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記)是什么意思
一記-汉语大词典
一記
【1】方言。表数量。犹一下,一次。多用于打﹑拍﹑踢等动作。《荡寇志》第二回:“孩兒又不當真要結果他﹐爹爹不許我動手﹐一記也不曾上身﹐太便宜了這厮!”{茅盾}《子夜》十一:“{赵伯韬}笑声住了﹐就是一脸的严肃﹐霍地站起来﹐在{刘玉英}肩头猛拍一记。”{翁澜前}《国脚容志行》:“他善于合作﹐常常以一记妙传来强化比赛的节奏﹐大大地开拓了进攻的路子。”
上記-汉语大词典
上記
【1】古代典籍。{汉}{王符}《潜夫论·思贤》:“然嘗觀上記﹐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夫何故哉?”{汪继培}笺:“《吕氏春秋·務本篇》云:‘嘗試觀上古記。’{高誘}注:‘上古記﹐上世古書也。’”
上記-汉语大词典
上記
【1】进呈奏记。{宋}{苏轼}《谢监司启》之一:“退屬紛縈﹐遂疎上記;遽叨榮問﹐徒益厚顔。”
下記-汉语大词典
下記
【1】古代上级给下级的文书谓下记。《後汉书·钟离意传》:“〔{鍾離意}〕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汉}{王充}《论衡·谢短》:“文吏不曉吏道﹐所能不過案獄考事﹐移書下記。”{清}{王筠}《菉友肊说》:“奏疏所以取記義者﹐古人施之上曰奏記﹐施之下曰下記。”
不可勝記-汉语大词典
不可勝記
【1】见“不可勝紀”。
表記-汉语大词典
表記
【1】标志。《史记·夏本纪》“行山表木”{唐}{司马贞}索隐:“表木﹐謂刊木立爲表記。”【2】信物,纪念品。《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郡王道:‘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爲證?’”{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我把這香羅帕包着一隻繡鞋兒﹐放在他懷中﹐以爲表記。”{清}{李渔}《意中缘·卷帘》:“妙!我的汗巾是臨了拿上去的﹐倒先畫起來﹐可見有意到我了﹐藏在袖中﹐就做他的表記。”
中記室-汉语大词典
中記室
【1】古官名。{南北朝}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頊}將 出﹐中記室{毛喜}馳入見{頊}。”{胡三省}注:“《五代志》:‘{梁}制﹐藩王國及庶姓有持節﹐府有中録事﹑中記室。’”《陈书·高祖纪上》:“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
主記-汉语大词典
主記
【1】主管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2】指担任财物出纳工作的人员。{元}{郑太和}《郑氏规范》:“設主記一人﹐以會貨泉穀粟出納之數。凡穀匣收滿﹐主記封記﹐不許擅開。”【3】犹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吏。{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後汉朔方太守碑阴》:“衙主記掾{楊綬}。”{唐}{李德裕}《掌书记厅壁记》:“以右拾遺{杜君}爲主記。”
博聞强記-汉语大词典
博聞强記
同“[博聞彊識]”【1】{清}{阮葵生}《茶馀客话·汪顾不薄今人》:“博聞强記﹐羣書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曹禺}《沉痛的悼念》:“他博聞强记﹐文采洋溢。”《韩诗外传》卷八:“人衆兵强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强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
内記室-汉语大词典
内記室
【1】称协助处理文书的婢女。{唐}{袁郊}《甘泽谣·红线》:“{唐}{潞州}節度使{薛嵩}家青衣{紅綫}者善彈阮咸﹐又通經史﹐{嵩}乃俾掌其牋表﹐號曰内記室。”
内記名-汉语大词典
内記名
【1】{清}代被保举的人或在军机处记名,或在吏部记名,在军机处记名者较易得官,称内记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原這{趙大人}也是一個{江南}候補道﹐號叫{嘯存}﹐這回進京引見﹐得了内記名出來。”
仙壇記-汉语大词典
仙壇記
【1】{唐}{颜真卿}楷书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的省称。{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康熙}丁酉﹑戊戌之間﹐各種楷書﹐俱有翻刻﹐如《樂毅論》﹐可謂無憾。《化度碑》﹑《仙壇記》﹐亦庶幾。”
佛記-汉语大词典
佛記
【1】佛的悬记,即佛的预言。{唐}{李峤}《为绛州刺史孔桢等上献食表》:“伏惟{金輪聖神皇帝}陛下﹐功掩大千﹐化高明一﹐憑五乘而馭羣品﹐秉六度而弘萬機﹐俯順人心﹐仰膺佛記。”
條記-汉语大词典
條記
【1】{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2】逐条记载。《通典·乐二》:“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恐諸曲名後致亡失﹐今輒條記存之於樂府。”
側記-汉语大词典
側記
【1】非当事人对某一事件从旁所作的记载﹑报道。如:这篇《天津市中小学文艺会演专场侧记》是新华社记者写的。
偏記-汉语大词典
偏記
【1】犹最憶。{前蜀}{魏承班}《黄钟乐》词:“偏記同歡秋月低。”【2】亦作“[偏紀]”。{唐}{刘知幾}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汉}{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裴松之}之註《三國》也﹐{劉孝標}之註《世説》也﹐偏記雜談﹐旁收博采﹐迨今藉以傳焉。”
傳記-汉语大词典
傳記
【1】泛指记载的文字。{宋}{张淏}《云谷杂记》卷四:“{秦}{漢}以前﹐箭矢已通稱﹐{魏}{晋}以下﹐見於傳記﹐不可具紀。”《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御射﹐頗讀傳記。”{唐}{韩愈}《南海神庙碑》:“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2】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濟顛}〕至今相傳之事甚衆﹐有傳記一本流于世。”{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析言紀傳﹐記志﹐總曰傳記之屬。”【3】经书的注释。{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傳記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數家﹐一家之中﹐又自爲參錯;古文準是。”《汉书·元后传》:“‘五經’傳記﹐師所誦説。”{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典記-汉语大词典
典記
【1】典籍要记。指重要的书籍典册。{明}{唐顺之}《重修瓜州镇龙祠记》:“龍之祠不秩於三代之典記﹐《禮》者﹐謂之四靈﹐蓋以爲鱗蟲之靈者耳。”{章炳麟}《辨诗》:“風與雅﹑頌﹑賦所以異者﹐三義皆因緣經術﹐旁涉典記﹐故{相如}﹑{子雲}小學之宗﹐以其緒餘爲賦。”
前記-汉语大词典
前記
【1】以前的记载。{汉}{刘向}《新序·节士上》:“{子臧}曰:‘前記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不失節﹐爲君非吾節也。’”【2】编著者在自己著作的正文前所加的说明﹑介绍一类文字。{鲁迅}《书信集·致赵家璧》:“中央怕《竖琴》前记﹐真是胆小如鼷。”{巴金}《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玄記-汉语大词典
玄記
【1】悬记,预言。玄,通“懸”。{唐}{于邵}《玉版玄记颂》:“神靈宣功﹐華芝獻壽;薦錫玄記﹐光資妙用。”
出何典記-汉语大词典
出何典記
【1】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後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辯﹐曾晝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邊孝先}﹐腹便便。嬾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爲姓﹐{孝}爲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静與{孔子}同意。師而可謿﹐出何典記?’”按﹐此有指斥所言荒唐无稽之意。
印記-汉语大词典
印記
【1】盖章的印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是以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柳青}《铜墙铁壁》第五章:“{金树旺}拿信离灯光更近点一看﹐后边的长形印记是‘绥德分区支前委员会’。”{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三》:“其曾孫{和惇}家藏諸書﹐皆{魯公}舊物﹐末有印記甚完。”《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瞧那黄布口袋……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2】痕迹;标记。{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客观地描写人﹐却不可避免地在人物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霍达}《公子扶苏》第一章:“轻快的马蹄﹐在沙滩上留下一串印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每件武器也都带着光荣不朽的历史印记﹐标志着几十年{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3】公章;图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叙古今公私印记》。《宋史·舆服志六》:“請令有司製州縣官合用印記﹐舊印非所當用者﹐毁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今之印記多不如制。”{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二章:“当{魏组长}请{黄堡}区委和区公所的代表颁发印记的时候……{梁三}老汉拍手了。”
切記-汉语大词典
切記
【1】谓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這是{鶯脰湖}唱和的詩……我還切記得{趙雪齋}先生是分的‘八齊’。”【2】谓务必牢记。{元}{元怀}《拊掌录》:“孩兒輩切記之﹐是年且莫教我喫冷湯水。”{宋}{何薳}《春渚纪闻·陇州鹦歌》:“你到京師﹐切記爲我傳語通判宅眷。”{瞿秋白}《最低问题》:“只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能保证{中国}民族不成亡国奴。切记切记!”
