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都)是什么意思
村落←→都市-反义词词典
村落←→都市cūnluò→dūshì
【词性】:名
村落:村庄。
都市:大城市。
【例】 大雪盖遍了田野和村落。(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而商贾大者积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备。(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
都←→只-反义词词典
都←→只dū-zhǐ
【词性】:副
都:表示总括。
只:仅有。
【例】 她呢,她忽然丢掉了过去的矜持和沉默,一下子,好象对待老朋友一样什么都倾心告诉了他。(杨沫:《青春之歌》) 干部们顺着他的手看去,只见陈旅长带着五六个干部从坡上走来。(杜鹏程:《保卫延安》)
田园←→都市-反义词词典
田园←→都市tiányuán dūshì
【词性】:名
田园: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
都市:大城市。
【例】 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都市集中人口以后,这实在也是一种不可避免而急待解决的社会大问题。(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
幽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幽都yōu dú
【释义】:
指北方或北方地区。谓日照幽暗,故称。《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孔传:“北称幽,则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颜师古注:“幽都,北方,谓匈奴。”
都厕-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都厕dū cè
【释义】:
大厕所。《三国志·魏·司马芝传》:“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晋·葛洪《神仙传·刘安》:“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宋·王安石《八公山》诗:“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都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都了dū liǎo
【释义】:
蝉名。明·郎瑛《天地·气候集解》:“按蝉乃总名。……今初秋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
长鸣都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长鸣都尉cháng míng dū wèi
【释义】:
雄鸡拟人之称。雄鸡长鸣,似纠纠武夫,故戏称“都尉”(古代的一种武官),宋·陶谷《清异录·兽》:“武宗为颖王时,邸圆蕃禽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诵:九皋处士,鹤;玄素先生,白鹇;长鸣都尉,鸡。”
帝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帝都dì dū
【释义】:
京城,京都。汉·徐于《中论·考伪》:“居必人才,考心帝都。”唐·李白《哭晁卿衡》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晁衡,即日本人阿培仲麻吕。
都下-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都下dū xià
【释义】:
京城。《世说新语·言语》:“袁彦伯(宏)为谢安南(奉)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宋·李觏《上叶学士书》:“不幸今兹旅食都下,而执事方在省局,门墙伊迩,有请见之路。”
京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京都jīng dū
【释义】:
国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书》:“来还京都,块然独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清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清都qīng dū
【释义】:
指帝都,即京城。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哀策文》:“灭綵清都,夷体寿原。”又指天宫,见该条。
琼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琼都qióng dū
【释义】:
京都的美称。谓帝王之都如美玉建成。琼,美玉。南朝·梁·江淹《被百僚敦劝受表》:“奸回内奰,则戮力琼都。”奰(bì),壮大。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又指仙都。
上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上都shàng dū
【释义】:
古代对京城的通称,对陪都(下都)而言。汉·班固《西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注:“上都,西京也。”此指西汉京都长安。明·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天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都tiān dū
【释义】:
帝王都城的美称。即京都、京城。唐·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明·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衣冠咸萃于天都,欢欣交通于万国。”又为星名,黄山高峰名。
中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中都zhōng dù
【释义】:
京都的异称。《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漕(cáo),水路运粮。司马贞索隐:“中都,犹都内也。”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蓰(xǐ),五倍;倍蓰,数倍;鬻(yù),卖。
藏锋都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藏锋都尉cáng fēng dū weì
【释义】:
笔的拟人之称。以其笔锋多藏于笔套内,故云。唐·薛涛《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润色先生,指墨。
墨曹都统-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墨曹都统mò cáo dū tóng
【释义】:
毛笔的拟人之称。谓其能统率墨汁,故云。唐·冯贽《云仙杂记·笔封九锡》:“薛稷为笔封九锡,拜墨曹都统,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
天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都tiān dū
【释义】:
天空。都,地域,大。《淮南子·泰族训》:“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亦指“京城”,见该条。
清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清都qīng dū
【释义】:
天帝所居之宫阙,即天宫。《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也指帝都,见该条。
幽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幽都yōu dū
【释义】:
阴间。《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上清道录姜道元为公叩幽都,乞神语。”
大都-古汉语虚词词典
大都dà dōu
副词
用于谓语或小句前,表示对时间、情况、数量等的约略估计。义即“大体”、“大致”。“大体”、“大约”、“大致”、“大略”义同。①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柳河东集·与萧翰林俛书》)——长来:很久以来。寒暑:一年,一年之间一寒一暑,故称。②秋思冬愁春恨望,大都不得意时多。(《全唐五代词·白居易:急乐也》)③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史记·货殖列传》)——领南:岭南。往往:处处。④今虽所见仅三之一,而大体可知。(《校雠通义·与胡君论校胡稚威集二简》)⑤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它州县大约相似。(《旧唐书·李渤传》)——阌(wén)乡:旧县名,在河南境内。⑥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东原集·与方希原书》)⑦优劣之分,大略在兹。(《南齐书·顾欢传》)
都-古汉语虚词词典
都dōu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周遍性。①然则凤凰、麒麟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论衡·讲瑞》)——句义:既然如此,那么凤凰、麒麟都和普通鸟兽属于同类,只是身体颜色奇异罢了,哪能是不同种类呢?②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二、与后面的“不”、“无”一起构成“都不”、“都无”。义即“一点儿……也不”、“一……也没有”。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世说新语·伤逝》)——都不闻消息:一点消息也没听到。都不哭:一声也没哭。②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世说新语·言语》)——都无纤翳:一丝儿云翳也没有。
叹词
单独成句。作用相当于“啊”。①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尚书·皋陶谟》)——句义:皋陶说:“呵!〔重要的〕在于了解贤人,在于安抚民众。”②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尚书·益稷》)——句义:夏禹说:“呵!帝王!谨慎就能永居君位。”
通都大邑-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通都大邑tōngdūdàyì
大城市——穷乡僻壤(从~来到通都大邑,真叫人眼花缭乱。)
别说……连……都……-关联词语词典
别说……连……都……
“别说……连……都……”的关联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别说”,连词,放在前边分句,表示贬低某一事物;“连……都……”的固定格式,放在后边分句,强调不该如此的都如此,以突出另一事物。例如:
①别说她是城里长大的,连俺玉秀都说,让她在那深山老林里住,她夜里都害怕。(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后边分句也可以省略介词“连”,只说副词“都”。例如:
②我跟你说的这些,别说你在小说电影里没见过,恐怕你想象都想象不到。(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别说”,也可以换成“不说”、“莫说”等。例如:
③全公馆只有这几处天,只有这么几十株树,有能够跑、跳、打滚的草地没有?有能够戽水捉鱼的野塘没有?不说比不上乡下,似乎连下莲池都不如!(李劼人《死水微澜》)
④这一夜,莫说是路明艳,连杜萌都难以入睡,他深深自责:标记是上个月底刷的,他来厂这么些天竟没有察觉。(陈冲《小厂来了个大学生》)
不但……就是(即使)……也(都)……-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就是(即使)……也(都)……
“不但……就是……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但”,连词;用在前边分句,引出一层意思。“就是……也……”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固定格式,强调某种极端的情况,用在后边分句,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不但林先生的额外支出“四百元”指望在这时候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靠托在这几天的生意好。(茅盾《林家铺子》)
②少校接过将军的日记本,由于灯太高,他不得不站起来看,这么一来,不但他能看清,就是我也能看清,我觉得好在是将军以前的日记,没什么秘密,并且将军示意让我看,我也就顺便看了一遍。(白桦《洛阳灯火》)
③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术分工愈益细密了,不但通晓所有各种科学的人并不存在,就是对于自己所专门研究的学科来说,也还是有大片的空白园地,广大的未知的领域存在。(吴晗《说谦虚》)
有时,后边分句用“即使(即便、便是、即)……也……”连接两个相关的句子成分,强调某种极端的情况,整个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递进。例如:
④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鲁迅《我之节烈观》)
⑤这样从比较中看问题,不但对于这两座庙,即便对于其他类似的事情,大概也是合理的吧!(马南邨《两座庙的兴废》)
⑥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⑦他不但在寺里多年,熟悉寺内一切传授系统,即与定慧方丈也是非常知己,所以他肯引导我到各处参观。(孙伏园《长安道上》)
有时,后边分句也可以说成“就是(便是)……都……”。例如:
⑧不但是上海的租界,不能太平;就是外国,任何什么地方,都不能太平的——因为这一次要引起世界大战的!(洪深《咸鱼主义》)
⑨因为时间太匆促了,不但对于惠山有和文徵明“空瞻紫翠负跻攀”一般的抱恨,便是环山的许多园台祠院,都未能略涉其藩篱呢。(钟敬文《太湖游记》)
