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遁

遁(遁)是什么意思

  • 遁辞(遁词) 托辞(托词)-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遁辞(遁词) 托辞(托词)

    遁辞(遁词)dùncí 托辞(托词)tuōcí

    名词。指借故推托的话。

    “遁词”强调有意避开正题的用心和作用,含有“没有什么道理,拿来搪塞”以及“很容易被人识破”的意味,是贬义词。例如:“把目标转移到‘个人’身上,实际上就是诡辩家的遁词和手腕”(《红旗》,1979,4);“已经出了禁令——编辑部谁也不准去天安门,可这能是你无所为的遁辞吗?”(《北京文艺》,1979,4)。

    “托辞”强调说的是推托的借口,含有“照顾到别影响双方关系”的意味;意思比“遁辞”轻。例如:“他说有事,不能来。我看这是托辞,未必真有事”;“焦淑红会不会真来呢?是托词,还是真心实意要跟他约会?”(浩然:《艳阳天》,第一卷)。

    “托辞”往往用作副词,表示“用推托的话”(如说:“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鲁迅:《伤逝》〕)。这种用法的“托辞”,和“遁辞”没有同义关系。

  • 逃 逃走 逃跑 跑 逃遁 遁 逃逸 逃脱-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逃 逃走 逃跑 跑 逃遁 遁 逃逸 逃脱

    逃táo 逃走táozǒu 逃跑táopǎo 跑pǎo 逃遁táodun 遁dùn 逃逸táoyì 逃脱táotuǒ

    动词。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并走到难以发觉或难以追回来的地方。

    “逃”适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甚至文言语句;在感情色彩上是中性的。例如:“她想离开这个家庭,逃到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当他们利用橡皮艇逃到对岸的时候,我们便用机关枪从这边射击”(端木蕻良:《大江》);“袁术渡淮南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幸夜黑追兵不辨村道,急逃得脱”。

    “逃走”含有悄悄溜走的意味;在感情色彩上也是个中性词;通用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例如:“也有扩大了来的游击队员又投了敌,反转来捉他,他跳墙逃走过”(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父亲问自己道:‘丢掉行李逃走吗?’”;“这喊声惊得孟老汉好容易才从人群里挤出来,逃走了”(《人民文学》,1978,8);“曾仓海乘此机会,脸也不回的没命逃走”(茅盾:《子夜》)。

    “逃跑”和“跑”都含有“较迅速地走掉”的意味。“逃跑”含贬义,意思比“逃”、“逃走”重,通用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例如:“敌人步兵一见坦克逃下阵去,也就泄了气,扭转屁股,没命地逃跑了”(《人民文学》,1961,12);“李三麻子抓耳搔腮的坐得比别人都远,就如他准备看见别人要死的时候,他就预先一个人逃跑开似的”(端木蕻良:《大江》);“民兵们见炮艇逃跑了,忙叫嚷着:‘快张帆!追上这个铁家伙,把它抓回去!”(黎汝清:《海岛女民兵》)。“跑”在感情色彩上是中性的,意思的轻重和“逃”“逃走”一致;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例如:“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王愿坚:《党费》);“女人也跳下床笑骂道:‘看你跑到哪里去!’”(《巴金选集》,第一卷):“看好,别让他跑了”。

    “逃遁”和“遁”都含有“隐蔽地走掉”的意味,都是中性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逃遁”兼有“较迅速地走掉”和“逃避开”的意味;“遁”是文言词,多和单音词搭配,书面语色彩浓厚,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例如:“无计其数的各样身份的人,在火和烟的翻卷里,受着牛头马面的狱卒子的折磨,象大风吹落叶似的,纷纷向四面八方逃遁”(《新港》,1979,1);“夜里,人们都到街上看花灯,熙熙攘攘,公子借机逃遁出城”;“他顿足,接着逃遁似地加紧步子”(沙汀:《还乡记》);“钱也乐、孙莫等也仓皇遁去”(于伶等:《聂耳》);“他率领诸贼先弃辎重而走,但并不远遁”(《十月》,1980,3);“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逃逸”含有“走掉不见了”的意味;多用于罪犯,是贬义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你们务必迅即逮捕该犯,毋令逃逸”(《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其他日本战争罪犯,暂由你们管押,听候处理,一概不得擅自释放或纵令逃逸”(同上);“务要督帅乡勇将大小山路,层层封锁,……不使一贼逃逸”(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

    “逃脱”强调走脱身,避开了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局面;是中性词。例如:“我们终于从敌人的魔掌中逃脱了出来”;“乞丐听了有个活口,便连忙乘机逃脱不见了”(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诱至老营寨外,不让他们一个逃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上册)。

    “逃脱”常表示“逃避开、摆脱开”的意思(如说:“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在这种情形下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遁 逃-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遁 逃

    [遁dùn 逃táo]

    同 逃离某个地方。

    异 【逃】 ①一般地逃走,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逃”。柳宗元《童区寄传》:“逃未及远”。 ②躲避。孟郊《寒夜百姓吟》:“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遁】 ①比“逃”带有隐蔽的色彩,多指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师夜遁”。(师:军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莫得遁隐”。 ②回避。《后汉书·杜林传》:“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敝:通“弊”,弊病,害处。弥:更加)

  • 遁-古文观止词典

    遁dùn

    【词性】:动词

    一、逃走(1)。《送李愿归盘谷序》:蛟龙遁藏。——蛟龙也逃走藏了起来。

    二、回避(1)。《酷吏列传序》:其极也,上下相遁。——最厉害时,上下互相回避。

    三、隐去,隐居(3)。《北山移文》:然而学遁东鲁。——然而他效法颜阖隐居。《超然台记》:秦人卢敖之所以遁也。——这是秦人卢敖避世的地方。《方山子传》:晚乃遁于光、黄间。——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

  • 遁逃-古文观止词典

    遁逃dùn táo

    【词性】:动词

    逃跑,使……远逃(3)。《乐毅报燕王书》:故遁逃奔赵。——所以逃跑奔向赵国。《贾谊过秦论上》: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九国的军队逃跑而不敢前进。《吊古战场文》: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开辟大片土地,使匈奴远逃。

  • 遁世-古文观止词典

    遁世dùn shì

    避世(1)。《放鹤亭记》: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而隐居山林中避世的人,即使是酒这样能使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搅乱国家的东西,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

  • 逃遁-古文观止词典

    逃遁táo dùn

    【词性】:动词

    逃跑,离开(3)。《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恐惧不敢逃遁。——心里害怕不敢逃跑。《乐毅报燕王书》:齐王逃遁走莒。——齐王逃跑到了莒国。《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惟其昏愚,不知逃遁。——只因为我愚昧,不知道离开。

  • 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遁遯dùn

    ①逃走,逃跑。柳宗元《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明史·海瑞传》:“趣执之,无使得~。”(趣:同“促”,速,赶快。)②逃避。《战国策·赵策二》:“臣虽愚,愿尽其忠,无~其死。”③隐匿,藏匿。《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辞知其所穷。”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谋,物无~形。”

    【遁逃】逃跑。《赤壁之战》:“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至此。”(豫州:指刘备。)

  • 隐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遁yǐn dùn

    【释义】:

    ①隐居,逃避尘世。何其芳《梦后》:“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②隐匿消失。李文翔《新排长》:“上等兵翻身跳下车去,奔小径钻进了树林,在一簇灌木丛后,身影隐遁了。”

  • 土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土遁tǔ dùn

    【释义】:

    方士所谓借土隐形的法术。曲波《林海雪原》:“当我们一克服了天险,堵住了仙姑洞口,匪徒们天大的本领也施展不开了,他不会土遁,也不会变穿山甲。”

  • 溃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溃遁kuì dùn

    【释义】:

    崩溃遁逃。杨赓《论湘北战事》:“敌军已入长沙外围,而徒以不能与赣北敌军呼应,遂至全线仓促溃遁。”

  • 逃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逃遁táo dùn

    【释义】:

    逃走;逃避。茅盾《子夜》:“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 逭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逭遁huàn dùn

    【释义】:

    逃跑;逃避。鲁迅《致许寿裳》:“子英令续任,因诺暂理,然不受约书,图可随时逭遁。”

  • 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dùn遯

    【释义】:

    ①逃亡;逃跑。毛泽东《西江月》:“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②隐避;隐居。鲁迅《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午门,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

  • 遁入空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入空门dùn rù kōng mén

    【释义】:

    避开尘世而入佛门。指出家为僧尼。《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今天青年人,由于一时的挫折,忿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也作“遁迹空门”。《今古传奇》1983年第4辑:“智明长老迟疑不语,自己是个萍踪浪迹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过眼烟云,今已遁迹空门。”