劄記-汉语大词典
劄記
亦作“[剳記]”【1】读书笔记。{清}{宋荦}《<香祖笔记>序》:“公退之暇﹐輒見其著書自娱﹐殆無虚日。聲詩古文而外﹐間隨筆爲劄記﹐要必貫串經史﹐表章文獻﹐即一名一物﹐異日可垂典故﹑備法戒者﹐仍録之。”{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績學之士﹐讀書必有剳記﹐以記所得著所疑。”按﹐劄记亦兼质疑议论﹐每成宏著。{清}{赵翼}有《廿二史劄记》﹐为史学名作。
受記-汉语大词典
受記
【1】亦作“[受紀]”。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諸神受記。”{明}{唐顺之}《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諸神將受紀﹐四海共迎祥。”【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唐}{李邕}《嵩岳寺碑》:“密意所傳稱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長老知是{范道}要求受記﹐故此晝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經上常説:‘受記成佛。’你能受記﹐就能成佛;你不受記﹐就不能成佛。”
地記-汉语大词典
地記
【1】有关地理的记载。{宋}{曾巩}《南轩记》:“下至兵權曆法﹐星官藥工﹐山農野圃﹐方言地記﹐佛老所傳﹐吾悉得於此。”据{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藥”应作“樂”。《南史·任昉传》:“{昉}撰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百三十卷。”
場記-汉语大词典
場記
【1】指摄制影片或排演话剧时,记录摄影情况或排演情况的工作。也指做这项工作的人。
塋記-汉语大词典
塋記
【1】墓志的一种。{清}{王芑孙}《碑版广例·茔记兆记之例》:“{漢}{魏}以來﹐有墓碑﹐有墓誌﹐無塋記之名……塋記立名﹐自{李陽冰}始。其文簡質﹐無銘辭﹐爲後來葬記之所從出。”
墳記-汉语大词典
墳記
【1】古代的典籍和记载。《後汉书·方术传序》:“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
壁記-汉语大词典
壁記
【1】嵌在墙上的碑记。{唐}{元稹}《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诗:“壁記欲題三漏合﹐吏人驚問十年來。”{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壁记》:“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叙官秩創置及遷授始末﹐原其作意﹐蓋欲著前政履歷﹐而發將來健羡焉。”【2】州县官署也有壁记。如{唐}{柳宗元}有《武功县丞壁记》﹑《馆驿使壁记》等。
封記-汉语大词典
封記
【1】封缄标记。{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命僕取以還﹐封記如初。”{晋}{王嘉}《拾遗记·夏禹》:“{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水浒传》第十回:“倉廒内自有官司封記﹐這幾堆草一堆堆都有數目。”
大事記-汉语大词典
大事記
【1】把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等顺序记载﹐以便查检的材料。如:辛亥革命大事记。
失記-汉语大词典
失記
【1】谓记载遗漏。{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一·十典文衡》:“{弇州}盛事又記{梁文康}{正德}戊辰﹑甲戌兩主會試是矣;然{文康}{弘治}壬子﹑辛酉又兩主{順天}鄉試竟亦失記﹐何也?”【2】忘记;遗忘。{清}{纳兰性德}《念奴娇·废园有感》词:“梅豆圓時﹐柳綿飄處﹐失記當時約。”{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御史方伯相殴》:“{王}奮拳擊之﹐{顧}不能勝……有邑令{倪}姓者﹐名失記﹐司外簾﹐力爲解勸。”
奏記-汉语大词典
奏記
【1】{汉}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奏之爲言進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書﹐於公府曰奏記﹐於郡將曰奏牋﹐其他爲白事。”《汉书·朱博传》:“文學儒吏﹐時有奏記稱説云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牋。”【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賀}即位﹐以行淫亂廢﹐{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諸大臣議所立﹐未定。{吉}奏記{光}。”{汉}{王充}《论衡·对作》:“《論衡》之人﹐奏記郡守﹐宜禁奢侈﹐以備困乏。”{清}{钱谦益}《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記大司農{李汝華}曰:‘每歲{廣東}解金花銀兩恭進大内﹐此近例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是以彌年不敢奏記。”
古記-汉语大词典
古記
【1】记载古事的书籍。《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教授者﹐在所爲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2】旧时留下的记号。《四游记·灵光在斗梓宫投胎》:“若無三般古記﹐便不是我送来的。”【3】旧话;故事。《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還説了一大些不該休了老婆﹐不該替人寫休書的古記哩。”{清}{方苞}《七思·妻蔡氏》:“晝娱姑兮誦古記﹐夜助我兮龡荆燧。”《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到晚來便講些老話兒﹐説些古記兒﹐引得他困了好睡。”
史記-汉语大词典
史記
【1】记载历史的书。《书序》:“約史記而修《春秋》。”《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张守节}正义:“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宋}{曾巩}《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記册書﹐國家之典……傳之萬世﹐宜有論次。”【2】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
史氏記-汉语大词典
史氏記
【1】指史籍。{宋}{曾巩}《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少力學六藝﹑百子﹑史氏記﹑鍾律。”
嘿記-汉语大词典
嘿記
【1】不出声地记在心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素曉音律﹐將兩手按節﹐把樂聲一一嘿記了。”
國記-汉语大词典
國記
【1】指编年史一类的国史。《北史·魏纪三·孝文帝》:“詔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體。”
圖記-汉语大词典
圖記
【1】方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唐}{韩愈}《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斷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圖記﹐言{漢}{荆州}{劉表}{景昇}之立。”【2】印章的一种。《清会典·礼部九·铸印局》:“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寳﹐二曰印﹐三曰關防﹐四曰圖記﹐五曰條記。”按﹐{清}代图记﹐铜质直纽方形﹐为领队大臣﹑八旗佐领等官所用。私人印于书籍帐册之章﹐亦称图记。但不拘形式﹐不限于铜铸。【3】犹图谶。{清}{顾炎武}《春半》诗:“{漢}道昔中微﹐{白水}應圖記。”【4】标志。{续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这个图记是我们由十九军被俘的军官手里得来的﹐约有一寸宽﹑五寸长。”
帝記-汉语大词典
帝記
【1】指帝王的传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淳化}中﹐命{李至}﹑{張洎}﹑{張佖}﹑{宋白}修《太祖國史》。久之﹐僅進《帝記》一卷而止。”
山記-汉语大词典
山記
【1】记述山景的文章。{元}{倪瓒}《杂赋绝句》:“主人欲刻皆山記﹐須待環{滁}{老醉翁}。”
行記-汉语大词典
行記
【1】指记述游览的文章。{宋}{黄彻}《《溪诗话》卷九:“{醴陽}道旁有{甘泉寺}﹐因{萊公}{丁謂}曾留行記﹐從而題詠者甚衆。”
行記-汉语大词典
行記
【1】犹言同行业。《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西門慶}〕笑駡道:‘怪不的你這狗材﹐行記中人﹐只護行記中人﹐又知這當差的甘苦。’”
彼記-汉语大词典
彼記
【1】见“彼其”。
後記-汉语大词典
後記
【1】文体名。也称跋﹑书后。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书刊的正文后面。{孙犁}《关于编辑和投稿》:“应该学学他在每期刊物后面写的‘后记’。”{巴金}《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府記-汉语大词典
府記
【1】官府宣示命令的文书。{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爲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密記-汉语大词典
密記
【1】秘密书信。{清}{蒋士铨}《临川梦·遣跛》:“我是殘疾老兒﹐旁人斷不疑心﹐把密記一封﹐劄付一道﹐送與將軍﹐苟能暗殺{劉}{許}二賊﹐封侯如反掌耳。”
强記-汉语大词典
强記
亦作“[彊記]”【1】记忆力强。《大戴礼记·保傅》:“博聞而强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丞。丞者﹐丞天子之遺忘者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淳于髠}﹐{齊}人也。博聞彊記﹐學無所主。”《新唐书·崔慎由传》:“聰警彊記﹐資端厚﹐有父風采。”{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四》:“{次山}幼强記該洽﹐善辨論。”{清}{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二》:“民我性能記﹐立彊記之法﹐是書之始。”