不但……连……都(也)……-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连……都(也)……
“不但……连……都(也)……”是表示由浅而深的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但”用在前边分句,指出并承认一项已经如此的事例;后边分句用“连……都(也)……”的固定格式把意思推到某种极限,强调不该如此的都如此。例如:
①因为实际上决不会有这种事,恐怕那时比现在还要苦,不但没有牛油面包,连黑面包都没有也说不定,俄国革命后一二年的情形便是例子。(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②干沟,你听听这名字!这条沟不但没有水,连你的眼泪还没流出眼眶都会一下子蒸发了……(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③我不但不爱吃鱼,连闻到有些鱼的气臭也要作呕的,河虾也只能勉强尝两三只。(鲁彦《钓鱼》)
④我早就发现,她不但说话柔声细气,笑起来竟连声音也没有。(孔捷生《因为有了她》)
有时,可以连用两组以上的“连……都(也)……”或者“不但……连……都(也)……”的格式。这种句式,前面一组分句的谓语,往往蒙后省略,以求句子的简洁。例如:
⑤在这篇文章中,布鲁诺不但尖锐地抨击了那些闭着眼睛重复着《圣经》教条的僧侣“学者”们,连罗马教廷,连一向被认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他都表示怀疑和讥讽。(郑文光《火刑》)
⑥在现在,如先前所说,文艺是在受着少有的压迫与摧残,广泛地现出了饥馑状态。文艺不但是革命的,连那略带些不平色彩的,不但是指摘现状的,连那些攻击旧来积弊的,也往往就受迫害。(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有时,“不但……连……都(也)……”的格式的后边还可以再加连词“面且”等,表示更进一层,构成多级递进关系。例如:
⑦但“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鲁迅《什么是“讽刺”?》)
都……何况……-关联词语词典
都……何况……
“都”,副词;“何况”,连词。配对构成“都……何况……”的格式,表示由深而浅的递进关系。“都”,有“尚且”的意思,并且起概括范围的作用,用在前边分句,提出明显的事例作为陪衬,表示不该如此的事物全如此;“何况”用在后边分句,以反问语气表示前后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即便县里王书记,也不到五十岁,再下放劳动怕都还能搞两轮呢!何况死也就有一死吧!(康濯《批准下乡记》)
②他为难地笑道:“你又给我出难题了!闪电是极快极短的,明眼人都觉得它转瞬即逝,捕捉不着,何况我已经快两年没看见过它了!”(航鹰《明姑娘》)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关联词语词典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非但”,同于“不但”;“岂但”,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都用在前边分句,引出一层意思。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使)……也(都)……”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非但我的全部健康不如常人,就是我的眼睛和脚力,也局部的非常萎缩了。(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②惭愧惭愧!我何敢望佐藤春夫的肩背!但是在目下的中国,想以作家立身,非但干枯的我没有希望,即使雨果,狄更斯,霍普特曼等来,也是无望的。(郁达夫《海上通信》)
③自从这一次的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郁达夫《书塾与学堂》)
④岂但我,就是爸爸也完全茫然。(叶圣陶《一个练习生》)
连……都……-关联词语词典
连……都……
“连”,介词;“都”,副词。连用构成“连……都……”的固定格式,表示甚至不该如此的都如此,强调一种极端的情况。“连”引出某一突出事物,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例如:
①真的啦,象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郭沫若《屈原》)
“连……都……”通常用在后边分句。前边分句先列举一项或几项已经如此的事例,然后用“连……都……”的格式把意思推到某种极限,指出不该如此的都如此,表示由浅而深的顺序的递进关系。例如:
②在这些日子里,就是幼儿园的孩子,也在争着帮老师抹桌子、搬椅子,连留在卧室里的小病号,都悄悄地把一床床被子拆好。(魏巍《路标》)
③共产党啊,是真行!听说,三海、后海、什刹海,连九城的护城河,都给挖啊!还垒上石头坝。(老舍《龙须沟》)
有时,“连……都……”的格式用在前边分句,先指出某种极端情况;后边分句再说明一般情况,常用反问句或感叹句。表示由深而浅的逆序的递进关系。例如:
④我们的战士说:我们连飞机、大炮都不怕,还会让这些蚊子、苍蝇吓倒?(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⑤连我这样自命受过高等教育,颇有涵养的人都不能容忍他,那他还能指望谁相处得好呢?(陈世旭《吝啬鬼》)
哪怕……都……-关联词语词典
哪怕……都……
“哪怕”,连词;“都”,副词。配对构成“哪怕……都……”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哪怕”,有时也写成“那怕”,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后面分句用“都”搭配,表示总括前一部分提到的假设情况,说明这一切姑且是事实,仍然改变不了后一部分所提出的结果或结论。多用于口语。例如:
①掌握他人命运的人呵,哪怕有一点邪念,一丝疏忽,一分渎职,都将会铸成千古难饶之罪!(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②任何对这条路线那怕是稍稍一点的游离,都不可能逃脱他精密的计算。(陈世旭《吝啬鬼》)
有时,可以叠用两个“哪怕”,表示两层让步的假设。例如:
③他没有妹妹,他渴望有这样一个妹妹,哪怕是想象中,哪怕是一厢情愿的,都会使他产生一种朦胧的幸福,一种空泛的满足。(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④每次反击的胜利,哪怕是很小的胜利,哪怕是打死一个敌人,都让周大勇信心更增加,勇气更充沛。(杜鹏程《保卫延安》)
不管……都……-关联词语词典
不管……都……
“不管”,连词;“都”,副词。配对构成“不管……都……”的关联格式,表示无条件关系。前面分句用“不管”表示排除条件,后面分句说明结果或结论。“都”放在后面分句的谓语前,含有总括的意思,表示在上述任何条件下结果全部相同。例如:
①党对任何一个党员,不管他是哪一个级别的干部,都有指挥调动权。(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②不管他当面嘲笑过我,背后乱骂过我,我都不记在心上。(艾芜《屋里的春天》)
有时,“不管……都……”的格式用在单句中的两个成分之间,或主语与谓语之间,或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起强调的作用。“不管”的后面是总括的对象,表示排除。例如:
③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④在我们的国家里,应该说,象雷锋这样的英雄是不少的;但是,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有成千上万的雷锋。(魏巍《路标》)
不论……都……-关联词语词典
不论……都……
“不论”,连词;“都”,副词。配对构成“不论……都……”的格式,表示无条件关系。“不论”表示排除条件,“都”有总括全部的意思,表示在上述任何条件下结果全部相同。例如:
①不论谁到这儿,都会恍如置身神话境界,禁不住从心坎里发出赞叹:大理好。(曹靖华《洱海一枝春》)
②他还有个特别本领是编歌子,不论村里发生件什么事,有个什么特别人,他都能编一大套,念起来特别顺口。(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③令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吴伯箫《歌声》)
有时,“不论……都……”用在单句中的两个成分之间,起强调作用。“不论”的后面是总括的对象,表示排除。例如:
④我象某些自视极高的文学青年一样,对文学一知半解,不论对什么都敢妄加评论。(张洁《帮我写出第一篇小说的人》)
⑤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不论在河滩、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长。(杨鉴普《杨树》)
无论……都……-关联词语词典
无论……都……
“无论”,连词;“都”,副词。配对构成“无论……都……”的关联格式,表示无条件关系。即表明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一样。“都”有总括的意思,表示结果相同,毫无例外。例如:
①无论谁从石像下经过,都要站住,恭恭敬敬地鞠个躬,然后再走过去。(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②然而各种刊物,无论措辞怎样不同,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就是:有些朦胧。(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有时为了强调排除的条件是多项的或结果是多种的,“无论”和“都”可以多次叠用。这样表达语气较重。例如:
③许多老一辈革命者,无论在艰险的征途、火样的战场,还是血雨腥风的监牢,无论是在青年、中年或者晚年时期,都十分珍视时间。(王愿坚《珍爱每一分钟》)
④列宁死的消息传出后,我们无论在地球的那一个角上,都听着人们的哀悼,都寻着人们的泪痕。(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有时,“无论……都……”用在单句中的两个成分之间,起强调作用。“无论”后面是总括的对象,表示排除。例如:
⑤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当的要求。(孙犁《山地回忆》)
⑥山上几乎开满映山红,比较盆栽的杜鹃,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显得特别有精神。(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只要……都……-关联词语词典
只要……都……
“只要”,连词;“都”,副词。配对构成关联格式“只要……都……”,表示充足条件关系。“只要”放在前面分句,提出充分条件;“都”放在后面分句谓语之前,表示总括全部,“都”的前面是总括的对象,一般有任指性疑问代词,或不定数指示代词,或连词“不论”等。例如:
①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老舍《草原》)
②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朱自清《威尼斯》)
③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曹禺《雷雨》)
④只要把工作做好,时机一到,这些人都会挺起胸膛握紧拳头起来斗争的。(慕湘《晋阳秋》)
⑤村长是外来的,对村里情形不十分了解,从此金旺兴旺比以前更厉害了,只要瞒住村长一个人,村里人不论哪个都得由他两人调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大多 大都 大抵 多半-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大多 大都 大抵 多半
大多dàduō 大都dàdū 大抵dàdǐ 多半duōbàn
副词。表示多数或大部分。
“大多”强调在全体当中占的数量大。例如:“本市建筑部门用的白灰大多是从这里运进的”;“熟人已不多了,大多比他走得早些”(《十月》,1982,1);“市委的人我大多都熟,他在哪个部门?”(《小说月报》,1982,4)。
“大都”含有“差不多都(如何)”或“大部分都(如何)”的意味。例如:“这些人物,或者自私、怯懦,或者愚笨、动摇,大都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只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是啊,在大伙房吃饭的知青大都与缺油少盐的伙食告别了”(《十月》,1982,2)。
“大抵”多用于情况,往往含有“大约或大概是大部分”的意味。例如:“那结果却大抵不很高明”(鲁迅:《三闲集》);“他们几个人各有不同的经历,但坎坷曲折的程度却也大抵相同”。
“多半”含有“一大半”或“超过一半”的意味。例如:“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我们中国人多半是一本正经的,不喜欢幽默”(马南邨:《燕山夜话》);“她不告诉我,……多半是怕我不能准确估量那事情的深浅而曲扭了它”(《小说月报》,1980,2)。
焚香倚枕,人事都尽,梦境未来-实用委婉语词典
焚香倚枕,人事都尽,梦境未来
意为点燃香烛,倚卧枕头,世间的琐事烦恼都驱赶尽,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玄想未来的梦境。语出明陈继儒《岩栖幽事》。
朵朵玫瑰都连刺-实用委婉语词典
朵朵玫瑰都连刺
婉指人生即要所得便要付出代价。欧美谚语。
若要逮两只兔子,一只都逮不到-实用委婉语词典
若要逮两只兔子,一只都逮不到
喻指如果心志不专一,往往徒劳无获。俗语。
国 都 邑 城 郭-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国 都 邑 城 郭
[国guó 都dū 邑yì 城chéng 郭guō]
同 都与“都”、“城”有关。
异 【国】 ①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道:方法。便:有利。法:效法) ②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出兵,五国兵罢。”(罢:停止)西汉一国的地域略等于秦时的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③国都,京城。《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孟子·离娄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遍:整个)
