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訛

訛(訛)是什么意思

  • 一差兩訛-汉语大词典

    一差兩訛

    同“[一差二錯]”【1】《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如若不聽我言語﹐逼迫女兒一差兩訛﹐與你干休不得!”

  • 三言訛虎-汉语大词典

    三言訛虎

    【1】犹三人成虎。{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訛虎﹐衆口鑠金;因積毁銷骨﹐致他方糊口。”

  • 互訛-汉语大词典

    互訛

    亦作“[互譌]”【1】谓古籍中上下两句的文字互相讹误。{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两句互误例》:“古書有上下兩句平列﹐而傳写互誤其字者。《詩·江漢》篇:‘{江}{漢}浮浮﹐武夫滔滔。’{王}氏{引之}曰:‘當作“{江}{漢}滔滔﹐武夫浮浮。”’……寫經者‘滔滔’‘浮浮’上下互譌。”《管子·侈靡》“使君親之際同索﹐屬敬也;使人君不安者﹐屬察也”{郭沫若}校:“‘察’與‘際’互訛。”

  • 乖訛-汉语大词典

    乖訛

    亦作“[乖譌]”【1】差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点检文书》:“或文字乖訛﹐便在點竄矣。”{宋}{姜夔}《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序》:“鼓吹所録﹐惟存三篇﹐譜文乖訛。”{宋}{黄伯思}《东观馀论·法帖刊误叙》:“秘閣法帖十■﹐中璠珉雜糅﹐論次乖譌﹐世多耳觀﹐遂久莫辨。”【2】不正常。{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紹興}歲丙辰﹐{廣右}大歉﹐瀕海尤告病﹐迄丁巳之春﹐斗米千錢﹐人多莩亡﹐而{嶠南}風候素乖譌﹐至是殊正。”

  • 南訛-汉语大词典

    南訛

    【1】亦作“[南爲]”﹑“[南僞]”﹑“[南譌]”。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孔}传:“訛﹐化也。掌夏之官﹐平叙南方化育之事……四時同之﹐亦舉一隅。”{南朝} {齐}{谢朓}《雩祭歌》:“火景方中南譌秩﹐靡草雲黄含桃實。”《史记·五帝本纪》:“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爲﹐敬致。”{司马贞}索隐:“春言東作﹐夏言南爲﹐皆是耕作營爲勸農之事。”《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僞。”【2】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清}{杨模}《闰六月初七夜月》:“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鈎。”{宋}{王禹偁}《火星中而寒暑退赋》:“又若南訛赫怒﹐人失其所﹐焦砂爛石以何盛﹐輕箑纖絺而曷禦。”

  • 以訛傳訛-汉语大词典

    以訛傳訛

    【1】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开去,越传越错。{郭沫若}《坐地巡天及其他》:“我发觉有两处不妥当的地方﹐须得由我自己来改正﹐免得以讹传讹。”{清}{周亮工}《书影》卷四:“{宋}時安得有傳奇?或當時{侂胄}之黨有爲此語者﹐流傳人世﹐以訛傳訛﹐紊謬如是也。”《红楼梦》第五一回:“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蹟來以愚人。”

  • 傳訛-汉语大词典

    傳訛

    亦作“[傳譌]”【1】传闻非实。{鲁迅}《朝花夕拾·后记》:“然而从此更传讹下去。”{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序》:“著《扶風傳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車》幽恠之所爲﹐庶不致傳譌于後世云爾。”{元}{吴师道}《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纪游》诗:“瑶池{漢}殿語茫昧﹐遂使世俗猶傳訛。”

  • 興訛造訕-汉语大词典

    興訛造訕

    【1】造谣毁谤。{唐}{韩愈}《送穷文》:“飢我寒我﹐興訛造訕。”{宋}{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三:“而四十餘年間﹐止緣二三姦臣賊子興訛造訕﹐以報簾幃之怨。”

  • 凋訛-汉语大词典

    凋訛

    【1】衰替讹乱。《晋书·舆服志》:“禮業凋訛﹐人情馳爽﹐諸侯征伐﹐憲度淪亡。”《隋书·高祖纪下》:“至於四時郊祀之節文﹐五服麻葛之隆殺﹐是非異説﹐踳駁殊塗﹐致使聖教凋訛﹐輕重無準。”{唐}{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蓋由賞鑒獨任於聰聽﹐搜擇頗難於公舉﹐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練覈之方﹐遂使先進者漸益凋訛﹐後來者不相接續。”

  • 凶訛-汉语大词典

    凶訛

    【1】凶暴悖谬。《晋书·食货志》:“〔{董卓}〕盡收{長安}及{洛陽}銅人飛廉之屬﹐以充鼓鑄……時人以爲{秦始皇}見長人於{臨洮}﹐乃鑄銅人。{卓}﹐{臨洮}人也﹐興毁不同﹐凶訛相類。”

  • 差訛-汉语大词典

    差訛

    亦作“[差譌]”【1】错误,差错。{明}{李贽}《答焦漪园》:“《李氏藏書》謹抄録一通﹐專人呈覽……中間差譌甚多﹐須細細一番乃可。”{唐}{韩愈}《石鼓歌》:“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清}{黄遵宪}《都踊歌》:“三千三百三十二座大神兮聽我歌﹐荷荷!天長地久兮無差訛﹐荷荷!”

