯烈﹐天賦機謀。”{徐迟}《牡丹》三:“{姚黄}以一种天赋的自卫能力应付了下来。”【3】资质。{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有童曰{玉奴}者﹐天賦甚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七:“艺术这种事体﹐说容易﹐真容易;说难﹐可实在难;有的人唱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唱歌道人;有的天赋高;又聪敏﹐不消多少辰光﹐就是艺术家。”

  • 小賦-汉语大词典

    小賦

    【1】{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温庭筠》:“{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前言》:“到了{唐}代﹐因作小赋为进士考试的科目﹐小赋就和{宋}以后的制举文一样﹐不再有什么价值了。”

  • 口賦-汉语大词典

    口賦

    【1】古代的人口税。{汉}有口赋﹑算赋之分。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出二十钱以供天子,为口赋。{武帝}时增至二十三钱,以补车骑马匹之费。自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百二十钱,为算赋。历代或因其名,但其规定各异。{唐}{刘禹锡}《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伏以當州口賦首出諸郡﹐況經災沴﹐切在撫綏。”

  • 古賦-汉语大词典

    古賦

    【1】指六朝以前的赋体。相对后起的律赋而言。以两{汉}赋家的作品为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两京赋》等。{南朝} {梁}{江淹}《<学梁王兔园赋>序》:“聊爲古賦﹐以奮{枚叔}之製焉。”{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當古賦漸變﹐律賦未起﹐轉徙所經﹐或謂駢賦﹐强爲分别﹐反加紊亂。”

  • 四賦-汉语大词典

    四賦

    【1】指{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汉书·扬雄传下赞》:“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唐}{杜甫}《入衡州》诗:“{劇孟}七國畏﹐{馬卿}四賦良。”【2】指{汉}{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赋》。按,《校猎赋》一名《羽猎赋》。

  • 國賦-汉语大词典

    國賦

    【1】国家规定的赋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爲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清}{刘大櫆}《义士吴君传》:“君以{漢}上屯鹽六百餘萬石﹐匪惟商資﹐抑且國賦所出。”

  • 市賦-汉语大词典

    市賦

    【1】向商市征收的赋税。《管子·幼官》:“三會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韩诗外传》卷六:“{晉文公}遊於{河}而樂﹐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

  • 常賦-汉语大词典

    常賦

    【1】固定的赋税。{宋}{范成大}《寒亭》诗:“自云足踏地﹐常賦何能免。”《魏书·食货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爲煩重﹐將與除之。”{唐}{孙樵}《书何易于》:“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仗者﹐{易于}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

  • 役賦-汉语大词典

    役賦

    【1】劳役赋税。《後汉书·荀淑传》:“寬役賦﹐安黎民。”《晋书·郭璞传》:“頃者以來﹐役賦轉重。”

  • 征賦-汉语大词典

    征賦

    【1】赋税。《国语·吴语》:“舍其愆令﹐輕其征賦。”{唐}{杜甫}《宿花石戍》诗:“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某土之民﹐避旱暵饑饉與征賦徭役之事﹐將徙占他郡。”

  • 律賦-汉语大词典

    律賦

    【1】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四聲分韻﹐始於{沈約}。至{唐}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今賦試於所司﹐亦曰律賦。時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對﹐篇率八段﹐韻分於官﹐依韻爲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謹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幾一千年。”

  • 從賦-汉语大词典

    從賦

    【1】赴试。{唐}{韩愈}《答张彻》诗:“從賦始分手﹐朝京忽同舲。”{孙汝听}注:“謂{徹}赴舉試也。”{方世举}注:“《漢書·晁錯傳》:‘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對曰:今臣{窋}等乃以臣充賦。’”

  • 徭賦-汉语大词典

    徭賦

    【1】力役与赋税。《韩非子·诡使》:“習悉租税﹐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狀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徭賦﹐而上不得者萬數。”徭﹐一本作“傜”。《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内減太官而不受貢獻﹐外省徭賦而務農桑。”{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一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所在徭賦﹐輕重相懸﹐既成新規﹐須懲積弊。”《明史·太祖纪三》:“復{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

  • 徵賦-汉语大词典

    徵賦

    【1】征收。《韩非子·显学》:“徵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而以上爲貪。”

  • 宂賦-汉语大词典

    宂賦

    亦作“[冗賦]”【1】杂税。《宋史·吕公弼传》:“移近邊屯兵就食{京東}﹐增城卒﹐給板築;蠲冗賦及民逋數百萬。”

  • 官賦-汉语大词典

    官賦

    【1】国家征收的赋税。{宋}{陆游}《鱼堂杂题》诗之三:“衣食粗供官賦足﹐何妨世世作耕農。”《管子·国蓄》:“百乘之國﹐官賦軌符。”{唐}{司马札}《锄草怨》诗:“亦念官賦急﹐寧知荷鋤勞。”

  • 客賦-汉语大词典

    客賦

    【1】客户交纳的赋税。《新唐书·宇文融传》:“使還言狀﹐帝乃下詔:‘以客賦所在﹐並建常平倉﹐益貯九穀﹐權發斂;官司勸作農社﹐使貧富相恤。’”

  • 宿賦-汉语大词典

    宿賦

    【1】积欠的赋税。《新唐书·高祖纪》:“免民逋租宿賦。”

  • 王賦-汉语大词典

    王賦

    【1】犹王军。天子的军队。古以田赋出兵,故称。《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杨伯峻}注:“王賦謂王軍。”【2】缴纳给天子的贡赋。{南朝} {梁}{刘潜}《谢始兴王赐柰启》:“{酒泉}之實﹐稱於王賦。”{唐}{白居易}《题郡中荔支诗十八韵》:“近南光影熱﹐向北道途長。不得充王賦﹐無由寄帝鄉。”{元}{杨维桢}《吴农谣》:“{吴}農竭力耕王田﹐王賦已供常餓眠。”

  • 琴歌酒賦-汉语大词典

    琴歌酒賦

    【1】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金}{赵沨}《和崔深道春寒》:“琴歌酒賦兩寂寞﹐懸知此興殊未闌。”{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宋}{韩元吉}《武夷精舍记》:“講書肄業﹐琴歌酒賦﹐莫不在是。”

  • 李詩謝賦-汉语大词典

    李詩謝賦

    【1】{唐}{李百药}工诗,{谢偃}善赋,故称。《新唐书·谢偃传》:“〔{谢偃}〕嘗爲《塵》﹑《影賦》二篇﹐帝美其文﹐召見﹐欲{偃}作賦……時{李百藥}工詩﹐而{偃}善賦﹐時人稱‘{李}詩{謝}賦’。”

  • 格賦-汉语大词典

    格賦

    【1】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赋。《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時常侍{張文寳}知貢舉﹐中書奏落進士數人﹐仍請詔翰林學士院作一詩一賦﹐下禮部﹐爲舉人格樣。學士{竇夢徵}﹑{張礪}輩撰格詩格賦各一﹐送中書﹐宰相未以爲允。”

  • 楚賦-汉语大词典

    楚賦

    【1】指{屈原}﹑{宋玉}等所写的辞赋。{南朝} {宋}{鲍照}《芙蓉赋》:“感衣裳於{楚}賦﹐詠憂思於{陳}詩。”{钱振伦}注:“《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唐}{刘知幾}《史通·载文》:“{懷}{襄}不道﹐其惡存乎{楚}賦。”{宋}{苏轼}《巫山》诗:“{楚}賦亦虚傳﹐神仙安有是?”