强記博聞-汉语大词典
强記博聞
【1】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宋}{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英姿達識﹐事洞照於幾先;强記博聞﹐言必稽於古訓。”
强記-汉语大词典
强記
【1】硬记。{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强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清}{叶名澧}《桥西杂记·读书法》:“{葉奕繩}嘗言强記之法:某性甚鈍﹐每讀一書﹐遇所喜即劄録之﹐録訖朗誦十餘遍。”{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存記-汉语大词典
存記
【1】关注;挂念。{宋}{王安石}《上枢密王尚书启》:“俯念空疎﹐夙叨存記。”{宋}{苏轼}《与黄洞秀才书》:“人來辱書﹐甚荷存記﹐兼審比來起居佳勝爲慰。”【2】犹登记。《清会典·内阁·批本处》:“遇有改籤及折本﹐皆存記檔案﹐按日交發。”
瑣記-汉语大词典
瑣記
【1】记述琐事的一种文章体裁。如{清}{梁章鉅}有《归田琐记》;{鲁迅}《朝花夕拾》有散文《琐记》﹑《花边文学》有杂文《看书琐记》等。
木印記-汉语大词典
木印記
【1】木制的印章。{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本縣發一小木印記﹐上刻正堂花押﹐下刻代書某人。”
札記-汉语大词典
札記
【1】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如:{清}{姜宸英}有《湛园札记》﹑{卢文弨}有《锺山札记》等。{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是故繩綫聯貫謂之經﹐簿書記事謂之專﹐比竹成册謂之侖﹐各從其質以爲之名﹐亦猶古言‘方策’﹐漢言‘尺牘’﹐今言‘札記’矣。”【2】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清}{王筠}《菉友肊说》:“或學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輒札記之。”
朱記-汉语大词典
朱記
【1】红色印记。古代以胶泥封公文书简,{隋}{唐}后改用红色颜料涂印面,钤于封口,称“朱記”。【2】{宋}时官印的一种。《宋史·舆服志六》:“{景德}初﹐别鑄兩京奉使印。又有朱記﹐以給京城及外處職司及諸軍將校等﹐其制長一寸七分﹐廣一寸六分。”
杖記-汉语大词典
杖記
【1】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宋}{曾慥}《类说·杖记》:“{黨進}﹐北戎人﹐國初爲騎師﹐不識文字。上忽問軍中人數。先是軍校皆以所掌兵甲之數細書著所持梃﹐謂之杖記。{進}但引梃對曰:‘盡在是矣。’”
枉記-汉语大词典
枉記
【1】屈尊上书。称人对己上书的敬辞。{宋}{曾巩}《回李清臣范百禄谢中贤良启》:“方喜聞風﹐遽蒙枉記。仰惟謙抑之過﹐第積感銘之深。”
案記-汉语大词典
案記
【1】卷宗文录。《新唐书·百官志二》:“掌言二人﹐掌宣傳﹐外司附奏受事者﹐奏聞;承勅處分﹐則録所奏爲案記。”【2】登记。《新唐书·百官志二》:“司綵﹑典綵﹑掌綵﹐各二人﹐掌錦綵﹑縑帛﹑絲枲。有賜用﹐則旬别案記。”
標記-汉语大词典
標記
【1】标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吕氏家塾記》曰:‘一日﹐學院諸生偕往﹐見石一截﹐黄色﹐用木牌標記曰:萬年松化石。’”《水浒传》第九四回:“{宋江}大喜道:‘將軍等同賺此關﹐功勞不小﹐{宋}某於功勞簿上﹐一一標記。’”{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九章:“这位瘦高挑脸孔白晳有点斯文的迫击炮连连长﹐正佝偻着身子﹐拿着一支红蓝铅笔﹐聚精会神地在军用地图上标记地堡的位置。”【2】标志,记号。{老舍}《骆驼祥子》二:“{祥子}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好像迷了路的人忽然找到一个熟识的标记﹐把一切都极快的想了起来。”
戳記-汉语大词典
戳記
【1】图章,印记。《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王慕善}自經藩﹑憲一番奬勵﹐他果然於次日刻了一塊戳記﹐凡他所刻的善書﹐每部之上都加了‘奉憲鑒定’四個大字。”{曹靖华}《飞花集·不尽铁浪滚滚来》:“当时邮件上均盖着一个戳记﹐载明:‘凡遇不可抗之损失﹐本局概不负责。’”
故記-汉语大词典
故記
【1】古书。{汉}{刘向}《说苑·立节》:“臣之兄讀故記曰:‘射科雉者﹐不出三月必死。’”《吕氏春秋·至忠》:“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高诱}注:“故記﹐古書也。”
散記-汉语大词典
散記
【1】零散﹑片断的记录。{胡采}《<风雪之夜>序》:“这些零碎散记﹐虽系片言只语﹐却记下了我最初的一些真实的感受。”
變記號-汉语大词典
變記號
【1】音乐名词。变音记号中降记号(b)的旧称。表示该音在唱﹑奏时要比原来这个音降低半音。{柔石}《二月》四:“她靠在钢琴边﹐用她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音键底每个发音上﹐她听出婴记号与变记号的半音来。”
日記帳-汉语大词典
日記帳
【1】簿记中主要帐簿的一种,按日期先后记载各项帐目,不分类。根据日记帐记载总帐。也叫序时帐。
日記本-汉语大词典
日記本
亦称“[日記簿]”【1】作日记用的本子。{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还说不定马上从日记本上扯一页纸﹐在膝盖上嗖嗖地写一封信﹐把你告到党委去。”《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分付記室﹐將{鍾賢弟}所居地名及相會的日期﹐登寫在日記簿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我便把這兩句﹐寫在日記簿上。”
日記-汉语大词典
日記
【1】{汉}{刘向}《新序·杂事一》:“ 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后称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为“日記”。{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黄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不輟書。”{清}{谭嗣同}《浏阳兴算记·经常章程五条》:“夜間寫日記﹐須載明本日陰晴風雨。”{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请原谅﹐我要依然抄录我自己的日记。”
日記簿-汉语大词典
日記簿
【1】见“日記本”。
時政記-汉语大词典
時政記
【1】{唐}时廷议奏对的记录,称“时政記”。始于{唐}{长寿}间。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馆。《新唐书·百官志二》:“{高宗}臨朝不決事﹐有司所奏﹐惟辭見而已。{許敬宗}﹑{李義府}爲相﹐奏請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對仗承旨﹐仗下﹐與百官皆出﹐不復聞機務矣。{長壽}中﹐宰相{姚璹}建議:仗下後﹐宰相一人録軍國政要﹐爲時政記﹐月送史館。”
書記-汉语大词典
書記
【1】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軍民事冗﹐要人商議﹐况一應章奏及書札﹐亦須要個代筆﹐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稱其職﹐厚其禮幣﹐奉爲上賓﹐所以謂之幕賓﹐又謂之書記。”{唐}{朱庆馀}《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職已爲書記﹐官曾校典墳。”《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謀出股肱﹐任切書記。”{吕向}注:“書記謂文學之士也。”{清}{孙枝蔚}《留别钱退山》诗:“忽到邊城作書記﹐主人原不重文字。”【2】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孙犁}《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北平}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3】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後汉书·应劭传》:“時始遷都于{許}﹐舊章堙没﹐書記罕存。”《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畫革旁行﹐以爲書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顔氏}之先﹐本乎{鄒}{魯}﹐或分入{齊}﹐世以儒雅爲業﹐徧在書記。”《东观汉记·梁鸿传》:“{鴻}常閉户吟咏書記﹐遂潛思著書十餘篇。”【4】指书牍。《後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屬文﹐能草書﹐時爲{規}答書記﹐衆人怪其工。”{宋}{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雖有心誠嚮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廢后因{孊}私賂遺{長}﹐數通書記相報謝。”【5】书写;记载。{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嚴遵美}……其子仕{蜀}﹐至閤門使﹐曾爲一僧致紫袈裟。僧來感謝之﹐書記所謝之語于掌中﹐方屬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晁無咎}閒居{濟州}{金鄉}﹐葺東臯{歸去來園}﹐樓觀堂亭﹐位置極蕭灑﹐盡用{陶}語名目之﹐自畫爲大圖﹐書記其上。”【6】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暗記-汉语大词典
暗記
【1】默记。{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五歲能讀書﹐自辯章句﹐年十餘﹐暗記五經﹐爲文有奇語。”《後汉书·应奉传》:“{奉}少聰明﹐自爲兒童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2】秘密的记号。{唐}{李商隐}《无愁果有愁曲》:“白楊别屋鬼迷人﹐空留暗記如蠶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這位{莫可翁}太老實了﹐恐怕他們拴的有暗記﹐便不敢解下來。”《红楼梦》第一〇三回:“我故意的一碗裏頭多抓了一把鹽﹐記了暗記兒﹐原想給{香菱}喝的。”{午星}《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我立即在洞口做上个‘知道了’的暗记﹐迅速跑回游击队去﹐向{罗维道}同志报告。”
