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跗)是什么意思
萼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萼跗è fū
【释义】:
喻指兄弟。跗,花萼。唐·张愿《秀士张点墓志》:“痛萼跗之不禄,悲涕泗之无从。”
跗-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跗fū
①脚背。《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②花萼。《管子·地员》:“朱~黄实。”杜牧《张好好诗》:“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
跗-现代汉语大词典
跗fū
【释义】:
①脚背。如:跗骨。②脚。如:跗面。
跗面-现代汉语大词典
跗面fū miàn
【释义】:
脚面,脚背。
跗骨-现代汉语大词典
跗骨fū gǔ
【释义】:
组成足后半部的短骨。在人体,共七块,排成三列。前方四骨与跖骨相连,构成跗跖关节。后下方一骨构成足跟。相当于手的腕骨,但远较腕骨粗大,连接也较紧密,故活动范围比腕部小。
跗跖-现代汉语大词典
跗跖fū zhí
【释义】:
指鸟类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一般没有羽毛,表皮为角质,呈鳞状。
丹跗-汉语大词典
丹跗
【1】指红色的花托。{明}{刘基}《蒋山寺十月桃花》诗:“琳宫玉座同黄土﹐絳蕋丹跗自緑苔。”《全唐诗》卷七八四载{神龙}从臣《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诗:“源水叢花無數開﹐丹跗紅萼間青梅。”
俞跗-汉语大词典
俞跗
【1】传说为{黄帝}时良医。《鹖冠子·世贤》:“{卓襄王}問{龐煖}曰:‘夫君人者亦爲其國乎?’{龐煖}曰:‘王獨不聞{俞跗}之爲醫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晋}{葛洪}《抱朴子·至理》:“皆曰{俞跗}﹑{扁鵲}﹑{和}﹑{緩}﹑{倉公}之流﹐必能治病﹐何不勿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扡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淮南子·人间训》:“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
劍跗-汉语大词典
劍跗
【1】剑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翁乃捋衣露腹﹐臍大可容鷄子;忍氣鼓之﹐忽臍中塞膚﹐嗤然突出劍跗;握而抽之﹐白刃如霜。”
喻跗-汉语大词典
喻跗
【1】古名医。传说为{黄帝}时人。{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喻跗}﹑{扁鵲}﹑{和}﹑{緩}﹑{倉公}之流﹐必能治病。”
岐跗-汉语大词典
岐跗
【1】古代良医{岐伯}和{俞跗}的并称。亦喻指良医。{明}{刘基}《赠陈光伯》诗:“{岐}{跗}不世出﹐人病莫能治。”
寶跗-汉语大词典
寶跗
【1】称天子所用的笔。跗,笔杆下端栽毛的部分。{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漢}天子筆管﹐以錯寶爲跗﹐毛皆以秋兔之毫。今多言寶跗﹐葢出《西京雜記》。”
朱跗-汉语大词典
朱跗
【1】红色花萼。跗,通“柎”。《管子·地员》:“朱跗黄實。”{尹知章}注:“跗,花足也。”一说红米皮。{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阳}曰:“跗,……米皮也。今所謂紅米粘,{吴}語謂之赤米。”
栗跗-汉语大词典
栗跗
【1】指栗花。跗,花萼的基部,代指花。{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六:“野老披荷葉﹐家童掃栗跗。”
石跗-汉语大词典
石跗
【1】碑下石基座。《旧唐书·礼仪志一》:“周設石距十八﹐如碑之狀﹐去壇二步﹐其下石跗入地數尺。”
盧跗-汉语大词典
盧跗
【1】{春秋}时良医{卢扁}和相传{黄帝}时良医{俞跗}的并称。{晋}{左思}《蜀都赋》:“{神農}是甞﹐{盧}{跗}是料。”
萼跗-汉语大词典
萼跗
【1】萼, 花萼; 跗, 通“柎”, 花萼房。比喻兄弟。{唐}{张愿}《秀士张点墓志》:“痛萼跗之不禄﹐悲涕泗之無從。”
絳跗-汉语大词典
絳跗
亦作“[絳趺]”【1】红色花萼。{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釣石封蒼蘚﹐芳蹊豔絳跗。”{晋}{束晳}《补亡诗·白华》:“白華絳趺﹐在陵之陬。”{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兰省和韵》:“絳趺朱蕚庭階盛﹐愧讀蘭陔潔養詩。”
足跗-汉语大词典
足跗
【1】脚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肝经歌》:“厥陰肝經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間﹐上膕環陰器季脅﹐上行乳下二肋端。”《素问·三部九候论》“下部人﹐足太陰也”{唐}{王冰}注:“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脉動乃應手也。”《周礼·考工记·輈人》“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爲踵圍”{唐}{贾公彦}疏:“踵﹐後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後名爲踵﹐故名承軫處爲踵也。”
跗-汉语大词典
跗