  • 遁世-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世dùn shì

    【释义】:

    避世隐居。郁达夫《蜃楼》:“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子。”

  • 遁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形dùn xíng

    【释义】:

    隐藏形体。邹韬奋《患难余生记》:“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 遁词-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词dùn cí

    【释义】:

    见“遁辞”。

  • 遁居-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居dùn jū

    【释义】:

    隐居。侯镜昶《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上海,着道衣,自号清道人。”

  • 遁逃-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逃dùn táo

    【释义】:

    逃走。杨沫《青春之歌》:“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 遁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dùn jì

    【释义】:

    隐居;隐迹。碧野《江汉行》:“这漳河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荆山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 遁迹空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空门dùn jì kōng mén

    【释义】:

    见“遁入空门”。

  • 遁迹黄冠-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迹黄冠dùn jì huáng guān

    【释义】:

    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 遁匿-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匿dùn nì

    【释义】:

    隐藏;藏匿。李根源《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尔恺遁匿民间,为讲武生何俨然等搜获。”

  • 遁逸-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逸dùn yì

    【释义】:

    退走;逃走。如:敌军已经遁逸。也指消失。何其芳《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 遁隐-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隐dùn yǐn

    【释义】:

    遁世隐居。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 遁路-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路dùn lù

    【释义】:

    退路。茅盾《诗与散文》:“他现在唯一的遁路是不看见她。”

  • 遁辞-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辞dùn cí

    【释义】:

    也作“遁词”。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巴金《秋》:“周伯清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艾青《火把》:“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 遁避-现代汉语大词典

    遁避dùn bì

    【释义】:

    躲避;逃避。钱钟书《管锥编》:“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 飞遁-现代汉语大词典

    飞遁fēi dùn

    【释义】:

    飞快逃避。郭沫若《鸡雏》:“看见只有两只鸡雏张皇飞遁着,还有一只又不见了。”

  • 五遁-汉语大词典

    五遁

    【1】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漢}時﹐{解奴辜}﹑{張貂}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户﹐此後世遁形之祖也。{介象}﹑{左慈}﹑{于吉}﹑{孟欽}﹑{羅公遠}﹑{張果}之流﹐及《晉書》女巫{章丹}﹑{陳琳}等術﹐皆本此。謂爲神仙﹐其實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惟土遁最捷﹐蓋無處無土也。”{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八章第三节:“後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變化隱遁及白日飛昇而死者﹐道書謂之尸解﹐言將登仙﹐假託爲尸以解化也。”【2】五种逸乐。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宫室之盛)﹑水(如泛舟之乐)﹑火(如烹调之美)﹑土(如楼台之高)五种物质享受。《淮南子·本经训》:“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遁﹐逸也。

  • 土遁-汉语大词典

    土遁

    【1】方士所谓借土隐形的法术。{曲波}《林海雪原》十三:“当我们一克服了天险﹐堵住了{仙姑洞}口﹐匪徒们天大的本领也施展不开了﹐他不会土遁﹐也不会变穿山甲。”《封神演义》第三七回:“{子牙}分付已畢﹐隨借土遁往{崑崙山}來。”{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九场:“{梁红玉}:‘我是叫百姓们去看过的﹐据说{兀朮}亲自督工在那里大兴土木﹐{金}兵全在挖土。’{韩世忠}:‘哈哈!必是他要土遁。’”

  • 壬遁-汉语大词典

    壬遁

    【1】“六壬”与“遁甲”的并称。《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曆以外﹐圖書﹑皇極﹑律吕﹑山經﹑水志﹑分野﹑輿地﹑算法﹑太乙﹑壬遁﹑演禽……莫不各有成書﹐凡一千餘卷﹐統名曰《神道大編》。”{清}{谭嗣同}《仁学》十四:“風水也﹐星命也﹐壬遁也﹐雜占雜忌也﹐凡爲禍福富貴利益者﹐皆見及於體魄而止。”{宋}{何薳}《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主僧復善壬遁﹐旦旦必焚香轉式﹐以占一日之事。”

  • 奔遁-汉语大词典

    奔遁

    【1】见“奔遯”。

  • 奇門遁甲-汉语大词典

    奇門遁甲

    【1】术数的一种。以十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名“奇门”;十干中“甲”最尊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藏于“戊﹑己﹑庚﹑辛﹑壬﹑癸”所谓“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迷信者认为根据奇门遁甲﹐可推算吉凶祸福。{严复}《救亡决论》:“無怪今日營中﹐多延奇門遁甲之家﹐冀實事不能﹐或仰此道制勝。”亦省称“[奇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問:‘此何術?’曰:‘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招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续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二人皆會奇門遁甲﹐知道二徒弟有難……故來相救。”

  • 嘉遁-汉语大词典

    嘉遁

    【1】见“嘉遯”。

  • 衝遁-汉语大词典

    衝遁

    【1】谓冲波而逃。{晋}{陆机}《浮云赋》:“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泝波﹐鮫鰐衝遁。”

  • 宵遁-汉语大词典

    宵遁

    亦作“[宵遯]”【1】乘夜逃跑。《周书·齐炀王宪传》:“{齊}將{新蔡王}{王康德}以{憲}兵至﹐潛軍宵遯。”{宋}{李如篪}《东园丛说·杂说·以少败众》:“{王權}守{鐘離}﹐當敵堂堂之衝﹐所領止三萬人。敵軍初集﹐思慮精專﹐而兵力數十倍﹐長驅而南下﹐若震霆。{王權}安得不焚燒積聚﹐而爲宵遁之計哉?”《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敗{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黄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夫之}乃剺面刺腕﹐僞傷以出﹐而匿兄以死告﹐先君子乃免﹐{夫之}亦隨宵遯。”

  • 引遁-汉语大词典

    引遁

    【1】退却,逃走。{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殆曉﹐則四顧鳥雀不聞聲﹐知敵已洗城而引遁矣。”

  • 孫遁-汉语大词典

    孫遁

    【1】逃避,遁逃。孫,通“遜”。《穀梁传·庄公元年》“孫之爲言猶孫也”{晋}{范宁}注:“孫﹐孫遁而去。”《诗·豳风·狼跋》“公孫碩膚”{汉}{郑玄}笺:“孫之言孫遁也。{周公}攝政七年﹐致大平﹐復{成王}之位﹐孫遁辟此成功之美。”{孔颖达}疏:“古之‘遜’字﹐借‘孫’爲之……{孫炎}曰:‘遁﹐逃去也。’”

  • 木遁-汉语大词典

    木遁

    【1】谓借木遁形隐身之术。{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漢}時{解奴辜}﹑{張貂}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户﹐此後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

  • 棲遁-汉语大词典

    棲遁

    亦作“[棲遯]”亦作“[栖遁]”【1】指隐居避世者。{清}{魏源}《武夷九曲诗序》:“〔{武夷}〕引勝怡情﹐故宜爲棲遯所醉心矣。”【2】避世隐居。《晋书·郗超传》:“〔{郗超}〕性好聞人棲遁﹐有能辭榮拂衣者﹐{超}爲之起屋宇﹐作器服﹐畜僕豎﹐費百金而不吝。”《南齐书·孔稚珪传》:“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將相。”{唐}{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九:“寄言棲遯客﹐勿復訪{蓬瀛}。”{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余意以藝文志例﹐合{唐}人所著推之﹐必{漢}時棲遁之流所作詩賦﹐如《考槃》﹑《逸民》等篇耳。”{清}{吴伟业}《得友人札询近况诗以答之》:“道衰薄俗甘棲遁﹐才退殘書勉勘讐。”

  • 敗遁-汉语大词典

    敗遁

    【1】逃遁,逃跑。{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楚}南之賊﹐先以聞風敗遁。”

  • 冒遁-汉语大词典

    冒遁

    【1】潜逃。《後汉书·度尚传》:“{磐}身嬰甲胄﹐涉危履險﹐討擊凶患﹐斬殄渠帥﹐餘盡鳥竄冒遁﹐還奔{荆州}。”

  • 星遁-汉语大词典

    星遁

    【1】星夜逃遁。{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東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於飛。逼迫於{昭關}﹐匍匐於{瀨渚}。”

  • 水遁-汉语大词典

    水遁

    【1】旧时方士所谓五遁之法的一种。即水中遁形隐身之术。《封神演义》第三八回:“{王魔}等四人﹐一齊駕水遁往{朝歌}來。”{唐}{薛用弱}《集异记·茅安道》:“{安道}語公之左右曰:‘請水一器。’公恐其得水遁術﹐固不與之。”

