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蹤迹

蹤迹(蹤跡)是什么意思

  • 蹤迹-汉语大词典

    蹤迹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亦作“[踪迹]”亦作“[蹤蹟]”亦作“[蹤跡]”【1】事物所遗留的痕迹。{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又檢温鐺中猶如常酒氣﹐瓦盆中被水湯無氣﹐都不見藥蹤迹﹐竟不測何所因託。”{章炳麟}《文学说例》:“若夫地處要荒﹐開化稍後﹐君臣既立﹐而酋長時代之遺語﹐蹤迹未亡﹐則其名號﹐又多錯雜。”{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尋之數日﹐果見有枯井蹤跡。掘之﹐得所棄屍。”【2】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卧耳。”{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爲體﹐緩不如緊﹐潤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輕。考古人蹤跡﹐其言不妄也。”{明}{唐顺之}《与李少卿中麓书》:“{會稽}{禹穴}之間﹐{龍門}太史蹤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3】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慎到}和{申不害}是属于{黄}{老}学派。”《史记·孟尝君列传》:“{湣王}乃驚﹐而蹤跡驗問﹐{孟嘗君}果無反謀。”{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恐爲{許}兵踪跡﹐故又買舟南來。”{明}{方孝孺}《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敗而微服行民間者﹐後就擒﹐吏蹤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論誅之。”{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婦養育之恩﹐使人蹤蹟之。其婦尚在﹐年七十餘矣。”【4】脚印;足迹。{汉}{焦赣}《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郭}氏之虚。不見踪跡﹐使伯心憂。”《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前蜀}{韦庄}《虎迹》诗:“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宋}{苏轼}《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蹤跡尚可尋﹐窟穴何足掀。”{洪深}《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5】指起居﹑供职。{清}{叶廷琯}《吹网录·开赵埋铭》:“觀{趙}生平﹐不愧爲忠義奇傑之士﹐且踪跡在吾{吴}最久。”【6】交往;来往。{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交游蹤跡詭祕﹐莫有知其端者。”{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六:“臣與{修}踪跡素疎﹐{修}之待臣亦薄。”{清}{恽敬}《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與足下蹤跡不可謂不疏。”【7】行踪。《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秦穆公}使人訪{重耳}蹤跡﹐知其在{楚}﹐已數月矣。”{唐}{牟融}《赠欧阳詹》诗:“爲客囊無{季子}金﹐半生蹤跡任浮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蹟矣。”{清}{李渔}《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陰行魅者﹐即是奸黨。”【8】行动;行为。《文明小史》第十六回:“當下師徒五個人﹐因見這兩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麽新學朋友﹐不可當面錯過﹐於是仍舊坐下﹐查看他們的行動。”{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後來又有一箇光棍﹐叫做{昌多心}﹐説這箇小印記兒﹐入他罪不得﹐他既有這樣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茅盾}《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9】来历;出身。{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麗人〕笑曰:‘郎志在美婦﹐妾志在情郎﹐偶聽高吟﹐知情之所鍾﹐故冒嫌學私奔之{紅拂}﹐郎何必嘵嘵詢踪跡。’”{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攜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