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貉

貉(貉)是什么意思

  • 貉-古文观止词典

    貉hé

    【词性】:名词

    兽名。外形似狐,毛厚而温滑,可以制裘,是一种贵重的毛皮兽(1)。《苏秦以连横说秦》: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北边有胡貉、代马的资财。

  • 貉-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貉hé

    兽名。形似狐,也叫狸。《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于~,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也指貉的皮革。《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仲由。)

  • 一丘之貉-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丘之貉yī qiū zhī hé

    【释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鲁迅《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 貉1-现代汉语大词典

    貉1hé

    【释义】:

    又称狗獾。哺乳动物。体长65厘米~80厘米。外形像狐,但身体较胖,尾较短。耳小,嘴尖,两颊有长毛。体毛棕灰色,四肢和胸腹部近黑色。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夜晚外出活动,食鱼、鼠、蛙和野果、杂草等。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是重要的毛皮兽。

  • 貉2-现代汉语大词典

    貉2háo

    【释义】:

    见“貉子”、“貉绒”。

  • 貉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貉子háo zi

    【释义】:

    貉的通称。参见“貉1”。

  • 貉绒-现代汉语大词典

    貉绒háo róng

    【释义】:

    除去硬毛的貉子毛皮,质地轻软,是珍贵的衣裘材料。

  • 貉3-现代汉语大词典

    貉3

    【释义】:

    同“貊”。

  • 一丘貉-汉语大词典

    一丘貉

    【1】见“一丘之貉”。

  • 一邱之貉-汉语大词典

    一邱之貉

    【1】见“一丘之貉”。

  • 一丘之貉-汉语大词典

    一丘之貉

    【1】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貶义。丘,亦作“邱”。《汉书·杨恽传》:“古與今﹐如一丘之貉。”{颜师古}注:“言其同類也。”{清}{吴伟业}《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誰鳳誰梟。”{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無孔不鑽。志局書局同文﹐機器招商開礦﹐皆一邱之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亦省作“[一丘貉]”。{清}{江湜}《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來﹐作者少先覺﹐工拙雖自殊﹐要是一丘貉。”{章炳麟}《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舊耶﹐等此一丘貉。”

  • 表貉-汉语大词典

    表貉

    亦作“[表狢]”亦作“[表禡]”【1】古代田猎或出征,于阵前或营前立望表以祭神,谓之表貉。《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時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爲位。”{郑玄}注:“貉﹐師祭也。”《周礼·夏官·大司马》:“有司表貉。”{郑玄}注:“表貉﹐立表而貉祭也。”《隋书·礼仪志一》:“宗廟以黄﹐社稷以黝﹐散祭祀用純﹐表狢磔禳用厖。”《隋书·礼仪志三》:“既陣﹐皆坐﹐乃設驅逆騎﹐有司表狢於陣前。”{晋}{傅玄}《仲春振旅》诗:“蒐田表禡﹐申法誓﹐遂圍禁﹐獻社祭。”

  • 九貉-汉语大词典

    九貉

    【1】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北方曰貉﹑狄。”

  • 厥貉-汉语大词典

    厥貉

    【1】{春秋}地名。在今{河南省}{项城县}西南。《春秋·文公十年》:“冬﹐{狄}侵{宋}﹐{楚子}﹑{蔡侯}次於{厥貉}。”《公羊传》作“屈貉”。

  • 北貉-汉语大词典

    北貉

    【1】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汉书·高帝纪上》:“{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颜师古}注:“{應劭}曰:‘{北貉}﹐國也。’{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貉類也。”

  • 大貉小貉-汉语大词典

    大貉小貉

    【1】{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相传其实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儒家以为{尧}{舜}之道为十税一﹐少于十税一为行{貉}之道。十四五税一为大{貉}﹐十二三税一为小{貉}。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徐彦}疏。《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亦作“[大貊小貊]”。《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謂之大{桀}小{桀};少于十税一﹐謂之大{貊}小{貊}。”

  • 小貉-汉语大词典

    小貉

    【1】见“大貉小貉”。

  • 夷貉-汉语大词典

    夷貉

    【1】即夷貊。《管子·小称》:“審行之身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汉书·李广传》:“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鄰國。”