  • 榷賦-汉语大词典

    榷賦

    【1】榷税。《宋史·食货志下八》:“令舶船遇風至諸州界﹐亟報所隸﹐送近地舶司榷賦分買;{泉}{福}瀕海舟船未經賦買者﹐仍赴司勘驗。”

  • 横槊賦詩-汉语大词典

    横槊賦詩

    【1】军旅征途中,在马上横着长矛吟诗。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爲文﹐往往横槊賦詩﹐故其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宋}{苏轼}《後赤壁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横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吕志伊}《读史感赋》:“横槊賦詩一世雄﹐二{喬}未虜恨東風。”

  • 横徵暴賦-汉语大词典

    横徵暴賦

    【1】(横今读héng)滥征捐税,强行搜刮民财。{唐}{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内榮鄉里。而乃横徵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 横賦暴斂-汉语大词典

    横賦暴斂

    同“[横2徵暴賦]”【1】{宋}{李纲}《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取之闔闢斂散之術﹐而榷貨之法已殫;取之横賦暴斂之政﹐而吾民之力已困。”

  • 横賦-汉语大词典

    横賦

    【1】指强征赋税。{宋}{秦观}《财用下》:“横賦彊市取之於百姓﹐非治財之善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郡邑多横賦於民﹐大爲東南之患。”【2】额外的赋税。《新唐书·李珏传》:“〔{珏}〕遷{河陽}節度使﹐罷横賦宿逋百餘萬。”{清}{顾炎武}《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君墓志铭》:“君雖處閒職﹐而時在上前陳中外大計﹐其詳不得聞﹐大抵以去横賦﹑戢悍卒﹑固民心爲急。”{宋}{陈师道}《後山谈丛》卷三:“州無水患﹐而民無横賦。”

  • 獻賦-汉语大词典

    獻賦

    【1】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西京杂记》卷三:“{相如}將獻賦﹐未知所爲。夢一黄花翁﹐謂之曰:‘可爲《大人賦》。’”{唐}{钱起}《秋馆言怀》诗:“蹉跎獻賦客﹐歎息此良時。”{金}{元好问}《寒食灵泉宴集序》:“{揚雄}獻賦﹐自詫雕蟲之工。”{清}{孙枝蔚}《春日游徐幼长园林有赠》诗:“獻賦終投閣﹐全身漫鑿山。”

  • 正賦-汉语大词典

    正賦

    【1】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明}{沈榜}《宛署杂记·繇赋》:“賦分二等:曰正賦﹐即起運存留正供﹐每年候府奉部劄﹐酌歲所急﹐多寡微有差。”{清}{顾炎武}《钱粮论下》:“薄於正賦而厚於雜賦。正賦﹐耳目之所先也;雜賦﹐其所後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征》:“田之所税爲糧﹐人之所供爲丁﹐統正賦之名﹐曰:地丁。”

  • 敝賦-汉语大词典

    敝賦

    【1】对自己军队的谦称。古代按田亩出车徒,故称兵卒﹑车辆为赋。《国语·鲁语下》:“我先君{襄公}不敢寧處﹐使{叔孫豹}悉帥敝賦﹐踦跂畢行﹐無有處人﹐以從軍吏。”《左传·襄公八年》:“{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

  • 春賦-汉语大词典

    春賦

    【1】春季放贷。《管子·国蓄》:“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尹知章}注:“方春蠶家闕乏﹐而賦予之﹐約收其繒帛。”【2】春季征赋。《淮南子·说山训》:“春賦秋貸﹐民皆怨。”

  • 暴賦-汉语大词典

    暴賦

    【1】繁重的赋税。《旧唐书·德宗纪上》:“得非刑法舛繆﹐忠良鬱湮﹐暴賦未蠲﹐勞師靡息。”《汉书·食货志上》:“〔農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 漢賦-汉语大词典

    漢賦

    【1】{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从《楚辞》发展而来﹐并吸取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的铺张手法。有小赋和大赋两种。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绮靡富丽﹐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 漕賦-汉语大词典

    漕賦

    【1】旧时的漕粮赋税。{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惟三十年來﹐官中一言一事涉漕賦者﹐必求其詳﹐手録之﹐久漸成帙。”{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江苏}﹑{浙江}一带漕赋一石﹐须纳米二石五﹑六斗。”

  • 犧賦-汉语大词典

    犧賦

    【1】征收供祭祀用的牺牲。《礼记·曲礼下》:“凡家造﹐祭器爲先﹐犧賦爲次﹐養器爲後。”{郑玄}注:“大夫稱家﹐謂家始造事。犧賦﹐以税出牲。”{孔颖达}疏:“賦斂邑民供出牲牢﹐故曰犧賦。”

  • 播賦-汉语大词典

    播賦

    【1】犹播敷。《墨子·天志中》:“列爲山川谿谷﹐播賦百事﹐以臨司民之善否。”{王焕镳}校释:“播﹐布。賦﹐敷。”

  • 擅賦-汉语大词典

    擅賦

    【1】擅加赋税。{汉}{桓宽}《盐铁论·地广》:“當今之務在於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

  • 擲地賦聲-汉语大词典

    擲地賦聲

    【1】见“擲地金聲”。

  • 民賦-汉语大词典

    民賦

    【1】人民所纳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明}{高启}《赠杨荥阳》诗:“官庖盡炊藜﹐民賦半輸絹。”

  • 文賦-汉语大词典

    文賦

    【1】论文的赋。{晋}{陆机}著有《文赋》。【2】文章诗赋。{宋}{苏轼}《宿封建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诗之二:“{蜀}人文賦{楚}人辭﹐{堯}在{崇山}{舜}{九嶷}。”《三国志·吴志·华覈传论》:“{華覈}文賦之才﹐有過於{曜}﹐而典誥不及也。”

  • 施賦-汉语大词典

    施賦

    【1】赋税。《逸周书·程典》:“愛其農時﹐脩其等列﹐務其土實﹐差其施賦。”

  • 無衣之賦-汉语大词典

    無衣之賦

    【1】{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無衣之賦”。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唐}{柳宗元}《睢阳庙碑序》:“首碎{秦}庭﹐終懵《無衣》之賦;身離{楚}野﹐徒傷帶劍之辭。”{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呈屬以{包胥}{秦}庭之事﹐願聽執事《無衣》之賦;如不得命﹐{江}南億萬姓從此死無日矣。”

  • 悉帥敝賦-汉语大词典

    悉帥敝賦

    【1】见“悉索敝賦”。

  • 悉索敝賦-汉语大词典

    悉索敝賦

    【1】指尽其所有以相供给。{明}{王世贞}《答程子虚书》:“蕞爾{滕國}﹐介於{齊}{楚}之間﹐悉索敝賦﹐猶懼不共﹐而日押主{齊}盟﹐誰則信之?”【2】谓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谓不精良。《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杨伯峻}注:“意謂收盡我國軍事力量。”《“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下》:“與其强制簽字﹐貽羞萬國﹐毋寧悉索敝賦﹐背城借一。”亦作“[悉帥敝賦]”﹑“[悉索薄賦]”。《国语·鲁语下》:“我先君{襄公}不敢寧處﹐使{叔孫豹}悉帥敝賦﹐踦跂畢行。”

  • 悉索薄賦-汉语大词典

    悉索薄賦

    【1】见“悉索敝賦”。

  • 毒賦-汉语大词典

    毒賦

    【1】繁重的赋税。《晋书·孝武帝纪论》:“毒賦年滋﹐愁民歲廣。”

  • 毒賦賸斂-汉语大词典

    毒賦賸斂

    【1】横征暴敛。{宋}{邵博}《闻见後录》卷二八:“當毒賦賸斂鞭箠馬牛其人之日﹐一漕{夔}﹐再漕{潼}﹐{川}民獨晏然倚以朝夕也。”