注記-汉语大词典
注記
【1】记载;记录。《後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平望侯}{劉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晋}{干宝}《<搜神记>序》:“國家不廢注記之官﹐學士不絶誦覽之業﹐豈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宋}初承{五代}﹐三省無專職……六曹不釐本務﹐給舍不領本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注記。”
洽聞强記-汉语大词典
洽聞强記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宋}{苏轼}《德威堂铭叙》:“貫穿古今﹐洽聞强記。”《孔丛子·嘉言》:“〔{孔仲尼}〕躬履謙讓﹐洽聞强記。”{明}{杨慎}《祭用贞弟文》:“仕優而學﹐退食自公﹐洽聞强記﹐貴異賤同。”
浮記-汉语大词典
浮記
【1】商店把帐目暂记在水牌上。泛指帐目未经切实结算而暂时记上。{赵树理}《老定额》:“{林忠}费了一个来钟头﹐把{白杨套}二十来块地里的产量都估算出来﹐浮记在便条上。”{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八:“我不过把他浮记在后边﹐本来就没有算他。”
游記-汉语大词典
游記
【1】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杨朔}《<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先生}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
牢記-汉语大词典
牢記
【1】牢牢记住,不忘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話分兩頭牢記取﹐回文請唱國姑身。”{陈毅}《满庭芳》词:“須牢記﹐無情歷史﹐利己必凶終。”《说岳全传》第二二回:“你在家中﹐須要孝順婆婆﹐敬奉母親﹐照管弟妹﹐用心讀書。牢記牢記。”{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三章:“{石得富}牢记着上级的指示。”
牽記-汉语大词典
牽記
【1】方言。牵挂,思念。《海上花列传》第三四回:“{王老爺}勿來末﹐耐牽記煞。”{陆文夫}《荣誉》:“家里再好﹐可是老是牵记厂。”
手記-汉语大词典
手記
【1】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咸通}末﹐予復代{垣}﹐而與{遠}少相狎﹐故{洛中}祕事﹐亦知之。而{垣}復爲手記﹐故得以傳焉。”《元史·儒学传二·宇文公谅》:“嘗挾手記一册﹐識其編首曰:‘晝有所爲﹐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爲﹐天地鬼神﹐實聞斯言。’”{鲁迅}《集外集·<穷人>小引》:“他晩年的手记说:‘富是使个人加强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满足。’”《後汉书·公孙述传》:“將帥疲倦﹐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2】指环﹑戒指的别称。语本《诗·邶风·静女》“貽我彤管”{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后妃羣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古者后妃羣妾﹐進御於君所﹐當御者以銀環進之﹐娠則以金環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記。”
扎記-汉语大词典
扎記
【1】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夏衍}《别桂林》:“{广州}沦陷﹐失散了我苦心搜集了的文献和扎记。”
掌書記-汉语大词典
掌書記
【1】{唐}代外官之一,{景龙}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掌書記﹐掌朝覲﹑聘問﹑慰薦﹑祭祀﹑祈祝之文與號令升絀之事。”{宋}{曾巩}《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乃卒解{静安}之圍。事聞﹐即其軍以公爲掌書記。”《旧唐书·郑从谠传》:“制下﹐令自擇參佐。乃奏……左拾遺{李渥}充掌書記﹐{長安}尉{崔澤}充支使。”{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以恩地爲恩府﹐始於{唐}{馬戴}。{戴}{大中}初爲掌書記於{太原}{李司空}幕。”《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禄山}既兼領三鎮……掌書記{高尚}因爲之解圖讖﹐勸之作亂。”{胡三省}注:“掌書記﹐位判官下﹐古記室參軍之任。”
掌記-汉语大词典
掌記
【1】{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诗:“憐君才與{阮}家同﹐掌記能資亞相雄。”{唐}{贾岛}《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記試校書﹐未稱高詞華。”【2】掌管记载。《後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3】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五出:“[生唱]你把這時行的傳奇﹐[旦]看掌記。[生連唱]你從頭與我再温習。”《剪灯新话·联芳楼记》:“{吴下}人多知之﹐或傳之爲掌記云。”【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十:“{吕申公}{晦叔}當國時﹐嘗籍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當行﹑已行條目﹐謂之掌記。”{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御笔掌记跋》:“〔上〕每臨朝以方寸紙作掌記﹐微偃兩旁而中摺之﹐寘在御手。若内殿則留香案上。”【5】{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新唐书·百官志二》:“〔宫官〕掌記二人﹐正八品。”
授記-汉语大词典
授記
【1】佛教语。梵语的意译。谓佛对菩萨或发心修行的人给予将来证果﹑成佛的预记。《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宋}{洪迈}《夷坚丙志·寿昌县君》:“{月上女}以辨才聞道﹐如來授記﹐轉女身爲男。”{唐}{岑勋}《西京千佛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知精一之行﹐雖先天而不違;純如之心﹐當後佛之授記。”
摘記-汉语大词典
摘記
【1】摘要记录;摘录。
撮記-汉语大词典
撮記
【1】撮要记述。{蔡元培}《布告全国文》:“南行在即﹐不及一一與諸君話别﹐謹撮記{培}等近日經過之歷史﹐以告諸君﹐託於臨别贈言之義。”
片記-汉语大词典
片記
【1】片面的记载﹐不全面的记载。《魏书·礼志二》:“今之取證﹐唯有《王制》一簡﹐《公羊》一册。考此二書﹐以求厥旨。自餘經傳﹐雖時有片記﹐至於取正﹐無可依攬。”
牋記-汉语大词典
牋記
【1】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杜密}{周甫}亦去{北海}相在家﹐每至郡縣﹐多所陳説﹐牋記括(托)屬。”{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記之爲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牋記之分也。”《後汉书·皇甫规传》:“〔{規}〕所著賦﹑銘﹑碑﹑讚﹑禱文﹑弔﹑章表﹑教令﹑書﹑檄﹑牋記﹐凡二十七篇。”{宋}{曾巩}《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記參候之禮﹐庶幾將心誠飢渴之勤﹐載省孤蒙﹐實爲幸會。”
牌記-汉语大词典
牌記
【1】题有文字的板状标志。如匾额﹑牌号等。《宣和遗事》後集:“廟無牌記﹐其人但稱‘將軍’而已。”
新聞記者-汉语大词典
新聞記者
【1】采访和撰写﹑报道新闻的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专职人员。{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赵大爷}﹐您可预备好了哟﹐新闻记者一定会访问您!”{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自兹以後﹐三段之文﹐五旌之教﹐願以是遍告全國八面論師﹑新聞記者矣。”
胎記-汉语大词典
胎記
【1】人体上天生的深色印记。{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这小家伙穿一条衩裆棉裤﹐有块蓝色胎记的肥胖的小白屁股裸露在外边。”
腹記-汉语大词典
腹記
【1】暗记在心。{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卷一:“〔此方〕往往得驗﹐因腹記而筆之。”
文記-汉语大词典
文記
【1】犹文奏。《後汉书·文苑传上·葛龚》:“{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也。{和帝}時﹐以善文記知名。”{李贤}注:“{龔}善爲文奏。”{唐}{元稹}《投吴端公崔院长》诗:“餐罷還復遊﹐過從上文記。”《宋书·沈攸之传》:“初﹐{吴興}{丘幼弼}﹑{丘隆先}……並以文記之才隨{攸之}。”
火記-汉语大词典
火記
【1】《火记》为古之丹书,专述火候功用,后因用以指炼丹的火候。{宋}{张方平}《赠郭诚思》诗:“塵游謝京國﹐火記得{酆都}。”
照記-汉语大词典
照記
【1】昭告。{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天設三光以照記﹐天子立公卿以明治。”{王利器}校注:“‘照記’與‘昭誋’﹑‘照誋’同﹐也就是‘昭告’的意思。”
無記名投票-汉语大词典
無記名投票
【1】一种选举方法。也称秘密投票。选举人在填写选票时不对他人公开,不在选票上署名,然后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花城》1981年第3期:“不久﹐作家协会本省分会以民主方式无记名投票选举理事﹑正副主席。”
無記-汉语大词典
無記
【1】佛教语。谓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於此所説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記爲善不善性﹐故名無記。”{唐}{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二:“滅想成無記﹐生心坐有求。”
