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訥)是什么意思
凡訥-汉语大词典
凡訥
【1】才智平庸,言语迟钝。《宋书·桂阳王刘休范传》:“{休範}素凡訥﹐少知解﹐不爲諸兄齒遇。”
剛毅木訥-汉语大词典
剛毅木訥
【1】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论语·子路》:“剛毅木訥﹐近仁。”{何晏}集解引{王肃}曰:“剛﹐無欲;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宋}{苏辙}《<论语>拾遗并引》:“巧言令色﹐世之所説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後汉书·吴汉传论》:“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斯豈{漢}之方乎!”{李贤}注:“剛毅謂彊而能斷。木﹐樸樸貌。訥﹐忍於言也。”
口訥-汉语大词典
口訥
亦作“[口呐]”【1】说话迟钝。《後汉书·党锢传·刘儒》:“{郭林宗}常謂{儒}口訥心辯﹐有珪璋之質。”{南朝}{梁元帝}《谢东宫赉麈尾等物启》:“{揚雄}口訥﹐本貴談端。”{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谭九》:“{譚}年少口訥﹐不能致詰。”{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羽阳}《创造语言》:“只消我们曾经有一次见过……相互辱骂的情形﹐我们就会知道﹐这种感情上的升华﹐怎样教最口呐的人爆炸出最尖刻的话语。”
吃訥-汉语大词典
吃訥
【1】说话迟钝且结结巴巴。《北史·齐纪中·孝昭帝》:“{廢帝}吃訥﹐兼倉卒﹐不知所言。”{唐}{牛僧孺}《玄怪录·刘讽》:“{紫綏}素吃訥﹐令至﹐但稱‘鸞老鸞老’。”【2】谓不善言辞。{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臣竊自痛﹐人品猥細﹐言語吃訥。”【3】指文字佶屈聱牙。{明}{胡应麟}《诗薮·六朝》:“所存《咏史》二章﹐吃訥陳腐可笑。當時亦以爲工。”
寡訥-汉语大词典
寡訥
【1】不善言辞,沉默少言。{宋}{黄休复}《茅亭客话·程君友》:“人質鄙朴﹐而性慈仁﹐行見禽獸﹐常下道迴避﹐不欲驚之﹐寡訥﹐少與人交言。”
木訥老人-汉语大词典
木訥老人
【1】界尺的别称。《事物异名录》卷二一引{明}{黄一正}《事物绀珠》:“界尺曰黎司直﹐又曰木訥老人。”
木訥-汉语大词典
木訥
【1】指木讷的人。{唐}{林滋}《木人赋》:“既無喪無得﹐亦不識不知。跡異草萊﹐其言也無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2】泛指质朴,无文饰。{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一:“我听着他那木讷而低抑的声音……晓得他的内心是虔诚地在替{德甫}哀悼着的。”{唐}{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文勝質﹐則綉其鞶帨;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3】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後汉书·韦彪传》:“宜鑒{嗇夫}捷急之對﹐深思{絳侯}木訥之功也。”《论语·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木﹐質樸;訥﹐遲鈍。”《明史·傅珪传》:“{珪}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宋}{黄庭坚}《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
朴訥-汉语大词典
朴訥
【1】质朴而不善言词。有时用为谦词。{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僕自視資甚陋﹐業甚淺﹐無趨走唯諾之才﹐有朴訥魯鈍之累﹐希世應時之人見而不嗤鄙之者鮮矣。”
柔訥-汉语大词典
柔訥
【1】谓柔顺而不直言。{宋}{范仲淹}《选任贤能论》:“故聖人以俊乂爲得﹐不以柔訥爲行。如以柔訥爲行而寵之﹐則四海英雄無望於時矣。”
椎訥-汉语大词典
椎訥
【1】朴钝而不善言辞。{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然{遇春}料敵之智亦不可及﹐平日樵訥若無能﹐遇賊輒心開﹐機謀神中﹐未嘗學﹐輒暗合古法。”
樸訥-汉语大词典
樸訥
【1】质朴而不善言词。有时用为谦词。《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崔琰}〕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唐}{李翱}《谢杨郎中书》:“若{翱}者﹐窮賤樸訥無所取﹐然既爲閣下之所知﹐敢不以古君子之道有望於閣下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王}故樸訥﹐覥然而已。”{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表》之一:“如臣樸訥少文﹐迂拙自用﹐在{仁祖}時始以直言見收下第。”{郭沫若}《塔·孔夫子吃饭》:“又听着他以朴讷的言辞说出来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才晓得是出于误会。”