【都】 ①大城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围墙。雉:音zhì,古代计量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秽:荒芜。邑:小城市。露:败坏) ②国都,京城。贾谊《吊屈原赋》:“何必怀此都也?”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邑】 ①国都,京城。《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代的首都很有秩序,是天下各地的标准) ②建立国都。《孟子、梁惠王下》:“邑于歧山之下居焉”。 ③国家,多指小国。《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郢郊,以御四邑。”(次:驻扎军队。郢:地名。御:防御。四邑:指随、绞、州、蓼四个小国)《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音yāo,祈求) ④小城镇。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城】 ①城墙,围墙。即都邑四周用做防御的墙垣。《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②城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以为将:指让吴起作将军)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市:买东西) ③修筑城墙。《诗·小雅·出车》:“城彼朔方。”(朔方:地名)
【郭】 ①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常与“城”对举。《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管子·度地》:“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 ②城市。常与“城”连用。王充《论衡·吉验》:“城郭郁郁葱葱”。《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辨 “国”、“都”、“邑”都可以指国都(京城)。指城市时,一般地说,“都”是大城市,“邑”是小城市,“都”有宗庙,“邑”无宗庙。“国”则一般比城市大,常指诸侯的封地。”“国”、“邑”又指国家,但“邑”多指小国或表示谦称。如《左传》中,称别国为大国,称本国为“敝邑”。
“城”原指城墙,“郭”指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二者连用时,常泛指城;对举时,多是“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由城墙引申为城市,和“都”相当。《史记》中就有混用的情况。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京 都-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京 都
[京jīng 都dū]
同 国都,京都。
《诗·大雅·文王》:“裸将于京”。(在京都灌酒助祭。裸:音guàn,酌酒灌地的祭礼。京:西周国都镐京)《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人民在京师的郊野安居。处处:安居)《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要异常爱护你国中的臣民。都:国都)张衡《西京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异 【京】 ①高丘。《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主人在郊外的粮囤,像小洲和山丘) ②大谷仓。《管子·轻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囷:音qūn,圆形谷仓。大困曰京) ③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莫之与京:没有人比他更大)
【都】 ①大城市。《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秽:荒芜。邑:小城市。露:败坏)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 ②古行政区划名。《周礼·地官·小司徒》:“四县为都”。《管子·度地》:“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 ③美好,闲雅。《诗·郑风·有女同车》:“洵美且都”。(洵:诚然)
辨 二字除“国都”、“京都”义外,异中各例,皆不能相互代替。
美 好 丽 都 秀-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美 好 丽 都 秀
[美měi 好hǎo 丽lì 都dū 秀xiù]
同 容貌美,长得漂亮。
异 【美】 ①味道甘美。《韩非子·扬权》:“夫香美脆味”。 ②容貌漂亮、美丽,跟“丑”相对。《诗·邶风·静女》:“美人之贻”。(贻:音yí,赠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娶妻而美”。《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善、好,跟“恶”相对。《国语·周语下》:“口出美言”。《楚辞·离骚》:“好蔽美而称恶”。(蔽:遮掩。称:宣扬)成语有“美中不足”。 ④才能或品质好。韩愈《杂说》:“才美不外见”。(见:现,显露)
【好】 ①容貌标致、漂亮,跟“丑”相对。《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鬼侯:商代诸侯名。子:女儿)《史记·滑稽列传》:“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②善、好,与“恶”相对。《论语·子张》:“窥见室家之好”。(望见房屋的美好)贾思勰《齐民要术,收种》:“选好穗绝色者”。
【丽】 ①华丽,华美。《韩非子·亡征》:“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文:有文采。功:实际效果)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 ②貌美,漂亮。《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昳:音yì,通“逸”,指神采焕发)杜甫《丽人行》:“长安水边多丽人”。
【都】 优美,漂亮。《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洵:音xún,诚然,实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之:到。临邛:地名,今四川邛崃)《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秀】 俊秀,清秀,美丽。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秀外而惠中”。(外表俊秀而内心聪明。惠:通“慧”)柳宗元《愚溪诗序》:“清莹秀澈”。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蔚然:树林茂盛的样子。琅玡:山名)
辨 “美”、“好”、“丽”都侧重于外观的形体美,但“好”的词义后来转化为指品质、质量的优良,跟“坏”、“劣”相对,很少再指容貌。这样“好”与“美”、“丽”就不再是同义词了。“美”、“丽”相比,“美”的应用范围极广。凡美好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用“美”来形容。如《荀子·强国》:“山林川谷美”。《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美须髯”。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丽”的应用范围就比较窄,多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只限于衣饰、宫室、容貌和颜色等。如“绚丽”、“都丽”、“秀丽”等。“都”侧重于文雅大方的美。“秀”着重于内在气韵的显露。
另外,“美”、“好”都有“善”的意思,“丽”、“都”、“秀”都不具备。
表示范围的“都”和“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表示范围的“都”和“只”
它们都表示范围,但在用法上有差别。“都”是总括它前面的成分,也就是说所概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而“只”是限制它后面的成分。例如:“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活跃”。这里的“都”总括的对象是前面的“这个班级的学生”。“这么几十年,我只得过一场病。”这里的“只”是限制后面的“得过一场病”。两者放在一起用的如:“这次期中考试他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都考得很好,只有英语和历史稍微差一点儿。”“都”是就前头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而说的,而“只”是就后头的“历史和地理”而说的。
洪都-古文观止词典
洪都hóng dū
【词性】:名词
唐时州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1)。《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南昌是旧时豫章郡官署所在地,如今是洪州都督府的治所。
成都-古文观止词典
成都chéng dū
【词性】:名词
地名。战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县。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历为蜀郡、益州、益州路、成都府路置所。又为三国蜀汉、五代前蜀、后蜀国都(2)。《送天台陈庭学序》:由水道至成都。——经由水路到达成都。《送天台陈庭学序》:成都,川蜀之要也。——成都是四川的要地。
东都-古文观止词典
东都dōng dū
【词性】:名词
指洛阳。与西京长安对言(5)。《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因此东都的人们,都料定乌大夫和石先生一定能够彼此配合并取得成功。《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东都本来就是士大夫的“冀北”。《书洛阳名园记后》: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高官贵族在东都建筑馆舍住宅的,号称一千多家。
都-古文观止词典
都dū
【词性】:名词
一、大城市,也特指首都,京都,京城(11)。《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都市,〔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送杨少尹序》:祖道都门外。——在京都的城门外替他们饯行。《梓人传》:视都知野。——观察了京城就了解郊区。
二、古时地方区域名(1)。《送杨少尹序》: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一丞相有爱惜他的意思,就禀明皇帝任命他做其都的少尹。
都-古文观止词典
都dū
【词性】:动词
居,处在(1)。《义田记》: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世上处在三公的高位,享受优厚俸禄的人。
都督-古文观止词典
都督dū dū
【词性】:名词
官名。地方军政长官(1)。《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都督阎公带着美好的声望,从远道来到这里镇守。
都料匠-古文观止词典
都料匠dū liào jiàng
【词性】:名词
大木匠。管理木工并计划工程材料的人(1)。《梓人传》:今谓之都料匠云。——现在把他叫做都料匠。
都市-古文观止词典
都市dū shì
【词性】:名词
大城市(1)。《晁错论贵粟疏》:日游都市。——整天在大城市里转游。
都尉-古文观止词典
都尉dū wèi
【词性】:名词
古代武官名(1)。《吊古战场文》:都尉新降。——都尉新近投降了敌人。
都邑-古文观止词典
都邑dū yì
【词性】:名词
城邑,城市(1)。《凌虚台记》: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城市靠近终南山的,没有哪一个比扶风近。
都指挥司-古文观止词典
都指挥司dū zhǐ huī sī
【词性】:名词
官署名,即都指挥使司。掌一方军事(1)。《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功,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使司照磨。
故都-古文观止词典
故都gù dū
旧都(1)。《上枢密韩太尉书》: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经过秦朝、汉朝的旧都,尽情观赏终南山、嵩山和华山的高大。
国都-古文观止词典
国都guó dū
【词性】:名词
京城,首都(1)。《六国论》:越韩过魏,而攻入之国都。——〔秦国〕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别国的京城。
丽都-古文观止词典
丽都lì dū
【词性】:形容词
华丽(1)。《颜斶说齐王》:妻子衣服丽都。——妻子儿女穿着华丽。
尚书都省-古文观止词典
尚书都省shànq shū dū shěng
【词性】:名词
官署名。即“尚书省”(1)。《祭石曼卿文》: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恭敬地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敭,到达太清。
中都-古文观止词典
中都zhōng dū
【词性】:名词
古邑名。在春秋鲁地,即今山东汶上西(1)。《有子之言似夫子》:夫子制于中都。——夫子在中都定下制度。
子都-古文观止词典
子都zǐ dū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郑国大夫(1)。《郑庄公戒饬守臣》:子都自下射之。——子都从城下用箭射他。
不管蝗虫蚂蚱,一例都说着-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管蝗虫蚂蚱,一例都说着
【释义】:
比喻不分好坏、远近,一概加以批评指责。《金瓶梅词话》七六:凡事看上顾下,留些儿防后才好。不管蝗虫蚂蚱,一例都说着。对着他三位师父、郁大姐,人人有面,树树有皮,俺每脸上就没些血儿?