  • 沈遁-汉语大词典

    沈遁

    【1】隐逸。{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昔狂狷華士﹐義不事上﹐隱于海隅﹐而{太公}誅之;吾子沈遁﹐不亦危乎。”{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夫{北人}﹑{石户}﹑{善卷}﹑{子州}﹐皆大才也﹐而沈遁放逸﹐養其浩然﹐昇降不爲之虧﹐大化不爲之缺也。”

  • 流遁-汉语大词典

    流遁

    【1】流荡逃遁。{晋}{葛洪}《抱朴子·刺骄》:“道化淩遲﹐流遁遂往。”《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決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2】耽乐放纵。{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文选·张衡<东京赋>》:“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覺﹐樂而無節﹐後離其戚。”{薛综}注:“言若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恣意所爲﹐淫樂無禮以無節﹐終後卒當罹其憂禍。”

  • 流遁-汉语大词典

    流遁

    【1】同“[流循]”。《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

  • 潛遁-汉语大词典

    潛遁

    【1】隐退。《三国志·魏志·王烈传》:“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俟時而動。”《三国志·蜀志·彭羕传》:“〔{秦宓}〕枕石漱流﹐吟詠緼袍﹐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節行﹐守貞不虧;雖古人潛遁﹐蔑以加旃。”{唐}{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見烏支丹穴﹐密有潛遁之意。”【2】暗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師曠}{邢伯}聞鳥烏之聲﹐知{齊}師潛遁。”{宋}{叶適}《蔡知閤墓志铭》:“中外訛言益甚﹐或言‘某將輒奔赴’﹐或傳‘某軍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朝士潛遁者前後數人﹐私竊以家去者甚衆。”{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一夜暴風雨﹐乃乘長老方禱﹐潛遁出寺。”

  • 潰遁-汉语大词典

    潰遁

    【1】崩溃遁逃。{杨赓}《论湘北战事》:“敌军已入{长沙}外围﹐而徒以不能与{赣}北敌军呼应﹐遂至全线仓促溃遁。”

  • 犇遁-汉语大词典

    犇遁

    【1】见“犇遯”。

  • 肥遁-汉语大词典

    肥遁

    同“[肥遯]”【1】{晋}{葛洪}《抱朴子·畅玄》:“知足者則能肥遁勿用﹐頣光山林。”{明}{唐顺之}《书<秦风·蒹葭>三章後》:“抑亦以{秦}之不足與而優游肥遁﹐若後來鑿壞羊裘之徒者在當時固已有人歟!”{宋}{王禹偁}《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诗:“又不見{張生}狂醉戀{揚州}﹐冬瓜堰下甘肥遁。”《旧唐书·隐逸传序》:“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唐}{牟融}《登环翠楼》诗:“我亦人間肥遁客﹐也將蹤跡寄林丘。”《魏书·逸士传序》:“而肥遁不及﹐代有人矣。”

  • 望風而遁-汉语大词典

    望風而遁

    【1】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這一陣﹐殺得大敗虧輸﹐望風而遁﹐棄下器械馬匹﹐不計其數。”《太平广记》卷一九〇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戎車未屆﹐乃先以帛﹐書軍號其上﹐仍書一符﹐於郵亭遞之﹐以壯軍聲。蠻酋懲{交趾}之敗﹐望風而遁。”{明}{张居正}《答大同巡抚贾书》:“近報賊犯守前﹐見我兵雲集﹐即望風而遁﹐然非大舉賊也。”《花月痕》第四五回:“對面忽來一隊游騎﹐車夫望風而遁。”

  • 火遁-汉语大词典

    火遁

    【1】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明}{谈迁}《枣林杂俎·道士火遁》:“〔{王■學}〕見人自燭出﹐可三四寸﹐盤走几上……是日大内齋期﹐或道人火遁也。”《封神演义》第六四回:“不意時至二更﹐{羅宣}同{劉環}借着火遁﹐乘着赤烟駒﹐把萬里起雲烟射進{西岐}城内。”

  • 悔遁-汉语大词典

    悔遁

    【1】谓翻悔而改变主意。《楚辞·离骚》:“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姜亮夫}校注:“{王逸}以爲悔恨隱其情﹐近之。悔者悔其成言﹐遁者不依成言而爲之也。”

  • 私遁-汉语大词典

    私遁

    【1】私自逃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明}{魏忠賢}之惡﹐史册所未睹也。或言其知事必敗……陰蓄一貌似己者﹐以備代死。後在{阜城}{尤家店}﹐竟用是私遁去。”

  • 蟾逃兔遁-汉语大词典

    蟾逃兔遁

    【1】谓月蚀。{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蟾逃兔遁漠無蹤﹐璧隕珠沉一何疾。”

  • 貞遁-汉语大词典

    貞遁

    亦作“[貞遯]”【1】《易·遯》“遯,亨,小利貞。”后以“貞遁”指洁身退隐。《晋书·隐逸传序》:“若夫穹昊垂景﹐少微以躔其次;《文》《繫》探幽﹐貞遁以成其象。”{宋}{徐铉}《江州彭泽县修山观碑》:“賢者貞遯﹐修之于身﹐則有名山福地﹐爲朝真降靈之所。”{元}{胡助}《题罗进士墓志铭》:“進士君道學之裔﹐孝友之行﹐貞遯之風。”

  • 邪遁-汉语大词典

    邪遁

    【1】《孟子·公孙丑上》:“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后以“邪遁”谓言词不合正道而隐伏诡谲。{明}{归有光}《六言六蔽》:“卒以自陷于偏詖邪遁之歸﹐而不適乎大中至正之矩。”

  • 巡遁-汉语大词典

    巡遁

    【1】逡巡。欲进不进貌。《晏子春秋·问下十》:“{晏子}巡遁而對曰:‘{嬰}北方之賤臣也﹐得奉君命以趨於末朝﹐恐辭令不審﹐譏於下吏﹐懼不知所以對者。’”{张纯一}校注:“遁者蓋取循聲﹐以爲逡字。”

  • 追亡逐遁-汉语大词典

    追亡逐遁

    【1】见“追亡逐北”。

  • 逃遁-汉语大词典

    逃遁

    亦作“[逃遯]”【1】逃走;逃避。{唐}{韩愈}《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虜之渠﹐怛威愧德﹐失據狼狽﹐收其種落﹐逃遁遠去。”{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蓋因{明}{清}之際﹐諸大家因宗社淪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現實一塗以爲烟幕耳。”{茅盾}《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 逆遁-汉语大词典

    逆遁

    【1】事先遁逃。{唐}{韩愈}《<张中丞传>後叙》:“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 退遁-汉语大词典

    退遁

    亦作“[退遯]”【1】败退逃跑。{宋}{叶適}《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脱若虜人畏而不前﹐置而不問。盡力攻擊{和}﹑{滁}﹑{真}﹑{六合}等城﹐或有退遯﹐我以堡塢全力助其逐。”{明}{张居正}《答蓟镇巡抚书》:“計此時當已退遁﹐即無斬獲﹐{馬帥}之功﹐仍當優録。”{清}{陆筠}《海角续编》:“{江蘇}巡撫{楊文定}退遁{江陰}。”

  • 逋遁-汉语大词典

    逋遁

    【1】逃亡。{汉}{贾谊}《新书·属远》:“逋遁而歸諸侯者﹐類不少矣。”{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操}師震慴﹐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爲固。”

  • 逐遁-汉语大词典

    逐遁

    【1】追逐逃遁之人。《管子·兵法》:“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 逡遁-汉语大词典

    逡遁

    【1】却行,恭顺貌。《汉书·雋不疑薛广德等传赞》:“{薛廣德}保縣車之榮﹐{平當}逡遁有恥﹐{彭宣}見險而止﹐異乎‘苟患失之’者矣。”{颜师古}注:“遁讀與巡同。”《管子·戒》:“{桓公}蹵然逡遁。”【2】退避,退让。{章炳麟}《訄书·官统下》:“夫以疆圉抗詔﹐叛也。又逡遁多畏﹐而弗能自立爲小國﹐虚設節鎮也﹐孰用?”{唐}{颜师古}《匡谬正俗·逡遁》:“{賈誼}《過秦》云:‘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遁者蓋取盾之聲以爲巡字﹐當音詳遵反……九國畏愞﹐自度無功﹐持疑不進﹐坐致敗散耳。後之學者既不知遁爲巡字﹐遂改爲遁逃﹐因就釋云。”

  • 逸遁-汉语大词典

    逸遁

    【1】犹隐遁。《太平御览》卷四二五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劉驎之}字{子驥}﹐志在逸遁﹐居於{岐陽}﹐凡人致贈一無所受。”【2】犹逃跑。{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督師望風潰散﹐守土先期逸遁。”