拙訥-汉语大词典
拙訥
亦作“[拙呐]”【1】谓才疏口拙,不善应对。多用作谦词。{唐}{孟郊}《上张徐州》诗:“顧己誠拙訥﹐干名已蹉。”{明}{方孝孺}《益斋记》:“余驚駭其爲奇士﹐而惜余拙呐不能與之往復詰難也。”{宋}{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少而拙訥﹐老益疎愚。”{南朝} {宋}{谢灵运}《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清}{陈確}《气禀清浊说》:“聰明材辨者﹐或多輕險之流;遲鈍拙呐者﹐反多重厚之器。”
澀訥-汉语大词典
澀訥
亦作“[澀呐]”【1】说话﹑写文章迟钝。{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王右軍}少時甚澀訥。在大將軍許﹐{王}{庾}二公後來﹐{右軍}便起欲去﹐大將軍留之﹐曰:‘爾家司空﹑{元規}﹐復可所難?’”《宋书·刘怀肃传》:“{懷肅}次弟{懷敬}﹐{澀}訥無才能。”《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齊主}言語澀呐﹐不喜見朝士。”{宋}{苏轼}《谢吕龙图》之二:“臨紙澀訥﹐情不能宣。”
羸訥-汉语大词典
羸訥
【1】瘦弱迟钝。《南齐书·周盘龙传》:“形甚羸訥﹐而臨軍勇果﹐諸將莫逮。”
愨訥-汉语大词典
愨訥
亦作“[慤訥]”【1】谨慎寡言。{明}{何景明}《封孺人李氏墓志铭》:“夫人見人﹐恒惴惴慤訥弗耀也。”
慚訥-汉语大词典
慚訥
【1】因羞惭而说不出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生回旋無聊﹐時近門﹐如鳥窺籠。望見{巧娘}﹐輒欲招呼自呈﹐慚訥而止。”
戇訥-汉语大词典
戇訥
亦作“[戅訥]”【1】愚直而拙于言辞。{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之二:“某鄙樸戅訥﹐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識不足以達時務。”
質訥-汉语大词典
質訥
【1】质实木讷。《後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明}{唐顺之}《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君爲人悃愊質訥。”《宋书·王僧达传》:“兄{錫}﹐質訥乏風采。”
蹇訥-汉语大词典
蹇訥
【1】谓说话迟钝木讷。蹇,通“謇”。《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或偶有敷陳﹐稍愜聖旨﹐怯懦蹇訥者﹐口雖奏而未盡其心;姦詐辯詞者﹐言雖當而未必有理。”
鄙訥-汉语大词典
鄙訥
【1】鄙野迟钝。《旧唐书·李百药传》:“正色直言﹐虚心受納﹐不簡鄙訥﹐無棄芻蕘﹐{帝堯}之求諫也。”
迂訥-汉语大词典
迂訥
【1】谓迂拙而不善言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爲人迂訥﹐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孫子楚}〕性迂訥﹐人誑之﹐輒信爲真。”
言訥-汉语大词典
言訥
亦作“[言納]”【1】说话迟钝不流畅。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邢昺}疏﹕“訥﹐遲鈍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遲鈍於言敏捷於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天下谓我》:“容疏言納﹐貌樸而鄙。”{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欲學爲佞﹐則患言訥詞直﹐卒事不成。”{唐}{柳宗元}《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色平氣柔﹐言訥性魯。”
訥-汉语大词典
訥
“[讷]”的繁体字。《廣韻》内骨切,入没,泥。【1】出言迟钝;口齿笨拙。《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唐}{柳宗元}《与友人论文书》:“談之辯訥﹐升降繫焉。”{元}{吴澂}《讷斋铭》:“小人之訥﹐將言而囁嚅。”《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实则﹐{罗书记}也讷于言词﹐不大能发挥。”【2】忍而少言。《论语·子路》:“剛﹑毅﹑木﹑訥﹐近仁。”{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体别》:“能威能懷﹐能辯能訥。”{明}{李东阳}《雷公峡二十韵》:“有筆贊幽光﹐兹言敢終訥。”{吴组缃}《山洪》八:“你那嘴巴不要淌水样的吧!你做好事给我讷点言吧!”【3】吞吞吐吐地说。《水浒传》第十回:“小二道﹕‘……只聽得差撥口裏訥出一句“{高太尉}”三個字來﹐這人莫不與{林教頭}身上有些干礙?’”一本作“呐”。【4】指质直之言。《宣和遗事》後集:“蓋自{靖康}虜退之後﹐猶有{宣和}之遺風﹐君臣上下﹐專事佞諛﹐惡聞忠訥。”【5】河豚腹中的脂肪。{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河豚腹脹而斑﹐狀甚醜。腹中有白曰訥﹐有肝曰脂。訥最甘肥﹐{吴}人甚珍之﹐目爲{西施}乳﹐{東坡}云腹腴者是也。”