無碑記-汉语大词典
無碑記
【1】不可胜计;无数。《全元散曲·水仙子·冬》:“牆板般世事無碑記﹐料想來争甚的﹐則争個來早來遲。”{元}{周德清}《斗鹌鹑·双陆》套曲:“翻雲覆雨無碑記﹐則袖手旁觀笑你。”{明}{汤显祖}《南柯记·情尽》:“長夢不多時﹐短夢無碑記﹐普天下夢{南柯}人似蟻。”
無記業-汉语大词典
無記業
【1】佛教语。不记善恶之业谓之“無記業”。{章炳麟}《人无我论》:“又於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等﹐或當造作﹐或當止息﹐亦由思覺爲先﹐方得作用。”
忘記-汉语大词典
忘記
【1】不记得。{明}{李贽}《与周友山书》:“我亦全然忘記近事﹐只覺如初時一般﹐談説終日。”{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乃答以歲月之久﹐皆忘記。”【2】该做的事没有想到去做。{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六:“他伸手一摸﹐军帽忘记戴了﹐又跑回来找帽子。”{明}{张居正}《女诫直解》:“你衆女將我這教誡的言語﹐務要勉勵﹐身體力行﹐不要怠慢忘記了。”【3】没有感觉到。{宋}{范成大}《西江有单鹄行》:“懷安浦漵暖﹐忘記雲海寬。”{李準}《耕云记》:“电闪着﹐雷打着﹐风卷着云……那时我也忘记害怕啦!只觉得好看。”{清}{孙枝蔚}《九日汪叔定季甪招饮见山楼》诗:“笑聲亂落梧桐樹﹐忘記江頭羽檄馳。”
念記-汉语大词典
念記
【1】想念,记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最近因自己的儿子屡次接她回乡﹐她才回家小住。但不久她又念记她主人的子女﹐时常带些土礼回来探望。”
惦記-汉语大词典
惦記
【1】思念;记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難得你惦記着來看看我。”{朱自清}《背影》:“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红楼梦》第八回:“{寳玉}一面看﹐一面問:‘姐姐可大愈了?’{寳釵}……含笑答道:‘已經大好了﹐多謝惦記着。’”
慈恩題記-汉语大词典
慈恩題記
【1】{唐}代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进士在{曲江}宴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金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后用为考中进士的典故。{宋}{林逋}《喜侄宥及第》诗:“聞喜宴遊秋色雅﹐慈恩題記墨行清。”
憑記-汉语大词典
憑記
【1】文凭,证书。{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擇其學成者﹐授以憑記﹐可以爲各州縣小學堂教習。”
應記-汉语大词典
應記
【1】谓与所记的符合。《汉书·薛宣传》:“{宣}察{湛}有改節敬{宣}之效﹐乃手自牒書﹐條其姦臧﹐封與{湛}……{諶}自知罪臧皆應記﹐而{宣}辭語温潤﹐無傷害意。”{颜师古}注:“與{宣}書記相當。”
憶記-汉语大词典
憶記
【1】记忆。{宋}{梅尧臣}有诗,题为“河陽秋夕,夢與{永叔}遊{嵩},避雨於{峻極院}賦詩,及覺,猶能憶記。俄而僕夫自{洛}來,云{永叔}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韻。”
懸記-汉语大词典
懸記
【1】指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阿難}弟子{末田底迦羅漢}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聞佛懸記﹐心自慶悦﹐便來至此。”后亦泛指预言。{清}{钱谦益}《赠程穆倩序》:“凡吾所言者﹐皆異人懸記之所未及。”
祕記-汉语大词典
祕記
【1】占验术数﹑预言未来的书籍。如谶纬之类。《汉书·艺文志》“天文家”有“圖書祕記十七篇”。《後汉书·杨厚传》:“祖父{春卿}﹐善圖讖學﹐爲{公孫述}將。{漢}兵本{蜀}﹐{春卿}自殺﹐臨命﹐戒子{統}曰:‘吾綈袠中﹐有先祖所傳祕記﹐爲{漢}家用﹐爾其修之。’”
票記-汉语大词典
票記
【1】{明}代帝王御笔批条。{明}{李梦阳}《奉送大司马刘公归草堂歌》:“内府盤螭縷金織﹐賜出傾朝皆動色。白金之鋌紅票記﹐寳鈔生硬鴉翎黑。”
硃砂記-汉语大词典
硃砂記
【1】人皮肤上的红色胎记。《水浒传》第十四回:“那漢道:‘小人姓{劉}﹐名{唐}﹐祖貫{東潞州}人氏;因這鬢邊有這搭硃砂記﹐人都唤小人做“赤髮鬼”。’”《水浒传》第十四回:“{晁蓋}把燈照那人臉時﹐紫黑闊臉﹐鬢邊一搭硃砂記﹐上面生一片黑黄毛。”
石頭記-汉语大词典
石頭記
【1】小说《红楼梦》的别名。《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聽如此説﹐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閲一遍。”《红楼梦》第一回:“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
石記-汉语大词典
石記
【1】刻在石上的传记。{南朝}{梁简文帝}《七励》:“昭玉牒於年史﹐覽石記而照情。”《文选·左思<吴都赋>》:“鳥策篆素﹐玉牒石記。”{刘良}注:“石記﹐刻石書傳記也。”
硬記-汉语大词典
硬記
【1】强记;死记。如:读书要讲究点方法﹐不能只靠硬记。
碑記-汉语大词典
碑記
【1】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唐}{张说}《过汉南城叹古坟》诗:“松柏剪無餘﹐碑記滅罔傳。”{清}{顾炎武}《北岳辨》:“至{宋}之醮文碑記尤多﹐不勝録也。”《南史·刘悛传》:“{悛}父{勔}討{殷琰}﹐平{壽陽}﹐無所犯害﹐百姓德之﹐爲立碑記。”
碩記-汉语大词典
碩記
【1】广博的记载。{晋}{郭璞}《<方言>序》:“辨章風謡而區分﹐曲通萬殊而不雜﹐真洽見之奇書﹐不刊之碩記也。”
省記-汉语大词典
省記
【1】记忆;回忆。{唐}{韩愈}《与崔群书》:“又不知無乃都不省記﹐任其死生壽夭邪!”{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四》:“愚昔喜而誦之甚習﹐亂離憂患﹐省記不全矣。”{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文中似亦雕去不少﹐以至短如胡羊尾巴﹐未嘗留稿﹐自亦不復省記是何謬論﹐倘原稿尚在﹐希檢還以便補入。”{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士大夫宦成之後﹐讀破萬卷﹐往往幼時所習之‘四書’﹑‘五經’﹐都不省記。”
私記-汉语大词典
私記
【1】指私家的记载。{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雖復銀函東度﹐金南翻﹐{秦景}遥傳﹐{竺蘭}私記﹐譬猶海水之一珠﹐不下{崑山}之片玉。”{倪璠}注:“言佛法廣大﹐{秦景}﹑{竺蘭}諸篇未盡其萬一也。”{秦景}﹐传为{汉明帝}派遣{天竺}寻访佛法之博士弟子;{竺兰}﹐{中天竺}学者{竺法}兰。
科目記-汉语大词典
科目記
【1】记载登科士人情况的簿册。《类说》卷七引《东宫奏记》:“上尤重科名﹐{鄭顥}知舉﹐帝索科目記﹐{顥}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仍今後放榜録及第人姓名﹑詩賦題進入﹐令有司接續編次。”
移記-汉语大词典
移記
【1】转达记录文书。{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王}〕晝卧{姑胥之臺}﹐覺寤而起﹐其心惆悵﹐如有所悔……召{王孫駱}而告之。對曰:‘臣智淺能薄﹐無方術之事﹐不能占大王夢。臣知有{東掖門}亭長{越公}弟子{公孫聖}﹐爲人幼而好學﹐長而憙遊﹐博聞彊識﹐通於方來之事﹐可占大王所夢﹐臣請召之。’{吴王}曰:‘諾。’{王孫駱}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吴王}晝卧﹐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
稗記-汉语大词典
稗記
【1】犹笔记。{清}{赵翼}《题冯星石鸿胪梦苏草堂图》诗:“大節據長編﹐瑣聞摭稗記。”
穩記-汉语大词典
穩記
【1】犹牢记。{谢觉哉}《记住过去创造未来》:“已解放的人民﹐他们也稳记着过去的仇恨﹐绝不让那些坏制度坏分子复活﹐重新把枷锁加在他们的颈上。”
白記-汉语大词典
白記
【1】{汉}时下对上陈述意见的奏记。《後汉书·杨终传》“太守奇其才”{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時{蜀郡}有雷震決曹﹐{終}上白記﹐以爲斷獄煩苛所致﹐太守乃令{終}賦雷電之意﹐而奇之也。”{王先谦}集解:“案白記不見他書。{漢}世白事有奏記。《周禮·内史》疏:諸侯凡事有書奏白于王﹐内史讀示王﹐亦謂白事也。此白記當即掾屬白事之所用。”
穿中記-汉语大词典
穿中記
【1】古代墓穴中的题志。《隶释》有《汉张氏穿中记》。参阅{清}{郭麐}《金石例补二·穿中有记例》。
疏記-汉语大词典
疏記
【1】犹记叙。{鲁迅}《书信集·致蔡元培》:“今若令作平常疏記論述文字﹐當亦能堪。”【2】分条记载。《史记·匈奴列传》:“於是{説}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登記-汉语大词典
登記
【1】把有关事项或东西登录记载在册籍上。{明}{李颐}《条陈海防疏》:“兵部量發馬價﹐於{密}﹑{薊}﹑{永}三道﹐每道二萬兩﹐聽專備前項買馬造器及海防雜辦一應必需之物﹐詳爲登記。”《英烈传》第四五回:“{太祖}出宫﹐排駕直到演武場中坐下﹐即謂起居郎官詹司﹐從旁登記今日比試勝負於簿上﹐以便賞罰。”{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八:“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書吏便一一查點東西登記。”
登科記-汉语大词典
登科記
【1】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記”﹐{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題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雙親行先報喜﹐都爲這一紙登科記。”{唐}{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記﹐身屈惟應内史知。”《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幾揭曉﹐{潘朗}閲登科記﹐狀元果是夢中所迎匾上姓名。”
聰記-汉语大词典
聰記
【1】强于记忆。《北齐书·杨愔传》:“其聰記强識﹐半面不忘。”{明}{顾炎武}《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清修上{范丹}﹐聰記如{應奉}。”
署記-汉语大词典
署記
【1】记录。《旧唐书·食货志下》:“市牙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隨自署記﹐翌日合算之。”