猜枚的吊谎——两手都脱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猜枚的吊谎——两手都脱空
【释义】:
歇后语。猜枚:一种游戏(多作酒令),把莲子、瓜子、棋子等小东西握在手中,让人猜单双、个数或颜色,猜中为胜;吊谎:撒谎,这里指捣鬼。猜枚的捣鬼,两手空空让人猜,别人自然猜不着。意为空的,落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四七:宫主心上还有些不准信,把只手去摸一摸,果真是个猜枚的吊谎——两手都脱空。
初一十五开的庙门早了——都竟出些小鬼来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初一十五开的庙门早了——都竟出些小鬼来了
【释义】:
歇后语。初一十五本指正月初一十五,即旧历新年和元宵节,后泛指节日。节日里人们常到庙里去上香礼拜,庙里多有鬼神塑像,庙门开的早了,祭拜观瞻的人还没来,只有鬼神塑像在,即所谓“竟出些小鬼来了”。小鬼在庙里身份低下,面貌丑陋。借喻下人,仆人,丫鬟。意谓净出去些粗俗丑陋的人。《金瓶梅词话》四六:月娘道:“问他好有张主的货!你家初一十五开的庙门早了——都竟出些小鬼来了。”大师父道:“我的奶奶,恁四个画儿的姐姐,还说是小鬼。”
促织不吃癞虾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促织不吃癞虾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
【释义】:
歇后语。促织:蟋蟀。比喻都是同样地位、命运的人,不要互相欺侮残害。《金瓶梅词话》二四:贼淫妇,趁了你的心了!罢了,你天生的就是有时运的爹娘房里人,俺每是上灶的老婆来。巴巴使小厮坐名问上灶要茶,上灶的是你叫的?你我生米做成熟饭,你识我见的。促织不吃癞虾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
村里先生放学——一伙子都跑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村里先生放学——一伙子都跑了
【释义】:
歇后语。形容一下子一伙人全都跑掉了。《三遂平妖传》一五:媚儿道:“我身子困倦,且不梳洗。你们要去看时自去!”这班小厮们得了这句话,分明村里先生放学——一伙子都跑了。
都都磨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都都磨磨
【释义】:
指做事迟疑不决,磨蹭不前。《醒世姻缘传》四八:狄希陈都都磨磨,蹭前退后,那里敢进去。
⊙都都摸摸
《醒世姻缘传》四五:狄希陈都都摸摸的怕见去。他娘又催了他两遍。
⊙都都抹抹
《醒世姻缘传》七四:相于廷去后,狄希陈都都抹抹的怕见走。素姐催了他几遍,见他不肯动弹,发起恶来骂道。
肚脐上长茵子--心花儿都开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肚脐上长茵子--心花儿都开了
【释义】:
歇后语。茵子:茵陈,草本植物,开绿黄色花。心花儿开,指人开心高兴。《飞跎全传》一:真正银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将腊君都绕花了。肚脐上长茵子--心花儿都开了。
恶杀都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恶杀都来
【释义】:
恶杀:即凶神恶煞。都来:一齐来。古时刽子手逞威风而发出的叫喊声。《水浒全传》四〇: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将宋江和戴宗前推后拥,押到市曹十字路口。《醒世恒言》一三:监斩官读了犯由,刽子叫起恶杀都来。一齐动手,剐了孙神通,好场热闹。《平妖传》四〇: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则等押到十字路口,读罢犯由,尽行如法凌迟处死。
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
【释义】:
歇后语。滚汤:开水。意谓全部完蛋,都逃不出灭亡的命运。《西游记》七二: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这棍子往池中一搅,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梼杌闲评》二六:一个快手道:“胡说!他的妻子现拿在县里,招出他在此做会。可快叫他出来,你们各散的好。不然‘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哩!”
⊙滚汤泼老鼠--一窠儿死
《型世言》一七:我们当在死中求活,还杀出去,破围逃命,怎住在城里,滚汤泼老鼠--一窠儿死?
⊙滚汤泼老鼠--一窝儿死
《隋史遗文》四六:只见一起饥民自城外挨入来,说要避难,一起饥民要出去逃难,道不要滚汤泼老鼠--一窝儿死,把城门挨紧,不能进出。
⊙滚汤泼老鼠--一窝儿命尽
《施公案》一四七:倘有了失闪,我须得发个誓,不论男女老少,杀个烟灭灰无,滚汤泼老鼠--一窝儿命尽。
⊙滚汤浇老鼠--一窝都死
《走马春秋》一三:他竟然都赶了来。“我与他滚汤浇老鼠--一窝都死。”
⊙滚汤泡老鼠--一窝多要死
《说唐全传》四八:若再停一停,被他杀进营来,这叫做滚汤泡老鼠--一窝多要死。
⊙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走不脱
《荡寇志》七七:一阵攻打,山寨破了,把那些男女捆的捆,杀的杀,收拾了个罄净。这个名色,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走不脱。
⊙滚汤泡老鼠--一窝儿干净
《续侠义传》一三:这种主意,叫做滚汤泡老鼠--一窝儿干净的主意。
⊙滚汤泼老鼠
《歧路灯》五八:他若喊了汪太爷来,这就了不成。汪太爷性如烈火,就要滚汤泼老鼠哩。
⊙滚水泼老鼠
《儒林外史》五〇:只是一场钦案官司,把一个假官从尊府拿去,那浙江巡抚本上也不要特参,只消带上一笔,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虾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虾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
【释义】:
歇后语。促织儿:蟋蟀。比喻都是同一地同一类的人。《金瓶梅词话》八五:小玉道:“你看谁人保得常无事!虾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兔死狐辈,物伤其类。”
会使天上无穷计,难免丰都永劫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会使天上无穷计,难免丰都永劫灾
【释义】:
丰都:鬼城,代指阴间。永劫:万载不复的劫数。意谓即使有天大的智谋,也逃不了一死的劫数。《三遂平妖传》四〇:可怜左黜多年作了有法的瘸妖,一朝作了无灵之孤鬼。正是:会使天上无穷计,难免丰都永劫灾。
既做朋友,没丝都有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既做朋友,没丝都有寸
【释义】:
比喻既然做了朋友,总有些交情瓜葛。《金瓶梅词话》一六:你又买了他房子,又娶他老婆,当初又与他汉子相交了一世,方才好。我又是一说:既做朋友,没丝都有寸,交官儿也看乔了。
既来雕阑下,都是赏花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既来雕阑下,都是赏花人
【释义】:
比喻既然有缘相聚,大家都是同样的人。意谓心意相通,不必隐瞒。《鼓掌绝尘》二:俗语说得好,既来雕阑下,都是赏花人。如今你的心事却瞒不得我,我的心事也瞒不得你。……不可学那些掩耳盗铃就是。
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释义】:
佛会:佛事的聚会。原指同在佛门里,都是与佛有缘分的人。泛指既然同聚在一起,就是有缘分。《西游记》三六: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
惧内掌团营--怕老婆的都元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惧内掌团营--怕老婆的都元帅
【释义】:
歇后语。惧内:怕老婆。都元帅:大元帅。讥讽人非常惧内。《醒世姻缘传》五八:相于廷笑道:“这有甚么难解?是‘扯淡’二字。我再出你打,‘惧内掌团营’,人物七字打。”狄希陈想了一会,说道:“我没处去打,我吃钟,你说了罢。”相于廷道:“是‘怕老婆的都元帅’。”
癞虾蟆莫要说田鸡--都是一条跳板上的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癞虾蟆莫要说田鸡--都是一条跳板上的人
【释义】:
歇后语。田鸡:青蛙。比喻都是一样的货色。《冷眼观》一一:据你自家说,那姓蔡的与你同嫖共赌,显见得是癞虾蟆莫要说田鸡--都是一条跳板上的人。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
【释义】:
比喻恶人即使现在不做坏事,人们都还是提防着他,指恶名远扬无法改变人们的坏印象。也指出了名的恶人,远近皆知。《西游记》三六:僧官道:“古人云: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三藏道:“怎么‘日前坏了名’?”他道:“向年有几众行脚僧,来于山门口坐下,是我见他寒薄,一个个衣破鞋无,光头赤脚,我叹他那般褴褛,即忙请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斋饭,又将故衣各借一件与他,就留他住了几日。怎知他贪图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个年头。住便也罢,又干出许多不公的事来。”
☉老虎不吃人,日前坏了名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七六:口便说着将就,其实的老虎不吃人,日前坏了名,将将就就,飞下起来。
☉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五八: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这些人都不来相见,怎么转去回复国师?
☉老虎不吃人,恶名儿在外
《续红楼梦》七:晴雯跑着笑道:“你不用拿这话打趣我,我已经是‘老虎不吃人,恶名儿在外’的了。我的脸早已是城墙了,还怕什么呢!”