  • 省役薄賦-汉语大词典

    省役薄賦

    【1】减轻徭役和赋税。谓施行仁政。{三国} {魏}{曹植}《汉景帝赞》:“省役薄賦﹐百姓殷昌。”

  • 田賦-汉语大词典

    田賦

    【1】按田亩征收的赋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杨伯峻}注:“此爲田畝税。”{王闿运}《与曾侍郎言兵事书》:“今請一切罷捐輸釐金鈔票官錢之法﹐而專務田賦﹐兼行官商﹐則弊輕而可久。”《元史·王构传》:“時南士有陳利便請搜括田賦者﹐執政欲從之。{構}與平章{何榮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 甲賦-汉语大词典

    甲賦

    【1】{唐}{宋}时称应试时所撰之赋为“甲賦”。{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既爲甲賦矣﹐不得稱不作聲病文也。”{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七:“第一是古文作家应举时﹐虽然遵照功令﹐必须以时文--甲赋﹑律诗应试﹐却往往以古文行卷。”{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唐}人稱應試之賦爲甲賦﹐蓋因令甲所頒﹐故有此稱。以别於居恆所作古賦。”

  • 益賦-汉语大词典

    益賦

    【1】增加赋税。《汉书·食货志下》:“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 蠲賦-汉语大词典

    蠲賦

    【1】免除赋役。《元史·泰定帝纪一》:“曩屢詔中外百司﹐宣布德澤﹐蠲賦詳刑﹐賑恤貧民﹐思與黎元共享有生之樂。”

  • 秉賦-汉语大词典

    秉賦

    【1】指先天的资质。《红楼梦》第六四回:“{寳玉}素昔秉賦柔脆。”{宋庆龄}《把培养革命後代的责任担当起来》:“我们承认孩子的秉赋有差异﹐但是孩子的好坏﹐主要是教育的结果。”【2】承受;继承。{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淑君}在心性上﹐却又秉赋了父亲的纯朴和专诚。”

  • 秋賦-汉语大词典

    秋賦

    【1】犹秋贡。{唐}{姚合}《题永城驿》诗:“秋賦春還計盡違﹐自知身是拙求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後惊》:“{令狐文公}鎮三峯﹐時及秋賦﹐特置五場試。”《宋史·选举志一》:“詔州縣立學﹐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賦﹐舊嘗充賦者百日而止。”{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康祺}舉{浙江}鄉試﹐亡弟中書君{清瑞}﹐及同祖弟{壽祚}﹐同高祖弟{賡年}﹑{守瀾}亦于是科同登秋賦。”

  • 租賦-汉语大词典

    租賦

    【1】租税。《史记·五宗世家》:“令吏毋得收租賦。”{唐}{韩愈}《顺宗实录四》:“州送租賦詣京師﹐至{潁川}界爲盜所奪。”{宋}{苏洵}《上皇帝书》:“今不爲之計﹐使姦人猾吏養爲盜賊﹐而後取租賦以啖驕兵。”《明史·太祖纪一》:“今有司除租賦﹐皆頓首謝。”

  • 税賦-汉语大词典

    税賦

    【1】田赋;征收田赋。《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任地﹐謂任土地以起税賦也。”《韩诗外传》卷一:“税賦繁數﹐百姓困乏﹐耕桑失時。”《宋史·食货志上二》:“扶老攜幼﹐遠來請佃﹐以田畝寬而税賦輕也。”

  • 稟賦-汉语大词典

    稟賦

    亦作“[禀賦]”【1】谓人所禀受的体性资质。{宋}{梅尧臣}《新婚》诗:“幸皆柔淑姿﹐稟賦誠所獲。”《红楼梦》第五五回:“誰知{鳳姐}禀賦氣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養﹐平時争强鬥智﹐心力日虧。”{徐迟}《牡丹》二:“〔{魏紫}〕具有艺术的禀赋﹐是一块可造之材。”

  • 稱賦-汉语大词典

    稱賦

    【1】犹举兵﹐用兵。《国语·楚语下》:“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

  • 百賦-汉语大词典

    百賦

    【1】很多篇赋。{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朝爲百賦猶鬱怒﹐暮作千詩轉遒緊。”【2】各种赋税。{唐}{耿湋}《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封内羣甿復﹐兵間百賦存。”

  • 登高必賦-汉语大词典

    登高必賦

    【1】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谓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南朝}{宋}{裴松之}注:“{河間}{張超}嘗薦{遺}于太尉{朱儁}﹐稱{遺}‘有冠世之懿……登高能賦﹐覩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韩诗外传》卷七:“{孔子}遊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顔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汉书·艺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爲大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亦作“[登高能賦]”。

  • 登樓賦-汉语大词典

    登樓賦

    【1】赋篇名。{汉}末{王粲}作。《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刘良}注引《魏志》:“{王粲},{山陽}{高平}人也。少而聰惠有大才,仕爲侍中。時{董卓}作亂,{仲宣}避難{荆州},依{劉表},遂登{江陵}城樓,因懷舊而有此作,述其進退危懼之情也。”旧时常作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清}{赵翼}《寄答老友庄似撰》诗:“遊蹤{王粲}《登樓賦》﹐近局{陶公}漉酒巾。”{元}{曹之谦}《送王仲通》诗:“懷鄉不作《登樓賦》﹐佐府真爲入幕賓。”{唐}{刘沧}《汶阳客舍》诗:“思鄉每讀《登樓賦》﹐對月空吟《叩角歌》。”

  • 登高能賦-汉语大词典

    登高能賦

    【1】见“登高必賦”。

  • 蜀賦-汉语大词典

    蜀賦

    【1】{汉武帝}{陈皇后}别在{长门宫}﹐闻{蜀郡}{司马相如}工文辞﹐乃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相如}为作《长门赋》以悟主上﹐遂复得亲幸。后用“蜀賦”为典﹐指后妃求幸之事。{前蜀}{韦庄}《宫怨》诗:“展轉令人思{蜀}賦﹐解將惆悵感君王。”

  • 等賦-汉语大词典

    等賦

    【1】制定不同等级的赋税。《韩诗外传》卷三:“王者之法﹐等賦正事﹐田野什一﹐關市譏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入而不禁。”《荀子·富国》:“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王先谦}集解:“等賦﹐以差等制賦。”

  • 答賦-汉语大词典

    答賦

    【1】谓以诗赋相酬答。《左传·文公四年》:“{衛靈}{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爲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

  • 箕賦-汉语大词典

    箕賦

    【1】犹箕敛。《淮南子·氾论训》:“頭會箕賦﹐輸於少府。”{高诱}注:“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宋书·沈攸之传》:“橘柚不薦﹐璆■罕入﹐箕賦深斂﹐毒被南{郢}﹐枉繩矯墨﹐害著西{荆}。”

  • 算賦-汉语大词典

    算賦

    【1】{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汉书·高帝纪上》:“〔四年〕八月﹐初爲算賦。”{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一算﹐爲治庫兵車馬。”{元帝}时{贡禹}有改“年二十乃算”之请﹐见《汉书·贡禹传》。

  • 籍賦-汉语大词典

    籍賦

    【1】谓赋税。《旧唐书·职官志二》:“郎中﹑員外郎之職﹐掌天下諸門及關出入往來之籍賦﹐而審其政。”{宋}{曾巩}《司门制》:“門關筦鍵之事﹐啓閉出入之節﹐總其籍賦而審其禁令﹐郎官之任﹐爾允詢求。”

  • 義賦-汉语大词典

    義賦

    【1】{东汉}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後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