符記-汉语大词典
符記
【1】符号;标记。{朱自清}《温州的踪迹》四:“我看不出她的低贱的生命的符记--如我们看低贱的货色时所容易发见的符记。”
答記-汉语大词典
答記
【1】解答问题的书牍。《後汉书·杨脩传》:“{脩}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爲答記﹐勑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
筆記本-汉语大词典
筆記本
【1】用于做笔记和记事等的本子。{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郭祥}抓过一看﹐是一个黄皮硬壳的笔记本﹐已经在口袋里磨损了。”
筆記小説-汉语大词典
筆記小説
【1】以人物为中心﹑具有情节结构的笔记体著作。{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成就很高的笔记小说。”
筆記-汉语大词典
筆記
【1】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南朝} {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2】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宋}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蒙古}人的。”{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明}人笔记一则为例。”【3】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鲁迅}《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孙犁}《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箋記-汉语大词典
箋記
【1】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孝景}諱{啓}﹐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云啓聞。”
管記-汉语大词典
管記
【1】古代对书记﹑记室参军等文翰职官的通称。《陈书·陆玠传》:“{後主}在東宫﹐聞其({陸玠})名﹐徵爲管記。”{唐}{司空曙}《送崔校书赴梓幕》诗:“管記催飛檄﹐{蓬萊}輟校文。”《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吴保安}是我知己﹐我與他從未會面﹐只爲見他數行之字﹐便力薦于{李都督}﹐召爲管記。”
篇記-汉语大词典
篇記
【1】犹篇章。{汉}{崔琰}《述初赋》:“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
篆記-汉语大词典
篆記
【1】篆体印章。{明}{张居正}《谢赐敕谕开银记疏》:“至於圖章篆記之頒﹐雖先朝間有﹐若乃取義命詞之重﹐則往牒希聞。”
簡記-汉语大词典
簡記
亦作“[記]”【1】文书簿册。《礼记·王制》:“大史典禮﹐執記﹐奉諱惡。”{郑玄}注:“記﹐策書也。”{陈澔}集说:“國有禮事﹐則豫執簡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
簿記-汉语大词典
簿記
【1】谓用簿册记录。《新唐书·百官志二》:“教學則簿記課業﹐供奉几案﹑紙筆﹐皆預偫焉。”【2】会计工作中有关记账的技术。【3】财务工作中所用的账册。
籍記-汉语大词典
籍記
【1】谓登记姓名于簿册上。{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晁氏}世居都下{昭德坊}﹐其家以{元祐}黨人及{元符}上書籍記﹐不許入國門者數人﹐{以道}其一也。”《宋史·选举志六》:“復用舊制﹐侍從官受命三日﹐舉官一員自代﹐中書﹑門下省籍記姓名﹐每闕官﹐即以舉狀多者進擬。”{明}{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然諸弟子中﹐固且多顯者﹐若夫精于其業而轉相授受者﹐固已不可籍記矣。”
籤記-汉语大词典
籤記
【1】指短小的诗文。{清}{曹寅}《琴砖歌》:“坐靡宗禄奉游豫﹐行唱籤記稱清狂。”【2】题署签条。{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趙公}因命書吏﹐凡有尺題﹐各令籤記以送。”
精記-汉语大词典
精記
【1】精明强记。《晋书·舆服志》:“其輦﹐過{江}亦亡制度﹐{太元}中{謝安}率意造焉﹐及破{苻堅}於{淮}上﹐獲京都舊輦﹐形制無差﹐大小如一﹐時人服其精記。”
結記-汉语大词典
結記
【1】惦记。{梁斌}《红旗谱》二四:“晩上结记给{江涛}盖被子﹐怕他受了风凉。老年的心﹐放也放不平。”{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五章:“你不知道﹐{嘎子}﹐他这人傻﹐别人要不结记着﹐他就吃不到嘴里。”
載記-汉语大词典
載記
【1】犹记载。指书籍。{清}{张溥}《<农政全书>序》:“公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載記﹐訪之土人。”【2】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 以别于本纪和列传。《後汉书·班固传上》:“{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晉書》於僭僞諸國數代相傳者﹐不曰世家﹐而曰載記。”{唐}{刘知幾}《史通·题目》:“唯《東觀》以{平林}﹑{下江}諸人列爲載記。顧後來作者﹐莫之遵效。”
覩記-汉语大词典
覩記
【1】见闻与记忆。《史记·魏世家》:“{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覩記﹐臣何負於{魏成子}?’”
追記-汉语大词典
追記
【1】补记。{元}{陆友}《研北杂志》:“因追記所欲言者﹐命小子録藏焉。”{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敬仰其經目﹐稱爲《論語》。”{{杨匡满}{郭宝臣}}《命运》十一:“笔者不想在这里追记许多曾经在家家户户流传加工的关于‘四人邦’被捕时的民间传说。”【2】追忆;回忆。{宋}{叶適}《叶君宗儒墓志铭》:“追記昔日﹐相與把手絶嘆﹐蓋年六十六矣。”
速記-汉语大词典
速記
【1】谓用一种简便的记音符号和词语缩小符号迅速地把话记录下来。亦指快速记录。{冰心}《去国·两个家庭》:“当下我一面听﹐一面速记在一个本子上。”{刘半农}《雨》诗序:“这全是{小蕙}的话﹐我不过替她做个速记﹐替她连串一下便了。”
逸記-汉语大词典
逸記
【1】散失的记载。{南朝} {梁}{江淹}《知己赋》:“儲西國之闕文﹐採{東京}之逸記。”
遊記-汉语大词典
遊記
【1】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林纾}《<慎宜轩文集>序》:“得{桐城}之嫡傳者﹐惟{上元}{梅曾亮}﹐顧其山水遊記﹐則微肖{柳州}。”{清}{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於描摹點綴﹐託興抒懷﹐與古人遊記争文章之工也。”
道記-汉语大词典
道記
【1】道教的书籍。{南朝} {陈}{徐陵}《山斋》诗:“燒香披道記﹐懸鏡厭山神。”{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四:“道記開中籙﹐真官表上清。”{唐}{王勃}《游山庙序》:“常學仙經﹐博涉道記。”【2】标志。《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食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尹知章}注:“道識其處﹐各有記也。”
遺記-汉语大词典
遺記
【1】先前遗留下来的书籍或记载。《孔子家语·本性》:“{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晋书·律历志上》:“及{秦始皇}焚書蕩覆﹐典策缺亡﹐諸子璅言時有遺記。”{唐}{张读}《宣室志》卷七:“如是而辯﹐果得道者之遺記也。”
訊記-汉语大词典
訊記
【1】问候的书信。{宋}{宋祁}《回知郡启》:“闕奉訊記﹐參承寢興﹐怊然西溯﹐戀慙並結。”
記-汉语大词典
記
“[记]”的繁体字。《廣韻》居吏切,去志,見。【1】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脑中。《书·益稷》:“撻以記之。”{孔}传﹕“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宋}{郑思肖}《夏驾湖晩步怀古》诗:“空嗟落日猶如夢﹐不記東風幾换年。”{孙犁}《澹定集·同口旧事》:“他的这一劝告﹐我一直记在心中﹐受到益处。”【2】记录;载录。《国语·晋语四》:“瞽史記曰﹕‘嗣續其祖﹐如穀之滋﹐必有{晉國}。’”《汉书·游侠传·原涉》:“削牘爲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爲所記之名也。”{鲁迅}《坟·人之历史》:“且所著書中﹐復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了然。”【3】公牍;札子。{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孫駱}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吴王}晝卧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汉书·张敞传》:“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颜师古}注﹕“記﹐書也。若今之州縣爲符教也。”《晋书·虞预传》:“太守{庾琛}命爲主簿﹐{預}上記陳時政所失。”{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道遠且阻﹐不得上記﹐以候起居。”【4】指典籍;著作。《庄子·天地》:“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无心得而鬼神服。’”{陆德明}释文﹕“記曰﹐書名也。云{老子}所作。”《文选·鲍照<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隠丹經。”{李善}注﹕“《抱朴子》曰﹕‘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莫尚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圖也。’”{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鄴侯}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5】文体名。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山川景观的描写。{晋}{陶潜}有《桃花源記》。