  • 逭遁-汉语大词典

    逭遁

    【1】逃跑;逃避。{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子英}令續任﹐因諾暫理﹐然不受約書﹐圖可隨時逭遁。”{鲁迅}《古籍序跋集·<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 遁-汉语大词典

    《廣韻》徒困切,去慁,定。《廣韻》徒損切,上混,定。【1】迁移。《说文·辵部》:“遁,遷也。”{徐锴}繫传:“《尚書》{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遷于荒野也。”【2】逃亡;逃跑。《书·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遯。”{蔡沈}集传:“特去其位而逃遯於外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諸侯救{鄭},{楚}師夜遁。”《汉书·萧何传》:“{漢王}數失軍遯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子華}穴牆謀遁,{鄭伯}殺之。”{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雲起陰陽混,亂紛紛魃走魍魎遯。”{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黄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3】走;跑。《吕氏春秋·高义》:“〔{子囊}〕不復於王而遁。”{高诱}注:“遁,走也。”{宋}{叶適}《长潭王公墓志铭》:“户曹葬於{剡},{剡}之南,{胡塍}{官塘}西,{上金}西北小遁數十百里,大抵{王}氏家也。”【4】隐匿。《楚辞·离骚》:“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王逸}注:“遁,隱也。”{南朝 宋}{鲍照}《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5】隐避;隐居。《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郭欽}﹑{蔣詡}好遯不汙,絶{紀}{唐}矣!”《後汉书·郅恽传》:“〔{郅惲}〕遂繫須冬,會赦得出,乃與同郡{鄭敬}南遁{蒼梧}。”{李贤}注:“遁,隱也。”《隶释·晋右军将军郑烈碑》:“蹈明哲之高尚,嘉肥而不問。”{唐}{韩愈}《复志赋》:“進既不獲其志願兮,退將遁而窮居。”{张昭汉}《隐居》诗:“謹謝塵機遯{海門},盈盈一水帶孤村。”{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午门},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6】躲避;回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伯牙}去{鍾期},而{舜}{禹}遁{帝堯}也。於是欲顯名號﹑建功業,不亦難乎!”【7】放纵;淫逸。《吕氏春秋·本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高诱}注:“遁,流逸不能自禁也。”《淮南子·本经训》:“凡亂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高诱}注:“流,放也。遁,逸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严复}《救亡决论》:“一及事功,則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8】失。《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爲可,博則無所遁矣。”{高诱}注:“遁,失也。”《後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存器而忘本,樂之遁也;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李贤}注:“遁,失也。言盛飾鍾簴之器而忘移風之本,是失樂之意也。”{宋}{叶適}《厉君墓志铭》:“學惟遠而聞無狹,師惟久而業弗遯,不淑其身不止。”【9】欺。《管子·法禁》:“卑身雜處,隱行辟倚,側入迎遠,遁上而遁民者,聖王之禁也。”{尹知章}注:“卑身雜處,所以遁上。隱行避倚,所以遁民。”{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遁上而遁民者:遁,欺也。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廣雅》曰:‘遁,欺也。’{賈子}《過秦篇》曰:‘姦僞並起而上下相遁。’《史記·酷吏傳序》曰:‘姦僞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皆謂上下相欺也。遁,字亦作遯。《淮南·脩務篇》:‘審於形者,不可遯以狀。’{高}注曰:‘遯,欺也。’”《淮南子·缪称训》:“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高诱}注:“遁,欺。”{严复}《原强》:“然其流弊之極,至于懷詐相欺,上下相遁,則忠孝之所存,轉不若貴信果者之多也。”

  • 遁-汉语大词典

    《集韻》七倫切,平諄,清。【1】见“遁2巡”。

  • 遁-汉语大词典

    【1】《汉书·雋不疑疏广等传赞》:“{薛廣德}保縣車之榮,{平當}逡遁有恥,{彭宣}見險而止,異乎‘苟患失之’者矣。”{颜师古}注:“遁讀與巡同。”《汉书·叙传下》:“{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颜师古}注:“遁讀與巡同。”

  • 遁甲神-汉语大词典

    遁甲神

    【1】道教语。谓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延祐}七年夏四月〕己未﹐{紹慶路}洞蠻爲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於{香山}。”

  • 遁居-汉语大词典

    遁居

    亦作“[遯居]”【1】犹隐居。{宋}{叶適}《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河南}{郭忠孝}子{雍}﹐遯居{長陽山}。”{侯镜昶}《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上海}﹐着道衣﹐自号{清道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晋}{皇甫谧}《高士传·盖公》:“{漢}之起﹐{齊}人争往干世主﹐唯{蓋公}獨遁居不仕。”

  • 遁藏-汉语大词典

    遁藏

    【1】逃避隐藏。《魏书·长孙道生传》:“部帥{拾寅}遁藏﹐〔{長孫觀}〕焚其所居城邑而還。”{宋}{苏舜钦}《吴越大旱》诗:“蛟龍久遁藏﹐魚鼈盡枯腊。”《觅灯因话·唐义士传》:“朝雲兮龍顧﹐夕風兮虎步﹐遁藏兮狐與兔。”

  • 遁害-汉语大词典

    遁害

    【1】避开祸害。{南朝} {梁}{江淹}《翡翠赋》:“既銜利之情近﹐又遁害之無由。”

  • 遁心-汉语大词典

    遁心

    亦作“[遯心]”【1】隐晦不明之心意。{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遯心。”【2】犹言逃避苟免之心。《礼记·缁衣》:“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陆德明}释文:“遯﹐徒遜反。亦作遁。”{陈澔}集说:“遯﹐謂逃遯苟免也。”

  • 遁跡黄冠-汉语大词典

    遁跡黄冠

    【1】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 遁名-汉语大词典

    遁名

    【1】犹言隐姓埋名。《艺文类聚》卷五七引{三国}{魏}{刘邵}《七华》:“{玄休先生}﹐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幾卿》:“遁名屠肆﹐發迹關市﹐其人緬邈﹐餘流可想。”

  • 遁跡潛形-汉语大词典

    遁跡潛形

    【1】谓隐藏踪迹和身形。{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隱。當遁跡潛形﹐翦蔓除根纔事隱。”

  • 遁跡方外-汉语大词典

    遁跡方外

    【1】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餘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敍}﹐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宇内﹐或遁跡方外﹐並不欲以姓字傳者。”

  • 遁形術-汉语大词典

    遁形術

    【1】古代方士所称隐蔽自己使人目不能见到的法术。{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傳記載劍俠事甚多﹐其有無不可知﹐大率與遁形術相表裏。”

  • 遁賊-汉语大词典

    遁賊

    【1】逃匿的盗匪。{明}{徐渭}《陶宅战归序》:“予嘗追憶季夏時﹐君獨驅遁賊百人陷臯埠澤中。”

  • 遁形遠世-汉语大词典

    遁形遠世

    亦作“[遯形遠世]”【1】犹言避世隐居。《後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遯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絶﹐終不降屈。”

  • 遁隱-汉语大词典

    遁隱

    亦作“[遯隱]”【1】犹隐藏。{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一本作“遁隱”。【2】遁世隐居。{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唐}{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遁隱乖離﹐浮游散遷﹐莫徵旁行﹐徒聽誣言。”

  • 遁五-汉语大词典

    遁五

    【1】《易·遯》:“九五,嘉遯,貞吉。”《遯》卦第五爻爻辞为赞美隐遁,后因以“遁五”指隐遁。{清}{龚自珍}《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遁》五志終決﹐《壯》六跡猶佇。”

  • 遁迹-汉语大词典

    遁迹

    亦作“[遯跡]”亦作“[遯迹]”亦作“[遁跡]”【1】犹隐居;隐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許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爲乃如此?”{南朝} {宋}{鲍照}《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紛喧﹐貨農棲寂寞。”{唐}{许浑}《泛溪》诗:“遯迹驅雞吏﹐冥心失馬翁。”《晋书·文苑传·李充》:“政異徵辭﹐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刻意離性而失其常然。”{碧野}《江汉行·荆山之玉》:“这{漳河}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荆山}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 遁世絶俗-汉语大词典

    遁世絶俗

    【1】见“遁世離俗”。

  • 遁跡桑門-汉语大词典

    遁跡桑門

    【1】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清}{钮琇}《觚賸·树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徽}之{黄山}。”

  • 遁尸-汉语大词典

    遁尸

    【1】中医学病名。流注的一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忍冬》:“五種尸注……遁尸者﹐附肉入骨﹐攻鑿血脈﹐每發不可見死尸﹐聞哀哭便作也。”