  • 羨賦-汉语大词典

    羨賦

    【1】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馀的部分。{唐}{孙樵}《复佛寺奏》:“借如陛下以五百萬〔户〕給天下之兵﹐今欲又以一百七十萬〔户〕給于羣髠﹐是六百七十萬〔户〕無羨賦矣。”{清}{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邑有四患﹐往來供億﹐分派於里甲﹐里甲之羨賦爲胥吏所乾没﹐一患也。”

  • 茅賦-汉语大词典

    茅賦

    【1】指封土及其赋敛。《陈书·高祖纪下》:“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北史·裴叔业等传论》:“舉地而來﹐功誠兩茂﹐其以大啓茅賦﹐兼列旄旟﹐固其宜矣。”《陈书·周敷传》:“可存其茅賦﹐量所賻卹﹐還葬京邑。”

  • 草賦-汉语大词典

    草賦

    【1】创作诗赋。{宋}{陆凝之}《念奴娇》词:“長記草賦{梁園}﹐凌雲筆勢﹐倒三江秋色。”{宋}{陆游}《晩秋野兴》诗:“一生眼境常如此﹐草賦憑誰問大鈞。”

  • 經賦-汉语大词典

    經賦

    【1】常规赋税。《元典章·户部九·劝农》:“農桑國家經賦之源﹐生民衣食之本。”{宋}{叶適}《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福}之支邑﹐月責羨錢而無經賦﹐正字盡罷之﹐後請緩輸數月﹐帥爲併寬旁縣。”{宋}{陈亮}《书林勋<本政书>後》:“顧其間將使隸農耕良農之田﹐納租視其俗之故﹐經賦出於良農﹐而隸農出軍賦﹐疑非隸農所利。”

  • 繇賦-汉语大词典

    繇賦

    【1】徭役和赋税。繇, 通“徭”。《汉书·景帝纪》:“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宋书·明帝纪》:“頻罹兵革﹐繇賦未休。”{宋}{王安石}《送张颉仲举知奉新》诗:“故人爲邑士多稱﹐繇賦寬賒獄訟平。”【2】{明}代赋税之一。{明}{沈榜}《宛署杂记·繇赋》:“賦分二等:曰正賦……曰繇賦﹐即各衙門人役雜費﹐奉文例于地畝徵派。”

  • 車賦-汉语大词典

    車賦

    【1】战车。《左传·襄公八年》:“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于{晉}﹐曰:‘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杨伯峻}注:“車賦猶言車乘。”

  • 軍賦-汉语大词典

    軍賦

    【1】旧时以军事需要征发的赋役。《汉书·惠帝纪》:“家唯給軍賦﹐他無有所與。”{宋}{陈亮}《书林勋<本政书>後》:“經賦出於良農﹐而隸農出軍賦﹐疑非隸農所利。”

  • 輕賦-汉语大词典

    輕賦

    【1】减轻赋税。《隋书·礼仪志二》:“四月後旱﹐則祈雨﹐行七事:一﹑理寃獄及失職者;二﹑振鰥寡孤獨者;三﹑省繇輕賦。”《史记·秦始皇本纪》:“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 輕賦薄斂-汉语大词典

    輕賦薄斂

    【1】犹言轻徭薄赋。《淮南子·修务训》:“{湯}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

  • 輕傜薄賦-汉语大词典

    輕傜薄賦

    【1】见“輕繇薄賦”。

  • 輕徭薄賦-汉语大词典

    輕徭薄賦

    【1】见“輕繇薄賦”。

  • 輕繇薄賦-汉语大词典

    輕繇薄賦

    【1】减轻徭役, 降低赋税。《汉书·昭帝纪赞》:“{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亦作“[輕徭薄賦]”﹑“[輕傜薄賦]”。《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朕當去奢省費﹐輕傜薄賦﹐選用亷吏﹐使民衣食有餘。”《北史·隋纪下·炀帝》:“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旧唐书·李密传》:“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於人﹐無藏於府。”

  • 輸賦-汉语大词典

    輸賦

    【1】缴纳赋税。{南朝} {梁}{沈约}《酬荆雍义士诏》:“輸賦罄産﹐同致厥誠。”{唐}{韩愈}《鄠人对》:“上俾聚土以旌其門﹐使勿輸賦﹐以爲後勸。”

  • 酒賦-汉语大词典

    酒賦

    【1】《西京杂记》卷四:“{梁孝王}遊於忘憂之館, 集諸遊士, 各使爲賦……{鄒陽}爲《酒賦》。”后遂以“酒賦”指喜好饮酒赋诗。{唐}{王勃}《郊园即事》诗:“閒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拙被林泉滯﹐生逢《酒賦》欺。”

  • 農賦-汉语大词典

    農賦

    【1】农业税。《宋史·食货志上二》:“{神宗}留意農賦﹐{湖}{廣}之民舊歲輸丁米﹐{大中祥符}以後屢裁損﹐猶不均。”

  • 貢賦-汉语大词典

    貢賦

    【1】土贡和赋税。《国语·鲁语下》:“今我小侯也﹐處大國之間﹐繕貢賦以共從者﹐猶懼有討。”{唐}{杜甫}《有感》诗之三:“{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明}{徐光启}《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民樂生則貢賦完而帑藏實﹐材用備而工役勸。”{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所分的贡也有许多不近情理﹐譬如{中国}铁器的使用似乎一直到{周}初才萌芽了的﹐而在{梁州}的贡赋上便已经有‘铁’。”

  • 財賦-汉语大词典

    財賦

    【1】财货贡赋;财货赋税。《书·禹贡》:“庶士交正﹐底慎財賦。”{孔}传:“致所慎者﹐財貨貢賦﹐言取之有節﹐不過度。”《新唐书·食货志》:“{永泰}二年﹐分天下財賦﹑鑄錢﹑常平﹑轉運﹑鹽鐵﹐置二使。”{清}{严允肇}《哀淮人》诗:“財賦一以空﹐{猗頓}皆{黔婁}。”{温靖邦}《将星在狼烟中升起》五:“调集大军会战{泸州}﹐把{成都}﹑{川}西大片财赋之区让出﹐只有傻瓜才会去干!”【2】财物。《旧唐书·郭子仪传》:“公私財賦﹐一皆遏絶。”《水浒传》第十六回:“我七個只有些棗子﹐别無甚財賦。”

  • 責賦-汉语大词典

    責賦

    【1】催缴赋税。《新唐书·高承简传》:“遷{邢州}刺史﹐觀察府責賦尤急﹐{承簡}代下户數百輸租。”

  • 買賦-汉语大词典

    買賦

    【1】典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别在{長門宫},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爲文,奉黄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爲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后以“買賦”喻失意后想方设法,以图再起。{唐}{李白}《白头吟》之二:“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明}{梅鼎祚}《玉合记·嗣音》:“歸來佩印還如斗﹐又何須買賦《長門》後。”《隋唐演义》第九九回:“我昔年曾欲以千金買賦﹐效{長門}故事。”

  • 資賦-汉语大词典

    資賦

    【1】天资禀赋。{宋}{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予謂資賦雖殊﹐各得{文正公}之一體。”