  • 弊訛-汉语大词典

    弊訛

    【1】犹弊病。{宋}{王谠}《唐语林·夙慧》:“{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

  • 形訛-汉语大词典

    形訛

    【1】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 舛訛-汉语大词典

    舛訛

    【1】错乱;错误。{清}{张廷玉}《上<明史>表》:“第以長編汗漫﹐抑且雜記舛訛。靖難從亡﹐傳聞互異;追尊議禮﹐聚訟紛挐。”《辽史·太祖纪下》:“舛訛歸正﹐遐邇無愆。”《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 寢訛-汉语大词典

    寢訛

    【1】《诗·小雅·无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后以“寢訛”指牛羊的卧息与活动。{明}{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爲之豐其草水﹐適其寢訛﹐去其瘯蠡﹐驅其豺狼﹐然後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清}{王士禛}《戴嵩<牛图>》诗:“一頭摩角一頭齕﹐寢訛有態何其工。”{唐}{{韩愈}{李正封}}《晩秋郾城夜会联句》:“爾牛時寢訛﹐我僕或歌咢。”

  • 妖訛-汉语大词典

    妖訛

    【1】怪诞虚妄。《北史·艺术传序》:“或變亂陰陽﹐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熒惑人心﹐遂令時俗妖訛﹐不獲返其真性。”{五代}{徐夤}《寓题杂怀》诗:“大道真風早晩還﹐妖訛成俗汙乾坤。”{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既不信道﹐好爲訕毁﹐謂真正爲妖訛﹐以神仙爲誕妄。”【2】指怪诞乖谬之言。《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裴松之}注引《会稽邵氏家传》:“今妖訛横興﹐干國亂紀﹐{疇}以噂之語﹐本非事實﹐雖家誦人詠﹐不足有慮。”《旧唐书·高祖纪》:“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訛﹐交通豪猾。”

  • 姦訛-汉语大词典

    姦訛

    亦作“[姦譌]”【1】指奸诈的人和事。《新唐书·李峤传》:“請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歲爲之限﹐容其身到屬縣﹐過閭里﹐督察姦訛﹐采風俗﹐然後可課其成功。”【2】诡诈虚假。{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逋滯攸除﹐姦訛革風。”《汉书·江充传》:“{充}逋逃小臣﹐苟爲姦譌﹐激怒聖朝﹐欲取必於萬乘以復私怨。”{颜师古}注:“譌﹐古訛字。”

  • 淆訛-汉语大词典

    淆訛

    【1】搅乱,弄错。{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十:“世間龍蛇混雜﹐誠是淆訛公案也。”

  • 澆訛-汉语大词典

    澆訛

    【1】浮薄诈伪。《後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三代以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清}{顾炎武}《登岱》诗:“末世久澆訛﹐孰探幽明原?”

  • 拏訛-汉语大词典

    拏訛

    【1】见“拏訛頭”。

  • 拏訛頭-汉语大词典

    拏訛頭

    【1】讹诈作奸者的钱财。{明}{刘若愚}《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而管家{婁允德}……及心腹家人{李培}等﹐皆挾厚貲四散逃躲﹐或報應商役﹐或避人拏訛﹐或改面事人。”{明}{顾炎武}《日知录·讹》:“{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張潑}言:‘京師姧宄叢集﹐游手成羣﹐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原注:“偵知一人作姧﹐則尾隨其後陷人於罪﹐從而嚇詐金錢﹐謂之拏訛頭。”{清}{赵翼}《陔馀丛考·拏讹头》:“伺人作奸從而嚇詐取財﹐俗謂之拏訛頭。”亦省作“[拏訛]”。

  • 拿訛頭-汉语大词典

    拿訛頭

    亦作“[拿囮頭]”【1】讹诈﹑勒索作奸者的钱财等。《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杜少卿}同{武書}聽了一聽﹐纔曉得是人來買綉香囊﹐地方上幾個喇子想來拿囮頭﹐却無實迹﹐倒被他駡了一場。”亦省作“[拿訛]”。《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把兒子{駱有莪}補了校尉﹐跟了人緝捕拿訛﹐也賺了許多横財﹐置房買地。”{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居間曰擸縴﹐指稱曰太歲﹐勒脅曰拿訛頭。”

  • 拿訛-汉语大词典

    拿訛

    【1】见“拿訛頭”。

  • 擠訛頭-汉语大词典

    擠訛頭

    【1】谓寻事讹诈。《红楼梦》第九三回:“這是本官不知道的﹐並無牌票出去拿車﹐都是那些混帳東西在外頭撒野擠訛頭。”

  • 民訛-汉语大词典

    民訛

    【1】人们的谣言。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訛言﹐亦孔之將。”{郑玄}笺:“訛﹐僞也。”{南朝} {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逮叔世民訛﹐狙詐飈起﹐谿谷不能踰其險﹐鬼神無以究其變。”

  • 祅訛-汉语大词典

    祅訛

    【1】怪诞虚妄。《北史·艺术传序》:“或假托神怪﹐熒惑人心﹐遂令時俗祅訛﹐不獲返其真性。”一本作“妖訛”。

  • 磨攪訛綳-汉语大词典

    磨攪訛綳

    【1】纠缠捣乱,欺骗讹诈。《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講到咱們這行啊﹐全仗的是磨攪訛綳﹐涎皮賴臉﹐長支短欠﹐摸點兒賺點兒才剩的下錢呢。”

  • 矯訛-汉语大词典

    矯訛

    【1】矫正错讹。{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

  • 積訛成蠹-汉语大词典

    積訛成蠹

    【1】谓谬误积久﹐败坏人心。{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時踰檢;太學﹐明教之源也﹐期於變風﹐而生徒多墮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干禁或未絶;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風靡﹐積訛成蠹。”

  • 缺訛-汉语大词典

    缺訛

    【1】指减少和变动。{唐}{杜甫}《石犀行》:“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杨伦}笺注:“缺謂損其數﹐訛謂易其處。”{唐}{韦应物}《石鼓歌》:“石如皷形數止十﹐風雨缺訛苔蘚澁。”

  • 補漏訂訛-汉语大词典

    補漏訂訛

    【1】补充缺漏, 订正错误。{清}{叶廷琯}《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王}板《史記》之外﹐並博攷他書所引﹐爲之補漏訂訛﹐手鈔成帙。於是{守節}所箸﹐燦然復爲完書。”

  • 較訛-汉语大词典

    較訛

    【1】校正错误。{明}{冯梦龙}《楚江情·改词衔恨》:“[老旦]{于叔夜}相公﹐是他親筆較訛﹐改易些箇。”