  • 四貉-汉语大词典

    四貉

    【1】犹四夷。《汉书·礼乐志》:“隅辟越遠﹐四貉咸服。”

  • 國貉-汉语大词典

    國貉

    【1】即知声虫。地蛹。《尔雅·释虫》:“國貉蟲蠁。”{邢昺}疏:“此蛹蟲也。今俗呼爲蠁﹐一名國貉﹐一名蟲蠁。《説文》云:‘知聲蟲也。’”

  • 狐襟貉袖-汉语大词典

    狐襟貉袖

    【1】泛指毛皮制成的衣服。{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之五:“狐襟貉袖腥復膻﹐晝披行兮夜披卧。氈帳時移無定居﹐日月長兮不可過。”

  • 狐貉-汉语大词典

    狐貉

    亦作“[狐狢]”【1】兽名。狐与貉。{汉}{刘向}《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處也。”{晋}{葛洪}《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澤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間。”{清}{孙枝蔚}《行路诗》:“老客縱歸情異昨﹐引領首丘愧狐貉。”【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朱熹}集注:“以狐貉之皮爲裘﹐衣之貴者。”{汉}{王褒}《圣主得坚臣颂》:“狐狢之煖者﹐不憂至寒之淒愴。”{清}{孙枝蔚}《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嘗慙蠧魚。”

  • 濊貉-汉语大词典

    濊貉

    【1】见“濊2貊”。

  • 胡貉-汉语大词典

    胡貉

    亦作“[胡貊]”亦作“[胡狢]”【1】古代称北方各民族。《淮南子·齐俗训》:“{胡}﹑{貉}﹑{匈奴}之國﹐縱體拖髮﹐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荀子·强国》:“今{秦}南乃有{沙羡}與俱﹐是乃{江}南也﹐北與{胡}{貉}爲隣﹐西有{巴}{戎}。”《晏子春秋·谏下一》:“今夫{胡}{狢}{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傷。”{张纯一}校注:“{孫}云:狢當爲貉。”{宋}{苏辙}《颍州择胜亭诗》:“{胡}{貊}之民﹐駕車以遊﹐外纏毳韋﹐内輯貂鼬。”《後汉书·祭肜传论》:“〔{祭肜}〕且臨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請符以立信﹐{胡}{貊}數級於郊下。”

  • 氐土貉-汉语大词典

    氐土貉

    【1】神话传说中二十八宿神之一。《西游记》第六五回:“{角木蛟}急唤:‘兄弟們!怪物來了!’{亢金龍}﹑{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各執兵器﹐一擁而上。”

  • 穢貉-汉语大词典

    穢貉

    【1】古时东夷国名。《管子·小匡》:“北至{孤竹}﹑{山戎}﹑{穢貉}﹑{拘秦夏}。”《史记·匈奴列传》:“{漢}使{楊信}於{匈奴}。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爲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絶{胡}與{羌}通之路。”{张守节}正义:“即{玄菟}﹑{樂浪}二郡。”

  • 蠻貉-汉语大词典

    蠻貉

    【1】见“蠻貊”。

  • 貉-汉语大词典

    【1】见“貉2子”﹑“貉2絨”。

  • 貉-汉语大词典

    《廣韻》莫白切,入陌,明。【1】古代北方部族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史记·匈奴列传》:“{趙襄子}踰{句注}而破{并}{代},以臨{胡}{貉}。”{司马贞}索隐:“{貉}即{濊}也。”{章炳麟}《訄书·原人》:“東北絶{遼水},至乎{挹婁},豸種曰{貉}。”【2】北方古国名。《汉书·高帝纪上》:“{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颜师古}注:“{應劭}曰:‘{北貉},國也。梟,健也。’……{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貉}類也,音莫客反。”

  • 貉-汉语大词典

    通“[禡]”。《集韻》莫駕切,去禡,明。【1】古代军中祭名。《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郑玄}注:“表貉,立表而貉祭也……{鄭司農}云:‘貉,讀爲禡。禡,謂師祭也。書亦或爲禡。’”