  • 賦-汉语大词典

    “[赋]”的繁体字。《廣韻》方遇切,去遇,非。【1】田地税。泛指赋税。《书·禹贡》:“厥賦惟上上錯。”{孔}传:“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汉书·食货志上》:“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唐}{韩愈}《送陆歙州诗序》:“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胡適}《答廖仲恺胡汉民先生的信》:“古代賦而不税,賦是地力所出。”【2】徭役;兵役。《周礼·地官·小司徒》:“以任地事而令貢賦。”{郑玄}注:“賦,謂出車徒給繇役也。”《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3】指服役。{汉}{荀悦}《汉纪·景帝纪》:“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4】兵,军队。《论语·公冶长》:“{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朱熹}集注:“賦,兵也,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爲賦。”《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杨伯峻}注:“王賦謂王軍。”《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公既志輔社稷,請奉乘輿還宫,僕願以敝賦從。”【5】征收或缴纳赋税。《孟子·滕文公上》:“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史记·平準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賦於民。”{唐}{韩愈}《送许郢州序》:“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6】授,给与。《庄子·齐物论》:“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悦。”《汉书·哀帝纪》:“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颜师古}注:“賦,給與也。”{宋}{曾巩}《俸禄策》:“於是出庫財以賦吏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偶當講述此史……則疏其大要,寫印以賦同人。”【7】天资;天赋。{三国 魏}{嵇康}《明胆论》:“夫元氣陶鑠,衆生禀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宋}{梅尧臣}《巧赋》:“形而有生,生而有靈,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今返妄營。”{清}{周亮工}《书影》卷五:“{司直}賦穎{絶世},又能廣異書異聞,以自盡其才。”【8】贡士。古代向朝廷推举人才。语出《汉书·晁错传》:“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颜师古}注:“{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充賦,此{錯}之謙也,云如賦謂也。’”{唐}{白行简}《李娃传》:“〔{鄭子}〕應鄉賦秀才舉,將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計其京師薪儲之費。”{宋}{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是歲秋賦,公卿送名者比比焉。”【9】贡品。{南朝 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鉞碧砮之琛,奇幹善芳之賦。”【10】吟诵或创作诗歌。《左传·文公十三年》:“{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汉书·艺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爲大夫。’”{陈毅}《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浩歌賦{太行},壯志不可奪。”【11】《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郑玄}注:“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南朝 梁}{锺嵘}《诗品总论》:“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宋}{高承}《事物纪原·经籍艺文·赋》:“《詩序》六義,次二曰賦。蓋謂直陳其事爾。”【12】文体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讲究词藻﹑对偶﹑用韵。最早以“赋”名篇的为{战国}{荀况},今实存《礼赋》﹑《知赋》等五篇。后盛行于 {汉}﹑{魏}﹑{六朝}。{汉}{班固}《西都赋》序:“賦者,古詩之流也。”{唐}{韩愈}《感二鸟赋》序:“故爲賦以自悼。”{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所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就是赋在文学上的作用。”【13】通“[敷]”。铺展;分布。《管子·山权数》:“{丁氏}歸,革築室,賦籍藏龜。”{尹知章}注:“賦,敷也。籍,席也。”{三国 魏}{何晏}《景福殿赋》:“斑間賦白,疎密有章。”《梁书·始兴王憺传》:“州大水,{江}溢堤壞,{憺}親率府將吏,冒雨賦丈尺築之。”【14】通“[敷]”。颁布;颁行。《诗·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毛}传:“賦,布也。”

  • 賦調-汉语大词典

    賦調

    【1】赋税。调为古代税收的一种。{宋}{苏轼}《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賦調﹐又飲食其饑寒。”{清}{叶廷琯}《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户版頗多﹐賦調益大。”《後汉书·刘虞传》:“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

  • 賦予-汉语大词典

    賦予

    【1】给与;交给。《汉书·陈汤传》:“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宋}{陆游}《午枕》诗:“老夫享此七十年﹐每愧天公賦予偏。”{郭澄清}《大刀记》第三章:“坚决完成党赋予我的这项光荣使命。”

  • 賦歌-汉语大词典

    賦歌

    【1】辞赋和歌曲。{汉}{王褒}《洞箫赋》:“若乃徐聽其曲度兮﹐廉察其賦歌。”【2】泛指诗歌。{南朝} {齐}{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書記既翩翩﹐賦歌能妙絶。”

  • 賦材-汉语大词典

    賦材

    【1】见“賦才”。

  • 賦歸-汉语大词典

    賦歸

    【1】《论语·公冶长》:“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后因以“賦歸”表示告归,辞官归里。{明}{宋濂}《送许时用还越中序》:“{濂}竊自念時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鳳閣將以次而升﹐何日能賦歸?”亦作“[賦歸歟]”。{宋}{朱熹}《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驛騎黄塵裏﹐莫待迷塗始賦歸。”{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而翁南下賦歸歟﹐值我新婚北上初。”

  • 賦遂初-汉语大词典

    賦遂初

    【1】{晋}代{孙绰}作《遂初赋》,反映作者乐于隐居生活,后因以“賦《遂初》”借指辞官隐居。《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常説:‘宦海風波﹐實難久戀。’……所以在風塵勞攘的時候﹐每懷長林豐草之思﹐而今却可賦《遂初》了。”

  • 賦幣-汉语大词典

    賦幣

    【1】征收财物。《管子·山至数》:“爲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徧有天下﹐則賦幣以守萬物之朝夕﹐調而已。”

  • 賦粟-汉语大词典

    賦粟

    【1】征收田赋。《孟子·离娄上》:“{求}也爲{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新唐书·食货志五》:“天下置公廨本錢﹐以典史主之﹐收贏十之七﹐以供佐史以下不賦粟者常食。”{清}{方苞}《<熊偕吕遗文>序》:“凶荒賦粟﹐不遠其居。”【2】指田赋。{宋}{曾巩}《洪州东门记》:“其田宜秔稌﹐其賦粟輸於京師﹐爲天下最。”

  • 賦歸來-汉语大词典

    賦歸來

    【1】见“賦歸去”。

  • 賦筆-汉语大词典

    賦筆

    【1】写诗用的笔。{宋}{史达祖}《风流子》词之二:“藉吟箋賦筆﹐試融春恨﹐舞裙歌扇﹐聊應塵緣。”

  • 賦形劑-汉语大词典

    賦形劑

    【1】加在药物中,使药物具有一定形状或一定浓度的物质,如蜂蜜﹑淀粉。

  • 賦彩-汉语大词典

    賦彩

    【1】着色。{南朝} {齐}{谢赫}《古画品录·顾骏之》:“變古則今﹐賦彩製形﹐皆創新意。”

  • 賦閑-汉语大词典

    賦閑

    亦作“[賦閒]”【1】{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賦閑”。{朱自清}《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秋史侍御》:“時{秋史}丁太守公艱﹐賦閒無事。”《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吾兄在省候補﹐是個賦閑的人。”

  • 賦貢-汉语大词典

    賦貢

    【1】赋税。《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五曰賦貢以馭其用。”{郑玄}注:“賦﹐口率出泉也。貢﹐功也﹐九職之功所税也。”{陆德明}释文引{晋}{干宝}曰:“賦﹐上之所求於下;貢﹐下之所納於上。”

  • 賦算-汉语大词典

    賦算

    【1】按人丁计算的赋税。《汉书·贡禹传》:“{禹}以爲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産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王利器}集解:“{盧文弨}曰:‘《漢書·高帝紀》:四年八月﹐初爲算賦。’{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一算﹐爲治庫兵車馬。’”

  • 賦丈-汉语大词典

    賦丈

    【1】古代天子筑城时,分派给诸侯应完成的工程尺丈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屬役賦丈﹐書以授帥﹐而效諸{劉子}。”{杜预}注:“付所當城尺丈。”{杨伯峻}注:“隨國之大小﹐分囑出役若干﹐完成工程若干丈。”

  • 賦閒-汉语大词典

    賦閒

    【1】见“賦閑”。

  • 賦役-汉语大词典

    賦役

    【1】赋税和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赋初指兵赋。{春秋}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清}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賦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國家賦役之法﹐曰租﹑曰調﹑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世祖}入{關}﹐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賦役三年。”【2】分配徭役。《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西川}節度使{高駢}築{成都}羅城﹐使僧{景仙}規度﹐周二十五里﹐悉召縣令庀徒賦役﹐吏受百錢以上皆死。”{胡三省}注:“賦﹐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 賦得-汉语大词典