《廣韻》甫無切,平虞,非。《廣韻》符遇切,去遇,奉。【1】脚背。《仪礼·士丧礼》:“乃屨,綦結于跗。”{郑玄}注:“跗,足上也。”{贾公彦}疏:“謂足背也。”《庄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没足滅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跗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脚面。”【2】脚。{汉}{无名氏}《杂事秘辛》:“踁跗豐妍,底平指歛,約縑迫袜,收束微如。”{宋}{王炎}《雉赋》:“絳冠兮緑跗,翠衿兮錦衣。”{清}{褚人穫}《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雙跗載此一軀,屈伸獨重。”【3】引申指山麓。{清}{陆伯焜}《晩憩法螺》诗:“侵晨越{華}跗,畢景向雲闕。”【4】同“[柎]”。花萼房。《管子·地员》:“朱跗黄實。”{尹知章}注:“跗,花足也。”{宋}{陆游}《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猩紅鸚緑極天巧,疊蕚重跗眩朝日。”{清}{许光治}《折桂令·并蒂兰》曲:“看貼跗娟娟,聯苞扣扣。”【5】同“[柎]”。物体的足部。《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杨伯峻}注:“鼓跗猶今之鼓架。”{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唐孝烈妇》:“乃爲作傳,以附露筋碑之跗。”【6】泛指条状物的末端。如毛笔下端栽毛的部分,针或剑的握手处等。《西京杂记》卷一:“天子筆管,以錯寶爲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宋}{岳珂}《桯史·姑苏二异人》:“上曰:‘是能知我心。’遂賜號{通神先生},築{通神庵}于觀之内,親御寶跗書扁以寵之。”《艺文类聚》卷三五引《妒记》:“從此作制,每與杖,輒令兩手各捉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翁乃捋衣露腹,臍大可容雞子;忍氣鼓之,忽臍中塞膚,嗤然突出劍跗;握而抽之,白刃如霜。”【7】蛇腹下的横鳞。{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次年正月,帝遣{迪}賜{師師}蛇跗琴。蛇跗琴者,琴古而漆黦,則有紋如蛇之跗,蓋大内珍藏寶器也。”{清}{朱彝尊}《食采玉山药》诗:“紋皴蛇跗斷,衣滑兔褐退。”
跗-汉语大词典
跗
《廣韻》符遇切,去遇,奉。【1】古代人名用字。相传上古{黄帝}时有名医{俞跗}。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跗蕚載-汉语大词典
跗蕚載
【1】《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郑玄}笺:“鄂足得華之光明,則然盛興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榮覆弟,恩義之顯亦然。”{孔颖达}疏:“言兄弟和睦實强盛而有光暉也……言兄弟相親則致榮顯也。”因用以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唐}{萧颖士}《有竹》诗之六:“友僚萃止﹐跗蕚載。”
跗蕚連暉-汉语大词典
跗蕚連暉
【1】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周书·李贤传赞》:“遂得任兼文武﹐聲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國榮家﹐跗蕚連暉﹐椒聊繁衍﹐冠冕之盛﹐當時莫比焉。”
跗鄂-汉语大词典
跗鄂
【1】见“跗萼”。
跗蕚-汉语大词典
跗蕚
【1】见“跗萼”。
跗萼-汉语大词典
跗萼
亦作“[跗蕚]”【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廣裂地﹐跗蕚盛開繁。”{清}{乐钧}《耳食录·张碧云》:“陰陽者互結之根株﹐男女者同開之跗萼。”{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庭芳萬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熾而昌也。”【2】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唐}{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慶宗社之彌隆。”{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鴻雁峨峨並羽儀﹐棠棣聯跗鄂。”《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趙郡}以跗蕚之親﹐當顧命之重﹐高揖則宗社易危﹐去惡則人神俱泰。”
跗注-汉语大词典
跗注
【1】古代的一种军服。《国语·晋语六》:“{鄢}之戰﹐{郤至}以韎韋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韦昭}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華不注}﹐‘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爲名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杜预}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
跗蹋-汉语大词典
跗蹋
【1】以足踏地;以足顿地。舞蹈的一种姿势。《文选·傅毅<舞赋>》:“及至回身還入﹐迫於急節﹐浮騰累跪﹐跗蹋摩跌。”{李周翰}注:“跗蹋﹐足蹋地也……舞之勢也。”
跗萼聯芳-汉语大词典
跗萼聯芳
【1】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唐}{王维}《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不材之木﹐跗萼聯芳。斷行之雁﹐飛鳴接翼。”
跣跗-汉语大词典
跣跗
【1】露出脚背。犹赤脚。{汉}{王充}《论衡·宣汉》:“古之跣跗﹐今履高舃。”跗﹐一本作“附”。
踁跗-汉语大词典
踁跗
【1】小腿。《杂事秘辛》:“足長八寸﹐踁跗豐妍﹐底平指斂﹐約縑迫袜﹐收束微如禁中。”
跽跗-汉语大词典
跽跗
【1】屈膝跪倒。{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陳龍丘}獅子一吼﹐拄杖落地{諸葛元直}見捉跽跗﹐面無人色。”
駢跗-汉语大词典
駢跗
【1】双萼;并蒂。跗,同“柎”。{宋}{陆游}《诸暨县主簿厅记》:“堂後舊有池﹐自君來﹐比二歲﹐産異蓮駢跗﹐邑人讙傳﹐以爲君且通貴之祥﹐相與名其池上之亭曰{雙蓮}。”
鼓跗-汉语大词典
鼓跗
【1】鼓架的四足。借指鼓架。《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刘文淇}疏证:“疏云:‘車上不得置簨簴以懸鼓﹐故爲作跗﹐若{殷}之楹鼓也。’如疏説﹐則跗謂鼓足。”{杨伯峻}注:“鼓跗猶今之鼓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