  • 豕訛-汉语大词典

    豕訛

    【1】犹豕亥。{明}{陆采}《怀香记·鞠询香情》:“流言卻成投鼠誤﹐偏惑猶然見豕訛。”

  • 遷訛-汉语大词典

    遷訛

    亦作“[遷譌]”【1】谓时间迁流变化。《宋书·恩倖传序》:“歲月遷譌﹐斯風漸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清}{钱曾}《湘灵先生移居》诗:“甲子遷訛昔夢中﹐維桑回首又春風。”【2】谓辗转流传而失真。《陈书·世祖纪》:“{梁}氏末運﹐奢麗已甚……逐欲澆流﹐遷訛遂遠。”{章炳麟}《訄书·尊史》:“禮俗革變﹐械器遷譌﹐誠弗能於一代盡之。”《後汉书·方术传赞》:“不探精遠﹐曷感靈效?如或遷訛﹐實乖玄奥。”

  • 訂訛-汉语大词典

    訂訛

    【1】订正文字谬误。{清}{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王太史衡<春赏>》诗:“銀箋疏寄催花句﹐卻爲情深未訂訛。”{清}{吴锡麒}《移居用樊榭集中韵》之三:“三豕訂訛求善本﹐一鴟修贄借鄰家。”{清}{顾公燮}《丹午笔记·柳如是》:“寫青山﹐臨墨妙﹐考異訂訛﹐間以調謔﹐如{李易安}在{趙德甫}家故事。”

  • 訛-汉语大词典

    “[讹]”的繁体字。《廣韻》五禾切,平戈,疑。【1】亦作“[譌]”。虚假。{三国 魏}{曹植}《橘赋》:“神蓋幽而易激﹐信天道之不訛。”{赵幼文}校注引《诗·小雅·沔水》{郑玄}笺﹕“僞也。”《六度集经·忍辱度无极章》:“妻覩道士﹐勃然作色﹐訛留設食﹐虛談過中。”【2】亦作“[譌]”。讹误;错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爲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明}{李东阳}《归梦》诗:“對酒杯應淺﹐教書字恐訛。”{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所云{君子城}譌爲{箕子城}者也。”{杨朔}《中国人民的脚步声·红石山》:“{察哈尔}{龙关}西南二十里有座高山﹐原名{黄泉岭}﹐俗话讹做{黄草梁}。”【3】亦作“[譌]”。怪异;怪诞。{唐}{李白}《明堂赋》:“迫而察之﹐粲炳焕以照爛﹐倏山訛而晷换。”{宋}{梅尧臣}《问牛喘赋》:“時則有雨水不降﹐草樹早落﹐火訛相驚﹐疾疫多作。”【4】亦作“[譌]”。妖言;谣言。《尔雅·释诂下》:“訛﹐言也。”{郭璞}注﹕“世以妖言爲訛。”{唐}{韩愈}《送穷文》:“凡此五鬼﹐爲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訕。”《宋史·张忠恕传》:“則陛下所以身處者﹐庶幾無憾﹐而造訛騰謗者﹐靡所致力。”【5】亦作“[譌]”。指徒歌;歌谣。{元}{高隐}《端正好》套曲:“聽{張古}唱會詞﹐看村哥打會訛。”{朱自清}《中国歌谣》:“谣字有或作‘讹’字者﹐如《风俗通·皇霸篇》载{赵王}{迁}时童谣﹐《史记·赵世家》‘童谣’作‘民讹言’……而其词用韵﹐实系歌谣之体﹐与他处‘讹言’无韵者不同。”【6】吓诈。《红楼梦》第四八回:“便設了法子﹐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了衙門裏去。”《负曝闲谈》第二三回:“{小桐}暗想﹕這是糟豆腐﹐好訛他一訛了。”{李準}《不能走那条路》:“又不是凭党员讹他的﹐有啥不能买!”【7】书法用语。{唐}{窦臮}《述书赋下》:“{房文昭}則雅而和﹐隱乃訛。”{唐}{窦蒙}《<述书賦>语例字格》:“訛﹐藏鋒隱迹曰訛。”【8】蛇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诸蛇》:“蛇字古作它﹐俗作虵﹐有佘﹑移﹑佗三音。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其行委佗﹐故名。{嶺}南人食之﹐或呼爲訛﹐或呼爲茅鱔。”【9】通“[吪]”。感化;改变。《诗·小雅·节南山》:“式訛爾心﹐以蓄萬邦。”{郑玄}笺﹕“訛﹐化。”{陈奂}传疏﹕“訛﹐當作吪。”{宋}{曾巩}《曾氏女墓志铭》:“孰訛爾質﹐而伐其成﹐尚千萬年﹐爾室之寧。”《通志·选举二》:“歲月遷訛﹐斯風漸篤。”{元}{戴良}《求诸己斋箴》:“古人已遠﹐此學罔傳﹐我作銘詩﹐式訛是觀。”【10】通“[吪]”。行动;移动。《诗·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毛}传﹕“訛﹐動也。”{王先谦}集疏﹕“《玉篇·口部》引《詩》﹕‘或寢或吪﹐吪﹐動也。’是正字當作‘吪’。 ”{唐}{杜甫}《日暮》诗:“日暮風亦起﹐城頭烏尾訛。”{清}{杨潮观}《黄石婆授计逃关》:“有恨難摹﹐不隄防處女深閨坐﹐尚寐無訛。”

  • 訛索-汉语大词典

    訛索

    【1】敲诈勒索。{清}{崇彜}《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一年》:“余遇銅船﹐大爲所窘﹐水手半係亡命運員﹐{滇南}通判某不能約束﹐且縱容訛索。”《清史稿·食货志六》:“嚴禁{崇文門}﹑{盧溝橋}及各省關役訛索行旅。”《文物天地》1985年第4期:“{王安之}见来势凶猛﹐先以手枪射击群众﹐继则至堂后自行纵火﹐以待将来讹索﹐然后夺门而逃。”