    賦得

    【1】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賦得”二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賦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賦得”为题。{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朱光潜}《谈文学·作文与运思》:“从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做诗。”

  • 賦斂-汉语大词典

    賦斂

    【1】田赋;税收。《左传·成公十八年》:“薄賦斂﹐宥罪戾。”{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土地得到开辟﹐赋敛数量增加﹐政治经济有一番新气象。”【2】征收赋税。{宋}{王安石}《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賦斂中原困﹐干戈四海愁。”《史记·滑稽列传》:“{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清}{邹容}《革命军》第六章:“濫用名器﹐致貴賤貧富之格﹐大相懸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賦斂無度。”

  • 賦有-汉语大词典

    賦有

    【1】具有。{郭沫若}《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而其丰富的智识乃更为当时妇人女子之所赋有!”{王南彦}《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他们都赋有古老{中国}的善良德性﹐勤劳而知足。”

  • 賦籍-汉语大词典

    賦籍

    【1】分配徭役。《尚书大传》卷一下:“急則不賦籍﹐不舉力役。”{郑玄}注:“籍﹐公家之常徭。”

  • 賦畀-汉语大词典

    賦畀

    【1】给予。特指天赋的权利。{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豈上天生人﹐而獨厚其賦畀之理。”{严复}《论世变之亟》:“唯天生民﹐各具賦畀﹐得自由者乃爲全受。”

  • 賦憲-汉语大词典

    賦憲

    【1】颁布法令。賦,通“敷”。{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賦憲之謚﹐短折曰哀。”{范文澜}注引{朱亮甫}《周书集训》:“賦﹐布;憲﹐法;臚﹐旅也﹐布法於天下﹐受諸侯旅見之禮。”{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书》:“《周書·謚法》:‘惟三月既生魄﹐{周公旦}﹑{太師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于{牧}之野。’”

  • 賦頌-汉语大词典

    賦頌

    【1】赋和颂。两种文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且先王之賦頌﹐鍾鼎之銘﹐皆播吾之迹﹐{華山}之博也。”{汉}{杨修}《答临淄侯笺》:“今之賦頌﹐古詩之流。”【2】吟赋作颂。{三国} {魏}{嵇康}《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並爲之賦頌。”

  • 賦銘-汉语大词典

    賦銘

    【1】辞赋和铭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李尤}賦銘﹐志慕鴻裁。”

  • 賦咏-汉语大词典

    賦咏

    【1】见“賦詠”。

  • 賦才-汉语大词典

    賦才

    亦作“[賦材]”【1】天赋,才能。{宋}{苏轼}《追和林子中寄文与可》:“賦才有巨細﹐無異斛與斗。”{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启》:“顧賦材之艱拙﹐借容德之庇存。”{明}{宋濂}《<詹学士文集>序》:“竊自歎賦才暗劣﹐規規方圓中日蹈古人軌轍﹐不敢奮迅吐一奇崛語。”

  • 賦賞-汉语大词典

    賦賞

    【1】征收与赏赐。{汉}{王符}《潜夫论·遏利》:“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天之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衆寡﹐民豈得强取多哉?”

  • 賦食-汉语大词典

    賦食

    【1】谓布散饮食。賦,通“敷”。《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又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衆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世頗以爲失宰相體。”

  • 賦里-汉语大词典

    賦里

    【1】谓征收商业税。《国语·鲁语下》:“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韦昭}注:“里﹐也。謂商賈所居之區域也。”{董增龄}正义:“《周官·人》‘掌歛布’{鄭}注:布﹐貨賄諸物﹐邸舍之税。{賈}疏謂在行肆官有邸舍﹐人有置物於中使之出税﹐故云布。”

  • 賦形-汉语大词典

    賦形

    【1】谓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体。{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賦形﹐支體必雙。”{清}{俞蛟}《梦厂杂著·蜰虫》:“夫蜰蟲與蚊蚋蚤蝨﹐賦形雖殊﹐其噬人膚血則一也。”【2】谓模拟形体。{唐}{韩愈}《嘲鼾睡》诗之二:“賦形苦不同﹐無路尋根本。”{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後﹐更細意熨貼﹐因物賦形﹐無一字不穩愜。”{梁启超}《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自{羅馬}解紐以後﹐而後之新民族﹐皆賦形于{羅馬}。”

  • 賦禀-汉语大词典

    賦禀

    【1】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宋}{梅尧臣}《依韵公泽察推》:“竊常恃賦禀﹐平直如勁箭。”{高凤谦}《论偏重文字之害》:“則以美術文字﹐非人人所可學而至﹐必其賦禀獨高﹐又積無數之年月﹐而後能致也。”

  • 賦索-汉语大词典

    賦索

    【1】敛取;征收。《新唐书·西域传上·党项》:“{永泰}後稍徒{石州}﹐後爲{永安}將{阿史那思暕}賦索無極﹐遂亡走{河西}。”

  • 賦政-汉语大词典

    賦政

    【1】颁布政令。賦,通“敷”。《诗·大雅·烝民》:“賦政于外﹐四方爰發。”{郑玄}笺:“以布政於畿外﹐天下諸侯於是莫不發應。”《後汉书·李固传》:“《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埶重﹐責之所歸。”【2】分配或处理政务。{汉}{张衡}《东京赋》:“賦政任役﹐常畏人力之盡也。”{宋}{朱熹}《与留丞相札子》:“不幸心勞事拙﹐賦政不平。”

  • 賦金-汉语大词典

    賦金

    【1】交纳税金。{唐}{韩愈}《南海神庙碑》:“賦金之州﹐耗金一歲八百﹐困不能償。”

  • 賦歸田-汉语大词典

    賦歸田

    【1】见“賦歸去”。

  • 賦論-汉语大词典

    賦論

    【1】辞赋和议论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琳}{瑀}以符檄擅聲﹐{徐幹}以賦論標美。”

  • 賦課-汉语大词典

    賦課

    【1】赋税。{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九江}多虎﹐百姓苦之。前將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賦課﹐郡境界皆設陷穽。”{李锺珏}《李平书七十自述》:“先生杜絶苞苴﹐鏟除積弊﹐吏胥奉法﹐豪强讋栗﹐賦課無匿﹐疆理咸厘。”

  • 賦職-汉语大词典

    賦職

    【1】授予职事。{唐}{权德舆}《绛州刺史李公神道碑铭》:“賦職任功﹐名聲章明。”《国语·晋语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韦昭}注:“賦﹐役也。授職事。”

  • 賦客-汉语大词典

    賦客

    【1】辞赋家。{宋}{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诗:“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元}{揭傒斯}《楚山秋晩》诗:“豈無賦客能招隱﹐亦有漁翁醉息機。”{清}{顾炎武}《京阙篇》:“賦客餘{枚叟}﹐文才後{賈生}。”

  • 賦緡-汉语大词典

    賦緡

    【1】赋税钱。{清}{叶兰}《纪事新乐府·匿誊黄》:“聖恩寬大赦賦緡﹐布告天下咸使聞。”

  • 賦徭-汉语大词典

    賦徭

    【1】赋税与徭役。《旧唐书·突厥传上》:“使内郡黔黎﹐各安其業﹐擇其宰牧﹐輕其賦徭。”【2】指分配徭役。{宋}{王安石}《主簿王正臣守秘书省校书郎致仕制》:“無賦徭之役﹐而有重禄之加。”

  • 賦祕-汉语大词典

    賦祕

    【1】谓布散其秘藏之物。賦,通“敷”。《管子·五行》:“論賢不肖士吏賦祕﹐賜賞於四境之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七》{引之}曰:“賦﹐布也。布散其所祕藏之物也。”