  • 遁北-汉语大词典

    遁北

    【1】犹败逃。《淮南子·兵略训》:“然而前無蹈難之賞﹐而後無遁北之刑﹐白刃不畢拔﹐而天下得矣。”

  • 遁化-汉语大词典

    遁化

    【1】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籤》卷八五:“{熙}得身詣{朱陵}﹐兒子得遁化﹐遊洞天。”《云笈七籤》卷五二:“上景八神﹐一合入身﹐舉形遁化﹐流變適真。”【2】道士 死亡的婉称。{唐}{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以{大曆}己酉歲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於{茅山}﹑{紫陽}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至顺镇江志·道观·宫》:“〔{金壇縣}〕{燕洞宫}﹐在{茅山}{燕洞}口﹐女仙{錢妙真}遁化立祠之所。”

  • 遁叛-汉语大词典

    遁叛

    【1】犹叛逃。《梁书·武帝纪中》:“遁叛之身﹐罪無輕重﹐並許首出﹐還復民伍。”

  • 遁劍-汉语大词典

    遁劍

    【1】指飞剑斩敌之术。《四游记·洞宾店遇云房》:“〔{吕洞賓}〕後遊{廬山}﹐遇{大龍真人}﹐傳授遁劍祛魔。”

  • 遁尾-汉语大词典

    遁尾

    亦作“[遯尾]”【1】语出《易·遯》:“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朱熹}本义:“遯而在後,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處静俟,可免災耳。”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明}{彭士望}《冬心》诗:“吾儕久閒居﹐遯尾牽柔情。愛翫窮愁中﹐繭縛絲縈縈。”

  • 遁天之刑-汉语大词典

    遁天之刑

    【1】谓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庄子·列御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郭象}注:“仍自然之能以爲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形戮及之。”{成玄英}疏:“不知物性自爾﹐矜爲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形戮及之。”

  • 遁身-汉语大词典

    遁身

    【1】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白秀英}这辰光早已遁身在一边﹐将{王十千}变成自己的模样。”【2】犹隐居。《後汉书·荀淑韩韶等传论》:“{漢}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爲高。”{李贤}注:“放肆其言﹐不拘節制也。《論語》曰:‘隱居放言。’”《魏书·李谐传》:“{盧}遁身於東掖﹐{荀}窘迹於南羅。”

  • 遁入空門-汉语大词典

    遁入空門

    【1】谓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多指出家为僧尼。{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富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今天青年人﹐由于一时的挫折﹐忿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亦作“[遁迹空門]”﹑“[遁跡空門]”。《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寶宝}因{柳湘蓮}遁跡空門﹐又聞得{尤三姐}自刎﹐{尤二姐}被{鳳姐}逼死﹐又兼{柳五兒}自那夜監禁之後﹐病越重了:連連接接﹐閑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迹空門。”《今古传奇》1983年第4辑:“{智明长老}迟疑不语﹐自己是个萍踪浪迹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过眼烟云﹐今已遁迹空门。”《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一:“且女弱亦不任中饋事﹐苟或遁迹空門﹐是廢大倫﹐誠不可也。”

  • 遁耕-汉语大词典

    遁耕

    【1】避世隐居而从事农耕。{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

  • 遁迹銷聲-汉语大词典

    遁迹銷聲

    【1】谓隐居不出。《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無才﹐則有才之路塞﹐賢人君子所以遁迹銷聲﹐常懷歎恨者也。”

  • 遁巡-汉语大词典

    遁巡

    【1】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遁,通“逡”。《汉书·陈胜项籍传赞》:“{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颜师古}注:“遁巡﹐謂疑懼而卻退也。遁音千旬反。”按﹐{汉}{贾谊}《新书·过秦上》作“逡巡”。{清}{方履籛}《赵收庵先生二学图记》:“遁巡忘答﹐從登前墀﹐操卮執觚﹐立醊其醨。”

  • 遁世長往-汉语大词典

    遁世長往

    亦作“[遯世長往]”【1】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見四方賢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幾;遁世長往﹑懷道藴術之士有幾?”{明}{归有光}《题玉女潭记》:“由此言之﹐余殆疑所謂仙人之跡者﹐皆遯世長往之士有所托而爲之﹐亦{史君}類耶?”

  • 遁叟-汉语大词典

    遁叟

    【1】隐居的老翁。为{唐}{陆希声}自号。{唐}{陆希声}《山居即事》诗之二:“{君}陽{遁叟}何爲樂﹐一炷清香兩卷經。”{宋}{无名氏}《实宾录》:“{遁叟}﹐{唐}{希聲}自號也。”

  • 遁晦-汉语大词典

    遁晦

    【1】犹言隐居晦迹。{明}{陈子龙}《寓山赋》:“僕觀世之君子﹐静躁不同﹐遁晦亦異。”

  • 遁跡匿影-汉语大词典

    遁跡匿影

    【1】谓隐藏踪迹和身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衂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影唯恐不密。”

  • 遁人-汉语大词典

    遁人

    【1】指心多疑畏的人。{清}{胡式钰}《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爲遁人。”

  • 遁秦-汉语大词典

    遁秦

    亦作“[秦]”【1】谓逃避{秦}的苛政。《汉书·梅福传》:“{叔孫通}遁{秦}歸{漢}﹐製作儀品。”《汉书·叙传下》:“{張}{陳}之交﹐斿如父子﹐攜手{秦}﹐拊翼俱起。”【2】泛指逃避乱世﹑苛政。{元}{杨维桢}《题<陶弘景移居图>》诗:“{句容}洞天元第八﹐{茅}家兄弟遁{秦}臘。”

  • 遁世離俗-汉语大词典

    遁世離俗

    【1】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絶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蜕汙濁之外者﹐詩也。”《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闇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迹也。”亦作“[遁世絶俗]”。

  • 遁荒-汉语大词典

    遁荒

    亦作“[遯荒]”【1】语出《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孔}传:“既學而中廢業,遯居田野。”后用以称隐居荒野。{明}{陈子龙}《杂诗》之三:“謀野愧良籌﹐遯荒適孤尚。”{郑观应}《盛世危言·典礼下》:“説者謂其求賢之誠﹐感格蒼昊﹐而不知其實由{高宗}遁荒之時﹐早知{傅説}之賢。”

  • 遁路-汉语大词典

    遁路

    【1】犹退路。{茅盾}《诗与散文》二:“他现在唯一的遁路是不看见她。”

  • 遁栖-汉语大词典

    遁栖

    【1】见“遁棲”。

  • 遁世離羣-汉语大词典

    遁世離羣

    【1】犹言避世独处。《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寶釵}道:‘你既説“赤子之心”﹐古聖賢原以忠孝爲赤子之心﹐並不是遁世離羣無關無係爲赤子之心。’”《元史·隐逸传序》:“後世之士﹐其所藴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爲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羣﹐謂之隱士。”

  • 遁時-汉语大词典

    遁時

    【1】逃避时世。《艺文类聚》卷三六引{晋}{夏侯湛}《庄周赞》:“遁時放言﹐齊物絶尤。”{唐}{王勃}《慈竹赋》:“不背仁以貪地﹐不藏節以遁時。”

  • 遁志-汉语大词典

    遁志

    【1】隐遁心志。{晋}{陆云}《荣启期赞》:“芒芒至道﹐天啓德心﹐自昔逸民﹐遁志山林。”

  • 遁世-汉语大词典

    遁世

    亦作“[遯世]”【1】避世隐居。{宋}{苏轼}《阮籍啸台》诗:“{阮生}古狂達﹐遁世默無言。”{郁达夫}《蜃楼》八:“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子。”《後汉书·陈蕃传》:“以遯世爲非義﹐故屢退而不去。”{唐}{皮日休}《移元徵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孔丛子·记义》:“{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而歎曰:‘……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不悶也。’”

  • 遁世幽居-汉语大词典

    遁世幽居

    亦作“[遯世幽居]”【1】见“遁世隱居”。

  • 遁名匿迹-汉语大词典

    遁名匿迹

    【1】隐姓埋名,不露行迹。{宋}{苏舜钦}《粹隐堂记》:“故耿介剛直之士﹐一不與細合﹐則颯然遠舉﹐遁名匿迹﹐惟恐有聞於人也。”

  • 遁逸無悶-汉语大词典

    遁逸無悶

    【1】见“遁世無悶”。

  • 遁世遺榮-汉语大词典

    遁世遺榮

    【1】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晋}{慧远}《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 遁佚-汉语大词典

    遁佚

    【1】放纵;淫佚。{汉}{枚乘}《七发》:“淹沈之樂﹐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 遁節-汉语大词典