  • 訛錢-汉语大词典

    訛錢

    【1】敲诈﹑勒索他人钱财。{樊增祥}《批张长贵呈词》:“忽遇{朱老三}將爾拖至伊處﹐鞭打繩拴﹐訛錢三串。”

  • 訛變-汉语大词典

    訛變

    亦作“[譌變]”【1】讹误变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吐京郡}治故城﹐即{吐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爲訛變矣。”{宋}{钱易}《南部新书》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爲牙門﹐字稱訛變轉爲衙。”{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二:“《説文》重文之作■者即此古字之譌變﹐蓋示尒形近﹐犬豕形近。”

  • 訛佚-汉语大词典

    訛佚

    亦作“[譌佚]”【1】讹误脱佚。{清}{魏源}《说文假借释例》:“非竹簡之斷爛﹐即傳寫之譌佚。”

  • 訛謬-汉语大词典

    訛謬

    【1】讹误错谬。多指文字﹑训读方面。{南朝} {梁}{阮孝绪}《<七录>序》:“昔{劉向}校書﹐輙爲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載在本書。”{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清}{戴名世}《汪武曹稿序》:“俗學紛起﹐講解訛謬﹐於是正其闕失﹐明其旨趣。”《人民日报》1962.3.6:“每天他坐在楼下﹐如饥如渴﹐一边读一边校﹐雠其讹谬。”

  • 訛衍-汉语大词典

    訛衍

    亦作“[譌衍]”【1】指书籍﹑文章中字句的错误和多出。{清}{龚自珍}《六经正名答问五》:“《周書》去其淺誕﹐剔其譌衍﹐寫定十有八篇。”{倪其心}《校勘学大纲》第七章第二节:“‘游’与‘过’形近﹐又因上字‘游’而讹衍。”

  • 訛談-汉语大词典

    訛談

    【1】无稽之谈。{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序》:“鄙人愚昧﹐文不足傳;平{臺}大役﹐事在必傳﹐直道平心﹐無爲市井訛談所昏惑﹐亦庶乎其可矣。”

  • 訞訛-汉语大词典

    訞訛

    【1】怪诞虚妄。{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診訞訛於物類﹐占休咎於龜筴。”{清}{恽敬}《吴城万寿宫碑铭》:“{張角}﹑{宋子賢}﹑{劉鴻儒}妄作訞訛﹐毒流無既。”

  • 訛溷-汉语大词典

    訛溷

    亦作“[譌溷]”【1】讹错混乱。{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媚夫”:“蓋隸書眉字或作■﹐與冒相似﹐故從冒從眉之字﹐傳寫往往譌溷。”{章炳麟}《<新方言>序》:“五方之言及少兒學語未清者﹐其展轉譌溷﹐必各如其位。”

  • 訛以傳訛-汉语大词典

    訛以傳訛

    【1】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上·爱妾换马》:“不然﹐長髯紫衣﹐怪誕幽顯之説﹐何其駭異哉?後人又不考而吟咏焉﹐訛以傳訛也。”{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教白》:“而曲師入門之初﹐亦係暗中摸索﹐彼既無傳於人﹐何從轉授於我?訛以傳訛﹐此説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如其不經審判﹐恐愚民訛以傳訛﹐借詞煽動﹐其亂愈滋。”

  • 訛替-汉语大词典

    訛替

    【1】犹差误。{晋}{王嘉}《拾遗记·周》:“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於纖毫之中……樂府皆傳此伎﹐至末代猶學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絶﹐故俗謂之婆候伎。則{扶婁}之音﹐訛替至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爲己罪矣。”《隋书·律历志上》:“{宋氏}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四釐……當由人間恒用﹐增損訛替之所致也。”【2】犹衰敝。《初学记》卷二三引{南朝}{宋孝武帝}《沙汰沙门诏》:“佛法訛替﹐沙門混雜﹐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藪。”《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訛替﹐或憑真以構僞﹐或飾虚以詐真。”{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燒香垂涕而申誨曰:‘大聖久已涅槃﹐法教訛替﹐人多樂受﹐少有持者。’”

  • 訛綳-汉语大词典

    訛綳

    【1】犹讹骗。《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講到咱們這行啊﹐全仗的是磨攪訛綳﹐涎皮賴臉﹐長支短欠﹐摸點兒﹑賺點兒才剩的下錢呢。”

  • 訛意-汉语大词典

    訛意

    【1】讹变之意。{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 訛誤-汉语大词典

    訛誤

    亦作“[譌誤]”亦作“[訛悮]”【1】错误。多指文字﹑记载方面。{南朝} {梁}{任昉}《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而年世浸遠﹐篇牘訛誤﹐朽編落簡﹐見誣前淑。”{宋}{吕陶}《尚书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铭》:“公考驗圖券﹐詳辨訛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但念無以階進﹐欲呼姨氏﹐顧從無還往﹐懼有訛悮。”{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此乃{秦}音通轉﹐非爲譌誤。”

  • 訛寢-汉语大词典

    訛寢

    【1】谓或动或卧。语出《诗·小雅·无羊》﹕“或寢或訛。”{毛}传﹕“訛﹐動也。”{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休輸任訛寢﹐報力厚麩。”{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訛﹐動也。言轉輸已罷﹐歸馬放牛﹐任其訛寢而已。”

  • 訛濫-汉语大词典

    訛濫

    【1】误谬失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李详}《<历代诗话续编>序》:“若防訛濫﹐必判雅鄭﹐攝之檢括﹐統爲一書﹐則{鍾仲偉}《詩品》是已。”

  • 訛語-汉语大词典

    訛語

    【1】谣言。{明}{沈鲸}《双珠记·北斗化僧》:“繞迴廊清蔭參差﹐見碧樹堂深流水﹐笑癡兒騃女﹐流傳訛語﹐盡道秋驚鳳律。”