  • 賦物-汉语大词典

    賦物

    【1】描写物态。《聊斋志异·阿纤》{清}{但明伦}评:“言之無文﹐識者譏之。此善賦物者未肯率爾操觚也。”{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末二句賦物上乘﹐可藥纖滯之失。”

  • 賦額-汉语大词典

    賦額

    【1】赋税的数额。{元}{戴表元}《排律十七韵贺阮侯伯子》:“攅眉詢賦額﹐正色署刑書。”《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賦額日虧﹐軍儲日絀。”《清史稿·食货志二》:“總計全國賦額﹐其可稽者﹐{順治}季年﹐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餘萬兩﹐糧六百四十餘萬石。”

  • 賦錢-汉语大词典

    賦錢

    【1】税钱。{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會{南陵}賦錢三萬﹐税輸之户﹐天地相遠﹐不可等度。”

  • 賦事-汉语大词典

    賦事

    【1】分配劳作之事。《逸周书·文酌》:“五大:一大知率謀﹐二大武劒勇﹐三大工賦事﹐四大商行賄﹐五大農假貸。”{朱右曾}校释:“賦衆以事而考其成。”《国语·鲁语下》:“社而賦事﹐蒸而獻功。”{韦昭}注:“事﹐農桑之屬也。”

  • 賦命-汉语大词典

    賦命

    【1】给以生命。{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天地賦命﹐生必有死。”【2】指命运。{南朝} {宋}{鲍照}《代空城雀》诗:“賦命有厚薄﹐長嘆欲如何?”{宋}{王禹偁}《谢除刑部郎中知制诰启》:“自知賦命之多奇﹐每愧浮口之過實。”{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微眚見黜﹐固由賦命之奇﹐然亦太使氣已。”

  • 賦生-汉语大词典

    賦生

    【1】賦予生命。谓使牲畜交配繁殖。《管子·国准》:“麋鹿牛馬之地﹐春秋賦生殺老。”【2】赋予的生命。{郭沫若}《女神·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我羨慕那一切的草木﹐我的同胞﹐你的儿孙﹐他们自由地﹐自主地﹐随分地﹐健康地﹐享受着他们的赋生。”

  • 賦禄-汉语大词典

    賦禄

    【1】赋税与禄赏。《管子·大匡》:“乃輕税﹐弛關市之征﹐爲賦禄之制。”【2】给予俸禄。《管子·山至数》:“君以幣賦禄﹐什在上。”{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然而前世置員蓋甚少﹐而賦禄又如此之薄﹐則財用之所不足﹐蓋亦有説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今州縣胥吏﹐未嘗賦禄﹐皆蠶食百姓而已。”

  • 賦質-汉语大词典

    賦質

    【1】天赋资质。{明}{宋濂}《赠梁建中序》:“余也賦質凡庸﹐有志弗强。”{明}{高攀龙}《<朱子节要>序》:“學者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賦質各别﹐成德亦殊。”{明}{冯梦龙}《<石点头>序》:“且夫天生萬物﹐賦質雖判﹐受氣無别。”

  • 賦卹-汉语大词典

    賦卹

    【1】布施赈济。賦,通“敷”。《後汉书·董卓传》:“帝疑其賦卹有虚﹐乃親於御前自加臨檢。”{李贤}注:“賦﹐布也。卹﹐憂也。”

  • 賦歸去-汉语大词典

    賦歸去

    【1】{晋}{陶潜}为{彭泽}令,不愿“爲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后因以“賦歸去”为辞官归隐之典。{唐}{王维}《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賦歸去﹐共知{陶令}賢。”亦作“[賦歸田]”﹑“[賦歸來]”。{宋}{邵雍}《诲答尧夫见寄》诗:“應笑無成三黜後﹐病衰方始賦歸田。”{宋}{叶梦得}《满江红·重阳赏菊》词:“問何須﹑特地賦歸來﹐抛{彭澤}。”{宋}{晁补之}《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謂{東坡}﹑未老賦歸來﹐天未遣公歸。”

  • 賦韻-汉语大词典

    賦韻

    【1】犹分韵。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韵作诗。《南史·曹景宗传》:“詔令{約}({沈約})賦韻。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景宗}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嘆不已。”{宋}{洪迈}《容斋续笔·作诗先赋韵》:“{南朝}人作詩多先賦韻。”

  • 賦詩-汉语大词典

    賦詩

    【1】吟诗;写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唐}{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紗帽烏皮几﹐閒居懶賦詩。”{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长在{北平}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

  • 賦歸歟-汉语大词典

    賦歸歟

    【1】见“賦歸”。

  • 賦租-汉语大词典

    賦租

    【1】赋税,租税。《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賦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或力役罕均其勞逸﹐或賦租莫辨於後先。”

  • 賦聲-汉语大词典

    賦聲

    【1】善于辞赋的名声。《金史·忠义传三·肩龙》:“{肩龍}在太學有賦聲。”

  • 賦性-汉语大词典

    賦性

    【1】天性;品性。{宋}{苏轼}《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蓋緣臣賦性剛拙﹐議論不隨。”{明}{李贽}《与周贵卿书》:“所恨僕賦性太窄﹐發性太急﹐以致乖迕難堪。”{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马希贤}〕虽然是一个赋性谦卑的人﹐也感觉到命运在给自己开着过于恶毒的玩笑。”【2】命运。《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莫誰何}聽得此語﹐流下淚來道:‘賦性不辰﹐兩親早背﹐至今徒懷風木之感。’”一本作“賦命”。

  • 賦情-汉语大词典

    賦情

    【1】天性。《平山冷燕》第六回:“最奇的是〔{冷絳雪}〕禀性聰明﹐賦情敏慧﹐見了書史筆墨﹐便如性命。”

  • 賦銀-汉语大词典

    賦銀

    【1】征收税银。{元}{贡师泰}《金溪县葛烈女庙》诗:“憶昔里中初賦銀﹐銀賦日急家日貧。”

  • 賦輿-汉语大词典

    賦輿

    【1】兵车。古代以田赋出兵,故称兵车为“賦輿”。《左传·成公二年》:“羣臣帥賦輿﹐以爲{魯}{衛}請。”{杜预}注:“賦輿﹐猶兵車。”【2】用以泛指军事。{唐}{权德舆}《送商州杜中丞赴任》诗:“{安康}地里接{商於}﹐帝命專城總賦輿。”【3】赋税。{宋}{王禹偁}《上许殿丞论搉酒书》:“某以爲賦輿之重﹐出{蘓臺}五邑之右。”{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二之年﹐陳耒耜﹐均賦輿。”

  • 賦鵩人-汉语大词典

    賦鵩人

    【1】指{汉}代{贾谊}。泛指仕途失意之人。{唐}{胡曾}《咏史诗·长沙》:“故鄉猶自嫌卑濕﹐何況當時賦鵩人。”{南唐}{李中}《吉水作尉时酬阎侍御见寄》诗:“謬佐驅雞任﹐常思賦鵩人。”

  • 賦税-汉语大词典

    賦税

    【1】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輕賦税而肥籍斂。”{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税繼衣食也。”{{曹禺}等}《胆剑篇》第四幕:“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来。”【2】征收或缴纳租税。《汉书·西域传上》:“賦税諸國﹐取富給焉。”《明史·食货志二》:“糧長者﹐{太祖}時﹐令田多者爲之﹐督其鄉賦税。”《清史稿·食货志二》:“自{世祖}定賦税之制﹐正雜欵繁多。”