满脸都是饿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满脸都是饿文
【释义】:
文:纹。满脸都是该挨饿的相纹。指脸相预示着是该倒霉的人。《水浒全传》九: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
☉满脸饿文
《初刻拍案惊奇》一〇:那人是个穷儒,我看他满脸饿文,一世也不能够发迹,前年梁学道来,考了一个三老官,料想也中不成。
没丝都有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没丝都有寸
【释义】:
比喻必然有些瓜葛牵连。《金瓶梅词话》一六:既做朋友,没丝都有寸,交官儿也看乔了。
☉无丝有线
《醒世恒言》一二: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
【释义】:
歇后语。梅香:婢女、丫鬟的代称。拜把子:结拜成兄弟姐妹。几:指次第、排行。梅香拜把子不管排行第几,也都是奴才辈。意谓大家都是一样的奴才。《红楼梦》六〇: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屁股都要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屁股都要笑
【释义】:
形容人喜欢得不得了。《醒世姻缘传》一四:那个四奶奶见了银子倒还不甚喜欢,见了那副手镯,十个金戒指,又是那徽州匠人打的,甚是精巧,止不住屁股都要笑的光景。
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
【释义】:
铁树:常绿灌木,俗传千年才开一次花。“铁树开花”喻极不易得、极为罕见的事。丰都:传说中的鬼城,即阴曹地府。铁树千年开一次花,但与一旦入了丰都永无出世之日相比,还算容易。比喻人一旦死去,就再无生之理。《西湖二集》二四:命押入“无间地狱”受罪,兼追其三子,斩绝后嗣。道罢,数个鬼使囚执而去。果是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
人心都是肉长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心都是肉长的
【释义】:
比喻人的心肠都是软的,都有感情或有同情心。《精神降鬼传》七:精神教训已毕,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丑恶二鬼看完,就抱头痛哭,悔恨前非,情愿投降归正。
☉人心是肉做的
《武则天四大奇案》四二:常言道:“不怕千金体,三个小殷勤。”人心是肉做的,他看你这温柔苦求,自然生那怜爱的心了。
人有贵贱,疼儿的心都是一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有贵贱,疼儿的心都是一般
【释义】:
意谓人身份上虽有贵贱之分,但疼爱自己的儿女的心肠却都是一样的。指人人都有爱子之心。《醒世姻缘传》九四:人有贵贱,疼儿的心都是一般。三哥害怕不敢去,可叫俺的孩子去呢!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释义】:
歇后语。宋徽宗:北宋皇帝赵佶,善书画,所画的鹰很有名。赵子昂:赵孟頫,元时湖州人,字子昂,著名书画家,尤善画马。好画儿:谐音“好话儿”。意即都是好话。《红楼梦》四六: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释义】:
旧谓凡事都由不得人自己谋算、作主,一生一世由命中注定。《金瓶梅词话》四六:正是: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有诗为证:甘罗早发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家贫石崇富,算来各是只争时。《醒世恒言》三二:正是: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东游记》七三:守你风雨凄凉,甘你饥寒贫苦,不劳妄想。僧家有一句禅语说的好:上床脱了袜和鞋,知道明朝来不来。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算计,一身都是命安排
《常言道》一四:金银钱原不能偷得到手,反送了一条性命。正是:万事不由人算计,一身都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都是命安排
《飞跎全传》一一:心好强如吃斋,命好强如学乖。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三国演义》一〇三: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正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万事劝人休计较,一生俱是命安排
《醒世姻缘传》八二:谁知天理不容,鬼神不愤,人财两空,故有尽失,察院夹打,兵马比限。可见:万事劝人休计较,一生俱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计较
《红楼幻梦》七:你可知道,万事不由人计较。头里你说状元三年一个,这会儿要想两个,除非中个武的,把那话来堵我的嘴。无奈他们时好、命好、运好,竟得双状元,可知天理不称你的良心。
⊙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都是命安排
《终须梦》一八: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都是命安排。贤卿你前年九月七日别离,至今犹是九月初七日会合,想起来,岂非签诗之意,梦中之语一毫不差乎?
一身都是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身都是胆
【释义】:
形容胆量非常大,什么都不怕。《三国演义》七一:军士将子龙救黄忠、拒汉水之事,细述一遍。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品至九品,都是朝廷臣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品至九品,都是朝廷臣子
【释义】:
意谓不管官品高低,都是朝廷的臣子,都得有个为官的面子。《金瓶梅词话》三一:说不的,一品至九品,都是朝廷臣子。况他如今家中无钱。他告我说,就是如今上任,见官摆酒,并治衣服之类,共要许多银子使,一客不烦二主,那处活变去?没奈何,哥看我面,有银子借与几两,扶持他,周济了这些事儿。
一个锅里轮马杓——都是一家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个锅里轮马杓——都是一家人
【释义】:
歇后语。在一个锅里用同一把大杓子盛饭,即生活在一起。意谓都是一家人。《三续金瓶梅》八:妇人道:“姐姐不笑话么?”如意儿说:“咱们一个锅里轮马杓——都是一家人。我见你受孤单,其心何忍。自己姐妹,盼个人疼你还不能呢?”
姻缘都是前生债,莫向东风怨老天-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姻缘都是前生债,莫向东风怨老天
【释义】:
婚姻不美满是前生欠下的债今生受磨难的报应,切不可怨恨老天爷不公。《三遂平妖传》二三:骏马惯驮村汉走,巧妻专伴拙夫眠。姻缘都是前生债,莫向东风怨老天。
有了钱,生人的胆,都是买得出来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了钱,生人的胆,都是买得出来的
【释义】:
形容金钱万能,有了钱无论什么事情都办得到。《金兰筏》四:那扬州地方,乃是无所不有之处,俗语说得好:有了钱,生人的胆,都是买得出来的。仇翟二人去了半日,就回来对田公子说道:“房子有了。”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释义】:
祝愿天下相爱的人都能结为夫妇。□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老残游记》一七:桌上铺了红桌毡,也是一对红蜡烛。墙上却挂了一幅大红对联,上写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张飞、胡敬德剃了胡子——都也不是善茬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张飞、胡敬德剃了胡子——都也不是善茬儿
【释义】:
张飞:三国名将。胡敬德:即尉迟敬德,唐初名将。二人在小说中的形象都是黑面硬须。比喻两人都不是好对付的人。《醒世姻缘传》九五:咱两个也算得起丁对丁,铁对铁的。张飞、胡敬德剃了胡子——都也不是善茬儿。你省的了?
大都-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大都dàdōu
副词
表示事物的约略情况。作状语。可译为“大体”。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三国志》册一页二六三)
——〔张鲁对他的信徒〕都用诚实、讲信用、不欺诈来进行教育,〔并教他们〕有了错误要自己坦白、承认,大体与黄巾军相似。(病:缺点、瑕疵。)
都-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都dōu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统括
1.表示主语所指的事物都承受某一动作行为。今语同。
《列子·周穆王》:而积年之疾,一朝(zhāo)都除。(《列子》册二卷三页十下)
——而多年老病,一下子都除掉了。杜甫《喜雨》: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杜工部集》册二卷四页八下)
——〔由于天旱〕农活都已经停止,战乱更加〔使人民〕不安。(骚屑:不安。)
2.表示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都是某一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全部”、“尽”等。
《汉书·食货志下》: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汉书》册四页一一七五)
——在京都设置平准官员,全部接收天下输送积聚的货物。(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
《论衡·谢短篇》:儒不能都晓古今,欲各别说其经,经事义类,乃以不知为贵也。(《论衡》册三卷十二页十一上)
——儒生不能尽知古今的事,只是想各自分别讲述他们〔所擅长〕的经书,可是经书的内容与古今的事情道理是类似的,〔如果说可以不了解古今的事〕这是以无知为贵呀。
二、读dū。表示对人、事物、情况数量的总计。可译为“总共”。
萧统《文选·序》: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文选》上册页二下)
——远从周代开始,直到当今圣朝,总共是三十卷,取名叫做《文选》。白居易《自喜》: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白香山诗集》册八后集七页十四下)
——自身加上妻子和孩子总共三口人,鹤鸟和琴、书共同载在一只船上。
都-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都dū
介词
“都”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孟子·万章上》: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dǐ)朕,二嫂使治朕栖。(《孟子注疏》册三卷九上页三上)
——对舜谋害全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雕弓归我,两位嫂嫂要替我铺床迭被。(谟:用同“谋”。盖:用同“害”。君:指舜。)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史记》册九页三〇六五)
——思度它的开始,深究到它的终结,没有什么特大卓越的功业可以和当今圣朝相比较。(揆:思度。厥:其。这里代周。元:始。攸:所。卒:终。考:较。)
都-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都dū
叹词
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表示赞叹、感慨等感情。可译为“啊”、“唉”等。
《尚书·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pāng)鸠僝(zhàn)功。”(《尚书注疏》册一卷二页十一下)
——驩兜说:“啊!共工普遍安集〔人民〕,作出了成绩。”(方:用同“旁”。意即“普遍”。鸠:聚集。僝:显现。)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尚书注疏》册一卷四页十下)
——皋陶说:“唉!〔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抚臣民。”
都-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都dū
附类
一、名词。指“首都”。
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文选》上册页二二下)
——汉朝的西都,在雍州,这就是长安。(实:此。)
二、动词。作“居”解。
《史记·滑稽列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shèng)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史记》册十页三二〇六)
——苏秦张仪一旦幸遇万乘国的君主,居卿相的重要地位,〔就能〕恩泽施及后代。(当:遇。万乘:一万辆兵车。卿相:指朝廷执政大臣。)
三、形容词。作“文雅”解。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毛诗注疏》册三卷四之三页四下)
——那个漂亮的孟姜,的确美好又文雅。
都把势-汉语惯用语辞典
都把势dū bǎ shi
大头目。《醒世姻缘传》“四爷,你要肯拿,这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卖私盐的都把势哩。”
嘴卢都-汉语惯用语辞典
嘴卢都zuǐ lú dū
①谓撅着嘴,鼓着嘴。元关汉卿《救风尘》“一个个眼张狂似漏网的游鱼,一个个嘴卢都似跌了弹的斑鸠。”②谓多言多语。明寓山居士《鱼儿佛》“我不是浪语闲声,你一味里嘴卢都乱猜胡应。”
都-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都dōu
副词。全,都,表示总括。林觉民《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另见dū。
都-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都dū
①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指从此以往十五~予赵。”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淮左名~,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②国都,首都。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柳永《雨霖铃》:“~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③大。《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柱,傍行八道。”④总,总共。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为一集。”⑤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
另见dōu。
【都督】①统领,总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诸路军马。”②武官名。全祖望《梅花岭记》:“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肇基等皆死。”
【都护】唐代统辖边远地区的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著。”
【都试】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苏轼《教战守策》:“如古~之法。”
【都司】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邵长蘅《阎典史传》:“以钦依~掌徼巡。”
【都尉】官名,次于将军的军官。《鸿门宴》:“项王使~陈平召沛公。”
【都御史】官名,都察院的长官。都察院是明清时代监察、弹劾官吏的官署。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为~,与太监某守辽东。”
【都给事中】官名。六科的长官,掌管侍从、规谏、稽查、补阙拾遗等事。《明史·海瑞传》:“~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
一家都有一本帐-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家都有一本帐yī jiā dōu yǒu yī běn zhàng
【释义】:
指生活上每家都有自己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安排。姚鼎生《土地诗篇》:“一家都有一本帐,都不是很宽裕的。要是人人都说等一些时候再讲,买枪事就办不成了。”
人不要脸鬼都怕-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不要脸鬼都怕rén bù yào liǎn guǐ dōu pà
【释义】:
指对不知羞耻的人,谁都没有办法。李准《黄河东流去》:“‘人不要脸鬼都怕’,和她们哭闹不等于把‘雪白的袜子往泥里踏’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心都是肉长的rén xīn dōu shì ròu zhǎng de
【释义】:
指人总是有感情的。刘流《烈火金刚》:“常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哪能都是人面兽心呢?”也作“人都是皮肉长的”。冯德英《山菊花》:“人都是皮肉长的,你一回回的好处…对俺家有恩情。”
人都是皮肉长的-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都是皮肉长的rén dōu shì pí ròu zhǎng de
【释义】:
见“人心都是肉长的”。
八都纸-现代汉语大词典
八都纸bā dū zhǐ
【释义】:
一种适于写毛笔字的手工制纸。色微黄。叶圣陶《义儿》:“义儿最喜欢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不论是练习英文的富士纸…写大楷的八都纸。”
北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北都běi dū
【释义】:
指今北京市。阿英《灯市》:“北都的灯市,起于初八,到十三而盛,十七终止。”
京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京都jīng dū
【释义】:
京师;国都。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遥对峙,形成渤海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
陪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陪都péi dū
【释义】:
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也特指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王西彦《古屋》:“抗战以来,就在外面勤劳奔走,为国服务,从南京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陪都重庆。”
都1-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1dū
【释义】:
①国都,京都。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②大城市;著名城市。蒋尧基《今日陶瓷街》:“(宜兴)陶瓷街整日车水马龙,人群熙攘,它作为陶都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又如:都市;通都大邑。③旧时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尤其是都之一级,即接近县之一级,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原注:“湖南的都和团相当于区和乡。”④统领,统率。如:都统;都督。⑤美好;漂亮。如:都雅;都丽。⑥总;总共。如:都凡。⑦象声词。现多作“嘟”。鲁迅《出关》:“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茅盾《子夜》:“大号筒不歇地‘乌——都,都,都’地怪叫,听着了使人心上会发毛。”⑧姓。
都凡-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凡dū fán
【释义】:
总共。如:都凡二十二卷,八千余万字。
都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门dū mén
【释义】:
京都城门。借指京都。如:凯旋都门。
都市-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市dū shì
【释义】:
大城市。艾芜《人生哲学的第一课》:“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都团-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团dū tuán
【释义】:
旧时区、乡政权机关。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四件,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尤其是都之一级,即接近县之一级,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
都会-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会dū huì
【释义】:
大城市。徐迟《狂欢之夜》:“可是这小市镇的欢乐决不比任何大都会少。”
都丽-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丽dū lì
【释义】:
华丽;美丽。如:衣饰都丽。
都邑-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邑dū yì
【释义】:
旧指城市或京都。梁启超《新民议》:“其居于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
都图-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图dū tú
【释义】:
旧时标明乡村区划、四至的地图。叶圣陶《倪焕之》:“可是我检查过志书,又按照契上所载的‘都图’仔细考核,一点也不差,正就是那块地皮。”
都城-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城dū chéng
【释义】:
国都,首都。
都总-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总dū zǒng
【释义】:
①清代武官名。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到则生事张皇,缇骑四出,串同都总熊佩兰,凡各团之稍可温饱者,择肥而噬其通匪,严事考求。”②旧时介于县、乡之间的政权机关的头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总、团总躲起不敢出面,一切地方上的事都推到农民协会去办。他们应付的话是:‘不探(管)闲事!’”
都统-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统dū tǒng
【释义】:
①统领,总领。如:都统诸军。②清代设八旗都统,为旗的最高长官。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设置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
都尉-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尉dū wèi
【释义】:
我国古代武官名。战国时为比将军略低的官职。西汉时为郡的军事长官。清代为三四品的武散官。
都雅-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雅dū yǎ
【释义】:
美好闲雅;文雅。如:仪貌都雅;容止都雅。
都督-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督dū du
【释义】:
古代的军事长官。民国初为各省军政长官。鲁迅《范爱农》:“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都2-现代汉语大词典
都2dōu
【释义】:
副词。①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梁斌《红旗谱》:“冯登龙是一个国家主义派的得意门生,江涛是共产主义者,他们互相都了解。”②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不好,害得我白跑一趟。③表示就、即将、已经(多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曹禺《日出》:“李太太:我们家里有一大堆孩子!小英儿正在上学,芳儿都要说人家,小五儿又在不舒服。”巴金《寒夜》:“他想说:‘我都要死了,你们还在吵!’可是他不敢说出来。”又如:菜都凉了,你还不吃呀!④表示甚至的意思,相当于也、还。如:一动都不动;一点儿都不热;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酆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酆都fēng dū
【释义】: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有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周一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人死皆至其中。”本指罗酆山洞天六宫为鬼神治事的地方,后附会指四川省酆都县(今作丰都)。碧野《没有花的春天》:“呵,两个小野鬼当真野到酆都地府去了吗?”
酆都城-现代汉语大词典
酆都城fēng dū chéng
【释义】:
旧时迷信传说中的阴司地府,人死后的去处。
拓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拓都tuò dū
【释义】:
英total]总体;团体;社会。郭沫若《初出夔门》:“他曾经读过严几道译的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他说:‘拓都大约是指社会,幺匿是指个人。’”
大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都dà dōu
【释义】:
大多。周立波《山乡巨变》:“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大都会-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都会dà dū huì
【释义】:
大城市。李大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现在的生产的场所都在大都会的大工场。”
奠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奠都diàn dū
【释义】:
定都,确定国都所在地。如:奠都北京。
古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古都gǔ dū
【释义】:
古代的都城。鲁迅《“京派”与“海派”》:“但北平究竟还有古物,且有古书,且有古都的人民。”
名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名都míng dū
【释义】:
著名的都城。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为我国古代六大名都。
吹都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吹都都chuī dū dū
【释义】:
方言。玩具名。鲁迅《五猖会》:“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国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都guó dū
【释义】:
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是北京。
帝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帝都dì dū
【释义】:
京城;京都。鲁迅《“京派”与“海派”》:“北京是明、清的帝都。”
山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山都shān dū
【释义】:
灵长类哺乳动物。体长90厘米以上,是最大的狒狒。头大,尾细,前肢比后肢长。脸紫色,身体灰白色,常张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杂食,十分贪吃。群居于非洲南部和东南部的石山上。
行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行都xíng dū
【释义】:
在首都之外另设的一个都城,以备必要时政府暂驻,称为“行都”。鲁迅《战略关系》:“其实,现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学生,也已经各自乔迁。”
洪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洪都hóng dū
【释义】:
江西省南昌市的别称。因南昌曾为洪州治所,故称。郭沫若《访南昌》:“洪都三十八年前,革命风雷震九天。”
定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定都dìng dū
【释义】:
将首都设在某地。徐迟《牡丹》:“如今的人民政府,定都北京,以公元为纪元,气象万千,气派非凡。”
迁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迁都qiān dū
【释义】:
迁移国都。钱钟书《围城》:“鸿渐想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
还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还都huán dū
【释义】:
迁回原都。秦瘦鸥《劫收日记》:“外面久已传说国民政府即将于本月底还都,因此南京已比几个月前热闹得多。”
通都大邑-现代汉语大词典
通都大邑tōng dū dà yì
【释义】:
四通八达的大城市。吴组缃《山洪》:“他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调来,有的来自极边远的省份,有的来自通都大邑。”
通都大埠-现代汉语大词典
通都大埠tōng dū dà bù
【释义】:
同“通都大邑”。燕斌《〈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近年以来,朝野上下,始从事于女子教育问题,通都大埠之间,女校相继成立。”
王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王都wáng dū
【释义】:
王国的都城。
旧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旧都jiù dū
【释义】:
故都。过去的首都。如:建康是六朝的旧都,即今南京市。
故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故都gù dū
【释义】:
旧都,昔日的国都。柯灵《〈阿英散文选〉序》:“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后,又是长期的睽违。”
留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留都liú dū
【释义】:
古代帝都新迁后,于旧都常设官留守,行其政事,称“留都”。
赤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赤都chì dū
【释义】:
对十月革命后俄国首都的称呼。赵朴初《赠胡愈之翁为寿》:“游记动一时,赤都播印象。”自注:“指早年所著《莫斯科印象记》。”
骨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骨都gū dū
【释义】:
①也作“骨嘟”。形容嘴巴撅着、鼓起。艾芜《印度洋风土画》:“被小贩叫卖声骚动了的小孩,一面用手揉搓他围在身上的裙子,一面骨嘟着嘴巴,缠着老头子要钱。”②形容眼珠转动。茅盾《子夜》:“张素素的小眼睛骨都一翻,仰起了脸微笑。”③象声词。如:水面上,骨都骨都翻泡泡。③同“骨朵”。朱自清《看花》:“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
首都-现代汉语大词典
首都shǒu dū
【释义】: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般由宪法作专门规定。我国的首都为北京。
一各都-汉语大词典
一各都
【1】见“一圪塔”。
下都-汉语大词典
下都
【1】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爲帝之下都。”{唐}{武则天}《归和》诗:“言旋雲洞兮躡煙途﹐永寧中宇兮安下都。”【2】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誥》序云:‘{周公}往營{成周}’,則{成周}乃東都總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陽},{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h虚之,下都則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为下都。
一透都透-汉语大词典
一透都透
【1】犹言一通百通。谓一理既明,众理皆可贯通。《朱子语类》卷六:“聖賢雖千言萬語﹐千頭萬項﹐然一透都透。”
二都-汉语大词典
二都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車攻序》云‘復會諸侯於東都’,謂王城也。{周}以{鎬京}爲西都,故謂王城爲東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芥。”{吕延济}注:“二都﹐{洛陽}{長安}也。”【2】两个都邑。《文选·张协<七命>》:“形震{薛燭}﹐光駭{風胡};價兼三鄉﹐聲貴二都。”{李善}注引《越绝书》:“{勾踐}示{薛燭}純鈞﹐曰:‘客有買之者﹐有市之鄉二﹐駿馬千匹﹐千户之都二﹐可乎?’”