  • 訛文-汉语大词典

    訛文

    亦作“[譌文]”【1】讹误的文字。《新唐书·儒学传序》:“{文宗}定‘五經’﹐鑱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寥寥一二可紀。”{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孟子》:“{文宗}時是正訛文﹐乃{玄度}({唐玄度})﹐非{參}也。”{清}{黄绍箕}《<墨子间诂>跋》:“推篆籀隸楷之遷變﹐以刊正譌文。”{胡樸安}《古书校读法·底本互勘》:“夫古今載籍……其已鏤版也﹐則互相翻刻﹐訛文﹑奪字﹐久已莫可究詰矣。”

  • 訛誣-汉语大词典

    訛誣

    【1】讹赖诬陷。{樊增祥}《曹曾氏呈词》:“信口訛誣﹐前後自相矛盾。”

  • 訛號-汉语大词典

    訛號

    【1】误称。{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言{印度}者﹐即{天竺}之正名﹐猶{身毒}﹑{賢豆}之訛號耳。”

  • 訛差-汉语大词典

    訛差

    【1】讹误差错。《通志·艺文一》:“{左氏}世爲{楚}史﹐親見官書﹐其訛差少﹐然有所訛﹐從文起;{公}{穀}{漢}之經生﹐惟是口傳﹐其訛差多﹐然有所訛﹐從音起。以此辨之﹐了無滯礙。”

  • 訛脱-汉语大词典

    訛脱

    亦作“[譌脱]”【1】指文字上的错误﹑脱漏。{宋}{赵善愖}《柳文後跋》:“及到官﹐首取閲之﹐乃大不然﹐訛脱特甚。”{清}{张之洞}《读古人文集》:“若坊刻《文選集腋》﹐譌脱璅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無益有害。”{易宗夔}《新世说·夙慧》:“{潘稼堂}資稟絶人﹐幼有聖童之目﹐覽歷書一過﹐即能闇誦﹐無所訛脱﹐首尾不遺一字。”{胡適}《陆贾<新语>考》:“大概《子汇》本另出于一种较古的底本﹐故讹脱最少。”

  • 訛紊-汉语大词典

    訛紊

    【1】错乱。{南朝} {梁}{宝唱}《比丘尼传序》:“自拘尸滅影﹐雙樹匿跡﹐歲曆蟬聯﹐陵夷訛紊。”

  • 訛奪-汉语大词典

    訛奪

    亦作“[譌奪]”亦作“[訛敚]”【1】指文字的错误﹑脱漏。{清}{龚自珍}《与人笺》:“{孟蜀}以來﹐槧本繁興……展轉訛奪﹐流布浸廣。”{鲁迅}《<嵇康集>序》:“予幸其書今在京師圖書館﹐乃亟寫得之﹐更取{黄}本讎對﹐知二本根源實同﹐而互有訛奪。”{鲁迅}《<嵇康集>跋》:“原鈔頗多訛敚﹐經二三舊校﹐已可籀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文句譌奪﹐取他竟銘校之﹐始知大較。”

  • 訛音-汉语大词典

    訛音

    【1】不合标准的异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動﹐勢若轉圜﹐訛音之作﹐甚於枘方;免乎枘方﹐則無大過矣。”{宋}{秦观}《拟韦应物》诗:“癡兒踏{吴}歌﹐婭姹足訛音。”{刘师培}《文说·和声篇》:“特處封建之朝﹐則《國風》可齊《雅》《頌》;值同文之世﹐則訛音甚于枘方。”【2】讹变的字音。{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黑}{津}乃‘徽欽’二字訛音也﹐在{三姓}東三千里外散處﹐至東海邊。”{鲁迅}《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他本姓{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1910)﹐原是一个领港﹐在发表作品的时候﹐便取量水时所喊的讹音﹐用作了笔名。”

  • 訛俗-汉语大词典

    訛俗

    亦作“[譌俗]”【1】荒谬的习俗。{唐}{高彦休}《唐阙史·荥阳公清俭》:“僕常病澆態訛俗﹐驕侈自奉﹐思得以還淳返樸﹐敦厚風俗。”【2】指文字的讹体与俗体。{宋}{徐铉}《重建宓子贱碑阴记》:“而又字體譌俗﹐文詞舛誤﹐今以{賈氏}集校而正之。”{清}{邓显鹤}《例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卷中無譌俗字﹐通政大奇之。”

  • 訛言-汉语大词典

    訛言

    亦作“[譌言]”【1】虚假﹑谣传的话。《诗·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郑玄}笺:“訛﹐僞也。言時不令﹐小人好詐僞﹐爲交易之言使見怨咎﹐安然無禁止。”《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海刚峰书》:“三尺法不行於{吴}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能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近日{浙江}亲友有传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闻此讹言﹐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2】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饑﹐民譌言曰:‘{趙}爲號﹐{秦}爲笑。以爲不信﹐視地之生毛。’”《旧唐书·杨虞卿传》:“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爲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

  • 訛亂-汉语大词典

    訛亂

    【1】错乱。《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元因風邪傳入心經﹐致使精神恍惚﹐喜怒悲樂不常﹐言語訛亂﹐不别親疎。”

  • 訛簡-汉语大词典

    訛簡

    【1】错乱的简策。{唐}{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加以學盡{莊}微﹐詞殫{李}奥﹐體二{葛}({葛孝先}﹑{葛洪})之訛簡﹐究三{張}({張陵}﹑{張衡}﹑{張魯})之詭文。”

  • 訛謡-汉语大词典

    訛謡

    【1】民谣﹐歌谣。《汉书·翟方进传》:“民人訛謡﹐斥事感名。”《旧唐书·音乐志二》:“《懊憹》﹐{晉}{隆安}初民間訛謡之曲。歌云:‘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擷。’{齊太祖}常謂之《中朝歌》。”{清}{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奸人伏匿﹐暗助驚譟﹐兒童數月或爲{秦}聲﹐訛謡滿城﹐意在迎賊。”