    遁節

    亦作“[遯節]”【1】隐居不仕的节操。《南齐书·周颙传》:“{胤}兄{點}﹐亦遁節清信。”《南史·谢朏传》:“{建武}四年﹐徵爲侍中﹑中書令﹐不應……及遯節不全﹐爲清談所少。”【2】指隐蔽事项。{宋}{叶適}《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如鏡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歛跡也。”

  • 遁命-汉语大词典

    遁命

    亦作“[遯命]”【1】逃避任命。《後汉书·姜肱传》:“乃白徵{肱}爲太守﹐{肱}得詔……乃隱身遯命﹐遠浮海濱。再以玄纁聘﹐不就。”《後汉书·荀爽传》:“{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

  • 遁捨-汉语大词典

    遁捨

    【1】犹舍弃。《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泰始}之朝﹐掛冠辭世﹐遁捨家業﹐隱于太平。”

  • 遁士-汉语大词典

    遁士

    亦作“[遯士]”【1】隐士。{唐}{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懿此嘉遯士﹐蒲車赴丘中。”

  • 遁棲-汉语大词典

    遁棲

    亦作“[遁栖]”亦作“[遯棲]”【1】隐伏;隐居。{明}{宋濂}《官岩院碑》:“若龍若象﹐遯棲無蹤。”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司空图》:“匪{夷}匪{惠}﹐特忘反正之朝;載省載思﹐當徇遯棲之志。”{孙枝蔚}《览古》诗{清}{王西樵}评语:“《梁史》舊文不足據﹐{王禹偁}辨之詳矣。此作足表遁栖之志。”《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節﹐幽居遯棲﹐信誠義行﹐廉正表俗……務加旌舉﹐隨才引擢。”

  • 遁音-汉语大词典

    遁音

    【1】犹言销声匿迹。指隐居。《宋书·谢灵运传》:“{廣}滅景於{崆峒}﹐{許}遁音於{箕山}。”

  • 遁違-汉语大词典

    遁違

    【1】犹逃避。《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宗守盪失﹐越用遁違。”{李善}注:“{鄭玄}《禮記注》曰:‘遁﹐逃也。’{孔安國}《尚書傳》注曰:‘違﹐避也。’”

  • 遁疾-汉语大词典

    遁疾

    【1】隐藏的疾病。《云笈七籤》卷三二:“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痺﹐亦作遁疾。”

  • 遁蹤-汉语大词典

    遁蹤

    【1】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十三妹})一生所遭不偶﹐拂亂流離﹐一團苦志酸心﹐便釀成了這等一個遁蹤空山﹑游戲三昧的樣子。”

  • 遁避-汉语大词典

    遁避

    【1】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邹閎甫}《广州先贤传》:“〔{羅威}〕令召署門下吏﹐不就﹐將母遁避﹐隱居{增城縣}界。”{唐}{唐彦谦}《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之三:“麾驅非吾任﹐遁避亦無術。”{清}{周亮工}《书影》卷一:“詩文照映﹐使山水神情﹐無所遁避其間﹐真是合作。”{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离骚经>章句序》:“蓋‘離’者﹐分闊之謂﹐欲擺脱憂愁而遁避之﹐與‘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 遁退-汉语大词典

    遁退

    【1】逃跑退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七月﹐賊皆遁退。”

  • 遁辭-汉语大词典

    遁辭

    亦作“[遯詞]”亦作“[遯辭]”亦作“[遁詞]”【1】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講學家見之﹐又作何遁詞耳。”{艾青}《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爲文﹐匆遽張皇﹐盈篇累牘﹐迄乎終篇﹐則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其所武斷﹐莫非遯詞。”{巴金}《秋》二二:“{周伯清}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後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辭詣府﹐悉將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宋}{张载}《语录钞》:“遁辭者無情﹐只是他自信﹐元無所執守。”

  • 遁走-汉语大词典

    遁走

    亦作“[遯走]”【1】犹逃走。{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金陵}之拔也﹐僞{忠王}{李秀成}偕一僮遁走{方山}。”{明}{唐顺之}《三沙贼遁疏》:“{三沙}殘賊圍困窮逼……乘潮由{三沙}北面{跚港}地方往{北洋}遯走去訖。”《梁书·元帝纪》:“丙寅﹐{詧}遁走。”《史记·匈奴列传》:“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2】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哪吒太子}之乘風火輪﹐{土行孫}之遁走地中。”

  • 遁潰-汉语大词典

    遁潰

    【1】败退,溃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相持數月﹐賊勢窮﹐皆遁潰。”

  • 遁形-汉语大词典

    遁形

    亦作“[遯形]”【1】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漢}時﹐{解如辜}﹑{張貂}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户﹐此後世遁形之祖也。”《艺文类聚》卷三七引{南朝}{齐}{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亦有羽化蜕蟬﹐觸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劍杖。”《太平广记》卷七八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徑往修謁﹐意者脱爲{晉公}不禮﹐即當遁形而去。”【2】犹言隐藏形体。{晋}{郭璞}《江赋》:“{岷}精垂曜於東井﹐{陽侯}遯形乎大波。”{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魎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宋}{苏舜钦}《永叔石月屏图》诗:“有如君上明﹐下燭萬類無遁形﹐光豔百世無虧盈。”{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無隱謨﹐物無遁形。”

  • 遁呪-汉语大词典

    遁呪

    【1】指遁甲术之符咒。{清}{黄轩祖}《游梁琐记·内黄大盗》:“{陶}呐呐唸遁呪﹐{泮}亦呪解之。”

  • 遁疚-汉语大词典

    遁疚

    【1】隐藏的疾病。{宋}{方岳}《深雪偶谈》:“{醫和}之目﹐無復遁疚﹐理固然也。”

  • 遁跡藏名-汉语大词典

    遁跡藏名

    【1】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辭賞﹐遁跡藏名。”

  • 遁竄-汉语大词典

    遁竄

    亦作“[竄]”【1】犹逃窜。{清}{焦循}《忆书》三:“村人皆遁竄﹐止一人在。”{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張景}〕遂改姓名{李田}﹐遁竄四海。”{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字音假借》:“遁竄可作竄。”《晋书·皇甫谧传》:“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

  • 遁名改作-汉语大词典

    遁名改作

    【1】窜改物名,改变作品。《孔子家语·刑政》:“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王肃}注:“變言與物名也。”

  • 遁守-汉语大词典

    遁守

    亦作“[遯守]”【1】犹退守。{明}{梅鼎祚}《玉合记·通讯》:“下官遯守東隅﹐師徒左次﹐坐觀賊敗﹐生戴君讎﹐何如泛五湖之舟﹐歸南岡之步。”

  • 遁奔-汉语大词典

    遁奔

    【1】犹逃奔。《魏书·尉元传》:“{善居}遁奔{茱萸}﹐仍與{張引}東走{武原}。”

  • 遁流-汉语大词典

    遁流

    亦作“[遯流]”【1】犹遁世。{宋}{叶適}《宿觉庵记》:“余老矣﹐病而力不給﹐惰而志不進﹐豈非不復知以古人自期而遯流汩没於異方之學者哉?”

  • 遁變-汉语大词典

    遁變

    【1】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籤》卷四四:“流形遁變﹐變養華元。”《云笈七籤》卷五三:“解形遁變﹐追飛躡浮。”

  • 遁散-汉语大词典

    遁散

    亦作“[遯散]”【1】谓隐匿散失。{宋}{叶適}《彭子复墓志铭》:“初﹐{子復}能勝冠﹐東南之學起。昔之宿聞腐見皆已遯散剽剥﹐奇論新説忽焉交列横布。”【2】犹逃散。{宋}{叶適}《南安军三先生祠堂记》:“其治{南安}﹐劇賊遁散﹐兵不用。”

  • 遁逃-汉语大词典

    遁逃

    亦作“[逃]”亦作“[遯迯]”亦作“[遯逃]”亦作“[遁迯]”【1】犹逃走。{清}{陈维崧}《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風蕭瑟﹐儘堂燕幕烏遯迯無術。”{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汉}{焦赣}《易林·大壮之未济》:“背室棄家﹐遁迯出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讒人達﹐賢能遁逃國乃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秦}﹐懼而遯逃﹐無所容跡。”《汉书·匈奴传下》:“如其後嗣逃竄伏﹐使於中國不爲叛臣。”{颜师古}注:“﹐﹐古遁字。”