三都-汉语大词典
三都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杜预}注:“三都﹐{費}﹑{郈}﹑{成}也。”【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注:“三都﹐{趙}﹑{衛}﹑{魏}。”【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李善}注:“三都﹐{蜀}﹑{吴}﹑{魏}也。”【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爲三都﹐號名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洛水}又南逕{新都縣}﹐{蜀}有三都﹐謂{成都}﹑{廣都}﹐此其一焉。”【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左思}奇才﹐業深覃思﹐盡鋭於《三都》﹐拔萃於《詠史》﹐無遺力矣。”{唐}{齐己}《移居》诗:“欲問存思搜抉妙﹐幾聯詩許敵《三都》。”{明}{沈鲸}《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賦《三都》﹐駐足將軍樹。”{清}{彭极}《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頭寶劍泣魚腸﹐賦就《三都》價未償。”【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清}{周亮工}《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親心萬里苦相關。”原注:“{汀}({福建}{長汀})治初造﹐砍大樹千餘。其樹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種: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爲鳥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婦自爲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鳥都人首能言﹐聞其聲不見其形;人都或時見形。當伐木時﹐有術者{周元大}能禹步爲厲術﹐以左合赤索圍木而砍之。樹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執而煮之於鑊内。”
三徙成都-汉语大词典
三徙成都
【1】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庄子·徐无鬼》:“{舜}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虚﹐而有十萬家。”{成玄英}疏:“{舜}避{丹朱}﹐又不願衆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從者十萬﹐所居之處﹐自成都邑。”{晋}{稽康}《难养生论》:“且凡聖人﹐有損己爲世﹐表行顯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亦作“[三徙成國]”。《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三都賦-汉语大词典
三都賦
【1】{晋}{左思}作。构思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见《晋书·左思传》。后因以“三都赋”指广为流传的名篇。{明}{冯惟敏}《不伏老》第四折:“再來不上《三都賦》﹐此去休過{萬里橋}。”
上都-汉语大词典
上都
【1】{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中統}五年八月日欽奉聖旨中書省奏:{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外{燕京}修營宫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亦正名事。准奏。”【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齊}{高洋}以{鄴}爲{上都},{晉陽}爲{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a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3】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遷﹐作我上都。”{张铣}注:“上都﹐西京也。”此指{西汉}京都{长安}。{明}{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貴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4】指天宫。《後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李贤}注:“上都﹐謂天上也。”
五都-汉语大词典
五都
【1】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李善}注:“五都﹐五方之都。”{唐}{韩愈}《赠张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甾}﹑{宛}﹑{成都}市長皆爲五均司市師。”(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許縣}爲{許昌縣}”{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爲五都。”【3】{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司马贞}索隐:“五都即{齊}也。按﹐臨{淄}是五都之一也。”
不賢都頭-汉语大词典
不賢都頭
【1】不贤人的首领。指极不贤慧的人。《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遇着個渾家卻又是一個不賢都頭﹐一心只向着老公。”
兩都-汉语大词典
兩都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金史·王竞传》:“{競}博學而能文﹐善草隸書﹐工大字﹐兩都宫殿牓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爲第一云。”【3】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晋}{皇甫谧}《三都赋序》:“其中高者﹐至如{相如}《上林》﹑{揚雄}《甘泉》﹑{班固}《兩都》﹑{張衡}《兩京》﹑{馬融}《廣成》﹑{王生}《靈光》﹐初極宏侈之辭﹐終以約簡之制﹐焕乎有文﹐蔚爾鱗集﹐皆近代辭賦之偉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汉}{班固}有《两都赋》。{唐}{韩愈}《赠河阳李大夫》诗:“四海失巢穴﹐兩都困塵埃。”{唐}{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四海帝王家﹐兩都{周}{漢}室。”【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明}{唐寅}《除夜坐蛱蝶斋中》诗:“一卷文章塵覆瓿﹐兩都踪迹雪隨驢。”{清}{侯方域}《重修白雲寺碑记》:“舍人昔嘗官兩都﹐豈有所託於浮屠氏耶?”【6】借指{汉}代。{宋}{黄庭坚}《送彦孚主簿》诗:“斯文當兩都﹐{江夏}世無雙。”{北齐}{邢邵}《冀州刺史封隆之碑》:“公世載儒雅之風﹐家傳鐘鼎之業。出{三代}而克阜﹐歷兩都而轉盛。”《文选·鲍照<升天行>》:“備聞十帝事﹐委曲兩都情。”{李善}注:“‘十帝’﹑‘兩都’﹐俱謂{漢}也。”
甚都-汉语大词典
甚都
【1】很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白服裙帽﹐丰彩甚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 雅甚都。”{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都猶姣也。《詩》曰:‘恂美且都。’”
中都-汉语大词典
中都
【1】京都。{宋}{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宋书·索虏传》:“使中都有鳴鸞之響﹐荒餘懷來蘇之德。”《史记·平准书》:“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司马贞}索隐:“中都﹐猶都内也。”【2】指一般城市。{五代}{陈陶}《泉州刺桐花咏》之三:“只是紅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滿中都。”
中都城-汉语大词典
中都城
【1】{明}{中都}皇城。在今{安徽省}{凤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下诏营建。现遗存部分城门﹑门楼等,残存石雕精细﹑优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动。城南有{朱元璋}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兽雕像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碑》。
中都官-汉语大词典
中都官
【1】{汉}代京师各官署的统称。《汉书·昭帝纪》:“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勿出。諸給中都官者﹐且減之。”{颜师古}注:“中都官﹐京师诸官府。”
州都-汉语大词典
州都
【1】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陈垣}《史讳举例》卷六:“{魏}{晋}以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甄别流品。{隋}时避讳﹐改为州都﹐而去中正之名。”《宋书·恩倖传序》:“州都郡正﹐以才品人。”《晋书·刘毅传》:“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議﹐咸所歸服﹐將以鎮異同﹐一言議。”
乾都-汉语大词典
乾都
【1】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方言》卷十:“悈鰓﹑乾都﹑耇草:老也﹐皆{南楚}{江湘}之間代語也。”{郭璞}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南都-汉语大词典
南都
【1】{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清}{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剴》诗:“乍領射聲兵﹐{南都}已淪傾。”【2】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汉}{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摯虞}曰:“{南陽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唐}{李白}《南都行》:“{南都}信佳麗﹐{武闕}横西關。”
仙都觀-汉语大词典
仙都觀
【1】道观名。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百二十二里至{忠州}{酆都縣}。去縣三里有{平都山}{仙都道觀}。本朝更名{景德}……碑牒所傳﹐{前漢}{王方平}﹑{後漢}{陰長生}﹐皆在此山得道仙去。有{陰君}丹爐及兩君祠堂皆存。”
仙都-汉语大词典
仙都
【1】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滄海島}在北海中……島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明}{屠隆}《綵毫记·蓬莱传信》:“道士何來﹐輒敢至此仙都境界?”【2】山名。在今{浙江省}{缙云县}。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雲山}。{唐}{神龍}初,以此名縣。又名{丹峯山},{天寶}七載改今名。道書以爲第二十九洞天。{唐}{贾岛}《处州李使君改任遂州因寄赠》诗:“{仙都}山水誰能憶﹐西去風濤書滿船。”