  • 訛頭-汉语大词典

    訛頭

    【1】把柄﹔讹诈的由头﹑借口。{清}{顾炎武}《日知录·讹》:“{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張潑}言:京師奸宄叢集﹐游手成羣﹐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原注:“偵知一人作姦﹐則尾隨其後﹐陷人於罪﹐從而嚇詐金錢﹐謂之拏訛頭﹐即{漢}律所謂恐愒受賕。”《文明小史》第六回:“且説知單發出之後﹐便爲府差所知﹐因他二位與{黄舉人}有點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訛頭。”{茅盾}《林家铺子》五:“不过他一定要来找讹头生事!这种人比强盗还狠心!”【2】呆子。《何典》第七回:“只是做那尋章摘句的書訛頭﹐却終無了局。”

  • 訛人-汉语大词典

    訛人

    【1】谓假借某种理由勒索﹑诈取他人财物。《红楼梦》第一〇四回:“{倪二}仗着有些力氣﹐恃酒訛人。”《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那裏有這許多?明明訛人罷哩!”{杨朔}《春子姑娘》:“{郭疤}变了脸说:‘你认识我﹐我可不认识你﹐这才怪呢!于今是新社会﹐别放赖讹人!’”

  • 訛字-汉语大词典

    訛字

    亦作“[譌字]”【1】误字﹔错别字。{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讀史要耐訛字﹐如登山耐■路﹐踏雪耐危橋﹐閒居耐俗漢。”{清}{冯班}《钝吟杂录·日记》:“印章上字或可用隸書﹐不純用小篆也﹐世人多以爲譌字。”{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第十一章四:“刻本自然也难免有误﹐特别是书商目的在赚钱﹐常有偷工减料之弊﹐因而讹字﹑衍文﹑误倒﹑误脱乃至缺行﹑缺卷情况频频发生。”

  • 訛傳-汉语大词典

    訛傳

    亦作“[譌傳]”【1】误传。{金}{元好问}《曲阜纪行》诗之十:“兩獸墓前物﹐歲久乃訛傳。”{明}{张居正}《答吴环洲书》:“辱示虜情﹐宛若指掌。至謂‘虜酋假虚聲以要賞﹐邊將信訛傳以希功’﹐二語深中時弊。”{清}{李慈铭}《致署绍兴太守杨豫庭书》:“而市虎譌傳﹐易惑衆聽。”{孙犁}《澹定集·<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这并非讹传﹐一天上午﹐女学生姗姗而来﹐坐在了我的门板上﹐这就是{柳溪}同志。”

  • 訛缺-汉语大词典

    訛缺

    亦作“[譌缺]”亦作“[訛闕]”【1】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經焚於{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絶﹐而簡編脱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一本作“訛闕”。{宋}{陆游}《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數年﹐訛闕已多﹐知古人欲傳遠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元}{袁桷}《陆道士墓志铭》:“蓋其傳受訛缺﹐浮靡恣蕩﹐攝思握神﹐罔不知所以。”{清}{朱珪}《<雁门集>序》:“{露蕭}農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傳諸本考證譌缺﹐將重刻之﹐而質之於予。”

  • 訛風-汉语大词典

    訛風

    【1】不正的风习。{唐}{皮日休}《鄙孝议》上篇:“訛風習習﹐扇成厥俗﹐通儒不以言﹐執政不以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遂將匪石之心﹐冀伸藻鏡之用﹐壅遏末俗﹐蕩滌訛風。”

  • 訛蠹-汉语大词典

    訛蠹

    【1】谓蠹蚀错讹。{宋}{王令}《师说》:“又況後聖人數千載﹐其書殘缺訛蠹﹐又資財下於數子﹐而欲聽其自爲﹐而不立學與師﹐猶其願穫而顧不耕也。”

  • 訛騙-汉语大词典

    訛騙

    【1】讹赖欺骗。{樊增祥}《批卢汉章呈词》:“既然生意如此興隆﹐爾何以十餘年置之不問?似此妄言訛騙﹐廉耻全無!”

  • 訛作-汉语大词典

    訛作

    【1】胡作妄为。{宋}{吕陶}《太中大夫武昌程公墓志铭》:“{彭}人有爲{灌口}神取婦者﹐{潭}人有祭{張太保}神者﹐皆訛作亂俗﹐一懲以法。”【2】误作。{清}{杨复吉}《梦阑琐笔·丛谈》:“‘黄梅時節家家雨’﹐係{趙師秀}約友詩﹐見《清苑齋集》﹐今訛作{司馬温公}。《四時讀書樂》詩﹐係{宋}末{仙居}{翁森}作﹐《治家格言》﹐係本朝{崑山}{朱用純}作﹐今俱訛作{朱子}。流俗相傳﹐牢不可破。”

  • 訛鬧-汉语大词典

    訛鬧

    【1】耍赖哄闹。{樊增祥}《吏房褚世荣息词》:“{秦氏}夫故乏嗣﹐同房辦公者自應管顧﹐但{秦氏}不應訛鬧耳。”

  • 訛詐-汉语大词典

    訛詐

    【1】借故敲诈勒索。《镜花缘》第九九回:“也有揑造詞訟在那裏訛詐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丁养虚》:“無賴之徒﹐覬其有肆﹐欺誣訛詐。”{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我们只要看看流氓在茶馆里‘讲道理’的神气﹐就可以看见这种讹诈撞骗的本事。”

  • 訛殽-汉语大词典

    訛殽

    亦作“[譌殽]”【1】错乱。{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夫里巷恒言﹐大體不具﹐以是教授﹐適使真意譌殽﹐安得理解也。”

  • 訛异-汉语大词典

    訛异

    【1】见“訛異”。

  • 訛漏-汉语大词典

    訛漏

    【1】错误和脱漏。{元}{王恽}《二十四大儒赞·孔安国》:“書出{漢}初﹐壁傳口授﹐古隸未分﹐詎免訛漏。”{清}{陈坡}《重刊<黄文献公文集>跋》:“遂爲釐正篇次﹐補對訛漏。”