  • 賦給-汉语大词典

    賦給

    【1】分配发给。《宋书·武帝纪下》:“時{秦雍}流户悉南入{梁州}。庚申﹐送紵絹萬匹﹐{荆}{雍州}運米﹐委州刺史隨宜賦給。”

  • 賦納-汉语大词典

    賦納

    【1】谓普遍采纳。賦,通“敷”。《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杨伯峻}注:“賦爲敷之借字﹐徧也。”{唐}{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且臣聞之﹐古者以言賦納﹐豈虚美哉?蓋用之也。”【2】指缴纳的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一》:“北路{鎮}{迪}各屬﹐墾熟地不過十二三﹐賦納既虧﹐閭里窳敝。”

  • 賦鵩-汉语大词典

    賦鵩

    【1】{汉}{贾谊}《鵩鸟赋》序:“{誼}爲{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於坐隅。鵩似鴞,不祥鳥也。{誼}既以讁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爲壽不得長,廼爲賦以自廣。”后遂用“賦鵩”指仕途失意。{明}{陈汝元}《金莲记·量移》:“賜環夢斷﹐賦鵩還羞。”《花月痕》第五回:“驥方展足﹐傷心賦鵩之詞;鳳不高翔﹐掣淚離鸞之曲。”

  • 賦詠-汉语大词典

    賦詠

    亦作“[賦咏]”【1】创作和吟诵诗文。《南史·何点传》:“清言賦詠﹐優游自得。”{明}{李东阳}《明故刑部郎中奚君墓志铭》:“爲詩文往往有奇思﹐與客賦詠﹐值意得﹐恒夜分不寢。”{宋}{张淏}《云谷杂记·二赤松子》:“而往來賦咏者多引用{張子房}事﹐誤矣。”

  • 賦分-汉语大词典

    賦分

    【1】天赋;资质。{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因书怀奉寄殿院徐侍御一百韵》:“賦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誣。”{宋}{岳飞}《辞少保第四札》:“臣賦分譾薄﹐竊恐别招譴責。”{金}{元好问}《行斋赋》:“賦分在人﹐如物有常。”

  • 賣賦-汉语大词典

    賣賦

    【1】{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别在{長門宫},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爲文,奉黄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爲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后以“賣賦”泛指卖文取酬。{清}{黄景仁}《得稚存渊如书却寄》诗:“插標賣賦愁絶倒﹐臣{朔}苦長時不飽。”{元}{范梈}《秋日集咏奉和潘李二使君浦编修诸公十韵》之五:“題橋一字終何益﹐賣賦千金竟或無。”

  • 賣賦人-汉语大词典

    賣賦人

    【1】指{汉}{司马相如}。{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一出:“郎非賣賦人﹐妾豈聽琴婦。”

  • 贄賦-汉语大词典

    贄賦

    【1】求见人时呈献的辞赋。{宋}{王禹偁}《答郑褒书》:“贄賦而來者﹐悉曰{裴}{李}也。”

  • 重賦-汉语大词典

    重賦

    【1】加重征收赋税。《後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當重賦百姓﹐怨叛既生﹐危亂可待也。”【2】苛重的赋税。《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賦﹐百姓愁怨。”《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故爲流民法﹐以禁重賦。”{颜师古}注:“朝廷特爲流人設法﹐又禁吏之重賦也。”

  • 量金買賦-汉语大词典

    量金買賦

    【1】{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别在{長門宫},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爲文,奉黄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爲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后以“量金買賦”谓文章价值之高。{唐}{黄滔}《司马长卿》诗:“{漢}宫不鎖{陳皇后}﹐誰肯量金買賦來?”

  • 邦賦-汉语大词典

    邦賦

    【1】《周礼·天官·职内》:“掌邦之賦入。”{贾公彦}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税入皆掌之,獨云賦入者,賦是揔名。”后因以“邦賦”指国家财政。{唐}{常衮}《授宋晦谏议大夫制》:“外掌邦賦﹐任居其艱。”{唐}{郑馀庆}《祭杜佑太保文》:“始從郎位﹐職典邦賦;重人惜費﹐惠恕周布。”

  • 鄉賦-汉语大词典

    鄉賦

    【1】犹乡贡。{唐}{白行简}《李娃传》:“其父愛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應鄉賦秀才舉﹐將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學詩猶孺子﹐鄉賦念嘉賓。”{仇兆鳌}注:“鄉賦﹐謂鄉舉。”

  • 逋賦-汉语大词典

    逋賦

    【1】指逃避赋税。{章炳麟}《訄书·定版籍》:“農夫占田寡﹐而爲傭耕。其收租税﹐畝錢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縛詣吏﹐榜笞與逋賦等。”《明史·张居正传》:“{居正}以{江}南貴豪怙勢及諸奸猾吏民善逋賦﹐選大吏精悍者嚴行督責。”【2】未交的赋税。《汉书·武帝纪》:“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歷城}﹑{梁父}﹐民田租﹑逋賦貸﹐已除。”{颜师古}注:“逋賦﹐未出賦者也。”《清史稿·宣宗纪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后六旬萬壽﹐普免各省逋賦。”{宋}{曾巩}《本朝政要策·赋税》:“{周世宗}嘗患賦税之不均﹐詔長吏重定。{潁州}刺史{王祚}躬行部縣﹐均其輕重﹐補流民逋賦以萬數﹐增其舊籍。”

  • 邊賦-汉语大词典

    邊賦

    【1】指为筹集边防费用而征收的赋税。{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全税金》:“縣令使總輸邊賦三千金﹐盜夜入索金﹐固不與。”

  • 謝賦-汉语大词典

    謝賦

    【1】指{唐}{谢偃}作的赋。《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偃}嘗爲《塵》《影》二賦﹐甚工……時{李百藥}工爲五言詩﹐而{偃}善作賦﹐時人稱爲{李}詩{謝}賦焉。”【2】指{南朝}{宋}{谢惠连}《雪赋》。{唐}{李景}《都堂试士日庆春雪》诗:“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 詞賦科-汉语大词典

    詞賦科

    【1】科举名目之一。主要考试词赋。《金史·选举志一》:“其後南北通選﹐止設詞賦科﹐不過取六七十人。”{清}{黄遵宪}《杂感》诗:“謂開詞賦科﹐浮華益無耻。”

  • 詞賦-汉语大词典

    詞賦

    【1】{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称赋体文学为“詞賦”。后亦指词和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然其文辭麗雅﹐爲詞賦之宗。”{唐}{刘知幾}《史通·载文》:“且{漢}代詞賦﹐雖云虚矯﹐自餘它文﹐大抵猶實。”{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五)》:“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国古典文学语言﹐特别是{中国}的词赋﹑小说﹑话本﹐以及民间演唱材料的结果。”【2】“詞賦科”的省称。《金史·选举志一》:“{金}設科皆因{遼}{宋}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

  • 詩賦-汉语大词典

    詩賦

    【1】诗和赋。{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何必歌詠詩賦﹐可以揚君哉﹐愚竊惑焉。”《陈书·文学传·阴铿》:“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序》:“下及{唐}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陸法言}《切韻》爲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就是去歲宗師考取貴府二十七州縣的詩賦首卷{杜先生}?”【2】指雅乐。《楚辞·大招》:“二八接舞﹐投詩賦只。”{王逸}注:“詩賦﹐雅樂也。古者以琴瑟歌詩賦爲雅樂﹐《關雎》﹑《鹿鳴》是也。言有美女十六人聯接而舞﹐發聲舉足與詩雅相合﹐且有節度也。”

  • 課賦-汉语大词典

    課賦

    【1】征收赋税。{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止忧》:“啼饑號寒者迫於内﹐課賦索逋者攻於外﹐憂能忘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课赋。”【2】诵读﹑写作辞赋。《元史·赵良弼传》:“{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