  • 貉-汉语大词典

    《廣韻》下各切,入鐸,匣。【1】兽名。外形似狐,毛棕灰色。穴居于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昼伏夜出,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等。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现北方通称貉子。《逸周书·世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貉十有八。”《周礼·考工记序》:“橘踰{淮}而北爲枳,鸜鵒不踰{濟},貉踰{汶}則死,此地氣然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貉》:“貉生山野間。狀如狸,頭鋭鼻尖,斑色。其毛深厚温滑,可爲裘服。與獾同穴而異處,日伏夜出,捕食蟲物,出則獾隨之。”{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貉》:“貉,亦作狢,似貍,鋭頭尖鼻。性好睡,日伏夜出,捕食蟲類。毛色斑駮,其文上圓下方,質深厚温滑,可爲裘。”

  • 貉子-汉语大词典

    貉子

    【1】詈词。犹言貉崽。{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孫秀}降{晉}﹐{晉武帝}厚存寵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篤。妻嘗妒﹐乃駡{季}爲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復入。”《北史·王罴传》:“聞閤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道卧﹐貉子那得過!’”{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江}南{運河}而東﹐相輕賤則呼貉子。”

  • 貉絨-汉语大词典

    貉絨

    【1】拔去硬毛的貉子皮,质地轻软,是珍贵的毛皮,可制衣裘。

  • 貉睡-汉语大词典

    貉睡

    【1】喻人好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貉》:“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復寐。故人好睡者謂之貉睡﹐俗作渴睡﹐謬矣。”

  • 貉裘-汉语大词典

    貉裘

    【1】貉皮制成的衣服。{清}{徐乾学}《怀友人远戍》诗:“邊城日日聽鳴笳﹐極目{辰韓}道路賒。三貉裘猶未煖﹐一生雪窖便爲家。”

  • 貉道-汉语大词典

    貉道

    【1】犹貊道。《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朱熹}集注:“{貉}﹐北方夷狄之國名也。”

  • 貉同丘-汉语大词典

    貉同丘

    【1】见“貉一丘”。

  • 貉袖-汉语大词典

    貉袖

    【1】貉皮做的衣袖。{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五拍:“狐襟貉袖腥復膻﹐晝披行兮夜披卧。”【2】{宋}代一种前后襟和两袖都较短的衣服。《说郛》卷十九引{宋}{曾三异}《因话录》:“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爲之﹐仍用夾裏﹐或其中用緜者﹐以紫皂緣之﹐名曰貉袖。聞之起于御馬院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馭耳。”

  • 貉奴-汉语大词典

    貉奴

    【1】詈词。《晋书·陆机传》:“{超}({孟超})領萬人爲小都督﹐未戰﹐縱兵大掠。{機}録其主者。{超}將鐵騎百餘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

  • 貉一丘-汉语大词典

    貉一丘

    【1】《汉书·杨恽传》:“古與今如一丘之貉。”后用“貉一丘”谓同属一类,没有差别。{明}{吴幵}《优古堂诗话》:“{吕吉甫}云:‘南北戰争蝸兩角﹐古今興廢貉同丘。’”{宋}{苏轼}《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金}{元好问}《祖唐臣愚庵》诗:“{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清}{查慎行}《岁寒杂感》诗之九:“誰將正變溯源流﹐今古何殊貉一丘。”亦作“[貉同丘]”。

  • 貉隸-汉语大词典

    貉隸

    【1】司寇的属官,掌驯养猛兽之事。因从东北方少数民族俘虏中选任,故称。《周礼·秋官·貉隶》:“掌役服不氏而養獸﹐而教擾之﹐掌與獸言。”《周礼·秋官·序官》:“貉隸百有二十人。”{郑玄}注:“征東北夷所獲。凡隸衆矣﹐此其選以爲役員﹐其餘謂之隸民。”

  • 貉子-汉语大词典

    貉子

    【1】貉的通称。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外形似狐,毛棕灰色。穴居于河谷﹑山溪附近的疏林中。昼伏夜出,食鱼﹑鼠﹑蛙﹑虾﹑蟹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