  • 訛異-汉语大词典

    訛異

    亦作“[訛异]”【1】讹误差异。{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三分:“{唐}{李復言}作《續玄怪録》﹐亦詳載此事﹐蓋當時已爲人所艷稱。至{宋}﹐遂稍訛異。”一本作“譌異”。{陈垣}《<史讳举例>序》:“第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 訛失-汉语大词典

    訛失

    【1】讹谬失误。{唐}{沈既济}《选举论》:“按前代選用﹐皆州府察舉﹐及年代久遠﹐訛失滋深﹐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清}{曾安世}《校<九灵山房遗稿>题词》:“姑辨正其訛失﹐而舉所散見於他書者﹐補刻附於編餘﹐則俟諸將來焉。”

  • 訛僞-汉语大词典

    訛僞

    亦作“[譌僞]”【1】诈伪。{唐}{白居易}《策林一·风行浇朴由教不由时策》:“刑政偷薄﹐則訛僞起而奸宄臻。”

  • 訛心-汉语大词典

    訛心

    【1】感化人心。{唐}{陈鸿}《庐州同食馆记》:“以通知政術爲{合肥郡}太守﹐質平訛心﹐風俗丕變﹐民知敬道﹐吏不敢欺。”

  • 訛落-汉语大词典

    訛落

    亦作“[譌落]”【1】犹讹脱。{明}{林富}《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訂其譌落﹐重加編輯。”

  • 訛錯-汉语大词典

    訛錯

    亦作“[譌錯]”【1】错误。{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吴中}{曾敀}{彦和}﹑{賀鑄}{方回}二家書﹐其子獻之朝廷﹐各命以官。皆經{彦和}﹑{方回}首自讐校﹐非如{田}{沈}家﹐貪多務得﹐舛謬訛錯也。”{清}{孙星衍}《<墨子注>後叙》:“獨此數篇﹐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傳寫譌錯﹐更難鉤乙。”《镜花缘》第五三回:“但一時口説﹐恐有訛錯。”

  • 訛獸-汉语大词典

    訛獸

    【1】传说中的兽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称。《古今谭概·非族·讹兽》引《神异记》:“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 訛雜-汉语大词典

    訛雜

    【1】错乱混杂。《後汉书·儒林传论》:“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唱导·法愿》:“{願}又善唱導及依經説法﹐率自心抱﹐無事宫商﹐言語訛雜﹐唯以適機爲要﹐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宋}{范成大}《市街》诗:“梳行訛雜馬行殘﹐藥市蕭騷土市寒。”

  • 訛僻-汉语大词典

    訛僻

    亦作“[譌僻]”【1】讹误。僻﹐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今之學士﹐語亦不正;古獨何人﹐必應隨其譌僻乎?”{唐}{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河}東{裴景仁}又正其訛僻﹐删爲《秦紀》十一篇。”{宋}{赞宁}《宋高僧传·译经篇论》:“亦名全聲者﹐則言音分明典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分明而訛僻﹐此麤語也。”

  • 訛稱-汉语大词典

    訛稱

    【1】误称。{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北賢豆}{揵陀囉國}人也”自注:“{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畧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訛稱也﹐而彼國人總言{賢豆}而已﹐乃之以爲五方也。”

  • 訛悮-汉语大词典

    訛悮

    【1】见“訛誤”。

  • 訛衰-汉语大词典

    訛衰

    【1】讹变衰敝。{唐}{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道既訛衰﹐必有以扶﹐厥公之生﹐以隆其洿。”

  • 訛幻-汉语大词典

    訛幻

    【1】荒诞虚幻。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贾奭著书仙去》:“邇年不知其所終﹐山中人竟言仙去﹐然訛幻莫之信也。”

  • 訛舛-汉语大词典

    訛舛

    亦作“[譌舛]”【1】错误﹔误谬。多指文字方面。《隋书·礼仪志一》:“而朝廷憲章﹐其來已舊﹐或得之於升平之運﹐或失之於凶荒之年﹐而世載遐邈﹐風流訛舛。”{明}{钱希言}《戏瑕·姓误》:“{苻}姓从草﹐今並書竹;{皇甫}覆姓﹐今止呼皇﹐種種訛舛﹐何不正之。”{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猥鄙細儒﹐見聞素狹﹐鈔輯蕪陋﹐言無可采﹐甚至挂漏訛舛﹐不能自正。”{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日報所揭﹐時有譌舛﹐以其報僅資一閲﹐即亦無煩更正。”

  • 訛語影帶-汉语大词典

    訛語影帶

    【1】谓伪作此语影射他事。{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訛語影帶有{李直方}﹑{獨孤申叔}﹐題目人有{曹著}。”

  • 訛本-汉语大词典

    訛本

    亦作“[譌本]”【1】指传抄﹑翻印有讹误的本子。{明}{冯梦龙}《古今谭概·颜甲·冒从侄》:“{唐}{龐嚴}及第後﹐登科録訛本倒書名姓爲‘{嚴龐}’。有{江}{淮}舉子姓{嚴}者﹐乃冒爲從姪﹐往京謁{龐}。”{清}{叶廷琯}《吹网录·温公所据<梁书><魏书>有别本》:“{温公}所據乃譌本﹐而注家未能舉正也。”

  • 訛勢-汉语大词典

    訛勢

    【1】错误的趋势。{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

  • 訛報-汉语大词典

    訛報

    【1】谎报。《笔生花》第九回:“這無非﹐小人訛報詐銀錢﹐也值得﹐二次三番向裏傳。”

  • 訛以滋訛-汉语大词典

    訛以滋訛

    【1】犹言讹以传讹。{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於三人成虎。”

  • 訛賴-汉语大词典

    訛賴

    【1】犹讹诈。{樊增祥}《批刘全伦呈词》:“是於得信之始﹐早存訛賴之心。”{吴组缃}《山洪》八:“等开了河﹐{东老爹}亲自经手扣鱼斤﹐半斤对八两﹐八两对半斤﹐没有讹赖得去的。”

  • 訛倪-汉语大词典

    訛倪

    【1】乖邪貌。《庄子·天下》“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唐}{陆德明}释文:“謑髁﹐訛倪不正貌。”

  • 訛妄-汉语大词典

    訛妄

    【1】错误荒谬。{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文选>字句》:“{嘉慶}間﹐場屋中式文字﹐習用《文選》字句﹐往往有訛妄不通者。”

  • 訛敚-汉语大词典

    訛敚

    【1】见“訛奪”。

  • 訛法-汉语大词典

    訛法

    【1】谓为妖术所惑。{明}{徐渭}《昙大师传略》:“古之有道者﹐伏龍于鉢﹐醒訛法者于狐﹐亦妖耶?”