  • 遁詞-汉语大词典

    遁詞

    亦作“[遯詞]”【1】见“遁辭”。

  • 遁芝-汉语大词典

    遁芝

    【1】道教指人体五脏﹑九孔和八脉。《黄庭内景经·隐藏》:“三氣徘徊得神明﹐隱龍遁芝雲琅英。”{务成子}注:“五藏﹑九孔﹑八脉爲内芝﹐故曰遁芝。”

  • 遁幽-汉语大词典

    遁幽

    【1】犹遁隐。{唐}{吕令问}《府庭双石榴赋》:“空遁幽以獨美﹐抱甘香而自捐。”

  • 遁世隱居-汉语大词典

    遁世隱居

    【1】避世而深居不仕。{元}{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門宴坐無傷道﹐遯世幽居也是賢。”{北齐}{刘昼}《新论·遇不遇》:“{齊}之{華士}﹐棲志丘壑﹐而{太公}誅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隱居﹐竟不逢時。”亦作“[遁世幽居]”﹑“[遯世幽居]”。

  • 遁影-汉语大词典

    遁影

    【1】指隐没不清的影子。《艺文类聚》卷八引{晋}{应贞}《临丹赋》:“清波引鏡﹐形無遁影。”【2】犹言隐藏形影。{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安心樂土﹐遁影靈關。”

  • 遁天倍情-汉语大词典

    遁天倍情

    亦作“[遯天倍情]”【1】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一本作“遯”。{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陆德明}释文:“遯天﹐徒遜反﹐又作遁。”{陈鼓应}今注:“一説背情。如{林希逸}説:‘背棄其情實。倍與背同。’按古書倍﹑背通用。”{严复}《原强》:“故其既入{中國}也﹐雖名爲之君﹐然數傳以後﹐其子若孫﹐雖有祖宗之遺令切誡﹐往往不能不厭勞苦而事逸樂﹐棄惇德而染澆風﹐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漸摩而與漢物化者寡矣。”

  • 遁迹空門-汉语大词典

    遁迹空門

    【1】见“遁入空門”。

  • 遁邁-汉语大词典

    遁邁

    【1】犹言远走高飞。《六度集经》卷五:“〔國王曰:〕‘吾之遁邁﹐國境咸康﹐將誰有患乎!’”

  • 遁野-汉语大词典

    遁野

    亦作“[遯野]”【1】谓隐居民间。{清}{阎尔梅}《戊申人日》诗:“遯野有情看拾翠﹐封侯無相寫{凌烟}。”

  • 遁逸-汉语大词典

    遁逸

    亦作“[遯逸]”【1】放纵;不可约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爲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2】退走;逃走。{宋}{叶適}《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鹽商不敢行﹐傳言虜且犯{通}{泰}﹐而提舉官相繼遯逸﹐鹽利大乏。”{何其芳}《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爲報。”亦指消失。《梁书·侯景传》:“賊黨大喜﹐告{景}曰:‘西師懼吾之强﹐必欲遁逸﹐不擊﹐將失之。’”【3】散失;遗漏。{宋}{叶適}《<巽岩集>序》:“凡實録﹑正史﹑官文書﹐無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記﹐旁互參審﹐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隨卷較然。”【4】避世隐居。{南朝} {宋}{谢灵运}《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長寄心於雲霓。”《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羣而遁逸。”{王逸}注:“遁去風俗﹐獨隱存也。”《晋书·李重传》:“外無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節。”{宋}{苏舜钦}《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見聞﹐今陛下垂詔而雜舉之﹐是欲使之自見聞也。”

  • 遁民-汉语大词典

    遁民

    【1】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爲四事故:一爲壽﹐二爲名﹐三爲位﹐四爲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张湛}注:“違其自然者也。”一本作“遁人”。{杨伯峻}集释:“‘民’本作‘人’﹐{敦煌}殘卷作‘民’。{王重民}曰:‘人’應作‘民’﹐{宋}本未回改{唐}諱。”

  • 遁棄-汉语大词典

    遁棄

    【1】犹失去。{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昔者{越國}遁棄宗廟﹐身爲窮虜。”

  • 遁身遠跡-汉语大词典

    遁身遠跡

    【1】犹言避世隐居。{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窮水絶處﹐慕{王霸}﹑{梁鴻}夫婦﹐賡《麥秀》﹑《五噫》之歌﹐將遁身遠跡以自娱佚。”

  • 遁陰匿景-汉语大词典

    遁陰匿景

    【1】隐藏形迹。{晋}{陆云}《南征赋》:“遁陰匿景﹐静言勿譁。”

  • 遁敗-汉语大词典

    遁敗

    【1】犹败退。{唐}{韩愈}《刘统军碑》:“公爲陳方﹐應變爲械﹐與之上下﹐寇無所賴﹐遂至遁敗。”

  • 遁樂-汉语大词典

    遁樂

    【1】犹言淫纵逸乐。《汉书·谷永传》:“閔免遁樂﹐晝夜在路。”{颜师古}注:“遁﹐流遁也。”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遯樂”﹐{颜师古}注:“遯樂﹐言流遯爲樂也。”

  • 遁戢-汉语大词典

    遁戢

    【1】犹隐匿。《新唐书·隐逸传序》:“{唐}興﹐賢人在位衆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 遁世無悶-汉语大词典

    遁世無悶

    亦作“[遯世無悶]”【1】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諸君只要常常懷箇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亦作“[遁俗無悶]”﹑“[遁逸無悶]”。{南朝} {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易·乾》:“不成乎名﹐遯世無悶。”{孔颖达}疏:“謂逃遯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 遁母-汉语大词典

    遁母

    【1】指女遁甲神。{明}{陶宗仪}《辍耕录·遁母》:“{錢唐}{戴厚甫}{淳}﹐{鄧文肅公}之壻也﹐精遁甲法。{戴}之母常寢處樓上﹐忽一夕﹐驚見紅光貫室﹐急開幃﹐細視之﹐乃是一婦人﹐獨立榻前﹐自拔金釵遺母﹐既而無所見。母以語{戴}。答曰:‘適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見﹐某必不久於人世矣。’由此悒悒不樂﹐逾數月﹐果卒。”

  • 遁上-汉语大词典

    遁上

    【1】谓避而不见在上位者;与在上位者不合作。《韩非子·八说》:“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

  • 遁俗-汉语大词典

    遁俗

    【1】犹言逃避世俗。{清}{方履籛}《陆祁生宣南话旧图序》:“徇名未甘﹐遁俗已晩。”《南史·谢弘微传论》:“{敬沖}出入三代﹐驟經遷革﹐遁俗之志﹐無聞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貨財之累。”《艺文类聚》卷五七引{汉}{王粲}《七释》:“{潛虚丈人}﹐違世遁俗﹐恬淡清玄﹐渾沌淳樸。”

  • 遁仙-汉语大词典

    遁仙

    【1】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艺文类聚》卷九四引{南朝}{梁}{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遁仙託稱﹐妖寇馮名。”{清}{方履籛}《鹤楼雅集图记》:“{吴}{楚}之濱﹐樓觀之美﹐足以靚遁仙﹑廓幽抱者﹐殆以十計﹐而{黄鶴樓}爲最雄。”

  • 遁俗無悶-汉语大词典

    遁俗無悶

    【1】见“遁世無悶”。

  • 遁飾-汉语大词典

    遁飾

    【1】欺蒙掩饰。{郑观应}《盛世危言·间谍》附录《申报·行军以间谍为先》:“欲料敵情﹐使無遁飾﹐豈有他道哉?亦在乎多派間諜而已矣。”{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上》:“每届年終﹐將交涉各案……互相考證﹐庶枉直是非無能遁飾。”{清}{林则徐}《拿獲越狱人犯郑毛子审明定拟折》:“嚴詰不移﹐案無遁飾。”

  • 遁天-汉语大词典

    遁天

    【1】谓违背自然规律。{章炳麟}《訄书·别录甲》:“若{元}時{閔本}﹑{黄冔}﹑{鄭玉}﹑{趙弘毅}之倫﹐以文學食禄﹐或絶意仕進﹐不受徵幣﹐及{明}師舉{徽州}﹐至入京﹐誅胡{元}﹐天下昭蘇﹐而方牽帥婦稚繫組自殞﹐此則所謂悖德遁天﹐以訓則逆者邪!”