{明}{吴讷}《文章辩体序题·记》:“《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西山}曰﹕記以善叙事爲主。《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後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冰心}《晩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不管他写的是‘铭’﹐是‘传’﹐是‘记’﹐是‘书’﹐是‘文’﹐是‘言’﹐都可以归入散文一类。”【6】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周礼·考工记》﹑《礼记》﹑《大戴礼记》。《汉书·儒林传·孟卿》:“{倉}説《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7】印章;钤记。{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熙寧}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給之﹐拘收元給奉使印。”{明}{张居正}《召辞纪事》:“又特降手諭﹐賜路費银兩﹑表裏及銀記一顆。”【8】表记;标志。《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罔幾也。”{李善}注引《汉书音义》﹕“{泰山}之上﹐無所表記﹐{梁父}壇場﹐無所庶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馮公}又問道﹕‘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有何爲記?’”{鲁迅}《<且介亭杂文>附记》:“改动两处﹐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删掉的五处﹐则仍以黑点为记。”【9】皮肤上生来就有的深色的斑。《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脱下衣裳﹐果然有一搭紅記。”{冰心}《我的童年》:“可是老姨太总不让我光着膀子﹐说我背上的那块蓝‘记’是我的前生父母给涂上的﹐让他们看见了就来讨人了。”【10】动量词。打一下叫打一记。《何典》第五回:“{牽鑽鬼}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茅盾}《无题》三:“说着﹐他握起拳头在椅子边上捶了一记﹐像对几千万人宣誓。”【11】佛教语。佛对弟子和发愿心修行的人,预言其将来成果作佛的事叫“記”。以之授与其人叫“授記”,受者谨领叫“受記”。《佛说维摩诘经·菩萨品》:“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唐}{李邕}《嵩岳寺碑》:“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湛然觀心﹐了然見性。”{王闿运}《衡州西禅寺碑》:“猥以凡夫﹐承于至請﹐樂總持之有記﹐愧聲聞之無根。”【12】通“[其]”。语助词。《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汉}{郑玄}笺:“彼其是子……‘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陈奂}传疏﹕“《毛詩》作‘其’,蓋記﹑己本三家《詩》。”{王先谦}集疏﹕“案﹕《韓詩外傳》引《詩》作‘彼己之子’。‘其’者﹐語助”。【13】通“[計]”。参见“[記會]”。
記故-汉语大词典
記故
【1】史事﹐故实。{汉}{王充}《论衡·齐世》:“世見五帝﹑三王事在經傳之上﹐而{漢}之記故尚爲文書﹐則謂古聖優而功大﹐後世劣而化薄矣。”
記名-汉语大词典
記名
【1】记载姓名。{唐}{张籍}《旧宫人》诗:“宫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宋}{强至}《代王君贶尚书谢传宣抚问表》:“貂璫中使﹐因將命于别京;管鑰守臣﹐辱記名于丹扆。”{徐特立}《论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集中制》:“对于正式选的名单﹐每个人还是可以随意把它抹掉﹐写自己愿写的名单﹐而选举人无需记名。”【2】{清}制﹐官吏有功绩﹐交吏部或军机处记名﹐以备提升。《大马扁》第三回:“因已記名﹐就不難做御史。”《清史稿·选举志六》:“京察以子卯午酉歲﹐部院司員由長官考覈﹐校以四格﹐懸‘才﹑守﹑政﹑年’爲鵠。分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加級記名﹐則加考引見備外用。”
記載-汉语大词典
記載
【1】记事于书册。《书·洛诰》“視功載”{孔}传:“汝受天命厚矣﹐當輔大天命﹐視羣臣有功者記載之。”{宋}{洪迈}《容斋三笔·周世宗好杀》:“史稱{周世宗}用法太嚴﹐羣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之極刑。予既書於《續筆》矣。薛居正《舊史》記載其事甚備﹐而{歐陽公}多芟去。”{管桦}《怕水的人》:“趁着夜深人静﹐我在灯下把它记载下来﹐便是这个短篇。”【2】记事的书册。{清}{朱枫}《<雍州金石记>序》:“而{歐陽永叔}﹑{趙明誠}之書至今盛傳於世。予觀近人記載及余所收﹐多有二書所未載者。”{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故古有記載﹐而無著作﹐非若後世爲儒生之專業﹐運其靈思也。”{吴晗}《论中立》:“这些记载是激发民族思想的最好材料。”
記録本-汉语大词典
記録本
【1】指开会记录发言或个人随事记录备忘的本子。{{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自己一个人留在屋里﹐打开记录本﹐撕下一张纸﹐用她的花杆儿水笔用心的写着。”
記叙-汉语大词典
記叙
【1】见“記敍”。
記功忘過-汉语大词典
記功忘過
【1】见“記功忘失”。
記印-汉语大词典
記印
【1】印章。{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小的不合叫那會篆刻的人﹐照依那關防刻一個小記印兒。”【2】印记﹐印痕。{郭沫若}《高渐离》第三幕:“她那索痕很深﹐又有血红的记印﹐那便是生前上吊的证据。”
記罣-汉语大词典
記罣
【1】见“記掛”。
記憶力-汉语大词典
記憶力
【1】记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的经过的能力。{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过了这几分钟﹐我就失了记忆力了。”{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表姐幼年丧母﹐由我母亲抚养成人﹐帮母亲做活做饭﹐并不认识字。但记忆力很好。”
記點-汉语大词典
記點
【1】惦念。{元}{曾瑞}《斗鹌鹑·风情》套曲:“他不嫌﹐俺正忺。不顧傷廉﹐何曾記點。”
記乘-汉语大词典
記乘
【1】野记史乘。{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德宗遗事》:“按{德宗}之非善終﹐戊申以來﹐世皆疑之﹐顧莫得左證。近日私家記乘迭出﹐旁證見聞﹐此事迺七八可信﹐當别詳之。”
記分-汉语大词典
記分
【1】记性﹔记忆力。《水浒传》第一〇四回:“{李助}拍手笑道:‘小子好記分。我説是姓{王}﹐曾在{東京}{開封府}前相會來。’”
記事珠-汉语大词典
記事珠
【1】传说能帮助记忆的珠子。{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開元}中﹐{張説}爲宰相。有人惠{説}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涣然明曉﹐一無所忘。”{清}{秋瑾}《題<潇湘馆集>》诗:“風流文采教占盡﹐羨煞胸多記事珠。”
記詞-汉语大词典
記詞
【1】记言。{唐}{法琳}《辨正论·九箴》:“所以左史右史﹐記事記詞﹐直筆直言﹐無矯無妄。”
記持-汉语大词典
記持
【1】犹言记存在心。《神僧传·鉴空》:“少小苦貧﹐雖勤於學﹐而寡記持。”《景德传灯录·惟俨和尚》:“更有一般底﹐只向紙背山記持言語﹐多被經論惑。”{明}{袁宏道}《与汪观察书》:“今兄聲華日整﹐德位俱高﹐{東林}蓮漏之約﹐猶記持否?”
記遊-汉语大词典
記遊
【1】指题名以记游踪。{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后亦用作文章篇名﹐如某某记游﹐记录游览情况。
記恨-汉语大词典
記恨
【1】怀恨﹐把恨记在心里。《大马扁》第十六回:“因{王照}是與自己同事﹐今番陷了他﹐他必然記恨自己。”{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三十章:“在{改霞}心中﹐{生宝}不是那号爱赌气的年轻人﹐不会由于她一度的做作而记恨她。”
記述-汉语大词典
記述
【1】用文字记录﹑叙述。《东观汉记·班固传》:“具陳{固}不敢妄作﹐但續父所記叙{漢}事。”《晋书·司马彪传》:“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明}{李东阳}《<沧州诗集>序》:“詩之體與文異﹐故有長於記述﹐短於吟諷﹐終其身而不能變者﹐其難如此。”{侯金镜}《漫游小五台·神游》:“不管什么人谈到或是哪里记述到关于它的事情﹐都能清晰地留在记忆里。”
記敍文-汉语大词典
記敍文
【1】文体名。泛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記識-汉语大词典
記識
【1】记下﹔记住﹔记得。《书·武成序》“識其政事﹐作《武成》”{孔}传:“記識{殷}家政教善事以爲法。”《後汉书·郎顗传》:“時卒有暴風﹐{宗}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宋}{宋祁}《益州谢上表》:“伏念臣早蒙記識﹐得籍近嚴﹐惟知悉心事君﹐未嘗枉道從衆。”{清}{陈维崧}《仿长庆体次阮亭集中韵》:“記識{柔奴}面﹐纔扶阿母床。”【2】指记忆。{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涓}({崔涓})性俊逸﹐健於記識。”{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頃聞{夏英公}就試過﹐適天大風吹試卷去﹐不得所在﹐因令重作﹐亦得過﹐是乃造物者故顯其記識華邁之敏妙爾。”{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童而讀書﹐記識强敏﹐日數千言。”【3】加标记。《杂宝藏经·莲花夫人缘》:“即以此篋﹐封蓋記識﹐擲{恒河}中。”{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四:“古人收藏名跡﹐多鈐以私印記識。”【4】指簿记。{明}{陆粲}《庚巳编·临江狐》:“主人爲其費財也﹐召責之。其人初抵諱﹐因請主人覆視記識﹐曾無虧漏。”
記色-汉语大词典
記色
【1】指可做证明的物件。《金瓶梅词话》第八五回:“婦人看畢收入袖中。{薛嫂}道:‘他叫你回個記色與他﹐或寫幾個字兒捎了去﹐方信我送的有個下落。’”
記誌-汉语大词典
記誌