  • 訛闕-汉语大词典

    訛闕

    【1】见“訛缺”。

  • 訛竄-汉语大词典

    訛竄

    亦作“[譌竄]”【1】讹误杂厕。{清}{冯班}《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六籍裁於聖手﹐然{秦}火之餘﹐諸儒傳録﹐豈無譌竄?”

  • 訛體-汉语大词典

    訛體

    【1】变体。与正体相对。{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陳思}所綴﹐以《皇子》爲標;{陸機}積篇﹐惟《功臣》最顯:其褒貶雜居﹐固末代之訛體也。”

  • 訛未-汉语大词典

    訛未

    【1】旧剧伶人上场时的发语词。{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上白]訛未。(衆喏)”{钱南扬}校注:“訛未﹐發語辭。‘訛’當即‘呵’字﹐更帶一尾音‘未’字。生倘默然登場﹐未免冷落﹐故用此以助聲勢。”

  • 訛僞-汉语大词典

    訛僞

    【1】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陰陽書近代以來漸致訛僞﹐穿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與學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淺俗﹐存其可用者。”{明}{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後序》:“揚扙今古﹐别裁譌僞﹐討論先正之緒言﹐追考六經{班}{馬}之譜諜﹐其在兹乎?其在兹乎?”{清}{程石邻}《鹌鹑谱》:“兹因精爲裁訂﹐廣爲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訛僞﹐俾好事者暇時繙閲。”

  • 訛略-汉语大词典

    訛略

    【1】谓音译的讹误和省略。{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本國有寺﹐名曰{大林}﹐遂往歸投﹐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謂和上﹐此乃{于闐}之訛略也。”{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闍那崛多}﹐{隋}言{德志}﹐{北賢豆}{揵陀囉國}人也﹐{隋}言{香行國}焉。”自注:“{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那}﹐此云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略耳。”《中国佛教·翻译名义集》:“至于{玄奘}﹑{义净}等新译经论中名相的音译﹐多和旧译不同﹐而{奘净}二师往往认旧译为讹略。”【2】错误和漏略。{元}{李好文}《<太常集礼稿>序》:“遂暨一二同志蒐羅比校﹐訪殘脱﹐究訛略﹐其不敢遽易者﹐亦皆論疏其下。”

  • 訛火-汉语大词典

    訛火

    亦作“[譌火]”【1】怪火。《山海经·西山经》:“〔{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郭璞}注:“譌亦妖訛字。”{袁珂}校注:“譌火﹐即怪火也。”{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瘴氛恒積潤﹐訛火亟生煅。”{童宗说}注:“訛火﹐野火也。”【2】指磷火。{清}{俞樾}《倪烈妇传》:“鬼車繞樹而能飛﹐訛火因風而明滅。”

  • 訛弊-汉语大词典

    訛弊

    【1】弊害﹔弊病。{唐}{赵璘}《因话录·徵》:“上不慎名器﹐是以廝養待賢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嬰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濫訛弊﹐流蕩可憂﹐不知誰之咎也。”《旧唐书·崔邠传》:“{文宗}勤於政道﹐每苦選曹訛弊﹐{延英}謂宰臣曰:‘吏部殊不選才﹐安得摭實無濫﹐可釐革否?’”

  • 詨訛-汉语大词典

    詨訛

    【1】谬误﹐与实理相违。《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道來也有詨訛﹐道不來也有詨訛。”

  • 語訛-汉语大词典

    語訛

    【1】言语讹误。{唐}{韩愈}《落齿》诗:“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旧唐书·地理志三》:“{居延海}﹑{焉支山}在縣界。{删丹山}﹐即{焉支山}﹐語訛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是後人語訛﹐相承不改耳。”

  • 課語訛言-汉语大词典

    課語訛言

    【1】多嘴多舌﹐胡言乱语。《宣和遗事》前集:“〔{李師師}〕説與他娘道:‘咱家裏有課語訛言的﹐怎柰何?娘﹐你可急忙告報官司去﹐恐帶累咱們!’”

  • 誵訛-汉语大词典

    誵訛

    【1】混淆讹误。{明}{袁中道}《东游日记》:“所云二女者﹐乃天帝之二女﹐非{堯}二女也﹐誵訛久矣。”{清}{道忞}《奏对机缘》:“上復問{老}{莊}悟處與佛祖爲同爲别。師云:‘此中大有誵譌。佛祖明心見性﹐{老}{莊}所説未免心外有法﹐所以古人判他爲無因濫同外道。’”

  • 辨訛-汉语大词典

    辨訛

    【1】辨明谬误。{宋}{曾巩}《祭宋龙图文》:“公在太史﹐維僚與屬﹐正繆辨訛﹐公爲耳目。”

  • 附訛-汉语大词典

    附訛

    【1】附会讹谬。{元}{袁桷}《七观》:“若聾鼓鍾﹐若盲策馬。《元經》附訛﹐《唐歷》受呵。”

  • 駭訛-汉语大词典

    駭訛

    【1】惊扰不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内外駭訛﹐人情洶洶。”{何垠}注:“駭﹐異也;訛﹐動也。謂不自安也。”

  • 鸞訛-汉语大词典

    鸞訛

    【1】指鸾鸟死亡。訛,通“吪”。{明}{汤显祖}《四灵山赋》:“瞰{丹穴}之鄰比﹐稱鸞訛而鳳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