  • 遁跡空門-汉语大词典

    遁跡空門

    【1】见“遁入空門”。

  • 遁迯-汉语大词典

    遁迯

    亦作“[遯迯]”【1】见“遁逃”。

  • 遁天妄行-汉语大词典

    遁天妄行

    【1】谓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南朝} {宋}{宗炳}《明佛论》:“皆違理謬感﹐遁天妄行﹐彌非真有矣。”

  • 遁匿-汉语大词典

    遁匿

    亦作“[遯匿]”【1】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文榮}與其從子{天龍}﹑{惠連}等三人﹐葉家將{寶夤}遁匿山澗﹐賃驢乘之﹐晝伏宵行。”{{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倫﹐初則奔走竄逸﹐遁匿恐後﹐繼則俯首帖耳﹐扶犁服軛。”《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處官司並不追求來歷﹐往往奉承應付﹐比及知覺﹐其人已行遁匿。”{李根源}《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爾愷}遯匿民間﹐爲講武生{何儼然}等搜獲。”

  • 遁肥-汉语大词典

    遁肥

    亦作“[遯肥]”【1】犹肥遯。语出《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后指隐退。{陈衍}《元诗纪事·洪德章》:“{洪吾圃}先生當{有宋}末運﹐不樂仕進﹐遯肥蓄識﹐以詩律自鳴。”{宋}{胡錡}《耕禄稿·拟犁春知犍为郡兼劝农使诰》:“爾剛木近仁﹐遯肥空谷﹐神光牛背﹐訛寢莫羈。”

  • 遁情-汉语大词典

    遁情

    【1】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數暴師不告勞﹐料敵無遁情﹐善任將﹐必其功﹐蓋{黄帝}之兵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增減離合﹐以度求數﹐數無遁情矣。”{章炳麟}《訄书·学蛊》:“{軾}也使人跌逿而無主﹐設兩可之辯﹐仗無竆之辭﹐遁情以笑﹐謂道可見端而不覩其尾。”

  • 遁夫-汉语大词典

    遁夫

    亦作“[遯夫]”【1】隐居之人。{宋}{叶適}《送赵景明知池陵县》诗:“田園多遯夫﹐未必抱奇藴。”

  • 遁思-汉语大词典

    遁思

    【1】引申为退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文公}與公書云:‘更能不以樂天知命之樂﹐而忘與人同憂之憂﹐毋過於優游﹐毋決於遁思﹐則區區者﹐猶有望於斯世也。’”【2】迁移;离去。《诗·小雅·白驹》:“慎爾優游﹐勉爾遁思。”{朱熹}集传:“遁思﹐猶言去意也。”

  • 遁甲-汉语大词典

    遁甲

    【1】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南北朝}。神其说者,以为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玄女},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後汉书·方湑擏n:“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虚之術,及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今書《七志》有《遁甲經》。”{前蜀}{贯休}《古塞下曲》之一:“下營依遁甲,分帥把{河}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誇遁甲術者,謂人能入地奔馳。”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

  • 遁神-汉语大词典

    遁神

    【1】即遁甲神。{明}{陶宗仪}《辍耕录·遁母》:“母以語{戴}。答曰:‘適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見﹐某必不久於人世矣。’”

  • 遁跡-汉语大词典

    遁跡

    亦作“[遯跡]”【1】见“遁迹”。

  • 遁法-汉语大词典

    遁法

    【1】犹违法。{清}{侯玄涵}《夏允彝传》:“或鉅猾朋賊﹐舞禁遁法﹐簡剔若神﹐把三尺岌然﹐不能毛髮撼也。”【2】指隐形藏身之法。{明}{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上:“{李福達}善遁法﹐改姓名﹐逃至{松}郡﹐舘於{孫雪牕}家。”{明}{陆延枝}《说听》卷上:“{鍾髽髻}者﹐{乾州}人﹐隱於{終南山}﹐有遁法。”

  • 遁亡-汉语大词典

    遁亡

    亦作“[遯亡]”【1】逃亡。《新唐书·突厥传上》:“{高宗}責曰:‘{頡利}敗﹐爾不輔﹐無親也;{延陀}破﹐爾遯亡﹐不忠也。’”《东观汉记·刘恺传》:“故{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當父{般}爵﹐而稱父遺意﹐致國弟{憲}﹐遯亡七年﹐所守彌固。”【2】犹散失。{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氣潛遁亡﹐半夜忽發霍。”

  • 遁榮-汉语大词典

    遁榮

    【1】犹言逃避荣禄。{汉}{应劭}《风俗通·十反序》:“{甯戚}商歌以干禄﹐{顔闔}踰墻而遁榮。”《云笈七籤》卷一〇四:“君遠秀遁榮﹐無疲於心﹐潛形幽嶽﹐静思萬林。”

  • 遁暑-汉语大词典

    遁暑

    【1】犹避暑。{三国} {魏}{曹植}《蝉赋》:“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

  • 遁免-汉语大词典

    遁免

    【1】犹逃脱。{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是夜又值逆風﹐礮破其二桅大船二﹐杉板小船五﹐其被小舟圍焚遁免之大船一﹐火輪船一。”《南史·恩倖传·孔範》:“明日﹐{範}以其徒居中﹐以抗{隋}師﹐未陣而北﹐{範}脱身遁免。”

  • 遐遁-汉语大词典

    遐遁

    亦作“[遐遯]”【1】远远地逃离。{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豺狼當路﹐則麒麟遐遁。”{唐}{敬括}《羡鱼赋》:“網無及則魚以遐遁﹐魚已遁而人猶未忘。”【2】谓隐居不仕。《宋书·傅亮传》:“{漆園}外{楚}﹐忌在龜犧;{商洛}遐遯﹐畏此駟馬。”{唐}{梁肃}《梁高士碣》:“作歌不可以遺患﹐故適{越}以遐遯;遐遯不可以不粒﹐故寄食於杵臼。”

  • 遠遁-汉语大词典

    遠遁

    亦作“[遠遯]”【1】逃往远处。《汉书·韦玄成传》:“單于孤特﹐遠遁於幕北。”{晋}{陆机}《辨亡论上》:“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迹遠遁。”《花月痕》第十三回:“且説{慧如}遠遁之時﹐正是羣醜自屠之日。”《汉书·赵充国传》:“寄託遠遯﹐骨肉離心﹐人有畔志。”{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续台州民变馀记》:“自是民心惶惑﹐一日數驚﹐扶老携幼﹐號泣遠遯者﹐蓋道路不絶矣。”

  • 遜遁-汉语大词典

    遜遁

    【1】见“遜遯”。

  • 遵遁-汉语大词典

    遵遁

    亦作“[遵循]”【1】逡巡。却退貌。《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黄帝}避席﹐遵循而卻。”《管子·小问》:“公遵遁繆然遠﹐二三子遂徐行而進。”{郭沫若}等集校引{王念孙}曰:“遵遁與逡巡同。”

  • 詖遁-汉语大词典

    詖遁

    【1】邪说遁辞。{明}{宋濂}《永思堂记》:“出言之間﹐則必自思曰:此當合於正﹐不可流於詖遁﹐恐辱吾父也。”

  • 謬遁-汉语大词典

    謬遁

    【1】谓进退诡诈。《六韬·奇兵》:“長關遠候﹐暴疾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

  • 離世遁上-汉语大词典

    離世遁上

    【1】超脱世俗﹐回避君上。《韩非子·八说》:“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陈奇猷}集释:“《難一篇》:‘{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五往乃得見之。’即離世遁上而高傲者。”

  • 隱遁-汉语大词典

    隱遁

    亦作“[隱遯]”【1】隐匿身形。{李文翔}《新排长》:“上等兵翻身跳下车去﹐奔小径钻进了树林﹐在一簇灌木丛后﹐身影隐遁了。”《西游记》第八回:“衆神各歸本處﹐把土地趕在城隍廟裏暫住﹐他師徒們隱遁真形。”《後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風角﹑遁甲”{唐}{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2】隐居远避尘世。《後汉书·宣秉传》:“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何其芳}《画梦录·梦後》:“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莊户﹐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後汉书·列女传·王霸妻》:“{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遯。”

  • 金遁-汉语大词典

    金遁

    【1】五遁之一。道教遁形之术。{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漢}時﹐{解奴辜}﹑{張貂}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户﹐此後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惟土遁最捷﹐蓋無處無土也。”

  • 鑿坏以遁-汉语大词典

    鑿坏以遁

    【1】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顔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唐}{元结}《问进士》:“何人鑿坯而遁﹐何人終日掃門?”{汉}{扬雄}《解嘲》:“故士或自盛以橐﹐或鑿坏以遁。”亦作“[鑿坏而遁]”﹑“[鑿坯而遁]”。《老残游记》第二回:“試問﹐與那鑿坏而遁﹐洗耳不聽的有何分别呢?”

  • 鑿坯而遁-汉语大词典

    鑿坯而遁

    【1】见“鑿坏以遁”。

  • 鑿坏而遁-汉语大词典

    鑿坏而遁

    【1】见“鑿坏以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