人都-汉语大词典
人都
【1】兽名。山都的一种。{清}{周亮工}《夜登杭州城楼有感》“異土臨風須自慰﹐親心萬里苦相關。”自注:“{汀}治初造﹐砍大樹千餘。其樹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種:下曰猪都﹐中曰人都﹐其高者爲鳥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婦自爲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鳥都人首能言﹐聞其聲不見其形;人都或時見形。”
仲都-汉语大词典
仲都
【1】方士{王仲都},相传为{汉元帝}时{汉中}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汉}{桓谭}《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于{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卧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三国} {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仲都}冬倮而體温﹐夏裘而身凉﹐{桓譚}謂偶耐寒暑。”{唐}{杨损}《临刑赋》:“聖主何曾識{仲都}﹐可嗟社稷在湏臾。市東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王偃}無{仲都}之質﹐而倮露於北階;{何瑀}闕龍工之姿﹐而投軀於深井。”
伯都-汉语大词典
伯都
【1】古代方言。虎的别称。《方言》第八:“虎……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郭璞}注:“俗曰伯都事神虎説。”
低都兒低-汉语大词典
低都兒低
【1】低而又低,很低。{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喒這莊買賣﹐雖是低都兒低﹐可也上擡盤。”
信都-汉语大词典
信都
【1】复姓。《通志·氏族二》:“{信都氏}﹐《風俗通》云{張敖}尚{漢}{魯元公主}﹐封於{信都}﹐因氏焉……{北齊}有{信都芳}。”
僉都御史-汉语大词典
僉都御史
【1】官名。{明}代都察院官员,地位次于左右副都御史。{清}{李渔}《玉搔头·分任》:“老爺陞了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等處地方。”
八都魯-汉语大词典
八都魯
【1】蒙古语baatur音译﹐义为勇士﹐即满语之“把圖魯”。多见于{元}代史籍﹑戏剧等。{宋}{{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有過則殺之﹐謂之‘按打奚’﹐不殺則罰充八都魯軍﹐或三次四次然後免。”原注:“猶{漢}之死士。”按﹐“八都魯”亦译写作“八都兒”﹑“拔都”﹑“霸都”﹑“把阿秃兒”等。
八都-汉语大词典
八都
【1】犹八方。《文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薛综}注:“八都﹐猶八方也。”{唐}{吕岩}《绝句》:“獨上高峯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
八都兒-汉语大词典
八都兒
【1】见“八都魯”。
八都紙-汉语大词典
八都紙
【1】一种适于写毛笔字的手工制纸。色微黄。{叶圣陶}《义儿》:“{义儿}最喜欢的东西就是纸和笔了﹐不论是练习英文的富士纸……写大楷的八都纸。”
公都-汉语大词典
公都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弟子都養-汉语大词典
弟子都養
【1】替学生管理伙食的人。《汉书·兒宽传》:“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爲弟子都養。”{颜师古}注:“都﹐凡衆也。養﹐主給烹炊者也。貧無資用﹐故供諸弟子烹炊也。”
北都-汉语大词典
北都
【1】指今{北京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北京},{正统}六年正式定都{北京},故{北京}亦称北都。{清}{吴伟业}《观蜀鹃啼剧有感》诗序:“北都覆滅﹐西土淪亡。”{清}{顾炎武}《赠潘节士柽章》诗:“北都一崩淪﹐國史遂中絶。”{阿英}《灯市》:“北都的灯市﹐起于初八﹐到十三而盛﹐十七终止。”
元都-汉语大词典
元都
【1】即玄都。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金}{元好问}《北岳》诗:“誰能借我兩黄鵠﹐長袖一拂元都門。”{明}{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之十一:“千年青塚空埋怨﹐重到元都好賦詩。”
玄都壇-汉语大词典
玄都壇
【1】古道壇名。{唐}{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松風寒。”{蔡梦弼}注:“{玄都}乃{漢武帝}所築﹐在{長安}{南山}{子午谷}中。”{朱鹤龄}注:“《唐六典》:{煬帝}改佛寺爲道場﹐道觀爲玄壇。”{金}{元好问}《送郝讲师住崇福宫》诗:“{玄都}石壇待飈馭﹐宫殿突兀松輪囷。”
玄都-汉语大词典
玄都
【1】坛名。见“玄都壇”。【2】古诸侯国名。《逸周书·史记》:“昔者{玄都}賢鬼道﹐廢人事天﹐謀臣不用﹐龜策是從﹐神巫用國﹐哲士在外﹐{玄都}以亡。”《竹书纪年》卷上:“〔{帝舜}{有虞氏}〕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3】道观名。见“玄都觀”。【4】传说中神仙居处。《海内十洲记·玄洲》:“上有大{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唐}{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配極{玄都}閟﹐憑高禁禦長。”{明}{陈汝元}《金莲记·诟奸》:“問嬌娥空隱{玄都}﹐笑仙郎已入{桃源}。”{晋}{葛洪}《枕中书》:“《真記》曰:{玄都}{玉京}{七寶山}﹐週迴九萬里﹐在大羅之上﹐城上七寶宫﹐宫内七寶臺﹐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盤古真人}{元始天尊}{太元聖母}所治。”
玄都觀-汉语大词典
玄都觀
【1】{北周}﹑{隋}﹑{唐}道观名。原名{通道观},{隋}{开皇}二年改名为{玄都观}。在{陕西省}{长安县}南{崇业坊}。见{宋}{宋敏求}《长安志》。后废。{唐}{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金}{元好问}《玄都观桃花》诗:“前度{劉郎}復{阮郎}﹐{玄都觀}裏醉紅芳。”【2】泛指道观。{明}{叶宪祖}《鸾鎞记·秉操》:“好將{金谷}樓中女﹐改作{玄都觀}裏仙。”
亦都護-汉语大词典
亦都護
【1】突厥语音译。我国古代{高昌回鹘}等突厥语诸部首领的称号,意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说,借用汉语官名“都护”加词首元音“亦”而成。《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传》:“亦都護者﹐{高昌}國主號也。”
京都八景-汉语大词典
京都八景
【1】指{北京}的八大名胜:蓟门烟树﹑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琼岛春阴﹑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亦称“[燕京八景]”。或合“南囿秋风”﹑“东郊时雨”而为“京都十景”。{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薊邱}舊有樓館並廢﹐但門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郁蒼翠。京師八景有‘薊門煙樹’﹐即此。”
京都十景-汉语大词典
京都十景
【1】见“京都八景”。
京都-汉语大词典
京都
【1】京师;国都。{唐}{白居易}《琵琶行》序:“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黄初}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廟。’{晉}史臣避{景帝}({司馬師})諱﹐稱京師爲京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絶世於皇極﹐顯禍敗及京都。”{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京都特設總税務司。”{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遥对峙﹐形成{渤海}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按﹐{魏}{晋}时﹐因避{司马师}诔﹐京师均改称“京都”。{晋}{左思}《咏史》诗之一:“邊城若鳴鏑﹐羽檄飛京都。”
冥漠之都-汉语大词典
冥漠之都
亦称“[冥漠之鄉]”【1】比喻最高境界。{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縹兮緲兮﹐直摩蒼穹之極﹐而抵乎冥漠之鄉。”【2】指天庭或地府。{明}{归有光}《祭妻祖父母文》:“方其數盡﹐何有於壯﹐何有於老﹐同返於冥漠之鄉。”{前蜀}{杜光庭}《马尚书南斗醮词》:“洗心依冥漠之都﹐潛希懺罪;稽首仰鴻蒙之境﹐冀滌前非。”
列都-汉语大词典
列都
【1】各城邑。{汉}{刘向}《说苑·政理》:“吾欲長有國﹐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孔子家语·贤君》:“隣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
别都-汉语大词典
别都
【1】犹陪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洪水》:“又北逕{問亭}東﹐即{魏}界也﹐{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又有{國内城}﹑{漢城}﹐號别都。”{宋}{陆游}《尚书王公墓志铭》:“{建康}自車駕行幸﹐建爲别都。”
云都赤-汉语大词典
云都赤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元代白话碑集录·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云都赤{别不花}﹑殿中{喃忽里}等有來。”{明}{陶宗仪}《辍耕录·云都赤》:“國朝有四怯薛太官……中有云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
建都-汉语大词典
建都
【1】定都;建立国都。{唐}{杜甫}《建都十二韵》:“建都分魏闕﹐下詔闢{荆門}。”{汉}{班固}《东都赋》:“立號{高邑}﹐建都{河}{洛}。”
墨曹都統-汉语大词典
墨曹都統
【1】笔的谑称。{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器用》:“{薛稷}封筆爲墨曹都統﹐黑水郡王兼毫州刺史。”
射鴟都將-汉语大词典
射鴟都將
【1】{北魏}{拓跋干}的美称。《魏书·元幹传》:“{太宗}出遊於{白登}之東北﹐{幹}以騎從。有雙鴟飛鳴於上﹐{太宗}命左右射之﹐莫能中。鴟旋飛稍高﹐{幹}自請射之﹐以二箭下雙鴟。{太宗}嘉之﹐賜御馬弓矢金帶一﹐以旌其能﹐軍中於是號曰:‘射鴟都將’。”
大都會-汉语大词典
大都會
【1】大城市。{郭沫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随着大都会的沦陷﹐作家们自动地被动地不得不离开向来的狭隘的环境。”{李大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现在的生产的场所都在大都会的大工场。”{明}{宋濂}《竹坞幽居诗序》:“京師爲天下大都會﹐廛居櫛比﹐求尺寸曠土不可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