訥樸-汉语大词典
訥樸
【1】木讷朴实。{明}{方孝孺}《王君国祥墓碣》:“因噤不更談世事﹐隱醫肆中以自給;刮落鋩鍔﹐不露幾微﹐故習恂恂﹐務爲訥樸。”
訥口-汉语大词典
訥口
【1】谓不善于说话。《史记·李将军列传》:“{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爲軍陳﹐射闊狹以飲。”《後汉书·儒林传下·何休》:“{休}爲人質朴訥口﹐而雅有心思。”《晋书·朱伺传》:“{伺}有武勇﹐而訥口﹐不知書。”
訥怍-汉语大词典
訥怍
【1】谓羞于启齿。{宋}{王令}《答李公安》诗:“惟其自陳尚訥怍﹐況又聽者寧不聱。”
訥言-汉语大词典
訥言
【1】言谈迟钝。{南朝} {梁}{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惟君知臣﹐見於訥言之旨。”{唐}{司空图}《自诫》诗:“衆人皆察察﹐而我獨昏昏﹐取訓於{老氏}﹐大辯欲訥言。”
訥騃-汉语大词典
訥騃
【1】迟钝笨拙。{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余所禀訥騃﹐加之以天挺篤嬾﹐諸戲弄之事﹐彈棊博弈﹐皆所惡見。”
訥訥-汉语大词典
訥訥
【1】说话迟钝谨慎貌。{清}{侯方域}《汤御史传》:“公爲人孝謹和易﹐事父母常爲孺子歡﹐與鄉人言﹐訥訥不出口﹐尤不與公府事。”{清}{恽敬}《後二仆传》:“{敬}束下素嚴﹐{夏清}﹑{柳芳}皆布衣履﹐言語訥訥然﹐以此得久﹐然即死因也。”{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微笑着﹐经常是和蔼而沉默的。说起话来﹐有时讷讷然的﹐总是不肯多说的样子。”【2】低语貌。{李若水}《在柴达木盆地》:“当他和我们一块看见了这座城堡﹐他的多纹的脸上出现了怎样惊讶的表情呵!他抬头凝望﹐嘴里讷讷着。”
訥直-汉语大词典
訥直
【1】谓言语迟钝﹐品格正直。《南史·循吏传·郭祖深》:“飾口利辭﹐競相推薦﹐訥直守信﹐坐見埋没。”
訥澀-汉语大词典
訥澀
亦作“[訥譅]”【1】谓言语迟钝﹐说话艰难。{汉}{东方朔}《七谏·初放》:“{平}生於國兮長於原{壄}﹐言語訥譅兮又無彊輔。”《隋书·文学传·祖君彦》:“〔{君彦}〕容貌短小﹐言辭訥澀﹐有才學。”{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敢憚鄙詞之訥澀﹐恐貽盛集之蕪穢云爾。”{宋}{宋祁}《益州谢两府启》:“班春方始﹐詣府未辰﹐榮感所叢﹐訥澀非叙。”
訥鈍-汉语大词典
訥鈍
【1】谓言语迟钝。《佛说济诸方等学经》:“某有辯才﹐某不辯才﹐某性便利﹐某性訥鈍。”{宋}{程大昌}《演繁露·仁者必有勇》:“其平時則質木而訥鈍﹐遇事則剛果而猛毅。”
訥譅-汉语大词典
訥譅
【1】见“訥澀”。
訥言敏行-汉语大词典
訥言敏行
【1】《论语·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后以“訥言敏行”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三国志·吴志·孙韶传》“伯父{河}”{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河}質性忠直﹐訥言敏行﹐有氣幹﹐能服勤。”{唐}{孙逖}《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昔{萬石君}﹑{建陵侯}﹐皆以訥言敏行﹐前史稱爲長者。”{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訥言敏行﹐以改故習之謬也。”
訥慎-汉语大词典
訥慎
【1】言语谨慎﹑迟钝。{三国 魏}{嵇康}《琴赋》:“{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謇訥-汉语大词典
謇訥
【1】不善言辞。《旧唐书·赵憬传》:“復念稽顙丹陛﹐仰對宸嚴﹐謇訥易窮﹐遽數難辯﹐理詳則塵瀆頗甚﹐言略則利害未宣。”
諵諵訥訥-汉语大词典
諵諵訥訥
【1】犹言嘟嘟囔囔。《水浒传》第十六回:“一路上趕打着﹐不許投涼處歇﹐那十一個廂禁軍口裏諵諵訥訥地怨悵。”
謹訥-汉语大词典
謹訥
【1】老实﹐不善谈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鄂}爲人謹訥﹐年十九歲﹐見客羞澀如童子。”
魯訥-汉语大词典
魯訥
【1】不聪敏,言语迟钝。{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某方拙魯訥﹐不敢游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