【1】犹留念。{章炳麟}《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爲記誌﹐觀之亦如對我耳。”
記里鼓車-汉语大词典
記里鼓車
【1】见“記里車”。
記存-汉语大词典
記存
【1】挂念关注。{宋}{文同}《贺洪雅知县陈秘丞状》:“遽承占問之及﹐良荷記存之深。”{明}{赵南星}《答王锺嵩书》:“南北各天﹐數枉記存﹐何殷殷也。”
記言-汉语大词典
記言
【1】记录言论。《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爲《春秋》﹐言爲《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南朝} {梁}{沈约}《到著作省谢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唐}{刘知幾}《史通·曲笔》:“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记言省曰字例》:“凡記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書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記不真-汉语大词典
記不真
【1】不能记得真切﹐印象模糊。{元}{尹廷高}《庚子营又青旧业》诗之二:“足間紅縷猶無恙﹐巷口斜陽記不真。”{明}{汤式}《一枝花·赠妓明时秀》套曲:“記不真﹐詠不到﹐子除是再入{桃源}走一遭﹐恁時節不落分毫。”《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可又記不真是頭一天是當天﹐因此半夜裏盼到天亮﹐還見不着個信兒。”
記清-汉语大词典
記清
【1】记忆清楚。《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我和{葦兄}在旁邊看着﹐記清了他們身段﹑模樣﹐做個暗號﹐過幾日評他個高下。”【2】记录清楚。《负暴闲谈》第二六回:“軍機大臣一面説﹐達拉密章京一面用手摺記清﹐然後回到自己的那間屋子裏去﹐分派擬稿。”
記憐-汉语大词典
記憐
【1】记念和怜爱。{宋}{陆佃}《谢赐生日礼物表》:“敢意記憐﹐曲加慶賚。”{宋}{毕仲游}《与王观文书》:“比因歲節上狀﹐伏蒙記憐﹐還示慶問下情﹐感仰至今。”
記别-汉语大词典
記别
亦作“[記莂]”【1】佛教语。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菩萨处胎经·诸佛行齐无差别品》:“佛復告菩薩{摩訶薩}: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説﹐受女人身﹐無佛記别﹐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衆者受别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爾時{那羅延}菩薩語{浄威}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别?’{浄威}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别。’”{南朝} {梁简文帝}《善觉寺碑铭》:“已於{恒}沙佛所﹐經受記莂。”{隋炀帝}《重与智者请义书》:“{南嶽禪師}﹐親所記莂﹐説法第一﹐無以仰過。”{清}{汪琬}《<洞庭诗稿>序》:“{鐙公}本儒家子﹐少讀書知名﹐長而遯之釋氏。徧參尊宿﹐遂受記莂﹐爲曹洞家(宗)大師。”
記憶-汉语大词典
記憶
【1】记得﹔不忘。《人仙经》:“我父{毘沙門天王}﹐迴還本宫﹐爲我宣説﹐我悉記憶﹐無所忘失。”《隋书·儒林传·何妥》:“臣少好音律﹐留意管絃﹐年雖耆老﹐頗皆記憶。”{丁玲}《自杀日记》:“谁能把谁记忆到好久!”【2】对过去事物的印象。《关尹子·五鉴》:“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元}{刘因}《有客》诗:“門前有客通名姓﹐一别十年記憶無。”{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饮鬼浆》:“我方飲時﹐爲一犬過﹐踣而失湯﹐遂不飲而過﹐是以記憶了了。”{老舍}《柳屯的》:“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似乎没有失败过。”【3】记性﹐记忆力。{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大夯}看出他得了脑震荡﹐尽管恢复了知觉﹐但是记忆并未恢复。”{刘绍棠}《鹧鸪天》:“你的记忆真好。”【4】回忆﹔回想。{清}{洪昇}《长生殿·闻乐》:“不免召他夢魂重聽此曲﹐使其醒來記憶﹐譜入管弦。”{箫军}《五月的矿山》第三章:“{鲁东山}从他那特征的亮亮的大额头﹐陡然记忆起来了﹐他底名字叫{秦二贵}。”{丁玲}《梦珂》:“于是便又去记忆那女伶的名字﹐但总记不起。”
記賬-汉语大词典
記賬
【1】见“记帳”。
記恚-汉语大词典
記恚
【1】怀恨﹐心中怨恨。{梁斌}《播火记》二八:“这时﹐他已经忘记是在战阵中﹐只记恚着{冯老兰}就在前面﹐他要去活捉他。”
記疏-汉语大词典
記疏
【1】整理记录。{宋}{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爲怨咎﹐以此尤不可與深中而多數者處。”
記珠-汉语大词典
記珠
【1】念珠。{唐}{皎然}《水精数珠歌》:“西方真人爲行密﹐臂上記珠皎如日。”
記莂-汉语大词典
記莂
【1】见“記别”。
記功-汉语大词典
記功
【1】记录功绩。《书·洛诰》:“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孔}传:“今王就行王命於{洛邑}曰:‘當記人之功﹐尊人亦當用功大小爲序﹐有大功則列大祀。’”《魏书·太祖纪》:“於{棝楊塞}北﹐樹碑記功。”{唐}{李翰}《难进论》:“夫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頌德記功﹐易以藻飾﹐閑邪介疾﹐或犯忌諱。”【2】强记的功夫。{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羅友}〕爲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内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後……{宣武}驗以{蜀}城闕簿﹐皆如其言﹐坐者歎服。”
記省-汉语大词典
記省
【1】记志省识。{宋}{刘攽}《<後汉书精要>序》:“若夫政化之要﹐禮刑之殊﹐材良節義之風﹐智勇名實之效﹐間見層出﹐悉使粲明﹐介善毛惡﹐咸可記省。”{明}{金銮}《新水令·晓发北河道中》套曲:“這搭兒須記省﹐誰拙也誰能﹐誰濁也誰清。”【2】回忆﹔记心。{宋}{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往日不堪重記省﹐爲花長把新春恨。”{宋}{程洵}《代赵大监答邵州徐知郡启》:“猥蒙記省﹐念夙知賢德之藴﹐奚待爲世俗之書﹐披味以還﹐佩服不下。”
記曲-汉语大词典
記曲
【1】指{唐}善歌者{张红红}隔屏以小豆记乐曲节拍之事。常用作咏吟善歌者的典故。{清}{汪端}《湘烟小录·紫姬哀词》:“畫眉菱鏡花雙笑﹐記曲珠簾月二分。”{清}{王蕴章}《碧血花·吊烈》:“{紅紅}記曲采春歌﹐我亦聞歌唤奈何;誰唱{江}南腸斷句﹐清衫白髮雨婆娑。”
記動-汉语大词典
記動
【1】犹记事。{宋}{陆佃}《除中书舍人谢丞相荆公启》:“濡螭頭而記動﹐方愧超踰;批鳳尾以代言﹐更驚塵竊。”{清}{冯景}《驳<蔡仲之命>序中七字》:“乃知{蔡叔}獲罪事蹟﹐當時自另詳記動之史﹐何必贅入《蔡仲之命》邪?”
記年-汉语大词典
記年
【1】编年记事。《韩非子·大体》:“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虚。”【2】记得年月。{宋}{刘攽}《午睡》诗:“世塗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覺松生腹﹐迢遥不記年。”{宋}{张舜民}《自题画扇》诗:“忽忽南遷不記年﹐{二妃祠}外{橘洲}前。”
記思-汉语大词典
記思
【1】谓寄托哀思。{王闿运}《张安化妻钱氏墓志铭》:“芳菲不沫﹐儀範無刊﹐刻文蒼玖﹐記思筠斑。”
記歇-汉语大词典
記歇
【1】方言。犹此刻。{刘半农}《瓦釜集·第十二歌》:“我说新妇小姐我里还借仔隔壁{钱二阿嫂}里一碗饭﹐你记歇就盛一碗去还一还。”原注:“ 记歇﹐此刻。”
記序-汉语大词典
記序
【1】见“記敍”。
記問-汉语大词典
記問
【1】谓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宋}{王安石}《论议·取材》:“第經學者﹐徒以記問爲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元}{许衡}《送许克勤赴新昌教序》:“況小言破道﹐小辨害義﹐{克勤}之賢當不止於博聞記問而已。”《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觀公之記問﹐不讓{楊修}之學﹐{子建}之能﹐{王平}之閲市﹐{張松}之一覽。”【2】通书信问候。{唐}{白居易}《与运使郎中状》:“久違符采﹐絶疎記問﹐伏維視履寀集﹐休祉尚賒。”{宋}{郑刚中}《答简州李知郡书》:“去冬銜命而出﹐正月抵故鎮﹐諸郡記問如束筍﹐而公無一紙相訪﹐每切疑怪。”{明}{张居正}《与刘进士禹谟书》:“别後一辱記問﹐感荷厚情﹐兒輩得奉教於門下﹐幸甚。”【3】记挂问讯。{明}{许三阶}《节侠记·寄衣》:“塞月當秋冷﹐胡風入夜緊﹐應知他此際﹐怯衣單﹐誰人記問。”
記分-汉语大词典
記分
【1】记录工作﹑比赛﹑游戏或考试中得到的分数。如:记分员。
記注官-汉语大词典
記注官
【1】随侍天子左右记录天子言行的官﹐即起居注官。{清}代由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任。《清史稿·礼志七》:“又{高宗}初年﹐文三品﹑武二品以上賜茶﹐餘惟記注官﹑外國使臣與焉。”
記刻-汉语大词典
記刻
【1】谓铭刻于心。{宋}{晁补之}《及第谢苏公书》:“{補之}讀《史記》至此﹐以謂士窮不見遇﹐發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則爲非計﹐私自記刻﹐雖窮不爲。”
記性-汉语大词典
記性
【1】记忆力。{唐}{郑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贻》诗:“道阻歸期晩﹐年加記性銷。”{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你又來了﹐好箇没記性的﹐拏來!”{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蔡孝廉}有青衣{許翠齡}﹐貌如美女而夭。記性絶佳﹐嘗過染坊﹐戲焚其簿﹐坊主大駭﹐{翠齡}笑取筆爲默出之﹐某家染某色及其價值﹐絲毫不差。”{丁玲}《母亲》三:“这孩子记性还好﹐跟着她表姊认得几十个字了。”
記元-汉语大词典
記元
【1】纪元﹐纪年的开始。{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蓋{夫子}作《春秋》﹐記元於{魯}﹐大義立﹐微言屬﹐五經六藝﹐爲之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